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博十篇

时间:2023-04-07 11:17:48

校园微博

校园微博篇1

关键词:微博;校园文化建设;微博作用;对策

一、微博的定义与特点

2009年,新型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强势进入中国互联网。凭借互动性、便捷性、草根性的特点在中国迅速掀起网友“织围脖”的热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去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为3.09亿,同比增长23.5%。微博时代下,假使高校合理运用微博这种新型媒体,必定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允许用户随时随地以文字信息和多媒体内容的形式分享140字符的心情,与粉丝即时互动。微博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互动性――微博允许用户随时随地分享心情并与自己的粉丝互动,实现了一种双向性互动传播,为用户与粉丝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微博的互动传播有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传播力量,通过转播分享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关注度,其传播影响力可见一斑。草根性――微博广泛地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普通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造就了许多草根达人。便捷性――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分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电脑版即时发表自己的心情。140字的限制从另外一方面体现内容无须逻辑,短小精简的文字可以碎片化,无拘无束分享用户所想。

二、高校学生使用微博的状况

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的微博使用状况。小组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为88%,调查方式主要为网络调查和校园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三、大二学生为微博主要用户群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6.97%、33.33%。在使用频率上,每天更新的用户比例最大,约占34.09%;其次是每几天更新的人群为28.79%;甚至有少部分发烧友每隔几小时更新微博实时与粉丝互动,了解资讯。令人喜悦的是,使用者大部分关注校园微博,占调查人群的53.03%,主要想通过关注校园微博获取校园资讯,与教师互动,寻求教师帮助。

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据分析,一种传播媒体从产生到普及至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微博用户的的快速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其受欢迎程度,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利用微博进行沟通。

微博提供的基于平等网络身份的交互平台,可以使大学生随时关注他所感兴趣的人,而微博独特的“互粉”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微博使喜欢张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的当代大学生找到了一个自我宣泄和表达思想的平台,使他们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满足感。

许多高校的组织机构也纷纷跟随潮流开通微博,在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不仅以学校名义开通了官方微博,学校的保卫处、各学院甚至是各个学生社团等都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通过微博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记录生活的点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师生的交流沟通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三、微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换时期,有些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可能人前表现出一面,人后又是一种人格。网络的虚拟性更让这种心理急剧膨胀。这种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发展,更降低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微博实名制度的实行,使微博与本人紧密连接在一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微博主人要对其发的微博负责,在客观上提高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其次,微博以其“草根性”、门槛低、互动性强等优势,突破了时间、空间、终端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微博。同时,学生在微博上也不再受地位、学识、知识的差距影响,可以跟任何人对话,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个人的粉丝越多,说明其影响力就越大。粉丝与微博主人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加速了信息之间的流动,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个体化、私语化的表达风格和随性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催生了用户的个人表达欲。”信息的发送者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加随意地释放,从而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愿意倾听,更加愿意表达,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2.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向着大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微博由于其门槛低、语言规范要求不高的特性,被大范围使用。学生通过评论与转载的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校园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学生信息的反馈,改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今后校园活动的开展。

在传统活动中,学生一般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献计献策,能方便师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高参与度和高开放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四、如何运用微博建设校园文化

1.确定特色主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确定从生活到学习、从校内到校外等不同方面的特色主题,为师生提供全方面的资讯。要以学生视角及语言风格分享资讯,生动活泼的格调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同时结合主题、展开线上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潜移默化地灌输校园文化。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浙江农林大学学生会主要围绕“学生新闻”“学生生活百科”“学生哲思”等方面展开,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话题。例如: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学生会微博便推出了新闻类的“我们”话题,百科类的“如果夏天会说话”等话题。实时确定特色主题,与时俱进地编辑话题,与学生的需求一起改变。这种形式不仅能拉近微博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微博成为一颗常青树。

2.培养意见领袖,引领学生参与

微博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生产的重要力量。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他提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因为其庞大的粉丝量以及平时奠定的传播信用,使其的信息关注度较普通微博来说高,而且也会更容易让粉丝产生共鸣,并被热力追捧。学校培养校园意见领袖,合理利用其知名度及美誉度,那么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3.避免信息滞后,及时资讯

网络文化拓展并创新了大学生主流校园文化,改善了传统校园文化结构。网络信息不是以分钟的形式变化而是以秒或者更快的速度更新。大学生又是最容易接受新信息的群体,并且容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网络信息的复杂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造成一定困扰。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势必会让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其实校园微博本质就是媒体,媒体的一个特性即是“快”,资讯讲究时效性。如果校园微博第一时间分享资讯,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另外还能够避免网络不健康、不安全的信息影响学生成长。

五、利用微博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互动性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其本质功能即“社交”二字,为当今网友提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平台。互动性是微博的一大亮点,用户分享心情与自己的粉丝进行互动,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开通校园微博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新型途径。一方面能够以微博内容向学生传递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动态从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其他传统的纸媒、广播电台,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的互动性,及时与在校师生或者校内外朋友进行交流、反馈,不仅能够拉近学校与师生的距离,并且能够深入传播校园文化,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师生所反馈或转发的留言并没有得到回应,则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并影响体验。

2.选择性

校园微博应结合自己的定位,分享对于学校、师生来说有价值的信息。校园微博一般要从“转发”和“话题”两方面策划管理。然而,当下信息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网友眼花缭乱。所以校园微博在信息的选择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分享符合师生需求和感兴趣的话题获得的关注度比没有计划、杂乱无章的信息更高。无论是转发的信息还是策划的话题,都应站在师生的角度,以生动活泼的言语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关注的粉丝。要想校园微博在校园文化传播中具有更好、更显著的效果,则必须选择与当代大学生、教师定位相当的话题,必须筛选广大师生乐于参与讨论、转发的信息。

3.监督性

大学犹如小型社会,不同的师生对问题看法不同。重口难调的情况下,必定会产生一些负面的舆论,影响学校师生的情绪,对学校正常有序的管理造成困扰。对于突发事件、敏感话题,校园微博应第一时间进行控制和引导,尽可能地减少影响学生安全和学校管理的负面情绪。随时随地分享资讯的便捷方式使信息呈现病毒性传播,所以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校园微博应该通过日常与学生互动的积累,监督监控学校师生的思想动态,避免负面舆论的扩散。

参考文献:

[1]姜泓冰.逾1.2亿人用上了微博[N].人民日报,20l0-12-30(12).

[2]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3]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关于微博发展与应对问题的研究[J].理论学习,20l0,(10).

[4]高鸣,贾近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06).

校园微博篇2

一、山区学校开展地理“微博教学”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对于山区学校来说,学校教学设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电子设备等多媒体设施;而且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如发达地区,手机和电脑仍属于“奢侈品”。“微博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那是否山区学生接触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落后于发达地区?

