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十篇

时间:2023-04-05 10:09:22

社会诚信

社会诚信篇1

一、从政府存在的法理基础上讲,政府是人民意志的产物,其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政府的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政治信用关系到社会的信任、信仰乃至社会稳定。

二、从政府的职能上讲,政府不仅是游戏规则的供给者,同时也是游戏的监督者。因此,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运动员”的信用问题,而是一个“裁判员”的信用问题。“裁判员”的诚信关系到竞争的公平和公正乃至市场的整体秩序。

三、从政府的性质上讲,政府是权力的垄断组织。这就可能造成政府用行政规则代替市场规则,破坏市场内在的声誉机制,扰乱人的预期。同时,由于权力集中易于出现权钱交易,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俘获政府”,从而背离“公共利益”。

总之,政府诚信会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又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定心盘。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失信行为,其中因素很多,但一个诱因就是政府的诚信缺乏。

首先,一些公共部门政策的多变性和因人而异的行为扰乱了人们的预期。人们的行为是由预期支配的,预期越稳定,人们越有积极性建立个人声誉,即越讲诚信。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公共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如收费、支出和评职称等)时,政策透明度不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因人而异和“朝令夕改”的特点,造成人们无所适从,普遍存在短期博弈的心理,从而没有耐心去建立个人的长期声誉,而是设法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

其次,过度的行政干预扰乱了市场内在的声誉机制。市场经济秩序主要是由“看不见的手”来维持的。重合同,守信用,重品质,讲声誉,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政府机构越位和有意无意地吹偏哨甚至吹黑哨,使市场规则被扭曲。于是,一些国有企业在政府“父爱主义”下随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企业在政府“地方保护”下制贩假和质量欺诈。总之,内在的声誉机制被破坏,挫伤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和市场的信任和信心,造成社会缺乏诚信。

第三,少数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滥用权力和各种“假大空”的失信行为,阻碍了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应是诚信的最大供给者。然而,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欺上瞒下,,乱收费乱摊派等无疑是在向社会供给“负诚信”。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失信行为有意无意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人与人之间互信失去了定心盘。

规范市场一定要先规范政府的行为。没有规范的政府,就没有规范的市场。要打造一个诚信社会,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关键的因素是使政府成为诚信社会的定心盘。一、诚信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其核心是政治承诺和债务承诺。前者要求政府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后者要求本位货币币值大体稳定。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和债务货币,其存在的基础是政府的权力,因此,在货币供给上,不能搞通货膨胀政策。

二、诚信政府应是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政策不能因人而异,要公平和公正地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公民。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三、诚信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尊重产权和各产权主体的地位,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签约权,杜绝各级政府机构借代表国家利益之名随意制定政策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

社会诚信篇2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固之本,政府诚信是整个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政府诚信是最太的诚信,我们必须从重树政府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入手,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整体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套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实无不说明:诚信不仅是立人立业之本,而且是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杜会安定团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体系,是理论、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美国用10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依然发生了安达信、安然这种严重失信的现象,可见社会诚信体系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一段时期内弱化对全民的诚信教育,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在连法律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说明诚信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随着我国加人WTO和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融人国际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芯片”。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灵魂。没有诚信,等价交换就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贵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重树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刻不容级。其中,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因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其中只有政府是垄断的,是别无选择的,政府若不讲信用,其负面作用比任何主体都大。二是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诚信产生于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中,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诚信间题,所以,政府更应该讲诚信,要把诚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三是政府在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取信于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失信行为的裁判者,如果政府的诚信形象和维护诚信的能力出现偏差,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依法治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一、政府诚伯缺失的主要裹现

(一)制定兑现政策缺乏诚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之初没有认真研究兑现政策的可行性或根本就抱着“先引进来再说”的心态,致使最初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首先是空头承诺,列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外商来后情况却完全不同,承诺成为空话。二是有的地方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但当有人把外商和资金引人后,奖励金却迟迟不能兑现或虽兑现但金额却较当初政策规定的额度大打折扣。三是因地方政府领导的变更,政策兑现断档,新官不认旧帐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种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的一次次抱怨中逐渐丧失。

