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十篇

时间:2023-03-26 23:41:02

经典名著

经典名著篇1

  经典名著读后感900字左右

  这是一部写实著作,记录了鹿原这片土地从清末到国内内乱间的变迁,在百姓的生活中刻画革命的历史走势。鹿兆鹏是原上第一个共产党,他在原上领起的一阵革命的浪潮,卷起了同伴,打翻了以田总乡约为首的国民政府,浪花抽得他们鼻青脸肿。但这浪兴起了一会,就匆忙退了,露出了海滩上的同伴,遭到田总相约的欺负。

  这是一部道德指南,描绘白鹿两大家族的是非恩怨。白家由于世袭族长,从很遥远的年代就培养了严格的家教,代代相承。无论是从亲待长工鹿三,还是接纳曾经害过自己的黑娃,亦或是忍受被拆房的耻辱,白嘉轩真的做到了族长应有的风范。而鹿家,由勺勺客发家的家族,在鹿子霖身上完全是富贵人家道德的反面教材,他追名逐利,躲在同党的庇护下耀武扬威;他勾心斗角,对族长怀恨在心,多次出手相辱;道德沦丧,有染村中多名稍有姿色的妇女,更有甚者,爬上了黑娃的媳妇小娥的床。两个家庭教育迥乎不同的家族,一步步走向结局。

  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男女之情,之事。鹿兆鹏受到新思潮的启蒙,拒绝家族安排的婚姻,不顾父亲几次三番的劝导,始终不曾与媳妇在同一个屋檐下过夜。在革命的艰难道路上,他最终与白灵同志两情相悦。

  这是一部充满奇异色彩的书,由于目睹一株奇异的通体发白的植物,白嘉轩撒谎换得鹿家的一片地,也换得后世的昌达;饱读诗书也洞悉人事的朱先生屡次对他人的求解一语言中,他临终时也是化了雪白的白鹿消逝;而被害的小娥,鬼魂附身于鹿三,在白鹿原招来一场疫病。

  因为在读书的同一时间里,我在反思自己负面的心理状态,所以书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白嘉轩的品德与为人。白腿乌鸦兵让他敲锣召集村民缴纳粮食时,他拒敲;被黑娃报复打折腰后,他不屈地坐在小车上参加隆重的庆典;器重的儿子被鹿子霖设计陷害以致犯错误,他狠下心处置;被拆房时,忍辱负重,等他日卷土重来;面对小娥鬼魂的威胁,绝不妥协。

  一直以来,我都在与心中的那个魔鬼斗争,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想要靠后天的努力来纠正,真的不易。

  一本好的书不但能对人有所指导,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比如,我就特别想控诉小娥,她不是一个秀才的女儿吗,怎么如此不守妇道?第一次婚姻不幸,她私通黑娃,我可以理解。但是黑娃走后,她竟与鹿子霖同床共枕,还听他教唆去勾引白家长子。真是个人尽可夫的人!

  经典名著读后感900字左右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能够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这种好处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推荐,便是期望透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经典名著读后感900字左右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是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一首豪气凌云的反诗,将我禁锢在忠义的王国。屹立于梁山之巅,仰望宇宙间的108颗星辰,闭上双眼,仰首尘埃……

  翻开那本厚厚的《水浒传》,静心品味,咀嚼真知,一页页的纸张带着我的灵魂在一点一滴中震撼,感动,升华……

  那个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朝纲。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招募义军,群众起义。与官兵周旋数年,几经波折,朝廷招了安,他们为了忠义拼命扫平四方势力,只惜,这一众好汉终是战死、被俘、生离、死别……

  在尖锐的斗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们玩转天下,笑看苍生。演绎了一场兄弟情长,护国安民的绝世戏剧,结束了戏完后的惨淡收幕。

  在这片英勇就义的天下,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那“身事悲浮梗,功名类转蓬的林冲。”“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宋江。“智可张良比,才将范”的朱武……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

  水浒于忠义,须臾不可离。但忠,是为何忠?宋江的忠义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它的忠义带领着梁山泊走向了不归之路,使他们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致使宋江忠义的理想幻灭。不可否认,这是愚忠,是盲目,不可认同的。虽说如此,还是为这位固执的好汉拍案叫好,佩服!再说那李逵,因为宋江的忠义食酒而死,却是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于忠,于心,也让人热泪盈眶,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直到现在,心中还在为那惨淡的结局感叹。那吴用、花荣追随了宋江,双双吊死在树上,留得清名于世。不过也罢,这结局兴许也好。情在,心在。不过是没了魁梧的躯壳。他们的魂化作这夜空中的万千星点,照射着浩然的忠义,俯视这天下。护着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兄弟情在红尘中散发无限,是没有色的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是没有墙的家,那108位兄弟生生世世一家人。

