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7:41:46

婴儿

婴儿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新生儿窒息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胎龄小于37周的有5例,37~42周的有15例,大于42周的有6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有1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12例,产钳助产的新生儿有4例。按照出生后1minApgar评分,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的有15例,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的有11例。窒息原因主要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低下、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程延长、羊水过多或过少。

1.2方法

对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如胎盘功能低下、羊水过少、产程延长、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等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如羊水胎粪污染、脐带绕颈、分娩前使用麻醉剂、脐带过长或过短。对复苏过程中的呼吸、心率等指标可以作为快速判断是否做出抢救的重要指标[4]。在抢救前,应做好吸氧设备、面罩、气管插管以及准备好纳洛酮等急救药物。在进行抢救时注意保温,控制室温在24℃~26℃,控制新生儿啼哭,保证新生儿第一口呼吸。不应过早刺激新生儿啼哭,以免羊水胎粪污染或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可刺激新生儿足底使其啼哭,使肺泡扩张,保证呼吸畅通,如无呼吸应进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治疗。监测新生儿心率,每次听诊时间不少于6秒,每隔30秒钟检查心率一次[5]。对于心率过慢的新生儿可直接进行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或使用肾上腺素进行静脉注射或气管内滴注治疗。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可建立双通路。保证血容量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解除肺部和脑部的循环障碍,应用酚妥拉明、多巴胺保持血管活性,选用纳洛酮及能量合剂防止脑部缺氧,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选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清除自由基[6]。

2结果

通过积极的抢救和综合护理,26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中,有20例在5min时间内Apgar评分达8分以上,占总例数的76.92%,有6例重度窒息患儿进行一系列抢救措施,5min时间内Apgar评分达7分以上者有3例,占总例数的11.54%;5min时间内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患儿有1例,占3.85%,并转入新生儿科继续进行治疗;2例患儿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占7.69%。

3护理措施

3.1加强保暖

窒息的新生儿保暖过程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可采用辐射保温台(31℃~32℃),维持肛门的温度在37℃左右,维持最低的耗氧量,有利于新生儿复苏,在保温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婴儿的体温、环境温度以及保温箱的湿度和温度,防止出现脱水等情况[7]。

3.2加强吸氧

对于窒息的新生儿复苏后应积极进行吸氧,给氧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到新生儿面色红润为止。在吸氧时注意吸氧的速度和流量。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时压力不应过大,防止肺泡出现破裂[8]。

3.3加强喂养

新生儿复苏后应加强喂养,主要依靠母乳喂养,可少量多次进行[9]。对于复苏后出现呕吐等胃肠道紊乱等症状,应加强护理,减少羊水污染刺激引起的呕吐,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喂奶的时间,每次喂奶保持婴儿头部处于高位,并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中再次引起窒息。

3.4观察和护理并发症

对于窒息后复苏的新生儿,应保持安静,合并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生的患儿,为防止出血等进一步加重,应保持头肩部稍微抬高,必要时可遵照医嘱使用镇静剂。对出现颅内高压的新生儿应积极使用速尿和甘露醇,对于合并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应积极吸氧,进行抗感染治疗并保持气道通畅。

婴儿范文篇2

关键词:婴儿推车;互动性;产品设计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婴儿推车设计进行系统化研究,力求解决婴幼儿乘坐、家长使用的舒适度以及家长孩子如何互动等问题,另外,一车多用解决了因孩子的生理生长特点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使用主体——婴幼儿与婴儿车关系研究

1.造型要素

婴儿推车一般适用于0-3岁孩子,这一年龄段婴幼儿行为上活泼好动,但思维能力较弱,有实验证明,规则的形态和夸张的形态放在一起,婴幼儿会主动接触新奇感的造型,可以看出他们一般对具象的形态表现的较为积极。需要注意的是,过于夸张、怪异的形态反而会让婴幼儿觉得陌生甚至恐惧和害怕。所以,婴儿推车造型要力求趣味性,又要尽量贴近自然,和生活息息相关。

2.结构要素

婴幼儿在推车里主要是两种姿势:平躺或坐立。他们身体柔软,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因此,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需求。平躺时,脊椎基本成平直状,保持自然的、本身的脊椎弯曲度,坐立时,保持受压面分布合理,身体肌肉松弛,血液循环状态良好,因此,座垫要具有腰部防护功能,使腰部具有依托感,减少路面不平震动导致的腰椎伤害。另外,车内最好有头枕设计,以免突发事故,做到对婴幼儿头部最强有力的保护。

3.色彩要素

婴幼儿身体机能处于发育不完善阶段,但对色彩的敏感性极强,喜欢鲜艳颜色,并且有自身的判断喜好,对过于鲜艳的颜色是有抵触的,设计者不能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应以保护婴幼儿眼部神经的角度为前提,采用科学的色彩搭配,尽量简单,不能混乱,以免削弱产品的趣味性

4.材质要素

婴儿车材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幼儿坐车的舒适度及安全性,主体支撑结构一般采用铝合金车架,耐久性高、质轻,遮阳面和主体的坐面、靠背可使用无纺布材料,增加了拉伸力,让孩子乘坐更舒适。材料的安全性同样重要,应选用健康无毒的材料,减少刺激气味对婴幼儿身体的影响。

二、潜在使用者——父母与婴儿车关系研究

1.造型要素

新一代的年轻父母购买产品,除了为必须的功能买单,更多时候,他们也想通过产品传达自己个人的喜好,以此张扬他们的个性,因此,个性化的造型不仅符合年轻父母们追求新颖和时尚的心态,也能体现他们生机勃勃的本性,给孩子和成人同时带来快乐,易于亲子活动

2.结构要素

成人在推行婴儿车的过程中,若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导致挤压、损伤和负担过重,此外,手所受的力不是推车运动的唯一因素,推力大小对肘部及手腕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当成人长期维持一种姿势,会造成对其肌肉骨骼的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成人手部对车把是进行下压运动的,并且对后车轮把手杆造成的损伤也是最大的,舒适的推姿应是保持自然站立的姿势,手臂形成弧度不大的曲线,可以通过调整手杆的高度适应不同身高的人,力求达到不会因为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而产生疲劳感的效果。

3.色彩要素

婴儿车的色彩设计既要兼顾幼儿的个人喜好,同时又不能打乱成人对色彩固有的观念,毕竟成人是婴儿推车的主要消费者。色彩美学要求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同时又要富有变化,整体感觉稳定,主次分明。

4.材质要素

成人和推车接触的主要部位是车把界面,因此很多婴儿车的手把上包裹了橡胶类比较软的材质,减少了手部损伤,提高了使用舒适度,另外,软性的材质能给人一种温暖、亲和的感觉,体现对人全面的关怀。主体和坐面、靠背材料的选择还应考虑方便成人拆洗清洁。

三、使用主体和潜在使用者关系研究

婴儿范文篇3

【关键词】肝炎;巨细胞病毒;婴儿

Clinicalanalysisof32caseswithinfanthepatitissyndrome

JINEn-shun,LUOJian-an.DepartmentofPediatrics,LiuhuaHospitalofShenzhen,Guangdong518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relationsbetweenthecauseofinfanthepatitissyndromeandclinicalmanifestationandprognosis.Methods32caseswithinfanthepatitissyndromewereclinicallyanalyzedandfollow-upsurveywascarriedout.ResultsVirusinfection,especiallycytomegalovirusinfection,59%playedakeyroleandsecondinfectionofhepatitisBviruswas25%;Themanifestationscausedbycytomegaloviruswerejaundice,abnormalityofhepaticcellfunction,occlusionofbiliarytract,hemolysis,cirrhosisandcomplicationsofmentalretardationandhearinghandicap.ConclusionMostofhepatitissyndromewascausedbycytomegalovirus,and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arehelpfulindecreasingthemortality,preventinghepaticcirrhosisandlesseningsequelae.

