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3-29 21:21:28

描写山的词语

描写山的词语篇1

1、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2、千山一碧:千山一碧:许多山峰都是绿色的。形容绿的范围很广,面积非常大。是描写绿的范围广的词。指众多高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从远处看呈现出碧绿连山的场景。

3、重峦迭巘: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同“重峦迭嶂”。

4、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5、峰峦叠嶂:就是山峰多层层堆叠。

6、山川米聚: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7、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迭障: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8、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突起。

9、奇峰罗列:指各种各样的奇特山峰散开地排列着。

10、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11、跻峰造极:指登上山峰绝顶。

12、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13、傲然挺立: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

14、千峰百嶂:形容山峦重迭。

15、连绵起伏: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16、奇峰突起:很奇特的山峰突起。

17、重岩叠障: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18、峰峦雄伟:形容山峰或山峦雄壮而宏伟。

19、层峦迭嶂:峦: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层、叠:重复,一层加上一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叠。

20、悬崖峭壁:形容山势比较险峻。

21、高山深涧:指地势险要的地方,悬崖峭壁,且峭壁如屏。

22、奇峰异石:奇怪奇特的山峰和石头。

23、奇峰异石:奇怪的山和石头。

24、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25、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26、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描写山的词语篇2

(1)【解释】: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2)【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3)【示例】:园内轩窗四启,看着~,真如仙境。

2、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1)【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2)【出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示例】:那洞庭湖真个波涛万顷,~。

3、青山绿水 [ qīng shān lǜ shuǐ ]

(1)【解释】:泛称美好山河。

(2)【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3)【示例】:历遍了~,看不尽野草闲花。

4、山清水秀 [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1)【解释】:形容风景优美。

(2)【出自】: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3)【示例】:我的家乡是个~的好地方。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5、名山大川 [ míng shān dà chuān ]

(1)【解释】: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2)【出自】:《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描写山的词语篇3

现以20年各地市的中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点解读。

一、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概括内容主旨一般要求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内容主旨”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是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是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②请概括诗句的内容或特点。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④这首诗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20年四川眉山卷)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的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和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解答时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再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从中提炼出相关的信息简要概括。如声杂、城孤。再扣住“家”字稍加分析便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22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只要抓住“欲”和“爱”等关键词语即可理解。参考答案:喜爱。第2)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可用排除法。A项后一首诗没有描写“晴雨变化中”的景物。项前一首诗并非写早春景象。项说反了两诗的景物落脚点不同色彩也不同。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二、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诗歌创造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④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

20年四川乐山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00字以内)

【解析】这道画面描述题要求扣住诗句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清楚地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0浙江温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解析】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描写的环境特点的把握根据平时积累简单易答。答案:幽静或幽深。第2)题是画面描述题。抓住“山”“云”“峰”这些意象展开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参考答案: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找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述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看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观、客观两方面的融合。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理解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形象: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理解意象中作者寄予的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一描绘诗歌图景二概括意境特点三剖析作者思想。

三、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命题的角度有:①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③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20年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题可抓住“浮云”“流水”来分析:运用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用“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者回答:运用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意赅。第2)题从尾联的内容可看出是景物描写故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答案:尾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620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题可扣住颈联中的“静”和“昏”来思考;第2)题要通读全诗掌握诗歌内容在体会环境特点及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答题需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逸的生活景象。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们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如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赏析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四、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对句子的推敲、对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①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字词)的表达效果。③欣赏诗词中写得最妙的一联。④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20年浙江丽水卷)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解析】本题从字词锤炼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字词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诗中的“堆”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和文字构成的画面上来品味其妙。参考答案:“堆”字富有动态感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820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诗人心中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第2)题问是否矛盾实际上是要求赏析这一名句的妙处好在哪里。通常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答案:不矛盾。尾

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统一。

描写山的词语篇4

一、积累词汇,厚积薄发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阅读大量优秀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灿烂的成果有经典的诗文、凝练的成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等。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名家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佳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丰富词汇积累,写起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笔者在教学课文时,借助文中描绘事物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的词汇积累。如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桂林的山水美之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并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生答:“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清、静、绿”。笔者抓住学生发现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中词汇去观察、描绘其他景物,通过出示我县大明山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图上最具特色的景物,并将景物的特点说清楚。学生通过看图及对大明山景物的了解,很快总结出:“大明山的水清、凉、绿;山间绿树成荫、有白色的房子点缀;山下农田交错、河流弯曲。”学生还能运用课文中积累的优美词句进行口语训练:“大明山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明山的水真凉啊,站在水中,让你瞬间消除夏日的炎热;山间绿树成荫,走在林间小道,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里;座落在半山腰上的白色楼房,好似一座布达拉宫,远处星星点点的小洋楼,更像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颗珍珠……”

