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培训目的十篇

时间:2024-03-19 16: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论培训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论培训目的

理论培训目的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部通过“国培计划”加大对全国中小学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力度,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这就需要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管理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和研究教师培训的有效管理。全力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培训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结构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理论体系和先进模式。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水平尚处于摸索阶段,多以模仿国外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为主,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管理理念和培训管理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的组织管理是保障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石。项目管理作为新兴的科学管理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运用于工程、建筑、军事、医疗、网络等行业。我国的项目管理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30多年不断的研究和摸索,在很多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人在多年来从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中发现,研究培训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必要性研究

(一)项目管理理论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的重要组成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通用的管理原则,又要遵循培训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式,强调个人负责制,采用临时性动态组织形式项目小组,坚持效益最优原则的目标管理,有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技术方法,分为启动项目、计划方案、实施操作、控制过程和收尾评估,这五个基本过程之间密切联系,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项目管理的阶段不是独立和一次性的,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通过一定的顺序发生,相互重叠的活动。项目管理理论成为国内外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有着一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测量工具、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发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益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理论必然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重要组成。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需要项目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状况仍不容乐观,而且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传统培训管理模式制约着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实施;缺乏培训质量管理监控机制,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成人特点和实践环节的培训管理措施;培训管理模式改革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等。那么要实现培训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培训质量,使中小学教师培训向细节化、实用化和社会化靠拢,就必须实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理念和培训模式的转变,争取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有其明显优势。

1.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工作程序,增强管理效率

项目管理在项目过程中提出项目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从而把单一的纵向管理结构变为矩阵式管理结构。为满足项目预期的需求,项目管理者把项目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对质量、成本、进度、范围和资源这5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同时,由于项目负责人可直接决定项目的活动和管理,减少了主管领导的层层请示,管理层的减少使得运行效率明显提高。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中,长期使用学科负责人制,在培训中进行专业设计和学科引领,起到有效培训的作用,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发生。在培训管理中减少行政管理对专业培训的干扰,效果显著。

2.充分调动了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学科负责人具有很高的要求。学科负责人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与沟通能力,而且对于该专业知识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教师培训的基本规律和多种培训方法,能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特点和要求,按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过程,提供有个性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专业培训管理服务,密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科负责人更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的支持,合理分配和安排培训团队中每位培训者的专业教学,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都符合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的规定。同时,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评估和项目的收尾质量、取得的效益紧密挂钩,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与教师培训的分配制度和评估制度相吻合。

3.转变观念,与教师培训服务体制接轨

项目管理理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明细项目预算,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执行项目策划计划中,合理预算可以看到在每个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益,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控制成本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合理化。伴随着教育行政机构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逐渐推向社会,产生了社会市场竞争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具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特点。

二、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具有项目管理属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具有与项目管理理论相似的四大属性:

1.目的性属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和项目管理理论都阐述了为实现具体的管理目标而组织各项资源、活动和任务。

2.唯一性属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次性的成人学习任务,有培训的起点和终点。项目管理是以某一具体项目为目标,有开始和结束,在此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3.独特性属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评估等多方面条件,在项目管理中即项目的范围。在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中,目标清晰具体,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每一次培训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和目标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具有独特性。

4.系统性属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是为实现具体明确的目标而展开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是一系列实施活动紧密结合的系列过程。培训管理把每一个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按照“整体―分解―全面”的项目原理,将培训中的各个环节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最终完成培训项目的目标。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具有项目管理的特点

1.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的特点

在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教师培训管理活动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培训目标明确,培训对象需求接近,设计的培训方案必须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才能有效实现培训的专业发展。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必须有专业引领和目标的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明确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培训对象来自中学或小学,所从事的教学有各种学科,还有学校的管理者、后勤服务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来源和学科,培训要有不同的目标和实施内容,势必需要在培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估等方面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特点。

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教学工作,在培训中必须提高培训对象的教学实践能力,注重现场学习和听课评课的内容。

这些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特点与项目管理的特点具有相同的内容,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主张的要求。

2.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1)项目管理的独立性特点符合教师培训管理需要。从客观上要求把具有不同培训目标、培训方案及评估标准的教师培训分为不同的培训项目活动,并以项目活动进行独立实施项目内容,并对培训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充分保证培训质量。

(2)教师培训实施项目负责人制,由培训项目机构把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培训经费标准、不同培训对象和不同培训资源的活动分为各个项目组,并以时间、成本、人力、质量、资源等对培训进行有效管理,使人财物的组合更趋合理,责权利更加统一,培训管理更趋科学有效。

理论培训目的篇2

[关键词]任职培训,系统科学,循环,模式

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各行各业的岗位任职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任职培训的普遍性和长期性也在逐渐增强,培训方法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2]。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培训的要素和过程更复杂,如培训对象参差不齐,培训目标和方式多样,对同一培训对象往往也需要进行逐步提高的多次培训,因此,系统的任职培训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

一、系统特征

系统的通常定义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职培训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环境要素(或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环境要素包括最新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人才管理方式和大众价值观取向等。内部要素包括任职培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能力等。不难理解,要使任职培训卓有成效,就必须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关系协调、功能强健的系统。

系统科学认为,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和结构动态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它们也是任职培训系统的基本特征[3]。

二、双循环模式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目前主要包括“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它既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的系统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1、工作环境

系统科学十分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职培训是面向工作需要的,也是需要与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同时也不断产生着新的工作环境,包括生产方式、组织关系、经营理念和人才素质标准等方面的变革,任职培训的目标与方法也必须紧随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而变化[4],且要尽量、尽快达到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最优状态。

2、岗位能力需求

任职培训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必须依据岗位能力的确切需求来制定,因此任职培训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明确培训对象的在新的或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岗位能力需求[3]。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可行、高效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尽快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培训工作的价值。

