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关键期十篇

时间:2023-03-17 16:31:21

孩子的关键期

孩子的关键期篇1

幼儿早期教育,应当在优化教基础、培养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在“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愿意”的原则下,让幼儿去认知知识,感受社会,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如果这样做了,相信会出现更多类似的韩寒、亦婷这样博学多才、聪明智慧的青少年!

作为我们自己,我认同幼儿早期教育。但是,我对自己3岁的女儿并无刻意去培养、去挖掘其某一专长,而是在“学中玩,玩中学”、“走出去,请进来”中,注重其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日常生活的自理、待人处事的礼貌,认字阅读、唱歌跳舞等等。这个月,女儿进幼儿园了,老师发现女儿能背不少唐诗宋词了,能说不少英语单词和问候语,能唱不少歌词和曲谱,尤其是对女儿的热情、开朗、谦让等品质很感兴趣,而这些正是时下不少幼儿所缺少的。

孩子的生命发展是没有轮回的,我们绝不能错失良机,白白失去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开发潜能的大好时机。

孩子的关键期篇2

关键词:3―6岁幼儿;语感培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55-01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本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因此,学前期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其语感的最佳时期,家长在孩子这一时期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语感。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语感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而言,在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或能力时,都有一个“关键期”。所谓的“关键期”是指学习的最佳时期,或是形成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给幼儿提供刺激最容易获得反应,错过了这个时期,反应或者不能获得,或者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学前期就是幼儿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于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在幼儿语言获得的关键期的同时也是培养其语感的最佳时期。若幼儿的语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那么幼儿语言的发展能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语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语言能力获得的基础,语感的培养对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在幼儿语感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1、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幼儿英语语感

很多家长在孩子语感的培养上存在着误区,认为语感的培养就是英语的训练,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语感的含义及对孩子语言发展的作用。而提到语感培养,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英语语感的培养。而事实上,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母语的学习远远大于英语方面的学习。在语言发展关键期,首要考虑的是要如何培养幼儿母语的语感,而不是一味的注重英语或其他非本族语言的训练与学习。

2、培养语感就是文字的掌握和古诗的背诵

在提到母语语感的培养时,大部分家长的答复都是“他会背几首唐诗了,儿歌念得也不错…”。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对文字的学习和古诗的背诵就是对语感的掌握。而在问到“什么是幼儿的语感”或“培养幼儿语感到底对幼儿有什么作用”时,家长对此比较模糊,并没有特别的关注,更不用说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的给孩子在语感上的培养。

3、家长“包办”孩子的问题

在对一些家长和孩子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些家长要替孩子回答问题。在被人问到问题时,往往有些家长会 “包办”了提给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孩子的语言及表达能力受到阻碍,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孩子语言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特定的训练方法,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方法。而方法的运用离不开语感的培养。

三、家庭中培养幼儿语感的具体实施策略

1、把握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刺激

把握住孩子所处的语言关键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应多为幼儿在“听”这方面进行刺激。为孩子选择适合他这一年龄段的儿歌、童谣,故事等,对其进行听觉方面的刺激。4岁幼儿主要是以谈话为侧重点,不管是在家还是户外,家长应主动与孩子进行谈话,引导孩子尽量运用清晰的语音、正确的词语及完整的句子进行交谈。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多让幼儿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要作为孩子的表达对象,愿意听和鼓励孩子多说是家长的任务。

2、为孩子创造语言条件,多与比自己稍大的幼儿交谈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会说或不愿意说,而是没有条件说。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兴趣。让孩子与比自己稍大的幼儿接触更能帮助孩子的提高,孩子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愉快的相处,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交谈中,稍大的孩子可以带动稍小的孩子,让孩子有更多提升的空间,从而在语言表达上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积极的作用。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

很多人认为,“培养”就是要在刻意的环境下做刻意的训练。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家长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应当注重对其语感的培养,而不是刻意的练习。更不是一天中的某一时段才是孩子语感练习的时间,而是要在生活、学习中渗透,与幼儿共同发现问题,并一起探讨,在培养了孩子语言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思维的发展有帮助。