(二)应报浮夸,说报政绩

有的地方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账,编假政绩;个别官员隐瞄事实,掩益失误,欺骗上级,蒙骗群众。例如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以《政府谎言诚信缺失“中国长寿第一岛”真相》为题报道:原湖北省那州市梁子镇党委、政府依靠虚报年龄制造寿星,借百岁老人提高知名度,精心炮制梁子岛为“中国长寿第一岛”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受利益驱使,为了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无视中央精神,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造成恶劣影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企业发展和财税收人,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设t各种关卡,千方百计阻挠外地产品进人本地市场,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的政府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纠纷时,明显偏祖本地企业;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扛着“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旗,为本地企业制假贩假行为充当保护伞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诚信形象的破坏。

(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指派行政官员任私营企业的经理,导致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只要求企业按合同履行义务,政府应投人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利用在行政契约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滥用权力,任意撕毁合约,擅自解除合同或协议,漠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违规用公共财政资金为企业担保,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直接成为企业三角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同样造成了政府诚信的缺失。

(五)官负庸败导致诚信缺失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不少政府官员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一颗毒瘤。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人员。凡事不依法办事,而是从自己的利益甚至好恶出发行事。例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在与该县居民李靖、李茜夫妇为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而进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为了嵌得诉讼竟然把伪造的政府文件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而且,媒体报道,为了打赢官司而伪造文件的做法在太和县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不合理要求,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甚至读职、失职,彻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养成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遇事不先做科学的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是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办事,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且随意性强,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决策不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制定的政策也就难以体现正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政府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

(二)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法律意识、贵任意识不强,只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而漠视政府在权力运行中所应承担的法律、道德等贵任;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法律依据不足,不依法办事,尤其是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违法行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官本位意识严重,不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权大于法的思想依然顽固。以上均导致了一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

(三)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竟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一些不该管与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管理的事务也有一些没有管或没管好。政府职能的这种“越位”与“缺位”不仅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最终必然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存在不足,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任用;二是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受同级政府的约束,因而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职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三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典型的自我监督,难以真正发挥制约作用;四是社会监督包括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监督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监督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效果也不理想。

三、重树政府诚值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制不够健全是根本原因之一。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政府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尚不到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人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现代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不公开的政府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获知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趋利避害,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为透明是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诚信的基石。

(三)完善监替制约机制

一要健全人大监督,包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制度等,同时把人大的监督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例如各级人大应成立政府诚信监督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诚信缺失进行监督处理。二要加强司法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审务公开、检务公开。三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合理界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自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监督,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行使监督权力。例如媒体开设“诚信”专栏,保证政府承诺兑现,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监督网络。

社会诚信篇3

一、正确认识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一)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位公民诚实守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更需要每位公民用诚信共同维护,建立起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人们对社会诚信价值的认同和自觉的践行。只有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们的创造活力才能得到激发,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从而能够真正解决好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效率问题。

(二)诚信是促进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逐步构建起彼此相互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讲质量、重信誉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在诚信和法制的双重作用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誉度提高,社会关系才能和谐。因此,诚信是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重要道德基础。

(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一是体现在对社会管理和服务民众的政策公正性层面;二是体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价值观层面。政策不公和政府行为不当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因此,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通过制度约束政府诚信为民、依法办事的行为,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和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等群众关注的问题。这是诚信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如果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没有履行好职责,致使政策缩水,甚至出现现象,这必然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四)诚信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一深刻阐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协调发展当中,贯彻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当中,实现治理效能和社会诚信道德相互促进的目标。这些目标的确定,都离不开诚信道德观的规范、支持。如果一个社会价值观模糊,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支撑,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可见诚信道德观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建设与协调发展。

二、正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增强社会诚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由于经济转型、市场缺陷、诚信道德教育缺失、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各领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诸多问题,而且,一旦这种现象滋长蔓延,必将进一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诚信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生活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因此,要切实把社会诚信建设这一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三、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一)加大宣传教育。要使“三个倡导”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认同。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诚信观建设为重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网络等传媒,通过宣传橱窗、墙报、标语、宣讲、典型报告、善行义举榜等社会媒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二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到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家庭的活动中来,践行“一诺千金”、“诚信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是加强行业文明诚信建设,以文明优质的诚信服务为切入点,提高服务行业、窗口单位文明执法、诚信优质的服务水平,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背约失信可耻”,处处讲诚信,人人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律约束。法律约束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诚信要求,需要社会通过对诚信价值主体的法律约束,形成社会诚信的导向。对个体而言,要把诚信价值观作为修身立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加以引导;对企业而言,要将诚信价值观作为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依据政策法规强化约束管理;对政府而言,要将诚信价值观作为政府执政的基本理念,取信于民,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目前,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由于社会信用体系整体发育程度较低,法制约束力还不强,具体运用时难以操作。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完善我国诚信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许、运行机制及信用监管机制,规范信用主体的运行与管理。通过法治的保障,使信用好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得到社会信任,大家尊重,事业容易取得成功;使失信者声誉扫地,借贷无门,寸步难行。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建立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将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做出整体评价,促进信用资料的交换和共享。二是建立诚信制度和诚信机制。建立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以及相应的咨询机构,加快规范公共信息、诚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

