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0 17:15:32

文学素养培训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实施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办学力度,实施2019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本文具体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课程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以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主,从儿童的角度指导示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职前和职后的衔接。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儿童文学鉴赏、朗诵、创编和表演能力,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立足于广西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学生生源较少,教师队伍单薄,教学设备缺乏,但是在党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广西教育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一批茁壮成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师生校外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化课程监管机制,从而实现以教促学、以教促教、以教促校,充分落实具有广西教育学院特色亮点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问题

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学校虽然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在高校组织和开展儿童文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主,并且能实现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儿童文学的阅读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要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成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数量不大,阅读情况不佳,学生阅读作品大多仅限于教师讲授或课本示范的作品,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鉴赏的能力偏低,缺乏儿童文学阅读的开放性、主动性、深度性和创造性。2.参与儿童文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多。虽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儿童文学讲座培训,但是时间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学生只是走走形式,听听教育,实用度不明显。同时,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还缺乏连续性和发展性,应该多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化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提升综合素养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够,期望值不深。例如,教师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化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对自己未来的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生涯发展没有目标,不明确自己是否想成为儿童文学学科领域的专家。2.提高儿童文学专业化的途径不多。目前,教师参与儿童文学专题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听课评课、讲座报告和学术研讨等,教育途径比较单一,教师参与双师培训、校本培训、竞赛活动、出国进修等活动较少,这不能充分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和专业驾驭能力。(三)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亮点,是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热点。通过分析现状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设置的重点不突出。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改变传统的选修地位,增设幼儿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相关课程,并且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构建具有师范生专业度和实践度的教学体系,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示范性和创新性。2.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不能体现儿童文学教育的特色,组织围绕儿童文学的有关调研、课题和科研活动不明显,出现“有活没人做,有人没活做”的情况,缺乏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广和深化普及,缺乏健全、科学和有序的监督保障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对策

通过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儿童文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校本教研和科研品牌,完善儿童文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以是下具体实施的研究对策。(一)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就业发展为导向,提高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水平。针对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的现象,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围绕岗位需求,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实训,推广关键能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重点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自我不断学习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为目标。同时,其突出强调独立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充分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基于关键能力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对儿童文学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关键能力实施发展的明显体现。调查发现,98%的学生普遍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肯定关键能力的学习模式,支持儿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结合关键能力的领导力、创新力、执行力和融入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景互动表演、小组合作探究、儿童文学创编、成果比赛展示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沟通、创作、评价与反馈,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师范生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二)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针对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强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注重校本教研及培训,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深化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广西教育学院为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注重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多,校企交流互动也比较紧密。基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体系,围绕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加强与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深度合作,到实训基地收集整理材料,充分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和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应用能力。其次,邀请幼儿园园长或有关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幼儿教师的故事,培训与儿童文学有关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最后,收集近年来的校企科研成果,如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学术专著或研究论文,已经上传的网络视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课程研发,树立校本科研特色。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幼儿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互帮互学,比学赶帮,建设相互学习、共同竞赛的教师群体,从而促进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采取“老带新”和“传帮带”等教师培养制度,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发展,实现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幼儿教师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改革。针对学前专业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度不深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应充分强调大数据运用背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突出混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教室,从而推动儿童文学金课的教学优化改革。根据《广西“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在广西教育学院实施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儿童文学教学框架,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辅之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实现授课方式的混合,课堂组织形式的混合和评价方式的混合,从而优化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评价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可以合作建设特色“智慧教室”,打造适合教师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与科学技术接轨的智慧教室,将儿童文学建设为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工作坊,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交融。在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热点。通过调查研究广西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充分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高校系统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深化儿童文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最终,构造符合现代儿童文学课程发展需求的有效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蒋风.幼儿文学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智勇,陈婵娟,章文林.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05-106.

[4]张庭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3(6):91-92.

