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十篇

时间:2023-04-12 05:42:03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1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钢琴;电影音乐

电影配乐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增强电影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同时,电影配乐将视觉与听觉元素完美融合,加上蒙太奇、长焦镜头等多种电影拍摄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电影配乐的表现内涵,凸显音乐与电影艺术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的关系。电影配乐的创作是以电影整体框架为基本前提,必须紧密围绕电影表现的主旨对氛围进行渲染和烘托。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意大利籍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为电影创作的电影配乐风格深情优雅,赢得了观众再次认可。从影片审美效果的角度来看,影片《海上钢琴师》与钢琴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钢琴配乐和电影画面的有机配合,就很可能会偏离电影的整体叙事基调,也就不能实现音乐对电影剧情推动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上钢琴师》就是一部以钢琴音乐为灵魂的电影。

一、《海上钢琴师》剧情简介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拍摄创作的。与他之前拍摄的《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两部电影不同的是,《海上钢琴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音乐盛典。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依然沿用了他擅长的“回到”式叙事结构,营造了一个钢琴曲的世界。影片中运用的拍摄角度精妙,演员的表演精准到位,在这个钢琴曲的世界里,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深入人心,也勾起了观众心中对人物命运的情感共鸣。

《海上钢琴师》的主角有一个奇特的名字――1900,他是一位人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的海上钢琴师。弗吉尼亚号轮船烧炉工丹尼无意间在上等舱发现了一个弃婴,人们给这个婴儿取名1900。等到1900几岁时,丹尼因一次烧炉房的意外事故死亡了,小小的1900再次成为孤儿。自幼生长在轮船上的1900,对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和无限的喜爱,他很快融入钢琴的世界里,徜徉在钢琴音乐的海洋中。长期的船上生活让他对陆地的一切产生了恐惧感,林立的高楼大厦和来来往往的人都让他觉得十分陌生。他习惯和满足于船上的生活,从外人来看,他的生活特殊而精彩。1900在船上偶遇一位让他一见钟情的少女,在爱情的强烈驱使下他尝试改变自己走上陆地。当他从长长的阶梯上一步步走下来时,看到外面的世界纷乱复杂,他觉得这样的陆地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爱情属于广袤的海洋。于是,他在阶梯上缓缓脱下礼帽,优雅地向陆地上的一切致敬后重新回到船上。只有在钢琴音乐的世界里,1900才能感觉到安全感和愉悦感。弗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时,朋友要带他下船,但是他所有精神的寄托都在这艘航船上,最终他选择与航船一起消失在大海上。1900用生命诠释了对大海和钢琴的热爱。

二、钢琴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 一)营造背景气氛

钢琴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起到了显著的营造背景气氛的作用。整部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钢琴音乐,其中一个片段表现了1900与爵士乐大师进行钢琴演奏比赛的场景。1900将自己的深厚情感融入钢琴音乐中,演奏的乐曲舒缓中带着急促、低沉中迸发出高亢,音域深厚、跌宕起伏。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冲击,沉醉在1900的钢琴曲中,似乎这是他的个人独奏会而不再是一场比赛。如此优美迷人的钢琴演奏也让1900忘却了刚才爵士乐大师对自己的不屑与挑衅。此时的钢琴音乐让观众领悟到1900对钢琴的纯粹追求和坚强捍卫,理解为何1900不惧内心孤独坚守船上生活的原因。因为只有在这里,他的世界才是美好的、纯粹的,他所演奏的钢琴音乐才是他的精神寄托。最终轮船被炸毁了,而1900的世界与精神寄托不复存在,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样的结局更好烘托了影片的主题,表现了钢琴演奏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1900与他惟一的好友Max相遇。为了庆祝这次相遇,1900解开固定钢琴的琴栓让钢琴随船身飘荡,而他镇定自若地演奏起一首首钢琴曲,仿佛是坐在钢琴上舞蹈。这个片段的钢琴音乐营造出富有艺术感的背景氛围,表现了人物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然而,该片段的色彩基调略微泛黄,如同老照片一样呈现出古老的视觉效果,视觉与听觉效果对比强烈,体现了现实与追求的巨大反差。

(二)推动剧情发展

电影配乐还具有较好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戏剧矛盾冲突集中、剧情转折大的影片情节来说,恰当运用电影配乐能够使情节在高潮与平缓中自然过渡,形成独特的艺术节奏。试想一下,如果恐怖片、战争片和爱情片没有了电影配乐对剧情的推动,那就会使影片黯然失色。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集中在丰富的表现力,在电影中应用钢琴配乐更有利于故事剧情的推动。例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有一幕表现了杰克与罗丝站立船头温情相拥的浪漫场景。此时的音乐主旋律舒展而流畅,渲染了影片的场景氛围,钢琴的琴声构成了乐曲的一个部分,并未凸显。当船只遇险时,音乐旋律骤然紧张激烈起来,钢琴的琴声富有节奏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听震撼。

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正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在影片中,钢琴音乐的出现形式既有单独的音乐,又有与演奏者共同出现的形式,而每次音乐的响起都有主人公1900的身影。钢琴音乐回响在空阔的轮船的上空,电影画面或有正在倾情演奏的1900,或有其他的人或物。每次音乐的出现都对电影节奏和剧情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也是一部用钢琴音乐进行叙事的电影。

影片《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名叫1900,这个特别的数字不仅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从他被遗弃暗示了人生的悲剧命运。在影片中,弗吉尼亚号不再是一艘普通轮船,而更是一个纯净世界的象征,人们善良对世界充满希望,即使有邪念也会被净化。1900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造就了对世界纯粹而美好的印象。实际上,这部影片正是要表达人性的转变过程。弗吉尼亚号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但是主人公却成为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一个缩影。在陆地上是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那样的诱惑是常人难以抵御的。剧中的主人公却一直牢牢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底线。即便他也想过要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心中的那份坚持。但是理智坚持下来,主人公与自己的理想世界随同弗吉尼亚号一同爆炸而消亡。让世人能够知道的仅有这首钢琴曲。该片通过钢琴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与深化同时将剧情所要表达的感情升华。同时也是在钢琴曲中完结本片。

(三)抒发人物情感

音乐可以发挥抒发人物内在情感的作用,因此钢琴也就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可是因为钢琴音乐的类型受到诸多的限制。例如,出于影片中的各种情节发展需要和画面的影响,在相应的场合需要有对应的音乐来对气氛进行烘托。在极为惊险刺激的场景中应配以节奏紧凑的音乐;在表达爱意的花前月下场景中就需要使用柔缓浪漫的音乐;在恐怖惊悚的场景中就使用或高或低的音乐来烘托。不论电影场景的如何变化,但都无法离开钢琴音乐配合,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于钢琴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及烘托气氛。

影片中的钢琴音乐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非常具体的形象的存在,是为了影片而存在。钢琴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在情感是按照影片的不同类型并以各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给观众。钢琴的音乐声如同山中的潺潺溪水,田野中的悠悠鸟鸣,弹奏者内在情感借助于弹奏时的用力程度来表达,这样也就构建出了风格迥异的钢琴音乐,从而传达出了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之感。

弗吉尼号船是1900所幻想美好乌托邦,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没有世间的纷纷扰扰,更没有现实世界中那些丑陋的事物。钢琴是他对外界情感表达的工具。影片中的主人公一直不愿意离开船的原因就是对于陆地上的世界各种丑恶的事物无法接受,主人公性格的懦弱令其无法去面对现实世界丑恶的一面,因为一旦踏上陆地的世界其内心的所有美好幻想会支离破碎。所以主人公只有放弃踏上陆地世界的想法而情愿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之中,让自己的心灵能够保持仅有的纯净与安宁。

所有的影片都是追求可以将最为美好的那一面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主动追寻心灵的纯净。该片的导演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仅有的个例,一个在社会芸芸众生中的孤独者,而影片的结局却令观众感伤不已。现在影片普遍愿意采用钢琴音乐来作为影片音乐中最为主要的部分。既能够让影片的音乐效果达到最佳,同时亦可让片中氛围得以良好的烘托,让影片的内在表现更加鲜明与直观。而《海上钢琴师》就可以称为此中的经典与代表。

三、结 语

本片配乐创作者埃尼奥・莫里康内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大师级地位已经确立,多部作品被业内人士所认同。为了奖励他为电影配乐作出的贡献,奥斯卡颁给他终身成就奖。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配乐又一次彰显了莫里康内对电影音乐的把握能力,不仅可以使古典钢琴音乐焕发色彩,引起观众内心深处情感共鸣,还能够将通俗音乐注入新鲜的活力,令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而且通过自己的艺术再加工将原本平淡无奇的音乐素材变成全新的音乐创意,让观众有了全新的感受。

正如《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电影艺术也离不开音乐。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背景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和抒发人物情感上。《海上钢琴师》充分结合音乐与电影艺术,同时,影片的配乐以及画面和剧情能够实现完全融合,显得浑然一体。通过运用故事中钢琴音乐表现力和造型感,影片成功塑造出一个生活在钢琴音乐世界中的悲情海上钢琴师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本片的艺术感染效果。剧中主人公1900的故事富有唯美主义的色彩,其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是完美无缺的,借此来反映出社会充满了世俗的物质欲,说明了人们内心世界的荒芜以及对于美好的向往。

然而,每个故事不一定非要加上配乐,但对于本片来说,钢琴音乐却是扮演了叙述者和情感者的角色,音乐本身就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同时不再拘泥于单独配乐的形式,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阳.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灵性呈现――以《海上钢琴师》《钢琴课》等为例[J].小说评论,2011(Z2).