虽然山区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但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将“电子微博”教学方式稍加转变,变为班级“学习园地”这种形式的“地理微博园”,同样可以起到“微博教学”的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山区学校开展地理“微博教学”的具体操作

不同于“电子微博”依靠手机和电脑,“地理微博园”主要发挥学生创意和动手能力,依靠纸质材料如“便利贴”,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地理微博园”构建。首先在班级墙报“学习园地”中布置“地理微博园”,材料可以用彩纸或卡纸,可以安排学生用剪好的纸围成一个四方形的地理微博园地,并在园地的上方贴上“地理微博园”的标题字样。

(2)发帖材料。发帖材料可以用“便利贴”,操作方便,利于更新。学生根据“博主”设置的主题,在便利贴上写好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然后贴到“地理微博园”中,进行跟帖或回复。

(3)地理微博园分区。一般可以分为教师发帖区、学生跟帖区以及学生自由谈论区三大板块。在教师发帖区中,每节新课之前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提前发帖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然后跟帖。上课伊始教师将有代表性的帖子摘下,放在投影机上进行点评分析。在学生跟帖区和谈论区,学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发帖,师生广泛交流。

(4)发帖或跟帖所提问题及表述形式。教师发帖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自我查阅课本材料解决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就教材内容分小组谈论,然后在课堂交流和展示谈论结果;在表达形式上,学生除了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漫画、图形、数字表格以及实物模型图辅助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想法。

(5)“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试验。验证教学效果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同课异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将“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得出其优劣点。二是每次考试成绩的跟踪与对比。从我校开展“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班级的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考试成绩都比同等级别的其它班级表现好。

三、山区学校开展地理“微博教学”的成效

发达地区学校所应用的“电子微博”,与班级“学习园地”中的“地理微博园”非常相似,但是“地理微博园”教学模式更能满足山区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其性价比更高。“地理微博园”除了有“电子微博”的教学效果外,它还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成效。

(1)利用时髦微博变相形式,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微博园”的教师发帖区中,每节课上课之前,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前通过发帖的方式进行提问,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然后跟帖,这个过程实际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要求。

(2)提升与学生互动程度,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点评学生跟帖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热情,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跟帖从地理微博园上摘下来放在投影机上进行点评,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都会注意教师点评的帖子是否自己的跟帖。在点评过程中,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使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3)促进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在教师发帖区,教师课前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书本中相应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而在学生谈论区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帖的方式用便利贴贴放到特定的区域中,然后其他同学跟帖讨论与解答,这两个过程实际是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可见,地理微博园较好地实现了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过程目标。

(4)“地理微博园”是让学生了解身边地理现象的好平台。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孔明为什么能借到东风……都是身边的地理现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动笔动脑的习惯。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不肯动脑和动笔的习惯,导致上课时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好像都明白了,实际上到了考试他们就不会写、不会表达,这与学生平时没有养成动笔动脑习惯有关。

校园微博篇3

[关键词]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空间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5 — 02

微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考习惯、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最即时、用户最活跃的媒介平台。特别是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 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习惯通过微博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增加友谊、议论时政,微博越来越呈现出强烈的自组织性质,不同于传统的“他组织”。因此,如何对待、应用微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已经对高校德育机构和部门提出了决策、沟通以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微博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发展现状

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显示, 通过发放4257份调查问卷, 得出目前高校大学生使用微博、QQ群等新媒介的人数非常庞大,76%的人认同使用微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方式。微博为现代青年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一种不同于传统“他组织”的新型的自组织样式。这种自组织信息的传播由于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具有一定的类同性( 相同的生活、学习、工作背景, 趋同化的目标追求以及类似的职业生活状态等) 而带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指向性( 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时尚交友、时尚运动和社会娱乐等领域) , 呈现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组织化特征。

高校作为全社会最大的青年聚集场所, 不仅是重要的知识、智力密集区域, 同时也是全社会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重要的引领者和起源地, 因此高校大学生在利用微博中, 更多地呈现出高校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上以现实中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 通过人缘、地缘、校缘、职缘而形成的信息传播模式。二是在内容上其知识含量和信息质量相对较为丰富。

首先,大学生关注和使用微博是基于对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新的代际人群,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基于人缘、地缘、校缘、职缘而形成的信息网络、人际网络和交往模式, 试图在不同的地域、领域等差异性空间中寻找新的信息来源和生发点,不满足求同性极大的传统信息模式,而以极大的兴趣去寻找因为差异而必然带来的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信息的碰撞, 坚信正因为这些碰撞才有可能擦出新知识、新思想的火花, 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接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讲, 微博最有条件和基础符合他们的需要。

这是因为在微博的平台上,用户既是信息的节点,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用户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信息,甚至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这样,每一个微博用户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信息传播网络。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微博既不同于传统的web1.0产品,也不同于web2.0的诸多产品,如博客、SNS。”①青年大学生正是看中了微博的独特价值并大胆尝试,使得微博成为高校大学生时下跟踪和传播最新信息和言论的最佳渠道。

其次,使用微博契合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的开放、碎片化的生活样式与心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反映使用微博使他们感觉得到了个性化的自由表达空间,不受时间、空间、写作格式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都可以随意点染、上传到微博页面,或者满足对外交流的需要,非常随性和方便。此外,大学生使用微博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使微博成为生活的即时记录甚至“直播”。一些大学生上传的文字或者图片就是当事人上课、出行、参会、聚会等活动的即时记录,内容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功能使得微博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照相机”,这是非常新颖的。

无可否认,这种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碎片化和随意性所产生的垃圾信息。微博的主人所写的信息往往在聚类的受者那里就成为无价值、难以理解的私语化的信息。因此大学生一方面不满意微博信息的垃圾化程度太高,但是另一方面却依然趋之若鹜,这就更凸显了微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总之,微博的即时信息共享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需求,由于微博是一种开放的网络信息交流圈,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 这种信息交流圈可以跨地域、跨系统、跨行业存在, 信息触角会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组织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大学生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利益纠结, 因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

二、大学生使用微博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在课题组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大学生用户使用微博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关注集中在技术方面因素,比如:无法通过对内容进行分类,查看不同类型的微博;缺乏让自己获得更多关注的有效手段,失落感普遍存在;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割裂,线上活动虚拟化难以成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有力依托,朋友熟人少,缺乏互动;微博是新产品,认知和学习的门槛较高,难以在朋友圈子中推广,形式限制多,活动范围有限,比如微博就限制140的字数上限、不能发多图、评论中不能发图,等等。实际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有效管理以及校园和谐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微博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1.微博用户的复杂性、虚拟性、异质性增加了高校德育工作引导的难度。微博聚集了大量不同校园的大学生成员,其实也就是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群网络社团里。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微博中最经常出现的语言句式是动词,这说明大学生通常使用微博来报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生活经历;而在个人页面上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包括“新粉丝”、“音乐”、“女朋友”、“Ipad”、“找工作”、“考试”、“游戏”等时新事物,相对来说政治性社会性话语则较少,如“”、“黄岩岛”、“地沟油”、“个人所得税”等问题,较少出现在大学生微博关注中。

2.微博是一种自发性极强的自组织形式,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群的特征和规律,比如,一般而言,一周之内微博在工作日的发送量较高,用户在周二最为活跃,周三和周五其次,一天之内,用户最为活跃的时间为上午11点到下午3点。①这与社会人群(以白领上班族为代表)的工作规律是一致的。然而大学生使用微博则有不同的规律。根据调查,大学生使用微博,在周日至周四发送量最高,越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此段时间内对微博的使用越频繁,其中周日最活跃,其次是周一晚上和周四晚上,一天之内,大学生最为活跃的时间是下午4点至晚上11点之间。

当前在大学校园的微博群体事实上游离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之外,这种在辐射之外的微博群体对和谐校园构成了一种潜在的隐患。

3.缺乏专职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使大学生微博群体脱离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监督和引导的范围。

