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0:16:27

引种范文篇1

关键词:山西玉米传播引种经济作用

山西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最初比较简单,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个别地区在物产中只记录了玉米的名称。乾隆年间,南部的绛县和北部的大同先后对玉米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云“其苗叶胥似高粱,穗如秕麦,叶旁别出一苞,垂吐白须,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1]光绪年间,山西的一些地方志中对玉米的描述增加了新的内容:光绪六年(1880年)《闻喜县志》记有“玉蜀黍(山地园地艺,补麦缺)”;光绪九年(1883年)《怀仁县志》中记载:“玉蜀黍(不及秋霜,宜广种)”;在民国时期方志中,才见到如“玉蜀黍……颗粒有大小之别,小颗粒晚种合宜,大者宜早种”[2]这样一些对玉米品种和种植技术比较详细的记载。一、玉米在山西的别称及来源玉米的别称甚多,全国约有70余种,在山西有玉蜀黍、玉稻秫、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子、玉茭茭、包谷、玉谷、禹谷、舜王谷、御麦、玉麦、棒子等10多种。在这些别称中,以“玉蜀黍”通行的范围最广,其他别称通行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如表1所示,称“玉米”的地区只有山西北部的定襄县;称“玉蜀黍”的县份在山西全省各个地区中都有,从北部的大同、怀仁、繁峙,到中部的清源、昔阳、寿阳,再到南部的岳阳、安泽、翼城、襄陵、沁源、安邑、闻喜、绛县、新绛,都做如此称呼;称“玉茭”的地区有北部的定襄、繁峙、河曲,中部的太谷、平定,东南部的襄垣、长子、阳城;称“包谷”的地区有清源、文水、河津;称“玉谷”的地区有安邑、芮城;称“御麦”的地区有阳城和新绛;称“玉麦”的有南部的乡宁和翼城;而其他别称只出现在个别县的方志记载中。同治《建始县志·物产》曰“包谷,山陕曰玉高粱”,在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记载中,玉高粱和玉蜀黍都是一起出现的,这是因为“……谷谱蜀黍,一名高粱,一名蜀秫”,[3]“……关西呼蜀黍为稻黍,今山西平阳、汾州诸郡人,余见其通呼为稻黍也”,[4]“……稷曰蜀秫,又曰茭子,即高粱也”,[5]由此可见蜀黍、蜀秫、稻黍、茭子都是高粱的别称,因为玉米“其苗叶胥似高粱”,[6]所以又被称为“玉蜀黍”、“玉蜀秫”、“玉稻黍”、“玉茭子”。对“玉秫秫”和“玉茭茭”这两个别称,光绪八年(1887年)《寿阳县志》中这样记载:“玉秫秫,茎叶似秫秫,为实大而有光泽,故名。一名玉茭茭,盖秫声之转,而字之认犹之椒菽同,从叔声而异读也。”[7]玉米之所以又被称为“包谷”,大概是因为“结实有皮包之”[8]和“《本草纲目》始入谷部”[9]这样的原因。中国直呼玉米的地区不广,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包谷”是对玉米最普遍的称呼。玉谷也是玉米的别称,在清人的地方志中,也有禹谷或御谷的。章学诚说:“苞谷一名玉米,一名玉谷,谓合五而六也。”嘉庆《河津县志》:“包谷一名禹谷”,嘉庆《商城县志》也载:“玉蜀黍一名玉谷”。玉谷的称呼多流行于北方。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这样写道:“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10]玉麦之称,在明清两代多见于云南、贵州西部、四川西部、甘肃、陕西中部、河南等地区,另外,安徽、直隶、山东等省的地方志中也有所记载。为什么叫玉麦?据光绪《名山县志》的解释:“粒豆,色黄润如玉,故得玉名”;道光《城口厅志》曰:“麦者,言可磨面如麦也”;道光《新津县志》则说:“玉麦,言其粒如麦也”。看来,果实外形似玉,又可磨面如麦子,是玉麦称呼的由来。表1山西玉米别称及通行县区分布名称|通行地区玉米|(光绪)定襄县玉蜀黍(玉高粱、玉蜀秫、玉稻黍)|(乾隆)大同府、绛县(道光)繁峙县、大同县(光绪)怀仁县、清源乡、寿阳县、闻喜县、盂县(宣统)文水县(民国)昔阳县、岳阳县、安泽县、翼城县、襄陵县、沁源县、安邑县、新绛县玉茭(玉茭子、玉茭茭)|(乾隆)阳城县(嘉庆)长子县(道光)繁峙县(同治)河曲县(光绪)定襄县(民国)太谷县、平定县、襄垣县包谷|(光绪)清源乡、文水县(嘉庆)河津县玉谷|(民国)安邑县、芮城县御麦|(乾隆)阳城县(民国)新绛县玉麦|(民国)乡宁县、翼城县禹谷|(嘉庆)河津县舜王谷|(万历)稷山县棒子|(民国)安邑县表注:括号中朝代系后列府县乡志书的刊版年代。关于“御麦”这一别称的由来,在同治十三年《阳城县志》中这样记载:“以曾经进御,故名”。在两湖地区也有将玉米叫做“御高粱”和“御米”的,大概也是因为玉米曾经是贡品,而在称呼前冠以“御”字。总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过程中,名称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继承了玉米来源地的名称。二、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和途径玉米在国内的传播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由明代中叶到明代后期是开始发展时期,到明代后期这种农作物已传播到全国近半数省区,清代前期全国各省县份多已种植。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稷山县志》的《物产·谷属》中列有“舜王谷”,这可能是山西古籍方志中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和相邻省份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相比,山西早于直隶,晚于河南、山东和陕西。另外,对玉米有较早记载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刊《阳城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年)刊《绛县志》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大同府志》。嘉庆、道光年间,南部的长子和河津县,北部的大同县和繁峙县在其地方志中对玉米有了比较简单的记载。[11]但是山西大多数地区的方志对玉米的记载却是在光绪乃至民国时期,即使是主产玉米的晋中地区也是在民国时期才有了关于玉米的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御麦,今潞属广植”,[12]这说明直到十九世纪末,玉米在山西的种植才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在光绪年间的大部分县志中都不见有玉米的记载)。根据以上方志对玉米的记载时间的先后来判断,玉米在山西省内的传播途径是由晋南和晋北同时向晋中地区推进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明朝末年,晋南的稷山县首先开始种植玉米;乾隆中后期,晋南的阳城县、绛县和晋北的大同府等地也种植了玉米;清朝后期,玉米种植分别由晋南和晋北逐步向晋中地区推广;光绪前期,晋南、晋中和晋北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但分布范围狭小;民国时期,在山西大部分县份的地方志中都可见到玉米的记载了。从玉米最初传入山西到玉米在全省范围内的普遍种植经历了几乎三百年的时间,可见玉米在山西的种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其原因应与山西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清一代相当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尤其是光绪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对山西的影响极为严重。据方志记载,清朝前期的一些年份里山西省境内的任何地区都发生过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康熙《五台县志》卷八收录阎襄《饥荒行》,引言云:“康熙十九年,太原以北至云中,千里大旱,民饥转徙十之六七,斗米钱数百不得……”;民国《永和县志》卷一《祥异考》载:“(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年,晋省连遭大旱,永邑更甚……盗贼遍地,饿殍盈野,性命贱如草菅,骨肉等于泥沙。……”;光绪《长子县志》卷一二《大事记》载云:“乾隆二十五年春,大饥,民食树皮草根”;民国《万全县志》《杂记》载:“嘉庆九年,夏无麦,秋无禾,粮价腾贵,麦石价银二十五两,人民离散。十年,无麦无禾,饿死、逃亡过半。”所以,在玉米传入山西的最初时期境内各地区就遇到频繁发生的荒旱。这些灾害的直接结果就是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或绝收,饥不得食的农民或就地饿死,或流离失所,劳动力人口受到了很大损失。玉米虽系耐旱作物,但其生长期中要求高温,蒸发量大,需水量亦多,在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的地区,灌溉条件好才能生长。山西南北地理气候条件迥异,农业生产条件差别很大。晋南与晋东南地区在农业生产资源及地理条件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土地平衍肥沃,水利灌溉便利,无霜期长,气候较为温暖,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北部地区略强一些,但该地区一直以生产小麦为主,外来作物玉米还一时无法取得主导地位;晋中地区耕地主要集中于太原和忻定两大盆地,地势平衍,气候适中,水利条件一般化,是山西最为普通的产粮区,但由于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也相当紧张,每有灾害,人口流失也很严重;与南部相比,晋西、晋北地区土地贫瘠,无霜期短,耕作方式落后,水利灌溉条件极度低下,粮食生产完全依赖于气候条件,当地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所以,清朝前期玉米在山西的传播种植范围和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自我朝定鼎以来,迄今二百余岁,中间水旱交咨,在所时有,然或一州、一邑,甚至二、三郡而止,从未有赤地千里,通省旱灾如光绪三年之山右者。……”[13]由此可见,有清一代山西境内的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直到光绪初年发生了“丁戊奇荒”这场波及山西全境的特大自然灾害,全省上百个县似乎没有例外地同罹惨祸,山西南部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张鉴衡《寿阳县灾赈碑计》称:“溯自乙亥(光绪元年,1875年)秋雨伤禾,谷米多黑,则晋灾之始也。至丙子(光绪二年,1876年),省南一带,饥谨荐臻,至丁丑,则赤地千里。”[14]山西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的晋南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自然条件远不如晋南的晋北和吕梁地区,就更没有进行玉米种植的能力了。灾害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绝对下降,过半劳动力的死亡和逃移,[15]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光绪前期只有少数县份对玉米做了记载的原因了。