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十篇

时间:2023-03-30 13:04:32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篇1

1、可以进行新陈代谢。

2、可以生长和繁殖。

3、有应激性。

4、生长需要营养。

5、可以呼吸。

6、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有细胞。

生物的特征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说课;DNA复制;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2-01

说课是教师将自身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再加工,设计出一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递知识的初衷。设计方案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且有限的课堂教学,理清知识,整合体系。之于教,这是提升的途径;之于学,这是反刍的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修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理解生命体,进一步探讨疾病、亚健康和健康间异同点,指导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作用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关于复制特征的总领性概括,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开始。就知识体系而言,承接构成生命的物质、机体代谢及其调控两部分学习之后,围绕中心法则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接触任何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尤为重要。DNA复制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特征是分子生物学部分的总概。首先了解一般性、基础性规律,有助于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迁移;有助于理论从浅显到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2、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标:根据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学习特点,围绕中心法则逐步展开。掌握DNA复制的三大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强调遗传的保真性。

教学的目标:通过基本特征的讲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体系。将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与之后学习的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行联系;与之前学习的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知识、体系间巧妙的相关性,建立一套适宜的思维体系。

3、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医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对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健康与疾病问题有了相关了解。鉴于本部分内容从微观分子水平阐述遗传物质的传递,掺杂较多新名词、新概念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复制叉为主线,串联讲解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具体讲授专业情况,将本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安排为1课时(40min)。教学内容设计为:新课导入(5min),主要内容教学(30min),归纳总结(5min)。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推进。

首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回顾、总结,将《生物化学》大致分述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完成学习,而后接触到遗传物质传递(分子生物学)部分相对较为微观、抽象,联系中学阶段已接触到的重要概念――“中心法则”进行讲解。其次通过“中心法则”叙述的DNA、RNA、Protein引出三条主线,而本次课程讲授DNA的生物合成。最后利用“复制叉”串联第一节DNA复制基本特征。

三、说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课件加板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点(从实验归纳出结论)从经典实验入手,学习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利用“复制叉形象的记忆,达到课后复述、应用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5min)

回顾中学阶段“中心法则”内容,构建基本学习框架,即DNA、RNA及蛋白质相关内容。本课时以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经典实验回顾、分析,梳理DNA复制基本过程,导出“复制叉”概念。

2、讲授新课(30min)

围绕“复制叉”,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其图例。依次结合常用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密度梯度离心,放射自显影等),从经典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教学过程以启发式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性推导,自我总结。从原核体系入手,由简到繁,将相关结论推及真核体系。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填鸭式”,增加讲授趣味性。

3、归纳总结(5min)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复制过程的综合提炼,利用“复制叉”这一重要概念将全过程串联,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拓展涵盖相关知识,如冈崎片段、前导链、后随链等。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唐炳华. 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林 凡.高冬.王一峥.等.生物化学“糖代谢”说课设计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54-55

生物的特征篇3

关键词 粗鞘双条杉天牛;虫害防治;生物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137-01

粗鞘双条杉天牛又名皱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sinoauster Motschulaky),属于鞘翅目天牛科。该天牛主要分布于江苏、贵州、浙江、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该虫的主要寄主为杉木。以幼虫在树干边材和韧皮部蛀食,使得杉木发生枯死的毁灭性虫害现象。近几年来对该虫的研究文献较多,现根据本地发生情况对其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总结如下。

1 粗鞘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征

1.1 生活史

粗鞘双条杉天牛在多数地区1a1代,以成虫的形式在树干蛀道蛹室内进行越冬;也有部分地区2a1代,第一年以幼虫形式越冬,第二年以成虫形式越冬。以该虫发生在道真县大堡山林场为例,该虫在道真县1a发生1代,同时以成虫越冬,并于翌年3月中旬出孔交尾。4月上旬孵化幼虫,同时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一直危害到9月上旬。

1.2 生活习性

1.2.1 成虫

成虫雌雄性的比例大约为1.65:1.成虫在出木前首先将侵入孔的木屑及粪便排开,同时咬破树皮将其做成羽化孔,待到一定合适条件时,出木活动。成虫不善飞翔,一般通过快速频繁的爬行实现活动,若恰逢一些降雨或降温天气,将会躲在一些老树皮裂缝、树节枝丛或松土中等。雌虫交尾1-3天后逐渐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2 m以下的树皮缝内。

1.2.2 幼虫

幼虫一旦卵出以后,会很快蛀入粗皮进行取食,然后蛀入木质部、韧皮部边材。蛀食过程中,木屑及粪便不排出,形成前蛀后填的情形。蛀道一般为不规则的扁圆形,随着幼虫的不断发育而慢慢的加深加宽,通常为螺旋形,也有部分“之”字形或“S”形,饶干在树基的方向延伸,也有一些甚至可以延伸至树干根部。杨德敏的实验发现,蛀道最宽处可达30 mm,蛀道长为

270 mm-1945 mm,最深处可达8 mm。

1.2.3 卵

该虫的卵化率非常高,通常卵期为8 d-15 d,可实现高达91%的卵化率。

1.2.4 蛹

待幼虫老熟以后,脱皮成蛹,通常其羽化率为75%左右。

2 发生条件

相关实验研究显示,该虫为害与坡向、林龄、坡位、海拔以及林分组成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随着杉木林龄的逐渐增大,虫害的受害也会逐渐加重,相关研究显示16a以上的杉木远远高出10a以下杉木受害株率的6.4倍;2)杉木纯林受害明显高于松杉混交林;3)阴坡的受害情况要明显重于其他坡向;4)林分的长势会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变差,其抵抗天牛的能力自然也会变弱。

杉木对该虫害也表现出明显的耐害性和抗生性。耐害性也即为在杉木韧皮较强的愈伤再生能力;抗生性也即为天牛幼虫蛀食特性与杉木的生理特点和树皮结构的矛盾统一。杉木树脂自身对天牛有很强的杀伤力,初期幼虫致死率可高达43.5%,可有效的将天牛杀死在造成严重危害之前,对杉木的健康生长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象意义。

另外该虫的天地种类也较多,如棕色小蚂蚁,啄木鸟,花绒坚甲等扑食性虫类;再如管式肿腿蜂等寄生性虫类等。这些天敌对其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3 防治措施

3.1 保护利用天敌

1)在该虫幼虫期释放管式肿腿蜂;2)招引保护啄木鸟,人工招引啄木鸟定居。通常在15 hm2-20 hm2林地内,设置5端巢木,同时每年秋季给予人工维修清扫一次,以此来招引啄木鸟在此定居,从而有效控制天牛的泛滥。

3.2 农业防治

1)施肥措施防治。通过对杉木林区使用益丰素来提高杉木流胶量,一次来提高杉木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有效抑制天牛的扩散速度。李进才等人于1997年的报道显示,杉木林区以0.5 g/株来施用益丰素,可有效提高杉木流胶量,进而提升杉木林自身修复能力,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的扩散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1996年杨伟等人的报道也显示,每株用62.5 g尿素+0.25 g益丰素+62.5 g磷肥,在使用1a后杉木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的初期幼虫的胶死率可大大提升,对比招组提升了18.38%。由此可见施肥措施的防治的重要性。2)营造混交林。以行状或条块状的混交方式也可大大抑制天牛扩散速度,但若采用大面积块状混交往往很难达到预想想过。对于阴坡和海拔较高地段的杉木也不宜营造杉木。3)抚育间伐,从而彻底清除害虫木。每年3-5月间将冲海姆进行彻底清除,同时给予剥皮的处理,是控制虫口密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施肥后湿度的抚育间伐同样可有效提升杉木的修复能力,大大减轻天牛虫害现象;4)改进林木管理。改善林地通风透光状态,树干萌生的枝条给予定期的清除,以此来减少幼虫孵化率和成虫产卵率。

3.3 加强化学防治

对于幼虫期的天牛可施用50%甲胺磷、35%快克以及40%乐果EC 100倍进行化学防治,其效果十分显著。每年3-4月份采用40%氧化乐果EC 1000-1500倍液喷2 m以下树干可对受害较为严重的林木的活动成虫进行有效控制。

3.4 加强生物防治

2006年我县在大堡山林场杉木林区放置管氏肿腿蜂,结果显示,通过应用管氏肿腿蜂来对该天牛进行防治,以2500/hm2的放蜂量为宜,在放蜂一个月以后,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到62%,同时实现持续防效达3a以上。

另外2008年通过以川硬皮肿腿蜂给予防治,按照每株防蜂20头进行防治,利用该生物防治手段,获得了利用受害率表示的受害允许水平12.5%。

总而言之,虽然粗鞘双条杉天牛属于杉木毁灭性的虫害之一,但只要结合其生物学特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均可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防治病虫害的大幅度危害。

参考文献

[1]阮圣帛.皱鞘双条杉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8,1:13-15.

[2]陆温,田明义,韦绥概等.我国天牛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5,2:172-178.

[3]郭鑫,许志春,熊德平.中华甲虫蒲螨防治双条杉天牛的试验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09.