党中央极为重视微博的网络舆论场角色以及聚集民意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监管的决心一直都很坚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数量众多,言论和信息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微博用户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非常热烈,对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食品不安全、就业难、房价过高等问题时有不恰当言论出现,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从积极的角度看,微博承担了释放大学生错误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所形成的社会毛段的“解压阀”,但是从消极的方面看,微博同时也可能变成培养、积累大学生负面情绪、错误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的平台。此外,微博的传播模式使突发事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极为迅速,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无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何将大学生微博用户话题的讨论控制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之内,又不损害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从技术、情感和制度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二)微博是高校德育深入大学生活的新机遇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微博在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出现和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实则也是一个契机和促进。首先,它为高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增添了新的载体。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已经有相当部分教师利用微博与大学生保持课余的、较为频密的联系,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辟的个人微博对学生开放,在微博中设置了“时事关注与评论”、“生活情趣好去处”、“我们的思考”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一系列个人学习、职业发展以及情感困扰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是为高校思政课开辟了第二课堂,也是为高校德育工作找到了一条可以利用微博群体提高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的新的路径。高校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微博群体作为新的载体,创建有吸引力的、符合时代主流的精品型微博,扩大影响力,主动占领德育教育新阵地。

其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中国社会的骨干力量的重要组成,如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完成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适应性的应有之义。从适应社会的角度看,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微博等网络自组织有利于加强和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满足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和形象分析,以及自我培养方向的调整。从生活化的角度看,微博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情感、交往、就业、成功、自尊等需要。微博作为大学生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微博用户经常性地通过浏览微博、撰写微博文章的方式与社会保持联系,关注时事热点、跟进社会问题追踪调查以及进行话题性对话,与他们的社会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部分大学生通过微博,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学习、交际和求职。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是一项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投入的工作。微博由于其“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优势,的确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新的载体和平台。如何在这方面入手,促进大学德语走进宿舍、走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和机遇。

〔参 考 文 献〕

〔1〕薛德钧,田晓虹.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7).

〔3〕朱婷婷,周香.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02).

校园微博篇4

关键词:社团微博 现状 不足 建议

当前,微博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新颖性风靡全国高校。微博日益成为高校学子获取信息、参与社会、展现自我和彰显个性的窗口和平台。作为重要的学生组织群体,社团是高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微博的建设与管理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拓展社团活动空间,增强社团影响力,打造社团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1.高校学生社团微博建设的积极意义

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的微博浪潮中,社团微博担负着收集同学诉求、丰富校园文化、发挥社团服务功能等重要职责。

1.1高校社团微博是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表达自身诉求的重要载体

学生社团作为区别于班团、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形式,与高校的各种正式组织共同构成了校园的信息传递网络,进行着进行的沟通和诉求的表达。区别于高校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学生社团拥有相对宽松的组织氛围,民意诉求可以在此得到更为自由的表达。所以,通过学生社团微博信息所导向的校园事务议题可以收集到更加真实的民意反馈,达到推动学生参与校园事务、收集学生诉求、搭建校方与学生沟通的良性桥梁。

1.2高校社团微博是是展示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社团活动引起了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起全国“微社团”行动、新浪微博开展首届全国校园百团大战,社团微博成为了高校社团活动的宣传平台,扩大了学生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丰富了校园的社团文化,推动了社团文化活动的进一步繁荣。

1.3高校社团微博是完成社团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微博是社团完成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学生社团微博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服务社团组织本身。各学生社团可以通过社团微博征集活动意见、活动信息、直播活动实况、话题讨论。社团微博使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进一步延展,使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动得以增加,可以更好地发挥社团对内的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微博可以帮助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媒介作用,实现其双向服务功能。通过学生社团微博,学校可以搜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可行性意见。

2.学生社团微博的成立和使用现状

2.1高校社团微博建设的规范性不足

在新浪微博网站登记注册的社团官方微博中,不少社团用户的使用昵称存在不规范现象,使用校方简称或者直接省略学院名称。由于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户名,用户使用“搜索”功能查找关注用户时会存有一定的困难,极大削弱了学生社团微博的交流和宣传功能。

2.2高校社团微博体系尚未健全

不少高校的社团联官方微博虽然关注的用户众多,但是仔细浏览其关注用户,却较难找出该社团联管辖下的学生社团。此类现象的出现原因可能是未经新浪官方验证的学生社团因用户名不规范造成的难以识别,或者是高校内部的社团微博体系尚未健全,同一高校的社团微博尚未在社团联的协调下形成信息网络。此类问题会导致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沟通不顺畅,难以实现社团微博的信息共享功能。

2.3高校社团微博的信息匮乏或杂乱,缺乏社团特色

不少高校社团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平台,但是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和规范的管理。一些高校社团微博更新过慢,与关注用户互动型不强。较多高校社团微博只用于一些名人名言或者转发一些励志贴。高校社团微博缺乏自身的特色,呈现同质化。

3.完善高校社团微博管理的对策

3.1规范和完善高校内部的社团微博体系

各高校社团联合委员会应积极主动掌握下属注册社团的微博设立情况,对于微博用户名不规范的社团及时提出修改建议。积极关注各学生社团微博动态,便于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社团的活动动态,并对优秀的学生社团活动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实现信息推广。同时,可以运用新浪网站推出的“微群”功能,对自己关注的社团微博进行分类,比如建立本校学生社团微博群,这样可以让其他用户社团联合会的微群链接获取到相关社团的用户名称和信息。

3.2高校社团微博应积极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行有效信息筛选

除了关注学校内部的学生社团和其他高校的学生社团以外,高校社团微博应当寻求有价值的微博用户进行关注,结合社团自身的定位有目的有计划地转发含有价值的信息。

3.3高校微博应当创新性地开发微博作用

除了微博的信息功能,社团微博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去创新性开发微博作用。国内不少高校社团已经创造性地使用微博开展了一些获得学子青睐的校园活动,如:南方医科大学举办的新生“发微博报平安”的活动,江西财经大学一品社开展的“微博接力”助新生圆大学梦活动。创新性地使用微博平台,调动广大粉丝的参与热情,让个体和社团的微博传播力与日俱增。

高校社团微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高校社团要善于利用微博这种新型媒体,注重社团微博“量”的繁荣和“质”的提高,推动社团微博成为大学校园里思维碰撞和青春绽放的舞台,让新媒体和新思维在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

[2]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10).

校园微博篇5

关键词 高校;手机微博;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5-02

一阵“微博热”悄然兴起――无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热衷于“织围脖”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上微博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有关统计表明,手机终端使用频率已高于电脑终端,成为最主要的微博使用终端[1]。考虑到高校校园中手机的高普及率,不难看出,手机微博已成为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之大宗,并可以此为侧面一窥手机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

1 对手机微博的认识

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1.2 微博手机端的开发及其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1)短信。早期设计者为适应手机短信的字符长度限制,将微博的信息长度限制于140个字符内,奠定了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开发的基础。信息短小,便捷的特征保证了学生用户群的用户黏性;

2)WAP版网站。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低廉的无线网络运营费用,为手机微博创造了技术平台。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套餐本身就包含了的免费流量,更为手机微博在校园中的推广提供了便利;

3)手机客户端。不同手机平台都有相应的手机微博客户端,UC、QQ等手机浏览器更方便了微博在手机端的登录,学生们可以像手机“挂”QQ一样“挂”在微博上。随着不断刷新而涌进的繁多信息,满足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心态以及了解最新动态的需求。

