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3-08 18:03:30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1

2020年11月2日至12月20日,在区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8天的干部远程培训学习。培训内容丰富,非常感谢领导组织这次培训,深受启发。

我认真听取每节所选课程,积极思考,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反思学习,与同行教师互相探讨,在学习期间我尽可能的多听、多写、多思,多做

通过此次培训认清形势,明确了我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学习了工作方法,培训让我更加理解了学校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我们更明白了独特的办学视角和管理思想决定了幼儿园今后的发展。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在这种形势下,园长自主权首先体现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园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园之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园之长,应该担当好改革发展、全局工作等重要角色。此次培训无疑对园长个人有很大提升,有助于提升整个学园的水平,向更好发展。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2

高校中层干部是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同时还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改革。

关键词:

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需求

中层干部是推动高校科学快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因为高校管理工作具有着既综合又专业的特点,必然对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者即中层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提升高校中层干部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培训。因此,对兼有管理者、执行者、教育者和文化人的特质的高校中层干部这一群体的教育培训,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个性化、系统化的培训模式。

一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中层干部的培训模式仍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机构执行计划,干部服从计划”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犹如是简单的执行上级任务的重复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干部的个人实际需求,组织的岗位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培训内容、方式不能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以及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这种背离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理念的教育培训模式,通常会让干部觉得“被迫培训”,培训自主意识不强,培训效果不好,造成了培训资源浪费。

(二)培训需求分析不够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一般按照上级指令制定培训计划,对个人和组织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缺乏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对干部个人的实际需求分析不够,导致参训干部在教育培训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另外,高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层干部,高校中层干部培训特点是什么,教育培训的业务知识是否适合干部的岗位需求,这些问题也往往容易被忽略。

(三)培训模式比较单一

高校干部培训传统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一元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其弊端是十分明显。这种被动接受的“填鸭式”学习,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会让参训干部感觉枯燥乏味,自然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不能有效的被调动起来,更谈不上通过教育培训来实现提高干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目标了。现代教育培训应根据高校干部的学历学业背景及职业特点,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内容大多以政治理论学习为重点,对于作为中层干部特殊性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等业务能力培训经常被忽视了。随着高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干部的业务能力需求日益突出,如果教育培训内容设置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重点不突出,将会难以满足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望较强的干部培训需求。

(五)培训保障措施不到位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还需要有力的保障措施。目前,高校教育培训首先是缺乏物质基础保障,有的高校没有专属的培训设施和物质基础,没有专用经费,一般都是临时要培训时,临时找地点,临时组织和准备。其次是干部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高校缺乏长远、科学、有效的培训规划,再加上干部“工学矛盾”突出,往往有培训也因为“工作忙,走不开”等原因无法参加教育培训。

(六)培训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现代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需要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化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就目前高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而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没有实现有效的互动机制,干部学与不学一样被提拔。干部教育培训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必要的培训激励措施,缺乏系统的培训结果运用的配套制度,干部培训主动意识不强,干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不能有效的被激发,正是导致培训落实不力的关键所在。

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一)培训项目体系构建

1.明确专业化导向的培训目标

高校干部培训的总体目标应是不断促进高校中层干部的专业化发展。高校中层干部的专业化发展是指干部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高校中层干部专业化有利于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他们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高校中层干部队伍总体的职业素养,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点的提高。

2.完备系统性的培训内容

高校应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在充分考虑干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管理工作实际,做好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设计,力求体现培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实践锻炼和养成训练等三个方面的课程。第一,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理论、高校管理工作理论等。这是干部培训主要内容。第二,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参观、调查研究、教育实践考察等。其目的是让干部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比较、检验、剖析,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得以运用转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巩固所学理论,又提高办学实际能力。第三,养成训练课程。这个系列课程是让干部对培训的常规管理、规范、规章、纪律、考核评估等制度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干部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养成一个自觉遵守有关培训的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而保证培训规范有序进行,保证培训目标顺利实现。

3.转变“被动”为“互动”的培训模式

高校中层干部培是“成人”的学习活动,仅为“被动”的灌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的需求。因此,在培训模式上,要做好“被动”到“互动”的转变,注重对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发挥它们不同效能,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需要“五个转变”:一是“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着力建立一个“立体开放”的培训格局,让干部教育培训不再局限于“小课堂”,而是以教育实践为主的“大课堂”,将具有操作性的培训内容安排到教育教学现场。二是信息“单向传导”到“多向传导”的转变。将教师单向传导教学方式转变为参训干部间的“多向性信息传导”,例如组织学员相互经验介绍、专题交流研讨、社会实践考察等,让干部多方位、多角度获得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来自教师。三是“教授为主”到“实践为主”的转变。加大培训中社会实践考察的时间安排,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是“知识补偿”到“素质能力提高”的转变。在培训效能上,着眼于高校中层干部实际能力的提高。五是干部“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培训中,自始至终将干部置于主动参与教学的地位,让干部成为活动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愿望和积极性。

(二)培训保障体系构建

1.实施干部培训档案管理

培训项目实施保障的一项重要有力举措就是建立高校干部培训档案。建立健全的干部培训档案,做好干部培训登记工作,可以有效的追踪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有利于对培训学时和内容数据做好统计分析和督促考核,从而为将干部接受培训的情况与其职务晋升、考核和奖惩等挂钩奠定基础。

2.建立干部培训考核机制

开展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学时管理,定期考核。培训考核工作可以有学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负责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学时考核的审核、认定、登记等工作。培训学时一般包括基础学时、实践学时和研修成果学时。基础学时包括干部参加脱产培训、集体学习、中心组学习、在线学习等学时。基础学时占比一般不低于60%。实践学时为干部参加实践锻炼。研修成果学时包括学历学位进修、专业资格考试、在职自学、学习成果运用等的学时。

(三)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1.培训课程的评估

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开展培训课程评估。一般是采取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参训干部对培训的感受和评价,收集参训干部对于培训项目的效果和有用性的反应,如对教师讲课水平、培训教学内容、培训设备设施、培训综合管理等的评价。参训干部对培训的评价和反应对于重新设计或继续培训项目至关重要,对于培训调整和预测培训的实际效果十分有益。

2.参训干部培训情况的评估

参训干部培训情况的评估主要通过建立学习测验系统指标来实施评估。对参训干部在培训实施前后用同一标准对干部进行测验,然后比较两次测验指标的得分情况,测验分数提高越多,说明培训效果越好。学习测验指标反映干部掌握培训内容的程度,表明了培训的质量。一般学习测验系统包括口试测验、笔试测验、客观测验、绩效测验、态度调查等。

3.培训绩效的评估

干部参加培训后,组织要对干部的培训绩效进行追踪评估。一般可在培训前、培训结束以及培训结束后半年等3个时点对参训干部的个人绩效、其所在团队的绩效,通过问卷、访谈和行为观察等方式来进行量化对照和评估。如对新任中层干部的培训绩效评估,可以通过试用期满考察谈话、民主测评或者年度考核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华,杨国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92-97.

[2]陈萃光,陈莉华,盛新风,潘靖之.高校中层干部能力本位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3(5):31-34.