[5]郭群,黄紫绿.论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4.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学社团;教师培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爱国爱党,人格健全,个性健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深入研究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同时也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这门学科的情感成分较为丰富,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景,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非常有限,所以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活动,通过讲座、读书会、辩论会、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改编课本剧、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文学社团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开放。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索研究等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大有益处。文学社团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强了综合素能。文学社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活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方面比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也会把社团活动的一些方式方法适度地引入课堂,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改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为文学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学社团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探索的语文课堂气氛尽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变化,但是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也不会短时间内完全消失。有些教师仍然沿袭填鸭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课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个别优等生参与,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听课,未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没有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学生参与度不高,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文学社团的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被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在教。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深受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师生之间平等地互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愉快地相互合作,在平等民主、活泼快乐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活动内容。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后,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想学习,这种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有益。教师也会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也尽可能地平等、民主地与学生交流。文学社团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固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考试试题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而文学社团活动选择的题材非常灵活、广泛,可以选择经典名著、通俗小说,影视作品、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等。在文学社团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分组比赛竞争。他们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分享经验和体会,彼此协调合作,不断探索,更快捷、有效地共同完成社团活动。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承担着文学社团的指导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借鉴文学社团的活动经验,将合作探究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地引入课堂教学。2.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大多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学流程较为单调乏味,缺少激情与活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文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课本剧比赛等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激发了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文学社团活动的多样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教师更有魅力,学生更有兴趣。3.改善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处事风格,不同的做事习惯,不同的个性。由于语文教学的教材、进度、评分标准都是统一的,所以,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面较为欠缺,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文学社团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不是分数,而是对他们的态度、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差异化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们各自的闪光点。学生们得到表扬和鼓励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度地引入多元化评价,让评价更个性化,更具有激励作用。4.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的限制,教学过程容易出现系统化、精细化,内容教条化、考点化,造成有些学生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而文学社团活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新式的活动。比如成语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语文技能,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使他们摆脱考试的束缚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本剧社团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好的对课文中的情感加以体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也要仔细琢磨如何在教学方式和语言风格上进行改善,才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5.文学社团活动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文学社团的活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文学社团中的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造成的朗诵环节薄弱进行补充。文学社团的文学鉴赏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对作品进行评价,提高了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命题往往围绕着应试进行选择,命题的宽度不够,写作教学比较重视知识和技巧。文学社团中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主题往往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写出的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情感更加丰富。学生们通过比赛和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这些文学社团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文学社团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1.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文学社团活动的效率尽管文学社团活动中气氛和谐,彼此合作探究,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活动内容,但是过于轻松的状态,会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指导漫不经心,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每节课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严肃的指导,从而快捷、有效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文学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与日常教学相联系,通过借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社团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营造一种既幽默、活泼,又适度严肃的活动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对知识、听说、鉴赏、写作等方面的系统地细致地讲授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社团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形式多样,氛围轻松,但深度不够,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拓展文学社团活动的深度大有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了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和问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在文学社团的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更加优异,提高了文学社团活动的效果。2.文学社团建设工作要落到实处文学社团建设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文学社团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首先,文学社团建设要寻求各个方面的支持。文学社团建设是在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活动时间的安排,还是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活动设备的落实,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各部门的配合。其次,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的积极性。要想把文学社团办好,就要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在文学社团的各项活动中,可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或者将活动的图片展览展示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了解活动的内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进步,家长自然就会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学生们可以走出校园,参加舞台剧表演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文学创作比赛等各种活动,拓宽文学社团活动的舞台。要想搞好文学社团建设工作,对于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可以使指导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底蕴,提高知识素养,才能在指导学生时更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结语

通过对指导教师语言素养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语言流畅、思路严谨,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对教师审美能力的培训,可以使得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对指导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也很重要,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要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社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都会通过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与文学社团建设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要想把文学社团搞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也要加大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金璐.略论文学社团对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5,(11).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3

(一)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内容

通识教育即“generaleducation”,从古希腊贵族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自由教育发展而来,在民主的社会里,随着教育权的扩大,教育的下移,通识教育代替博雅教育逐渐崭露头角。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并指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1]为通识教育作了最初的定义,并使它首次进入课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历经两个世纪的传承,从备受忽视到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日趋深入。通识教育之于形成健全人格的重大作用,关键在于通识课程的设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做适切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因此将通识课程分为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2]。

(二)人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1、人文课程是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社会角度看,倡导构建良好的社会用人标准,尤其是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从学校角度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意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才是当今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人文素养是关键;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艺术有助于开拓创新思维,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正是理工科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开展人文教育,实现突破创新的有效途径[4]。

2、人文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纵观现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界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社会素养。除科学素养外,其他三个基本素养都与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相关。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社会性因素,以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底蕴修身养性,提升自己。通过人文课程的设置可以发展人的基本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人文课程是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在理工科院校中,普遍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教育是重点,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视野狭窄,思维方式僵硬。因此,人文素养的缺失是理工科院校由来已久的问题。人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于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视角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思索问题的基准点;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和自然规律,了解学科特色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专业的学有裨益。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往往偏重于传授自然科学的概念、规律、学说以及教学教法,忽视自然、社会与人三者的互动关系,也不热衷于研究探讨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知技术、原理,而无法真正的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冷静的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更不能与社会和他人很好的实现互动。人文课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特别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以及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矛盾,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和稳定的良性状态。

