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3:04:15

税收筹划权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1

(一)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分析。

税权作为一个税法概念,应当将其置于税收法律关系中,按照法律权利的一般原理对其进行解释。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形式多么复杂,最基本的当事人是国家和纳税人,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权不是国家单方面的权力;国家和纳税人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两极,理应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税权也应是国家和纳税人同时享有的税收权利或税法权力。

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税权即税法权利,是指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由此可见,对于国家而言,税权体现为对税金的取得和使用的权利;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权体现为纳税人对税收要素的参与决定权和对税款使用的民主监督权等。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和纳税人作为税收双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认识税权,提升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并将纳税人税权系统地划分为税收使用权、税收知情权、税收参与权、税收监督权、税收请求权等几类。

(二)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析。

对于税收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配论,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另一类是以西方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等价交换说、税收价格说和公共需要说,认为税收是公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是公民为获取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分析税权,将税权不仅定位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力与权利的追求,并将纳税人作为税收权利的主要地位,纳税人为了获得公共需要而纳税,政府则成为企业获得公共需要而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力。

(三)税收权力与税收权利。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利是权利主体在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从“权利是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的定义看,权力是权利的保障者和根本条件,而权利是权力所保障的对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税收权力就是保障税收活动正常运行必须且应该时,迫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为税收管理者——征税人所独自拥有且为被管理者所承认的强制力量。事实上税收权力是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和纳税人之间利益的根本手段,征税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委托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的代表。而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征税者的权利就是纳税人的义务,相反,纳税人的权利就是征税者的义务。

可见,税收权力和税收权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税收权力是税收权利的根本保障,是保障税收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的索取与利益的强制力量;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获得的利益。

二、企业的税收权利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是“逐利”和“趋利”经济。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实体和竞争主体,它具有各种能力和各种权利,能够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中,享有权利对企业至关重要,如果不保护并肯定这些权利,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也丧失了权利能力,同时也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那么,税收筹划是不是企业的权利,还应该从企业依法享有的税收权利谈起。

企业的税收权利也即纳税人权利。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拥有的权利,即通过税收来实现公共权力(政府)对个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仅指有形物品,也包括许多无形物品:一种重要的无形的公共物品就是“对产权的保护”。通常人们说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实行“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来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这些都不过是手段,所有这些手段最终生产出的东西,正是社会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权益保障的前提则是权益的确认(合法化),税收正是追求权益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纳税人权利正是通过纳税使得其自身权益得到合法化的确认和得到有效保障。纳税人权利在内容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同时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济与补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纳税义务而生的纳税人权利,例如目前体现在《税收征管法》(2002年实施)中纳税人的19项权利(知法权、知情权、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控告、检举权、申请获取检举奖励权、受尊重权、要求回避权、延期申报权、延期缴纳税款权、基本生活用品无税所有、使用权、委托权、受赔偿权、退回多缴税款并受补偿等)。广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公民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的权利。①

三、税收筹划权分析

(一)税收筹划权的法理基础。

税收筹划存在的法理基础在于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税收法定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私法自治则表现为公民个人参与市民生活、处分其私有财产权利的自主性。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证纳税人权利的实现。

1.筹划权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

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于英国。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只有国会通过法律才能向人民征税。此后,这一原则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宪法或法律接受,成为保障人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法定原则正式建立在西方社会契约自由和税收价格说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税收法定是法治主义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税收实体法定和税收程序法定。税收实体法定是指各单行税种法律中所共同规定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它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由法律明确。税收程序法定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它具体包括税额核定、税收保全、税务检查、强制执行、追缴追征等内容。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对税法的解释原则上只能采用字面解释的方法,不得作任意扩张,也不得类推,以加重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当出现“有利国库推定”和“有利纳税人推定”两种解释时,应采用“有利纳税人推定”,当税法有欠缺或存在法律漏洞时,不得采用补充解释的方法使纳税人发生新的纳税义务。税收立法的过失、欠缺与不足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合法程序来解决,在法律未经修改之前,一切责任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不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由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限制征税一方过度滥用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它要求构成课税要素的规定应当尽量明确,避免出现歧义。因此凡规定含糊不清或没有规定的,都应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没有违背税法中明文规定的内容,纳税人无论是利用优惠规定也好,还是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也好,都是纳税人的权利,是合法的,应当受到保护。所谓“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反映在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应避免道德判断。因为道德标准不是法律标准。道德规范不能等同于法律。道德标准是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而法律是立法机关的明文规定。虽然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会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但是法律一旦形成,就与道德规范相脱离,不受道德规范左右。正因为如此,虽然违法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的。

2.私法自治是筹划的内在动力。

私法自治原则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之上,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按照我国台湾法学家王泽鉴在《民法总则》一书中的观点,私法自治是个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组织的非法干预。私法自治原则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利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私法范围内,个人能够自主地参与经济活动,自由处分其私有财产,进而促进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英国著名法学家AJM米尔恩的阐释,权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资格。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行为权和接受权。享有行为权是指有资格去做某事或用某种方式做某事;享有接受权则是指有资格接受某物或以某种方式受到对待。基于私法自治原则,基于对税收利益的追求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税收筹划行为,是纳税人享有的行为权。按照经济学观点,纳税人(企业)是在社会经济状态中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的行为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偏好,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必然带来对税收筹划利益的追求与向往。

(二)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共同保障税收筹划权利的实现②。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具有客观性,如果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必须在客观上使个体的行为与法的规定相协调。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定原则同样为纳税人纳税、征税机关征税建立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规定,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是税收筹划行为,还是偷税、漏税、骗税行为,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定原则在相应的税收法律中予以明确。按照法学理论,法律一方面通过宣告权利,给予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义务,来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在税收法定原则下,纳税人一方面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行事。

税收法定的根本目的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并不背离私法自治原则。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各种纳税范围内,有根据自己生产、生活需要任意选择生产经营方式的自由,但自由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最终将导致自由的沦丧;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同样导致权利的滥用。税收法定对私法自治的限制,不会妨碍私法自治原则的适用。税收法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对鼓励国家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经营,调整私法自治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权在税收法定中是法律在其规定范围内所享有的权利,私法自治原则使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行使税收筹划权利,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则的相互界定,将税收筹划权的具体权利与行为范围体现在明确而具体的范畴内。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税收筹划权利必将作为一项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

(三)税收筹划权的法律意义③。

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即税权。相应地,税收筹划权作为税权的一部分则可以界定为在法律权利义务规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纳税人各种权利,税收筹划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原因在于权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法的规定性,它对权利拥有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权利拥有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以法律界定为标准,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后者则表明虽然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但还需要纳税人在守法的前提下,主动地实现其需求,即纳税人对自己主动采取的行为及其后果事先要有所了解,并能预测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税收筹划就是这种具有法律意识的主动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中,经济主体有自身独立的经济权利和利益,税收筹划权也成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税收筹划的发展史上,为大家公认的税收筹划产生的标志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的发言,他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税收筹划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成为奠定税收筹划史的基础判例。另一重要判例为1947年美国法官汉德在一个税务案件中的判词更是成为美国税收筹划的法律基石,原文如下:“法院一直认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不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不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的税收。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无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纯粹是奢谈”。这两个判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纳税人纳税筹划权利认可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法律上承认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中国加入的WTO和OECD组织赋予国民八项权利,其中便有纳税人的筹划权。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既是纳税义务人,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人,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纳税人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兼并与破产的权利。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从长远和整体看,税收筹划权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

注释:

①张祷:《对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认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2

(一)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分析。

税权作为一个税法概念,应当将其置于税收法律关系中,按照法律权利的一般原理对其进行解释。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无论形式多么复杂,最基本的当事人是国家和纳税人,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权不是国家单方面的权力;国家和纳税人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两极,理应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税权也应是国家和纳税人同时享有的税收权利或税法权力。

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角度看,税权即税法权利,是指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由此可见,对于国家而言,税权体现为对税金的取得和使用的权利;对于纳税人而言,税权体现为纳税人对税收要素的参与决定权和对税款使用的民主监督权等。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和纳税人作为税收双主体之一的角度来认识税权,提升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并将纳税人税权系统地划分为税收使用权、税收知情权、税收参与权、税收监督权、税收请求权等几类。

(二)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析。

对于税收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配论,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另一类是以西方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等价交换说、税收价格说和公共需要说,认为税收是公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是公民为获取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分析税权,将税权不仅定位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力与权利的追求,并将纳税人作为税收权利的主要地位,纳税人为了获得公共需要而纳税,政府则成为企业获得公共需要而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权力。

(三)税收权力与税收权利。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权利是权利主体在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从“权利是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的定义看,权力是权利的保障者和根本条件,而权利是权力所保障的对象,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税收权力就是保障税收活动正常运行必须且应该时,迫使被管理者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为税收管理者——征税人所独自拥有且为被管理者所承认的强制力量。事实上税收权力是保障社会公共资源和纳税人之间利益的根本手段,征税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委托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维护与增加的代表。而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和索取,是社会管理者、领导者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索取和必须且应该得到的利益。征税者的权利就是纳税人的义务,相反,纳税人的权利就是征税者的义务。

可见,税收权力和税收权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税收权力是税收权利的根本保障,是保障税收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的索取与利益的强制力量;税收权利是税收权力保障下的权利主体必须且应该获得的利益。

