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答案十篇

时间:2023-03-24 12:37:36

理论力学答案

理论力学答案篇1

(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说明:适用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和教育管理专科学员国开网形考任务考试。

形考任务1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思名著________。[答案]《论语》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答案]《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答案]《大教学论》

从根本上说,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有________。[答案]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结构上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答案]基本功能;

衍生功能

从作用[答案][答案]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答案]负功能;

正功能

[答案][答案]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_________。[答案]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应该包括(

)。[答案]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

音乐智能、人际智能;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答案]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答案]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

教育者

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答案]孔子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的制约。[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

)。[答案]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交流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的是:_______。[答案]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答案]夸美纽斯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答案]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体现在(

)。[答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手段、设施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答案]人的现代化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表现状态。依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和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等,教育形态可分为______。[答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正规的教育和非正规的教育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答案]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

)。[答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答案]社会生产力

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道德两难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答案]劳动起源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图式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答案]平衡;

顺应;

同化

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答案]基本学科

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中。[答案]《学记》

青少年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答案]不均衡性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答案]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答案]人的个性化活动;

人的社会本性;

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素质有哪些特性(

)。

[答案]个体性;

基本性;

稳定性;

内隐性

人口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

)。[答案]人口的就业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数量的多少;

人口质量的高低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答案]社会生产

人类身心的成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通过教育人才能成长为人。这是因为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特性是(

)。[答案]有漫长的不成熟期

认为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华生

社会[答案][答案]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答案]生产力水平

社会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人口;

生产力;

政治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答案]《学记》

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杜威

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

)。[答案]个体差异性

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答案]许慎的《说文解字》

下列说法中属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论点是______。[答案]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布鲁纳

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哪些(

)。[答案]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理由(

)。[答案]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较强的计划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实践活动

一个地区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的(

)。[答案]人口功能

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

。[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答案]关键期

以下[答案][答案]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答案]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

以下[答案][答案]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答案]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以下哪项没有体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案]提高人口素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多因素论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遗传、环境及活动综合作用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赫尔巴特

在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中,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是处于(

)。[答案]前习俗水平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处于什么阶段(

)。[答案]感知运动阶段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

)。[答案]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在西方,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有________。[答案]夸美纽斯;

斯宾塞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答案]不均衡性

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答案]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________。[答案]循序渐进原则

政治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答案]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宗旨和目的;

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

)。[答案]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

)相隔离了。[答案]教育与生产劳动

作为“传统教育”流派代表的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主张________[答案]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______。[答案]儿童中心;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二、判断题

《论语》的产生标志中国教育学的萌芽。

[答案]对

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动物界中也存在。[答案][答案]错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对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答案]错

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答案]错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答案]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答案]错

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答案]错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是的,甚至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和贼,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天才、爱好、脾性、能力、禀赋,也不管他是什么种族。”他的观点属于学校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错

普通教育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错

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错

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答案]错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答案]错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指产生于现代社会时期的教育观念。

[答案]错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对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答案]错

形考任务2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答案]19世纪末

下列属于隐形课程的是(

)。[答案]班级布置;

校规;

校园规划;

学校建筑

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是(

)。[答案]表现性评价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

)。[答案]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别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答案]成人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学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答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

)。[答案]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前教育;

中等教育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答案]初等学校;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幼儿园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答案]国家课程

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答案]地方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答案]校本课程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答案]定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调控功能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是(

)。[答案]公开课程;

官方课程;

正式课程

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是(

)。[答案]非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

无形课程

隐性课程也被称为(

)。[答案]非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

无形课程;

自发课程;

隐蔽课程

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答案]活动课程

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答案]综合课程

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答案]学科课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答案]分科课程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福禄贝尔;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萨特

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可将课程评价分为(

)。[答案]工作性评价;

决策性评价;

研究性评价

显性课程也被称为(

)。[答案]公开课程;

官方课程;

正式课程;

显露课程

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答案]癸卯学制

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的总称。[答案]教育机构;

运行规则;

组织的体系

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答案]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答案]诊断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可将课程评价分为(

)。[答案]诊断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答案]形成性评价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凯兴斯泰纳;

孔德;

那托普;

裴斯泰洛齐

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答案]课程计划

(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答案]课程标准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答案]修业年限

二、判断题

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课程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答案]对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答案]对

分科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答案]对

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答案]对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

[答案]对

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答案]错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答案]错

教育目的是[答案]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答案]对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答案]错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答案]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答案]错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答案]对

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答案]错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对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全部分工。

[答案]错

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

[答案]错

学科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

[答案]错

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

[答案]错

学制即修业年限。

[答案]错

义务教育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强迫教育。

[答案]对

在我国,特殊教育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也包括天才教育和品德不良儿童少年的教育。

[答案]错

在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错

智育就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

[答案]对

形考任务3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从实践角度来讲,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

)。[答案]把德育目标变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

创造良好条件给予相应的人、财、物保障;

让家长和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认同感;

通过强化措施和机制把德育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将德育目标层次化、系列化、具体化

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答案]德育班会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

)。[答案]班级授课制

通过[答案]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答案]品德评价法

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答案]心理咨询法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认知明理法包括(

)。[答案]报告;

讲解;

谈心;

座谈讨论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品德评价法包括(

)。[答案]表扬和奖励;

操行评定;

批评处罚;

评比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答案]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谈话法

下列哪些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际锻炼法(

)。[答案]各种学习活动;

规范训练活动;

交往活动;

文体活动

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

)的内容。[答案]意义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答案]教书育人

德育过程的操作特性是(

)。[答案]德性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德性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德性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答案]科学性;

基础性;

时代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学习进行的形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答案]发现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方式可划分为(

)。[答案]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

)。[答案]讲授法

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答案]对文本、内涵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的教学新理念,属于(

)新理念。[答案]体验教学

我国当今推崇的教学新理念,除了有效教学、反思性教学外,还包括(

)新理念。[答案]对话教学;

生成性教学;

生命化教学;

实践教学;

体验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属于我国当前推崇的教学新理念中的(

)新理念。[答案]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知行统一

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答案]陶冶教育法

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答案]长善救失

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

)的德育原则。[答案]疏通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疏通引导;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长善救失

“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答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施加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以下哪些属于品德行为类目标?(

)。[答案]礼仪要求;

生活习惯;

文雅健康;

职责规范

德育的实质在于(

)。[答案]育德

二、判断题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错

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答案]错

对学生进行疏通引导要注重正面事实或道理的作用,尽量不要使用负面的事实或教训。

[答案]错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答案]错

教学就是上课。

[答案]错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答案]错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观念。

