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为什么会闹觉十篇

时间:2023-03-27 05:42:38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1

8月16日,黄建始老师因病不幸在美国病逝。本文既作为我们对黄建始老师早些时候采访的系列报道的尾篇,同时也作为对黄建始老师的悼念。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敬畏生命,远离过劳!

可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一个阶段会像婴儿期那样,需要父母付出最悉心的呵护。一天一个样的宝宝,每一丝的变化,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每一对父母的心。那么孩子在养育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状况,又需要怎样应对呢?

我家宝宝怎么这么“磨人”?

【本刊记者】 黄教授,您好。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哭闹。常听人说:谁谁家孩子真好带,一点不哭。也听人说,有的孩子会整天哭闹不停。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哭闹不停呢?

【黄建始】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基本上孩子好带与否跟孩子本身的体质、个性及养育方式有关。但是如果孩子过度哭闹,那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身体上的不适。

一般婴儿过度哭闹出现在感觉饥饿、烦躁或疼痛时,当然也有的孩子会无故哭闹,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磨人”,这就需要注意养育方式。但是如果感觉孩子的啼哭和平时不同时,应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

【本刊记者】 那一般情况下婴儿的病态哭闹都会有什么状况呢?

【黄建始】 这就很多了,很多身体不适状况,婴儿都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这就需要家长能很细心的观察。

比如孩子啼哭是突然发生的,怎么哄也没用。这时就需要家长看看,孩子是否有发热?头部异常运动?举手或用手抓头?昏睡乏力?便秘?如果有这些状态发生时,说明情况紧急,要马上看急诊,可能孩子发生严重疾病。

比如孩子经常拉耳朵,同时又有发热和胃口下降,请24小时内就诊,不能耽搁,孩子可能有耳部感染。

如果孩子的啼哭出现在哺乳或喂食之后,说明孩子可能吞进了空气,引起肠积气。如果情况严重,也应该尽快就医。

另外要注意,孩子感到孤独、家里来了陌生人及孩子开始长牙期间,孩子也会哭闹。

孩子怎么总在夜间惊醒?

【本刊记者】 黄教授,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夜晚带孩子是最辛苦的,有的孩子经常在半夜哭闹,还有的孩子甚至整夜无法安睡,这让第二天还需要上班的父母备受折磨。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也暗示疾病呢?

【黄建始】 这一般不是疾病引起的,主要要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在这一阶段,婴儿的睡眠尚未形成规律。家长应该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当然,任何疾病都有可能使孩子的睡眠受到影响。如果孩子在半夜哭闹得很厉害,或者显得无精打采,那么在排除饥饿、寒冷等外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应该去看儿科。

【本刊记者】那么导致婴儿夜间惊醒比较常见的状况都有哪些呢?

【黄建始】 比如孩子有尿布疹,表现为婴儿臀部出现发红、溃烂或者皮疹,这时需要带孩子就医;

比如孩子醒来时显得很烦躁不安,这可能是孩子做了噩梦。因此家长最好让房间保持微弱的光线,这样可以使孩子避免对黑暗的恐惧,便于孩子安然入睡。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家长注意,如果孩子虽然夜间醒来,但是比较安静,这可能是孩子白天睡够了,不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这时可以给孩子换换尿布、喝点水,或者放一些玩具,让孩子慢慢重新入睡。

我的孩子怎么长不胖?

【本刊记者】 虽然现在有很多“小胖墩”,但是每对父母都依然还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的。黄教授,那为什么有的孩子无论怎么喂就是喂不胖呢?

【黄建始】 你这个提问本身其实就很说明问题了。“怎么喂都喂不胖”,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 ,孩子胖瘦就是“喂”出来的,所以就使劲“喂”,变着法儿的“喂”,但其实如果孩子消化吸收不好,怎么“喂”也没用,没解决根本问题。

【本刊记者】 那一般情况下婴儿的消化吸收如果有问题,通常都会有什么表现呢?

【黄建始】 这需要家长在日常养育过程中观察。比如孩子在喂奶之后经常呕吐;比如孩子有稀松的、白色的、大量的、气味很臭的大便,或者严重便秘等,这些都提示孩子的消化吸收系统可能有问题。

【本刊记者】 其实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胖,虽然孩子的体重没达标但各方面都很健康,也是很好的。黄教授,我觉得可能一般家长担心的问题还是孩子长得慢,各方面的发育情况不符合标准。您觉得呢?

【黄建始】 应该是这样的。体重跟孩子的身体发育密切相关,要想把孩子喂养健康,对于小婴儿而言,如果是母乳喂养,不要过分拘泥喂奶时间,最好不要固定时间或限定次数,要让孩子吃饱为止;如果是奶粉喂养,要严格遵照奶粉包装上的指南调配奶粉,避免在奶粉中加水过多,使婴儿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对于足月出生时个子较小、体重低于2.5公斤的孩子,则可能是受遗传的影响,家长不必过分惊慌。

宝宝情绪焦虑也会便秘

【本刊记者】 黄教授,提到消化吸收问题,我觉得可能婴儿最常见的就是便秘问题,常听到家长很焦急地四处跟同事朋友打听“秘方”,“孩子几天几天没大便了”更是成为当妈的口头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黄建始】 婴幼儿便秘是指孩子大便的时候很不舒服,很不容易排出来,而且排出来的大便很干、很硬,有时候还疼痛,或者大便很不规则。孩子便秘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很少,喝水喝得不多,缺少锻炼和焦虑。如果孩子出现便秘的时间很长,或者伴有腹痛哭闹,就必须去看儿科医生。

【本刊记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多日不大便时,会自行使用开塞露,因为觉得这属于“物理刺激”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黄教授,这种方法可行吗?

