预算管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38:13

预算管制

预算管制范文篇1

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预算年度不合理。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种日历年度与财政年度合一的做法导致的结果为;1、预算的实际编制时间较短。从每年11月前后布置预算编制工作到次年3月人代会讨论预算草案,通常只有两个月的编制时间。2、人代会审议政府预算的时间很短。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预算很难做到,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最终流于形式。3、预算执行中出现法律空档。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国家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国家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1]

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编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没有很好地将预算编制与经济预测结合起来,并以经济预测为基础,通过对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的发展变化及收支结构的调整。我国尽管也编制财政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但实际执行中与年度预算基本上还是“两张皮”,致使年度预算对财政经济的约束相当有限,不能瞻前顾后。

2、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表现在:一是各部门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二是“基数法”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三是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基数法”实际上是增量预算,即财政支出只能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一般不能比上年基数减少。因此,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长年使用“基数法”,经过多年积累,基数成了常数,形成支出刚性,不管财政状况如何,支出一味地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3、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长期以来,我国在财政分配中把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预算外,财政分配实际上只对预算内资金进行分配,而没有将预算外资金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财力来使用,导致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我国预算的不完整性还表现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由于我国目前的支出预算是按资金的性质归类编制,不同部门、单位的资金性质不同、来源渠道不同,于是各种资金如行政经费、科研经费、基建支出等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分配和管理。这就使财政难以对一个预算单位的经费整体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加之预算编制较粗、管理水平不高、执行中随意性大、追加追减的情况时有发生。又由于预算编报没有经过编制部门的预算过程,使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不能及时细化到部门、项目,财政部门难以按《预算法》规定的日期及时批复预算。

4、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科学。我国的预算收支科目的设计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预算收支表中,类级科目只有100多条,而且是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其科目不能适应复式预算的编制需要。另一方面,收支科目的粗糙,造成我国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太粗糙、项目不细,预算报表所列科目级次太少,所列内容太粗,透明度太低。

5、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导致财政收支的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上,往往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和长官意志,或者是国家已经确定了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率,地方就是一个执行的问题。在支出预算编制上,细化项目、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做得很不够。“基数法”实施的后果,使各预算单位对“基数”重视有余,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却过问甚少,而且,也易于形成支出刚性,不利于预算支出总量与结构的调整。

6、预算编制有关职能不分。由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不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不高。一方面,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职能不分,财政部门既负责预算的编制,又负责组织各部门预算的执行,这一机制制约部门在组织预算执行中的积极性发挥。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不分,主要问题在于财政部门内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财政内部除预算管理部门外其他业务部门都编制预算,经常出现财务监督部门为其管辖的部门争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由于预算管理部门掌握的情况不充分,调整的依据不十分充足,调整的结果也就难以科学准确。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预算准备、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形成“预算简单化、决算复杂化”局面。体现在:一是结算项目繁杂,大量结转资金和跨年度结算项目容易对下年度预算执行产生冲击。二是强化了地方对年终总算的依赖思想,各地对年终决算解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央财政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财政工作集中,预、决算工作效率不高。四是结算事项多,财政算账难。一方面是各种专项上缴扩大趋势明显不适应分税制的要求。比如,中央借款、向中央作贡献、老农业税价差上缴等项目。另一方面,结算补助中税收返还计算复杂,且超基数返还比例太低,转移支付数额小且计算依据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其他补助项目多、数量少等问题,使地方各级财政很难准确计算财力,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

第四种观点认为,实施部门预算改革面临着矛盾。主要是:

1、部门预算改革与机构改革滞后的矛盾。机构职责的调整滞后于预算编制改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算分配权不统一。实行部门预算,要求各有关部门与财政紧密配合,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下达预算控制数方面同步进行。从实际执行过程看,一些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较迟,影响部门及时编报部门预算;二是部门内设机构还未形成统一管理预算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协调起来相当困难。如:行政管理费一般由办公部门管理,基建经费由计划部门管理,科技费由科技部门管理,教育经费由教育部门管理等;三是从财政内设机构看,仍按原来的经费性质管理,也不适应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此外,由于机构改革滞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问题。

2、部门预算编制中是以部门为主还是以财政为主的矛盾。我国现行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办法,即由部门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门(一上);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一下);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门(二上);财政部门根据人代会批准中央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二下)。因此,我国预算编制实际上是依靠各部门的预算编制的,预算部门以及各主管部门在对部门预算进行砍砍压压的基础上编制财政总预算。这是一种“被动编制”预算的方法。实际上,财政部根本无法掌握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客观上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依据的局面。

3、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与现有预算分配权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支出预算主要是根据支出性质进行编制和管理,而部门预算改革也是强调在不改变预算分配权的前提下进行。这就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困难。部门预算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而在多个部门拥有预算分配权的情况下,一些预算职能肯定会被部门肢解。最突出的是基本建设预算、科研经费预算以及行政经费预算。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预算由计委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由科技部负责,行政单位的工资和经费预算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预算职能被肢解,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十分困难。

4、部门预算改革与税收计划的矛盾。税务部门实行条条管理,税收计划是由税务部门自上而下垂直下达的,各级税务部门只执行上级下达的税收计划。这就与各级政府的责、权、利脱钩,财政与税务关系不顺。各级地方政府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税务部门理应无条件执行,但是,由于税收计划与各级地方政府的预算在时间和数据上都很难一致,其结果可能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收入预算任务难以落实到征管部门,地方政府完不成预算;也可能迫使地方政府通过“空转”等技术处理方式勉强完成税收指标。

第五种观点认为,部门预算与国库改革未能协调一致。目前,国库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运行程序是:各级预算单位根据同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年度预算,按期向财政部门提出资金拨付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开具拨付凭证,通知国库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国库通过银行间票据交换将财政资金划入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上。这种运行程序弊端较多,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监督弱化等。同时,银行体制改革后,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库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划转,受利益驱动,各商业银行对存不计息付不收费的财政资金不同程度地存在截留和占压的情况,各预算单位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也在银行多头开户。实行部门预算,预算报表虽然统一了,但财政资金仍在多头运作和逐级层层缴拨,财政将预算资金拨付到一级预算单位账户上后,一级预算单位如何再下拨至用款单位,用款单位又如何使用,财政部门无法实施全程监督和控制,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构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模式

第一种改革模式:(一)采取标准周期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周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同一预算年度内,不同预算管理周期的三个阶段同时并存:1、“预算编制阶段”。从每一预算年度前一年的年初开始至次年年末,期限为12个月,主要任务是对上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绩效评价,结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测算下一年度预算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据此编制下年度预算。2、“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从每一预算年度的年初至年末,历时12个月,主要任务为组织执行本年度预算、分析执行情况并办理调整变更手续。3、“财政决算阶段”。从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的下一年初开始至六月末结束,期限为6个月,主要任务是组织编制决算草案,按规定程序报批,并在决算基础上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作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二)改革预算科目的设置体系。应以部门为主线,融复式预算、综合预算为一体,满足政府按部门分类、政策目的分类、经济性质分类的预算管理要求。1、以部门为依托,综合编制部门管辖内的各种资金,预算从基层编起,逐级审核汇总,以清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在预算科目的设置上,规范预算科目,统一预算口径;按照科、目、项、款的顺序,一级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科目按资金性质设置,三级科目按支出用途设置,将预算科目分解到预算单位,细化到具体用途,落实到项目和人头。2、体现复式预算的要求。根据建立复式预算的目标要求,重新构建的基本框架为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四层预算结构。[8]

第二种改革模式:根据目前拟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我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将由“部门分类”、“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在“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中,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作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具体目标模式是:

“部门分类”依据预算部门的性质和管理级次划分,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等顺序分类。

收入科目不再按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与目前的支出科目体例类似,但内容作了结构性改动。支出功能分类根据政府活动不同设置11类,具体是:一般公共服务类、国防类、公共安全类、教育类、文化体育及宗教类、社会保障类、医疗卫生类、环境保护类、城镇住房与社区类、经济事务类、未划分的财政支出类。

“经济分类”包括“收入经济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部分。“收入经济分类”与以往收入预算科目相对应,但融入了较多的以往不曾在科目中体现的预算外收入内容。“收入经济分类”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障缴款、非税收入、转移与赠与收入、贷款回收本金及产权出售收入和债务收入等6类。“支出经济分类”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和产权参股、债务本金偿还等四个类级科目。其中,经常性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劳务支出、经常性转移支付、国内债务付息支出、国外债务付息支出、预备费等6款。[9]

第三种改革模式:借鉴国外复式预算的经验和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状况,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框架应分为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等方面,从而构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预算体系。

1、建立双重财政预算。从财政角度分析,我国财政将分为包含市场性和非市场性两类不同分配关系,它们分别形成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公共财政是一种纯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利用政治权力,以税收为主要收入形式,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效。而国有资产经营财政的分配主体是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政府,它以国有资产经营为分配目的,以资产所有权为分配依据,并以竞争性市场为活动范围。与此相适应,我国应建立公共预算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两种预算。

2、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生活、实施扶贫救助及各项社会保障投资运营活动中的收支预算,其分配主体是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的,分配目的是为保护公民和居民的长期利益,协调收入的代际分配,分配对象是参与者共同投资的社会保障基金。

3、逐步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是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将国家政策性投融资收支与现有的国家债务收支相结合,纳入预算管理,以全面反映政府有偿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活动。财政投融资预算收入主要有:国库券收入、商业银行购买财政专项债券收入、财政周转金收入和财政储蓄收入等。财政投融资预算支出主要有弥补预算差额、国库券还本付息支出、国外借款还本付息支出、归还政府其他借款支出以及财政以有偿形式安排的支出。[10]

三、完善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路

思路一:改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思路。

(一)完善《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与《预算法》的衔接、协调。其一,修订《预算法》。可考虑对财政年度进行调整,将预算年度由目前的历年制改为跨年制,以消除时间差。其二,修订与财政预算管理直接相冲突的法律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在修订《预算法》的同时,各项法律、法规都不宜过多地规定财政支出问题,凡是涉及到财政预算安排支出的有关规定,都应符合预算法的要求。凡涉及某一部门或某一领域支出安排的原则、方式等内容与《预算法》相冲突的,应一律从有关法律和规章中删除。

(二)规范、充实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确保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其一,改革预算收支科目,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在科目的设置上尽量体现复式预算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既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收支,也要包括预算外收支。可考虑预算大类科目按部门设置,下设明细项目。大类科目下再按具体支出项目编制款、项、目级明细预算。其二,将政府性的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保持预算的完整性。把预算内外两块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

