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十篇

时间:2024-02-29 17:50:27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1

[关键词] 固定资产;ICOR;效率;TFP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980年仅有67.93亿元,到2010年增长为5766.70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84.89倍,可见在短短的31年间,山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在此期间,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贡献率等方面。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TFP)对GDP的贡献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大多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并对资本存量K值进行估算,得出TFP及其增长率、各要素及TFP贡献度等来分析其对国家、地区或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就促进山东省GDP增长其中的二大因素,即“硬实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效率的关系和“软实力”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以得到这两种方式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产业投资与效率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的现状

根据1999-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少,并且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1999-201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99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2.3%;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一直较大,并由1999年的44%上升到2005年的63%,后经过少许下降后回升,截至到2010年所占比重仍为48%;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最大,但投资趋势与第二产业正好相反,起初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05年的34%,后期又出现小幅度上升,截至2010年所占比重上升为49%。1991-2010年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见图1所示。总体而言,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且投资额增长缓慢。

(二)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本文采用ICOR即增量资本产出率来衡量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ICOR=K/GDP,其中K为资本增量,GDP为总产出增量。本文研究对象为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增量即表示为固定资本投资额F,公式改写为ICOR=F/GDP,即当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总产出所需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增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降低(增大)。另外,当ICOR提高时,固定资本平均产出率将下降,固定资本的总体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反之,若ICOR降低固定资本投资额减少,也就是说投资效率提高了。

表1是根据山东1999-2010年统计年鉴对全省三次产业的ICOR测算。依据我国正常年份1.5-3的指标经验值区间分析可得:1999年到2010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ICOR值在2.50-4.38之间波动,则全省固定资产是投资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ICOR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三)TFP分析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因此,本省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下面测算山东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即技术进步的指标,从另一方面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

1.模型构建

生产函数如方程式(1)所示。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索洛余值法,对山东省的TFP增长率和贡献度进行测算。

三、结论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计算了1980-2010年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度以及固定资本、劳动贡献度。其中,固定资本平均贡献度和TFP平均贡献度较高,劳动平均贡献度较低。

由此可知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靠“硬实力”固定资本投资和“软实力”TFP拉动,并且固定资本投资拉动比TFP拉动要大,但固定资本投资三次产业效率较低,这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因此,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良性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9).

[2]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3]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4]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5]刘竹蓉.基于产业结构的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2

论文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仿真,产能过剩,建设周期,折旧

一 引言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使中国政府、企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产能过剩。在2000年已有学者统计,制造业各行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为60%-70%。伴随着需求紧缩和价格的下降,制造业成本又呈现出刚性,出现了投入品成本上升而产出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的不对称格局,这必将导致制造业的全面崩溃[1]。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产业资本追逐利益的天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在成生产能力的过程中存在时间延迟造成的。本文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这一过程,并对政府、企业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各措施的有效程度。

二 系统动力学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始创于1956年,在20世纪50年代末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其创始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建模方法与其他建模方法相比,第一,适用于处理需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来观察的问题,对于产能发展的建模与分析,正需要有长远的视界与仿真支持手段;第二建设周期,适用于强因果关系的问题,通过分析可发现产能发展过程中各影响间因果关系较为明晰,可利用系统动力学加以表述和建模;第三,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一般来讲,产能发展模型可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生产能力发展趋势,价格波动趋势,收益波动趋势,以满足其决策要求;第四,强调有条件预测,系统动力学方法强调条件和结果的对应性,可在仿真环境中的不同试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分析[3-5]。本文构建的产能发展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外生变量选取不同的数值,对模型进行应用分析。

三 模型构建

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投资子系统,库存子系统,和价格变动子系统,主要的外生变量产品需求曲线、单位变动成本、市场收益率(产业平均报酬率),标准单价(可视为替代产品价格)、建设周期、调价幅度(反映政府对价格变动的管制程度)、库存阀值(企业决定降价倾销的重要因素)等,其余均为内生变量。

(一) 子系统说明

1 投资子系统 现实中,企业主要根据收益率高低来做出投资决策,此外还受到国家政策,行业准入门槛的限制,本文只考虑收益率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有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等形态,产业资本对应产业资本的平均报酬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根据资本的逐利原则,一个行业的投资报酬率(体现为净利润率)越高,新进入产业资金越多。本文假设新进入投资比例与超额收益(行业报酬率与产业平均报酬率之差)存在指数关系来体现上述理论。资金投入后形成在建工程,经过一定的时间延迟即建设周期后进入固定资产形成生产能力,再通过折旧进入企业的营业成本。

2 库存子系统 企业根据期望生产速率和生产能力来确定生产速率,如果生产能力大于期望生产速率,则生产速率等于期望生产速率,否则就等于生产能力。期望生产速率受到库存计划和客户订单速率的影响,同时又与企业安全储备期和订单处理时间有关,流图体现了这些关系。发货速率受到库存的限制,还取决于客户订单速率。

3 价格子系统 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订单速率大于企业期望发货速率则表示产品短缺建设周期,存在价格上涨动力,小于则有价格下降压力,分别对应涨价速率和跌价速率。此外库存积压过多,厂家降价倾销是另外一个价格变动因素。

(二)系统模型

图1是在分析企业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产能扩张系统流图。系统流图支持定量分析,由流位变量、流率变量和信息三类元素组成。在矩形框中的变量是流位,流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积累量,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贮存环节,如企业中的产品库存量或者是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总数等。在蝴蝶结下方的是流率,如物流等。没有矩形框的是辅助变量或常数,云状的图示表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流图可以定量表示系统中的反馈关系,其中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用数学公式定义[6]。