【黄建始】 呵呵,所谓的“物理刺激”这种说法挺有意思。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刺激都有可能造成伤害,家长还是要带孩子去医院,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改善。

实际上,由于孩子太小,还不知道自己控制大便,家长要培养孩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这也被称作“控制大便训练”,也就是在固定时间训练孩子做排便动作,即使排不出来也按时训练。

另外要注意,如果孩子情绪焦虑,也会出现便秘,这跟成人的反应是一样的。所以家长要多给孩子吃蔬菜和含丰富果胶的水果,在保证孩子饮食能够摄入足够的纤维素后,还要观察孩子情绪,给孩子一个轻松安全的生活氛围。

最后补充一点,当孩子因便秘而大便带血时,一定要带孩子去看医生,因为可能造成了撕裂,要避免感染。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2

幼儿园里有四位小朋友引人注目。他们分别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兄弟和一对漂亮的孪生姐妹。小姐妹都有一头同样金黄色的长发,同样蓝色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像是会说话。而那对小兄弟是一头略带卷的棕色头发,褐色的眼睛透着机灵和天真,十分精神。

刚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和老师总分不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因为他们每对都长得一模一样,从相貌上根本无法区别。

没过一个星期,小朋友们都能够很清楚地辨别出他们每一个人。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孪生姐妹中的姐姐,她不喜欢说话,爱一个人玩。她尤其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其他孩子的父母看到小姐妹可爱,经常逗她们说话,姐姐总是沉默不语。她上课日寸很安静,而且特别仔细,往往能察觉到别的孩子不易感受到的差异。

老师拿着两根看上去一样长短、质地的绳子让他们做游戏,只有她注意到两根绳子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异。老师表扬她,她也没流露出任何喜悦的表情。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不开心的事,从来不会当场表现出来,回家后才对妈妈诉说。她做什么事都是慢条斯理的,睡觉前总是有条不紊地把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放在小椅子上,起床穿衣服的动作也很慢。

可是,她的妹妹就截然不同了,活泼开朗,很快就熟悉了新的环境。她喜欢与大家一起玩,爱出点子,很快就成为孩子们的小领袖。妹妹学什么都很快,跳舞,唱歌……她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全神贯注,一旦不感兴趣就开始做小动作,所以,上课时远不如姐姐那样安静。

再来看看小兄弟俩。

哥哥是个急性子,每次拿小人书总是一大叠,刷刷几页就翻完了;而弟弟捧着一本连环画爱不释手,即使有小朋友邀请他玩游戏,他都坚持看完那本书才挪身体。哥哥喜欢玩活动量大的活动,爬上爬下,追来跑去,最爱玩打仗的游戏。他还特别爱表现自己,上课时喜欢举手发言,但往往没听清楚老师的提问就急着回答,经常是答非所问。

弟弟安静而自制,喜欢画画和球类游戏,做什么都比较沉得住气,不易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如果弟弟受了委屈,会半天情绪不好,但若是哥哥被惹恼了,转眼就忘,嘻嘻哈哈又与小朋友玩在一起了。

相同的父母,同时出生,几乎是在同样环境长大的孩子,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行为表现?他们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否就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1956年,两位精神病医生和一位儿科医生,对141名刚出生婴儿进行了深入的跟踪研究。

1.出生时的行为表现。他们来到医院的产房,请护士们介绍,哪些新生儿很会哭,哪些则很安静;哪些冲锋一般来到人世,哪些则是不慌不忙悄然降临。

2.产生后的表现。他们观察记录新生婴儿的各种表现。在产房里,乍看上去,每一个婴儿都长得差不多,满脸的皱纹,四肢屈曲。可他们有些挥舞着小手小脚,皱紧了眉头用力哭喊;有些正躺在妈妈的怀里,咂吧小嘴吮吸着乳汁;有些则闭着眼睛沉沉地睡着。

3.睡觉的模样也成为观察项目。研究者整天在产房里观察新生儿睡觉的睡姿。有些宝宝安安静静地躺着,体位基本不移动;有些睡觉时可不安分,不停地扭动,从小床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4.婴儿的吃喝拉撒都是研究内容。等到宝宝们睡醒了,研究者观察宝宝们吃奶的状态,详细记录下他们睡眠、感到饥饿、大小便等生活活动的时间。

5.进行10年的追踪研究。婴儿出院后,他们每3个月上门访问一次,与婴儿的母亲详细交谈;1岁到5岁,每半年一次;5岁后,每年一次,一直到孩子10岁。

刚才说到的两对孪生兄弟和姐妹,正是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他们记录这4个孩子的活动水平,睡眠和进食的规律,注意力、适应新事物和与陌生人交往等情况。他们发现,这4个孩子出生后几星期在气质上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似乎与日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无关,而且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不变。

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专家们根据这些特征来评定婴儿,认为大部分的婴儿可以归为三种气质类型:

1.“轻松的”婴儿。他们的饮食、睡眠习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规律,喜欢探究新事物,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2.“难对付”的婴儿。约占10%,他们常常大惊小怪,吃和睡没定准,对新环境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人和事物反应强烈,容易退缩,容易紧张,如大哭大叫,发脾气;

3.“慢慢活跃起来”的婴儿。约占15%,相对来说,他们不够活泼,生活规律多变,对新奇的东西和人倾向于退缩或反应消极,但随着经验的增加,他们熟悉以后,反应就会渐渐积极起来。

