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核心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1:54:22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一、启发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

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如果长时间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会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被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所吓倒,要从心理上不再害怕英语学习,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英语学习,进而学好英语。例如,讲授Module1Unit1Icanplaythepiano时,本模块主要是围绕“你能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模块任务是makingaposterforaclub,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目标一:小组合作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即wouldlike,playthepiano,playfootball,whatabout,worryabout。目标二:导学案上的有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标三:小组活动,完成私人调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可无视的重要的一环。因此,设计知识点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而最后的目标即私人调查则彰显了听说课堂教学的魅力,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

二、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对不同题材的英语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果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他们会对材料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在阅读后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合适、难度大,学生读不懂,且非常吃力,无形中就会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厌倦感和排斥感,逐渐失去自信。所以,在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标准来衡量选材是否合适,而不要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同时,教师还要增加各种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更好地辅助他们理解英语阅读材料,提高英语阅读效能。例如,七年级下Module12Unit2ViennaisthecentreofEuropeanclassicalmu-sic一课的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把握文字背后的信息,让学生熟悉音乐背后的文化,并通过这些知识加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情境创设:播放《蓝色多瑙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和问题得出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名字,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ViennaisthecapitalofAustria.2)TherearetwoStrauss,FatherStraussandSonStrauss.3)TheBlueDanubeisawaltz,andFatherStrausswroteit.Mozartwroteonlyafewworksallhislife.读前:描述图片,用到所给的单词,个别小组展示。泛读:In18thcentury,whydidthemusicianscometoViennatostudy?1)WhatwasJohannStraussfamousfor?2)WhatwasJohannStraussyounger'sfamousworks?3)WhydoyouthinkMozartisagreatcomposer?4)HowoldisMozartwhenhedied?帮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精读:培养学生细读课文并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细读,自主学习,总结每段大意并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读后:通过讨论文章内容及视频材料挖掘人物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文学核心论文篇2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核心文化

一、学校核心文化的提出

在当代学校管理中,文化管理被誉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校变革中,学校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据我们所做的诸多实际考察和大量文献分析,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外乎有两个线索:一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来人手,另一个是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然而我们看到,在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甚至有的比较严重。比如:我们到任何一所学校去考察,都能看到学校的制度名目繁多、比比皆是,但是它并没有变成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态度和自觉行为,违背者有之,回避者有之,逃避者也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文化;同样地,物质也不等于物质文化,精神不等于精神文化。还有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概括为“五重五轻”: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

学校文化建设除了与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如文化的定义、性质、分类、产生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之外,还与学校的历史、学校的领导、教师的假设、教师的态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本身又是很复杂的,比如:文化概念可以说是世界上定义最多、分歧最大的概念;关于教师的假设更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门。为此,学校文化建设除了前文所述的两种途径之外,还应考虑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另辟蹊径。本文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学校核心文化的概念,即从学校文化的核心着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核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著名美国组织文化学者斯肯的文化定义。斯肯把文化界定为群体在解决外在调适与内在整合的问题过程中所习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设,比较适合学校文化范畴。它包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所有显性的文化成果,如环境中的建筑、产品、装饰品、称呼的方式、情感表达、可见的常规和仪式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策略、目标、哲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学校成员基本的潜在假设,包括无意识的、想当然的信仰、观点、思想等。学校文化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是学校(校长)最为关注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第二层次”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层次”是教师潜在的个人假设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事态度与方式,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被忽视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难点。由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关键还在于学校成员对多元价值观的认识和辨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享,所以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学校核心文化人手,抓住重点,才能突破难点。

根据学校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的机制以及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学习文化、服务文化以及探究文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充分发展唯有依靠学习,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学习,所以学习是学校组织的核心;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进步和提升唯有靠创新,教育创新要靠探究,探究成为学校变革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学习文化及其建设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在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知识、技能,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学习不仅包括个体的学习,还将扩展到团体组织的学习、行业部门的学习、国家民族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行为;学习的方式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从时间上,学习不再是分阶段的,而是持续一生的活动,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终结;从空间上,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限于学校,还有家庭、社区、网络、工作场所等。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园书香气息,是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的根本。