  那情义,那忠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敬佩、仰慕、感叹……

  早在70年代,毛主席就说过《水浒传》只反污吏。不反皇帝是本好书,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我也想去做那样一条好汉,有信仰、有胸怀的好汉!水浒,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局,却没有悲剧的故事,处处洋溢着老百姓的梦想,是千百年来不灭的灵魂,代代相传……

经典名著篇2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

  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这里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河。”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后,我就对项羽有了另一种看法。

  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他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的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意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不是会成为绊脚石吗?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项羽还是一位不善总结自己失败原因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是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一本充满冒险的书,其中的主人公叫福格先生。

  福格先生镇定、聪明、有爱心、相信科学,故事是从福格先生和其他五位俱乐部会员打赌开始的,那些会员都不相信在八十天内可以环游地球,福格先生坚信可以实现。

  福格先生带着仆人路路通从英国伦敦出发了,他们先后经过了苏伊士、孟买、加尔各答、香港、上海、横滨、旧金山、纽约、利物浦,最后回到了伦敦。他们一路上换乘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福格先生总是那么镇定,而且他从来不会因为要赶时间就放弃去帮助别人,一路上福格先生帮助了乞讨的女人、救了艾娥达和路路通的命,虽然他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福格先生每次都是毫不犹豫。在环游地球的路途上,福格先生花掉了很多钱,为了时间,也为了帮助别人,这些都证明了书中说的,福格先生打赌是为了荣誉,而不是金钱,但是如果赌输了,福格先生就要破产了。

经典名著篇3

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七月,学子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假期,各大出版社也迎来青少年读物不可错过的绝佳销售期。静态的阅读活动虽然不能与其他强大的促销商品相媲美,但充裕的闲暇时间,老师的推荐,家长的要求等,让青少年有机会广泛接触课外读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少年究竟如何对待“经典”阅读呢?

我们先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2009年6月,为了配合本期主题阅读,笔者走进厦门集美大学和嘉庚学院两所高校,按专业不同发出240份关于暑期阅读的调查问卷,后期收回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虽少,但依然能反映出部分问题。由于大学生知识视野相对比较宽阔,在青少年中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以大学生为例,先谈谈问卷中揭示的当今阅读现状的两个问题。

上述数据无形中告诉我们:首先,如今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并不和谐,许多大学生依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茫然,选择上网、游戏甚至无所事事的比率高达68.04%,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和反思。其次,从选择看书的比率来看,阅读虽然不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暑假生活方式,但图书阅读依然占有一定的份量,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图书阅读销售市场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见,在大学生的阅读中,青春读物所占比重最大,经典名著次之,而后是网络小说。(关于青春读物,我们下期主题将展开探讨)可见,经典名著阅读依然为大学生所接受,许多大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自己对经典名著阅读的看法,无疑包括两种:

经典名著篇4

关键词:经典名著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方法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近期笔者列出50部中外经典书目(源自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所列的课外读物和大学生必读书目,中国古典名著30部,国外名著20部),对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三的521名学生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阅读量甚少:虽然其中88.79%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可是完整读过这50部名著的,人均不到4部,没读完的人均刚到6本,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在中小学时期读过的,在大学时期的重读率不到10%,在中学阶段就该基本完成的名著阅读,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实现;另外像《论语》、《老子》、《史记》等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率明显偏低,人均阅读量不足1部,且低于外国经典名著的人均阅读量。

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在学生视野中的严重“缺席”,是一个值得我们国人尤其是教育者深思和警惕的文化现象。传统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关注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因为青少年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会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产生陌生感,一旦受到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便更加重他们无“根”的困惑、迷茫感,进而迷失自我。而且,我国当代社会的整体浮躁氛围在青年一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疏离经典名作既是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治病之源”。因为青年学子只有耐心读完一本本好书,书读多了才益于保持宁静的心态,逐渐增强抵抗世俗纷繁诱惑的免疫力,克服浮躁的心态;相反缺乏了好书的滋养,她们不仅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低下,而且在专业学习上也很难养成“宁静而致远”的胸怀。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与实际行动有很大的偏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阅读名著,但是在课余时间即使无所事事时,也很难静下心来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过通过调查可以肯定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逐渐丧失了读书的习惯;二是名著离现实较远,读起来耗时费力,学生尝不到阅读经典的“甜头”。