另一位专家布拉泽尔顿,在长期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似的类型划分。他把婴儿分为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

活泼的儿童:是名副其实“连哭带闹”来到人世的,他不像一般婴儿那样要靠护士拍打才哭,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呼吸和哭喊。护士给他穿衣服时,他大喊大叫,脚挺直用力踢,用手推开护士。他一旦睡醒就哭,从深睡到大哭之间似乎没有过渡阶段,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能听到他没有停顿的啼哭声。

安静的儿童:孩子出生时就不那么活跃。他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第一次洗澡时,他只是睁大眼睛,皱皱眉,没有惊吓也没有哭,甚至打针时也很安静。

婴儿会表现出如此不同的气质,而且这些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又是相对稳定的。那些蠕动不安、扭来扭去的婴儿长大后是否就是在院子里到处乱跑的小家伙,那些整天睁大眼睛安静地躺在小床里的婴儿是否就会成为专心坐在书桌前的读书郎呢?

跟踪研究发现:

气质特点受到环境的影响可以弱化或被掩盖,到6~7岁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双胞胎因为先天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孩子出生时的气质差异往往会影响到父母对他的态度和行为。

有的婴儿爱哭闹,父母可能会因为想阻止他不断的哭闹而对孩子态度冷淡,不经常安抚他,或与他一起玩耍,甚至对他脾气不好,只有在孩子哭闹越来越厉害时才去安慰他。这反而强化了他爱哭闹的倾向。

那些喜欢别人抱的孩子,脾气好,整天乐呵呵,他自然讨父母的喜欢,促使父母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孩子就更倾向于安静,易适应环境。

对那些慢慢活跃起来的婴儿,父母若坚持和他积极的接触,他会逐渐产生良好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的刺激慢慢发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

父母需要深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性,采取适应于孩子气质的教养方式。

例如,对于正在向电源插座里塞东西的宝宝,如果是适应能力强的,父母向他讲清楚道理就可以了;而对于一个固执的宝宝,父母那就得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才能使他摆脱危险。

由生理特点决定的先天性格一气质在亲子关系和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3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是很早以前父母们为解决宝宝夜啼采取的一个土办法。如果不是被夜哭宝宝“折磨”得够戗,估计他们也不会出此奇招。

哭闹:宝宝特有的表达方式

哭闹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儿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一种方式婴儿在受到饥饿、口渴、困乏、需排尿或排便等内在生理刺激以及外界冷、热、湿、痛、痒、疾病或精神上的刺激时,都会哭闹。

宝宝白天安静,到了晚上就啼哭,或每天晚上都在某一个时间段定时啼哭,称为夜啼。为什么宝宝白天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哭闹呢?

通常情况下,引起宝宝夜啼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理性哭闹,二是病理性哭闹。

生理性哭闹

当宝宝哭闹时,首先应考虑是否由于奶量不足、过度喂养、尿布潮湿、衣被过热或过冷、不适、排便等生理和外界刺激引起,或是因为要抱、要哄等要求未能满足造成。

应对方法:

家长要学会观察宝宝的各种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冷、热、温、饱都要适度,过度的呵护反而会造成宝宝不适引起哭闹。要逐渐培养宝宝正常的生活起居规律。如:有的宝宝夜间哭闹而白天多睡,这是日夜生活规律颠倒了,要耐心地慢慢纠正过来。

病理性哭闹

如果上面提到的因素都纠正后,宝宝仍哭闹不止,则需要考虑详细检查有无病理现象。例如皮肤瘙痒、佝偻病、贫血、中耳炎、疝气嵌顿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宝宝烦躁不安、啼哭。

应对方法:

怎样知道宝宝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常识。佝偻病、贫血的宝宝除了哭闹,还伴有多汗、生长发育过快或营养不良的表现;患中耳炎的宝宝多是近期有上呼吸道感

染的病史,耳后或耳周围压痛;有疝气的宝宝会因为不当、用力或哭闹后造成嵌顿,以至于哭闹加剧。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然后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不妨看看中医

我国中医药学对于小儿夜啼早就有明确的论述。正如《育婴家秘》所说:“小儿啼哭,

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

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4

你知道吗,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那么,对于刚刚出生的小宝宝,你又该如何用他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浓浓爱意呢?

了解宝宝的内心渴求

年轻妈妈初为人母的心情是喜忧并存,喜的是宝宝的降临带来了家庭的欢乐与幸福,忧的是自己没有育儿经验,不知怎样养育这幼小的生命。其实宝宝并不了解你是一个育婴新手,他也不是无能的被动的小生命。他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的潜在能力,他会用哭声表达他的需要,吃饱喝足了他会满意地微笑,所以说他已具备了与你交往的能力。只要你有爱心和信心,终将成为育儿老手,新宝宝终将成为健康、聪明、活泼的好孩子。

宝宝期待的“母爱”

初生婴儿无法独立生活,他必须依赖父母的生活照顾,尤其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性格。那么,宝宝期待妈妈为他做些什么?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母乳及营养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及大脑的休息;帮助处理大小便,保持清洁――身体的卫生保健;开发智能吸取感官经验――脑需要的“精神食物”;防止伤害避免危险――安全的环境。

宝宝喜欢的小动作温暖的“抱抱”

婴儿喜欢被抱起的时候很稳当,特别喜欢被紧紧地包在什么东西里面,如胳膊、衣服或是襁褓,这会让他感觉更有安全感。通常在宝宝刚出生的前几周里,很多的父母都觉得小婴儿太柔弱而不敢抱起孩子,怕伤着孩子。但是很快你就能适应,并知道怎样把孩子抱得很舒服,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成长有好处,而且对于尽早建立起亲密的母子感情也是必要的。在“抱抱”的过程中妈妈还可以尝试轻轻地晃动身体,但动作一定要尽量慢一些、平衡一些、轻柔一些。