[答案]错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带有综合性。但实践中,由于总体目标比较笼统、抽象,所以各个学校往往要根据总体目标和本校的可能性[答案]对德育目标进行程度和水平上的再选择,提出本校(或本班)的具体德育目标。因此,就实际而言,德育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答案]对

所谓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也要[答案]对他们导之以行,使学生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

[答案]对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

[答案]对

学校德育活动都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的。

[答案]错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答案]错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错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

)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答案]教师

(

)也是学校的民主管理机构,但最后的决策行为,则由校长采取。[答案]校务委员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答案]长期性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有(

)。[答案]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无歧视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是针对(

)时期学生提出的教育重点。[答案]童年期

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

)方面的差别。[答案]方向;

强度;

性质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下面的(

)这部法律中做出了规定。[答案]教师法

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表现为(

)。[答案]教育信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

)。[答案]以上三项的集合

教师法中赋予教师的权利包括(

)。[答案]报酬权;

参与权;

发展权;

教育权

教师继续教育,是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

)等类别。[答案]骨干教师培训;

教师职务培训;

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

)等。[答案]辞聘;

招聘、解聘

教师职业的作用有(

)。[答案]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传播主流文化、意识和道德价值的作用;对个体的潜能和智力培养的奠基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答案]职业准备阶段

教师专业知识中“怎么教”的知识包括(

)。[答案]关于儿童的知识;

有关教育的知识;

学科教学方法知识

教学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的职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

)。[答案]教务管理;

课程管理;

课程评价

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答案]工程师;

临床医生;

园丁

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答案]伴奏者;

促进者;

领导者;

协助者

目前得到共识和认可的学校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

)原则。[答案]导向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

)时期的表现。[答案]少年期

童年期的教育重点是(

)。[答案]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答案]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正面鼓励为主,锻炼意志品质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

)。[答案]人身自由的权利;

生存和安全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下列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答案]动机;

情感;

性格;

兴趣;

意志

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时期。[答案]少年期

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答案]合理编制学校预算

学校管理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地进行,形成一套合理、稳定而有序的规范,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确保学校工作稳定健康地发展。这是(

)原则。[答案]规范性原则

学校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答案]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增强办学整体效益

学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这也是学校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答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这是(

)原则。[答案]导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以(

)为出发点和归宿。[答案]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人事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所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答案]教师考核管理;

教师聘任管理;

教师资格管理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是(

)。[答案]童年期

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是(

)阶段要面[答案]对的教育问题。[答案]青年期

在情绪控制上,由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属于(

)的年龄特点。[答案]青年期

在认知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答案]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是(

)的年龄特点。[答案]青年期

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

)之间。[答案]90-110

二、判断题

“班”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基层组织单元。[答案]对

《教师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答案]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和结果的处理。具体来说,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面、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和升学率。[答案]错

班主任有义务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以期形成教育合力。[答案]对

办学效益主要考虑社会效益,学校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答案]对

对待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我们要早发现、早培养。[答案]对

对于教师来说,文凭是必要的,但为了获得文凭而实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体验才是其收获的专业发展本身。[答案]对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与智力发展无关。[答案]错

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答案]错

教师中心论只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客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答案]对

教学在学校里进行,教学管理是学校的职责,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不大。[答案]错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答案]错

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答案]错

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答案]错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合理、高效,适合小学特点、符合现代科学管理要求的领导体制。

[答案]对

学校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教学管理。[答案]错

理论力学答案篇2

1.下列人物属于儒家代表人物的是()。

A.墨子

B.庄子

C.孔子

D.老子

E.孟子

2.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都是用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观点的,其中同时包含类比和对比两种论证方法的是()。

A.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D.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E.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3.“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句话表明()。

A.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个人的习俗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空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到性格的限制

E.人的认识受到所受教育的限制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所阐述的办大学的理念是()。

A.抱定宗旨

B.研究学问

C.以德感人

D.敬爱师友

E.砥砺德行

5.《容忍与自由》一文中主要事实论据包括()。

A.作者年少之时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

B.宗教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

C.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D.郭沫若改《屈原》剧本中的台词

E.王若虚改动司马迁《史记》中的原话外语学习网

6.在《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认为照亮他的道路,并且不断给他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

A.真

B.善

C.美

D.诚

E.德

7.《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认为人们努力追求下列哪些目标是可鄙的()。

A.奢侈

B.勤劳

C.虚荣

D.正直

E.财产

8.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

A.论点

B.立论

C.驳论

D.论据

E.论证

9.《论毅力》中,下列有关论证,属于对比论证的有()。

A.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B.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

C.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D.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E.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10.属于钱钟书创作的作品有()。

A.《人·兽·鬼》

B.《围城》

C.《写在人生边上》

D.《谈美书简》考试用书

E.《谈艺录》

答案:

1.正确答案:CE答案解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子。

2.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选项A是类比人的认识受限制;选项B“天地与吾”、“大山与小石、小木”是对比,两者之间又是类比;选项C是以“大海不盈”作喻,类比宇宙无限;选项D“中国与海内”、“稊米与大仓”都是对比,同时两者之间又构成类比;选项E是万物与人进行对比。

3.正确答案:ACE答案解析:选项A对应“笃于时也”,选项C对应“拘于虚也”,选项E对应“束于教也”。

4.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本文阐述了蔡元培的三大办学理念: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5.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选项DE是《咬文嚼字》中的例子,不符合本题要求。

6.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文中写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所以答案选ABC.

7.正确答案:ACE答案解析:文中写到“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所以答案为ACE.

8.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理论力学答案篇3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政治协商

D.依法治国

答案:D

2.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理论

B.基本纲领

C.基本路线

D.基本方针

答案:B

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文化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答案:D

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答案:B

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

A.辩证唯物史观

B.唯物辩证法

C.辩证否定观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D

6.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人民群众是指

A.除领导人以外的普通百姓

B.全体劳动者

C.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D.被剥削与被压迫的阶级

答案:C

7.*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而达到成熟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8.价值规律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渗透

答案:A

9.*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答案:A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变化

B.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C.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D

11.真理没有阶级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A.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毫无关系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精神

D.真理是任何人都可利用的

答案:B

12.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1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答案:C

14.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答案:D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A.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B.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C.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答案:D

16.在现代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的要素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答案:A

17.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解放生产力

C.发展生产力

D.向共产主义过渡

答案:C

18.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A.党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