[3]侯伟.基于胜任力的我国公务员培训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4]沈江.基层党校干部培训效果评估研究——以浦口区委党校干部培训为个案[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3

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开展基层党员和干部以及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市镇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以市镇党校主要阵地为依托,能够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基层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既要培养大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干部队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实行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从而实现党建工作、人才工作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良性互动。

(三)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市委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培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培训对象广泛性不够,科学开发教学资源意识落后,管理考核服务制度不规范,导致培训任务不饱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尤其是农村党员,得不到有效培训。镇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镇党委重视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市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完善教学布局,加强市镇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出发点,通过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市镇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发挥市委党校的主阵地和整合协调作用,优化配置全市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新格局。

2、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4、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市镇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通过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形成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新体系,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通过对市内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市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调配、统一使用、提高效率的新机制。

2、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市镇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3、通过对市镇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对现行市镇党校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构建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纵向建立由“市委党校——镇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同时把部门党校、街道、社区党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校也纳入到培训体系中;横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把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之中,构建市内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大党校”格局。

(二)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市镇党校在重点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市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的基础上,把教育培训对象拓展到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包括街道、社区全体党员、企事业单位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市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市镇(街道)党政部门的乡科级党员干部、村“两委”、社区主要负责人,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骨干,党员中心户、示范户负责人,以及乡村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同时,依托市行政学校开展对公务员和党外干部的培训。

各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直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

部门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职工、部门管辖二层机构负责人、部门责职范围内的各类人才。

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产业工人。

街道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居委会主任、城乡下岗失业人员、辖区全体党员干部。

社区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居民、辖区退休党员干部。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和数字农户骨干。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心农户和数字农户。

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三)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加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乡科级和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六是对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重点进行街道、社区管理、社区教育、卫生、家政服务等培训,为街道社区搭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教育平台。

(四)改革市镇党校的班次设置

1、改革市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发挥市级党校在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教育培训以及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拓宽市级党校培训范围,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在坚持办好乡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和任职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等主体班的基础上,增设农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和技术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专题培训班。同时,还要办好相关师资培训班,为各镇(街道)党校、农村示范基地、农家课堂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作为市委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街道社区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协调指导。以市直各部门(单位)培训基地以及镇(街道)、村(社区)培训点为延伸,协调指导市直部门、各镇(街道)党校、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农家课堂举办各种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班。

2、改革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各镇党校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协调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本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协助企业搞好企业工人岗前培训、职能技能培训。要结合“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试点活动开展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培训班。

3、完善部门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强对部门单位党校的宏观管理。各部门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口支持农村、企业,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重点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部门工作人员的各类培训班。

4、改革街道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大对辖区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各街道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街道所管辖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居委会主任培训班、社区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城乡失业下岗党员再就业培训班等,重点提高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5、完善社区党校培训班设置,搭建一个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平台。各社区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退休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等培训班,要以社区党校为依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采取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家政文明礼仪、科普知识、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教育平台。

6、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班设置,扎实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培训工作。各非公经济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非公企业党校建设,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培训、农民工岗前培训。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产业工人,把培训放到生产车间,重点加强《》、《劳动法》、《合同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构建节约型社会等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合法经营的示范者,共同致富的促进者,实践宗旨的领跑者。

7、完善农村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培训班设置,提高农村协会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专业协会要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要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培训示范基地,吸引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培训,重点举办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数字农户骨干培训班。

8、改革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班设置。要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和经济能人家中设立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和中心农户,并在他们家中开设农家课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政策法规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新型农户培训班等,要把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施教。使党员成为实用技术的推广者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五)创新市镇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市、镇、街道、非公经济组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我市作为全区10个试点县市之一,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和有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合理安排时间和经费,认真探索,努力取得我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为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时间安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制定实施方案;

2、培训网络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制定实施方案;

3、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培训网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4、建立师资库,由涉农部门和市委组织部提供有关人员名单;

5、建立教材库,由各专题老师编写汇编成册;

6、组织教师编写、收集本市生产建设、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

7、各级培训网络确定好所设置的培训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8、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9、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日-10月31日为办班培训阶段

1、市委党校举办10期培训班,每期100人,共培训1000人;

2、各镇党校培训3期,每期100人,每镇共300人,全市共培训6600人;

3、各部门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18000人;

4、各街道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540人;

5、各社区党校培训2期,每期50人,全市共培训2360人;

6、各非公经济党组织党校培训4期,每期100人,全市共培训2000人;

7、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市共培训27800人;

8、每村设5个农家课堂,共1390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市共培训41700人。

培训网络共培训10万人。

第三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召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一个镇召开,选择几个参观点。同时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交流会的召开。

第四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

五、推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同时,各部门、街道、社区党校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各类人才。因此,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市级党校的协调功能

市委党校既要体现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市委工作部门的作用。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负责对各级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对各部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协调,负责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经费和培训设施的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绩效的评估检查、培训资料的归档管理等日常事务。此外,还负责协调指导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针对当前党校现有培训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和实习场地的实际,重点抓好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场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市内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从自治区、玉林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和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与其他市、县党校系统联系建立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六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电教C级网站的作用,筛选符合本市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片;从本市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市委党校要建立专题片库,专题片库存量要达100种200部以上,各级党校也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在普遍研究收集国内培训案例的基础上,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我市范围内各种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每镇最少选择1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市镇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行政学校,市委党校与行政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归属市委党群口统一管理。各级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本级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市委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各级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级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负责对下一级培训进行指导。

(五)加强市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市委党校要逐步完善包括办公场地、教室、宿舍、图书资料室、电脑室、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二是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图书资料室、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有条件的镇还要尽可能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三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和玉林市对我市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一是把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增长的状况,逐年予以提高。二是市级留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三是各部门的培训专项经费,要按照“来源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原则,纳入全市教育培训体系经费的总盘子。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各培训网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市委党校由自治区党校、玉林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由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各镇党校组织评估。在评估中,参加评估的人员构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既要重视对实施培训工作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年末考核结果,也要重视平时的考察,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相应的检查评比办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由培训部门负责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党校教育;按需施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1-0012-05

按需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党校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和规律。而且,由于党校教育有着特殊的对象、目标和要求,使得它在坚持按需施教方面,还有着比其他教育更多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谈些自己的认识。

一、党校教育尤其要坚持按需施教

任何教育都要坚持按需施教,党校教育尤其要坚持按需施教。这是因为,在党校教育中坚持按需施教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坚持按需施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以人为培养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是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内的一切教育的基本准则。在党校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遵循干部的成长规律,关注并努力满足干部的学习需求,激发干部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干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与培训活动。坚持按需施教,既是党校教育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校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坚持按需施教才能激发干部的学习内在动力和潜能。党校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各级领导岗位上的党政干部。这样的对象,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和领导工作经历与经验,他们任务重,工作忙,时间紧。对这样的对象实施教育培训,必须格外地强调按需施教的问题。如果教育培训的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相距甚远,他就会感到在党校学习培训得不到收获,到不到党校学习没有什么区别,那就很难对党校教育发生兴趣和激发起干部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也就收不到好的教育培训效果。因此,加强干部需求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育培训的内容,不断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坚持按需施教是增强党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途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判断党校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质量与成效的重要标准。所谓针对性,就是干部之“需”;增强针对性,就是按需施教。增强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干部的工作,要使党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需要,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符合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针对干部的思想。要针对干部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针对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析难释疑解惑。所谓增强实效性,就是要提高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帮助干部在理论指导实践上找到结合点,改进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从而使干部真正从党校的教育培训中获益,达到“充电”、“加油”、“鼓劲”的目的。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按需施教中“需”的内涵