第一,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要素。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明确自主学习的七个要素:为什么——动机问题;谁——学习主体问题;什么——内容问题;如何——方法与过程问题;何时——时间问题;何地——空间或环境问题;怎么样——评价问题,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第二,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果从学习活动的类型来看,可以有符号性学习、感知性学习、动作性学习、交往性学习以及上述几种学习的综合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综合学习)。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各自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三,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倡导学生“每日十问”:今天我上课认真听讲了吗?今天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我全身心投入学习了吗?今天我与同学相处和谐吗?今天我为班级做了什么?今天我锻炼身体了吗?今天我是否保持良好的心态?今天我遵守学校各项规章了吗?今天我有哪些收获和进步?今天我心存感激了吗?

第四,通常意义上,教材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在现代学校组织中,信息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如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做报告甚至兼课)、社区资源、社会实践等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通过学习学会教学

教师的成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前培养所获得的素质也只是为从业打下一定的基础,甚至只是一部分基础,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的能力是在职后的工作中获得的;在职培训固然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交流、反思、研究、实践。教学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因而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向他人学习;教学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向自己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对教师来讲更是不可或缺。

(四)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

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工作中的学习是为了工作的学习,是解决工作中问题和困难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第二,组建全员学习共同体。在学校里,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学生、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目标和利益。第三,制订相关的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内容很多,如学校学习制度,教研组、年级组、各学习系统学习制度等,尤其重要的一种就是个人学习制度。第四,建立多重的子学习系统。为确保学习落到实处,除了学校组织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之外,构建多重的子学习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如领导班子系统、中层干部系统、教研组长系统、学科组系统、年级组系统、班级任课教师系统等。第五,建立激励组织学习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三、服务文化及其建设

(一)学校为社会服务

学校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生,一方面作为一个生命体,自身的身心按其遗传规律在成长、成熟;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教育正是要根据社会对人的要求,把未成年的学生培养、造就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历史的主人。第二,学校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学校为社会服务,归根结底是要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学校必须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精神、全球意识的教育,必须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二)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一,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显而易见,现实的学校,特别是我们的教师,主要是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次要的、被动的,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确认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作为服务业的学校教育,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校办得如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是要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尺度、以家长是否满意为标准。

第二,努力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已经申明,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教育要遵从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校要切实尊重、保障并实现学生的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在现实的教育中,讽刺、挖苦、谩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允许学生听课、占用学生上课时间、改变教学计划等现象也可以见到。

第三,要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途径,把为学生发展服务落到实处。构建激励型与欣赏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构建立体化的大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包括各种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班主任等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与沟通,解决思想认识与心理不适等问题;学校的各种管理在于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在于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教为学服务

第一,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的目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建构,着眼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人格的塑造和主体性的发展。为此,教学中要授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转换角色,改善教学行为。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作为直接的任务来看待;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不是为教“锦上添花”;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四)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

校长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诚挚的服务态度。校长要为学校的每一个人服务。校长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优良的环境,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宽泛的平台;校长要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要为教师提供脱产进修、晋升、晋级的机会,要为教师的工作创设最优越的环境,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四、探究文化及其建设

(一)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学习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与探究两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呆滞、缺少创新。探究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科发生发展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的思维和行为。

(二)让探究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

虽然课前要备课,教学要预设,但课堂是情境化的、随机化的,是未知的,在这种意义上,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更是需要探究的,随着认识主体的哲学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曾以“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为题展开广泛的讨论,120多位教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12个学科教研组也形成各自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以理念为灵魂,以知识为骨骼,以能力为肌肉,以方法为血液,以教师为心脏,以学生为四肢,以氛围为服饰,以效果为生命。