B.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提出

D.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答案:A

19.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答案:D

20.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答案:C

21.*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是在

A.1921年

B.1927年

C.1938年

D.1949年

答案:C

22.“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提出这一论断是在

A.中共五大

B.中共湘赣边一大

C.中共八七会议

D.中共六大

答案:C

2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答案:D

2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B

2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

D.党的十四大

答案:C

2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和根据

C.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答案:A

27.*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答案:B

28.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答案:B

29.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的实际是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多

答案:C

30.历史的客体特指

A.社会的物质财富

B.社会的精神财富

C.社会变革

D.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

答案:D

3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B.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

C.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

D.调节制度和决策体系

答案:A

3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的原因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

D.革命的动力不同

答案:B

33.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34.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一元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答案:C

35.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比其他特别行政区更特殊的权利是

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辖权

理论力学答案篇4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15.假如你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联系好一个你非常想去的工作单位甲,并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毕业时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去联系了一个相对清贫和内心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单位乙,并为此做出了郑重承诺。就在即将签署协议之前,一年前联系的单位甲又同意接收你,假定你决定仍到单位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性意外情景,考查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好的答案要客观、诚实,很快找到应变措施予以弥补,并采取有效办法沟通协调、取得谅解。比如:推荐与自己条件相仿的同学以弥补单位乙的损失。

理论力学答案篇5

关键词: 哲学主观题 答案 开放性 确定性 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类试题题型一般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哲学试题也是这样。哲学主观题是答题者比较头疼的难题,往往把握不准,得分不高。原理搞不清,材料读不懂,分析不透彻是其中的几点原因,但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没有把握哲学主观试题的特点和答题要求,不知道如何具体组织答案,更没有把握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哲学试题中的论述题或分析说明题,即我们常说的“大题目”,其答案要点有的(部分)是确定的,有的(部分)是不确定的。

一、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试题已规定或要求用某部分知识甚至某一原理、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原理及方法论。从试题命制特点看,有的是开放型题目,比如“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但有的题目对答题要求限定性和限制性具体明确。对此类题目的答题依据(知识、原理、观点)命题人实际上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这就要求被试者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哲学知识系统,又要准确掌握每个原理所归属的范畴,以便考虑和分析问题全面、准确。我们在答题时必须按题目的规定或要求作答,不可随意,否则就是与答题要求不一致,答非所问不能得分的。答题时看清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哪一部分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如果确定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得进一步分析确定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部分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观点)作答就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点)答题。有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知识,答题时就不能用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答题,这方面是确定的。再如,“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很多,运用的原理或观点也很多。但是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不能用别的原理或观点,因为题目中已经对运用的原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确定的。

(二)答案中的部分要点是相对固定的

试题中规定用哪部分知识、什么原理或观点,一般要顺次写出三点:一是原理或观点的名称及内容:二是这一原理或观点的方法论要求;三是运用原理或观点及具体方法论分析说明题中内容。在具体作答时运用的语言也相对确定:第一步一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开头;如回答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之后,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般以“这就要求我们”开头;最后一步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中哪些话反映了原理(观点)。如上例中有三点要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明确,类似的题目及问题,不论要求用哪部分知识,用什么原理或观点答题,上述三层次都一定要依次写出,这是答题的一种程式。

当然,上述题型的要求明确也比较简单,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依次写出三个要点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答案就不止三点了。不过这类题目的答案要点也是基本确定的。一般依次按以下几点组织答案:第一步,抽象概括出材料体现(包含)的哲学原理或观点(写出名称);第二步,写出原理(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三步,运用原理(观点)分析材料中的有关文字、数字、数据。这是答案的主体部分,要分析得全还要分析得透;第四步,正反面论证;第五步,自己表态谈看法。

二、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有如下原因

(一)试题本身的特定要求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和分析思考都是可以和可能的,得出的结论(包括观点)也可以是不同的,哲学主观试题命题人命题时也可从不同知识角度提出问题。因此,同一材料的题目,如果问的角度不同,答案当然就不同。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可以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角度命题,即使在某一部分(如唯物辩证法)范围内命题,角度也是很多的,可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多角度命题。同一个问题如果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二)符合有关哲理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哲学主观试题(特别是论述题、分析说明题)的答案是我们对题中所给的特定事物(材料)的当前认识。事物变化发展了,我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况且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相对的,还有待于补充、修改、完善。从这方面看,哲学主观试题答案只能是相对确定的,不是永远正确、全部正确的。如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现在的答案(认识)是相对正确的、暂时正确的,随着我们对有关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我们必须对现在的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个方面一定层次的反映,人的认识应当随着对此类事物的不断探索研究而不断拓展和加深。我们对哲学主观试题所作的回答不可能是十分全面绝对准确的,至多是比较全面相对正确。包括标准答案(参考答案)也不能是绝对标准,只能供参考。

(三)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创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而不应让学生背本本、写条条,把学生用框子框死。近几年哲学试题在鼓励被试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努力,在评分标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甚至得高分。给综合印象分也是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某些固定模式,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有的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中就有开放性答案部分,参考答案不作具体规定,被试者只要能依据教材或者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作答,甚至自己有独特看法具有一定道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答案,都可得分,甚至得满分。有的评分标准中还规定被试者只要所答的内容观点正确即使参考答案中没有列出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可以给分。

(四)选拔人才的需要

哲学主观试题旨在考查被试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人会选择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共同关注的、政府应当正视面对的、可以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以及与我们被试者有关的问题让被试者阐述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设想,答案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新意有创意。这部分答案也是拉开分数档次的地方,是主试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简要结论

哲学主观试题的答案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准确判断,弄清楚试题类型是属于答案确定型的还是不确定型的,是确定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必须按规定要求作答,不可随意,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如果是不确定型的题目做题时就不能拘泥于回答所谓的一、二、三等几个要点了,应当按照开放型试题的答题要求,答案既尊重书本知识,又体现探究性、创新性乃至独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韩树英.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王道君.哲学原理学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理论力学答案篇6

初中思想品德的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但教师需对学生进行试前培训,使学生意识到开卷考试的习题并不能再书中全部找到答案。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尤其对于选择题的作答,选择题的信息容量较多,分值比例比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摒弃以往抄书写答案的想法,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仍然要花时间学习思想品德。

二、主观题的解答方法

根据对2001年以来中考思想品德的试题分析,发现主观试题占试题总分的60%,可见主观题在思想品题试题的重要性不可忽略。主观题主要分为材料题、简析题、关系题、图表题和活动探究题。每一题的解题思路都不同。例如简析题主要针对人物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首先明确判断人物做法的正误,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最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阐述对自己的启示和对人们的意见。但在应对关系题时,题目要求并没有提供过多的线索,只要求学生谈谈两者或多方之间的联系,面对这一类题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综述,在答案第一句就明确表明两者的关系;随后表明两者的变动对对方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两者对当今政治的重要性。而主观题的试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时刻锻炼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运用能力,并灵活将各个政治术语进行重新整合,联系生活实际解答考试题。在了解主观题的重要性时需注意几下几点问题:

