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审个人情况总结十篇

时间:2024-03-19 16:58:48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1

部门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自2003年起,财政部确立了编制部门决算的工作方向。做好部门决算的会审工作对提高部门决算信息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部门决算会审的基本原则

部门决算会审工作本着“全面认真审核、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的原则,应着重从准确性、完整性和编制说明分析等方面分别预算指标、上年结转、当年收支、年末结余和项目等情况进行审核,保证部门决算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填报口径的准确性,并符合部门决算编报的其他有关要求。

二、部门决算会审的基本程序

(一)报表编制单位的自我审核

为确保部门决算信息的准确性,报表编制单位应安排人员对报表的编制情况进行复核。担任复核工作的应该是熟悉单位基本情况、会计业务熟练、具有报表编制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员。审核的任务有:账务处理是否完整,是否有不动用现金、银行的业务(例如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财政直接支付等)、尚未进行会计核算;预算内外拨款指标、实际拨款数、非税收入上缴数与财政部门是否已经对账完毕;上年度的审计调整是否已经进行了账务处理;报表中有关机构、人数是否已同本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相核对,固定资产数据是否已经同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核对;报表年初数是否已经同财政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上年部门决算的批复相核对;表间勾稽关系是否能够全部满足。由于报表编制单位的审核人员熟悉本单位的基本情况,所以报表编制单位的自我审核是确保上报报表准确性最关键的一个步骤。

(二)主管部门的会审

主管部门组织的会审可以实行“先审核后汇总”的方式,即先逐个审核所属单位的报表,修改无误后再汇总上报。主管部门组织的会审要做的工作是:拨款指标、实际拨款数、上缴款项的核对;上年结转数的核对;表间勾

稽关系的审核;应该进行文字说明的是否已经进行了文字说明。

(三)财政部门的会审

目前,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部门决算也是实行“先审核后汇总”的方式,即先由财政部门内设的部门预算管理司(处、科)审核部门决算,再由国库司(处、科)组织集中会审并整理、汇总部门决算数据。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上报的部门决算数据主要是进行政策性审核,审核部门决算编报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填报口径的准确性是否符合部门决算编报的其他有关要求等。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的初审意见修改后,再全面审核调整后的部门决算数据,审核汇总数据与基础数据的衔接,全套报表的钩稽关系等。财政部门组织的会审还应保证部门决算与财政总决算收支核对相一致。

(四)会审发现的特殊事项的处理程序

收支、资产负债等上年结转有关数据原则上应与上年年末结余数核对一致,但也允许合理的增减变化(如机构增减、账务调整等)。若需进行年初数的调整,应事先征得财政部门的同意并在编报分析中加以说明。若财政部门不允许进行年初数调整,应视为当年发生的业务进行账务调整。财政拨款表中上年结转数的核对,如有不一致的情况,应详细说明原因。会审完毕仍然还有软件审核报错但是无法修改或者无需修改的地方,全部都要有文字说明。

三、注意会审的技术性钩稽关系和合法合理性的问题

虽然年度决算文件和软件中都嵌入了一些钩稽关系,但是仅仅依靠这些钩稽关系是不行的,人工审核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报表和软件中没有审核公式但是确实存在钩稽关系的数据审核

例如,经营亏损+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是成立的,但软件中没有这个公式,并且涉及这个公式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表格中,这是应该人工审核的地方。

(二)反映局部的报表与反映整体的报表存在相矛盾的地方

比如财政拨款收支表和项目收支表其范围是不大于收支总表的,这两张表的全部数据都不应该大于收支总表相对应的数据。

(三)本年度报表与上年的年末数、当年预算拨款、当年财政专户拨款、当年政府采购数、当年机构编制和人员指标、当年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国有资产指标、收费目录等的核对。

(四)与当年的其它报表,如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决算报表、财政性拨款结余情况确认表、年度部门预算、国有资产报表、财政总决算报表等的核对。

(五)上年决算批复对上年决算的调整、年度内的审计报告对上年决算的调整是否已经进行了处理,这也是人工审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六)对异常数据(比如年末结余数为负数和超标准数据)的审核。

四、对决算分析的会审

近年来,财政部进一步改进并完善对决算的管理,充分发挥决算的管理功能,加强对决算的分析工作。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部门的决算分析是否全面深入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地区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这也体现了决算对加强预算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对决算分析的会审,应把握住下列几点:1.是否能够密切关注宏观形势的变化情况,密切关注本部门、本系统的实际情况;2.是否能够利用决算资料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3.是否采用了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并进行定量分析。做好决算分析的会审工作将有助于建立部门决算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年度部门决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要做好部门决算工作,仅仅靠两三个月的时间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以有扎实的日常核算工作为基础。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年终对账、调账、结账等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要以更高的标准对年度财务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部门决算会审是对年度部门决算工作的一次考核和总结。年度部门决算软件设计得是否能够充分体现财政部门的要求,表格是否易填是否有用,都需要在部门决算会审工作中总结出来。

五、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会审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国家政策措施的落实,服从、服务于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实施“五个百”,主攻“五个五”,确保“五领先”的目标,推动港城新区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审计,重点揭示区级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等问题,推动相关财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范预算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促进提高预算执行质量和预算管理水平;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深化部门单位预算改革,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展对惠民项目、促发展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促进加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和惠民资金的管理,促进区委、区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项目安排

年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主要有:

(一)预算执行审计单位

1、区财政局具体组织区本级预算执行。

2、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包括区地税局、区民政局、区统计局、镇政府4个项目。重大问题可追溯到以前年度,并延伸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

(二)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1、署定项目

(1)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2)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跟踪审计或审计调查。