图1产能扩张系统动力学模型

四 仿真实验及过程分析

本案例动力学仿真实验选用vensim5.7为实验平台,对模型初始设置如表1。

表1

变量名

建设周期

折旧年限

标准价格

库存阀值

调价幅度

生产时间

单位变动成本

变量值

3

10

10

50

0.1

0.02

10

单位

百万个

无量纲

模型主要假设:(1)需求=50-5*相对价格,则可预期最大需求不超过50;

(2)生产能力=固定资产/10,假设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进入门槛较低,生产能力与固定资产存量成正比例关系;

(3)新投资比例=if then else(超额收益﹥0,EXP(超额收益)-1,0)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预期产业最佳资本投入(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之和)小于500百万元。运行模型,关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资本存量得出结果如图2、图3。

图2 在建工程、固定资产、资本存量、新进入投资趋势图

图3 销售价格和税后经营利润趋势图

如图2、图3模拟结果显示,在第六年资本投入(在建工程与固定资产之和)已经达到了500百万元的行业饱和值,由于存在的建设延迟,在第六年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只有不到250百万元,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表现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从而推动税后利润上涨(图3),新进入资本进一步增加,形成在建工程;在随后的第七年直到第十年,价格由于供给不足继续上涨,价格上涨带来需求的减少,全行业的投入资本增加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导致的营业成本上升,使税后利润出现降低,超额收益减少,出现了新进入投资的降低;在第十年到第十五年,固定资产超过了500百万元的饱和值,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建设周期,价格开始下降,需求量增加,由于销量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税后利润达到第二个峰值,对应的在此期间也出现了第二个新进入投资峰值,在建工程在这个期间继续增加,此时行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饱和值的两倍;在第十六年,企业库存积压越来越大,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需求,企业开始大幅降价倾销商品,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价格下降到变动成本以下,行业全面亏损。

在这个过程中,最高的资本投入达到了行业饱和值的近四倍,固定资产峰值差不多是饱和值三倍。如果企业投资者仅仅根据公司的税后利润以及超额收益做出投资决策,在第十五年还有新资本进入行业,而此时行业的资本投入已经达到饱和值的近四倍。

五 参数灵敏性分析

灵敏性分析是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结构,运行模型并比较运行输出,从而确定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灵敏性分析主要有结构灵敏性分析和参数灵敏性分析两种,结构灵敏性分析主要研究模型中的因果关系的变化对模型行为的影响,参数灵敏性分析则主要研究模型行为对参数在合理变化范围内的灵敏性,检验模型行为是否因为某些参数的微小变动而改变[5]。本文主要针对建设周期、库存积压阀值、调价幅度、折旧年限对固定资产进行灵敏度分析,以反映这些参数的变动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

根据对建设周期、库存积压阀值、调价幅度、折旧年限等参数的灵敏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建设周期的长短与产业扩张周期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建设周期越长,产能扩张周期越大,固定资产峰值超出饱和资本存量也越多。建设周期从三年降为半年时,固定资产峰值出现时间从十六年降为六年,固定资产峰值从1468百万元降为1010百万元。

(2)折旧年限的减少会大幅度降低固定资产峰值,但会小幅增加扩张周期,折旧时间从十年缩短为五年,固定资产峰值从1468百万元降为789百万元,可以看出有很明显的减少过剩产能的效果。

(3)企业库存积压阀值设置越小,固定资产峰值降低,扩张周期同时也小幅下降。

(4)调价幅度越大,固定资产峰值越低,调价幅度从0.1增加到0.7建设周期,固定资产峰值从1468百万元降低到1176百万元,同时产业扩展周期越短。

综合(2)、(3)、(4),在既定的建设周期条件下,库存积压阀值、调价幅度、折旧年限对于固定资产峰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扩张周期关联性相对于建设周期则小很多。

六 结果讨论

通过模型的仿真实验,可以看到产业扩张周期主要是由建设延迟时间决定的,难以避免。同时库存在短时间内吸收一部分过剩生产能力,价格滞后调整,使行业扩张过度,库存积压过高,当危机来临之时,企业只能采用倾销的手段回收资金,从而导致行业的崩溃。

根据灵敏性分析,企业和政府可以从下述方面入手减少行业产能波动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企业方面应尽量按订单生产,合理安排库存,降低由过多库存导致的行业过剩产能。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税务机关适当减少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使行业固定资产存量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降低过剩产能。同时政府在合理范围内应尽量减少对价格进行干预,使价格能尽可能的反映供需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建优.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战略[J].经济学家.2000(01):15-18

[2]李艳.国家发改委“全面围剿”产能过剩.国际金融报[N].2009.10.19

[3]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政策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6-70

[4]谢英亮,谢林海,袁红萍等.系统动力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6-10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3

关键词 软件业务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耗电量 VAR-VEC模型

一、研究现状

关于以软件业发展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耗电量为代表的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中,高志刚得出,对能耗较高的行业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从而使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于第三产业发展和能源生产的关系研究中,王思斯运用ARDL模型和Toda-Yamamoto方法,得出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会带动经济增长,它们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单向因果关系。

二、软件业务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和耗电量的动态研究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模型的稳定测试

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EF通过平稳性检验;变量LI在一阶差分后通过检验;变量LS序列二阶差分后通过检验。

