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十篇

时间:2023-03-20 10:37:25

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篇1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经典优秀资源,深化和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按照市委的有关要求,新城镇在全镇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村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结合我村实际与中小学现状,制定了《泥沟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相互沟通联络,本着全员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全村小学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普及的前提下抓提高,着眼“熏陶”,注重“感悟”,激发“兴趣”,承认个体差异,鼓励发展特长,不求整齐划一。在内容选择和技巧指导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小学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分年级列出了重点诵读篇目,确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制度,长期开展。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各中小学校都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

(一)在抓常规方面,把经典诵读活动融入到学校教学的适当环节,在全员和普及上下功夫。一是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诵读经典诗文,循序渐进,熟读成诵;二是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由专业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含义,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把握,从而提高诵读的艺术含量。

(二)在抓大赛方面,我村要求各学校采取班级、年级、学校等层面层层组织,层层选拔的方式进行,各学校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镇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式,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三)在抓诵读参赛作品方面,我们着重突出了两个艺术性,首先要求诵读技巧的艺术性,然后再追求诵读形式的艺术性。特别是在诵读形式上,采取了个人朗读、集体诵读、节目表演、情景游戏等多种诵读类型,融入了背景音乐、舞蹈表演、唱腔渲染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既增强了诵读作品的感染力,也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诵读热情,赋予了经典诵读活动更广泛的内涵和影响力。

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们打造了一批诵读精品,发现了众多具有天赋和灵性的诵读人才,对中小学生的诵读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了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的诵读内容充实了我镇各中小学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次经典诵读的篇目十分广泛,从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欧阳修的《酒翁亭记》,岳飞的《满江红》、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的《忆江南》、《三字经》、《千字文》等古诗文,到《纸船》、《毛主席诗词》、《生命的价值》《秋天的雨》、《一株紫丁香》、《最后一分钟》,《祖国颂》、《我的祖国》、《中华少年》等近现代名篇。可谓跨越古今,涵盖精髓,真正起到了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

(二)浓厚的传统文化陶冶了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篇目是我国传统儒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有做人的道理、有处事的原则、有善恶的标准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朗朗的诵读声传入心灵,必将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震撼和影响,对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正视不足,改进提高。

本年度经典诵读活动从组织层面和活动效果来说,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诵读水平参差不齐。

中华经典篇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品中华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已传承了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国学,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在浩瀚的国学宝库中,《弟子规》无疑是一朵奇葩。《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之根白;贪嗔痴慢,人心堕落之原因,皆在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弟子规》这本书,正是从根本出发,明伦教孝,务其根本。《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类似《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中华经典篇3

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较深的是〈为政篇〉第二,里面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地说出其余的,这样少犯错误;要多看各种情况。把觉得有危险的地方避开,谨慎地去做其余的。这样就能减少后悔。在生活中不要夸夸其谈,否则就会言多必矢。而且还要三思而后行。

论语中还有很多让我回味无穷的,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在学习中,我们要刻苦钻研,深入思考,不能空想,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就不会被迷惑。

比如:英语要多收集词汇,记住音节,理解词义,不要死记硬背,要多听多说,才能学好英语。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之一,它对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

中华经典篇4

一、追根溯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本根”

“本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范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道家较早明确提出“本根”一词,将“道”作为创生万物的本根。儒家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将“本”视为“道”之根源。有本根才有凝聚力,故有“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之语。无本根则无精神基因,“本根剥丧”则“神气旁皇”。中国人历来反对“修节目而弃本根”,如果忘“本”或无“根”,必然无所归依,甚至误入歧途。

当今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自尊心得以恢复,民族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人们对“本根”的渴望越发强烈,对精神家园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对本国历史和文化抱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那么,中国人的本根究竟在哪里?与会学者作出了相同的回答:中华传统文化。正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所指出的:“中国人”不是从黄皮肤、黑眼睛之类的人种表面特征上说的,也不是从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之类的地域特征上说的,而是从炎黄子孙和中华文化上说的,是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本根在中国文化,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人,不懂得中国文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认为,五千年来一直传承不断的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华人凝聚的精神力量。在向现代社会快速迈进的过程中,中国人所努力寻找的“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文化及其价值。

