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4 22:31:32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英国; SME计划; LC计划; R&D费用; 加计扣除

从1945年开始,英国政府就允许企业将用于研发的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土地折旧除外)从企业当年公司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但实施研发税收优惠是从2000年开始的。

一、税收意义上的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

企业所开展的研发活动只有满足税收意义上的相关界定,研发中所发生的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才能视为合格的研发费用支出,享受相应的R&D税收激励政策。

(一)研发活动的界定

税收意义上的研发活动首先需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比如《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第13号;在此基础上,需要符合《税收意义上的研发含义指南》(以下简称《指南》)①。《指南》本身是以SSAP13原则为基础,用以对税收意义上的研发定义给出解释说明:企业为了寻求某种科学或技术上的进步而开展某项研发项目,直接促成科学或技术不确定性的解决以获得该项科技进步的相关活动就是研发活动,主要分为三类: 1.基础研究:仅仅是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2.应用研究:获得某种新信息,用于具体的应用;3.开发研究:采用科学技术知识,生产新的材料、产品、装置和服务,或对现有的材料、产品、装置和服务等进行改良。

同时,某些符合条件的间接活动(qualifying indirect activity)也构成研发。这些符合条件的间接活动应属于研发项目的一部分,但对科学或技术不确定性的解决不具有直接作用,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科技信息服务;2.诸如安全、管理、财务等间接性的支撑活动;3.从事研发所必需的辅活动,比如租实验室、研发设备的维护;4.直接支持研发项目所需的相关培训;5.由老师和研究人员在高校开展的相关研究;6.设计新的科学或技术测试、调查或抽样方法上的研究;7.对某项研发的战略方向进行的可行性研究。

《指南》同时规定以下活动不属于研发活动:1.社会科学、艺术、人文学科、质量控制、常规测试和分析领域的研究;2.现有产品外观或形式上的变更;3.操作性研究,例如对管理和效率的研究;4.并非旨在解决科学或技术方面不确定性的修理工作;5.与专利权的应用、保护、转让或取得许可相关的法律和行政工作;6.市场调查、市场测试、市场开发及销售推广活动;7.科技信息服务(但作为某大型研发项目一部分的除外);8.常规性电脑维修与软件开发以及常规医疗保健;9.在对新产品和服务以及经改良后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生产和分销的过程中,所必需的商业和金融类活动;10.一般性行政与支持服务。此外,除非特殊说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及评估也不属于研发活动。

(二)研发费用的界定

研发费用包括可一次性全部税前扣除的研发用资本性支出以及可加计扣除的研发用经营性支出。

1.资本性支出的研发减免(R&D Allowance)

根据英国2001年修订的《资本限制法》(Capital Allowance Act,2001),研发用资本性支出适用“研发减免”,即允许研发用资本性支出在发生当年一次性摊销,也就是10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②。适用的主要条件如下:(1)研发活动必须符合《指南》要求;(2)研发活动必须与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某项商业直接相关;(3)符合条件的研发用资本性支出主要是指研发活动中所需设施的支出,包括厂房和机器设备,但不包括土地支出。

2.经营性支出的加计扣除计划(R&D Super-Deduction)

企业研发用经营性支出除了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100%扣除外,还可以按照一定比率(即加计扣除率)增加扣除额度,这就是研发用经营性支出的加计扣除计划。总体来看,英国可加计扣除的研发用经营性支出的范围有所扩大。最初,符合条件的成本主要限于人员成本和消耗品③(consumable stores)支出。目前,无论对于哪类优惠计划,可加计扣除的研发用经营性支出主要包括:(1)直接或主动参与研发活动的本企业的合格员工成本;(2)支付给直接或主动参与研发活动的雇佣员工的员工供应商成本(Staff providers)(扣除限额是支付成本的65%);(3)直接应用于研发活动中的耗材和可转化材料,是指研发项目消耗的实实在在的物理材料;(4)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能源、水、燃料等公益事业支出,但不包括通讯费和数据费;(5)研发用软件支出;(6)临床试验志愿者报酬;(7)外包的研发项目支出(Subcontracted R&D expenditure),其中SME计划和LC计划对该项支出有各自的特别规定。

其中合格的人员成本是企业为符合条件的人员所支付的工资薪金、工资外的各种福利(如奖金、津贴、补贴等,但不包括实物福利)、国家保险缴款以及对各种养老保险基金的缴款。合格的人员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符合条件的研发活动的在职人员(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参加相关研发活动);第二类是参加研发的时间占其工作时间的比例不足80%但高于20%的人员,此时只有参加研发的那部分比例的人员成本可加计扣除④;第三类是直接从事符合条件的研发活动的临时雇员。

二、英国研发用经营性支出加计扣除的主要内容

目前,研发用经营性支出的加计扣除包括三类优惠计划:一是2000年3月31日起实施的“中小企业计划”(SME scheme,简称SME计划);二是2002年3月31日起实施的“大企业计划”(Large company scheme,简称LC计划);三是2003年4月21日起实施的“疫苗研究计划”(Vaccine research scheme,简称VRR计划)。2003年至2006年,为完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英国政府每年都对相关法案进行修订,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也进行了修订。

(一)SME计划

英国政府认为,LC计划虽然以其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不断推陈出新,但往往更注重改进现有生产线和降低生产成本,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SME则更勇于投资于突破性创新。基于以上认识,英国政府首先对SME给予了研发税收优惠。

1.主要内容

符合标准的SME,其研发活动中发生的合格经营性支出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加计扣除。从2008年7月31日开始,加计扣除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2011年4月1号之后提高到100%)。但从2008年8月1日起,SME必须满足“持续经营”的条件才能享受“SME计划”中的税收优惠,且每个研发项目最多仅能获得不超过750万欧元的税收减免资助。

如果SME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足以抵扣可加计扣除的研发用经营性支出的175%(即税前扣除部分),SME可以就不足抵扣部分选择向后无限期结转或者申请可返还税收抵免(payable tax credit)。申请“可返还税收抵免”的条件是:当SME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因获得额外扣除而出现营业亏损(trading loss),产生“可转让损失”(surrenderable loss)时,该企业就可以基于可转让损失申请“可返还税收抵免”。2008年8月1日开始,可返还税收抵免率由原来的16%下调到14%。

2.SME的界定标准

英国对SME的界定主要是依据欧盟对SME标准的建议⑤。2008年8月1日之前,SME是指职工总数不超过250人,同时营业额不高于50万欧元或总资产不高于43万欧元的企业。2008年8月1日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扶持SME,规定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同时营业额不高于100万欧元或总资产不高于86万欧元的企业为SME。

在计算职工总数、营业额或总资产时,还需要判断该企业是否为独立企业(autonomous enterprise),是否有关联企业(linked enterprise)或合伙企业(partner enterprise)。如果该企业是独立的,只需以该独立企业为计算对象;如果该企业有关联企业,就需要将该企业和关联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来计算;如果该企业有合伙企业,则须就该企业和其在合伙企业所占份额作为整体来计算。对于后两种情况,只有“整体”满足职工总数、营业额或总资产的数量要求时,该企业才算符合SME标准。

3.SME经营性支出加计扣除的特别规定

(1)SME外包研发的费用支出可以加计扣除65%。这里,外包研发的承担者(subcontractor)可以不是英国居民;外包工作也可以不在英国进行,并且可以不是研发活动,但必须是SME整体研发活动的一部分。(2)SME作为其他企业或团体的外包研发承担者,所承担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但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SME可以就上述费用申请“LC计划”下的30%加计扣除。(3)SME从事的研发项目如果得到了政府补贴,且补贴属于已告知欧盟委员会的国家资助⑥(notifiable State Aid),那么该研发项目发生的所有经营性支出都不能享受加计扣除。但是,该SME可以就相应的研发费用申请“LC计划”下的30%加计扣除⑦。(4)SME从事的研发项目如果得到了政府补贴,但不是已告知的国家资助,那么该研发项目发生的经营性支出中,非政府补贴的部分仍然可以享受“SME计划”中相应的加计扣除,政府补贴的部分则还可以享受“LC计划”的30%加计扣除。(5)SME对独立研究的捐赠支出不能加计扣除。

(二)LC计划

1.主要内容

对于不符合“SME计划”中有关SME标准的企业,都可视为LC,其研发活动中发生的合格经营性支出,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加计扣除。2008年4月1日起,加计扣除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30%。与“LC计划”相比,“SME计划”较高的加计扣除率和可返还税收抵免是SME可享受的两大特别优惠。但“LC计划”没有R&D扣除的上限,“SME计划”则有每个研发项目最多仅能享受不超过750万欧元的税收减免上限。