“丁戊奇荒”后,在清政府劝荒和招荒政策下,大批外地客民来到山西,补充了严重短缺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产量高而稳定,又具有耐旱和耐瘠特性,适应范围广,高山、丘陵、平原皆可种植的玉米便以很快的速度在山西尤其是晋南地区普及开来,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处处有玉米了。据研究,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有海陆两路:陆路一自波斯、中亚至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一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然后流传到川黔;海路则自美洲、东南亚至沿海的闽广等省,然后向内地扩展。这三路玉米传播源逐渐向中国腹地进行渗透并最终融合。[16]从玉米在山西通行的别称来看,山西接受的主要是云南和甘肃两股玉米传播源,因为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的玉米别称绝大多数都尾缀“粟”字、“豆”字,或带有“芦”字,山西对玉米的别称却不曾有这样的字,而是像陕西一样称为“玉蜀黍”,像云南一样称为“包谷”,或像河南一样称为“玉麦”。这两股玉米传播源相继抵达山西之后便开始融合,这种融合大概结束于光绪初年,其表现之一是在同一地区具有指示两种玉米传播源的别称,如地处山西中部的文水县,在其光绪九年(1883年)刊的方志中既有标志云南传播源的别称“包谷”,又有标志甘肃传播源的“玉桃黍”[17];表现之二是这时的地方志中也往往罗列多种玉米别称,如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山西通志》记载,“玉蜀黍,亦名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18]玉米是如何传入山西的,由于缺乏相关的历史资料,不能确切考证。但根据山西在明清时期的情况推测,玉米引种到山西的途径可能有两种:一是由当时在外省的山西商人把玉米种子带回到山西,经过本地农民试种获得成功,继而在山西各地推广开来;二是外省客民流落到山西开垦荒地的时候,种植了在家乡时曾赖以糊口的玉米,收成不错,山西的农民也开始种植。关于山西商人的经商活动情况,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19]山西人经商以商品的长途贩运为主,明朝中叶以后,山西商人大量地向淮浙地区移居,逐步进入了全国范围的流通领域,南北各地都有其足迹。如山西票号总号所在地的太谷县,“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全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20]明代山西商人在四川、云南、陕西、河南及新疆的经济活动史料中多有记载:山西潞泽二州是与三吴、越闽齐名的丝织专业区,“东南之机,三吴越闽最夥,取给于湖茧;西北之机,潞最工,取给于阆茧(阆指四川保宁府阆中县)”,[21]“潞绸所资来自他方,远及川湖之地。”[22]潞泽丝棉织物的染色,对颜料的需求很大,因而丝绵生产又推动了山西颜料商的发展。山西颜料商见于碑刻记载的有平遥和临汾县人,主要在京城、通州经营,所售颜料出自本地,或是贩自四川。日升昌票号前身山西平遥县西裕成颜料庄“所贩颜料中,有铜碌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碌,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23]明代,随着山西盐商在国内地位的日益显赫,河东盐销往“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今洛阳)、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以及泽、沁、辽三州。”[24]山西商人有明以来就参与了西茶市与西番的交易(交易地点在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朝大臣杨一清向朝廷提出招商买茶,让茶商与西番直接交易,“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为始,听臣出榜招谕山陕等处富实商人,收买官茶五六十万斤,其价依原定每千斤给银五十两之数,每商所买不得过一万斤,给与批文,每一千斤给小票一纸,挂号定限,听其自出资本,收买真细茶斤,自行雇脚转运。”[25]我们没有发现山西商人在甘肃的活动资料,但在张掖、武威见到过山陕会馆和山西会馆的遗址,虽然已经破败不堪,却能充分说明山西商人在甘肃曾经有过长期的经营活动。四川、甘肃、云南、陕西、河南、新疆都已在明万历之前先后开始种植玉米,[26]在山西商人与这些省份频繁的经济往来中,玉米传入山西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按照晋商的经营习惯,分号与总号之间在人员和货物上的往来都异常频繁。另外,我们将玉米传入山西的时间、最初传入地与山西商人的发迹期、最初发迹地做一比较,发现在时间和地域上两者都相当吻合。如前所述,山西古籍方志对玉米做最早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稷山县志》,稷山在明代隶属蒲州。而山西商人在全国取得显赫地位是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年间(1488—1619年),晋南的蒲州、平阳一带则是山西商人最初的发迹地,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沈思孝在其《晋录》、明万历进士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都曾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为我们的推测又提供了一个佐证。从明朝初年开始,山西一直是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但同时也有不少的外地客民流落到山西求生,“在僻远的州县,不少外地客民早已在当地从事耕耘”,[27]这些州县有隰州、吉州、岚县、岢岚、临县、永和、浮山、岳阳等。光绪六年(1880年)刊《续修岢岚州志序》中提到当地的客民问题:“第山高土瘠,绝少平原,地广人稀,苦无产殖,土人俭而不勤,业农贾者率多他乡外省之人,以故直、豫、秦、陇、川、楚客民错趾于境,来往靡常,而客富于主,又人丁欠旺,恒以外姓继螟蛉,岂五行有所克制欤?”由此可见,进入到山西的客民来源相当广泛,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份都有,他们在山西定居之后,勤于稼穑,善于商贾,所以玉米也有可能由这些客民引种到山西。当然,玉米引种到山西的这两种途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有可能兼而有之。总之,明清时期山西人口的频繁流动对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起了决定的作用。三、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概况和经济作用清代山西有关玉米单产的记载极其罕见,根据表二所示民国时期山西玉米的平均亩产量,可推测清末整个山西玉米的单产水平在40公斤左右(1914年山西小麦平均亩产是44.2公斤[28])。玉米作为逐渐推广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在清代变化较大,但清代末年的情况可以参照民国初年的情况作些粗线条的估计。如表2所示,估计到清朝灭亡时,山西每年至少有150万亩耕地种植玉米,以40公斤的单产计,清末山西每年可产玉米60000吨左右。表2山西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及亩产年代玉米播种面积(万亩)总产(吨)亩产(公斤)1919年153.375420491947年663.4250200401949年536.5646395086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页。在清代各县方志中虽然很少见到对玉米产量的记载,但到光绪以后,玉米成为“山农之粮,视其农欠”,[29]“为本地人之副食物,其出产亦颇不少,麦后种之,亦为秋粮之一”,[30]可见,玉米以其高产的特性在山西一些地区的粮食作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晋东南的潞安府,“今潞属广植,每炊必需”。[31]民国27年(1938年)《平定县志》记载了当地玉米的平均年产量,约为183750石,同时还记载了粟的年产为91875石,豆为18375石,高粱为36750石,小麦及其他年产约为36750石。[32]可见,抗战前夕玉米是平定县年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到1949年的时候,玉米在山西的播种面积为536.56万亩,年产量为463950吨,虽然只占到山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但在山西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中却达到17.9%的比例,[33]如表3所示。表31949年山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比例作物玉米谷子小麦薯类高粱比例17.9%29.2%23.4%13.3%11.0%资料来源: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2页。根据以上玉米在山西的生产情况来看,玉米在山西的传播和推广对当时粮食的增产是有极大意义的:首先,玉米耐旱,能够适应北方的旱地,种植玉米可扩大耕地面积。山西农田一直以旱地为主,清代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5%,约有65400万亩的荒山荒地尚待开发。[34]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西耕地面积从53,285,401亩增至56,609,070亩,[35]增加了300多万亩,和当时玉米种植的推广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其次,玉米是一种优异的高产作物,种植玉米可“种一收千,其利甚大”。[36]对处于封建剥削压榨下的大多数农民来说,通过推广特别高产的外来农作物比改良土壤或培育新的品种更容易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之,玉米的推广,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因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食粮,特别是有助于“丁戊奇荒”之后山西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民食问题的解决。玉米在山西的推广种植不仅促进了粮食的增产,还间接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玉米本身用途广泛,既可当粮,又可充作手工业原料,对山西农户来说,用玉米酿酒和养猪在光绪时期已是极为普遍的事情,“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杆干以供炊,无弃物”。[37]玉米的传播种植对山西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推动作用远不止以上所述内容,还需我们做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注释