生物的特征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标本处理

选取的sd雄性大鼠和标准饲料由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诱癌饲料由标准饲料加入0.06%3′?甲基?4?二甲氨基偶氮苯(3′?methyl?4?dimethylaminoazobenzene, 3′?me?dab)(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成。29只sd大鼠分为2个实验组:诱癌组大鼠24只,喂饲诱癌饲料和正常饮水;对照组大鼠5只则喂饲标准饲料和正常饮水。各组大鼠分别在诱癌后第4、8、14、17和24周处死(诱癌组第4周时处死4只,其后分4次各处死5只;对照组每次处死1只),取肝组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并连续切片备用。

1.2 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he染色按照实验室常规方法进行。

1.2.1 免疫组化所选用的一抗、试剂盒及操作方法。

ov?6单抗,由美国stewart sell教授惠赠。抗体稀释度为1∶50,用edta高压修复,所用二步法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afp(克隆号a0008)和c?kit(克隆号a4502)均购自dako公司,前者抗体稀释度为1∶100,用柠檬酸热修复;后者抗体稀释度为1∶50,用edta高压修复;所用sp法试剂盒及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上述3种免疫组化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2.2 免疫组化对照组的选择

每组切片均设立阴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阴性空白对照片用pbs代替一抗,其余方法步骤一样;阳性对照片是已知的肯定有表达的切片;阴性对照片是肯定没有表达的切片。

1.3 特殊染色

爱先蓝(alcian blue,ab)(ph2.5)法[5],按参考文献[5]方法操作。粘液物质呈蓝色阳性反应,阴性反应的组织、细胞呈红色。

2 结果

2.1 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的he形态学特点

随着诱癌剂刺激时间的延长,卵圆细胞增生越来越明显:从第4周开始汇管区有少量的卵圆细胞增生。第8周时卵圆细胞较前增多,沿着肝小叶界板增生,同时向肝实质以出芽状延伸。还可见胆管增生灶和胆管不典型增生灶、肝细胞透明变、嗜酸性变和小细胞变病灶,以上病变统称为肝癌前病变[6,7]。第14周时卵圆细胞明显增多,并分割肝小叶呈假小叶状;肝细胞癌前病变较前明显,病灶有形成结节的趋势,见图1;部分区域胆管不典型增生灶恶变。第17周时卵圆细胞增生较前未增加,部分区域形成明显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灶并沿汇管区浸润生长,逐渐融合成连续的较大片的癌灶,见图2。第24周时,大片分布的癌灶周边可见少量残存的相对正常的肝组织,卵圆细胞很少见;癌灶呈梁索型、假腺样型或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见图3。

正常对照组从第4周到第24周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保持正常肝组织的结构。

2.2 爱先蓝染色

诱癌第24周大片癌灶中,梁索型、假腺样型区爱先蓝染色阴性,证实其为肝细胞癌灶;而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区阳性,证实其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灶[8] ,见图4。还有的癌灶,呈粗梁索型,但其中有少数胞浆蓝染的细胞,与阴性染色的细胞相间混杂。正常肝细胞、胆管、卵圆细胞爱先蓝染色均阴性。以上特点说明本诱癌模型最后发生的是一种混合性肝癌。

2.3 免疫组化

2.3.1 ov?6表达特征

ov-6阳性呈棕黄色细颗粒状,分布于胞浆中。卵圆细胞,见图5、6,胆管上皮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均呈阳性,而肝细胞、肝细胞癌灶阴性。正常对照组从第4周到第24周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在汇管区可见正常的胆管细胞ov-6阳性。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2.3.2 afp表达特征

afp在卵圆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中弱阳性,而胆管细胞和肝细胞阴性。诱癌第24周时,在大片的癌灶中,梁索型、假腺样型的肝细胞癌灶afp阳性表达,部分区域强阳性,见图7,而不规则腺样、管状结构的胆管细胞癌灶呈阴性。正常对照组均未见afp阳性表达的细胞。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2.3.3 c?kit表达特征

c?kit在卵圆细胞和胆管细胞癌灶呈弱阳性;正常肝组织中枯否细胞阳性,而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阴性。诱癌第8周时,汇管区c?kit弱阳性的卵圆细胞增生明显,细胞密集的区域有少数散在的c?kit强阳性(但ov?6阴性)细胞,至第14周时这种细胞数量增多,见图8。诱癌第24周时,大片癌灶无c?kit表达。正常对照组均未见卵圆细胞增生,正常肝组织中可见阳性表达的枯否细胞。阴性空白对照背景洁净。

3 讨论

实验性肝癌动物模型具有人体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模拟肝癌发生的自然进程,具有很好的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简称3′?me?dab)因其诱癌效果好、癌变过程阶段性明显而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诱癌剂之一[9]。

ov?6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于1989年[10]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因其对卵圆细胞特异性强而作为一种示踪标志。第14周以前,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卵圆细胞的增生随着诱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第14周以后,增生的卵圆细胞一部分向胆管细胞和肝细胞分化以修复受损的肝脏,另一部分却在诱癌剂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形成混合性肝癌。实验性肝癌模型很好的说明了从卵圆细胞开始增生,然后经过肝癌的癌前病变[6,7]到混合性肝癌发生的过程。ov-6阳性细胞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布特征与he切片中观察到的卵圆细胞的演变特征相吻合,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了卵圆细胞与肝癌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本动物模型所诱导的胆管细胞癌,根据其he形态特点,判断为细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细胆管或赫令管的特殊类型的胆管细胞性肝癌[11]。由于肝脏在持续的诱癌剂的作用下,从卵圆细胞增生到胆管细胞癌变的进展很快(在诱癌的第14周开始即有胆管细胞癌的形成,到第24周才有明确的肝细胞癌灶形成),癌细胞依然保留ov-6这种卵圆细胞的分子标记,这也很好的证明了胆管细胞癌起源于卵圆细胞。

我们的动物模型中从第 8周就出现卵圆细胞由汇管区开始沿着肝界板增生的现象,与赫令管的组织结构特点相吻合,证实卵圆细胞可能来源于赫令管上皮的增生,与大多数的文献报道一致[12]。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卵圆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共表达ov?6也不足为奇了。也由于卵圆细胞来源于赫令管上皮这一事实,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被激活的赫令管上皮细胞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细胆管细胞癌。而来源于赫令管上皮的干细胞要经过不同分化阶段的卵圆细胞,然后经小肝细胞再分化成肝细胞,分化的路线较长,所以发生肝细胞癌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一些[1,13]。肝癌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诱癌模型肝癌形态结构的复杂性。

afp,即甲胎蛋白,是一种幼稚肝细胞的标记,卵圆细胞表达afp与文献报道一致[14],说明卵圆细胞具有幼稚肝细胞的特性,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 一般认为afp也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异性很强而敏感性较低的标志物[15],本模型混合性肝癌中肝细胞癌灶阳性表达,证实了其肝细胞源性;但胆管细胞癌灶也有afp的弱表达,这是由于从卵圆细胞增生到胆管细胞癌变的进展很快,癌细胞依然保留卵圆细胞的分子标记,所以即使是胆管细胞癌,也可以表达较弱的afp。

c?kit又称cd117,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的受体,是骨髓干细胞的标志之一[16]。卵圆细胞表达较弱的c?kit,说明卵圆细胞与骨髓源干细胞之间有某种渊源联系[16]。在胎儿早期,肝脏曾经是一个造血器官;在胎儿后期,造血干细胞由肝脏向骨髓迁移的过程中,可能仍然有部分残留在肝脏,并可能是卵圆细胞的前体细胞,所以卵圆细胞与骨髓源干细胞具有相同的分子标记。除了存在于肝内的固有来源外,还有可能持续、严重的肝损伤释放某种信号分子,刺激、吸引骨髓干细胞向肝脏移行,到达肝脏后肝损伤局部的微环境(niche)可以刺激某些基因的表达,使之朝卵圆细胞方向分化,并进而向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分化,以期调动机体的所有潜能来修复肝脏损伤[17,18];随着卵圆细胞的继续分化,其骨髓源性干细胞的标记逐渐减弱,到第24周发生混合性肝癌时,已经发生恶性转化的干细胞丢失骨髓源干细胞的标记,因而c?kit在癌灶中未见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卵圆细胞是一种肝内干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在诱癌剂的持续作用下,可异常分化形成混合型肝癌;特征性表达ov?6、afp和c?kit,其中ov?6是卵圆细胞最特异的分子标志;c?kit在实验性肝癌中的表达特征说明了卵圆细胞与骨髓干细胞之间可能存在某种渊源联系,这一点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以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opie el.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s of the liver produced by butter yellow [j]. exp med, 1944,80:231?246.

[2] farber e.similarities in the sequence of early histological changes induces in the liver of the rat by ethionine,2?acelylaminofluorene and 3'?methy?4?dimethylaminoazobenzene[j]. cancer res,956,16:1424?1428.

[3] sell s. cellular origin of cancer: dedifferentiation or stem cell maturation arrest?[j].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3,101 (suppol 5):15?26.

[4] sell s, pierce gb. maturation arrest of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s a common pathway for the cellular origin of teratocarcinomas and epithelial cancers[j]. lab invest,1994,70(1):6?22.

[5] 凌启波. 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11?315.

[6]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rty.terminology of nodular hepatocellular lesions[j]. hepatology, 1995,22(3): 983?993.

[7] anthony pp.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 overview[j]. histopathology, 2001,39(2): 109?118.

