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51:15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范文篇1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文学教育范文篇2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为现代以来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文学素养又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性质,同时又对学生品性、思想观念、乃至价值观体系起到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具有十足的重要地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过渡到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文学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无法体现;也有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认为语文课的开设很累赘,不仅加大了自身学习的负担,而且由于生活中本身长期和语言打交道,语文课的设置就显得更没有意义。这代表了一种观点,即一种本末倒置的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教育观点。然而实际上,这种观点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同时也是典型的只要结果、不求过程的功利主义思想。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一个个体取得间接经验所采用的认识的方式必然是通过语言,即使是通过直接经验实践获得,也需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向他人表述、或者予以记载。其次,语言在教育中起到元认知的作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加强,必然会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文学素养作为语言文字的高级层次,作用更毋庸赘言,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和深化作用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在商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人类面临的认识对象日益多元化、结构层次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这时语言的贫乏会对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起到瓶颈的限制,各个专业领域需要自己的高级语言,而现实确是用语的缺乏,因此也不得不大量借鉴外国语言,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社会基础文学培养、学生基础文学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反而更应当重视基础领域的文学、文学素养的培育,以此酝酿出高级的专业语言。

二、当前教育环境下文学素养培养的相对缺失及成因分析

尽管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此的重视程度略显单薄。而且由于七八十年代的动荡,文学一度被作为“破四旧”而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文学”,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反常的一幕。而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反思和教训,我们应当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当代教育模式下,除了历史的偏见以外,笔者认为对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相对缺失主要原因还表现为以下基本方面:

1.升学制度的指挥棒效应。教育是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阶层重洗的重要手段,而由于中、高、硕考的升学制度的客观限制和客观要求,学生和家长自然把目光聚集在这些功利而又可以量化的层面上。以高考为例,大部分地区高考都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的模式为主,由此一来学生面临着数十科的学习任务,而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地理———成绩更难以表达学生的素质,正所谓投入高、收效少,对于文学素养在分数上更是仅仅表现在诗词默写和作文这两个方面,而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是,作文的批改任务决定了阅卷者根本无法仔细阅读考生文章,更遑论品位,相比反而更青睐所谓的“作文模板”因而文学素养在应试制度下变成了标准的“鸡肋”,文学也成了规范式教育的牺牲品。

2.文学素养难以迅速见效。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现实中国教育制度现状的存在,文学素养因为其见效慢、投入周期长而常常被束之高阁,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倾向于投入收效快的学科(如数学、化学),而把语文、音乐、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这些“包袱”丢给后面的接任者———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工作者。

3.素养具有影藏性而难以量化。由于素养不会像考分一样显现在考卷上,所以有些对此有心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实践中,有时会因无法衡量自己的教育效果而苦恼,这也是束缚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改变,从疏导的角度,我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试着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1.寓教于乐,将文学素养的培养融入课上课下。寓教于乐,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一种兴趣而非负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更容易接纳知识和思想,所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文艺的种子”,并引导其萌发、升华。与此同时,也不至于加重学生业已沉重的学习负担,反而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从而加以自主的探索。

文学教育范文篇3

1.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

第一,通过竞赛折射出语文学科地位弱化。在全国各大学科知识竞赛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见的知识竞赛比如奥数,英语,物理,化学等方面,相对而言,语文竞赛则显得黯然失色,我们只能看见鲜少的作文竞赛,征文活动等,竞赛触发的外在驱动力在语文学科上就显得尤为不足。第二,从课外辅导班的设置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语文学科未受到对等的重视。在当前的教育状况中,我们发现奥数辅导,英语培训,理化培训的辅导机构屡见不鲜,唯独语文培训略显冷清。语文学科的学科重视程度持续低迷主要是由于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人们潜意识将其期望值定位过高,多数学生都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学科,就是需要自身的语感和天赋,没有必要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一般的学生即使没有专业的培训也能达到相应的考试标准。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分配削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引入多元文化冲击传统语文文化

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电子计算机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网络媒介传递的文化形式鱼龙混杂,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形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课堂教学的魅力明显逊色于琳琅满目的网络文化,网络游戏和视频的刺激和诱惑比课堂内容灵活有趣的形式和画面对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成了足够大的反冲。语文文化内涵深远,需要沉心静气才能领悟得到,而网络快餐文化容易接受,从难易程度相比而言,也容易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若干措施