[1]乾隆四十七年《大同府志》,卷1,《物产》。

[2]民国18年《翼城县志》,卷8,《物产》。

[3]山西省农业厅农业志编写组:《山西方志物产综录》,1995年,第39页。

[4]同上。[5]同上。

[6]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7]光绪八年《寿阳县志》,卷3,《物产·谷属》。

[8]宣统元年《文水乡土志》,卷8,《植物·第六课》。

[9]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0]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5,《谷部上》。

[11]嘉庆二十一年《长子县志》,卷3,《物产·谷属》;嘉庆《河津县志》;道光十年《大同县志》,卷1,《物产》;道光十六年《繁峙县志》,卷3,《物产·谷类》。

[12]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3]光绪《增修祁县志》,附李芬《捐赈人名序》。

[14]光绪八年《寿阳县志》,卷11,《艺文志上》。

[15]参见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16]参见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187~188页。

[17]光绪九年《文水县志》,卷2,《物产·谷属》。

[18]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19]《阅微草堂笔记》,卷23,《滦阳续录五》。

[20]安恭己:《新修太谷县志序》,见民国《太谷县志》

[21]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36页。

[22]顺治《潞安府志》,卷1,《物产》。

[23]《晋商盛衰记》,太原监狱石印,民国12年,第9~10页。

[24]《明史》,卷8,中华书局点校本七,第1933页。

[25]《杨石淙文集》二,见《明经世文编》(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79页。

[26]参见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第189页。[27]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

[28]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9页。[29]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30]民国18年《新绛县志》,卷3,《物产》。

[31]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32]民国27年《平定县志》,卷2,《物产》。

[33]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农业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52、232页。

[34]参见《山西通史·卷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3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页。[36]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8。

[37]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中华书局,卷100,《记六之二·风土记下》。

TheSpreadandCultivationofMaizeinShanxiandItsEconomicEffectsLiangSibaoWangYun‘ai

引种范文篇2

1品种选择

菘蓝以采收根作为药材生产为主,有大叶种和小叶种,其中大叶种产量较高,小叶种药性更好;作为采收幼嫩植株以叶菜类方式栽培的,选用大叶种更好[2]。菘蓝对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很强,耐严寒,喜温暖,但怕水渍,种子容易萌发,10~35℃范围内均发芽良好,新种子20℃发芽最好,2a陈种子10~20℃发芽较好,发芽率一般在80%以上,种子寿命为1~2a[3]。幼苗最适生长温度为20℃。7~8月夏季高温条件下种子播种生长发育差,可以利用其根茎多年生的特性,割去地上部分进行再生萌芽,其余季节均可用种子播种,因此上海地区设施栽培下,菘蓝可以周年生产。

2备耕播种

选择平整、肥沃、排灌良好的土地,每667m2施商品有机肥500kg、三元复合肥(N∶P2O5∶K2O为21∶6∶18)20kg,8m宽大棚作4畦,畦宽连沟2m,沟宽30cm。春季、秋季和秋冬季栽培一般采用种子播种,种子为长圆形角果,扁平翅状,播前用手搓揉一下,去除部分翅壳,宜采用人工条播,每畦播5条,条播行间距为30cm,每667m2用种量4kg。播种后覆土2~3cm厚,浇足水分,早春1~2月播种需在大棚内再加盖小拱棚,以利出苗,2月下旬天气转暖后可撤去小拱棚。

3田间管理

菘蓝作为绿叶菜方式生产,对水分管理要求较高,确保出苗整齐。保持田间排灌畅通,保持一定墒情,但又要防止田间渍水。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早春栽培加盖小拱棚以促进生长,根据气候环境进行早揭晚盖,适当进行通风。菘蓝作为叶菜生产生育期较短,整个生育期一般追肥2次,水肥一体化微喷追施,每次每667m2施水溶性肥料(N-P-K为32-10-10)5kg,5月下旬6月上旬播种的茬口生育期短,只采收2次,宜追肥1次。追肥一般在分批采收后进行。

4病虫害防治

菘蓝病虫为害较轻,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烟粉虱、美洲斑潜蝇和蜗牛等,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选用黄板、蓝板、防虫网等绿色防控产品,使用农药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安全间隔期。

5采收

当植株叶片长至15~20cm时,可间大苗拔起,分批采收上市。通过周年栽培试验比较,春季栽培产量低于秋季和秋冬季,夏季产量最低。6再生栽培7~8月夏季高温季节,种子播种出苗受一定影响,可以利用前茬植株的强大根茎再萌芽生产。6月中下旬前茬菘蓝采收时保留一部分粗壮植株不采收,以培育植株根茎继续生长。7~8月选晴天将菘蓝植株地上部全部割去,仅保留根茎1~2cm露出地面,间除细弱植株,保持株距5~6cm间苗,清理田间残株和杂草,一周后每株根茎周围可萌发小芽3~4个,割后10d左右,小苗基本齐苗后追一次水肥,每667m2施水溶性肥料(N-P-K为32-10-10)5kg,通过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高温期间水肥施用需避开高温,一般宜在21:00以后追施,萌芽后水分管理也需加强。割后20~25d就可以采收,选大苗用手轻轻剥离,不要碰伤其他小苗,可分2~3次采收。

参考文献

[1]潘慧清,朱平,魏学明,等.概述板蓝根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2-24.

[2]陈苏丹.菘蓝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引种范文篇3

关键词:光皮桦;引种;栽培技术

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又称亮叶桦,为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优良、用途广、栽培容易、病虫害少等一系列优良性状,可单独造林,也可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营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峡、蒿县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肃、四川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发达,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区主要生长在低山丘陵的向阳山坡上。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宜林地多为缓坡丘陵及岗地,但造林树种比较单一,丘陵低山多为松类、平原圩区多为杨树。单一树种的造林不利于营造良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给我市的林业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开展光皮桦引种栽培试验工作,对于改变我市“一棵松”、“一棵杨”的单一造林模式、调整我市林分结构、开展多树种造林有着重要意义。

1引种栽培地情况

2004年4月,从安徽黄山地区引种进行育苗试验,育苗地选在滁州市林科所试验苗圃,并分别在滁州市林科所试验苗圃、凤阳县白云山林场、沙河集林业总场白米山林场等地选择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作为造林地。几处造林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季多风,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较多,气候、植被、物种有明显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色。选择地块类型有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为黄棕壤,包括普通黄棕壤、黏盘黄棕壤、黄棕壤性土3种,厚度一般为20~100cm,合计栽植试验林面积4hm2。

2栽培技术

2.1采种及种子处理

选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壮母树,于4月底及时观察种子的成熟度,光皮桦种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当果序由绿转为黄褐色时,为最佳采种时间。种子不耐贮藏,采后随即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min,取出后密闭2h,然后阴干,处理后应及时播种。因光皮桦播种季节较迟,当年苗木生长期较短,幼苗期大多处在晴热高温天气中,所以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条件好的阴湿圃地作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据土壤情况施足基肥和进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复合肥1000kg/hm2,撒硫酸亚铁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种及管理

采用条播法,播种后覆上细沙土,覆土厚度以刚好盖住种子为宜,然后覆盖稻草,盖上遮荫网并浇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齐,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间根据需要,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阴天、晴天夜晚揭开遮荫网,让苗木滋润露水,早上8~9时盖上遮荫网。6月下旬揭去遮荫网炼苗,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进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8月底施复合肥。当幼苗长出7~8片真叶时,进行间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为30万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垦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规格为0.6m×0.6m×0.4m,株行距为2m×3m,栽植密度1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机肥和复合肥作为基肥,并用呋喃丹进行土壤消毒。选择二年生壮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间进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压实”,栽后浇透水。

2.4抚育

第1年要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别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复合肥1次;块状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锄草1次,干旱时需灌溉,雨季要及时排水,冬季要进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锄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抚育,并进行1次间伐,保留密度为500~600株/hm2。2.5病虫害防治

光皮桦病害发生较少,虫害主要为疖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叶层或以幼虫在树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期。幼虫钻蛀枝干,在韧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树势衰弱、断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灭幼虫于栖息场地;化学防治可用氧化乐果3000倍液注入虫孔内,或于幼虫刚蛀入树干基部出现粪屑时,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颗粒剂。

参考文献

[1]冯建民,何贵平,骆文坚,等.光皮桦采种育苗技术[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1):59-61.