二、企业的税收权利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是“逐利”和“趋利”经济。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元,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实体和竞争主体,它具有各种能力和各种权利,能够独立享有权利并承担责任,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中,享有权利对企业至关重要,如果不保护并肯定这些权利,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也丧失了权利能力,同时也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那么,税收筹划是不是企业的权利,还应该从企业依法享有的税收权利谈起。

企业的税收权利也即纳税人权利。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拥有的权利,即通过税收来实现公共权力(政府)对个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仅指有形物品,也包括许多无形物品:一种重要的无形的公共物品就是“对产权的保护”。通常人们说国家和政府的职能是实行“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来建立和稳定社会秩序,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这些都不过是手段,所有这些手段最终生产出的东西,正是社会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权益保障的前提则是权益的确认(合法化),税收正是追求权益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纳税人权利正是通过纳税使得其自身权益得到合法化的确认和得到有效保障。纳税人权利在内容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同时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济与补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纳税义务而生的纳税人权利,例如目前体现在《税收征管法》(2002年实施)中纳税人的19项权利(知法权、知情权、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控告、检举权、申请获取检举奖励权、受尊重权、要求回避权、延期申报权、延期缴纳税款权、基本生活用品无税所有、使用权、委托权、受赔偿权、退回多缴税款并受补偿等)。广义的纳税人权利指的是公民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的权利。①

三、税收筹划权分析

(一)税收筹划权的法理基础。

税收筹划存在的法理基础在于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税收法定是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私法自治则表现为公民个人参与市民生活、处分其私有财产权利的自主性。税收法定和私法自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共同保证纳税人权利的实现。

1.筹划权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应有之义。

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于英国。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只有国会通过法律才能向人民征税。此后,这一原则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宪法或法律接受,成为保障人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法定原则正式建立在西方社会契约自由和税收价格说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税收法定是法治主义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税收实体法定和税收程序法定。税收实体法定是指各单行税种法律中所共同规定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它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由法律明确。税收程序法定是指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它具体包括税额核定、税收保全、税务检查、强制执行、追缴追征等内容。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对税法的解释原则上只能采用字面解释的方法,不得作任意扩张,也不得类推,以加重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也就是说,当出现“有利国库推定”和“有利纳税人推定”两种解释时,应采用“有利纳税人推定”,当税法有欠缺或存在法律漏洞时,不得采用补充解释的方法使纳税人发生新的纳税义务。税收立法的过失、欠缺与不足应由立法机关通过合法程序来解决,在法律未经修改之前,一切责任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不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由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限制征税一方过度滥用税权,保护纳税人权利,它要求构成课税要素的规定应当尽量明确,避免出现歧义。因此凡规定含糊不清或没有规定的,都应从有利于纳税人的角度理解。也就是说,只要没有违背税法中明文规定的内容,纳税人无论是利用优惠规定也好,还是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也好,都是纳税人的权利,是合法的,应当受到保护。所谓“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反映在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要求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应避免道德判断。因为道德标准不是法律标准。道德规范不能等同于法律。道德标准是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而法律是立法机关的明文规定。虽然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会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但是法律一旦形成,就与道德规范相脱离,不受道德规范左右。正因为如此,虽然违法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不能反过来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的。

2.私法自治是筹划的内在动力。

私法自治原则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之上,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按照我国台湾法学家王泽鉴在《民法总则》一书中的观点,私法自治是个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主参与市民生活,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组织的非法干预。私法自治原则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利界限,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私法范围内,个人能够自主地参与经济活动,自由处分其私有财产,进而促进市场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根据英国著名法学家AJM米尔恩的阐释,权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资格。它可以分为两大类:行为权和接受权。享有行为权是指有资格去做某事或用某种方式做某事;享有接受权则是指有资格接受某物或以某种方式受到对待。基于私法自治原则,基于对税收利益的追求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税收筹划行为,是纳税人享有的行为权。按照经济学观点,纳税人(企业)是在社会经济状态中从事生产、消费、交换的行为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偏好,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必然带来对税收筹划利益的追求与向往。

(二)税收法定与私法自治共同保障税收筹划权利的实现②。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具有客观性,如果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必须在客观上使个体的行为与法的规定相协调。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收法定原则同样为纳税人纳税、征税机关征税建立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规定,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是税收筹划行为,还是偷税、漏税、骗税行为,这些都需要税收法定原则在相应的税收法律中予以明确。按照法学理论,法律一方面通过宣告权利,给予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义务,来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在税收法定原则下,纳税人一方面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行事。

税收法定的根本目的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并不背离私法自治原则。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各种纳税范围内,有根据自己生产、生活需要任意选择生产经营方式的自由,但自由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最终将导致自由的沦丧;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同样导致权利的滥用。税收法定对私法自治的限制,不会妨碍私法自治原则的适用。税收法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对鼓励国家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经营,调整私法自治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权在税收法定中是法律在其规定范围内所享有的权利,私法自治原则使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行使税收筹划权利,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则的相互界定,将税收筹划权的具体权利与行为范围体现在明确而具体的范畴内。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税收筹划权利必将作为一项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

(三)税收筹划权的法律意义③。

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国家和纳税人基于税法事实而享有的对税收的征纳和使用的支配权利,即税权。相应地,税收筹划权作为税权的一部分则可以界定为在法律权利义务规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在法治社会中,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纳税人各种权利,税收筹划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原因在于权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法的规定性,它对权利拥有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权利拥有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前者以法律界定为标准,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后者则表明虽然法律对权利的规定是实施权利的前提,但还需要纳税人在守法的前提下,主动地实现其需求,即纳税人对自己主动采取的行为及其后果事先要有所了解,并能预测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说,税收筹划就是这种具有法律意识的主动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中,经济主体有自身独立的经济权利和利益,税收筹划权也成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税收筹划的发展史上,为大家公认的税收筹划产生的标志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的发言,他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税收筹划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成为奠定税收筹划史的基础判例。另一重要判例为1947年美国法官汉德在一个税务案件中的判词更是成为美国税收筹划的法律基石,原文如下:“法院一直认为,人们安排自己的活动,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不可指责的。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不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而且这样做是完全正当的,因为他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国家的税收。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无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纯粹是奢谈”。这两个判例,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纳税人纳税筹划权利认可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法律上承认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中国加入的WTO和OECD组织赋予国民八项权利,其中便有纳税人的筹划权。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既是纳税义务人,又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人,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纳税人有从事经济活动、获取收益的权利,有选择生存与发展、兼并与破产的权利。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属于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从长远和整体看,税收筹划权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

注释:

①张祷:《对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认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3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形式与结构设计

(一)信托型组织结构

信托型组织结构是指投资活动各方依据《信托法》等相关法律,通过订立相关合同,实现权利义务的组织形式。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这种结构中,涉及到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三方,其中委托人在投资活动中投入资本,受托人以委托人投入的资金为基础管理经营性资产,托管人在这种信托关系中主要负责发挥资金的托管人和监管人的作用,委托人依靠受托人和托管人对投入的资金进行负责任的运作而获利。基金托管人和托管人通过收取基金托管费和管理费获利。三方按照信托契约在这一信托活动中不断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互相监督,使信托关系得以维持。此外,随着基于信任的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契约制度应运而生。类似于基于信任的组织结构,契约制度也通过建立相关的契约来界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但在这种模式下,各方联系更加紧密,客户可以积极参与基金的实际运作,变被动的态度为主动,从而保证基金运作的链条不会断裂。

(二)公司型组织结构

公司型组织架构是指投资基金按照公司模式合理运作,即设立董事会和大股东监事会,通过例会或临时会议讨论解决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组织架构内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发展战略和实际业务运作中的具体实施方案等。这种组织结构是私募股权组织结构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主要形式可分为有限责任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前者。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公司的所有资产都来自股东,即投资者,投资者的利益是通过公司经营的盈亏来实现的,但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实际经营,而是由基金经理,即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类似于信托型的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基金经理的收入也处于固定状态,但为了达到利用投资基金获取更大经济利润的目的,往往会设置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认真负责地进行资本运营,以扩大公司规模、扩大公司市场的形式实现资本流通和增长,进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合伙型组织结构

随着我国《合伙企业法》有关规定的不断完善,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变得明显起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办初期更愿意以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创办企业。在该结构中,合伙企业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存在连带责任,即合伙人对经营亏损现象产生的债务负责,企业关闭后,合伙人的收益收入也随之终止;而后者的构成稍复杂一些,主要由共同连带责任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合伙组建,在此模式下,共同合伙人对基金的亏损和实际营收承担连带责任,即基金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独立运作,从而共同合伙人退出基金,并保证两类合伙人的投资基金规模都获得相应的百分比收益。

二、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筹划的现状

(一)对税收筹划理解不足

税收筹划理解不足基本上可以视为当前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筹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问题表现方面,可以从基金层面与投资者层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其中,从基金层面上来看,基金管理团队始终将侧重点放在筹资与生产当中,对于税收筹划关注力度较小,且对于税收筹划的投资力度也表现较小,导致在税收筹划理解深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现象。从投资者层面上来看,股权基金可根据投资者属性的不同细化分为机构投资者与自然人投资者两种。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公司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符合自身发展的税收计划,并全权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税收计划工作。而对于自然人投资基金等其他投资形式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可以视为实现盈余基金目标的增值渠道,在对私募基金税收计划的前瞻部署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问题。

