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25 16:07:02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课程考核

引言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2018年针对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中对文学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旅游管理专业这类与媒体信息处理需求较高的专业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课程。在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院下属信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完整教学方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更好地将榜样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内容,应用到课堂实践,从而实现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本文基于《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的建设改革,进行探讨研究。

1课堂教学管理

真正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在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具体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的课程标准修订、课程进度调整、教材编审选用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1)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文件,课程思政应首先体现在课程标准的任务目标中。《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标准中应表明多媒体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专业人员或普通大众获取、设计制作和传达信息的主流方式,是现代本科人才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传播方式数字化变革而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应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良的职业技能。在实训项目中应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实际设计创作过程的规范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强化实际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精工良匠。(2)课程进度的调整。课程进度是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的计划安排。课程进度的调整,重点应考虑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合理规划课程技术、技能的教学进度安排,并明确指明各个教学环节进度应融入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应独立安排教学时段,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应用、作品创作、经典赏析中的思想、道德、价值、审美等思考、讨论,实现技术与思想在意识上的真正融合。(3)教材的编审选用。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材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选应慎重考查其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特别是,编选的教材是否很好的融汇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思政内容。

2课堂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时要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在《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重新审查课程全部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环节内容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可采用案例教学、技术应用实践、经典赏析等多种手段将思政教育不着痕迹、自然而然的融入技能知识的讲授中。将创新、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专业训练和价值引导等要素就这样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水乳交融,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的思政设计示例如下。(1)知识产权意识的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学习需要使用到相应的处理软件及各种素材。在进行“教学软件的安装”的教学时,可对教学软件的版本、网络下载软件资料类型、软件使用申明进行介绍。即可让学生软件工具及网络资源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支持正版,抵制盗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认识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讲解“ps/pr素材预处理”操作时,应加入素材选用技巧和“水印”的作用的讲解,使学生理解著作权的保护。(2)独创意识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媒体作品的创作。在开展作品创作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独创意识的培养。例如,对于“绘图”操作的学习,可在指定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绘制作品,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点评,挖掘学生作品的亮点、特点,提升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又例如,在“pr视频特效”学习环节,引入介绍网络上媒体爱好者共享的独创特效,让学生感受创作的多彩性,丰富性,培养学生创作的乐趣。(3)法律安全意识的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同样存在大量不法分子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在教授学生技术应用时应灌输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例如在“ps修图”技巧教学时,可“人脸替换”案例强调肖像权的法律保护。在“ps技术应用”教学时,可列举ps诈骗案例,为学生敲响信息诈骗防范的警钟。(4)审美观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除了技术能力的体现外,艺术审美也是一个避不开的关键要素。在图像合成以及视频合成教学环节,可提供大量经典制作或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艺术情操的培养和熏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考核

旅游《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沿用命题考查的方式。在思政改革的要求下遵循“严要求,宽过程,出结果”的指导思想,将期末考核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后一环。(1)严要求:方案考查涉及的范围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内容,作品规格、结构严格限定。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综合掌握及应用,培养学生设计操作的规范化。(2)宽过程:对考核作品的具体内容、操作细节不做限定,鼓励学生自由创作。(3)出结果:对学生作品的评阅应从整体角度审查其设计性、操作性、应用性,技能水平及思想情怀做出合理评价。例如,2018级学生的期末考核命题为“学院风采”,让学生自行观察、发现学院之美,自行收集、处理素材并设计展现学院风貌的小视频。在整个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母校之独特、之优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并主动将对母校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中。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举国抗疫,对2019级学生期末考核命题为“抗击疫情”,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去听,去看,去感受,人民之悲痛,英雄之豪迈,国家之强大,党之伟大,民族之自豪。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2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研究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的出台,国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造就既精通本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复杂和抽象,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从计算机教学出发,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软件开发应用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既是集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数据库等多门专业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独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图、查找、排序等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间关系复杂。教学中,应针对应用实例,对编程中常用的算法给予重点讲解,对典型数据结构数据元素的集合关系以及基本运算展开教学研究和深入的讲解。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需的软件基础知识、懂得高级编程语言知识、丰富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又熟练运用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方法,使其软件素质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和动手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计算机知识较薄弱,尤其是该课程是以概念多、抽象而复杂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学科,理论知识多、应用层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感觉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加重了思想包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策略上缺乏创新,沿袭着“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积极性受到压抑,自身创造力和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知识传输与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课时限制。该课程知识点较多,课程学时安排较短,教师偏重基本理论讲解,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吸收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繁杂的基本概念,而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往往因课时限制只能点到为止,学生无法体会课程的乐趣,更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对策研究