(四)强化诚信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当今社会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监管不到位、惩处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就是要解决诚信监管问题。加强诚信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企事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记录的数据库信息,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且有效的公示,并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对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行政或司法处罚,失信的单位和个人在物质和名誉上付出沉重代价,从而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和风险,使每个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都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实际价值,不敢以身试法,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

社会诚信篇4

一、传统诚信观念的深刻危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崇尚“仁、义、礼、智、信”,“一诺千金”、流芳百世。我国古代尽管商业一直不发达,但“货真价实”、“以义取利”等体现诚信原则的商业道德,一直在商业伦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徽商、晋商为代表,坚持诚实经商,严守信誉,成为流传后世的商家经典。同仁堂更是以诚信赢得三百年长盛不衰。

然而,之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却使传统的社会诚信原则面临深刻危机。社会信用出现危机,各种失信现象普遍存在:

1.企业经营缺乏诚信。诚信为本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则。而现实中的一些企业不是诚实经营,以信取于民,而是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以次充好,欺诈市场、不讲商业道德、恶性竞争、恶意逃债、废债、做假账、虚构利润、欺骗公众、目无法纪,偷税漏税,等等。

2.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假冒伪劣行为的严重泛滥,是目前中国诚信观念淡薄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最为严重的诚信贬值现象。如屡打不绝的假油、假烟、假种子,毒药、毒面、毒大米,使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被骗被害。

3.证券市场问题重重。上市公司应是合法经营,诚实经营的典范。而现在一些上市公司也视企业信誉为儿戏,“敢做敢为”,欺骗媒体、欺骗政府,玩投资者于股掌之间。近年的“ST猴王”和“银广厦”事件不仅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更是让危机重重的企业信誉雪上加霜。更为可怕的是,这是由被称为“经济警察”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失信与造假促成的。

4.个人信用水平低下。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个人信用观念单薄,守信意识差,一些人奉行“欠债有理”,能捞会骗是本事,假证件、假文凭满天飞、恶意欠费,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坑蒙拐骗,以致于银行针对个人信用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贷款业务叫好不叫座,启动迟缓。

信用的缺失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个人到企业,甚至还有些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在急功近利, 践踏着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这个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诚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重建社会社会诚信迫在眉睫。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诚信的缺失,信誉观念的单薄,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信用危机,出现社会混乱,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信用,交易成本高。交易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信用交易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以信用为基础的合作,比以资金为基础的合作更高级、更持久,也更有效益。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的要素。经济信用的丧失,则使得人人自危,互不信任,甚至迫使市场上的行为主体如企业、银行、个人排斥、拒绝信用,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愈来愈倚重现金和实物资产,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影响投资和消费。投资是要追求回报的,而市场秩序的混乱,信用失却引起的融资欺诈、合同欺诈、上市公司做假造假等不确定性因素,使许多投资者信心不足。即使投资也是追求短期回报,不愿冒险作长线投资,这无疑会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企业不敢大胆投资,银行不敢正常放贷的所谓“惜投、惜贷”现象。另一方面,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欺诈行为防不胜防,使消费者没有安全感,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弱势地位。他们不是也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能认清孰优孰劣、谁好谁次,为使自己少被骗、被侵权,消费者只有选择捂紧钱袋。这就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使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大打折扣。

3.恶化投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行规则必然向成本低、效益高、能增值的行业和有利于投资效益实现的环境进行运作,而投资环境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有良好的信用信誉环境。信用信誉环境优劣直接影响投资力的经济利益,它同商业和生产企业信誉一样,属于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信誉的丧失,会使经济畸形繁荣,但最终会因此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难以持续发展。

