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30 11:40:2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请您阅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1做为一个人活着,然后是钢琴家

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向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述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齐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之后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样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就应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应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向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期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就应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忙钢琴家也不仅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2《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3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4有人说,别人的故事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故事有别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很多故事,也错过了很多故事,也无缘很多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发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也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行,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现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些感悟,都蜂拥而至,或许许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令人至今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这样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孩子的母亲,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带着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妻子烧好了烤鸡,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时总是唠叨我。

或许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或许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或许就在咫尺,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从前的相见,回忆着从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终一句,这些年你是怎么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我们也会因为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定义和认识。但是那些生活中你认为珍贵的东西希望千万不要放弃,类似于友情,也许我们早已长大,真正懂我们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么多,好好把握现在,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保持以前,继续向前,始终如一,从中体会那最初的美好。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范文5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就我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有几句台词是很有启发的:“我只能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我不能在无尽的世界去弹奏”,“陆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选择一条,选择一栋房子,选择一个女人,选择……那么多的选择”。抛开主人公的恐惧,单单从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他不贪心,只选择了音乐和海,他活得简单,活着是一种修行,至少说他这种修行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奋斗,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唯一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台词的经典,能让我记住的亮点也就是陆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说的一段话,不过原话我也记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时丢掉了很多,这些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说追求和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口,是一种辩解,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来追求幸福的道路应该是直线的,然而我们现在追求的却是享受,走的是曲线,我们错误的把空虚的享受当成了幸福。我很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韩剧和文艺片,我觉得他们讲述的是一种很幼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种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钱,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因为虚荣心,因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过得好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电影主题;诠释;演绎

众所周知,随着电影艺术和新媒体的发展,观众对于优秀电影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而言,作为优秀的电影作品,既要有视觉上的冲击,还要兼顾不同审美层次和艺术结构的特征,追求电影的“综合效果”。所谓的“综合效果”,既包括良好的素材、跌宕起伏的剧情、出色的演技,还包括电影的背景音乐的选择。《海上钢琴师》在叙事抒情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更重要的是背景音乐的辅助映衬,尤其是钢琴音乐,融入了主题、情感和价值理念,有很强的渲染效应。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将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主人公1900的情感诉求、内心世界、传奇人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描写和表达。影片中恰到好处的钢琴音乐,堪称电影配乐的经典。

一、电影剧情和钢琴音乐创作背景

《海上钢琴师》由世界电影界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和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担任音乐创作,其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电影的背景音乐,在音乐界同样获得好评如潮。[1]在这部影片中,大师娴熟地运用了以古典音乐技巧结合通俗的音乐类型的音乐风格,通过对电影台词、剧情的完美诠释,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和享受,这种享受甚至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听觉之限,而上升到灵魂的高度,陶冶情操、感悟人生。

在《海上钢琴师》所有的背景音乐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钢琴音乐,这种以钢琴音乐为主,辅以管弦乐等,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混合型音乐结构,自始至终贯穿整部影片,奏出契合电影故事主题和主人公情感变化的乐章。《海上钢琴师》带给观众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也多半来自于以钢琴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的渲染,这种由内到外的钢琴音乐的浓厚氛围,让观众的心灵也随着音乐而跳动,性情被激发,陶醉于其中,也为主人公的遭遇和传奇一生扼腕叹息,不觉受了精神上的触动和洗礼。《海上钢琴师》向观众讲述了一名在船上出生、生活在船上、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船上且命途多舛、令人佩服的音乐天才――1990(主人公名字)传奇不朽的一生。[2]整部影片的故事,看似平稳不惊,却又跌宕起伏,电影中钢琴音乐契合了电影的精髓和内涵,依托着1990美妙绝伦的琴声,渲染出情感纠结和丰富的电影主题。

二、钢琴音乐对电影主题的诠释和演绎

《海上钢琴师》,通过再现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人生故事,给人一种启迪和触动,远离喧嚣,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执著追求。具体而言,钢琴音乐对《海上钢琴师》电影主题的诠释,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序奏――背景音乐的渲染之妙

《海上钢琴师》中背景音乐对于电影主题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很好起到了渲染、烘托和引入佳境、引出后续内容的作用。

在影片的开头,由持续的长音拉开帷幕,长音如绵延不断的思绪,背景音乐的添加起到了对电影主题的“加工”作用。在充满深情的背景音乐中,犹如序奏,接着引出了影片的主人公1990的好友Max,Max的出现搭配着背景音乐,开始了对于1990的深情怀念。[3]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里,配乐主题衬托着满怀失落和怅惘的内心独白,观众看见小号手马克斯独自坐在夜色中的台阶上。在音乐高潮中出现的下一组镜头里,一批新的移民乘坐“弗吉尼亚号”游轮抵达了新大陆,而真正的故事还未出现,直到Max演奏小号时,脑海中出现了有关1990的系列镜头,吹奏的乐曲之中,似乎传来了留声机播放的钢琴演奏的同一首曲子。真正的钢琴音乐以这样的方式出现,无疑吊足了观众的口味和兴趣,当观众的好奇心起来之际,围绕1990的电影主题便跃然银幕。随后,电影渐入佳境,开始娓娓道来,配乐也切换到“child”――孩子,“child”旋律与船舱中氤氲的氛围相融合,转调之后,圆号独奏的主题序奏动机在钢琴的律动划一的节奏上,引出了长笛独奏的单纯、幽默、无忧无虑的“孩子”主题,[4]这实际上就是对电影主题的演绎。

(二)相识――起航海上艺术生涯

不久之后,丹尼去世,1990也渐渐长大,期间他表现出超人的钢琴音乐天赋,而他的海上钢琴艺术生涯的起航,再开始于他与Max的颇有“音乐浪漫主义色彩”的相识。

Max为了登上弗吉尼亚号豪华游轮,前去应聘船上的小号手,但是船上已经有了小号手,不甘心的Max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拿出乐器吹奏起来,终于征服了招工者,同时也博得了观众的好感。在Max登船之后,1900也在为他欢呼、鼓掌。船经受着风暴的洗礼,颠簸中,引出了1990与Max的相识。为了描绘和营造相识之际的氛围,钢琴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1900主动帮Max缓解晕船之困。1900让Max跟他一起坐在琴凳上,电影的音乐创作和配乐大师似乎与导演心有灵犀,随之在电影中响起了流畅洋溢的钢琴之声,这种钢琴声伴随着船身的摇动和颤抖,越发悠扬婉转,钢琴音乐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有渲染和烘托作用;客厅中的大钢琴带着两人自由地四处滑动起来,中间加入了一些特写镜头,伴着琴声,营造出奇妙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三)对决――钢琴乐艺术价值提升

钢琴音乐对于电影主题的诠释,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并不时迸发出令人兴奋的元素。