[8] 孙丽萍,周燕,曹敏,等. 混合型肝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1?673.

[9] 徐元鼎,张绍成,张锦生,等. 3’?me?dab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病理研究[j].中华病理杂志,1988,17(2):87?90.

[10]dunsford ha, sell s.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preneoplastic liver cell populations induced by chemical carcinogens in rats and to transplantable morris hepatomas[j]. cancer res,1989,49(17):4887?4893.

[11]梁英锐,丁濂,朱世能. 现代肝脏病理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4.

[12]fausto n. liver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hepatocytes, progenitor cells, and stem cells[j]. hepatology,2004,39(6): 1477?1487.

生物的特征篇5

关键词:物质特征;脏腑经络;气机;调节

1 生命物质特性的气

1.1气的来源与生成 人体的气由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组成,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中医基础理论。从气的来源与生成可以看出,气都是有质有形的,如肺系进行交换的气,经脾胃M行的水谷消化吸收的“水谷之气”。 近年来,有关气的研究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对气的实质已有不少很好的研究,如气是精细的物质及其能量,“环核苷酸是目前分子水平认识到的调节人体代谢的对立统一物质运动形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论基因、蛋白质,或者脂肪、糖类等,都应属于中医所称的阴阳之气-微小难见物质的一类范畴”[2]。

1.2气的作用 祖国医学对气的作用认识非常深刻,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津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水道的通利,汗液、尿液的排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无不以气的存在为依据,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是生命存在的依据。特别是人体内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是靠气的调节才协调一致的,使人体成为协调内外的有机整体。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因此,我们把气的作用归纳为:①气的生化作用,即填补和营养脏腑组织器官;②气的动力作用,即使所有生命物质输布全身;③气的卫外作用,即保护机体抵御外邪入侵;④气的调节作用,即调节机体内外成为有机的整体。气的作用高度概括了气的生命物质特性,人体机能活动离开生命活动的物质,将无法解释,气与精、血、津液都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生理关系维持了机体的生命活动,完成了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的复杂生理过程,是由气和气机作用来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气是生命物质,气机是其功能活动的表现。

2 气对机体的调节

气的生命物质特性主要表现在对机体的调节,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阐明气的物质结构,但祖国医学根据“有诸内于,必形其外”的认识,总结出气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对机体的调节。在机体外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人体内部,《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脏腑又互为表里,使之气遍及机体,,一切生命活动均赖气有规律的运行,并和外界相适应,调节机体为有机的整体。

2.1气对脏腑及经络的调节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即肺为诸气之总枢,治理调节一身之气与气机,心主血,肺司呼吸又赖心脉推动,心也参与对气的调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散精,才能上归于肺,气为血之帅,在脾气作用下运行全身。肝主疏泄全身的气机,即疏通、畅达、升降于气,疏泄有度,则表现为正常气的生理活动,升降失常,疏泄无度,则表现为异常气的病理活动。肾为气之根,肺入之气,又纳于肾,肾纳如常,则气出息道通畅。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联络全身,所以,气对机体的调节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气对机体的调节遍及全身和全部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已知的客观世界,也包括尚不十分清楚的微观世界,所以经络并非是一种实体,而是已知的生理解剖学结构及尚未明确的复杂的功能活动,即气的有规律的生命活动现象,多方面研究气的生命物质特性与对机体调节的过程、转化、现象和本质,将帮助研究经络的实质。

2.2气与情志的关系 气与情志的关系说明气与气机可受情志影响,并且,不同的情志所伤,对机体的气与气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即情志因素可以影响气对机体的调节,异常的情志活动,会造成气与气机的异常,从而影响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情志即七情属内伤,它伤“气”,表现为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气与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内经》有“五郁”,后世医家发挥有“六郁”、“情志三郁”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均是由情志伤及五脏,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脏乃病,这深刻阐明情志先伤于“气”,由气而伤脏然后脏病的机理。同时,我们看到不同的情志所伤,对机体气与气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脏腑生理功能,进而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久之则气病而脏病,因而气对脏腑的调节可以看出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途径。

2.3气在临床中的应用 气对机体的调节周遍全身及各个生命环节,气对机体的调节即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又表现异常的病理活动中,所以,我们可以从正常和异常的临床表现来诊治疾病,通过脉诊可以判断全身诸气对机体的调节及脏腑功能活动情况、气血运行情况。脉诊,即独取寸口,是中医学诊法的特点,从寸口可以测知全身诸气与对机体调节的情况,《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变见于气口。”所以通过寸口可查知机体胃气的有无,经气的顺逆,气与气机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诊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并推断病情;舌诊也是中医学诊法的特点,舌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是因为“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手少阴之脉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这样舌就通过经络与脏腑的联系,把体内正常与异常的气与气机活动反映在舌质和舌苔上;因而可以把脉诊和舌诊及异常的气与气机活动表现的症状,进行四诊合参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轻浅深重、转归、预后。“气”对机体的调节不但可以掌握,而且也可以外界调节,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而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都重在调理,即调理气与气机对机体的调节,应用针灸和中药可以治疗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我们把这种治疗叫做双向调节,辨证论治的核心就是随机调节机体整体机能,因此,研究气与气机调节作用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针灸调气,使机体恢复正常;中药入胃,靠气的吸收、运化输布,来发挥药物的疗效,这样看来气是治疗疾病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现代医学运用“基因疗法”,把产生了目的的基因表达物的辩证施治技术……抑制致病基因有害表达的调气法,理解为中医的“反义基因技术”, ……目前研究已表明中药调气确实有产生目的基因表达产物或抑制致病基因有害表达的作用。[3]所以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医学技术与方法,对“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多方面、多途径进行探索,吸取其成果应用于临床并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研究气的生命物质特性和正常气的活动规律与异常气的临床表现,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成果,对"气"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阐明气的生命物质特性及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调节气与气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并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还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4.

生物的特征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生 网络购物 行为特征 对策

一、调查目的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不仅方便快捷、可选种类丰富,而且价格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对他们网络购物的态度及其行为特征,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及监督和管理的对策,并了解和寻求该类学生购物的趋向及购物标准等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以某技师学院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该类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他们目前的消费能力不强,但是未来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笔者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问卷挂在网页进行数据收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调查问卷由19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组成,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系统进行,共收回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达97%。其中,男生占总数的52%,女生占总数的48%;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19%,二年级学生占总数的33%,三年级学生占总数的48%;月消费100~300元的占总人数的29.5%,月消费水平400~528元的占总人数的25.7%。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第一,技工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中,“价格因素”占到首位,这与他们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本区市场买不到或不易买到”“款式多样”和“方便快捷”均占到一定比例,这与快节奏生活与力求方便的心理相符合。

第二,学生访问购物网站的次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潜在购买趋向。

第三,学生在选择网上购物时,具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求“物美价廉”的心理外,对“支付安全”和“商家信誉”的要求也较高。这是由网络这一特殊的消费载体决定的。

第四,学生一般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非常高的专业购物网站消费。调查表明,选择“淘宝”和“易趣”的占绝对优势,共占到近三分之二。

四、网络购物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商家信誉问题,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在网络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商家和消费者利用这一点扰乱市场秩序,从而影响了学生网上购物。然后是交易安全问题,由于网络购物环境不像传统的消费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它的交易过程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很容易存在着诈骗,尤其是对个人信息和账号的安全,这也会影响到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五、对策

技工院校学生是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是资讯传播较快的群体。虽然目前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不一,心理特征以消极为多,但随着相关规章条例的制定、完善和网络购物行为的规范,网络购物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网络购物问题屡屡出现,结合网络购物在学生群体中的特点来具体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措施。

1.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的教育引导

根据本次调查的统计,多数学生有过网络购物行为,这说明在该层面学生群体中网络购物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学生的消费心态还不够成熟,仅凭新鲜好奇进行网络购物,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此,学校应该开展消费教育的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开展网络购物安全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消费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合法网站识别以及防范网络欺诈的技术手段方面的教育。有些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他们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学生预防自我权益保护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技工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摆正对网络消费的态度。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

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支持首先是体现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加大力度,合理引进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建设更加安全快捷的信息网络。同时应该建立平等、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用户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得到较好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

参考文献:

[1]盛晏,邓洪林. 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报告[J]. 商场现代化MARKET MODERNIZATION, 2008(30).