4、培养幼儿语言自主能力

培养幼儿语言自主能力就是让幼儿自己说。家长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更不要成为孩子的“接话筒”。很多时候,孩子的潜力是在与外人的接触中得到开发的,特别是语言能力。在与外人的交谈或是回答外人提问时,家长最好不要为孩子接话,而是让孩子自己说。孩子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而孩子的想法与成人完全不一样,因此,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是培养其语感的一个表现。

5、让看不见的语言成为看得见的图像

孩子的关键期篇3

关键词:婴幼儿 音乐启蒙 早期教育 左右脑开发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其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早期教育呢?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正常健康宝宝的智能发育,以上是我翻阅辞海上的解释,但该如何理解早期教育,很多学者和刊物上将早期教育提到0岁,一般3到6岁是学龄前教育(幼儿教育),在这之前叫做早期教育。这个阶段。实施的通过游戏,通过生活的良好的安排,对孩子的一种交流,促进他发展的活动称作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效果不是要求宝宝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算术的能力又如何的牛,而是看孩子的适应能力怎么样、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和他人的沟通等等。

早期教育这个问题越发的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什么早期教育这么受人重视呢。美国心理学家币鲁纳曾说过,“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八岁时发育完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上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教育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过程的90%。”来自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中国有句老话更是能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我怀着好奇心。和极大地热情,去搜集这方面的书籍和论据,让我惊奇和兴奋地是,目前比较前沿和科学的学术都是可以论证上面的观点的,三岁之前,孩子发展的“黄金期”。“在生命的头两年,脑细胞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生长和发挥影响力一两岁大小孩的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比成年人高出一百五十。”在伦敦的伯克贝克大学“大学及认识能力发展中心”的莱斯利塔克解释说。

从生理上来看孩子生后的脑重量只有370克,在一年的时间内神经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生后发展最快的时期,脑重迅速增加近900克。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然而到了七岁,就发展的特别缓慢了。科学家学者就提醒年轻的家长,把握好前三年的“关键期”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开发大脑潜能必须尽早。我们知道,出生时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之后不再增加。

这就说为什么一般的人脑的潜能只发挥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潜在能力被浪费掉,我们下面就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关键期”的开发的问题,

二、“关键期”是怎么一回事。在0~3岁怎么关注“关键期”

1.“关键期”的讨论。

“关键期”的提出是获诺贝尔奖的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研究小鸭小鹅的习性时发现的,小鸭子和小鹅它们在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就当做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并追随其后,洛伦兹称印象为“印刻”(imspingting),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人和动物都有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及“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某种能力就很难建立,或最终难以获得。

对于错过“关键期”的例子特别的多,我们最为熟悉且深刻的例子就是“狼孩”的故事。狼孩错过了关键的学习语言,发展人类智慧的关键期,就很难再恢复成“人”。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再比如中国“猪孩”王显凤的例子,当人们去解救这个9岁的王显凤的时候,对其做了心理和智力的检查。得出的是,她,不辨男女,不识颜色,不分大小,不懂高低,词汇极为贫乏,情绪极不稳定,多见哭、笑和恐惧,没有悲伤,无羞耻感,不懂礼貌,孤独冷漠,不与人交往。智商测试为39。和猪的习性接近。是个智障儿童。

2.0~3岁孩子的耳朵最具敏感,听力,婴幼儿最早感知的。

上面一部分介绍了,0~3岁是儿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什么放在首位呢,我现在清楚地告诉大家,开发听力是首要。

在婴儿的感觉中,发展得最早的是听觉,它几乎与婴儿的诞生同时出现。科学家表明,孩子在肚里5~6个月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能感受音乐的能力。怎么说这么肯定呢,有这么个实验:孩子出生后在哭闹时,给他播放胎教的音乐,孩子“似曾相识”就不哭了。出生一周左右的新生儿,在平卧时就会将头转向有声响的音乐的方向,两个月的婴儿就可以静静地躺着听音乐。两三月就可以区分音高。三四个月就可以区分音色,六七个月双手就可以随着音乐摆动。耳朵在这个时候的敏感性最强,它会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明显地发育起来,并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听觉能力。然而如果没有受到过刺激,其听力将得不到发展,即遵循才能递减法则。因此父母应在孩子一出生就和他说话,以后还要不断多说话,激起孩子的发言兴趣。这样,不但使孩子有一对灵敏的耳朵,还可充分发展孩子的语言,提高说话能力。