电影中有个情节是“爵士乐祖师”Jelly 和1900之间的对决,爵士乐的始祖Jelly 前来挑战,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弹奏了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婉转动听,音乐中述说着他对这场对决的期待,然而,真正的高潮,在1900的出场,他以完美的表现和对钢琴音乐的绝佳演绎,征服了包括Jelly 在内的所有观众。在对决的过程中,1990演奏的每一首曲子都颇具代表性,或舒缓、或深情,伴随着跳动的钢琴音符,让观众陶醉其中。弹奏《平安夜》,琴声悠扬开场便一鸣惊人,这首曲子让前来挑战的Jelly也大吃一惊,不禁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演奏“The Crave”,无论曲风如何,无论钢琴演奏的效果如何,但就“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人之道”,就让Jelly由衷地错愕,无地自容;弹奏“Enduring Movement”,直接让全场观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鸦雀无声之中,幽美的旋律,如波光粼粼,荡漾着复杂的情感与淡雅的心境,不同曲风的钢琴音乐,交替轮番的演绎,对于斗琴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场景的描写和衬托,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四)波折――钢琴乐演绎爱情

在《海上钢琴师》中,1990邂逅了一段“奇妙”的爱情,而且电影中对于这段爱情的表述更多的是依赖于钢琴音乐的“以音传情”。

船上的邂逅,隔着玻璃,映入眼帘的一袭长发,姣好的面容,令1900一见倾心,Playing Love(柔情似水)悠扬而起,正好映衬了此情此景,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1900提供了最好的传情达意的工具;而Playing Love,略带清新悠然的自然之美,正是女主人公的真实写照。在《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的内心孤独无人能解,尤其在感情世界中更是缺少主动性。钢琴音乐的弹奏、轻缓地结束,偶尔的音符跳动,如同1900在见到心上人之时的内心感受,欲言又止却又最终沉默;在与心上人少有的几段对白中,也多依靠钢琴乐烘托气氛,以此来表现1900纠结的心境;在表现二人相识后,1900想亲自去看心上人而又纠结不已、难以成行的心情时,则借用了1900斜趴在钢琴上,弹奏着极不和谐的小二度的音符的音乐,展现出他的矛盾心理,音符的变换和跳动,勾勒出一幅1900与女孩的假想画面,更蕴含着1900胆怯紧张的心理,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这些都是对电影主题的诠释。[5]

(五)结尾――隐隐中再现《柔情似水》

钢琴音乐对《海上钢琴师》主题的诠释,在影片中是很好的脚注,即使到电影的结尾处,隐隐中再次响起柔情似水,回荡在观众的耳边。

乐声如丝,乐声如歌,徜徉在大海蓝天之际,流淌在曾经繁华喧嚣的红尘之中,在船即将被炸毁消亡的一瞬,1900 将双手悬在空中,好像在默默地演奏着《柔情似水》,这首承载了太多心情和回忆的钢琴乐曲,如水般温柔,如云般圣洁,如海般博大而恢弘。即使在最后的危难时刻,1900的钢琴音乐也矢志不渝地演绎清净之美。此处的钢琴音乐又好像与主题相悖,是一种反用的手法,又好像真的在重温一个故事、一种心情。等一切结束,观众也恍然领悟,这便是钢琴音乐对《海上钢琴师》的一种情感化的演绎和理性化的表达。

三、影视配乐反映电影主题的启示

(一)电影配乐对电影主题表现的重要性

基于影视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出,电影配乐对电影主题的演绎和诠释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电影配乐能够表现电影主题,这是最基本的作用;第二,电影配乐能够深化电影主题,展现电影主题只是直接呈献给观众一个故事和一段情感,而不是打开一个启示性的窗子;第三,电影配乐能够升华电影主题,观众随着音乐的跳动和调换,融入其中,陶醉于其中,内心与情感中重新酝酿对于电影主题的构思与理解,便是升华。

(二)如何优化电影配乐反映电影主题

钢琴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的作用,也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注重优化配置电影的背景音乐结构,择优而用,通过提供经典案例,反复练习与实践,重视电影配乐、善用电影配乐,立足电影主题和角色特征,将电影配乐的共融性、灵活性、丰富性予以详细展示。

四、结语

经典的电影作品《海上钢琴师》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离不开音乐,而音乐的重要形式――钢琴音乐,在全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对电影主题的诠释和演绎,更是恰到好处,可以说钢琴音乐在很多场景中,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形势、表达了情感、演绎了经典。通过分析钢琴乐的作用,借此更好地为整个电影音乐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41.

[2] 闫大卫.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简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画面与音乐[J].中国音乐,2010(07).

[3] 杨大林.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巅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当代电影,2003(02).

[4] 康雪.影片海上钢琴师的音乐浅析[J].电影文学,2009(1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提起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总是让人首先想到《海上钢琴师》,除了《海上钢琴师》,以“钢琴”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也有很多,例如,《钢琴师》、《不能说的秘密》等,不仅是那个时期的经典,也是现在也无法超越的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导演把钢琴音乐的魅力和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1钢琴音乐可以使画面更加完整和连贯

    《海上钢琴师》中,埃尼奥?莫里康内利用其优美的钢琴声来渲染电影的温婉,在该故事中钢琴音乐非常重要。其中斗琴的片段,使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无不感触至深。通过三回合钢琴音乐的演奏,表达了该电影主人公的三种内心情感。首先,《平安颂》将剧情推进,把主角内心不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推动了该电影的戏剧化程度;其次,用钢琴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表达出内心深处心理活动,促使整部影片向白热化阶段发展;在斗琴的最后一个回合中,主角运用了极为快速的乐曲,最后曲终,使观众的内心难以平静。由此可见,钢琴音乐将每个情节有效的贯穿在一起、回味无穷。以音乐抒情的方式,远比要在电影中直接去运用内容表达更加的深入人心。

    2钢琴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背景气氛

    如果电影失去电影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电影失去了电影音乐,那么电影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内涵,就像人失去了灵魂。钢琴音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采用了时而高亢、时而浑厚的表演技巧,表达内心对钢琴音乐的领悟与认知;而观众则通过钢琴音乐欣赏,感悟到主人公以音乐扞卫尊严的坚强精神品质,利用音乐诠释主人公内心的思想。在另一部着名作品《钢琴师》之中,也体现出了音乐对背景的烘托。在该电影中,波兰钢琴家曾经被纳粹党所迫,一度四处逃离,最后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却没有杀掉他。在电影的前半段,用了哀伤型的钢琴乐曲,展现军官的内心世界,当贝多芬的名作《月光奏鸣曲》清冷曲调响起时,观众好像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该军官的与众不同,为后面放生钢琴家和以后剧情的发展做出了铺垫。

    3钢琴音乐具有抒情以及直接参与叙事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电影中内容的不同发展,而应用不同的音乐。在哀伤场景中,我们会放哀伤的音乐。在欢快的场景中,我们会放快乐的音乐。然而,实践中无论哪种内容、何种主题电影,钢琴音乐的功能均不能够小觑。钢琴音乐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钢琴音乐不论是在何时出现总会融入电影自身。在现有的多部影片作品之中,钢琴音乐表现出非常显着的表达功能。在电影中,钢琴音乐往往主要只作为背景音乐,避免在电影中过于突出。钢琴音乐可通过节奏的调整,与电影画面感之间相互配合,以此来推动电影的发展,使钢琴音乐与现代声画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之中,在面对非常残暴、杀戮等画面时,钢琴音乐却映衬出一种安详的画面,通过巨大的反差,可以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对心灵产生的巨大震撼,这表示钢琴音乐抒情、叙事的作用体现。