[2]章迎春.光皮桦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2004(5):10.

引种范文篇4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皮桦引种栽培地的情况,同时从采种及种子处理、播种及管理、整地栽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光皮桦的引种栽培技术,以期为光皮桦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又称亮叶桦,为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优良、用途广、栽培容易、病虫害少等一系列优良性状,可单独造林,也可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营造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安徽黄山、浙江天目山、河南西峡、蒿县及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甘肃、四川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及酸性、微酸性土壤,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根系发达,具固氮作用,在其自然分布区主要生长在低山丘陵的向阳山坡上。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宜林地多为缓坡丘陵及岗地,但造林树种比较单一,丘陵低山多为松类、平原圩区多为杨树。单一树种的造林不利于营造良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给我市的林业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开展光皮桦引种栽培试验工作,对于改变我市“一棵松”、“一棵杨”的单一造林模式、调整我市林分结构、开展多树种造林有着重要意义。

1引种栽培地情况

2004年4月,从安徽黄山地区引种进行育苗试验,育苗地选在滁州市林科所试验苗圃,并分别在滁州市林科所试验苗圃、凤阳县白云山林场、沙河集林业总场白米山林场等地选择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作为造林地。几处造林地的共同特点是冬季多风,降水偏少,夏季降水较多,气候、植被、物种有明显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色。选择地块类型有岗地、山坡地、平地;土壤为黄棕壤,包括普通黄棕壤、黏盘黄棕壤、黄棕壤性土3种,厚度一般为20~100cm,合计栽植试验林面积4hm2。

2栽培技术

2.1采种及种子处理

选二十年生以上的健壮母树,于4月底及时观察种子的成熟度,光皮桦种子成熟期早,且不一致,当果序由绿转为黄褐色时,为最佳采种时间。种子不耐贮藏,采后随即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min,取出后密闭2h,然后阴干,处理后应及时播种。因光皮桦播种季节较迟,当年苗木生长期较短,幼苗期大多处在晴热高温天气中,所以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条件好的阴湿圃地作为育苗地。育苗地于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早春提前整地,并根据土壤情况施足基肥和进行土壤消毒,育苗地施磷肥500kg/hm2、尿素500kg/hm2、复合肥1000kg/hm2,撒硫酸亚铁250kg/hm2,呋喃丹50kg/hm2。

2.2播种及管理

采用条播法,播种后覆上细沙土,覆土厚度以刚好盖住种子为宜,然后覆盖稻草,盖上遮荫网并浇透水。播后6~7d出苗,13~15d基本出齐,出苗后,分2~3次揭除稻草。幼苗期间根据需要,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后每月1次。在阴天、晴天夜晚揭开遮荫网,让苗木滋润露水,早上8~9时盖上遮荫网。6月下旬揭去遮荫网炼苗,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进行追肥,每15d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8月底施复合肥。当幼苗长出7~8片真叶时,进行间苗、移苗。8月中下旬定苗,定苗密度为30万株/hm2。

2.3整地栽植

采用全垦整地,大穴栽植的方法。穴的规格为0.6m×0.6m×0.4m,株行距为2m×3m,栽植密度1650株/hm2。栽植前施有机肥和复合肥作为基肥,并用呋喃丹进行土壤消毒。选择二年生壮苗于立春至雨水期间进行栽植,做到“深栽,根舒,栽直,压实”,栽后浇透水。

2.4抚育

第1年要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苗木成活后,追肥3次,分别为5月、6月底各追尿素1次,8月上旬追复合肥1次;块状松土并培土1次,每月锄草1次,干旱时需灌溉,雨季要及时排水,冬季要进行1次修枝;第2年和第3年各锄草3~5次,松土1次;第4年以后造林地基本郁蔽,采用劈草抚育,并进行1次间伐,保留密度为500~600株/hm2。

2.5病虫害防治

光皮桦病害发生较少,虫害主要为疖蝙蝠蛾,以卵在土表落叶层或以幼虫在树干髓部越冬,4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期。幼虫钻蛀枝干,在韧皮部和髓部形成坑道,致使树势衰弱、断干、甚至枯死。人工防治主要是清理造林地,消灭幼虫于栖息场地;化学防治可用氧化乐果3000倍液注入虫孔内,或于幼虫刚蛀入树干基部出现粪屑时,立即于土中施3%呋喃丹颗粒剂。

参考文献

[1]冯建民,何贵平,骆文坚,等.光皮桦采种育苗技术[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1):59-61.

[2]章迎春.光皮桦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2004(5):10.

引种范文篇5

关键词: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长质量;生物学特征;种植规模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及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云南省年平均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平均海拔较高,适用于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引种和驯化。通过整理云南地区成功引种驯化栽培野生齿瓣石斛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扩大齿瓣石斛种植规模,增加当地农户经济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1齿瓣石斛生物学特性分析

齿瓣石斛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多悬垂附生于树上,也可生长于半阴半阳的岩石上。茎丛生,多节,呈圆柱形,细长,长短不一,最长的可以达到170cm,秋冬收获季节,除去叶鞘膜可见茎的表面多为紫色;叶互生,质地薄,长3~11cm,宽0.6~4.0cm,卵状披针形,叶鞘灰白色,膜质,抱茎,冬天落叶,叶鞘仍然附着在当年生的嫩茎上。总状花序侧生,具1~2朵花,萼片和花瓣白色,先端带紫色;萼片长约2.5cm,花瓣卵形,与萼片等长而较宽,先端尖,边缘具短流苏;唇瓣近圆形,基部具短爪,两侧具紫色条纹,边缘具流苏;唇瓣两侧各有一个黄色斑块,密布短毛。蒴果,长约3~5cm,具棱,种子呈粉末状。因此俗称紫皮石斛或紫皮兰。多生长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里,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2云南野生齿瓣石斛引种驯化栽培技术

2.1引种栽培地处理

结合野生齿瓣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在对其进行引种驯化前也需要做好栽培的选择和整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优选自然环境良好、植被覆盖比较丰富、光照度充足、通风环境良好的地区来作为栽培地。结合云南省的基础情况,可以选择海拔1300~1800m、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4℃的地区作为主要种植用地,提前做好土壤翻耕、施撒基肥和田间除虫等工作,从而为后续引种驯化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

2.2植物繁殖处理

2.2.1分株繁殖模式进行植物繁殖处理时,分株繁殖属于常用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野生齿瓣石斛进入休眠期后进行,为提高繁殖结果的成效性,会优选长势良好、根系比较发达、无病虫害的野生齿瓣石斛植株。将野生齿瓣石斛整体挖出、保留较多的根系,将原植株上的枯枝和破损枝条清理干净后,也会将2~3根枝条作为1组并分开,将其固定在提前准备好的基质土当中,枝条埋深在5~10cm,做好基质土的保温、保湿工作,等待野生齿瓣石斛恢复生长后,便会从枝条的假鳞茎基部或茎节处,重新生长并发育出新的植株,等待其根系比较发达后,可进行移栽。2.2.2扦插繁殖模式在野生齿瓣石斛繁殖方式的选择上,也会使用到扦插繁殖模式,该方法主要是在野生齿瓣石斛生长期进行。结合云南省当地气候条件,一般会选择在5—6月份进行扦插繁殖。在具体操作中会从已有野生齿瓣石斛植株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茎条,修剪掉上面携带花芽、已经开花的部分,随后将其剪成若干茎段,每节茎段的长度控制在10~15cm,随后将其转移到基质中进行浅埋,埋深在2~5cm,保持基质土的营养供给和保温保湿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沿着茎段茎节萌发,继续对其进行培养,等待其根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次年幼苗处于休眠期时对其进行移栽,以确保移栽后的成活率。2.2.3种子繁殖模式除上述提到的繁殖方式外,种子繁殖模式属于较为原始的繁殖方法。齿瓣石斛的种子较小,而且需要在非常适宜的环境下才会萌发,其繁殖率相对较低。因此在种子繁殖时需要对基质中营养物、真菌含量等内容进行控制,而且齿瓣石斛种子种植时需要将埋深控制在2~5cm,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温度环境,以此来提高发芽率。种子发芽后,在生长出根系后对其进行移栽,控制好移栽间距,确保植株的稳定生长。