所以高校教育要利用大学语文及其他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优势,开设经典导读之类的课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文化典籍,接受具有艺术性、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经典名作,使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古代经典产生的时代和其中的内容离当下学生的生活遥远,绝大部分学生读起来困难,也就不喜欢读。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使学生渐渐喜欢上“经典”,这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探索的首要问题。

一、经典名著导读的循序渐进原则

“对特定种类的读物能否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读者的接受水平有关。”[1]学生初接触古代文言作品,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选读名著就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读的较浅近的作品,按照经典名著的接受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开列推荐书目,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提高。读古代文化典籍是要花些力气,可一旦攻破难关尝到其中甘味,就有成就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亲近感。

二、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已习惯于对视听信息的接受,对单纯文字信息的接受能力逐渐退化。大学生把大量课余时间打发在上网聊天和游戏、逛街、参加社团等活动上。虽然大多数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但最终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说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丧失。

许多富于文化含量的读物往往短时间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必须采用经典阅读的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感性享受和经济效益已普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今天,单纯依靠大学生自己接受那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东西等于放任自流。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依正确地指出“应该让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继续吃点苦,像他们当年为了考大学一样”。[2]所谓的硬性规定,其实也是在校园里要营造长期读书氛围的开端,硬性规定的同时,在加上阅读方法方面的有效指导,学生接触的经典作品渐渐多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就会主动阅读,久之,也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经典文本解读的“艺术奥妙”

大学生不读名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经典名著有着独到且不易领略的地方,即便是一些看似好懂的经典名著,也仍有一般著作所不具备或完全能替代的奥妙之处。这就需要专业者的引领,去深入浅出地分析文本的“艺术奥妙”,令学生欣赏到文学经典名著的深邃魅力所在。所以,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开列“经典名著”书目,还应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1.回归“原典”——历史解读法

回归“原典”在此既是指让学生阅读原著把握文本,又是指走进原著产生的历史时代,达到对原著本身和作者意图的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准确的认知。对待传统文化典籍,本来学生与之有一定的隔膜,学生肯定有不理解某部作品或某个作者思想的情况,甚至与之有着某种冲突,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自己对这类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学生就结束了,这样学生仍不能深入地理解作品。

因此,教师要能带领学生跨越历史做文化思想的溯源。首先是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动机和预期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大致把握原著的主旨;其次是以原著为中心拓展阅读范围,因为原著是产生于历史中的文化作品,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面对这些古代名著会产生文化阻隔,表面上似乎是学生不理解某一个或某几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其实本质上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时让学生涉猎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以便对所读原著及其作者有更全面准确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原著所体现的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让他们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有了归属感。

2.古为今用——现代解读法

在经典名著教学中还要始终以动态的观念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只把“经典”作为静态的历史,还要学会“古为今用”,即读者用现代的观念和思维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经典”,使之与现代社会文化契合,赋予经典内容以时代新意。

笔者在指导学生读《老子》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现当代的一些伟大的领袖和优秀企业家运用老子的思想的实例,让学生切实领略到老子的管理哲学智慧在现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老子》为什么反对过分张扬人的巧智、技术?学生结合现实探讨社会和人生,包括现代文明的进步与蜕化。现代工业文明在给人无穷的物质享受之时,也可能在破坏着那些纯朴美丽的东西,破坏着自然,还可能在异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对追求物质文明都产生了自己的相对较理性的看法,知道了自己在现实中该往何处去。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由心灵空间,不为名利搅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之时仍能泰然处之。这样在对传统文化典籍欣赏的基础上大学生进行了美的创造:将自己的发现与现时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作品及社会的认识。