(三)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复式预算。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职能由三部分组成,即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国有资产、提供社会保障。由此,可分别形成公共财政、国有资产预算和社会保障三部分预算。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测算预算收支,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在收入的测算方面,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编制收入预算。在支出方面,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首先应摸清“家底”,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支出标准的预算定额,为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其次,加强预算编制的调查论证,增强预算约束。最后,对所有预算单位或预算项目有效地排列出轻重缓急的用款顺序,根据财力可能优先安排排列较前的支出项目。

(五)增加预算编制和审批的时间,克服代编预算现象,保证审批的严肃性。其一,进一步提前编制预算草案。建议将年度预算编制提前半年至一年即着手准备,避免仓促上阵,应付了事。同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有审查或者审批预算议程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自下而上逐级提前召开,保证按照上级政府汇编预算所需要的时间,提交经过本级人大审批通过的本级预算和本级总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代编预算问题。其二,增加人大审批政府预算的时间,保证结果的严肃性。为充分行使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权,建议增加人大审批政府预算的时间,各级政府至少应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前两个月向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汇报预算编制情况,而且提交的预算草案必须细化到款、项,以保证人大有足够的时间对提交的预算草案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质询。[11]

思路二:加强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

(一)完善公共支出预算执行中的控制监督。要逐步建立起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

(二)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各单位要按规定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预算执行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各单位要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规定的期限,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财政部门要每月向本级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各级政府要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改革预算拨款方式,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批准的预算和国库资金量拨款。拨付预算资金应坚持按预算计划拨款,按事业进度拨款,按规定用途拨款,按预算级次拨款。

(四)加强对转化为实物形态的预算资金的管理。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把市场机制用到预算分配环节上,将单一的货币管理形式逐步扩展到采用货币、实物、劳务等多种管理分配环节上,起到节约预算资金、降低采购成本、防止重复购置、优化资源配置和抑制腐败现象等重要作用。

(五)增强预算的严肃性,硬化预算约束。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预算具有法律约束力,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支出数必须与预算限额相符,并且只能用于预算确定的项目,对违反预算的行为要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12]

思路三:构建我国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编制体系的对策。

预算管制范文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技术预算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政府预算管理透明化也是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自06年深圳市政府开创了全口径部门预算的先河,与之配套政策如收支分离改革、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也相继出台。回顾近几年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看出全口径的管理框架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基本成形了,而且,这种框架下的预算管理模式也体现了它的影响力,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可以说集中的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预算编制与执行更高的公正性,使其更加透明化,解决了以前预算管理内外冲突的状况,并逐渐促进二者的一体化发展。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整体上我们把握住了方向,预算信息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既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我们在预算管理上要科学要透明,首先就应该要摸清自己的家底。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收付实现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现有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计量单位的制约。现行的会计准则在计量单位的选择上片面注重货币单位的主体地位,对于有些支出项目的反映过于笼统,可以说是只看到货币性的财务信息而忽视了非货币性的财务信息。除此之外,在资产采购方面也同样具有资源配置无法实现物尽其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大量的预算外支出。而且在实务工作中,我们若是想要实现预算、核算、决算、支付、采购、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的独立,就难免会出现重复劳动的现象,而且也不能保证数据质量百分之百的合格。为了将预算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就要敢于突破,大胆地探索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

3.如何以计算机技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说不必担心这项技术有朝一日会发展到极限,既然如此,可以将这项技术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集约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实现货币性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的一体化。而且这个尝试实现起难度也不是很大,我们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单位内部职工可以通过授权登陆到这个平台上来共享数据资源。被共享的数据资源来源于该平台上的数据库系统,这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数据库系统,系统内部各职能都以独立模块的形式存在,但是总体来说,它们被统一在这个数据库当中,各职能部门业务间的交叉部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就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这样一来在避免了重复劳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这个内部信息共享系统,我们首先要捋顺内部业务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应的管理程序,要保证自动化核算可以实现在主要的业务流程之中。而且,这个系统建立后,我们只需要将有效数据对照相应的模块系统输入一次,数据就会永久性的保存在系统之中,各职能部门就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共享。这样我们就为实现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一体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在整体管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预算管理又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说该数据库系统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建立的核心目标,而共享平台应当以辅助核算为建设的根本目的。集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单位发生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为数据来源依据,而建立的基础则是基础的执行项目和执行部门。功能是记录发生过的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数据。按照不同的职能划分,该系统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模块。

3.1预算管理模块

按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该模块下要包括预算编制、分解、执行、调整和绩效反馈在内的五个子模块。预算编制模块就是按照预算编制的格式,将每个年度单位的预算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模块。基本支出模块比较好理解,它反映的就是单位的日常支出和职工的薪资福利支出。我们要将这些项目量化就必须了解单位现有的在编人数、在固定资产范畴内的车辆数、公用费用的额定值等信息。职工归人事部门管,车辆归资产管理部门管,它们都是非货币性信息。那么财务部门就需要共享人事部和资产部的数据信息。项目支出,简单地说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发生支出的反映。其中各项项目的预算编制要由相应的执行部门提供,经由预算决策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金额进行重点把关。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以求平衡资金流向。其中常年发生的项目或是跨度超过一年的项目可滚入下一年的项目库,同次年的新一批项目一起申报预算。为方便各个执行部门的操作,在预算项目下都会有一个链接,操作时可通过此链接直接进入预算立项模块。同时,经过审批的预算项目,财政部门会直接将分解后的数据下达相应执行部门的支付系统之中,项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实际发生时,由国库支付相应款项。

事实上,同传统的预算编制一样,到每年的年终,都会对执行部门提供的预算数据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耗费的人力、财物资源进行一个直观地比对,从这个比对中我们就可以判断各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

3.2审批模块

看待一项经济活动,我们首先要判断该活动是否在预算计划内。属于预算内可以通过审批,若不在预算内,原则来讲是不可以通过审批的。但是特殊的项目在经过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可作特殊处理。通过审批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或是完成后,其录入数据必须是最基层项目的最基本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我们以采购业务为例,假设我们完成了一批预算内的办公用品采购。录入系统的就应该是这批采购品的名称、型号、单价、数量和供应商的名称、开户行及账号,而且采购模块连接的应该是库存管理模块,功能是验收入库并提供入库手续,接下来要回到审批模块进行审批,通过审批后进入支付程序。

3.3支付模块

得到审批后的收款单位的信息,负责支付操作的财务人员只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分类等补充,就可以以网上支付的形式进行支付,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银行进行对账。

3.4核算模块

在该系统下,只要通过凭证、报表、人事信息、往来账务、固定资产、办公设备和资产维护等管理模块的衔接,就可以自动生成核算报表,需要手动的部分就是财务人员的检查与修正。其中的报表模块,它所涵盖的数据是多维、多层次的。这样的数据为预算管理提供的依据可靠性和实效性很高,而且财务核算模块与其他各大功能模块之间都建立链接,高度的共享让生成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更具有说服力。

3.5分析模块

我们首先要在该模块上设定一个分析的标准,在接收到核算模块生成的报表后,该模块就会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标准对该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并形成反馈。反馈的内容将作为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4.结论

处于这个时代,我们就要与时俱进。时代赋予我们的技术我们就应充分地加以利用,更何况,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工作上的便利,工作效率、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充分有效地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将对该工作起到更加出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9-71.

[2]李琼.试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取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75-76.

预算管制范文篇3

关键词: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

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改善目前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战略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要考虑其自身,还要考虑到市场的客户需求及竞争者实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市场观念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在确定的战略目标要求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要适应动态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预算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分析中的诸多静态假设,积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以适应变动的外部。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所具有的开放性,缩小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环境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从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把编制的重点放在利润预算、管理费用预算和销售预算上,而编制收益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企业较少。因此,我们应该以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来替代传统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运用多种分析手段和技术方法,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等的综合信息,利用更为合理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构筑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财务预算指标和非财务预算指标相结合,市场化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性信息,也对企业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情况,进行战略思考,进而据以制订和实施战略,最大限度促进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并不断增强其长期竞争优势,以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全面预算管理工具与

全面预算编制紧紧围绕资金收支两条线,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将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范围,每个环节疏而不漏。具体细化到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及利润分配预算;产品产量、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预算;、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工资及奖金支出预算等。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得依据充分确实的材料,并出规律,进行严密的计算,不能随意编造。确定后,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部门、处室,各部门再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使每个人都紧紧围绕预算目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年度,月度全面预算下达后,就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经济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①有效控制。权限由总经理掌握,控制月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值差额比例在5%之内;年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比例差额比例在4~5%之内,如遇特殊突发事件超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差额控制比例的开支项目,则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逐级申报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通过后实施。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实现了财务部门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控,加强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财务部门与购销业务部门的沟通。全面预算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分析和考核的基础上,财务部门根据某个时期企业静态的资料的反映和各部门会计派驻员掌握的动态经济信息,全面、系统分析各部门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偏的建议和措施,报经总经理批准后协同职能部门按程序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经被考核部门、责任人确认后奖惩兑现。

考评不仅为实现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提供了手段,而且其关于差异的分析和评价是期末综合考评的基础和依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预算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预算控制只有过程与结果并重才能真正发挥其系统控制的作用,而动态考评作为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与期末的综合考评相得益彰,使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意义和作用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预算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保持原有高效的集中管理与监控,将战略目标的执行力和绩效考核作为内部管理变革的重心。而突出的动作就是在推行集中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预算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全面的业务,从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随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精细化。因此,信息系统建立的预算模型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系统的能够随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精细化。其次、全面预算要求各业务单元的参与,各单元按照分工的不同,各自处理相应的数据。全面预算最终要体现为财务预算,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大量的财务规则和财务计算。因此,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财务智能工具,减少公式、规则的定义量,提高编制效率。为了达到此项目的,企业可以依靠电脑联网的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专门的财务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地提供各类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例如,每天的报告有产品销售分析、资金状况报告,每月的报告有利润分析、费用分析、存货分析、应收账款分析等等;及时、准确、详尽的分析报告为公司高层人员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对于如何能更有效的实施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是对于与战略理论相结合的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却仍处于摸索阶段。所以首先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决策层自身的素质及其对企业战略管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要使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运行,企业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作为预算管理的执行主体,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正确分析自身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确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企业在实施战略性预算管理之前,应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竞争地位进行充分分析研究,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然后据此提出企业不同时期发展目标,准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解决“企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战略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整体行动规则。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全面预算就会发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所以,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企业的战略导向、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建立有效的预算监控和预算调整程序,当公司的各项预算均编制完毕并获得了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批准之后,各项预算就开始进入执行阶段了。为了了解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预算监控部门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对预算执行结果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和预算调整,反馈是调整的基础,调整的实质是使预算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更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预算监控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日常的监督和控制。为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全方位的、多元的预算监控体系。

此外,还应确立“严格考核与有效奖惩''''的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企业管理,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以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根据表述清晰的预算目标,使员工能够清楚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使其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和士气,在经营期末,企业管理者可用此来评价实际经营成果的业绩,并通过依据预算经行考核、奖励来激励员工。努力实现预算目标。

参考文献:

[1]翁榕涛,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工业与会计,2006,(06).