2.LC经营性支出加计扣除的特别规定

(1)LC外包研发的费用支出不能加计扣除,但如果外包研发的直接承担者是符合条件的团体(qualifying body)、自然人或合伙人(每个合伙人是个人),那么外包研发的经营性支出可以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团体主要是指慈善机构、高等教育单位如大学、科研机构或者医疗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团体名单由财政部负责确定。(2)LC如果是受其他LC或者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的委托,成为这些企业或个人外包研发的承担者,那么相关符合条件的研发用经营性支出就可以享受“LC计划”下30%的加计扣除;否则不可以享受相关加计扣除优惠。(3)LC的研发项目无论得到何种政府补贴,都不可以加计扣除。(4)LC对独立研究的捐赠支出可以加计扣除,但捐赠的接受者必须为符合条件的团体、自然人或合伙人(每个合伙人是个人),且不能与企业有关联(connected),所开展的研究也必须与LC正在进行或打算进行的商业有关。

(三)VRR计划⑧

“VRR计划”是指SME和LC如果从事与疫苗相关的研发活动,其发生的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除了可享受“SME计划”和“LC计划”中的加计扣除优惠外,还可以再加计扣除50%。按此规定,SME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一共可以获得225%的加计扣除;LC则一共可获得180%的加计扣除。与疫苗相关的研发活动主要指在肺结核、疟疾、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疫苗方面的研发活动。对于SME,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在进行225%的加计扣除后,如果出现“可转让损失”(surrenderable loss),可基于可转让损失申请“可返还税收抵免”。

三、英国R&D税收激励计划的管理与评估

(一)管理机制

英国税务与海关总署(HM Revenue & Customs,简称HMRC)是该项计划的管理部门。HMRC在英国各地按邮政编码的地理定位,设立了“研发费用专家组”(R&D specialist units)来帮助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申请。2006年11月起,绝大部分申请是在该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而确保了企业历年申请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企业自行申报加计扣除优惠。申请时间截止期是从该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两年内。纳税人必须在纳税申报表或者修正的纳税申报表(amended tax return)中申请研发费用税收减免。SME将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填在公司所得税申报表中第99行,LC则填在第100行;同时,两类企业都要将加计扣除后的研发费用填入第101行。如果SME希望将全部或部分减免税款以现金返还的形式收到,需要将返还的金额填入第87行、第89行和第143行,同时在“申报当期应返还金额”行填入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此外,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未要求,但HMRC鼓励企业在申报时提供下列信息:1.说明为什么企业认为其研发项目符合相关条件;2.提供研发费用汇总表,以及说明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二)评估情况

2010年11月,HMRC通过汇总其进行(或委托其他部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对R&D税收抵免政策自2000年实施至今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价。

1.从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的总括分析

研究通常用两种方法评价R&D投资:(1)R&D投资的价格弹性,即R&D的使用者成本变化一个百分点时R&D支出的变化比率;(2)效益成本比率,即该政策带来的R&D支出与该激励政策减少的税收收入(即税收成本)之比。英国对2003—2007年之间的R&D税收抵免分析的结果⑨是:价格弹性长期看为-5.16~-1.11,短期看为-2.59~-0.91;效益成本比率为0.41~3.37,表示1英镑的税收抵免成本带来0.41~3.37英镑的额外R&D费用支出。该比率若大于1就意味着该优惠是成本有效的,若低于1就意味着该优惠是成本无效的。R&D的使用者成本(即减少的税收收入)是公司进行R&D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

与数量分析不同,质量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目的是确定R&D税收抵免的效果,接受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总经理、财务经理和在公司负责技术或科学基础研究的R&D活动的经理人员;接受调查的公司规模小到微型公司,大到跨国集团。调查发现,享受R&D优惠的大部分被调查者的R&D费用支出因为R&D税收抵免制度而增加;有些被调查公司甚至承认,因为有了R&D优惠,风险比较大的R&D项目也有可能实施了。

2.从年度、地区、行业等方面进行的具体分析

(1)按年度分析R&D税收抵免

HMRC公布的数据覆盖了2000年到2009年的所有年度,自从该政策执行以来,约2万家公司申请该优惠,其中超过17 100个不同的公司进行了SME计划的申请,超过4 200个不同的公司进行了LC计划的申请。9年来公司累计投资520亿英镑R&D费用,税收成本总计约50亿英镑。如表1所示,以2008为例,有8 540家申请该优惠,其中6 600家按SME计划申请;2 190家按LC计划申请;10家按疫苗研究计划⑩申请。税收成本为9.8亿英镑,其中2.6亿英镑用于SME计划;7.2亿英镑用于LC计划。合格的R&D费用约108亿英镑,其中SME计划约为17亿英镑;LC计划约为90亿英镑。尽管SME和LC申请数量比例是75:25,税收成本却是 30:70。

表2中2008—2009年度的数据显示,6 600家申请R&D税收抵免的SME,每家的税收成本平均是4万英镑,而2 190家LC的成本平均是32.8万英镑。过去五年的平均申请规模显示:税收成本的增加不是个别公司在R&D上的投资增量,而主要是申请数量增加引起的。

OECD将高科技产业部门界定为R&D费用大于企业总收入4%。按OECD的界定,英国许多R&D的SME申请者是高科技公司,在2004—2005~2008—2009年期间,2/3的SME申请者是“高科技”公司,它们的税收成本占总税收成本的90%多。大公司按“高科技”公司申请的对应数据是42%和74%。

(2)按产业部门分析R&D税收抵免

R&D税收抵免申请来自于两个主要的产业部门:服务业和制造业,它们分别占2008—2009年度总R&D税收抵免申请数的36%和31%,税收成本分别是38.5万英镑和39万英镑,都占总税收成本的40%左右。

(3)按地理位置分析R&D税收抵免

按邮政编码分类的登记公司,可能不代表R&D税收抵免申请公司的地理位置或R&D活动进行的地方,因为邮政编码可能是公司总部或登记的税务部门的邮政编码,有时甚至是处理税收抵免的会计人员地址的邮政编码。申请R&D税收抵免的企业数量最大的是南英格兰,东南地区的申请数占总申请数的21%,伦敦为17%,东英格兰为11%。这三个地区的税收成本总计75.5万英镑,占总税收成本的77%。

四、英国R&D税收激励对中国R&D税收优惠政策的启示

我国的R&D税收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与英国相似。例如,都采用了“加计扣除”的优惠方式和“总量法”的优惠基数,但在R&D活动和R&D费用的范围界定、对SME的创新激励、构建有效管理机制等方面没有英国的有效,所以,对我国R&D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时,可以借鉴英国的相关内容。

(一)对R&D费用的扣除比较优惠

英国用于R&D的资本性支出允许在发生当年100%扣除,并明确规定了R&D资本性支出的范围。我国对R&D资本性支出只允许就当年的折旧费用部分进行扣除,且可扣除的折旧费用范围的规定政出多门,不统一。根据我国的情况,建议相关法规首先要统一R&D资本性支出和可扣除折旧费用的口径;其次要采用加速折旧或一次性扣除的方式来激励企业增加R&D投入额。英国用于R&D的经营性支出在SME计划下更加优惠,加计扣除率为75%{11},在LC计划下,加计扣除率为30%。一方面加计扣除率在提高;另一方面经营性支出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放宽,这也是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将SME定为主要激励对象

英国R&D税收激励计划将企业划分为SME和LC两大类,最早仅适用于SME,三年后才开始适用于LC,且SME计划一直比LC计划优惠。2008年修订后的税收激励计划更加偏重SME,SME的界定标准也扩大了一倍,不但使更多SME享受到了更高的加计扣除额,还可以在不足抵扣或抵免时获得现金返还。各国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主要来自于新建企业和SME。我国目前的税收激励政策对SME的创新激励非常有限,建议参考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对SME制定的税收激励政策,制定我国SME的界定标准,并给予更优惠的激励措施。

(三)设立了较有效的管理机制

HMRC是英国R&D税收激励的政府管理部门,自2000年开始执行R&D税收激励计划以来,一直致力于行使其应有的职责,“研发费用专家组”也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申请。我国R&D税收激励的管理机制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对该激励政策的申报和使用。我国可以根据国情,构建科技部门与税务部门的联合管理机制,由科技部门对企业研发项目是否符合研发活动给出审核意见,企业持审核意见结果向税务部门申请税收减免,税务部门再对研发费用的合法性和归集给予审核并决定最终的减免额度。

【参考文献】

[1] 李丽青,师萍,曾观群.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10):22-25.

[2] 苏启林.研究与开发税收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4):39-44.

[3]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ax relief an update[DB/OL].