生物的特征篇7

关键词:圆口铜鱼 生物学特征 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89-2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俗名水鼻子、金鳅、圆口、肥沱等,属于鲤科、亚科、铜鱼属,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和支流中,是长江上游特有的经济鱼类,具有良好的养殖前景。圆口铜鱼是河流洄游性鱼类,随着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过度捕捞及水体污染等原因导致其栖息地范围缩小、资源量显著下降,圆口铜鱼的物种保护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已经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获得成功,四川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人工养殖。本文就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圆口铜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体延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背鳍起点处在身体的最高处。体前部稍成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小,较宽,稍扁平。吻宽阔圆钝,向前突出。口下位,口裂较宽大,呈圆弧形。唇厚,上下唇,较粗糙。眼小,眼径小于鼻孔。须1对,粗长,向后可伸至胸鳍基部。背鳍稍短,无硬刺。尾鳍宽,分叉深,上叶比下叶长。鳞片后部长且稍小,各鳍基部及腹鳍基部腹面都覆盖小鳞片。侧线平直、完全。体色为古铜色,带金黄色光泽。腹部淡黄色。背鳍背鳍灰黑色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带黄色,基部淡黄色,腹鳍和臀鳍为淡黄色带肉红色,尾鳍金黄色,边缘为黑色[1]。

1.2 生活习性与食性

圆口铜鱼为杂食性底栖息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喜集群。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及有机碎屑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

1.3 繁殖与发育特点

圆口铜鱼2-3龄性成熟,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屏山,并上至金沙江云南朵美一带[1]。生殖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7月上旬,以5-6月初较为集中。在具有卵石河底的急流滩处产漂流性卵,产出的卵迅速吸水膨胀并在顺水漂流过程中发育孵化。卵膜径一般为5.1-7.8mm,卵周隙较家鱼大,卵膜较厚。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约经50-55h即可孵出[2]。

圆口铜鱼的胚胎发育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和铜鱼十分相似,如卵的大小、轮廓外貌、尾长与全长的比例、肌节数目等臀鳍形成期以后背鳍条和臀鳍条数目相同等。圆口铜鱼早期发育阶段区别于铜鱼的特点有:雏形胚体出现的时间是在原肠中期,铜鱼较晚为原肠晚期;圆口铜鱼的肌节出现期先于眼基出现期,铜鱼则相反,鳔雏形期前铜鱼的眼睛较小和嗅囊大小相近,而圆口铜鱼更小;腹鳍形成时圆口铜鱼出现颌须,铜鱼颌须则在腹鳍形成前出现;肠管形成期到背鳍形成期,圆口铜鱼的胸鳍大于铜鱼,而且从肠管形成期到背鳍形成期圆口铜鱼的胸鳍大于铜鱼[3]。根据以上特点很容易将两者在早期阶段区分开。

2 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疾病的防治

2.1 疾病的预防措施

圆口铜鱼养殖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了疾病预防工作可有效防止鱼病的发生。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体格健壮,规格整齐的鱼种,鱼苗进行养殖前可用3%的食盐洗浴或者聚维酮碘药浴彻底消毒;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到损伤,为细菌侵染提供途径;做好水质调控:采用充气泵增加水体的溶氧量,用生石灰调节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用微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氨氮、亚硝基含量,保持良好环境;做好饵料消毒工作,定时定点投喂螺蛳、河蚌等软体动物,而且在投喂前要经过消毒处理,防止寄生虫感染;对水体定期消毒,加强日常管理。

2.2 圆口铜鱼养殖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2.2.1 赤皮病 赤皮病的发生目前见于江河网箱养殖的圆口铜鱼中。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较高,水流较慢,加之鱼体自身免疫力弱的可导致赤皮病的发生。

症状: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摄食量不断减少,游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病鱼体表局部或者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条基部轻微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常被破坏;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治疗方法:冬季由于圆口铜鱼采食量很低可用聚维酮碘药浴15min,接下来两天连续用0.3g/m3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在圆口铜鱼生长季节,可用按每千克鱼重加50mg恩诺沙星和80mg维生素C拌料后投喂,每天3次,连用5d,同时前三天用聚维酮碘药浴[4]。

2.2.2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是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适宜的发病水温是15-23℃。通常3-4个寄生虫可导致鱼类死亡,1-2个也能造成鱼类生长体长停滞、鱼体消瘦甚至弯曲畸形。

症状: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头部等处。肉眼可见锚头鳋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身体大部分露在体外。镜检可发现虫体身上布满藻类及固着原生动物,寄生处周围组织充血发炎,形成溃烂,通常伴随细菌水霉的继发感染[5]。

治疗方法:(1)采用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0.3-0.5g/m3连用两天;(2)10-20mg/L高锰酸钾浸浴2h。

生物的特征篇8

关键词: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中图分类号:Q958.1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1-0090-09

Study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thropod

in Different Ecotypes of Maize Fields

Xin ZhaoJun, Li ZhaoHui*, Ye BaoHua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of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ecotypes of maize field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arthropo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individual numbers, richness,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in maize-vegetable and maize-fruit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aize fields, but the ecological dominance was lower. The number of predacious and parasitic natural enemies in maize fields was less than that in maize-vegetable and maize-fruit fields. The species richness changed obviously in different time series in summer maize fields, which increased rapidly from the middle of July and reached the largest as 61 kinds at August 13, 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until to the lowest point on September 29.

Key words Different ecotypes; Summer maize field; Arthropo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常年因害虫危害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玉米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节肢动物群落(包括昆虫、螨类和蜘蛛等)结构较复杂,群落内各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或生命系统[1,2]。由于受到内外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影响,比如不合理的化学防治杀伤了大量天敌,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并产生“3R”问题,从而使玉米田生态平衡不时被打破,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更加简单,在时空变迁中很不连贯,物质循环需要不断补充;由于这种节肢动物群落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可以引起生态系统的单纯性和不稳定性。群落研究作为害虫生态控制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是昆虫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3~5],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报道[1,6,7],但有关不同生态类型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季节动态及多样性,探讨了玉米害虫与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及中性昆虫对天敌的调控作用,可为玉米害虫生态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697 mm。本研究纯粮区试验田设在泰安市岱岳区桃花峪西首,该区域常年麦黍轮作,整个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达134 hm2;粮果区试验田设在桃花峪东首,该区域常年种植桃树、苹果树、核桃树等;粮菜区试验田设在泰山区上高村,该区域常年种植各种蔬菜。试验田周围蔬菜种植制度:7~8月份种植豇豆、番茄、茄子、韭菜、西葫芦等;8~9月份种植芹菜、莴苣、菜豆等。

12 抽样调查方法

在泰安市泰山区和岱岳区选择纯粮区、粮果区、粮菜区等3种代表性夏玉米田各1块(至少03 hm2/块),自播种后第10天开始调查,至收获为止,每10天一次。每次在田内采用棋盘式10点随机取样,每点调查10株玉米,共100株,记载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虫态和数量。在害虫及其天敌发生盛期,分别扩大调查地块各1块。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1)目测法:苗期进行整株调查,记录节肢动物种类(害虫、天敌、中性昆虫)及其数量。(2)扫网法:玉米心叶期(喇叭口期),用网径为30 cm的捕虫网在玉米田内植株中上部来回扫3次,将扫到的所有害虫和捕食性天敌倒入保鲜袋内,带回室内检查,分别记录其种类和数量。(3)剥查法:对于一些寄生性天敌,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剥查玉米螟幼虫和蛹,检查螟虫卵、幼虫和蛹的寄生情况,一并带回实验室培养、观察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数量,计算寄生率。

13 室内饲养

调查期间无法鉴定的昆虫如一些鳞翅目幼虫寄主体内的寄生性天敌和生活场所比较隐蔽的蜂类,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将鳞翅目幼虫及蛹置于培养皿,放置湿棉花保湿,每天采集树叶饲喂,直至寄生性天敌羽化,观察寄生性天敌的羽化情况。

14 种类鉴定方法

将不同类型夏玉米田里采集的害虫及其天敌,装入标本瓶或试管中保存,分别编号,并记录采集时间、地点和食物种类等。于室内制成玻片或针插或浸渍标本。然后,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参照有关文献资料,鉴定出所属目、科和种名。

15 数据分析方法

(1)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Nj/N,Nj为每种群数量,N为群落全部物种的种群数量总和;(2)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C=∑Pi2,Pi为第i物种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例;(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lnPi;(4)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1)/lnS,S为种类数;(5)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H′/lnS;(6) Sorensen物种相似性系数:Cs=2J/(a+b),J为群落A和群落B的共有种数;a为群落A的物种数;b为群落B的物种数。2 结果与分析

2006年6~9月,2007年6~9月,经过对泰安市3处玉米试验田害虫及其天敌的普查和系统调查,共采集到节肢动物标本35 892件,从中鉴定出119种夏玉米田害虫及其天敌 [8,9]。

21 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隶属2个纲,12个目,54个科。其中,害虫2纲8目26科66种,占物种总数的5323%;天敌2纲8目25科53种,占物种总数的4274%;中性昆虫3科5种,占物种总数的4.03%。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表现为害虫物种数高于天敌物种数。泰安市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类群是鞘翅目昆虫,共有27种,占群落物种总数的2177%,其次为鳞翅目、直翅目,均有16种,占1290%,同翅目害虫有9种,占726%。膜翅目昆虫均为天敌昆虫。同翅目昆虫种群数量有时较大,但是它们个体微小,对玉米的危害也很小。泰安市夏玉米田害虫以蝗科(11种)、夜蛾科(8种)、螟蛾科(5种)、蝽科(5种)最多。天敌种类以瓢甲科(7种)、虎甲科(4种)、草蛉科(4种)、食蚜蝇科(4种)、螳螂科(4)、狼蛛科(4)的种群数量最多。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天敌中捕食性天敌种数明显多于寄生性天敌种数,其中,捕食性天敌46种,占天敌总数的8679%,寄生性天敌7种,仅占天敌总数的1321%。中性昆虫有3科,分属于摇蚊科、大蚊科和蚁科,共有5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42%。

表1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

总物种组成

类 群 物种数 比例(%)