为了避免因滞后期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虚协整”、自相关等问题,根据LR统计量、FPE统计量、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等指标进行判断,并以“*”标记出依据相应准则所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结果表明滞后阶数为3阶。

(二)协整检验

为了剔除变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确定误差修正项个数。VAR模型滞后期为3期,所以协整关系检验的滞后期设定为2阶。根据分析表明存在至多1个协整方程,得到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式为:LEF = 3.0356LI - 1.6757LS + 6.7149 + ECM 。从上式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系数为3.0356,t统计量值都很显著,说明两者对发电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长1个单位,会引起耗电量的3.0356个单位的增长,而软件业务收入每增长1个单位,会引起耗电量的1.6757l个单位的降低,前者对耗电量引起正向变动比后者大。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分析表明,耗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这并不能反映三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耗电量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多年来广东省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软件业务收入的不断增加,耗电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是耗电量和软件业务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另外软件业务收入也不是耗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格兰杰原因。

(四)误差修正机制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修正模型(VEC)来考察变量间的短期关系。和的调整系数的估计结果:A=[- 4.48114846139,- 5.20925936729, - 0.0630409971939].误差修正的系数都很小,可以看出广东省的软件业务收入、固定投资完成额和耗电量短期波动都没有很远地偏离长期趋势。另外,固定投资完成额的调整系数相对较大于其余两个系数,表明固定投资完成额如果偏离常态时,修正力度较大。

(五)脉冲响应函数

分析可知,在耗电量为一个正向冲击后,其脉冲曲线呈现下降趋势,在第三期中达到了最小值,其后耗电量变量对自身的冲击变化幅度并不大,且从第三期后出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第五期,之后一直呈现变化不一的增减趋势。这表明了第一期耗电量受到了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下降,初期反映趋势强烈,长时期的刺激效应不是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与软件业务对耗电量的冲击是负向,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耗电量受到自身冲击在长期内在逐渐减弱的,但在短期内受到政策其他外因影响冲击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与软件业务是负向冲击,长期对耗电量为负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是呈现负向冲击,在第七期中达到最小值,之后出现固定投资的冲击逐渐增强的现象,且在第四期中冲击曲线达到了水平线,这说明在长期趋势中,固定资产的刺激是在负向效应下发展的,呈现逐渐减弱的现象,在短期中,对固定资产的刺激经济政策还是有一定效应的。

(六)方差分解

1、表示耗电量lef对自身的影响接近99%,说明耗电量的增长基本全部依赖于自身的推动,而软件业务收入却对耗电量的影响比较小,从滞后一期到滞后六期都占到1%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对耗电量的影响从滞后一期到滞后二期都是0%,从滞后三期才开始慢慢增加影响程度,基本平稳在26%左右;同样的,耗电量对自身的影响也从滞后一期、二期的99%到之后接近71%。这都说明在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和软件业务收入对耗电量的比重增加也是有贡献。

2、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的影响从滞后一期的89%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刚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大部分是由自身推动,但之后再慢慢下降到滞后三期开始慢慢平稳,占到68%左右的贡献率;软件业务收入和耗电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率也是从开始比较小的值然后逐渐增加,最后是耗电量10%左右的影响率以及软件业务收入的20%左右的影响率,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贡献。

3、表示软件业务收入对自身的方差贡献率从开始的5%到滞后三期的33%,之后平稳在32%左右,(下转第35页)(上接第32页)表明软件业务收入对自身增长的影响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率;而最大的贡献率是固定资产投资,从开始的82%的影响率慢慢下降到滞后四期54%左右,后面都比较的平稳,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软件业务的贡献率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而比较小的贡献率是耗电量对软件业务的贡献,基本从开始就维持在13%左右的影响率,一直比较平稳。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VAR-VEC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长期,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软件业务收入、耗电量的之间存在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2)在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软件业务收入对耗电量产生显著影响;(3)长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软件业务收入无影响;耗电量对软件业务收入长期内正向影响。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建议:(1)广东省应该激励长期软件业务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避免短期投资对软件业的波动性冲击 ;(2)对于项目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应当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该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地区见的供需差距以及贸易流向,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3)根据广东软件产品国内需求总量、消费区域以及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以此调整固定资产的投资量。

参考文献:

[1]罗艳,陈平.广西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研究[J].

[2]王思斯,贾庆军,蒋月星,夏雯婧.基于ARDL模型的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3]李树明,李平,.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能源产量互动效应的市政研究[J].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4

一、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总体分析

(一)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衡量投资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主要是投资效益系数和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投资效益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变化趋势。边际资本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增量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法的角度反映了资本增量和GDP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一定量的投资(资本存量的增量)增加了多少产出。目前,在分析投资经济效益时,国内外广泛采用投资效益系数,在实践中,边际资本产出率逐渐被人们接受和采纳,并认为是衡量投资经济效益水平不可或缺的指标。实际上,在计算过程中,二者互为倒数,只是计算口径和研究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已。

分析“九五”以来吉林省投资经济效益水平变动情况,我们发现,投资效益系数和边际固定资本产出率均呈下降趋势。从投资效益系数看,“九五”时期为0.36,“十五”时期降至0.31,2006年降至0.23,到2007年,进一步降至0.18。从边际固定资本产出率看,“九五”时期为3.52,“十五”时期降至2.89,2006年进一步降至2.33。