党校教育的按需施教,并不是简单的学员要学什么,党校就提供什么;学员没有提出的,党校就不能安排。这里有一个全面地正确理解和把握按需施教中的“需”的内涵问题。笔者认为,党校教育中按需施教的“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这就必然地对完成这些使命和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既为党的使命和任务所决定,也为一定时期党的干部队伍的现状所规定。正是为了使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党的事业的需要,党在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都要对干部和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任务的党校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是从一定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出发提出的,因而可说是党校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宏观需求。

2.干部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干部各有其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不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党校作为教育培养干部的学校,必须研究、把握和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培养规律。只有对干部成长规律心中有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干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一个新的考验和挑战。而且,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差异,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必然有所不同。为此,不同地区的党校在实施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时,还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来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4.干部履行职责的岗位需求。党对不同层次的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干部履行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不同,肯定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同一层次的干部,因岗位不同,其学习需求也必然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层次同一岗位的干部,因其所处的时期不同,所在的地区不同,原有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政治理论素养、工作经历经验、领导能力本领等)不同,对参加学习培训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总之,干部的岗位职责千差万别,其学习培训需求也必然是多样的和多变的。

5.干部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干部的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追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因而对参加学习培训也可能提出不同的甚至是特殊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要是健康向上的,就应该受到尊重,尽可能给予满足。因为干部的这类带有个性化的需求,也是干部需求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干部学习培训需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需求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干部需求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和制定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努力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按照按需施教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在党校教育中坚持和贯彻按需施教原则,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干部多层次多类别多样性多变化的学习培训需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既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党校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也要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更要花大功夫调研和把握干部的需求状况和特点,还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情况和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教育培训对象需求的党校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从当前来说,按照按需施教原则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中央要求,围绕全党全国大局。党校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干部培训和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始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七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作出了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决策,并对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培训干部作为首要任务,在培训内容、教学布局、教材建设上都要更加突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使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干部,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切实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教育,教育帮助广大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校教学内容设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当前,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来设置教育培训内容,特别是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列为教育培训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党校教育和干部培训才能真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才能有所作为、不断发展。

2.体现地域特色,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党校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发展重点、发展要求不尽相同。作为在同级党委直接领导下担负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地方党校,其培训对象是在一个具体的地域范围内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体现地域特色,因时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针对所在地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和需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服务。这既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的需求。从我们江苏省委党校来说,当前,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开展好“一个统领、两个率先、三个发展、四个优先、五大战略、六个更加注重”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努力为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视野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培养领导骨干作出应有贡献。

3.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履职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说,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就是为了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干部能够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知识是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理论素质的前提。因此,党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着眼于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各类别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学习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加强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满足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当前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知识培训。一是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高新科技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五是社会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六是现代领导科学知识的培训,帮助干部提高领导水平。此外,党校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考虑一些干部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选学课程菜单,满足干部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4.坚持党校姓党,贯穿党性教育锻炼。这是党校教学内容设计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既是中央和地方党委对党校教育的一贯要求,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既是党校教育自创办以来长期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所在。因此,无论党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创新,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全过程的原则不能动摇。需要的是根据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班次、不同学制教学的情况和特点,来选择和确定党性教育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新党性教育的有效方式,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校真正成为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最近召开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要求,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中,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使广大干部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根据这样的要求,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二是尽职尽责干工作的教育;三是道德情操的教育;四是拒腐防变的教育。党校应将党性教育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之中。

四、适应按需施教要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在党校教育中坚持和贯彻按需施教原则,还需要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就是说,没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就不能使教学内容真正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就不能真正做到按需施教。比如,以往教学中那种“桌餐式”的计划生成方式、“大呼隆”班次设置和“满堂灌”教学方法等就很难做到按需施教。从当前来说,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需求调研。实施按需施教,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教学对象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干部的需求调研,在这方面,党校是有着好的传统和经验的。党校历来比较重视学员的反映,经常地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学员的意见建议,要求学员“三带来”,其中就有“带来一个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带来一个希望到党校解决的理论与认识问题”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了解学员需求,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必须看到,随着干部队伍素质与结构的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设置已转变到提高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要求上来,党校既有的经验和做法已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不能满足干部的需求。据中组部的调查,有53.4%的人认为,适应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是最能调动干部参加培训积极性的措施;有57.4%的人认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应着重加强需求调研。这些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目前干部培训中需求调研的不足。因此,党校教育要在日趋激烈的干部培训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在加强干部的需求调研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做这项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需求调研方案和项目指标体系,建立与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干部所在地方和部门以及干部本人的联系沟通协调机制,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从而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2.改革班次设置。目前党校的培训班、进修班等主体班次,主要是根据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计划调训设置的。这些班次的层次性是很清楚的,但体现分类别的要求明显不够。这样的班次设置方式不利于贯彻按需施教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改革班次设置的问题。从党校来说,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他们在抽调学员、安排班次方面更多地考虑“分类别”的要求;另一方面,党校自身也要提高适应分类按需施教的能力和水平,对现有的班次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比如,实行分段编班教学。对属于组织需求的内容,采取大班教学;对属于岗位需求、个人需求的内容,则采取分小班组织教学的方式。这样就能较好地满足分层分类、按需施教的要求。此外,党校还可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需要,设计若干专题培训项目,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开展干部培训。这类培训班次能够较好地满足干部和社会的需要。

3.扩大自主选学。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的要求,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组部的调查,有近60%的人希望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和机构。这是因为,干部的需求是多样的和多变的。即使是科学缜密的需求调研,也不可能涵括和反映所有人的所有需求;任何教学计划,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的合理的选择,就是通过扩大自主选学,给干部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选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学习空间,从而使各级各类干部多样化的学习培训需求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党校教育不能再是有什么就提供什么,教师能讲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而应该是学员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对党校是一项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挑战和考验。党校应从这样的要求出发,建立海量的教育培训课程和教学专题库,在教学中逐步扩大干部自主选学的比重,并努力为干部自主选学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一)普遍重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海南高校领导干部普遍了解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内容,认识到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作用和地位,对本校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角色有一定思考,认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扩大学校办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能产生积极社会效益。从实际工作看,各高校对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支持与鼓励,在政策、制度、教学保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如海南大学提出了“树海南大学形象、创干部培训品牌”发展目标。

(二)干部培训机构状况

目前海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形成了以本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为主,高校院系培训班次为辅,高校组织部、党校偶有参与的培训机构格局。各高校主要以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为主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这些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内部一般都设有培训部或干部培训部等科室,具体负责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此外,其他部分院系也承担了一些干部培训工作,办班具有本院系专业特色。高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作为本校干部教育培养、培训职能机构,在本校干部教育培训方面,都能做到有计划、经常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但为校外提供干部教育培训的情况较少。