[4] Revised by David O’Keeffe:Tax Treatment of R&D Expenses,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 JOURNAL JANUARY/FEBRUARY,2007:49-51.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2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需要。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先后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目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印发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其目的是积极鼓励企业调整产品品种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为此,柳钢通过落实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淘汰落后产能、产品开发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合理地降低企业税负、减少资金流出,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2政策解读

2.1税收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章税收优惠第九十五条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加计扣除,是指当年企业实际发生研究开发费用在规定据实列支扣除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额外扣除,从政策上允许企业减少应税所得额,少缴企业所得税,合理减轻企业税负。例如:某企业全年开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实际支出10000万元,如果该项目还在持续研发中,尚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其支出列入当期损益。在计算当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按15000万元的数额在税前进行扣除,仅此一项税收优惠,企业在税前可多扣除5000万元,在适用税率25%的情况下,当年企业就可以少缴所得税1250万元。又例如:某企业全年开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实际支出10000万元,如果该项目形成无形资产,按其成本的150%摊销,从形成当月起,按10年采用直线法享受加计50%摊销的税收政策优惠。在计算当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在税前加计摊销500万元,仅此一项税收优惠,在适用税率25%的情况下,每年企业就可以少缴所得税125万元,10年累计企业就可以少缴所得税1250万元。以上两例,是按照研究开发费用是否资本化为标准来划分的,其准予税前扣除的总额是一样的,即按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150%计算。税收优惠政策是重点鼓励企业加大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项目支出,在这些项目上支出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多。因此,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具有其特有的针对性。

2.2列支范围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关于印发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对研究开发费用给出了明确具体的范围。(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研发活动直接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8)研发成果的论文、评审、验收费用。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核算,准确、合理归集核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并实行专账管理;企业(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额大,需要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的集团成员公司进行分摊,但其分摊方法应当按照权利和义务、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一致的原则来确定。

3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管理措施

国家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如何理解好、把握好,落到实处,这才是关键。柳钢(集团)公司总经理梁景理提出“抓好品种钢的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使之成为柳钢最大的效益增长点”,强调了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的重要意义。当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后,找准新产品研究方向,不断创新工艺、技术,则是企业生命延续的有效方法,也更符合当前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鼓励政策,因此,在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收益,降低税负和减少资金流出的同时,更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3.1税收策划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更有针对性,有较严格的划分要求,因此,加大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研究开发项目事前的筛选、立项、预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普遍存在业务部门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多,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实施仅停留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计划项目和发生的业务如何与税收政策对接等税收筹划工作的薄弱环节。针对以往存在的现状,我们积极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好事前的筛选、立项、预算工作。首先,由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对新开发研究项目形成书面决议文件,增强自主创新的规划性;其次,企划、技术部门在年初就及时下发新产品项目计划,指定研究开发部门或成立专业研究小组,完善技术开发项目及研究开发费用管理制度,做好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算,对当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提前做出安排;第三,财务部门根据公司计划项目,结合各业务部门提供的符合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界定认可条件,做好研究开发项目事前的税收筹划,及时反馈研究开发项目核算信息,加强各部门相互联动,解决研发过程中基础资料传递程序、业务核算及涉税风险防范等问题,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过程,追踪实施效果。多年来,柳钢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以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人才培养的投入,争创名优品牌产品,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并取得实效,仅研究开发费用享受税收优惠3000多万元。

3.2核算与列支

做好研发项目全过程费用的归集和核算工作,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过程中,往往比较重开发、重结果,轻资料的归集和核算。例如:某些新产品开发了,项目获奖了,但由于不能分项目准确提供原始核算基础资料,相关费用只能在生产成本列支,既影响了内部单位成本考核指标的真实性,使得新产品成本存在不可比性,影响企业营销价格的判断,也不利于调动员工参与研发的主动性。同时,又不能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们结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项目,积极完善研究开发费用核算,进一步健全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制度,修改并下发了《柳钢技术开发项目及研究开发费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学习和研究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结合研发项目过程中的涉税业务,邀请税务机关到企业辅导解读税收优惠政策,财会人员、技术人员对照税收政策,把握好符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界定标准和列支范围,财务部门做到对实施的研究开发项目分项、分科目独立核算,正确归集“八项费用”,把好材料领用、消耗环节,及时准确核算实际发生的材料、人工、费用等,属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对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准确归集其实际发生额,做到账证健全,加强了研发费用的事中控制。

3.3纳税申报

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既是纳税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又是真实、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保证,因此,做好企业实际发生研究开发费用资料的收集申报和经营效益的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重视开发项目的结果,忽略了研发项目过程的跟踪,对开发项目的事前、事中和后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重视不够。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往往由于研发项目费用的归集和核算及项目资料收集的缺失,申报资料依据不充分,钩稽关系不明,影响了税务机关对企业是否可享受加计扣税收优惠分析和评估,企业失去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机会,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效益的流失。我们按照税收优惠规定,在准确核算当年实际发生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年度所得税申报资料,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按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金额,做好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及经营效益的评估工作。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纳税筹划 电网企业 加计扣除

纳税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减少税负成本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纳税筹划的方式和方法很多,但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利用国家与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般而言,国家为了实现总体经济目标,从宏观上对经济进行调控,引导资源流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会制定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对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的越多,越有利于国家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随着电网企业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毫无疑问成为纳税筹划的首选。以下以笔者所在电网企业为例,来对电网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进行纳税筹划分析。

一、电网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工作的现状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包括: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直接从事本企业在职研发的人工成本费用、专门用于有关研发活动的科研设备折旧费、设备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费、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它费用包括设计费、资料费和翻译费等八类费用。另外,对于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并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进行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

目前电网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费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委外协作单位据实发生的相关费用;另一部分为企业自身发生的部分费用。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研发支出都可纳入加计扣除的范围,而电网企业科研经费中使用较频繁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专家咨询费等都不能纳入的范围,只有材料费、图书资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少数几项费用进行加计扣除申报,其他包括人工费、折旧费等由于自身科研经费使用的原因,没有通过研发支出进行归集,因此也无法纳入加计扣除的范围。从电网企业近几年的研发费加计扣除的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税前加计扣除数占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较低。从目前电网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来看,每年接近2个亿的研发投入,而加计扣除的金额占当年实际成本开支分别仅为不到40%,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第二,申请加计扣除费用的类别过于单一。目前电网企业申请税前加计扣除的费用主要以委托合作方发生的各类相关费用为主,而企业自身在科研活动中发生的人工费用、设备租赁费、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等费用由于研发支出归集的原因并没有纳入税前加计扣除申报范围,这也是造成加计扣除金额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电网企业当前研发费加计扣除工作存在问题

1、项目立项创新点不足

项目鉴定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提交300字以内的效用情况说明,该说明最能体现该项目的技术含量。但往往项目负责人对此不重视,效用情况说明内容过于简单,没有说明具体研发的关键技术、创新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内容也没有要突出技术含量,导致项目鉴定不通过。

2、研发支出费用归集不完整

从事研发活动少不了人工投入。根据电网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受工资总额的严格控制,企业职工的人工成本费用没有在研发费用中进行列支,只能通过生产成本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归集。但人工成本往往占据着研发支出较大的比重,这也导致目前的研发支出没有充分地反映出企业内部研发的真实投入水平。此外,折旧费用及长期费用待摊等费用未按照科研项目进行归集,对于科研过程中使用设备所产生的折旧,依然混同其他折旧一起在折旧费中列支。研发支出归集的不完整,也是导致加计扣除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

3、委外合作方对加计扣除工作不配合

对于委外合作方,由于并没有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因此对加计扣除工作并不太配合,提供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归集表格不合理,随意度较大。委外方特别是高校承担的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研究,高校一般由教授带领相关博士或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劳务费的开支往往占据研究工作较高的比例,但劳务费的支出却不在加计扣除的归集范围内。因此会造成加计扣除的比例较低,个别合作方甚至没有加计扣除归集表格交给财务进行审核,带来比较大的税务风险。

三、电网企业运用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1、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的主动权

电网企业应提高研发团队协作能力,加大科研经费和人员分配力度,减少外委的金额及比例。同时还应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合理相关成本发生,尽量避免把科研项目的重要部分完全委托其它单位完成,必须外委时应尽量采取合作研发的模式,让企业的科研人员在合作过程中多参与。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方面可以以使自身的研发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整体上进行成本发生的策划,使资源配置向更有利于加计扣除成本归集的需要倾斜,税收优惠利用的空间也更为广阔。

2、强化合作单位或委外方的管理,重点项目引入第三方审计

建议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监督,特别是对委外合作方的监督。科研项目动态监督是督促科研人员按照实施计划完成重要节点和里程碑,也是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脱离了有效的项目监督,科研项目必然失控。对于部分重点科研项目,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审计,特别是对委外合作方的成本开支情况进行延伸审查,确保成本费用开支合理性,防止委外方的利润过大,促进科研项目的有序开展。