柔软的触摸

婴儿出生后,除了营养和睡眠外,还需要肌肤上的关爱,这是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的秘密。刚出生不久的小猕猴如果离开母猴爱抚,情绪常常会不稳定,甚至影响饮食;如果给小猕猴一个长毛绒玩具猴抱着,小猕猴的情绪立即就会稳定下来,饮食也会正常。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如果能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同样能促进婴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使浅表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平稳起来。

妈妈柔软的抚触不仅有利于婴儿的发育,同时还能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这是因为人体各器官与神经组织有着密切关系,而人体皮肤布满了神经末梢,适当抚触婴儿肌肤,就是对人体各器官与神经组织的一种刺激。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如果这种需求被剥夺,就会丧失欲望,导致生长迟缓,智力低下,并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如咬手指、啃玩具、哭闹不安,甚至把头或身体乱碰撞。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触摸方法可以让宝宝更喜欢呢?

与宝宝一起裸体躺在床上,这时孩子可以接触到你的身体、体味和体温,并且能够听到你的心跳。

脖子背部的爱抚,它可以消除宝宝的紧张和疲劳;

臂部按摩,从手腕到肩部的柔和按压,解决宝宝对亲近者的皮肤接触需要。

喃喃细语

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小婴儿说话时,最好在没有任何背景噪音的安静环境中,以便让婴儿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保证他们能清清楚楚地听清你的发音。

掌握谈话时间:婴儿的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保持集中,每次“谈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在婴儿长到9个月后,每天累计的“谈话”时间可加长至半小时左右。

细心观察琢磨:婴儿长到两个月时,便可有意识地跟他说说话,同时在说话时仔细观察婴儿的目光和面部表情,看看他究竟对什么“话题”最感兴趣。

注意语调与动作:跟婴儿说话时不仅要面带笑容并辅以手势或身体动作,而且语调需注意抑扬顿挫。

道具配合;说话时有玩具、动物、图片、鲜花等实物作“教具”效果往往更好。

变换谈话对象:说话人可以是婴儿的父母、祖父母,甚至邻居,说话人的变化可增加婴儿对“倾听”的兴趣。

眼神的交流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有的研究表明,母子间的身体接触应该从孩子出生后尽早开始。眼睛的接触也应马上开始,过去的婴儿发育学家认为,婴儿出生后由于眼睛不能聚焦,所以看不清楚任何东西,但是婴儿却能分辨出形状和轮廓,婴儿会在出生后36小时内辨认出你面部的形状与轮廓。而婴儿在辨认了你的面部后,主要寻找的中心就是你的眼睛,这也是他的注意中心。加州大学教授指出,“母亲充满感情的脸,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激,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她的眼睛,带领他和母亲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结果是:婴儿脑部的脑内啡(Endorphin)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这样的幸福感正来自于妈妈和宝宝亲子的感情互动。

1 照料中和宝宝进行母爱交流母乳喂养是你和宝宝心灵交往的开端。新生儿来到人间,在母亲的搂抱与爱抚中立即感受到母爱与安全,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新生儿的皮肤感觉出现最早而且非常灵敏,当他投入母亲的怀抱,接触到母亲肌肤的温柔时,宝宝获得的不仅是舒适的柔软和气息,他会把母亲当成他的整个世界。从此,他每时每刻都盼望母乳的喂哺,来满足他生理的需要,同时渴望着母亲的搂抱来满足他的“皮肤饥饿”和“情感饥饿”。

2 母亲的柔情细语、逗乐声能引起宝宝的听觉反应。母亲微笑的脸能吸引宝宝视觉集中。母亲面对面和他讲话,张嘴闭嘴多次重复的动作会诱引婴儿模仿张口动嘴的兴趣。心理学家称这种动作为“共鸣动作”。因此,母亲不要认为喂奶或喂食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重要的是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能够获得观看、倾听、触摸的机会,让宝宝学习与他人交往。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5

我这次去美国参加儿子取得博士学位的典礼,在那里小住了一段日子,了解了一些美国父母的教子之道。当然,由于国情不同,传统风俗各异,我们没有必要去处处照搬,但是,可以从中受到一些教益和启发。

让婴儿单独睡觉

美国人无论男女,很少有吸烟的,喝酒的也很少,而且还是酒精度极低的酒。他们平时饮食也比较简单,但十分注意补充孕妇的营养,生的孩子都很壮实。

中国的婴儿都是睡在母亲身边的,几乎是白天黑夜不离左右。有的孩子到五六岁还要和父母睡一张床,有的孩子甚至十多岁了还是不肯单独睡一张床。父母觉得很无奈,但又不放心让孩子单独睡。孩子年纪还小,这些担心也不无道理。可是,这样养育的孩子往往很“娇气”,动不动就哭闹,老“长不大”。中国有句话“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事实也是如此,孩子一哭,父母总要去哄他,给他一些“甜头”。

然而,在美国的情形大不相同。父母在婴儿三个月,就让他单独睡一张床,单独住一间房。当我听到这话时有些不相信,反复问到底是一周岁零三个月还是三个月?因为在我看来,让一周岁零三个月的孩子单独睡一张床,单独住一间房也是不可想象的,觉得父母未免太残忍了。他们很确定地回答,是三个月,还说有的父母让刚出生的婴儿就单独睡一个房间了。这让人更加难以置信,父母怎么忍心呢?可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