预算管制范文篇4

工程一旦中标,合同收入也就确定了,施工单位要想使承建的工程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各项管理工作必须以内部预算为基准,以收定支,加强工程项目内部预算管理,从而实现工程利润最大化,也为企业下一步经营工作积累丰富的资料。

工程项目内部预算编制及管理需分3个阶段进行控制:

1施工前的工程项目内部预算编制

工程中标后,由公司领导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估,除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外,还必须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内部预算,以满足工程项目施工的需要。工程开工前,首先,收集当地物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各期材料预算价格及相关规定,调查当地工程所需材料的价格;其次,认真阅读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掌握合同中有关工程价款计算的条款;最后,根据施工图复核工程数量,为工程项目内部预算的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内部预算是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参考依据。项目内部预算的组成如下:

1.1现场管理经费

根据经公司批准的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人员、机械等资源配置情况、项目管理模式、施工工期以及工程的具体内容,编制项目经费清单,该清单细目与财务科目中经费清单应尽量一致,便于成本核算时进行对比,这是项目部日常控制经费的主要依据。

1.2临时工程费

临时工程费包括小临、大临工程费。根据项目经理部编制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临时工程的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驻地和工区临时房屋、材料仓库及小型临时设施费,以及施工用电、施工便道、便桥、便线、拌和站等大临工程费用。

1.3作业层施工成本

编制方法是按照工程量清单内容,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纸分工序逐项计算工程量,结合调查的当地材料情况,套用企业定额消耗量确定作业层施工成本。包括作业层工艺费用和材料费用。

(1)作业层工艺费用:是指作业层为完成此项内容需要各道工艺费用的总和,该费用是根据企业定额消耗量直接计算的。

(2)材料费用:材料数量是根据施工图纸工程量、施工配合比、材料单价和企业定额规定的材料消耗量计算出来的;材料单价是经前期调查核实的工程所在地的市场落地价格。对调查的供货商实行材料招标采购,并比质、比价、比运费,确定供应商和供货价格(落地价),这对降低成本起到有效作用。

1.4税金

税金是以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所规定的税种、税率为依据计算所得。

1.5公司确定的应列入项目成本的其他费用

在考虑以上情况的同时,认真分析项目的特殊性,对工程施工存在的困难和风险要有充分的预测,以使内部预算更接近项目实际情况。

以上5项就构成了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

1.6公司收取费用

公司收取费用指合同收入与项目目标责任成本的差额。

以上就构成了项目内部预算,经公司内部预算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与项目第一责任人(一般为项目经理)签订合同后即可实施。

项目内部预算一旦确定,对应的项目目标责任成本也就确定。项目内部预算既是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的尺度,又是项目部要控制的成本。

2施工过程中的项目内部预算管理

项目内部预算是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项目部为达到的目标责任成本,与各工序分包方签订合同和结算的依据,任何情况下不得超出目标责任成本,否则向工程预算部进行汇报。项目内部预算的控制,实际就是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的控制。

为了使项目管理处于先进的管理状态,要求项目预算人员根据公司编制的内部预算,编制项目的分部和分项工程预算,这样不仅能满足项目施工管理需要,还能满足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要求项目部按工程预算部编制的内部预算中对应的分项成本要素,将成本进行分解。纵向分解到施工队各工区、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和现场施工员。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成本体系,将目标责任成本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责任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作业层的控制。作业层人工费和材料的控制,以内部预算中单项工程对应的人工费、材料费为依据,进行编制和分解目标责任成本,以班组为基本考核单位,推行工料单价承包并签订承包合同,明确班组的责、权、利。在班组之间进行竞标,调动积极性,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施工过程中,工程预算部每月对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外包结算情况、材料价格信息等进行监控,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月末时,项目部领导负责组织本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负责的成本进行统计,与月初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节超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成本控制工作积累经验。预算部门最后进行汇总本项目的本月实际成本数据,与本项目本月的预算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别的原因,以便下一月成本计划的下达。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签证要及时计算,并及时上报工程预算部,做到当期完工当期计算,当季完工当季计算,并及时编制补充预算,保证工程价款的真实可靠。

为了维护内部预算的严肃性,内部预算一经确定,原则上不予调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内部预算审查委员会批准,及时调整内部预算,使之更符合实际:①施工方案发生重大变化;②材料综合差价超出±5%以上部分;③因调差索赔、变更设计引起费用变化;④公司认为有必要调整的费用。

3工程竣工阶段,项目内部预算的管理

工程竣工阶段,尽快收集竣工图、工程数量、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索赔签证单、以及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共同形成的会议纪要等资料、材料价差资料、政策性调整文件等资料,结合形成的内部预算单价,形成《项目决算书》,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成果。《项目决算书》是进行项目审计、项目考评及奖惩兑现的依据。

4小结

预算管制范文篇5

政府采购预算是指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财务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采购预算一般包括采购项目、采购资金来源、数量、型号、单价、采购项目截止(开工、使用)时间等。

1.采购项目。政府采购项目按当年财政部门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进行编制。政府采购目录是政府采购中需要重点管理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归集,是预算单位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的依据。

货物类:一般包括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机具,科研、教学、医疗用仪器设备,公检法等执法监督部门配备的通用设备和统一制装,办公家具,交通工具,锅炉用煤等。

服务类:一般包括会议、公务接待、车辆维修、加油、大宗印刷、机票订购等项目。服务类项目一般实行统一定点采购。

工程类:一般包括基建工程,修缮项目,财政投资工程项目中由建设单位负责采购的大宗材料(如钢材、铝材、木材、水泥等)和主要设备(如空调、电梯、消防、电控设备等)。

2.数量:指各采购项目的计划采购量。

3.型号:指各计划采购项目的配置标准。

4.资金来源:指单位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计划。一般包括:

(1)财政拨款:财政预算拨款中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2)财政专户拨入资金:单位用存入财政专户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3)单位留用收入:单位用经批准直接留用的收入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

(4)其他收入:单位用上述资金来源以外的资金安排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包括:自筹资金、国家财政转贷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

从实际工作来看,单位的支出一般分为三大类:人员经费、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政府采购的项目是货物、服务和工程,因此其资金来源主要限定在各项收入安排的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部分。

5.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是公开招标。投入使用或开工时间,是政府采购项目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获取货物、接受服务和工程的开工时间。

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预算集中反映了预算年度内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业行政单位的资金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加强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不仅对保证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而且对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事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福利、农业等领域从事公益性的业务活动;行政单位则从事着组织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事业行政单位所从事的上述活动基本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其用于政府采购项目的支出,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财政给予的收入政策解决。因此,事业行政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一方面是国家实施有关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又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保证行政工作任务完成的物质条件。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是一定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是否合理,执行的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各项事业发展、国家政权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采购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预算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支出,政府采购活动实质上是财政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如何,既影响着单位预算的平衡,也影响着财政预算的平衡。因此,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就需要各事业行政单位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在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资金,为财政预算的平衡奠定好基础。

三是有利于提高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各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为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第二,可以使单位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第三,通过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促使单位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四,通过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业务部门的工作的有效衔接。

四是有利于政府采购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有别于以往的财政工作,它除了要结合现有财政政策之外,还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招投标法、合同法等关系密切,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有序开展,使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

三、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根据完成事业计划和行政工作任务的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2.实用性原则。单位在安排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时,要精打细算,不要盲目追求“超前”,贪大求洋,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也要避免不考虑发展而导致项目刚投入使用即落后,造成浪费。

3.可靠性原则。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单位的财务预算一样,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调整。因此,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既要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应该采购的项目考虑好,还应该注意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无保证,不能预留缺口。

4.完整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必须将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和其他各项收入以及各项支出形成的政府采购,完整、全面地反映在单位预算中,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

5.统一性原则。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按照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和统一口径、程序以及统一的计算方法填列有关数字指标。

(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

2.政府公布的政府采购目录;

3.各业务部门提供的采购计划;

4.单位各项收入中能够用于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资金额度;

5.近期政府采购招标竞标活动的中标价。

(三)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编制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是一项细致、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好预算,保证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质量,必须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对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并掌握各业务部门的资产情况、管理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及需购物品、工程、服务情况,总结上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2.搞好国有资产合理调配与利用,挖掘现有资产潜力,盘活存量资产。尤其是在当前财力十分有限、公共财政建设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对闲置资产实行统一收缴、统一调配,或者实行租用,鼓励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既可弥补政府采购预算资金的不足,又可以腾出资金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3.单位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在单位领导的统一协调下,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采购项目,并进行认真论证,落实相应的资金来源。

4.申请财政专项拨款的单位,应从单位实际出发,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审定,确定其预算额度。

5.正确领会上级有关部门对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要求。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前,必须组织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业务部门认真学习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有关规定,熟悉政府采购目录,正确领会编制预算的有关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

四、政府采购预算的审批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的安排程序与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和“两上两下”的程序。

政府采购预算涉及到行政经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经费和基本建设以及国外政府和国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凡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均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各预算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时,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预算建议数,主管部门审查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一上);对预算单位汇总上报的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由财政部门的主管处室初审并送预算处(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成立了预算评审小组)审核后,向各单位下达预算控制数(一下);各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本单位预算年度的收支情况,特别是财政补助(拨款)数变动情况,本着“量入为出、不留缺口”的原则,对相关收支项目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正式的单位预算。单位在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计划,提出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正式的单位预算编制好后,各单位按照规定时间将正式预算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汇总,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审批(二上);财政部门将各单位包括政府采购预算在内的部门预算汇总编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法定程序批准后,随单位财务收支预算一并下达各单位(二下)。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各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不得任意调整。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财政批准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汇总确定各单位具体采购项目的实施时间和实施方法(如集中招标采购、定点采购或分散采购),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将政府采购计划批复下达各单位。

五、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

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仅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始。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实现政府采购任务,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通过预算的执行来完成。

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实施采购;加强采购资金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政府采购资金来源;及时分析收支情况,保证年度政府采购任务的顺利完成。

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包括政府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两个阶段。

(一)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集中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的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实行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资金,应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进行归集和支付。

1.集中采购资金的归集

(1)属于财政预算安排的行政事业费和属于财政专户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采购单位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提出采购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采购活动结束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实际确定的合同金额,通知国库部门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属于单位留用收入和其他收入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于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通知采购单位将采购资金直接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单位预算执行中,财政追加的专项经费和中央下达的专项拨款,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原则上均应实行集中采购,也应按照上述要求,将政府采购资金及时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2.集中采购资金的支付