2 手机微博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开拓思维和眼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削弱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手机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微博的传播速度很多时候是主流媒体无法匹敌的。以温州动车事件为例,在电视、报纸的正式报道出来之前,就有乘客于第一时间以配图微博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现场直播”,使该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手机作为便携载体更使微博成为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良好渠道,学生们只需手机登录微博,即可了解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后期的微博增添了图片、视音频等字符之外的表达形式,微博成了跨感官的多元化媒介,信息量也大为增加。这些信息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关注时事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2.1.2 培养主体意识

微博上,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对各种事件的言论观点。这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鲜明的主体意识,培养敢言的独立精神。从这点来说,微博作为当代科技发展集中体现的新媒体,无疑会为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教育的方式,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

2.1.3 培养社会责任感

微博对热点事件的推广传播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粉丝”们的不断转发与评论之间,网络舆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信息的辗转传播能使微博用户们产生亲临其事的参与感,微博中所传达的各种舆论观点也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事务兴趣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环境。

2.2 负面影响

2.2.1 “微博瘾”

微博是以用户黏度为基础的平台,信息持续的更新,不间断的评论与转发是微博的存在之道。这就催生了无数“微博控”,沉迷于反复刷新微博,以致牺牲日常的作息时间。其中,大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少人监管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学业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微博在手机端的开发和应用更放大了这种消极作用。可以说,“微博瘾”是从网瘾到手机瘾的延伸与转移,是校园手机文化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2.2 负面信息对思想的侵蚀

微博监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息的虚假。人们对于微博转发常常是一键而转,不去费心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二是不负责的舆论。微博舆论范围的扩大经常导致“粉丝”们盲目的信服与跟从,因而微博常被别有用心之徒用来散播谣言,蛊惑煽动民众。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微博上海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若不加选择地予以轻信,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3 “微阅读”易形成肤浅的思考习惯

迅速快捷、浅显易懂是“微阅读”的特质。字数限制下,大多数微博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描述性层面上,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3]。用久了微博,人们会发现很难再适应传统的阅读与思考方式。过度的“微阅读”易让学生养成肤浅的阅读与了解事物的习惯,不利于学术性钻研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 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现象的应对对策

3.1 开通官方微博,引领校园文化

对高校而言,微博是个成本低廉却效益显著的传播平台。以官方名义开通校园微博,可树立开放的形象,尊重手机微博文化所代表的学生主流文化,将目标定位为用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传递主流正向价值[4]。

3.2 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受众”与“传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大学生从两方面提高媒介素养[5]。作为“受众”,大学生要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拒绝不良信息对思想的侵蚀。作为“传者”,学生们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遵守网络公德,不轻信、不盲从。

参考文献

[1]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南昌大学,2010.

[2]黄一菁.试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3]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

校园微博篇6

一、微博场域中的大学生动员界定及特点

动员是指某个社会单位用相对较快的速度对此前没有控制的资源进行控制的过程。动员对于社会单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动员是对资源的集中。微博场域中的大学生动员是指校园网民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利用微博这个网络媒介,通过信息、组织讨论、交流互动等方式,改变大学生的态度、认知以及行为的过程。高校微博场域中的大学生动员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高校动员的新的社会动员形式。在传统高校大学生动员及教育中,主要通过信息、人际传播进行组织动员,其动员的主体与客体划分清晰,通常有显在的核心组织者,并采取层层发动的形式,容易按照动员者的意图达到某种动员效果,但是发生动员过程后的反馈环节却十分薄弱;微博场域中的大学生动员呈现出快速式、裂变式、规模化的特点,整个过程绝大部分看视无核心组织,很少的老师、同学参与了动员的全过程,更多的是中途参与动员,整个动员过程难以全部掌控和把握,但是反馈环节却发生在微博动员的每一个环节。

某高校“爱在音乐季”主题活动微博动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十余条的动员微博在一周内转发破千,参与讨论的人数呈裂变式的增长,动员的目的从最初的希望大家都参与到系列活动中到后来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呈现出开放式、立体式、多角度式的特点,这种动员模式使每名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具有影响动员主题和方向的机会和能力,增强了被动员者的网络行为认同感,从而使被动员者也成为了动员主体,通过转发、评论,开始了新一轮的动员过程。“爱在音乐季”的数十场主题音乐会中,场场观众爆满,热烈的讨论从网络上延伸到网络下,在校园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

(一)情感动员――微博内容的“情感化”与“贴近化”

情感动员是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的基本机制,是营造网络舆论氛围,调动学生情绪的重要方式。情感动员是指微博个体或群体可以通过情感运作,以唤起、激发或者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以及引起行为上改变。情境、心理状态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以及社会地位相似,这些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减少戒备和反感,使情感上产生交流与共鸣,从而更好的达到动员效果。

话语的建构是一个集群行为必不可少的条件,辅导员在利用微博进行学生动员的过程中,应注意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热语或者贴近青年学生心理的文学化语言,努力使微博话语“情感化”与“贴近化”,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传播方式,让青年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微博场域中的“沉浸感”。“爱在音乐季”活动的系列微博在文字的编辑上运用了贴近青年学生心里的诗意话语言,在青年同学间得到了情感认同并广泛传播,在一条宣传音乐季以梦想为主题的晚会微博语言中,运用了设问、排比的修辞方法,用诗意的语言触动青年学生内心柔软的角落:“……似水年华中是否还记得你年幼时的梦想?菁菁校园中是否还坚持你最初的梦想?一次一次的挫折受伤后你是否还愿意保护你伤痕累累的梦想?……”该微博在后迅速引起了青年学生的共鸣,很多同学转发并进行微博互动答复,一名同学转发并评论:“我年少时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而如今我正在路上……”还有的同学在微博上回复:“我热爱音乐,我的梦想就是在更大的舞台上歌唱,我能参加你们的活动么?”。微博中图片的选择和编辑上,爱在音乐季系列的微博使用了线下活动的宣传海报以及门票,将相关海报以及门票的底稿运用拼图软件进行拼接,节省了一定成本,同时将晚会演出的舞蹈视频、歌曲视频以及音乐微电影的网络地址用微博宣传,使微博的传播信息多样化、娱乐化、时代化,学生辅导员以及微博编辑人员对于信息的情感加工可使微博传播速度、传播规模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宣传扩散――议题设置的“立体式”与“覆盖式”

宣传扩散是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的重要部分。议题设置的“立体式”与“覆盖式”是微博宣传扩散的主要技巧。所谓议题设置的“立体式”是指在网络微博进行议题设置的同时,通过线下同步开展推广活动等多种宣传方式来配合线上的宣传动员。动员要取得更佳的实际效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必须扩展至现实世界,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动员。“爱在音乐季” 中以梦想为主题的一场音乐会通过线上设置议题,线下发放入场券、张贴海报进行同步宣传推广,同时策划了一场“梦想愿望卡”收集、认领、挂树的线下活动,帮助部分同学在晚会现场实现他们的小梦想,将线上的宣传动员与线下的活动推广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的联动动员效果。