2.3栽培模式选择

2.3.1木槽栽培技术齿瓣石斛栽培时,木槽栽培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栽培方法,其具体的应用流程:(1)选择木材加工废屑、树皮锯木屑作为主要的栽培原料,经过裁剪、拼装后形成15cm×10cm×30cm的木槽。(2)对木槽进行消毒和杀菌,随后向其中铺设粉碎的树皮发酵原料,粉碎料的粒径在2~5cm,摊铺厚度在2~4cm。(3)进行基质填充,一般都会就地取材,如使用草木灰∶腐殖质∶农家肥∶树皮∶米糠=10∶15∶15∶50∶10的比例拌和均匀,所有基质都需要经过消毒杀菌处理,随后摊铺到木槽内,厚度控制在3~5cm。(4)按要求将种苗固定在木槽内侧,根部和基质保持2~3cm的距离,摆放整齐后将其放置在木架上,根据云南省日照规律,木架会有15~35°的倾角,以满足幼苗生长所需的光照和透水要求。2.3.2床式栽培技术齿瓣石斛栽培时,也会使用到床式栽培技术,其具体的应用流程:(1)选择木材加工废屑、树皮锯木屑、石棉瓦作为主要原材料,床体高度为10~15cm,而宽度也会控制在1.0~1.2m,具体的长度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会制作0.8~1.0m的支架,提高床体的离地高度,满足植株生长时的光照需求。(2)按照一定比例来配比基质,可以参考木槽栽培技术中的拌和比例来拌和基质,随后将基质均匀摊铺到制作好的床体上,铺设厚度在5~10cm,随后将繁殖好的石斛幼苗直接种植在基质上,确保基质保持良好的透气与滤水性,从而维持良好的栽培环境,提高植株生长结果的可靠性。2.3.3仿野生放养技术除上述提到的栽培技术外,在具体应用中也会使用到仿野生放养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将自然生长的树木作为主要载体,营造出野生齿瓣石斛生长环境,以此来起到提高植株成活率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优选含水量较高、树冠茂盛、树皮厚度较大的袋植株来作为齿瓣石斛的生长载体。而且在栽培之前也会对目标树木进行疏枝,确保树木生长环境的透光率在25%~35%。进行放养时,会利用塑料薄膜来固定种苗,并且在对其进行捆绑时,会将部分齿瓣石斛的茎条紧贴在树木表层,同时也需要对其根系进行固定,固定高度需满足方便管理的要求,提高应用结果的可靠性。

2.4生长过程管理

2.4.1做好浇水管理在齿瓣石斛的生长过程中,确保浇水水量合理性是促进其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齿瓣石斛在生长中需要维持较为湿润的环境,如果出现缺水问题,也将导致齿瓣石斛生长高度下降、叶片萎缩的问题。但水分含量过高也会引起烂根、叶片脱落等问题,进而影响到齿瓣石斛的成品品质和最终产量。因此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第一,做好土壤中水分含量监测,在出现含量较少的情况时,也会及时进行人工补水,以维持土壤水分含量的合理性。第二,在进入到雨季时,除做好排水系统布设外,还需要在合适位置布置遮雨棚,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提高齿瓣石斛生长环境的稳定性[1]。2.4.2做好追肥工作齿瓣石斛的稳定生长,也需要养分的充足供应,基于云南省的基础情况,在追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齿瓣石斛幼苗生长出新的根系后,开始进行追肥,追肥频率为每周进行一次,所使用到的肥料类型以农家肥为主,搭配着绿肥或化学肥料,稳定促进齿瓣石斛幼苗的健康成长。该工作一般会在每年的3—5月进行,所使用的肥料比例和施加量也会根据土壤中营养物含量进行确定,以确保追肥结果的合理性。第二,在齿瓣石斛植株生长到中后期之后,也会对其进行再次追肥,所使用到的肥料类型以绿肥和农家肥为主,追肥时会集中在齿瓣石斛的根部,采用喷灌的方式进行处理,施肥周期控制在10~15d。另外,在追肥时也会搭配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来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并且在休眠期时不能进行追肥,以提高土壤生长环境的舒适性[2]。2.4.3除草和修枝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做好除草和修枝工作,具体的作业内容:(1)进行除草作业时,主要目标为清除一些杂草和苔藓类植物,而且需要在齿瓣石斛生长前边进行一次除草,同时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定期除草和松土,以此来提高土壤根系的透气性,促进齿瓣石斛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而且在除草时也需要避开齿瓣石斛根系,以免影响到齿瓣石斛的健康生长[3]。(2)做好植株修枝工作,在植株春季发芽前,需要先对植株上的老茎、枯茎进行去除,同时对于生长过密的茎条也需要做好清理,以此来促进植物生长出新的茎条。对于部分种植在树木上的植株,除了修剪齿瓣石斛植株外,还需要对树木枝条进行修剪,以此来提高齿瓣石斛植株生长时的透光度,满足齿瓣石斛的生长要求。2.4.4防冻和翻兜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需要做好防冻和翻兜作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点:(1)云南省的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但是依旧存在气温低于0℃的情况,这对于齿瓣石斛的生长也会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当地气温低于-2℃后,也将对石斛茎和根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在出现低温问题时,会在齿瓣石斛生长时利用搭建温室棚、盖草帘的情况来避免霜冻问题,以维持齿瓣石斛健康的生长状态[4]。(2)在对齿瓣石斛种植3~5年后,也需要进行翻兜操作,在自然腐蚀作用下,木材和基质已经出现了老化问题,这样也无法为齿瓣石斛生长提供必要营养,同时也会增加病害发生概率。对此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也会选择齿瓣石斛休眠期来进行翻兜处理,并重新筛选新材料进行种植,以满足齿瓣石斛的持续生长要求。

2.5病虫害防治

2.5.1常见病害防治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立枯病、锈病、黑斑病、疫病和炭疽病等。在对这些病害问题进行处理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植株移栽和种植前,需做好相应的基础处理,即使用70%甲基托布津试剂,配比成1∶500的溶液,对于栽种树苗、基质和苗床进行预处理,并且在种植期间也会进行预防,定期更换新的处理试剂,如更换为65%代森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配比成相应的稀释液,减少病害的抗药性。第二,在发生病害问题后,也需要及时展开处理。以立枯病为例,在发现植株生长时出现病害特征时,会使用20%甲基立枯灵乳油来进行防治,试剂的配置比例为1∶600~1∶800,每周施撒1~2次,施撒两周后使用75%敌克松按照1∶1000的比例配置溶液,以降低病害的耐药性[5]。2.5.2常见虫害防治在齿瓣石斛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虫害问题有蜗牛、蛞蝓、红蜘蛛和蚜虫等。在对这些虫害问题进行处理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在植株移栽和种植前,需做好基础消毒和灭菌处理,而且也会在种植区域施放毒饵,对这些虫害进行预防,定期更换新的毒饵,以营造良好的植株生长环境。第二,在发生虫害问题后,也需要及时处理。以红蜘蛛为例,在发现植株生长时出现红蜘蛛虫害时,会使用阿维菌素来进行防治,试剂的配置比例为1∶600,每周施撒2~3次,施撒2周后使用螨死净或者三锉锡试剂进行灭虫,试剂比例控制在1∶800~1∶1000,以降低虫害的耐药性,达到更好的虫害消除效果[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气温条件、湿度条件良好,适用于野生齿瓣石斛的生长,为了保护野生齿瓣石斛数量,需采用可靠的引种驯化栽培技术来处理野生齿瓣石斛,整理技术应用时的相关内容,可以积累相应的栽培经验,这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宗应,张明,刘焕安.高山杜鹃引种驯化栽培技术实验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0):110-112.