(1)集中采购结束后,采购单位应按照招标文件或合同约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进行验收,据实出具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2)供应商供货完毕,提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申请,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通知财政总预算会计向供应商付款。

3.采购资金入账和结余资金的处理

项目资金支付完毕,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填制《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入账通知书》,采购单位、总预算会计、主管业务处室据此作相关账务处理。项目资金如有结余,按照政府采购资金来源返还有关单位。

(二)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资金的归集和支付

定点采购是指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各单位到定点供应商处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方式。定点采购项目一般具有数量小、次数多、价值不大等特点。

分散采购是指各预算单位对达不到集中采购额度或经特例审批的采购项目,自行组织的招标、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

定点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资金,属于财政专项追加的经费安排的采购项目以及大型会议、大宗印刷等,按照集中采购的要求,由国库集中支付,其余采购资金暂由预算单位直接支付。

六、政府采购预算的调整

政府采购预算是单位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一般不得随意调整。确因国家政策、财力供应和工作任务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七、决算列报

政府采购预算应由各预算单位随财务决算列报。各项政府采购资金,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单位直接支付,各单位除在行政事业单位总收支情况表中反映外,还要列报有关政府采购明细收支决算。

政府采购决算由财政部门主管业务处室会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随单位年度财务收支决算一并批复。

预算管制范文篇6

市审计局对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并对有关单位进行了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本次预算执行审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预算、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有机结合。主要审计了市财政局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对政府性投资、部门和单位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揭示了财政资金分配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促进了财政资金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审计结果标明。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财政收入继续坚持稳定增长。年,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00万元,为预算的113.7%超收3620万元,同比增长27.9%增收6544万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1066万元,为预算的111%超收6066万元,同比增长30.3%增收14188万元。二是一般预算支出增幅较大。年市财政支出完成161515万元,同比增长21.5%增支2852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3177万元,同比增长24.4%增支30048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338万元,比同期减少15.4%减支1519万元。三是财政支出加大了社会保证投入。年全年对社会保证支出投入25218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养老安全、城镇就业、城乡低保和医疗保险。四是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政策,年度使用“一折通”发放良种补贴3390万元、粮食直补5004万元、综合直补13950万元;兑现家电、汽车下乡补贴资金1512万元;拨付农村一事一议资金1110万元;拨付规范化大棚资金200万元;拨付新农村建设资金1300万元;拨付13000万元泥草房改造资金,完成泥草房改造5600户。五是全市财政重点支出和刚性支出得到有效保证。年度投入7000万元对运输路、朝师路、北二道街等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对城区供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加快了牛家工业园区建设;年10月起为财政供养人员每月增发工资200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和政策的落实为市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还存在一些违规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从今年审计情况看。需要加以解决。

一、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一)没有编制和批复部门、单位预算

市财政在没有按规定编制部门、单位预算草案的情况下编制本级预算,年度。没有批复部门、单位预算。

(二)扩大预算资金支出范围。

市财政局在一般预算支出”科目给非本级预算单位拨款1073.94万元,其中:国税局490.5万元,地税局579.94万元,年。人民银行支行3.5万元。

(三)滞拨专项资金4325万元

市财政应拨未拨各类专项资金4325万元。截止到年末。

(四)应缴未缴财政预算收入2869.61万元

其中:基建专户”利息收入13.74万元、一事一议专户”利息收入0.49万元、土地出让金收入1970.84万元、基建规费收入884.54万元。年末市财政应缴未缴财政预算收入2869.61万元。

二、其他部门、单位财政收支审计

(一)未执行政府推销98.47万元

截止到年,审计中发现。市卫生监督所购置越野车32.3万元,市水务局购置抗旱设备339台套列支抗旱专项资金26万元,向阳镇政府购置办公桌椅8.79万元、购置消防车14.6万元,背荫河镇政府购置小汽车16.78万元。以上单位既没有履行政府推销手续,也没有通过政府推销专户支付推销款项。

(二)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185.68万元

市水务局挤占挪用水利工程专项资金10万元元、节水和水源地维护专项资金29万元、岁修费14.38万元用于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拉林镇政府挤占挪用镇卫生院基本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镇政府挤占挪用各类专项资金17.51万元、民意乡政府挤占挪用各类专项资金13.8万元用于经费支出;市卫生监督所挤占挪用应急药品检测设备资金3万元用于经费支出;年至年7月,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挤占挪用各类专项资金47.99万元用于经费支出。

(三)挪用中考费50.74万元

市教育局收取中考费136.26万元,年至年。用于中考工作费用85.52万元,挪用中考费50.74万元弥补经费支出。

(四)滞拨专项资金197.23万元

乡政府滞拨“一事一议”补助资金36.86万元;镇政府滞拨计生服务站建设资金40万元;截止到年7月,年。市教育局滞拨教育专项资金120.37万元。

(五)应缴未缴国有资产变价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231.83万元

有4个单位未向市财政上缴国有资产变价收入,截止到年5月。总金额203.2万元。其中向阳镇政府应缴未缴100万元,镇政府应缴未缴66.7万元,背荫河镇政府应缴未缴29.5万元,民意乡政府应缴未缴7万元。年至年,镇城建办收缴违章罚款10.78万元,镇计生办收缴社会抚养费17.85万元,未上缴财政。

(六)局部固定资产未纳入帐内管理100万元

市建筑工程企业总公司以开发的乡村配套费100万元为市乡村管理综合执法局建办公楼1000平方米,年。至今交付市乡村综合执法局810平方米,尚差190平方米。该办公楼已交付使用,但未决算,未纳入固定资产帐管理。

(七)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处置国有资产226.04万元

共有6个单位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处置房屋、小汽车、加油站、专用设备及核销债权等国有资产226.04万元。其中:向阳镇政府出售房屋100万元,年至年5月。镇政府出售房屋、小汽车等66.7万元,背荫河镇政府出售加油站、小汽车等29.5万元,民意乡政府出售房屋10万元;市卫生监督所出售小汽车11.16万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废专用设备一批,原值7.43万元;市卫生监督所核销职工账面欠款1.25万元。

(八)乱收费78.48万元

市房产住宅局无依据收取非住宅房屋租赁手续费53.02万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依据收取从业人员培训费和处方费5.96万元。年至年乡政府向所属村委会收取防雹费19.5万元。年。

(九)用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列支出506.08万元

市水务局用工程决算书列支卫国渠首维修工程款111.58万元,年。列支八十八抽水站工程款216.64万元,没有取得合法发票;市乡村管理综合执法局用自制的清冰雪作业单”列支清冰雪各项费用支出177.86万元。

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这次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预算资金管理。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管。要加强对财政收入的征收管理,做到财政收入应收尽收。要保证财政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合法性,促进财政资金正常、高效益运行。

预算管制范文篇7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上市、兼并、重组以及原国家工业部委的公司化改革,我国形成一大批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一般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二级单位组成。二级单位包括集团职能处室和二级经营单位。二级经营单位可以是独立法人(即子公司),也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经营单位。集团公司的二级经营单位的数量最少五家,多的达到百家或者几百家。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整合。所谓整合,就是将各二级经营单位及其内部各个层级、各个单位和各位员工联结起来,围绕着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而运作。不得不承认,我国集团公司还远远没有达到整合的程度,许多集团公司的上下级之间、二级经营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互相“扯皮”互相制肘的不协调现象,从而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

从1999年开始,我国很多集团公司已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可能是实现集团公司整合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并积极探索和实施预算管理;国家经贸委也在国有企业大力推广预算管理。这些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但由于我国开展预算管理时间短、经验少,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把预算管理仅仅看成预算编制,对如何实现预算则很少顾及。结果是:预算管理不是被当作一个由若干阶段组成、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而是局限在财务部门,被当作控制费用的工具,对整合的作用并不明显。

中原石油勘探局(简称中原油田或勘探局)在1994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于1995年实行预算管理,到1998年基本成熟,并且一度在石油行业推广,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进行过专门报道,国务院领导也曾批示给予肯定和赞扬。我们于1997年对中原油田的预算管理进行初步考察,1999年以来又考察过三次。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总结中原油田1994年到1998年预算管理的经验,讨论我国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的运行体系,说明集团公司如何利用预算整合二级单位。我们认为,中原油田的预算管理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外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但仍有独到之处,丝毫不失为我国会计实务的伟大创举。根据中原油田的经验,我们建立了可以用于集团公司的资金预算整合模式和全面预算整合模式。前者是说集团公司如何有效地控制资金的流量和流向或现金收支,后者是说如何通过全面预算来管理整个集团公司。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还发现:中原油田模式的形成实际上代表着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转折点,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我国集团公司管理的蓝本予以推广。这对创造我国集团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有效地化解加入WTO以后我国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大有裨益。

二、中原油田及其预算管理的背景

中原油田于1975年发现,1979年投入开发。原来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8年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归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一家集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建筑工程、炼油化工、机械制造、多元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控股的集团公司。1998年,业务范围横跨13个行业,在册职工8.7万人,局直属二级单位346个(其中:集团职能处室30个、二级经营单位316个),销售收入5615亿元,资产总额170亿元,净资产90亿元。

中原油田设计石油年产量为1000万吨,1979年到1988年实际原油年产量呈上升趋势,1988年达到722万吨的高峰,此后呈下降趋势,1995年以后稳定在400万吨的水平。1993年中原油田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正)国家于1989年下半年启动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紧缩银根)开始发挥作用,中原油田深感外部筹资空前困难。(2)中原油田后备石油储量严重不足,石油产量、从而销售收入大幅下滑。(3)经过十多年的开采,中原油田进入高含水采油期,油田维护成本急剧上升。(4)中原油田主要靠贷款建成,汇率变化使外债总额翻了两番,1994年将进入长达十年的偿债高峰期,每年偿债额在15亿元以上,相当于原油销售收入的20—30%。(5)按照设计石油年产量的要求,“会战”之后,大批职工滞留油田,由于实际石油年产量仅为设计的一半,使得4万多职工面临着下岗待业。为了迎接上述挑战,中原油田经过近半年的酝酿,于1994年2月22日出台了两项战略性举措:一是深化油田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二是向国内外拓展市场,以便盘活闲置资产、吸纳多余职工、为油田增加收入。到1997年这两项举措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原油田深化油田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举措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1.调整机构,理顺组织关系