3、“小喜欢”

“小循环”是“大循环”中的反复调整过程,指在培训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实施本轮(“大循环”)培训的计划,并通过计划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评价等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调整的循环过程,目的是追求培训方法的“最优”。其主要系统科学理论是控制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即开始时,培训对象的能力远离岗位能力的需求,培训方法也处在试探或非最优阶段,培训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但经过培训效果等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培训单位内部之间和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多次协同调整[3],使培训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即使培训方法趋于合理,培训效果“最佳”。

4、“大循环”

所谓的“大循环”是指在工作环境变化时,重新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与方法,对培训对象实施新一轮的培训,使他们的能力能够及时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当工作环境变化时,任职培训系统会重新处于“非平衡状态”,而实施新一轮的“大循环”培训,可使任职培训系统重新达到“最优”的“平衡状态”。“大循环”强调的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长期或终身教育以及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大循环”思想,坚持走“大循环”之路,才能使任职培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持续、优质地服务于社会。

三、实施要点

双循环模式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实施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素分析处理

任职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整体和有序的概念,全面处理好各种内外要素的关系,使这些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

此外,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是,生产设备和方式对岗位能力需求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必须基于生产设备和方式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方法[2]。

2.信息反馈

双循环模式中的“小循环”,利用的是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为此必须通过培训过程监督和培训效果评价[1]等,及时分析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培训工作的逐步有序和培训效果的逐步提高。

3.经验和知识积累

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提高培训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在本轮“大循环”中的多次“小循环”培训实践中,要高度重视积累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经验和知识积极地用在下一轮的“大循环”培训中,以提高下一轮“大循环”的培训效果。

4.动静关系把握

循环意味着动态变化,但有序性或平衡状态是系统行为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一点对“小循环”的指导作用,是不要频繁或“手忙脚乱”地修改培训内容和方法,而是要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稳步、有效的改进,以保持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阶段稳定性;对“大循环”指导作用,是在新的岗位能力需求不是很明确或办学条件不成熟时,不要盲目地进行新一轮“大循环”培训,以免出现效果不佳的培训,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很多时候,任职培训的方法和效果会受到教学条件和人才管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在这些情况下,追求任职培训的系统整体最优,对培训目标与方法要求过多或过高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追求系统的局部最优,即根据效费比最大的原则,坚持抓住重点、保证效率的培训宗旨,在充分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培训内容和重点培训方法,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好的培训效果。根据系统突变理论,任职培训的局部最优到达一定程度或某个阀值时,就可转化为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蔡欣宇.公务员任职培训有效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8

[2]陈红波,聂广星.着眼科学发展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0(13):251

[3]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理论培训目的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理论;培训管理;茶叶企业;经营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大促使茶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创造人才的关键一步。探索茶叶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保持和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理论概述

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下培训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一般地,学者们将培训管理的理论划分为传统的培训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现了定期培训工人,重视教育,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不断丰富。本文笔者重点探讨几种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1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料同样重要,对于人力的投资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存量形式。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种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

1.2培训转化理论

在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中,培训转化理论对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当受训者在接受培训时与培训后的真实工作场景相似时,培训转化的效果最好,当受训者所处的环境、使用的材料、设备、完成的培训课程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似度高时,培训转化的限度最大。另一个重要的培训转化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越直观,越有助于受训者的理解。受训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培训的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受训者对培训高度认同,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保持培训效果的迁移和转化。

1.3学习型组织理论

建立学习型组织,在面对高度竞争与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时,组织应不断精简机构,探索出一个具有弹性的、灵活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一是员工和管理者应具有共同的愿景,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二是要重视团队的学习,提倡团队的共同进步。三是剔除旧思想和陈旧的制度。四是个人要有超越自我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五是全局思考。管理者和员工应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被表象干扰。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知识储备与应用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重视内部培训与开发。

2茶企现状分析与培训需求分析

2.1茶企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茶企业经营现状,茶企业的基层员工以低学历为主,员工的流动性大,缺乏在茶叶行业发展的职业规划。长期从事层次较低且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使基层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责任感较弱。而中层及高层员工大都步入中年,他们普遍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对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内部经营理念落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茶企业应明确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向,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应授权并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培训体系重新设计,建立能够应对内部压力和外部竞争的战略性培训管理模式。

2.2茶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茶企业的培训需求重点应兼顾组织发展的战略和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最终目标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一致,以此实现企业的愿景。培训需求应从行业性质、组织目标逐级分解,最后落实到部门、岗位和员工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部门配合,通过调研,以问卷的形式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状况,根据收集的问卷整理后,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如员工态度差、出勤率低、专业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根据结果设计具体的培训计划。

3PDCA模式下茶企培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施

3.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是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培训需求出发,对企业培训过程前、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后的安排和计划。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培训对象人员安排、培训时间计划、培训资源应用、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费用预算、培训成果考核等。设计茶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首先应确定培训的类型,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或是老员工的在岗培训。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师资,对于茶企业这一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大的企业特点,应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培训内部的讲师,采用内部培训方式为主,外部培训方式为辅的培训模式。从而,避免过高的培训成本,防止培训后员工的离职。

3.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项目实施

当一个企业的培训规划设计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培训管理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茶企来说,培训项目的实施也是不能轻视的。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过程。在培训项目实施前,需要进一步确认和核查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的培训地点的布置等,还要和培训师沟通培训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前将一些培训的事项跟学员说清楚,便于培训的顺利开展。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急预案,以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这样有利于方案制定的完整性。这两个过程完成后,并不是代表培训项目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培训项目实施后,这一过程需要做的是安排培训项目的后续安排和工作。