明确教学目标。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在对教材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学生易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活动,准确驾驭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将“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优秀教学方法组合运用,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操作系统、 数据结构、 数据库技术等功能和运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以“任务驱动法”为代表的互动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熟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是国内外运用较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地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既增强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强化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意识。

巧设学习情境。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启迪思想,通过探索、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情境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先进思想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语言编译时,使用“栈”可实现函数过程的调用。当计算机输出数据打印时,打印机速度慢,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讨论,最终在操作系统中设一个打印队列,将打印任务逐个完成,避免了数据丢失或打印次序混乱。任务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思维,体会知识的奥妙,深刻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焕发出可贵的集体智慧,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传道授业,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更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抽象的、枯燥的软件技术基础,用实用化和情趣化的现代教学思想巧妙呈现,产生共鸣、碰撞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充分感受学科魅力,从而启迪心灵,放飞思想。当学生暴露出畏难或厌烦情绪时,教师应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并用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打破常规、迎难而上,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点的跨越。

四、结论

综上所述,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梳理教学思路,将优秀的现代教学思想融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龚正良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孙亚杰.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6):168.

[3] 张小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4):129.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3

【关键词】AR技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AR技术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在各种电子产品大面积推广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心,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在教学行业内普及,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将AR技术引入其中,让学生处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让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2AR教育教学平台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受到专业因素的影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基于AR技术,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打造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出和现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AR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光电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以此创造出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将AR技术应用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构建教学平台,让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问题。此外,AR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教学,改变传统的静态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抽象思维知识形成具象化认识,学习难度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培养。

3AR教育教学平台的构建方式

3.1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位置跟踪器和数据手套等设备组建而成的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应用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知识,并且对一些情境形成直观的认识。比如,将设备应用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拆解计算机设备,将其中一些软件系统具象化,对软件系统之间联系性形成深刻的了解,甚至直观的感受到计算机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走向。2016年曾经推出一款头戴式AR教育教学平台,具有一键操作和一键统计等功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还有一些公司设计了光学投影系统,真正摆脱电脑和手机,在空气中完成操作,真正落实计算机系统组件设计任务。

3.2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手持设备和APP软件,打造出高效教学流程,借助手机将虚拟形象融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教学体验,确保特殊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需要和配套的图书共同完成教学,学生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图片,就可以将静态例题转变为演示效果。如,病毒的传播,利用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学生扫描病毒传播文字后者病毒传播图片时,就可以的看到病毒传播的动态过程,并且进一步明确杀毒、建立防御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

近几年来,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得到了大范围发展,美国曾经设计了一款手持式AR教育教学平台设备,其中包含了六门基础课程,借助系统内部的教学工具完成教学,并且及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学生借助眼镜、激光笔等道具进行操作,打造出了裸眼3D立体的感受[1]。比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到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插件,借助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将所有的插件和系统囊括在内,从而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编程体验,不仅如此,学生编程的过程中,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也会及时发现学生的编程错误,并且将编程状态及时的展现出来,简化编程的应用测试工作。

4AR教育教学平台的具体设计

AR教育教学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动态化的吸收理解知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计算机基础模块、增强现实接口以及系统设计模块,利用相应技术。比如,计算机病毒传播教学中,利用AR教育教学平台将通过摄像机拍摄到的病毒传播文字描述,传输到计算机屏幕上,计算机此时就会创新形成一个虚拟的程序系统界面,病毒的传播过程和文字描述相重叠,然后将其传递到手持式虚拟系统中,学生可以操控病毒或者操控防御机制,形成一个对抗游戏,从而系统的了解病毒传播过程,不仅简化了病毒传播学习难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AR教育教学平台还可以通过编程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出的不同的训练。通过ARML人机交互技术,建立系统的编程操作系统,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最终得到高质量的系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微软Hyper-V虚拟化技术,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完善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声卡、网卡、USB等关键配件,选择相应的网络模式和操作系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这种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中,存储多个不同的编程程序,完成更加复杂的编程。而且桌面式AR教育教学平台方便数据移植,数据备份能力也极强[2]。