调整机构的重点是将“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二级经营单位解体,然后再“合并同类项”,由“块块”改造为“条条”。(1)将各二级单位所属的教育(幼教、普教、职教和职工培训)、卫生、房地产、离退休职工管理、社会保险、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消防、生活用气等服务性单位分离出来,由勘探局统一管理;(2)将各二级单位的器材供应站分离出来,连同勘探局直属的器材供应处重新组成20个物资公司;(3)将各二级单位的多种经营单位分离出来,划归大鹏集团总公司统一管理;(4)将水电信总公司一分为四,组成供水公司、供电公司、通讯公司和水电信工程服务公司;(5)将四个综合性公司解体,组成6个纯钻井公司和5个钻井工程公司;(6)将井下作业、油水井大修队从各采油厂分离出来,成立6个井下作业公司。调整后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再办社会,成为“无牵无挂”的专业化公司,为走向市场,独立经营,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机构调整中,还有两项举措引人注目。一是将计划处与财务处合并,成立计财处,以克服计划与财务“两张皮”的弊端,统一集团公司内部数据或信息加工口径,统一控制投资与成本。此后,诚如下文所述,计财处内部又进行多次调整,直到实行预算管理、建成“三个中心”。二是将二级单位所属的内部审计机构全部撤销,成立勘探局审计所,编制定员121人,分片设置6个审计分所,审计所直接对勘探局“一把手”负责。此后,审计所的工作成效甚高,并创造“主审承包责任制”,在中原油田的新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改革人事、劳动等项制度

具体做法是:全面推行干部聘任考评制,对领导干部实行“逐级聘任、双向选择、能上能下、能升能降、易岗易薪”的动态用人政策;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公开、择优聘任、一线队伍和科研单位优先”的政策。同时,改革劳动制度,包括推行劳动合同制;对工人实行“三岗制”(上岗、试岗和待岗),借二级经营单位市场化,分流在岗富余人员;对新增职工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压缩自办中专、技校招生规模,控制定向、委培数量,提前退养在岗职工,清退外用工。

3.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将报酬分配与业绩指标结合起来

首先改革报酬制度。包括(l)调整全局职工工资标准;(2)将职工工资分为固定和浮动两部分,浮动部分与业绩指标挂钩,浮动部分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在有些单位达到60%;(3)对油气生产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产量指标和成本指标挂钩;对施工作业、辅助生产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同实现利润挂钩;对科研、事业单位和局机关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对推向市场的模拟法人单位,勘探局只下达指导性工资总额控制指标。

(4)对二级经营单位的经营者实行年薪制。

其次,由于中原油田二级经营单位的数量多,经营内容繁杂,因而其业绩指标(承包指标)的种类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分成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在财务指标中以利润指标为主导。例如,对油气生产单位用油气产量、成本(上缴费用)和内部利润等指标考核:(1)生产的统销原油,勘探局根据完成的统销比例,按浮动价格收购,全部油气产品由局统一收购,统一外销;(2)全部完成承包指标,兑现核定的效益工资;(3)内部利润超额部分,与勘探局5/5分成,完不成内部利润或费用上缴指标,等额扣减效益工资,直至扣完。又如,对钻井、钻井工程、井下作业、物资、油建等用家专业公司实行三种可自主选择的承包类型:(1)勘探局只下达工资总额控制指标,工资自保,完成上缴费用后,收支达到平衡,月人均奖金最高可达300元;(2)勘探局保基本工资,完成上缴费用后,收支达到平衡,月人均奖可达120元,实现减亏部分与局5/5分成;(3)勘探局保基本工资,完成费用上缴后,达到收支平衡,完不成任务不保奖,实现减亏与局5/5分成。

第三,对二级单位的考核有三种形式:(1)纵向——由局考核部门按承包合同和承包办法的规定,对承包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累计考核,经承包审计后按月实行累计考核兑现。这类单位基本上是生产经营单位,直接与局长签订承包合同;(2)横向——被服务对象(用户)对社会服务单位的服务态度、效率、质量等,按考核办法规定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按季兑现;(3)逆向——年终勘探局属各单位领导和对口业务科室对局机关处室按考核办法进行评价考核,每年年底进行一次。

三、油田预算管理的历史演进

准确地说,中原油田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完善起来的。我国企业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主要包成本和利润,涉及到资金、工资和奖金等项指标,与财务、会计和审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监督执行和考核承包指标的过程中财会部门的作用很小,通常由其他部门主持。1994年,中原油田开始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时,尽管勘探局领导明确指出要特别重视财务与会计工作,并采取了合并计划与财务、建立规模庞大的审计中心等超前性措施,但中原油田的计财处在当时也未能摆到适当位置、发挥应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承包责任制将业绩指标与报酬分配结合起来,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制度,其动力在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中原油田的财会工作以及整个油田的经营管理就难免出现混乱。其主要表现是:(l)在单位或个人利益驱动下,很多二级单位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结算环节隐匿和拖欠油田管理局和其他二级单位的资金,抢占财务资源,并利用本单位的资金从事有损整体利益甚至非法的活动;(2)有些配套改革没有跟上,特别是银行结算账户仍然分散在各二级单位,其数量多达1261个,这不仅增加资金占用,而且成为二级单位违法、违纪或违规操作的工具;(3)虚假信息泛滥。

面对这种情况,中原油田采用当时在石油企业流行的“两证结算方法”和“支票结算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他们从三九药业集团“禁止所属分子公司单独开设银行帐户”的做法中得到启示,于1994年12月15日决定撤销各二级单位在银行开设的所有帐户,同时成立财务结算中心,二级单位在财务结算中心重新开设帐户,由财务结算中心集中办理二级单位对内对外的全部结算业务。财务结算中心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

设置财务结算中心的目的在于“你的钱,我看着花”,监控现金收支或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措施,这可能导致财权集中。因为我国的传统,财务监控很可能就是财务部门对二级单位的每项收支进行审批。因此,为保证财务结算中心的有效运行,必须解决三个问题:(l)如何避免损伤二级单位自主权?(2)中原油田如此庞杂(1994年所属二级单位160多个),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项财务收支业务进行审批?(3)审批标准是什么?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原油田决定成立以勘探局局长为主任的资金预算委员会,配合财务结算中心的运行,实行资金(现金)预算管理。资金预算以二级单位为基础,是将已定的经营承包指标细化的结果,一个二级单位一份资金预算,并由此形成中原油田总资金预算。各二级单位资金预算经中原油田计财处批准后执行。二级预算单位按照资金预算组织自己的业务收支活动,并在财务结算中心办理结算业务;财务结算中心按照资金预算办理二级预算单位的结算业务,拒绝办理没有预算或有预算而无存款余额的收支业务。这是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第一个步骤。

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第二个步骤是1996年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即所谓“你的帐,我来记”。1996年以前,中原油田在财务上实行三级核算、三级管理的体制,勘探局下属二级单位中共有财务科63个,三级财务组397个,财会人员共1543人。会计核算中心就是将整个中原油田会计集中到一起,集中处理记帐业务,同时各二级单位不再设置专门会计机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设置会计核算中心的动因是油田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相当一部分二级单位以及其所属某些层级或单位的负责人蓄意编报虚假的会计信息,粉饰业绩,谋取私利。中原油田注意到:二级单位的虚假会计信息尽管都是经过会计人员之手上报勘探局计财处,但大多数会计人员并非处于自愿,而是迫于本单位领导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途径之一在直观上就是消除会计人员对他(她)所服务单位领导的从属性。中原油田曾考虑过委派制,即会计人员继续留在二级单位,但考核和工资关系等放在勘探局计财处,但后来发现在委派制下无法明确界定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与派驻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被委派的会计人员很可能处于“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跑”的尴尬境地。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的来源是:(1)票据虚假,(2)真实票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虚假,(3)依据真实票据登记的帐簿虚假(倒帐),(4)有帐外经济业务。中原油田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几乎完全消除了(1)和(3)两个来源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至于(2)和(4)两个来源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消除则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内部审计是中原油田预算管理运作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设置会计核算中心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二级单位会计和财务原先混合在同一部门(通常为财务科或组),如果会计核算(算帐)集中,财权是否也要上收呢?如果不上收,应该怎样处理?中原油田没有集中财权,而是将会计与财务分开,“一个搞事先,一个搞事后”,各司其责。各单位继续保留财务科或组,按照资金预算行使财务收支审批权;会计核算中心则按照资金预算报帐、算帐、记帐。

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第三个步骤是成立投资中心。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及向外拓展市场的战略导致了二级单位自主权的扩大和“自救”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也引发了二级单位新的资金需要。例如局对外投资、油田内部多种经营项目、科技开发项目、专业化公司对外承揽业务贷款等等,类似于计划外投资。这些资金需要是合理的,有些甚至应该优先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资金需要大多带有随机性和临时性,计财处在年初无法做出准确安排,只能随着二级单位资金需要的提出,随之筹集、安排和拨付资金。这使计财处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对投资项目资金的审查不严、监督不利,出现混乱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原油田建立投资中心,实行“谋断分开”的体制。所谓“断”,是指“计划外”投资决策,由二级单位负责;所谓“谋”,是指对“计划外”投资项目的论证、审批、贷款发放以及贷款本息的回收等,由投资中心负责。投资中心正本清源,使“计划外”投资管理规范化、秩序化,既保证了投资效果,又保证了投资的回收。

四、中原油田预算管理运行体系的模式

根据以上对中原油田的考察,我们将为中原油田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建立两种模式。

(一)集团公司资金预算整合模式

集团公司资金预算整合模式是对中原油田实际运行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直接简化的结果,其基本功能是控制或监督各二级单位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其要点包括资金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即帐户集中,“三个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和投资中心,和反馈报告)内部审计和激励制度,可用图表一、二和三来表示。

图表一根据1998年以前的资料绘制。其中:(1)中原石油勘探局向所属二级单位分解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下达的业绩考核指标;(2)二级预算单位根据勘探局分解到本单位的考核指标,编制资金预算并上报计财处批准。此外,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中原油田已经设立I勘探局资金预算委员会,道理上应由该委员会向二级单位分解考核指标,批准二级单位资金预算。尽管如此,图表一仍按实际情况描述。二是中原油田成本、利润被当作经营承包指标的一部分,而计财处并不主导经营承包指标的制定过程,资金预算实际上以既定的经营承包指标为前提,因此,资金预算的编制相对容易些,资金收支只要不超出计财处允许的范围即可批准。三是中原油田的资金分配权主要集中在计财处,因此,资金预算编制过程程实际上也是资金的分配或授权使用的过程,资金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将二级单位的经营活动与勘探局的总体目标连接起来。

资金预算编制过程

资金预算执行过程

在图表二中:(l)计财处将批准的二级单位预算分别下达到“三个中心”(作为结算和核算的依据)、二级单位(作为资金收支活动的依据)和企管处(作为考评业绩的依据)。(2)“三个中心”在计算机基础上集中处理二级单位的经济业务,其处理结果一式报送审计所,另一式反馈给二级单位。(3)审计所根据“三个中心”的报告和二级单位经营承包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对二级单位进行审计。(4)审计所将“三个中心”和二级单位的那块及其审计意见一并报送企管处。(5)企管处汇总考核结果,拟定整改措施和奖惩方案一并报送中原油田勘探局审批后实施奖惩制度。