1.分析测试习题,重点讨论失分原因为了逐步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每一次的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包括:(1)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回答问题时只进行书本抄袭,没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急于求成,为了节省时间,看到试题时不假思索填写答案,在没有真正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作答,导致答非所问;(3)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成熟的解题思路;(4)不能开拓审题思维,在解答材料题时不能从多方面分析材料存在问题,导致回答不全面而失分;(5)答案口语化严重,不能准确运用政治术语,答案没有经过精心组织,不能将答案与材料紧密联合起来,导致答案意向不明确。

2.带领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使学生有针对性答题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A代表在答案中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根据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灵活运用政治术语对其进行分析作答;B代表具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能完成试题的基本问题,缺乏适当的术语表达;C代表答案基本正确,思维较清晰;D代表不符合做题要求,不能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答非所问。现如今阅卷人主要采取意见得分,对考生的答案主要结合考生所处生活环境,判断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考查学生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用正确合理的文字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分析评分标准后需结合实际评分情况为学生介绍评分标准,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向A类答案进行靠近。3.培养学生答题思路训练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随意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答题之前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保证事半功倍,运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回答主体思想。一般主观题主要讲实际发生案例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表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层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清楚出题人的目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在阅读材料时将问题提供的每一个信心都列在考虑范围中,以免遗落答题点;同时在分析问题时,回归课本教学内容,思考与问题相关的一切知识,确定答题切入点;结合材料内容,从心理运用、道德规范、法律等方面全方面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通过正反两方面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向。

三、结束语

理论力学答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55 ― 04

一、案例教学:专业教育的风向标

(一)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借助背景材料分析,传播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性思维模式、情境适用判断、学生参与式学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特点,与传统讲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并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正在被广泛传播。案例教学到底从何而来?目前存在“西方源起”和“中国源起”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案例教学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则是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案例教学被运用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又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推广运用。〔1〕 “中国源起论”则认为案例教学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代的医案、佛学教育的公案、战例、讼案等曾在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价值作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十分成熟, 已经具备了现代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些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并被广泛推崇,则是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也应为其成功的运用和实施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风靡全球,活跃在公共管理、社会学等管理学专业和社会学科。

如果说我们所推崇的案例教学源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话,就必须要弄明白美国人提出和运用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向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美国的法系和大陆法系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大陆法系有明确的法条,对各种行为及其情况规定了详细的法条,需要人们去遵守,同时这些法条也是法院判定的依据。而美国施行的是判例法,没有事先的法条,对具体争议行为经过法院判定后的判决成为日后判定同类事件的法律。美国法学院研究的不是法律条款而是各种判例,案例讨论成为训练法律专业人才的最佳方法,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法随之形成和运用。美国哈佛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寻找法理,再将法理作为规范行为的依据。这种分析问题

的逻辑在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延伸,案例教学从法学院进入商学院,其案例教学的逻辑就是,商业情境是复杂的,一个管理准则无法适用于所有企业、所有人,必须对依情境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实际分析和决策能力也是哈佛致力培养的。哈佛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就某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提供背景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它不要求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资料并分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或准则〔3〕。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就是借助一个有焦点行为的故事或一个能引发决策争议的决策情境,推理出理论或准则,进而使学生们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或准则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契合

著名的教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基础,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还体现在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的契合。高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播,不仅使学生精通理论或准则,而且理论和事务相结合,随着情境调整理论或准则的应用,具备处理现实事务的应用能力。知识的传播要面对多变的情境,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决策理论或准则的方式显得尤为受用,在学生培养方面显出了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知识获得方式和以行为为导向的务实训练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在中国,案例教学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正在被推广。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法的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并资助教师参加案例教学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素质,探索案例教学的运用。而管理学作为一门软科学,以社会关系为背景,实际的情境复杂多变,理论和实务脱节的情况经常存在,使这种基于情境差异需要存在的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在管理学专业教育中备受推崇。

二、案例教W的前提:认识的改变

案例教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情境式思考”。所谓“情境式思考”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故事或决策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和总结,通过对具体背景的思考达到巩固知识、学习理论和规则的目的。“情境式思考”反映出对教与学本质所持有的新观点:一是体验式学习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思考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案例教学把握住“情境”和“思考”这两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通过这两个途径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其理由就是这种方式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记忆、易于应用。

案例教学较之传统讲课,具有不同的理念基础,所以,教师准确的认识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这就需要把握案例教学和传统讲课的区别:(1)案例教学适用于寻找定义模糊的问题的答案,而传统讲课适用于传达定义清楚的问题答案。(2)案例教学应用灵活,没有固定的范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传统教课有固定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演示(举例)的过程。(3)案例教学情境丰富。案例教学的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 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 因此, 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 力求情境的真实性, 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传统讲课往往侧重理论的阐述和学生对规则的背诵。(4)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教师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积极讨论,扮演分析推动者的角色,双方共同促进走向理论和准则的获取。传统讲课是单向传授,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听讲、笔记和背诵。(5)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真实案例法庭审议通用法理”,理论事先未定义,需要学生寻找答案,通过情景思考推理。传统讲课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固定法条法真实案例法庭判决”,理论事先是定义清楚的,答案填鸭给学生,是空洞理论的推演。(6)案例教学适用于软科学,如管理学、社会学。传统讲课适用于硬科学,如工程、物理等。明白传统讲课和案例教学的区分并不是为了用案例教学完全替代传统讲课,而是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领域特性相融合。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条件:角色定位、素质提高和计划准备

(一)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传统讲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理论内容的讲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因而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心的重点是“老师如何教”。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组织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关心的重点是“学生如何学”。这就决定了在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传统讲课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大量的时间花在听课和记忆答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找到蕴含在案例中的知识点,拟定学生事先要准备的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引导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角色是通过讨论形成观点,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解读案例,寻找答案,进而归纳总结规律、规则或理论。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行为上要作出调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思索或提供给他寻找答案的方向。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师教育方法,让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4〕,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案例教学以案例为驱动,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案例是多样的,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案例背景和情节。较课本的条框式知识体系,比较随意,没有明显的章法可以参照,所以案例本身无法给教师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教师自己提炼。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分析和寻找理论或准则,引导的过程是需要有环环相扣的逻辑链,而这一点是教师在课前就准备好的,要设定分析的起点和重点及其中间的分析环节,并拟定板书计划和课上引导性的问题,以“套出”学生讨论的答案。可见,案例分析是建立在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清晰的掌握和运用分析能力。〔5〕