(三)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状况

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配备,将选拔、培养优秀专家队伍放在培训工作首要位置。据调查,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多数。如,海南大学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三位一体”的优秀师资团队,即以海大的“名嘴”教授、海南省知名学者、政府要员为骨干,以北京等外地知名学者为补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海南师范大学的干部培训主要师资力量以本校教师为主,占培训师资的57%,同时聘请省内专家(包括教育研究所知名人士、初高中一线优秀校长等),占培训师资的24%。但是,有些高校师资不能满足培训需要,班次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展。

(四)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状况

调查发现,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突出了高校专业特色,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课堂讲授和自学、读书等方式结合起来,但仍存在理论性较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性方面较薄弱现象。例如:海南大学干部培训注重按需定教,根据学员思想、能力、心理等情况,按照学员“需求”,在项目开发、课程设置上初步构建了一个模块化课程体系;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针对全省公检法司干部展开培训,突出“分层分类”;海南师范大学注重对全省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主要以“主题”选学为主。

(五)干部教育培训基础办学条件

调查发现,随着海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整体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各高校领导也能充分认识到在承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性、紧迫性。但从实际需要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问题,无法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求,具体表现在无专门培训教室、无专门生活设施、无专门教学设施。全省高校中,只有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有专用培训楼、教室和200多床位,但也已非常陈旧。此外,其他教学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实践实验性教学实施的使用与高校正常教学存在一定冲突。

(六)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和影响

调查发现,各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参训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培训增长了知识、交流了经验、拓宽了视野、广交了朋友,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人认为理论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及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总体调查显示,各高校大部分受训人员对我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满意和比较满意。但也存在某些高校某些班次开展培训效果不佳问题。

二、海南高校开展干部教育

培训工作经验和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发现,海南高校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中初步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学校领导重视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键;健全的干部培训组织机构是保障培训工作良好进行的基础;良好的师资保障、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脊梁;求实效、创品牌、积极主动谋划的态度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发展的保证。但工作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问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体制不顺畅

如前所述,海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院系承担,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调查中发现有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院系之间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存在矛盾。如,一些高校规定,继续教育学院是代表学校对成人继续教育进行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唯一机构及教学部门,这使得其他院系不再具有非学历教育办学资格,从而造成其他院系利益损失,影响其长远发展;也有部分高校规定,由继续教育学院对校内各办学单位进行办学资格审批、招生计划安排,但事实上,只有办学单位本身才能有效把握自身办学能力、办学条件、招生能力。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势必造成办学程序混乱。

(二)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没有固定培训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作为高校干部培训工作主阵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由于受人员编制数量影响,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主讲人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高校,师资来源单一,影响培训的广泛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没有固定经费来源,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干部教育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四是缺乏科学、稳定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教材。一些高校只是单纯请一些领导和学者作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大多没有文字材料。而报告之外,大多只开出一堆经典作家和当代领导人原著作为阅读参考书目,干部培训效果不好。

(三)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传统简单

调查发现,海南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比较注重理论培训,缺乏实践教学。主要做法是将受训干部集中管理,进行一定时间课程教学,导致干部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没有学习兴趣,培训收获甚微。同时,缺乏对高校干部培训研究,在管理、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三、以建设培训基地为核心,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一)充分认识高校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等教育方面优势

利用高校各种优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干部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知识技能,是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要求。师资优势方面,海南高校有一支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师队伍,综合性大学还有多学科背景下人才交融和知识交叉优势,有一批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拥有可贵的理论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和学科优势方面,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干部培训,对接学科优势与干部培训需求,发挥高校优势,和地方携手,打造国民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平台。高校基地建设可以将学科优势与干部培训需求有效对接,逐步形成与党校、行政学院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此外,高校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范围广、次数多、互动强,有助于开拓干部国际化视野,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强大的组织优势都可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坚实保障。

(二)积极构建高校干部培训基地,完善干部培训体制建设

根据海南实际情况,可以建立高校干部培训基地,各高校自行建立相应培训单位,组织部门授予各高校独立进行干部培训权利,并与之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妥善安排好全省干部培训工作。可以海南大学牵头,建立全省综合性党政机关干部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各机关单位干部培训工作;海南师范大学建立全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教育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海南医学院建立医疗系统干部培训基地,承担全省医疗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全省政法系统干部培训基地,承担全省公检法司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全省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全省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各基地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培训单位,如培训中心、培训学院等。最重要的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管理责任制,坚持实行省委组织部沟通协调、培训基地具体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培训基地职责、任务及管理方式,切实加强对受训干部学习纪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管理。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检查机制,每年不定期对基地培训情况进行检查或跟踪管理,并根据检查结果和干部培训需求,对培训内容、方式等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合作,深化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合作教学干部主管部门可根据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实际工作需要与高校相应学院签订整体单独招生协议。干部主管单位、党校与高校三方组成的合作教育培训方式,工学交替、穿插循环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实践训练。高校与地方组织部门结合,学员入学由干部所在单位推荐,组织部门把关,学校考核,择优录取;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由学校提出并和组织部门商定。二是合作科研例如,宁波市委党校与浙江大学就科研方面进行了合作。其模式为:“共同开发,联合攻关,双向交流”。高校与干部机构共同承接科学研究项目或横向科研课题,发挥“强强联合”优势,形成联合攻关工作机制。高校教师可以到基层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干部机构人员也可以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科研人员),将实践工作经验运用到具体教学工作中。三是合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工作应大力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完成相关教材编写。四是合作建设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库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应放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整合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供培训教师和学员使用。

(四)开辟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科研基地

干部教育培训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在正常教学时间内,走出课堂,有组织地进入农村、工矿企业、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社情民意,增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提高执政能力。它与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一样,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有特定教学任务。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各班次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规范制定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路线和方案。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点,社会实践点建设要满足教学需要,要有代表性,要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形成网络;其次,要评估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对不同社会实践教学形式,设计科学的评估方案;再次,建立健全一支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队伍,对教学质量提高很有必要。最后,要完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机制。一是着重制度设计,从制度上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教学;二是着重长远考虑,从互利角度共建社会实践点;三是突出学员主体作用,使学员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四是根据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进行分层次、分类别、重实践的培训。

四、总结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县级党校;创新;办学模式;干部培训

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县级党校作为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理论武装的主阵地,党性修养的大熔炉。要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突出核心竞争力,不断打响品牌,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培训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促进党校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正确方向 、创新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理念

县级党校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培树新理念,适应新形势,使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坚持实用管用原则、树立“县委干什么,干部学什么”的理念

县级党校要深刻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条例》精神,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有所作为。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严治校,坚持特色、保证质量、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以办一流的党校为宗旨,坚持办学要有新思路,教学要有新突破,科研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突出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和县委决策“高参”的地位。使广大党员干部到党校学习能真正学为所需、所学有用。干部培训始终围绕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需求展开,把培训实效直接体现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上来。

(二)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树立争先创优的理念

县级党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县级党校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实现培训理念的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推进县级党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感,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创先争优,不断增强县级党校办学实力。县级党校担负着面广量大的培训任务,要承担本县副科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任务。全国8000多万党员,700多万公务员,约 70%在县级及县以下基层。县级党校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党中要敢为人先,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理论武装的主阵地作用,高质量完成主体班次教学和宣讲任务。

二、优化办学模式、拓展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渠道

县级党校要开发和用足党校的培训资源,着眼于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规范办学班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一)加强县级党校集中培训

办好主体班。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规定,着力办好科级干部培训班、村主干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