孩子的听力的天生敏感性,是有目共睹的,并天生具有音乐的耳朵。在三岁之前给孩子讲道理,他们是不懂的。但是给他们听音乐,他们真的可以听“懂”。婴幼儿听音乐不存在“理解”、“听懂”,而在于“熏陶”和“感染”。内容就选择轻松、柔和、节奏稍慢、旋律优美的乐曲。

孩子的关键期篇4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学;节奏;儿童;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放松

一、钢琴教学国内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这一乐器在中国逐渐普及。学钢琴的人群年龄越来越小,因此一本适合孩子们音乐启蒙的教材,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在孩子学琴的初级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将影响孩子一生对钢琴的理解和音乐前途。在启蒙时期,教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以及基础能力的形成。根据我多年与孩子们的学习,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这一时期的儿童学习能力极强,但没有自制能力,他们能够专注上课练琴的时间较短,这一时期的儿童手指机能及关节的弹性都还未成形,这正是塑造孩子手型的黄金时期。钢琴上课是一对一的固定教学,因此不但要求音乐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钢琴功底,更需要掌握音乐教学和儿童心理学。不但要做良师,更要成为孩子们的“益友”!

二、《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这套教材在2003年出版该教材彩色版的同时,与一家动漫设计公司的合作,同步推出了音像制品,他们依据乐谱中的卡通形象制成VCD产品,深受儿童及家长的喜爱,这套教材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三、对教材的教学和理解