(三)案例教学的保障条件:案例的开发和准备教学计划

案例教学的精髓是理论与实务的联系,并且在过程上是先实务后理论。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要教授哪些知识?何种案例(故事)可满足我的教学目标?如何引导讨论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要抓住准备教学计划这个重要环节。老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设计案例分析环节,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见图1)

(1)选择或撰写案例。案例分析中案例是最重要的部分,从各种现实素材或案例库中选择或撰写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案例材料是第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环,这个过程完全依靠老师的判断和梳理。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才有利于吸引教师学习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应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撰写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老师要带着目的找案例,并反复推敲该案例事件蕴含哪些知识点?确定这些知识点可达成什么教学目标?针对书本的那些章节和内容?如何撰写、修改案例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包装案例,有选择性的“讲故事”,形成提供学生课堂讨论的背景资料(案例),还要完成教学手册或教案,形成帮助老师引导课堂讨论的教学纲要。

(2)找出学习目标。案例既可以是平台型案例,也可以是决策型案例。平台型案例就是一个故事或事件,其中包含了“焦点行为”,通过对该行为的分析提炼出相关理论。决策型案例是一个决策情境,有不同方案的分析或前因后果的分析,案例包含了“焦点决策”,通过对决策的分析提炼出相关准则。找出学习目标,就是分析案例的内容,焦点行为或焦点决策,明确要教授的理论或准则是什么。

(3)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明确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课上如同一个剥洋葱的过程,课前老师就需要先把核心内容放在洋葱的最里面,明确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学生拨洋葱的每步骤过程。

(4)拟定学习问题。在给学生案例素材的同时附上相关问题,用于学生课前学习,这些问题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引导和暗示。

(5)确定撰写板书计划。板书是进行案例分析的辅助工具,应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联系在一起。

(6)拟定讨论问题。这个问题指课上引导学生分析、与学生对答的问题。问题的设定也是和设定的逻辑链相吻合。

四、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和矛盾关系处理

(一)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

1.不是所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都是案例教学

有些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 也称为“例-规法”,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 经过自主合作, 群体思维撞击, 寻找知识, 形成规律, 发现基本概念, 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 也称为“规-例法”,即给出基本概念, 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实际上,根据前文对于案例教学内在逻辑的分析,第二种不是案例教学,是传统讲课中的举例罢了。案例教学不是信息的分析,也不是经验的分析,更不是简单的举例子。而是“先实务后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的案例,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推理出理论或准则,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案例=知识”,先引入案例并针对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是案例教学的两个重要特质。

2.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答案的教学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是以案例开场,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案例故事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思维碰撞,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或指向性答案。尽管这种方式具备了先导入案例和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两个特征,但是也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还有第三个特征――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应该放在课堂上甚至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是在课前。课堂上老师要通过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提出层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与学生对答之间,套出问题的答案,对案例进行着层层解剖,达到剖析出知识点的学习目的。所以,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不代表课堂的主导是学生,课堂时间全部用来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的角色不是给出答案来修正学生的认识,而是要引导课堂讨论。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案例教学计划准备,如拟定讨论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抛出引导性问题,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实际引发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要更深的融入课堂和学生之中,把握案例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并对学生的每次互动作出反应,对老师的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的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论或准则并且具备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专业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知识的传播,案例教学不能改变这一价值导向。案例分析最后都要上升为理论或准则的总结和传授。因此,案例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知识才是灵魂和目的。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不是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中矛盾关系的处理

1.案例教W费时与书本内容多的矛盾

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方式不是开门见山的灌输抽象的理论,而是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所以案例教学较传统讲课对于相同的知识传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一般由10个以上的章节构成,所辖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如果全部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计划学时内很难学完所有的专业内容,时间和内容就会产生矛盾。对此,老师必须转变思维,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教材的编写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没有边界的,完整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对该领域的知识完整掌握,与一个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内容,不是该领域的所有知识。所以,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学习完整的知识,而是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重要。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教授的理论和准则,而不是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

2.全面理论构建与具体知识点的矛盾

传统讲课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强调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授的理论和准则。因此,传统讲课强调理论广度和全面理论的建构,案例教学强调的则是理论深度和片段的理论运用。如此,就有人提出案例教学与全面理论构建的目标相矛盾。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传统讲课虽然构建了全面理论,传授了尽可能多的概念、知识,但是都是在一个维度上向广度的延伸。所学的内容虽然多,但是不能保证学生有深入分析和灵活判断的能力。案例教学虽然讲授知识点有限,但是强调学生掌握的程度,在案例分析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吴勇军.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案例教学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4〕萧毅鸿,等.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理论力学答案篇8

【文章一】

第一章绪论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A

【解析】“教学相长”和“及时而教”都出自《学记》,除此之外,还有“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

【错误防范】对于《学记》中的这些论述,有两个要求:第一,知道这些话出自《学记》;第二,把这些话与当今的有些教学原则等结合起来,如“不陵节而施”和“学不躐等”,它们都体现了当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则体现了当今的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例2(2011年统考试题)

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拉伯雷的《巨人传》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答案】A

【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被译成《雄辩术原理》。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

例3(2003年统考试题)

在现代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泛智”进步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是指他提出的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类,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是外国教育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

例4(2006年统考试题)

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为了实现他的“泛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例5(2008年统考试题)

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近代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乌申斯基

D.第斯多惠

【答案】A

【错误防范】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杜威

例6(2001年统考试题)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答案】C

【解析】“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两个教育主张,他的其他的经验主张也需要掌握,如“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和“教育无目的”等。

【错误防范】在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美国教育家杜威。他们都强调“三个中心”,但内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或“间接经验为中心”)和“课堂中心”;而杜威强调“学生中心”(或“直接经验为中心”)、“活动中心”,其中,杜威的“做中学”必须记住。

(3)赫尔巴特

例7(2011年统考试题)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倡导的“三个中心”是指()。

A.教师、活动、经验

B.学生、活动、教材

C.教师、书本、课堂教学

D.学生、经验、活动

【答案】C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错误防范】这是一个易考的地方。与此相关的还有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赫尔巴特的著作为《普通教育学》;

第二,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里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第四,在“教学”一章提到了“教学为主”的含义,‘‘教学为主’’含义的记忆可以与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结合起来掌握,即将赫尔巴特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变为“三个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主,再加一句: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例9(2002年统考试题)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答案】D

例10(2005年统考试题)