3.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于培训管理,尤其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这一流程已经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各个企业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方式。针对茶企这个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再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本篇文章中,主要采用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对于这个模型,从事管理的人员应该都不陌生。对于反应层的评估,主要是对于参加培训管理的学员在培训完成后对于整个过程的反应,包括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安排、培训的讲师等。学习层指员工培训后学到的内容与掌握情况。行为层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运用培训的内容。结果层指员工的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具体收益大小,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净收益率等指标考察。

3.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机制建设

培训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做好培训过程中的防范,而且要求企业在培训后对员工离职行为进行防范。茶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员工在一家企业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加防范,很容易发生机密泄漏的危机,对企业的产品和营销带来冲击。特别是在培训管理中,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培训风险管理,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应对机制;中层管理者应安排好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工作,监督并实施整个风险防范体系;基层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与道德责任感,对于企业的机密做到不外传。具体而言,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风险管理。第一,制度防范。劳动者在进入公司时,茶企业应与员工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清晰地界定员工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如果一方违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针对培训过程涉及到的茶叶制作与运营的相关内容,企业应与新员工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培训的内容、项目、费用,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赔偿。针对一些涉密的岗位培训,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说明保密的期限,范围,内容,违约赔偿等条目。有些培训实施的内容只适用于本企业,因此,企业还应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间,不得私自兼职同类或类似行业。第二,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在茶企业中,设计培训体系应考虑将培训实施的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促进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落地。第三,企业文化。茶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能够将员工在巨大的感召力下,树立和企业一致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茶企业可以倡导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倡导员工精进、尚勤、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独特而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时明确培训的意义,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追求自我的实现,同时为企业贡献更高价值。

4结语

培训管理的内涵丰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茶企业而言,深入分析符合自身企业性质与发展方向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留住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和财富。同时,茶企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新视角做好培训管理,可以摒弃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帮助实现企业转型,创新经营管理方法,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捕捉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基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的企业培训开发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2):125-129.

[2]曹兆红.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员工激励机制[J].中外企业文化,2014(1):129-133.

[3]熊敏鹏.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理性思考[J].艺术教育,2014(2):193-195.

[4]刘建荣.结构化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15(3):115-118.

理论培训目的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参考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研究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 1 \* GB2 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 2 \* GB2 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 3 \* GB2 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 4 \* GB2 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 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参考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理论培训目的篇5

关键词:培训系统;发展性评价;培训操作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52―02

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自上而下的操作问题,如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模式单一,教师被动学习等弊病,运用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理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和系统论观点,探讨一种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主动参与培训的操作方式。此种培训操作方式,基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帮助教师发现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发展方向,以此激发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动力,并确保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问题解决和理论提升培训上来。发展性教师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解聘、降级、晋级、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等方面,而是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措施。

一、教师培训认识

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由培训者、受训者、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要素构成。

(一)关于培训者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需要自己的摸索和反思,更需要有经验的名师指导,这些培训任务需要“以县区教研员和名师为主、进修院校的专家教师为辅”的培训团队完成,侧重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诊断和解决。教师理论性知识表现为言语的、外显的和概括性的理论和认识,体现在教师个人素养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操作。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考理解,更需要专家教师的引领,这些培训任务侧重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和修养。实践培训队在中小学课堂活动;理论培训队在大学课堂活动。要求两团队人员有部分重叠,活动内容相互配合促进。

(二)关于受训者

受训者多数是经济独立的、有社会经验和世界观的成年人。他们的迫切需要是快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把工作搞上去,实现自我价值。事实上,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并非都能自我发现解决,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所限,而更多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因为教师自己长年形成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已根深蒂固,一时较难转变,这些问题的发现解决以及理论认识,就得借助外力实现,这成为培训者的工作起点,成为培训者与受训者合作的纽带,也成为培训系统的动力源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必须获得受训者的配合,要讲究方式方法,尊重教师工作价值,使他们感到这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奖惩的,此种利用发展性评价来帮助教师成长的操作方式,可启动和运行教师培训系统。

(三)关于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对受训者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培训目标的范围程度要符合受训者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使得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实际上,按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理论理解,教师专业知识就是学科专业基础上的教育教学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处理,都是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作用结果。而这四方面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问题的驱动,生成在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之中。所以说,教师培训目标,就应该是立足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解决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思考,要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

(四)关于培训内容

由教师培训目标决定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分为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两部分。实践培训就是有关教师的实际工作中问题的研究,表现在教师上课准备、教学过程、课外活动、班级工作、校本课程和科研活动等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有关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经过实践培训,发现教师的专业不足,使其有针对性地进入理论培训。理论培训是关于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和班级工作理论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学习,是结合实践培训中的共性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及由此展开的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

(五)培训方式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教师培训方式见下图:

二、教师培训操作

(一)确定培训目标

针对某类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结合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发展需求,在大量事实材料调查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得出此类教师素质规格标准,具体表现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为此类型教师培训目标。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应用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制度。与之相对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目的放在解聘、降级、晋级、加薪或者增加奖金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是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以此促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接受培训,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训者认真学习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掌握其操作事项,真正深入教师中间,在肯定教师优点的同时,帮助教师发现他自己发现不了的教育教学问题及其理论背景,促进其改进教育教学,产生积极进修的迫切愿望。这种操作既帮助受训者接受了实践培训,又激发了受训者进一步接受理论培训的内在动机。

(三)实践培训队活动

实践培训队走进中小学课堂,对照该类教师培训目标,以与教师交朋友的形式,通过面谈、听课和复谈等发展性评价活动,一是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和激发教师进一步接受培训的愿望;二是了解教师在专业基础、师德表现、文化修养、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缺失,与教师协商后,制定教师发展档案,由个人保管保密,将其“专业补充”恰当地纳入进一步理论培训的类别。理论培训类别应按照教师专业构成分为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和班级工作理论等模块。经过实践培训的教师,携带其实践培训的教师发展档案,进入理论培训中的所需模块学习。