植食类 66 5323

蝗科Acrididae 11 887

蝼蛄科Gryllotalidae 2 161

螽斯科Tettigoniidae 1 081

蟋蟀科Gryllidae 2 161

蝽科Pentatomidae 5 403

缘蝽科Coreidae 2 161

螟蛾科Pyralididae 5 403

夜蛾科Noctuidae 8 645

灯蛾科Arctlldae 1 081

蓑蛾科Psychidae 1 081

弄蝶科Hesperiidae 1 081

丽金龟科Rutelidae 3 242

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 2 161

花金龟科Cetoniidae 1 081

叶甲科Chrysomelidae 1 081

象甲科Curculionidae 1 081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1 081

叩头甲科Elateridae 2 161

瓢甲科Coccinellidae 1 081

沫蝉科Cercopidae 2 161

大叶蝉科Cicadellidae 1 081

飞虱科Delphacidae 3 242

蚜科Aphididae 3 242

蓟马科Thripidae 3 242

潜蝇科Agtomyzidae 1 081

叶螨科Tetranyehidae 2 161

天敌类 53 4274

捕食类

步甲科Carabidae 2 161

瓢甲科Coccinellidae 7 565

虎甲科 Cicindelidae 4 323

隐翅甲科 Staphylinidae 2 161

螳螂科Mantidae 4 323

食蚜蝇科Syrphidae 4 323

食虫虻科Asilidae 1 081

瘿蚊科 Cecidomyidae 1 081

草蛉科Chrysopidae 4 323

猎蝽科Reduviidaee 1 081

花蝽科Anthocoridae 1 081

姬蝽科 Nabidae 2 161

长蝽科 Lygaeida 1 081

(续表1)类 群 物种数 物种数比例(%)

蓟马科 Thripidae 1 081

微蛛科 Erigonidae 3 242

球腹蛛科 Theridiidae 1 081

圆蛛科 Araneidae 1 081

狼蛛科 Lycosidae 4 323

蟹蛛科 Thomisidae 2 161

寄生类

寄蝇科Tachinidae 1 081

胡蜂科Vespidae 2 161

茧蜂科Braconidae 1 081

蚜茧蜂科Aphidiidae 1 081

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1 081

姬蜂科Ichneumonidae 1 081

中性昆虫 5 403

摇蚊科 Chironomidae 2 161

大蚊科 Tipulidae 1 081

蚁科 Formicidae 2 161

22 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1 优势度和优势种群分析 根据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别计算群落中各物种的优势度指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前3位,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种,玉米蚜、截形叶螨、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是夏玉米田害虫的优势种,在不同的生态型中其优势度指数不同。玉米蚜是明显的优势种,三类群中玉米蚜的优势度指数纯粮区(03892)﹥粮菜区(02329)﹥粮果区(01643),纯粮区由于植物相单一,造成昆虫相的单一,玉米蚜缺乏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又由于繁殖力极强,在夏玉米田导致大量发生。截形叶螨也是夏玉米田优势种,在纯粮区、粮菜区和粮果区夏玉米田昆虫中优势度分别为01326、00625、01922。天敌群落中,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中华草蛉、中华猎蝽、塔六点蓟马是优势种群,龟纹瓢虫在三类夏玉米田中的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0103、00246、00306,塔六点蓟马是粮果区夏玉米田害虫天敌的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00403,中华猎蝽、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在天敌中也占有很大的优势,纯粮区中华猎蝽优势度指数为00040,草间小黑蛛为00093,粮菜区八斑球腹蛛占据有最大的优势度,指数达到00915。除塔六点蓟马外,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中华通草蛉、中华猎蝽等天敌体躯较大,取食量相对较大,对于控制害虫数量有重要的作用。

表2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

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

群落 害虫

优势种 优势度指数d

天敌

优势种 优势度指数d

玉米蚜 03892 龟纹瓢虫 00103

纯粮区 截形叶螨 01326 草间小黑蛛 00093

棉铃虫 00328 中华猎蝽 00040

玉米蚜 02329 八斑球腹蛛 00915

粮菜区 亚洲玉米螟 00836 龟纹瓢虫 00246

截形叶螨 00625 中华草蛉 00137

截形叶螨 01922 塔六点蓟马 00403

粮果区 玉米蚜 01643 龟纹瓢虫 00306

棉铃虫 00761 草间小黑蛛 00021

222 物种丰富度 从图1可以看出,泰安市夏玉米田共调查出群落物种124种,3种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物种数粮菜区(84种)>粮果区(82种)>纯粮区(55种)。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植食性类群有66种,粮菜区(44种)>粮果区(36种)>纯粮区(33种);捕食性类群共有46种,粮果区(35种)>粮菜区(33种)>纯粮区(17种);寄生性类群共有7种,粮果区(7种)>粮菜区(5种)>纯粮区(3种);中性昆虫类群5种,粮果区(4种)=粮菜区(4种)>纯粮区(2种)。

粮菜区、粮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明显大于纯粮区玉米田。粮果区、粮菜区尽管周围所处的环境不同,节肢动物的物种数没有明显的差异。粮果区玉米田相对于粮菜区而言,其周围植被丰富,物种高大丰茂,更适合节肢动物的栖息繁衍,因此在理论上物种数应该多于粮菜区。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多次遇到农民给玉米喷药,导致粮果区夏玉米田物种数少于粮菜区。

图1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物种丰富度

223 群落多样性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害虫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多样性指数(H′)较大的是粮菜区(20761)和粮果区(25296)。这两个群落物种丰富度较大,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个体数比例分布较均匀,故H′ 较大。群落多样性较低的是纯粮田群落,这个群落物种数较少,生态优势度(C)较大,加之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个体数比例分布不均匀,故多样性值较小。

224 群落的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从表3可以看出,群落的均匀度J值变化与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值变化较相似,但是群落的生态优势度C值的变化与J值正相反。因为C值越大,表明群落中优势种突出,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d值越大。纯粮区玉米田优势种蚜虫类个体数量在三类区域中个体数量最多,优势度指数d值最大,自然为害严重。C值最小的粮果区玉米田昆虫群落,优势种亦为蚜虫,但是蚜虫个体数量在三类中发生量较少,优势度指数d值最小,为害较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值大,生态优势度C值小,则种群结构合理,优势种不突出。可以看出,粮果区玉米田昆虫群落符合这种趋势。相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值小,生态优势度C值大,则优势种突出,为害严重,群落结构不合理,如纯粮区。

表3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节肢动物

群落IC 物种丰富

度S 个体总数

N 生态优势

度C 多样性指

数H′ 均匀度

J

纯粮区 53 16883 08319 15667 03147

粮菜区 82 23561 03511 20761 07752

粮果区 78 19864 02189 25296 06359

225 群落结构的相似性 利用T Sorensen(1948)相似性公式计算3个群落两两之间相似性系数,见下列半矩阵表4。

本系数仅从群落共有种的构成角度判断两两群落的相似性。两两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大的群落是粮菜区和粮果区(08615)。

表4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

群落的相似性指数

不同生态型玉米田 纯粮区 粮菜区 粮果区

纯粮区 1

粮菜区 08193 1 1

粮果区 07927 08615 1

23 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序列上的结构特征

231 物种丰富度 从表5可以看出,泰安市夏玉米田群落物种丰富度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差异明显。自6月23日至8月13日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夏玉米的不断生长,为昆虫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越来越多的物种迁移到夏玉米田中,气温的不断升高更加促进了昆虫的生长发育。8月13日物种的丰富度达到最大值,为61种,其次为8月2日,为58种。这段时间夏玉米田的温湿度适宜,食物丰富,适合昆虫的生长、繁殖,所以物种数比较多。8月13日以后,物种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出现波动现象,丰富度降低,至8月22日出现一个低谷,为45种,其原因是调查前两天(8月20日)泰安市境内有一场大范围的降雨和大风,部分节肢动物被冲刷致死,大雨过后物种丰富度有所上升,至9月1日恢复到53种。

表5 不同时间序列上的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2007)

序号 时间

(月/日) 物种丰富

度S 个体总

数N 生态优

势度C 多样性指

数H′ 均匀度

J

1 6/23 9 258 02333 13581 067295

2 7/3 12 319 03700 18063 075962

3 7/13 21 1205 04526 19342 081199

4 7/23 39 1583 08132 17358 067157

5 8/2 58 1819 04499 23612 070440

6 8/13 61 2658 04043 21058 074193

7 8/22 45 2396 02393 29578 061081

8 9/1 53 962 04003 24025 067510

9 9/11 42 1324 03449 21615 052821

10 9/20 41 877 02216 22845 050101

11 9/29 18 411 06163 18358 039996

232 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变化波动比较大。对泰安市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测定结果表明,2007年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整体较高,在时间序列上8月2日以后波动较大,9月11日以后波动比较平缓;8月22日出现最大峰值,H′值为29578,在8月2日和9月1日出现两次较大的峰值,分别为23612、24025,这3个时期物种比较丰富,物种数最高达61种。均匀度J值明显低于H′,变化趋势与多样性一致;这是因为均匀度J是群落丰富度S和群落多样性指数H′的函数,群落多样性指数H′值越高,其物种数量分布越均匀,反之某种物种的优势度则越大。从2007年全年情况看,J值在039996~075962之间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说明群落中物种数量分布较均匀。2005年全年C值较低,其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与J值相反,这说明群落中的优势种表现并不突出。