办好短训班。尽可能多办一些时间短、实用性强、工作急需的各种专题研讨班,每期解决一、两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党员干部增强破解难题的能力,如:征地拆迁班,招商引资培训班、小城镇建设研讨班、村秘书公文写作专题研讨班、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等。

(二)办好“流动党校”和乡镇基层党校

办好”流动党校”。结合中央全会精神和农村基层实际需要,组织理论教员深入乡镇、社区,把党校办到农村(社区)去、办到工厂去、办到中小学校去、办到农户去。利用送党课下乡的办法提高参训率。

抓实乡镇基层党校。充分发挥乡镇党校培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县级党校要指定基层指导室负责抓落实,加强对基层党校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基层党校培训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完善教学活动场所,使基层党校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抓实联合办学、重视“快餐式”业余培训网点

创新办班形式。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同时,采取联合办班,即与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承办班,即承担相关部门的培训任务,根据受训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扩大培训对象,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范围。

扩大培训规模。要按照干部的不同需求,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开设周末课堂、网上党校、流动党课等时间短、见效快的小规模业余培训,丰富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形成多渠道、宽领域的大培训格局。

三、深化教学改革 突出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特色

县级党校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树立开放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加强学员管理,凸显干部培训的主渠道特色。

(一)了解培训需求 科学设置课程

了解培训需求。在开展培训前,县级党校可以委托乡村党组织,采取发放调查表、开展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广大干部的所思所盼,根据干部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课题,让干部按需求自行选择参训班次,充分尊重了干部的意愿和要求,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具有县级特色的培训体系,帮助广大学员在党校获得最紧缺的知识更新、最需要的能力提高。

科学设置课程。县级党校主体班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即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把党中央的精神和本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来,抓住当前城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安排课程,按社会需求设置培训专题,使专题的设置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营造培训氛围 讲究教学艺术

注重教学环节。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注重备课“质量”。组织教师认真选课题,精心备课、新专题试讲,听课评教,点评修改,让每一个上课堂的专题都是精品课。课堂讲究师生“互动”。重视教师与学员的互动,积极推行 “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研讨式、抢答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员的平等交流,有效沟通,共同参与。突出授课的艺术性、生动性。课后关注学员“反馈”。每堂课后,及时组织学员开展评教活动,让学员给教师打分评级提建议,推动教学相长。

创新教学手段。课堂语言“新”,语言上既要讲“北京话”,准确反映中央精神,深入浅出讲好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会讲“本地话”,联系本县实际,让学员可感、可知、可学,增强课堂感染力。办班模式“新”,推进开放式教学,实行校内教学与异地教学、现场教学、特色教学、分组讨论、参观调研相结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可以采取分段式安排培训,主体班中途安排一周时间回单位自学,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培训手段“新”, 要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网络信息化、电教化教学力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远程教学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注重培训效果 加强学员管理

加强班级管理。选派一位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跟班听课,学员按台签就坐,严格考勤制度,对学员严管理,高要求,规定每期学员到课率原则上不得低于70%,否则不予以结业。严格培训纪律,要求学员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以普通学员的身份自觉遵守党校规定,认真完成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党性修养。制定考评细则,完善学员考评量化办法,每位学员从考试成绩、党性锻炼、出勤情况三个方面接受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学员鉴定的主要依据。

强化服务意识。培训期间,党校关心学员的学习、生活,认真组织好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班级“两委”会的作用,引导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营造凝心聚力、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科研创新 提升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水平

县级党校要改变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加强党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发挥党校决策资政的作用,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扎实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努力打响党校的品牌。

(一)注重科研团队建设

实现科研转向,科研由原来的评职称转为资政决策,为县委决策提供正确的思路。主动充当县委、县政府的“智囊团”、“第二政研室”角色。县级党校可以设立研究室,负责科研工作,挑选一些科研能力强、有干事创业精神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县委、政府的各类调研活动,通过各种调查、视察、调研等活动,对全县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生事业、基层党建等情况全面了解和把握。让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贴近基层工作实际、服务于教学培训专题。使党校教师从单纯的“理论讲师”向 “思想引领者”、“实践探究者”转变。

(二)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服务于教学。要求教师把承担的教学专题及时地转化为研究课题,围绕教学搞调研,了解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农村基层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坚持“教学出题,科研答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备出的课才会有针对性,讲授的课才有趣味性、有说服力。能够真正获得学员的欢迎,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科研服务于资政决策。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搞科研,充分发挥党校资政决策作用。县级党校要主动承担省、市、县课题调研、搞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本县经济、社会、党建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探寻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撰写成科研论文,并将调研报告提交县委和县政府有关领导参阅,为地方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才能让党校这个县委的重要部门名符其实。

五、落实各项保障 增强县级党校干部培训的后劲

县级党校的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落实好“有人管事”、“ 有钱办事”、“有心干事”,推动党校事业快速发展。

(一)组织保障

一个地方党校发展得好不好、作用发挥的如何与当地党委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县级党校作为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要主动作为,发挥作用,通过“有为赢得有位”,取得县委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县级党校校长基本上由县委副书记或者县委组织部长兼任,这为县级党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落实“校长管校”的责任,建立健全组织部长兼任党校校长的领导机制,坚持校长重大事项亲自主抓,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难点工作亲自协调;常务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落实校委领导体制,配齐班子,形成分工明确、运转流畅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资金保障

“要让马儿跑的好,就要让马儿不缺草”。把落实经费、加大投入作为加强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保证。各县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要坚持优先预算安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费。县级党校要积极争取,不断拓宽培训经费的来源渠道;有条件的党校可以通过出租教学场所、教学设施、联合办学等形式尽可能地增加党校经济收入;党校要积极向省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县直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要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县级党校办学必需的校舍建设、办公经费、培训经费、教学设备等实际问题,为干部教育培训创造一流的办学环境。

(三)师资保障

选贤任能。党校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引进优秀的人才,公开招考青年教师充实优化教师队伍。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让优秀教师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干事创业的舞台。

加强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到著名高校,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进修学习,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有条件的党校可以成立导师组,由理论水平高的高级讲师组成,对年轻教师传、帮、带,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努力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外请“名师”。聘请高校教授专家、县党政领导干部及实用技术人员、行家为兼职教师,建立师资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提高党校教学的品位。

当前,县级党校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把县级党校建好办强,就一定能开创县级党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闽北日报,2012-11-18.