首先,这本教材是针对3至6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时所使用的启蒙教材,乐曲大多短小生动书本以动画人物的形式生动形象使得整本书易于让儿童对乐曲产生学习兴趣,作为孩子的启蒙书籍不管是视觉效果上还是基础知识上都很全面生动。我以小汤第一本书的启蒙教学为例,讲解一下我所认为的启蒙注意要点:学琴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想让孩子长时间稳定的走下去。启蒙老师在第一节课需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去打开孩子的空间想象力。比如,在音乐的世界也有规则像我们生活中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一样。从孩子们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慢慢引入钢琴的教学中。在第一课一定要补充对应的乐理知识,不要让孩子们上来就上键盘,对于音符的来历拍号都没有概念,这样往往会耽误孩子后来的教学进度。在小汤的第一页,就标注着钢琴键盘,紧接着就在下方写到“钢琴的键盘排列着白键和黑键,白键的音名是......“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页直接让孩子上键盘告诉孩子,最中央的琴键就是中央C。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两个误区,1不知道C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跟ABCD到底什么关系2最中间的琴键就是中央C。小汤第一页第二句话就很清楚的写明白了,白键的音名是ABCDEFG,可以从ABCD歌入手,告诉孩子,钢琴有88个琴键但是只有7个名字,他们都是兄弟姐妹。两个黑键的左边那个白键的名字叫C,然后让孩子找出钢琴上所有的C,特别注意的是最右边的C,两个黑键的左边第一个白键是C,三个黑键右边第二个琴键也是C。让孩子随手按出来,不要刻意去强调手型,先让孩子放松下来,如果孩子放不开,老师可以适当引导,按出琴键,问孩子是否是C让孩子思考。在孩子找出所有C的时候,告诉他们,C我们唱做do,并且带领孩子在每个C上放一个小东西,让他自己找出最中间的C在哪里,让孩子记住这就是中间的C,我们叫做中央C。这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第二个重点,教孩子认识谱子和音符,高低音谱号,拍号等,准确找到中央C在五线谱的位置。在这个环节中相信有一点是每个老师都很头疼的,那就是音符的排列顺序怎么跟孩子准确的解释清楚。在这里老师都会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图画告诉孩子,我在讲解这一环节的时候,我会拿着画笔,拿一张纸给孩子画五线谱,告诉他们黑色的就是线,线和线的中间,我们简称间或者中间都可以。音符就是线,中间,线,中间这样排列的。一定要说的笼统一点,不要让孩子觉得有很大的距离感,或者不明白老师到底在讲什么。但是,我会强调一点,在剩下的空白中会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线,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是相互通的,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一定记得告诉孩子,为接下来中央C在五线谱的位置做铺垫。紧接着,相信大多数老师就开始教孩子认识音符,一般从全音符认起,然后开始慢慢引入中央C在五线谱的位置。在这一环节,我的方法可能不太一样。首先,包子一样的音符叫做全音符,有四拍。我会直接引入拍号,告诉孩子看最上面的数字,下面的数字不在第一节课给孩子进行讲解。紧接着,我会教孩子唱doremifaso,引入五线谱时,我会先让孩子记住mi的位置。五线谱最下面线上的音,画一个音符,是mi。之所这样教是因为我问过很多考完专业十级的孩子,你给我写一个中央C看看,很多孩子写出来就是圆圈加一横。对于小孩子,语言和文字的记忆永远比不上图画记忆,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音符长这样O。所以每次我教孩子中央C的时候我会故意把下面那条黑线画很长,让他们觉得,这就是一条线。在第一节课还要对孩子进行拍子的基础训练,我会让孩子站起来走路,平稳的走,快步的走,忽快忽慢的走,这样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什么是准确的拍子。这个很重要,很多孩子在初学的时候对除了四拍的其他拍子不敏感,对拍子的对与错没有明确的认识,就是老师大概是这么喊的,就照着老师的喊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拍子有快慢,这对以后的教学会造成很大的不便。考级的孩子经常有的问题就是拍子不准,这个其实在第一节课就应该灌输给孩子,特别是小汤开始每个都要喊拍子。如果孩子天生节奏感不好,经我的经验发现,走路是最好纠正孩子拍子的方法。平时的生活中都要走路,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去观察拍子,生活节奏,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反而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在第一节课的结尾,引入钢琴的基本手型。我对于3至6岁的孩子手型,不会特别严格的要求,只要做到三点:1骨关节要突出2一指二指之间成圆弧3手腕要低。在这三点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上键盘,在第一课时完成双手大拇指的触键。注意,在第一课时我不会去教孩子抬手腕,我觉得弹琴,找到放松的姿态要比尽早的接触键盘更重要。所以在第一课时给孩子留作业时,我会送孩子俩个跟孩子的手的大小匹配的苹果,告诉孩子,每天都需要拿着两个苹果去进行甩手臂和画弧度,就是活动手腕的练习,每天都能做到,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弹钢琴了。往往留这样的作业孩子的兴趣会很浓厚,甚至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们都拿着苹果听我讲课,觉得很新奇好玩。这些都做到了,我觉得启蒙的第一课我就成功了,那么接下来为下节课正确的弹琴姿势做准备。

四、结语

孩子的关键期篇5

一、为什么要阅读

给孩子阅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最重要的活动。

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

1 在孩子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

2 创造背景知识;

3 建立词汇基础;

4 树立一个阅读的典范。

当你给一个孩子或一个班级阅读时,你扮演着示范的角色。儿童早期的主要能力之一就是模仿,他模仿自己看到与听到的,这种能力让孩子在15个月时就说出第一个字。到了两岁,一般孩子的词汇量大约是300字,并在下一年里增长3倍。到了4岁,孩子已能掌握未来日常用语中的大约2/3到3/4的词。一旦他学会说话,平均每天学10个字,可没有一个字是从识卡片上学到的。至于他的学习速度快慢,则是由他从父母口中及周围环境中所听到的语言的丰富度而决定的。趁孩子还小的时候朗读给他听,让他想模仿自己的所见所闻。要确保朗读是刺激有趣的,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稳固他们的兴趣。刚开始朗读的时候,短文即可,以配合孩子注意力不持久的特征,然后再慢慢增加阅读的内容,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二、何时开始阅读