(3)世行贷款农村卫生人力开发项目审计调查。

(4)世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审计调查。

(5)亚行贷款福建水土保持与乡村发展二期项目审计调查。

2、省定项目

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审计调查。

3、市定项目

全市联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调查。

4、区定项目

税收征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三、审计重点和内容

(一)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年度区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围绕区级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区级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进一步规范预算征收、分配、拨付和管理行为,促进提高预算执行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内容:一是财政管理方面。关注财政管理中出台的新政策,及其对财政收支结构变化的影响;关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检查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转资金等是否编入年度预算;核实财政资金年底存款的真实性;摸清年末财政资金结余和指标结转等情况。二是收入方面。核实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目标;检查非税性收入、基金收入等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支出方面。关注财政投入在拉动内需、重点项目建设、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落实国家重大财税政策情况;检查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及法定支出情况;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事权划分是否与财力相匹配;检查预备费、超收收入安排和使用情况,继续关注财政预留资金的分配和支出情况;检查预算外支出依据是否充分、合规,以及政府调剂支出的使用情况。

(二)预算部门或单位审计

以有效提高部门收支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为目标,促进预算项目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以控制行政成本和防止铺张浪费为目标,促进部门规范基础性管理工作和遵守财经法规;以关注资金的安全,注重往来账款清理,如实反映历年结余结转资金情况为重点,促进依法理财、真实全面反映预算执行的情况和结果。重点内容:一是部门收支预算编制情况。抽查部门综合预算编制情况,解剖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建立和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编制制度,真正做到“一个单位一本账”。二是检查部门预算批复及资金使用情况;三是检查部门资产资金管理情况;四是检查部门及所属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安排情况。五是结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对部门单位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促进规范管理。

(三)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1、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下,以摸清各级政府债务总体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与运行风险,促进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责任制度为目标,组织开展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过度举债,偿债能力差的情况;政府统筹监管不力,为融资平台违规担保,加大财政风险的情况;提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保障财政安全和金融安全,促进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债务风险责任制度,防范财政风险。

2、外债情况审计调查。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下,以推动外债结构优化,维护外债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加强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组织开展对福建水土保持与乡村发展二期项目、农村卫生人力开发项目和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等的调查,摸清外债的基本情况,揭示使用政府外债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存在的问题,掌握有关部门和单位拖欠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本息的总体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加强债务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

3、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审计调查。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下,以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为目标,组织开展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从总体上把握工程进度,全面掌握“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目标落实完成情况,切实推进“工程”目标的实现,为确保校舍安全、稳固,发展中小学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4、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审计调查。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下,围绕“摸清家底,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这一主题,组织审计人员着重从职业教育的政策、资金和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入手,了解相关政策基本情况及检查政策执行落实情况,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是否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重点调查我区中职教育经费总规模,分担比例、资金配套和兑现情况;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配是否合理,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有无转移、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调查。在市局统一组织下开展对年度城镇居民医保基金进行审计调查,进一步揭示居民医保基金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居民医保基金管理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完整、有效运行。

6、税收征管专项审计调查。从源头上掌握税源及征管情况,揭示和反映年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促进税收征管健康有序进行,确保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区政府财力增收做贡献。

四、继续跟踪检查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对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决定、审计报告中要求纠正的事项,要继续跟踪检查到审计结束时的动态整改情况。在跟踪检查时,要逐份对照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或审计调查报告、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检查其整改落实情况。对未执行的,要分析具体原因,提出采取措施的具体意见。对有关单位采纳审计建议进行整改的,要评价其针对审计建议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况和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协调沟通。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同级审”工作在局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分管领导在各自分工的职责范围内,及时协调解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统筹安排和管理审计项目实施,强化项目质量控制,切实把好质量关。各个业务股的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要树立大局意识,注重团结协作,积极做好各股室之间,区局与市审计局、省厅业务处之间的联络沟通工作。

(二)严谨细致,把好实施方案制定关。各审计组要围绕既定目标加强审前调查工作,并制定比较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实施方案符合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

今年“同级审”工作,要将部门预算制度建立情况、部门结余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执行政府采购、上述指定的延伸调查项目、工程招投标等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予以明确,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体现。各审计组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应报请分管领导审定,重大审计项目应报请局长审定。

(三)深入分析,提升审计成果。注意把握有关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要善于从预算资金分配和管理使用环节反映突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审计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工作,认真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提炼、撰写审计报告,做到内容叙述清楚、法规引用和定性准确、意见和建议可行,成效突出,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要及时做好专项报告、信息报送和审计要情专报工作,全面开发利用审计成果。

(四)勇于创新,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各审计组要切实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创新计算机审计思路,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功能开展辅助审计,不断摸索、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审计中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3

【关键词】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报告

2010年9月,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新准则增加了“审计结果公布”章节,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对2003~2012年我国审计署网站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数据统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近十年来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变化趋势、审计公告类型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审计整改结果报告的明细情况。以体现我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利弊,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审计结果公告总体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总体增加

自2003年至2012年,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当年了第1份审计结果公告,此后,2004年共7份,2005年4份,2006年7份,2007年6份,2008年9份,2009年16份,2010年23份,2011年38份,2012年37份。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近10年来,审计结果公告数目呈递增趋势,尤其以2008年为转折点,从2009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而总体上涨略有波动,2004年和2011年两年较相近几年略高。基于此趋势,我国审计署会进一步加大公告力度,增加公布审计结果的数目。

(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增多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按照公告的目的和内容将审计公告分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六大类型。

由上表可以看出,财政审计一直为审计机关审计的主体,在内容上包括: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2003-2005年3年期间只有财政审计公告类型,随后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财政审计公告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同期审计公告总量的比重减小,到目前是六类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关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6年第4号:“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为第一份金融审计公告,2006年第2号:“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是首次公布的资源环境审计公告,“印度洋海啸中国政府对外紧急救灾援助专项审计结果”第一次公告涉外审计。2010年开始公告企业审计结果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三)审计报告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追踪披露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几乎每个审计结果公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其落实情况。除了审计公告中提及的整改情况,审计署也会专门公告“整改结果报告”。对2003-2012年审计结果公告的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以前并未公布审计整改报告,2009年有3份整改报告,2010年没有公告,2011年2份,2012年1份。这6份整改报告中,4份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另两份为2009年第11号:“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违规问题整改结果”和2011年第38号:“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调查整改结果”。