1.提高能力,道高一丈

从新课程的教材体系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把握必修教材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文学积淀,还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不同文体、不同国籍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如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作品》《中国小说作品选》《外国小说作品选》《中外戏剧作品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等,这些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文体多样,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2.因循善诱,正确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因素,精心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看到它的婀娜,体味它的美妙,感受它的诗意。比如我们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到它的明丽、清新、畅快,那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柔柔的细雨,无不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别有深意的给学生展示其中的一些画面(夜晚、月光、圆月高悬、荷塘、荷花),展现其静、美等等,让学生引发联想。又如,在教学一些故事类(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等)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其展开交流活动,使往日故事情节在现,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使其乐在其中,快乐的学习。一部小说就是一出人生戏剧,就是一部社会闹剧,畅游于小说的情节中,看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学生了解人性的复杂,解读社会人生,了解社会百态。二是要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激情。文学是有激情的,要让课堂充满激情,就要求教师提高语文课堂的品味,消除传统教学方式的窒闷,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教学就像诗一样意境优美、激情飞扬而又富含强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三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悟作品,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如《项链》一文,传统观念一般认为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她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是在语文教师的悉心指导之下,当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心中就会产生出一种疑问:爱美之心不是人皆有的一种心理吗?难道主人公穿了一身漂亮衣服去参加一场舞会就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吗?十年含辛茹苦地偿还债务,这不正是主人公诚信的一种表现吗?这种极具个陛的思考与解读正体现了对人性的张扬与尊重,也是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的不同解读,教师应当对其予以肯定和鼓励。高中的文学课应开设作文课,把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作为重点。文学课引领学生感知作品、感悟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而作文课则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己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文学教育范文篇4

从孔子兴办私学,为门徒讲授《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开始,中国古代的优秀典籍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这一学科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学思并重”“传习结合”的教育理论,提出“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的精辟见解,还指出教学中应遵循“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在以后的岁月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始终遵循着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这些行之有效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但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急遽发展,时代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新信息、新思潮、新理念的冲击,而且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代文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如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去熏陶、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受到知识的启迪、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爱国激情、艺术才情、美善感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学者化:古代文学教师应是“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型”教师,是指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就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教育专家。一个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他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者。教师学者化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重要而深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文学家们纯心灵、真性情的抒发,还是担负着“载道”重任的言志之作,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一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作为“学者型”教师,应该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并对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征、走向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深刻理解影响文学走向的文化动因和文学得以生成的文化土壤。例如,如果教师不深刻领会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分化、大瓦解所导致的“士”阶层的蓬勃兴起,就很难使学生理解何以在那一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学现象;如果教师授课时不联系魏晋士风的变化、魏晋玄学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就很难使学生理解“竹林七贤”的怪诞、正始文学隐晦曲折的特征和玄言诗的风行;如果教师不结合宋代“理学”进行讲授,学生就难以理解中国文学的风度气韵何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会由唐代的雄浑、壮阔而转向了宋代的内省、自敛。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文学与科学、宗教、哲学、艺术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研读文学史、涵咏文学作品的同时,去探寻古人与今人心灵相通的东西,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古代文学不式堆,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比如在讲到《史记·货殖列传》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司马迁的经济观点,之后又结合现实,将20世纪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政策做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经济政策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他们对司马迁的经济观和对现有经济政策的认识与感受谈出来。这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以自己学者的风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不只是读几首诗、背几篇文章那么简单,古代文学中别有洞天。

“学者型”教师还应该具有前瞻的眼光,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他不应该只沉浸在旧纸堆中去考据、索引,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学中那些与现实人生联系密切或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文色彩浓郁的文化精髓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科研心得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把当今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理念、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这样使教学始终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同步。