3.不同专业视角解读法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经典,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选择名著,还可以启发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解读经典名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专业的人眼中也有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有人关注宫闱秘事,有人关注美食厨艺,有人关注建筑艺术……那么医学生从《红楼梦》中就可以读出我们的传统医学和现代的精神分析法。再如读到《老子》中的宇宙生成观,就可启发医学生分析道家与我国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家辩证法思想对中医有哪些启迪;还有道家思想与古代养生学的关系等等。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医学生随即显示出对道家名著和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的强烈阅读欲望和兴趣,不少学生还写出研究论文。这样把经典阅读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引发了大学生读经典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反过来也促进和拓展了自己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这样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为依托,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引领学生逐渐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去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壮烈之气,弄明白屈原为何“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奉献于楚,体验小儿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体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不仅把阅读潜入到传统文化的深层领域,以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伴学生成长,而且带领学生从传统中走出来引起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趣味,而且还是一个涵养其生命的过程,使他们日后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最终,我们的经典随着历史长河的滚动不仅没有消逝,反而愈来愈散发出弥久的陈香并熠熠生辉。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X-204。)

注释:

[1]金元浦主编:《阅读方法:圆照博观与烛幽探微》,《阅读的欣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梁卫群:《中国大学生应像高考再刻苦点》,汕头广播电视周报,2004年2月18日。

参考文献:

[1]李澎.在语文教学中寻找文化之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2]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经典名著篇5

关键词:农村教育;阅读名著;素养

一、现阶段名著阅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和家长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国农村,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蹈。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都会因为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而只注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

2.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对于很多农村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并不太喜欢阅读具有深邃含义和现实意义的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而更喜欢阅读现代流行的许多快餐书籍,比如小说和漫画等。经典文学名著因为其自身特性,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人物特色和时代特点等,与农村初中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大多数初中生因为年龄所限,生活经验缺乏以及思维模式有所限制,尤其是农村初中生更是对世界各地多彩文化的见识体验少,因而导致他们会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感到难度很大,也就不愿意深读和深究。

3.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很多在名著阅读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都较为落后,其主要表现在: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较少、讲解方式自说自话、太过灌输给学生自己的主观阅读体会与感悟、以名著总结资料代替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等,这些落后且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名著阅读与思考,更何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语文素养的措施

1.改变思想

若想改变现状,解决以上问题,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其语文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入手,也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题所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仅依靠课本中的名著节选课文已经无法完成试卷上的阅读题目,所以这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范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2.制订措施

制订一套完整完善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制订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开始开展阅读名著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进行引导,而并非只单纯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讲述与解读。教师将传统的名著讲述与解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名著做出简要介绍后,激发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继而主动开展阅读,是一项非常好的名著阅读引导措施。当然,这一引导措施若想真正发挥出其效果,还需要做到常态化,也就是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坚持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内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名著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人所长,并通过一定的比赛竞争来提高学生对阅读名著的热情,继而更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3.指导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充分令学生把“读”与“写”两者相结合,以求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其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点:让学生制作名著简介卡片,摘录名著的作品名、作者、作者国籍以及主人公的相关信息等,以便记忆;让学生进行名著故事梗概写作,比如结合名著的序言与后记等写一则几百字的内容简介,以增强学生对名著全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摘抄名著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写名著片段简评,比如根据所摘抄下来的精彩片段进行分析与简评,以便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写名著全篇的读后感,使其真正体会到名著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与文学熏陶。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农村初中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从而提升其语文素养,很多教育教学专家和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出了重要理论。然而,若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使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阅读好名著、学好语文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农村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创新。

经典名著篇6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完了《西游记》这本书,我很喜欢它,它给了我无限的乐趣。

  说到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孙悟空这个人物,他英勇顽强,作战勇猛,顽皮可爱,爱憎分明;尤其在“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中,当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了一个老公公时,当唐僧猛念紧箍咒时,他忍着剧痛,为师父打死白骨精,更体现了他对师傅无限的爱。

  当然,说到孙悟空,不得不提起他的兄弟—猪八戒。他虽然有些好色,贪吃贪财,却又无时无刻,不停地照顾师傅,当孙悟空身体不舒服时,他就细心地关照师兄。

  师徒四人中,最朴实,最善良,最勤劳的,就谁是沙僧了,他当两个师兄身体不好时,照顾得也可以算是无微不至。当然,他也是师傅最好的徒弟(其实三个徒弟都是不错的!