二、借鉴教材,适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重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写法、概括主要内容、谈谈阅读感受等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再把交流所得写下来。如:“写一写你对文章学习的感受”“写一写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对文中的故事进行续写”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美丽景观,文章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运用课件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描写山的词语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65-02

古诗词鉴赏教学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得到重视。古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与“美”同在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提炼美的过程。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发现美,整体把握全文

发现古诗词的美是直观的,即直接从诗词中便可获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用词的美妙,学会寻找重要的关键字词,如关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些关键字词对诗词中意境的塑造、情境的描绘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读全文,发现用得美的字词,整体把握全文,是鉴赏诗词的一个重要步骤。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教师可通过小令中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从“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组名词下手。这组名词描绘的其实就是藤、乌鸦、风儿、马儿、太阳,这样解释这几个景物,的确没有什么美感。但是,作者在每个景物中加入了简单而又细致的描写,即“枯”“昏”“西”“瘦”“夕”等,于是景物就变成了枯萎的藤蔓、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西边吹来的风儿、瘦骨如柴的马儿、正在西下的夕阳,这样几个简单的词,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傍晚,倚靠在枯藤缠绕的老树旁,伴着西风吹来、流水声响、马儿摇尾,远眺夕阳,夕阳正在西下。这要求学生要学会寻找关键字词,从中发现诗词用词上的美。

二、欣赏美,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撰写年代距今已久,其中的思想、文化等方面与现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短短的几十个字,理解当时景当时情,许多学生会“读不懂”,也就谈不上领会诗词的主旨,欣赏诗词的美,更别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因此,在欣赏诗词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在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后,帮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其中包括:①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②正确理解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含义;③结合情景交融、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分析诗词,赏析诗词的意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在了解了王维的生平背景后,对王维有怎样的印象?

生:他被称为“诗佛”,我觉得他像是一位通过诗词为我们传达禅意的禅师。

师:还有吗?与本诗有关的印象还有哪些?

生:他是田园诗人的代表,因为在仕途上难以实现政治抱负,所以有些消极避世的情绪。

师: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明月”对“清泉”,“照”对“流”,同学们还能从诗中找出其他运用对仗的例子吗?

生:颔联还有“松间”对“石上”,颈联有“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此外,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那么,哪儿是动态描写,哪儿是静态描写?

生:静态的描写是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动态的描写是山泉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师(总结):宁静的松林和潺潺的山泉,动静结合,以动衬托静,更加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构成了一幅如水月镜般的纯美意境。同时,动中有静,静中现动,自然与人的心境结合在一起,如此境界,如此禅意,非王维这样一位隐居者莫属。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后,帮助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修辞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传递出的情感,从中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从而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

三、提炼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炼美,就是将发现、欣赏到的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诗词鉴赏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难把握诗词的主旨,总是不能够将诗人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出来,诗词鉴赏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概括诗词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风格,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词汇量储备。第二,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分不清,常常用错,将用于描述修辞的语言用来描述表现手法的现象屡现不鲜。第三,拿到题目时,没有正确把握全诗就开始答题,以致思维混乱,没有答题逻辑。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分类积累鉴赏古诗词的知识。首先,归纳用于描写景物特色、语言风格以及概括全诗感情基调的词语,比如描写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其次,归纳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叠词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寓理于事、情景交融、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分类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做题时用词准确到位。

2.帮助学生梳理答题逻辑,指导学生答题。首先,找出与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哲理相关的字词,分析其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其次,把分析的字词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关系。例如,赏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诗是如何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可以这样回答:通过“放过”“拦”两词,将群山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山的特点,同时也暗喻人生如同行山路,隐喻人生路上困难不断,要做到坚持不懈。表达了人生中的困难周而复始,越过一山还有一山,永无止境,所以,人不能掉以轻心,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

描写山的词语篇6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六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 基础知识必记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缩(suō) 甩(shuǎi) 蹦(bènɡ)

(2)难写的字

秧:左窄右宽,右部“央”的一横两边都要出头。

割:左宽右窄,左部“害”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丰”。

疯:部首是“疒”,里面是个“风”。

嘻:左窄右宽,右部是“十+豆+口=喜”。

(3)多音字

蔓màn(蔓延)wàn(瓜蔓)