[2] 胡玉明.音乐殿堂里有没有上帝?――《海上钢琴师》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10(01).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2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现代钢琴教育;启发教育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美国Fine Line 公司发行,曾获1989年康城电影节的特别评审大奖,好莱坞外国传媒全球奖及190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该片讲述了一位生于海、长于海、亡于海的音乐奇才精彩非凡而又极富争议的一生。影片中主人公1900指尖流淌出的曼妙旋律,至今依然清晰的耳畔萦绕,令人挥之不去。当前,已有很多影评家、美学家对该片撰文评价,确实,无论从美学的角度,抑或思想内涵来看,《海上钢琴师》都是颇见实力的佳作,启发我们对人生、对音乐、对世界的思考。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海上钢琴师》中反思现代钢琴教学。首先,音乐的创作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正如傅聪先生所说:“音乐与人都是生命。”主人公1900常年生活在大海中,或许是他长期在舷窗旁的守望,海浪的声音培养了他对音乐的感觉,培养了他独特的审美视角。1900的演奏源自他的内心,因此,他的音乐感染力极强,内心的情感与旋律的美缠绵相融,他用音乐洗尽尘世铅华,涤去孤独与悲伤。所以,音乐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换句话说,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意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借助于声音的物质载体,其目的性以审美价值引导精神性的审美信息为核心方式存在着。正如《列子》中所说:“声之,声有闻矣,而生者为尝发。”由于钢琴的特殊性,手指的功夫即技能技巧练习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练习时枯燥、单一,渐渐地将练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手指运动,从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失去了音乐最终目的――培养人审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从自己内心的深处去感悟音乐、深刻诠释作品内涵及用自己的情感去弹奏、去表现音乐的最终目的,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追求中自然地形成了。此外,学生在弹奏音乐作品时,往往也忽略对音乐审美意识的追求。在音乐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一部音乐作品大都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识行为。其一,作品内含作曲家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点与素材,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谱写成乐谱。其二,演奏者依据乐谱中所蕴涵的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实际,通过一定的技术技巧处理,将音乐作品具体地表现出来。其三,音乐作品的欣赏者通过演奏者精湛的演奏与丰富的感情所提供的音乐意境,以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联想去接受与欣赏作品。三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由此,作为中介的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种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欣赏者的思维与意识,拓展审美的空间。

第二,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笔者在这里引入启发教育的概念。启发式教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它是对一种教育思想在教学、讲授过程中的贯彻。这种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主动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影片中1900并未受过任何正规的钢琴教育,然而他却可以真正成为钢琴艺术家,这正是因为1900对音乐不断的吸收、探索、创新,他在生活中不断启发自己,例如,在船上乐队演出时,他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按乐谱,随性而奏,依然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认同。其实,这也是1900对音乐自我理解的一种表现,是思维拓展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是自我的一种启发式教育,这种启发来源于1900对音乐的思考。

作为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而非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笔者认为:教学上采用诸如“再想想,这个地方应该怎样弹才更好听?”比“你应该这样弹”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前一种语言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他们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即使弹同一首曲目,也能弹出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后一种教学,则会使学生的演奏“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学习钢琴不单纯是学习钢琴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把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使听者产生美的感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对曲谱的把握,直接对曲目的演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上应在上述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对音色的把握和手指的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影片中1900的钢琴乐曲音色饱满透明、旋律流畅均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其对音色的重视和技巧的把握,影片中贯穿了1900徜徉在琴键上的各个镜头,这正是钢琴家不断勤奋练习的真实体现。教育家亨利・涅高兹曾言:“声音的掌握是钢琴家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最首要的一个,因为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提高。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无论你弹音阶、琶音、练习曲还是乐曲,其声音质量是需要特别下功夫的。”由此可见,声音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格外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陷于就事论事地去应付钢琴弹奏所面临的各种视谱、节奏、速度等问题之中, 而无暇去考虑声音的质量,这恰恰是误区之所在。其实,音色的饱满度、透明度是评定钢琴技艺的重要标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把握,达到声音的明亮与通透,力量通过指尖“送”到键盘里去,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再则,要加强学生手指灵巧性、技巧性的练习,将手指动作的灵敏度与速度、力量的转移快速弹奏的需要统一起来, 使声音清晰、流畅、均匀、富有弹性,体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效果, 充分展现出钢琴最为生动的旋律与美感。

[参考文献]

[1] 陈光.《刍议钢琴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成才之路》.2007年20期.

[2] 张建江.《启发式教育之我见》,《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2期.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3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主题;《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主题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电影艺术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感官上的美感。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展现给观众声画艺术的结合,而电影中的音乐能够用不同的节奏、音律、声调等变化来展现出电影情节与人物情感的变化,让电影增加多元化的趣味与魅力,所以音乐艺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被创作者们认为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创作了对他影响最大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电影用大量的钢琴音乐来叙述1900的一生,作为一部以钢琴为主题的电影,创作这部电影中音乐的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莫里康,他创作的电影中的钢琴音乐获得了第五十七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的奖项。由于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思想的启迪,因此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而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为这部举世闻名的电影增色不少。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述

电影《海上钢琴师》又被我国翻译成《传奇的1900》,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在1998年创作的电影作品,而担任这部电影音乐创作人的意大利当时著名的作曲大师莫里康,在创作电影《海上钢琴师》之前,两人已经密切配合创作电影《天堂影院》与《命运之力》,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两部电影的配乐也具有深厚的内涵。“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两位天才的创作者又一次密切合作,为全球观众献上了电影界的传奇作品,让意大利电影史上的艺术三部曲完美呈现给观众们。”《海上钢琴师》中,莫里康以钢琴音乐为主并且配合管弦乐来创作出众多音色优美的乐章,让观众在电影中流连忘返。

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的故事。在1900年,伦敦青年小号演奏家麦克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将自己喜爱的小号卖给了一家乐器店,但是在临走之前,他请求老板让自己演奏最后一次心爱的小号。而随着他演奏小号的声音,故事也就随之开始了。在一艘行驶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轮船Virginian上,有一个婴儿被遗弃在船舱,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发现并收留了婴儿。为了纪念在新世纪的第一天捡到了这个孩子,丹尼给他起名为1900,而随着1900慢慢长大,人们发现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并且成为这艘轮船乐队的钢琴师,许多人听过1900演奏钢琴,都被他投入的演奏而感动。当时爵士乐始祖杰尼自认为钢琴天赋无人能敌,当他无意中知道1900演奏钢琴的过人技艺后,专门去这艘轮船上找到1900来挑战,最终败给了1900,1900也因此被更多人知道。但是所有传奇的事情都发生在轮船上,1900始终不肯下船去陆地上生活,一直在某天他给一家音乐公司录唱片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气质典雅的女孩,1900对这个女孩产生了莫名的情愫,因此他演奏了一首温婉抒情的曲子。但是当轮船靠岸了,1900却并没有和这个陌生的女孩走下船,一直到许多年之后,战争结束了,麦克斯发现了Virginian号马上就要被炸掉,他认为1900一定就在船上,因此疯狂在船上找寻1900的身影,终于在船舱的角落发现了1900。然而1900并没有走下船,麦克斯满怀悲伤离去,远远地看着Virginian号与1900一起被炸得粉碎。

在电影中,1900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并且也是具有天赋的钢琴家,他的双眸就像海洋一样蔚蓝,能够看到事物背后深藏的节奏,不管看到什么事物,1900都能够即兴地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在电影中,1900曾经说过,“虽然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通过它能够演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就像1900说过的,他可以借助钢琴发现自己生活的乐趣与真谛,并且赐予了钢琴魔法。当狂风骤雨来临的时候,1900依然陶醉在自己的钢琴演奏中,他可以乘着美妙的音符自由翱翔在船舱的大厅中。当杰尼想用自己熟练的爵士音乐来打败1900,但是在最后却失败而返,这种所谓的自由只会被1900击败在高尚的音乐世界中。

二、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钢琴音乐运用研究

(一)深化电影主题

许多电影音乐能够受到观众们的认可,是由于电影音乐比电影的流传性更广,更加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并且电影中的音乐比电影更容易传播,影响范围更广。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电影,让电影角色更容易被观众所记住,所以创作者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添加到电影中,例如给角色的语言增添特色,许多人物说话都会有口头禅,在举止行为方面有固定的动作,在形象上有特殊的着装风格等,而电影中的音乐也具有这样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电影中的一些特殊的人物,就需要特殊的手段,由于大海是沉默的,钢琴是没有生命的,而1900内心是孤独的。对于电影主人公1900来说,他并不擅长与人交流,甚至有些时候不知道该和人们说些什么,这样创作者经常运用的手法、语言等就难以在这部电影中使用,钢琴音乐就成了1900内心的独白,可以说钢琴音乐就是1900的心声,并且也是超过任何语言来刻画出他的想法的最好形式。钢琴音乐替代了电影中常用的形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影中1900望着窗外的大海而发呆,一边弹着钢琴,这时候他弹奏的音乐就是他的想法。当1900看到身旁形形的人们,他会一边猜测着,一边用敲着键盘的手来弹奏不同的节奏去描绘人们的不同形象。我们可以在电影中看到这个片段:1900一直弹奏着钢琴,想念着录音时候遇到的心仪的女孩,然后即兴弹奏出那段优美的旋律,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想念。而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内容,能够对电影中钢琴音乐有了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二)刻画电影角色性格与形象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钢琴家1900从出生就在海洋,因此大海与钢琴就是1900生活的全部。在他生活的时期的主流音乐就是爵士音乐,因此他弹奏的音乐受到爵士音乐的巨大影响,并且1900内心孤独,不受拘束,所以他弹奏的音乐作品也和他有一样的自我的风格特征,深深地烙上属于1900专属的烙印。

《海上钢琴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深夜,Virginian号的大厅中出现了优美的钢琴音乐,并且吸引了人们,人们都开始猜测到底是谁在弹奏。当人们走到大厅的时候,只发现一个小孩在钢琴上熟练地弹奏旋律,于是人们十分好奇,有一个优雅的贵妇问船长,这个孩子是谁?船长说是1900。船长当着众人训斥1900为什么会在这,没有规矩。而幼稚的1900大声对船长说,去他妈的规矩。就像1900对船长说的那样,他自己的钢琴音乐并没有标准,甚至严格的定义与规则,他依靠自己的理解与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钢琴音乐,对于他来说,音乐就是属于他的自由。