  那么,说起唐僧这个人,他虽然有些固执,好坏不分,但他一心一意取经,不贪财,不贪色,善良体贴。

  给我感触最深的故事,就要数“乌鸡国辨妖”了,尤其是后半部分,孙悟空忍痛辨出妖精—当唐僧念过紧箍咒后,他已头痛不堪,但依然忍着疼痛,帮助两位师弟除妖。

  “大战红孩儿”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当红孩儿用三昧真火把孙悟空烧得痛苦难堪时,又被龙王的凉雨水激了一下,激得他腰酸背痛,腿软筋麻,但他在被师弟救回时,仍是想着师傅,丝毫没有顾虑到自己的身体。

  《西游记》是一部很好的书,推荐大家去看,看我国古典名著,传扬优秀文化!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如同打翻五味瓶—般,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它主要讲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就看到过许多丑恶和不平。长大后,冒着生命危险救了许多人。投兵后,又不幸受伤,因此回到家乡。在工作室,保尔旧病复发,不能正常工作,身体一天天的虚弱,并且还双目失明,几乎要到了他的大限。可他始终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不断的摔倒,又不断的站起来。那些难以忘记的经历、血与生的考验、永不放弃的梦想,使得他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保尔最终在他的人生扉页中写下了光辉。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终是有限的,但因为有限的生命留下了无限的爱和美好的憧憬生命的长度继而被延成无限。”

  我藐视那些在剥削人民权贵;但我敬佩保尔一样的革命者。保尔拥有着钢铁般的崇高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他告诉了我如何去锻炼钢铁般的意志。

  最新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经典名著篇7

1、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约翰·克里斯朵夫》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西游记》

4、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社会,那里准备好了一切。《美国的悲剧》

5、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地、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西线无战事》

6、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包法利夫人》

7、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流金岁月》

8、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 《荷马史诗》

9、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西游记》

10、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水浒传》

11、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儿子与情人》

1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三国演义》

13、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局外人》

1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三国演义》

15、获取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取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茶花女》

16、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浮士德》

17、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三国演义》

18、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巴黎圣母院》

19、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追忆似水年华》

20、对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门。《失乐园》

21、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 《神秘岛》

22、就投机钻营来说,世故的价值永远是无可比拟的。《死魂灵》

23、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24、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我们不是天使》

25、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者为下。《三国演义》

26、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星之碎片》

2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三国演义》

28、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培根论说文集》

29、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巨人传》

30、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

31、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总统先生》

32、在各种事物的常理中,爱情是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因为就本性而言,爱只会自行消亡,任何计谋都难以使它逆转。《十日谈》

33、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忏悔录》

34、为人不可忘本。《水浒传》

35、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西游记》

36、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37、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格列佛游记》

38、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39、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花解语》

40、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叶甫盖尼·奥涅金》

41、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加以使用外,实在没有别的好处。《鲁滨逊漂流记》

4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43、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静静的顿河》

4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霄特》

45、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46、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简。爱》

47、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西游记》

48、同上帝保持联系是一码事,他们都赞同这一点,但让上帝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身边就是另一码事了。《第二十二条军规》

4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西游记》

50、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水浒传》

51、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先知》

52、那些普普通通而毫无特色的罪行才真正令人迷惑,就像-个相貌平凡的人最难以让人辨认样。《福尔摩斯探案集》

53、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西游记》

54、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童话》

经典名著篇8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98-01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经典、感受经典,在享受经典带来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国学经典的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文化瑰宝和人文传统有所了解。学生精神发育的主要载体是书籍,阅读对一个人的心灵和思想的成长至关重要,民族精神的培养和良好情操的形成与阅读关系紧密。教师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到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素材。例如,教师可以精选一些经典读物以及古诗词画册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制作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边看边读,直至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认知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并没有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有的学校没有把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重心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而欧美一些国家,小学语文课程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是阅读,阅读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欧美国家,一些图书馆、出版社也都用不同的形式为青少年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教育应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条件,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是增长阅历、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还可以在考试中提高审题速度,提升作文水平,提高理解能力,是提升考试成绩的最佳途径。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剖析教材名著精x

在阅读经典时,教师要先给学生讲述一些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经典文本的氛围当中,对经典名著的精彩描写进行全面赏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精巧和美妙,咀嚼文章的关键词句,仔细品味作品内涵,感悟作品表达的含义。例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对《水浒传》进行阅读,对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梗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林冲当时所处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营造的氛围中,仔细品味故事情节,找出课文中描写林冲心理活动及神态动作的词句,了解洪教头挨打的原因及描写洪教头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句,仔细咀嚼、了解人物形象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思考文中的内容,提出新的见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采用小组议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要给出学生议题,让每个学生围绕议题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讨论:高太尉为何要陷害林冲,原因是什么?林冲在发配沧州途中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围绕议题对文字描写进行细致的赏析,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三、加强课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经典