【Keywords】hepatitis;cytomegalovirus;infant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周岁以下婴儿或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文对32例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婴儿中,男22例,女10例;发病年龄<1个月7例,1~2个月21例,2~3个月3例,3~4个月1例。

1.2临床表现32例均有黄疸,18例有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及腹胀),占56%;白陶土样大便2例,占6%;大便颜色变浅25例,占78%;肝肿大31例,占97%;脾肿大27例,占84%;并发败血症5例,肺炎6例,低血钙15例,其中10例3个月后随访时见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溶血性贫血2例,其中1例同时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护理论文。

1.3辅助检查32例均有胆红素升高表现,总胆红素282.5~487.4μmol/L,结合胆红素58.3~101.5μmol/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高于40u/L;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其中2例明显延长,均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示2例胆囊未探及,提示胆囊闭锁,均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肝脾肿大情况同1.2项下;2例有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80g/L,网织红细胞高于1.5%;3例血培养呈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1例,粪链球菌1例);均做TORCH病原学检查,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免疫球蛋白G或(和)免疫球蛋白M阳性,18例母血检查亦呈阳性;2例TOX—免疫球蛋白M阳性,其母血检查亦呈阳性;1例风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阳性;8例乙型肝炎HBsAg阳性,其母HBsAg亦呈阳性;1例病原不明。

1.4治疗结果均给予退黄、保肝、营养支持及抗病毒治疗,明确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给予阿昔洛韦,2例胆道闭锁患儿行手术治疗,平均住院21天。16例好转,14例痊愈出院,2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

2讨论

2.1病因病因学检查提示病毒感染中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占59%,且近年有上升趋势,这与国外报道相符[1,2]。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和日后的母乳,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占25%,弓形体、风疹病毒亦为致病因素,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也可致病。

2.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黄疸及病情较重,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肿大和肝硬化不矛盾,与一般肝硬化引起肝脏缩小不同。本文病例并发症以低血钙多见,且有10例在3个月后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考虑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存在脂溶性维生素D肠道吸收障碍,少数由于肝细胞受损造成维生素D3羟化障碍,从而造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3例败血症患儿病情较重,认为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时肝功能受损、肝脏解毒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例溶血性贫血患儿同时有胆道闭锁,均经检查证实系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提示溶血性贫血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原可以是特发性的或与感染有关(如EB病毒、HIV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支原体);宋学枋等[4]报道,经剖腹探查及尸检证实的4例胆道闭锁患儿中3例同时伴有婴儿肝炎,认为胆道闭锁可能由病毒引起,胆管是在出生后闭锁的。提示本文2例胆道闭锁可能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本文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中1例同时有低钾血症,是否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2.3预后及预防本文32例中2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并发胆道闭锁患儿发展成为肝硬化,治疗无效,自动出院,其中1例入院时即有肝硬化,自动出院3个月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0例随访3年,预后因病原不同而不同,弓形体、风疹病毒及大肠杆菌所致病者3年后无症状,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均示正常;8例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均成为HBsAg携带者,1例转氨酶增高,余检查正常。婴儿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患儿成为终身携带者,部分患儿在20~30年后可致肝硬化,甚至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因此要密切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清学检查呈阴性的育龄妇女及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给HBsAg阳性妇女所生婴儿在生后12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高效免疫球蛋白是减少新生儿和婴儿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19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病例中除2例自动出院外,余17例中3年后有生长发育落后及智力障碍者为11例,其中合并听力障碍8例,抽搐者4例,余2例尚未发现有严重后遗症。可见,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者的预后不容乐观,它是导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预后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文献认为,对新生儿肝炎而言,凝血酶原时间是估计预后的最佳指标[4]。本文2例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患儿中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治疗无效亦符合以上观点。母乳和宫内感染是婴儿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的主要途径,故对孕妇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血清学检查呈阳性者,应尽量告知不应用母乳喂养,以避免产后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病例应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朱华美,刘帜翘,等.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探讨.广州医学院学报,1996,24(2):55.

2HadlerSC,McfarlandL.Hepatitisindaycarecenters: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RevInfantDis,1986,8:548.

婴儿范文篇4

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和重视儿童用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然而,在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儿童用品召回和风险预警的统计中,有多起因小零件或包装导致的噎塞和窒息、缝隙或间距不当导致被卡夹伤害、稳定性不足或结构完整性不良导致压伤、摔伤等事件。这些因为结构性安全失效造成的事件令我国儿童用品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目前已有了QB2453.1-1999《家用的童床和折叠小床第1部分:安全要求》、GB29281-2012《游戏围栏及类似用途童床的安全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标准,但还没有内部长度不大于900mm的摇篮产品标准,也缺乏对该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依据。因此,进行婴儿摇篮的安全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婴儿摇篮结构安全性能关键技术研究

我们从材料要求(包括材料中化学元素的迁移、材料的燃烧性能、纺织品材料的安全要求、甲醛的释放)、结构安全和标识及使用说明,展开分析婴儿摇篮的主要风险源。材料要求作为包括婴儿摇篮在内的儿童用品共性,可以参考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GB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401-2003《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和GB5296.5-2006《消费品使用说明玩具使用说明》等国家强制性标准作为建立安全技术要求的依据。因此,结构安全作为婴儿摇篮的特性,成为婴儿摇篮安全性能研究的技术关键。