由投资效益系数和边际固定资本产出率同时下降,却得出投资经济效益水平降低和提高两种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投资的双重效应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具有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需求效应具有短期性,只能产生即期效益;而供给效应具有长期性,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持续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追求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的效应,而投资的供给效应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释放,即投资供给效应的“滞后性”。“九五”以来,吉林省边际固定资本产出率逐步下降,从需求的角度,反映了投资在GDP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九五”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呈加速增长趋势,“九五”时期年均增长9.8%,2000-2006年年均增长11.4%,2007年GDP增速高达16.1%。可以说,吉林省近年来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结果。同时,边际固定资本产出率下降,也反映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即供给能力)逐步增强。而投资效益系数的下降,恰恰表现出投资供给效应的“滞后性”。受投资“滞后期”的影响,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投资供给效应被积累起来。这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吉林省在“高投资、高增长”时期,却出现了投资效益系数下降的情况。

(二)投资社会效益分析

衡量投资社会效益的指标主要是投资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指标(如财政收入、就业、居民收入等)增长速度与投资增长速度的比值,反映了投资增长对社会发展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分析投资社会效益水平没有固定的考核指标,视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吉林省当前投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我们主要从财政收入、城乡就业和居民收入3个领域分析投资社会效益。

分析发现,“九五”以来,吉林省投资社会效益水平呈现持续提高的趋势,投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基本上呈“V”字型变动特征。即,以2006年为转折点,投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度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2007年,全省投资对社会发展影响程度加大,成为投资社会效益水平加速提高的新起点。

从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看,吉林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九五”时期为0.79,“十五”时期降至0.71,2006年降至最低点0.38。2007年回升到0.65,比上年提高0.27;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九五”时期为0.87,“十五”时期降至0.59,2006年降至最低点0.33。2007年回升到0.72,比上年提高0.39。同时,从2007年的情况看,投资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相差0.07,表明投资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加大。

从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看,吉林省城乡就业人数的投资弹性系数,“九五”时期为-0.14,“十五”时期为0.05,2006年为0.02,2007年达到0.03,比上年提高0.01,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九五”时期全省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270.77万人下降至2000年的1164万人,达到1990年以来历史最低点。2001年以后,在投资拉动战略决策的带动下,全省就业人数开始逐年上升,到2007年达到1266.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达到565.2万人,新增48万人,比上年增长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92%,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同2006年相比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随着国企改革难题的破解和持续增加投入,投资对扩大就业的促进作用开始发挥,全省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就业难”的问题逐步缓解。

从投资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达到0.3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达到0.35,均比上年提高0.14。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一直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但差距逐步缩小,由“九五”时期的0.34下降至2007年的0.01。这表明,扩大投资对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明显,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逐步增强。

二、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的横向比较

纵向分析,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水平逐步提高,投资拉动效果已经显现。特别是在社会发展领域,投资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效果更为明显。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北其他省(区)横向比较,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形势不容乐观。

(一)投资经济效益比较

2007年,吉林省投资效益系数为0.18,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比,分别低0.01、0.09和0.04。在东北三省一区中居末位。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投资效益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黑龙江省位居首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09。这表明,吉林省投资经济效益在东北三省一区中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投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

(二)投资社会效益比较

比较分析,吉林省投资社会效益水平明显低于东北其他省(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投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看,2007年,吉林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为0.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0,也低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0.22、0.13和0.81,在东北三省一区中居末位;地方财政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为0.72,分别比辽宁和内蒙古低0.33和0.66,但比黑龙江高0.23,在东北三省一区中居第3位。这表明,吉林省投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较弱,特别是与内蒙古比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吉林省投资增长速度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达到42.8%,但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2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和内蒙古(4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30.7%)低于辽宁(32.3%)和内蒙古(40.5%)。

从投资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看,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为0.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也低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0.25、0.05和0.3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为0.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3,也低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0.19、0.23和0.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投资弹性系数均居东北三省一区末位。这表明,吉林省无论对于城镇居民还是农民,投资对增加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东北其他省(区)。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比黑龙江高3.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辽宁和内蒙古3.1和4.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但分别低于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1.6、1.2和3.2个百分点。

从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程度看,2007年,吉林省城乡就业人数的投资弹性系数为0.03,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但只有内蒙古的30%、黑龙江的33%。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不突出,水平不高。

三、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的总体评价

综上,对吉林省2007年投资宏观效益水平,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

1、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水平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其中在投资需求方面表现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投资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无论是财政收入、就业,还是城乡居民收入,投资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以2007年投资弹性系数全面“触底反弹”为标志,投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度加大,投资社会效益水平出现加速上升势头。这不仅表明投资在吉林省加快振兴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必将提高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2、投资宏观效益总体水平还不高,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与东北其他省(区)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主要表现在投资社会效益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在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投资作用发挥的不够。与东北其他省(区)比较,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的差距同时表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其中,在投资社会效益方面,出现的差距更大、更明显。吉林省投资宏观效益水平差距的存在,既反映了投资拉动作用发挥不足,也说明提高投资效益依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5

【关键词】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一、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令538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09年 1月1日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外购(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自制(包括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其进项税可于当期进行抵扣。”自此,我国的增值税正式从生产型转型为消费型。

综合来看,此次增值税转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修订后的条例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同时,还修改了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规定内资企业或是外资企业购买的设备,不论是否为国产,其发生的进项税额均可以全额抵扣,实现了税收政策的"普惠"原则,真正做到了公平的对待所有的纳税人。为堵塞因转型可能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条例还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二)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修订前的条例规定,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为分别为6%和4%,修订后的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调低至 3%。