父母把三个月左右的婴儿放在单独的房间,并且在那里和自己的房间都放上一只“对讲机”,以便随时了解婴儿的动静。婴儿刚独处一室的时候,常会大声哭闹。父母都不去哄他,婴儿见无人理睬,觉得哭也白哭,也就不哭闹了。时间一长,婴儿就习惯独自睡觉了。这样,从小在单独房间长大的孩子不娇气,脾气好,很乖巧。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他已经习惯和母亲在一起睡觉,再让他改变就不容易了。细想起来,美国父母看似对孩子的“残忍”举动,实质上也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事实上,美国父母都对孩子是很关心的。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让孩子独自在家,一定要有成人监护,如果孩子单独在家发生意外,父母要负法律责任。

我在美国两个多月,见到过许多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难怪他们都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看来这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的。孩子乖巧,父母自然省心,更加重要的是这对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美好的品德有很大好处,让他终生受益。

带他们一起逛超市

美国的父母去超市购物,大多带着孩子。父母都用一种特制的“婴儿篮”拎着婴儿,一边购物一边照顾孩子。有的婴儿嘴里吸着奶嘴,有的婴儿对着别人笑,样子很可爱。没有见到哪个婴儿哭闹的,他们一个个睁着圆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来来往往的人们。我想,如果是中国的孩子,一些是免不了要哭闹的。你想想,美国孩子三个月就独自睡一间房,他们在心理上是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父母能够带他们出来散散心,他们当然乐意呀!

很有趣的是,美国每个超市的购物车上都有一至两个孩子的“专座”,稍大一些的孩子坐在购物车的“专座”中。父母推着他们逛超市购物。这些孩子不吵不闹,他们东看看,西望望,也许到超市的次数多了,他们早已不再陌生。我觉得他们可爱,常常多看几眼,孩子发现我在注视他,他就伸出胖胖的小手向我招手致意。这令我十分惊异,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与人沟通,这么有“教养”。

有一次,我在超市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金发孩子在走路时不小心摔倒,当时我以为他会大声哭喊起来。可是他没有哭,只是用求助的目光望着不远处的母亲。有意思的是,母亲只当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仍然和一个熟人在说话,只对孩子作了一个爬起来的手势。过了一会儿,孩子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又去追着前面的姐姐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是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基本信条。在生活中也是实实在在这么做的。这看似父母对孩子冷漠,实际上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我想,孩子的年纪还小,不懂得商品经济,但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美国父母让孩子从小接触社会,这对培养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十分有益。

让孩子在自主中成长

美国的小学教学十分宽松,老师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智力。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不施加压力,不让孩子去死记硬背。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平等相处,经常沟通。他们一有时间,就带孩子去博物馆、海洋馆、植物园等地方玩,让他们在愉快的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培养起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父母常开车带孩子去名山大川游览,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6

妈咪求解:宝宝一哭就行动吗?

很多妈妈一听见宝宝哭,就会马上冲上前去,喂奶、换尿布、抱起来摇一摇,总之要把方法都试一试,让宝宝别再哭了。但其实宝宝哭泣就是想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是他与人交流的方式。如果着急阻断这种交流,会让宝宝的需求和感情的表达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所以,别怕宝宝哭,也别着急止住他。

正确的做法:细心观察一下宝宝,看看宝宝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是生病了?了解宝宝的需求以后,在这个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里,给予宝宝及时关注,做宝宝贴心的照料者。因此,了解宝宝哭声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小贴士:

当宝宝的哭声很大,很剧烈,持续时间长,与平常不一样的时候,宝宝有可能生病了。比如,宝宝突然剧烈哭泣且挣扎不安,要特别注意肠套叠、婴儿肠痉挛、泌尿系统结石或者有尖物刺入等等。如果宝宝出现高调尖声哭闹,应特别注意是否患有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压增高。如果宝宝在夜间总醒,睡不沉,四肢抖动,有可能是缺钙。

解码哭声

天生气质

当爸妈尽力安抚宝宝的生理、心理需求,医生也排除了宝贝生病的可能,但是宝宝还是哭闹不休,有可能和宝宝的天生气质有关。气质因素一般要等到宝宝1岁后才比较容易被观察发现,所以爸妈不需要过度自责,可以在了解宝宝的气质后,用适合他的方式来照料他,帮助宝宝更好地发展。

生理心理需要

3个月内的宝宝比较好安抚,一般满足了他的需求两三分钟以后,就不再哭了。等宝宝渐渐长大,他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哭泣的情况需要爸妈们更加仔细地去观察。

环境改变

小婴儿也会产生分离焦虑,最容易引发他们焦虑的就是环境的改变和主要照料人的改变。对于这么小的婴儿来说,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哭。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分离焦虑最为明显,因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能够认得主要照顾者(多半是妈妈),当主要照顾者转换为其他人,小婴儿对新的照料者抱的方式、呼唤的声音、身上的气味与安置的环境突然改变会很敏感,这种改变会让他常常啼哭。一般而言,怎么安抚都没有什么用,宝宝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宝宝

轻拍、轻摇或是抱着宝宝走动,来舒缓他的哭闹情绪。

有些宝宝在哭泣时会希望照料者看看他,和他说说话,感觉到有人在身旁陪伴他,这时如果能在婴儿床边安置有声音或者是会转动的装饰玩具,营造出有人陪伴的感觉与情境,也能缓解宝宝的哭闹情绪。