    4钢琴音乐对电影艺术品位具有提升作用

    钢琴是乐器之王,它以天籁般的声音,向人们诠释了钢琴自身的高贵,同时钢琴音乐也可以展现一位演奏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基于此,在现代电影作品中,建议适当的加入一些钢琴音乐,来提升影片的艺术品位。例如,《海上钢琴师》、《想飞的钢琴少年》等着名电影作品,均以加入了钢琴音乐,使得整部作品的艺术品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影片,所带来的主体以外,也让他们享受到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在诸多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的演绎仍以肖邦、贝多芬等巨匠的名曲为主。例如,在《钢琴师》这部电影中,借助波兰犹太后裔演奏的钢琴曲,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德国纳粹党的凶狠、卑劣,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种种美好渴望,都透过了钢琴音乐表达了出来。钢琴音乐扩大了主题所带来的表现力,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钢琴师》这部电影艺术的品味。又如,在另外一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的主旋律一次次的不断变化,让钢琴那天籁般的声音,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享受,让整部作品的艺术品位得到了提升。

    5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通过钢琴艺术,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诉求、意向,都是作曲家追求的气韵。气韵属于美学领域范畴,它可以借助于电影中的钢琴音乐,酣畅淋漓、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展现出来。借助于琴盖的拍击、琴弦的拨动,表现出电影跳跃又密集的节奏。钢琴音乐作为个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能够展现出个人的性格,在影视作品里,不需要格外的修饰,让人们就能感悟、能理解、能听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钢琴音乐可以推定影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在那些故事情节复杂的电影,只从画面上看,很难体会出其中的惊险和惊恐,但是只要通过音乐的引导,影视剧情就可以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或者是低谷向高潮的转换,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影视中不同情节的改变也需要影视音乐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来综合体会电影的发展,感悟影视的主题思想。钢琴是最早出现在电影中的乐器,对于影视剧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表现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钢琴本身就是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背景音乐才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钢琴和表演者;第二是钢琴音乐对影视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在空旷的轮船上弹奏钢琴,随着音乐的激情荡漾,摄影师的镜头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1900和其他人物之间进行着镜头的不断切换,电影的节奏随着钢琴音乐的不断起伏而发生变化。电影《钢琴课》是根据著名的澳大利亚钢琴家大卫•赫弗格的现实生活进行改编的,电影的主题曲被称为是钢琴协奏表演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曲目,电影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和德国军官之间进行钢琴比赛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钢琴比赛中,将电影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电影也以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合而结束,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正是钢琴音乐的完美运用,这部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并且成为了描述爱情的经典影片。在电影中,女主人公罗斯在轮船撞到了冰山快要沉入大海的那一幕中,电影中运用了钢琴音乐,对杰克和罗斯之间的伟大爱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他们遇难以后,钢琴音乐的基调骤变,从原先的舒缓变得更加震撼,给观众的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此,钢琴音乐有助于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钢琴音乐对影视主题的暗示作用

人们通过简单的音乐符号可以创作出无数动听的音符,再将这些音乐的精灵运用在电影艺术中,就可以让观众通过音乐来感受影视的主题思想。影视中的音乐就是电影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的一种隐藏线索,是电影制片人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艺术成果,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电影《钢琴家》中就是通过钢琴音乐来为观众进行电影主题暗示的。艾达是电影的女主人公,自幼就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上天却赋予了她超人的音乐天赋,她有着高超的钢琴表演天赋,因此,钢琴就成为了她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钢琴成为艾达生命中的一切,艾达也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钢琴艺术。艾达遵照父亲的遗愿,远赴大洋彼岸嫁给了指定的丈夫,就在下船的时候,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无情地扔到了大海之中,从此依靠钢琴和外界进行交流的艾达失去了唯一的凭借,同时也失去了她的灵魂。贝恩斯是一个粗狂鄙陋的乡下人,在遇见艾达以后就变卖了自己的田地,给艾达买了一架钢琴送给了她,在以后的日子里,贝恩斯会经常聆听艾达的钢琴演奏,贝恩斯和艾达逐渐从原先的相互聆听变为彼此之间产生了灵魂和心灵上的交流,最后产生了爱情。作为农民的贝恩斯知道钢琴是艾达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只有钢琴才可以让艾达拥有灵魂。在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贯穿了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和电影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艾达一个人的钢琴独奏,表达了艾达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欲望。艾达在海边的演奏是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灵魂。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艾达演奏的钢琴音乐十分平静,就像是在诉说自己的幸福情感一样。整部电影都是采用钢琴音乐的形式来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描述的,对电影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暗示作用。

三、钢琴音乐对影视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的渲染作用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故事情景和主题思想的情感表达,这也就是所谓的影视情绪,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为电影情绪的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电影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思想情绪都得到最好的表达。音乐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烘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很多电影中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国产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在小坚送萧萧放学回家的镜头中,导演使用了钢琴音乐和多种其他乐器相结合的办法演奏了欢快的乐曲,表现了男主人公快乐的心理特点。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1900把钢琴当成自己的妻子,1900对钢琴的钟爱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境界。钢琴音乐是1900感情的宣泄方式,1900对钢琴上的每一个音符都了如指掌,1900因为时刻为感动而进行着钢琴演奏,将自己的灵魂和钢琴艺术融为一体,是用心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赞歌,因此当观众在欣赏电影的时候也可以从其中的钢琴音乐中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和脆弱。电影《砂器》(日本)讲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最后却落了个凄惨的人生结局的故事。钢琴音乐一直贯穿电影的始末,主人公奋斗中的钢琴音乐是激进高昂的,最后他落得人生的凄惨结局时,钢琴音乐是低沉哀伤的,正是钢琴音乐的不同基调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不寻常的人生历程。在电影《砂器》中,观众可以听到电影主人公对主题乐曲《宿命》的演奏,在这钢琴音乐中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进行的艰苦奋斗和人生坚持,观众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感受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前后巨大变化,正是钢琴音乐的有效运用,电影的氛围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才具有了如此强大的张力。在美国拍摄的反映波兰革命的电影《一曲难忘》中,整个电影剧情发展的高超就是在肖邦的钢琴演奏会上,在肖邦进行钢琴曲《革命》的演奏时,影视观众的思想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动起来了,电影和观众的情感实现交融了。钢琴曲中的任何一个音符都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观众在享受钢琴音乐带来的听觉享受的同时,影视的主题表现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表达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深邃的大海犹如一盘永远没有胜负的棋局那样的扑朔迷离,更孕育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也孕育了一个海的孩子为海而演奏的钢琴师。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1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应该出现在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应该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爱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多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2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起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过无数次,影片中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_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_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_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上钢琴师,也就是不敢质疑他妈妈。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直在被动摇。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但是1900面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实际上是不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别人为他的琴声录制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个女子,悠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1900对女孩的爱慕。他想要把录制的唱片送给她,却一直没有勇气开口。他半夜跑到船舱偷偷的吻她,在船上远远的望着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过无数的美女为什么偏偏喜欢上了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送别对1900来说是个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失败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阵子之后,1900终于决定下船了,去寻找新的世界。他和Ma_聊自己下船之后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员工都与他告别替他高兴。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这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视着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却稳稳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彻底绝望了,转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_站在现在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仍旧在继续。那艘船经历了战争,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爆破。过去和现在两个故事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交汇了。Ma_去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_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音乐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当初我下定了决心下船,下船的时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难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没看见的景物。”,“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面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他对陆地的排斥实际上投射出的是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他没有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在离别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纳的。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恋母情结中,似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这个世界。最终,在自由与死亡之间他选择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开始就说这是个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_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终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叙述很紧凑,两个小时每个场景都很经典,钢琴演奏在作为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上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我没敢看别人写的影评,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实的表达自己最及时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3《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天赋异秉的钢琴才华吸引了爵士乐史上普遍公认为“第一位巨匠”的Jelly Roll Morton注意,特地前来船上与他较量。而这位从未接触过陆地的钢琴师,更因着对爱情与新世界的好奇,离开他原有的世界,去寻求更美的理想……