(三)让探究成为学校有效管理的一种模式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把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当中,如何构建既符合政策法规又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所创立的校本教师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起始于我们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学校工作可以分成哪几类?教师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教师教育与学生教育是什么关系?校本教师教育与校外教师教育又是什么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内涵、机制分别是什么?校本教师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以及措施又都分别是什么?学校如何保障教师教育?校长如何对待校本教师教育?带着这些问题(甚至困惑),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实验,一边实践,逐步地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理念,比如“学生发展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教师发展也是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发展和生活的家园”“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意识增强、自我建构、自我更新的过程”“把教师教育寓于学校管理之中”等。同时,我们也构建了校本教师教育的价值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操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8(3):32-35

[2]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3]谢翌,教师的假设:中小学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49—53

[4]杨骞,学生每日[J],中小学校长,2008(12):21-25

[5]杨骞,教师专业发展的“五步曲”啪,教育研究,2006(4):

80-84

文学核心论文篇3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其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时期又是每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在该时期都容易感到价值困惑,特别是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当代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因此,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2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对16号文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内容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该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以倡导,在高校学生中进行学习和践行,正是16号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提升,最后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目标,通过学习,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学习,来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从校园文化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1校园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品味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每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它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对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在我校草堂校区全面施行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的“博雅教育”精神。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正心、明德、励志、笃行”为理念,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有本事的人”。通过书院熏陶、学院教育,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在书院制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2.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办学要求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警醒;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发挥节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即要使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3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做为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党员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工作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样,全方位引导普通学生向他们学习,成为校园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从党员和积极分子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内化成为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他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活动:参加一次义务捐赠活动、帮助一个人解决具体困难、提一条合理化学习建议、改掉一个陋习等。督促学生党员践行“十个一”活动,使学生党员争做活动表率和活动先锋,从大学生身边选拔青春榜样。通过党员、榜样的引领示范,让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重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优越性,对于高校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微博、微信、飞信和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手机网民4.64亿人,占网民比例78.5%,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9.5%,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6.8%。也就是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全面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人人平台对学生推送当日新闻、榜样在身边等信息,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2.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生活这本优秀的社会实践教材中获益更多,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学生当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实践作为联系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消除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障碍,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自己利益一致性认识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规范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结语

文学核心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冲突;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冯艺,衡阳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09-04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冲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的境遇中,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然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科学的教育路径。

一、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冲突的现实表征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都会形成不同质地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都会存在分歧,并形成文化冲突。当今中国,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正在交流中冲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也带来了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一)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民族性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和大的时代已经到来。由于西方国家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不得不源源不断地接受代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和信息。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原本双向互惠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的文化渗透。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普世文化”、“普世价值”视为重要的“软权力资源”,他们宣扬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民主意识、权力制约、法制观念和竞争、效率等正被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人所接受或赞同。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商业性为目标,为大众的休闲时间提供享受和满足,从而使得本土文化受到排斥,致使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语言规范被削弱、淡化或扭曲,从而造成大批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精神空虚、道德失落。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物质的外壳;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文化的内在灵魂。物质文化发展的最大原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精神文化则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和原则。物质文化关心的是局部的、世俗的利益,带有功利性、工具性的特征;精神文化则从终极意义上把人类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自身的最高关注对象并建构人类的基本价值,要给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心灵停泊的家园、内在的安身立命之所,带有人文性、终极性特征。近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驱动下,“科学至上主义”和“经济目的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利益追求。在现实利益法则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逃避和拒绝良心、信仰层面上的思索和拷问成为人们普遍的心态。由于个体生存文化内涵的弱化及群体文化氛围的淡化,文化已越来越无法作为文明整体框架来统辖对现实生存的意义阐释及现实本身。没有合理性解释秩序和解释过程的单项性价值膨胀,造成社会或个人的生存失去均衡。这种失序与失衡,使人作为文化存在的事实远远小于作为经济或物质存在的事实。

(三)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促进当代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主流文化具有崇高性和责任性。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其实质上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倡导者在肯定现世和欲望的同时,对普遍价值、神圣理想进行兴高采烈地反讽与解构、嘲弄与消解。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大众文化的逐利特点使它拼命地制造潮流与时尚。时尚并非是社会真正的楷模和生活前进的向导,而是一种在话语幻象中制造出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幻象。此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理论领域的一元与多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崇尚自由主义和新启蒙主义的对立;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思潮与坚持“二为”方向的挑战。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自然要接受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封建专制、经验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制与人治的冲突、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的冲突、重视人才与世袭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模式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化冲击、否定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抵制、排斥现代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冲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心是价值与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在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统摄人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多元化文化冲突中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致使一些人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成了他们生活中无法挥去的灰色。大学生对指导中国前行的主体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是反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情绪。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化的冲突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