(三)电影背景音乐的无意识支持

电影中背景音乐是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手法,主要是为了烘托电影的气氛,渲染整部电影的情绪。美国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说过,“电影音乐是为了给观众们提供一种无意识的支持,它不会直接显露出来,并且观众也没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却能够起到了应当有的重要性”,可以说赫尔曼这句话用来形容电影背景音乐是十分恰当的。

莫里康创作的许多背景音乐中,都运用了交响性与色彩性的创作手法,这让电影配乐具有十分震撼的效果,而细微之处又倍显优雅,让电影画面与音乐旋律融合得恰到好处,并且也不会喧宾夺主。

电影中气势辉煌的管弦音乐在开场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在轮船上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时候,管弦音乐雄壮的气势将观众们引入剧情。而画面通过俯拍来表现出大海的壮阔与人们对自由女神像的崇拜,让音乐与画面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而这时候出现的音乐能够描绘出游客们到达美国的兴奋之情。

1900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对自己喜爱的女孩时,1900只会拿着自己的CD练习想要给爱人说的话,而这时候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响起,表现出1900的柔情。当1900通过心爱之人与友人的对话知道了这个女孩就是自己喜爱的女孩,女孩说,“我爸爸告诉我,他听过海的声音。”这时候音乐响起,1900一直注视着女孩,朋友问女孩,“哦?海说了什么?”女孩说,“我不能告诉你,这是个秘密,秘密是不能跟别人说的。”这时候的钢琴音乐从慢变快,展现出1900激动的情绪。

三、结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海上钢琴师》获得人们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在电影中,钢琴音乐作为电影主人公情感抒发的载体,自身既是音乐,又是电影内涵,增强了影片内容的丰富性,而这种电影产量较少也是由于创作者难以对电影音乐的把握。而正是由于导演出色地运用了电影音乐,才会创作出《海上钢琴师》这部优秀的电影,而这也是电影艺术与钢琴音乐完美配合的魅力。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当文字语言难以再表达出什么的时候,音乐的语言魅力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在日后的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运用音乐,引发观众对电影的深入思考,让创作者与观众的精神得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闫大卫.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J].中国音乐, 2010(03).

[2] 刘盛楠.由《海上钢琴师》浅析电影音乐的功能[J].大舞台,2011(04).

[3] 杨大林.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巅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当代电影,2003(02).

[4] 钟源.《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电影文学,2007(24).

[5] 小铁.海之乐章——影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J].商业文化,2008(06).

[6] 史丽欣,王立改.浅谈电影音乐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7(08).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4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中南音专;湖北艺术学院;钢琴系;钢琴艺术;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04

执笔者简介:刘 夜(1969~),男,武汉音乐学院宣传部编辑(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05

音乐,是河流,因为生命是河流;传统,是河流,因为文明是河流;梦想,是河流,因为我们的血脉源源汇流,代代追梦……回望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年来钢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正是一条后辈承传前辈的宝贵资源而奔腾不息、代代追梦的河流。

钢琴系最早于武汉音乐学院前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时的1957年建系,历经各时期与其他器乐专业分合,又于1986年恢复本系。钢琴系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被评定为武汉音乐学院院级重点学科。钢琴系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下设钢琴主科教研室、艺术指导教研室和钢琴基础课教研室;开设有钢琴演奏、钢琴艺术指导、电子管风琴、手风琴等键盘类专业(方向)。在教学方面,钢琴系教师承担了本院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四个层面的钢琴专业主科教学,和大量的钢琴伴奏任务,以及各系及附中的钢琴基础课教学。承传前人恩泽,60年来的寸累铢积,我院钢琴学科如今蔚然形成丰实的教学体系。

“中南音专”和“湖艺”时期的钢琴专业教育

1953年,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而这三校之音乐部分的各自前身,更为多浔多源,从而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及其钢琴教学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历史传承。

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中南音专”)于1954年7月建立“器乐系”、“作曲系”、“声乐系”3个专业教学单位。“器乐系”含有钢琴演奏专业教学和管弦演奏专业教学,时任中南音专副校长的夏之秋先生兼任器乐系主任(后调任中央音乐学院),张少甫先生任副系主任。钢琴演奏专业初创时期,先后汇来巫一舟、俞薇、马卫之、罗炯之、吴熙、柯央、徐厚雄、陈婉、谢玫瑗、安仁慈、简华玉、朱惠华等优秀教师,以及后来的区晓、区昊、顾子钰、祝雅贞、彭慧莲、区芳华、胡丽玲等陆续加入钢琴专业教师队伍。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本校初创时期的钢琴专业便盛极一时。

钢琴教师中有好几位就学成于欧美,或一直由著名的外籍专家多年培育而成。例如,第一位钢琴系主任马卫之先生。

马卫之(1912-2009),193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1934年转学至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专攻钢琴,1936年返回德国在波恩大学攻读音乐学。1939年回国,先在当时南部抗日中心桂林等地从事音乐教育,曾任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有满谦子、阳太阳先后接任);1953年,马卫之率广西艺术专科学校音乐部师生并入中南音专;1954年10月,马卫之接替夏之秋出任“器乐系”(含钢琴专业)主任。[1]

巫一舟(1913~1997),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钢琴,随当时远东地区最具影响的外籍专家查哈罗夫先生“长达七年十四学期,先选科、后高中师范科、再本科师范、又本科的系统钢琴训练”,“次第进展、学历系统、师出名门、主科优秀、修养全面,真可谓春在枝头已十分。”①巫先生以身垂范,他为人师表的一生是我们的老一辈优秀音乐教育家的一个缩影。巫老先生在永别师生之时,还将他一生勤俭省下的所有积蓄倾捐给学院,为奖励后生我院特以此款设立了“巫一舟奖学基金”。

图1 桃李满天下(前排左起:祝雅贞、朱惠华、汪培华、

谢玫嫒、巫一舟;右起:姜宝成、右三陈婉、右四柯央

又如,罗炯之(1906-1971),广东大埔人,著名音乐教育家,早年与萧友梅、刘天华等活跃于国乐改进社音乐传习所,后留学法国主修钢琴、小提琴艺术等,毕业于法国国立里昂音乐学院,回国后曾任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教授,任教中南音专,1957年任本校钢琴系副主任②。陈婉(1925-2013),自幼在香港跟随威娜美拉女士和夏利柯教授学习钢琴,并通过英国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钢琴高级班考试,解放后,随东德及波兰钢琴家进修两年多。柯央(1922-2008),1941年就学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主修钢琴,师从马思荪教授。谢玫瑷(1927- ),1942-1948年曾在上海音专以及国立音乐学院师从丁善德钢琴教授和白俄钢琴专家拉扎洛夫学习钢琴,1957-1958年师从德国钢琴专家罗兰·勃拉斯耐脱尔进修钢琴,1956年应中国文化部聘请由越南回国加入我院钢琴教学工作。[2]

1954年,武汉音乐学院开办音乐附属中等学校,其中也含有钢琴演奏专业。

1957年“反右”运动之前的初创时期,我校钢琴教育随同建国初期的经济文化建设一道,充满无限生机和新生活力。1956年,钢琴系聘请了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钢琴家罗兰·勃莱特斯耐德尔来系任教两年,培养了陈婉、谢玫瑷、区芳华、汪培华等一批老一辈骨干教师,为我校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9月,学校对系、室进行调整,将原器乐系拆分为管弦乐器系和钢琴系;这也是钢琴演奏专业首次与理论作曲、声乐、管弦乐、民族音乐,共同建立起我院于中南音专时期的5个专业教学机构。马卫之先生任钢琴系主任(兼任“专家工作组“组长),罗炯之任副系主任。

1958年8月,湖北省委下达文件,决定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含有音乐、美术专业的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湖北艺术学院。然而,随着全国“”、“大办钢铁”等“运动”冲击学校,本校教师纷纷下放至全省各地乡村劳动,学校多年难以维系正常教学秩序。

1977、1978年,时值文化教育的春天,湖北艺术学院恢复招生。1980年,学院恢复前湖艺时期的“小系”建制,钢琴管弦乐系招收培养4年制本科学生。后,各个专业都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遵照学院提出“长线不断,短线发展”,既办好学历教育、又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理念,要求各系、科、室组织力量编写、修订教学大纲,并对各门课程都要有切合实际的教学进度计划,钢琴专业教师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注重培养中青年教师。

1980年11月,湖北省作为中国第一个与美国州市俄亥俄州结为友好关系的地方东道主,应省委指派,在接待美国贸易代表团别设置了一场浓重的音乐会,其中优秀学生李元元(1978级)担任钢琴演奏与交响乐团合作格什温的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被陪同观赏的省委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等领导,和以罗兹州长为首的美国贸易代表团成员大加赞许和称道。此间,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长江歌会”、“琴台音乐会”、“高校巡演”等艺术实践活动。1984年4月,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家大卫·帕克豪斯等3位教授组成的三重奏组来院讲学,分别上个别课、公开课、室内乐课,并举办两场室内乐音乐会;5月,学院举办“中日民族音乐会”,日本大阪艺术大学钢琴家森胁登美子与我院民族实验乐团合作,演奏了两国经典作品。[3]

前几代钢琴教师的艰辛努力为我院钢琴专业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披肝沥胆、不畏艰辛,总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和臻善臻美的追求挺身而出,不仅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专业学生,同时为我院钢琴学科的发展积淀了宝贵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

武汉音乐学院时期钢琴专业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艺术教育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1985年11月19日,原湖北艺术学院经批准分别独立建制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次年,钢琴系得以恢复。本系分设专业课教研室和基础课教研室。陈婉、蒋振瑞、蒋立平、苏斌先后担任系主任;95年钢琴成立党总支部,王健担任总支部书记。

钢琴系明确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较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对各时期的钢琴作品有较系统的了解,并能准确地把握风格。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同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围绕培养目标,本系多年来注重教学大纲、教材的建设,并加强授课、考评的管理等实施一些根本保障的措施。