缝féng(缝补)fèng(裂缝)

斗dòu(斗争)dǒu(斗室)

嚷rāng(嚷嚷)rǎng(叫嚷)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后脑勺 本来 活生生 苞蕾 苔藓 丰满

甘蔗 瀑布 软绵绵 谚语 农作物 尽量

雨衣 袖筒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预报

遮盖 讲座 油锅 酱油 闹钟 逗引 嘴唇

(2)近义词

生长~成长 本来~原来 苞蕾~花蕾

丰满~饱满 尽量~尽力 迅速~快速

飞快~飞速 菜畦~菜地 增加~增长

预报~预告 遮盖~遮掩 逗引~勾引

不声不响~一声不响 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3)反义词

丰满枯瘦 迅速迟缓 增加减少

飞快缓慢 遮盖裸露 安静热闹

不声不响大吵大闹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活生生 软绵绵 凉冰冰 明晃晃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窸窸窣窣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③描写夜色的词语:满天星斗

类似的词语:月光如水 月明星稀 月白风清

④描写说话有气势的词语:理直气壮

类似的词语:慷慨陈词 义正词严 严词厉色

⑤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 滴答滴答

类似的词语:叽里呱啦 淅淅沥沥 嘻嘻哈哈

⑥量词:一块白石头 一件新雨衣 一层玻璃

⑦动词:敲着鼓点 跑到窗前 挺着脖子 甩着袖子

⑧修饰词:用力地长 扁扁的纸盒子 厚墩墩的云彩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2.拟人句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杨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见起风时的高兴心情。

(2)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点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心中的盼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

3.夸张句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下雨时狂喜的心情。

4.精彩句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2)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我”对雨衣的极度喜爱之情。

5.哲理句

(1)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这句话引用俗语,来说明夏天与世间万物生长的关系的密切。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话引用农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夏天与生物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写明白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长身体、长知识,努力地锻炼和学习。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引用的谚语较多,考试时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2.《盼》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查。

3.《习作例文》二则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围绕中心选择不同方面或事例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

推荐理由: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其谋篇布局时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文章可与《夏天里的成长》《小站》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比较,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作者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来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知识点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绕(rào) 慨(kǎi) 蔼(ǎi)

(2)难写的字

簸:注意右下是“皮”,不要写成“支”。

涯:左窄右宽,右边“厂”下是两个“土”。

裹:外面是“衣”,里面是“果”,不要少写左下的“丿”。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半径 资源 有限

矿物 地质 无私 矿产 慷慨 节制 开采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破碎 目睹 子孙

(2)近义词

晶莹~剔透 交错~交叉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开采~发掘

枯竭~干涸 贡献~奉献 随意~任意

温暖~暖和 合适~适合 顺溜~顺畅

松散~疏松 舒服~舒适 打算~盘算

笑嘻嘻~乐呵呵

(3)反义词

晶莹浑浊 和蔼严厉 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 慷慨小气 开采埋藏

枯竭充沛 贡献索取 投入支出

温暖寒冷 顺溜阻碍 松散紧凑

舒服难受 喜欢厌恶 白霎霎黑漆漆

盘踞撤离 险恶平安 恭敬傲慢

劲挺弯曲 勇敢胆怯 凶猛温柔

荡漾平静 风雨同舟分道扬镳

(4)词语归类

①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

类似的词语:

笑逐颜开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

②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

类似的词语:

风雨兼程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③含有日或月的词语:日月同辉

类似的词语:

日新月异 日月无光 日积月累

④量词:

一个晶莹的球体 一粒种子 一张软床 一片雪

⑤动词:

遥望地球 提供矿产资源 毁坏资源

提出设想 解除干渴 滋润心田

⑥修饰词:

群星璀璨的宇宙 松散的地 温暖的怀抱

粼粼的波光 了不起的奇迹

⑦描写大地的成语:

顶天立地 山崩地裂 地动山摇 春回大地

大地回春 大好河山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山崩地陷 大地春回 寸草不生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认真细致地劳作的工作态度和深沉地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2、拟人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地孕育和哺养着人类。

(2)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勇敢”的特点。

3、精彩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

4、含义深刻的语句

(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保护地球的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之密切。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指的是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拟人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默写的形式考查。

2、《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1、2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三黑和土地》一课,课文中的几处比喻句,考试时常以仿写句式的形式考查。

4、《青山不老》一课,第3、5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倡议书,在课外阅读题中常以写建议的方式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郭以实的《鸟儿的侦察报告》