孩子刚出生的前几年,父母越经常地和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发展得越好。事实上,孩子在4~10岁之间接触新的文字,能刺激大脑的成长,其新陈代谢的速度是成人的两倍。从你拿起一本书,并且开始读这本书的那天起,你已经在教孩子读书了。当老师读书给孩子听的时候,有3件重要的事情同时发生;①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了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②老师和孩子同时从书里学到的东西;③老师把文字以及文字的发音灌输到孩子的耳朵里。这些字传到耳朵之后,会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像蓄水一般储存在记忆里。所传输的字多到一定程度后,这个”蓄水池”就会开始溢出“水”来,也就是将所听得懂的词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及阅读中词,这些都是从听得懂的词而来的。

1 孩子4个月时,由于行动力有限,只能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因此对家长而言,孩子只是个被动的听众,此时家长可能感到给孩子朗读十分容易。

2 家长应用手臂环抱孩子,要使他感觉亲密,而不是感到行动受限制。

3 到6个月时,孩子可能对抓书咬书比听故事更感兴趣,此时,要用磨牙的玩具或是其他方式转移他对咬书本的兴趣。

4 8个月时,孩子可能较喜欢一直翻书,而下是静静地听,此时应顺着孩子的好奇心随他翻阅,但家长不应就次完全放弃朗读该书。

5 12个月,孩子开始变得喜欢帮你翻页,这时候你可以指着书上的某个物体给他听,甚至发出动物的声音,教他认识书上介绍的东西。

6 到了15个月开始学走路时,孩子变得一刻都停不下来,所以必须慎重重选择阅读的时间,不能阻挠他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三、阅读要注意些什么

1 阅读要领: 尽早给孩子阅读,你越早开始,做起来就越容易,效果越好。

重复阅读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时,偶尔在关键的词或句子上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说出关键的内容。

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故事时间,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阅读时,经常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阅读要有始有终。一旦开始读一本书,你就有责任把它读完。

2 阅读禁忌:

别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厌恶情绪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负面影响。

你是老师,不要认为每一本书都必须与课程有关,不要将文学局限在狭窄的课程范围内。

不要让孩子负担太重,选书时,考虑一下孩子的智力、社会背景与情感状况。永远别读超过孩子情感理解程度的书。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这件事,不要开始阅读,读一两页就停下来,非但无法刺激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扼杀阅读兴趣。

阅读时,不要被孩子的提问吓倒了,如果这个问题不是为了顾左右而言他或拖延睡觉时间,请耐心回答,阅读没有时间限制,但孩子好问的天性却有时间限制,机会稍纵即逝。

不要误以为阅读时间越长越好。每天专注而热情地阅读10分钟,在孩子脑海中留下印象。

孩子的关键期篇6

三、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五个教学环节

1.指字训练

以手指指宇的训练应贯穿阅读的全过程,一直到孩子自然而然地不指字即可阅读为止。在实践中,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给幼儿选择适合的教材,字体要大,句子要短:

父母要亲自演示从左向右的依次指读,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走路的拐杖;

在初学阶段,家长可用“顿读”的方式,放慢速度进行训练;

家长领读时,要注意“停顿、检查、调整”三步曲,即读几行字就停下来,进行检查,看看孩子手指指的是不是所读的那个字,再进行调整纠错。

此外,在实践中要注意纠正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无法按顺序依次指读,经常错位或锚行;

在诵读时,手指毫无规律地随意指划;

总指在一个字上,通篇读完,手指也不移动;

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听从家长指挥:

头一两句还能参与,以后放弃。

2.提放和照应

提,就是要在讲故事过程中把关键字提出来,以达到醒目、熟悉的目的;放,是让孩子在接触、熟悉、掌握关键字之后,把它放回到原来的语言环境中。

照应,就是当我们把关键字提出来之后,主动创造机会,反复训练孩子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这个字,以加深印象,当场消化。