由表2,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审计查处的力度不断加强,整改项目不断完整,落实情况不断改善。对2007-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整改所涉及的资金总额从267.73亿元、26.34亿元(2009年审计)增加到1782亿元(2011年审计)和1201.69亿元(2012年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制定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也从增加到上千条。处理处罚的相关责任人员数目增多且惩罚力度加大。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采用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审计报告向政府提交,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本身,具有浓厚的内部审计色彩,独立性不强,因此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较低。

1.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偏少、范围狭窄

从目前公告的数量和范围来看,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审计署审计公告的数量来可知,我国仅就少量的审计项目结果进行了公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低于全部审计项目的10%。《国家审计准则》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以及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其他都应公开,而其范围远未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此外,审计公告主要是对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的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与民生相关内容较少,社会公众对此关注不多,也不能完全了解政府的运营情况。

2.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审计结果公告的主体为财政审计,对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的涉及时间较晚、数量较少,如审计署于2010年才开始公布,但随后企业审计公告发展迅猛。除了财政审计和企业审计,其余四项审计公告类型所占比例较小,近十年来,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总量分别占审计公告总数的6%、6%、5%和4%,四项总和只占审计公告总数的21%。同时,审计项目公告缺乏连续性,如资源环境审计在2006年首次公告后,于2009年才继续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分类并不完整、恰当。如2009年第6号:“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既属于企业审计又涉及资源环境审计;2005年第4号:“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这是业务指导层面的行业检查,将其归为上述六类似乎有失偏颇。

3.审计结果公告不能很好地起到“公而告之”的作用

《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国家在于人民,国家财产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审计公告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审计报告专业性较强且社会公众中具有审计基本知识的人比例较少,若不加解释直接传递给大众,往往无法达到公告效果,甚至会被不法人士恶意曲解传播不良信息。在审计署公布的一百多份审计结果公告中,大部分公告使用专业术语且无任何解释,同时缺乏图表、对比等形象化表达。在对各层级社会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68%的人无法准确理解审计结果公告传达的信息含义。

4.审计整改报告数量和内容偏少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目的在于将政府政务公布于众,以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更本质的是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暴露于社会舆论监督中,从而对其产生威慑力和约束,使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觉纠正错误,接受审计意见并落实审计决定。审计公告的内容中基本都包含“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段落,但该段内容较少,只是对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并未详细说明整改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情况。近十年来,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整改报告总共6份,占审计结果公告总数的4%,数量较少,且内容多为文字表达,缺乏客观数据资料,审计整改具体内容的针对性较弱。同时,审计整改报告主要针对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涉及其他审计公告的类型较少。

三、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传递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信源、信道、信宿”,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也是如此。在信源上,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需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因此审计结果公告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均取决于审计机关对公告的重视度;在信道上,需保证审计结果公告的传播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审计结果公告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因此信道也应便于受众的接收。在信宿上,审计结果公告应能转化为信宿所能理解的语言,便于信宿的利用。同时,为了使信息充分发挥其价值,信息的反馈同样重要。审计公告的目的便在于警示和整改,公众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形成舆论监督,而被审单位也应据此进行整改。

1.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

2010年2月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后,取消了原条例对仅公布“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公布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布的”这些范围限制,这充分体现了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的必然趋势。其次,审计公告应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力。

2.丰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

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分布体现出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表明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的“免疫系统”对国家政务起到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重视程度的区别。因此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的公告应充分兼顾“公平和效率”。此外,应进一步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使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审计档案文件。

3.拓宽审计公告传播渠道,增强内容可接受性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公布审计结果:(1)广播、电视;(2)报纸、杂志等出版物;(3)互联网;(4)新闻会;(5)公报、公告;(6)其他形式。”然而现实中多为互联网、报纸和杂志,其他方面较少涉及。鉴于我国民众的信息渠道习惯和专业知识水平,应拓宽审计结果的公告方式,如采取电视和广播,并设立专业解说频道,向社会大众客观、公正而专业地传播公告信息。与此同时,应注重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和通俗性,例如多用数据、形象化的图表来代替单纯文字描述。

4.增加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审计整改报告作为审计建议和决定的后续监督检查,有利于促进被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落实情况,并起到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作用。因此,应加大公布审计整改结果力度,增加审计整改报告的数量,审计整改报告涉及项目应尽可能完整,同时扩大审计整改报告的范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梁小平.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浅议[J].西部财会,2012(04):65-68.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4

审计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全市审计机关按照省审计厅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取得较好成绩。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万元,审计处理应交财政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万元,归还原资金渠道万元,调帐处理万元,应自行纠正金额万元,向纪检机关移交案件1起,移送处理1人,提交审计工作或调查报告46篇。

一、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全面落实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召开了全市审计工作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并落实了年度审计工作任务,表彰了审计工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我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有226个,其中省定项目114个,市定项目112个;市本级62个,县(市、区)审计局164个。较重要的审计事项有: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12个、县级财政决算审计6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63个、县级财政负债情况审计调查12个、省重点中学财务收支审计10个、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12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12个、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12个、水库移民资金审计5个、水库移民及粮食补贴审计调查7个、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18个、县长经济责任审计1个、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8个、国家建设项目审计10个。这些审计项目早已全部落实任务,有的已经结束审计,有的正在审计或准备实施审计之中。

二、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审计局都认真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审计单位22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深化财政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市局受上级审计机关委托,完成了原××医专附属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其合并组建湘南学院澄清了财务家底。完成了××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正确评价了该集团组建两年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向股东代表大会通报了审计结果,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湘南技工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已经结束,市委党校、××驾校、市烟草办、市食品总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正在进行中。