(四)理论培训队活动

理论培训目的篇6

对于酒店类企业而言,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企业培训的效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培训方式与方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酒店类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的现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为酒店类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酒店类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策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随之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左右,酒店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酒店数量及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然而,在迅猛发展的背后,行业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譬如缺乏市场定位、前期投资过度、产品大众化,酒店管理模式同质化等问题。近年来,中央政府遏制公款消费支出导致酒店业因公收入大幅下降;现今此类饭店的经营效益如断崖般下降。同时,受国内经济发展减速、新技术爆发、消费市场更新换代的影响,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都有了新的改变。在新形势下意味着酒店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其暴利时代已经成过去式,整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境地。新形势下,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改变以往一味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设计一套系统、专业的员工培训体系已成为星级饭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引入近年来在基础教育研究中广泛推崇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酒店类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人才挖掘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多样的选择。

一、酒店类企业培训员工需求调查

目前我国星级饭店培训环节中,普遍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课程不连贯、员工需求与培训内容不吻合、培训教学方法陈旧、培训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和发挥员工的智能强项,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势必会对现行的酒店类员工培训课程设计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酒店培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特点,我们首先应当对酒店及其员工的培训需求做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层次,采取访谈调查法;第二层次为员工层次,采取问卷调查法。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分别采取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以获得更真实、更科学的数据资料。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荆州当地两家星级酒店晶崴国际大酒店、金九龙大酒店8名管理层人员的访谈总结出,星级饭店组织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整理出所需的培训内容共20项(如表1所示)。受整体经济与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从以往拼“外在奢华”到更看重“内在服务”、从“标准化”到更倾向于“定制化”的转变,反映出只有卓越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口碑。目前,由于酒店从业人员年龄跨度大、学历不高、稳定性低等因素造成培训难度大、培训效果低。所以,根据饭店与员工的实际需求,结合员工智能潜质,设计一套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依据的星级饭店培训课程体系,将对星级酒店新时代下的改革与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二、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及对其课程设计的影响

1983年,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呈现多元化,是由多种能力构成,并且各种智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他认为评定一个人能力应从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综合评定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强调发挥人的特长,重视个别差异,发现并培养人的智能强项等主张,这对于纠正和克服上述我国星级饭店类企业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课程目标多元化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其培训目标不光只重视单一能力的培训。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个性化,针对各个岗位要求及其学员特点设定相应最终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目标更加体现实用性。

2.课程内容多样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均存在着八种智能。根据员工智能的特点,我们可以去伪存真,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并加入其他所缺失的多元化课程内容。企业员工可以根据不同智能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课程实施情景化多元智能课程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讲授法不是主导教学方法。各种智能都有着多元化和个体化课程实施方法,以此来适应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课程还将为学生创造各种智能环境,教师也将以“智能小组”方式上岗,从而促进多元智能课程的实施。

4.课程评价多元化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评价中,呈现多元评价主体,包括酒店、顾客、培训师、同事及员工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化,打破以往以课程为总结性评分的特点,更注重课程结合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以往以考试结果评价的片面化,还纳入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企业职业培训课程设计策略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类培训课程目标设定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其特点主要是多元化与多样性。课程设计将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从全新的多元视角去探讨星级酒店类员工培训课程目标。酒店培训课程目标是针对其职工在从事的岗位上应具备的智能方面而提出的要求,是在培养上期望职工所达到的程度。课程设计者应当从职工需求出发,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整体和长期观”来设置课程目标,考虑员工的岗位变动及晋升渠道,既要满足其目前职业岗位要求,更要顾及到未来工作的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如果员工中一种或两种智能要高于或突出于其他智能,因着重结合岗位需求发挥其所长,做到不同岗位和不同职工的“因智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发挥其长项的同时,也要兼顾各智能的协调发展。设置培训目标应当深刻理解学以致用,重点突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类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策略由于星级饭店人员分工明确,管理职责清晰,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面所需设置培训课程项目的不同。在战略方面,星级饭店需要大量职业化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型人才,方能促进星级饭店的快速发展,因此职业化与专业性是这一层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在战术方面,星级饭店需要通过培养大量的关键性岗位员工,才能确保星级饭店经营管理的常态化,因此岗位模型是这一层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另外,这一层次的员工流动性大,更难评估培训效果。根据培训项目需求的不同,整理出5项培训项目,分别是新员工培训、岗位模型培训、通用素质培训、管理能力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如表2~3所示)。企业通过提高员工技能,使其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员工智能的分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为企业培育一批多技能员工,结合企业绩效发展机制,在员工晋升与发展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可为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类企业培训课程实施策略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课程实施指导依据,根据员工兴趣与职业发展,结合岗位需求与企业目标,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加强培训效果,运用和掌控好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以酒店人力资源培训为例,培训实施应围绕六个模块,分别是人力资源战略、人事招聘、培训与开发、企业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怀。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服务对象与结构,同时还涉及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要求。根据服务行业员工流动性大、管理层次鲜明、岗位分工明确、过程管理困难、服务标准程度高等特点,提出只有构建一套培养与开发人才体系,才能为酒店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定的人才基础。酒店类培训课程实施应该创立适合多元智能发展职业培训的学习环境。我们在抛弃传统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桌椅,更多设置U形、L形桌椅,圆形等布置座位模式,以课桌形成小组单位。多元智能活动中心的创立也是我们创建多元智能培训环境的重要方式,以此来满足职工对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不同智能的培养需要。对于培训课程实施而言,多元智能教师的培养也是我们课程成功的关键,应当组建培训师智能小组。相较于传统培训,多元智能的企业职业培训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外,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特点及潜能。酒店类企业培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具有观察和区分酒店员工个体智能差异的能力;二是掌握多元智能教学的技能,能够激发酒店员工的智能强项。在课程实施中,每个培训教师根据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教学特点,负责其中的某项或者某几项智能的课程培训。企业的职业培训师应该包括知识与学者型、表演与激励型、讨论咨询型、启发活动型、教练引导型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培训师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这样他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为企业职工智能的发展和培养提供更多机会。