3、合理归集各项研发费用的发生

(1)人工成本通过项目进行归集,规范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根据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科研人员除从事科研外,还需承担各项生产等工作。与此类似,设备除用于科研外,也会用于生产等其它方面。考虑电网企业当前科研人员同时从事生产和科研业务导致费用分摊的复杂性,建议可采用工时分摊方法和加权平均分摊两种方法将人工成本在研发支出及其他生产成本中合理分摊。

工时分摊。由财务部牵头,协同人事部对员工的研发活动工时进行统计。工时的统计先由员工先自行填列,填列时应同时注明从事的科研项目名称及工时,然后由部所负责人及人事部依次进行审核,把经审核后的工时作为合理分摊人工成本的分摊依据。

加权平均分摊。其是先计算出每个研发项目在每年持续的期间(月数),平均参与的人数,计算出当年的总人月数。然后用人工总成本除以总人月数,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月的人工成本。根据平均每人每月的人工成本与每个项目在当年的人月数,即可计算出每个项目在当年应负担的人工成本。

每月末,财务部依据工时统计数据,按比例将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研发支出中进行分摊。经统计,2013年科研人员从事生产和科研业务的工时比重约为60%和40%,因此,按照2013年年9800,35万元的人工成本进行分摊测算,在研发支出中列支5880,21万元,剩余3920,14万元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2)对折旧、摊销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及归集。对于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只要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输入相关设备的来源及项目名称,就能有效地对设备的折旧费用在项目的发生期内进行归集,并在账务处理时对用于生产的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折旧进行区分。每月末,财务部按照实际开支金额将在研发支出中列支的折旧费再次分摊至各具体科研项目。

4、优化纳税筹划管理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电网企业优化纳税筹划管理后,对研发支出进行完整的归集,加计扣除归集的总额由原来的8024,02万元上涨至14780,06万元,增加6756,04万元,增幅为84,02%,具体明细见表1。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对加计扣除实际发生额的50%在税前进行扣除,因此增加的税前扣除金额为3378,02(6756,04?鄢50%),可为企业节省企业所得税844,5万元(3378,02?鄢25%)。

【参考文献】

[1] 张建喜:创新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应用[J].会计,2010(10).

[2] 凌海菱:我国企业内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及应用[J].财会研究,2012(7).

[3] 唐翠华:研发支出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2(3).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4

一、前期准备工作。当一个企业决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之前,首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明确企业所处的产业类型,正如方面所阐述的,不同的产业可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企业决策层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二,及时办理相关资质的认定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税收优惠时,企业相关的资质是税务机关认定和审批的主要依据。所以,企业要尽早申报自身知识产权,或者提前安排以独占方式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第三,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和科技局保持良好的沟通。企业能否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除了做好份内的日常工作以外,最终都要到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审批,这也是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走向以及审批的要求、流程和尺度。

二、正确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因为增值税作为我国收税的第一大税种,贯穿企业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要想在税收筹划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优惠,增值税是不可回避的税种。而增值税纳税人身份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两者的增值税税率也有较大差异(17%和3%);除了税率方面的差异,两者在进行增值税税额计算时也不尽相同,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是:税额=销项税额(即:销售价格*17%)-进项税额(即:收购价格*17%);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是:税额=销售价格*3%,不存在扣除进项税额的情况。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是购进原材料后利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就造成可扣除的进项税额份额相对较少。所以,对于规模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较为合适,而对于较大规模的纳税人也可以通过分立的方式转化为小规模纳税人,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三、做好科研费用的归集工作。《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企业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资料。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为避免出现税务机关不认可情况出现,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就要要求立项部门根据项目的需要编制材料、人工、电费、租赁费以及租赁费的使用计划,并在后续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做好项目费用的专项归集工作。归集方法可在税法的限额内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可能地使扣除数额最大化,从而利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使扣除数递增,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毫不吝惜地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诸多税收优惠政策,单从税种方面的统计就涉及企业所得税(15%低税率和两免三减半)、增值税(免征、不征、即征即退以及多档低税率)以及折旧计算方法方面都有体现。面对如此多的优惠政策,企业一方面要实现已经具备条件的可享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实现更大规模的优惠额的。

此外,为有效的享受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账务处理上也要税收与会计在处理方式上的差异,正确归集科研经费,避免因多种优惠政策同时使用而造成优惠额度被削弱现象。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5

(一)认定机构要复核的风险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每年要向科技部门提交自查表;要向税务局提交减免税备案资料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资料;每月要向统计局填报高新企业统计表。企业如果在提供资料前不仔细核对,同一财务指标如营收收入相互不一致或者故意提供虚假资料则可能被科技部门、税务局、统计局要求进行情况说明。

(二)认定机构要复审的风险

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后每隔三年要接受高新复审,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仍需要重新提交研发费用等各项资料,如果研发费用占管理费用比重的指标和毛利率指标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将被取消,企业就不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风险

1.不遵守会计准则。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风险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收入费用核算不准确造成的。而收入费用核算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责任不强或者业务素质低。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廉价招聘不具备会计资格的人员担任会计核算,以至于企业每次被税务部门作为纳税检查的重点对像。

2.研发费用占管理费用比重不合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不能享受减免优惠,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包括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一些企业将属于研发过程的部分费用归集为制造费用,造成低估研发费用,一些企业将不属于研发过程的部分费用归集研发费用,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研发费用占管理费用比重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一旦被认定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则不能享受减免优惠。

3.毛利率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毛利率一般较高,但是由于企业核算不准确使得处于成长期和繁荣期的企业的毛利率与同行相比偏低,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的毛利率与同行相比偏高。所以企业要注意分析毛利率不合理的具体原因,以免引起税务机关的高度关注,一旦被认定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就不能享受减免优惠。

二、如何做好税务风险防范管理

(一)加强后续管理

1.成立专门的企划部门负责跟踪落实高新认定的标准,保证每年都满足认定条件;另外企划部也要负责研发活动、研发费用制度化的跟踪和落实。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就按有关高新认定的要求做,以防患于未然。

2.在提交复核复审资料的前,企划部应该仔细的比对往年的备案资料,除了有合理理由外企业不能随意调整已经备案的资料,如果必须调整已经备案的资料,企业应在未进行备案的年度进行调整,保证复审提交的资料与往年备案的资料在数据上保持一致。企划部在提交复核复审资料前要由财务主管审核,财务经理二次审核,财务总监最后把关。3.最后企划部对提交的资料(如研发费需要合同、协议、成果报告、鉴定意见书)要建立台帐进行专门的归档和保管。另外企划部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应向公司领导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内部审计与自查

企业要注重税收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要做好税务、财务审计和税务自查,为企业合理纳税提供保障,规避税务风险。具体来说,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该做好会计核算,定期对涉税业务进行审计与自查,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即查明原因并改正。对于在高新技术申报过程中,企业可聘请税务专家来公司进行辅导培训或申报,也可聘请精通税务的专业律师长驻公司提供税务咨询或顾问服务。对于专题复审复核报告,企业可采用专项审计等方式,也可聘请专业税务机构来指导税务审计。

(三)建立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税务人才队伍

企业稳定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同样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要做好也离不开专业人才。企业管理层要重视高素质的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人才,因此企业要吸收和挽留高素质的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人才,企业要给予他们优越的工作环境、好的激励机制和及时的培训机会,让他们能感觉到作为企业的一员应该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四)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纳税筹划; 节税; 税负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全国各高校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等院校应针对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所在地方及自身校情的更系统、更深层次的税收筹划,在合理合法的限度内尽可能降低高校教师的税收负担。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筹划

(一)合理设计课酬发放方案

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收入有两部分:基本收入和课酬。课酬的发放有三个方案,方案一:学期末一次发放;方案二:按月发放;方案三:每月定额发放,学期末补足差额。根据我国税法规定:课酬按月发放应并入当月工资计算所得税。学期末一次发放应作为一次性奖金计算,自2005年1月1日起对个人取得一次性奖金计算有新的计算方法。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在计算时首先确定适用税率。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现举例说明:

说明: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20号)的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每月1 600元提高到每月2 000元,本文举例均按新规定执行。

例1,某高校教师月基本工资2 400元,某学期(5个月)课酬共9 000元。

方案一:课酬学期末一次发放

5个月共交个人所得税=(2 400-2 000)×5%×5+9 000

×10%-25=975(元)

方案二:按月发放

5个月共交个人所得税=【(2 400+9 000÷5-2 000)×15%-125】×5=1 025(元)

方案三:每月定额发放1000元,学期末补足差额4000元

5个月共交个人所得税=【(2 400+1 000-2 000)×10%-25】×5+4000×10%-25=950元

由此可看出:课酬发放方案不同,所交税额差别很大,因此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工资和课酬标准制定合理的课酬发放方案来降低教师的税收负担。