(二)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西方世

界打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幌子,大肆鼓吹意识形态多元的思想,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醒状态,反而以冷淡与漠然视之,他们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与期望。一些人将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生活低靡成为他们的向往。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人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盲目地接受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从而产生错误的论断,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发生动摇。

(三)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由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体系被多元文化冲突和社会的改革所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形形的陌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些目标和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因而无从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他们缺乏对目标及达成目标方式的思考与自信,很容易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一些人失去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奉为圭臬;要么一味拒斥西方文化,视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民粹主义。

(四)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生成。道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方文化和现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失控现象日益严重,道德滑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荣辱不分,甚至是只要对自身有利,就不择手段,不分善恶。还有一些学生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无所适从,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神灵的赐予上,甚至于在一些民间信仰中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

三、文化冲突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

(一)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概念,即在一个社会整体系统中统治阶级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层的过程,这是一个赢得价值共识的过程,也是领导权或霸权实现的过程,它不是凭借暴政和强力,而是通过大多数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来实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固然是根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体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西方革命论”,但是对于已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执政优势,立足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现实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任何文化都有自身共同的价值体系。虽然文化认同是回归过去,但其目标却是指向未来,关键是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新的价值体系。当前,在文化冲突的境遇下,文化认同受到严重挑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生活与价值的追逐,面对传统文化对思想解放与创新思维的抑制,面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传播中保护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多样的文化交织面前,对待文化的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要尊重包容,博采众长。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又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开放型文化认同模式,树立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汲取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鲍厄斯指出,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一个文化,我们需要深深探索这个文化精神,深深认识驾驭这个文化中的个人及团体行为的态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文化心态的形成充满曲折和坎坷,起起落落,经过了曲折的“文化苦旅”历程,终于峰回路转。在对文化的反省和自觉中重新站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立足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之中,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吸取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审视、比较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在理性选择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定位着各种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达到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然而,当今高校,一些学生的文化心态出现了畸形,如有的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外语学习上,有的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有的对中国电影电视不感兴趣,却对美国的电影、电视等津津乐道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凝结着观念形态的文化,我们对此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警觉。尤其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社会结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方便从容地登台亮相,西方政治势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妙的包装手段,不遗余力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培植积极的文化心态,增强对文化的识别能力,以在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播自然就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沦、引导受众态度,而且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文化传播中寻找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尺度,形成和选择自己的价值标准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文化传播正处于一个娱乐时代和产业时代,越来越世俗化。一些电视节目,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得票的多少,取决于搞笑的程度,从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泥沙俱下,一些在其国内被唾弃的文化垃圾,跨入我们的国门,就摇身一变成为炙于可热的“香饽饽”;一些格调低下的漫画或由这些漫画改编成的电视剧造成“洛阳纸贵”的景象;一些媒体中出现了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的不良现象,已经和正在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严肃高雅的文化价值取向被冷落,受众整体品位和思维能力下降,人类共享的公共伦理与审美空间遭到毁坏。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在文化传播中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对终极关怀的提升,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使大学生在文化接受中自觉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圻.冲突中的交融[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吴晓义.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的信仰缺失与重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

[4]张晓芒.解读现实生活文本,研究重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2001,(3).