1.婴儿摇篮的产品范围和可触及区域

作为建立婴儿摇篮结构安全技术要求的依据,首先需确定婴儿摇篮的适用范围和可触及区域,以此来评价婴儿可能受到的伤害。①适用范围。根据产品特定的消费群体和使用功能,婴儿摇篮定义为供小于5个月的婴儿或未能坐起、跪起、爬起的婴儿使用的,其底铺面的内部长度不大于900mm,可摇摆、自身可达到平衡、人力驱动的婴儿卧具。通常有带轮子的底座,或可摇摆的底座,或任何相对于固定的底座可摇摆的结构。②可触及区域。可触及区域是儿童用品测试的基础,可触及的本意是指不同年龄段儿童身体的任何部位能否触及儿童用品的任何部位,而儿童身体任何部位以手指的触及范围最大。因此,以儿童模拟手指进行可触及测试。通常认为,不可触及的玩具部件不存在安全隐患。在相关国际标准中,未具体明确可触及区域。为使各检测机构和生产者在使用标准检测时,对于可触及区域范围的判别统一,需确定可触及区域。考虑婴儿摇篮有手不可从侧板与端板穿出的和手可从侧板与端板穿出这两种形式,可触及区域应有所不同。婴儿摇篮为供小于5个月的婴儿或未能坐起、跪起、爬起的婴儿使用,生理特点使活动区域受限,因此婴儿摇篮的可触及区域为婴儿躺在摇篮里手能触及的范围。2005年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9个城市的城镇男孩5个月时的平均身高为67.8cm,女孩5个月时的平均身高为66.1cm;9个城市的乡村男孩5个月时的平均身高为67.0cm,女孩5个月时的平均身高为66.1cm。根据手长和脚长通常最长约为身长的一半这个比例,算入标准偏差,适当加严可触及区域,明确:手不可从侧板和端板穿出的婴儿摇篮可触及区域为摇篮的整个内部底铺面上方距底铺面380mm以内的区域;手可从侧板和端板穿出的婴儿摇篮可触及区域为摇篮的整个内部底铺面上方距底铺面380mm以内的区域,以及摇篮外部距底铺面边缘水平面向上380mm以内半径弧面,水平面以下150mm以内半径弧面的区域。

2.结构安全的风险源

活泼、好奇是婴儿的天性,这使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他们又缺乏判断和分析风险的能力,当危险来临,由于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而会受到伤害,更何况襁褓中的婴儿更加脆弱。ISO/IECGUIDE50:2002《儿童用品通用导则》中根据儿童的发育和行为特点,已列出了产品在结构安全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伤害。考虑到婴儿的特点,婴儿摇篮可能会因各种结构安全缺陷引起以下几种危险:①小物件引起的危险。婴儿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可能会把物件放入口中舔食。若婴儿摇篮存在小零件,或存在经一定拉力后脱落的小零件被婴儿吞咽,可能会造成堵塞呼吸道和食道而导致窒息的危险;②尖角、边缘和尖端引起的危险。婴儿摇篮存在的锐利尖角、边缘和尖端很可能有割伤婴儿手指的危险;③绳索缠绕危险。如果婴儿摇篮中有可形成活套或固定套环的绳索或其他细织物条,则可能缠绕婴儿的脖子,易造成窒息的危险;④缝隙和开口引起的危险。婴儿摇篮的可触及区域内孔的直径、侧板与端板的任意两个结构部件的间距、网孔直径、底铺面与端板(侧板)的间距、底铺面开口或板条的间距、摇篮的摆动体(部件)与摇篮架的间距、底铺垫与摇篮的间隙等如果不符合要求,产生婴儿手指、四肢、头能伸入但又限制运动的间隙,如果不容易拔出就有可能在强烈的挤压力作用下被夹伤;⑤不稳定性引起的危险。根据摇篮的摇摆特性,摇篮不够稳定可能会倒塌而伤害摇篮里面的婴儿或附近的儿童。婴儿摇篮的摇摆机构、脚轮滚轮锁定失效或无意触发,可能产生摇篮意外滑动撞击,对婴儿造成伤害;⑥结构不完整引起的危险。婴儿摇篮的侧板结构部件、侧板、侧板与端板连接角结构部件如果没有足够的强度,不能承受一定载荷的重量和冲击,导致断裂和损伤,可能会产生小零件脱离或产品倒塌而伤害摇篮里面的婴儿或附近的儿童;⑦危险高度。婴儿摇篮侧板和端板的内部高度太低,易造成婴儿在摇篮使用中意外侧翻。升降侧板的锁定功能失效也会引起侧板意外侧翻,产生婴儿从高处跌落或挤压的危险;⑧剪切危险。国内有些摇篮产品为达到存放或运输功能,设计成可以折叠的摇篮,折叠机构若没有正常锁定,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构性折叠,产生的剪切动作极易压伤或夹住婴儿;⑨不可穿透封闭物产生的危险。婴儿摇篮的底铺垫太厚,婴儿如果不小心把脸埋入其中,而自身动作能力发育还不完善,难以摆脱这种困境,就会导致窒息的危险;⑩活动或旋转物体产生的危险。婴儿摇篮的特点是具有摇晃功能,但产品的设计不能因为追求功能的突出,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安全要求,摇篮摆动体(部件)的构造应不会因摆动或其他功能性机构造成对婴儿产生一些剪切挤压的危险。