(二)将部分工资、薪金适当福利化

高校可以把名义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以福利的形式发给教师。因为有些福利支出,例如住房支出、交通支出、培训支出、甚至旅游休闲支出都日益成为高校教师必不可少的支出项目。既然这些支出是必需的,教师用税后工资支付又不能抵减个人所得税,如果由学校替教师个人支付,则个人可以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提高职工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的思路主要有:1.提供交通便利。如开通班车、免费接送教职工上下班,或者每月报销一定额度的交通费用。2.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师康居房计划,尽力解决教师住房问题。3.为教职工购房提供一定期限的贷款,之后每月从其工资额中扣除部分款项,用于归还贷款。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贷款利息负担。4.为新调入的教职工提供周转房。5.提高教职工的办公条件,为其配备办公设施及用品,比如为教职工配备笔记本电脑及电脑耗材等。但在操作中要注意办公设施及用品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列入学校的固定资产,教职工拥有使用权,教职工调出学校时要将相应的物品归还学校。如果所购置的办公用品所有权归个人,则相当于对教职工进行了实物性质的分配,要按照物品的价值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6.每年为教师报销一定额度的图书资料费用。

(三)利用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的特点,防止突破临界点

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随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其适用的税率也在攀升。某个时期的收入越多,其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比重就越大。因此,在进行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筹划时要利用最经济节税点,达到使职工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例2,某教师应发年终奖24 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元,应缴个人所得税24 000×10%-25=2 375(元)。

例3,某教师应发年终奖24 05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15%,速算扣除数125元,应缴个人所得税24 050×15%-125

=3 482.5(元)。

通过比较:两类年终奖相差50元,而所得税却相差1 107.50元。因此,当年终奖超过临界点时应把超出临界点的部分分摊到每月工资或以其他形式发放。

(四)合理划分工资结构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4]89号)规定: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缴个税:1.独生子女补贴;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3.托儿补助费;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因此高校制定工资结构时,可以把应税工资部分转为非应税工资部分。

另外,对于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费都是可以在收入中抵免的。特别地,合理增加每个月的住房公积金,可以实现节税。

二、劳务转报酬所得的纳税筹划

(一)将劳务转报酬所得化为工资、薪金所得

我国税法规定:劳务转报酬所得的扣除额为:每次收入

4 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 000元以上的,减除收入20%的费用,税率为20%,对应税所得超过20 000的部分加征五成,对应税所得超过50 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标准现为2 000元,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且应税所得在2万元以下时税率低于20%。即在应税所得小于2万元情况下,工资所得税负比劳务报酬税负低。因此,应将劳务报酬所得转化为工资所得,以降低税负。举例说明:

例4,某高校教师外出讲课所得10 000元,如果由组织方直接支付报酬应按劳务报酬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则应税额=(10 000

-10 000×20%)×20%=1 600元。如果由学校间接支付报酬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则应税额=(10 000-2 000)×20%-375=1 225元。节税375元。

(二)分次取得劳务报酬

即将某项收入按一定时期进行分摊,以降低税负。

例5,某高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某项工程设计图纸,获取报酬30 000元。

方案一:一次性收取30 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 000×(1-20%)×30%-2 000

=5 200(元)。

方案二:分10个月收取。每月收取3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00-800)×20%×10=4400元。可节税800元。

(三)将部分报酬转作费用

即由被服务方向提供劳务方提供诸如伙食、交通、住宿等服务,该服务费用从劳务报酬总额扣除,从而降低劳务报酬总额,以降低税负。

例6,大学教授李某,一次应邀赴某公司授课,双方签订合同:授课半月。劳务费共40000元。

方案一:旅费、食宿费等(共10 000元)由李某自理。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40 000×(1-20%)×30%-2 000

=7 600(元)。

则李某实际收益为:40 000-7 600-10 000=22 400(元)

方案二:企业支付旅费、住宿费等。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0 000×(1-20%)×30%-2 000

=5 200(元)。

李某实际收益为:30 000-5 200=24 800(元)。节税24 00元。

三、稿酬所得纳税筹划

稿酬所得是指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收入。扣除额为:每次收入4 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 000元以上的,减除收入20%的费用。此项收入的税率为20%比例税率,再加上减征30%的优惠。因此,此项收入可以利用集体创作和出版系列丛书进行纳税筹划。

第一,作者将稿子转让给书商获得税后所得;第二,作者虚拟化;第三,集体创作;第四,出版系列丛书。

集体创作法:即一本书由多人撰写。当稿酬收入超过4 000元时,采用集体创作法可以降低税负。

例7,某高校教师完成一企业管理著作,稿酬共9 000元。

方案一:独立完成,独得稿酬9 000元。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9 000×(1-20%)×20%×(1-30%)

=1008(元)。

方案二:三人合著,各得稿酬3 000元。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3 000-800)×20%×(1-30%)

×3=924(元)。节税84元。

系列丛书法:把某些著作分解为几个部分,以系列的形式出版。则该著作被认定为几个单独的作品,分别纳税。可以降低税负。

例,某高校教师准备出版会计学方面的专著,预计稿酬10000元。

方案一:以1本书的形式出版。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10 000×(1-20%)×20%×(1-30%)=1 120(元)。

方案二:以4本书的形式出版。

则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10000÷4)-800]×20%×(1-30%)

×4=952(元)。节税168元。

此外,纳税人也可通过将稿子转让给书商获得税后所得和作者虚拟化的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纳税筹划

特许权使用所得是指高校教师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特许权使用所得的扣除额为800元或收入的20%,税率20%。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股份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务院规定,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此项所得的纳税筹划主要是将特许权使用费折合股份投资,再将股份转让。

例8,某教授发明一种新技术,并获得专利,专利权属个人所有。有两种选择:一是单纯将其转让,可获转让收入80万元,则应交税=(80-80×20%)×20%=12.8(万元)。二是折合股份投资,再将股份转让所得也是80万元,此时则不需纳税。

五、科技奖的纳税筹划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且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工作。搞好科研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师将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授课效果。为此,各个高校都为教师设立了科技奖,科技奖作为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应纳个人所得税,但是高校可利用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的计算特点进行纳税筹划。因此,如何配备、发放科研资金,不但影响科研效果,而且影响高校教师的税负水平。

(一)分拆应税所得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率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分级有临界点。当突破临界点时,由于所适用的税率提高使应纳税额增加,因此,可采用分拆应税所得,把一个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分成多个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使工资发放量尽量安排在允许税前扣除额以下或是税率分级的临界点下,直接节税。发放科研项目奖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主持课题的项目带头人领回去再分给其余参与项目的多位教师;另一种是由学校将奖金按确定比例直接发放给参与项目的每位教师。把前一种发放方式改为后一种发放方式,奖给主持项目带头人的奖金就可以分拆奖给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位数师,不仅合理,而且能起到节税的作用。

例9,某高校某教研室应得科技奖20 000元,如果由教研室主任一人领取则应纳税额=(20 000-2 000)×20%-375=3225元。如果由该教研室五位教师分别领取4 000元,则共交所得税

=[(20 000÷5-2000)×10%-25]×5=875(元)。节税2 350元。

(二)部分科研补贴以科研开支的方式支付

即用购实验材料、书、差旅住宿、交通等发票来报销,一方面解决科研经费不足;一方面不增加本月总收入,使此项补贴免予课税。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苏春林.纳税筹划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文)[eb/ol].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7

一、中型科技企业概述

中型科技企业是指企业规模中,人员100-300人之间,年销售收入1000-10000万左右,其组成人员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以其开发、设计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以及技术开发、服务、技术和高新产品为主要销售产品。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换言之,中型科技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中型科技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处于大型及小型企业之间,目前所面临的处境较为艰难。例如:在技术方面、资产规模、人员配置有了一定的投入,但是整体水平与大型科技企业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方面较弱;而其与小型科技企业相比虽然竞争力较强,但由于其先期投资较大,转型较慢,因此在灵活性等方面不及小型企业。另外,科技企业一般都面临着其产品具有周期短、成本高、市场认可率风险大的特点,而高新技术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这些高级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较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资金问题。要解决中型科技企业的资金相对较为紧张问题,企业在对外开拓融资渠道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节约纳税成本,从而达到缓解资金压力的目的。

二、中型科技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

(一)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税收筹划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税收筹划从最初的节税,到后期增加企业盈余留存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税收筹划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现价值最大化是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