二、理工科院校中人文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存在的现状

1、与国外高校相比,人文课程内容少、不深入、不综合、层次不高

欧美高校一直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典范,尤其在人文课程方面成绩显著。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按学科领域进行划分,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伦理思辨、科学、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七个学科领域开设了一百多门基础课程(限选),有四千余种自选课,而人文课程占到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的50%。哈佛两所本科生院共开设课程2500门左右,其中人文课程(美术、音乐、英文、古典作品、语言和文学、哲学、宗教等)总数为996门,约占总数的40%。在发达国家,纯粹只有工科的大学已为少之又少了,它们都至少增加了人文课程,并且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数。可见,国外高校的人文课程已经日臻完善,设置课程领域广、门类多,研究领域深入且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人文课程占通识课程的比重大,课程丰富。而我国自90年代提倡开展通识教育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卓有成效。特别是通识教育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理工科院校本身的理工专业基础雄厚,较多的覆盖了自然社科类课程,而这正是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和社会科学具有很好的贯通性,在课程设置上很好规划和把握。再者,理工科院校的教授学者多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经验丰富,课程教授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掌握。这就造成了某些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人文课程受到冷落和忽视,通识教育中的三大课程体系严重失衡,人文课程体系不完善,发展薄弱。以西南大学为例,将通识课程分为哲学类、教育技术类、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实用技术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历史科学类等八大领域,从课程设置来看,过多的把应用性课程和教育技能性课程列入社会学科当中,人文课程比重明显偏低。而在人文课程内容设置上,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中外、古今经典名著甚少涉及,文学的选择仅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而忽略了最能反映现实的现当代经典作品内容和外国优秀文化内容的选录。而西南大学的问题也正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现状,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科目少,涉及范围窄,并没有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质量不高,与国外高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国内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开设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中,人文课程普遍开设,但水平千差万别。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特别是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水平较高,开设课程多,涉及学科领域广,师资配备雄厚;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针对性研究,盲目的跟风开设了一批人文课程。有的理工科院校草草开设几门,应付上级的政策和检查或是跟随其他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大趋势;有的院校根据本校教师已有的专业资源,临时开设人文课程,没有层次,没有系统;有的院校看重实用,开设心理学、管理学、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对于文学、哲学、历史方面的根本没涉及。整个理工科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也无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文课程的学习氛围。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薄弱的原因

1、历史局限性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按照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重建教育,特别是把高等教育直接纳入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经济目标上来。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片面追求科技知识、基本技能,把学习看作是获得高额报酬的谋生手段,形成了强烈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极其狭隘的功利主义眼光,直接导致了理工科院校在一段时期内重理轻文,人文课程建设薄弱。

2、学校、老师、学生对人文课程认识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多的把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一段时期功利主义倾向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过度推崇,造成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学校对人文课程设置不规划、不管理、不扶持;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不重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部分学生把人文课程当做专业课之外的休闲课,也不能认真对待。三者对人文课程不重视的态度也是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薄弱的重要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

人文课程实施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忽视人文课程教学并且我国实施通识教育时间尚短,人文课程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课程,实现跨学科的融会贯通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则,理工科院校偏重理工类,不注重人文学科师资的引进,因此能够教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理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匹敌其他理工类院系教师。

三、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

(一)人文课程设置的原则

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的人文课程,课程设置也秉承了通识教育的教育原则,通识教育旨在提供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人文课程设置时必须兼顾同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的统合性和一致性,根据学科特点和通识教育的宗旨设置教授的内容。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课程设置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坚持准确的设置理念才能有助于课程的正确实施,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科学性即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课程要充分契合通识教育的宗旨,又要遵循人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科规律。人文学科是回答应然性问题的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究是什么的客观陈述不同,人文学科要求体验性(要求知、情、意一体的全身心的投入)、教化性(教养)、评价性等价值导向,它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教化”,理工科院校设置人文课程时必须坚持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学科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三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而人文课程本身就是层面宽泛、触类旁通的学科,对理工科学生开展专且精深的人文课程不实际也不必要,因此,坚持综合性的原则设置人文课程,既解决了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薄弱的弊病,又能够促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

(二)人文课程的内容

从人文课程的内容设置来看,大致分为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四部分。

1、文学———文学性的课程

文学即“伟大的文学文本”,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例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柏拉图的著作、但丁、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作品[6]。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作品有最充分的了解。概论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是文学课程的主要教授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跨系性质的课程和按照某种方式超越文学领域平常所说的超越国家界限的课程。文学性的课程利用文字来传达课程的内涵,以阅读的形式来认识并感知现实世界,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理解,最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以文字为媒介来感知事物。文学的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通过文学性的课程以阅读的形式认识和了解事物,更多的引发思想和精神上的共鸣。