理论培训目的篇7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疑难与困惑,应以提升实践智慧为目标取向,遵循满足需求、基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三原则,来设计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关乎培训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理念,培训方式以讲座为主,这种培训脱离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艰巨性,它不可能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需要我闪认真研究。

一、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是提升实践智慧

培训目标是构建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依据,必须首先厘清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取向。

教师培训目标取向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取向,即通过培训,丰富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二是技能取向,即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如课件制作技能、活动设计技能等;三是能力取向,即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增强工作能力。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比较优秀的一个群体,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知识基础较扎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是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双肩挑”,但就德育工作而言,影响其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技能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备的,但作为德育骨干教师仅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整体的辨析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具体的德育情境和德育事件的关注与反思,是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的内化,也就是实践智慧。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应用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解决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在教师培训中,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秉持实践取向的培训理念与立场,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进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尤应如此。我们把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目标确定为: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骨干教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反思,提升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原则

按照泰勒的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培训课程设计首先要确立培训目标,再确定如何选择教育经验,也就是在培训中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即培训课程,然后思考如何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如何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因此,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提升实践智慧,是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

德育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成人感到需要和产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成人的学习定向以生活为中心;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应当因成人学习者学习风格、时间、地点和速度的差异而提供最适宜的教育。

上述理论告诉我们,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必须深入研究德育骨干教师的现状、需求,目标定位准确,培训内容针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问题;课程要注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培训。因此,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需求的原则:要以满足德育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首先是课程内容要紧扣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力求多样化、个性化,给予参训者足够的选择权和机会,围绕参训者的需求组织教学。其次是要克服简单的“传授”、“讲解”、“指导”之类的形式所体现的单项研修或集中训练,应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2.基于实践的原则:要以德育骨干教师工作实践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要充分尊重德育骨干教师已有的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训者必须和培训对象一起发现实践性问题和成长课题,通过案例的采集、评析、反思等研修方式,让存在的问题成为自己的研究项目,逐步提高德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应是由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实践中共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动态课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要用前沿的理论来诠释,最终要升华为理论,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总体框架

1.以问题为核心,确定培训专题。在培训之前,要对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收集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在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德育论文案例写作、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等七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反思性培训专题,形成了七个培训模块。

2.以专题为纽带,组合理论与实践。反思性培训专题就是培训对象急需弄清楚的实践问题,培训者要从这些问题出发选择最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临床性”的,培训者通过学习理论,达到用理论的眼光审视实践中的问题,对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安排“德育原理”、“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几个问题”等两个理论讲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开展“学校德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等案例的撰写与评析”、“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专题研讨”等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专题,安排了“德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理论讲座,紧接着举行“学校大型德育活动观摩”、“班级活动课研讨”活动。在这里专题是纽带,紧紧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培训模式。德育骨干培训要本着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的理念,开展讲授、交流、观摩、讨论、考察、研究等活动,为凸显提升实践智慧的目标取向,我们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分享—研究发现—提升智慧五步培训模式,每个专题均按五步模式滚动推进。

(1)理论学习是先导。理论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介绍、自学研修等形式,培训力争做到理论阐述与案例剖析相融合,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促进,使理论培训真正成为实践的先导。

(2)实践反思是基础。实践反思主要采用自我诊断、案例评析、课堂观摩、活动设计、专题考察、撰写心得等形式,实践反思强调实践真实扎实、反思真切深刻,真正让实践反思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础。

(3)交流分享是促进。交流分享主要采用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德育论坛、经验交流、观点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强调全员参与、观点鲜明,既注重培训对象之间的交流分享,又注重培训对象与导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研究发现是创新。研究发现主要采用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归纳整理、理论概括、专题总结等形式,研究发现强调切口要小、过程要实、挖掘要深,让研究发现成为德育创新的源泉。

(5)提升智慧是归宿。提升智慧主要采用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真正达到提升实践智慧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理论培训目的篇8

关键词:创新 培训理念 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之一的企业党校,要围绕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任务要求,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笔者在企业党校工作多年,注意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着力解决“方式方法单一化、内容结构不合理、工作成效不明显”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干部培训工作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实效。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

培训的成败,起点在于理念,支点在于理念,关键点还是在于理念,如果没有全新的理念,那么培训就达不到目标要求,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要使培训取得实效,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

1.树立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培训理念

按需施教与学用结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按需施教就是为了实现学用结合,而学用结合就必须要按需施教。干部培训要实现按计划配置向按需求配置的转变,要从企业、岗位、个人三方面的需求认真策划、设计和实施好培训项目;不仅要帮助干部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视野,还要提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要真正落实到干部培训工作中规划制订、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才能服务企业,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树立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培训理念

干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新的知识,拓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工作能力。为此,干部培训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勤学善思、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江苏省委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三宽四有”型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目标任务,作为企业党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三宽四有”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在干部培训中,要围绕建设“三宽四有”的要求,认真规划好干部培训工作,认真设计好干部培训方案,认真实施好干部培训项目。

3.树立质量第一、注重成效的培训理念

质量和效果是检验培训工作成败的标准,没有质量就没有成效,没有成效就无需培训。质量第一、注重成效应成为干部培训工作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在干部培训的规划制订、方案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必须把质量第一、注重成效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培训质量和培训成效是企业党校生存发展的唯一标准。没有质量、没有成效的培训不仅让参培人员味同嚼蜡,而且会浪费参培人员的宝贵时间。