议题设置的“覆盖式”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议题的设置要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是指议题种类的设置可以多元化。本案例中的议题不仅在微博中设置,同时通过校园其它媒体,如校园报纸、广播台、手机客户端、网络论坛、QQ群等进行议题设置,可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来调整议题设置的偏向性,如传统媒体可进行新闻式的报道,新媒体可以进行人物采访、深度报道等,在议题种类的设置上,可以“以一设多”暨通过一场音乐会可以设置很多议题,比如案例中的一场音乐会设置了“梦想”、“亲情”、“友情”、“奋斗”、“青春”、“向上”等多种议题引发讨论,可以充分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优势,利用线下的人际传播、网上的裂变式传播,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视听感官和以及内心情感,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受教育者同时也成为潜在的教育者,通过设置的各种网络议题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领袖带动――微博意见领袖的“多层次传播”与“分层次传播”

领袖带动是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利用微博进行学生动员的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助推、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时甚至起关键作用。

高校需要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同样,宣传各种校园活动的校园微博也需要众多的网络舆论领袖来二次甚至多次转发及评论,从而掀起网络转发热议的高潮。辅导员和微博编辑人员应重视网络中的实名或匿名教师意见领袖以及学生意见领袖,辅导员可培养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好的网络技术水平、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媒介素养较高的大学生骨干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队伍成员可包括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学院、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在这支队伍的要求上,不仅要求在第一时间转发评论校园活动的相关微博,主动发现校园活动中的热点新闻以及创新之处,主动策划发起组织校园讨论,迅速地对某一校园热点活动或某一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分析从而引发更多学生的讨论和关注,还要培养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即在网络空间的发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形成校园微博规模化、可控化、定向化成的科学传播模式。

微博意见领袖在进行微博和转发时要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在本案例中,意见领袖的微博发送遵循了多层次和分层次的原则。多层次原则中又包括了纵向传播原则和横向传播原则,所谓纵向传播原则是指在微博发送过程中采用“校――院――班――组”的从上级组织到下级组织或是从下级组织到上级组织的传播模式,所谓横向传播原则是指在微博的发送过程中采用“校――校――社会”院校之间或者学校和社会微博互动的传播模式。所谓分层次原则是指在微博的发送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发送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的发送方式进行微博传播。

校园微博篇7

【关键词】校园微博;政治社会化;意见领袖

一、微博及其特征

自2007年起,微博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迅速蓬勃发展,微博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传播方式为其带来了难以计数的网络用户群,在这其中大学生是微博使用群体的主力军。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与传统的网络传播方式相比,微博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特点:简易操作、信源多样,能够即时信息;信息精炼化,原创性强;信息碎片化,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现个人化、碎片化的特征;转发功能使传播速度几何增长;反馈多元化。在微博界面上,用户可以对相关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转载到自己的微博,评论也可以不仅仅针对原创者还可以针对相关评论者。这些功能使得微博在多元化的网络世界里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特殊青睐。

二、微博与大学生

2016年的新浪官方数据表明,新浪微博超过5000万名的青少年用户中,大学生就占了7成之多。而且大学生在微博上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高中生。大学生群体一直都是时代的领军人物,对新鲜事物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心,他们的思想活跃,有更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社参与意识也更强,这种特征显著地表现在微博的使用上。

近期江苏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是放松和娱乐,如关注明星和浏览娱乐新闻;另一方面,沟通交流、了解时事资讯、参与社会活动等也是其多元化的目的。微博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承载着他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政治表达等方面的各种心理诉求。

微博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对信息多而精的追求,微博文本的草根化、圈群化、个性化这些明显特征,契合了大学生们这个青年群体敏锐前卫、渴望沟通交流和被关注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尤其是学生本体的个性化特征也就越来越突出。

微博出现后,信息传播的各种限制逐渐弱化,传统媒体反映出来的社会意见的统一性,在微博上被大大减弱,微博政治的无屏障性,即“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状态干扰了公众对政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Facebook和维基解密。其中Facebook就是外国版本的微博。据调查,10个突尼斯人当中就有一人拥有Facebook账号,民众正是通过这个网站来传递示威的信息,放大政府对示威者的镇压,激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让原本胆小怕事的普通民众开始打破沉默,走上街头。这一事件对我们具有警醒意义,在我国微博环境下,受各类微博爆料、谣言、谩骂和“人肉搜索”等舆论环境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政府、社会、他人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导致虚假、功利和模糊的政治认同。

微博信息传播迅捷性和传递的裂变型,也导致难以把握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过程的动态变化。如果微博上某一突发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就会引起信息的不断求证和反复淘洗,随着受众情绪的共鸣、媒介的无限扩大以及事件自身的进展,微博信息不断得到转发,加上微博主体的隐匿性,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表达意见、开展批评的热情会持续发酵。这种隐性的政治参与加大了大学生参与的不可控性,也催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不确定因素。

三、提升大学生微博素养,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近年来,网络正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影响着高校管理和维稳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官方微博进行信息收集、思想宣传、舆情收集、舆论疏导。具体而言,高校官方微博是指高校机构或个人以真实身份开通且获得认证的微博,比如高校政务微博、共青团系统微博、高校学院官方微博、学生社团组织微博等。综合微博数量、粉丝数、微博量、互动程度等多个方面,985、211及各部属重点高校取得了较显著的实践成果。90%的211高校、38所985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在高校人气活跃榜上,名校也占据了大半江山。如今的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信息源之一,加上其自身新传播的特点,完全有条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渠道。高校应该认识到并重视微博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加快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精心选择校园微博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从目前高校微博的内容来看,不同高校各有侧重点。一些高校微博擅长运用自带的各种功能,如加入微群、微活动、发起投票调查来和粉丝进行互动,并开发了具有校园特色的微话题。但目前高校政务微博普遍偏重校园信息,较少关注国内外时事要闻,一定程度上使微博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价值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方面的功能有所折损。因此高校应加强此方面的校园微博内容建设,建设完善校内微博平台,并使之成为学校信息交流互动的工具。

通过微博信息的即时快捷性,高校应充分发挥微博的信息传递特性,通过微博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高校调查显示,使用微博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使用微博,因此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托手机平台办理学生手机微博,由学校团委组织编辑和微博信息,设立时事点评、高校热点、人生讲堂、社团活动、社会百态、团情资讯、心理健康等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内外的最新动态,有系统、有组织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学校更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微群、微吧,及时传递主流文化,并对于社会政治热点事件进行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他们向主流政治文化靠近,逐步建立健康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防止减少政治认同模糊的发生。同时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群中进行集中、多彩的政治教育,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带来主流的政治理念,也可以在群中对于某些政治热点问题发起讨论,并适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与指引,使学生们自觉地向主流政治意识靠拢。这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掌控微博的主导权,提升校园微博的吸引力。高校应组建专门的人员队伍,打造有特色的校园微博,在校园微博出现以来,一些高校已在短暂的发展中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品牌特色,武汉大学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根据新浪微博的官方统计,武汉大学的校方微博在高校人气排行中长期位列第一。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文艺气质是武汉大学微博的显著特点。以“洛迦心语”“看不见的美景”为代表的微互动话题,在关注人群中颇具影响力,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在微博上发言互动,在其中形成了具有正能量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高校应针对利用微博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活动进行分析,计划安排,分配任务,抢占大学生微博的政治阵地,宣扬主流政治文化,减少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袭,与大学生时刻保持沟通交流,一旦出现思想动态异常,也能尽量及时进行疏导,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据报道,近年来北京高校的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得到辅导员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所谓“深度辅导”,就是在深入、动态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一举措无疑是颇具创意的,然而,“深度辅导”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道难题。而师生在微博上用简短文字交流、反馈,这些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能够减少师生关系的隔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等应当有效运用微博,塑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主题融入到微博的使用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深度辅导”。