2、哲学———哲学性的课程

哲学即分析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著作,哲学源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被称为“最高智慧之学”。在人文课程中,形成了以希腊文化、宗教文化、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哲学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式都是通过阅读和研究名著来提升哲学素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在通识课程中开设的国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都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提升学生哲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美术和音乐———艺术性的课程

艺术被人们认为是对“美”的洞察和交流,同时也是热心于发现和表达事物内在各种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性课程对品质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社交交往能力的培养。艺术即关于具体事物的各种思想与情感的综合体。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大致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内容,首先是对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各种艺术传统的接受;其次是个人对这个传统的反应,并对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扩充;最后打开学生的心智和眼界,使学生真正进入普遍的价值领域,所以人文课程中艺术性课程的目的在于将美感融入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艺术教育是人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之下,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几近空白的理工类学生来说,加强审美教育就成为理工类院校实施人文课程的重点。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必要从艺术欣赏课入手。

(三)引进师资是理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1、引进优秀教师———壮大人文课程的教师队伍

理工科院校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教授人文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由于理工科院校专业特色突出,人文学科的教师比重小,教授人文课程的教师数量有限。为引进优秀师资,理工科院校应提高对人文学科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加聘用人数,壮大人文学科的师资队伍。

2、教师培训———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

除了引进师资,理工科院校还需要通过教师培训呢,提高人文学科师资的质量。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鼓励教师科研,完善教师培训体制,聘请知名教授、专家或宣传团多渠道、多层次培训教师,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素养。人文课程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各个方面,这就为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文课程教师同时具备文学功底、历史知识、艺术素养,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丰富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学校应着重抓好人文学科教师的进修工作,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外出交流活动的机会。理工科学校还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人文学科的科研小组,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高人文课程的整体质量。

四、小结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社刊活动氛围制度作用

始终认为有纯美的心灵的地方就该有校园文学社团,在这个纯文学不景气的时代,校园文学社团方兴未艾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但校园文学社团不应该“团”浮于事,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何发挥好校园文学社团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一、办好文学社刊,发挥好校园文学社刊的作用

文学社刊是文学社成员展示自己写作水平的平台,是校园文学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办好文学社社刊至关重要。为充分发挥社刊的作用,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整合社刊刊登的稿件

文学社刊中所选用的稿件主要来自学生自由习作,无论在形式、内容上都不做过多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我手写我心”。但是,为确保最终入选稿件的质量,更好地保持和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指导教师必须认真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协助作者修改,还要对每一篇入选文章写出评语,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学生的常规习作往往也会闪烁着让人惊喜的智慧的火花,社刊发稿也可以从他们的常规作文、阶段性检测试卷中挑选佳作,这样,既帮他们节约了时间、满足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精品意识,使他们能以更积极的状态对待平时的每一次常规作文训练。

一些同学急功近利,为了发表文章而抄袭优秀习作。所以办好社刊要把好稿件的入选关。对于投稿的非原创作文,指导老师要及时做出反馈,纠正学生思想误区,教育他们树立求实求真的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的学生的心田,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社刊除了刊登完整的、优秀的习作,还可以刊登学生的个性宣言、精彩语段、人生信条等。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文学社成员参与到社刊的编辑工作中来,文学社刊稿件的初选由各班文学社编辑组织班级评审团评选,评审团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出各班优秀习作,并且给入选稿件写出推荐评语,给落选稿件写出修改意见。

3、社刊中构建交流平台

社刊中应开设交流专栏,把学生对文学社的要求、对写作的困惑、对刊出作品的解读刊登出来,给读者、作者、编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让社刊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标志。

4.针对学生在社刊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平时学生在习作中碰到的问题,定期由文学社指导老师或者请校外行家开展专题讲座。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所以,校园文学社刊不囿于是校园优秀作文选的层面,而应该更全面地折射校园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永远是社团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而“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文学社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原创诗文朗诵会”、“会员佳作赏析”、“美文分享”、“创作讲座”、“读书交流会”、“作文互评会”、“佳文阅读会”、“趣味语言会”、“语言艺术表演会”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全方位地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三、以点带面,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作文教学

“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作文课堂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直到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和创造生活,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个性,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润物细无声,营造良好的阅读写作氛围,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促进学校整体的作文教学水平。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文学社团管理办法。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学社团也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制度、管理条例,要并逐步完善社团的活动办法、会议制度,选举方法及评价机制等。要加强指导教师及成员培训,提高社团自身能量。指导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并由指导教师负责对社团成员,特别是社团骨干定期进行辅导与培训,指导他们开展日常管理与组织。

校园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学创造,有时它几乎是一种“义务劳动”和“无偿奉献”,所以更需要学校对文学社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必要时还需要在物质及经费上给予正常开展活动的保证,为社团的长效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要积极为文学社团创造与社会、兄弟学校、校内其他社团的联系机会,加强交流,拓展渠道,利用优势互补和资源共存,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社团内涵,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5