推荐理由:文章以童话的形式,用鸟儿给“我”发回的几份侦察报告贯串全文,借鸟儿之口诉说了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形象地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带来的令人心痛的恶果,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从内容、题材、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好语文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描写山的词语篇7

一.做回侦探,“留心”生活里的那些事

向学生介绍侦探的工作过程,引导他们像侦探一样目光敏锐,善于将每一个蛛丝马迹般的细节串联起来,善于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完整表述,连贯描写,难教的作文一定会有颇丰的教学收获。(1)完整叙事。把一件事写完整十分重要,这是学生写好叙事作文的重要基础,也是表达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起因、经过、结果三环节缺一不可,需要写得完整,这是表达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机敏的目光发现生活中的奇事趣闻,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很生动地表达出完整的事件过程。(2)写出重点。叙事的文章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不可平均着力,而要像侦探那样透过表象,能够抓住发展、高潮两个重点部分详细加以描写,略写起因和结局。(3)生动表达。“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表达。作文教学可以结合小学生生性活泼的这一共性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拘形式,自由生动表达。在《童年趣事》中,可以侧重描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自己的新奇经历。很多学生信手拈来的作文,看似描写平淡无奇的孩童小事,实则趣味横生,让人忍俊不住。

二.学当导游,“欣赏”自然里的那些景

导游介绍风景,条理清晰,生动至极,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究其原因,导游十分熟悉风景的特点,用富有张力的海量词汇讲解这些风景,自然魅力无穷。让小学生达到这种水平,显然不切实际。但借鉴导游介绍风景的方法,指导小学生描写风景,提高表达能力,这样的思路是可行的。(1)表现特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风景年年无异,但关键是欣赏风景的人不同。用自己的眼光、个性的语言描写所见景色,让景色贴上个人的标签。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校园》时,笔者指导学生抓住校园的主要景点、文化设施、活动场所以及教室等处,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有的学生用深情的笔触描写梁梅女士汉白玉雕像的外形,言语细腻;有的写出了教学楼群连廊错落的格局,用词严谨;有的则描写教室宽敞明亮的风格,内容温馨……(2)富有张力。“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引人入胜,一语道破黄山囊括了天下名山大川的极致景色,让人顿生“非去黄山一游不可”的念想,这就是徐霞客语言描写的张力。尽管小学生没有成人言语表达水平,但我们不能小瞧现代的孩子。由于现代社会文化、信息比较发达,很多孩子常常出语惊人,用词精妙。把孩子这方面的言语潜质运用好,服务于作文及日常表达,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三.仿模画家,“素描”身边里的那些人

描写山的词语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用教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11-01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出一些学生易学易用可借鉴的捷径或模式,写作教学定能事半功倍。在学生的词汇量与生活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写的问题上。我认为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教材中学写作。下面将我平时教学中积累与借鉴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1.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海燕》《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睢不辱使命》……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例如《一碗牛肉面》《项羽新说》《春天就在冬天的身后》《轻叩记忆的门》等许多夺人眼球的好题目。

2.从课文中学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文章《一课三学:的作文技法》使我很受启发,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3.细笔描摩

也叫工笔描画。就是用细腻的手法精细地描绘景物,或刻画人物,使描画的对象毫发毕现,逼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小山的描写,就采用了工笔的描绘方式,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细看,一笔笔细描。既写了小山银色的白,"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又描写了小山的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写的那么秀美动人,在色和态的描写中写出了静中的动。小山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样",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工笔的细腻描绘,将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与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美融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有幸一览老舍这位文学巨擘的艺术风范。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语"于细微处见精神"。

4.巧用映衬

映衬是指为了描写某事物,往往特意利用其他事物作陪衬,虚实相生,烘云托月。即使写作的主体形象花墨不多,也会因为周遭的烘托,显得特别光彩照人。如《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要赞颂的是莲,却巧妙地运用了以宾衬主的手法。文题是"爱莲",开篇却不提"莲"字,而是从花的总类 "草木之花"写起,若即若离,本来是"独爱莲",起句偏说可爱的花甚多。可见作者运用映衬手法的笔功,作者没有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出莲的高贵不凡。通过"菊"和"牡丹"二花的映衬,凸显完美高大、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使人魂动神移,心之所向。莲的高洁与牡丹的庸俗一一展现出来。菊与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采取逃避隐居的态度,而莲敢于直面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其高洁的品行与节操。一正一反,自然而然地把莲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其精妙的写作技巧,令人叹为阅止。