(二)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先进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作为“学者型”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与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去尝试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可以在课外搞一个有教师参与的学术论坛,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时,注意张扬个性。近年来,随着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研究视角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能一味因循传统,要具有创新意识。同时,新的师生观也要求教师重新审视传统的师生关系,即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应该是知识的权威,但不应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讲授知识或以挑剔、审视的眼光去面对学生,而应该是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和沟通,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三)教师应该是美、善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体验。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对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树立、心灵世界的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理趣、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使读者在阅读后产生或轻松、或愉悦、或超脱、或悲哀、或感叹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真正的审美享受。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怡情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和塑造,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发扬真美,以娱人情”①,要将美育融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可感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屈原那为了实现“明君”“贤臣“”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那“道不同,不相为谋”“辞万钟”的优厚待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志节品格;杜甫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都使同学受到极大的精神震撼,同时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淡静;“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飘渺朦胧,使学生在对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的鉴赏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美,从而生发出对自然人生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古代文学课堂,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从而使古老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手段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样就会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信息量,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一)使复杂的事件图表化如《秦晋之战》,讲述的是秦、晋、郑三方的军事、外交冲突和纠葛。其中重要的情节有“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郑皇武子辞杞子“”先轸论战”“秦师败“”文嬴请三帅”等,事件复杂、关系错综、头绪纷繁,叙述起来,须费很多口舌,可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好。但如果运用电脑课件,将其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且避免了繁琐的叙述。

(二)将相关的背景材料文字化在介绍古代作家、引证材料、相互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大量的文字板书,如果运用电脑课件直接提供给学生,再辅之以简单的阐释,即可节约教学时间。

(三)使熟悉的内容新颖化笔者在讲授中学课本中就已出现的《陌上桑》时,主要针对其侧面描写的手法。这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创意,但笔者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为课文配上深情的朗诵,同时为突出侧面描写的妙处,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李延年的《佳人歌》、《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走出采石场时的画面用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去体悟侧面描写的妙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此诗有全新的审美感受。

文学教育范文篇5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文学教育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再由教师从文学意象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对美积极的发现及追求的态度。高中就是侧重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内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学文本,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学则主要利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已有的文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对文学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二、精心选好富有文学特质的教学内容

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文采”为主要标准,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鉴赏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课内的教材不妨大胆突破题材的限制,选择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又要兼顾国外的文本赏析;既要突出时代特点,又要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可以广泛选取没有定评、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域,掌握一定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考量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为课堂的文学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学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文学底蕴的深浅、文学修养的优劣、文学态度的真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文学教育的实施细节产生特殊的影响。一个文学素质低下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担负起文学教育的重担更不可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学精神。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功底,多给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中坚作用,是克服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有力保障。

四、善于运用文学教育的辅助手段,朗诵和课外练笔是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效途径

朗诵是增强文学感受力的有效方式。许多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在内容上吸引人,它的外在形式和音韵也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诗句形式的整饬与对偶、声律的和谐与变化,散文辞藻的丰富与华丽,不仅美化文学的视觉,而且丰富了文学听觉上的感受,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回环和谐的音律,全面唤起读者的生理感受。课外练笔是评价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写作不仅可以对个体的文学修养程度进行系统的评测,而且对巩固和深化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效果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切身经历之后,再去反观文学作品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有明确可依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文学阅读技术层面的成熟度与深度”。文学教育的评价包括对阅读理解能力、诵读能力及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等多个方面。在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它,变消极、掣肘的因素为积极、激励的动力。

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文学教育范文篇6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范文篇7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文学教育范文篇8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一、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二、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三、考文学鉴赏;四、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文学教育范文篇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英美文学以其潜移默化式的陶冶和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然而,由于文学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用主义思想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浪费时间又没有太大用处,对这门课的学习消极被动。

以致语言技能虽然提高了一些,但语言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更少个人见解,整体素质却下降了。此外,作为英语专业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在与语言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等课程平分秋色的同时,课时不断减少,其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开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理论和观念,把英美文学课建设成为一门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

2英美文学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给予英美文学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和学生加大情感投入,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1充分认识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学习英美文学尤其是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菁华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语料库,以其涵义微妙的词汇、别具匠心的句式、发人深省的篇章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英美文学的作家和作品无疑会反映英美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了解多元文化的乐趣,培养自己对文化的宽容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趋频繁的国际合作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英美文学是培养思辨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正如王守仁教授所言,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这种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探求和应用,还有益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涉世不深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挫折、甚至不幸。通过阅读经典,和伟人对话,可以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哲学多一份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轻言放弃。

2.2调整课程设置,扩大授课对象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如果只集中于英语专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限制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功能的实现。此外,随着大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教学,而要向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质转移,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向全体大学生开放,扩大其授课对象,使之成为一门大众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教学内容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的契合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必要策略。

文学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