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十篇

时间:2023-03-17 19:02:03

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篇1

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费用主要包括住院床位费及门(急)诊留观床位费。根据各省(市、区)物价部门的规定,住院床位费和门(急)诊留观床位费主要包括三类费用:一是属病房基本配置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床、床垫、床头柜、椅、蚊帐、被套、床单、热水瓶、洗脸盆(桶)等的费用,二是院内运输用品如担架、推车等的费用,三是水、电等费用。对这些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另行支付,定点医疗机构也不得再向参保人员单独收费。

医疗费用篇2

目前,我国医保费用问题不断凸显,这个时候,控制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费用的使用也就成为了医保改革的瓶颈和重点,因此,要想对目前这种医保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的执行,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

1.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

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合理使用,可以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做起,也就是说,在患者就医的时候,应该让其就近选择医疗机构去就医,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患者的就医时间,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因就医而导致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而且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本身就可以降低患者的门诊或住院费用。

2.加强对药品及医院的控制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医疗药品的控制,医疗药品的控制主要是对医疗药品的价格以及医疗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使患者在就医时使用的医疗药品都是价格最低且质量最优的。同时,就算医院在相互竞争患者的时候,也要保证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以及就医的质量,这个时候,就要对医院进行统一的规定,规定每个医院接待患者时候的公平性,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医疗保险费用的流失。

3.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法

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法,也就是说,要对目前患者的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手段存在的太多的弊端,譬如说,预支付虽然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但对有限的医疗保险资金是个很大的挑战,支付需要患者先行垫付,有的患者无力承担,也有的患者不愿承担等等。所以必须要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法进行改革,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在患者出院时统一结算,希望日后有越来越好的可行的管理办法与方式出台,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大的方便,也使有限的医保资金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

二、结语

医疗费用篇3

1、化疗费用主要包括药物费用、治疗器械设备费用、医用材料类费用。其中部分药物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是化疗过程中产生的治疗器械设备费用和医用材料类费用不可以报销。

2、使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化疗药物可以申请报销,不在目录内的药品费用不能报销,比如进口药和营养品,并且同样的药品通过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化疗费用是可以报销的,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报销,只能是报销一部分。如果你需要化疗的话,你最好是做好心理准备,自己需要承担化疗的一部分治疗费用。这些费用通常也是比较昂贵的哦。

(来源:文章屋网 )

医疗费用篇4

关键词:公立医院 医疗费用 控制对策

现阶段,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公立医院医疗费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公立医院如何才能对自身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从而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已经成了公立医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使命。公立医院在进行医疗费用控制过程中必须要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外标内本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医院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实现长远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存在问题

一是医疗成本逐年增高。当前,各个公立医院在医疗设备上引入了很多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先进仪器,比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彩色多谱雷超声等。这些先进设备在购买引进时便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导致医疗费用增高,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耗损也比普通设备高,且检查费用相对较贵,会导致患者看病成本提高;二是住院费用难以控制。住院医疗费用主要包括有药品费用、器材耗材费、护理费、检查费等,是医疗费用总支出中的重要部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医院住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7天,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过度检查以及使用高价格药品是造成住院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三是公立医院财务监督力度不足。很多公立医院所说制定有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旧没有落实,并且监督力度不足,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深入到每个科室、每个医务人员中开展。另外,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在医疗费用核算过程中出现纰漏,影响医院医疗费用控制。

二、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对策

(一)加强药品成本费用管理。

公立医院可以结合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加强行政性支出管理;加强医院内药品使用、器材消耗等管理,降低其在医疗成本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在药品使用上在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基础上应尽量选择价格较低药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运营情况,监理常用药品和器材损耗统一支付目录库,在使用频率较高药品采购上采取“带量采购”形式,即在招标公告公示所需的采购量,依照需求量采购药品。切实加强医院药品成本费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品采购价格。