更有甚者,有些连主体形象都不描绘,全凭读者依据语境的审美情趣去体验其妙处,如《陌上桑》写罗敷之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文中没有一词一句写"美"字,连相貌、服饰、体态、举止也只字不提,全凭"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罗敷被吸引,被征服的种种情态来表现,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余地。读者完全可以根据此时情境,作出最妙的审美体验。

5.学习语言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先说句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和"或许……或许……或许……",《星星变奏曲》中"如果……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再说词语,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文美词。例如《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镶嵌"二字用得精妙,不说站,不说立,不用伫,也不能用靠,只有这二字能把老王病如膏肓、骨瘦如柴、身体僵直的形态刻画出来。再如社戏中"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了。"其中"回望""漂渺""罩"这些词语都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描写山的词语篇9

[关键词]语用 练习 设计 学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5

语用训练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训练的主要方式是精心设置的大量的练习。目前,很多练习存在着目标不明、运用不当、缺乏整合等弊端。因此,应该对练习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从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从而促进语用训练效益的提升。

一、紧扣课程标准,在把握学段要求中设计练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设置了总体性目标之外,还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详细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为课堂练习设计指明了方向。

以人教版《丝绸之路》一文为例。两位教师设置了不同的语用练习:甲老师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圈画、抄写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了8个生字,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最后设置了将词语补充完整的练习;而乙老师则注重对文本生词的识记与积累,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方式朗读课文,最后设置梳理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的填空题:课文先写了 ,接着从群雕联想到 ,最后写了 。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老师的语用练习将词语感知作为重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而乙老师则在关注四字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尝试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紧扣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二、依托文体特质,在把握语言中设计练习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关注语言,针对文本呈现出来的不同语言风格进行训练,这样就能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上。

短篇小说《穷人》语言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纵观课文中三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屋内屋外的对比、生活的穷困与人物的知足快乐的对比、场面的凄惨与人物的安详之间的对比来凸显桑娜的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语用练习:阅读环境描写的语句,感知桑娜的人物特点,并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人物特点的。在明晰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益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想象性练笔:描写桑娜几个孩子熟睡时的情境,并尝试运用对比手法。

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独到的语言形式与风格,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理解语言表达的规律,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促进能力形成,在拓展补充中设计练习

阅读教学中语用实践的价值就在于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语言历练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发展服务。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紧扣年轻人画金鱼的语段,设置了这样的语用训练:首先,出示语段,引领学生运用一个词语对描写的两种状态加以提炼;其次,教师分别出示两幅山水画,让学生结合实物辨“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两个词语的差别;随后,去掉作者想象的部分,并对比两种表达所形成的表达差异;最后,教师设置想象性拓展练笔:他时而工笔细描,将金鱼的每个部位 ,就像 ;时而又挥笔速写,以最快的方式 ,就好似 。

这样的语用训练具有较大的思维跨度,不仅要求读懂语段的内容,更让学生总体把握语段的核心要义,同时将言语形式与内容感知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基于儿童立场,在考量起点上设计练习

阅读教学中语用练习的设置不仅要从学生所处的学段、课堂教学的形态以及文本的特点等方面入手,更要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准确洞察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起点之间的交融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设置这样的语用练习:首先,听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接着,引领学生从描写山、水的角度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最后,让学生进行文脉的梳理,从而意识到课文着重描写桂林的山和水,最终作者不禁发出赞叹: 。

在这一系列的语用练习中,教师注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积累与悦纳,注重读中的感知与概括。这样的设置就与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真实需要相契合,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描写山的词语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途径 时令 景物 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前提是读懂,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物),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某种感情、道理、情趣)。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1.从体现诗词反映的时令的词入手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时令,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2.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入手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所表现的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所表现的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3.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入手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人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清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社,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酐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三类词语即可,没有必要非严格按照三类词的表意情形,肢解开鉴赏,而应该遵循“先分后合”的原则,就是先进行分项理解,而后合拢在一起进行整体理解。上文对白居易的《村夜》的鉴赏,就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当然,在诗歌鉴赏时还会遇到许多不属于上面三个方面的词语,而在鉴赏诗歌时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词,上文的“安禅”“毒龙”若不理解,就无法准确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诸如伯牙摔琴与知音难觅、孙仲谋与年青有为、贾谊与怀才不遇等直接表现诗人感情的典故,梅花的高洁、杜鹃的悲哀与纯洁、东篱的脱俗、白鹭的脱俗不羁、大雁的忧思之情羁旅之情等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在诗歌鉴赏时都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