三、突出审计重点,加强了对重点项目、重要行业、重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

(一)、围绕服务“三农”问题,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全市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审计、水库移民资金专项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等涉农项目24个,其中市局安排了本级和北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3个项目。目前,这些审计项目已大部分结束,根据审计情况,我局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提交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审计综合报告,得到领导重视和好评。在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我们组织全市40名审计人员,分成12个审计组,对市本级及11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等单位管理、分配、使用的第五期(2000—2003年)资金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08亿元。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查出项目单位变更项目计划、以拨作支、将借款虚列支出、不合规发票报帐、虚列工程支出等违规行为金额467.5万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二)、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已全部结束。今年全省统一安排的农业种子商业化项目国外援贷款、第九个卫生发展项目国外援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国外援贷款等审计项目已全部完成,审计资金总额1.2亿元,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660元,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利用外资综合报告18篇,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如针对卫生发展、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存在的没有完成计划指标、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管理费超支、上级项目办和财政部门下发物资分割单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层层落实责任,搞好项目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充分发挥国外援贷款项目作用等整改意见,得到采纳。

(三)、切实抓好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按照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全市审计机关抽调了52名审计人员,组成12个审计组,以财政部门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延伸调查了教育局、计委等职能部门24个,抽查了学校等用款单位130个。总的认为我市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比较规范,但仍查出违规金额1053万元,主要问题有:管理不规范、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的项目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投标、配套资金未落实、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分散重点难以保证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向省厅和市政府提交了审计综合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办第20期《每周要情》以“应加强对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监管”为题,摘要刊载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全市10所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正在进行,主要是监督教育收费的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查处学校乱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问题。

(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取得好成绩。全市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31个,审核投资总额7050万元,核减工程款1159万元。其中市审计局开展的市政府搬迁工程3个子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2183.6万元,核减420.4万元,核减率达19.3%。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审计局安排的25条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正在进行,审计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现场,从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认真进行审计,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5、尽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今年来,市本级在编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先后完成了3项市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其中有:市纪委到我局抽派3人,历时1个多月,协助查处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的经济大要案工作;市领导临时交办增加的××华明电厂财务收支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长期抽派1人,协助有关部门从事企业改制工作等。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5

本文作者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产生、探索发展和目前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探析了如何进一步探索和深化跟踪审计,并提出今后在开展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政策执行 跟踪审计

一、跟踪审计的意义及特点

2009年,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为跟踪审计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完善国家治理,深化宏观调控,强化执行中央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就要加强对中央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因此,跟踪审计从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体现出国家审计对开展中央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策贯彻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指政府审计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规定,对被审计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经济等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而实施重大投资或者工程项目等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回顾近年来的政府审计工作,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在审计项目中,着力关注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保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政策贯彻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对重大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决策执行两方面的审计监督,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中实施动态跟踪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及时性

跟踪审计可以对社会大众关注和领导关切的民生问题及时跟进,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解决实际情况中遇到的苗头性或者是阶段性的问题,从而促进民生政策的执行实施,提供保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必要前提。

(二)连续性

跟踪审计是对某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是动态的持续性审计,是对某项政策贯彻而实施的相关项目建设或是资金使用而进行的监督。因此,这种审计的目标、重点、程序、方法等都会依据贯彻执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不同,从而达到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三)长效性

跟踪审计可以及时揭示和揭露重大问题,结合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综合研判其产生的后果,从而从体制、机制或者是制度等宏观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的。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完善措施,积极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深化跟踪审计的经验总结

作者曾参加了对某大型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和该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事实证明,同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圆满完成了对该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而且针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原因,对该企业所处行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现状也进行了解和剖析。

(一)紧密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跟踪审计,加大揭露和查处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中重大问题的力度

在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审计过程中,其领导人员是贯彻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关键,也是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主要负责人。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将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掌握宏观政策贯彻执行的基本情况,着力揭示和揭露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以及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重大损失等后果。在深入揭露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综合研判审计中发现的贯彻落实政策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和阶段性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提供建议,促进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二)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突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监督力度

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对重大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一是关注重大产业政策调整措施的落实情况,针对政策中提出的各项时间要求和任务安排,全面核查中央企业投资投向与政策要求是否同向,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充分发挥使用效益。项目开展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收到良好实效,从中要发现项目开展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强化对科技创新等方面资金到位和实际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着力关注中央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促使中央企业加快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

(三)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审计方法,拓宽审计内涵和外延

一是要全面分析宏观政策贯彻执行前后产生的不同效果,运用趋势比较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注重采集和分析各阶段的不同原始业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法,根据审计要求将其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等多纬度全面深入分析,使跟踪审计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是广泛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如在对某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就走访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同行业其他重要企业,并对重要事项进行了必要的延伸调查,保证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和公正,从而切实掌握了该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发现了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是开展数据分析和应用总结,加大信息系统审计力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对某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信息系统比较完整,数据比较齐全,就重点从安全管理、访问控制等方面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重点审查,及时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三、实施跟踪审计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加强项目考核评价

通常情况下,要做好审计项目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跟踪审计,尤其是在重大对外投资、环境资源使用、关乎民生发展等各项重大宏观政策贯彻执行的项目中实施开展跟踪审计。

选定审计项目时,要准确选择项目内容、合理确定项目范围。确定的项目应当是属于党和政府关注,社会和百姓关心的话题。在当前审计人员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存在困难和矛盾的前提下,选择好审计项目十分关键,才能较好地履行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项目的内在特征也要与跟踪审计的特点相适宜。有些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项目具有政策单一性,不具有连续性、跟踪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就应该选择与跟踪审计要求相适宜的政策项目开展审计,以体现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连续性、及时性、促进性的特点。

(二)深入研究审计办法,全面促进审计工作开展

跟踪审计已快速发展,但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许多有待规范的地方。要加大创新力度,在认真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快研究制定相对统一的跟踪审计管理审计方式方法。