[2] 何喜元.对县级党校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应城学刊,2011年第5期.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7

按照《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开展“提高能力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为了加大我校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校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和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为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我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校特点的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三、培训时间、方式、培训对象及培训主管部门

(一)培训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二)培训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中层干部自学环节的指导,每月规定自学内容(见第四项培训内容),中层干部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中层干部的自学能力。

2、集中培训、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中层干部的理论素养,突出重点内容,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培训学习,在集中培训中将播放结合工作实际的讲座视频,提高集中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培训对象:学校全体中层干部。

(四)培训主管部门:党委工作部。

四、培训内容

1、“学校发展,赢在中层”讲座视频

2、现代教育新理念(四月份)

3、教师职业道德(五月份)

4、教育方法与学习策略(六月份)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九月份)

6、中外教育史(十月份)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十一月份)

8、教育法制基础(十二月份)

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自学内容进行总结,汇总每位中层干部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总结大会,请在培训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中层干部交流培训学习心得,相互交流,为我校今后的中层干部管理奠定基础。

五、保障措施

在培训过程中,党委工作部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勤,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二)

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20XX年-20XX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4号)“要采取多种措施,抓紧培训年轻干部,坚持学员选调与后备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xx”规划》(征求意见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为了加大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校级后备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市特点的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一)培训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二)培训方式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应继承我市“xx”校长培训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在培训中要采用以下主要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学员自学环节的指导,每科都要规定自学内容、思考题目,学员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

2、集中辅导、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突出各学科的重点内容,要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辅导,在集中辅导中应将讲授与研讨交流、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集中面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活动引领,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力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是一种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类型,通过自学和面授辅导帮助学员掌握所需理论知识,通过相应的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员形成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类型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等,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三)培训对象

1、全市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民办高中等)以及示范性初中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干训部组织培训;

2、其余所有学校的中层干部由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干训部组织培训。

四、培训内容

作为中小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他们不仅是一线教师,又肩负管理者的责任,所以必须在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校管理理论素养,这样能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必修课:(其中面授为120学时,自修240学时)

1、中小学现代教育新理念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3、新课程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4、中小学教学与学习策略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中外教育史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8、教育法制基础

9、义务教育法讲座

第二板块:选修课(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30学时)

第三板块: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撰写管理案例等等,80学时)

五、考核与结业

要加强对学员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考核,既要有对学员学习态度和出席率的过程性考核,又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要依据不同学科的学习要求来进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检查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读书汇报、撰写论文和教育管理案例、进行管理案例分析以及闭卷考试等。考核内容要以培训内容和选用的教材为依据,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有培训内容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一要从科教兴国和加强教育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充实、调整、健全市、县(区)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并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各中小学中层干部要全员参加培训。

四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本次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五、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者的培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培训资料的选用、学业成绩的考核等业务由齐市教研院具体负责。

2、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者领导组成的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干训教师队伍。

二是培训前要对专兼职干训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等相关培训,提高干训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是注重教科研活动的引领作用,针对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经常开展干训教研和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的质量。

四是高度重视对专兼职干训教师的考评工作,对不胜任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3、完善制度、确保陪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单位应根据考核要求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核,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全市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培训任务完成后,要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和表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员考勤、学籍管理以及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检查、评估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三)

“xx”期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学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干部后备力量,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以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本着遵从教育干部成长规律的原则,根据《齐齐哈尔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规划(方案)》,结合讷河市教育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讷河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使命,以提高中小学校中层干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局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具有较高的执行能力,善于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坚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培训原则

1、分类指导,按需施教

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校的管理岗位,任职年限的不同而设置和安排相应的课程及实践考察活动。

2、全程管理,关注实效

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性,关注学员在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升。

3、创新培训模式、细化培训过程

集中培训与岗位自培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竞赛相结合,开展校际交流研讨,读书汇报、现场参观学习,优秀管理论文评比及全方位才能展示等活动,为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搭建平台。

4、全面考核,训用结合

重视考核结果,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中层干部培训档案管理,并将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优秀的,建议优先选拔任用。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中小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为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积极诸备人才资源。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㈠培训时间

20XX年4月至20XX年8月

㈡培训方式

以遵循教育干部成长规律为前提,以培训有效性为出发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岗位的培训。

1、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分层次培训、高中学校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选拔优秀中小学中层干部接受齐市级培训、其它中小学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2、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开展分岗培训。包括教学、教育、行政等。

3、开辟多元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如:读书自学、理论讲授、校本研修、校际交流、外出考察

㈢培训对象

教育中层干部全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1、选拔和推荐初中、小学中层干部各10名参加齐市教研院培训,年龄男50周岁以下,女48周岁以下。

2、高中学校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

3、其它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㈣培训内容

教材由齐市教研院干训部统一订购。

培训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面授80学时,自修80学时内容有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

第二部分为研修内容。选择适合学员研究的课题,带着课题在工作单位结合理论学习,联系工作实际进行进修校本研修,通过论文、案例、课例、叙事或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不得少于120学时。

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外出考察、优质课展示、学员听评课、岗位职能训练及竞赛、撰写管理案例等,不得少于80学时。

五、考核验收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进行全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席率、学习结果等。考核方式是除本市各科成绩考核外,还要参加齐齐哈尔教育教研院统一考核和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组成健全的培训管理机构。

一要充分认识中层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和领导,要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齐哈尔教育局和讷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成立市(县)、乡(镇)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

三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中层干部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学者参与到培训中来。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是注重教科研相结合及其引领作用。开展教育干部的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质量。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8

近年来,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围绕高校改革发展这一主题,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立足当前、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培训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1.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与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要求不适应

高校自身对管理干部教育培训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到事关高校发展成败的大局来认识,提高到加强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常规学习,轻系统培训;重经验积累,轻培训提高的现象。培训对象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较普遍存在。有的干部即使被动地参加了某种培训,也仅仅把参加培训学习当作镀金,热衷于交朋结友。少数年轻干部认为自己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对培训持无所谓态度,自认为应付工作已无问题,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是被动应付。少数年龄偏大的干部认为自己有较丰富的经验,应付眼前工作绰绰有余,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

2.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与高校管理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不适应

目前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第一,高校培训基地在干部知识更新和综合业务能力培养方面的培训十分有限,内容设置单一,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缺少超前性,导致培训对象没有学习的动力,吸引力不强。第二,理论讲述比较多,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少,忽视了大多数学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以及不断提高领导管理能力的需求。第三,在培训方式上缺少多样性,不适应高校管理干部接受心理。现行单纯的封闭式培训不能满足干部对知识全方位、开放式需求。培训中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培训手段传统单一,影响接受知识的效果。第四,培训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忽视了培训对象的主体性特点,难以调动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3.培训的资源不足与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不适应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高校培训资源的相对紧缺突显出来,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和深人的开展。与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相比,高校自身的教育培训资源相对紧缺,教育培训能力显得较为单一和不足。目前高校管理干部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校所设的党校,少部分管理干部的培训依托于上级党校或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编制和规模的限制,一所高校党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规模效应难以体现出来,存在着整体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现象。由于资金不足,设备老化和设施不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4.教育培训机制与教育培训目标要求不适应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刚性的、全面和系统的高校管理干部培训的规划。面对以效率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凸现的“工学矛盾”缺少有效对策。二是学习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一些干部对培训学习的态度不积极,有的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即使参加了也是在混时间,这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培训质量。三是学习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还不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没形成完整的学习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认定使用机制,使教育培训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二、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对策

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要从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运行机制、基地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效益。

1.拓宽教育培训思路,实现教育培训理念的创新

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最为主要的是理念的创新。一是要树立人才就是资源的理念。要树立强化管理干部培训就是促进学校发展的观念,培训出人才,培训出效益,使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主体,充分尊重人。把提高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实现干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要树立全方位开发的理念。确立大开放、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始终围绕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展开,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宽领域、开放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四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