4.败坏社会风气,毒害社会舆论。在―个社会中,不讲信誉、不守信用的行为往能够带来利益的时候,在社会上就会产生误导。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对这种行为的麻木不仁,甚至是赞扬和仿效。诚信丧失,市场秩序混乱。不讲信用,人人自危,会使整个社会的信誉状况和道德水准下降,恶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舆论环境,容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社会不安定隐患。

三、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使有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惟利是图,为了利润可以不顾一切,可以将社会道德规范置之脑后,可以为所欲为。这是对市场经济根本的误解。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交易的中介,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的要素。信用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是实物交易,货币的使用使交易容易达成,但一手交钱,―手交货也有诸多不便,有时就会赊账。赊账的出现有了最早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越来越细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专业化和杜会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要求。为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顺利进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各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人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讲诚实守信用。信用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失去信用,失去社会的信任,就会失去市场。市场经济决不是像一些人错误认识的那样,以为市场经济就是不讲信用,坑蒙拐骗,为了利润无所不能为的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经济基础的反映。市场经济制度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以讲诚实信用为宗旨的道德规范。这是由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

四、建立重建诚信的合力机制

失却诚信,虚伪欺诈横行,社会不安,人人自危。重建诚信,净化社会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重建社会诚信,需要政府、企业、新闻媒体、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重建诚信的合力机制是必然选择。

1.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欺诈失信行为。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有赖于法律的规范。目前社会诚信已经到了危害经济运行和经济安全的程度,企业诚信严重贬值到了危害我国企业基石的程度。打假须用重典。目前我国对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商多以罚款为主,但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使制假售假者害怕。机会成本大大高于犯罪成本时,必然使人为谋取暴利铤而走险。一些发达国家对违法者的处罚却是很重的,如在美国对违法者罚款可达200万美元,或监禁10年,或两者同时进行;对有前科的罚款最高额400万美元,监禁20年。信用要靠制度和法律予以保护,减少诚实守信行为的代价和成本,不能让讲信用、守信誉的人总是吃亏。

2.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记录被称为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和市场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的信用体系,使信用资源被社会分享,从机制上规范和约束人们诚实守信。但在中国,由于信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透明,失信者就可以敢做敢为,骗吃四方。而严密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够从制度上约束失信者的行为,让有不良纪录的企业和个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不讲诚信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合作伙伴,失去社会支持,最终被淘汰出局。

3.严厉打击地力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假冒名牌,制假售假能够大规模发展,在一个地方能够发展到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与地方保护主义是分不开的。因为不少规模化、产业化的制假售假并不是偷偷摸摸、悄悄进行的,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展开的。一些地方官员手中的权利往往成为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败坏名牌声誉,错误地认为这是发展当地生产、推动地方经济的致富之路。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条块限制,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保护名牌,发展名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纯洁党风。高效廉洁的政府无疑是全社会的榜样。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少数党员,甚至一些党的高级干部,在金钱和美色面前,违背党的宗旨和原则,背信弃义,大搞权钱交易,腐化堕落,为谋取政绩欺上瞒下,虚夸数字,极大地败坏了党和国家公务员的声誉和形象,成为毒害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同志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法制外,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反腐倡廉,,纯洁党风,无疑是重建社会诚信的希望所在。

5.建设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道德体系。诚实经营,信守合同,是企业经营的最低道德要求。在一个信用危机的市场环境中,做一个有信用的企业,成本非常高,严重时甚至无法生存。除健全法制,用法律规范企业信用行为,通过制度评判信用等级,同时还必须重视商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建立。法律通过外部强制力量起作用,而道德通过良心、社会舆论等形式产生作用,达到对法律,制度的内心认同和自觉遵从。因此,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道德体系,使诚实经营、信守合同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言必行,行必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商业道德体系。

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惩恶扬善。新闻机构在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新闻媒介应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企业的曝光力度,将那些不讲商业道德的黑心商家、个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大力宣传表彰诚实守信的企业,使其通过高效快捷的大众传播网络告知全社会,提高守信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使失信者在强大的社会舆论面前不敢、不能、不便失信。

社会诚信篇5

建设诚信中国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在一千多名受访者中,有360多位选择了“各个行业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小康》杂志连续第八年中国全面小康信用指数的时候,这一信息所蕴含的“正能量”,颇让人为之振奋。虽然公众对政府信用比较担心,但受访者却并不认为诚信中国的建设应该从政府抓起,“政府执法和监管要公正透明、有力度”(33.7%)仅排在“建设诚信中国最有效的五种方式”中的第二位,“各个行业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36.6%)排名第一,“通过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15.5%)列第三位,接下来才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和“加强民间和公共舆论的导向作用”(均为7.1%)。