什么是儿童文学?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对其进行过界定,概括来讲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能够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郝月梅(2003)将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幼儿文学(6岁前)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6岁),而小学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处于7~12岁之间的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仅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来看,就决定了小学教育离不开儿童文学的存在。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看,从1920年教育部将小学生的国文改为国语后,儿童文学作品就开始被选为课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据韦宏(2006年)的统计,共收录作品400篇,其中儿童诗歌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88篇,儿童故事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其总和占据课文选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作用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素养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此外,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难以与小学阶段儿童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产生共鸣。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为习惯来要求小学生“懂事”,对儿童成长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而解决这一沟通难题最有效的手段则是儿童文学。小学教师通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思维,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进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师的童真童趣,并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指导。

二、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虽然我们已经明晰了儿童文学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我国教师培养系统———师范院校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学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教师培养系统中仅有4所院校开设了儿童文学相应的培训课程,而全国有一亿多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说明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系统的一个缺失。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儿童文学是作为必修课来培训的,儿童文学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而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缺失导致师范生对儿童文学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足,不仅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需要更多阅读材料时甚至不能进行推荐和引导。小学阶段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识以及对个性的追求远不如初高中学生强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无疑是小学教育的失职。因此如何丰富师范生儿童文学相关知识,也为我国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个方向。此外,社会各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讲,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其价值,只把教科书内容当作知识,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闲书,不具备教育性,甚至认为孩子看儿童文学作品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从而斥责孩子,禁止孩子看这类书籍。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媒体等大力宣传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6

为此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素质和必要的文史哲知识,这样才能够引导读者读到经典的使他们受益匪浅的好作品。假如一个图书管理员不读孔子的《论语》、不读唐诗宋词,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西游记》不熟;不知道外国名作,如《战争与和平》《飘》《老人与海》等,将很难给读者推荐优秀的书,指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文献资源,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文学知识素养,才能够不至于使自己的素养源泉枯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推荐的机会,让用户准确地理解,评价阅读的内容,帮助其克服盲目性,最终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以适应信息化、科技化的数字图书馆的需要。从馆员的整体素质状况我们知道,他们大多文学底子薄,基础差,没有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研究了,所以馆员应当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抽出时间补缺补差,及时有效地吃透中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中国四大名著之所以百看不厌,经久流传,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深度,把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精神追求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听过文学讲座的人普遍认为,文学讲座针对性很强,一堂高含金量的文学讲座,就是一本经典文学作品的缩影,所以,图书馆的领导应当多请有关专家来馆举办文学讲座,馆员应该充分利用每次的学习机会,在听讲座的短时间内,认真吃透某一问题,写出心得体会,使得零散的文学知识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另外,现在信息网络便利,图书管理员自己也可以下载一些像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等这些经典视频,这样可以迅速获得对这些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整合自己和他们的观点。

这种面对面的文学交流讲座,能够激发馆员的强烈共鸣,使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深入文学的本质性特质。要想真正全面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掌握一门知识,光靠看和听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是讨论,讨论可以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改变自己的定式思维。其次是自己动手多写文章,只有这些才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迅速准确的提取应用。写的时候不能满足于阐述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学特色,有文学的味道,有兴趣的时候可以自己写写诗歌,散文之类的,最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内涵。导读工作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是引导读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培养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言冷语六月寒。文学素养高的馆员说话时会如春风化雨,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深受读者信赖和喜爱,能在导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反之就容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对读书失去兴趣。

现在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功能设施都很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可以通过咨询、讨论等形式来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文学素养高的馆员在工作中就会用自己特有的文学魅力,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去影响读者,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某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了解,避免读者盲目性的读书而造成的时间浪费,通过这样的良性互动,图书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近了,人情味也更重了,从而提高了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克服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获得外部支持性的人际资源。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7

1.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

第一,通过竞赛折射出语文学科地位弱化。在全国各大学科知识竞赛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常见的知识竞赛比如奥数,英语,物理,化学等方面,相对而言,语文竞赛则显得黯然失色,我们只能看见鲜少的作文竞赛,征文活动等,竞赛触发的外在驱动力在语文学科上就显得尤为不足。第二,从课外辅导班的设置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语文学科未受到对等的重视。在当前的教育状况中,我们发现奥数辅导,英语培训,理化培训的辅导机构屡见不鲜,唯独语文培训略显冷清。语文学科的学科重视程度持续低迷主要是由于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人们潜意识将其期望值定位过高,多数学生都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学科,就是需要自身的语感和天赋,没有必要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一般的学生即使没有专业的培训也能达到相应的考试标准。由于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分配削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引入多元文化冲击传统语文文化