由图表二还可以看出:资金整合模式的监督功能主要在资金预算基础上通过“三个中心”集中核算和结算、内部审计、奖惩制度来实现的。这是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精华所在。“三个中心”,正如飞机场的安检设备,监督着各二级单位是否按照预算而运作。但必须注意。集中监督并不意味着财务乃至整个管理权限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管理权可分为事权、财权、监督权和对监督结果的处置权。事权和财权完全可以下放,但监督权和处置权必须集中。此外,内部审计保证了反馈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而奖惩制度则是二级单位执行预算以及整个系统中各当事人履行自己职责的原动力。

图表三表示勘探局总经理与资金控制模式的关系。一般说来,预算(包括资金预算)是总经理计划和控制二级单位经营(或资金)活动的重要手段。问题是在资金控制模式中如何将总经理与企业财务活动即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连接起来。按照中原油田的做法就是在计财处与总经理之间建立固定的信息渠道,定期提供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反馈信息。由于中原油田结算和核算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强大,三分钟刷新一次数据纪录,从而可以保证总经理仅仅以三分钟的滞后来跟踪资金运行情况,近乎于实时控制。

总之,集团公司资金预算整合模式在中原油田实行过程中不仅节省了大量资金(接近各二级单位日平均现金占用量的2/3),而且又可能使资金流量和流向符合总经理的意图和公司的整体利益。

勘探局总经理对资金的控制过程

(二)集团公司全面预算整合模式

中原油田资金预算整合模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相对完备、可运行、可操作的整合集团公司的体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这里,我们将参照有关文献和在其他企业咨询的经验,对资金预算整合模式进一步提炼和扩展,建立全面预算整合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对整个集团公司的管理。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预算编制的范围。从国外的经验看,集团公司的整合有赖于预算管理,而保障预算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全面预算管理。它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中原油田资金预算整合模式中只涉及到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实际上,中原油田在总体上已经有全面预算的轮廓。因为经营承包指标中的利润指标就是一种粗放的经营预算,所不同在于经营承包的利润指标不是在财务部门的主导下,与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协调一致,按照统一格式编制;在于经营承包的利润指标的生成游离于会计系统之外而特别易于操纵;在于经营承包的利润指标在执行过程中缺少一个规范、系统和连续的会计系统反馈利润指标执行的情况,诸如此类。这种在利润承包方面“冷漠”财务部门的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业相当普遍,也有很多教训。因此,为了有效地整合集团公司,必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有些集团公司来说,这只是意味着将经营承包责任制实施转由财务部门负主要责任。

2.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在中原油田资金预算整合模式中,尽管内部审计和“三个中心”的设置极其富有创造性,但从全面预算整合集团公司的角度,还需要设置新的部门或扩充其他部门的职能。包括:(1)将现行的资金预算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作为

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2)设置集团预算管理办公室,通常设在集团公司财务处,是集团公司预算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由财务处长担任主任;(3)设置价格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供销价格和转移价格的政策;(4)将企管处改为业绩考核委员会,负责业绩考核、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5)内部审计除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外,还应对H级单位编制的预算进行审计,而且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和遵循审计规则、职业道德和惩戒措施;(6)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之前至少要有资金分配和现金收支制度。

3.“三个中心”。“三个中心”是中原油田资金预算整合的核心。在一般意义上,这是一种“最保险”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即使在当事人道德水平低、企业惩罚力度小、内控制度不完备、内部审计不健全的情况下,依然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整合或集中监督的有效性。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很多企业也可以不采取这种形式。首先是投资中心。在中原油田,它只管理一小部分资金,大部分资金由计财处另外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的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管理体制,与设不设投资中心关系不大。因此,在很多企业完全可以不设投资中心,类似的职能由财务部门履行。其次是会计核算中心。它涉及到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地点、采集或处理数据人员与二级单位的关系等三个问题。中原油田的会计核算中心是将采集或处理数据人员与二级单位完全脱离的同时,将数据存储和采集地点集中起来。从整合或集中监督的角度,只有集中核算,才能保证集中监督;从预算管理的角度看,只有集中核算,才能保证将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集中反馈到集团总部。集中核算非常必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从二级单位的角度看,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二级单位的经理们所需要的全部会计信息(如二级单位自制或外购决策信息等),因此,二级单位也有必要保留会计人员。实际上,在实行预算管理的集团公司内,只要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对集团总部透明公开,集团总部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内部审计队伍,将会计人员分散在二级单位则是另一项可行而又正确的选择,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妨碍通过计算机将在二级单位分散处理的会计数据集中到集团总部。最后是财务结算中心。应该说,中原油田的财务结算中心无可挑剔,它既节省资金,又可以实现集中监督的目的。但对不同的企业来说,那里有不同的条件,因而也应该允许存在着差别。这里至少可以列举出在我国其他集团公司行之有效但不及中原模式理想的另外四种模式:(1)在国家批准设立财务公司的集团公司中,财务公司作为结算中心。这与中原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2)在二级单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集团公司中,指定一家银行作为结算中心。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实施集中监督,但各二级单位因现金收支的时间差而沉淀的资金则成为银行的一项无偿的长期资金来源,集团公司无法享用。(3)允许二级单位在银行开设自己的结算帐户,但集团总部也在同一银行开设帐户。当二级单位发生收入时,先人集团总部帐户,然后由银行按照集团总部规定的比例(如20%)拨入二级单位结算帐户。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既保证了集中监督,也防止了集团总部利用集中结算的便利损伤二级单位的利益,但沉淀资金的好处则留给了银行。(4)大部分结算业务由集团总部集中办理。由于有些银行规定接受信贷的单位必须在本行开设帐户,因而集团总部不得不允许一些二级单位在贷款银行单独开设帐户。如果对这些单独帐户有一套管理办法(在集团财务部门备案、允许集团总部随时查阅等),这种模式与中原模式接近。

4.全面预算整合模式的操作程序。这里,我们比照资金预算整合模式的表达方式,用图表四和图表五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方面来描述全面预算整合模式。

突出了集团财务部门的作用,其中:(1)集团预算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经营战略、方针和目标;(2)集团预算办公室将考核委员会拟定的奖惩制度、价格委员会拟定的转移价格及采购和销售价格的监管政策、财务部门拟定的资金分配和现金控制政策、和内部审计部门拟定的审计规则及对审计人员的惩戒措施等汇总起来,加上预算编制中的时间规定,编成本年度预算编制指南;(3)H级单位根据预算编制指南,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4)二级单位的预算草案经集团审计所审计后,报集团预算委员会审批共下达。

与图表二相似,其中需要说明的要点是:(1)集团预算委员会批准的预算分别下达到财务部门作为结算、核算和财务收支的依据;下达到二级单位作为经营活动的依据;下达到考核委员会作为业绩评价和实施奖惩制度的依据;下达到审计所作为预算审计的依据。(2)集团财务部门集中办理二级单位的核算和结算业务,统筹资金分配。诚如上述,在一定条件下,核算和结算也可以分散出去,但无论是什么条件,集团财务部门必须能够取得整个集团的结算和核算的数据,以达成集中监督的目的。(3)财务部门的集中核算和核算的结果后汇总的结算和核算数据是全面预算执行的进度或结果,其用途有三:一是反馈给二级单位;二是传送给审计所,经过审计,连同审计意见报送考核委员会,最终送达集团预算委员会;三是作为预算管理的反馈信息报告给集团公司总经理,以控制整个集团公司。(4)除预算指标之外,一般还有考核非预算指标,因此,在业绩考核和编制奖惩方案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全面预算整合模式中的预算执行程序

5.信息反馈、预算表和预算反馈表。预算管理中的反馈信息实际上就是会计结算与核算的实际结果,它将集团公司总经理与二级单位的经理、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连接起来,使集团公司总经理有可能在远离预算执行现场的情况下仍能了解和控制预算执行的进程。这是通过全面预算达到整合整个集团公司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会计由“记帐算帐报帐”型转变为管理型的关键所在。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表格来反馈信息?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预算编制表格是什么样子。中原油田的预算编制表格基本上是一套细化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预算反馈表完全与之相对应。由于这套表格以计算机为基础,三分钟可以刷新一次数据,其反馈功能十分强大。但其中缺少利润预算和相应的反馈表,是典型的资金预算。另一个缺陷是表格体系中组织机构的线条不明确,表格体系的衔接性尚嫌不足,反映的内容还不够具体。

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的整合,现金预算和利润预算最重要,应按照构成项目、产品或服务类别、组织层级和单位第三条线索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套“提起来成串,放下去成片”的预算编制表格体系。预算反馈表格分成标准反馈表和简式反馈表两类。前一类与预算编制表格体系完全一致,只是在预算数栏之外增加实际数和差异数两栏。预算数是预算编制的结果,实际数来自会计核算系统,差异数是实际与预算比较的结果,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后一类则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简化的结果,报送给各级经理,其长度不超过一张8开纸(最好是一张16开纸),反馈频率机具体情况而定,现金预算在反馈的时间间隔上相对利润预算要短一些。此外,奖惩制度、计算机系统以及预算分析等方面对预算管理也很重要。

五、案例分析

(一)中原油田预算管理是一个体系,是二个可运行、可操作的计划与控制体系

一般认为,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和决策四项职能。由于决策寓于其他三项职能之中,因此,在上级的立场上看,最重要的管理职能是计划与控制。计划确定目标,控制实现目标。图表六为一般管理计划与控制系统图。

在中,上级经理独立地或在下级经理参与下制定业绩标准,由下级经理执行:为使执行过程符合业绩标准,要对下级经理的实际业绩进行计量;将实际业绩与业绩标准比较,以确定业绩标准的执行情况,并报告给上级经理;上级经理根据报告的情况——有无差异、差异是否重大——或者让下级经理继续运行,或者让下级经理整改,最终实现业绩标准,即所谓的“按例外管理”。在这里例外就是差异。

不言而喻,预算管理是一个计划和控制系统,预算编制属于计划,预算执行属于控制。在图表六中:上级经理表示集团总部;下级经理表示二级单位;业绩标准就是预算指标,通过预算编制确定:实际业绩就是二级单位预算执行的进度或结果,在中原油田通过“三个中心”取得;实际与标准的比较就是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反馈报告是报告预算执行情况,诸如此类。换言之、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以预算为主导的集团公司管理,通过预算管理整个集团公司。这在全面预算整合模式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将“按例外管理”的原则用于预算管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集团公司总经理既紧紧地控制着整个集团公司,又摆脱集团公司的琐碎事务。从图表大可以间接地看出,在实行预算管理的情况下,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必做的事情只有三件:一是决定预算水平,二是阅读反假报告,三是发生差异并有必要调整时采取矫正行动。这样,大部分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用于考虑集团公司的远期规划和发展战略。