3.结构安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根据以上婴儿摇篮在结构上可能对婴儿造成的风险,分析和研究了EN1130-1-1996《家用围床及摇篮第1部分安全要求》、EN1130-2-1996《家用围床及摇篮第2部分测试方法》、ASTMF2194-2010《摇篮车和摇篮的消费者安全标准规范》等国内外婴儿摇篮的相关标准,参照了EN71玩具安全的系列标准、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婴儿摇篮企业设计产品有多功能、可组合、可调节等的结构特点,制定了以下婴儿摇篮的结构安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①锐利边缘、锐利尖端、小零件、塑料袋或塑料薄膜项目可同玩具的结构安全要求一样,应符合GB6675-2003标准中相应年龄段的要求,并按相应的方法进行测试。②婴儿摇篮在可触及区域内的任何孔的直径、底铺面与端板(侧板)的间距、底铺面开口或板条的间距、侧板与端板的任意两个结构部件的间距、网孔直径、摇篮的摆动体(部件)与摇篮架的间距、升降侧板的导杆与摇篮柱的间距、底铺垫与摇篮的间隙,应符合安全的尺寸要求,以避免夹住婴儿手指、四肢、头,并用相应尺寸的锥头安装在测力装置上,施加一定的力进行测试。例如升降侧板的导杆与摇篮柱的间距应是0mm~5mm或12mm~25mm,表明间隙应小到婴儿的手指不能进入(小于5mm),或手指能进入且在间隙停留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够轻易地拔出来(大于12mm),但是不允许间隙大到能使婴儿的胳臂伸进去(小于25mm)。试验的方法是用直径5mm、12mm和25mm的锥头检查能否插入间隙。③婴儿摇篮如安装有脚轮或滚轮,则必须安装有锁定装置可防止脚轮或滚轮滚动,并且和摇摆机构、折叠系统和升降侧板的锁定机构一样应满足一定条件。比如需要的打开力至少要50N,或者需要两个分开的,但以不同原理同时操作的动作才能够打开,这些动作使婴儿,最主要使摇篮周围儿童能力无法操作,防止锁定机构被无意触发。婴儿摇篮折叠锁定机构的要求中,特别考虑到向内折叠的摇篮因意外折叠会产生挤夹婴儿等伤害,应至少装备两组锁定机构。但如果有一个锁定机构,同时床铺面上的婴儿重量对锁定具有正效应,可以等效于两组锁定机构。④婴儿摇篮在构造中应做到摇篮的摆动体(部件)构造必须是不会因摆动而伤及婴儿,并且摇摆机构不应安装有电的或机械的动力来摆动或振动摇篮,但可直接用手推或拉。因为带电或机械动力驱动的摇摆机构会有很多危险点产生,而且这些危险点一旦发生就会很严重。例如,当婴儿睡醒后且看护者不在旁边的情况下,电力驱动的摇摆系统依然在作用,婴儿对于摇摆、振动产生不适感时,则很容易发生剪切或者挤压的危害(如板条结构的摇篮),如果是手动控制的摇篮,看护者在旁边就能观察到,可立刻停止。⑤婴儿摇篮的各个结构部件,底铺面、侧板结构部件、侧板、侧板与端板连接角结构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摇篮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牢固、结实。试验方法有对底铺面的持续负载测试、侧板和端板的结构部件的强度测试(弯曲测试)、侧板、端板、侧板与端板连接角结构部件强度测试(冲击测试)、垂直静态加载测试。这些测试是基于正常使用情况时的一些极端、可能危害的考量,在测试时,有加载砝码以模拟婴儿的重量。例如,进行底铺面的持续负载测试是将重20kg的测试砝码B放在底铺面中心并维持168h。垂直静态加载测试是对摇篮侧板和端板顶部长度的1/4处及最容易失效的位置施加200N垂直向下的力,共10次,每次加载力时应至少维持10s。如今摇篮造型和结构的设计形式多样,因此,侧板和端板最容易失效的位置不一定是长度的1/4处,需根据不同结构进行考量。这些测试后,婴儿摇篮应不会翻倒,结构部件应无破裂、变形或任何其他损坏发生,并且应继续保持正常功能。⑥摇篮的加载稳定性试验是考量摇篮在摇晃过程中的稳定性。试验方法是将底铺面固定在最高位置。打开摇摆机构的锁定装置,把模拟婴儿重量的测试砝码A(重量为9kg)放在底铺面靠着长侧板最不利的位置。以向负载侧板可推翻摇篮的方向施加水平力30N。测试后,摇篮不应翻倒。此处的“最不利的位置”是指测试时最容易使摇篮翻倒的位置,和各类玩具及儿童用品的测试一样,“最不利的情况”的判断需要测试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三、结束语

婴儿范文篇5

[关键词]尿布疹;婴儿;预防;治疗

由于婴儿使用潮湿尿布、玷污了大小便及未洗净肥皂及洗衣粉的尿布,刺激尿布区域的皮肤,发生尿布疹,也称为尿布性皮炎或尿布湿疹。因臀部皮肤充血发红,医学上也称为红臀[1]。婴儿由于皮肤非常娇嫩,诱发尿布疹的因素多,几乎都有得过尿布疹的经历,故婴儿尿布疹重在预防,发现臀部发红、糜烂时要及时治疗。治疗与预防尿布疹的关键就是保持清洁干燥。

1相关因素

由于尿液中含有尿酸盐,粪便中含有吲哚等多种刺激性物质,粪便中的细菌还会分解尿液,释放出尿酸、氨等物质,它们会使尿布的整个环境变成碱性,兜尿布后,这些物质持续刺激皮肤,加上婴儿皮肤娇嫩,就发生了红臀。发生红臀的原因如下:(1)尿布更换不及时。小儿尿后没有及时换尿布,特别是夜间不换尿布,或用一次性尿不湿一夜到天亮,长时间不换尿布,尿液对臀部皮肤引起刺激。(2)便后清洗不及时。新生儿的大便稀、量多,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一天通常有4~5次。因兜着尿布大便常沾满了整个臀部。有些父母或保姆在小儿大便后用尿布将臀部的大便擦去,而没有清洗臀部,致使整个臀部仍黏附着残余尿便,当再兜着尿布时,在潮湿有刺激物的环境下而发生红臀。(3)臀部潮湿。临床曾遇一对父母对婴儿的护理特别仔细、精心,不仅大便后将婴儿的臀部洗得干干净净,而且每次小便后都清洗臀部。夏季时一天洗2~3次澡,冬天也几乎天天洗澡,每次洗完臀部或洗澡后还在臀部拍上一层粉,可以说得上是尽心尽力。清洗后换上干净的尿布,外面再包裹一层塑料纸,将婴儿整理得很干净,可是婴儿还是发生了红臀。这种情况发生红臀的原因就是局部潮湿。小儿臀部皮肤皱折多,清洗臀部后水不易擦干,马上包上尿布,外面再裹上塑料纸,使局部不透气;而潮湿的臀部拍上粉,似乎是使臀部皮肤干燥,但实际上粉吸水变成块,不仅局部仍然潮湿,而且粉对皮肤也形成刺激。潮湿的环境使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红臀。(4)尿布粗糙吸水性差。有些父母没有认识到婴儿的皮肤特别娇嫩,所准备的尿布粗糙或用化纤布做成,吸水性能特别差,使局部皮肤更潮湿;在擦拭臀部时,由于动作粗暴及尿布粗硬,使皮肤损伤,继而在潮湿刺激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红臀。最新研究认为,潮湿对尿布疹的形成有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5)由于腹泻造成大便次数增多。(6)残留在尿布上的肥皂或清洁剂。(7)pH值改变:吃牛乳的婴儿大便为碱性,很易促使病菌繁殖,因此更容易患尿布疹。此外,大便中的消化酶在碱性环境中会活化起来,进一步消化皮肤的角质层等蛋白质,由于角质层被溶解,婴儿的皮肤会受到更直接的刺激和伤害。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会阴部皮肤发红,继而出现红斑、丘疹,以后融合成片,较重时发生表皮脱落或糜烂。多发生在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可蔓延到会阴及大腿外侧。婴儿常因红臀而烦躁、哭闹、睡卧不安。红臀时由于皮肤破损,细菌易繁殖造成局部感染,严重时细菌从感染的局部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因此,婴儿尿布疹重在预防,发现臀部发红、糜烂时要及时治疗。

3预防措施

3.1勤清洗情况允许的话,天天为婴儿洗澡。在炎热的季节还应增加洗澡次数,每次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并且一定要注意擦干,尤其是皮肤有皱褶的地方。然后涂上婴儿护肤油,但不要涂得太厚,薄薄一层即可。

3.2使用合适的一次性纸尿布研究证明,使用合适的一次性纸尿布,尿布疹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比棉尿布低。但专家同时也指出,即使使用纸尿布也要经常更换。

3.3棉质尿布的清洁消毒要彻底(1)换下的尿布都要泡入清水中,然后用清水先漂冲。(2)选用性质温和的清洗剂洗去便痕,如婴儿专用品;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勿用碱性大的肥皂、洗衣粉等。(3)清洗干净后日光下自然风干。