[2]林贵灿,李泳宁,林玲.野生水果长叶轮钟草在福建地区引种驯化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21,44(19):74-76.

[3]董冰,乔艳辉,李奎先,等.珙桐在胶东地区的引种栽培管理关键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21,51(2):71-73.

[4]赵亚兰.观赏类中药材引种驯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Z].甘肃省,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2021-02-25.

[5]宋述芹,张欣,阿拉坦图雅,等.赤峰市敖汉旗野生杜鹃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7):5-9.

引种范文篇6

关键词黄金梨;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黄金梨为韩国园艺试验场罗州支场1981年用二十世纪×新高杂交育成的中晚熟优良品种[1]。近几年在我国主要梨产区发展很快。该品种幼树生长势强,萌芽率低,成枝力较弱,有腋花芽结果特性,易形成短果枝,结果早,丰产性好。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于2003年引进黄金梨,经过7年的栽培观察,并在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纳雍等地进行示范栽培,表现出生长结果良好、果实优质丰产、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适于在生产上推广。现将黄金梨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1引种表现

1.1植物学特性

一年生枝绿白色,茸毛多,二年生枝青灰色,较开张,分枝快,进入果期早。叶片平均长10.85cm,宽平均7.50cm,花为白色,自身着果能力强,搭配绿宝石或黄冠作为授粉树,果实品质更佳。

1.2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圆形,生长期果实绿黄色,成熟期果皮金黄色,果核小,果皮薄,果肉细嫩,石细胞少,果汁多,甜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3%,风味佳,品质上等,平均单果重185g左右,最大可达450g以上。果实在贵阳8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在常温下可保存15~20d,气调贮至春节。经套双层纸袋后果实更美观。

1.3生长结果特性

在不控梢的情况下,一年可生2次梢,树势较旺,新梢不经摘心可达1m以上,二年生树以中长果枝结果为主,三年生后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自花授粉率40%以上,落果较轻。试验地在正常管理下,第2年就有挂果,第3年可产15t/hm2左右,第4年产量22.5~30.0t/hm2。

1.4物候期

黄金梨在贵州贵阳2月底至3月初花芽露绿,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盛花,谢花后2周第1次生理落果,第2次生理落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8月中下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35d左右,11月中下旬落叶。

2栽培技术

2.1选址建园

黄金梨喜大肥大水,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背风向阳及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园。若是坡地风口处,应营造防风林带,减少梨果损失。按平地南北行、坡地等高线行的原则规划放线,科学规划生产区、饲养区、生活区及道路、水利、房屋等基础设施。按照行株距3m×2m或3m×4m的密度合理种植。

2.2栽植

按1.0m×0.8m×0.8m的规格挖坑,表土放一边,生土放一边,挖好后坑内填农家肥、钙镁磷及少量石灰,同表土拌匀把沟填满后踏实灌透水,待水渗后把生土盖上面进行定植。定植前选高80cm以上,嫁接口上径0.8cm以上粗度,有3条以上侧根,根系基本完整,经过检疫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把断根用剪刀剪平,以利愈合,促发新根。在11月中上旬定植为好,春栽次之。定植是在定植坑上挖20cm左右深的穴,苗木植入后回填细土,以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向上提苗使根系舒展,再盖细土踏实浇水,水渗后盖细土,再盖1m2的地膜或覆盖秸秆稻草,以提高苗木成活率[2]。

2.3土肥水管理

深翻改土,每年中耕1~2次,保持土壤通透性。在3~5年内对全园进行深翻1遍,深度40~60cm,结合秋施基肥、杂草、秸秆一起进行,翻后灌水。基肥应改过去的冬施和春施为采果后施(即秋施,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施有机肥45t/hm2以上,才能满足较高产量养分的需要。根据土壤养分进行配方施肥,同时追施铁、锌、钙、硼等微量元素。全年可在芽前、花后果实膨大期追施复合肥。钾肥主要在果实成熟前1个月施。根外追肥可在全年生长期根据长势随时同农药喷施,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氨基酸钙、硼酸等微量喷施,使用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商品性叶面肥效果较佳。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墒情适时浇水,一般在萌芽前、果实膨大期进行。排水在雨季前开通纵向排水沟,及时排涝,防止果园滞水造成涝灾。若果园坡度较大的(大于20°),应注意保水保墒,可适当种植绿肥或根系较浅的叶菜类。

2.4整形修剪

黄金梨以改良的疏散分层形为主,去枝量少(黄金梨分枝量相对较少),符合黄金梨树的生长结果习性,有利早产、丰产、稳产。改良的疏散分层形整枝时,注意早期树高控制在2.5m左右,干高1m左右,冠径2.0~2.5m,在中心干上螺旋状每隔20cm左右自然着生一枝轴,共留8~12个枝轴,枝轴粗度应控制在着生部位中干粗的1/2以内,与中心干的分枝角度以60~75°为宜。摘心与短截相结合,促进分枝,增加光合面积。幼树期增枝扩大光合面积,可据空间大小,通过夏季摘心、冬季短截的方法,促进分枝,增加枝量。在8月以前,中心干每延伸25~30cm摘心1次,促生分枝,培养主枝,主枝单轴延伸。冬剪时中心干最上部直立枝剪留20cm左右,加速树体成形。幼树期应以养树为目的,以轻剪为主,少短截,以缓和长势。黄金梨萌芽率高,成枝力强,对修剪反应敏感,一般短截后剪口下可萌发3~7个枝。对于无用的背上枝、直立枝、徒长枝、竞争枝应及时疏除[3]。控制枝长,防止枝条下垂,导致树势衰弱。黄金梨树姿开张,如果枝条过长,易下垂生长,导致枝势衰弱,枝长应控制在1.0~1.2m,对于超越部分或短截,或摘心,或回缩进行控制。

2.5疏花疏果与套袋

花蕾伸出期疏除瘦弱蕾,花序分离期至盛花期疏除中心花和边花1~2个,在疏花的基础上,最好果园养蜂进行传粉。着果后疏果定果,强枝多留,弱枝少留,辅养枝多留,内膛多留,少留,短果枝多留,长果枝不留或少留。疏果分2次进行,第1次按10cm留1个果,第2次按20cm留1个果,叶、果比为25~30∶1。并疏除小果、病虫果、留大果好果,定果要在晴天进行,定果后进行果实套袋,谢花后15~45d完成套袋。套袋前要喷广谱性杀菌剂和杀虫剂,注意选用水剂、粉剂、可湿性粉剂,不用油剂、乳油农药,以免果面残留药斑,影响外观。等药水干后即可套袋,如遇雨天要补喷药水,纸袋最好选用外层外面为黄色、中间及内层为黑色的优质双层纸袋[4]。套袋的次序为先上后下,先内后外,上下左右内外均匀分布,就一个园或一株树而言,要套就全部套,不能半套半留。

2.6病虫害防治

在贵州地区黄金梨病害以黑星病、黑斑病、梨锈病、轮纹病等较为普遍,虫害主要有蚜虫、梨小食心虫、梨茎蜂、梨网蝽、刺蛾等。梨园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土肥管理,增强树势,降低园内湿度,搞好清园工作;尽量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进行综合防治。需化学防治时首选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选择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禁用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等高毒、残留期长的农药。各时期的防治措施如下:休眠期,清洁果园,清除落叶杂草,刮除树干和主干上的翘皮、病斑、虫卵,剪除病虫枝、枯枝,集中烧毁,减少病虫源。萌芽至开花前,萌芽前喷2~3°Bé石硫合剂,杀灭早春萌发的黑星病等病害的病菌与越冬蚜虫的初孵若虫。芽萌动后喷木虱净800倍液防治蚜虫。梨网蝽用甲蝽净2000~3000倍液喷洒防治。落花后至幼果膨大前,交替喷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25%多菌灵300倍液等药剂防治黑星病、轮纹病等病害。梨锈病用三唑铜1500倍液进行防治。果实膨大期,重点防治黑星病、梨木虱、梨小食心虫刺蛾、梨网蝽等病虫害,在多雨期交替用25%多菌灵3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防治病害。刺蛾、梨网蝽等害虫幼(若)虫发生初期用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防治。果实采收前后,秋季雨水较多时,叶片上黑星病等又开始发生为害,采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用20%杀灭菊酯3000倍液防治刺蛾、梨网蝽等害虫。果实采收后要及时施氮磷钾多元速效肥,补充梨树营养需求,并要施足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增强梨树抗病能力。

2.7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黄金梨应在果实种子稍微着黑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0%以上、果皮黄绿色即8成熟时采收,利于贮藏保鲜。采收要做到分期分批、轻采轻放、分级包装,同时做好保叶、保枝工作。公务员之家

3参考文献

[1]沈向,张继祥.黄金梨栽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4-26.