建设新文化,并非意味着丢弃本根。钱逊教授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新文化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不可能另起炉灶。这好比树木的成长,一棵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有的枝条会枯死,或遭到病虫害,需要修剪、施肥,采取各种措施复壮,不断新陈代谢,而它的本根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这棵树了。文化的发展也是这样,要变革,要建设新文化,但本根不能丢。他赞赏第七中学提出的“做一个负责的中国人,做一个卓越的中国人”。同时,他强调,在培养“负责任”的“卓越”的人才时,要注重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养育,要学习《论语》等经典,这样才能有成长的本根。

二、经典研读:从《论渤等经典中探究价值资源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多存在于《论语》等经典之中。中国人对中国的源头经典著作《论语》没有理由一无所知。要做有本根的国民,就有义务研读中华经典,通过研读经典而传承价值,涵养人格,汲取智慧。钱逊教授指出,《论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其中心思想是讲做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中讲的做人的道理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论语》等经典无不强调“孝”为仁之本、德之本。张践教授以孝文化为切入点,从孝道与儒学核心价值、孝道与仁爱、孝与忠诚、孝与爱国、孝与德育、孝与精神超越六个方面展示了人生所源、所归、所续,探讨了实现人生价值之路。他强调,

“孝”是一切道德精神之源,孝道是中华文化之根,孝道作为伦理的要求,是出自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要求和道德自觉。孝道推行到社会,就是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团体。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本固邦宁:本根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为强国之本。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培养有中华文化之本根与气质的公民,必须重视本根教育,注重中华经典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将经典研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习经典、研究经典、传承经典已成为历史和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金美华在致辞中强调,实施本根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儿童少年终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中外文化全面交流的崭新时代,难免会出现种种思想混乱现象。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固其本根,给予充足的精神营养,就难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现代化中国的栋梁。因此,她认为,以《沦语》等经典为主要载体,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根教育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大事。

大连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张慧岐指出,处于开放中的金州新区实施本根教育非常必要。他深刻分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本根教育在促进原金州区与开发区两区融合、融洽发展上的重大意义,希望金州新区的本根教育在已有基础上迈出新的步伐。刘国敏处长强调实施本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又一巨大基石。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创造力的培养。以经典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正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及早将经典根植在下一代的心灵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育人智慧;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内涵和区域整体教育科研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牛朝霞校长介绍了第七中学最初实施本根教育的思考:学校处在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生源多样,来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经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根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源动力,才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自生力、同化力、凝聚力和勃发力。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强化本根教育,学生才有交流合作的基础,实现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

四、贵在行动:本根教育实践异彩纷呈

本根教育贵在行动,贵在坚持不懈地探索。近些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自觉地将素质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注重从中华文化本根中汲取养分,为本根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第七中学十年成果展。建校十年来,在素质教育之路的探索与反思中,学校构建了一种基于本根教育、和谐教育及时空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生态体系。这一教育体系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根教育为基础和切入点,开设《论语》等国学校本课程,力求将经典沉淀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中,涵养学生的中华少年气质,让学生终生受益。学校还结合学科特点,将本根教育融人到各学科的课程中。与会代表分别观摩了第七中学的政治、历史和语文课。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中华文化功底给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在本根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中国情、民族魂、世界观”的理念,致力于和谐教育,让学生在坚守本土化特性的基础上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努力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学校通过时空生命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在和未来,关注人与人、人与地球、人与宇宙的发展与变化,强化科学的生命成长理念。牛朝霞校长总结学校十年来的实践指出:本根教育是和谐教育和时空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本根教育与和谐教育、时空生命教育一起构建了一个高位开放的素质教育体系。同时,这三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北京第四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学校努力将儒学经典价值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中。来自北京第四中学的连中国老师介绍了学校开展儒学经典教育的几点做法:坚持儒学经典晨读;常年给全校教师开设《论语》精读讲座,并定期为全校师生开设国学讲座;利用寒暑假开展体现国学精神的游学活动;成立“国学社”,采用传统书院的教育方式讲读儒家经典,师生之间畅所欲言,提倡做儒家的修身工夫;参与“国学与基础教育”课题研究项目,承担国学教师培训工作,还进行了经典示范课教学;先后为家长和社区内的国学爱好者举办了“家风一国学与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第四中学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教材体系,成为北京市国学教育的龙头学校。