3.4其他勤把尿,以免尿液浸湿皮肤,培养婴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另外,希望妈妈们尽量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较容易消化,产生的粪便刺激性较小,能降低尿布疹的发生。(使用小贴士:白天给婴儿用棉质尿布,夜晚或外出则用一次性纸尿布,这样既经济又方便。)

4治疗措施

(1)如果是对纸尿布过敏,立即停止使用,改用纯棉尿布。(2)清洗之后要擦干臀部,夏季或室温高时让臀部尽量暴露在空气中,多晒日光使它保持干燥。(3)也可在每次清洗后用电吹风(暖风)距皮肤15~20cm吹3min,每日3~4次。(4)在发生尿布疹的部位涂上尿布疹膏,如祛湿油、加热消毒后放凉待用的植物油、10%鞣酸软膏[2]。(5)伴发腹泻的婴儿应及早治疗。(6)降低pH值:①用醋冲洗尿布:洗尿布时,在最后一次冲洗时加一点醋,能帮助尿布的pH值与婴儿的皮肤相近。尿布疹的酵素在高pH值的环境中最活跃,此酵素通常在洗完尿布后仍存留在尿布上。以30g醋配4L水的比例,作最后的冲洗。②喝小红莓汁:当尿液及粪便混在尿布内,将导致高的pH值,刺激皮肤产生尿布疹。可以给较大的婴儿60~90g的小红莓汁,使其尿液带酸性,以帮助降低pH及减轻皮肤的不适。轻微的尿布疹,照上述方法处理2~3天即可改善。若尿布疹持续不退,且又有破皮、脓疱或严重脱皮时,就可能并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此时,应及早诊治,不要自行买药胡乱涂抹。如皮肤已发生溃烂、渗出,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上薄薄一层雷锌软膏、氧化锌油,然后用台灯照射,可在婴儿睡眠时进行,灯泡热度不要太高,距皮肤不可太近,以免伤及婴儿皮肤;可以用达克宁粉涂于局部以防治真菌感染,并利于渗出吸收,保持干燥,促进上皮生长;如果是霉菌感染可选用制霉菌素药膏;并发细菌感染的可用抗生素软膏。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都有得过尿布疹的经历,只要找出病因,抓紧治疗,注意护理方法,就能避免尿疹。

[参考文献]

婴儿范文篇6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婴儿的啼哭,从哭声中了解婴儿这种表达各种要求、意愿、痛苦、疾病的一种特殊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对800例新生儿啼哭声调的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进行综合判断,细心观察。结果能正确地和及时地寻找哭声中要表达的真正含意和原因。结论有效区别婴儿的啼哭,采取护理对策,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婴儿;啼哭;观察;护理对策

婴儿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机体的不适和要求,因此他们在出现任何身体不适或有要求时,唯一的办法就只有用啼哭(cry)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说只为达到某种要求的啼哭,它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这样的啼哭称之为生理性啼哭(physiogiccry)。疼痛是机体最严重的不适,如果是由疼痛引起的啼哭,或是哭声无力伴随呻吟等症状,处理不及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称之为病理性啼哭(pathologiccry)[1]。对于婴儿的啼哭,怎样区分生理性或病情性呢,笔者通过对800例婴儿啼哭原因观察,判断她们的需求和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住800例婴儿,胎龄28~41周,出生时间1h~40天,体重700~4500g,男婴420例,女婴380例。其中早产儿11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0例,新生儿肺炎112例,上呼吸道感染105例,颅内出血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3例,新生儿窒息61例,脓疱疹40例,鹅口疮38例,尿布皮炎35例,败血症12例,肠道疾病25例,骨折7例,肛周脓肿2例,破伤风2例。

2啼哭特点的观察

2.1声调高低与强弱首次啼哭出现在刚娩出的一刻,一种很强的吸气运动,这力量足以使肺泡迅速地膨胀扩张,

哭声强而有力充满生气。婴儿不啼哭,就不能使肺脏发挥强大的呼吸功能,会导致新生儿窒息,需要紧急抢救。正常下,婴儿每天都要哭很多遍,啼哭的声调平和一致、清脆而响亮且有节奏感。情感依赖性啼哭,会将声调突然提高和渐渐减弱,伴之涕泪俱下、无精打采和懒散情绪。带有意向性的啼哭,这是一种寻找达到目的的啼哭,其声调忽大忽小,伴有蹬脚、挺胸、摇头。尖叫声啼哭多为脑部疾病所致,称之为脑性啼哭或脑性尖叫,这多见于颅内出血、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哭声嘶哑多为喉部疾患和喉头水肿。突然啼哭不安,声调凄凄切切,面色苍白,多为腹痛引起。由于惊吓和锐利刺激的啼哭,表现为声调强烈而刺耳,拼命哭叫。当患病的前期,啼哭持续不断,时间不一;哭声细弱无力,发音不畅提示病情严重;不哭,反映病情恶化。

2.2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生理性啼哭在啼哭时间上的特点是:啼哭的时间不长,当要求满足后啼哭很快停止,不同生理要求有不同的啼哭时间。饥饿是婴儿啼哭的主要体现,发生在离喂奶前的30~60min,啼哭时闭着眼睛、双脚紧蹬,闭眼、啼哭,此时若用手指试探口唇时,会不由自主地伸出舌头做出吸吮动作,或主动将头往母亲的胸怀寻找乳头,经喂奶后,便安静下来。进食时一会儿吸奶一会儿啼哭,并呈现痛苦表情有可能因为鼻塞、鹅口疮或口腔炎以致不能吸吮;奶头过硬过小不能吸到足够的奶液,进食后抽出奶头或奶嘴即啼哭,可能为进食量不足或奶嘴过大吸入过多的空气所致,如为吸入过多的空气则抱起婴儿轻拍背嗳气啼哭缓解。排便时啼哭要注意肠炎、肛裂、肛周皮炎、尿道口炎、尿酸盐结晶阻塞尿路,便秘的婴儿伴有面色涨红或用力动作。人工喂养的婴儿,如奶液浓度、温度、口渴、环境改变等原因也会像饥饿时一样的啼哭。吮奶时无力、呻吟、呛咳、发绀应警惕病情随时发生变化,停止吮吸并进行清理呼吸道奶液。因困倦而啼哭,这种啼哭断断续续、声调比较低,双眼时睁时闭,中止啼哭渐渐入睡。体表及肢体骨头的损伤,当接触其受伤的部位就发出剧烈啼哭、极度不安、脸上流露痛苦的表情。不舒适时的啼哭,当突然遇到冷热刺激、衣物粗糙不平、衣被过紧过厚、尿布潮湿、蚊虫叮咬,这类型的啼哭初时声音很大,以后逐渐变小,并有全身躁动不安。