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完善时,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一种追求公开、透明、公正的社会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倒逼”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为上必须透明、公开。但同时也需公民自身参与其中。从抽样调查的选择能看到,大多数人期待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出发,重建社会诚信,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正能量的积聚,也应该正视这种正能量所产生的效益。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并不意味要唱着高调感动中国,而只需要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维系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坚守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原则。比如,商人不售假货,艺人不能假唱,教师不说假话,记者不做假新闻。对一些坏的现象说“不”,即意味着对一些好的原则说“是”。医、食、住、行,倘若这些接触民众最多的行业,都能遵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会使社会整体的诚信度直线上升。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也并非要求企业放弃利益追求慈善,而只需创造财富,取之有道。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任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现在的市场失范,其本质就是信用失范。比如,最近“史上最惨烈”的电商价格战,以忽悠消费者的方式收场,赌输的恐怕是企业的信用。企业所能创造的正能量,不仅在于引领他的员工,而且在于他所服务的消费者,他所创造的消费社会。

用正能量重建社会诚信,也并非要让政府变成万能的上帝,而只是要让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信任的基础。比如三公消费的公开,比如政府预算的公开,刺耳的责骂声事实上要远超过虚假的赞美声。无可否认,这就是一种正能量,越是市场化的社会,越需要政府公开、透明、公正。这种对于官员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正是政府诚信不断进步的证明。

社会诚信篇6

一、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极端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目的,在于建设诚信社会,确立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推动经济发展。它所针对的,正是我国社会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的严峻形势。据统计,我国银行系统由于失信行为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5855亿元。就以作为一项善举的助学贷款为例,仅广东省就有64所高校的2.3万名困难大学生从中受益,贷款额达3亿多元。但很多贷款毕业生还贷违约,违约率超过了20%,致使一些银行不得不停止这项贷款业务,不仅严重破坏了自己的信用记录,还把“苦果”留给了正在大学校园求学的贫困师弟师妹。这样的现象正是我国诚信建设严峻局面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我国历来是一个讲究诚信的国家,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历来被奉为道德经典,“信”德自在其中。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信者,诚也,人言无不信者为诚。以“信”为本,讲究诚信,反对失信,是我国社会尊崇的信条。但是,近代以来,“信”德乃至于儒家道德受到三次大的摧残和冲击: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在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下,诚信道德的破坏作为革命的副产品,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第二次是“”,在极端的“革命”口号之下,孔孟之道再次受到“清算”,“信”德不可能离开“仁、义、礼、智”的命运而单独存在下来。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当中,人的信仰出现危机,过于追逐经济利益,一切“向钱看”,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同样在危机当中,以至于造成现今的状况。

现代社会是诚信社会,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社会,不能成为现代社会;没有诚信的经济,同样不能成为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诚信状况的实际需要,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而作为先导和探索,必须加快银行系统征信体系的建设,进而推动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全面建设,推动诚信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世界银行金融部高级经济学家玛格丽特?米勒女士介绍,拉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在征信体系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的帮助下,违约率在大银行减少41%,小银行减少78%。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对于建设诚信社会、维护金融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征信体系建设有了初步发展。据与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任兴洲女士提供的信息看,从1989年开始至今,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征信业的起步,由于对外贸易企业对于信用调查的需求,国内出现了部分信用调查机构和企业咨询策划机构,中国的征信业开始起步。第二阶段是民营征信业的初步发展和外资进入,从1995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品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规模都不断扩大,对企业信用调查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出现了新的民营征信企业,外资征信和资信评级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我国征信业务的发展。第三阶段是政府推动征信业发展,2000年至今,在加入WTO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更加开放,居民信贷消费增加,社会的信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失信行为的不断增加,也促使政府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征信机构的建立,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个人征信试点也开始进行,并在上海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至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四类不同的征信机构:一是政府部门所属、专门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活动的机构;二是中资民营的企业征信公司,主要从事企业信用调查和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三是已经进入中国的外国征信机构,提供企业征信服务;四是正在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例如上海建立的个人征信机构,已经有了100多万上海市民在个人征信机构中拥有了自己的信用记录。