5结语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4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就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技术 教学探讨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text combine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probe into "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 teaching method. and propose some view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teaching themselves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link. and has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this course.

keywords: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discussion

reform in education 论文网在线

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入门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收能力等差别很大。上好本课程,必须妥善解决好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及学校各级相关领导都必须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把这门课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下面笔者将就他的实际工作谈一谈他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的看法。

1.首先必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部分,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仅应该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而且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着力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当从过去的操作技能的培训逐步过度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重要作用,熟悉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方法和掌握获取专业软件的途径。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讲,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和各章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整体规划,即对教材内容做整体的分析与规划,将讲授内容分为若干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各种有效的讲授方法,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相连,首尾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体。因此应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划分为各个知识点,然后对各知识点再详细组织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总结出重点和难点、同时为教学过程准备大量的适合教学需要的、针对性强的、丰富的教学索材;最后再挖掘各种教学内容的前沿课题,为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必须经常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提出各种宝贵的意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组织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中讨论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制作出适合教学的教学课件,编写指导书、习题集、有可能编写教材。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强调与专业相结合

3.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这门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从多方面强调实践教学,①在教学安排上,压缩讲课时间,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另外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再增加一些课外上机时间。②在考试成绩中,增加动手操作内容,在期末考试中,操作部分占40%;取消期中考试,用三个大作业( word部分、excel部分、ppt部分)代替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也主要参考平时上机成绩。③采取小班辅导,确保每个机房(40~60学生)有一个指导教师,要辅导到位.④上机操作课内容要明确具体,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⑤强调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通过上网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3.2与专业相结合

在上这门课时,强调与专业相结合,计算机应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这里只强调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网上找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热点问题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等,记下网址,并把它下载做简单的处理后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教师,把它作为平时作业记入成绩.这一点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本课程的角度讲,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题目,练习了多项教学内容.从与专业相结合、作为专业学习工具的角度讲,学生通过这个练习,了解了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热点问题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等,这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大有宜处。

4.发展网络与远程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个效果。

《计算机信急技术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己难以实施。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网上教学和远程教学。网上教学指开发基于校园的ca1课件。把教师的备课笔记、布置的作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远程教学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包括同一学校不同教室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它使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阅读到最优秀的教材,感受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网上教学实现了学生自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还可以使有精力的学生选学更多的内容,而且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呈现教学信息和接受反馈,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今天人们必备的一种技能,我们应当建立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一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德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8-25.

[2]张李。 把脉信息技术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5

1二维码综述

二维码(即QuickResponse)又称二维条码,是一种应用在移动设备上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能够表示更多数据类型的编码方式。二维码首先利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数据符号信息,然后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实现自动识读与信息的自动处理。二维码除了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即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外,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的特性。1.1二维码信息容量大,内容多元化。二维码作为链接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将二维框图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用户的信息读取提供便捷。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提取到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学习内容的无限延伸,进而为学习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和愉悦的学习心境。1.2二维码制作简单、易上手。二维码具有较宽的编码范围,能实现对文本、视频、图片等多形式信息的编码需求,同时二维码便于存储与读取的特性能满足实际运用中用户对于知识素材的保存与提取诉求。在实际的教学材料准备阶段教师可借助免费“二维码软件生成器”,将多形式教学资源转换为二维码图并保存在课件中,然后借助智能终端扫描就可以随时调阅资源库中的学习内容。制作过程简单方便适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1.3二维码安全、易推广。二维码不但具有较快的信息提取速度,还具有强大的容错、纠错能力和较高的译码正确率,即使在被损毁50%的情况下仍能被正确读出,误码率不超过千分之一。同时二维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通过对资料设置二维码加密实现对资料的涉密保护,因此将二维码应用在教材、课件的推广使用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盗版、复制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2二微码在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1二维码技术特征的可行性。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二维码技术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通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与译码软件共同实现二维码的识别,进而实现信息的读取存储、自动输入、文件下载、网上支付等功能。这为二维码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上的可行性。2.2二维码教学的受众群体的可行性分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在我国移动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手机上网成为网民最常用的渠道占比达98.6%,而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高达100%。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爱探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因此将二维码应用于教学将自然而然的拥有庞大的受用群体与良好的用户体验,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方式、知识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学习交流方式。目前二维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这将对于促进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2.3二维码教学的实践性和延展性的可行性分析。二维码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应用方式灵活的特性,因此其不但可以独立识读其所存储的信息,也可以与其它识别设备一起组合成一个自动识别系统,甚至与无线技术相结合,对接GPS定位、视频、语音等应用,这为实际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二维码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其不仅可以存储知识内容,还可以与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对接,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4二维码教学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实践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反转课堂”、MOOC、微课、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并反推动了现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开启高等教育新模式,进而推进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二维码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维码技术的自动识别响应和信息的自动输入功能不仅能方便学生的自主登录学习,还能同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二维码技术借助无线技术能方便的实现视频、语音、文本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内容的分享、协作和交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创意空间。3.1二维码技术在课外自主学习支持功能分析。基于二维码的教学模式不仅简化登录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的记录用户的轨迹,为开展用户行为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便于教师课上高效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二维码的自动输入功能将课前预习、拓展学习内容、课后实践等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则根据学习的实际需要获取所需的内容。然后教师通过二维码教学管理系统的反馈能清晰的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组织在线答疑、同户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利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来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简化教学工作内容,促进教学绩效和学习效果的提高。3.2二维码技术的课上互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视频、语音、图片、文本的交互和声画、语音的实时交流与同步传递与呈现。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教学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部分,教师通过二维码可以实现多种形式教学材料呈现如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等,学生通过二维码可以实现自主的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与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先后次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选择多次重复学习与同步交流沟通,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实现教学课堂考勤的同步真实操作,并能记录学生上课的实际上课学习情况。鉴于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里实践操作部分的技巧性较强,学生在二维码模式教学课上通过观察学习教师的操作,然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与实时的操作练习、交流互动中通过分享可以使得操作技巧掌握更加多样化。这种跨时空交流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的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二维码还是一种高效的资源分享方式,将学习材料与二维码结合形成分享链接,成为学习内容推广和分享的有效渠道。