换换环境?可以带宝宝去另一个房间,或者让宝宝看看窗外。让不一样的风景带来不一样的心情。

换一种抱他的方式。比如,刚才宝宝是躺在你的臂弯里,现在让宝宝坐起来,或者让他面朝外,背贴着你的胸。

爸妈还可以抱着宝宝,轻轻地互相传递,像玩球一样。

轻轻抚摸宝宝的背,他会很享受的,然后慢慢安静下来。

摇篮曲可以让大多数孩子都安静下来。

所有模拟子宫的环境都会让宝宝舒服。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7

其实,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存在睡眠障碍,儿童与婴幼儿也不例外。细心的父母会从宝宝出生时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睡眠习惯。

有的儿童由于存在不良睡眠卫生习惯而引起失眠。9岁的亮亮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睡眠也挺规律。但近两周却开始失眠,每晚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有时到半夜两点钟还没睡着,白天上课没精打采,甚至打瞌睡。

亮亮在父亲陪同下来睡眠门诊就诊,医生对她进行了相关的身体检查和情绪测试,发现她并没有明显的身体异常或情绪障碍。经过反复询问其既往睡眠情况和睡眠习惯后,才发现了亮亮睡眠的“秘密”:她自小有个习惯,每晚睡觉前都是由妈妈在床上搂着,有时甚至要用手摸着妈妈的才慢慢睡着。而亮亮妈最近两周到外地出差,亮亮就开始失眠了……

亮亮的这种失眠,是由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引起的,其平时睡眠都是在一种人为的情境下启动,当这种情境不存在时,就表现出不适应,导致失眠、入睡困难。因此,为了避免儿童出现睡眠障碍,特别是亮亮这类失眠,年轻的父母应该从宝宝出生起,就开始重视他们的睡眠问题。

首先,应该了解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和儿童的睡眠特征。然后,要根据这种特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从出生后到周岁期间――

新生儿出生后至6个月,这段时间大部分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每天除了进食时清醒外,另外约16-20个小时都处于分段睡眠中。6个月至周岁时,睡眠时间稍有减少,白天短睡3小时左右,晚上睡11小时左右。

从出生后到周岁期间,年轻父母就应该帮助婴儿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当婴儿醒着的时候就当做白天,灯光尽量明亮,让其可注视周围环境;当婴儿睡觉的时候,就应当做晚上,灯光尽量昏暗,并尽量避免跟婴儿玩耍。

此外,应使婴儿意识到床是用来睡觉的地方,尽量避免让其睡在父母手臂上或沙发上,同时还应避免婴儿养成含着奶嘴或奶瓶才能睡着的不良习惯。如果婴儿睡眠时连续哭闹超过几分钟,则可能存在不舒服的情况,如饥饿、寒冷、潮湿甚至生病。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急躁,可轻轻地来到婴儿床边,轻拍婴儿,并观察是否有发热或其他问题。尽量不要将婴儿抱离床上,且不要发出吵闹声或把灯开得太亮。

另外,父母夜间常规给婴儿换尿布或喂食时,应特别注意动作要尽可能快和安静,不要带来不必要的刺激,如谈话、玩耍和开灯等。

1―3岁时――

这段时间,小孩开始学习走路、说话、自己进食、穿衣服及上厕所等。此阶段的睡眠时间约为10~13小时,应该注意培养儿童晚上自己入睡及半夜醒来时能够很快睡着的能力。

父母可以注意观察孩子每晚出现睡意的大概时间,并将这个时间作为孩子常规的上床入睡时间。同时帮助孩子建立入睡前的活动习惯,如看故事书、沐浴、听轻音乐等,这样可让孩子放松及作好入睡准备。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孩子有选择权,如选择穿哪件睡衣,拿什么样的布偶上床,听什么样的轻音乐等。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牙,睡眠中开始有比较活跃的梦,就算平时睡得很好的孩子都可能因出牙和做梦而偶尔半夜醒来。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有时做了噩梦,又不能区分是现实还是梦境,容易受到惊吓,从而哭闹。若孩子半夜出现觉醒,父母不一定要去察看,可暗中观察孩子能否自己再入睡。

总的来说,尽量不要做出各种不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睡眠卫生的举动,如半夜把正在哭闹的小孩抱起来,唱歌给孩子听,提供食物或讲故事,甚至把孩子带到父母床上一起睡等。

另外,有些父母可能习惯让孩子边看电视边睡觉,再把孩子抱到床上。这些使孩子睡着的方法都有一个特点,要么是有一个特定的情境,要么就是需要父母在场。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独自入睡的能力,还会导致其他类型睡眠障碍的出现,如入睡的相关障碍和适应性睡眠障碍。

4~5岁时――

此阶段的孩子,睡眠时间有10~12小时就已足够,大多不需要午睡。有些小孩常想跟父母讲话、玩耍或一起看电视,或不愿意待在床上而想走出房间,此时父母应态度明确地告诉孩子,现在是睡觉时间,有任何事情都等明天早晨醒来再说。或拿些玩具或布偶给小孩,让其安静地玩耍,或给孩子讲个故事(避免恐怖性内容),以使孩子更容易入睡。

6~12岁时――

6~9岁的学龄儿童每天睡眠10小时左右,9~12岁时则需9小时左右。此阶段的儿童,大部分容易入睡,且睡得很深、很沉,隔天醒来精力充沛。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8

再过几天,我家丁丁就满9个月了,最近一段时间,丁丁越来越见不得陌生人,虽然他约5个半月时就开始认生,但最近发展到只要看到家里来了客人,丁丁看一眼就开始哭,怎么哄怎么逗也不管用,非得把他抱到别的房间才行。带他到楼下小区玩,丁丁见人撇嘴就哭,弄得别人都不敢招他。到了晚上,我更是不能离开,他非得要我哄才能睡着觉。我们家丁丁为什么如此认生?