文学核心论文篇5

1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由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日常表现各个方面,都会成为普通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同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榜样力量。但实际调查证明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举止上不够成熟,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大学生,放松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1.1健全党员准入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不能将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等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不盲目追求数量,慎重发展学生党员,严把入口质量关。

1.2健全党员管理教育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对党员、积极分子的先进性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普及。高校学生党组织应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并将教育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实行。提高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和发展中的国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1.3健全党员考核机制

坚持考核的科学化、常态化。对党性观念强、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优秀党员要定期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对党性观念、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的党员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的纪律、不遵守学生管理规定、损害党的形象的党员要按照程序做出严肃处理,将不合格党员及时清除出党组织队伍。使大学生党员时刻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能够担得起“先锋队”的称号,当得起大学生的榜样。

2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

2.1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宣传手段,完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教室、走廊、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是大学生每天必须接触和收听的,利用这些场所和手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濡目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平台等学生频繁接触的新技术手段,完善校园沟通交流新平台。在校园网和微信平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与时俱进,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2.2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

党内的“”、政治性的理论研讨、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无疑是组织学生党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但一味地采取单一的学习方式,难免因枯燥而流于形式。因此,要创新党组织的学习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寓德育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之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堡垒。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班团活动相结合。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特色社团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一二九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日,结合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文化节、迎新年晚会等特色活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举办、参与特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学生党组织应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广泛动员、组织学生到基层参与社会实践,增长学生见识、锻炼学生能力,弥补学校理论教育有余、实践教育不足的现状。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很多大学生,包括一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缺乏了解,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高大上,离实际生活很遥远。为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党建活动要紧紧围绕“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解释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使学生认识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规范日常管理,健全内在机制

在日常事务管理中,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

二结束语

文学核心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

我们认为建筑学的核心应该是一个设计的。建筑设计中大量面对的是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互相缠绕。这种富于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建筑师经历长期的训练对图形强烈的敏感。(这是正在兴起的复杂学科的对象。)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外来理论在进入建筑学后进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学科多大的特点。其理论核心在进入建筑学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违背了它原来的宗旨?

我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在实用一级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至于这种依据和原意有多大差别倒了成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情,比如,生态建筑的动机据说是为了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建筑师作出了大胆的意试,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对生态节能有所帮助的形体,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形体所多花费的钱,可能远远大于建筑使用寿命中所节约的钱;建筑师们对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带来节约效果的措施,如双层Low-E玻璃,新型保温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师很大兴趣,除非这些措施能带来形体或视觉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师的这种态度倒是和服装设计师较类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设计师喜欢用黑色,她说:“我喜欢用黑色,因为它是死亡的颜色。”这句话并不是说,她再设计几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说穿她设计的服装的顾客们装备去自杀(尽管这两者都很有可能)。这只是说她喜欢这种艺术气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建筑师说“节能”、“环保”、“技术”、“理性”、“超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说设计师想表现这样的建筑艺术气质。基本上还是围绕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学本身没有提出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只除了C.亚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对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建筑模式语言》对于建筑的影响又是十分小。亚里山大以前又是学数学的,只能算半个建筑师。

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三、建筑学的左派理想实践成果是令人怀疑的。

建筑的兴起和左派社会理想有很大关系。这里要要说明一点的是,现代建筑实践的左派倾向大多发生在欧洲、拉丁洲社会。(的知识分大多是)的关键大概在于建筑不仅仅是口号或专业设计。建筑是一项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投资—消费活动。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单纯依靠建筑师进行社会改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复杂的,建筑师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数的利益”是抽象的;而业主的利益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师们无疑是会考虑“公益的”但这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说是很强的,至少也是不强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件建筑如何进行更多的是由整个体系、而不单独的个人来决定,个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倾向对社会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贵族沙龙里大谈世界的革命是很“”、“风雅”和“小资”的事情,但仅仅是闲谈而已。

四、某些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是应时之作,或者纯粹是一种个人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说建筑上的“大理论”有空泛的倾向,那么一线建筑师们的东西更接近真实的设计,应该更有用吧,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师的理论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纯粹是个人体验的东西到人很难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康算不算是一个例子。

其次,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理论和建筑形式出现的先后问题。

有相当多的建筑师宣称,根据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或形式。

我们必然会有一种疑问,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小笑话:某人枪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处办事看到墙上有多小红圈,再仔细一看,圈中都有一个汽枪的弹洞,他深感惊奇,找到了打枪人,请教枪法,那人说,只要先开枪,后画圈,就不难做到。很多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也是这样,只是为自己的形式寻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结论