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电子计算机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网络媒介传递的文化形式鱼龙混杂,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形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课堂教学的魅力明显逊色于琳琅满目的网络文化,网络游戏和视频的刺激和诱惑比课堂内容灵活有趣的形式和画面对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成了足够大的反冲。语文文化内涵深远,需要沉心静气才能领悟得到,而网络快餐文化容易接受,从难易程度相比而言,也容易打消学生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若干措施

1.提高能力,道高一丈

从新课程的教材体系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把握必修教材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文学积淀,还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不同文体、不同国籍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如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作品》《中国小说作品选》《外国小说作品选》《中外戏剧作品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等,这些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文体多样,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2.因循善诱,正确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因素,精心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看到它的婀娜,体味它的美妙,感受它的诗意。比如我们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到它的明丽、清新、畅快,那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柔柔的细雨,无不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别有深意的给学生展示其中的一些画面(夜晚、月光、圆月高悬、荷塘、荷花),展现其静、美等等,让学生引发联想。又如,在教学一些故事类(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等)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学生其展开交流活动,使往日故事情节在现,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使其乐在其中,快乐的学习。一部小说就是一出人生戏剧,就是一部社会闹剧,畅游于小说的情节中,看各样栩栩如生的人物,让学生了解人性的复杂,解读社会人生,了解社会百态。二是要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激情。文学是有激情的,要让课堂充满激情,就要求教师提高语文课堂的品味,消除传统教学方式的窒闷,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教学就像诗一样意境优美、激情飞扬而又富含强烈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三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悟作品,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如《项链》一文,传统观念一般认为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她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是在语文教师的悉心指导之下,当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心中就会产生出一种疑问:爱美之心不是人皆有的一种心理吗?难道主人公穿了一身漂亮衣服去参加一场舞会就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吗?十年含辛茹苦地偿还债务,这不正是主人公诚信的一种表现吗?这种极具个陛的思考与解读正体现了对人性的张扬与尊重,也是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的不同解读,教师应当对其予以肯定和鼓励。高中的文学课应开设作文课,把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作为重点。文学课引领学生感知作品、感悟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而作文课则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己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价值;路径

1引言

“社团”,即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指出:“社会团体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1](P10)较之聚合功能与服务功能,社团的教育功能被关注较少。高校文学社团,就是以人文教育功能为主的社团组织之一,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需要解读校园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价值,探索校园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路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稳定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思维创新的思想阵地。

2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价值

“社团组织的活动可以丰富成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基本技能,促使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这是社团最基本的功能。”[2](P61)高永会(2008)在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提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方法教育等四方面内容,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1](P13-14)下面我们结合我国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和办学实际,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方法教育三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价值。2.1人文知识教育价值。文学社团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之一,其人文知识教育价值就是文学社团活动内容的直接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阅读理解、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征文比赛,文学刊物,组织社团会员参与文学名著赏析沙龙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审美鉴赏能力。二是提升传统文化修养。通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具体社团活动主题,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兴趣。三是强化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征文、微信推文策划等文学创作活动以及集体、公开地修改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将文学创作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实现文学社团的人文知识教育价值。2.2人文思想教育价值。“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培养社会公民的功能。”[3](P41)文学社团的人文思想教育价值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社会公民的思想培育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陶冶思想情操。职业院校的人文类课程一般仅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大学语文和一些专业文化课程。文学社团组织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活动,以优秀例文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思想状态,理性面对技能学习中的精神面貌,在相互对照、扬长避短的过程中,提炼、领悟个性化工匠精神内涵,逐步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展示当代职校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二是构建美好人生。职业院校人文课程大多以知识性理论目标为主,文学社团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阵地之一,其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活动可以凝聚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领悟、内化文学世界的美好情愫,并落地到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构建自己的美好人生。2.3人文方法教育价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学社团的人文方法教育价值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读写能力。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极强的实践活动,而文学社团开展的日常活动以文学创作活动为主,以读写能力为代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主要人文方法教育价值之一。职业院校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弱,阅读写作能力大多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仅仅依靠语文课程教学,无法在实质上培育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社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人文方法教育价值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提升可持续素质发展能力。文学社团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使学生逐渐养成站在技术本身之上思考问题,站位高远而勇于探索的逻辑素养。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既可以指引学生的校园求学之路,又可以时刻提醒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不断探索创新,在技能基础上融入人文艺术元素,成长为与当代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社会主义技能型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人文知识教育价值、人文思想教育价值、人文方法教育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知识、思想、方法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文知识教育价值是人文思想教育价值与人文方法教育价值的基础;人文方法教育价值是人文知识教育价值与人文思想教育价值的目标;三者共同服务于职业教育的人文育人目标。