应当看到的是,尽管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已经有了上述的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初步形成,企业征信市场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个人征信试点初见成效,中央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建立并取得成效,但是就全国征信体系的状况而言,这仍然是初步的发展,距离建设诚信社会的整体需求,确实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思路

与会者讨论认为,为了中国社会诚信建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归纳起来,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必须全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速度。就目前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而言,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对征信服务业提出的迫切需求,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必须全面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征信机构建设应当公共模式和民营模式并举,引进外资征信机构,形成市场化良性竞争。在美国,发挥主 导作用的征信机构是民营征信机构,主要的征信业务集中在三大民营征信机构。在欧洲,以国营的或者公共征信机构为主导。中国建设社会征信机构,应当公共模式和民营模式并举,同时,欢迎外资征信机构进入市场,形成征信业的良性竞争,通过市场引导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以建立统一的银行征信机构为先导,带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机构发展。现在,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建立并运行,录入420多万借款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用户达到6万多个,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认为,应当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还应当建立个人的信用信息登记,进一步带动全国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将中央银行征信体系建设和上海市个人征信试点经验推向全国,逐步形成少数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的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建立覆盖全国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第四,坚持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针,全面开展征信业务,充分发挥征信体系作用。征信机构由于涉及到企业和私人的信用信息披露,必须坚持特许经营,经过必要的审批。征信机构不仅要开展一般的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使用服务,还要进行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业务,并且要开展专业性的、地域性的征信业务服务,形成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各具特色,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适应不同征信需要,为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四、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必须加强法制

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必然涉及到被征集信用信息的主体的权利保护问题,同时,征信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如果不加强法制,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必须依法进行。

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社会诚信篇7

论文摘要:从介绍企业诚信的内容入手,分析了诚信对企业内钾及企业外娜的重丢影响,并鱿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提出了若于项建议。

十多年前,温州曾经是中国恨冒伪劣的代名词。甚至专门有“供”人穿上一天或者一上午就坏的皮鞋。为此,杭州武林门广场放起一把火,拒绝沮州货。现在,先,起来的沮州人也放火烧起了别人的东西,他们真正体会到城信与自己利益的策密联系。沮州市政府将2002年8月8日定为沮州首个城信日,并决定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沮州城信日。与此同时,全国工商联及有关方面正积极倡议将每年的9月19日确定为我国城信日,全国诸多城市都开展了以城信为主题的大讨论,城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对企业来说,所谓城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企业对社会,对用户,对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对产品梢售价格,对协议合同,对信息传通,对商标专利和知识产权,对税收和信贷,对售后服务,对企业员工,对欠欲和承诺,对遨法守法都应真城守信川。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的城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内及对外。对内包括企业内部的人(企业职工)、物(企业产品)、财(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支付,如工人的报酬等)等,对外包括消费者、用户及相互联系的企业等。

1.企业诚信的作用

对于城信作用的认识,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具有不同的认识。城信不仅月于道德范璐,也月于智盆范眯,它是人们为了争取长期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理智选择。有人认为城信是为了不损人,不城信是为了不损己。这只是看到了眼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城信可能损了私利但得了人心,不城信可能保了私利但却失了人心。要是为了眼前利就不讲城信,最终失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人心。同时从经济运行成本上看,城信最有效率。城信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共同规范和行为准则,目的是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它就像道路上的红绿灯一样维护了交通秩序。因此企业的城信起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信誉度的作用,从而最终达到扩大企业产品梢路,实现企业丰,利润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1诚信对企业内部的形晌

(1)城信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是企业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做到对内部职工城信,就可以阅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企业整体的吸聚力。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索,它具有无限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在积极主动中进行.企业职工只能在充分相信企业城信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诚信是企业发展的物质荃础。物是企业存在的基础,离开了产品企业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企业只有在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等各方面诚实守信的条件下,才能依托于产品发展壮大。

(3)城信是企业毯定职工队伍的基础。财是关系到企业诚信的另一重要方面,企业只有在安排好职工生活和保证工资报酬的准时足倾发放的前提下,职工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安心工作。