一是制定跟踪审计的规范操作规程,具体包括审计立项和实施等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特别是对审计如何组织开展,如何具体实施现场审计,发何制定审计报告撰写框架,如何统一要求审计资料档案等各项具体行为,都要在办法中予以明确。

二是制订与跟踪审计相适应的文书载体,如推行《跟踪审计意见书》,可以达到及时揭露问题,及时整改,促进提高,加快发展的作用;如推行跟踪审计报告,将阶段性审计报告与最终结果审计报告相结合。审计根据重大项目实施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动态合理划分阶段,分别出具审计报告,分阶段反映政策的贯彻执行的阶段性情况,揭示和揭露违法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

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只有对审计的组织实施等情况进行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规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6

一、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全面落实年度审计工作任务

召开了全市审计工作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并落实了年度审计工作任务,表彰了审计工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我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有226个,其中省定项目114个,市定项目112个;市本级62个,县(市、区)审计局164个。较重要的审计事项有: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12个、县级财政决算审计6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63个、县级财政负债情况审计调查12个、省重点中学财务收支审计10个、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12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12个、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12个、水库移民资金审计5个、水库移民及粮食补贴审计调查7个、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18个、县长经济责任审计1个、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8个、国家建设项目审计10个。这些审计项目早已全部落实任务,有的已经结束审计,有的正在审计或准备实施审计之中。

二、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审计局都认真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审计单位22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深化财政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市局受上级审计机关委托,完成了原**医专附属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其合并组建湘南学院澄清了财务家底。完成了**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正确评价了该集团组建两年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向股东代表大会通报了审计结果,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矗湘南技工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已经结束,市委党校、**驾校、市烟草办、市食品总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正在进行中。

三、突出审计重点,加强了对重点项目、重要行业、重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

(一)围绕服务“三农”问题,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全市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审计、水库移民资金专项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等涉农项目24个,其中市局安排了本级和北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3个项目。目前,这些审计项目已大部分结束,根据审计情况,我局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提交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审计综合报告,得到领导重视和好评。在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我们组织全市40名审计人员,分成12个审计组,对市本级及11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等单位管理、分配、使用的第五期(2000—2003年)资金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08亿元。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查出项目单位变更项目计划、以拨作支、将借款虚列支出、不合规发票报帐、虚列工程支出等违规行为金额467.5万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二)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已全部结束。今年全省统一安排的农业种子商业化项目国外援贷款、第九个卫生发展项目国外援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国外援贷款等审计项目已全部完成,审计资金总额1.2亿元,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660元,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利用外资综合报告18篇,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如针对卫生发展、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存在的没有完成计划指标、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管理费超支、上级项目办和财政部门下发物资分割单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层层落实责任,搞好项目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充分发挥国外援贷款项目作用等整改意见,得到采纳。

(三)切实抓好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按照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全市审计机关抽调了52名审计人员,组成12个审计组,以财政部门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延伸调查了教育局、计委等职能部门24个,抽查了学校等用款单位130个。总的认为我市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比较规范,但仍查出违规金额1053万元,主要问题有:管理不规范、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的项目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投标、配套资金未落实、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分散重点难以保证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向省厅和市政府提交了审计综合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办第20期《每周要情》以“应加强对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监管”为题,摘要刊载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全市10所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正在进行,主要是监督教育收费的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查处学校乱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问题。

(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取得好成绩。全市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31个,审核投资总额7050万元,核减工程款1159万元。其中市审计局开展的市政府搬迁工程3个子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2183.6万元,核减420.4万元,核减率达19.3%。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审计局安排的25条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正在进行,审计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现场,从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认真进行审计,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五)尽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今年来,市本级在编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先后完成了3项市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其中有:市纪委到我局抽派3人,历时1个多月,协助查处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的经济大要案工作;市领导临时交办增加的**华明电厂财务收支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长期抽派1人,协助有关部门从事企业改制工作等。

四、加强了经济责任审计,注重审计成果运用

全市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41个,审计经济责任人58名,查出领导干部负有主管责任的违规行为金额1192万元。市本级正在进行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有市编办、市中医院、市交通局、**技术学院、原**医专、市农机局、市工业学校、市科技局、市医药总公司、市食品总公司、**华明公司、市环卫处等12个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大干部监督力度,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增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意识,做到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廉政纪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各级党委、政府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了依据。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7

【关键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关注和监督本单位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财经法规、财经纪律的贯彻执行情况,在规范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中内协成果展示会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誉会长李金华指出,内部审计在国家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审计不同,内部审计应当紧紧围绕“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这8个字开展工作,各项风险防范好了,效益就上去了,组织的健康发展就有了保障。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一、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

1.内审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依据市政府2016年1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批示,公安、教育、卫计委和市总工会等31个政府部门和单位中,其内设机构的职能涉及内审工作的单位20个,占比64.52%,但是仅公安部门内设专职审计科、市总工会内设经审办负责内审工作。

(2)本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上报内部审计情况的单位性质包括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其他。其中,政府部门内审机构、人员占比情况2014年、2015年分别为:内审机构14.29%、22.22%;专职机构10.53%、13.33%;内审人员18.25%、11.01%;专职人员占比7.00%、7.32%。专职内审机构2015年与2014年持平,专职内审人员减少14.29%。

2.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情况

2014年、2015年内部审计情况报表汇总发现,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完成审计项目占当年全部审计项目数分别为9.78%、2.08%;财务收支审计占比72.73%和1.19%;经济责任审计占比8.93%和2%;信息系统审计为0和14.29%;基本建设审计为0.31%和0;其他为1.58%和7.5%;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均为0。审计总金额占比分别为0.02%和0.01%;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分别为14.58%和2.85%;增收节支两年均为0。