3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路径创新

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路径,即实现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立足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从创新社团管理方式、创新社团刊物栏目、创新社团活动载体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的路径创新。3.1创新社团管理方式。社团管理方式是否贴合校情、生情,是否与时俱进,对于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价值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其中,宣传理念、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是社团管理的关键问题。3.1.1创新宣传理念。社团吸引力是校园社团发展的稳定剂,而宣传理念到位是提升社团吸引力的核心。我们要果断摒弃过时的传统宣传理念,打造特色传播内容,推出贴合学生的宣传理念。一方面,要注重显性宣传与隐性宣传相结合,实时动态与重大节点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团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以及重大成果展示、新媒体公众号推文等,进行社团文化宣传。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例如,可推出社团吉祥物,开展与兄弟院校文学社团联谊活动,等等。3.1.2加强队伍建设。(1)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在文学社团发展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其队伍薄弱使很多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发展陷入尴尬境地。高职院校应通过广泛动员、加强师资培训、落实社团指导教师激励政策等方式,建立以中文、思政教师为基础,以专业教师为辅的指导教师队伍,实现指导教师“不断层、不缺位”的良好局面。(2)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在高校文学社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是高校文学社团管理的主要力量。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高校文学社团“寿命”的长短。我们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学生干部个性化管理制度,通过人格测试、集体培训、谈心谈话等方式将学生干部选拔、培训与学生思想政教育联系起来。3.1.3形成新、旧媒体合作机制。信息化时代,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开展活动的优选载体,但我们在运用新媒体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报纸、杂志等旧媒体的价值,要不断摸索新、旧媒体的优缺点,形成新、旧媒体合作运行的良好机制。以笔者学校为例,文学社团的作品既发表于学校校报和社团文学刊物,也择优在校园QQ、微信公众号推文中;文学社团的优秀社员也是校园新媒体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在新、旧媒体合作运行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3.2创新社团刊物栏目。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刊物可在借鉴传统文学社团刊物栏目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技术背后所隐含的人文因素,使枯燥乏味的技术操作充满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关怀,”[1](P15)并将这种人文因素融入刊物栏目设计中,引导学生将文学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建立更紧密、更广泛的联系。例如,可设置摄影作品栏目“技能之光”,展示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可设置日志创作栏目“技能日记”,发表学生技能学习心得体会的文学性表述,以600字左右的短文为主;可设置时事讨论栏目“我为和谐社会建言”,征集师生关于时事新闻的观点看法,优先采纳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稿件;等等。通过加强校园文学刊物栏目与技能学习、社会时事的联系,引导学生加强对技能学习和国家社会的关注,打造适应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文学刊物,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大语文”育人功能。3.3创新社团活动载体。创新社团活动载体是高职院校文学社团人文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新媒体和第二课堂两种载体。3.3.1新媒体。为了适应时展需要和学生对于新兴媒体的浓厚兴趣,新媒体成为高职院校文学社团的活动载体之一。例如,建立社团公众号,将优秀稿件与推文主题相结合,不定期推送,既可扩大读者范围,又可在留言区收集真实评价,促进社团作品质量的良性提升;制作文学鉴赏、文学创作、摄影技巧等微讲座,通过“云课堂”等新媒体开展社员培训,使学生在宿舍也能进行人文素质提升。3.3.2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育人手段之一,主要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理论学习、阅读写作、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进行实践育人,一般采取学分制。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可采用这一载体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并将其纳入第二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文学创作(以读书笔记为主)的积极性,辅助文学社团实现人文教育目标。

4结语

高职院校文学社团在知识、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人文教育价值,高职院校可通过创新社团管理方式、创新社团刊物栏目、创新社团活动载体等路径创新实现文学社团的人文教育价值。此外,在发展文学社团过程中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如何形成“传帮带”发展模式,等等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讨的论题。

参考文献

[1]高永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18.

[2]冯昭昭.大学生社团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58-62.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9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诠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性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25岁———35岁的占比28%,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诠释、书法绘画、摄影诠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诠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计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窠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转变观念、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文学素养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介;大学语文;变革与应对

一、新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何为新媒介?显而易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相比较而言“传统”一词更为贴切。

(一)新媒介之概念

“新媒介”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在向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多次引用,由此新媒介一词由美国流行而扩展至全世界。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历史上雕版印刷术、无线电广播、黑白电视都曾是每个时代的新媒介,但是都没有永恒的占据这一名称。当下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专门指那些信息化、网络化为手段,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概念。

(二)新媒介之特征

1.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介的本质特征。在新媒介之中,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准传播者。例如在当下的微博之中,每一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信息,同时又可以转发、复制其他用户的信息。如此,在一个简单的微博平台之中人们之间无论认识与否都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制造者”。这种新媒介的交互性是互联网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正是新媒体用户的运用和操作才带来了如此多的新媒介的发展和创新。