4二维码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的优势分析

4.1简单高效率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基于二维码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模式,借助于移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实现了简化用户随时随地登录流程,突破了传统教学学习中的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自主选择随时随地的进行。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碎片化的课余时间、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分享交流学习中遇见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彰显出极大的优势。二维码技术的丰富学习资源呈现形式,能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络链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在一定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2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基于二维码技术实现的教学模式具有响应速度极快、错误率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将其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文化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因智能手机的使用这仅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互动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良好的学习体验。这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学习热情不高具有很好的指向性。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学校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必须针对教学现状,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一是学生的起点不同,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高中起点入学的学生比较适合,而初中起点的学生则感到吃力。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教材过于完整和系统,效仿高校教材,计算机水平低的学生吃不透,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2)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实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实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时,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测评系统测试,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次,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新知识,让学生对相关前沿知识多多了解。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挥,贯彻创新理念,实施创新战略。三是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关对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根据计算机专业特色,学校设置了相关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从教学实际来看,课程体系的设置有时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课程目标对学生要求过高,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重视不够。再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存在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基础学习,忽略实践创新性课程学习。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把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最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当前,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缺乏清晰定位,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各种层次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小,使得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导致人才培养在整体结构上趋同,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2)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建立科学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广泛调查企业对不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新的培养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其次,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每门课程的实验设置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同时,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积极推动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探索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使用人才的无缝对接方式。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突出教师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掌握,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7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0 引言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相继开展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以往“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 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要问题

1.1 多媒体手段冲淡了教学主题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实现方法也多种多样。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多媒体技术运用过于繁多复杂,则会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

1.2 多媒体手段代替了学生思维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多数多媒体课件将公式、练习、实验等,都压缩、改造而典型化和简约化,大大缩短了认识过程,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也凸显了它的短处:整个课件将整节课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都按照教师的课前设想进行整合,教学中一切都按多媒体规定的程序进行,学生按照预先审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流时,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凡是做一些简单的应答,或者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形成“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式,缺乏独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才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

1.3 多媒体手段异化了教学目的

无论媒体技术如何发达,它也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手段应该服从并为教学目的服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出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异位现象。

1.4 网络速度影响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在网上调用的教学媒体都是大量的图形、音像资料,对网络的传输带宽、速度要求极高。有时为了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此,一方面可采用硬件或系统软件来解决网速问题,如建设高速的校园局域网;另一方面,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应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