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现状不容乐观

1.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程度参差不齐

一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基础工作扎实有序,如工会系统的内部审计,《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对工会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职责和审计程序等有明确规定:经审会下设办公室即经审办,承担经审会对本级和下一级工会审计的职责。该市总工会经审办每年会有计划地对市总本级收支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工会资产、工程项目和市总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县(市)区、基层工会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受经审委的委托向市总全委会报告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情况和下年主要工作安排。

二是有的部门内部审计局限在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如某主管部门内设财务中心,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的会计核算,建立并执行本系统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局本级负责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发挥了审计监督的作用,但仅有的财会人员,受人力、时间和职责的限制,管账和管事脱节,内控制度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个别下属单位仍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

2.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力量薄弱,效果不佳

调查资料表明,该市政府部门仅工会、公安系y设置内部审计专职机构,其他各部门、各单位均由财务部门承担内审的职责,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下发之后,建立健全专职内部审计机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未设专职审计机构,被授权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多为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人员少,与其承担的财务、审计工作量不相匹配,势必影响内审的覆盖面,审计成效不佳。

如某主管部门所属独立核算的下属单位36个,其中副县级以上单位9个,科级单位27个,财务科工作人员5人,尽管每年由财务科牵头,抽调下属单位的财务力量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但人力不足、时间有限,仍是财务部门面临的困难,内审范围多局限在27个科级单位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更多的力量有计划地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等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从审计对象到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很难实现,没有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检查和规范作用。

3.审计部门对本级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量不足力度不够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该市审计部门对政府部门内审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从未放松,一直贯穿在相关审计业务中。业务科室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在评价内部控制建立和是否有效执行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监督和评价。

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两办《规定》之前,该市根据《XX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办法(试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实现的工作目标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给予量化评定。“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有无内审制度、是否开展内审工作,会影响所得分数与分数标准及对应的评定档次。

两办《规定》后,“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仍是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I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必须反映的内容。审计实践中,因审计部门内审协会专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专项指导和监督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对其指导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的措施分析

1.加快内部审计立法

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15年的新闻会获悉,在审计署和协会的推动下,内部审计规范化进程加速。2013年,协会修订了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实务指南等,《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正在积极修订之中。而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已颁布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但还没有出台注册内部审计师法。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且与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法规,用法律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等,从而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轨道,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制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目前,全国各地及行业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浙江省温州市审计局出台内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对指导监督的范围、职责、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辽宁大连、上海浦东新区等制定了相关文件,从内审工作的职能定位、组织体系、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并对发挥协会作用和强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四川省政府日前印发了相关文件,明确规定6种情形下必须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中包括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要求。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要根据财政部的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从而让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扎实有效地履行职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审计部门创新审计方式,与内审机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专职内审机构和专职内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本单位有关的政策法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工作流程等,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有效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加大内审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提供强有力的内部保障。

审计署《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关于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的总体要求。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内审机构和人员的指导,提升内审审计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或本系统业务情况的优势,与国家审计部门有机结合,参与审计组,适当分工,合理确定职责,让内部审计在审计项目实施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国家审计工作效率,弥补国家审计编制不足与全覆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从审计理念上应当从监督为主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审计内容上应当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转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审计方式方法上,应当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充分适应不同审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综上所述,各级审计机关要认清形势,努力成为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实践者,积极履行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职责,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把内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实现内部审计管理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2]《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审计署令第4号)和《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2014年1月16日).

[3]《辽宁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15号).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8

一、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政府性资金由于其独特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审计范围、独有的全局性战略性审计角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范围涵盖了政府掌控下的财政资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政府可动用资金的数字,不受财政资金从预算内转拨到预算外管理的影响,也不受财政资金“下沉”到下级预算单位的影响。它把财政资金在政府内部各预算单位的流转视为“内部交易”,所有转拨资金都进行了“内部抵销”,真实反映出财政资金的收、用、余,这正是符合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期限上审计范围不局限于当期预算收支情况,还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系统性,特别是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沿着整个资金走向,审视财政资金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信息

制定政策与评价政策实施效果需要真实客观的数据信息,审计部门作为提供经济监督的独立部门,宪法地位决定了其提供数据信息的真实客观性。全部政府性资金以政府为视角,反映出运用公权力征集、管理、使用资金的客观情况,使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真实客观的了解,做到事先调控,及时出台政策制度,也可以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予以客观评价、及时修订完善。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成果虽只有短短几张表,但底稿却涵盖了各级预算单位、各项专项的财政资金,大量的数据信息使宏观经济分析变得真实客观,既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又为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提供了评判基础。

(三)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全面完整的数据信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一环,需要对涉及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和涉及具体产业、企业等微观经济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有所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由于将政府负债、国有资产与资源等内容也纳入审计范畴,能够积极从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资源安全、民生安全等方面揭示和反映重大经济风险,能够满足从战略全局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需要,向决策部门及时反馈信息,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开展的现状

我省在2007年率先提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一套稳定的表格、一系列值得总结推广的审计方法和经验。通过对游离于预算体制外的资金进行全面监督,积极推进政府预算管理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健全发展,充分发挥了审计宏观性、建设性和预防性的效应。从实践结果看,该审计的开展有几大优点:

(一)增强了预算内外“大统一”理念

由于全部政府性资金涵盖了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审计中只要把握资金主线,对可由政府支配资金进行“合并”,就能全面真实反映情况,摸清家底。这正好与《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吻合。

(二)总量把握、加强分析

相比预算执行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更加关注整体性,在摸清资金总量规模及增长情况、收支结构及变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变动的内在因素,促进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如税收收入增长,可以按税源分析,并结合当年税收政策变动、招商引资政策执行和土地出让情况等进行分析。

(三)体现了绩效审计要求

全部政府性资金从支出结构的分析角度,关注到资金的使用方向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体现了“民生财政”,是否与政府工作目标一致。再通过对具体项目资金的延伸审计,反映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充分体现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特征。