一般管理控制系统

此外,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实践表明,预算管理是一个可运行、可操作的系统。在我们看来,它由编制、执行、计量、分析、报告、鉴证(内部审计)、奖惩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等八个模块组成。

(二)预算管理作为体系可以从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层面描述和理解从中原油田的经验看,预算管理并不是孤立的行为,它是在特定环境下、以特定组织结构为依托而运作的;在运行过程中又必然涉及到人的和非人的因素。因此,完整地描述和理解预算管理体系至少应该从下列四个层面进行。

(1)技术层面:是指预算管理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体系,各要素犹如一架机器的零部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上述中原油田预算整合的两种模式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没有预算就没有标准,没有“三个中心”就无法将标准实际执行的进度和结果反映出来、无法与标准进行对比;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保障预算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进而就不能整合整个集团公司。

技术层面还表明:预算管理具有科学性,代表着一种简洁、效率和合乎逻辑的集团公司管理的方法。

(2)组织层面:组织一词在这里用作名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说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二是说该群体是有层级、有结构的。组织层面涉及到权利和责任的分布,是预算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中原油田的预算管理得以有效的运行是与中原油田全局性的组织结构调整、与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分不开的。同时,中原油田与其他现代公司一样,可分成高层、中层、基层和现场四个层级,各层级的理想运作是既有自己的目标,又符合一个集团的总体目标。预算管理正是如此,它既指定各层级各单位各成员的责任目标。又按照各成员各单位各层组将整个集团公司紧紧地“捆”在一起,使整个中原油田达到“万众一心”。为了突出重点,本文只论述中原油田集团总部如何整台二级单位,没有涉及二级单位内部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油田没有进行这样的工作。实际上,其钻井四公司也有一套创新性极高的预算体系。

(3)行为层面:是指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各当事人都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而行为;个人利益是预算管理体系运行的原动力,但在性质上正如江洋大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一个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就在于抑恶扬善——抑制偏离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恶”行,褒扬为实现集团公司总体目标而努力的善为。无论是抑恶还是扬善,预算自身的力量还是不够的。为了抑恶,与预算配套的职业道德、内控制度和惩罚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杨善,必须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激励制度。对此,本文尚未展开讨论,但前文对中原油田“三个中心”演进的描述已经涉及到行为层面,特别是抑恶方面。

另外,预算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行为方式。在一个集团公司中推行预算意味着该公司的成员由一种行为方式转变为另一种行为方式。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动文化传统和积以成习的惯例,不可避免地与利益和权力重新分配相交织,因而这个“转变”并非易事。我国还有很多集团公司没有实行预算管理,技术原因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行为方面。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成功在于正确地解决了行为问题。

(4)环境层面:是指预算管理体系赖以运行的条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一个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总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支撑。从中原油田预算管理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集团公司“一把手”对自算工作的领导与支持。计划与财务的统一、严明的激励制度和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是预算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

(三)中原石油预算管理模式在理论上与“人说”相吻合

按照“人说”,在公司管理的层组链条上,上级被视同主人,下级被视同人;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即下级比上级更了解自己、掌握着一部分“私有信息”;进而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基本人问题,即下级往往利用私有信息,谋取私利,损伤上效利益。解决基本人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在于下放决策权限、改善信息系统,建立激励制度,或者兼而有之。

在西方国家的文献中,基于人说的预算研究主要集中在预算松弛、激励制度和参与性预算等方面。预算松弛就是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发生在预算编制过程,但也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其具体含义是指下级极力将预算确定在比实际可以达到预算低的水平上,使得下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发生“预算外事件”,有可能发生道德风险问题。国外学者对开出的“药方”主要是将上述一般性方法具体化;尤其是参与性预算和激励制度的设计。中原油田从解决的会计信息不完整和不真实人手也发展出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1994年,中原油田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下放决策权限,并实行独具特色的激励制度。更重要的是:中原油田创造性地建立“三个中心”和在全国率先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可调我国集团公司解决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经典之作。

六、我国集团公司实行预算管理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原油田创造并实践了一套相对完备、可运行、可操作的预算管理体系,为我国集团公司实行预算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在我国集团公司实行预算管理具有多层积极意义,包括(1)可以有效地消除集团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松散,实现各层级各单位各成员的有机整合;(2)符合国际大公司的管理惯例(据调查,美国、日本、荷兰和英国的企业中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93%、10O%和100%),有利于提高我国集团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3)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重大革命,将使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标志着我国企业将采纳一种新防管理哲学或观念等等。特别是后两层意义,尤为重要。

预算管制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各乡镇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划分县、乡(镇)人民政府财力和事权,促进全县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全县财政实力;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求,切实缓解乡级财政困难,维护乡镇政权和社会稳定;强化乡镇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财政分配利益向乡镇倾斜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全县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大对贫困乡的扶持力度。

(二)统一模式、积极推进的原则。各乡镇在本方案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在建立完善相关资金拨付制度及管理上下功夫,保证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

(三)强化管理、注重效率的原则。对乡镇实行预算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益、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四)“三权不变”的原则。即维护乡镇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乡镇原有各项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在保证基本支出的结余资金归乡镇所有,优先安排用于还债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改革模式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收入不断萎缩,乡镇部分站所上划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乡镇基本不具备设立预算的条件。为此,根据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在保证乡镇对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财力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原有的体制框架,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管理,乡镇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采取“收入整体上划,支出分类管理”的改革办法。

(一)收入上划县管理。原来由乡镇支配使用的各项收入,包括地方财政收入以及上级下达的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等,全部上划为县级财政收入,同时取消体制补助、体制上解和各项结算项目。与之相适应,县对乡镇不再单独对税收收入进行考核,由县下达国税、地税局执行。另外制订对乡镇经济发展目标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支出按性质分类管理。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要求,在明确划分县乡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乡镇支出范围。乡镇承担的主要支出有:工资性支出、机构运转支出和村组支出等必要的开支。乡镇上划县级支出主要有:一是调整工资支出,主要指政策性增资和调整工资;二是事业发展支出,包括财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这些事业发展支出由乡镇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对项目安排分轻重缓急经乡镇人大主席团审议后,向县财政或相关部门提供项目和资金报告,并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县财政或相关部门纳入项目库滚动管理,综合考虑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需要,结合财力情况统筹安排,以年初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下达乡镇执行。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是在“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县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一)预算县编。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代行县财政的相关职能。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结合财力实际,按照适当向乡镇倾斜原则,考虑历史支出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相关办法。乡镇根据县财政制定的标准和办法编制乡镇财务收支计划,报县财政审核后统编县乡财政收支预算,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县财政批复各乡镇执行。年度执行中需调整的预算,由乡镇提出申请,县财政局提出审核意见,报县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及所属各站所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由县财政国库管理机构统一规范账户的开设。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的乡镇,由县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在各乡镇具有开户资质的金融机构为各乡镇统一开设“零余额账户”,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未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的乡镇,由县财政国库管理机构为各乡镇统一开设“基本账户”,核算乡镇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还要为各乡镇统一开设“专项资金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县级各职能部门向乡镇拨付的其他各类专项资金等;“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代管的村级资金,继续实行“村财乡管村用”;“收入汇缴专户”用于核算乡镇组织的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以及预算外资金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三)集中收付。乡镇的各项收入统一纳入县级管理,乡镇的各项支出统一由县级预算安排。乡镇的税收收入由税务部门征收后按规定缴入县级金库;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汇缴县级金库;预算外收入、捐赠收入、企业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由乡镇通过“收入汇缴专户”集中缴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乡镇所需支出,按照批复乡镇的预算,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或支付。

(四)采购统办。乡镇在年初编制支出计划时,根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年度执行中,由乡镇根据县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提出采购申请和计划,由县政府采购中心按政府采购程序实施统一采购,政府采购资金由县国库按规定的程序支付。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等财政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未经省级财税部门监制和印制的票据均视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

五、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现县乡和谐发展。在科学规范县乡政府事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县乡政府的支出责任。县级通过调整县对乡镇的体制,规范县乡政府的利益关系,明确财政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统一管理,重新界定乡镇的事权与财力,进一步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从体制上支持乡镇的经济发展。同时,各有关部门要清理取消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和考评活动,加强政策协调,既为乡镇办实事,又不增加乡镇政府支出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县乡和谐发展。

(二)严格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贯彻预算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全面、科学、客观、细致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部门预算等预算编制的改革,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的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在编制预算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在预算执行中,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三)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是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锁定历史债务,消化存量,控制增量,采取行政拍卖或法律的手段收欠还债,通过承兑还债、折卖还债、划转还债、置换还债等多种措施,分类消化债务。二是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乡镇债权债务实行“双重管理”。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加强县对乡镇债权债务的管理,突出财政在政府融资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财政对债权债务的集中管理力度,一律取消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杜绝乡镇举借新债,从源头上堵住债务盲目膨胀。三是对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实行县级集中管理。杜绝向基层摊派、乱伸手、乱干预行为,严格控制各类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凡是增加乡村负担的事项,一律报县政府审批。

(四)建立和健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为避免收入上划县财政直接管理后,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效调动和确保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政府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乡镇政府的责、权、利,建立和健全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重点对乡镇政府的税源培养、企业发展、区域经济、节俭支出、资金使用效益、化解乡村债务等进行考核。

(五)建立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各乡镇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财预〔2006〕7号)精神,建立和推行乡镇财务公开制度,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为目标,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地方财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按照《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保密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公开财政部门已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公开为基层单位办事的政策依据、章程制度、程序办法、办理时限和结果;公开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政务活动等。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救灾救济、优待抚恤、农村低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小学危房改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要公开分配结果;对项目资金要将使用、管理情况向社会公开。各地要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注重实效,坚决克服和防止形式主义,科学合理地安排公开时间,做到经常性工作长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如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重要收费项目的调整等要及时公开。同时,按公示内容分类制定永久公示栏,在一定时限内及时更换新的内容。

(六)严肃改革纪律。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认识,加强领导,,规范操作,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得在实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前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一经发现,除全部予以没收外,要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使用违规票据、私设小金库、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坐支收入等问题,县财政将在机构运转经费中直接扣划违纪资金,并由有关部门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各乡镇在保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进行改革,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进行管理,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方式。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真正实现“乡财县管”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一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关系到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各项事业的发展及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便于全县一盘棋、统筹兼顾,改变过去重收入轻管理的问题,从而使农村综合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切实增强乡镇政府的服务理念,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植财源、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因此,各乡镇要深刻理解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吃透精神,消除误区,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彝良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财政局,由向树阳任办公室主任,陈泽炳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今后,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相应职务人员自行递补。