2 计算机基础教学高效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途径

2.1 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

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环境是网络,网络是它的基础。因此,可以建成局域网或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能够收集、制作、存储、管理和传输各类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教材,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条件。同时为学生自学和小组教学提供方便。此外还可为科研工作和教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可以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不是说教者,他们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师生交流与共同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传输工具和存储工具,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多途径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同时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记忆、表达信息的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清除信息垃圾,避开有害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2.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交流与合作,它优于以前的课件演示教学形式。网络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具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主要应用模式有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学习三种,教学设计时所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满足感。

选用课堂教学方法,要满足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学生学习系统完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充分、教学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教学进度快慢适宜、课堂管理严格有序,并有利于学生态度与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等要求。

选用小组教学方法,要满足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鉴别能力,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现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要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选用个别学习方法,要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一基本条件。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个体情况,学习资源要方便适用,学生要适应网络学习环境,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要灵活。

2.3 编写满足需求的多媒体教材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从而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只要网络服务器上有丰富的资源,每台学生机都能享受到,不必为每台计算机准备资料软件,学生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组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化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随时调用。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仅有书本教材、音像教材,还有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首先要满足教学性要求,即选题恰当、满足教学需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其次要满足科学性要求,即内容正确、符合逻辑、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合情合理、准确真实;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第三,图像、声音、文字设计合理;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声音清楚、音量适当、声像同步。第四,交互设计、页面跳转以及人机应答合理方便。第五,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媒体选用恰当、画面悦目、声音悦耳;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六,投资合理、效益好。第七,容错能力强、界面友好。

2.4 实现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模型、黑板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又叫电子技术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影以及多媒体网络等。

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满足最小代价原则:一方面媒体在内容上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设计和制作媒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及精力最小。其次满足共同经验原则,即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媒体所传输的知识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第三满足多重刺激原则,即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多次重复表现同一内容。第四满足抽象层次原则,即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的具体和抽象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层次。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8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对电类专业初步确定了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简称“软件技术基础”)为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

“软件技术基础”作为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能够为熟练应用本专业相关软件,甚至进行相关的二次开发等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该课程的内容相当于计算机专业的5门专业课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系统概论”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其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原理抽象、实践性强,不易被学生所掌握。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2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面临以下四点问题:

(1) 学生感觉难学。课堂讲授的都是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学生常常提出诸如“感觉自己C语言学的不错,但是虽然学习软件技术基础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找到感觉”、“学习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等问题和疑惑。

(2) 教师感觉难教。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往往降低教学难度,教学时间大部分花费在基本概念上,而

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较深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或避而不谈。

(3) 学而无用。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会背诵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更没有了解软件是如何管理计算机全部资源的。

(4) 资源有限。该课程的学时较少,大部分院校的该课程在30~50个学时之间,我校早期教学大纲只有40个学时。尤其是实验学时更少,我校只有8个学时。而且,学校实验室计算机资源紧张。

上述的四点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

3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采用案例式的任务驱动,引导教学

在课堂的讲授中,尤其是讲解新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同时又带着多个概念和知识点的任务进行学习,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枯燥的概念。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教学内容。

比如栈的概念,传统讲解只知道是一种存储单元,具有后进先出的特性(Last-In/First-Out),学生学完后并不知道其有何用途,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迷宫问题为例引入栈的概念,如图1所示,带着要设计计算机程序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任务来学习,如图2所示的详尽分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栈的用途:能够解决类似迷宫问题等的深度优先搜索问题。并能够应用栈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要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的优点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形象、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制作和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的动画资源。如图3所示,图的广度优先遍历多媒体动画。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努力营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环境。其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电子教案、网络程序实验平台(如图4所示)、网上答疑、作业提交与批改系统、习题和答案等模块,具有多种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的综合性网络教学资源。

3.3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我校新教学大纲中实验学时为16学时),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所以,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以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

在上机的指导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程序调试的基本技巧,还要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的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使学生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思想,知道如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4完善考核机制,引领教学

考核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会很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的方向发展。不再侧重考学生的概念记忆等内容,而是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三者相统一的人才,侧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平时成绩的30%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验课程,开发一个小型的软件系统,让学生体会软件工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实施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两届学生设计了数十种程序,有简单电路仿真软件、公司产品展示系统、教师办公系统等,如图5、图6所示。

4总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其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四点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采用案例式的任务驱动,引导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引领教学,共四项一体的具有一定开拓性教学改革措施,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11-18.