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峰小学教导处主任隋培芹介绍了学校传承中华经典进而彰显办学特色的做法。学校以传承经典、指导言行、提升素养、促进和谐为目的,采取家校结合、学做结合、读写结合的策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毓秀钟灵渐渐融入长峰小学的生命之中。学校从校园经典文化打造、学生经典记录、丰富多彩的经典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努力用经典点亮其成长之路。学校采取讲座、交流等形式培养教师的经典素养,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经典的重要意义,用经典照亮教师的发展之路。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打造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五、返本开新:本根教育任重而道远

返本开新是本根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返本就是要追本溯源,对儒学的来源及其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回到经典,深入地发掘儒家思想的真精神,为当代教育所用;开新就是在研究和传承中华经典价值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结合当今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创新。

返本才能开新。为将十七大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中华文化本根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儿童少年开始就重视经典诵读,练好“童子功”。然而,现行教材中经典相对缺失、教师中华经典功底参差不齐、学生经典教育苍白无力已成为制约学校本根教育推进的三大突出问题。基于此,牛朝霞校长指出,第七中学的本根教育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区域协调,学校连动,将以《论语》为重点的经典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实现经典教育的持续,胜与实效性,形成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色,凸显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影响儿童少年的人生轨迹;其二,科学规划,拓宽渠道,建立以经典教育为重点的富有特色的本根教育课程体系,各年级固定时间设置经典教育课程,在各学科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创设经典教育氛围,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本根教育体系;其三,依托课题研究,依靠专家精辟解读经典和引领,尽早实现对《论语》渤等经典的全员研读,最终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迅速推动本根教育的深入实施。

中华经典篇5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合:大家好!

男:今天,翔宇实小,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百年老校,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请欣赏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

男:我们诵读《三字经》《千家诗》等蒙学经典。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七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点诵。

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旁。

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男: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男:水乡宝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水乡宝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男:这里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梦如幻。

女:这里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请欣赏二年级同学表演的吟诵“水乡之歌”。

男:荷乡有十里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女:荷乡有出水莲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男:荷乡是“接天的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荷乡是“一色裁的罗裙,芙蓉向脸两边开”

男:啊,美丽的荷乡,让我们在淡淡的荷香中吟诵你……

男:美丽的荷乡令人向往。

女:荷乡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请欣赏由二年级同学表演的《采莲谣》。

男:起伏蜿蜒,雄奇险壮,这就是山;

女:涓涓细流,浊浪排空,这就是水;

男:山,站成一个参天的叹号,抒写着一段青色的情感;

女:水,流淌成一个前行的逗号,描述着古往今来的颤动。

男:今天,让我们走进山的世界里,去饱览山川的秀美。

女:今天,让我们徜徉在碧波之中,去陶冶自然的情怀。

男:你看,少先队员们在火车的鸣笛声中,在青山绿水间,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旅程。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女: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

男: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女:请欣赏由六年级同学表演的“感受伟人情怀”。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让我们师生共读经典,在书海中徜徉。

女: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下面请欣赏由我校青年教师展示的“书香伴我同行”。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中华经典篇6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情动辞发,言为心声。先贤往圣的经史典籍,旷世巨著,诗词歌赋,无不恢宏志士之气,表露赤子之心,激荡爱国之情!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现代社会的突飞猛进需要经典文化的推动

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三十年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发展起来的,截然割断历史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也必然渗透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分,需要不断地新陈代谢,赋予传统文化以积极的时代内涵。