3啼哭常见原因

引起生理性啼哭的常见原因有饥饿、口渴、睡眠不足、想睡未睡、衣服冷热不当、体位不当、食物冷热不当、衣被过紧或过厚、尿布潮湿、衣服汗湿、蚊子叮咬、皮肤发痒、锐物刺痛、衣服内有异物、约束力过紧、惊吓、情况变化、环境改变、排大便前肠蠕动加剧、排便困难及不良习惯(爱抱睡及昼眠夜哭)。

在排除生理性啼哭的原因外,婴儿长时间的啼哭、发病的早期和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啼哭,往往是早期病态的主要症状,常见病有鹅口疮、脓疱疹、尿布皮炎、肠道疾病、中耳炎、腹痛、骨关节损伤、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脱水热、各种感染的早期症状、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胆红素脑病、嵌顿疝、新生儿破伤风啼哭具有特征性,而且是最早期出现的症状,这是因为咀嚼肌痉挛不能吸乳,出现想吃又不能吃,因而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诉往往是长时间啼哭、拒奶。

4护理对策

护理每位啼哭的婴儿,首先根据其啼哭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等来鉴别是生理性啼哭还是病理性啼哭。在不能鉴别的情况下,则应密切观察。

对生理性啼哭的婴儿,主要是去除原因。特别是情感依赖性和带有意向性的啼哭,此时抱起婴儿,安慰稳定情绪、精神愉快、体形舒服,啼哭很快自动停止。对于那种完全不理睬婴儿的感染需求的做法,则不利于婴儿身心发育。

对于明确原因的啼哭,如惊吓、尿湿、衣被过厚过紧、衣服内有异物、约束力过紧、体位不当、食物冷热不当者,只要及时得到正确帮助,给予轻柔地抚摸安慰,都可有效地平抑啼哭。

由于肠痉挛引起的啼哭,可选取医用松节油外涂脐周皮肤,双手摩擦产热后,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抱起婴儿,呈腹对腹姿势,啼哭慢慢缓解。

对病理性啼哭,则应根据引起啼哭的疾病,针对原发病灶进行积极处理,防止增加痛苦和耽误病情。在排除病理性啼哭外,或不影响病情观察下,根据医嘱适当使用镇静药物。

如果要进行各种穿刺治疗、护理动作应轻巧、娴熟,提高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5健康教育

婴儿没有语言表达力,唯一办法用“啼哭”来表示,甚至莫明其妙地啼哭,将年轻的妈妈、爸爸扰得焦虑不安、束手无策。因此,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指导家长从婴儿啼哭声调高低、强弱、时间、面部表情及伴随症状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啼哭。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性格的形成,其啼哭表达的方式及内容也有变化。作为家长要掌握宝宝啼哭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将啼哭转化成与宝宝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使宝宝在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婴儿范文篇7

坏血病目前属少见病症,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常见于6个月~2岁因人工喂养时忽视辅食补充的婴幼儿,以肢体肿痛、骨膜下出血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早诊治、合理护理,易并发营养不良、出血、感染而死亡。我院近3年来收治8例,经过积极完善护理,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12个月,均为本市福利院人工喂养儿。发病早期腹泻5例,哭闹4例,发热3例。假性瘫痪4例,肢体肿胀3例,昏迷、抽搐1例。8例患儿均有轻~中度营养不良,体温在37.5℃~38.5℃,呼吸增快3例,前囟凹陷4例,前囟隆起、张力增高1例。双下肢呈蛙腿状5例,左下肢肿胀2例。辅助检查:血红蛋白63~97g/L,白细胞(12.4~22.5)×109/L。头颅CT扫描1例示脑室出血。胸片3例示支气管肺炎。双侧膝关节正位片5例示:普遍性骨质疏松,骨骺中心无结构,干骺端钙化带增厚,骨膜出血4例,股骨远端骨折1例,左肱骨正斜片1例示左肱骨呈梭形样。

1.2方法8例患儿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VitC300mg/d,至肢体肿胀消失。骨折患儿以小夹板固定3周,同时肌注VitD、补钙、补铁。7例症状、体征约3周消失,体重增加,3个月后随访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血肿吸收,肢体活动自如,无功能障碍。

2护理

2.1一般护理保证患儿足够睡眠,加强患儿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治疗。

2.2消除或减少清理呼吸道无效的相关因素经常更换患儿体位,使其保持有利于排痰的位置,如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2.3对症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如监测体温,观察神志、瞳孔、囟门、呼吸等,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协同处理。

2.4骨折肢体护理

2.4.1密切观察患肢血循环若出现肿胀、疼痛加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足麻木、针刺反应迟钝、患肢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手脚苍白或青紫、手足温度比对侧低或冰凉等情况,应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2观察、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使其能达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又不造成血循环障碍。小夹板的绳带,在夹板上来回移动。如绳带移动能达到1cm,说明夹板松紧合适,如果绳带移动范围过大或不能移动,则说明夹板捆的松紧不合适,需调整夹板松紧度。

2.4.3防止骨折再移位加强对患肢的保护,防止受到外力磕碰,需移动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扶托,定期复查X线。

2.4.4预防患肢肿胀将患肢抬高至少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患肢肿胀。

3讨论

该病见于因人工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它不仅能全面提供4~6个月以内婴幼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而且可增强婴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母乳中维生素C含量高于牛乳,牛乳中所含维生素C不仅比母乳少且可因加热消毒被破坏[1]。人工混合喂养婴幼儿应选用优质乳制品,合理调配,供量充足,在消毒的同时应注意生素C可因加热消毒被破坏,故加热时间不可过长。及时添加辅食,随着婴幼儿不断成长发育,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成熟,单纯乳类喂养已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不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还是混合喂养的婴幼儿都应按辅食添加的原则及时添加辅食。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以制动达到动力平衡的外固定方法[2]。其优点是:比石膏绷带固定范围小,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且便于伤员早期功能锻炼。夹板固定后也不会妨碍肌肉的纵向收缩运动。当肌肉收缩时,可以使骨折端互相挤压,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肌肉收缩时体积膨胀,肢体的周径变粗,使夹板、绷带和固定垫内的压力暂时增加,使一些残余的骨折移位进一步得到矫正。但小夹板固定对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和长斜形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不足。小夹板固定时用的压垫、分骨垫容易引起压疮。夹板使用不当还会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造成严重残疾。另外,小夹板容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复位的骨折移位。这些都是小夹板的不足之处。因此对应用小夹板固定的患者,正确的家庭护理指导必不可少。婴儿坏血病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而积极护理,尤其是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并与人性化护理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取得良好疗效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婴儿范文篇8

一、思想重视统筹部署

婴儿早期发展工作不仅关系到婴儿个体的未来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街道上下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将此项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中心工作任务,统筹协调,统筹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层层分解,为扎实推进该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夯实保障。