文学核心论文篇7

1.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备吸引力和凝聚力,取决于该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诉求。”④这启示我们,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不容忽视。他们在校园中的关注点不仅仅限于学习成就这一传统利益。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关注,容易引发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自身权益。我们对他们施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将他们的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2.激发并坚定大学生的情感归属情感归属问题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突出又普遍的问题。大学生情感炽热、饱满,但缺点是容易冲动和丧失理智。如果处理不好情感归属问题,将会对其个人甚至是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他们的精神力量,形成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信念,从而推动他们对认知的践行。具体到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也可以培养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唤起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情感。

3.接受并帮助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共鸣“人们能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而不是其他意识形态,并不是随心所欲或者是随机偶然的,而是因为这种意识形态正好能够表达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期盼,并且给予人们的价值企盼合法性或者合理性论证。这就使人们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思想观念和社会主张。”⑤这就表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想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就必须立足于符合大学生心目中的价值期盼这一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阶段,并不具备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接受并帮助对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鸣,要切实考虑到这一问题。只有充分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意志,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共鸣,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外化于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1.协调课外实践与课堂实践多样统一目前高校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课外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参加社会兼职、校园社团、勤工俭学岗位等活动形式;一种是课堂实践形式,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专题辩论、学生自主授课等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千秋,都表现出一定的优缺点。大学生课外实践的目的相对来说比较倾向于赚取一定的劳动报酬,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优点是自主性强、独立自由,缺点在于花费时间太长,随意性大。课堂实践则需要在老师主导下,鼓励学生参与,优点是不受时空、经费、人数等条件限制,缺点在于学生参与度低,甚至被动参与、主动性不够。二者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外实践,学校可以适当地加强参与度,配合学生,并为其量身打造能够提升其价值观认同的实践机会。不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自发的实践活动这一层面,没有站在教育意义上去理解。我们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点,以实践课程规律为指导,尽可能科学详尽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建立适合大学自身特点的实践方式。重要的是,学校要对实践基地的创设和选择做出指导,可以与政府、学校等单位合作,提供带薪实践,在吃苦耐劳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高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品德水平。对于课堂实践,学校要重点增强课堂内容的吸引力,并辅之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最好选择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一些话题。例如,之前的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家风”讨论,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消防安全事故,都可以作为与学生互动的话题,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我国爱国观念和法制观念的了解,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教师可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例如提问或讨论,学生自主授课,研究性教学等等。

2.平衡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有侧重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是近年来迫于就业压力而备受大学生欢迎的项目。各个高校也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但是,如果学校的鼓励过于强烈的话,则会给大学生“就业比学习重要,考证比学习重要”的错觉。同时,还会助长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作风,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各有侧重,不应过分偏颇。在职业教育中,不能只教授大学生职业技能,还要给予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适当引导。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重点,通过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培养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约束大学生的道德行为。2)在专业教育中,也不能只是以专业课教育为主,要适当地辅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将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和践行目标,去指导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同时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认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践行。

三、结语

文学核心论文篇8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培育及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新生而言,虽然知识储备增加了,自我意识增强了,但他们依然存在着自卑、依赖、怯懦和封闭等特定年龄段独有的“致命缺陷”。在社会思潮聚焦的大学校园中,当文化观念发生嬗变时,大学新生是最为敏感的群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新生而言,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新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环节,除了要使新生了解学校的校纪校规、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更应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以引导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能逐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良好价值意识的人,真正把握未来的人生方向。

二、大学新生价值观与心理特征分析

(一)大学新生的价值观

第一,政治立场正确,参与意识强烈,但常常缺乏理性。“当前大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是正确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1]特别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能够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展现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政治觉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大学新生群体特征的双重作用下,一些大学新生也常常容易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面对一些非主流意识诱惑时,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走向极端或表现“愤青”。第二,价值观标准不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奉献精神与功利追求并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一代,他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关心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热爱集体。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地位却大不如前,往往容易被忽视。部分大学生盲目强调自我奋斗,只顾自我利益,漠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导致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滋生。另一方面,在传统道德的作用下,大学新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奉献意识,但市场经济中,按照“经济人”假设原理,每个人又都是务实的,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受到这种求利心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逐渐将奉献精神抛诸脑后,仅仅注重名利,以至于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第三,价值观评价多样,对不同的价值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特别是90后的大学新生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不同价值观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即使对于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得更加宽容。这种宽容一旦拿捏不到位,往往容易发展为纵容,从而给非主流的错误的价值观提供了温床,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大学新生群体心理特征