(二)建立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一是在会计岗位设置上采用科学划分方式,不同岗位之间建立起条理有序、结构清晰、无权责交集的有机整体,将每项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头上,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成本核算过程中错误或纰漏问题的出现;二是制定财产管理控制体系,以便于能够确保医院各项财产安全,针对一些重要财产及相关信息,必须要经过授权才可以使用或查阅。另外,财产管理控制体系还能够提升医院财产核算工作质量,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三是制定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公立医院货币资金可采取集约化管理模式,针对医院银行账户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发生医院多个银行户头问题的出现,并且还需安排专门负责人对银行账目进行核对。

(三)严格控制医院住院费用。

住院费用是公立医疗费用控制中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相应的医疗费用便越高。患者在住院之前,医务人员首先需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避免不必要或不合适住院现象的发生。患者住院后,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同步观察和评估,若患者病情无须住院治疗,应及时下达出院医嘱,严格控制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同时,医院还应控制医用费用总量,引导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大医院主要面向疑难杂症和危急重患者,建立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机制。

(四)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医院要想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控制,除了通过加强预算,对医院各项支出和收入进行严格控制外,还应重点对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进行规范。一方面,医院为了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质量,可以在医院内部制定合理惩处和奖励体系,消除科室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经济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并对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创新,结合不同科室、不同岗位、不同人员之间的差异制定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考核体系,将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质量、病种难易程度、科研质量、药品费用控制以及患者诊疗满意度等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估要素;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医院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规范性,还应强化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从医院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等方面入手,实现患者诊疗信息后台共享,减少重复用药或过度检查等问题的出现,提高患者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并且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另外,还应重点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自费药物使用以及卫生材料使用的管理,强化内部医疗资源数据监控,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还能够实现对医院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

三、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医疗体制环境下,公立医院加强医疗费用控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患者实际出发,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需要政府、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公立医院应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医疗费用能够得到控制,实现医患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医疗费用篇5

关键词: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公费医疗;补偿比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38-02

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支柱的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在我国建立,标志着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成,老年人群因生理和健康原因,易受疾病风险影响,是医疗服务利用较多、医疗费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关于医疗保险和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及医疗费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的住院医疗费用及其住院自付医疗费用产生何种作用和影响,其影响是否因医保类型而有差异。

一、数据、方法和描述性统计量

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数据,调查对象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用于研究样本共16 948人。简单分析样本发现,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中老年人其住院总医疗费用和住院自付医疗费用存在差别,在中老年人的住院总医疗费用方面,公费医疗最高为36 165.38元,其次为城职保16 792.39元、城居保13 197.33元,新农合最低为10 066.42元,最高的公费医疗为最低的新农合的3.6倍,城职保为农合的1.7倍;在中老年人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方面,最高的公费医疗为11 090.24元,其次为城职保为6 361.03元,城居保为7 970.21元,最低的新农合为6 042.42元,最高的公费为最低的新农合的1.8倍,城职保为新农合的1.3倍。使用对数线性模型估计医疗保险类型与住院医疗费用的关系。因变量为住院医疗费用和住院自付医疗费用。自变量为医疗保险类型,包括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为虚拟变量。控制变量包括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健康状况、家庭特征,主要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子女数量、患有大病、慢性病数目、医疗服务可及性、自评健康状况。

二、实证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将住院总医疗费用和住院自付医疗费用对自变量回归,结果(见下表)。由于本文主要关注医疗保险类型,因此只列出医保类型的回归系数估计结果。

在上表中,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参保人之间,在住院医疗费用上有显著差异,在住院自付医疗费用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相比,参加职工医保的中老年人的主要医疗费用高出93%,城居保高出57%,公费人群高出142%。在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方面,与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者相比较,享受城职保的中老年人的住院自付医疗费用高出41%,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高出66%,而享受公费医疗中老年人高出10%。对比发现,在医保报销前,住院医疗费用方面,公费医疗人群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群高142%,报销后,公费人群的自付住院费用只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高10%。在对各类医疗保险的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参加公费的参保人的实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例为64%,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人的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为61%,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为42%,参加新型农村合疗的中老年人参保人的主要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为41%,在四种保险状态类型中最低。医疗保险补偿相对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在参保者收入不变的情形下,使得参保人可能消费更多的产品和医疗服务,从而使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参保者之间的主要医疗费用体现出明显的区别。总结而言,不同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住院总医疗费用、住院自付医疗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应从医疗保险费用补偿机制角度分析,即较高的补偿比相对降低了医疗服务的实际价格,鼓励参保人使用更多、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得住院总医疗费用有明显差异。