3.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这些现象,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4.治国兴邦的历史重任需要传统文化的导引

儒学可以给中国人提供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及国情的认识武器和治国理念。它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忠恕”之道,“仁、礼”之道,“和为贵 ”之道,主张“仁政”、“民为 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虽是古老的,但却是经典的。它所表述的“道”甚至是永恒的。传承经典文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和平稳定有序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

5.中国特色的建构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弘扬

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模式和办法。中国特色不在于科技和经济、物质生活的水平,而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抛弃了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抛弃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6.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比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时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经典篇7

自从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收获:

1.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3.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4.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5.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

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儿童,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同样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中华经典篇8

鉴于上述的认识,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对丰富民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

我们班就在学校倡导的特色语文活动中,开展了阅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的课外阅读活动:

1 营造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论语的活动成果,包括论语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 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朗朗上口的“论语”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 晨韵对歌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让他们手不释卷,接受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4 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将《论语》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每天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条《论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论语。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论语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提倡每个孩子在课间以论语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孩子睡觉前背诵一条论语等等。

5 成立读书小组

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背诵,组长起带头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实施,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6 组织论语诵读会,每月评选诵读小明星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月从已经背诵的论语中精选20条,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在举行论语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明星,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论语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7 将论语诵读列入期末口语测试达标内容之一

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8 开展假期经典诵读活动

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上学期的寒假主题就以本次特色语文行动研究相结合,以各年组子课题内容为指导,制定了相应的诵读学习计划。我们年组的主题为“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我们提出了读书倡议,给孩子们拟定了论语学习内容,还引导学生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将自我读经评价机制融入其中,使孩子读经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9 家庭亲子背诵活动

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步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家长不但有热忱,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进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我们三年组开展论语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在学生的身上发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这段时间的背诵,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诵,这给了人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第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论语》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中华经典篇9

关键词:国学;经典课程;小学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77-01

我们凭借课内外结合,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课内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校本课程的古诗文教学,有别于一般语文课堂上有功利性的考试的古诗文教学,其主要特点是“直面经典”和“不求甚解”。不涉及考试,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开心地学,教师可高诵恬吟,学生可手舞足蹈。可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初读古诗(文),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学生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读下去就好,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提高文化教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薰习”。

(2)适当延伸,拓展诵读。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做总结时,可以告诉学生,黄鹤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李白同时代的崔颢,写下了千古绝唱的《黄鹤楼》,就连李白都自愧不如。

二、课外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激励方式

“小学生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除了每周一节的校本课外,其主要内容是在平时的课外和校外。激励和保持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十分重要。

(1)“家长的热情”感染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某项内容,家长和教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学生未进入状态,就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只要长期坚持,一定能够感染他们。后来,不但家长有了兴趣,甚至还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有的还会在家庭展开诵读古诗文竞赛。

(2)“成就感”提高兴趣。对功课好的学生,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比较差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就应立即表扬、赞赏,让他得到对他而言难能可贵的成就感。

三、多元化的古诗文诵读评价途径与方式

(1)考段式评价。是指根据《读本》规定的十段内容,逐段进行效果考查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古诗文诵读评价的主要方式。评价主体是古诗文诵读考段委员会(包括小学生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课题组的教师、部分家长、同学),评价对象是学生个体。结合考段式评价的以下四个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一是评价的针对性。《读本》对每一段要考查的内容、目标都有明确规定,考段式评价正是根据这些内容考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评价的阶段性。古诗文诵读的段位从一段到九段,呈阶梯式上升,考段评价的时间固定在每年上半年的六月、七月,下半年的十一月、十二月。因此,这种评价具有阶段性。三是评价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考及什么时候报考;学生考段失败,可以重考,允许多次参考。四是评价的激励性。考段式评价,最后可以得到段位证书。颁发段位证书是对学生诵读成功的肯定,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之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荣誉感。