24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241 纯粮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1)物种组成分析:纯粮区节肢动物群落共调查2纲,12目,34科,55种(表6)。其中害虫33种,占物种总数的6000%;

表6 纯粮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类群 物种数 比例(%)

植食类 33 6000

蝗科Acrididae 6 1091

蝼蛄科Gryllotalidae 1 182

蟋蟀科Gryllidae 2 364

蝽科Pentatomidae 3 545

螟蛾科Pyralididae 3 545

夜蛾科Noctuidae 4 727

弄蝶科Hesperiidae 1 182

丽金龟科Rutelidae 1 182

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 2 364

花金龟科Cetoniidae 1 182

象甲科Curculionidae 1 182

叩头甲科Elateridae 2 364

沫蝉科Cercopidae 1 182

飞虱科Delphacidae 2 364

蚜科Aphididae 1 182

蓟马科Thripidae 1 182

叶螨科Tetranyehidae 1 182

天敌类 20 3636

步甲科Carabidae 1 182

瓢甲科Coccinellidae 4 727

隐翅甲科 Staphylinidae 1 182

螳螂科Mantidae 1 182

食蚜蝇科Syrphidae 2 364

食虫虻科Asilidae 1 182

草蛉科Chrysopidae 2 364

寄蝇科Tachinidae 1 182

蚜茧蜂科Aphidiidae 1 182

姬蜂科Ichneumonidae 1 182

猎蝽科Reduviidaee 1 182

花蝽科Anthocoridae 1 182

蓟马科 Thripidae 1 182

微蛛科 Erigonidae 1 182

狼蛛科 Lycosidae 1 182

中性昆虫 2 364

大蚊科 Tipulidae 1 182

蚁科 Formicidae 1 182

天敌20种,占物种总数的3636%;中性昆虫2种,占物种总数的3.64%。昆虫群落中,鞘翅目昆虫占物种总数的23.63%,表明纯粮区夏玉米田鞘翅目害虫种类丰富;直翅目、鳞翅目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636%、1454%,在纯粮区夏玉米田昆虫群落中处于从属地位。天敌群落以捕食性天敌为主,占8500%,寄生性天敌物种数较少。从以上和表6可以看出,纯粮区夏玉米田害虫和天敌在物种数上相差较大,害虫物种数较天敌物种数多13种。害虫物种数明显大于天敌数,表明纯粮区夏玉米田害虫种类丰富,易引起害虫的暴发。

(2)纯粮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各类群的相对多度分析: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即群落中各类群个体数量占群落调查总体数量的比例。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各营养层、功能团和类群相对多度的分析表明,植食性营养层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由表7可见,纯粮区植食性昆虫相对多度为94901%,其中刺吸功能团数量最多,主要包括蚜虫类、叶螨类、叶蝉类、飞虱类,其中蚜虫类群相对多度达到64236%,叶螨类达到9913%;捕食类昆虫相对多度为4564%,以蜘蛛类、瓢虫类、食虫蝽类为主,相对多度分别是1853%、1490%、0665%;寄生性昆虫相对多度为0180%,以寄蝇科、蚜茧蜂科为最多;中性昆虫相对多度为0156%。

表7 纯粮田节肢动物群落各类群相对多度类群 相对多度(%) 包括主要种类

植食性类群 94901

刺吸类 83657 玉米蚜、截形叶螨、白背飞虱、

大青叶蝉、斑须蝽

鳞翅目类 9201 白星花金龟、棉尖象、铜绿丽金龟

甲虫类 1276 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短额负蝗

直翅目类 0767 亚洲玉米螟、粘虫、棉铃虫

捕食性类群 4564

瓢虫类 1490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背小毛瓢虫

步甲、虎甲类 0046 中华虎甲、放屁甲等

草蛉类 0285 中华通草蛉

食虫蝽类 0665 小花蝽、黄足猎蝽

螳螂类 0207 中华螳螂、大刀螂

捕食性蓟马 0300 塔六点蓟马

蜘蛛类 1853 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

其它捕食类 0017

寄生类 0180 茧蜂科、寄蝇科等

中性类 0156 大蚊科、蚁科

242 粮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1)物种组成分析:粮菜区节肢动物群落共2纲,12目,48科,84种(表8)。其中害虫44种,占物种总数的5238%;天敌

表8 粮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类群 物种数 比例(%)

植食类 44 5238

蝗科Acrididae 8 952

蝼蛄科Gryllotalidae 1 119

螽斯科Tettigoniidae 1 119

蟋蟀科Gryllidae 1 119

蝽科Pentatomidae 4 476

缘蝽科Coreidae 1 119

螟蛾科Pyralididae 4 476

夜蛾科Noctuidae 5 595

灯蛾科Arctlldae 1 119

弄蝶科Hesperiidae 1 119

丽金龟科Rutelidae 2 238

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 1 119

花金龟科Cetoniidae 1 119

叶甲科Chrysomelidae 1 119

叩头甲科Elateridae 2 238

瓢甲科Coccinellidae 1 119

沫蝉科Cercopidae 1 119

大叶蝉科Cicadellidae 1 119

飞虱科Delphacidae 1 119

蚜科Aphididae 2 238

蓟马科Thripidae 2 238

潜蝇科Agtomyzidae 1 119

叶螨科Tetranyehidae 1 119

天敌类 38 4524

步甲科Carabidae 2 238

瓢甲科Coccinellidae 5 595

虎甲科 Cicindelidae 3 357

隐翅甲科 Staphylinidae 2 238

螳螂科Mantidae 3 357

食蚜蝇科Syrphidae 2 238

食虫虻科Asilidae 1 119

瘿蚊科 Cecidomyidae 1 119

草蛉科Chrysopidae 3 357

寄蝇科Tachinidae 1 119

胡蜂科Vespidae 1 119

蚜茧蜂科Aphidiidae 1 119

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1 119

姬蜂科Ichneumonidae 1 119

猎蝽科Reduviidaee 1 119

花蝽科Anthocoridae 1 119

姬蝽科 Nabidae 1 119

蓟马科 Thripidae 1 119

微蛛科 Erigonidae 2 238

球腹蛛科 Theridiidae 1 119

圆蛛科 Araneidae 1 119

狼蛛科 Lycosidae 2 238

蟹蛛科 Thomisidae 1 119

中性昆虫 2 2.38

大蚊科 Tipulidae 1 119

蚁科 Formicidae 1 119

昆虫38种,占物种群落的4524%;中性昆虫2种,占物种总数的2.38%。昆虫群落中,鞘翅目昆虫占物种总数的2382%,表明粮菜区夏玉米田鞘翅目害虫种类丰富;直翅目、鳞翅目占物种总数的比例相等,均为1310%,在粮菜区夏玉米田昆虫群落中处于从属地位。天敌群落同纯粮区,以捕食性天敌为主,占该群落的8684%,寄生性天敌物种数较少,占1316%。从表8可以看出,粮菜区夏玉米田害虫和天敌在物种数上相差不大,害虫群落物种数仅比天敌群落物种数多6种。粮菜区夏玉米田周围常年多种植蔬菜类植被,有利于昆虫群落的生长和繁育。

(2)粮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分析:由表9可以看出,粮菜区植食性昆虫相对多度为87951%,以蚜虫类、叶螨类为最多;捕食类昆虫相对多度为11261%,以瓢甲科、草蛉科、花蝽科为最多;寄生性天敌相对多度为0676%,以姬蜂、蚜茧蜂科为最多。与纯粮区相比,植食性类群的相对多度小于纯粮区(94901%),植食性类群中,蚜虫类所占比例较大,但是粮菜区夏玉米田捕食性类群更加丰富,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天敌数量大,食量大,对于控制蚜虫类群的数量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寄生性天敌相对多度(0676%)也明显高于纯粮区(0180%)。

表9 粮菜区节肢动物群落各类群相对多度类群 相对多度(%) 包括主要种类

植食性类群 87951

刺吸类 74507 玉米蚜、截形叶螨、

大青叶蝉、斑须蝽

甲虫类 2476 白星花金龟、棉尖象、铜绿丽金龟

直翅目类 2767 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短额负蝗

鳞翅目类 8201 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

捕食性类群 11261

瓢虫类 4643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背小毛瓢虫

步甲、虎甲类 0646 中华虎甲、放屁甲等

草蛉类 0685 大草蛉、中华通草蛉、丽草蛉

食虫蝽类 1609 小花蝽

螳螂类 1201 大刀螂

捕食性蓟马 1223 塔六点蓟马

蜘蛛类 2850 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

其它捕食类 0017

寄生类 0676 姬蜂科、寄蝇科等

中性类 0312 大蚊科、蚁科、摇蚊科

253 粮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1)物种组成分析:粮果区节肢动物群落共2纲,12目,41科,82种(表10)。其中害虫36种,占物种总数的4390%;天

表10 粮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类 群 物种数 比例(%)