(二)未充分利用优先政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私募证券基金重复征税问题普遍且混乱。从问题成因上来看,主要是因为行业体系对于优先政策并未进行充分利用,如行业乱象问题严重,如从业人员对于税收制度缺乏深刻了解;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合理利用。以上种种皆会导致税收计划难以实施。除此之外,不管是公司投资者,亦或是自然投资者,在税收政策的理解上以及践行上均存在盲区问题。如上述主体人员并未深刻意识到合伙制的灵活性,在相关工作实施方面存在滞后性问题。

(三)未实施税收风险防范

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所制定的私募股权基金税收计划尚且难以抵挡税收风险带来的危害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税务登记不完整不利于形成行业规范,长期以往容易对行业的的阻碍性影响。除此之外,在税收风险的控制管理方面,行业内部应该对税收主体进行全面分析,以保障投资金融项目转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四)缺乏税收筹划人才

我国在私募基金税收筹划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人才资源匮乏问题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从客观角度上来看,税收筹划基本上可以视为一项集成专业性与实物性于一体的工作内容。要求从事于税收筹划的财务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保障税收筹划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多数从上述工作的财务人员难以满足税收筹划工作需求,且在实践经验方面表现匮乏,容易对我国私募基金税收筹划工作造成滞后性影响。

三、加强私募投资税收筹划的对策

(一)改善税收认识,正确理解筹划目的

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基本上可以视为稳定有序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关键前提,同时也可以视为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的有效保障。针对于此,相关行业内部必须对私募基金税收筹划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通过正确理解筹划目的,保障私募基金税务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其中,关于基金的分类以及私募基金的划分可以参照图1。首先,要从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入手,纠正以往税收筹划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在一些私募基金或企业的税收概念中,税收筹划是指通过逃税或其他非法手段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为避免这种对私募基金的误解带来的潜在风险,相关负责人应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建设企业文化等方式积极宣传正确的规划意识,加大对税务规划基金的投入,给予税务规划负责人更大的规划自由和空间,建立积极的规划;其次,私募基金方面应该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可通过不断加大税收筹划资源投入力度,保障私募基金纳税筹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当前税收筹划存在的错误观念进行适当纠正,并通过引导管理团队,减少税收筹划违法问题出现;第三,企业投资者在筹划经营活动税收工作时,应该适当加强对私募基金投资金额等重要事项的统筹规划力度。除此之外,自然人投资者通过自主学习等途径方式明确掌握纳税权利及相关义务,避免出现投资决策失误问题。

(二)健全税收筹划基础,有效防范纳税风险

为健全完善私募资金税收筹划内容,有必要对当前税收筹划基础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合理改善。在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筹划中,为了有效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私募股权基金的收益,应注重税收筹划基础工作的完善,全面防范税收风险,确保私募股权基金的稳定发展。首先,制定科学的税收筹划方案。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筹划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基金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如何延长纳税时间,并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制定税收筹划方案,以保证筹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在规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政策的变化。如果税收政策变化影响规划方案,应及时调整方案,有效规避规划风险;其次,积极完善税务登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纳税时,要注意税务登记。一旦发生交易,应及时做好税务机关的登记工作,规范填写投资人和投资金额,做好信息报送和披露工作,提高税务登记的全面性,降低税务风险;第三,应该对税务登记进行适当改善。举例而言,私募股权基金可通过利用税务登记政策的途径方式,对关键信息的提交行为进行准确记录,并向主体部门进行登记处理;第四,在阵营改革政策方面,应该根据该项业务是否属于营改制范围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除此之外,为避免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存在混淆问题,可通过规范财务会计方式,正确处理财务问题。另外,对于税务部门改革,私募基金要按照税务部门改革的程序和规定进行税务管理。同时,私募基金应严格按照规定独立运作,规避税收风险,发挥税收筹划作用,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

(三)全面了解优惠政策,合法获取税收利益

为合法获取税收利益,相关人员应该根据税收政策所提供的普遍优惠以及私募基金特殊优惠,对当前投资方向进行合理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投资居民企业或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非上市)等方法途径,保证可以从相关政策中实现对私募基金的税收优惠处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也可以主动利用各地区政府对私募基金所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稳定提高税收整体利益。一方面要求私募基金相关税务领导充分了解投资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借鉴其他成功的税收筹划成功案例,实现合法避税,掌握正确的筹划方向;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或自然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投资收益的税率灵活分配投资收益,实现重税科目的转移,降低税额。该项目以嘉兴南湖基金镇为例,通过合理利用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实现税收筹划和避税,即基金注册地选择在南湖金融区。在《关于促进南湖区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内容中,新注册或新迁入南湖金融区的投资企业,自纳税之日起6年内,可享受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财政收入70%的奖励,使项目税额大幅优惠和提高。

(四)制定税收激励政策

政府引导是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筹划的最大动力,既能增加股权投资,又能解决股权资本失控的问题。因此,响应国家政策,引导国家同向,支持地方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税收激励政策是提高税收筹划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我国现行税种相比,设立资本利得税有助于激发私募股权基金企业纳税申报的积极性,提高税收筹划的科学性。虽然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资本利得税,但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主体,所有与利润挂钩的内容都要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的资本利得税,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投资时间设定相应的税率,为新能源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定合适的优惠政策,以发挥税收激励作用。在合伙私募股权投资中,资本利得税的设置和税收优惠的发挥为税收筹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控制了投资基金的税收成本。

(五)培育税收筹划人才,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人才资源始终是保障税收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税收筹划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行业内部应该加强对税收筹划人才的培育力度。最好可以通过多渠道方式增强财务人员的资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私募基金税收筹划工作的准确贯彻与落实提供良好保障。举例而言,可通过设立选聘标准,对财务人员聘请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同时,可开展入职岗前培训工作,让每一位财务人员都可以明确税法变化以及私募基金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像税务机构等通过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积极培育与税收筹划相关的专家,为私募基金税收筹划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良好资源保障。以下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成长路径示意图:(图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成长路径示意图)另外,在税务方面,这类机构以涉税为主要工作内容。为保证工作质量,还应开展专业知识和税收法规的基础学习和灵活应用,为私募基金的税收筹划工作提供合作渠道;最后,税收征管部门还应提升本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税务执法人员、基层税收征管人员和其他与私募基金税收直接相关的岗位人员,并应以较强的专业素质帮助税收筹划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4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来说,就是主要从事私人股权投资的基金,主要投资标的一般都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或者是已经上市的公司非公开交易的股份,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他们获利的方式跟公募基金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股权的买卖获得收益,而是通过整合手中公司用于上市、管理层收购等股权转让这些方式来获利。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面向的对象范围比较窄,虽然其募集对象相比公募基金要少得多,但是大都是资金雄厚的个人或是资本构成较高的机构,虽然数量比着公募基金要小很多,但是资金量却一点也不比它小。在安全性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对于公募基金风险性要大得多,主要是他投资时间相对较长,与公募基金不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要对企业的成长性做出保证,时间必定要长很多。对于退出渠道,股权投资跟证券投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证券在二级市场可以随时卖出,但是股权投资基金却并不可以随时退出,基本只能通过上市或者股权转让这几条路,变现比较困难。

二、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情况

(一)建立统一的税收政策,防止重复征税。在国外,基本都会制定统一的税收法律,来进行税收。基本的政策一般就是,国家先通过基本的税收法案,然后各个州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所以,再具体实行过程中,基本都采用有限合伙制,成立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征税,根据利润最终流向来确认真正纳税主体。合伙企业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是作为传输媒介,所以各人员只是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税收激励目标。大多数国外发达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发展,都会根据本国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针对特定的企业来进行,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一般享受政策的企业都是高新科技产业,在他们还处于起步阶段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美国,为了提高企业的科技投入,指定相应的税法,根据企业在实际过程中对科技的投入程度,对税费进行减免,给予一定免征额,免征额的额度,取决于企业实际的科技投入,也允许企业逐步使用其抵扣的额度。还有是为了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一般都对目标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长期资本税率,投资时间越长,给予的税率越低。

三、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税收情况

(一)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的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跟正常的注册公司几乎一样,也有完整的公司架构,成立起来也算是比较方便,一般都以“投资公司”命名,公司营业范围包括证券投资、个人理财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投资公司股东数目都不是很多,但是出资额都比较大,这样的话,在保有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也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性质。在这个公司中,资金都由基金管理人管理,管理人在管理基金过程中收取管理费,这些都计入成本之中。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以及取得收入的组织,都需要按照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划分,一般分为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无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是何种性质,由于它是公司制企业,所以都适用于《中国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是必须要缴纳的。在具体适用税率问题上,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一般的企业所使用的税率都是25%,但是依据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所取得的收入按照20%税率缴纳,那么什么是非居民企业呢?非居民企业,是那些依照国外法律在中国境内创立的,但是管理机构并不在国内,或者是他的机构并不在国内,但是企业所的有从中国境内获取的,这些都叫做:非居民企业。所以说,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按什么标准缴税,要具体看这个基金是什么性质的,如果是普通的公司,就按25%缴纳,如果是非居民企业性质,那就按20%缴纳。(二)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是高素质的人才,正因如此,各种要素按贡献相分配,以及人才的市场需求,导致现如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采用合伙的形式。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存在形式,已被立法认同。在具体的施行政策上,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所有中国境内的企业和有收入的组织,都需要缴纳企业所得说,但是合伙制企业不适用于本法律。也就是说,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无论其合伙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