(二)降低企业纳税成本

实现企业的既定利润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加企业的收入、二是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费用。增加收入需要靠对外拓展市场,在我国同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及同行业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今天,增加收入相对较为困难,大都数企业选择了降低成本。节约纳税成本,是一条代价偿付较低且能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途径。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为例,现行税法规定,一般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如果该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办理了“双软认证”,企业所得税还将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另外,以其增值税为例。增值税税率为17%,销售软件产品的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税收的退税政策,而且退还的增值税也免于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现金支出“刚性”要求

由于税收的强制性特点,税收的现金支出具有了一定的刚性。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销售计划制订的同时,生产、采购、营业收入、利润额及应纳税所得额就相应的确定下来。同时,企业当期应缴纳各项税费也已经敲定,并且企业必须足额、按期缴纳各项税款。否则,不但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遭受税收征管部门的处罚,同时还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财务管理工作中把现金流当作企业生存的“血脉”,认为货币资金是有其时间价值的。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金的流出金额及流出时间,从这个层面分析来看,对涉税事项进行的筹划是公司决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中型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者对税收筹划工作认识有偏差

1、税收筹划意识淡薄中型技术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数是搞技术出身,属于技术型管理者,他们往往对某类技术领域十分精通。觉得企业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放在开拓新市场、研发新技术上,而对税收筹划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对财务人员提出的税收筹划建议觉得没有必要,甚至对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觉得不值得一提。从而使得科技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不能完全的开展,企业也就不能享受一些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2、混淆纳税违法行为与税收筹划的概念我国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经营者还是很重视节约纳税成本的,他们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少纳税,因而要求财务人员要千方百计的少缴税,不论其要求是否符合相关的税收法规、政策。有些经营者甚至指使财务人员进行弄虚作假,向税务机关出具假的资料,来骗取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达到少缴税甚至不缴税的目的。其实,偷税行为与税收筹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税收违法行为,税收征管部门发现后要予以严厉打击的;而后者是在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少纳税款,且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

(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科技企业的财务人员担负着日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任务。然而,由于有些科技企业的经营者不是十分重视财务工作,在财务人员的选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财务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财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对财会业务都是一知半解,就更谈不到税收筹划的业务高度了。有的财务人员虽然也财务专业出身,然而由于缺乏对国家新财税政策的学习和掌握,对其把握的不到位,使其不能准确的对税收筹划工作提出相应的策略、办法,从而影响了科技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

四、税收筹划策略

目前科技企业范围可谓相当之广,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通讯光缆、电子电信类、航天、军工等行业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因其在众多的科技企业中综合性较强、且代表性较广。现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例,从而对其税收筹划进行简要论述。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1)流转税方面。软件企业销售其软件产品,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2)所得税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获得软件企业资格,在2017年底之前,自获利年度起,享受“免二减三”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二)积极准备做好前期筹划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科技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是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如省级科技部门)的其资质的认证,前取得相应的证书。因此,企业应该积极申报相关技术材料,尽早取得相应的证书,方可去主管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否最后得到落实,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联络至关重要。因为,国家虽然对科技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制订了相应的税收政策,实际工作中,由于纳税人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在税收法规理解上偏差,会影响企业最终能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应该与主管税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办理相关的税收减免清除不应有的阻力。聘请中介机构进行策划指导。科技企业在办理相关的科技认证手续后,后续工作中还需要一些账目的设置工作,以及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科技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相关要求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容易造成误解。从而影响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例如: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新技术收入的确认、研发费用比例的确认,科技人员人数的确认等问题。由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性较高、业务能力较强。因此,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来指导相关的税收策划工作,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税收筹划应遵循合法性原则

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运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降低纳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然而,税收筹划相关方案的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合法性原则。企业的税收筹划应该是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施,不能把税收筹划看作企业少缴税款或是不缴税款的理由。具体操作中,有些企业人为的增加成本、隐藏收入、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把这些做法当作是税收筹划,对税收筹划理念产生了误读。税收征管部门发现后会对企业施以税收处罚,严重者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可以看出,税收筹划应是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四)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1、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研发费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支出。因为税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如:年销售收入低于5000万元,研发费用比例不得低于6%;5000—20000万元费用比例不低于4%;20000万元以上不低于3%。只有研发费用达到上述的硬性规定指标,税务机关才能有可能认定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另外,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部分按50%加计扣除,形成的按150%摊销的相关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可谓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建议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研发部门,将该部门的人工、费用以及所耗用的研发用材料,一并计入研发费用核算,从而把研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不征税收入成本列支问题高新技术企业销售的软件产品按税法规定可以享受增值税税负超3%部分税收返还的优惠政策。同时,返还的增值税免于缴纳企业所得税。然而,税法同时也规定为形成上述的不征税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也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这部分成本、费用投入的控制。在不违背税收原则的前提下,将该项成本费用列入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费用,这样可以降低一部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3、合理运用固定资产税前列支政策我国为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工作的投入力度规定:企业购入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金额低于100万元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直接列支;超过100万元的,允许按不低于折旧年限的0.6倍的方式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产品附加值较高,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较高,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该政策的规定采购相关的仪器、设备从而起到抵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作用,同时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采购固定资产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可以看出,采购高新技术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可以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共同节税的作用。

五、结束语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纳税筹划 税收优惠 农业科研所

农业历来是我国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为扶持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在加大对农业各项投入的同时,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农税收优惠政策。随着农业科研院所业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加强纳税筹划,充分享受和利用与农业科研院所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了农业科研院所财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一、纳税筹划的含义及本质

纳税筹划是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其本质是合规性、事前性、可行性。

二、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涉税税种及相关优惠政策

1、增值税优惠政策

现行增值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1)农业科研院所增值税涉税项目主要是种子、种苗、试验用动植物等科研副产品的销售以及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等项目免征增值税。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规定,对内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2、营业税优惠政策

现行营业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营业税是以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所取得的营业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劳务税。

农业科研院所营业税涉税项目主要有“四技收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资产出租以及检测检验等其他各项服务性收入。

1)《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等项目免征营业税。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1999]27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批复》(财税[2005]39号)规定,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所得税是以取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所得税。

农业科研院所所得税涉税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及其他所得。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取得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规定,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项目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规范是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及2008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的而征收的一种税,是政府利用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

农业科研院所职工的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主要有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得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颁发的奖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等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25号)规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1994]2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7号)规定,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确因工作需要,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其在延长离休退休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视同退休工资、离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农业科研院所纳税筹划注意要点

1、系统搜集整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律庞杂,尤其是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税务机关文件多、更新快,农业科研院所纳税筹划应及时根据税收政策变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地更新纳税筹划的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由于税收政策的变动,某些今天看来行之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法,明天则可能是偷税行为。所以,对于国家颁布的最新税收政策要时刻关注,即时搜集和整理。除了国家法典外,还要特别留意税收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从中寻找有指导意义的条款。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5号)中明确,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还特别规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租赁、财产转让、对外投资等与其科研业务无关的其他服务,所取得的收入用于改善研究开发条件的投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因为我国的农业科研院所大都是公益性质,能通过相关程序,认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所以这类单行法规的条款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准确把握税收优惠政策内涵

财税[1999]273号、财税[2005]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四技收入”减免税的政策内涵是:免征营业税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是指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业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只有与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相关且价款与技术转让(开发)的价款开具在一张发票上才能免征营业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技术收入不属于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仅限于技术转让所得;技术转让所得享受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的技术转让所得的总和,不管享受减免税优惠的转让所得通过几次技术转让行为获得。

财税[1994]20号、财税[2008]7号有关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征免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口径是:高级专家特指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高级专家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除上述收入以外各种名目的津补贴收入等,以及高级专家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之外的其他地方取得的培训费、讲课费、顾问费、稿酬等各种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只有读懂、吃透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农业科研院所的纳税筹划才能做到合规、可行。

3、严格按照税法要求进行财务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九条均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营业)额,未分别核算销售(营业)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二条也规定,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所以是否严格按照税法要求组织财务核算,是农业科研院所能否享受相关税收优惠的关键。

4、规范履行享受税收优惠的程序

及时办理资格申请、退税申报、减免税备案等各项手续,防止因程序原因失去税收优惠、税收利益。如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应该及时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申请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企业要办理退税企业认定,并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180日内申报退税;发生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申请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的,要及时签订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并在规定期限内将相关资料送交有关税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参考文献:

[1]潘越.关于科学事业单位税收筹划与管理的思考,财经界,2010;12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 营改增; 高校税负;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110-04

引 言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并在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营改增后政策的取向,一定是有利于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科技研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因此,高校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对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收入的税负、会计核算都有着很大的变化,从而给学校的财务管理也带来一些影响。高校怎样更好地全面实施营改增新政策,对财务部门提出了新要求,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未雨绸缪、统筹谋划,提出解决税收新政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举措,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财税改革发展战略。