3.呼号和倒读

呼号,就是家长按照文字在句子中的次序,呼出这个字的序号,要求孩子读出与序号相应的那个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看准相应的汉字,进行辨认、选择、推敲、确定,因此,它对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最有效果。

孩子跟读并不难,但他们很容易顺嘴往下溜,而忽略中间一些字的字形。为了防止“蒙混过关”的情形,可采用“倒读”法,有利于对文中字的真正掌握。

4.文字搬家

即把孩子所掌握的关键字从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请”出来,搬放到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家长可采取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与孩子玩“文字搬家”,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如上期提到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把“水”作为关键宇提出来,做成字卡,要孩子掌握,然后给孩子提供各种涉及水的语言环境,如“喝( )”、“大河里的( )”等,让孩子把“水”字放在合适的地方。

5.圈字和编号

孩子的关键期篇7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孩子的关键期篇8

【关键词】师爱;幼儿;快乐“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滴。曾经听过一位苏州名教师的讲座,她说:“教师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如果你不热爱自己职业,我劝你乘早离开!”我想,她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在内心也同样充满着对自己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强烈的使命感。

一、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师爱的真谛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面对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对社会、同伴、他人启蒙的阶段,幼儿园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话语都将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内心。在从教的这些年里,我也感受到了许多弯下腰,真正接近孩子后,我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快乐!1.给孩子暖心的爱。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是:“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伟大的人生格言也在激励着幼教工作者,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时间,为孩子献出满满的爱。在幼教工作中,在面对最纯净的孩子们时,这样的伟大的爱,也能变成一种相互的爱。离园的时候到了,孩子们陆续被各自的家长接走。但是我发现家长们领着孩子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在帮孩子整理身上的衣物。我反思着离园前,我为什么不提前帮孩子整理呢?于是,每次离园前,我都会抽一点时间,从头到脚看看孩子,帮助他们整理好衣裤。家长来接孩子时,看看没有什么可整理的,露出欢喜的表情,那一刻有一股暖暖的爱在心中流淌。2.给孩子平等的爱。我们班初入园就能不哭闹,适应幼儿园的日常作息,十分乖巧,这使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于那些总是哭闹、情绪不安的孩子。这天,早晨来园时,皓皓奶奶告诉我,皓皓说,老师是不是不喜欢他?他举手了,可是老师却叫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自此之后,我便对皓皓多了一些关注,不仅请他上课时回答问题,还表扬他坐得神气。晚上回家后,我收到了皓皓妈妈给我发来的一条短信:老师,皓皓回家说,今天是他上幼儿园来最高兴的一天,谢谢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读到了这条短信,我的心里也淌过一丝暖流。其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换来了孩子极大的快乐。我们应该更平等地关注每个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爱和鼓励,让他们更快乐的成长!

二、在教育反思后,发现师爱的意义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有被尊重、热爱和理解的权利。”从尊重人权到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飞跃。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给儿童他们需要的爱,才是符合儿童正常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才能产生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的条件;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愉悦。1.给孩子足够的爱,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成人的关爱下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会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把幼儿园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和同伴。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能建立起对幼儿园秩序、规则的认同感,有信心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得到社会认同感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才能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拥有学习的动力,为他们向着更高更广阔的天空飞翔而壮实臂膀。2.给孩子足够的爱,使幼儿快乐学习。传统的中国式学习和教育是以规矩和方圆定教育,将学习的方式统一在一条道路上,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沿着同一条道路前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者的个性、特点、特长都被限制,使得受教育者都变成了同一版本的翻版,学习的道路也尤为艰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幼儿快乐度过成长关键期。秩序的关键期、情感的关键期、空间、时间的关键期,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幼儿时期有很多,这些关键期如何得以顺利度过?这都依赖于家长和教育者的爱和自由。只有用爱为孩子关键期的成长奠定夯实的垫脚石,孩子的未来才能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我们今后的社会才能更文明、更进步!

三、在教育生涯中,坚持走师爱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了爱,孩子便无法成长,没有了爱,教师的工作便失去了意义。其实,从教的这些年里,能给我心里留下暖意的事情远远不止以上的三件。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对孩子的关爱,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暖流流过我和孩子的心田,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也一定会更明亮、广阔!