四、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各地税收政策并不一致。我国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没有统一的优惠政策,所有政策基本都由地方政府制定,这就导致了各地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合伙企业的合伙企业税法,这就导致了各地按照企业性质收税。合伙企业是自然人的,就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合伙企业是法人或组织的,就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通过股权转让所得收益,是以什么名义来进行认定,各地差异很大,自然人通过股权转让所得收益,收取20%个人所得税;有些地方,按照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使用分级税率征收。例如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把注册地设置在西藏,但是实际经营地还是在内地,就是为了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政策,较少税费支出。(二)合伙企业权析不明确,导致重复收税。根据《合伙企业法》第六条规定,在合伙制企业中,其合伙人根据各自主体的性质,分别按照其自身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或者是个人所得税。但是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合伙制企业在被投资企业身上取得股息分红,当收益进行再分配时,这一利润实际是税后的利润,但是仍然需要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原因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申请可计入免税所得的股息红利,应当是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所取得的税后利润,而由于合伙制企业是先进行利润分配,再交税,所以无法满足条件,导致了重复征税。(三)没有很好的税收激励政策。对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我国给予的税收优惠比较少,没有统一的税收激励政策。国家关于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抵扣,虽让现在国税地税已经合并,但是具体细则并未出台,地方政府还是多用税收返还等政策进行调节。各国作为常用税收激励手段,一般通过调节资本利得税率,来控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而我国并没有资本利得税,所以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四)合伙制企业投资者无法跨企业弥补亏损。国家明确规定,合伙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各合伙人不得用其合伙企业的亏损来抵消其盈利,投资者兴办两个以上企业时,企业的年度经营,无法进行跨企业弥补,只得分开计算。这样的规定有些不合理,同样是一个投资人,一个法人,无法统一计算,这样也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五、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税收政策。对于不同地方的税收政策,应当做到相统一,统一相关税率,对于合伙制企业,权责分明,适应分流原则,对于取得的股息分红,计入免税所得,可以以此作为免税收入。对于不同地域的税收要求,尽量做到统一,以此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制定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对于当前我国税种,可以开设资本利得税。我过没有专门的资本利得税,一般都是跟个人所得税相挂钩,只要是利润所得,就需要缴税,这样确实有些片面。设立资本利得税后,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投资时间,可以设定不同的税率,针对那些小微企业或是高科技产业,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以此来进行税收激励。(三)允许投资人跨企业进行弥补。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其属于高风险行业,应当对其行业进行一定的支持。但是现如今谁发规定,合伙制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无法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来抵消其盈利,各算各的。因为很多投资人都会投资多个项目,当一个项目亏损时,另一项目可用其盈余来抵消亏损,来减少税费缴纳,提高投资人积极性。但是现在并没有相关规定,同一投资人的在不同项目中所取得的盈亏,应当整合计算,如果经营亏损,可用下一年度利润所弥补,这样也符合一般发展规律。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并不完善,其税收政策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建立统一的税收政策,对重点投资进行大力扶持,以此来不断完善当前税务政策,促进整个行业蓬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J].会计师,2018(14).

[2]陈爱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结构设计与税收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

[3]王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7(19).

[4]陈伟杰,李士华,孟路.中国私募股权税收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0).

[5]纪慧慧.试析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北方经贸,2016(1).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5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能够借助当下的税务法律政策,帮助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避税,减轻企业税务负担的同时,还帮助企业规避税务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收益。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对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影响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方法,促使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发挥更大作用价值,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长期股权投资在会计核算中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会计核算是长期股权投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能否进行税收筹划,其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在我国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关于税款缴纳,我国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这是任何机构均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整体税收征纳而言,本身具有无偿性、强制性、规范性与固定性特征。如今随着企业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在财务管理方面,针对纳税筹划的内涵认识也更加深刻[1]。同时在会计事务所以及其他组织机构的帮助下,纳税策划理念越来越成熟,采用的纳税策划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这些都意味着我国财务管理已经能够更好地进行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二者系那个户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纳税虽然具有强制性特征,但相关税收政策的颁布却非常人性化,本身为企业带来了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企业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进行税收筹划,合理合法避税,降低自身成本。不仅如此,我国政府为了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从而给予企业经营行为一定的引导,保障社会经济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总而言之,如今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通过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纳税筹划,全面保障自己纳税的合理性,降低自己的纳税成本,减少自身税负,未来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规避外部经营风险,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为达到上述目标,必然需要通过内部科学控制与外部政策合理利用来实现,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合理合法避税,减轻自身税负,提升自身整体经营效益。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整体市场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因此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做好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更为重要地是,需要将税收筹划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凸显企业财务的成果,实现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2]。与此同时,企业在实际进行纳税时,还需要严格按照我国当下税务法律规范纳税,因此企业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活动内容的实施必然会受到我国法律规范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为了能够实现最终的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还需要加强对相关税收法律及优惠政策的重视,并从内部控制入手,配合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好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促使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财务管理理论带来的影响

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通过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明确经营目标,还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水平。不仅如此,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便是帮助企业合理合法地减轻税负,因此还能够为企业带来非常多“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愈发的激烈,企业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从税收筹划入手不失为一项有效选择,通过借助税收筹划,合理合法避税,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自身经营收益。除此之外,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长期盈利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身经营行为合理合法,保证自身合法地位,尤其是要避免偷税漏税,未来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当下企业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时,通常面临诸多工作活动内容,比如股权分配活动,经营投资活动、利益分配活动等,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上述活动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明确相关的活动内容细节,才能确保税收筹划决策正确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在实际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还需要获得相应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提升税收筹划的合理性,从而更好地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对财务管理实况带来的影响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税收筹划,需要立足当下实际财务状况,做好全面的监管与调查工作,只有了解企业财务经营实际,才能确保筹划的合理合法性。如今随着企业经营不断发展,自身规模不断增大,面临的纳税种类越来越多,企业自身的税收筹划意识也越来越强。针对如何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一些企业专门邀请相关专业机构负责,或者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来抓。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税收筹划经营效益,则需要上述相应机构了解当下我国当下税务法律信息以及最新的财务税收优惠政策,并能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合理合法的帮助企业自身规避掉一些税负,同时也确保企业应缴纳的税全都能够足额缴纳。在帮助企业规避掉一些隐藏的财务税收风险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与此同时,上述这些机构还能对企业实时纳税缴税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漏掉的税务问题,从而有效保障企业纳税经营的合法性,实现稳定经营顺利发展。

(三)对财务管理对象带来的影响

在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针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一般还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对象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现金流管理方面。首先,企业在实际进行现金流管理的过程中,在我国享有税法的规定性,针对内部固定资产的调节,一般是通过进行资产的折旧或者缩短资产折旧年限方式来完成,从而使得企业当期盈利合理减少,从而能够有效延缓企业的纳税时间,便于企业能够在纳税优惠政策的时间段进行纳税。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加强对纳税政策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利用其中有利于企业纳税的政策内容,降低自身税率,实现免税,从而达到降低自身税负,提升自身经营效益的目的。

四、企业财务管理中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方法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我们还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一些方法:(1)科学利用现有的会计政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二者在制度及内容方面也不断趋同。基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政策,做好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并且这种方法成本较低,实际操作也比较简单,同时不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太大的影响,本身也有着非常大的操作空间。与此同时,从当下的会计准则来看,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一般有两种核算方法,一是成本法,二是收益法。在国内最新的会计准则中,扩大了前者核算单位,将“控制”的核算方法由收益法转为成本法。这一做法有两点益处,一是在会计和税法上确认方面,收益时间变更能够达到一致,因此不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整体核算更显客观公正[3]。二是只有在宣告发放股利的情况下,投资企业才会实现收益确认,并将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若被投资企业保留部分利润,那么对投资企业而言,可以将该部分已经实现的收益作为将来追加投资或者挪作他用,通过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便能够起到规避或延缓纳税的作用。(2)先进行股利分配,再转让股权。针对一些民营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还可以选择先进行股利分配,再转让股权的方式,能够免交所得税。一般情况下,股息是企业税后所得的收益,因此对投资企业而言,针对这一收益不需要重复征税。而红利是企业经营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全额进行税务缴纳。以下是举例讨论:现有某A企业,向B企业投资了700万元,占股70%,在若干年后,A企业将手中持有的股份以910万转让给C企业,已知乙企业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如果选择直接进行股份转让,那么A企业的转让收益为910-700=210万元,此时需要缴纳的税额为210×25%=52.5万元。如果可以先分配30%利润,此时A企业能够分配得63万元,然后A企业再将股权以剩下的847万转让给C企业,那么在这一情况下,A企业只需要缴纳所得税147×25%=36.75万,从而能够为自身节省15.75万元。(3)针对一些特殊性税务处理。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能够进行免税:一是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高于被收购企业的50%,二是收购企业在该股权发生时,股权支付的金额高于交易发生额的85%,那么企业无需进行缴税。

五、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对于当下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水平,还能够降低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基于此,需要我们提高对长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的重视程度,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好相应筹划方法策略的落实,推动企业经营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元宏.关于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3).