面对自1950年代末以来文化艺术上与国际间数十年的断隔与封闭,如何能最为有效地补上师资梯队的缺失、教学前沿信息的国际接轨,学院虽处困难时期却仍英明、大胆地作出决策:聘请世界优秀的钢琴艺术专家来校任教!从1988年以来,我院不断聘请加拿大、乌克兰、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各国优秀的钢琴家来系任教,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资深专家来院长期执教,给我院如饥似渴的师生不断带来高水准的可靠示范和影响,不仅先后为我院培养出了一批批视野开阔、演奏坚实、知识系统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院钢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95年,钢琴系被批准通过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便是显见成效之一。

1988年9月,我院特聘加拿大钢琴教授威拉德·舒尔茨为我院钢琴专业师生开设专家班,1989年3月,童忠良院长又聘其为钢琴系名誉主任。此后,我院连续不间断地聘请的钢琴专家有:1991-93年,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亚历山大·布加耶夫斯基,和波波娃·卡林娜·弗谢沃洛多夫娜;1993-94,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苏霍姆尼诺夫,和苏霍姆尼诺夫·柳法米拉;1996-97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尤什克维奇·列奥尼特;1996-97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伊琳娜;1997-98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谢尔盖·米库里克;199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桑德拉·赫伯特;1998-99,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尤什克维奇·列奥尼特;1998-99: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伊琳娜;1999-2000,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阿兰·弗雷泽;2000-2001,亚美尼亚钢琴教授萝拉;2002-2003年,白俄罗斯明斯克音乐学院谢尔盖?米库里克;2004-200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并留学德国获得文凭的郑杰老师来院任教钢琴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广泛邀请海外著名专家来院举办专业教学和交流,譬如,2007年5月,钢琴系承办了“武汉音乐学院国际钢琴音乐节”,邀请了德国著名钢琴家阿尔努夫.冯.阿尔宁等6位大师,进行了大师班授课、系列专场讲座、音乐会等连续一周等多项活动。常态化邀请国内已聘为我院客座教授的譬如周广仁、刘诗昆、殷承宗、石叔诚、杨俊、赵晓生、但昭义、陈宏宽、沈晓明……等资深的钢琴艺术家教育家来院讲学、开音乐会。又譬如,1998年,本系成立了“许忠钢琴艺术中心”,大师多年周期性地来院开展教学、演奏、讲座、大师班公开课等,扎扎实实地为学院在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近些年,在学院支持下,钢琴系充分开掘教学、学术、实践各路渠道和资源,使学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为适应时代需求,丰富专业教学内涵,钢琴系在保留重点学科钢琴专业的同时,新增了电子管风琴专业,2003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增添了手风琴演奏专业,于2004年招收本科学生。并新增了古钢琴演奏选修课。作为专业支撑,本系还先后开设了《钢琴艺术史》、《古键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等必修与选修课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增设《钢琴艺术指导》、《钢琴艺术教学法》、《钢琴演奏分析课》、《钢琴重奏》、《双钢琴演奏》、《总谱读法》等课程,以满足本系分类培养的课程需求。

师资建设方面,本系为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他们在理论、演奏、教学水平等方面得以提高。如,安排青年教师跟随中外专家进修学习;支持他们报考研究生;支持他们自费出国留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学源层次。通过多渠道、有目的地引进人才,不断优化、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譬如,引进“海归派”人才,现已有一批曾留学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德国等青年教师汇入我系教学团队之中。

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上,更是通过“以评促建”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严格规范化实施教学规程,譬如先后出台《钢琴系学科(键盘专业)发展规划》、《钢琴系教学工作管理条例》、《钢琴系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细则》、《音乐表演专业键盘演奏方向考试评分标准》……等一系列指向明确、规程科学、成效显著的管理方案和措施。本系从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方面均获得有力支撑,顺利通过专家组对我系的教学评估。此后,又通过一次次整改,直至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多年来,钢琴系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本系教师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交流、演出、比赛活动。本系教师积极探索,开展研究,撰写大量论文和编著,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到各自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譬如:《双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研究》、《钢琴音阶-琶音-和弦研究》(上中下)、《新编数码钢琴教材》、《俄罗斯现代钢琴艺术研究》、《新型高科技电子乐器的演奏技术、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数码钢琴教学与研究》、《武汉音乐院钢琴系艺术指导教材》、《钢琴合奏实验教学曲目研究》……等。

在艺术实践和教学成果上,钢琴系近些年可谓节节攀升。连续5年来,本院师生各类形式各类风格的钢琴演奏音乐会每年总计都有百余场。积极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各类钢琴比赛,有些更是团队化地组织参加以求实践演练促进教学,如“文华杯艺术院校杯”、“雅菲德”、“鲍德温杯”、“长江之春杯”、“长江杯”、“雅马哈院校杯”等一系列重要赛事活动。现已有100多人次在国内外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奖。例如:青年教师郑晓峰曾获香港肖邦钢琴大赛第一名;青年教师钱程获首届CCTV钢琴大赛第四名;学生段轶轲获第20届国际青年钢琴家大奖赛冠军(指导教师:王健教授);学生周紫东获第三届“迎世博·海伦杯”2010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组金奖(指导教师:苏斌教授);学生周媛获第五届英国国际电子管风琴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朱波讲师);雷博文获第五届布达佩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少年组第一名及最佳国家风格演奏奖(指导教师:蒋立平教授)等枚不胜举的人才培养成果越来越提升了专业教学的高标;还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殊荣。

2010年,青年教师钱程在敖德萨音乐学院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个人协奏曲音乐会;青年教师郑晓峰在国家大剧院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学位办组织的首届艺术硕士汇报音乐会担任独奏等。

近年,我院钢琴学科在教学成果、艺术实践及国际交流方面更是喜讯频传。譬如,青年钢琴演奏家徐洪,1995年至2001年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徐洪(师从蒋立平教授、许忠教授);2001年至2006年就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2008年6月获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最高演奏学位的“艺术家文凭”,并获“鲁宾斯坦大奖”③。2010年,享誉湖北省“楚天学子”的徐洪回归母校,任教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并主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世纪中国钢琴作品征集、巡演及其国际化传播》。2012年徐洪应邀出任著名的美国伊斯曼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图2 徐洪与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齐在美国成功合作演出

作为一名杰出的青年钢琴艺术家,徐洪的演奏遍及全球。徐洪近年与国际著名乐团合作,频频巡演世界各大音乐舞台,如:与马其顿国家爱乐乐团、美国茱莉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与美国圣塔?巴巴拉交响乐团、葡萄牙国立交响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等联袂巡演;2012年,与英国伦敦爱乐乐团、香港爱乐乐团、英国曼切斯特哈雷交响乐团、俄罗斯沃罗涅日学术交响乐团等合作巡演于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英国伦敦威格摩音乐厅、伦敦皇家节日大厅等世界重要音乐舞台,展示出中国灿烂的国际化新生音乐力量和魅力。

……时光流变,60年来学院的“立德自强、崇文精艺”之精神在我院钢琴学科史上深深镌刻。本文因时间与篇幅所限,难以务竞精准,仍有赖更为深细的悉心疏理,然数代呕心沥血于杏苑辛耕,琴上流花、恩结善果,已蔚成风气,满园芬芳辉映于时代及未来的求索之路。

注释:

①参见钱仁平《春在枝头已十分——钢琴教育家巫一舟先生的学生时代》,刊载《音乐爱好者》2013年第3期。该文述注:“本文仅就《国立音乐院院刊》与国立音专校刊《音》(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民国音乐文献保护计划丛书”即出影印版)以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等文献相关记载,简述巫先生学生时代也就是国立音专时期的主要音乐事迹。”“(巫一舟先生)除了主科出色外,巫先生还先后修习声乐、琵琶、小提琴、二胡,而且都是名师,实属罕见!”。

②参见《世界日报》,1930年6月19日第 6 版。

③徐洪留美学习期间,专业先后师从于著名钢琴演奏与教育大师道格拉斯·翰弗雷斯(Douglas Humpherys)教授、杰罗米·罗文泰尔(Jerome Lowenthal) 教授、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 教授。他先后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协奏曲大赛第一名、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协奏曲大赛第一名、朱丽亚音乐学院钢琴最高奖“鲁宾斯坦大奖”等十多个国际瞩目的重大钢琴殊荣的徐洪,并与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齐等大师及著名乐团多次成功合作、或世界巡演频频登上美国肯尼迪中心、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重要音乐舞台,展示出中国灿烂的国际化新生音乐力量和魅力。《纽约时报》载文评其为“拥有辉煌技巧,敏锐的音乐洞察力,并有无限潜力”的中国钢琴家;BBC音乐杂志和《国际钢琴》杂志赞赏他为“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明日巨星”。详见于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世纪中国钢琴作品征集、巡演及其国际化传播》报告书。

[参 考 文 献]

[1][2]汪义晓.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哟——武汉音乐学院部分重要学科奠基人考并兼述历史时期划分暨学科建制沿革[J].黄钟,2008(3).

[3]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1978-2008)[J].黄钟,2009(3).