三、当前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浙江审计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为主线的财政审计大格局”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如何进一步完善深化是新时期审计任务之一。由于全部政府性资金从探索、实践、形成正常性的工作制度过程很短,因此在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和审计机制中还存在着不足,导致地方政府不重视,没有善加利用审计结果,也影响了“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一)审计理念和内容有待扩展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经过几年发展,理念上更多地考虑了范围的延展,更多地考虑了“全部”的定义,但对如何加强分析、提高应用成果的深度考虑不够,使得地方领导对该审计的认识也更多地限制在资金规模方面。由于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分析评价不够深刻,“长而全”的报告和报表既缺乏对领导决策的辅助作用,也缺少了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难以为国家治理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

(二)审计时间和方法有待改变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每年与地方“同级审”同时进行,时间一般从三月到五月,上报经常要在五月份完成。由于审计涉及内容非常丰富,项目时间显得尤为紧张,要在三个月里完成对税务部门管理下的税收情况的审计,财政部门管理下的预算内外各账户的审计,完成对各相关部门管理下专户的审计,完成对国库支付系统下各预算单位的执行情况的审计,还要对政府负债、财政周转金等内容予以审计,再对数据予以汇总分析比较,这种安排造成客观上审计人员无法深入分析、深化成果,结果只能“草草了事”。同时,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目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需要配置充足的审计人手,而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审计力量薄弱,且每年同时需配备审计署布置的同步项目的审计人员,使得“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力量安排不足且专业性局限于财政财务方面,这既不利于实现充分审计,也不能有效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加强成果转化。

四、国家治理理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内容的探索

(一)提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表格的含金量

1.建立支出经济分类表。促进财税改革是实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目的之一,而财税改革重点在于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尽量减少政府本身支出,更多的用于民生公共产品投入。而目前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仅从功能科目进行统计,不够全面。功能分类反映的是政府职能活动,而经济分类反映资金用途,两种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结合使用不仅能够使政府的钱花得更明白,而且能促使政府关注行政成本和提高效能,从而解决长期存在的“行政成本大,效率低”问题。

2.支出反映经费使用情况。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模式注重资金流向,现行支出表反映财政支出情况。而具体从资金走向看,部分政府性资金如行政管理费,仅收入、支出两阶段,支出即使用阶段;而基本建设资金等政府性专项资金,由于预算刚性与实际使用的阶段性,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虽已支出但尚未使用。审计若不区分反映,影响了分析评价的准确性,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后该部分资金规模扩大,不容忽视。

3.区分资本性支出。全部政府性资金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载体。从当前资金支出方向看,有相当一部分支出后形成了政府性资产,如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建立及生态、环境等资金。审计如果能够对该部分资金做到“区别对待”,不仅能真实客观反映资金,全面评价政府履职情况,也能促进公务人员珍惜资源、杜绝浪费理念的形成。

4.重视现金流。若把整个政府视为企业,财政存款就相当于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更多地关注收支及结余,对于现金资产不够重视。关注现金资产有三大好处:第一,该类资产是偿还债务的最终手段,如果缺乏,就可能会面临财务危机。第二,有效弥补制度漏洞,杜绝腐败。财政存款规模很大,是各家银行都羡慕的“肥肉”,这就容易产生“拿财政存款寻租”,如原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张美芳被,就是因其手握决定财政开户银行的权力而,收取银行巨额吸储回扣。第三,立足绩效,及时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由于国库存款在人民银行存放的利率偏低,相比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要低得多,出于效益最大化考虑,在保证资金安全、正常拨付和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压缩活期存款,提高资金增值率。

(二)提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分析的含金量

1.与GDP、CPI结合考虑。要准确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必须放在社会背景下,不能忽视GDP、CPI的因素。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公认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CPI即物价指数,指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全部政府性资金来源总额可与GDP结合分析,得出增长速度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水平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可与CPI结合分析,得出支出的真实增长度等。例如计算当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如占比过高且财政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说明现行税负过高,可建议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或采取恰当措施进行弥补。

2.与业务结合考虑。目前审计的对象是账目中体现的财政收支活动,显然是不完整的。相当一部分由政府公权力筹措、使用或者承担风险和责任的资金并未纳入审计范围,导致对资金运作全过程的效益性、风险性及政府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的成绩、问题、责任,无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限制了财政审计监督在审计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在审计评价上的力度和权威性。出于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深化的考虑,应将整个行政职能所对应的经济活动纳入审计范围。

(三)提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评价的含金量

1.注重对政策制度的评价。在“免疫系统”和完善国家治理的要求下,审计最终目的是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问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要在关注资金规模、结构及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以政策入手,以是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根本目标,从政策层面分析资金运作中相关地方政策执行的利害得失,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提出建议,切实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注重对公众关心点的评价。公共财政收支的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公经费”的公布只是个开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开展评价,通过审计增加公开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程度,更好地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公众认为“居民收入增幅每每输给政府钱包增长”,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在评价时,要关注公众的实际利益,判断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否从资金运作中实际获得利益,获得的实际利益与政府综合财力的增长是否同步,以及公众可期望进一步获得的利益等;再如,公众关心政府支出是否存在浪费腐败、重复建设等问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在评价中可以体现这方面内容。

五、国家治理理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方式的探索

(一)组织时间灵活安排

为了能够给审计人员足够的时间实现充分审计,完成审计目标,同时也为了上级审计机关能够及时汇总数据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可以安排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报告与审计报表不同步提交。审计报表可以与“同级审”同步进行,对税务部门管理下的税收、财政部门管理下的预算内外各账户等情况先行开展审计,汇总报表数据,在原定的上半年进行逐级汇总上报。随后可根据填报的全部政府性资金报表内容及与可比年度、可比地区的纵向、横向比较,由基层审计机关自由组织力量,对重点资金、部门和数据有重大、异常变化的资金、部门予以延伸审计,深入分析其数据的合理性和资金的效益性,对同级政府决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的评价等内容列入审计报告体制范围内,在每年的九、十月份间上报,以提高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对国家治理的实用性效益。