[2]王连针.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探究[J].理财(财经版),2019(10).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6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策划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已从不稳定的基础逐渐初具规模。因此,私募股权投资税收筹划是提高私募股权收益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投资集团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根据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我们将分析私募股权基金税收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现状

现今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结构主要是合伙制和公司制这两种存在方式。由于两种组织模式的依据就不同,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但是不管哪种制度在业务方面都需要联系到投资人、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基金管理人。在征税过程中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股息、红利来获取收入;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股权转让获取收入。1.1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不足。一是在基金层面,私募股权基金可以实现资产保护和估值,为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并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尽管税收筹划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管理要素,但基金管理团队更加关注筹资和生产,但对税收筹划的关注较少,对税收筹划的投资也较少。此外,在某些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中,税收筹划使用非法手段来“筹划”税收,减轻税收负担。例如,一些地下私募股权基金冒充年度亏损以掩盖利润和逃税的幻想。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节省税款,但是会受到税务机关的惩罚[3]。二是在投资者层面。私募股权基金具有两个投资者属性: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对于前者,公司实施自己的税收计划,并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计划。对于自然人投资基金其投资形式只是盈余基金的增值渠道,因为生产和管理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因此,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税收是公司计划的重点,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制度并未得到重视。与机构投资者的担忧相比,自然人投资者无视私募基金的税收计划。1.2优先政策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私募证券基金重复征税这样的现象十分混乱,这也是相关负责人的难题。私募基金首先要在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主要以管理公司的形式进行操作。当投资获取收益返还给出资时,将会有税收部门向管理公司征收利润所得税。出资人获取的利益,将会被税务部门在年底被重新计算所得税。但是,基于对税收制度缺乏了解,私募股权基金无法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计划尚未实施,因此有必要提高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其次,合伙制和合同制实行“先分税后再纳税”的原则,投资者自行缴纳所得税。国家税收政策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优惠规则。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将获得20%的企业所得税减免[4]。如果合同基金中的企业投资者税率低于25%,则无需缴纳所得税。无论是公司投资者还是自然投资者,他们在税收政策上都有一定的盲点。他们没有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全意识到合伙制的灵活性,最后,在统一的国家税收政策下,地方政府为私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优惠空间。1.3未实施税收风险防范。目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计划还不足以防止税收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另外,税务登记不完整。由于对税收登记政策缺乏了解,一些私募股权基金没有及时对税收进行登记。在尽量减少金融风险的情况下,要加强防范。消极收入的征税要求是偏向长期活动,比如此时段的鼓励资本投资;抑制短阶段的投机套利。鼓励投资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避免金融空转行为。如果不能够对税收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整个税收行业都会收到一定的冲击,不利于形成行业的规范,不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工作的进行[5]。而且根据税收风险进行相应的方法控制,也必须要对目前整个税收的主体进行严格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投资金融项目的转移,也必须要利用金融的风险管理分析,实现整个税收行业进行全面的改善,总体来说如果不能根据行业所行进的具体因素来进行控制,就很难影响当前行业发展的具体模式,也会对募资企业产生一定的投资工作反应。而后期对于不同的鼓励资本投资模式以及一致性的投资套利,也必须要以鼓励投资作为基本核心,通过相应的鼓励工作来加强当前对于整个经济行业的冲击,然后要对相关的防控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确保收税计划可以稳定的实施,来提高当前股权募资所需要的各项经济效益,对于当前的整个税收行业都有一定的价值作用。

2加强私募股权投资股票基金税收计划的措施

由于风险投资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税收筹划已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的长期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从四个方面得到了加强:税收筹划、税收风险、优先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形势下,我们将优化资产管理行业生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寻求保护。私募股权基金是近几十年来在金融市场出现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公司的融资方式,而且促进了被投资公司的价值增长。它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增加投资回报率的投资方法。这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2.1完善税收筹划基础并有效防范税收风险。为了完善私募基金的税收筹划,有必要改善税收筹划的基础,有效防范税收风险,确保私募基金的平稳发展。税收计划。首先是改善税务登记。私募股权基金加深了对税务登记政策的理解,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和州税务机关登记,规范了投资者、投资金额、股息收入等相关信息的提交和披露。我国需要改进自己的登记。此外,关于阵营改革政策,有理由确定私人股权基金是否参与了阵营改革。如果该业务属于营改制范围,则私募股权基金必须通过国家税务部门的改革程序,并按照有关规定进入税收管理体系。其次是规范财务会计。为防止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混淆,适当设置会计科目,严格处理财务问题,禁止建立“账户外账户”和“小额资金”。私募股权基金严格按照规定独立运作可以有效地避免税收风险。2.2标准化投资政策。响应国家政策,与国家引导方向相一致。支持当地的要求,因地制宜,与地方市场相适应。跟随政府引导基金促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程度。政府的引导是最大的动力,其增加了股权投资,解决了股权资本的不受控制的问题。为企业股权融资的创新具有控制作用,使财政资金发挥其巨大影响。目前,中国对长期和短期投资征收统一税率,并且在规范资本投资方向方面不起作用。长期资本投资收入按资本利得税征收,及时征收较低税率,并刺激个人储蓄和社会剩余资金通过私人资本流入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水平并促进就业[6]。2.3避免减税和双重征税。根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分配给公司私募股权投资者的自然投资者的股息免征企业所得税,直接征收个人所得税,或者对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实体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双重征税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免征个人所得税,由私人股本基金的税收承担余额。这样可以使得整个税收过程更加合理,也能够促进整个税收筹划的进行。使当前的税收管理模式进行合同变更,因为目前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在进行不同的股权变更模式中,也必须要将私人的股份资金实现承担的应用,因此要进行减税的资金变动的时候,还要做好对应的减税政策体制分析,而这一过程也就要求个人所得税和个人征集税,都必须要能够以双重征税的各项制度来进行核心控制。它同时也会对当前的各项资金做好有效的控制,实现相应的税收承担金额,而且税收的过程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合理化,从而保证整个税收筹划工作中个人所得税预的合理计算与分析,能够符合当前投资视角下的税收征集企业的资金目的和资金流程,能够以流程作为控制来提高整个公司的相关政策制度模式化的提高。2.4按时培育税收筹划人才,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首先,企业要严格设立选聘标准,确保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符合工作需求;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开展入职岗前培训,并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帮助财务人员掌握新的税法知识,同时加大培育力度,培育复合型的税收筹划人才,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次,在税务机构方面,其应当深入了解税收专业知识,积极进入更多的税收筹划专家,大力开发针对私募基金的税收筹划业务。最后,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税务征管部门的培训工作,并设置专门的咨询岗位,提高税务执法人员、基层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税收优惠咨询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希望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启发。私募股权是近几十年来在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种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出现,不仅改善了公司的融资方式,而且促进了投资公司价值的增长。它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增加其投资回报率的投资方法,这在当今的金融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税收政策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马雪飞.试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税收筹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9(5).

[2]段晓旭,王晶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个人投资者涉税问题探析[J].齐鲁珠坛,2019(1).

[3]段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视角下的陕西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究[J].纳税,2019,13(11).

[4]杨康.关于设立境外产业基金助力企业“走出去”的相关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9,190(5).

[5]郭滨辉.有限合伙私募股权基金所得税穿透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9,610(10).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7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与特征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活动的事先筹划或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的合法行为。由于税收筹划在客观上可以降低税收负担,因此,税收筹划又称为“节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企业要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要在哪个国家办企业,就应了解这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决定是办分公司还是办子公司。如果这个国家税率比较低,就可以设立子公司;如果税率比较高,就可以考虑办分公司,这就是税收方案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一项税收筹划活动。在西方的大公司里,一般都设立了税收筹划的专门机构,它的税收筹划人员每年可以给公司节约一笔数额可观的资金。目前,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有一批人是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税收筹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其中也蕴藏着重要的商机,已经有众多的大型企业在寻找专家、学者进行税收筹划,学界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本实践问题予以探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十年,税收筹划将成为中国的一项“朝阳产业”。

(二)税收筹划的特征

从税收筹划的产生及其定义来看,税收筹划有如下五个主要特征:

第一,合法性。税收筹划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的选择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不仅仅是合法的,在很多情况下,税收筹划的结果也是国家税收政策所希望的行为。我们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而不能通过违法活动来减轻税收,减轻税收的行为至少是不被法律所禁止的。因此,我们要熟悉现行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第二,选择性。企业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是多方面的,如针对某项经济行为的税法有两种以上的规定可选择时,或者完成某项经济活动有两种以上方法供选用时,就存在税收筹划的可能。通常,税收筹划是在若干方案中选择税负最轻或整体效益最大的方案。例如,企业对于存货的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零售价法等可供选择,企业应通过对物价因素、税法规定的考虑,进行权衡选择,以确定最佳纳税效果。

第三,筹划性。在应税义务发生之前,企业可以通过事先的筹划安排,如利用税收优惠规定,适当调整收入和支出,选择申报方式等途径对应纳税额进行控制,即税负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从税收法律主义的角度来讲,税收要素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应该纳多少税似乎也应当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但法律所规定的仅仅是税收要素,即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收减免等,但法律无法规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也就是说,法律无法规定纳税人的税基的具体数额,这样就给纳税人通过适当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来减少税基提供了可能,由于纳税人所筹划的仅仅是应税事实行为,而并没有涉及到法律规定的税收要素,因此,税收筹划与税收法律主义是不矛盾的。此外,选择纳税时间也属于税收筹划的范围。如税法规定应税行为发生后的30天内纳税,此时就可进行税收筹划,在应税行为发生后的第30天纳税。这对一个经营额很大的企业而言,可节省大量的资金成本,取得迟延纳税的收益。