学前教育家的代表作是()。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人的教育》

D.《教育论》

【答案】C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例11(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过程》

【答案】B

【错误防范】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例12(2009年统考试题)

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侧重于哪一个教育流派?()

A.形式教育派

B.实质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C

【解析】传统教育派的观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间接经验中心)、课堂中心。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等。

现代教育派的观点是:学生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等。

【错误防范】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两大派别: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

育派。

形式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智力,忽视知识。

实质教育派的观点是:重视知识,忽视智力。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13(2010年统考试题)

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答案】D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例14(2001年统考试题)

《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结构主义学说的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

【解析】目前的考试没有填空题,上述考点可以以选择题等形式出现。

例15(2002年统考试题)

“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可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A

例16(2004年统考试题)

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

A.程序编排的原则

B.激发动机的原则

C.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D.结构主义的原则

【答案】C

【错误防范】赞可夫进行了18年的教学与发展的改革实验,他实验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例17(2003年统考试题)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

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答案】D

例18(2007年统考试题)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是()。

A.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B.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

C.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D.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答案】A

例19(2005年统考试题)

提出“教学过程化”理论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A

例20(2009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学理论发展中,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答案】B

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例21(2005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杜威倡导的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A

例22(2006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其中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倡导的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D

例23(2008年统考试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

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C.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答案】B

例24(2009年统考试题)

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A

例25(2010年统考试题)

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答案】C

【错误防范】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都考查了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易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需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四个派别的名称: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第二,了解每个派别的主要观点。

第三,记住每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例26(2002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现象和现象。

【答案】社会认识

【解析】目前已没有填空题,但是这是一个考点,可以用其他形式进行考查。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为()。

A.教育现象及规律

B.教育政策与法规

C.教育理论与实践

D.教育历史与现实

【答案】A

例28(2008年统考试题)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

A.教育规律

B.教育法规

C.教育原则

D.教育政策

【答案】A

【解析】教育规律是客观的,题中提到的“内在的”“必然的”是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教育法规、教育原则、教育政策三者都是人制定的,有人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它们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而它们又都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被制定出来的,因此,它们都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即它们是主观性和客观性有机结合的产物。

【错误防范】这道题还容易出成辨析题。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又如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表述都不全面,教育规律不仅要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揭示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等。

例29(2007年统考试题)

教育科学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生理学

【答案】A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教育学自身的分化,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二是教育学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所产生的这些新学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而教育学是这个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一道经常考的选择题。

【文章二】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的属性(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

考点二:教育的四种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考点四: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考点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考点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的属性(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

例1(2011年统考试题)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

C.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D.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答案】A

例2(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请简述。

【参考答案】(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它并不会随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而立即改变。

(2)教育受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可能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起阻碍作用;教育也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例3(2008年统考试题)

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将继续存在。这说明了()。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这个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可以有两种表现:超前或滞后。

【错误防范】“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项内容,即“教育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影响的两个方面: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

例4(常见练习题)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答案】B

考点二:教育的四种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A.需要起源论

B.意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心理起源论

【答案】D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

【答案】心理劳动

【解析】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注意,虽然填空的题型已不存在,但是该考点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

例7(2006年统考试题)

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的观点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意识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答案】B

【解析】这是心理起源说的观点,它强调的是教育是无意识模仿的活动。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如在原始社会,年长一代在生产中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生产经验,在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生活经验,目的是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这种生产教育和生活经验的传递就是教育。因此,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例8(2008年统考试题)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错误主要是否定了教育的()。

A.继承性

B.社会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答案】B

【解析】请考生记住生物起源说的典型表述:“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这样就容易选择了。

【错误防范】以上例5至例8考查的内容都是教育的起源论。教材中所涉及的教育起源论有四种: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对于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内容,一般易考选择题。这部分内容需要考生掌握:(1)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2)他们的主要观点: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的现象,老猫教小猫捉老鼠就是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对于劳动起源论的内容,希望考生做简答题的准备。主要内容是:(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手、脑、语言);(3)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年长一代必须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4)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例9(2006年统考试题)

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夏朝的学校称作()。

A.教馆、坐馆

B.家塾、私塾

C.庠、序

D.律学、书学

【答案】C

【错误防范】殷商和西周的学校名称是“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此外,学校产生在奴隶社会,也是一个易考的内容。

例10(2004年统考试题)

古希腊的雅典教育特别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雄辩和演说训练

C.“骑士七技”训练

D.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

【答案】D

例11(2010年统考试题)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答案】B

例12(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在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教育针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哪些改革?

【参考答案】(1)在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许多新的学科。

(2)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

(4)在教育目的上,出现了双重目的,即一方面培养资产阶级人,另一方面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并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

考点四: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例13(2004年统考试题)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他们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哪方面的本质和典型特征? ()

A.认识和情感

B.情感和意志

C.生理和心理

D.气质和性格

【答案】C

例14(2002年统考试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答案】B

例15(2003年统考试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努力

【答案】B

例16(2007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意方法使他们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律师、法官,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答案】错误。

此说法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易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虽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无条件的,还要考虑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影响。教育并不能任意决定人的一切发展方向。

【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作用分别为:遗传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基础;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答这类题的思路:首先,判断对与错。若发现是错误的,要指出来。接着要承认这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后就要指出,除了这一因素影响人的发展外,其他因素(要具体点明)也在影响人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错误防范】遗传决定论。答题思路:过分夸大了遗传的作用;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基础。人的发展除了受遗传影响外,还受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具体来说,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总之,人的发展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例18(2009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受过专业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

【错误防范】这里考查的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除了教育因素外,还需要记住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即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环境对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五: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例19(2001年统考试题)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性和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顺序阶段

例20(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例21(2005年统考试题)

教育者应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B

例22(2011年统考试题)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稳定性

【答案】C

考点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例23(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教育的政治功能,即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促进物质生产发展和改善,促进一定生产关系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传递与保存文化、活化文化、交流融合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等功能。

例24(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解析】“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中的“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即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通过中小学教育,使原来被少数人(或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为更多的学生所掌握。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中的“教育”指的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教学和科研两种功能,通过大学教授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一起研究可以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例25(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传递、保存文化;

(2)活化文化;

(3)交流融合文化;

(4)选择文化;

(5)更新与创造文化。

【错误防范】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是一个易考的题.。除了作为简答题准备外,还要浏览一下每小点之下的具体内容,做到一看到一个有关实际例子,就能够判断出它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哪一小点。

例26(2007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将存储形态文化转变为活跃文化是教育()。

A.传递文化的功能

B.活化文化的功能

C.交流文化的功能

D.更新文化的功能

【答案】B

【错误防范】这部分考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中的一项内容。作为考生,“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内容要作为一道较为重要的简答题来掌握。