1. 2浪对企业外郁的形晌

企业与外郁发生关系的用户与消费者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以个体形式体现的个人,另一类是以整体出现的集团。无论个人或集团,企业对其坚持诚信,都会得到良好的回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诚信是一种适应市场的良好选择。海尔总裁张瑞敏说得好;“一个企业要水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城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有产品就有客户,90年代有广告就有销路,现在商品过刹,有信誉才有市场”。浙江金义集团以3亿元的投资倾对黑龙江五大连池矿泉水进行控股改创,当时竞争这一项目的有数十家企业.但最终他们胜出。中共黑河市委书记于晓东说,我们看上金义集团的不仅是企业的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这家私营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显然,信用作为一种资本为金义集团的竟争增添了筹码。同时由于某些企业块乏城信给杜会和企业本身造成了巨大的摄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透,我国每年因不讲诚信付出的代价大约达6以幻亿元.其中逃遵债务直接报失1 800亿元,合同欺诈,产品质量差和制假售假2 000亿元,“三角债200亿元。

2加强企业诚伯建设的措施

2.1加吸宜传橄,。正.认识通伯

企业诚信是一种观念,因此加强企业城信建设主要应从思想观念抓起,一定要让员工认识并理解“诚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是应该格守的原州,决不能因图一时之利,而损长远之计。首先,企业高层要认识到企业对职工城信的重要作用,要善待职工,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通过他们侧造出来的。五粮液集团总裁王春国说:“功劳应该属于职工”,“金牌企业”要“金牌职工”。其次.职工要认识到城信对自身和企业的作用,要建立相互城信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但认识有一个过程,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宜传教育来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此外要想巩固和发展企业诚信.则企业城信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企业要发展、壮大,强有力的宜传方法和手段是扩大其知名度和形晌力的最好方法。企业平时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宜传,宜传内容通常是产品,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应该加人企业对诚信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并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给外界传送一种诚信立企的信息,使人们对企业的城信理念产生充分的认识。

2.2企业内娜要,立产格科学的,理创度

诚信不是单纯的观念,它居要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城信的保证。这就要求职工在树立城信观念的同时,企业内部还要建立起监份及风险管理机创。对内实行监份机翻,建立科学而有侧衡的约束机翻,防止个人专权、营私舞弊。这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其次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重大事项要民主决策,在管理层形成监份翻衡机侧,防止个人独断;再次是建立城信管理翻度,这样既能够保证客户的利益,又能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报害。企业还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严格执行城实有赏、欺诈受罚,使城信蔚然成风。对外应建立起风险管理部门。企业的诚信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建立监份及风险管理机翻,才能保证诚信行为在企业中的切实实施,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的诱惑。现在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就块乏城信,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非法收人,常给顾客出歪主意。企业就要杜绝这种现象.必须有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秘度进行审查、把关,发现了问题,能够及时纠正。

2. 3加强产晶.后服务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这在企业的城信中确是如此。一个企业不管其在宜传中对城信鼓吹的如何完美.但是企业的城信最终还得由其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来体现。企业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咨后服务。企业只有在提供给符合用户及消费者,求的产品及优质的咨后服务时,用户和消费者才能对企业的城信度由一个通过宜传获得的抽象的认识发展到具体的认识.从而在用户和消费者心中留下企业城信的深刻印象。

2. 4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公益活动

社会诚信篇8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诚信篇9

[关键词] 和谐社会;会计诚信体系;信用体系;信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179-03

[作者简介] 王有志,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所谓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遵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如何重建会计行业诚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

1.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举措,其中的本质要求就有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达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会计业作为诚信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不断致力于会计诚信建设,但是,会计诚信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会计诚信就是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应该说,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现。和谐社会的六个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会计的和谐包括会计制度的和谐,即秩序和法制的统一;会计目标的和谐,即理想和多元的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的和谐,即公平和诚信的统一,合作和宽容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因此,会计诚信的体系是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它只有融入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会计诚信体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问题。但是,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是一个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从而也成为会计诚信不和谐的前提。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当前各类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占非流通股的比例来看,国家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比重超过了2/3,其中A股市场上的国家股也占有较大比重,占A股总数的比例为43.4%。这样的股权结构使得中小投资者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从很大程度上讲,股东大会已经形同虚设。