(2)班级式评价。是指在班级内对学生诵读的运作及效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结论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实物(如小红花、五角星、小奖状等)。教师作为诵读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应大力开展诵读活动,积极营造诵读氛围。根据不同的诵读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使班级式评价成为督促、激励学生有效诵读、成功考段的重要驱动力。

(3)家庭式评价。是指在家庭内,对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运作及效果进行的一种评价。评价主体是家长及学生。因为我们提倡古诗诵读活动尽量在课外进行,所以家庭应该是学生诵读的主要阵地,家长应成为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督促者、激励者。与班级式评价相比较,虽然家庭式评价没能营造大的诵读氛围、竞争氛围的优势,但只要家长积极参与,开展各种亲子诵读活动,就能给孩子惊喜、兴趣激励与动力,促使其更有效地诵读。家庭式评价对孩子来说更具激励性,因为这种评价结论表现出的形式更多样,更符合孩子的口味,除口头表扬、象征性实物奖励外,还可以是孩子自主选择的某种物质奖励,如小食品、零花钱、玩具、文具、图书、到游乐场所游玩等等。因此,应积极倡导家长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中来。

(4)小档案袋式评价。是指把学生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汇集起来进行考查的一种评价。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档案袋。那么,古诗文诵读小档案可以作为学生个人档案袋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装入小档案袋的内容可以有古诗文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读背古诗文的录音磁带,根据古诗文改写的散文、打油诗,参与诵读活动的相关照片、录像、获奖证书、奖品,发表的作品,段位证书,等等。

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经典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中华新一代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参考文献:

中华经典篇10

一、活动名称:

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

二、活动负责人:

郭蔚明

三、活动单位:

三明市***区建设小学

四、活动范围:全体学生

五、活动背景: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我校以被区教育局推荐申报福建省“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学校为契机,开展了“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素质过硬,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优秀接班人。

    六、活动主要内容:

1.诗词:指现行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古诗词,包括《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以及我国其他优秀的经典古诗、词、韵文。

2.经典:不仅包括以上提到的诗词概念,还包括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 》《农历24节气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等,也包括当代优秀白话诗歌、散文、童谣等。

七、活动主要做法与措施:

(1)建立一套班子

我校成长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2)抓好两个阵地

 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

(3)坚持三条原则

①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②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

③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4)确保措施

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5)开展五项活动。

我们将通过开展五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

①读古诗

将诵读经典内容列入校本课程阅读内容,各班级语文老师根据学校指定的内容安排学期诵读进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学年开展一次集体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展示活动,评选出优秀班级。

②古诗文图展

一是诗配画,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并在校刊上展示;二是举办师生古诗文作品展。

 ③唱古诗

由音乐老师负责指导各班级教唱古诗,各年段开展”唱响中华经典”歌咏比赛.

 ④演古诗

以年段为单位,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诵读经典综合表演比赛,评选优秀年段。

⑤考古诗

组织诵读经典书法与知识赛,评选优秀选手与优秀班级。

(6)拓展五条途径

①听,即听录音,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读经做人”“读经明理”的观念。广播站将设立“与圣贤交谈”栏目,解读相关经典内容;班级开设“与圣贤为友”栏目等。利用课间、午间休息时间,播放古诗,供学生欣赏。

②看,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图展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③读,每周二、四早上进行专项晨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间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④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⑤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古诗诵读比赛。

(7)做到七个落实

① 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午间5分钟诵读古诗文,学校每周安排周二、四晨会课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

② 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的法定的诗文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

③ 内容落实

本学期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根据划分的内容进行每天读,每周背一首,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文言文。

④ 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⑤ 管理落实

对古诗诵读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复查、学校抽查四个层次进行。

⑥考核落实

每学期由教导处人员与教研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每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采用随机抽取号数的方式进行,并进行记录。使本项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八、社会反响和认可程度: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经典,开启美好心灵”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通过一年多来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明电视台“七彩阳光”2011年3月27日和5月22日先后两次报道了我校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2010年10月,在***区“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唐诗韵  中华情》也荣获一等奖。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让经典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建设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