Review on Sixty Years of Piano Department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LIU Ye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5

[关键词] 《闪亮的风采》;钢琴音乐;艺术特色;探析

钢琴――乐器之王,产生至今大概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音乐家都为它谱写并演绎了众多感人至深的作品,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李斯特、肖邦都为其倾倒。可是说,钢琴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电影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元素众多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为钢琴音乐的施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延续并且很好诠释了钢琴的传奇。历来,利用钢琴进行配乐的电影,比如《海上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钢琴师》《闪亮的风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此,笔者借由《闪亮的风采》这部影片,对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以及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析。

一、《闪亮的风采》故事梗概

影片《闪亮的风采》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于1996年拍摄的一部音乐家传记影片。影片所讲述的是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富有传奇性的一生。戴维从小是一个富有音乐天分的孩子,戴维的父亲彼得对于音乐也有着近似痴狂的迷恋,所以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代音乐家,于是对戴维施展了一系列近乎魔鬼般的行为,正是这种疯狂的行为给戴维的一生带来了幸运,同时也带来了不幸。沉重的精神压力最终将戴维压倒,在妻子的鼓励下,戴维最终成功举办了个人音乐会。

《闪亮的风采》一经上映便获得业界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杰弗里・拉什――澳大利亚著名男演员也借此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奥斯汀纪事》中曾这样描述这部影片:“《闪亮的风采》是为当今影坛甚至世界所罕见的影片传奇,其片中饱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别具特色而又妙手拈来的细节。”

二、《闪亮的风采》中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探析

在《闪亮的风采》这部影片中,导演斯科特・希克斯根据故事的进展,创造性巧妙运用了世界音乐史上许许多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大音乐家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肖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与《前奏曲》、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舒曼的《童年情景》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第九交响曲》等。在这其中,最重要也最传神的当属拉赫马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被世界钢琴家所畏惧的曲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由作曲家戴维・赫尔夫戈特自己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钢琴音乐作品。

不同时期不同钢琴音乐作品的运用,极好描述了男主人公戴维的生活以及心情。与此同时,也烘托了故事的氛围,推进了影片的进展。因此,很多影评家一致评价斯科特・希克斯是通过一段段充满生机与表现力的旋律将影片这堆横七竖八、错综复杂的“丝线”编织成了一块色彩绚丽的上等丝织品。因此,可是说,钢琴音乐就是那把梭子,那把贯穿全片的、神奇的梭子。如果单纯的一部影片,很难让故事情节同观众完全联系在一起,但是音乐尤其是钢琴却具有这样的魔力。

下面我们对影片中所涉及的主要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探析。

《闪亮的风采》影片中运用了世界级大音乐家肖邦的钢琴作品。肖邦,波兰人,8岁开始登台演出,在不满20岁时便成为令华沙音乐界所称颂的钢琴家以及作曲家。肖邦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而又颠沛流离的一生。由于赶上了波兰国家灭亡,肖邦的下半生基本都在国外度过。也正是基于如此的背景,他创作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音乐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全部都是钢琴曲,肖邦也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舒曼曾经给予肖邦的作品这样的评价“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于静谧中自有一番激情、摧毁人心灵的力量。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所选取的肖邦的作品有两首,分别是被称为英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与被称为雨滴的《前奏曲》。

其中《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作于1842年,是肖邦所有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舞曲之一,它是一首蕴涵着战斗力和饱满英雄色彩的曲子。作品本身充满了激情与力量,甚至有人评价说它是17世纪的波兰民族英雄们抵抗外国入侵的英雄史诗。这组音乐的运用巧妙刻画了主人公戴维的内心世界,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内心渴望宁静而又激情澎湃、充满力量与悲剧性的小钢琴家的形象。《前奏曲》,又被称为《雨滴前奏曲》或者《BD大调前奏曲》,原因是曲子中BA音(伴奏声部中的一个音),从头到尾一直在八分音符那平稳的旋律运动上,滴滴答答连续不断,恰似雨天屋檐上滴下的雨滴,“滴答、滴答、滴答……”直敲人的心灵。该曲在片中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演奏会上,戴维为观众表演过此曲目。另一次是在戴维因为精神出现问题进入精神病院之后。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戴维独自立在窗前,窗外是繁密的大树,树上小鸟欢快叫着,戴维想象着自己变成了小鸟,自由自在飞翔。这是,《雨滴前奏曲》响起,瞬时一股巨大的悲伤笼罩了观众,那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控诉,一种无力的叹息。戴维期盼的目光与曲子相结合,观众不自觉地被带入那种期盼之中,那种打破枷锁早日重返舞台的期盼之中。

随之而来的是钢琴音乐《告诉我一个故事,凯瑟琳》。这是一首由钢琴演奏,充满真诚而且唯美的曲子,听之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秋天所独有的朴实与金黄色的浪漫。片中戴维坐在凯瑟琳的小木屋中,静静为凯瑟琳演奏着这首曲子,旁边炉火亦是静静燃烧,凯瑟琳专注听着,像是听一个故事。那温馨的画面与极具感染力的琴声给了观众一个温暖的午后。

而后《下半生的惩罚》,这是一首令听者伤心落泪的曲子,它真实再现了小戴维所遭遇的一切。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彼得将小戴维的录取通知书――美国柯蒂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无情丢进了炉火,小戴维伤心至极,跑去找钢琴老师寻求帮助,可是钢琴老师恰巧不在家,无助的小戴维只能自己一个人绝望地缩在小小的墙角。这时《下半生的惩罚》响起,低沉的旋律,沉重的音符,久久回荡,像是小戴维无助地哭泣。

后来是《天才的时刻》。这是一首充满积极向上能量的曲子。那时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读书,教授给予戴维无限的青睐,同学之间相处愉快,一切都是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的,乐曲亦是。钢琴曲演奏的时候积极向上,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都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轻快愉悦。

另外,舒曼的作品――《童年情景》钢琴套曲中的一小首《过分认真》也被导演所运用。在一个宁静的日子里,父亲带着孩子们在户外拣旧玻璃瓶,戴维在一旁充满童真并认真地走着,钢琴声伴着他们的活动,无形中给观众传递出一种父子之间清贫却不失幸福的感觉。

拉赫马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被导演运用到影片中。导演在选择钢琴曲的时候,很谨慎,不仅仅是因为钢琴曲的名气,更要符合影片内容和故事的情节。

这是一首令世界所有钢琴演奏者所敬畏甚至恐惧的高难度钢琴曲。每秒都包含着的音符,相比其他任何钢琴协奏曲子都要多得多,技术要求之高令人咂舌。在皇家音乐学院时,戴维结识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密友,也是戴维的导师史密斯。史密斯当年就曾演奏过这首被简称为“拉三”的曲子。不幸的是,后来史密斯的手受了一些伤,无法再演奏它,于是他将“拉三”传授给了戴维。戴维不负老师所望最终于1969年,在皇家音乐学院演奏了这首世界名曲。戴维的精彩演奏令在场所有观众叹服,但是悲剧也由此发生。由于戴维长期忍受来自父亲的压力,导致精神以及心理都难以承受如此重的旋律。这首曲子一方面给戴维带来不可遏制的汹涌澎湃的力量,同时也给他的精神添加了重大的压力。最终,戴维在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轰然倒地。可以说这首曲子让戴维的一生达到巅峰,也让他走向灭绝。在这种旋律中,观众与此感受无遗。

随后出场的大多都是世界级古典钢琴名曲,比如维瓦尔第的《荣耀颂》、里姆斯基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荣耀颂》响起是在这样的一个场景下,戴维着全身,戴着大大的耳机在一张巨大的弹簧床上尽情放肆蹦着,吉利安(著名的星相学家,贝丽尔在精神病院将戴维接出后,介绍戴维认识的)出现。这是一首欢快明亮的曲子,就像戴维此刻的心情,没有阴郁,满满的都是幸福。同时,这首曲子的欢,也预示着一段情缘的意外开始。

随后,由于难以忍受戴维的孩子气,贝丽尔再次将戴维送回了精神病院,戴维又一次落入了无尽的深渊。在一个雨夜,无助的戴维叼着烟卷,失魂落魄地冲进了一家即将关门谢客的餐厅,不顾食客们投来的鄙夷眼光,旁若无人地在钢琴前弹奏起了《野蜂飞舞》。这是一首热辣的曲子,戴维流畅地演奏,炉火纯青的技艺令在场所有的观众所折服。这是一个幸福的开始,从此之后戴维的生活有了转机,拥有了爱妻吉利安,也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荡荡,影片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曲折的人生,都随着钢琴曲的演奏展现在观众面前。钢琴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一部影片可以升华,让观众欣赏影片的同时,更能理解故事的内涵。

伴随着斯瓦尔第Nnlla in Mundo Pax Sincen,自由、飞翔、蓝天、无忧无虑的旋律,戴维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三、结 语

在现代忙碌喧嚣的社会,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可以说是抚慰了人们疲惫的心灵,为大家营造了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影片的精彩取决于多方面的努力,但纵观《闪亮的风采》整部影片,无论音乐的选择,还是出现的时机,导演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极为形象地烘托了影片的剧情。可是说,《闪亮的风采》对于钢琴音乐的运用十分成功。也正是因此,观众才得以享受到一部如此精彩的音乐传记电影。

[参考文献]

[1] 瞿丽君.天使之声――记《闪亮的风采》电影配乐[J].云岭歌声,2004(02).

[2] 谭天宏.钢琴家――闪亮的风采[J].中国电子商情,1997(06).