[2] 徐士良.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辛华,姚新宇. 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尝试[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57-59.

[4] 程文彬. 独立学院“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30-32.

Analysis and Discuss on Teaching Methods for Computer Software Technique Foundation

CHEN Di-yi, MA Xiao-yi, XIN Quan-cai

(North 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9

采用的材料是甘登岱乔丽娅李珊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17级计算机班。授课时长45分钟。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本节课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本节课既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又是本书的第六模块—网络基础的开局之篇。本节内容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章节能否理解和顺利进行,所以学好它,将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本节课面向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以以前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也对接触过网络。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过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对本章内同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举例说明)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授法:讲授法、列举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

授课过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网:如鱼网、蜘蛛网,让学生脑海中有“网”的概念,形象。让学生总结出网的特点,纵横交错,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系统,她是有多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而他们三者不仅仅是连接起来,还要有网络软件支撑,最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分别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系统(Windows、Linux、)通信设备(路由器、集成器)通信线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网)列举日常生活中上不了网的可能性:网线未插、协议未配置、服务器等原因。通过对概念的升入解剖,让学生清楚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后再次总结定义,引导学生记住定义。

2.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指出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其中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中局局部的意思。特征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结构简单,由单一组织拥有和使用。对应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广广阔的意思,因为覆盖地理广阔,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便是城域网(MAN)覆盖地理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即大约一个城市内,如北京市城域网。这部分要求学生记住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的缩写,给出缩写能写出全称,然后举出任意网络让学生判别出属于具体哪个网(LAN、WAN、MAN),能举出局域网广域网的特征。

因为没有实物参照,比较抽象,所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总结成一个表,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和记忆。

(2)按模式分为对等网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两张图,列出它们的区别、特征、功能。

3.讲述计算机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提出网络的功能,老师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出重点。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出日常考点、考试形式。

三、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1.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展示法效果明显

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的实物展示法,其优点是直观明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理论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不足之处在以我自己讲解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并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内容有些多,怕时间不够,导致讲得有些快,学生消化记忆的时间比较少。学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网络实验设施不齐备。没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实验室,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能够看看,不能看到实物。现下流行的无线设备、XDSL等设备更是没有。

2.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要明确教学难点、重点,给学生明确清晰的思维路线图。

(1)教学难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性能/价格比。

(2)教学重点总结

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送,使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问题,通过一些算法分交给不同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户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网络中的资源,快速地进行运算;分布式输出,将需要输出的大型任务,选择网络中的空闲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分布式輸入,将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多个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以解决数据输入的“瓶颈”问题。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表现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就可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无后备使用情况下,一台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计算机可用性是指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网络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中较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样就能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载,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5)提高性能/价格比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联网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网络中不必为每个计算机配备一台打印机,可通过打印机共享让多台计算机共用一台打印机,从而节省成本。

三、小结

计算机技术基础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WAP技术;网站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9-03

一、引言

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和PDA等便携设备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获取资讯的重要工具。使用手机上网具有许多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如不易受物理条件的限制和黑客的攻击。WAP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手机业务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各类手机的新功能也推动了手机移动业务量的增长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本研究开发的WAP网站,结合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教学进度同步。同时,本网站还会将新知识新技术以拓展知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利用网络论坛、留言等方式加强生生互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理论知识,把课堂空出来,教师可用其扩展教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构建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本次研究立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知识更新速度过慢、教师讲解未体现个别化教学等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WAP技术的网站。通过移动平台,该网站的覆盖范围更广泛,让所有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可以自己定学习进度来学习网站中的内容,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得大学的课堂不再拘泥于死板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开放化,并让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进入网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最新前沿紧密联系。

二、WAP概述

WAP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常被翻译为无线应用协议。WAP 的目标是要把拥有丰富信息和先进业务的互联网上的内容引入到现有各种移动终端中,它的出现使得移动网络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它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改动,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5]。本文网站选用了以移动平台为载体的WAP技术。

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嵌入无线手持设备中的浏览器来获取所需信息。 WAP支持绝大多数无线网络,所有操作系统都支持WAP,其中专门为手持设备设计的有EPOC、Windows CE、FLEXOS、OS/9及JavaOS,一些手持设备如掌上电脑安装微型浏览器后,借助WAP接入Internet[1]。用于显示手机网页的微型浏览器,需要解决手持设备内存小和网络带宽限制的问题,所以这一类的微型浏览器文件很小。