害虫类 36 4390

蝗科Acrididae 4 488

蝼蛄科Gryllotalidae 1 122

蟋蟀科Gryllidae 1 122

蝽科Pentatomidae 2 244

缘蝽科Coreidae 1 122

螟蛾科Pyralididae 3 366

夜蛾科Noctuidae 4 488

灯蛾科Arctlldae 1 122

蓑蛾科Psychidae 1 122

弄蝶科Hesperiidae 1 122

丽金龟科Rutelidae 2 244

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 2 244

花金龟科Cetoniidae 1 122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1 122

叩头甲科Elateridae 1 122

瓢甲科Coccinellidae 1 122

大叶蝉科Cicadellidae 1 122

飞虱科Delphacidae 2 244

蚜科Aphididae 2 244

蓟马科Thripidae 2 244

叶螨科Tetranyehidae 2 244

天敌类 42 5122

步甲科Carabidae 2 244

瓢甲科Coccinellidae 6 732

虎甲科 Cicindelidae 3 366

隐翅甲科 Staphylinidae 1 122

螳螂科Mantidae 3 366

食蚜蝇科Syrphidae 3 366

食虫虻科Asilidae 1 122

草蛉科Chrysopidae 3 366

寄蝇科Tachinidae 1 122

胡蜂科Vespidae 2 244

茧蜂科Braconidae 1 122

蚜茧蜂科Aphidiidae 1 122

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1 122

姬蜂科Ichneumonidae 1 122

猎蝽科Reduviidaee 1 122

花蝽科Anthocoridae 1 122

姬蝽科 Nabidae 1 122

蓟马科 Thripidae 1 122

微蛛科 Erigonidae 3 366

球腹蛛科 Theridiidae 1 122

圆蛛科 Araneidae 1 122

狼蛛科 Lycosidae 2 244

蟹蛛科 Thomisidae 2 244

中性昆虫 4 4.88

摇蚊科 Chironomidae 1 122

蚁科 Formicidae 2 244

大蚊科 Tipulidae 1 122

敌42种,占物种总数的5122%。昆虫群落中,鞘翅目昆虫占物种总数的2439%,表明粮果区夏玉米田鞘翅目害虫种类丰富;直翅目、鳞翅目、蜘蛛目分别占物种总数的731%、1219%、1098%,在粮果区夏玉米田昆虫群落中处于从属地位。天敌群落以捕食性天敌为主,占该群落的8333%,寄生性天敌物种数较少。可以看出,粮果区夏玉米田害虫天敌在物种数上比害虫物种数多,天敌物种数较害虫物种数多6种,表明粮果区夏玉米田害虫天敌种类丰富,对于控制玉米田害虫种群的数量可产生更大的作用。粮果区物种数量(82种)仅比粮菜区(84种)少2种,但是比纯粮区(55种)多27种,这与粮果区周围的生境有密切关系。

(2)粮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分析:粮果区植食性昆虫相对多度为82155%,捕食类昆虫相对多度为16003%,寄生性昆虫相对多度为1631%(表11)。其中,植食性昆虫以玉米蚜、禾谷獈管蚜、截形叶螨为主,相比纯粮区、粮菜区,粮果区蚜虫类的相对多度最小,为47382%;粮果区捕食性类群的相对多度最大,以塔六点蓟马、蜘蛛类、瓢虫类为主,捕食性类群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能较好地控制植食性类群数量;寄生性天敌相对多度同样在三类夏玉米田中最大,果树生境物种丰富,其中很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可以由果树转移到玉米田,在玉米田中栖息、繁

表11 粮果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各类群相对多度类群 相对多度(%) 包括主要种类

植食性类群 82155

刺吸类 76278 玉米蚜、截形叶螨

甲虫类 2009 白星花金龟、棉尖象、铜绿丽金龟

直翅目类 0667 中华稻蝗、东亚飞蝗、短额负蝗

鳞翅目类 3201 亚洲玉米螟、棉铃虫、粘虫

捕食性类群 16003

瓢虫类 2295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

步甲、虎甲类 0932 中华虎甲、放屁甲等

草蛉类 1403 大草蛉。中华通草蛉

食虫蝽类 2120 黄足猎蝽、小花蝽、姬蝽等

螳螂类 0633 中华螳螂

捕食性蓟马 5111 塔六点蓟马

蜘蛛类 3492 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

其它捕食类 0017

寄生类 1631 茧蜂科、蚜茧蜂科、寄蝇科等

中性类 0211 摇蚊科、大蚊科、蚁科

殖并寄生玉米害虫,玉米田也为果树节肢动物群落提供了大量食料。3 讨论

31 夏玉米田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重要特征[10]。群落多样性是衡量群落中的物种总数量及每一物种相对多度的指标:群落稳定性指群落在一段时间过程中维持生物种间相互组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受到外部或内部扰动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包括群落现状的稳定和时间过程的稳定。从害虫管理的角度讲,群落稳定性指农林生物群落受到人为的干扰少,群落内物种组成丰富,害虫及天敌相互制约机制增强而导致害虫种群数量波动减弱的状态,最好是低于经济阈值。但是不受任何干预和控制的农田生态系统是不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控制。

一般认为,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其多样性就越高,群落则越稳定。也就是说,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稳定性[11]。从这一点上讲,任何影响多样性的因素则会影响到稳定性。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度多样性是稳定自然系统的特征之一。玉米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节肢动物群落(包括昆虫、螨类和蜘蛛等)结构较复杂,群落内各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复合体或生命系统。纯粮田昆虫作为一种植物相单一的物种群落,生物多样性不高,又由于受到内外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影响,比如不合理的化学防治,杀伤大量天敌,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玉米田生态平衡不时被打破,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更加简单,生态稳定性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引起害虫的大暴发。粮菜区、粮果区夏玉米田则由于周围丰富的植被,造就了一个物种丰富的昆虫群落,害虫天敌比较丰富,形成良性循环的食物网,通过天敌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种群的变化。

32 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昆虫群落存在差异

3种不同生态型夏玉米田的地势、地貌、土质、栽培管理等自然条件基本相同,但由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每次对节肢动物调查的情况看,纯粮区夏玉米田所捕获的捕食性、寄生性和其它类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这显然与植被的单一有关。粮菜区、粮果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明显大于纯粮区夏玉米田,可见玉米田周围的蔬菜、果树等植被对节肢动物有保护与增殖作用。夏玉米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为害虫天敌如瓢虫、草蛉[12,13]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各个物种之间的调控处于平衡而不至于发生太大的波动,因而优势种不明显。而纯粮区玉米田,由于缺乏利于节肢动物生存、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一旦环境条件适于某种类群的发生,就很难充分发挥天敌对其控制作用,数量就会激增难以调控。

33 关于生物多样性对防治玉米田害虫的一点看法

生态学界对于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看法不一。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使得捕食性与寄生性类群的丰富度显著增加,而植食性类群的生态优势度下降,抗逆性与维持群落内种间的平衡力增强。本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夏玉米田在不同生态型条件下,节肢动物群落动态特征的变化状况,为寻找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经济林生态环境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降低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从持续利用玉米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种植和管理玉米田,增加玉米田周围植被的多样性,或者选择植被多的区域进行种植,这对于较好地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持续地控制害虫的发生都是十分有利的。参 考 文 献:

[1] 邱明生, 张孝羲, 王进军, 等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时序动态[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4(1):70-73

[2] 侯美珍, 张永强, 王卫光 玉米地昆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 植物保护,2005,6:47-52

[3] 牟少敏, 李照会, 薛云东, 等 利用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评价防治麦套春棉主要害虫的生态效益[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27(增刊):112-115

[4] 牟吉元, 李照会, 郑方强, 等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结构和生态控制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3):253-261

[5] 李照会, 郑方强, 刘桂林, 等 山东省中药材储藏期昆虫群落结构的数量特征研究[J] 粮食储藏,2001,30(3):12-16

[6] 王振华, 周兴苗, 朱子平, 等 鄂西春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种类的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1):13-15

[7] 田玉龙, 王向阳, 邵正飞, 等 淮北地区夏玉米田节肢动物优势种群灰色系统及时间生态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14-318

[8] 辛肇军, 李照会 夏玉米田害虫天敌种类调查[J] 山东农业科学,2011,6:85-89

[9] 辛肇军, 李照会 夏玉米田害虫种类调查[J] 山东农业科学,2011,5:76-81

[10] 赵志模, 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1-48

[11] 张文庆, 张古忍, 古德祥 保护利用农田天敌的群落问题探讨[J] 植物保护学报,1996, 23(4): 361-367

生物的特征篇9

关键词: 刈割;草甸草原;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617-03

Abstract: In the meadow steppe, taking the 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y and Stipa baicalensis community in Hulunbeier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oil microorganism and enzyme activity in mowing disturba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erence of cutting to 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ies was small, the four index of α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y were higher, the species diversity was more abundant and the growth situation was rela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Stipa baicalensis community.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mowing areas showed the same trend:bacteria>actinomyces>fungi (P 10~20 cm. The soil depth of urease, catalase, invertase activities in 0~10c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10~20 cm.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α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P

Key words: meadow steppe; mowing; community features;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enzyme activity

不论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还是退耕后新建的草地,除发挥其生态功能外,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草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放牧和割草两种。对于北方温带草原而言,放牧和刈割是草场利用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两个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由于牧草生产季节不平衡,刈割相对于放牧而言,对于解决牧草生产季节不平衡的问题,确保家畜越冬营养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广大牧区,割草地收获的干草是解决牧草供给季节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冬春期间抗灾保畜,减少春乏损失的主要措施。