二、实事求是、以需施教,设置全新的培训内容

全新的培训理念是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基础,而全新的培训内容是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保证。在干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实际、实用、实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

1.培训内容布局上突出能力培养的主体性

提高干部的能力水平,尤其是全方位的能力水平,在培训内容的总体设置方面,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安排选修内容,提高参培人员的兴趣。干部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重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党风党纪的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二是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要通过党纪国法的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国家主要法律法规和党内各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工作方法方式方面的内容。要通过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现代管理、心理学等课目的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提高干部履职的本领。四是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帮助广大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内容设置上突出能力培养的差别性

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坚持贴近干部思想、工作、岗位实际,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同类别的培训要具有“个性”但又不失“共性”,使干部培训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为此,我们在实施干部培训项目时,管理干部要懂技术、懂生产,技术干部也要懂生产、懂管理,行政干部与党务干部也要在各自工作领域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三、整合资源、丰富形式,创新培训方式

要使干部培训取得实效,为企业的发展增强力量,就要更新培训理念、科学设计培训内容,还要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才能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要创新培训方式、调动干部的学习热情,必须注重培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拓展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形式,采用形象、生动的方式。遇到实际典型案例,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将课堂移到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和现场讨论,实现教学、讨论和调研有机结合。作为企业党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媒体资源。

加强干部培训不能局限于使用内部培训资源,更要充分利用外部培训资源,可以“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为干部举办时代气息强、论点明确、针对性强、生动活泼的学术报告和讲座,进行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的教育培训。也可以“送出去”,选派人员参加高级别的培训,组织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考察,汲取成功经验。笔者所在单位,2010年分3批共选派146名处级干部赴中国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培训班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相结合,通过讲座、研讨、学员论坛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培训内容,提高了学习成效。

四、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彰显全新的培训成效

干部培训要做到“严格管理、严格纪律”,才能保证培训取得成效。“严格管理”涉及参培人员和培训管理人员。只有严格管理,才能让干部安心学习、提高水平;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使培训取得成效。“严格纪律”就是要明确组织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地位,严肃干部培训考勤纪律,坚持学员请假制度、考勤制度、培训效果评议制度等管理制度,增强培训工作的权威性、规范性,使培训班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秩序井然,提高培训质量和

效果。

理论培训目的篇9

【关键词】影子培训;实践;理论;教学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田家炳教育基金会项目“数学化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和促进研究”(编号:SXTJB2016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14-03

“影子培训”最初起源于2009~2011年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影子教师”跟随专家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如影随形地观察专家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及主要工作,并深刻领悟专家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实践学习和理论领悟的目的。“影子培训”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富有情境性和生动性,深受广大教育者的欢迎。然而现实培训中的一些实践扭曲现象,却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发展。如何促进“影子培训”发挥其实效性和长效就成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在深入剖析“影子培训”优势及其实践状况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影子培训”中的一些现象,让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其与自身教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优化“影子培训”的途径。

一、“影子培训”的优势

“影子培训”逼真、生动,能够让影子教师身临教学现场,充分体验教学智慧,从各个层面都显示其对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从培训内容上来看,“影子培训”能给影子教师提供生动、真实且可操作的实践过程,这种过程与影子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有相似性,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兴趣,有利于他们模仿。从培训方式来看,“影子培训”方式灵活、直观,能够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让影子教师和专家教师展开对话与互动 ;通过交流活动,给影子教师带来直接的思想冲击,激发他们欣赏他人的教学优点,思考自己的教学。从培训理念来考虑,“影子培训”是教师教育中榜样激励法的重要体现形式,专家教师给影子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榜样,通过课堂展示和课下交流给影子教师树立一个目标―― 一堂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设计;通过全程配合和倾心交流给影子教师提供一个标准――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如何成长。真实而又有感染力的榜样示范过程,让一些富有教学魅力的专家教师,成为影子教师崇拜甚至模仿的对象,从而有力激发影子教师的教学动力。通过对“影子培训”内容、形式、理念的分析,的确会发现:“影子培训”为教师教育建构了宏伟蓝图,能够为教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那么,“影子培训”的现实状况如何?其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施展?

二、“影子培训”的实践状况

1. 它成为深受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

目前,在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中,“影子培训”的基本做法是:培训者通过和中小学校(影子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拔一部分优秀的专家教师,提供优秀的课堂设计案例,让影子教师如影随形地跟着听课、学习、反思。受训者的普遍反应是:听一线教师讲课,感受最深、收获最多!因此这种方式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效。由于受训者的喜爱,培训者也因此项目省时省力,从时间、人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了Α坝白优嘌怠钡穆涫盗Χ取S纱耍“影子培训”已成为一个重要且很受欢迎的教师培训方式。

2. 它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影子培训”方法的落实深度来看,“影子培训”对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从理论上来讲,“影子培训”需要六种动作:“听、看、问、议、思、写”协同工作,才可见效。特别是“看、问、议”这三项活动,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看看教师工作状态、问问教学情况、议议教学过程及其生成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能够让影子教师深刻认识一个人或理解一堂课。但现实的“影子培训”中,“听”的活动落实较好,“思”与“写”的活动虽有落实,但效果不佳。“思”与“写”的主要内容是让受训者撰写日志和听课感受,并且被作为检验影子教师参与度和培训效果的一种手段,由于其内容形式的单一、目标的功利化,致使“思”与“写”的效率大打折扣。至于“看、问、议”,对于影子教师来说,很少或没有机会进行。因此,“影子培训”实际就变成了听评课活动,缺乏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也难以体现这项培训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方面的优势。

3. 它的实践潜存着教师教育的误区

一方面“影子培训”的优势和实效性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它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和推崇,两方对照,不免让人深思其原因。在培训中,教师普遍反映:我们来培训的目的就是要知道这个课应该怎么上,而“影子培训”中一线教师就能给我们提供、能让我们学到。有很多教师认为,他们可以直接把听课中收集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然而,和“影子培训”方式形成对照,专题研讨课或理论讲座给受训者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他们认为:听一堂理论课会感到虚无缥缈。种种现象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方式的决策:一些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忽视理论课、重视实践课;忽视专家、重视一线教师。试想:这种简单的移植法是否有效?是否具有长效性?是不是理论就没有必要?“影子培训”能够代替理论学习吗?