[3] 张若邻.浅析电影配乐的情绪感染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

[4] 张若邻.试论电影配乐的审美表现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5] 蒲振元,杜寒风.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 黄一峰.电影市场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6

业余琴童时期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已经形成“孤岛”的上海法租界度过童年。我最早听到的声音不是美妙的音乐,而是飞机、大炮的呼啸声。在拥挤狭小的上海弄堂里,我们全家挤在一间十四五平方米的房间里,吃饭睡觉都在里面。屋里放有父亲写稿子的写字台,有到家来唱戏练胡琴的人围坐的小圆桌(我父亲是梅兰芳的琴师)。我的课外活动除了在弄堂里玩,就是看书、看童话。如《开明少年》等。后来就干脆从父亲的写宁台底部抽看人人的书,什么《西风》、《万象》等杂志,老舍、丰子恺、青主、张爱玲、苏青等写的书,记得还有很难懂的一本《费加罗的婚礼》中译本。可是钢琴在家里是无从谈起的,根本没琴,就是有也没地方放。倒是从我家可以看到对面一家亭子间里有钢琴。家罩发现我对钢琴有兴趣,就领我去那个亭子间学琴,老师是在“音专”学声乐的大学生郑守燕,记得第一课就教我学弹音阶,要我学视唱,每天要我过去练一个小时。

那时我正上小学一年级,对我当时来说,一小时是太长了,坐不住,常跑回家告诉妈妈:“一个钟头到了。”又被妈妈哄回去。

我的父母由于不懂钢琴,对我学琴抱以盲目的乐观。只是偶然的一次从专业人员那里了解到我的进度太慢,学了很久还在弹“拜厄”。于是决定换老师,并凑钱买了一台旧立式钢琴,放在我祖母家里,叫我每天放学后到我祖母家去练琴。

新换的老师名王邦声。他有时候会在琴上给我示范,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地听人弹琴。听到老师弹布格缪勒的《天使的和声》,使我产生了也要弹得这么好听的愿望,那时我才九岁。不久,因为王老师生病,就又换老师了。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陈瀛震老师,她当时是圣约翰大学医科的大学生,同时师从拉查罗夫学钢琴,家里挂着她16岁,在清心女中弹门德尔松的《随想回旋曲》拿到钢琴结业证书时的照片。陈先生给我练车尔尼练习曲作品849、299,巴赫《创意曲》和《小奏鸣曲》等,还有练手指的大、小皮什纳和什密特。她对我比较严,不轻易称赞我,不过有时候叫我弹给她的朋友听。我十岁时,应邀去上海广播电台表演,弹《杜朗圆舞曲》(Durand Waltz)。第二天陈先生见到我时间:“不是说好了弹‘杜朗’的吗?怎么还弹了《八音盒》?速度还飞快。”我只好实情相告:弹完“杜朗”后,电台问我能不能再弹别的曲子,我当场弹了放下已久的旧曲《八音盒》,哪知道电台直播出去了。陈先生就批评我“自作主张”!

在陈先生处学了两年多,又转到俄国犹太人施丹纳先生处继续学,程度提高了很多,弹车尔尼作品740、《“月光”凑鸣曲》,还弹了拉伐叶(Lavallee)的《蝴蝶》。施丹纳要用变节奏的办法练习,在谱子上给我画了各种变节奏,并规定了练习的次数。用他的办法练习之后,我的速度、均匀度都提升了。

我读小学时,学校多次要我代表学校去表演,演出的场合有大有小,有时还有外国人来听。演出次数较多之后,我信心大增,弹奏愈加放得开了。

小学毕业时,家里计划我从事专业。这也是因为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飙升,家里无力负担我继续学琴,如果能进上海国立音专,则能公费入学。于是先由国立音专院长戴粹伦和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富华(Foa)听了我弹琴,同意我以中学肄业的同等学历参加国立音专的专业入学考试。考试顺利通过,同时以同等学历考进音专的还有谭抒真的女儿谭露茜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王允功的女儿王纪音等。这样,我小学毕业后,当年就直接升到国立音专上学,跳过了中学的学习阶段。那是1947年,我12岁,并从此由业余琴童转入专业学习。

回想这六年的业余学琴,几位老师的教导对我都有很大益处。第一位郑老师教我时进度虽慢,但是他抓了视唱和音阶,这是基础。第二位王老师以他的琴声引发了我对钢琴的向往和追求。说起这位王邦声老师,在和他音信隔绝六十年之后,又和他无意中取得联系,并且才知道原来他在上海轻音乐界是一位风云人物。2003年,电视台在一个介绍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艺界活动的节目中采访了他。我看到节目后,就通过电视台和他取得联系。此后我去上海造访他,他虽已年过八旬,但仍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每天晚上都从很远的普陀区,乘公交车到新锦江楼顶上的旋转餐厅里,和一个轻音乐队挥洒自如地演奏几个小时。我发现他的钢琴即兴演奏能力仍令我敬服。第三位陈老师是俄罗斯学派拉查罗夫的弟子,对我较为严格。最后一位老师施丹纳则为我考进上海国立音专做了准备。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上海国立音专当时在江湾,我一入学就住校,入校后第一位主科老师是李翠贞。但是因为她当时奔走于沪港两地之间,不能正常授课,于是我就转到马戈林斯基(Magolinsky)班上。在我那个年龄,忽然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一点不能自律,尽去玩了,马戈林斯基对我也很无奈,再加上原来文化基础低,入校第一年我就留级了。学校和父母都对我严肃地提出问题。学校警告说:再给一年机会,如果成绩再上不去,就要改上普通中学,家里就无力供我继续学琴了。我知道从此是非用功不可的了。

虽然如此,“音专”的音乐环境对我还是很有益处。在此之前,我只在兰心剧场听过两次音乐会:吴乐懿的钢琴独奏会和石人望的口琴独奏会。我的音乐环境足自己家里的京剧、弄堂里邻居家收音机播放的绍兴戏、评弹和流行歌曲如《蔷薇处处开》等。记得我还把流行歌曲《襟上一朵花》听成是《琴上一朵花》。只有对面亭子间里有时传出些钢琴声,再有弄堂里有家“精益琴行”,老板的女儿顾仪芳后来足我在“音专”的钢琴同学。而“音专”呢,我录取后,还在入学之前,我就到江湾校部去听了1947届的毕业音乐会。那次有两位钢琴毕业生:朱雅青和戴谱生。戴粹伦院长还特别夸奖了朱雅青的乐感和戴谱生的技术。入校后,更是扩大了我的音乐眼界,什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马戈林斯基班上的张碧华演奏)、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杨L瑛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克拉莫、车尔尼练习技巧的各号作品等,以及琴房里和课室里吹拉弹唱的声音包围了自己,什么歌剧《托斯卡》、 《波希米亚人》里的咏叹调等。教音乐欣赏的杨嘉仁老师讲课生动,用肢体语言传达音乐的内涵,还布置了大量课外要听的曲目,什么圣桑、穆索尔斯基、舒伯特等都是晚上在阅览室听的,由于是快转唱片,数量多,重量大,由常受宗搬唱片,谭冰若边放边讲解。同学之间对作品和演奏的讨论也影响了我。当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是比较新的音乐;还关了灯静听,还在有月光的夜晚听德彪西的《月光》。当然,同学之间也追求过弹琴的速度,比试过测听绝对音高。“音专”对视唱练耳很重视,每周要上几次课,除了上课,还要花不少时间练视唱,老师是韩中杰。学生对分数很重视,而老师打分数有时也情绪化,有位小提琴学生竟被一位老师打了个20分,而维滕堡(wittenberg)教授则给另一位大提琴同学打了个120分!

学校里对文科课程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教国文的田仲济先生本人是位杂文作家,古典文学的造诣也很深。他上课时在课堂里来回踱步,用浓重的山东口音为我们讲诗经、唐诗,把学生带进中国古典诗文瑰宝的世界里。他关心时局,要求学生做文章要写实,改掉堆砌成语、华丽辞藻的恶习。多年以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打听到这位五十年前的老师在济南,特地到他家拜访了他,他那时刚从山东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的位子上退下来。

语文学习对我实际上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思想的时候,思想才真正的明确。弄清楚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别人,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凡是当我不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讲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时,其实是思维里尚有模糊点。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把它讲述明白,这对于一个当教师的人是多么重要!而语文学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它对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极重要。我们写作论述时需要语言准确,讲座时需要观点清楚,语言表达清楚。即使是上个别课时又何尝不需要思想和语言的准确。

我也难忘学校教务处工作勤奋、为人严谨的方尔同老师。在教务处的墙上挂有一张巨大的课表,身材瘦小的他,常常翻动墙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个课目的木牌,为教学做出最佳的安排和调动。自我1947年入校时他已在校,一直工作到21世纪。这是一个一辈子为“上音”默默作奉献的人。

当时学校里人少,生活也清苦,互相交流艺术、分享物质是很普遍的事。到上海“音专”来上课的学生,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穷到不得不出让心爱乐器的。还有一些学生本来是学理科、医科专业的,因为喜爱音乐,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投考进来,像楼乾贵、秦西炫等。白杨和卫禹平主演的电影《新闺怨》里面所拍的音乐学院还算是接近当时上海音专的实际情况。

当时学校在江湾,离市区较远。而一般音乐会都在兰心剧场或美琪大戏院举行,听音乐会很不方便。这时校内举行的少量演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记得有次学校曾演出赵元任的合唱《海韵》,新疆康巴尔汗的歌舞团和戴爱莲都曾经到江湾的学校礼堂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出。本校老师也在礼堂里为学生演奏,我就听过谭抒真和李翠贞老师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蔡绍序先生唱的四川民歌、周广仁和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老师弹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组曲。在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演唱演奏会上,范继森先生还亲自为学生伴奏,吸引了同学们去聆听,这样促成了校内的互相观摩和交流。那时校内没有专职的钢琴伴奏老师,钢琴伴奏都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的。我也弹过些伴奏,这虽然占用了些练琴时间,却是扩大眼界、提高合作能力的好机会。

1948年年底,上海面临解放,学校也因此停课。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学校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贺绿汀任院长,向隅任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初的兴奋、接连的政治活动对我影响很大。对于有些事,如批武训传、反胡风等,其实我弄不太懂。我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抗美援朝宣传、去华东皖北、为工农兵演出以及各种辅导工作。

从1948到1951年间,学校正课受到影响,甚至常常停课,我的主课老师又频频更换。在1948年停课期间,我去找过杨嘉仁先生,他教我弹巴赫和浪漫派的曲目,要我抓乐句、注意呼吸,并且建议我去上普通中学,课外跟他学钢琴,再参加合唱(那时只有唱诗班)来体会和声,加强文化和音乐修养。但是我家当时正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不能考虑这样一个计划。

在学校开课之前,我就和同学王珏、徐汝舟一起去找周广仁先生。那时周先生虽然很年轻,但已是上海当红的钢琴演奏家。她上课的内容(抓基础技术、要求手臂手指结合、体验手臂重量等)和上课的方式(个别课结合集体课)都是我们几个学生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很新鲜,很有吸引力,因此学得很起劲。正好学院提出要“勤学苦练”,我也开始用功了。为了练琴,我每天提前起床,我的琴声经常是和起床铃同时响起,有时会看到向隅副院长在琴房外面巡视并对我微笑。我在学习演奏会上的进步屡次得到贺院长和向副院长的点评和首肯。期末考试得到过年度最高分数97分。跟周先生学了两年不到,这是我学钢琴以来,在技术上和音乐上进步最明显的时期。