(2)上市公司尤其是关联交易被大股东操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因此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根据2005年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抽调48家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共发生关联交易笔数361笔,关联交易总金额325.88亿元,涉及关联方395个,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61.43%,股权集中度相当高,“一股独大”成为操纵关联方交易从而造成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3)监管力度不强。首先,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缺乏监督。2004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可谓触目惊心:科研系统2个部门和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6.69亿元,另外还有13个单位把3.27亿元的科研经费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投入股市,内控形同虚设;其次,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担当起独立监督的职责;第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来说,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尺度不一,使得监管不足。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违规审计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挺而走险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不断增多。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账达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会计自身特点及缺陷是基本条件

(1)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

(2)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宽泛的选择范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如果会计人员出于特定目的,不能排除利益干扰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方法,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4)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这就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5)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控制之下,独立地位缺失,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3.利益驱使是巨大动力。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做假账;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以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4.处罚不力是重要障碍。《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也有相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但威慑力不足。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从而易导致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三、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到位。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强化董事会功能。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2.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3.健全会计法规。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4.规范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5.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因此,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于会计人员对违法违纪活动知情不举或者串通舞弊的,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要按规定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要加强对敢于坚持秉公办事,勇于揭发检举的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2006年7月31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案由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540多万元,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处罚力度的加大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造假处罚的一个开始,也必将是维护法律尊严、净化会计信息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

6.实施诚信工程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强化会计诚信教育,首先要在会计业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借助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配合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教育的学习、培训,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曾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因此,我们要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表警示和教育。

(3)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方向盘。有了诚信政府,才有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大力抓好自身信用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为突破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会计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4)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其公信证明的可信程度。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出现就暴露出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未尽职守、串通舞弊的现象,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是我们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在我国,诚信档案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诚信建设,强化行业诚信监督和管理。而且从实践来看,早在2002年起,上海、深圳、浙江等城市的上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就已开始建立起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用档案一般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和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档案主要是:事务所基本情况;主要合伙人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文档等方面提供的虚假材料;民事诉讼败诉;年检未通过;纳税情况;协会认为其他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信用的情形。注册会计师的信用档案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个人基本情况;商业信用记录;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申报情况;社会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考核中提供的虚假材料;官司败诉;挂名兼职等不诚实行为;年检未通过;协会认为其他对注册会计师信用有影响的情形。应该说,建立会计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将为深化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工作、提高会计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红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C].“和谐社会和文明山东”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2]张连起.构建和谐会计[J].理财世界,2005,(3).

[3]陈晓明.会计人的冲突与和谐[J].财务与会计,2001,(2).

社会诚信篇10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征信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我国如何借鉴各国征信机构建设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加强诚信社会建设,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研讨。笔者作为民事法律专家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观点综述如下:

我国现阶段亟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目的,在于建设诚信社会,确立诚信观念和诚信道德,推动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有了初步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个人征信试点也开始进行,并在上海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至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四类不同的征信机构:一是政府部门所属、专门提供企业资信调查活动的机构;二是中资民营的企业征信公司,主要从事企业信用调查和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三是已经进入中国的外国征信机构,提供企业征信服务;四是正在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例如上海建立的个人征信机构,已经有100多万上海市民在个人征信机构中拥有自己的信用记录。

应当看到的是,尽管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已经有了上述的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初步形成,企业征信市场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但是就全国征信体系的状况而言,这仍然是初步的发展,离建设诚信社会的整体需求,仍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基本思路

与会者认为,为了中国社会诚信建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归纳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必须全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速度。就目前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而言,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对征信服务业提出的迫切需求,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第二,征信机构建设应当公共模式和民营模式并举,引进外资征信机构,形成市场化良性竞争。在美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征信机构是民营征信机构,主要的征信业务集中在三大民营征信机构。在欧洲,以国营的或者公共征信机构为主导。中国建设社会征信机构,应当公共模式和民营模式并举,同时欢迎外资征信机构进入市场,形成征信业的良性竞争,通过市场引导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以建立统一的银行征信机构为先导,带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机构发展。现在,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建立并运行,录入420多万借款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用户达到6万多个,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还应当建立个人的信用信息登记,将中央银行征信体系建设和上海市个:请记住我站域名人征信试点经验推向全国,逐步形成少数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的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建立覆盖全国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第四,坚持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针,全面开展征信业务,充分发挥征信体系作用。征信机构由于涉及到企业和私人的信用信息披露,必须坚持特许经营,经过必要的审批。征信机构不仅要开展一般的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使用服务,还要进行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业务,并且要开展专业性的、地域性的征信业务服务,形成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必然涉及到被征集信用信息的主体的权利保护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