是的,在最富于戏剧性的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以前我并不知道在海上生活也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纯粹,自然。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简单地活着,生命中只有钢琴。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个人魅力:自信而执着、优雅而潇洒、可以轻易的透过表象而通透他人的心迹,可以挥洒地通过88块音符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自己的内心或所洞察到的。编剧赋予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出生、收养和死亡,无师自通,天生的钢琴师。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接受挑战的那一场也印象深刻,前两场比赛不知是有意无意发挥平平,甚至在对手表演时竟然感动的流泪。最后一场开始前,1900向朋友要来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说了一句话:“你自取其辱!”接下来狂风骤雨般弹奏出《群蜂乱舞》,震惊在座所有人。一曲完毕,1900将烟的一头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经过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频率震动而发热,竟将烟点燃了……

影片介绍:男主角1900的整个人生都已经是一场悲剧了。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我不知道为什么说他是悲剧,但也许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悲剧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4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 why?其实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1、看过电影的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其实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

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但未来是恐惧的。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他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51990年,海上颠簸了许久的乘客,在浓雾中,看到了若隐若现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游客情不自禁高声欢呼,一扫长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后面,那个有着无限可能、无限希望的地方。

维吉尼亚号是往返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一艘轮船,无数的移民搭乘这艘轮船,漂洋过海,来到纽约。

1920__年,锅炉工丹尼,捡到一个弃婴。丹尼给孩子取名叫:1900,从此,他就生活在这艘轮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国际,则是:世界。

8岁时,丹尼离开了他,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展现了对钢琴有着惊人的天赋。27岁时,他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开来,海上有一个超棒的钢琴家。

所以踏上维吉尼亚游轮的乘客,都会听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声。他日常工作,是为头等舱的贵族豪客们服务,钢琴演奏,本就不是穷苦大众所能负担得起的娱乐。

但他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溜到三等舱,为大家演奏,尽管这里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但这里却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难得的轻松惬意。

轮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拥而散,就连水手船员,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1900.

游轮仿佛是世界的缩影,虽然他从未踏足陆地,但每天都有无数人与他擦肩而过,他能感觉到人们的欢笑、悲伤、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对未来充满期待……1900已经看到了世间的人生百态。

他也曾眺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也曾想过,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小窝。

他也曾为了一个心爱的女孩,拎着行李箱,走下船梯。可就在他即将踏足陆地的一瞬间,还是改变了初衷,转身回去了。

陆地就那么可怕吗?并不是。看起来无限延伸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那纵横交错的街道,该往哪儿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个地方属于我?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对于钢琴,彼此就相当了解,钢琴上有88个有限的琴键,却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而城市在他的面前,仿佛是看不到尽头的琴键,对于他掌控不了的“琴键”,他只能选择放弃。

荣获22个国际奖项,时隔20__年的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复映,其魅力依旧不减当年。

1900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此刻他就是这里的主宰,暴风雨中,轮船摇摆颠簸,行走在这里都要踉踉跄跄,1900却可以在这里畅游滑行,弹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争取更多的可选项,才会有选择更多幸福的话语权,但本片告诉我们,太多的选择,反而会让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里没有尽头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影片的最后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别,他们脸上带着微笑,但他们心里明白,再见已不可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关键词] 电影音乐;作用;运用;《海上钢琴师》

电影音乐指的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它以电影为载体,通过录音技术将电影对白、音乐演奏、音响效果合成在一起,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深化影片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抒发感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又名《1900传奇》)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脚本根据名著《二十世纪》改编,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埃尼奥・莫利康内作曲,该影片获得过第57届金球奖中的最佳音乐奖。由于阵容强大、制作精细、故事感人、给人启迪,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广受赞誉的优秀作品,电影中的经典音乐为该片的极大成功增色不少。

一、电影音乐能够深化电影主题

电影音乐由于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因而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某部特定的电影。我们常常因为对一首电影音乐的熟悉、喜爱从而产生兴趣去观看这部电影。一方面,电影音乐比电影流传性更广,更容易得到观众的了解、接受,熟悉、喜爱;另一方面电影音乐比电影的传播途径更多,产生的影响更大,使我们对电影的理解和看法更加深刻。电影音乐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同根据一定故事情节所做的带有歌词的歌曲,歌词就是对歌曲含义最好的解释,是人们了解歌曲内容最好的方式。电影中的音乐按照不同功能有不同的作用,如背景音乐必须与电影所表现的年代、表现的场景、具体的故事情节相联系;必须与影片的画面镜头互相呼应;必须与电影人物的形象、特点、情绪、心理等相符。有时,音乐就是人物的标志,特别的音乐代表着特殊的人物,不同的人物需要与之相对的不同的音乐风格;有时即使是同一个人物,根据电影剧情需要表现的不同效果,也需要不同的音乐来反映、衬托。这时的音乐不再是自由的、孤立的,是基于电影画面,符合影片人物形象、合乎人物特点,建立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上,是具体的、有一定含义的,是能更好表现电影内容、深化电影主题的一个道具、一种艺术形式。

为了使影片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导演会使出各种手段。比如在演员的语言上下工夫,说话有固定的口头禅;在行为上有固定的模式,有特别的小动作;在形象上有特别的喜好、着装风格等,电影音乐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对于特别的人物,需要特殊的手法。大海是沉默的、钢琴是无言的,1900是孤独的。对《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中的主人公1900来说,他不擅长语言,不常与人交流,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电影惯用的手法:语言、对话无法使用,于是音乐就成了1900的“语言”,钢琴就是他的心声,而这才是更准确刻画他内心世界应采用的方式。电影音乐取代了语言这种电影常用的形式,在影片中发挥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1900常常望着窗外一望无际、广袤无垠的大海一边神游着、幻想着,一边弹着钢琴,这时音乐代表着他的思想,就是主人公内心的语言;1900看到身边举止打扮各异的人们,一边猜测着、一边用手中不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来描绘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深夜,1900一遍遍在钢琴上回忆着录音那天遇到心爱的姑娘时,灵感迸发后弹奏的那段优美深情的旋律,不停地寻找着、弹奏着,抒发着心中对姑娘刻骨、连绵的思念。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从而对电影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电影主题也因为电影音乐这个有力的工具得到了深化。