(三)培养意见领袖,提升大学生微博素养。“意见领袖”是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一个传播学概念,主要指通过经常传递信息给其他社会成员进而影响他们观念和态度的中间人。这一概念来自拉扎斯菲尔德对社区的口口相传的细致观察,而随着报纸、电视、电脑、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这个概念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微博的迅速兴起和繁荣为意见领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微博上的舆论领袖关注人数多,微博被转发数多,他们在微博中表达的观点和情绪也非常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这其中就包括很多青年大学生。如清华大学的“真维斯”冠名风波中,部分师生排斥对校园内建筑物的命名,他们作为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将事件曝光,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所以我们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种舆论领袖的存在,对他们的言论影响进行分析引导,并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培养我们自己的舆论领袖。

“传统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处于尴尬位置”,这一点在高校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高校要号召学校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开通微博,鼓励他们善用微博。一方面,借用舆论领袖的微博将舆论引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与舆论领袖的互动淡化官方微博的官方形象,提升亲和力和公信力。当下高校出现师生冲突、伤亡事件和管理纰漏时,官方声音容易引发学生质疑,校园意见领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在“北大邹恒甫事件”中,微博用户“呆呆老师”作为意见领袖,以学校教师的身份清晰地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好地引导了舆论走向。

高校必须认识到意见领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要构建培养高校微博意见领袖的长期机制。其组成部分应以富有个人魅力和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学生骨干和团委干部为主,利用写作课程、阅读培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培养其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时事观察视角,为其提供支持服务,规范其议程设置。通过高校意见领袖浸润式的辐射能力引导周围大学生,助力高校舆情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姜秀敏,陈华燕.我国政务微博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2011(2).

校园微博篇8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导致人际交往形式的快捷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想让别人关注到自己。所以当微博这一便捷沟通工具出现时,便得到了最快速度的发展。作为Web2.0为核心的微博,在教育领域也开始被关注,并快速的运用到学生思想德育教学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基本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用过微博融合多种的渠道例如手机、论坛等图片、文字等信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利于操作。微博具有信息的即使性、信息传播的途径可以横跨各媒体、信息传递具有放大的效应等特点。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莫妮卡曾尝试将微博应用于《美国历史》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线上的讨论。因为学生更为熟悉的是他们天天使用的网络和手机,所以反应特别快,也能跟的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这样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我国,河北一所高校写作课上,一名教师就尝试利用微博让学生在线写作,这需要学生们的集体努力。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通过每次140字的写作,同学们完成了这一写作课题。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微博正在逐步融合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微博增强教育力量的可行性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许多中教育,最重要的三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教育提倡将这三种教育力量凝聚在一起,更好发挥教育的作用。而微博的方便、快捷的特性为增强教育力量的提供了较大的可行性。

微博可以把这三种力量整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教育力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一味的看文凭,而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优秀,但是德育方面教育的不到位,那么这个学生也不是真正的优秀。譬如震惊世人眼球的马加爵事件,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一些琐事而自杀的,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只因为我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做出深处,才会使这种事情一再发生。而微博的出现,成为家长、学校沟通的纽带,及时的更新学生的心里变化,及时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教学产生教好的影响。

三、如何使用微博辅助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活动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因为随着信息化何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微博这一快捷形式为文化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的平台。在以上的文章中也介绍了微博在增强教育力量的可行性,微博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功能。高职校园微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交流的重要平台,是高职德育教育理论课应该加以利用的并且会收到非常好效果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的载体。

建立高职微博校园网。高职校园微博网对学生德育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它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交流,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1.高职学生都可以参加到这个微博网中,使其成为大家沟通的工具。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新媒体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通过高职校园微博网这一平台,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正面引导。而学校可以在微博网上一些校园新闻、服务咨询等。老师也可以注册自己的微博,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解疑,真正意义当上学生心灵的导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例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设施,向他们传递一些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德育水平,使他们内心健康,更好的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2.在微博网上,高职学生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把微博作为学生之间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平台。由于学习压力大、有的学生害羞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往往喜欢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生活的苦闷。许多学生羞于启齿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等可以在微博上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这样有利用缓解情绪,避免偏激的事情发生,在间接上也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力量。

3.高职校园微博网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高职校园德育教育课的教学水平要想得到大幅提升需要的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在传统的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范围仅仅局限于本班课堂和小组的范围之内,而教授德育课程的教师的交流也受到了种种的限制而没有办法继续发展。高职学生校园微博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4.高职校园微博网的开放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用与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高职校园德育工作的内容提供了不太相同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所以这样的高职校园德育工作的内容不再是单调的、空洞的理论,它所涵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高职校园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上的丰富信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教给自己的学生。

四、微博在教育中如何发展

微博的兴起在青年群体尤其是当今的高职学生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普及,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发展的平台。但是微博所构建的社会群体网络中,每个个人都可以出大量的消息,有时会使落后或者腐朽的思想趁虚而入,侵蚀学生的还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校园微博篇9

关键词:高校 官方微博 策略

高校微博于2010年在新浪教育频道门户网站中首家推出,迄今为止已有403所高校在新浪开通微博,包括学校官方微博、招办微博、院系微博等等,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有42所。另据腾讯教育频道提供的信息,目前有200余所高校在腾讯开通微博并进行了官方认证,其中包括50余家各类职业学校。可见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标志着高校的媒体宣传走入新媒体时代。

一、高校官方微博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清晰,微博内容单一、文字过于严肃

目前,不少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官方微博且多采用分层管理。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社区中,与高校相关的微博账号非常多,有的高校甚至有五六个与自己校名相关的微博账号,从名称上看,有的是直接以高校校名命名的官方微博,有的是以院系名称命名的院系微博,有的是以校园媒体名称命名的校媒微博,从内容上看,包含了“官方微博”、“招生微博”、“院系微博”、“学生社团微博”、“教育培训微博”等几大类。但从粉丝数量来看,“招生微博”、“教育培训项目微博”备受关注,其他类型的微博则较为冷清。有的微博代表学校或部门,有的微博看似官方,却仅仅代表某个个人。开设多层次微博,在信息量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存在着信息分散、口径不一、人员投入不足等弊端,影响微博的权威性。很多高校官方微博是校园网站的浓缩版,不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内容过于严肃,总是单一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文字报道,而现代人尤其学生更喜欢直白、生动的图片、视频媒体,所以很难引起受众的注意和互动。

2、微博更新速度过慢

微博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扩散,微博方便快捷,可随时发送,内容更新以秒为单位。以人均2条/天计算,微博每天将更新2亿条消息,已发展成为受众关注时事的重要平台。以前,若是在公交车上遇见玩手机的年轻人,他如果不是在聊QQ、打游戏就一定是在看电子书。现在若是遇见同样的场景,那么他十有八九是在更新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而高校官方微博更新情况却不尽人意,普遍存在更新过慢,甚至极少更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微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它在宣传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无人专管,只是把微博作为官方文章的平台,有些微博所的信息仅仅是对学校官网信息的复制,没有任何新看点,学生从官网上获取的信息,比微博更即时、更直接、更权威、更全面。导致一些高校的微博无人问津、形同虚设。