(三)提高增值税起征点

从2011年11月1日起,国家对增值税起征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销售货物的商业企业,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即月销售额在5000 元以下视为不达起征点);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 元(即月销售额在5000元以下视为不达起征点);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 300-500 元。

(四)延长纳税期限

将纳税申报期限从 10 日延长至 15 日。根据税收征管实际,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 日延长至 15 日。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在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的计量要求下,固定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了买价和增值税两部分,即买价+买价×17%。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进项税额允许在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仅包括资产的买价,使得初始投资成本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买价的17%,同时也使得以增值税为计算基础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缴纳税额减少,且减少额=固定资产的买价×17%×(3%+7%)。因此,此次增值税转型导致固定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的降低和附加税的减少,综合降幅为固定资产买价的18.7%。

(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

固定资产的投资报酬率是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的利润与投资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营业资产,其中平均营业资产=(期初营业资产+期末营业资产)/2。

根据之前的分析,增值税转型后会导致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这就会使得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同时增值税转型后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降低,这又会使得企业的平均营业资产减少,综合两方面的变化代入公式计算,其结果是增值税的转型会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报酬率。

对投资中业绩进行评价时,现代企业比较偏爱的还有一个财务指标----剩余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这个指标弥补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会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这一不足之处。在这个指标的计算中,增值税转型导致息税前利润增加,导致经营资产减少,最终会使得剩余收益增加。

(三)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期内的现金净流量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中,现金流比利润更为重要。固定资产项目在投产后的营业期间内,各年现金净流量 NCF= 营业收入(1-T)-付现成本(1-T)+折旧×T。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是付现成本的一部分,从之前的分析中得知,增值税转型会导致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固定资产初始成本降低,代入现金净流量的计算中,也即是公式中的付现成本会降低、折旧额会减少,最终会增加营业期内的现金净流量。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促进企业更新设备

企业在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时,通常采用的财务指标是净现值(NPV),即项目投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合计。如前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期内的现金净流量,这意味着消费型增值税会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新。这对改变目前有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增值税转型条件下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虽然增值税转型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影响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对于需要购进大量机器、机械等设备的行业和企业,税收减负作用显著,而对于其他行业和企业来说,增值税税负就不会有明显变化。

因此,企业要树立前瞻意识,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对现存的旧固定资产是否更新进行全面的测算,合理选择新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旧设备的更新,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

同时还应建立不同的固定资产评估体系。 将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与不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额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区分开来,分别建立评估体系,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活动的正确性。

最后,将增值税转型与企业的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所得税等各种税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曾平华,吴力佳,肖月华.浅谈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及财务应对策略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2).

[2]刘艳红.浅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12).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6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7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增值税是我国的一项核心税种,具有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国家可以利用增值税,实现科学、合理的调控宏观经济。增值税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增值税也势必要进行一定的转型,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来。增值税通过消除重复征税的方式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值税转型即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通信行业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通信行业的实际税负显著降低,于是,各通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性便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增值税转型使得通信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得到一定的抵扣,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税负,投资减少,现金流则显著增加,于是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长远投资。增值税转型使得固定资产用不含税的成本入账, 那么企业的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便会明显变小。而且,增值税的抵扣还会使企业技术改制方面的成本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刺激了通信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来开展技术改造活动。

例如:某通信企业销售生产用已使用固定资产含税价117万,已提折旧10万,该固定资产取得时其进项税额17万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出售时收到价款80万。

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贷:银行存款 117

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10

贷:累计折旧 10

出售:

借:固定资产清理 90

累计折旧 10

贷:固定资产 1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3.6(8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

二、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增值税转型

面对增值税转型的巨大改革,各通信企业要积极的行动起来,应对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整体来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与不同企业自身各种设备的使用折旧频率以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对各通信企业来说,大多需要大量购买各种通信设备和固定资产,并经常需要进行技术改革。因此,增值税转型会对通信行业带来十分明显的影响。因此,通信行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必须要从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长远可行的投资策略,才能实现各通信企业效益的增长。

(一)立足企业经济实际选择投资方向

企业在进行投资计划的制定时,需要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对不同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同时对企业预期的资金流向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资金紧缺的情况要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投资计划。对于通信这等技术密集型企业,应通过投资引入高科技设备,加快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大自身的技术优势,缩短和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

(二)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考虑投资方向

企业在进行长远的投资计划时,必须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用长远的眼光,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战略,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对与之相配套的固定资产的配备情况以及技术水平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同时掌握增值税转型的优惠政策,才能促进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增值税转型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增值税转型会对通信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各通信企业来说,面对如此重大的税收政策变革,要注意积极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按照政策的最新内容和要求,结合通信行业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应,并制定出合理的转嫁策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改革自身的核算制度,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总之,企业要积极适应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作出主动的回应,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效益的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钟杰,解玉平,吴炜,等.增值型税收、转型改革与企业投资的影响-基于 160 家上市公司(2004-2008)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1):74-76.