第一,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大学新生刚从紧张封闭的高中学习中解脱出来,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踌躇满志,充满好奇与期待,对未来信心十足。他们对待专业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社团、学生组织中表现活跃,集体荣誉感较强,争先参与党、团校的政治理论学习,要求向党组织靠拢。但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教学节奏和学习方法与高中有明显的差异,一段时间后,部分新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成绩不够理想,因而表现出失落的情绪。特别是离开了老师24小时保姆式的监督,一些学生便开始通过玩网络游戏、刷QQ空间、聊微信、发微博、追韩剧等方式来找寻存在感。还有部分新生在最初入校的新奇感消失后,逐渐变得沉默甚至莫名的烦躁和自卑。第二,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绝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了长辈们的“专宠”。但大学以集体生活为主,大学新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绝大多数没有团队生活的经验,宿舍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经济消费对处于“人生转换区”的他们而言都是挑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往往会自我否定、消极逃避,毫无掩饰地表达出对家庭的强烈的心理依赖。第三,勇敢与怯懦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最初对大学生活充满激情,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们在思想上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对社会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能果断地进行鞭笞,对有损道德的社会阴暗面加以批判。他们勇于同邪恶斗争,敢于向权威宣战。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又可能表现得相当害羞和腼腆甚至怯懦。第四,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大学是开放的,大学新生刚刚踏入环境相对宽松的高校校园,更具有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激情。他们关注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关心祖国的未来。他们张扬而富有个性,喜欢自拍,乐于在微信朋友圈或校内网展现自己的风采。他们热衷于交友,并且对朋友相当“仗义”、毫无保留,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但与此同时,当他们初次“试水”社会失败后,会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也许变得沮丧,也许开始厌世,也可能学会坚强,但他们并不表露在外,而是筑立起高高的警戒线,隔离外界的信息交流。

三、大学新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一些不容忽视的价值观现状问题逐渐暴露了。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大学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的行为准则,不仅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人才,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由此,可以结合“首因效应”、“强化心理”、“从众心理”等理论,探索大学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首因效应”原理,定位核心价值观

在心理学上,所谓“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例如,通常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可能会不记得给他(她)办理住宿手续的班主任老师,但往往对第一位接待他(她)的学长或学姐印象深刻,并根据他们的介绍感知、定位眼前的大学。这种感知和定位甚至可能影响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可见,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决定了未来想法的走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军训、举办讲座、组织竞赛等手段,与新生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使其明确价值定位的标准。要使新生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生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引导他们的言行符合社会主流精神和校园文化要求,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借力“从众心理”原理,培育核心价值观

“朋辈和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2]如前所述,大学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他们观念是易变的、不稳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特定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行为,即所谓的“从众”。对于大学新生群体来说,“从众心理”尤为明显。这从新生宿舍整齐划一地购买同型号台式电风扇中可见一斑。而对于“90后”新生来说,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使他们更容易了解最新的“大众口味”,并及时选择“加入”。因此,高校应广泛运用校报、网站、橱窗、广播等传播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无形中反复引导、宣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其校园主流精神文化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个体认可并接纳。