一、高校营改增进展情况

为保证国家全面营改增税收新政策在高校的顺利实施,加强会计核算,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营改增工作。以云南省高校为例,云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积极推进,于2016年6月3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了云南省高校税收专题研讨会,各高校财务部门介绍了全面实施营改增新政的基本情况。云南省现有69所高校,目前绝大部分完成了营改增工作,有近20所大学办理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多数高校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很多高校还没有开具过增值税专用发票。各高校财务处认真学习、宣传新政策,在会上积极进行经验交流,有些高校在校园网推出了营改增专栏,对营改增政策进行解读、建立问答专区等,一些教职工也积极联系财务处老师进行相关政策咨询[1],云南省高校营改增工作基本形成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执行、规范操作”的局面。

二、高校营改增税负情况

根据《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高校涉及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内容主要为图书出版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现代服务和生活服务。大部分高校是一般纳税人,只有少部分高校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适应简易计税方法,增值税征收率为3%,比原来缴纳营业税的税负都有所下降。

但是,对一般纳税人的高校,一是由于高校经费来源大部分是财政拨款,成本分担核算机制还不健全,设备、水电燃气共同成本没有办法科学合理分担,加之人力成本高,人力成本等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反而加重了税收负担;二是高校涉及到的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归学校所有的收入,因为无法开具财政非税票据,只能开具应税票据,无法纳入预算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税务局认定不能满足免税要求。营改增之后,培训费的税率由3%上调至6%,税负增加了一倍。

三、全面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税种类多,项目范围广,税率多样化

高校涉及的应税行业种类繁多,项目范围广,税率多样化。加之全国各地大学城的建设,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大部分高校校区较为分散、财务核算体系庞大,有一级大财务、二级财务和三级财务,不同级别的财务单位都有自己独立的账套进行核算,但涉税项目都并入学校一级大财务的统一账户进行税金缴纳。目前,各个校区、各个级别的财务核算单位在涉税的操作流程和账务处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导致主分机抄报税的过程复杂,税务与会计账务在各个层面都对接不上,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账务处理复杂,工作量大增

全面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的高校,账务处理将变得更加复杂。一是税法明确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在应税项目中可以抵扣,不得在非税、免税项目中抵扣;二是高校在日常核算中要区分应税和非税项目进行核算,会存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情况;三是有部分老师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不及时到会计前台报销,导致专票抵扣联滞留过期或者遗失;四是有少数老师取得专票后发现发票报销内容与预算不符,索性不到前台报销,导致专票抵扣联无法认证;五是在开增值税发票时相对于地税通用机打发票开具的信息更为详细,开具时需填开纳税人名称、识别号以及银行账号等;六是进项税发票需要一一认证;七是增值税销项税额的抵扣以及进项税额转出账务处理;八是跨年实施的应税项目如何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支出的确认,等等。这样一来,不仅使票据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难度加大,还大大加重了财务工作量,影响了财务工作效率。

(三)有免税政策,实际操作难度大

根据《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政府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归该学校所有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全部归该学校所有,是指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收入进入该学校统一账户,并纳入预算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管理,同时由该学校对有关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具。但是很多高校实际上享受不了这个免税政策。以云南省为例,各高校取得的举办进修班、培训班等收入上缴财政需要通过系统开具非税票据才可以生成上缴数据,而培训费只能开增值税票。有免税政策,想上缴财政,由于财政和税收政策实际操作上存在脱节,享受不了免税政策,给学校增加了税负。

(四)纳税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导致税负成本的合理分担比较困难

从税务角度看,各高校是一个独立的纳税主体,纳税申报工作应作为一个纳税人来进行,这样有利于税收管理和筹划[2]。从高校财务管理的角度看,高校会计核算按项目进行,承担增值税税负的纳税主体是各科研项目,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的各学院,还有提供社会服务的各部门。责任成本主体是各个应税项目,纳税主w是学校,如何把相关税负科学合理地分摊到各个具体的应税项目,是高校涉税经费核算和管理的难点、重点。不具体到项目核算,各项目负责人进项税抵扣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校税收筹划;而具体到项目核算,目前高校成本核算体系还不健全,很难准确合理分担。

四、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科目设置

针对税务机关要求的应税收入与非应税收入分别核算的要求,在账务处理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如下:

在“应交税费”科目增设2个二级科目,即“应交增值税”和“未交增值科”;在二级科目“应交增值税”下增设5个三级科目,即“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同时取消了原支出类科目“业务税费及附加”下的“增值税”明细科目。

2.项目设置

针对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在项目属性定义中单独设置“应税收支”和“非应税收支”两个属性定义,涉及到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收入,单独设置项目,并在项目属性中标识“应税收支”。这样就能满足税务机关要求的分别核算应税收支和非应税收支,也能提供准确的销项、进项、收支等税务资料。

3.账务处理

收到款项时,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科研课题费收入(xxxxx项目)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扣除相关税费:

借:科研事业支出――税金及附加费用――城建税 (xxxxx项目)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

――企业所得税

――其他税费等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

――企业所得税

――其他税费等

课题负责人报销各项费用时(假设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借:科研事业支出――XXXXX(xxxxx项目)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二)对发票开具的影响

凡属学校各部门或个人取得的需要统一纳入学校核算的科研课题经费收支、房屋租赁收支及餐饮住宿、停车等收支,可以先开发票,也可以资金到账后开具发票。先开发票后收款的,如果月末资金未到学校账上,必须由课题负责人或当事人先缴纳该张票涉及的相关税费,学校一律不垫付。款到才开发票的,在开具发票时就从该项目中扣除涉及的相关税费。这样可以避免增值税开票系统里的增值税计缴数与会计账面数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方便管理和对账。

(三)对进项税额可抵扣部分的影响

营业税不涉及抵扣项,但在营改增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抵扣[1]。由于云南省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财政补助,涉及进项抵扣的内容不会很多,遇到可以进行进项抵扣的情况,可参考增值税一般抵扣情况,见表1、表2[1]。

(四)对收入确认的影响

目前高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营改增之后,为更加准确规范核算,应税项目核算就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与资金收付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不考虑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以实质取得资金的权利或支付资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因此涉税收入、费用的确认,也是高校营改增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五、高校财务部门如何做好营改增工作的建议

(一)做好宣传和培训,顺利推进营改增工作

1.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应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简化办理流程,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宣传、培训营改增相关政策,为各高校提供政策咨询,进行答疑解惑。税务部门还应在发票认证操作环节上进行简化,加快研发发票认证系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认证,更好地推进营改增工作。

2.高校财务部门

高校财务部门利用校园网络信息门户,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税务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和简易征收办理流程以及增值税发票开具和管理办法等;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对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和涉税项目经办人进行开票和报账培训;拓宽交流平台,建立校内微信和QQ税务交流群,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通过宣传和培训,让更多人了解相关税收知识,熟悉相关程序,尽快接受营改增为自身带来的改变,适应税改后的工作[1]。

(二)加强沟通和协调,做好税收筹划

在营改增过程中,许多手续与程序在不同的地税局与国税局之间会有较大差别,甚至相同的税务部门不同的专管员之间也会有差别,地税局与国税局之间对营改增的一些问题尚未达成一致,所以,各高校一是应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在办理流程、简化手续和申请减免税等操作上达成共识。二是积极与学校各部门、各涉税项目沟通,由于学校科研课题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支出大部分是人工成本支出,少量是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支出,这样导致学校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很少,学校税负增加,为了减轻学校税负,科学进行税收筹划,督促经办人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合理进行进项税额的扣抵。三是积极与财政、非税管理部门沟通,请财政给予政策倾斜,将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全部归该学校所有的收入可以上缴财政,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学校税负,促进学校发展。四是高校间加强税收管理的联系,及时共享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好的税收筹划做法等。

(三)加强财务管理,健全体制机制

1.财务人员加强学习,做好核算和管理

为保证国家全面营改增税收政策在高校的顺利实施,各高校要对营改增后的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和改革,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研究和解决税收新政中遇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营改增带来了的考验与变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更需要加强学习,准确理解营改增的政策,准确把握涉税项目收入和支出核算内涵,加强发票管理和认证。营改增对高校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高校财务人员要认真解读现行税收政策,合理利用国家政策来减轻学校税负,进一步做好增值税纳税筹划,特别是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尽量做到应抵尽抵。

2.完善涉税业务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

建立明细账目,统筹规划准确备案。在营改增之后,相应的会计核算会不尽相同,高校应建立增值税明细账,准确记录和生成增值税明细账,按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提税[3]。在账务处理流程上应重点关注确认收入的时点,与原收入和成本费用记账核算、应交税费、可抵扣项、可减免税项的不同。逐步完善涉税业务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3.加强发票管理,完善票据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发票的管理,专人专岗负责票据管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专人负责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开具、缴销,登记发票使用情况明细表,做好增值税抵扣发票的认证及抵扣联的存档备查工作,根据税法规定,及时上缴增值税。

(四)积极反映问题,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营改增政策精神

当前学校涉及的纳税范围主要是科研课题经费收入,少量的房屋经营租金收入及物业管理费、清洁费收入等。针对学校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绝大部分是人力资源支出,增值税进项税额很少,这将大大加重学校的税收负担,因此可以参照“商务辅助服务”下的“60804安全保护服务”的差额计税办法。即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请其同意学校对于科研课题经费收入扣除相关人力资源成本后的余额作为增值税计税依据,实行差额纳税,不扣抵进项税额,适用税率为6%。这样一来,既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学校税负,支持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还全面贯彻落实了总理的讲话精神,“各级政府要下大决心、大力度推进营改增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要采取措施,使这项改革落实到位。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明显的税费成本降低”。

【参考文献】

[1] 何莉.关于“营改增”对高校财务管理影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3(29):100-104.