[2]胥佚萱,林志伟.增值税转型改革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面板双重差分模型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1(1):90-97.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8

政府财政缺口大,融资需求欲望强烈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增幅放缓,中国中央政府制定了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刺激计划,许多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中就包括政府投资和为大型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由此导致地方赤字扩大,为满足建设需求,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

从财政收入看,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缩小,而从财政支出看,中央财政支占比逐渐缩小,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增大,收支不均使得地方政府的赤字财政日益加剧。

2009年地方政府赤字高达28442亿元,为地方财政收入的87.24%,政府在2009年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地方的赤字压力日益增加。

从地方财政的支出看,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共服务、社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等方便,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地方政府必要要建设和投资的方向。

在收支不平衡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强烈,地方政府的融资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发行城投债。城投债称“准市政债”,它以地方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是为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而发行的企业债券,其最终信用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贷款绝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据数据统计54%的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从贷款期限来看,2011年到2013年将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到期时间。

最新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按照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来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接近14.376万亿元。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比快速提升,而对应的却是财政收入占比的逐步压缩,收支不平衡带来地方财政赤字快速扩大,且地方财政的主要支出为民生建设的刚性需求,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政策指导下,支出难以压缩,收支矛盾带来地方政府强烈的融资需求,在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券的限制下,银行贷款是地方融资的主要来源。据《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截止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接近14.37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日趋重要。

监管层密切关注地方债务风险

据媒体及相关数据计算,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高额地方贷款的数额占银行贷款比例已高达30%,地方政府贷款风险的也引起来监管部门的关注。

自2010年1月起,监管部门多次下文整顿地方政府债务,防控风险。

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贷款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梳理地方政府贷款,防控风险是政府、银行监控风险的必然要求。

地方债务清理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情景分析

若监管层如期进行地方债务清理,将2―3万亿地方债务归为不良贷款,将使得地方政府的信用受到质疑,投资者心中的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将会下调。

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在控制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对政策贷款项目审批将更为严格,且可能提高贷款风险,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的利率在风险增加时亦可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重,投资资金受限,相应的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减少会延伸至影响国家的GDP。

在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投资仍为投资主体,2009 年至2011 年4 月,地方项目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1.48%,因此地方政府的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特别是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带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9、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达30.5%、24.5%。

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简称,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本增量在全部经济增长(通常用GDP的增长)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本的增量成为贡献额,贡献额占GDP总增加额的比重为贡献率。

固定资产投资并不等于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形成了固定资本,只有形成了固定资产的部分才能算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矿藏资源勘探形成的固定资本等调整而来,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为形成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2000―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占资本形成额的比例约为95%。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形成额/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2000―2010年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10年这一比例的均值为0.87。

2009年地方财政赤字为28442亿元,2008年为20599亿元,若地方政府的债务在今年6―9月如期清理2―3万亿,则我们预测地方政府2011年的贷款会受限。

我们分析地方贷款缩减额在1000―10000亿元的影响,同时假设这部分缩减的贷款政府原本均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这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形成比例为0.87,我们做一下情景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形成额为支出法计算的GDP中投资部分,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将直接下降GDP数值。分析表明,若2011年地方贷款额由于地方债务清理的压力被动减少1000亿元,则资本形成额会减少873亿元,减少额占2010年GDP的0.22%;若被动减少5000亿元,则资本形成额减少436亿元,为2010年GDP的1.1%;若被动减少8000亿元,则资本形成额减少6985亿元,为2010年GDP的1.76%;若被动减少10000亿元,则资本形成额减少8732亿元,为2010年GDP的2.19%。

地方政府债务清理将导致地方政府信用评级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将更为严格,贷款利率及城投债利率将更高,地方政府融资额受限,政府将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额亦会出现下降,直接影响GDP绝对值。

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占比达91%,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资本形成额的比例为0.87,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占总资本形成额的95%,资本形成额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1%,我们测算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42%左右。

我们测算政府在贷款受限的情景下,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少1000亿元、5000亿元、10000亿元时所造成的GDP的减少额占2010年GDP总额的0.22%、1.1%、2.19%。

地方政府债务清理对银行业影响情景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按照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来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到14.376万亿元,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银行业的业务影响较大。

按照媒体报道地方政府贷款清理额为2―3万亿(3080亿―4630亿美元之间),我们测算在在20000亿元、25000亿元、30000亿元,其中80%为银行贷款情景下,对银行的影响。

2010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6842.74亿元,若假设2011年的增速为20%,则2011年的净利润为8211亿元,截止2010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为433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7.7%,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9438亿元,若将地方政府清理出来的贷款评定为不良贷款,银行对于不良贷款计提拨备至少为150%,分析中假定银行对不良贷款计提的比例为150%。

我们分析地方整理清理的贷款中银行承担损失的比例为2%、3%、4%、5%……20%的情境下,银行将这部分不良贷款在1年、2年、3年内确认的情景时的影响。

当地方政府贷款清理额为30095亿元时,则银行贷款额为24076亿元,若政府承担2%,则承担的债务额为480亿元,计提的拨备为722亿元,若银行在1年内计提,则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6.80%;若在2年内确认,则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3.40%;若在3年内确认,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2.27%。

若政府承担10%,则承担的债务额为2408亿元,计提的拨备为3611亿元,若银行在1年内计提,则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34%;若在2年内确认,则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17%;若在3年内确认,计提拨备额占银行2011年利润总的11.33%。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9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是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存量资产得不到更新,技术进步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投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什么因素制约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什么途径能有效提升投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总结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与其经济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实证对比,试图梳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浙江某县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近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县城城市中心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总量稳定提升