2.自媒体化

在新媒介背景之下,手机、电脑、iPad成为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拥有的日常工具,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相互沟通、联系。工作亦或是生活、娱乐,这些日常的工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介例如电视机、无线电广播,信息的传播都是单项的,电视台或者广播是信息的“发出者”,民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传统媒介时代的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而当下的新媒介时代,具有交互性的本质特征,人们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进而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自媒体化”。自媒体化的典型代表是当下非常火的直播软件,微博是最为广泛的,用户通过微博的直播平台分享各种主题的奇闻趣事。除微博之外,各种APP软件,例如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如雨后春笋涌向大众,进而“网络主播”成为新媒介时代下的新职业。自媒体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项的,而是交互性的,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平民大众越来越具有话语权,通过自己的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3.泛娱乐化

当下,每个人只要翻开手机无时无刻不被“娱乐圈”这个特殊的领域所霸屏。各种网页、APP客户端都有专门的娱乐版块讲述娱乐圈的故事,“泛娱乐化”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3]娱乐明星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电视频道、手机客户端无时无刻不在报道明星的新闻。人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娱乐大爆炸的时代,娱乐明星的新闻甚至比作家、科学家更受人关注。电影、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将娱乐化推到了更高的结点,各种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涌向观众。微博平台本质是舆论平台却成了娱乐明星娱乐大众的平台,上百万、上千万的粉丝,娱乐明星的一件小事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毫无疑问,新媒介的交互性,自媒体化的特点,导致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二、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人文性则是指语文促进人发展的范畴,一个社会的人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学到了文化、道德、情感、礼义廉耻等具有社会性的范畴。在新媒介语境下,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呈现了弱化趋势,出现了以下现象。

(一)语文学科地位下降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中大学英语是必修课而且是公共课程之中最为重要的。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都必须学习,当然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须学好英语这门世界性的语言。但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四年的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地位可谓微乎其微。许多高校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甚至有的大学根本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具有着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子民的作用,在大学中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当下社会人情关系淡漠、社会信用缺失与大学语文教育的不被重视有着密切关系。

(二)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应在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弱化的当下,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现有的语文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出现了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之中的工具性可想而知,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中都是重头戏,教师的教育目的也就倾向于让学生多拿分。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分数至上,分数才是未来的敲门砖,因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充分发挥。大学本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的语文教育注重的不应该是分数,而应该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是传统文化的研习以及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但是,与之相反,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语文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是当做一门可以提高学分的科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而不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育方式落后,教师被边缘化

新媒介语境下,大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手机、电脑互联网终端等支配着,甚至上课都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浏览各种网页。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的语文教育却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播放多媒体,向学生讲述文章段落、中心句、中心思想,播放视频,规定学生必学的课文等。这种教育方式与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的语文教师也就随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严重的边缘化了。许多高校对语文学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派遣专门的老师给学生授课,大学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讲完课走人。语文课程得不到重视,语文教师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语文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是一门可以获得学分的普通课程,语文课程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工具性,人文性没有得到重视。

三、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应对

(一)重视人文性培养

当今市场经济和娱乐大众文化流行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新媒介语境下,学生无时无刻不被广告、明星所影响,最终导致大学校园中,学生之间攀比成风,手机、衣服、鞋子、电脑、包包都成为相互攀比的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出现了一种攀比趋势,手机一定要最新的苹果,包包、化妆品一定要一线大牌,才显得“有面子”。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难以支撑“有面子”的奢侈生活,于是衍生了新的社会现象“网贷”。男女生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欲望,不惜通过网络借高利贷,代价是高利息,拍裸照等,一旦规定时间内没有还清欠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无限放大。近期,大学生因网贷无法还清而自尽的新闻频频出现。此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修身,即提高自己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学会做人。当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大学生中语文课程缺失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大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学会做人。

(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新媒介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大爆发,互联网个体化,大学生每天接收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然而,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还没有形成,面对众多的信息往往无选择的全盘接收。对于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分辨好的与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因此大学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科的教育,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分析社会,辨别社会,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去应对社会。

(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

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教育方式落后,语文教师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必须重视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师的素养应当包括两个范畴:一是能力素养;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注重能力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时刻牢记自己应当上好语文课而不是应付了事。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首先,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大学教育机构必须招聘有能力的语文教师来教授学生。语文教师必须是语文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其次,在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师中加强教师的素养培训。高校应该开设大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对现有的大学教师进行能力的评估和有计划的培训。只有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教师才能够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朱飞.新媒介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思考[J].学术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7:64-66.

[2]张高杰.新媒介语境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7):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