第四,目的性。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最大限度的减轻税收负担,降低税务成本,从而增加资本总体收益。具体可细分为两层;一是要选择低税负,低税负就意味着成本低,资本回收率高:二是推迟纳税时间,取得迟延纳税的收益。这里要注意的是,目的性不能仅仅考虑某一个税种,而要从企业的总体税负考虑。比如,企业要交纳5个或10个税种,可能有1个税种的税率较高,但其他税种的税率比较低,因而,总体税负还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方案。而不能只关注一个税种,否则就可能出现在某一个税种上减轻了税收负担,而在另外一个税种上增加了税收负担,总体上可能是没有获得任何税收利益,甚至还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税收筹划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五,机率性。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先安排,涉及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同时,税收筹划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预估的范围,不是绝对数字。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尽量选择成功概率较大的方案。从地域范围来划分,税收筹划可以分为国内税收筹划和国际税收筹划。国内筹划是针对本国税法进行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税种的差别、税收优惠政策、成本费用的列支等。国际税收筹划则要考虑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税法规定,相关国家的税收协定等。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之间进行贸易,就要熟悉美国的税法规定,如美国的网上交易实行零税率,如果我们不了解,就无法据此进行税收筹划活动。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关心一些法律前沿和技术前沿问题,以更好的设计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比如,对电子商务交易的纳税问题,税务机构目前还是一片空白,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这些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

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是指进行税收筹划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税收筹划并不是在任何条件和环境下都可以进行的。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税收筹划,也不知道什么是税收筹划,而发达国家已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践着税收筹划并已将其发展为一项非常有前途的产业,这种截然相反的状况与是否具备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具有很大关系。不具备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就无法进行税收筹划,也不容许有税收筹划的存在,而一旦具备了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税收筹划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这同样是不以个别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探讨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是研究税收筹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认为,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税收法治的完善和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一)税收法治的完善

税收法治是实现了税收法律主义以及依法治税的一种状态。税收法治的完善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税收立法的完善。税收法治的完善之所以是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是因为税收筹划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筹划活动,而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则一方面无法确定自己所进行的筹划是否处于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无法区分自己的行为是税收筹划还是违法避税甚至偷税,另一方面,税法不健全,纳税人往往通过钻法律的漏洞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效果,而没有必要进行耗

费精力和人力、物力的税收筹划行为。

税收筹划首先在税收法治比较完善的国家兴起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的观点。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税收筹划,甚至没有人提出税收筹划,与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正在加紧进行税收法治建设,依法治税的口号也提出了许多年,这样,客观上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我们相信,在未来二十年,我国的税收法治建设将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税收筹划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

(二)纳税人权利的保护

纳税人权利保护也是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因为,税收筹划本身就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税负从轻权的基本体现。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具备法定税收要素的人所为的强制征收,税收不是捐款。纳税人没有缴纳多于法律所规定的纳税义务的必要。纳税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税负最轻的行为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也是自由法治国中“法不禁止即可为”原则的基本要求。如果对纳税人权利都不承认或者不予重视,那么作为纳税人权利之一的税收筹划权当然得不到保障。世界税收筹划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纳税人权利保护比较完善的国家,而纳税人权利保护比较完善的国家也都是税收筹划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的税收筹划之所以姗姗来迟,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重视纳税人权利保护。目前仍有人没有从纳税人权利的角度来认识税收筹划,把税收筹划认定为纳税人投机取巧、与国家争利益的行为,这是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发展的。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应当得到整个社会的鼓励与支持。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税收筹划也必将在纳税人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税收筹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税收筹划是一项经济价值巨大、技术层次很高的业务。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政府与企业均会获得巨大的收益。对企业而言,有可能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对政府来讲,则有助于更好地体现政府税收法律及政策的导向功能,促进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

尽管税收筹划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综合工作,但在筹划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预期目标的实现。在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账证完整原则。企业应纳税额要得到税务机构的认可,而认可的依据就是检查企业的帐簿凭证。完整的帐簿凭证,是税收筹划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据。如果账簿凭证不完整,甚至故意隐藏或销毁账簿凭证就有可能演变为偷税行为。因此,保证账证完整,是税收筹划的最基本原则。

2.综合衡量原则。企业税收筹划要从整体税负来考虑:同时,应衡量“节税”与“增收”的综合效果。企业税负的减少,并不等于整体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面临多种税收选择时,应选择纳税不一定是最少但总体收益最多的方案。税收负担仅仅是企业负担的一个方面,虽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并非全部,因此,如果某项方案降低了税收负担,但增加了其他的成本,比如工资成本、原材料成本或基本建设成本等等,则这种方案就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方案。税收筹划的本意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税收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成本予以考虑,而不是一味强调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而不考虑因此所导致的企业其它成本的增加。

3.所得归属原则。企业应对应税所得实现的时间、来源、归属种类以及所得的认定等作出适当合理的安排,以达到减轻所得税税负的目的。税法对于不同时间实现的所得、对于不同来源的所得、对于不同性质的所得所征收的税收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如果企业能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安排所得的这些具有税法上意义的特征,就有可能实现降低所得税负担的目标。

4.充分计列原则。凡税法规定可列支的费用、损失及扣除项目应充分列扣。充分列扣一般有四种途径:一是适当缩短以后年度必须分摊的费用的期限,如可对某些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法,缩短无形资本摊销期限;二是以公允的会计方法增加损失或费用: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可对原材料的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三是改变支出方式以增加列支损失和费用;四是增加或避免漏列可列支扣除项目。充分计列原则所减轻的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因为企业所得税是对净所得征税,充分计列了各种费用、损失和扣除项目就相应降低了应税所得和企业所得税,也就打到了税收筹划的目的。当然,这里所谓的“充分”是指在法律所允许的限度内,而并不是说起也可以任意地“充分”,否则就可能演变为违法避税或者偷税。

5.利用优惠原则。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规定进行税收筹划,这种方式所达到的节税效果很好,而且风险很小,甚至没有什么风险。因为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所鼓励的行为,是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因此,其合法性是没有问题的。比如,现在开发中西部地区有税收优惠,企业可以把一部分产业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利用税收优惠,获得税收收益。

6.优化投资结构原则。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税法对负债的利息支出采用从税前利润中扣除的办法,而对股息支出则采用税后利润中扣除的办法。因此,合理地组合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金在投资中的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税负,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收益。

7.选择机构设置原则。不同性质的机构,由于纳税义务的不同,税负轻重也不同。税收筹划要考虑企业组织形态。如母子公司分别是纳税主体,分公司要缴纳20%预提所得税,子公司所得税率为33%.企业拟在某地投资,是设立总公司还是分公司,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需要慎重考虑。

8.选择经营方式原则。经营方式的不同,适用税率也不一样。因此,企业可灵活选择批发、零售、代销、自营、租赁等不同的经营方式,以降低企业税负。

以上基本原则需要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综合运用,而不能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则,而忽略了其他原则,否则就可能在遵循某一原则的同时又违反了其他原则,最终很可能达不到税收筹划的最初目标。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基本原则都必须在法律所允许的限度内,或者说合法原则是最初的原则也是最后的原则。税收筹划必须以合法为出发点,最后所设计出来的方案也必须接受合法性的检验,只有具备合法性的筹划和设计才属于我们所说的税收筹划,否则,所谓的筹划就可能属于偷税与违法避税的预备行为。

四、税收筹划与偷、避税的关系

(一)税收筹划与偷税的关系

税收筹划与偷避税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要使企业的税负最小化。但税收筹划与偷税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是违法的。偷税是有意采取欺骗手段违反税法来逃避应缴税款,采取的手段有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等,这种行为违背了税收法律主义,违法地减轻了自己的纳税义务,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税法所禁止的行为,对偷税者要追究法律责任。而税收筹划是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多种纳税方案(其中任何一个方案都是法律允许的

,起码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进行比较,按税负最轻择优选择,不仅符合纳税人的利益,也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意图,是税法所鼓励与保障的。

(二)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关系

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关系则复杂一些。国内有学者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税收筹划是合法的,体现了税收的政策导向,而避税则是利用税法的漏洞来规避或减轻税负,它虽不直接违法,但违背了立法的精神。我们认为,避税和税收筹划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属种关系,即避税包括税收筹划。避税可以分为合法避税和非合法避税两类。合法避税是指符合政府税收立法意图,以合法的方式比较决策,避重就轻,减少其纳税义务的行为。判断避税是否合法的依据就在于政府是否承认纳税人有权对自己的纳税义务、纳税地点进行选择。合法避税就是税收筹划。非合法避税就是指偷税、骗税等违法行为,是不合法的。因此,避税包括了税收筹划。

五、税收筹划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先安排,其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税收筹划具有较大的风险。筹划者稍有不慎,就会使筹划活动由合法走向非法,成为偷税、漏税、欠税及骗税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非法税收筹划行为的性质及后果,违法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分为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