二、建设阵地稳步推进

为扎实做好该项目工作,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我们按照““政府指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社区组织、家庭参与”的工作原则,我们于2011年6月成立了全市成立了首家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站暨新爱婴早教中心,早教中心成立以来,发挥了其阵地的作用,基本满足了街道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需要。同时,为进一步发挥社会早教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服务街道早教事业,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早教服务路径探索,2012年5月在新爱婴早教中心江浦园正式挂牌,并成立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站,根据不完全统计为全街道0-3岁婴幼儿提供一次免费亲子课程近100场,免费开展外场服务活动40多场次,尤其为特殊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了免费系统的专业课程,获得了社区家庭群众的好评。

三、内容丰富活力较足

婴儿范文篇9

【关健词】综合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防控措施

近年来,院内感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是医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另外一些侵入性操作、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已成为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点。我院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新生儿患儿456例,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统计共发生院内感染20例(4.38%),现就新生儿院内感染易感隐患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

发生呼吸道感染包括新生儿肺部感染8例,主要为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75%。

1.1易感隐患

1.1.1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患儿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最主要隐患。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昏迷带鼻胃管、胃反射抑制、胃排空延迟及胃肠张力下降者则易发生误吸。当吸入菌量大、毒力高时患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1.2胃液酸度降低,新生儿胃酸浓度减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胃内细菌引起获得性肺炎的机制可能是直接误吸胃液。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儿的体位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入的重要因素。

1.1.3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损害了正常的防御机能,其不利影响包括:(1)损伤鼻腔粘膜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2)削弱咳嗽和纤毛清除功能;(3)刺激气道分泌,氧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和下漏;(4)恶化口腔卫生,易并发鼻窦及鼻咽部炎症;(5)导管本身还可以成为细菌粘附繁殖和自鼻腔向后移行的便利通道。

1.1.4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功能不完善、防御功能不健全,细菌病毒易侵入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1.1.5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1)空气:新生儿监护室内呼吸治疗器械产生大量带菌气溶尘埃,悬浮运动下能使之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2)手: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3)水和食物,鼻饲饮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误吸;

1.1.6呼吸治疗器械污染,氧气湿化瓶、液,气囊面罩、雾化器、导管等污染引起。

1.2防控措施:

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全员强化培训教育,科内医务人员要掌握全面的感染知识,并具备较强的防控意识。认真执行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网络责任制,凝有医院感染者,督促留取样本送检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确诊为院内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组织监测新生儿所有可凝感染源,找出致病菌,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防治误吸:

1.2.1.1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隐患因素,抬高头部后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而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主要原因。鼻饲时,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鼻饲速度不可过快,鼻饲后,及时清除口腔内容物。

1.2.1.2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喂完后竖起患儿,不断拍背部,将胃内空气排出。

1.2.1.3小儿胃管勿扭曲、挤压,定期更换,按时消毒。

1.2.2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每日3次,根据口腔PH值选择漱口液,PH值<7时,用2%碳酸氢钠;PH值>7时,用2%硼酸水;PH值中性时,用1%~3%双氧水。口腔有溃疡时,用制霉菌素粉沫涂抹口腔,并与鱼肝油软膏交替使用。

1.2.3营养护理:积极适量给患儿补充氨基酸、脂防乳、微量元素,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必要时输新鲜血浆,进一步增加患儿的体质。

1.2.4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2.4.1洗手:严格按手卫生标准洗手,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的细菌菌落数<10cfu/cm3。洗手是为了消除手部皮肤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疾病的途径。经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占30%。

1.2.4.2公用器械的消毒灭菌,每48小时更换1次管道。如果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该增加更换管道的频率,减少细菌吸入。氧气湿化瓶液体4小时更换1次,湿化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10小时。

1.2.4.3医务人员必须戴专用口罩、帽子,每4小时更换1次,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

1.2.5呼吸治疗机械应严格消毒灭菌,湿化瓶、雾化器、气囊面罩等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小时,晾干备用。

1.2.6适时吸痰,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粘膜损伤,而气道损伤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发生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

二、脐部感染

本组共发生脐部感染5例(包括人院时脐炎,住院后又感染其它致病菌者),感染率为1.09%。

2.1易感隐患

2.1.1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系统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等高危因素构成新生儿易感特性。

2.1.2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病床多,陪护多,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屋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于控制时,易引起交叉感染。

2.1.3与医务人员手、鼻带菌有关。

2.2防控措施

2.2.1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每次60min。或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3次,每次3小时。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3次,同时擦拭床头柜、椅、床架、门把手、治疗车及各种监护仪等表面2次/日。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室空气消毒采取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乳酸熏蒸1小时。晨晚间开窗通风。

2.2.2暖箱、新生儿蓝光照射仪等,是消毒隔离的重点部位,新生儿暖箱温度一般控制在34~36℃,湿度控制在65%~75%。分别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小时,同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胃管按时更换并冲洗消毒管口。使用一次性胃管,隔日更换1次。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应更换隔离衣,带口罩;换尿布、操作治疗前护士应洗手,有感冒及传染性疾病者禁止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严格预防交叉感染。

2.2.3加强健康教育,提倡纯母乳喂养,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患儿抵抗力,降低陪护率,有感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陪护患儿。

2.2.4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临床病原学分析,提倡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联合用药,严格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5脐部每日用1%碘酊擦洗1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如发现患儿有脓性分泌物,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预防交叉感染,控制炎症的发展。

2.2.6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安排病室,减少感染机会,因为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同样发生了医院感染又延长住院天数。

三、消化道感染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是细菌侵入消化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炎症、腹泻等,本组发生4例,感染率为0.87%,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功能差,医院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在新生儿病房易引起爆发流行。

3.1易感隐患

3.1.1母乳喂养新生儿前,母亲未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的奶头消毒不彻底或连续使用;医务人员的手带有肠道致病菌均可引起新生儿患者的消化道感染。

3.1.2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抗生素不能合理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新生儿蛋白质或脂肪吸收障碍。

3.1.3气候骤变,药物反应,易引起新生儿腹泻。

3.1.4鼻饲新生儿的流质温度、浓度及输注速度不准确。

3.2防控措施

3.2.1母乳喂养前要用温水擦洗乳头;人工喂养新生儿奶头用沸水煮30分钟消毒后使用。接触新生儿的手应用肥皂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医务人员进入监护室要更换衣服、鞋等,戴口罩、帽子,禁止有病的陪护人进入监护室。

3.2.2新生儿消化功能不健全,母亲应忌食辛辣、冷等食物。给新生儿洗澡时间宜短,洗澡后及时在温箱内保暖。换尿布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防止受凉,腹部注意保暖。洗澡间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min。澡池一人、一膜、一池、一用、一消毒。

3.2.3调整好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及输注速度,一般鼻饲液温度以40~41℃为宜,过冷易引起腹泻,初起应鼻饲速度慢,10~20ml/h,数量宜小。如发现腹胀应随时调整鼻饲液的浓度、温度和输液速度。由于鼻饲管较细,应经常用温开水冲洗保持其通畅。加强吃奶及鼻饲用具的清洁消毒,确保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