[2]蔡少英,宋文华.黄金梨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6):53-54.

引种范文篇7

论文摘要为了丰富子午岭林区造林树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我们引进了欧美杨107号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欧美杨107号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选育出的杨树系列新品种,在抗旱、抗寒、生长速度、抗病虫能力及成材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优越,是目前国家林业局倡导推广的杨树新品种之一,可成为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通过引进种条,开展育苗、造林试验,进行物候期观测、适应性表现观测、生长量测定等,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号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东华池林场,位于108°23′E,36°14′N。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00℃,年降水量550㎜,无霜期145d,海拔1210m。土壤类型为垆土,土层厚度80~120㎜。

2苗木繁育

2.1种条来源

试验种条来源于北京时空通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繁育基地,2001年3月采购,种条为一年生苗干,截成12cm长的插穗,用蜡封顶,每50个扎成小捆,使用通气纸箱包装运输,扦插前用湿沙贮藏。

2.2苗圃地选择

育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基本苗圃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

2.3整地作床

4月上旬圃地深翻25~30cm,每亩施羊粪1000kg,FeSO415kg,灌足底水,待土壤疏松,作成垄状高床,床面宽60cm,床高20cm,并覆盖地膜。

2.4打孔扦插

4月中旬扦插,每垄两行,株距20cm,行距30cm,扦插密度每亩4500株。扦插时先用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然后将插穗垂直插入,插穗上端与地面平齐,再用土封住地膜上的插孔。

2.5灌水施肥

扦插后及时灌水,灌水量以不淹床面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掌握灌水时间和次数,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通气良好。为了促进苗木生长,分别于6月、7月下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15kg。追肥方法是在苗行内开沟撒施,施肥深度5~10cm,施后埋土并灌水。

2.6放苗抹芽

插穗发芽展叶时,拨去插孔上的覆土,放出压在地膜下面的幼苗,再用土压住地膜上的插孔,以防地膜破裂。5月中上旬,当幼苗长到20cm左右时开始打杈抹芽,抹去细弱的新梢,保留一个健壮的新枝。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对长出的侧芽要随时抹去,做到苗木不分枝。

2.7病虫害防治

欧美杨苗期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叶锈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溶液1~2次,就可控制病害发生。苗期虫害以白杨叶甲和大青叶蝉较为常见,用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在苗木上喷洒,杀虫效果良好。

2.8造林苗培育

欧美杨多用2年根1年干苗木造林,因此,在翌年3月中旬进行平茬,田间管理同上年。

3栽培技术

3.1苗木选择

造林选用2年根1年干苗木,苗高2.50m,地径2cm的一级苗,顶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3.2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川台农耕地,其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

3.3整地

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按株行距定点挖穴,穴规格为60cm×60cm×60cm,将穴内活土、死土分别堆放地表两边。

3.4栽植

栽植时间为4月上旬,栽植密度每亩110株,株行距2m×3m,,栽植时将活土分层填入穴内,层层踩实。栽植后可适量灌水。

3.5抚育管理

为了促其快速生长,栽植后连续抚育3年,进行松土、除草,保持造林地土壤疏松,树盘下无杂草。对病虫鼠害进行监测和预防,控制其发生危害。

4结果与分析

4.1扦插育苗当年平均苗高230cm,地径2.10cm,第二年平茬后平均苗高280cm,地径2.60cm。达到造林一级苗标准,说明采取春季扦插、高床作业、地膜覆盖、平茬培育等技术,是欧美杨繁植的理想方式。

4.2造林成活率为98.60%,第三年保存率仍在95%以上,平均树高8.10m,地径7.20cm。结果表明,该树种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均高于新疆杨等其它杨树。表现出了明显的速生性。

4.3造林后物候观测结果,欧美杨107号造林后连续三年萌动期在4月下旬,展叶期在5月中上旬,叶变色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落叶期在10月中下旬。没有发现干旱、霜冻、冻拔及冬季抽条现象,整个物候期和苗期、引种地基本一致,证明在本区生长完全适应。

5结论

引种范文篇8

一、引种品比试验概况

本次从穗丰种业有限公司引进8个品质优良、经济性状优异、熟期适当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分别为:中优9801、华优6号、金香优830、B优817、中优63、川香优2号、D优多系一号。其中中优9801展示示范面积22亩,华优6号展示示范面积17亩,金香优830、B优817和中优63展示示范面积各5亩,川香优2号展示示范面积14.5亩,D优多系一号展示示范面积11亩,共103亩。

试验地点选在我市水稻主产区**镇**村群众种植意识强的平寨坝子,海拔800公尺,泥田肥力中等以上,前作油菜,交通便利。

二、试验方案

(一)试验设计

每个品种集中连片展示,不设重复,不设对照,以展示产量的高低依次排名,种植规格按当地种植水平分别在10000穴—11000穴左右,以等距拉纯规范栽插,103亩展示集中在一片,统一按当地大生产种植水平进行管理。

(二)栽培管理

1、秧田期管理:展示主要以旱育秧为主,有少量的温室两段育秧,4月6-7日进行种子处理后于10日-18日播种,按照旱育稀植标准进行苗床的整地、培肥、调酸、播种、除草、盖土、盖膜,搭架覆盖无纺布,出苗后,5月1-10日持续高温天气,部分秧田白天揭膜不及时造成烧苗,5月11-13日突然降温,部分田块盖膜不及时又造成了冷害,抑制了秧苗的生长发育,经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苗床的田间管理后,基本上恢复正常。稻飞骚迁入我市较早,5月上旬危害水田秧苗和旱育秧苗较为严重,用扑虱灵与杀虫王防治三次。5月24-30日全部移栽结束。

2、大田期管理:大田每亩用围肥1500公斤、复混肥50公斤作底肥,6月2-12日用尿素5公斤拌除草剂追一次肥。8月10-15日结合防治穗颈瘟喷一次叶面肥(磷酸二氢钾)。7月份以来都匀市水稻遭受第三代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重灾田块叶片全卷曲白叶,展示田块于7月15-25日结合防治稻瘟,集中连片防治了两次,有效的控制了病虫害的大发生。9月11-15日进行实割测产验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产量:整个展示不设对照,各品种依产量排名(见田间记载统计表),从表上来看,参展的8个品种里面中优9801最高为620公斤,其次是华优6号和川香优2号为590公斤,最低的是中优63为560公斤,因此,该展示在相近的种植管理水平下,产量相差不多。

(二)生育期:生育期最长的是中优63为154天,最短的是华优6号、B优817和川香优2号为147天,其余在148天-152天之间。

(三)抗病性:从田间观察调查的情况分析,发生感叶病与穗颈瘟的品种有金香优830、川香优2号和D优多系一号,经防治后基本上没有影响产量。其余5个品种较抗稻瘟病。后期中优218和川香优2号早衰易倒伏。

(四)综合分析:根据田间记录统计表可知,中优9801株型适中,叶色深绿,抽穗整齐一致,产量最高,抗病性强,可大面积种植;华优6号株型适中,叶色淡绿,整齐度中等,抗病性较强,产量在本次试验中位居第二;金香优830株型松散,叶色淡绿,轻感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中优218株型紧凑适中,剑叶直立,叶色深绿,生长整齐一致,抗叶瘟、穗颈瘟,后期早衰易倒伏;B优817株型紧凑,剑顺直立,叶色深绿,抽穗整齐,较抗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中优63株型适中,叶色深绿,生长整齐,抗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川香优2号株型适中,剑叶宽大,生长整齐,轻感叶瘟、穗颈瘟,后期早衰易倒伏;D优多系一号株型松散,叶片宽大,生长整齐,轻感叶瘟、穗颈瘟,抗倒伏性强。通过对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栽培管理和观察分析,认为各品种的经济性状有一定差异,经筛选比较后,适合我市生产运用的有中优9801、华优6号、金香优830、B优817以及中优63。它们的株型松散适中、抗病、抗倒伏性强,综合性状较好。