二、电影音乐能够刻画电影中人物的性格、形象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物,对于这位终生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家1900来说,钢琴和大海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一切。《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是名演奏技巧高超的钢琴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爵士音乐崛起并广泛流传的年代,因此他的音乐深受爵士乐的影响、具有爵士钢琴的特点;同时1900生性自由,不受拘束,他的音乐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自我风格,他的音乐作品上都深深地刻有属于1900的、独特的、自由的烙印。

电影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深夜弗吉尼亚客轮的大厅传出的阵阵优美的琴声,深深吸引了人们,大家纷纷猜测是谁在演奏。只见一个年幼的孩子正在钢琴上自由地演奏着动听的旋律。大家非常好奇,一位贵夫人问船长,他是谁?船长说1900。船长斥责1900,怎么出现在这儿,不合规矩。稚嫩的1900大声说,去他的规矩。正如1900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音乐,从来没有一定的标准、从来没有什么严格的定义、没有规则,没有约定俗成、没有人云亦云,他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演奏音乐。对他而言,音乐是自由的,一切随心。

自由就是1900的性格、1900音乐真正的主题。他经常兴之所至,即兴演奏一些钢琴作品。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夜晚狂风大作、海上波涛汹涌。刚从陆地来到船上的小号手马克思十分不适应,被船颠簸着跌跌撞撞从房间滚到了大厅,大厅中主人公1900却不受影响,从容地坐在钢琴前,自如弹奏着。他享受着大海独有的韵律,犹如一条在大海中来去自由的鱼儿,伴随着左右摇晃的轮船,一曲美妙的、华丽的爵士乐舞曲从他手下喷薄而出。不论船怎么摇晃、钢琴怎么转移,1900手下的旋律源源不断,辉煌的音乐,优美、明亮,不知疲倦的旋律及复杂、多变的节奏,不受任何影响。镜头中钢琴在大厅中来回旋转,犹如游乐场中转圈的木马,人们的视线随着镜头的转换不断移动着、追逐着,钢琴仿佛成为1900手中表演的玩具,他驰骋在音乐的海洋,高超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夸张的电影情节、优美动人的音乐,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特技,展示了1900非凡、惊人的琴技,音乐、画面、演员精彩的演出,将1900这个天才音乐家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没有什么是音乐所不能表现的,音乐比语言更强大!电影通过钢琴家手下的音乐来表现他的心情变化,他在音乐的情绪,在他的音乐中展示主人公的精神自由,更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勇敢的、随性的,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主人公1900!他听命于感觉、自由随性的性格,使人感到幸福,终生难忘!

三、电影音乐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

电影是浓缩的精华,要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里表现错综复杂的、年度久远的甚至跨越几代人、几个世纪的剧情,这就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而电影音乐就有这样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电影所需要的特殊的效果。电影音乐能够将电影中不连续的、跳跃较大的故事情节、场景、对话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功能被称为“音乐蒙太奇”。电影音乐对观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使观众的心理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加强影片的节奏、推动剧情的发展,变化。

哪里有钢琴,哪里就有1900。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船的下等仓里,挤满了衣衫褴褛的人们。1900正坐在钢琴前,面向大海,灵动的手指在钢琴上奔跑着,大家欣赏着优美华丽的音乐,一个个如痴如醉;下一个镜头,同样的地点,同样是穿着破烂的穷人,1900还是坐在钢琴前,他满足着一位客人想听家乡音乐的愿望,稍加思索,一首即兴的具有客人家乡节奏的音乐应运而生,大家被这活泼动感的音乐打动了,人们忘情地随着音乐舞蹈着、欢乐着,一个个兴奋不已……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主人公,不同的音乐抒发着不同的情绪,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导演利用电影音乐,在两个相似的场景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剧情。

一部描写人的电影,仅有生活是不全面的,还要有感情,如友情、亲情,更少不了爱情,这个被永远歌颂的人类生活的主题。然而由于《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是个弃儿,又常年生活在海上,除了大海、钢琴和身边客轮上的伙伴以外,和其他人接触很少,缺乏亲情、缺少友情,爱情更是无从说起,一片空白。于是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1900生平惟一的一次录音中,他的目光邂逅了一位纯洁的女孩,他的心第一次因为异性而悸动了。心乱了,手指却依旧自如,音乐的旋律更加温柔、更加动人、更加悠扬。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永远被定格在了那一刻。这是一个世界上最简单,最温柔,最动人的爱情旋律,它凝结了1900内心的纯洁和美丽,记录了他爱的心声、爱的情感,是1900爱的钢琴曲。优美的、动人的旋律,如同一波碧水中的涟漪将主人公心动的感觉表达得十分到位。电影音乐这个特殊的道具,贴切地展现了1900的内心变化,直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四、电影音乐能够创造情感体验,渲染气氛、抒发感情 抒情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刻画人物内心思想、表达人物情绪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彰显人物特点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电影音乐在渲染影片气氛方面也发挥着极大作用。一部电影很多场景、很多情节,在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思想转变、内心世界等演员无法用语言、动作来演绎时,都需要贴切的电影音乐来衬托、表现,一部电影的成功是与其优秀的电影音乐分不开的。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利用主人公1900的好朋友马克思的回忆将其引入。孤单的小号,低沉、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萦绕在静谧的晚上,此时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显得异常悲伤哀怨,立刻为影片渲染上了一种暗淡的情绪,也将人们的心情蒙上了灰色的影子。不期然,耳畔也响起了用钢琴奏出的同样的旋律……电影音乐帮助电影渲染了气氛、抒发了感情,让观众随之产生了各种情感体验。

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也抒发了主人公的内心感情。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00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大海,去陆地寻找自己的爱情,他一步步走下楼梯,走向陆地。突然他停了下来,将自己崭新的黑色礼帽扔向了大海。礼帽在海中不停旋转着,越飘越远,犹如1900将一直盘旋在自己脑中离开陆地的想法永远抛弃一样。此时的电影背景音乐显得低缓沉重,正表现了主人公犹豫、踌躇的心情。正如意大利《电影消息》的评论所说,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非常善于积累和创造细节,以避免自己一向简洁平稳的叙述方式流于平淡,赋予他的作品以浪漫色彩。①

五、结 语

电影给观众叙述了一个久远的故事,展示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电影音乐、电影影像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共同作用给观众呈现出别样的时代、别样的生活。《海上钢琴师》这部充满爵士音乐风格的电影,将曾经风行的爵士文化和爵士钢琴即兴演奏艺术的辉煌时代完美再现,促使人们更加了解爵士乐、喜欢爵士乐。

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说:“当文字语言已不能再表达什么时,音乐语言才刚刚开始。”②电影音乐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欣赏性、优美性、叙事性、深刻性,使电影更加美轮美奂,更加富有戏剧效果,更加引人入胜、更加深入人心!片中所展示出的主人公对钢琴、对音乐的钟爱,也引起了人们对生命更深的思考,无限的感触!