三、“影子培训”的理性思考

“影子培训”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专家教师的课堂实践,引领受训者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法,领悟教学思想;让受训者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而复制专家教师、忽视理论学习的做法,都严重扭曲了“影子培训”的初衷,影响了教师教育的目标,阻碍着教师教学发展。

1. 教学不可模仿,智慧不可学

移植和复制教学的做法在教学中不会保持长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不可模仿、智慧不可学。从下文的案例(来自于实践调查)及研究中即可得知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老师对另一个中学特级教师非常青睐和崇拜,多次观摩这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后都很激动、受鼓舞。当他回到自己的课堂中,总是试图模仿、移植那位特级教师的方法和技巧,但多次移植试用效果都不能使自己满意,他也感到很纳闷――积极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那些对教师具有感染力、能够启发心灵的教师称之为心灵导师,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心灵导师,容易使得自己迷失自我认同 。很多教师都试图模仿他们的导师或专家教师,但都因为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差异性,以及自身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而不能成功。教师教学发展依赖的是自身的实践智慧,之所以成为专家教师,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学智慧而成就的,而智慧是不可学的,就如信息社会的知识难以共享,是由于知识的几何级数增长、人们个性化等因素使得一些知识无法学或不用学。教学智慧生成于实践中,是教育者在教育理论理解和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实践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个性特征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示形式都不尽相同。教学不可模仿,是由教学的复杂性决定的,教学涉及的主要因素有教学环境、教师个人素质、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具有相同特质的两个教学班级。教学是自己的,简单的复制和移植教学法忽略了教学情境性、复杂性,容易使教学失去目标、教学者失去自我,从而使得教学失去活力,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发展。

“影子培训”是在一个间接的实践层面,给受训者提供了间接的实践经验,但对于这个经验是否对自己的教学有用、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成为自己教学智慧的滋生点,促进教学获得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待于教师自身对这些经验的融化和理解。因此,“影子培训”不在于提供好的教学模式,在于通过和专家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让受训者理解教学知识、理解教学智慧生成之道;在于通过专家教师唤醒教师内心的真谛,回想自己、认识自我。

2. 教学理论的学习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

“影子培训”不能够代替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对教学发展重要且必要,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教学发展不可或缺,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教学理论的学习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必要条件,教学智慧虽产生于教学实践,但是没有理论的引导和积淀,教师难以形成深邃的观察力和觉察力,去洞察教学现象、形成教学智慧。

其次,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积累对于教师的持续发展同等重要,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没有理论学习,教师就不可能有自主自觉而又有创造性的实践。虽然在一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一些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以及教学思想,但是如果这些零碎的思想不及时用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重新认知,那么他只能成为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传声筒。因此,没有理论知识储备的教师,可能只是一名教书匠,难以获得自我提升。

最后,教学理论学习推动教师融合理论与实践,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审视教学实践、理解多变的教学场景,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及时把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内化,凝练成教育机制或理论,这个过程让教师体验到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离性,能够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使他们脱离教书匠而成就教育家;而且此过程中机制的产生和发展为新理论产生奠定了基础,促进教育中“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影子培训”的实践途径

“影子培训”方式的确在激发教师教学动力、丰富教学手段方面给受训者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经验,但简单的几堂课及其经验不足以支撑教师的教学发展。考虑到教师教学发展的复杂性、内隐性等因素,优化“影子培训”要以课堂为抓手,让受训者深入挖掘隐藏在课堂背后的教学生成、教师成长资料,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实受训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其教学发展。

首先,在培训内容的选取上,优质课和随堂课同等重要。两种课型都能够把许多难以言传的内隐性的教育智慧生动表达出,让听课者得到体验和感受。优质课是一个样板,是精雕细琢的课堂,它为受训者树立了一个目标、指引了一个方向,让受训者意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朝什么状态发展。所谓随堂课,就是没有经过事先打磨的课,由于教学智慧的生成往往是在随机的教学过程中处理随机问题而产生的,相对于优质课,这种课型展示的是一种真实的教学场景,切近听课者,教学问题暴露真实,教师的教学机制产生自然,这种情景对于受训者最有启发性。

其次,专家教师的选拔要多样、不可单一。多样是指专家教师来源要丰富、课型应该多样,为受训者展现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受训者看到不同类型的课、认识不同类型的有效教师,从而唤醒教师在丰富各的案例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认同。

再次,深入了解课的来源和构成,认识授课人。“看”和“听”课仅能知晓教学结果,让教师获得直观感受。教学的内隐性掩盖了生成教学之努力过程,就如“学习”,要深刻理解这个结果就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学的学习应完整地理解课堂形成过程及生成途径、理解设计者的理念,通过深入了解一堂课,给予受训者以教学的智慧启迪。因此,“影子培训”的后期指导中,要鼓励影子教师多“问”、多“议”,要善于和授课人沟通这堂课设计的意图和主题思路,了解这堂课设计的背景;在与授课人的交流中,了解授课人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关注授课人在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方面的成长过程等,作为自身成长的借鉴。