参考文献:

[1]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爱满天下的陶行知[M].群言出版社,2000.10.

孩子的关键期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赏识; 鼓励

一、目前幼儿赏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普遍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赏识教育是植根于基层教育土壤的,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中,都以赏识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也是极其丰富的。当前的幼儿园的课堂中,老师采取了尊重孩子个性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热情进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现在多数的幼儿园都把握住了赏识教育这个教育主线,在教学活动中,都围绕着赏识教育来开展教学。

二、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及提高的措施

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赏识二字,要使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赏识、鼓励进行。在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赏识的尺度,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多角度多层面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幼儿赏识教育的质量。

1.幼儿赏识教育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在幼儿教学中往往有种误区,就是孩子必须听老师的,在课堂上必须要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能随意打断的老师讲话。这种误区的形成主要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对学生个性没有充分尊重,片面的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必须乖乖的,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老师的思路一定是对的。这种误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赏识教育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课堂上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也要认真的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意见对思路进行调整,逐步完善幼儿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

2.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使孩子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学会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幼儿园是关键时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开始,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的引导尤其关键,所以,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时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对自身的优势也认识不足,老师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3.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进行适度的表扬

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尚处于幼年,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时候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欠缺一些,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获悉孩子的动态和心理,使得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做到对孩子心理全面掌握,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时候,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就能把握好表扬的尺度,使得对孩子表扬既能肯定孩子的成绩,又不过分,使表扬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是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基础。

4.老师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全过程,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互动。这种互动式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许多幼儿园中得以普及。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的一切正确行为,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所以,老师要在幼儿的赏识教育中,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老师还要做好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能够通过互动式教育,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参与精神,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5.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错过了这一关键时刻,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很难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说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要提到赏识教育,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孩子能够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减轻老师的负担。再次,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都是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所有人。此外,还要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互相鼓励互相激励。这不但有助于孩子学到别人的优点,也有助于孩子改善自身的缺点,所以,幼儿赏识教育中,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十分重要。

三、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意义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赏识教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赏识教育不但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开展幼儿赏识教育,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激励,使师生关系融洽,更好的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从正面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对孩子微笑,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要对孩子足够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好赏识教育这一有力手段,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多给孩子一些赞美与鼓励》.《中国教师报·中国幼儿教育周刊》,2004年2月号,家教篇C版.

孩子的关键期篇10

小班孩子刚刚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沟通关键词:生活习惯 生活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孩子的自理能力,如用餐具吃饭、穿脱衣、如厕、使用便纸等。这些自理能力是小班孩子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2.养成家园配合,父母可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作息习惯,比如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在家也可以让孩子按照同样的时间来午睡,养成孩子按时午睡的习惯。比如幼儿园在培养孩子独立用餐,家里也应该鼓励孩子独立用餐,而不应该采取喂养的态度。

3.入园适应,这个针对小班上学期,一部分孩子可能一下子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需要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4~5岁(中班):

中班的孩子,逐步开始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同时,中班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对孩子语言习惯与能力等的培养势在必行。

沟通关键词:社会交往 语言能力

沟通关注点:

1.同伴交往,中班阶段父母可以开始关注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老师讨论孩

子在幼儿园的同伴交往情况,如是否懂交往的礼仪,和同伴遇到矛盾是怎么处理的。

2.语言能力,中班孩子语言发展是重点。父母可以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去参考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做法,如鼓励孩子在集体前大胆表述等。

3.孩子的变化,中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经过了幼儿园一年的生活,孩子身上肯定产生了不少变化,父母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可以说说孩子进步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下一个需要家园共育的重点内容。

5~6岁(大班):

大班的孩子,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因此幼小衔接是重中之重,注重生活、行为、学习、心理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同时,即将成为“社会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沟通关键词:幼小衔接 合作能力

沟通关注点:

1.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如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等,从管理物品到管理时间,渐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习惯培养,进入小学之后,孩子课业繁重,所以习惯培养最好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父母可以和老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家园合作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