WAP是一种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技术,需要在客户的移动终端中嵌入一个微型浏览器,把较多智能化事务的处理环节交给与之相适应的WAP网关。

三、基于WAP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设计

本网站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抽出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获得所需或感兴趣的内容。

1.网站设计原则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本研究开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主要针对的是大一年级学生,在开发前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设计网站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所需的不同学习资源,并把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原则。本网站学习内容的选取主要是围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站上所显示的内容都是精心筛选的,都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保障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原则。交互是学习者进行认知建构的基本条件,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3]。网站设计有留言板板块,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或者不太清楚的计算机操作过程可及时得到讲解。

(4)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原则。在用手机上的WAP网站进行课程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章节,已经掌握的地方不用多做停留,把时间留给自己有问题的章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学习。

2.网站风格定位

(1)整体色调选择。网站色彩处理的好,可以在网站内容传播上锦上添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设计出精美的网站,就要从网站风格、色彩搭配下手[4]。本网站主要适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缺乏沉稳的性格,所以网站设计以具有“沉稳”特性的蓝色为主,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站的内容上。由于网站主要是手机浏览,手机CPU的能力有限,所以正文部分没有背景色,就用手机浏览器自带的背景颜色(白色),以降低手机浏览网站时耗费的内存。

(2)网站长宽的界定。网站主要用于实现学生的移动学习,所以本网站的长设定为320px,适合于现有的大部分手机屏幕,即使会有滚动条,也较短,宽度不超过两屏,实用性比较高。

(3)字体颜色的选择。本网站是以蓝色为主,导航的字用纯白色,与导航的背景色差较大,显示效果较好,正文部分由于是白色背景,所以字体选择了黑色。网站的主体内容会由于这样的色彩搭配而更加醒目,从而达到吸引和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网站功能设计

基于WAP技术的《计算机基础》网站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站的功能上主要分为新闻公告、Word专题、Excel专题、PPT专题、留言板五部分:

新闻公告:主要包括最新上传的内容公告、计算机领域的时事以及近期计算机领域的会议和计算机考试等相关的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信息,与现实生活接轨。

Word专题:包括Word菜单的学习、文章排版、Word特效及Word常用的模板四大部分,这个专题主要进行Word软件的学习,通过详细讲解常用的Word模板格式,把Word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Excel专题:包括菜单学习、Excel效果学习,本专题主要服务于Excel的学习,学习了解该软件的基本功能,

PPT专题:主要包括菜单学习、PPT特效学习两大部分,并且带有丰富的案例和详细的案例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的PPT技能。

留言板:主要实现学生的在线留言功能,普通用户会有登录、留言发表、留言回复和留言查看这四个权限,网站管理员拥有用户管理和留言管理两大权限。

4.网站结构设计

通过对本网站内容和权限的分析,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网站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四、基于WAP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实现

(1)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Web Developer 2008 Express Edition

Visual Web Developer2008是使用 Web应用程序并且是多种配置创建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该软件提供了一种生成网站,并形成将其到宿主网站的理想环境。使用这种开发工具能够方便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开发出 网站。使用Visual Web Developer 时不用安装 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由于它本身包括了一个本地的 Web 服务器, 网页所需的全部功能都能在本地的 Web 服务器上进行测试和调试。

(2)数据库:SQL Server 2005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的数据库平台[5]。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引擎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此外该数据引擎也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本网站用SQL2005数据库来存放后台数据资源。

(3)网站首页

网站要用于手机浏览,在首页的设计上要体现网站的整体风格、主要内容以及手机中不能占用较多内存的特点,又要充分体现网站每个链接中的具体功能。本网站的页面设计如图2所示。

五、结束语

本研究开发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园地。学生学习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缺陷,可以减少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学习。本网站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需要所在高等院校按照计划安排时间进行集体测验,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所在高校很好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

基于WAP的学科学习网站是一个新生事物,笔者对其认识还比较肤浅,在基于WAP技术的《计算机基础》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6]。比如由于长时间的网络学习很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容易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后续研究中仍需要做进一步探究来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鹰,梁文聪,胡晓等.WAP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9(1):55-57.

[2]张燕宁.基于WAP技术的教务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3]安晓飞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3(4):21-23.

[4]马莹莹,杜暖男.色彩搭配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