税收科研调研工作计划篇10

    在美国科技史上,非营利科研机构曾经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兰德(rand)公司、巴特尔(batelle)研究所、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 inter·national)等。这些非营利科研机构对美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美国的国家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把非营利科研机构定位为提供“空隙”的社会服务,即政府和公司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步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在技术能力上咄咄逼人的挑战,美国各界开始认识到非营利科研机构对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开始对非营利科研机构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采取了联邦政府的税收管理,州司法厅的监督、非营利科研机构之间的监督和公众的检查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只从税收上进行管理,州司法监督非营利科研机构是否进行了违反其宗旨的活动和内部是否有腐败行为。近年来、由于国会的经常敦促,州司法厅增加了对非营利机构的监督力度。此外,政府委托专门机构收集全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全部资料,并且建立一套评价机构内部管理好坏的标准,每年都对各机构进行书面评价,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这种监督有时比政府监督更有效。

    (2)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非营利科研机构由理事会管理。理事会通常由6一20名各界知名人士组成,他们都是义务工作人员。理事会成员代表公众利益负责监督、制定章程、批准管理人员提出的计划和预算、评审管理效能等。以斯坦福国际问题咨询研究所为例,其理事会由巧名来自各界的理事组成,并设有由50多名成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指导并协助研究工作和行政事务。理事会选出1名所长和若干名副所长来统管全所工作,管理研究工作部门有4名副主任和约30名工作人员,每位副主任分别主管3一4个独立的研究中心

    (3)合理的分配福利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勒委员会一份报告指出:为非营利科研机构工作的报酬一直低于为政府部门和实业界做相应工作的报酬。这样使得非营利机构科研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政策,给非营利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符合市场价值的补偿。非营利科研机构不能给予高额工资,但是福利成了重要的补贴。一套完好的福利制度能增强日益增长的服务价值,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福利比实业界更为慷慨、一般来说补偿标准为:工资加福利可同外部市场竞争;保证内部公平;视个人表现优劣确定不问的补贴额。这使得非营利科研机构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

    日禅昨管利科研机构的管理

日本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往往和著名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松下东京研究所,日本轻金属研究所、三菱一合成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日本政府把非营利科研机构定位为公益法人中从事学术研究的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即《日本科技白皮书》中的民营科研机构,它们不用国家投资,在研究工作方面也不受政府的干预,比较自由。它们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只要社会需求,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课题都可能成为它们的研究内容,但原则上不能从事违法的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活动。成果转让的收人也只能用于本单位事业规模的扩大。

日本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退下来的原局级以下干部来担任。这些人法制观念很强,政策水平也很高,又富有管理经验,由他们来负责这些部门的工作,既可以满足企业的科研计划,又能使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在这些机构得到彻底贯彻和落实。

日本的非营利科研机构采用的组织形式是比较典型的日本株式会社制。以野村综合研究所为例,该所最高决策机构为董事会下设总经理和若干副总经理,研究所的日常工作由所长负责。下设东京、镰仓和研发本部。3个本部又设12个研究或调查部,其下又分31个科室。在国外,野村综合研究所设有纽约、华盛顿、伦敦、新加坡、香港办事处和巴西野村综合研究所。在人事管理上采用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表工资制。

日本政府虽不能直接领导非营利科研机构,但可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来引导。为了充分利用民间的资金,促进学术振兴,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国际交流等公益事业,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出资。为了扩大公益型活动的资金来源,政府在税收方面对捐款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待遇。而且政府还在某些范围内允许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营利事业,条件是其营利部分要用于本机构所进行的公益事业、政府只对其营利事业征收27%的所得税,而普通企业则需缴纳42%的所得税。另外,政府还免收非营利科研机构营利事业以外的事业所得税及清理财产所得税,免收银行存款利息所得税和分红所得税。而且政府还对其研究活动采取了扣除增加试验研究费的税额和技术出口所得特别金的优惠措施。近几年,非营利科研机构不断增加,这与日本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有直接关系。这样既促进了公益性的科研机构的发展,又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科学研究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一举两得。

德已昨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

在德国,很多大型科研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比如赫尔姆霍尔茨研究中心联合会(hfg )、马普学会(mpg)、费朗霍大协(fhg )、莱布尼兹科学联合会(wgl)等。德国的国家科研任务主要是通过这些非营利科研机构来完成。这些非营利科研机构对德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起了主要作用。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科技和经济的主管能动为主,国家干预为辅。政府对科研的管理职能原则上仅限于宏观调控范围,调控的一般手段不外乎制定科技政策与法规、科研规划与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然而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调控手段就是以提供科研计划、项目以及人员资助经费来引导全国的科研活动朝着政府既定的方向前进。国家科技重点领域都是指导性计划,是通过聘请专家进行前瞻性研究后制定的。政府指导性计划之所以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原因是:有依法使用的配套资金;计划具有极高的透明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申请,参与竞争;法律政策千预,利用法律框架条件为科技发展创造环境。

    德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经费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的财政拔款,政府就是这些科研机构的创办人。但是从法律地位上看,这些科研机构都是按照民法规定的程序、以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社团或者基金会等形式注册的、独立于政府的科学自治组织。非营利科研机构的法律形式、注册登记程序和一般的公司差不多。在税收方面,德国是几个发达工业国家中唯一没有设立促进科研税收项目的国家。非营利机构都享受政府的特殊税收政策:基本上是零税率。政府通过年度工作报告对非营利科研机构进行监督,并通过评估委员会定期对研究所和研究项目进行评估。

    在内部管理结构上,德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大体相同。以由16个大型研究中心组成的霍尔姆茨研究中心联合会为例,该联合会的大型研究中心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并且实行会员制,设有会员大会和评议会。政府代表得出席会员大会;企业也可以申请人会并参与决策。评议会由会员选举产生,评议会主席由联邦政府教研官员担任;评议会负责审定中长期科研工作纲要,决定院内机构的设立和撤销,编制年度工作报告,批准研究所所长的任命以及不动产的购置、出售和重大贷款等事宜。研究中心的日常工作由理事会负责,各研究所所长由理事会任命,但须取得评议会同意。另外,大型研究中心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机构一科技委员会,负责就科研事务方面问题向评议会和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在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大都采取自治管理,采用大体相似的科技规划和管理方法。以航空航天研究院为例,它围绕着航空、航天和能源3大研究重点,按滚动原则统一规划全院各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制定了纵横交错、分工把关、目标统一的矩阵式科研计划。从计划编制到组织实施、成果检验等,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确保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美、日、德昨管利科研机构的管理特点致洽我们的启示

    综合美、日、德三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科技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其中,非营利科研机构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原来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基本上实行不干涉政策。20世纪70年代之后,面对欧洲和日本的强势科技竞争压力,才开始对科研机构进行有目的的统筹规划。对非营利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管理,监督和引导的政策,把非营利科研机构纳人了国家科技政策的战略规划中,研究领域主要定在咨询和专门研究两个领域,对于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内部管理基本上不干涉。以此为鉴,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与非营利科研机构相关的科研管理政策时,尽量多地从整体科研部署的角度去考虑它们在科研机构中的定位和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日本二战以后科技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非营利科研机构起了主要作用。日本非营利科研机构大多数与一些大型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一些与基础研究相关的非营利科研机构还与日本的文部省、科技厅和厚生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几乎大部份是财团法人方式成立的,实行的都是日本公司制管理。这些机构作为政府和企业的组织,以承接政府和企业的科研任务为主,从事大量的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而且日本的非营利科研机构都是由民间出资的,不用国家投资。在研究上不受国家干涉,这些机构进行的科研都是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进行的。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非营利科研机构目前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和研究成果与实际脱节的困扰,那么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政府和企业在非营利科研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