四、皮肤软组织感染

发生院内感染3例,感染率为0.65%。临床常见有脓疱疮、药物疹感染等。

4.1易感隐患

4.1.1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诱发皮肤感染。

4.1.2皮肤薄嫩,易破损而造成皮肤局部感染,如尿布皮炎等。

4.1.3新生儿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药物疹,药物疹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感染。

4.1.4新生儿婴儿服、尿布消毒不彻底或有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淡漠,在操作治疗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婴儿用品混用,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皮肤感染。

4.2防控措施

4.2.1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针对新生儿发育特点,在其预防能力尚未完善、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做好相应护理,如保持体温恒定,每日温开水洗澡,注意皮肤皱折处和外阴部清洗,同时涂抹婴儿粉。婴儿所用浴皂、扑粉、浴巾均为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2.2产后早开奶及纯母乳喂养,使婴儿吃到足够的初乳,以增加自身免疫功能。

4.2.3医务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观念,接触新生儿患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液擦手,勤换尿布严防发生尿布皮炎,所用尿布均应高压消毒。wWw.gWyoO

4.2.4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引起药物疹,应找出引起药物疹的药物,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避免抓破,严防感染。

五、结论

总之,新生儿患儿院内感染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条例》,加强院、科、个人三级监督监测控制网络,认真执行各项院内感染制度,明确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强化院内感染知的培训学习。重点抓好新生儿监护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穿刺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空气消毒,地面消毒,物品消毒的方法。熟知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时间,定期做好工作人员体检;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合理运用抗生素;积极保护患儿免疫机制;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清洁卫生工作。落实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控制外源性感染,坚持无菌技术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我院严格院内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内医务人员工作到位,职责明确,一年来,未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流行,全年院内感染发病率为4.38%。

参考文献:

[1]董秀华、武淑贤,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2期。

[2]李嫦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08—309。

婴儿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本组所选85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例,患儿均为1岁内的婴儿。其中男50例,女35例,年龄<2个月5例,2~3个月28例,3~6个月19例,>6个月33例。病程<1周62例,1周~1个月11例,2~3个月8例,>6个月4例。病变部位发于头面部58例,肢体屈侧12例,泛发全身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1.2治疗方法用清热除湿汤为主治疗(本方来源于北京中医院皮肤科)。基本方:龙胆草、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黄芩、六一散。随症加减,便干者加重生地用量,同时也可加熟军;便溏者加茯苓、苍术、白术、生薏米;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渗液多者加茯苓、苦参;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皮疹以头面为主者加蝉衣、野菊花,下肢重者加黄柏;血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头两煎分2次服,第三煎外洗,每日1剂。同时注意,用牛奶喂养的患儿,自己服用,药量较轻,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服药,药量同时也要加大,而且也可以随母亲的体质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1.3结果

1.3.1疗程以服药2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1.3.2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消失,无反复;显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及症状无好转。

1.3.3治疗结果痊愈65例,占76.5%;好转12例,占14.1%;无效8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

2典型病例

患儿,男,37天,母乳喂养。因头面部起疹1周,泛发全身3天就诊。1周前患儿满月,母亲高兴过食肥甘厚味,加之饮酒后喂哺婴儿,第二天后发现婴儿头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家长自认为是婴儿只是因热起疹,未在意。3天后,头面部皮疹增多,前胸及双下肢可见粟粒大小红色丘疹,遂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患儿营养中等,面红,颜面头部、前胸及双下肢可见粟粒大小红色疱疹,尤以头面部为主,部分有水疱,皮肤潮红,部分皮损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渗出液较多,呈黄色,有黄色痂皮,烦躁哭闹,纳可,二便可。同时检查患儿母亲,营养中等,精神可,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婴儿湿疹,中医诊断为奶癣。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治法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给予清热除湿汤去黄芩、六一散,加蝉衣、野菊花、熟军,水煎服日2次,母亲服用,每天2次,第三煎煎汤给婴儿外洗。服药2周后,头面部渗出液减少,前胸及双下肢皮疹消退,已不再哭闹。再服药2周后,前胸及双下肢已恢复正常皮肤,头面部渗出、皮损已逐渐消退。嘱其母亲及婴儿以后注意禁食辛辣,少食鱼虾等海鲜品,母亲禁饮酒。

3讨论

婴儿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体胖婴儿多发。婴儿湿疹在中医文献中称为胎、奶癣、胎风、胎赤等。《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久餐炙,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为奶癣,流脂成片,睡眠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记载:“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有误用烫洗,皮肤其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或因乳母过食辛辣食物,致使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婴儿为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湿热之邪袭于腠理,则内外之湿热相搏结即成本病。急性湿疹红肿显著,产生针尖大小的丘疹和水疱,成群地局限于某一发病部位,边缘呈弥漫性,炎性继续发展时,水疱有时融合形成较大的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或多或少的珠状渗液,浆液干燥后形成痂屑,如有继发感染则产生脓疱或脓液。分泌多时,可以从痂缝中流出,甚至将厚痂冲掉。久后炎症逐渐减轻,红肿减退,分泌物减少,丘疱疹不再发生,糜烂愈合,鳞屑消失而愈。部位病例由于不断搔抓,皮肤显著浸润变厚,形成或多或少的苔藓样变,急性湿疹已向慢性湿疹转化。一般认为,婴儿湿疹分三型,有热重于湿的,有湿重于热的,有湿热俱盛的。若湿热之邪与风邪相兼,则善行而数变,瘙痒明显,此伏彼起;若湿热化火,蒸腾津液,则又表现为溃疡流水;患处皮色鲜红,病深日久,病程迁延,湿郁化火,耗伤津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肤失濡养,则成为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湿疹[1~3]。

婴儿湿疹的治疗,首先应祛除病因。湿疹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乳母必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或不吃牛羊肉、鱼虾等。患儿穿着应以纯棉织品为宜,使娇嫩的皮肤免受不良刺激。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首选外用药,一类是类固醇霜剂,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一类是非皮质类固醇油膏、糊剂;如黄连膏、雷锌膏等。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这两类药适合年长儿,如类固醇霜剂长期反复应用于婴儿,且应用面积大,时间久,大量吸收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轻者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重则引起全身性副作用;且不能防止复发[4]。油膏糊剂的透皮吸收较差,治标不治本,疗效也不尽如人意。而纯中医疗法,内服外洗相结合,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由母亲服药,克服了婴儿服药的困难,同时也可调整母亲的体质来调节婴儿的体质,收到双方面的效果。方中龙胆草、生石膏既能清热,同时也能起到抗过敏的作用。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加重生地用量也可帮助通大便。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车前草清热利水,黄芩清热燥湿,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止痒。诸药配伍,主要是清热利湿凉血。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57-358.

2安家丰,张.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8.

3陈凯.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1.

4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医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172.

【关键词】,清热除湿汤;皮炎,特应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