3、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一系列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对学校声誉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在经过微博的发酵和放大之后,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常规舆论氛围所难以比拟的巨大压力。微博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点对点的,点对面的单方面传播,而是形成一个互动圈.每条微博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起点,140字符加上一副图片的简单,几经关注、评论和转发,可以在微博用户中进行成几何倍数的多重传播,当这些热点、谣言被几百上万次地被转发后,会对他人的判断和看法形成煽动作用,极易形成一种舆论上的暴力。这种舆论暴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群体情绪,造成一些不安定因素,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二、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的策略

1、整合微博资源,加强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媒介体系

当前大学生对微博的关注和参与正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微博是大学生情感宣泄、阐述态度、表达意见的最重要的平台。校园微博也是社会及公众认识学校的重要渠道,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各种动态信息的搜集,对校园各种微博加以引导及监控,也可通过设置“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方式,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引导舆论,避免出现混淆视听的情况发生。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视、广播电台、校报等传统媒体;二是校园网、论坛、微博等网络媒体。可以有效利用这两种媒体,使之互补。如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规律性,可开展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依据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特点、可以把其定位调整为即时信息和学校展示平台。建设一体化的信息渠道全方位整合校园媒体,搭建一座传递信息和交流意见的桥梁。

2、及时更新微博,准确权威信息,把握舆论主动权

微博本身的传播手段多样,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电脑、手机、ipad或其他个人通讯终端进行微博的访问与更新。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已有超过93%的学生通过手机登陆微博;约42%的学生每天登陆一次微博,平均每天在微博上花费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约占81%,约89%的学生认为校园微博上的信息可靠。可见,微博的传播模式符合 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已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绪的主要工具之一,深受大学生欢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主流受众是年轻人,应抓住年轻人“喜新”的特点,及时更新微博、阐述时事观点、表明大事态度、表达学子心声,做到与受众的关注点契合,抓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眼球”,展现高校形象。

高校微博也可利用这一优势,及时公布学校大事要事,发表学校发展规划及招生、就业、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增强高校官方对于公众舆论的话语权。避免社会公众及媒体对于高校决策的误读和恶意揣测.塑造出高校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与形象。

3、利用微博增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微博在公众的心目中总是与突发事件有不解之缘,无论国际国内,微博几乎参与了近几年来所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并且在这些报道中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表现了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有别于社会上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发事件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校方应抓住这一特点,在一些特殊事件中,将官方微博作为高校无间断地信息的平台之一,并且当谣言或者不良言论扩散时,微博的快速传播机制也使得高校微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谣言进行回应,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引导舆论走向。

综上所述,高校官方微博建设应首先从管理入手,重点考虑如何将校园微博内容辐射到学生群体当中,如何将学生群体的微博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等,也可考虑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充分发掘微博的互动参与功能,利用微博发起话题和活动,引发受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吸引人气。其次要提高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避免虚假的信息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微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透明度,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及时公开披露相关的信息和应对措施,促进问题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冲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2] 魏敏《高校场域微博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发展途径探究》[ 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校园微博篇10

“新年新气象。”2011年2月22日,我实名开通了新浪微博,这是我发的第一条博文。两年来,通过这个新平台,我与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从中学到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收益就是10000多名粉丝的信任,学生亲切地叫我“老大”,我很幸福!

微博小贴士:想学生之所想

两年,1000多条微博。其中最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关心与温馨提示。

新生报到,我会结合入学教育,一些有关河南工业大学历史、学科特色、职业规划之类的文字,帮助学生提高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例如:“有一所大学,有的夫妻双方均毕业于此,有的一家三口均毕业于此,有的一家三代均毕业于此。这所学校1956年始建于北京,具有57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浓厚的行业特色,她的毕业生曾受到、、、邓小平、陈云的亲切接见,这所学校曾叫中央粮食干部学校、郑州粮食学院,现在叫河南工业大学。工大欢迎你!”

新学期开学,我会结合学生返校,一些有关交通安全、学习安排、生活贴士之类的帖子,帮助学生尽快收心、投入学习。例如:“今天晚上,想去宿舍看看同学们。一看大家人回来了没,给大家拜个晚年;二看大家心回来了没,提醒大家增强政治敏感度、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全身心投入学习;三看毕业班的同学开始找工作了没,为大家鼓劲加油。祝大家顺利就业!”

临近期末,我会配合学工、教务部门一些关于学风建设、考试安排、诚信考试之类的文字,引导学生认真复习、诚信做人。例如:“下周期末考试,我看到微博上、QQ上、空间里安静了很多,就知道同学们一定是在用功学习。老大真心提醒一下:亲们千万不能侥幸作弊!上次考试某同学用手机作弊被开除,两个监考老师被警告,得不偿失,后悔莫及。同学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切勿重蹈覆辙。作弊很不划算!”

每到寒假、暑假,我会配合学校一些假期安排、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之类的文字,为学生假期学习、实习、实践、打工等当好参谋。例如:“2007级电科贾亚豪、魏钦堂、卢豪杰3人要自发去贵阳实习。不放心,中午与魏钦堂电话联系,提醒6点:第一,去之前要调查好,确保不上当;第二,要告知父母,征得他们同意;第三,要与导师协商好毕业设计事宜;第四,要办理正规请假手续;第五,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第六,有事随时给老师打电话,让老师放心!”

通过这些微博小贴士,我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关注关心学生、服务帮助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感觉到“工大有爱”。

微博讨公交:急学生之所急

为学生“讨公交”算是我利用微博服务学生最轰动的一件事了。2011年年底,我向郑州交通委员会(@郑州交通)建议:“郑州高新区大学城工大的孩子们天天挤不上公交车真可怜!强烈建议B12、68路等公交车路过该站,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得到郑州交通委员会的回复后,我感觉一时可能解决不了,于是微博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大努力了!”一句话感动了众多粉丝,学生纷纷转载、评论并留言安慰我。老大“讨公交”迅速在网上走红,《河南商报》先后报道3次,《东方今报》报道4次,《大河报》报道2次,《人民网》报道1次,众媒体也纷纷转发这些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过广大师生和媒体的共同呼吁、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郑州公交一公司的领导两次亲临河南工业大学,座谈商榷师生公交出行问题。目前,虽然没有彻底解决,但公交出行有了一定改善:一是增加了45路公交车,加密运行班次;二是寒暑假等开展了“点对点”发车,实现工大直达火车站;三是增设了296路公交车,实现了河南工业大学至郑州大学公交场站的对接;四是在BRT快速公交和地铁一号线规划方面,重点考虑了高新区大学城各高校和附近企业、居民的出行需求。至此,这场“讨公交”事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河南工业大学师生出行难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011年,《我校学工干部“董老大”微博为学生讨公交,众粉力挺社会关注》被评为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十件大事”。《河南商报》联合新浪河南推出“2011河南微力量排行榜”,我的微博(@董庸昌)被网友评为“十佳微博”,我被评为“十佳微博人物”。同时,我还被新浪聘为“新浪微博专家委员会委员”。

微博育人:四两拨千斤

这里我要说说河南工业大学的“小白事件”。2012年5月,工大学生与校内“电脑维修”商户发生纠纷。当天晚上,学生第一时间纷纷@我。弄清楚情况后,我及时通知学生所在学院的辅导员赶赴现场处理问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跟踪微博动态,学校决定,及时引导教育。

微博1:昨天半夜学生纷纷@老大,老大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学生的辅导员,得知辅导员已在现场协商解决,网上慢慢趋以平静。今天上午又有个别同学@老大,老大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今天中午很多同学纷纷@老大,老大再次报告有关部门,并通知我院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密切关注,冷静做好工作。同学们淡定!(旨在告诉同学们,老大从半夜开始,一直在关注,一直在努力!)