丁女士:

什么是认生?宝宝刚一生下来,不会有认生的概念,这时候,无论是谁抱他,他都不会害怕。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宝宝的智力视力飞速发展,到了6个月左右,他已能辨认熟人和陌生人。能够天天相见的父母是他最先认识的两个人,宝宝很容易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信任。当陌生人靠近时,宝宝感到不安全,就会寻求父母的保护。带宝宝到陌生的地方,宝宝也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些情况是完全正常的,可以说认生是儿童发展中的正常心理现象

从表面上看,丁丁的表现只是认生厉害些,但他认生已经持续几个月了,而且是极端的认生,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父母的正常生活了,因此我认为丁丁不是认生而是怕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10%~20%的婴儿天生腼腆。美国马里兰大学内森・霍克斯最新的研究表明,腼腆起初是由生物因素造成的,当9个月大的婴儿在碰到陌生人的时候,那些腼腆的婴儿容易紧张,大脑的反应与焦虑、恐惧等情绪有关,那些外向的婴儿则主动迎向陌生人,电脑扫描到他们此时的反应与快乐相似。

内森・霍克斯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婴儿影响巨大,生于保守家庭或者父母不鼓励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婴儿经常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腼腆;而生于开明自信家庭的婴儿,他们很快就可以克服尴尬和脸红。他发现,腼腆对婴儿的成长非常不利,腼腆的婴儿通常会有沟通方面的障碍,影响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另有一项对6~9岁儿童的研究发现: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朋友,70%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于婴儿的怕生现象,许多家长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人认为孩子大了情况自然会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力普・G・津巴多在《腼腆:事实与对策》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腼腆而父母漠不关心,那么,这种状况就可能持续终身。

面对丁丁的怕生,在平时照顾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1.渐渐认识陌生人

家中来了陌生人,不要急于将丁丁抱到客人面前,也不要让客人抱孩子,不然会造成孩子因为紧张和惧怕出现哭闹。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大人们先交谈,让孩子有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熟悉,渐渐地他的恐惧心理消退后,就会高兴地和客人交往。如果孩子出现了哭闹,立即抱他离远一些,过一会儿再让孩子接近客人。

2.经常到室外

只要天气好,每天都应该让丁丁到户外活动,一来可以认识许多事物,二来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面孔。对这些面孔,开始丁丁会惧怕,但时间长了,就渐渐不害怕了。

3.经常陪伴丁丁认识新环境

父母如果有时间,最好陪丁丁到一些新地方逛逛,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丁丁可能会将你抓得更紧。这时,你不要离开他,应当陪伴他,和他一起认识新环境,并将新环境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指给丁丁看,让他摸一摸,使他对陌生的环境逐渐熟悉起来,等他熟悉之后,就能放开手脚玩了。

4.多参加活动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9

其实,别说是小宝宝,就是大人也会有时候活力四射、神采奕奕,有时候又浑身困乏、情绪消沉。

老话说“猫三天,狗三天”

“猫三天,狗三天”,这是老人们用来形容小宝宝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无法用疾病来解释时的老话。虽然这句话听着有点别扭,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细细查找,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明代《医宗金鉴》一书就记载有小儿身体生长发育的情况:“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蒸时小儿出现微热,不思饮食等症状,数天后便自然消退。”国外一些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一项研究成果也表明:人从诞生起一直到死亡,其情绪、体力和智力呈高潮和低潮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是不是说得有点玄平了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我们来看看几个“闹腾”宝宝的典型招式,就知道了。

“闹腾”宝宝第一式:火爆脾气爱闹腾

5个月的晶晶一向都很乖,非常听话,是大家眼中的淑女。可是最近,她突然变得“暴躁”起来,有叔叔阿姨逗她,她就特别不爽,哭个不停,吓坏了叔叔阿姨。要是爸爸拿走她的玩具,她也不干了,小手乱抓乱舞好像要和爸爸大干一场。晶晶的爸爸妈妈很疑惑,他们不明白,温顺的晶晶怎么突然“转性”了。

专家点评:宝宝闹腾是因为他们有情绪周期。

人的情绪周期是28天,体力周期是23天,智力周期是33天。也就是说,我们的宝宝每隔28就要闹闹情绪,这几天很容易陷入“不爽”的情绪中。

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好好安抚小宝贝,要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不能随意打骂他们,也不能放纵任其胡闹。宝宝这个时候更需要温柔的对待哦。

“闹腾”宝宝第二式:晚上六闹不睡觉

7个月的乐乐为妈妈的减肥事业作了不少贡献。为何?因为乐乐最近都不好好睡觉,一到晚上就大哭大闹,妈妈要一直哄他,他才肯停止大哭,但就是不睡觉。早上乐乐会好好休息,可是乐乐妈早上还要上班呢,休息不够的乐乐妈能不瘦吗?