2.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实现教育培训内容的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的竞争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凸显,现有的教育培训内容已经远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就要掌握培训需求,坚持政治思想理论、岗位专业知识与高校管理实践的有机统一,特别要选择那些与高校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学深学透,促进高校管理干部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发展。应当逐步形成符合高校特点的干部培训的“核心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适应性和超前性,加大培训内容的开发和更新的力度。为此,首先围绕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武装干部,培养教育干部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其次,围绕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思维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培训。应根据各级各类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积极吸收经济、科技、法律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干部的新需要。第三,围绕提高高校管理干部工作能力,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广大高校管理干部管理业务的能力。

3.立足培训效能提高,实现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

质量是培训的核心,效果是培训的目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如何,对于实现培训目标、提高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效能提高,实现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要做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相适应。要改变理论培训以灌输为主导的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比如,针对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这一高校发展的主题,应当带着问题去调研,运用理论进行研讨,以加深对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理论的深人把握,增强收效。二是要做到培训方式和培训载体的创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是增强培训效果的关键。针对高校管理人员学历层次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强的特点,除了采取专题辅导、领导报告等常见的教学形式外,多采取自学原著、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及各种参观学习和实地考察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培训。针对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采取自选培训内容的“菜单式”、专项短期“学分制”式的培训方式。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创新。在培训中要变以往的灌输式为互动式、启发式等。采取培训前为培训对象确定调研课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带着成果结束培训,突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实效性。

4.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激励约束机制是培训效果根本的保证,是调动高校管理干部参训积极性和进行约束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建立参训激励机制。应当将干部参训情况纳人干部年度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做到“三不’,原则: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未达到规定参训要求的,一般不能连续聘任;未经系统培训,不能任用到上一级领导岗位;未达到国内参训要求的,不得选送到国外参加培训;向上推荐干部时,要上报本人参加培训情况。其次要建立利益机制,把学习培训与管理干部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收人分配结合起来,把管理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成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学实学好。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创新;基层党校;新农村建设大学;办学新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县级基层党校作为党培训、轮训农村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党的新的重大政策面前如何定位,发挥其应有作用,成为县级基层党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博罗县自2007年开始,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旨,创新了基层党校办学新模式。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大学”的实施情况、客观效果、应注意的几个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我们认为,博罗县创办新农村建设大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新基层党校办学新模式的创造性探索,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创新之处,很有研究总结和宣传推广的价值。

一、创新基层党校办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博罗县委党校创办的“新农村建设大学”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要求,其主要做法是:找准培训对象、凝聚培训合力、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一)找准了培训对象

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支撑,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培训。2007年广东省党校实施了市级、县级党校体制改革后,基层党校在培训对象上大规模的缩小,其“生源”明显受限,许多基层党校(特别是基础条件差、培训经费不足的地方)明显变成了作为自上而下政府机构的一种摆设和罗列,或者成为了各个单位和部门召开会议的主要场所。“中央党校喜气洋洋,省市党校勉勉强强,县委党校哭爹喊娘”,这是对基层党校面临的窘境生动概括。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等理论,党的工作重点开始向农村社会迈开了实际性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守法纪、讲文明、能致富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新型农民,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一事实,博罗县委在认真开展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要求博罗党校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将乡镇(办事处)及村组干部、农村党员、种养专业户、农村中青年农民等作为培训对象,按需进行培训。

(二)凝聚了培训合力

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整合各种资源,将全县涉农培训班和涉农服务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分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农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人才。一是整合组织资源,加强对涉农培训工作的领导。博罗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学校顾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校长,32个涉农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校务委员学校领导机构,科学合理地制订了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县直各涉农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形成了由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直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二是整合培训阵地,完善教学网络和育民体系。为了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大学的覆盖面,完善教学网络,在县委党校设立校本部的同时,在18个镇(办事处)党校设立分校,在343个村党员电教室设立辅导站,在专业农场、专业农产品基地设立专40个专业培训基地;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稳定师资队伍。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博罗县委党样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业扎实的原则,从党政机关、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各涉农部门中选聘教师,建立一支由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教师、专家学者和农民企业家、乡土人才等组成的新农村大学人才教育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更新了培训内容

就是与各个有关主办单位共同研究课题设置,根据培训的目的,结合中央的方针政策、全国的宏观形势、博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调整培训内容,科学合理的设置各个主体班培训课题。博罗县新农村建设大学教育培训内容共十项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三大模块。1.政治理论类。就是对镇(办事处)、村“两委”干部、党员等进行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事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理论培训。2.基础知识类。主要包括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如《村民组织法》、《合同法》等)、计生、婚育、医疗、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和基础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数学、实用物质理、应用化学等),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农业生产技术技能类。主要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流通、畜牧兽医、病虫害防治知识等。新农村建设大学还针对农民知识和技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建起水果病虫害防治、农村沼气建池技术、甜玉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农村维修技术培训等44个培训项目的课题库,并以菜单形式向农民公布培训项目,供农民自由选择。

(四)创新了培训方式

就是将该县涉农培训班、科教文卫下乡等对农服务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管理,采取集中课堂讲课、分散设点教授、田间地头观摩、外出考察学习等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分散培训、重复培训的情况,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归纳起来有四种培训方式:1.“点菜式”培训。针对农民知识和技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新农村建设大学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建立水果病虫害防治等44个课题库,每个课题安排专题授课人,并以菜单形式公布课题,由农民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培训项目,并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人和授课时间。2.“演示式”培训。新农大利用40个培训基地为课堂,通过技术示范、观摩学习、经验交流、操作训练等形式进行教育培训,让农民通过直观教学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3.“自助式”培训。为了更好更快方便农民了解新知识和信息,新农村大学根据实际需要,与电信部门联合开通“12316三农热线”服务电话,采取全天候自动语音服务、上班时间人工在线服务、农业专家电话咨询和现场解决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服务。4.“引导式”培训。新农村大学根据各职能部门部门实际,由专家教授具体把关,编写《博罗县新农村建设简明读本》,印发科普、普法教育、婚育知识、水果栽培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小册子或宣传资料,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大学对基层党校创新办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博罗县委党校创办的“新农村建设大学”,以超常规思维,找到了党校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三者的结合点,为基层党校的科学发展找到了新定位。

(一)基层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新的延伸

博罗县党校办学模式,充分运用了系统平衡原理,把党校教学与新农村人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把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在县科级干部人才队伍培训上移的情况下,将培训向新农村这一培训的“盲区”下移,针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把新的培训干部方式向基层延伸,把党校培训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和群众的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起来,表明了基层党校在实践中能更好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创新思路,找到了好的平台和载体,整合了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范围,拓宽了组织工作的新领域,探索出了一条组织工作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种新型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各级党委更好地领导农村工作提供了纲举目张的枢纽和抓手,党领导新农村建设有了更为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坚实的基础,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一大批党员干部、拔尖人才、专业技术骨干送课进村、送教上门、解疑释难,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中体现出来。既抓住了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工作的新政策,又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中激活了基层党校办学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为基层党校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培训之路,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光明的前景。