跟周先生学到的专业内容和她作为教师对我的影响,使我受益终身。特别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来,我跟周先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交往,常常得到她的关心和帮助。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位老师感到幸运。

1951年,周广仁先生去参加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我转到勃隆斯丹班上。那年三年级丰课要考核(通过/不通过),我弹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年级连我有三位同学考同一首协奏曲。没想到我一弹完,礼堂里爆发出掌声,这在考场里是没有先例的,当下吓得我没敢折回后台,而是直奔舞台边门,从门后窗口跳出去跑了。这件“考试跳窗”的事多年后一直还作为我的一件轶事被人提及。

这次考试,勃隆斯丹的协奏给我增添了很多的光彩。这给了我一种感受,就是在老师的协奏下,独奏受到带动,被烘托出来,音乐的转折自然,乐曲的高潮得到凸显,是师生共同进行音乐的再创造。这种感受在我后来的教学和创作中反复地得到体会和验证。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7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1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佳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而真正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Morricone)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 Tommasi,Gilda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The Crave与PeacherineRag),营造出浓浓的时代氛围,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技巧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轻易贴切的悠游于各种领域间,让古典的音乐技巧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2“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

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

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The 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where itends”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陆地,却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实。影片的最后,1900和Max的那段谈话引出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海上钢琴师》和维珍尼亚号油轮一样,既载人也载梦想,电影从音乐声中来,也从音乐声中去,就像1900凄美的生命一样。在人生这部没有剧本的戏剧中,你愿意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3大家都对科学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它的目的是为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地是控制住一些条件使之存在,而使另一些条件不存在,然后判断结果与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海上钢琴师》不失为一次人生的实验,最大的条件就是没有父母,不在陆地生活,看看这样的情况下人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

教育的实验――灵性教育

观众都对1900在小时候突然就会谈钢琴,能准确说出娱乐大厅里的一些人的性格、情绪、行为特点,此人刚刚发生的及将要发生的事情等等,感到非常惊讶。虽说电影是虚构的,但我们都会亲见或听说身边一些类似的例子,尤其大家观察婴幼儿,发现他(她)们常常会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行动或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话,这些行为、话语首先让人感觉就是超越婴幼儿实际的成熟年龄,并且行动与话语往往还很有智慧。婴幼儿究是什么?身心特点如何?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有些观点认为婴幼儿的那些超人的表象背后有一种身心上的灵性,如何看待、对待,或者教育当中如何培养这种灵性成为一个话题。我们来考察一下发生在1990身上的教育,全船人肯定是爱这个孩子的,但大家又各忙其事,因此1900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也不会有所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地、教育目标等等,他也不需要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竞争等等,虽然有船员们“会按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来教养”,但整个过程来讲是善意和宽松的。除了早期1900被教一些识文断字,还有必要的思维步骤要求,如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收养1900的Danny要求他把词语联结起来形成更全面的意义,其他之外一切都是自由的。我想1900就是通过漫画书刊来获得陆地生活的印象和判断的,他也一定与人们交流过他的看法,但那样的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以幽默对待,也不需要刻意纠正他,或者纠正也是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嘲笑的纠正。总之这样的教育环境保留了1900的灵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开始按成人的要求背词、学琴、做算术题等等的时候,这种教育我们称之为理性教育,并且我们往往假定儿童是一张白纸,是没有任何经验与感受的,一切都由教师按严格的技能程序来教授。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灵性不失,渐进一些理性,可能我们现实的教育是灵性全毁而理性未建。

伦理与心理实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或许是作家与导演想探寻或追求混沌初开时,人最初的那种纯静、纯真、纯粹的道德和心理境界是什么样子。并认为人的灵性与纯粹的道德是同一的,正象其他沙龙朋友所表达的那样,1900没有名利的感觉与思想,不知什么是竞争、争取等,总之一切世俗人所有的自私、贪梦、虚荣、算计等皆无。然而作家与导演又想告诉人们熊掌与鱼不可兼得,这样的环境又培养了1900与世俗无法相容,无法用自己的心灵解释这个世界,人最大恐惧来源于对事物不能解释,因此1900宁愿随船一起焚毁也不愿下船。在“嘭”的爆炸声中,1900回归了本初(有说人来自于大海)。作家与导演也完成了的悲剧构思(美的事物被毁掉)。实验结束了,但结果却让人生疑。从而作家与导演发出了对人类的追问:“人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4灰色烟雾笼罩的城市,高大阴冷的建筑,机械喧闹的轰鸣声讲述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故事。巨大的客轮弗吉尼亚号载着一批又一批为追逐利益的过客往返于大西洋间,谁也不会为谁停留。只有一个人,一生都漂浮在这艘船上,用一架钢琴,在生命的大海上抒写自己的故事。

他是个自幼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上的婴儿,是那个无数人都在做着“美国梦”的年代中的钢琴奇才。他的名字叫1900——纪念他在这一年出生。他的一生都在大海上漂泊,从未踏上陆地,直到与弗吉尼亚号一起沉落大海。他精湛的钢琴技艺,演奏出潜藏在这艘船上每一个过客的故事,跳跃的音符,宛若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复杂矛盾的思想。后来,他遇到了一生中唯一的知音——一个吹小号的Max。Max未能永远地陪1900在那艘大船上,他是陆地上的人,终究要回到红尘中忙忙碌碌。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度过年年岁岁却是1900一生的宿命。

直到有一天,碧蓝的大海上,清新的海风吹起甲板上那个少女淡金色的长发,少女站在风里,他透过玻璃窗看见了她,他们的目光相遇,轻柔的音乐从他的指尖滑过。这是他看到她,为她写的曲子,娓娓道来,他与她相遇的故事——是一场充满宿命味道的相遇,是上帝不小心的安排。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到陆地上寻找这个与他擦身而过的女孩。他穿着Max送给他的新大衣,戴着黑色的礼帽,一步步缓缓走下舷梯。

然而——他停住了——在舷梯的正中停住了。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间仿佛只有他一个孤单的身影。他双眼迷茫地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世界——雾霭笼罩的城市,离群的鸟在高楼间盘旋,交错纵横的街道,永无止境地延伸,远远望不到城市的边缘……他像一个孩子一样无助,始终不能再下一个阶梯。他的脑海中做着复杂的斗争,何去何从,彷徨无措。最后他把头上的礼貌摘下,奋力扔出——他似乎在玩一个决定命运的游戏——帽子稳稳地落在了海面上——他最终要留在海上。生于海,死于海。

生命的时光对1900来说就像为少女演奏的那首曲子,舒缓,轻柔,深邃。在那金迷纸醉,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唯独他找到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他用八十八个琴键演奏生命的绝唱。他是一个优雅孤寂的男子,更是在大海中感悟生命,看到世间繁华苍凉的钢琴师——尽管他从未踏上陆地,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而敏锐地洞察到人生况味。我曾一直固执地认为,是那艘对于时间来说过于渺茫的船禁锢了他的思想,他从不愿踏上陆地,因为他害怕,他迷失了方向,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不是他的懦弱,而是他的觉悟太高。

在将要与船一起在大海中永远消失的时候,他对Max说:琴键有始有终,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琴键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琴键,我又怎能再这样的琴键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琴键……

面对已不能用固执形容的1900,Max忍着泪水走下即将引爆的破船。

Hi!Max!1900带着俏皮的口吻与他诀别。那一刻,我几乎忍不住泪水——生死契阔,会和无际。我看见最后的1900缓缓抬起手,在虚无的空气中弹奏,那首喂少女而作的曲子仿佛再一次从他的指尖汨汨而过。他抬头望了望上方——此时此刻,海面上一艘破废的轮船发出爆炸的轰鸣声……

破碎的唱片上,少女的曲子嘶哑地演奏着;古玩店里,Max将要卖掉曾与他一起合奏的小号,他向店主讲述了这个故事;天堂里,1900,但愿他成为上帝的乐师,永远舞蹈在八十八个琴键上。

初中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其实,一个月前我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电影最后演的是,在那艘即将被销毁的大船上,海上钢琴师1900万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摇动手指对着空气弹琴,看到这里我唏嘘不已。

这真的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电影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宿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一样事物决定了的时候,这个人也许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爱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来决定,也许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满这样的荒唐。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8

中国音乐“小金钟”奖——长江钢琴第一届全国钢琴比赛(高校组)的设立,旨在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促进钢琴演奏、教育人才的成长,通过比赛的方式,遴选出优秀的青年钢琴演奏者,进行表彰和奖掖。

一、参赛对象

参赛选手为全国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演奏者(包括在校学生和教师);九大音乐学院非钢琴表演专业(音乐教育等专业)学生。

二、参赛名额

比赛分预选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四轮次进行。预选赛全国分16个赛区进行,分别为北京赛区、上海赛区、浙江赛区、安徽赛区、辽宁赛区、陕西赛区、四川赛区、福建赛区、广东赛区、湖北赛区、湖南赛区、山西赛区、新疆赛区、广西赛区、港澳赛区、台湾赛区。各赛区承办院校、联系方式等详见附件1-1(可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下载)。

高校组比赛设教师钢琴独奏比赛、学生钢琴独奏比赛和学生四手联弹比赛三组赛事。通过预选赛,14个赛区各选出教师钢琴独奏2名、学生钢琴独奏7名,学生四手联弹2组选手参加复赛。教师钢琴独奏、学生钢琴独奏比赛分三轮次进行现场比赛,复赛选手各为28名、98名,半决赛选手各为8名、30名,决赛选手各为3名、12名;学生四手联弹比赛分两轮次进行现场比赛,复赛选手为28组,决赛选手为8组。