例27(2009年统考试题)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只起加速作用

D.只起延缓作用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从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的具体表现来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C和D两个选项都是不完全的。

【错误防范】辨析题:“教育救国论”。参考答案:错误。因为它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例28(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错误。

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表明,教育受社会生产

方式,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虽有作用,但只能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对社会发展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例29(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育有哪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1)政治功能:通过教育巩固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促进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变革的功能;

(2)经济功能: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3)文化功能:是指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交流文化和选择文化的功能。

【文章三】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考点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考点三: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考点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和教育方针。

考点五:素质教育。

考点六:体育和美育。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例1(2009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准确或错误。

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识记这两个定义。

考点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例2(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案】错误(不准确或不全面)。

除社会需要外,制定教育目的还应考虑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等个性发展的需要。

例3(2007年统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错误防范】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部分,易考的小题有:(1)“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该内容易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部分为“社会分工”;(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该内容易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部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例4(2008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发达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机器大工业生产只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并不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

【错误防范】这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需要考生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考点三: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例5(2007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为它有助于个人发展。

(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解析】教育受社会制约,同时也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的确立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曾形成过两大理论流派:一是个人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只强调人的需要,忽视社会的需要。社会本位论只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人的需要。这里只考了其中的一种错误观点。

【错误防范】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仅要掌握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而且要知道如何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评析:个人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首先,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其次,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积极意义。个人本位论的不足在于:首先,忽视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个人的价值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第二,了解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等。

第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析。基本观点为:(1)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3)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教育的结果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培养的人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评析: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这对于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其否定了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考点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和教育方针。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例7(2002年统考试题)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答案】A

例8(2005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应培养()。

A.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C.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

D.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D

例9(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例10(2011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

A.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祖国服务

B.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均衡发展服务’

C.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的农村服务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答案】D

考点五:素质教育。

例11(2006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促进学生“双基”的掌握,智力、能力的发展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考点六:体育和美育。

例12(2010年统考试题)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答案】A

例13(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学校体育有哪些具体任务?

【参考答案】(1)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例14(2003年统考试题)

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是各项运动基础的项目是()。

A.游泳

B.田径

C.武术

D.球类

【答案】B

例15(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体育锻炼标准”反映出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

A.田径和体操

B.田径和球类

C.体操和游戏

D.田径和游戏

【答案】A

例16(2006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

B.发展学生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

C.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D.增强学生体质

【答案】D

例17(2008年统考试题)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C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关内容。

【错误防范】对于“全面发展教育”这部分,请考生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二,掌握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作用。这里考查的是体育的作用。德育的作用,简单地说,是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的保证,智育的作用是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例18(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例19(2009年统考试题)

中国近代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B

【错误防范】美育第二次被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法是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五育并列。

例20(2003年统考试题)

美育主要是通过美和美打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或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答案】现实(自然和社会)艺术

【解析】虽然在试卷中没有填空题的题型,但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21(2004年统考试题)

民国时期,蔡元培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将体、智、德、四育并列,并提出“以代宗教”。

【答案】美美育

【解析】虽然在试卷中没有填空题的题型,但这是一个考点,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文章四】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制约因素。

考点二:旧中国的学制。

考点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制约因素。

例1(2009年统考试题)

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领导制度

D.教育管理制度

【答案】A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广义教育制度的定义。

【错误防范】(1)要理解这个定义中提到的“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应对如下类似的考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

A.图书馆

B.文化宫

C.教育内容

D.办学体制

(答案:C)

(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3)记住: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该内容可出如下一些考题: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答案:C)

·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答案:C)

例2(2010年统考试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答案】D

例3(2002年统考试题)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教育制度。

【答案】国民学校

【解析】虽然目前填空题的形式不存在了,但这是考点。

例4(2001年统考试题)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答案】学制总体系

【解析】虽然目前填空题的形式不存在了,但这是考点。

例5(2009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这说明学制具有()。

A.永恒性

B.继承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C

【错误防范】建立学制的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要了解这些依据以应对有关题目,如:

·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答案:C)

考点二:旧中国的学制。

例6(2002年统考试题)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

为学制。

【答案】壬寅癸卯

例7(2001年统考试题)

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例8(2007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例9(2008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最早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例10(2003年统考试题)

我国第一次将中等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错误防范】请记住我国现代学制包括旧中国的学制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两部分。以上例6至例10部分考查的是旧中国的学制的内容。对于旧中国的学制,需要考生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旧中国的学制的四个名称: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第二,对于壬寅学制,需要掌握它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颁布时问为1902年,这个学制只颁布而未实行。

第三,对于癸卯学制,需要掌握它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要了解下面的内容,即一看到下列内容就应该知道它出自于这个学制:“开始把学校制度与教育行政制度分开”“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第四,对于壬子癸丑学制,要能够认识下列内容,为选择题做准备:“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加以修订”“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第五,对于壬戌学制,要能够认识下列内容,为选择题做准备:“1922年”“又称‘六三三制’或‘新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考点三: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例11(2001年统考试题)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年;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确定了“”的办学方针。

【答案】1951两条腿走路

例12(2004年统考试题)

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曾提出过“三个结合”的原则,其中之一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结合

【答案】B

例13(2002年统考试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答案】B

例14(2006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

A.以乡为主

B.以县为主

C.以地区为主

D.以省为主

【答案】B

例15(2005年统考试题)

在我国当前农村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推进“三教统筹”。其中的“三教”是指()。

A.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B.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C.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D.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答案】B

例16(2007年统考试题)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经提出“两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其中“两基”是指()。

A.传授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完成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完善教育结构

D.基本完成课程改革任务,基本实施素质教育

【答案】B

【错误防范】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在总目标中,除了提到“两基”外,还提到了“两全”和“两重”。“两全”是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是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例17(2010年统考试题)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答案】B

例18(2011年统考试题)

义务教育是我国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

A.自觉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B.免费性、统一性与选择性

C.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D.福利性、自觉性与普及性

【答案】C

【文章五】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考点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考点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五: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例1(2002年统考试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答案】C

例2(2004年统考试题)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个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主体性和示范性

C.长期性和间接性

D.连续性和广延性

【答案】D

例3(2005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参考答案】复杂性是由教师劳动任务的多样性以及劳动对象的个别差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

示范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表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学生“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例4(2007年统考试题)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易考的选择题。

【错误防范】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该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考生要对教师的主体性深入理解。主体性是指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是凝结于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思想品德等,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将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才能、思想品德等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