注释:

① 杨大林:《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巅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②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8

[关键词]儿童 钢琴教学 教学方法

近年来,“儿童学琴热”进行地如火如荼。要怎样更好地提高儿童的钢琴教学成果,怎样通过正确的钢琴学习从而真正地提高音乐素质。许多的学者都已经进行过讨论和研究,而我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又是钢琴老师,深深感觉到它的重要性。通过这么多年的钢琴教学的经验积累,提出一些个人的经验和观点。

一、规范意识是必要的课前准备

家长们把学琴为了“提高素质”的动机曲解为“非专业性”的“休闲、消费享受式学习”这种意识传染给了学琴的孩子,孩子也抱着游戏娱乐的心态进入钢琴课堂。一动手便毛病百出。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散漫,华而不实等不良习惯。所以教师必须有预见地明示学琴的基本要求。

1.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旦学琴,则应当把练琴当成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2.固定一个家长陪孩子上课,作好笔记,每天要安排足够的,较稳定的时间辅导孩子练琴。

3.家长对孩子的严与爱应把握尺度。要让孩子对家长有既爱又惧的心理。

4.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琴环境。

5.生活中家长需要尽可能对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美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6.家长要主义自己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音乐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钢琴练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较枯燥的练习。所以在教学当中兴趣是关键。那么,在音乐教育范畴,尤其是儿童学音乐谈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在学报《钢琴艺术》2004年1月——6月合订本中,李雯岚老师探讨学音乐,谈钢琴的兴趣。我也总结出自己的几点关点:(1)教音乐要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首位。(2)常规教材中穿插“可爱的小曲作诱饵”一提高学生学音乐的兴趣。(3)只有学好音乐基础才谈的上享受音乐兴趣。(4)通过音乐会的熏陶和参加表演刺激扩大直接兴趣。我有一个学生一开始对学习钢琴很有兴趣,可让他反复的练断奏,家长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就一味逼孩子练,于是学生便由喜欢——不喜欢——厌烦——厌恶,最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在学琴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做到收放自如及控制好孩子练琴的松紧度,以使儿童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琴的兴趣。

三、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其次教师应正确积极的鼓励儿童学习钢琴,帮助他们形成主动、积极的内在动力.使幼儿感受到爱护、关注、鼓励、支持、赞许等,这样儿童的钢琴学习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败到成功。

钢琴练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较枯燥的练习。所以在教学当中兴趣是关键。那么,在音乐教育范畴,尤其是儿童学音乐谈钢琴过程中,兴趣到底包括些什么呢?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在学报《钢琴艺术》2004年1月~6月合订本中,李雯岚老师探讨学音乐,谈钢琴的兴趣。

提高学音乐弹钢琴的兴趣:(1)教音乐要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首位。(2)常规教材中穿插“可爱的小曲作诱饵”一提高学生学音乐的兴趣。(3)只有学好音乐基础才谈的上享受音乐兴趣。(4)通过音乐会的熏陶和参加表演刺激扩大直接兴趣。

四、弹奏技巧训练,情感审美教育相结合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起美丽的钢琴艺术大厦,就必须打造好牢固的基础工程。基本技能训练只是钢琴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掌握了钢琴演奏技术之后,必须要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弹奏的方法,但是他们不懂音乐,更不知如何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他们弹奏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音符,而不是音乐。为此我们应明确教学方向,在重视学生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儿童喜欢幻想,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五、定期观摩:阶段性学习汇报的规范形式

儿童的学琴,我会要求他们写简单的学琴日记,特别制作了一本小本,上面有我的作业栏,作业要点,一天要练习多少遍;学生练习的情况,自我感觉怎样;老师评语等。让学生据此有一个对比。年龄较小儿童还奖励小红花,每当得奖,小朋友的兴致就更高了。定期观察学生学琴情况,如:为什么这个学生学得特别慢?为什么这个学生作业不能完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儿童主要通过感观,依靠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弱,还没有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而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他们喜欢具体直观的东西,如对色彩图形等的敏感度远远强于文字,在语言上,易于接受简单的动名词,对复杂的动词,抽象的形容词较难理解。由此我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依据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兴趣的培养,在教学的语言上也注重形象生动地表达,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儿童能更好的体会。“站稳”、“手指立起来”、“走”、“跑快一些”这是我经常要用的口号。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解读每一要点,让孩子们理解深刻,记得牢固。应让孩子们每弹一个音,都能想到它叫什么名,它的“家”在键盘上的什么位置,用第几指去弹它,手指在“家”呆多长时间等等。

钢琴的学习,经历着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欣赏美几个审美心理过程,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儿童审美心理学、钢琴教学法,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孩子通过技能促进修养,通过学习知识重视感受,着重强调学习过程,获得好的结果,让孩子的钢琴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的翅膀,飞向美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庆刚.钢琴的演奏与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3]周广仁,吴斌.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莱默儿,瓦尔特.吉泽金/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5]张建国.钢琴基础教学导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2003,5.

[7]伊爱青,曹理,谬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

[8]李雯岚.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9

卞萌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习琴。6岁因会弹琴被市立著名的红旗路小学文艺班提前录取为一年级学生,并参加了接待阿尔巴尼亚外宾的演出活动。1978-1984年,卞萌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8年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文学学士,并被学院推荐免试攻读钢琴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先后师从刘爱贤、尤大淳、林恩蓓、李名强等教授,并曾在国内、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

1990年初,卞萌被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人民艺术家”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钢琴艺术理论家索菲亚・亨托娃教授。1994年5月,被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授予音乐艺术(钢琴)博士学位。同年11月,又被俄罗斯最高学位授证委员会授予哲学(艺术学)博士学位。1996年初,学成归国的卞萌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两场独奏音乐会,琴键上跳动的音符充满灵性,而音乐风格把握的精准到位更让老师们看到了她的变化与进步。求才若渴、广纳贤能的中央音乐学院千方百计地把她留在了北京。这件事在当时国内音乐学院颇为轰动。

1996年,由卞萌所著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在北京出版。这本书被国内专家高度评价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将中国钢琴艺术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与广度”的专著,卞萌也成为中国钢琴界少有的集演奏、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此外,卞萌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译文,著有《钢琴全面训练基础教程》,并出版了个人钢琴独奏CD《中国钢琴音乐精选》、VCD《钢琴名家教名曲――卞萌专辑》等作品。在学术专研之余,她还经常举办钢琴音乐会,演奏曲目包括从巴罗克到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留学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钢琴的?