浙江某县从1978年到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线性的增长态势;1992年南巡讲话后,投资额急速扩大,投资曲线的斜率陡升;而后进入波动起伏期,期间在1996年达到顶点,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将投资拉入低点;2000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线性增长期。九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5.51亿元提高到242.38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速20.4%。

(二)投资结构发生剧变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经济陡然而生,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投资结构的剧变。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2000年为界,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投资结构变化剧烈程度。1999年,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比重不大,投资的重点在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2001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潮兴起,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4个百分点。九年来,由于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巨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加快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步伐

从产业结构分析,强大的纺织业既是浙江某县的优势,也是其软肋所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分倚重于一个行业,毕竟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转型优化问题逐渐成为共识,表现在投资领域继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步伐,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纺织以外的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放在优先地位,培育、引进、壮大了一批颇具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2000年纺织业的投资比重为64.9%,到2008年纺织业投资比重下降为56.6%。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直接拉动,即所投资的项目竣工投产后,项目投产后新增的价值;二是间接拉动,即投资过程产生的投资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拉动作用,项目施工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传导途径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原始资料,经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按照去粗存精的原则,认为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45.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42.3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20.4%。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其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2008年浙江某县的生产总值(GDP)累计达3217.1亿元,年均增长14.1%。

(二)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实力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242.38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2000-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48亿元,是1978-1999年总量的3.8倍。新增固定资产72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浙江某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2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8.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城市道路面积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改观,促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投资为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了潜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方向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经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产服务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某县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2000-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高于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2.6%,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0.82亿元,较2000年增长6.2倍。

同时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投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调整。纺织、化纤等传统纺织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目前,浙江某县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250亿元,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规模之大与省内某些地级市一年的投资额相当。巨量的投入对当前乃至今后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方向,增长方式的演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清醒认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剖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规律性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波动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有区别,一般而言在经济正常发展没有特别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事件的前提下,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县域,年度间GDP、工业产值诸类经济指标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环比增速有大小之分而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则不善,在一定的年份出现环比下降也屡见不鲜。浙江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1981年、1986年、1989年出现环比持平或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则波动起伏更大,先于199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在1994年回了一下头,又翻身向上,到1996年达到第二个高点,此后则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几乎保持了一个完美的线性增长态势。

就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年度间出现投资波动乃至同比下降不足为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更符合投资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1981年的下降受到当时中央对“洋跃进”的矫正的影响,1989年是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994年是因投资宏观调控所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20世纪末的连年投资下滑。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政治、经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既有外部又有内部,既有现实考虑又有长远考虑。审时度势,因势而为,主动调整,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更有利。

(二)投入产出问题

投入产出是各级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目前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

投资方向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重点。199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34286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5%,2000-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为177.7亿元,占同时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与工业投资不同,工业项目一旦完工投产即有产出,对经济拉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基础设施是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润物细无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

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每一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其构成分为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其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越高,则日后的产出相应的更大。但是,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总投资额中其他费用上升较快,建筑工程中的非生产性设施投资增加较多,已完建筑工程中的闲置扩大是影响投资效果的不可忽视因素。2000年以前,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85.9%,而2000年以后,则下降到77.1%。

项目建成未达产影响不可忽视。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以后,土地成为各投资主体首要的猎取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超前、超量获取资源,延缓后续的生产设备投资进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公共的、稀缺的土地资源转为业主的私有财产之后,并未能如其计划的那样形成足够的有效产出,是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之一。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几点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重“量”更要重“质”。投资决定未来。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一个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的县域而言,每年保持一个比较高数量的投入势在必然,但同时必须重质,尤其是要选准投资的方向。

第二,高度重视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既要通过不断的新增投入,形成新的投资品为经济发展加油,又要高度重视现有的、历年积存的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通过优胜劣汰、有序转接,发挥其潜能。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分析篇10

1.1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变动调整作为外部因素对投资风险的影响举足轻重。2012年以来,为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资金购买力的下降,它会使资本成本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会增加预期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在投资分析时必须将其考虑在内。在对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其营业收入、付现成本等一般是根据不变购买力水平估测出来的实际值,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是一个已固定的名义值。在通货膨胀较为明显的时期,应将营业收入、付现成本等实际值按通货膨胀率换算成名义值,引起不少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加剧投资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不会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其变化的规律不能完全掌握。政策导向的改变有时利于企业的发展,有时则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迫使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重新思考与确定,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

1.2有价证券投资风险的影响

随着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开展,对外投资的地位愈加重要。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作为企业对外投资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都会在不同层面上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比如,购买债券的过程中,企业要测算债券的资本成本,并将其与投资报酬率相比较,分析某种债券或债券组合是否有投资的必要。由于债券资本成本受经济环境、利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是企业资金不足,经济环境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都会加剧债券投资风险。另外,笔者认为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股市的热情高涨,股票投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企业购买股票,被投资方没有必须偿还股本的义务,股息红利的支付也是非固定的,所以股票的投资风险较高。在所有有价证券的投资中,股票的资本成本最高,发行费用高,因此企业作为投资者必须要求较高的报酬率作为回报,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股票价格背离其真正价值的现象明显,投资者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很容易对市面发行的股票失去信心,造成投资取得的回报减少,而且股票市场中还存在上市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无法立即满足企业对投资收益的紧迫需求,又会产生投资风险。以上两种有价证券投资方式是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易产生投资风险的方式,企业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利率的波动情况合理分析每种投资方式的利弊,做出正确选择。