经典精妙之处就是文字描写中的语言辞藻,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经典作品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也是古典名著的魅力之所在,是学习名著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教师在教学古典名著节选或自编文本时,要教会学生细致咀嚼和揣摩文本语言特点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增强学生对古典名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领略经典原著的语言之美。“白骨精变成一个怎样的村姑,请同学们试着描述一下她的美貌。”教师可以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学生回答:“貌美如花、眉目清秀、沉鱼落雁。”教师再带领学生看一看原著是怎样描述的,“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原著的味道,领略原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被经典所吸引,从盲目地阅读到有意识地进行赏析。

经典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由于教材的删减、节选,课文很难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全面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尽量把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在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后,个别学生可能对唐僧有看法,认为他什么都不会,只会念紧箍咒。这时,教师可利用原著这一资源,让学生经过拓展阅读后,对唐僧的人物性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将经典名著引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精读、议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名著,使学生感受经典名著中的语言、人物形象塑造,使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霞.语文教学中模糊艺术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26).

经典名著篇9

摘 要: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改编为电视、电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影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改编过程中也存在戏说历史、解构经典、乱改名著等不良现象与倾向,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对原著的错误认识。本文着力探索名著改编这一现象出现的现象及原因,着重解读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产生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名著改编的困境,指明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名著改编;外语专业学生;困境;发展

一.名著改编

1.名著改编的现象

电影刚诞生之际,并不存在名著改编这一现象。然而后来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使得文学和电影有了共通的元素――故事、情节、人物等。于是这种内在的相通使得两种差异巨大的艺术形式互相转化成为可能。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之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而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那些动人的故事及深化的内涵而增添了光彩,提高了档次。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双向受益效应使一些人乐此不疲,于是出现了名著改编火爆的现象。尤为典型的是1988年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王朔电影年”,那一年,王朔的四部小说先后改编成电影,分别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导演的《轮回》及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1]。同时名著改编在好莱坞也很盛行,仅2012年就有十余部由名著改编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其中不乏《乱世佳人》、《广岛之恋》、《肖申克的救赎》等这样经典作品。而且据调查显示,在好莱坞起码有一半以上的电影与文学有渊源[2]。因此,无论好莱坞流行什么题材与元素,名著改编都不会缺席。

2.名著改编的原因

名著改编这一现象从出现到现在从未停止,反而持续增长。依据研究调查及分析前人的观点,笔者了解到:影视作品一般是用视觉化信息传达其内涵及用意,这比人阅读书籍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那些精彩画面要方便、快捷,而这种形式又正好满足了当下很多观众快餐式消费的心理需求。而伴随着影视产业化的发展,其商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一些作家为了其书畅销而接受其改编成电影去宣传,而导演则利用作家的名气去赚一些噱头而改编其文学作品。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甚至是名著作品。

二、分析与讨论

2016年上半年笔者及其实验小组通过手机问卷网进行了以“经典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大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为题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所有外院学生;共有203人参与问卷填写,回收有效问卷203份。以下是问卷回收的数据和分析:

Figure 1 您X得以下哪项对电影质量的影响最大(多选)

Figure 2 您倾向于从哪个方面来评价电影的优劣

数据表明,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90.1%学生表示会关注由自己喜欢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可见名著改编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覆盖之广、影响之深; 57.2%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影视剧的思想深度来评价它的优劣,35.2%的大学生评价的依据是电脑特效,由此可见,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固然重要,对原著思想精髓的还原和升华却更为关键。以83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为例,在经济技术条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女导演杨洁删去了大量冗长晦涩的佛偈,使电视剧通俗易懂,但在删减的同时,又突显了主要人物孙悟空的反抗精神,紧密地契合了原著主旨。成功的改编使得83版《西游记》成为了被几代人公认的经典,而张纪中版《西游记》,投资大量金钱,但由于对主要人物感情生活的画蛇添足为他的作品招致极大的反对声浪。