各乡镇也要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成立相应机构,积极支持配合改革工作。

(三)加强指导,搞好配合。县财政局要结合本方案要求,及时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指导,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局、人劳局、编办、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改革。

(四)改革的实施步骤。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分五个阶段实施,各阶段工作可交叉或同时进行,确保在9月底完成改革工作。

1.制定方案阶段(3月上旬至3月下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有关配套措施,报请有关部门审定。做好成立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机构等前期准备工作。

2.宣传发动阶段(4月上旬)。印发宣传资料和有关文件,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3.清理清查阶段(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清理银行账户、债权债务、预算外资金、各类票据、编制和人员。

预算管制范文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管控系统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行,房地产的发展较快,在现阶段的企业竞争环节中,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不断的提升,实际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并且在区域之间内部存在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当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在于部分城市难以有较为充足的房地产供应,但是部分地区出现大量的房产过剩状况,所面临的外界风险较多,以至于企业容易面对众多的压力。

1房地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制的关键性

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实际的运行状况,开展系统性的全面预算管制。第一,对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应当强化整体的资金管制,利用全面预算管制的方式合理规划资金的预算,实现对资金的合理运用,保证管理财务风险和资本的运作状况。能够利用全方位的开展全面预算管制的方式,全方位地管控企业的运作资金以及多项财务管制,实现对现金流量的管控和对最终经济收益的管制,有助于减少房地产企业的运作财务管制风险。第二,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项目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要想缓解此类项目开发的耗时长情况,管理部门应当利用大面积的预算管制方式实现对项目的整体监管和维护管理。全面预算管制需要明确财务数据的最终运算结果,以便于能够成为日常业务管制的其中一个环节。借助采用全方位的预算管制方式,工作人员能够依照项目条件从而组建相对应的计划管制,并制定较为完善的项目预算管理,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所执行规划的项目建设从而了解实际的建设进展。在项目得到管制处理之后,预算的管制就能够保障后续的评估项目完善状况,有利于为后续的项目开发做以系统性的监管。

2当前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第一,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部的管控思想存在模糊的状况,项目经理是能够带动整体可持续运转的主要工作人员,应当对长期高速运转和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系统性的明确。在此环节中,应当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以便于可以为之后的项目运行奠定优质的发展前提。由于管理人员在现阶段受到以往的管制思想干预,以至于在实际的企业运转环节中难以实现对现存问题的管控,缺少先进的管制思想,整体的管理较为传统,不会对预算管制和项目成本的把控做以更加完善的规划。第二,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管控体制较不健全,在配备管制人员的过程中,缺少对内部管控环节的管控,在内部人力资源管控的阶段中,缺乏专业能力较强、业务管制较好的工作人员。以至于在内部的管理中,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恶性循环状况,促使内部的管理部门难以高效管制员工。为调整上述的状况,管理部门应当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情况,健全工作体制,在制定内部组织的规划环节中,需要配合法律以及内部的有效管理实现集中统一化的管制,促使房地产行业可以在有序的管制之下,完善后续的程序化运行。高效的内部管制关键的构成环节是管制的重要阶段,需要各个部门的构成力量一起努力推动企业的进步,如果管理部门对内部的管控没有较多的关注,就会促使内部的管控系统不健全。

3完善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房地产的运作存在特殊性质,此类特性决定其在今后的运行环节中,管理部门必须增强对全面预算的管控力度,较为核心的环节是应当加强对预算管制阶段的重视力度,以便于可以在后期开展之后的管理,要想实现上述的状况,工作人员应当从以下几个环节予以管理。第一,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预算管理关键程度的认识,并参与到基层的管理环节中,以便于可以引导其余的工作人员开展后续的工作,全方面详细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原则规划。第二,房地产项目的管理负责人以及其余的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各项管理环节的积极响应,利用归口管制的形式,高效整理全面预算管制的一系列任务,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资源和信息的高效共享管理。第三,全体员工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确保正常的工作态度,遵循本质的工作状况,以便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可以落实到管理环节中。房地产行业的内部层级设定较为简单,但是会因此出现较为严重的统一思想,多项制度和机制的执行效果较低,针对此类情况,管理人员应当促使全部的工作人员均可以直接参与到后续的工作环节中,提升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于可以将实际的预算管控落实到后续的经营管制状况中。第四,应当增强预算联系的有效性,建立专业的全面预算管制对接流程和相对应的组织人员,在业务的预算管理环节中,需要采用专业决策管理方式,以便于强化后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现阶段的财务预算管理中所涉及的项目较多,在业务预算管理环节中难以有较为专业的决算负责此阶段。要想保障业务的预算工作,在后期增强决策的预算工作,就应当提升财务预算的管理,可以在内部建立较为完善的编制管理机构,有助于培育更多高素质和专业人才,了解和明确各部门的专业知识理论框架,强化相互融合效果,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1]。3.2了解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的运行发展目标和规划。发展战略目标和后期的设计阶段是保证企业可以实现长时间高效运作的核心动力,现阶段因为社会经济的高效运作,为防止外界的冲击所带来的压力,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了解,及时获取外部市场变化的信息和数据资源,有助于在此环节中全方位的了解具体的运行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当下所应当采用的措施。此外,还应当采用PEST模型、SWOT模型的方式,辅助企业可以结合外部的环境变化制定较为可靠和合理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总体的目标予以详细的分解处理,利用全面预算管制方式,将企业发展目标以及相对应的业务规整计划高质量的相联系,结合实际的外部变化,开展系统性规整,有助于保障目标和规划的合理性[2]。3.3创建合理科学的信息化管控系统。因为现阶段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信息化管制系统逐渐得到健全和完善,因为房地产行业对于外部的发展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工作人员为保障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外界的信息,应当采用信息化的管制系统,以便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当前的市场运作,有助于为企业之后的发展和运行提供较为高效和全面的发展规划和方案。利用新型的信息管控系统,有助于为企业创造更多、更高效的市场运行数据,有利于为后续的投资管理奠定基础。房地产在运行和发展环节中,往往会受到外界政府以及区域运行状况的干预,如果在一个环节上出现疏忽均会导致后期的企业经营运转出现一定的弊端。针对此类情况,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以便于可以降低后期的决策管理错误概率。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应当全面了解和明确信息管制系统的关键性,可以在后续健全信息化管控系统的过程中,促使专业人员能够对全面预算管制奠定基础,实现对众多有效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汇总处理工作,只有反复加强数据的收集和管制,才会更加高效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整体购房能力。在针对以往数据的研究和分析中,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寻找到相对应的潜在规律,其中会涉及到去化率、费用率以及多项项目的对外支出,有助于辅助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此环节中获得更多的经验[3]。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房地产企业可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运作效果,保障对多处细节的管制,就应当从上述的环节入手,强化对多个流程的管制,以便于可以推动企业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凤朝.浅析房地产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J].中外企业家,2020(11):48.

[2]夏晓婕.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研究[J].中国市场,2020(10):73-74.

预算管制范文篇10

(一)不具备很强的预算管理意识。有一部分的高校在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中没有足够的重视,认定预算管理只是属于财务部门的事,所有的和预算有关的工作都应该由财务部分来进一步地完成,一些职能部门机构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部门费用支出规划,没有很好地将理财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激发,多个职能部门也很难在预算管理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二)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点就是编制的形式不够科学合理。结合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相关准则,高校的编制预算需要覆盖所有的收支,要执行统一的管制和审核。但是鉴于当前的很多高效的资金来源不断地拓宽,其多个途径的收入和实际的支出并没有全面的放入到预算之中,得不到较为有效的监督管制。第二点,采用的编制方式不够合理。有很多的高校在进行实际的预算的时候往往都是选择使用一年制的编排,希望每个年度的收支都可以很好的平衡,不具备很长远的发展目光,预算的资源配置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缺乏足够的预算监督。当完成了预算的确定之后,鉴于权利的不匹配,监督力度的不完善,都会导致预算下达之后的实际状况和进度得不到较为科学的跟踪以及处理,导致了预算的实际运行状况成了盲区。当前,很多的高校财务预算的审查和奖励惩罚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这也就进一步的导致了预算的整体目标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二、如何做好当前的预算管理工作

(一)对预算的管理思想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升级。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对现有的思想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升级。财务部门要将目标管理的方式下的预算转变成全过程的一个预算管理,将预算事前的管制作用进行有效的突出,保障预算管理向中层管理进一步的开拓。高校进行预算管理需要对学校内部的多个方面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调动,要将预算层有效的分解到各个部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部门工作的主动性,而且也可以进一步的保障信息传递的更加科学有效,也更好地为全校的预算编制以及管制做好牢靠的保障。(二)构架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管理体系,保障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财务预算的拟定和实施,都需要借助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进一步地提供保障和限制。要构建更加合理的内部管制体系,要进一步的对预算的约束限制能力进行提升,要进一步的避免财务的管理出现乱收费乱支出的情况,严打腐败行为。在对预算进行有效执行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的预算执行规划来更好的落实于多个部门,要对每个部门的使用费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制,针对执行之中出现的多个特殊项目可以完成年度预算资金的提前预支或者是对预算的项目进行及时的更正。多个部门需要对实际的是预算支出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资金的最大化使用,进一步的论证学校预算调整的科学合理,而且要完成预算执行表单的填写。为了更好地保障预算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要构建一套从上而下的信息反馈体系,以便于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三)做好相关的监督检查,要保证预算管理执行的力度。预算管理是当前的高效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实际的效果需要借助预算执行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合理的反应,要加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审查力度,合理的实施鼓励和约束政策,保障将预算管理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审查中,拟定与之配套的奖励和惩罚措施。高校构建多级积极责任体系的主要中心是保证权责的有效融合,每个高校都需要将多级的经济责任人财经济工作实际的成绩放入到实际的日常人事审查工作之中,保证其更加的制度化和合理化。要对预算的多个指标进行合理的细致化处理,进一步的强化二级部门相关的预算责任感,要在学校中构建人人关心财政支出的氛围,每个人都要诚实守信,保证收入预算的科学合理,而且也要将财务的收入实际预算和其他的多个部门的经济收益进行合理的融合,可以将多个科、室、部的奖金和获取的经费支出预算以及多方面的收入预算的实际完成状况进行关联,借助严格的审核和奖励惩罚等融合,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高校预算的科学有效性以及可靠性,更好地为高校的预算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预算管理作为当前的高校财务管理中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当前的高校进行有效发展策略的基础保障,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把控,这样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进一步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就要求高校要对现有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更新升级,要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整理,保障财务预算管理质量的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春波,祝慧洁,栾岚.英美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启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荆璐璐.浅析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1).

[3]刘艳.高校战略导向型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34).

[4]钟云华,肖国安.中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