1.3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相互作用的影响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对固定的债务资本的利用,债务资本成本通常是较为稳定的。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随着息税前利润的下降,税后利润的跌幅会越加猛烈,从而形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多数企业或投资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只要开展经营活动,就会有固定成本的存在,进而会产生经营杠杆。企业有时会因想要扩大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而追求过高的经营杠杆利益,却往往遭受杠杆风险的打击。造成经营杠杆风险的因素很多,例如广告费用、管理费用的不确定性,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折旧费用过高等,尤其是在销售收入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投资决策中对选择权进行更改,进行改变选择权、延期选择权或是放弃选择权的分析判断。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投资方案,最终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由此可见,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大小是影响企业综合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财务杠杆与高经营杠杆的配置是不可取的,它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剧烈影响,导致企业风险增大。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基本保持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企业在一个阶段内遇到良好的投资项目或是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就会产生较高的经营杠杆,为避免总风险的膨胀,企业应当减少举债数额转用发行普通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进而降低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近期内计划较少的扩大投资,经营杠杆较低,就可以适当扩大负债规模,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调增财务杠杆。

1.4管理不善,决策失误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与决策影响投资风险。决策者的判断难免存在失误,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期限的选择。企业投资过多,造成投资费用上升,资源浪费;投资过少,达不到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甚至有可能造成资金滞留的状况。此外,经营管理不佳,对投资活动没有预见性,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都是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2投资预测方法的改进

企业在正式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测工作,在分析过现有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力的条件下,以该行业资本营运能力的平均水平作为参照标准,决定企业的投资额及投资规模。常用的投资额的预测方法主要有逐项测算法、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装置能力指数法。逐项测算法最为简单,即对构成投资额各项基本内容逐一测算,然后进行汇总的一种预测方法,但这种方法有时易忽略不可预见性费用的存在。不可预见性费用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变动,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经营决策的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测算难度较高,企业一般按其他支出总和的一定比例估算不可预见性费用,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差异较大。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是将同类项目的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和拟投资项目的生产能力相结合的一种预测方法,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物价变动随时影响投资额的高低;其次,作为对比的同类项目的资料不能完全直接获得,有时会与拟投资项目间存在较大误差。装置能力指数法是根据有关项目的装置能力和装置能力指数来进行投资预测的方法,也是目前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中较为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获利能力指数法应对以前年度的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合理估计出预期拟投资项目能否实现利润或是利润能够增长几成,确保投资预测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获利能力指数法也很好地克服了装置能力指数根据经验取得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个阶段内盈利能力的强弱,而盈利能力又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获利能力指数法更加符合投资管理乃至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应成为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时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不论企业选用何种方法开展投资预测工作,其目的都是及时高效地估计出预测年度的初始投资额,这也是企业投资活动的起点。企业做好投资预测工作,确定初始投资额,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安排对内、对外投资,为日后选择投资项目,确定最佳投资组合奠定基础,避免盲目投资,防范风险。

3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正确识别投资风险,建立风险保障制度

投资风险复杂多变,需要投资管理者具备正确识别风险的眼光与能力,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识别。常见的识别方法有:①报表分析法。报表分析法是指通过企业的报表材料,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表上反映出来的数据来分析识别风险。会计报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将会计信息以量化简明的形式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通过对报表中一系列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等进行分析,找到影响投资风险的具体因素,再加以防范与控制。另外,只有在被分析企业的净资产保值或是增值的前提下,企业才可对其或其所涉及的项目进行投资,否则企业应寻求其他更好的投资项目。②环境分析法。主要是指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如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投资的法律环境、物价变动指数等进行分析,识别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究竟会给企业投资带来怎样的风险。③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做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进行关于投资风险的判断。同时,企业管理者应从思想意识层面上重视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防机制,进行合理防范。如果有条件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损失基金,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依法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风险损失的补偿,增强资金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3.2合理选择投资方式,确定最佳投资组合

企业可选择的投资方式有很多种,如何合理选择投资方式与投资项目,确定最佳投资组合是防范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首先,应注意优选顺序。企业投资主要分为对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的有价证券投资。在投资前,应结合自身当期发展状况,权衡二者利弊,在风险适度的情况下,判定是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还是二者兼选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其次,无论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其所包含的投资项目应尽可能多样化。利用投资的分散组合原理,依照自身的投资偏好,通过对所投资行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使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选择良好的投资项目是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决策中,一方面要选择创意新颖、前瞻性强的项目作为备选,选取一个较为合理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这个指标可以是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按照这一标准对各个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选取收益较高的几个项目进行组合。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税负与折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影响。税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会使投资项目的营业收入减少,而折旧能够起到一定的抵税作用。因此,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合理选择折旧方法,使其在税负的抵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投资项目的净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在投资项目的实施与监控过程中,要注重后续分析,把实际的现金流量与收益和预期的现金流量与收益相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到从事中控制投资风险。

3.3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企业无论是通过确定最佳投资组合,还是通过建立风险保障制度等手段防范投资风险,归根结底都是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企业应通过调整投资规模,确定最佳投资组合等方式来减少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使企业综合风险保持稳定的水平。另外,财务与经营两大杠杆的焦点都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息税前利润下降,财务与经营风险增加,进而加剧综合风险。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相对稳定的或是逐步提升的息税前利润,充分有效地利用两大杠杆,获得更多的杠杆利益,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同时,随着技术的日益革新,企业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开发出多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力求销售方式多样化,服务项目多样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积极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根本上降低综合风险。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