微博2:女业主在小区往外倒车,想让后面的车让道,男车主不但不让还出口伤人。女业主与其理论,双方撕打开来。俗话说好男不跟女斗,左邻右舍看不上去,群起而攻之,帮女业主出了口恶气!男车主骨折被急救车拉走,女业主被警察带走。警察协调结果:女业主赔偿男车主医疗费10000元。这事就发生在我们小区。(旨在告诫同学们:遇事要头脑冷静、不能意气用事,要理性诉求、理性维权!)

微博3:后勤集团决定:即日起解除房屋租赁合同,清理“电脑维修专业店”出钟楼地下室,今后集团公司不再与该店主发生任何经营往来。为保护学生利益,凡有财物在该店的,请在5月15日下午4点前致电67756575,后勤集团公司进行登记,并协调解决。(旨在告诉同学们:学校一直在努力,工大有爱!)

后来,我整理这些微博事件,专门备了一节课,叫做《关于个人修养》,从线上到线下,我把微博搬到了党课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形象生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冷静思考:任重而道远

微博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互动平台。在这里,高校和社会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所以,越多的人关注你,就代表你的责任越大,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高校教师利用微博平台服务学生还是一项新课题,需要大家去积极探索。微博只是一个平台、一种形式而已,学生工作则是一个良心活,教育和服务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热心和爱心。

最后,用一位领导发来的一条短信结束这篇小文:“你的本性决定了你的价值观,你对学生的爱是骨子里的。我最看中你的就是这一点,你其他的优点比如文笔、创新意识等,都不是我最看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给学生种下良知,就是糟蹋老百姓的血汗钱。我们是精神文化工作者,如果我们都不讲公平正义、道德良知,那这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谆谆教诲,铭记于心。我深知有差距,更愿意去努力!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编:思 源

链接

中国高校微博优秀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在2011年入住腾讯微博平台,是第一批高校官方微博开通者。@华中科技大学的广播内容是前卫与文艺的结合体,积极互动与诙谐幽默并行,而HUST与HUSTer成为@华中科技大学 广播的一大亮点。截至2012年12月4号,@华中科技大学的听众数为227895,广播数1169条。

我爱我的HUST——打造温馨校园

点进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博的主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火红的头像,上面写着“HUST 60(1952-2012)”的校庆纪念校徽,浓重的历史厚重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接着往下看,每条微博内容都有它所属的话题:每天定时定点的治愈系、励志语录,是来自“早安喻园”和“晚安喻园”的早安与晚安;“喻园掠影”是身边的好风景展览,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美丽的风景;校园内各项事务的通知和身边的新闻,会由“喻园资讯”和“喻园新闻”为大家带来;“欢乐喻园”欢乐多,小编来和大家唠唠嗑!众多话题之下,整个微博满满的都是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故事,那么熟悉,那么温馨,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而大部分微博中的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亲切的HUSTer昵称,更加让华科学生团结和融合于HUST之中。

HUSTer,你怎么看?——互动有方

在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博中,小编经常会和广大听众聊聊身边的新闻。学校里要到考试周了,小编会和大家聊占座,“如果你用习题册占座,遇到学霸把你的习题册都做完了怎么办?”“周黑鸭·江汉路”地铁冠名最终被取消后,小编“委屈地”和HUSTer们抱怨“看来HUSTer们不能拿好鸭脖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了”;感恩节到了,小编会呼吁大家为日夜相见的宿管阿姨送上祝福……每一句“HUSTer,你怎么看”之后,获得的都是广大听众的踊跃互动,不仅就学校、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使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将科技武装到牙齿”——多媒体运用

仔细观察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博,会发现微博来源五花八门。除了最最常规的“腾讯微博”外,还有来自流媒体“享拍微博通”和“皮皮精灵”的问候。除了普通的微博推送之外,华中科技大学在2012年新生开学之际,推出了高校首个官方微信平台“华小科”,利用网络平台信息,为大学生新生们答疑解惑,“爱卖萌、爱道晚安,还会推送校园新鲜事,我就是华小科!”一时间,“华小科”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博中热点词,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宣传的又一利器。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为重庆大学官方微博,自2011年1月5日在腾讯微博上发出第一条微博后,截至12月4日,共发1394条微博并吸引了33万余听众。内容主要围绕着重庆大学校园大型活动、学校美景、学院快讯等原创性讯息,切实为社会了解重庆大学提供重要窗口,并促进校园内部交流。

释放正能量,很有“正义感”

@重庆大学采取非灌输式思政教育的形式,从营造理性思考环境、宣传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给予充分关注。如就重庆大学宣传部宣传干事提出的“面对摔倒的老人,你该怎么办”的问题,@重庆大学迅速做出回复,广播明确表态:“你是重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重大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重大替你赔偿。”

@重庆大学的明确表态,有利于重大学生在一些涉及价值观的重大社会问题以及实际行动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此种表态不是硬性灌输,而是标榜一种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同时有利于倡导学生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爱接地气,尽显“潮流范”

@重庆大学的青春气息十分浓厚,更喜欢在微博中迎合同学们的内容偏好,紧跟校园潮流的步伐。近日,@重庆大学了一组重庆大学学生自拍的“航母style”的照片,受到同学欢迎的同时还被各大媒体转载,微博阅读量目前已突破18万。

重大微博始终将学生生活作为重要的传播内容,从毕业季到新生军训,从春季运动会到百团大战,重大微博最喜欢关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欢记录学生们的喜怒哀乐。重大微博接地气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微博的内容中,微博的文体也在不断变出花样,如“画说重大”中的一条甄嬛体微博:“夜幕将至的重大校园是极好的,同学们也是真真儿的喜欢。高远的蓝天配上挺拔的主教,是最好不过的了。”高校官博采用当下网络上流行的文体微博新意十足,也让学生们备感亲切。

温情服务,体现“人情味”

重庆大学微博十分注重服务学生,利用微博节假日放假通知、调课通知以及考试安排等学生最关心的信息。除此之外,重大微博也时常会给同学们一些生活上的温馨提示,如天气变化、饮食搭配等。高校官微的内容中总是不乏校方宣传、活动信息等大事件,但从细微处关注民生才更能为其聚集人气,拉近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巩固高校微博体系中各群体的连接链。

@重庆大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子心语”话题便是体现这一特点的典型。微博的内容是一句唐诗宋词、散文美句、哲学启录以及心理导航,如“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这些广播为奔波在学习生活途中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心灵驿站,既可放松心情,也能触碰心灵深处。

——《2012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

中国高校微博排行榜

高校官方微博排名

1 华中科技大学

2 重庆大学

3 哈尔滨工程大学(微博)

4 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

5 清华大学(招生办)百年校庆

6 中国石油大学(微博)

7 华东理工大学(微博)

8 贵州大学(微博)

9 浙江大学

10 东南大学(招生办)

其他高校机构微博排名

(除高校官方微博)

1 团中央学校部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

4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

5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6 合肥学院共青团

7 中欧EMBA

8 长江商学院MBA

9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0 同济大学MBA

11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1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团委

13 川大共青团

14 清华MBA官方

15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16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17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微博)

18 青春三下乡

19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

20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

(排行榜使用了覆盖面、活跃度以及传播力三个指数,分别赋值40%、30%、30%,基础数据均由腾讯微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