税收筹划引入国内的时间还很短,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税收筹划仍然是个新事物。再加之中小企业相关决策与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中小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认识到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的节税行为。由于中小企业难以对税收筹划与偷、逃、避税行为作合理的区分,在我国现阶段缴税越多越光荣的舆论导向下,没有偷、逃、避税主观动机(即无违法动机)的企业,即使想减轻税收负担,也不会贸然的采用税收筹划这一本质是合法的方式。

(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

一方面,中小企业认为税收筹划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理财活动,对自己的财会人员能否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大多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我国税务筹划机构不足且利用税务的成本过高和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的限制,以及税务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需要提供的服务的种类较少,使中小企业对税务的利用较少。中小企业财会人员能力的不足,税务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忽视”,也使得中小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较少的原因。

(三)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困难

其一,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素质不够高,其二,我国税法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税法的理解难度大、易变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成本,影响了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其三,企业领导的不重视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主要障碍,说明了中小企业的领导对税收筹划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应采

取的对策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其解决的方法应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环境来进行考虑。

(一)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培育

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在从事税收筹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税收筹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立法环境、执法环境、配套服务等,据此可以提出如下建议:1、税法及税收制度的完善。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较少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前我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立法层次偏低,法规规章不够健全。这也就导致了税收执法人员在处理税收筹划方面可能出现自由裁量权过大,严重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因此,广大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很难做到有法可依,难以通过税法的力量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税法,制定一些与税收筹划相关的法律条款,提高立法级次,修订税法语言表达不清或不明确之处,明确税收筹划定义,明晰税收征管范围,明确税务机关职能,真正做到纳税、征税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税收征收的统一、严肃、公正和公平;更好地保障广大中小企业税收方面的权益。

2、建立健全税收筹划机制。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税收筹划空间相对较窄,使得广大中小企业独立进行税收筹划的成本相对较大。而税收筹划机制则是一种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方面服务的专门化机构,它们在进行税收筹划方面具有能力、资源、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如果形成规模,还能带来机构的规模化经营,以降低税收筹划的成本。税收筹划机制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小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等等,同时专门化的服务还能带来更好的税收筹划方案。使得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成本大大降低,税收筹划质量也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发展。

3、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对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积极引导是有必要的。

毕竟,税收筹划可以降低广大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在长远意义上讲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也是有好处的,即企业通过税收筹划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也就能扩大税基、涵养税源,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

由此可知,进行税收筹划对广大中小企业和政府来讲是能够实现双赢的。

为此,政府要注重增强税收筹划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依法税收筹划是其减少税负的唯一合法途径。

(二)税收筹划的内部环境建设

1、中小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实行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中小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清。他们一方面简单地把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和避税等同起来,忽视了税收筹划是税法赋予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对税收筹划的目标理解不全,简单地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减轻税负。

因此,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想通过税收筹划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对税收筹划的定义、特征、目的等有非常详尽的认识,注意区分税收筹划与避税等等。与此同时,将税收筹划的目标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要认识到税收筹划活动仅仅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对税收筹划进行详细、长远的规划,将之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全局性的规划,不能仅仅盯住个别税负的降低,而是要努力降低整体税负。

2、注重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操作手,税收筹划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在现阶段,税收筹划方面人才的欠缺是税收筹划实施的一项约束。所以,一个企业要想进行税收筹划,就必须提高其财务部门人员的素质,多组织财务部门进行税收方面的学习,多加强与税收筹划专门服务部门的合作,以提高本企业财务人员实施税收筹划的能力。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及管理经验的日趋成熟,税收筹划逐渐为我国企业重视和运用,日益成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加强财务管理新的着力点。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符合政府导向为前提,通过组织、投资、经营、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内的政策规定,利用会计所提供的选择机会获取最大的税后利润的经济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合法性。税收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偷税避税的根本点。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贯彻,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有效性。国家在制定税法及有关制度时,对税收筹划行为早有预期,并希望通过税收筹划行为引导全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与税收的合理分配,以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因此,税收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2)整体性。税收筹划的整体性,一方面指税收筹划不能只注重于某一个纳税环节中的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另一方面指总体税负的轻重并不是选择纳税方案的最重要依据,应衡量“节税”与“增税”的综合效果。税收筹划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现在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长期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所得增加,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资本增值;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使纳税人因此承担的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总之,税收筹划只有从纳税人财务计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利益出发,趋利避害、综合决策,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二是在纳税总额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选择纳税时间滞后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一笔无息贷款,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4)筹划性。在经济行为已经发生,纳税项目、计税依据和税率已成定局后,再实施少缴税款的弥补措施,不能认为是税收筹划。正如战争的战略战术要在开战前做出一样,税收筹划必须在经济行为发生前产生,事先进行规划、设计、安排,并指导该经济活动的进行。

二、企业的税收筹划策略

(一)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

1.债务成本与权益成本的选择。根据税法规定,负债的利息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这样,负债利息就有抵税的作用;而股息和其他权益资本的支付不能列为期间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所以,企业在确定筹资渠道时,必须考虑对债务资本的利用。当然,还要考虑负债的杠杆效应,只有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采用负债筹资渠道进行筹资,才能既减轻企业的税负,又能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企业自我积累筹资与负债筹资的选择。企业自我积累资金,属于税后资金,已经承担了所得税的负担;同时,其资金成本是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而向金融机构的贷款,其利息记入当期损益,可以抵扣当期利润,其税收收益特别明显。

3.融资租赁的利用。融资租赁是现代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在管理通过融资租赁获得的资产时,视为自有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企业不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可以使用资产,同时,计提的折旧又可以抵扣当期利润,当然可相应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投资退税。根据我国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从外商投资企业分得的税后利润,再在国境内直接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又因为企业地处沿海经济开发区,外商投资者可适用24%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假设地方所得税免征),这样,该项再投资可以享受退税额为:600÷(1-24%)×24%×100%=181.58(万元)2.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按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的国产设备,符合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限制乙类投资项目,其购买国产设备价款的40%可用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进行抵免。当年抵免不完的,可在5年内抵免;在免税年度购买的国产设备可以适当延长抵免期限,期限为7年。该新办企业符合以上规定,可按40%抵免企业所得税,抵免额为500×40%=200(万元)。

3.减免税优惠。新办企业属于生产决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可享受“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由于减半期后产品出口达到70%以上,仍可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因其地处沿海经济开发区,适用税率为24%,减半征收后则实际适用税率为12%。这样,该企业10年内前两年免税,后三年适用12‰的税率。由于有第二项优惠,该企业仅需就最后三年的1050万元利润按12%税率纳税。

(三)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1.发出材料计价方法的选择。材料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也影响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材料价格由于采购地点、采购时间不同,其价格也不一样。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材料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成本、利润、所得税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发出材料采用何种计价方法,是税收筹划的重要内容。当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入本期成本的材料费用就低,而采用后进先出法就高;当材料价格不断下降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就低。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一定时期市场价格的升降趋势来确定企业选择哪种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一经选用,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变更。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平均折旧法是把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内平均摊销,或者按预计使用量平均摊销,这样,计入每期的折旧成本都是相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平均折旧法对企业的应税所得没有影响。而加速折旧法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逐渐降低,对其计提的折旧也逐步减少。虽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内计提的折旧总额和平均法完全相等,但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由于多提折旧,计入成本的费用增加,也就减少了固定资产使用前期的经营利润,相应减少了企业的应税所得,相当于得到政府的一笔无息贷

-

款。

3.费用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一些需要分期摊销和预提的费用项目,由于选择的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不一样,必然引起计入各期的费用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所得税。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根据财务制度规定,选择有利于企业的方法,以达到延期纳税的效果。

(四)分配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广义上说,分配活动包括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分配,税前利润分配涉及到企业所得税问题。由于企业以前年度亏损可用税前利润弥补,也可用税后利润弥补(超过亏损弥补期限),因此,企业应力争在亏损弥补期限内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以达到节税的目的。税后利润分配对企业来说,不直接涉及所得税问题,但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通过对被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进行税务筹划,同样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如企业股息、红利分配中就可以进行税收筹划,因为当投资者是自然人时,其获得的股利要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当投资者是法人时,如果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双方适用的税率不一致,则其分得税后利润要涉及到补税问题。为了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税后净收益,被投资企业在分配股利时要充分考虑税收因素,进行相应的税收筹划,以减少股东的所得税支出。作为被投资企业应该考虑的是公积金转增资本可筹划的问题以及股利分配的时间和数额也可筹划的问题。

三、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它的合法性。如何减抑税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但要达到某些目标必须在税法规定的合法范围之内,税收筹划是法律认可的、是合法的,至少是不违法的。实际中要多用节税筹划方式和负税转嫁筹划方式,尽量少用避税筹划方式。税收筹划不要超过必要的限度,否则就不是税收筹划,而是偷税漏税行为。因此,纳税人应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用合法的筹划方式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正当利益。(二)税收筹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实际税负水平。影响税负实际水平的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绩效及税负水平的最深刻影响,表现在现金流量的内在价值的差异方面。在税收筹划中,企业应提高应收现金的收现速度和有效比重,在不损害企业市场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延缓税收支出的时间和速度,控制现金支付的比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会形成应税收益的高估。同时,还应注意到通货膨胀也使得企业延缓支付税金,会达到抑减税负的效应。

(三)税收筹划要考虑边际税率。对税收筹划影响较大的税率不是某项税负的平均税率,而是其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对任何税基下一个单位适用税率,也即对每一新增应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边际税率越低,税收收入越高,边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现象,这反映了边际税率变化对纳税人心理的影响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应通过对边际税率的考察,核算税收筹划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合理开展税收筹划活动。