专家点评:宝宝不好好睡觉是因为有体力周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因为睡眠的功能之一是能量储存,早期宝宝的视觉、听觉神经均发育不完善,外界的各种声光刺激容易使其产生疲劳,所以睡眠时间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系统发育逐渐完善,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和兴趣也越强,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但因为个体差异,相同年龄的孩子,每日睡眠时间可能会相差2~3个小时。

当然,除了周期原因之外,妈妈们也可以看看是否有以下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于非疾病因素,但是对宝宝的睡眠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肠绞痛

闹腾表现:常见于小于3个月的婴儿,大哭数小时不止,脸色潮红,双手紧握,四肢胡乱挥舞,傍晚及夜间最常见。

原因:这种现象与婴儿控制肠胃的神经尚未成熟或对牛奶过敏有关。3个月后,情况常会改善,家长不要过于恐慌。

如何拆招:一般婴儿不会对母乳过敏,吃母乳的婴儿也比较少发生肠绞痛,所以鼓励妈妈全母乳哺育。

夜间电头

闹腾现象:这是一种规律的头部或身体摇晃动作,通常开始于9个月大,男女比例约为3:1,绝大多数于4岁时消失。

原因:据推测可能是一种前庭平衡神经的自我刺激,常被看成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理现象,而非病态,不需要治疗。

如何拆招:可以加强护理,如,在床头、床栏加护垫等。

夜惊

闹腾现象:好发于幼儿,属于非快速动眼期的睡眠障碍。多半发生在前半夜,孩子突然坐起来,尖叫、神情错乱、对外界无反应、眼神呆滞,可伴心跳呼吸加速、流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持续约数分钟,难以被家长安抚,醒来又说不出为何如此惊恐。

原因:这种夜惊现象有时因生病、压力、睡眠不足而诱发,但有时找不到任何明显原因。绝大多数宝宝在发作后安然入睡,此种现象在日后几乎都会痊愈。

如何拆招:家长不必跟着惊慌而想猛力摇醒小孩,因为就算他被摇醒一样不知发生何事,于事无补。注意,不可让孩子睡前过度兴奋。

醒后入睡难

闹腾现象:调查结果发现,使用传统布尿布的婴儿中有超过50%每晚需要更换尿布超过3次,42%每次更换尿布后,需要5~15分钟才能重新入睡;婴儿穿着优质纸尿裤,可明显减少夜间更换次数,减少夜间睡眠中断频率。

如何拆招:有条件的话可在夜间给宝宝使用纸尿裤。

“闹腾”宝宝第三式:不好好吃饭

“吃饭香香,身体棒棒”是小海妈妈最大的愿望。小海最近一直食欲不振,拒绝任何食物,每次让他吃饭时他都无情地把头扭开,自己玩玩具,实在不行就以哭相逼。如果幸运的话,小海只会吃一点点东西。

专家点评:宝宝的饮食规律在起作用。

宝宝早期喂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宝宝先天具有可根据能量需求自我调节进食量。是不是觉得宝宝的身体非常智能呢?因为这样才可以保证他们适宜生长节律而不发生营养不良以及肥胖。

所以,说我们小孩是个不折不扣的“闹腾”宝宝可真是冤枉他了。看看食欲不振的一些原因,就会发现,不能把错都归结到小海身上了。

原因一:由基因、性格、胃容量和生长速度决定。

专家建议:尊重人体生物钟理论和个体差异的存在,建议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宝宝与其他小宝宝进行横向比较,这往往是造成宝宝压力大、厌倦进食的因素之一。

原因二:喂养行为和喂养环境不良。

专家建议:应重视早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例如,吃饭的时候要跟宝宝说,不要玩玩具,吃完了再玩。

原因三:疾病因素。最常见的是宝宝出现了消化不良和缺铁性营养不良性贫血。

婴儿为什么会闹觉篇10

宝宝的啼哭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

生理性啼哭起到语言信号的作用,饥饿、寒冷、口渴、便尿感、需要父母安慰及不适均会啼哭,这种哭声较为婉转、悦耳、如倾如诉,富于情感,扣母心弦。同时,生理性啼哭可以使肺叶充分膨胀,肺活量增大,新陈代谢增加,肋肌、膈肌、腹肌和四肢都得到运动锻炼。饥饿时婴儿常常左顾右盼,哭哭停停,一旦要求得到满足后哭声随即停止,若无人理睬则哭闹加剧,有时不适,包被过紧或过松,也可引起哭闹不安。受到惊骇时,婴儿的啼哭一般比较剧烈,常突然发生高音调的“哇”声惊哭,哭时伴有恐惧样,有时于熟睡中惊哭而醒,一二日后自然消失。“夜啼症”俗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夜啼郎”,日睡夜哭,多见于父母溺爱养成的不良习惯,也见于低钙血症和维生素B6缺乏症导致的神经兴奋性增强。

病理性啼哭指凡能引起新生儿不适或疼痛的疾病均可出现异常的哭吵。新生儿患病时哭吵常有以下规律:开始哭声洪亮,烦躁哭闹,给他(她)换干尿布、抱起、喂奶均要哭,以后哭声减弱、少哭、到吃奶的时候也不哭、最后啼哭无声、不哭。所以哭声是判断新生儿疾病轻重的重要标志。新生儿病理性啼哭常见于:便秘,以夜间啼哭为多;腹泻,可因腹痛而啼哭,常伴有肠鸣音亢进;关节脱位或骨折引起的啼哭,常哭声不止,伴有患侧肢体活动障碍;中耳炎所致的啼哭,当患儿被抱起时,喜将患耳朝上,若不注意碰到患儿耳屏或牵拉患耳即大哭不止;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伴有悲痛性“脑性尖叫”,表现为“哇啊”发声急、高音调,短促而直,停止快,或伴有,阵发性痉挛,面色苍白或阵发性青紫,呼吸不规则有时暂停。还有,破伤风患儿啼哭的特点是:哭闹时牙关紧闭不张口,而正常儿哭闹时口张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