调查表明,30.9%的大学生认为演员对电影优劣的影响最大。当今演艺圈,演员偶像化是一个大趋势,而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华,较为注重演员的外表,导演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大批的启用青春靓丽的高人气演员。但是,这种迎合受众心理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扭曲。首先就演员与原著主要人物的相似度而言,以于正版《笑傲江湖》为例,原著中的“阴阳人”东方不败化身女主角,由台湾女星陈乔恩饰演,并且还与男主角令狐冲相爱,这种安排赚足了80、90后年轻人的眼光,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喜欢新《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而这样的设置却可能使受众误解原著,也有55.2%的大学生认为影视剧会影响其对于原著的看法。显然于正所导演的言情化作品与金庸“快意恩仇”的武侠作品相违背。又如新版《水浒传》,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多为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这是电视剧投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消费社会下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3]。由于新版《水浒传》在演员选择上的偶像化,使得其所塑造的水浒英雄少了几分粗犷豪迈的英雄之气,而多了几分柔美。其次就演员的演技而言,外形门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演技标准的降低,同时缺乏经验的年轻演员又不能更好地演绎出原著人物的性格特征[3]。因此,不合理的演员安排也是改编对原著的不忠实。

三、中国经典名著改编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就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其学习过程中,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更好的表现自我。更具体的就是在听和读方面多下功夫,才会有说与写的能力。一般而言,每个人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是从本国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的。而中国,这个沉淀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具有许多富含丰富思辨力的文学作品。正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理解力的国人的源泉。中国文学作品培育出的具有理解力的国人是一样可以理解外国文学的,因为文学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如屈原和但丁两个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地域、所处的年代截然不同,但他们各自的杰作《离骚》、《神曲》却是那么的神似:都以女性为象征,通过文章的主旨阐发个人追求理想的过程。[4]再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古代文学创作时期都曾经历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现代的钱钟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上的修养是无可挑剔的,而对于欧美国家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深透。这正是其能用优美流畅的文言文翻译出那些困难的外国文学的原因。

作为一名外语学生,出了听说读写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翻译能力。翻译一般是建立在理解能力之上,翻译能力好不好取决于你的理解能力怎么样。理解好了,译作就显得特别的精准与自然。中国古典文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且多样,都是古代文化的成就,在诗、词、小说中随处可见其结构、格式的严谨性。这些都是中国经典巨作中所拥有的内涵特性,都是能提升读者理解能力的丰富宝藏,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又能推进其翻译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是对译者翻译能力有益的。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由于功课繁忙及学生事务的缠身,没有时间去阅读更多的名著,只有从影视这一方便、快捷的形式中去获得理解力。而一些错误的改编会误导其理解力的发展,从而对其翻译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没有忠实原著的改编,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忠实原著的改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扩大市场,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及语言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对以后接触外国文化的吸收力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南焱.国产片何以还不好文学名著[N].北京日报,2013.04.

[3] 黄会林.《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

经典名著篇10

   精选关于名著《百年孤独》经典读后感

   我喜欢那种看完之后留有余味,能带给我思考的书。毫无疑问,《百年孤独》即是。

   “人生而孤独。”没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逐渐走入孤独的深渊。布恩迪亚家族,几个世纪以来都重复地陷入孤独之中。书的结尾令我由衷惊叹,极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经隐隐提到。所以,随着阅读加深,我们会发现这个家族的结局无非就是走向毁灭。虽然最后阿玛兰妲和奥雷里亚诺的活力给人以希望,现在想想那也无非是毁灭前最后的挣扎。一切都还是输给了狂热的爱情。也许这个家族的结局有一部分与爱情有关。虽说爱情是小说不变的主题之一,而书中的爱却让人难以接受,人物成也爱情,败也爱情。羊皮卷破译了,家族也毁灭了,所以读完之后,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这个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们心中的幻象?我们的内心本就是孤独又迷茫的,在经历了狂热,荣耀,屈辱,衰败之后,我们终于得以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实质,也是时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独在我看来也是我们自己的百年孤独,书中的每个人物在我看来也是人生中每个时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书中我最喜欢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与生俱来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孤独感都令我赞佩。这就像是正当盛年的我们,带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特质,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发现新的自己。

   这本书故事性不是很强,于我而言,读书只读故事未免无聊,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思考,这无疑就是一本好书。

   愿我们都能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孤独到极致的快乐,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精选关于名著《百年孤独》经典读后感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个性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    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个性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个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地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地牵扯了进去。

   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精选关于名著《百年孤独》经典读后感

   我是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的,仿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恍惚间仿佛已经穿越了一生的时光,经历了那一场又一场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闹剧”。

   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了它,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从中深深感触到的那些所谓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情感,也许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细品它一遍,到那时候,肯定又会有另一番别样的感触了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前提。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所谓的活着,一个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