卞萌:因为我父亲是钢琴教师,所以家里有钢琴。我从5岁开始学弹琴,起初只是弹着玩而已,总是边唱边弹。当时我家住在南方(安徽安庆),同一个院子里的一位小学音乐老师听说我会弹琴,就说他们学校(当时的红旗路小学,现在叫双莲寺小学)正好有一架钢琴,需要我这样的学生,因而我也就提前上了小学。我第一次上台是6岁多,参加的是当时学校在市政礼堂举办的演出。

留学生:钢琴于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卞萌:受父亲的影响,学习钢琴于我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每天都要坚持弹一弹,它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去参加市里的一些音乐活动或者是演出。后来,我又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再公派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回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20年,一直生活在音乐学院的氛围中,始终没有离开过钢琴。

钢琴很像一个“魔术盒”,能够发出各种奇妙的音响:大自然中流水、风声,教堂的钟声,钟楼上的银铃,还有,不同人发出的歌唱的声音,或男声,或女声,或合唱……钢琴就像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每天都要见面。

留学生:俄罗斯的钢琴专业在教学上和国内有什么区别?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学派可以说是自成一派。虽然与欧洲最早的发源地意大利、法国、德国相比,俄罗斯的钢琴学派起步要晚一些,但是后来者居上。在很多重要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俄肴硕加姓季萸凹该大奖。另外,俄罗斯学派的作品非常吸引人,很多获奖者最后一轮与乐队的协奏曲都愿意选用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我记得前两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钢琴大赛,其中前六名获奖者最后一轮选择的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协奏曲。

俄罗斯钢琴学派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在演奏方面。安东・鲁宾斯坦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钢琴家,当时被称为“俄国的李斯特”,因为他的演奏同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吸收了李斯特感情鲜明、热情奔放、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所演奏的作品等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特点。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音色特别浑厚,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充满了激情豪放,极具艺术感染力。安东・鲁宾斯坦非常善于把握作品的整体,他的演奏就像是在圣坛上演讲一样,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场下的观众。

我在俄罗斯学习了六年,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是前苏联尼古拉耶夫钢琴学派传人。这个学派倡导“深触键”,重视八度与和弦弹奏技巧,整体上力度变化鲜明、具有激情豪放、大气磅礴的演奏特征。同时,它也非常强调如歌(即歌唱性),提倡非常深沉的连奏音响。这个学派的钢琴演奏触键和音色非常干净利落,音色丰满、真挚感人、充满共鸣。2001年10月,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首次访问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独奏音乐会,在当时很是轰动。尼古拉耶夫学派,甚至是整个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都是“用音乐带动技术”,就是演奏者首先要内心里充满了音乐,再用音乐来带动演奏技巧的展现。

我当时主要跟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学习演奏,我个人觉得她在教学上还是跟国内有所不同的。在国内,一般采用的都是“师生一对一”封闭式的传统钢琴教学模式。而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借鉴自己在国内外讲学时常用的“专家课”形式,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的个别教学课”方式上课。她每周来三天,只要是她班上的学生都可以来,这样,老师主要针对演奏的学生讲课,现场的其他学生也可以一起旁听观摩,通过老师的讲解熟悉曲目、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指法规则。真是“一人上课众人受益”。这种上课方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学生能在不同观众或演奏环境(不同的教室)中进行演奏训练,更有利于他们适应在大演奏厅的表演。有过这样多次舞台环境感体验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出现怯场、恐慌等现像。

另外,在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会亲自示范,因为她有着长期的舞台演奏经验,所以每次上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她的那种演奏家的气场,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艺术熏陶。有时候,说一个小时或讲一万句,都比不上一次直观的示范演奏,钢琴课就是这样。

留学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你今后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影响呢?

卞萌:俄罗斯的这段学习经历可以说是对我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当时是1990年公派赴俄留学的,1991年的时候我回国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当时我在附中的一些老师也都到了现场,她们对我这一年钢琴演奏的变化很是惊讶,说:“大不一样了!” 比如我弹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我在国内也曾弹过,但是后来在俄罗斯又学习了一番以后,对它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些。

因为我当时赴俄主要是学习,所以和学校的老师接触蛮深的。我在俄罗斯留学的第二年,我又学习了一门钢琴理论,当时的老师是索菲亚・亨托娃。她负责辅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主要是有关中国钢琴文化的论文,后来被编成了一本中文书,名叫《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索菲亚・亨托娃这两位老师,她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专业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我:在我回国的20年间,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一直都在弹琴和开各种演奏会,今年3月底又将在中国演出,我觉得她一直都生活在艺术当中;索菲亚・亨托娃老师一生写了40多本书,她这种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令我很是折服。

留学生:在众多的俄罗斯钢琴曲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卞萌:俄罗斯著名的钢琴曲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众所周知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等等。这些作品极具俄罗斯音乐特色,但在演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苏俄作曲家还有很多很好听的中、小型乐曲,像巴拉基列夫的云雀,格林卡的夜莺等。

留学生:你认为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卞萌:中国和俄罗斯是相邻的两个国家,所以在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远。因为我主要研究的是钢琴领域,那我就讲一下俄罗斯对中国钢琴方面的影响吧。其实,中国的钢琴与俄罗斯的钢琴文化还是渊源已久的。十月革命时期,一些俄国难民后来流落到中国上海,其中有一位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扎哈罗夫,他是最早对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产生影响的音乐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萧友梅邀请他到该校任钢琴系主任。由于扎哈罗夫在当时的中国上海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家,提高了中国在钢琴演奏和教育方面的水平,尤其是在钢琴教育上,使之可以与当时的世界并排,故他被我们称为中国钢琴文化的“一代宗师”。当时还有一位作曲家齐尔品于1934年11月在上海发起了一个“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比赛,无疑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激发了东方作曲家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心。

留学生:俄罗斯钢琴学派无疑是众多钢琴学派中最为耀眼、人才最多的钢琴学派,涌现了许多世界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其中你比较欣赏的大师有哪些?怎么评价他们的演奏风格?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大师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经过世了,像涅高兹、索弗罗尼茨基、里赫特尔、吉列尔斯等,只能听传下来的录音或录像了。就在世的钢琴大师而言,我个人比较喜欢格里哥利・索格罗夫,他今年年底(12月份)将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会。整体上来说,俄罗斯的钢琴演奏风格给我的印像都是很宏伟的、气势磅礴的,而且在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高贵、很忧郁的、高山仰止的感觉。

留学生:除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外,俄罗斯还有哪些在钢琴教育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卞萌:俄罗斯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院校有两所:一个是建立于1862年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它是俄罗斯最为古老的音乐学府;另一个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于1866年建立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俄罗斯、也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涌现了不少杰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等。当然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许多其他比较优秀的音乐学院,诸如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等。

留学生:你认为中国的钢琴学派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卞萌:我记得1994年在彼得堡论文答辩的时候,学校的教授肯定地说:显而易见,有一个中国的钢琴学派了,已经正在形成。20年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在中国又出现了新一代钢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王羽佳、张昊晨等,这成为了中国人的自豪,体现了中国人在钢琴事业上的成绩,让人看到了中国钢琴演奏和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根据钢琴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学派的形成除了有一批技艺高强的演奏家,还要有高深度艺术境界的作品支撑。首先,是要学习前人演奏和创作的经验,取其精华所在,然后,是挖掘创造出中国人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对西方作品进行再创造,在保持其原有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说服力并使听众能够接受,也要把中国作品弹好,这个就有很多课题要做了,而且是很值得去做的。

留学生:你觉得钢琴对初学者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哪里?