(二)实现了基层党校培训资源效益最大化

整合教学培训资源是指通过调整、组合、配置、共享、集聚和重构等方式,把政府内部彼此分离的职能和政府外部参与农民培训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教学或其他组织整合成为农民培训提供优质服务的系统,使农民培训资源中的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培训系统的最大效益。目前,博罗县与全国农民培训的状况基本相同,存在着教学培训组织资源分散的问题,包括从上至下各级政府的农业、劳动、教育、财政、扶贫开发、科技管理、林业、水利、工青妇和残联等多个层级和部门单位。因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为了同一目标而实施的各培训项目之间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了培训工作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强、整体规划性不强的现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优、单打独斗、多头培训。博罗县委将新农村建设大学作为博罗县农民教学培训平台,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党校作为培训阵地的优势,并且综合了各职能部门、各服务系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整合了各种培训资源,改革了现有基层党校培训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办学培训新模式。同时在这个平台中,既有政策扶持,又有措施保证,既涉及政策制定、劳动行政管理、民政服务、财政扶持、教育机构建设、培训途径拓展,又涉及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工青妇等多个相关部门,形成了变“以各部门为主”为“系统和部门相结合、以部门为主”,变“部门分割”为“部门协同”,“系统和部门结合,以部门为主,部门协同”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现有培训资源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三)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抓好党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是基层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党校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干部的政治学校,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前沿,既有理论优势,又有资源优势,基层党校的这一特殊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基层党校在加强基层党员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博罗县党校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力度。一方面通过师资队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一批专业人才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帮助老百姓解决他们的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真心对待群众,诚心服务群众,以真心诚心换民心,让他们真正看党的干部在真正为群众谋利益、求发展,让他们切实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增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法律进村、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的政策理解度和法制法规教育,提高他们学政策、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有效预防了一些基层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创新基层党校新模式应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博罗县创办“新农村建设”大学虽然两年多了,目前仍然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但它所坚持的方向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对基层党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和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的具体实践与未来发展,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党校“主业”与“副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因此,现阶段,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头脑,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应是基层党校的“主业”。博罗县创办的新农村建设大学其培训的对象是农村党员、村“两委”干部和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农村实用知识。这是博罗县在创办新农村建设大学时与时俱进地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新特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从博罗县新农村建设大学培训实践来看,其培训重点对象是农民,培训内容主要是农村实用知识,其比重占到了整个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99%,使得党校的姓“党”的作用突显不明确,“主业”与“副业”相应错位,这也是创新基层党校新模式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我们认为,基层党校的培训不但是要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不仅在思想上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要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成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因此,党校培训主题应定位于党性教育,创新基层党校体制,要围绕“党校姓党”这个定位,科学地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守住党校教育的魂脉,再创造性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推进党校教育的发展,在创新中开辟广阔前景。

(二)正确处理巩固党校“主阵地”与搭建“大平台”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为基层党校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意识,努力搭建培训“大平台”,确立干部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就显得日趋重要。在创新县级基层党校新模式时,就是要在巩固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同时,努力搭建“大平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校作用。巩固主阵地是搭建大平台的前提和基础,搭建大平台则是县级基层党校主阵地的延伸与拓展。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发挥党校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人才工作、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要建立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重视、部门配合、党校实施的培训体制。党委要重视党、政、群,农、林、牧等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加强协作,组织部门做好整体规划、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党校根据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总结思路,整体推进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理论骨干、企业管理人才及农民等队伍的培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基层党校新型教育培训体系。要以党校为主阵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培训工作辐射到镇分校和村辅导站。并建立教师联系镇分校和村辅导站制度,逐步实现培训重心的下移,扩展培训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格局。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分校——村辅导站——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或农家课堂)”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县级党校应具有指导下级培训机构的职能;横向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赋予县级党校具体负责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协调各部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从而构建县域内以县乡党校为中心,纵向县、乡、村一体化,横向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一、坚持培训机构多样化,使培训机构由单一的党校(行政学校)向以党校(行政学校)为主,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并存的一主多元的格局转变

党校(行政学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单一依靠党校(行政学院)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大渡口区以提高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公开竞标选择中介机构承办专题培训班,与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调整党校职能,打造适应按需培训要求的培训主体。根据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将党校的职能定位为基本教育和基本管理。基本教育主要是发挥党校的优势,开展包括一般公务员、村(社区)干部、普通党员等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培训和开展以党史、党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为主的基础理论教育。基本管理职能是要求党校的职能从单一的施教机构,转变为既是施教机构也是干部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由全国名校名师组成的师资库,按需聘请名师到大渡口区讲课或开设讲座;二是根据培训需求,策划培训主题,确立培训对象,组织干部到名校开展专题培训或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

公开竞争择优,引入社会优质教育中介机构。面向社会干部教育培训信息,选择具有干部教育培训资质、资源和经验的社会中介机构与党校公开竞争,竞争内容包括策划培训专题、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等。今年6月,通过这种公开竞争的方式,大渡口区聘请**一家培训管理机构开办了首期以“扩大对外开放与统筹区域发展”为专题的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班。该期培训班培训内容紧扣主题、培训资源丰富、培训方式新颖,得到学员的广泛认同。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地合作教育培训基地。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浦东干部学院、杭州市委党校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是邀请这些学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到大渡口区讲课,另一方面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利用这些学校的优势资源开设专题培训班。5年来,全区共外请全国知名教授50余人次,举办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干部700余人次。

二、坚持培训内容向学员开放,使培训内容由学员被动接受向自主选学转变

学员由组织抽调、学习内容由施教机构安排、学习方式以灌输为主,是过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惯例。这样的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想学的没学到,需要学的没安排,学的与干的不相关等问题。近年来,大渡口区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坚持培训内容向学员开放,积极推行自主选学,初步建立了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参加学习的内在动力。

推广在线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培训内容。研究开发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在线学习平台,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登录学习,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学习的内容不但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管理知识等,还有文化、历史、书法、摄影、旅游等各方面知识,可以按需选学,充分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在平台上,专家和区内的干部可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发表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

开展素质测试,量身订做干部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与高校或专业测试机构合作,对处级干部及处级后备干部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以及缺点和不足等进行全面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为干部制订一份中长期的组合式教育培训方案,策划不同的培训内容及方式。

实行按需施教,科学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方案。根据干部岗位需求等差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培训。一是派干部到高等院校自主选学。培训期间,干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由选学内容,培训时间结束时由施教单位作出学习鉴定。二是外派到发达地区挂职。将理论知识丰富、创造性较强、实践经验不足的干部,选派到上海、广州、江苏、山东等地挂职锻炼。三是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同行业、同系统的干部集中时间开展与工作相关的专题培训。四是开展普及教育培训,开设公共讲座,培训政策理论、公共管理知识等。

三、坚持培训管理信息公开,使培训管理由时间管理向效益管理转变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习惯做法,是强调培训时间的长短,对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却不作明确要求。大渡口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实效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从简单强调干部培训的时间管理向注重培训效益转变,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行学分制管理,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

制定科学的学分管理办法。大渡口区制定的学分制管理办法,按照“基础分+综合分”的双百分制实施考核。在5年内干部必须完成基础学分100学分,综合学分100学分。基础分,重点考核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即干部参加各级各类脱产培训完成的学分,共100分。综合分,重点考核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即培训效益的情况,即干部在职自学、理论成果、工作实绩等所获学分,共100分,分别为40、20、40学分。在职自学主要包括参加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或本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在线学习、学历教育、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理论成果主要包括调研报告、理论文章、学术著作等;工作实绩指得到各级表彰的当年加学分,出现重大失误的当年扣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