税收筹划权范文篇10

一、税收效应理论及其对纳税主体的效应分析

经济学理论所说的收入效应是用来说明货币收入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上升与实际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即被迫购买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等于减少实际收入,从而减少几乎所有商品的购买量。从税收角度而言,所谓收入效应是指由于课税或增税使纳税主体的收入发生变化,改变总体收入水平,使纳税主体境况变坏的效应。税收收入效应的大小由纳税主体的总收入与其缴纳的税金之比例,即平均税率所决定的。平均税率高,税收负担重,则对纳税主体的收入效应大;反之,则产生的收入效应小。一般来说,税收的收入效应不会对纳税主体“工作努力”产生妨碍,因为税收增加会使纳税主体收入减少,所以纳税主体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而不得不减少闲暇等其他方面的享受,能激励人们更加发奋工作。

经济学理论所说的替代效应是用来说明相对价格变化及其所造成的与私人支出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用其他商品来替代价格上升了的商品。从税收角度来看,所谓替代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实行差别税收待遇,使某种商品或劳务与另一种商品或劳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导致人们改变对各种商品或劳务的选择,用一种不征税或少征税的商品或劳务来代替征税的或税负重的商品或劳务。替代效应是由税收的边际税率或边际税负所决定的,边际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地,替代效应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工作,而会导致人们增加闲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税收对纳税主体产生的两大基本效应。收入效应反映了征纳双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关系,也反映出税收对经济的激励作用。替代效应则表明,当课税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们通过逃避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著名的“拉弗曲线”揭示了税收负担程度的经济效应和财政效应,同时也是对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最好证明,即,一定程度的税收负担既能保证税收收入,又对纳税主体产生收入效应,激励“工作努力”;税负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不能取得最佳税收收入,反而产生较大的替代效应,激励逃避税收。政府课税必须兼顾财政需要和纳税主体负担能力或负担心理,既保证税收收入的极大实现,又维护纳税主体相应的合法权益,促进纳税人“工作努力”,力图淡化税收替代效应的负面影响。

二、税收调控理论及其对纳税主体的激励与制约

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及作用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其一,税收自动稳定机制。税收自动稳定机制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规模随经济景气状况而自动进行增减调整,从而“熨平”经济波动的一种税收宏观调节机制。例如政府对所得课税,在经济衰退时期,纳税主体收入下降,即使不改变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国家课征的所得税税额也会自动下降,并且在累进税率的作用下,税收减少的幅度大于纳税主体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相反,在经济高涨时,纳税主体的收入上升,国家征收的所得税相应自动增加,并且在累进税率的作用下,税收增加的幅度会大于个人和企业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活动的过度扩张。其二,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状况,有选择的交替采用减税和增税的措施,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调控政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根据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比状况,以及总供给与总需求内部结构的分配状况,通过增税或减税措施,以及税负差别待遇,调整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和消费水平,进而刺激或抑制消费和投资欲望,包括扩张性的税收政策和紧缩性的税收政策。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减税措施,通过相对增加市场主体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推动生产规模扩大,刺激经济复苏,从而促进国民收入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增税措施,相应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扼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调控方式的选择要求遵循“黑箱原则”,即要求把受控的经济主体作为一个“黑箱”看待。调控方式一般只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1)税收政策的制定;(2)税收政策与实施结果之间的关系;(3)受控经济主体整体的行为反应;(4)适时调整税收政策。具体来说,就是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不深入到企业内部,过问企业内部的具体经济情况和特性,而是针对经济主体的整体状况和国家的政策目标来制定税收政策和组织实施,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产生同样的效力。

三、税收效应及税收调控理论——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

由税收效应理论和税收调控理论的基本描述及其对纳税主体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政府课税应兼顾财政需要和纳税主体的利益,税收筹划是纳税主体的合法权益的体现。

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理论表明,政府课税应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必须兼顾财政需要和纳税主体的利益,税收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才能真正得以确立,税收才能取得财政、经济的最佳效应,这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国家通过合理、完善的税收制度,依法治税,既保证国家的税收权益,也依法维护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后的合法权益。纳税主体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筹划和安排,取得的任何经济利益,包括节税收益,归根结底属于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依法治税是税收筹划合法性的前提。

2.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与影响来自于纳税主体对课税的回应,税收筹划是纳税主体对税收的正向回应。

税收调控理论表明,只要税收存在,就必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纳税主体对课税的回应,包括正向回应和负向回应。政府利用税收调节经济实质上是通过税收利益差别来引导纳税主体行为使之产生正向的影响,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因而政府不仅注重如何制定税收政策。而且更关注纳税主体对税收政策的回应。就纳税主体而言,既然外在的税收环境存在利益差别,不从中作出筹划或抉择显然是不明智的。就课税主体而言,运用税收调节经济旨在通过纳税主体对税收利益的追逐来实现调控目标,而纳税主体追逐税收利益的途径有逃税、避税和税收筹划,其中,逃税和避税的主要后果是导致政府税收流失,是政府所反对的;税收筹划则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取决于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税制合理,税收筹划对经济产生正向影响;税制不合理,税收筹划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国家可以利用的只有税收筹划。也就是说,税收筹划不仅对纳税主体是必要的,对实现税收调节目标同样也是必要的。税收筹划本身与税收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它有利于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

3.税收调控范围和手段划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途径。

税收上的利益差别,使得税收负担具有弹性。从纵向看,在不同经济时期,国家选择实施扩张性或紧缩性税收政策,使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具有弹性;从横向看,国家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产品之间乃至行为之间,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也使税收负担具有弹性。由于税收调控纳税主体行为是通过弹性税负来诱导纳税主体行为的,因此在税收负担有差异或有弹性的领域里,税收筹划是可行的,是有利可图并且是安全的,是国家所鼓励、所利用的。而在税负无弹性的领域,税收筹划则是无为的、无效的,纳税主体减轻税负的行为,只能是逃税或避税。这也表明,如何根据税收政策找出弹性税负,才是税收筹划的根本途径。

4.税收调控方式决定了税收筹划是纳税主体获得合法税收利益的唯一途径。

税收通过外在税收环境刺激或制约企业的行为选择,使企业适应税收的变化,形成对所有的经济主体总体上一视同仁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这表明税收调控并不针对具体的纳税主体,不同的纳税主体所面临的是同样的税收环境。在市场经济中,纳税主体要想获得合法的税收利益,只有通过税收筹划才能实现,而企望得到国家的个别优惠是不现实的。同时,国家税收政策也将根据调控目标与政策实施结果的状况作出新的调整,这就要求企业税收筹划应及时与税收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配合,与时俱进地更新税收筹划的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税收政策的变动,某些今天看来行之有效的税收筹划方法,明天则可能是偷税行为。

四、影响税收筹划的税收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税收筹划的主要因素目的在于:把握税收筹划的必要程度,即纳税人在财务规划中把多大精力放在税收筹划上是适宜的;了解税收筹划大致范围和可能达到的程度有多大,节税潜力如何;能带来最大节税利益且又最简便易行的途径何在以及税收筹划所应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

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税收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税收负担水平。税收负担水平包括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水平。从宏观上看,衡量一国税负高低的公认指标是税收总额T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微观上看,衡量一个纳税人的总体税负一般不是单纯以某一税种的税负来衡量,而是以企业资本回报率即资本收益率来评价,资本收益率是净收益与利息支出之和同投资总额之间的比值。通常情况下,税负越轻,资本回报率越高,税负越重,资本回报率越低。

税收负担水平对税收筹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税收负担水平决定税收筹划的广度和深度。如果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较低,企业税负可以承受,纳税人就没有必要精心筹划节税策略。因为如果进行税收筹划还要花费一笔节税成本,而所取得的税收利益对资本回报率影响又不大,此时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但是,如果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水平高,税收则成为影响资本回报率的重要因素,是否实施节税策略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其次,国家间税收负担水平的差异,影响跨国纳税人的投资决策。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同类商品税负轻重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所得税税负水平也有高低之差,相应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当之悬殊,所以跨国纳税人在实施经营和投资过程的税收筹划时,往往青睐于税负低的国家或地区。

其二,税负弹性。税负弹性是决定税收筹划潜力和节税利益的关键因素。税负弹性越大,税收筹划的余地和可能的节税利益就越大,税收筹划就越有利可图。在一次性总额人头税制下,由于不具有税负弹性,不产生替代效应,纳税人就没有税收筹划的余地。而在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下,各个不同的税种各有不同的弹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其中,主体税种由于覆盖范围广、税源大、税法规范相对比较复杂,其税负的伸缩性就较大,成为税收筹划所瞄准的主要税种。

税负弹性取决于税种的构成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税基、扣除项目、税率和税收优惠。由于税基的宽窄、扣除的大小、税率的高低以及税收优惠的多少,都有较大的弹性幅度,因此各税种构成要素的弹性大小就决定了各税种的税负弹性。一般而言,所得税的税负弹性要高于其他税种,也就成为税收筹划的主要税种。

其三,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通过给予一定的税收利益而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反映了政府行为,是通过政策导向影响人们生产与消费偏好来实现的,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

税收优惠对于纳税人来说,是引导其投资方向的指示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筹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方便、又安全,而且税收利益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