四、结果与分析

作者通过这次品种试验,认为以下几条建议对做好试验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

(一)正确把握区域试验目的:进行水稻区域性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准确鉴定水稻新品种在一定区域的适宜种植性及其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等性状,做到“良种的推广应用有计划、品种布局区域化”,给新品种的审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水稻生产的有序发展。

(二)要有科学的试验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水稻区域试验要有科学的试验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不仅需要懂得理论,更需要深入试验田精心细致的操作,这是搞好水稻区域试验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三)搞好田间原始数据的观察记载:田间的细心观察准确记载是区域试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非常辛苦的时段。在这个环节中也往往由于人员不同造成的判断差异而对同一个性状同一个时间的记载数据也有所差异,所以观察记载的标准必须统一,使记载数据尽力减少人为差异。田问观察记载的原始数据不得随意更改。

(四)取样考种:取样必须有代表性,采取正确的取样方法。考种过程中的数粒、称重等都应采用仪器设备,避免由于人的疲劳或各人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人为误差。

(五)分收计产:产量是试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收割时必须在收完一个田块后把工具清理干净再收割第2个田块,不能混杂;晒干称重时一定要保持各田块所收品种含水量一致,这关系到产量的评比。

(六)数据汇总:由于一组试验的各项性状记载数据繁多,汇总中要特别注意数据不能张冠李戴。统计、分析、计算方法要统一,在计算和结果中保留的小数点位数都要统一,否则同样的原始记载数据得出的结果都会不同。

参考文献

引种范文篇9

摘要:**年从泰安市林业局苗木繁育基地引进红灯、大紫、意大利早红、乌梅极早等甜樱桃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定植第2年结果,第3年666.7m2产442kg,第4年666.7m2产838kg,第5年666.7m2产1044kg,已在东平沙滩区发展13hm2。

**年,东平县从泰安市林业局苗木繁育基地引进红灯、大紫、意大利早红、乌梅极早甜樱桃品种,进行沙滩地早期丰产栽培试验。定植第2年结果,第3年666.7m2产442kg,第4年838kg,第5年达1044kg;果实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目前已在东平沙滩区发展13hm2。

1、建园

试验在东平县商老庄乡秦楼村、李庄村、刘万庄村进行。3个村均位于黄河以东的沙滩地上,土层厚度大于5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约0.8%。当地年平均气温13.4℃,年日照时数2446.2小时,年降水量640mm(多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201天。**年3月下旬,选干高1~1.2m、芽体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尤其是无根癌病的健壮嫁接苗定植。株行距3m×4m。栽前15天前后在定植行开沟施肥,沟深、宽各60~80cm,表土与心土分放,回填时666.7m2施圈肥3000kg,肥与表土混匀回填后再回填心土,然后灌水沉实。栽前挖定植穴,穴深、宽各40cm,666.7m2施磷、钾肥或果树专用肥50kg,栽后踏实浇水,覆盖1m2的地膜。

2、土肥水管理

隔年行间开沟埋草。方法是:封冻前,行间开深、宽各60~80cm的沟,666.7m2施铡碎的玉米秸、麦秸等**~3000kg,与土混匀回填,然后灌足封冻水。展叶后,每隔约20天追肥1次,连续追肥3次,第1次施尿素,第2次以硫酸钾复合肥为主,第3次施磷酸二氢钾,每次每株25g,冲施或浇施。从新梢第6片叶完全展开时开始叶面追肥,每隔7~10天喷1次300倍尿素和500倍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8月中旬至9月中旬控制氮肥量,株施3~5kg有机肥、250~500g硫酸钾复合肥和15~20g磷酸二氢钾,全园撒施,然后将肥料全部翻入土中。9~10月施基肥,666.7m2施圈肥、人粪尿、堆沤肥或腐熟鸡粪混合的有机肥3000~4000kg和50kg磷、钾肥或果树专用肥,环状沟施,沟深40~60cm、宽40~50cm,肥土1∶3混合后回填。

5月上中旬需水量大,10~3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能低于60%,水分不足易造成落果,要及时灌水,灌水量要大。采前10~15天为果实迅速膨大期,缺水则果实发育不良,产量低,品质差,但骤灌大水易裂果,因此,此期灌水应少量多次。雨季降水量大时应及时排水。

3、整形修剪

采用自由纺锤形整枝。干高50~60cm,中干上配备15~20个单轴延伸主枝,开张角度近水平,其上着生结果枝组,树高3m左右时落头开心。定植后80~100cm定干,当年所有新梢一律不摘心。冬剪时对中干留1.0~1.2m短截。第2年萌芽前刻芽,根据需要发生主枝的方位,每隔10~15cm在中干上刻1个芽,其余枝条除背上芽外,两侧及背后芽全刻,至离梢头30cm处停刻。第3、4年对中心干延长枝和主枝处理同第1年,对选留的主枝拉枝开角,对其背上旺梢重摘心或扭梢控制,一般3年基本完成整形,并进入结果期。结果期树的冬季修剪从11月中旬落叶后开始,3月底至4月初萌芽前结束。短截中干,缓放主枝,缩减冗长枝和衰弱枝组,疏除过密枝。生长季通过摘心、拉枝、环剥等抑制新梢旺长,促生分枝,增加枝量,促进花芽分化,培养结果枝组。采果后疏除过密、过旺、扰乱树冠的多年生大枝。

4、花果管理

从开花至开花后的第3天进行人工授粉,开花当天授粉最好。盛花期喷50mg/L赤霉素或稀土微肥300倍液,提高坐果率。3月下旬至4月下旬疏花蕾。疏花掌握疏晚花、弱花和发育枝上的花。一般每个花束状短果枝留花蕾2~3个。疏果在5月下旬生理落果后进行,疏果程度视全株坐果情况而定,一般1个花束状短果枝留3~4个果,最多4~5个果,注意疏小果、弱果,留水平或朝上生长的大果。公务员之家

引种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但是各地城市园林绿化中运用的植物材料显得单调、雷同,缺乏地方特色,观赏植物能代表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运用一些新的植物种类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野生植物,尤其是乡土植物不仅能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有适应性强、容易引种成功的优势。现在正是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

2.2开发野生资源,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它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桥流水”、“岁寒三友”之类的诗情画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了。在生态园林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次生态位,而且要尽量丰富各层次内的植物种类。要让苔藓类、蕨类、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乔木类植物都能在城市园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长处。野生植物是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好样板,野生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中将起巨大作用。

2.3合理利用野生植物,增加城市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就是物种多样性。在城市中绿地本身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人工引进野生植物,再现植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城市绿化中,近年也提出重视物种多样性,如从2000年开始,上海实施城市植物多样性3年行动计划,3年来,使常用园林植物由原来的400种增加到800种。其他城市也都希望能将物种多样性运用在园林绿化的实践中。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要将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状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3]。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MayrH.)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

3.1气候相似论

气候相似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成活率较高;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4]。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3米丘林学说

米丘林的引种驯化理论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之上的,因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把植物引种驯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有机体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改变环境和遗传育种两条途径能够改造植物的本性,创造新的类型,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理论的提出,米丘林主要是依据他在果树园艺方面的引种驯化经验,所创造的一套研究方法和他所揭示的一系列规律,对于各类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他确定的实生苗法、斯巴达式锻炼法、定向培育法、逐级驯化法、亲本选择法、远缘杂交法(包括营养体接近法、混合花粉授粉法、媒介法、杂种培育法及蒙导法)等都是我们现在还在应用的方法。对于植物驯化的定义,米丘林始终认为,驯化必须与改造植物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同时,米丘林提出的有关植物引种驯化的许多观点,至今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是重要的参考。

3.4区系发生法

本法是建立在对区系成分、区系成分的形成历史和自然生态的研究基础上的,认为引种起源上有亲缘关系的和有某些共性的区系之间的植物容易成功。这一方法可供乔灌木引种时选择原材料之用。南京中山公园从北美大西洋区系引种松属植物的成功率很高,其原因就是该地与北美植物区系在起源上和发展历史上具有较密切的联系,现在植物区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5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量地利”和“人力之至,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科学的原理,建立引种—繁殖—栽培驯化的完整体系,并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种质基因,培育新品种,在园林运用上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4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