三、报名方式

1.参赛选手请登录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阅读比赛相关要求,在线提交报名表。

2. 在线报名截止日期:2013年6月10日

3. 参赛选手直接到各赛区承办院校现场报名,报名地址及联系方式详见附件1-1(可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下载)。

四、曲目要求

各组预选赛曲目与复赛曲目相同,半决赛、决赛曲目均不得重复,必须背谱演奏。

(一)高校组——教师钢琴独奏

1. 复赛(演奏时间不超过12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

①一首练习曲(选自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肖邦的作品,其中肖邦24首练习曲,不包含第3、6、9、13、19首)

②一首古典奏鸣曲(选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快板乐章

2. 半决赛(演奏时间不超过15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

①一首中国作品

②一首复调或自选外国乐曲

3. 决赛

自选下列一首协奏曲,组委会提供钢琴伴奏:

①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②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

③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

④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

⑤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

⑥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

(二)高校组——学生钢琴独奏

1. 复赛(演奏时间不超过12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

①一首练习曲(选自肖邦24首练习曲,不包含第3、6、9、13、19首)

②一首古典奏鸣曲(选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快板乐章

2. 半决赛(演奏时间不超过15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

①一首中国作品

②一首复调或自选外国乐曲

3. 决赛(演奏时间不超过15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

自选下列一首协奏曲的快板乐章,组委会提供钢琴伴奏:

①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

②莫扎特《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

③门德尔松《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5

④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

(三)高校组——学生四手联弹

1. 复赛(演奏时间不超过8分钟,超时将被叫停,不影响比赛成绩。)自选曲目一首

2. 决赛(演奏净时长不得少于12分钟,如少于12分钟,取消比赛成绩;超过15分钟将被打断,不影响比赛成绩)自选曲目一至两首

五、奖励办法

1. 高校组设教师钢琴独奏、学生钢琴独奏、学生四手联弹组比赛,各组设金、银、铜奖(可空缺)和优秀奖。

2. 高校组——教师钢琴独奏设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1名;高校组——学生钢琴独奏设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6名;高校组——学生四手联弹设金奖1组、银奖1组、铜奖1组。

3. 获金奖、银奖、铜奖选手的指导教师将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六、比赛日期

1. 区域选拔赛将于2013年7月15日前完成。

2. 复赛、决赛拟于2013年9月中旬在宜昌举行。

联系地址: 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1507房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9

   以前一直听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我只认为再怎么好,也不会撬动人的心灵。最近比较有空,就翻出来一口气看完了,类似于此的片子,都必须要安静的看,并且一气呵成。看完后,非常感叹!

   导演能将两种世界的人刻画的如此的细腻,太传神了。刚刚听说海上钢琴师,猜想剧情也就是某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面成名了,也就是一种励志片。但是,该片不是,该片似乎是要净化人的心灵。太多的追求,太多的奢望,只会让最初的纯真消失的无影无踪。

   Max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被应聘到豪轮上面,他也跟着豪轮生活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他的思想永远还是在陆地上,因为他已经被感染。但是,对于1900,他是那样的干净,一层不染,无人能劝说他。他应该也在为自己登上那块陆地,曾经千百次的寻找理由,他终于选找到了一个理由,也就是那个女孩的父亲告诉他的。站在陆地上听海,海的声音是另外的感觉。就在他准备登岸以后,他却被他内心的恐惧给战胜了。他的生活方式是在海上面,海是他的摇篮,他重来没有听过海水述说生命的博大,他也没有听过海水的低吼。对他来讲,海水永远都唱摇篮曲。在让他接受另外的一个世界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却。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方式,他孤独,他寂静,他可以读懂每个人的心思。也让他的音乐达到了巅峰。这就是他所有的追求。假如他真的上了岸,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他还能PK过钢琴大师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2

   其实,一个月前我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电影最后演的是,在那艘即将被销毁的大船上,海上钢琴师1900万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摇动手指对着空气弹琴,看到这里我唏嘘不已。

   这真的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电影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宿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一样事物决定了的时候,这个人也许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爱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来决定,也许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满这样的荒唐。

   生命被决定,在这部电影看来是美丽的。

   也许,我无法评判剧中人的幸或不幸。不过,我倒宁愿看到电影这样的结尾:海上钢琴师1900跟随着他的钢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与死,不在我关心的范畴之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3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从,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电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乐。音乐就是电影世界里的天堂。因为我们站在音乐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们才得以享受几生的爱恨情仇。这整部电影与音乐紧密结合、血脉相连,宛如一对双生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作文4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音乐,让我从心里疼痛,一痛到底。

   平静,温婉,波澜不惊,电影就在这样的伴奏下缓缓前行。

   他的一生曾看尽繁华,是以音乐为全部的生存意义。

   两个半小时的光阴缓缓逝去,当看到最后一刻,那座钢铁森林在爆炸中消失,而他,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所给我呈现出的一切。优美的钢琴曲,沉静的画面,富有哲理的对话,精心设计的伏笔。似乎,这部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正带领我进入另一个世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好……

   他没有亲人,没有国籍,只有一个名字:1900

   他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似乎始终在这个时代之外,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以钢琴为伴度过了其孤独的一生,在他走上了那座钢铁森林的那一刻,虽然曾对这里不知所措,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看似可笑但又会觉得深明大义的决定:一生都不会再下船。但是,直到他遇见并爱上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为她写下了一首美妙但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歌……

   而这一刻他指尖所造就的便是那首经典的《playing love》当录制成功的唱片在留声机中旋转的时候,1900激动的将那刚刚录制的唱片抢了过来,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而这一刻,他也爱上了那个女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断的寻找着那个女孩的身影,一次次的想要将那张唱片送给她,但他每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直到,那个女孩将要下船……才最后一次将唱片拿在了手上,

   但是,仍然未能如愿。女孩临下船的那一刻,她告诉了1900她的住址, 那是海边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小渔村。

   从那以后,他亲手毁掉了那张唱片,同时,下船的念头也在他的内心萌发。

   终于有一天,他做好了下船的一切准备,在和所有人一一道别后,他踏上了下船的阶梯

   行至一半,他的目光落在了繁华的海港上,他沉思片刻,转过身,重新回到了船上。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了影片末尾,他与好朋友之间的一句对话,便是最好的答案。

   “拿一部钢琴来说,琴键从开始,又结束,只会有88个键,他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

   但是它却可以用有限的琴谱出无限的乐章,下船后的世界,却是无限的了,他无法在那样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当然面对岸上的世界时,怎么会没有一点的本能的好奇与向往呢?在那片大地上不曾留下他的足迹。而在那永夜的大海上,一道流星划过夜空的痕迹。

   生命的有限与无限,莫过如此。

海上钢琴师影评篇10

关键词:海顿 奏鸣曲 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46-01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1809年5月31日猝死于维也纳,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因此常被世人称作“交响乐之父”和“四重奏之父”。

海顿生活的年代, 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海顿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主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作为一个古典主义者, 海顿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他人生整个创作的转折点是18世纪70年代,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在1766年到1770年间,海顿经过了一个“浪漫主义激变”时期,而且受当时德国主义文学界掀起的 “狂飙突进运动” 的影响。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海顿一生共创作了 6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五十八 六十二,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 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1 《D大调钢琴奏鸣曲》音乐技法分析

1.1呈示部(1-40)

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构成。

主部(1-8) 为两个4小节平行句结构,第一乐句半终止在 大调的属和弦上,第二乐句完全结束在主和弦上,两乐句在和声上形成属与主的呼应,构成了方整乐段。

连接部(9-16) 此部分旋律转为低声部,右手配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声部,调性保持在D大调上,但在第16小节和声落在V级和弦上,这为副部新调性的进入做好铺垫。

副部(17-34) 调性转入到主部调性的属关系大调——A大调上。前5小节右手声部以带有前倚音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为主,音乐进行的动力性大大增强,而右手声部则以平行进行的三度叠置的音程为主,相互呼应。

结束部(35-40)音乐素材仍采用和弦音的分解式,以V7——I的和声进行为主,更加巩固调性的完整确立。

1.2展开部(41-56)

由中心部分和属准备两个部分构成,矛盾对比更加剧烈。音乐直接从A大调上开始,主题仍然是呈示部的旋律。通过采用副属和进行,使得主调的回归更加急切,最后停留在D大调的属七和铉上。

1.3再现部(61-103)

基本再现了呈示部的音乐内容,只是在副部再现时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乐思进行了扩充,之后全曲调性回归到主调D大调上并圆满结束。

2 海顿《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意义与影响

海顿一生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曲目主要是为教学个人演奏而作,大多纯朴而稍显平庸。海顿最早的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的末乐章通常不使用快板形式,而是用小步舞曲来代替。后来,模仿了北德乐派大师巴赫的奏鸣曲,1771年写了豪放而略带伤感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到了80年代海顿在旋律的风格与结构上又受到莫扎特的影响,并十分重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成就。《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海顿所写钢琴奏鸣曲中最动人,最热情的作品,在技巧和艺术手法上更加成熟,堪称海顿古典奏鸣曲的范例,这首钢琴曲在容上表现了这一时期海顿的情感及生活态度,披露了作曲家的内心及其音乐观。第一乐章音乐较为理性,主题较为宏伟,曲调及情感丰富,主题材料鲜明,严格并富有逻辑,展开部在和声的变化下充满了动态感。

纵观海顿一生的音乐创作,他以平淡的形式表现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以智慧和悟性应付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音乐的转型,在追求古典音乐理性,平衡时,却没有失去本人鲜明的音乐个性。他的远见卓识,为后人搭起一座通向古典主义高潮和浪漫主义新路的桥梁,而其本身却是那样朴实无华。

参考文献:

[1]史小曼.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奏鸣曲简评[J].价值工程,2010,(10).

[2]郝遇平.古典与浪漫的碰撞——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简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3).

[3]梁文光.海顿钢琴奏鸣曲作品特征与演奏要点[J].肇庆学院学报,2007,(4).

[4]王娟.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