卞萌: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钢琴也不再是什么特别的奢侈品了。一般经济还可以的家庭都能够买一架钢琴。钢琴的音准是被调好的,手按下去就有声儿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学的。但,它的难度在钢琴是多声部乐器,要掌管多个线条层次,音域最大,最为复杂,钢琴用得好可以代替一个大乐队(当然你也可以弹单旋律)。

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就是拟人化,弹起来要很有韵律。怎么弹得吸引人、有韵味这是钢琴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你要学会让钢琴听你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完全地控制它,你还要和它交朋友,让它发出自身最美的声音。

留学生:对于快速提高钢琴水平,你有何好的建议?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0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曾贤(1970-),男,四川荣县人,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工作。(四川成都61003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16-02

音乐家傅聪先生曾说:“音乐与人都是生命。”钢琴音乐的表现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技能技巧不是音乐表现的唯一要素,对钢琴技能技巧的追求过程也是审美情趣、意志与性格培养的过程,更是美育的过程。显而易见,素质教育现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素质培养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一)钢琴演绎本身的需要

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说过:“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听众可以听到艺术的真谛并感到这种真谛那不可逆转的吸引力,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是生来就喜欢真正的事物,而绝不喜欢任何虚假作风和伪造品。”①音乐的表层美体现在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音律等方面,中层美体现在旋律、和声、织体、体裁上,而音乐的深层美则体现在结构逻辑、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意境等方面。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技术本身的存在意义在于为艺术服务。钢琴作为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所难免,在完成了对演奏技术的掌握后,下一步必然面临如何实现对音乐美的表现与创造,以及如何客观、准确地把握、表达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的问题。如果演奏者无法驾驭自己所弹奏的曲子,就无法体现出乐曲本身的美感。要想通过钢琴的演绎活动实现对作曲家思想的体现,就需要演奏者具备对作品的曲式、风格进行分析以及对构建曲式、风格的材料进行剖析的素质。此外,也需要演奏者能对音乐作品的体裁以及隐藏在音乐史学内的、与作品有关的信息等因素进行准确把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强化学生定位作为曲式、风格的基本素养,培养其深层次解读音乐的历史和探索作曲家创作思想的能力。只有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审美为核心,把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在“美”中学习、感受、体验,而后又去创造“美”、表现“美”,实现高校钢琴教学质的飞跃。

(二)钢琴教学效果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即情绪情感调节下完成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19世纪下半叶以来,心理学理论逐步被应用于音乐研究。而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对钢琴艺术的研究也有必要实现与心理研究的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便发现一些学生上课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弹得很好,离开教师却不会弹了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基于学生在弹奏时非正常的心理调节状态所致,或是因为学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抑或是学生缺乏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所致。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无法实现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来支配、控制自己的演奏器官(手、脚)等来驾驭钢琴发出动听悦耳的声音,从而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可以说,对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达致钢琴教学效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演奏技巧与情绪情感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情绪与情感贯穿于钢琴教学活动始终。也只有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情绪情感所具有的动力、信号、感染功能,才能唤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将“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体验”中,并以此完成钢琴演奏的艺术创造。

二、高校钢琴课程中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一)重视钢琴集体课的教学

钢琴集体课是集“传统钢琴教学”“现代科学技术”“集体课的形式”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软件、互联网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利用各种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投影仪和先进的监视监听系统等,从而创造一个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视频和音频设备,教师可以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单一观察和指导,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体性辅导。同时,借由各种音频软硬件的运算和传输,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听辨能力。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音乐天赋、心理发展、性格各不相同,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诱导、挖掘他们自身的音乐感觉和理解能力。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整体,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钢琴教师要始终坚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单纯只是为了培养出“尖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自身的责任,也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更多的则是肩负着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教育任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同时,要根据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天赋、爱好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避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笔者相信,只有通过责任心和目的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品质。

(三)充分运用各种心理方法

演奏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教学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并不等于一个好的钢琴教师。“考虑钢琴演奏教学问题时,教师不仅应该采用本专业范围内的部分教学法,而且还要利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验,吸收这两方面研究制定的研究法。”③在钢琴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运用合适的心理方法,有效减少教学工作中的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1.要讲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接触。钢琴教学中应利用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于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所展示出的演奏方法、乐曲处理等思想倾向方面的个性化特征,应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予以表达;对于学生个人的演奏习惯、特长和愿望等则应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提供其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笔者认为,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使教师获得学生的信任。此外,在心理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表达对学生钻研求知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过分贬低学生的短处是非常忌讳的,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挫伤,使学生在不顺的心境中学习,由于被信任程度降低而与教师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学习效率。④总之,在钢琴教学中,只有讲究教学的心理方法,做到及时沟通,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2.强调教学过程的愉悦。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的感受,正是基于此,才会有大量的社会公众乐意主动参与各类音乐审美活动。因此,现代的音乐教育观都始终强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愉悦性。具体说来,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师生都应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通过钢琴演奏,使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感受到兴趣本身的巨大吸引。如果教师无法有效进入教学状态或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愉悦性的基本特征抑或是教师本身情绪低落,都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实现教学效果。在笔者看来,只有在一种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才能培养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并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四)多用情境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场景中进行交融的教学活动。⑤而所谓的创设情境,就是指在钢琴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和讲授内容,教师在深刻理解作品和背景的同时,收集与其情境教学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教学的教育环境。如运用多媒体、录像、幻灯、图片等情境教学手段,便能给学生以鲜活、直观、生动的视觉刺激,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渐入佳境,很快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开展教学活动,也是进行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走进自然,贴近生活,不仅能使其摆脱对单调学习的厌烦心理,也能让其感知课外的真实的生活,感知音乐的存在,从而激活其表现欲和创作冲动,实现其个人能力的提升。

(五)发挥音乐会的实践效果

笔者认为,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或安排、组织学生举办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也有利于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在美国高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中,相关专业教师每年都需要举办数场公开的音乐会、独奏音乐会抑或是室内音乐会。是否具备开办“音乐会”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而美国大学生在该专业上的视野之所以如此开阔,能拥有较高的领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正是基于如此良好的国内钢琴教育大环境。毋庸置疑,拥有丰富的舞台演奏经验的钢琴教师其课堂教学的说服力也必然强于在该方面素质有所欠缺的教师。笔者相信,真正优秀的钢琴教师应是拥有着丰富的演奏实践经验的群体,因为钢琴演奏本身无法单一地停留于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

(六)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钢琴教学中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能对钢琴教学现状进行严谨的科学诊断,使每个钢琴教学活动都能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可以帮助钢琴教师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从而监督和控制教学过程。三是通过取得反馈信息,可以调整、控制钢琴教学活动系统,使之处于令人满意的状态,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来调整学习,并强调“思”与“练”的结合,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钢琴演奏本身集合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脑力与体力、技巧与艺术的内容,其教学活动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有其明显的专业性特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也展示出其相对的复杂性。要想有效地开展好钢琴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相应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也就有必要在单纯的技能教授之外,强化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境界的内容,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的统一。

[注释]

①(俄)海因里希·涅高兹.涅高兹谈艺录[M].焦董建,董茉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66.

②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5.

③(前苏)列克赛耶夫.钢琴演奏教学法[M].谌国璋,程白珊,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