最后,以“影子培训”为契机,引导受训者重视理论学习对教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单纯的“影子培训”仅仅为受训者提供了一种实践场景,要把这些实践上升为实践智慧需要理论来引领。但是,不能把理论学习局限于专家讲座或简单的规训和接受过程,而应基于“我―你”式的对话情境中,进行共同建构,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和理论的内化。针对培训中理论重视度不够、而“影子培训”深受青睐的现状,应以 “影子培训”为契机,引导教师学习理论,获得教学发展。有针对性地把培训中的实践案例和专家的专题讲座充分结合起来,让教育专家、专家教师、受训者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以“思”为导向,以“议”为手段,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汇于“影子”课堂中来分析和理解,寓理论于丰富的实践案例分析之中,让影子教师体验理论的指导作用,感受实践中的理性把握;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影子教师在高层次的教学理论水平上来审视课堂、分析课堂、理解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理论。这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让他们在这种实践中获得教学发展。

总之,“影子培训”中的专家教师、课堂案例仅仅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锚,培训的目标应该是在它们的驱动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他们个体教学知识得到积累、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潜力得到激发。在教师培训中,要充分认识到“影子培训”的长效性保障机制,不可忽视“影子培训”的优势,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把“影子培训”和其他培训有机结合,利用优势互补法进一步发挥“影子培训”对教师教学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建银,张香艳.影子培训的由来、内容与价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2).

[2] Gainsburg Julie.Why new mathematics teacher do or don’t use practice emphasized in their credential program[J].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2(2).

[3] 帕尔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4.

[4] 李德昌.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132-133.

[5] 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理论培训目的篇10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监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研究工作者本人的工作行为与期望行为标准之间的差异,当工作大?quot;能力"时,则需要进行培训,通过提高能力,达到员工的"职务"与"职能"相一致。"职务"和"职能"二者都是变量,当职能提高了,需要开发职务,使两者保持一致;当职务超过了能力,就需要进行培训,开发职能,使两者复归一致。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大致构画出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

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需求分析中我们讲到了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你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这些期望都是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的,通过需求分析,明了员工的现状,知道员工具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有什么样职务的职能,而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预期中的职务大于现有的职能,则要求培训。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实施的导航灯。有了明确的培训总体目标和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对于培训指导者来说,就确定了实施教计划,积极为实现目的而教学;对于受训者来说,明了学习目的之所在,才能少走多路,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目的不明确,则易造成指导者、受训者偏离培训的期望,造成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提高了培训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培训的失败。培训目标与培训方案其它因素是有机结合的,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可能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其它的各个部分,使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成为可能。

2、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如要成为"X"型人才,知识培训是其必要途径。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骑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

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各有优缺点,但比较之下,还是首推内部培训资源,只有在组织业务确实繁忙,分不开人手时,或确实内部培训资源缺乏适当人选时,才可选择外部培训资源,但尽管如此,也要把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结合使用才为最佳。

4、确定受训者

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虽然培训内容决定了大体上的受训者,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就是受训者,还应从确定的这些大体上的受训者的角度看其是否适合受训。首先看这些人对培训是否感兴趣,若不感兴趣则不易让其受训,因为没有积极性,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另一方面,要看其个性特点,有些个性是天生的,既使通过培训能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他仍不适合于该工作,则他属于要换岗位,而不是需要培训。从培训内容及受训者两方面考虑,最终确定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

培训日期的选择。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这道理显而易见,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往往步入一些误区,下面的做法就是步入了误区。许多公司往往是在时间比较方便或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提供培训。如许多公司把握计划订在生产淡季以防止影响生产,却不知因为未及时培训却造成了大量次品、废品或其他事故,代价更高,再如有些公司把培训订在培训费用比较便宜的时候,而此时其实并不需要培训,却不知在需要培训时进行再培训却需要会出再培训的成本。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组织进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开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得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补救培训:一,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或行政干预或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你不得不招聘了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二,招聘时看起来似乎具备条件,但实际使用上其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适当培训方法的选择

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讲授法虽是培训中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方法,但它既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也有很多缺陷。讲授法的优点:①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新知识;②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③有利于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④可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教育培训。其缺点为:①讲授内容具有强制性,受训者无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②学习效果易受教师讲授的水平影响;③只是教师讲授,没有反馈;④受训者之间不能讨论,不利于促进理解;⑤学过的知识不易被巩固。

(2)演示法

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演示法用于教学同样优点与缺点并存。其优点为:①有助于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②可利用多种感官,做到看、听、想、问相结合;③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演示法的缺点为:①适用的范围有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演示;②演示装置移动不方便,不利于教学场所的交更;③演示前需要一定的费用和精力做准备。

(3)案例法:

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一个教学方式它也不可避免优缺点并存。案例法的优点:①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②在个案研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培训可得到另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则;③作为一个简便方法,有利于使受培训者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法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每一个案例都是为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缺乏普遍适用性,不一定能与培训目的很好吻合;②案例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每个问题都有相应案例的需求;③案例无论多么真实,但它毕竟是使受训者以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因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能象当事人那样承受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真性。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

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则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开始设计培训方案,从制定培训目标到培训方法的选择以最终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培训方案必是一个由制定测评修改再测评再修改……实施的过程,只有不断测评、修改才能使培训方案甄于完善。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一、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是从培训方案的本身来说的,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二、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三、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药,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个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破产,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四、结语

虽然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渐趋完善,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才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工作实务与培训工作理论研究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从介绍培训理论的研究入手,系统介绍了培训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在对比国内外培训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培训工作的迫切性。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组织分析、工作分析和个人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了系统分析,浅要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然本文更倾向于实务性与操作性,又由于作者对此问题研究尚浅,故在培训需求分析及培训方案的评估方面阐述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对实际工作者们的培训工作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彭剑锋、包政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一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⑥英:贝纳德.泰勒、美:戈登.利皮特合编,陈今淼译,《管理人员发展和培训手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⑦《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⑧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年第4期,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