例5(2001年统考试题)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答案】D

【解析】复杂性是针对劳动的目的和对象来说的,创造性是针对劳动对象、内容、方法和突发教育事件来说的;连续性是针对时间而言的,广延性是针对空间而言的;长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主体性讲的是劳动手段,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或她)自身;示范性是指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错误防范】教师劳动的8个特点经常考,容易出两类考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因此,考生首先要记住这8个特点。其次,了解各个特点的含义,这样可以为选择题做准备。命题者经常会给出一两个小例子,让考生来分析它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最后,能用几句自己的话来解释教师劳动的每一个特点,这是在为简答题做准备。

例6(2008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和劳动任务的多样性;创造性体现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2)连续性、广延性。教师劳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界限。

(3)长期性、间接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解析】这部分内容易考简答题。

【错误防范】首先,要求考生记住这些特点。

其次,要对这些特点理解,以防灵活性的小题出现。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创造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长期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示范性)

考点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例7(2004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有集体协作的精神。

(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例8(2002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参考答案】(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例9(2003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做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素养?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反思能力。

考点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和途径。

例10(2010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参考答案】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

例11(201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教师自我的形成。

例12(2006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

(3)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自我教育提高。

考点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13(2001年统考试题)

简答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学生?

【参考答案】(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例14(2002年统考试题)

学生是教育的,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

【答案】对象(客体)主体

【解析】尽管填空题的题型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该考点还是需要考生加以注意。

例15(2003年统考试题)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答案】D

理论力学答案篇9

 

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重大难题。主观性试题的解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很多老师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分析主观题失分的原因及解决主观题答题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将对政治主观性试题失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规范答题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基础知识是考试的第一依据,能力总是建立在基础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基础知识不扎实具体表现为: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没有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形成知识网络;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薄弱,不能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或张冠李戴,原理和方法论前后不对应等。有的同学不重视对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考试时单凭“感觉”回答问题,结果答题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对此,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一定要抓知识点的落实,过好基础关。答好主观题必须先吃透课本。

 

首先,应立足学科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紧扣教材,认真弄清每个知识点。课本是试题的原始载体和发源地,试题往往遵循“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学生答题之所以正确率低,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却是基础知识不扎实。

 

其次,应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因此,学生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

 

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审题不清首先表现在同学们对设问的知识范围不明确。例如,设问明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有些同学却用《政治生活》甚至《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设问明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有些学生却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回答。其次,表现在学生对设问的主体定位不准。例如,设问在主体上明确要求从政党角度回答,有些同学却从政府、公民或企业的角度回答。此外,审题不清还表现在学生对设问的角度把握不准。如把“是什么”答成“为什么”和“怎么办”。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会审题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审题时首先要审设问,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最关键信息。命题者的意图、知识的运用范围、题目类型等都在设问中,只有在深刻理解“问什么”的基础上,才能知道“答什么”和“如何答”。我认为审设问最起码要做到“三审”,即“审范围”、“审角度”、“审主体”。“审范围”就是准确定位问题指向的学科知识范围;“审角度”就是准确把握问题的设问类型;“审主体”就是准确定位设问的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带着设问审材料,认真阅读材料全文,阅读时做到:找出全文中心句,即能表达全文意思的语句;分出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意思;理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答案要点。有了答案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一则可以防止跑题,二则可以防止遗漏要点。

 

三、解题能力欠缺

 

同学们解题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思路不清、运用不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或表达不清楚、答非所问;或思维扩展性不强,不能全面、完整作答;或漫天撒网、盲目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东拉西扯,乱写一通等。

 

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和复习指导中应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能激发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习题进行练习,不断提高答题的技巧性和逻辑性。如做练习时,多指导学生评析参考答案,从参考答案评析中学习答题的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和阅读教材的能力,做到对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学会提炼、概括、理解并整合有关信息,培养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培养运用有关学科知识论证、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答案的语言、结构、书写不规范

 

答案语言、结构、书写不规范是学生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生答题时没有使用政治学科的专业术语,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口水话连篇,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结构上,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空泛地说些道理,缺少实质性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信口开河写一通,一个问题就是一大段,使阅卷教师找不出得分点。有的则是机械、死板地写几个或十几个定义式句子,变成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书写方面主要表现为字迹潦草,使评卷老师辨认不清,难以评判。

 

要想提高政治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具体做到:一要按要点组织答案,各要点之间有一定的主次、先后等逻辑关系;二要规范表述,恰当使用政治学科术语;三要做到各要点按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进行论述;四要字迹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总之,要培养学生规范化答题的能力,必须在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审题要领,并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科学规范作答。

理论力学答案篇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改变B.生产力的发展C.文化素质的提高D.人与人的团结一致

答案:B

第2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性质B.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答案:C

第3题 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D.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答案:D

第4题 新民主主义国家国营经济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私营企业B.公私合营C.没收官僚资本D.土地国有政策

答案:C

第5题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B.物质文明是内容,精神文明是形式C.相互独立,互不相干D.精神文明是内容,物质文明是形式

答案:A

第6题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

A.按劳分配规律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

答案:C

第7题 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B.列宁C.*D.邓小平

答案:D

第8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开展“五反”运动是在()

A.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B.私营工商业中C.全国农村D.教育和文化界

答案:B

第9题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答案:A

第10题 嫦娥四号任务已经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预计( )2018年发射。任务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A.2018年 B.2019年 C.2018年 D.2020年

答案:A

第11题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统治的社会基础是( )

A.官僚资本B.民族资本C.买办资本D.封建剥削制度

答案:D

第12题 *明确地提出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之一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B.《论人民民主专政》C.《改造我们的学习》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D

第13题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专政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D.官僚地主阶级专政

答案:C

第14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的是()

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风险分配D.按经营分配

答案:B

第15题 世界观是()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答案:C

第16题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纲领B.基本路线C.基本方针D.基本政策

答案:C

第17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答案:A

第18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原子结构学说、原子一分子论C.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信息论D.达尔文进化论、控制论、系统论

答案:A

第19题 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答案:B

第20题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团结和合作C.民族平等D.民族自由

答案:A

第21题 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

A.改革开放B.独立自主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三个有利于”

答案:C

第22题 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发展教育和科学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答案:C

第23题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指导思想是()

A.资本主义思想B.民主主义思想C.民族主义思想D.共产主义思想

答案:D

第24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答案:C

第25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是()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第26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

A.帝国主义与本国资产阶级B.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C.官僚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D.封建阶级与帝国主义

答案:B

第27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科学B.事物矛盾的科学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答案:C

第28题 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

答案:B

第29题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

答案:A

第30题 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