(二)审计方式有效保障

1.加大审计手段的更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加快了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审计机关必须同步更新审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以适应日益先进和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对象。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联网审计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审计手段,不仅使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的结合,而且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加快了审计成果的应用过程,这正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优越、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广泛地采用联网审计技术,加快审计工具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最少的审计资源,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避免因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审计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成果难以利用。同时还可以借助人大、政协、纪委等行政监督机关的支持配合,在相同或相似的关注点形成合力,推动审计成果的有效化。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9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导向型审计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企业和在职职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后退休金的货币资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险基金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地位最为重要、数额最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准备工作 

 

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基本框架,让审计人员从总体上对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框架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审计。 

(一)确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审计目标。我国认定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审计目标为:通过审计全面掌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分布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基金管理和落实各项社保政策,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把总体审计目标进行浓缩,概括为:1、安全完整:检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征收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无挪用、贪污现象等;2、准确性: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以恰当纪录;3、分类: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事项记录与恰当的账户;4、存在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是确实存在的;5、发生:记录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上的金额确实发生。这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审计的目标会进一步完善。 

(二)计划审计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作出很多关键决策。 

1、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人员在展开审计工作之前,对所要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1)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工作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了解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基本情况。 

2、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范围;(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时间。 

3、具体审计计划。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过程紧密相连,并且两者的内容也紧密相关。具体审计计划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这里重点需要对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2)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针对风险评估程序中所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该审计程序应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以上所介绍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框架,这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下面将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阐述所实施的具体审计工作。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具体工作 

 

通过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对所要审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算中心有了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因此下面将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实施具体审计工作。 

1、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情况的审计。审查的重点为: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等问题;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多头开户、账外存储、贪污私分等问题;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基金的利息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有无将基金运营所得或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分析欠发和补发各项基金情况,找出造成欠发的原因;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

构是否按规定的范围使用基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基金负担的支出列入基金支出;三是养老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支付基金,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的问题。

3、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审计。一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如有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养老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经营、搞基本建设等;二是以前年度审计处理过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被挤占挪用的基金是否按规定清理收回;三是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管理财政专户的资金,是否严格审核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批复社保经办机构的预决算。 

4、对养老保险基金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政策性强,审计中应从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管理职责方面寻找突破口,重点审查各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分析有无执行政策不到位,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 

5、对管理、服务费计提与使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服务费,有无预提或多提的现象;二是使用中有无挤占挪用、铺张浪费、滥发钱物的问题;三是管理费、服务费结余的处理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等。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报告 

 

通过前述两个大步骤地审计工作,对被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对此次审计工作作出一个总结性报告,来说明被申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落实审计机关工作责任制的问题。待所有的审计工作结束以后,由相关的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审计的工作底稿与总结报告进行归档保存,以便于日后查找。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华彰等著.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 

[2]宋晓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研究形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6. 

[3]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张秋霞,蒋建华.保险基金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政审个人情况总结篇10

【关键词】地方;经济责任审计;任中审计;思路

一、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统计地方经济总量(简称“GDP”)增长情况、人均总量、年均增长速度;

(2)统计财政收入总量、收入结构、人均财政收入、本级可用财力和财政风险情况;

(3)审查财政预算收支目说氖迪智榭觯统计增加值能耗及其年均降低率情况;

(4)统计当地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5)计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构成及增长率;

(6)统计地方工业化率以及城镇化率;

(7)核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2.重要经济事项决策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审查领导干部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决策程序的合规性、民主性与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2)审查政府在投资、国有资源处置、国有企业改制、土地征管、环境保护、产业政策、民生领域等方面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决策制度规范和实施程序;

(3)检查国有企业股权变动、产权交易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处置是否合规,全面了解领导任期内国有企业股权变动、产权交易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处置的规模和资金总量,重点把控其中资产处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3.重要经济事项管理责任审计

这一工作主要围绕下述几点展开:

(1)在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预算管理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以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为重点,同时关注政府各部门财政收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以及相关部门管理的规范性;

(2)收集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各年度用地计划、用地批复等文件,审阅上级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等目标责任书和相关会议记录、纪要、批示等,检查决策是否符合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本级规划,是否按照规定履行报批义务等问题。

二、提高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各项目标,确保审计效益。具体地说,审计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即要求地方审计部门要对重点审计对象,至少任期内审计一次,同时,明确建立地区各部门、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轮审制度。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地方国有企业中即便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也应履行相同审计义务。其次,要求领导干部将履行经济责任的决策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一并纳入审计目标,突出重点,细化领导干部直接责任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2.优化审计开展环境,严格把控任中审计关口。严格把控任中审计工作力度,不仅能够客观评价地方领导干部在任政绩,为领导干部升职调任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出现“技术处理”过的假账现象,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实现“防患于未然”的审计目的。对此,地方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格外重视下述几点:首先,要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为观察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其次,要重视执行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的相关人员的陈述,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询问,以客观了解具体施政情况。再者,要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组织其任职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要创设良好、和谐的审计环境,以提高参与审计相关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促其规范审计行为,以进一步提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3.切实发挥审计结果运用作用,监督防范权力寻租。据中央政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指示表明,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务院“约法三章”和廉洁从政相关要求作为重要审计内容,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行为,重大失职渎职行为,重大决策失当和损失浪费行为,重大管理漏洞以及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即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合理、有效运用。这不仅是切实发挥审计作用,实现审计目标的根本,也是彰显地方经济审计威慑力的有效途径。对此,地方审计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和督促审计整改工作、问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一体化的审计结果运用制度,确保审计职能作用得以切实发挥,严防和严惩权利“寻租”行为。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程度日趋加大。综上所述,地方审计部门应汲取工作经验,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审计任务,形成并完善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藉此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