研究在刈割干扰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羊草和贝加尔针茅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在刈割条件下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哪个生长情况更好,更适合刈割,产量更高等,对于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采样地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甸草原。位于49°33′49.4′′-49°43′20.8′′N、118°50′15.7′′-118°58′21.2′′E,海拔695~787 m。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年均气温-2.6 ℃,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8.4 ℃和-49 ℃;年积温1 580~1 800 ℃,无霜期110 d;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多集中在7~9月且变化较大。草原类型是以羊草(Leymus chininse)p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分别为建群种和优势种构成,主要伴生种有硬质早熟禾(Poasphondy lodes)p蓬子菜(Galium verum)等。

1.2 试验设计

1.2.1 样地设置 根据利用方式不同,将样地分为放牧和刈割两个区,再根据建群种不同将每个区划分为羊草群落(YD)和贝加尔针茅群落(BD)。本研究只对刈割区的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进行研究,刈割区属于常年正常刈割3年以上,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分别以羊草和贝加尔针茅为建群种。每个群落各设一个样带,每个样带长100 m,宽2 m,在每个样带中随机取面积为0.5 m×0.5 m的样方,重复15次。

1.2.2 植物调查与取样 2012年8月中旬,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达到高峰期时,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刈割草场的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各选取一个样带进行调查与取样。野外植被学调查采用常规调查法[1]。植物多度采用计数法测定、植被盖度采用目测法测定、用直尺测量每个物种的自然高度、地上生物量测定,齐地面剪取茎叶,然后分种计数并称取鲜重后,装入纸袋中自然晾干,称其干重。

1.2.3 土壤样品采集 在采取植物样本的同时采取土壤样本。每个样地内用9 cm土钻随机选10个样点,每个取样点之间间隔10 m,分层取0~10 cm、10~20 cm土壤样品,同层土样混合均匀,试验设3次重复。将土样保鲜带回实验室立即进行试验,用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2.4 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测定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活菌计数培养基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方法参考文献[2]。

1.2.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脲酶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酶活性以24 h后1 g土中NH4+-N 的毫克数表示;转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酶活性以24 h后1 g土中葡萄糖的毫克数表示;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酶活性以每克土壤滴定所需0.1 mol/L KMnO4的毫升数来表示[3]。

1.2.6 数据处理

1)重要值。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计算公式为: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密度+相对盖度)/3

2)植物群落α多样性 物种α多样性指数包括:Margarlef丰富度指数(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p)。

3)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和SAS 9.1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2.1.1 群落盖度变化 群落盖度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贝加尔针茅和羊草的群落盖度大致相同,相差不大(P>0.05)。贝加尔针茅群落高出羊草群落2.090个百分点(图1A)。

2.1.2 群落高度变化 群落高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贝加尔针茅和羊草的群落高度大致相同,相差不大(P>0.05)。贝加尔针茅群落高出羊草群落2.217%(图1A)。

2.1.3 群落密度变化 群落密度变化显示,两个群落的密度比较与群落高度和盖度有所不同,两个群落之间有显著差异(P

2.1.4 群落现存量变化 群落现存量变化显示,不同群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2 植物群落α多样性变化

由表1可知,不同群落在刈割干扰下,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贝加尔针茅群落相比羊草群落有升高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同群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差不大。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羊草群落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群落18.110%(P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不同群落之间有显著差异,羊草群落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群落35.544%(P

Simpson优势度指数:不同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羊草群落高出贝加尔针茅群落2.20%。

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同群落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羊草群落高出贝加尔针茅群落7.07%。

2.3 刈割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由表2可知,在土壤微生物中,无论是羊草草原还是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的数量基本上较放线菌高1个数量级,放线菌较真菌高2个数量级。细菌与放线菌和真菌均呈显著差异(P0.05)。两类型草原相比较,在0~10 cm土层中放线菌的数量贝加尔针茅草原的要高于羊草草原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4 刈割对羊草和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刈割对羊草和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情况见表2。两种类型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情况为0~10 cm高于10~20 cm,刈割干扰下两个土层中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比较,贝加尔针茅草原的要高于羊草草原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转化酶的活性羊草草原要高于贝加尔针茅草原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5 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数量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

3 结论与讨论

刈割作为草甸草原重要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之一,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而言,是一种人为干扰机制,对草地生态系统及其各组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刈割干扰下的草甸草原,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表明,刈割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数、群落密度以及羊草群落盖度[4],同时,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即刈割间隔期间的缩短,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有所减少。适量的刈割可以刺激植物的生长,但刈割频次过多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5]。适度的刈割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活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6],所以研究刈割对草原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草地具有重要意义。

贝加尔针茅个体比羊草大,在高度和盖度两个指标中贡献大,高于羊草,可是同一大小的样方中羊草数量众多,导致密度指标上羊草要大于贝加尔针茅[7]。而且,由于贝加尔针茅个体大,对别的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强,导致同一群落的种间竞争过程中,贝加尔针茅会优于羊草[8],这可能使贝加尔针茅群落的现存量和枯落物量要小于羊草群落。另外这可能也是导致羊草群落α多样性比贝加尔针茅群落高,因为种间竞争小,就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同生存,生物多样性就高,反之就低。

植物群落与数量特征:在群落与数量特征的五个指标中,不同群落之间高度和盖度都没有显著差异,相差不大,但贝加尔针茅群落略高于羊草群落。而另外两个,即现存量和密度,不同群落之间有显著差异,并且都是羊草群落显著高于贝加尔针茅群落。表明在刈割干扰下,以羊草为建群种的群落所受的影响比贝加尔针茅群落小,生长情况相对更好。

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刈割干扰下,羊草群落受影响较贝加尔针茅群落小,植物群落α多样性四个指数都比贝加尔针茅群落高,物种多样性更丰富。

总之,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在刈割干扰下,羊草群落普遍生长情况相对更好,生物多样性也更高,而且由于枯落物的量高于贝加尔针茅群落,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会比贝加尔针茅好,但是就草场的牧草生产力而言,由于贝加尔针茅个体大于羊草,使得贝加尔针茅群落明显高于羊草群落。另外,虽然贝加尔针茅群落在刈割干扰下生长情况稍劣于羊草群落,但对草甸草原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贝加尔针茅群落更适合刈割。在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调整两个群落的刈割强度和刈割频次,以便达到最好的利用效果,对此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 恕,李 博,王义凤.草地生态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 李振高,骆永明,滕 应.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林先贵.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桂 花,乌仁其其格,袁 伟.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下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81-183.

[5] 鲍雅静,李政海,包清海.多年刈割对羊草草原群落生物量及羊草和恰草种群重要值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32(3):309-313.

[6] 郭明英,卫智军,徐丽君,等.不同刈割年限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1):51-57.

生物的特征篇10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生物识别技术 安全性

一、引言

随着各种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无论我们到银行取钱、网上购物,还是注册网络服务、刷卡消费,都需要身份的识别。传统的身份识别方式不仅繁琐,并且满足不了安全性的要求,但令人欣喜的是,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个电子商务中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生物识别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身份识别,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安全和隐私。

二、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今后信息交流的热点,成为各国争先发展,各个产业部门最为关注的领域。

1.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使安全性经受新考验

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数之一。人们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2.电子商务的国际化趋势使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三、基于生物统计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1.生物识别技术的特点

生物识别技术是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身份验证技术。它依靠人体的生物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生物识别技术是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它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也不需随身携带钥匙、智能卡之类的东西。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实现自动化管理。

2.生物识别技术分类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对虹膜的特征结构进行检验,进而确定用户身份。这种方式方便可靠,无需物理接触,具有惟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非侵犯性等优点。

视网膜识别技术:包括虹膜技术与角膜技术。角膜扫描是用低密度的红外线去捕捉角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惟一模式就被捕捉下来。它具有使用者和设备非接触、视网膜不会被伪造等特点,但由于要求被扫描者在它读取角膜信息时直立不动,很难获得用户的普遍接受,另外,角膜扫描仪对于盲者和眼睛患病的人是无效的。

面部识别:通过对面部特征进行识别。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记录一些核心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通过特定算法将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

签名识别:也被称为签名力学辩识,它是建立在签名时的力度上的。它分析的是笔的移动,而非签名的图像本身。签名力学的关键在于区分出不同的签名部分,有些是习惯性的,而另一些在每次签名时都不同。它容易被大众接受,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性情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签名也会随之改变。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行为识别技术,识别设备不断地测量、记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并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从而确定用户身份。 是一种非接触的识别技术,用户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指纹识别系统:它通过对指纹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采集、分析后,与模板库中存储的指纹对比,自动、准确地鉴别出个人身份。用来采集指纹图像的技术为光学技术和电容技术。光学技术需要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电容技术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片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的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四、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基于生物特征的验证技术愈加显示出它的价值。生物密码时代呼之欲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有效地鉴定个人的身份有着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执生命密匙,启身份之锁”,在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流的知识经济崛起时代,身份的鉴定有了来自生物体自身的密匙,横跨这两大科技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愈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前景。

由于各种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单一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向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方向发展。当然生物识别技术并非万无一失,与数字密码识别技术相比最大的缺点是,一旦当事人的生物特征被仿制,很难像改变密码一样更改自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