(三)利用“强化心理”原理,传播核心价值观

文学核心论文篇9

我们所讨论的学风特指狭义的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心理。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受到文化习俗、语言历史、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影响,民族院校学风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当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比例不到10%,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人口比例却占全国总数的40%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制约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家庭教育经费支出,这就直接导致了来自中西部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中东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进入大学之后,在一些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接受慢”、“听不懂”等情况。学习态度有待提升。学习态度大体上稳定,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原因影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左右,在社会活动和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在未来职业规划上会出现迷茫与困惑,在学习的目的上,部分同学是为了个人更好地发展,呈现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个别学生甚至没有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急功近利。学习积极性不足。部分学生不了解或不喜欢所学专业,这就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一方面在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父母家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己的想法不被重视,或者是以未来就业为取向,对所选专业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大学的专业与自己的设想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同学被迫学习,被动接受知识,“依赖心理严重,创新精神不足”3.学习状况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但是一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会出现逃课、玩手机等情况,课堂学习效率有待加强。课后复习情况有待提升,大多集中在期末考试前“临阵磨枪”。调适能力不足。个别学生由于以上原因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应付老师、应付家长、应付考试、甚至做出“考试作弊”、“独往独行”等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便会出现恶性循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特别是其中的“个人”层面,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教育和学风建设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丰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形式,提升学习态度的崇高性,把“求功求利”的学习目的转化为爱祖国,爱家乡,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学好本领的理想信念,把热爱伟大祖国,发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动力源泉。挖掘“敬业”的本质意义,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在社会、家庭、自身三个维度明确所肩负责任,做好一名学生的本质工作。另一方面,在入学之初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职业发展规划,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合自身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在考核考试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核考试,严肃考风考纪,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科研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在平时,在点滴中积累,严禁抄袭作业。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诚信品质,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培育学生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积极营造多民族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形成学生快乐学习氛围”4,作为学风建设的载体,为学生发展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融入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支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习互助小组的实践形式,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学生和学生结对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三、结语

文学核心论文篇10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易感人群,在科技发达的今日,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何种途径都能够最快的接触社会思潮,也很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这一点上也是源于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么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涌入的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呢?就如14级的新生们,都是90后的有志青年,他们怀揣远大志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期待,而且拥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挑战新事物。正因如此社会思潮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其中就不乏有“正、负”能量之分,以下是几个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例子:

(1)社会时尚思潮

在涌入之际,一些大学生就会跟风、追潮流,而忘记了什么叫“量力而为”,有多少大学生在这方面变成了信用卡卡奴,刷掉了自己的信用。仅满足了一时的私欲。而不计后果。

(2)实用主义思潮

这种社会思潮给大学生带来的弊大于利,它更注重利益的分配,有些过于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树立。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很多方面是不可取的。

(3)个人主义思潮

流行在各种电视剧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充斥在广大青年学生之中,大学在很多同学眼中都是闲暇的,自由的。在这些人眼中,时间有时候就成为了附属品,她们会找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而追剧就成了许多喜欢宅的大学生的首选。而现今的电视剧多侧重于对人性的弱点进行剖析,虽然反应了人性极端的一面,却也在不经意间给大学生灌输了某些消极的思想,如个人利益第一,为满足私欲而,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在各种社会思潮下,带给当代大学生的不仅有正能量,还有负能量。对于这些我们的态度当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取长补短,帮助我们学生更好的进步。就如在有积极意义的一些活动中,大学生收获得不仅仅是社会人士的赞许与荣誉,更多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她们从中不仅得到了自身能力的锻炼。而且能够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她们自己成长的道路奠定基石。为后续发展板入正轨。诸如此类正义的社会思潮还有很多,因此,在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在当代思潮影响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研究

1首先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

为自己未来储备好专业技能。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挖掘出每个人的潜力,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优势方面都能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鼓励学生尽量追求完美的自己。让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斗志。在此基础上开设奖励政策,让努力奋斗的学生有所回报,也是为了鼓励学生能有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2树立远大志向,这样有目标的奋斗才充满力量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而敌人就是没有坚强信念的人”。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她们的梦想就是在大学期间能够初试茅庐,尽可能的在社会各种活动中努力塑造最好的自己,能够在毕业前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考验,也是在为毕业后的求职路上做好铺垫,我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得到鼓励,毕竟这样的学生还是占少数一部分。我们应不断给予她们鼓励,必要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完成自我的一次蜕变。这也是对她们步入社会前的一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也就能检验学生所学技能的应用能力,也以便于我们作为辅导员对学生学业的检验。

3号召大学生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