医疗费用篇6

【关键词】条例;医疗费用;法律;经济学

一、问题提出

为了更好的保护患者权益,解决“看病难,就医难”的民生问题,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取代了在医疗事故纠纷中使用了15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正式实施。与原有的《办法》相比,《条例》的相关规定及其司法解释从更客观的证据鉴定方式、更具体的赔偿标准,以及“举证倒置”的举证原则几个方面给医疗事故当事人提供了诉讼上的便利,取消了过去医疗纠纷行政处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诉讼案件,激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肖柳珍,2008)。

由于存在医疗事故诉讼的威胁,惩罚医疗不当的制度会激励医生实施额外的检查项目,并最终成为推动医疗费用爆炸性增长的部分原因(Reynolds, Rizzo, and Gonzalez 1987; OTA 1993, 1994)。事实上,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过度医疗行为在事后往往难以鉴定,这给了他们更大的动机对患者进行过度地治疗(Cooter and Ulen 1986; Craswell and Calfee 1986)。实施防御性医疗可能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损害,因为医疗事故的处罚责任可能会导致医生采取有害的治疗或者放弃高危的病人,转而医治风险较低的病人。因此防御性医疗是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所必须谨慎考虑的(Sloan, Mergenhagen, and Bovbjerg 1989)。《条例》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的约束可能导致医生或医院潜在诉讼成本和风险的提高,进而改变医生行为,医生进行防御性医疗,将有可能增加的医疗纠纷成本通过“大处方”,“过度检查”的方式转嫁到患者身上,提高患者的医疗费用。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医生行为与医疗费用

刘学,史录文(2005)通过对6家大型国有综合医院的案例研究,从决策权分配、业绩评估和绩效激励政策三个角度探索医疗费用上涨与医德医风下降的原因。王箐,魏建(2012)构建博弈模型分析患者呼吁在约束医生行为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患者退出对医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只要患者的“退出”、“呼吁”成本低于某一水平,患者的“退出”和“呼吁”能够约束医生欺骗患者的行为。作者认为新医改方案尚缺乏对医生行为良性激励的安排。医生缺乏足够的激励参与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这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大绊脚石。杜治政(2005)最优化的医疗首先应当是适度的医疗。最优化的医疗比适度医疗有更高的要求。在满足人民的基本医疗、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过程中, 我们更应当提倡适度医疗。王诺,王静(2005)认为医疗服务价格的上升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服务价格上升的两个方面为成本推动和诱导需求;在成本中又分为劳动力支出与以医疗设备为主的医疗费用支出,并且购买医疗设备和医疗用品等非劳动支出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刘西国,刘毅,王健(2012)通过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回顾,并结合我国1998年~2010年共13的面板数据,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导致医疗费用上升,而规制能降低医疗费用;但和传统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的上升影响很小,医疗保险甚至抑制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2.法律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曾智慧(2012)认为过度医疗存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一种侵权。肖柳珍(2011)研究发现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增加了美国健康保险的成本、减少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对美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肖柳珍(2012)认为高发的诉讼频率、高额的赔偿金额、高昂的制度成本、有限的制度效果以及对医疗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产生的负面影响是美国政府改革医疗过失诉讼制度的主要成因;防御性医疗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基于“经济人”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的理性选择。风险厌恶与预期效用最大化是防御性医疗的经济学基础。纯粹的禁止性立法不足以制止防御性医疗,并建议我国应重视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对健康保险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式的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推进医疗损害赔偿特别立法并适度限制赔偿金的额度,对医疗过失诉讼制度的运用及医疗损害赔偿的额度进行合理限制。刘琮,杨秀群,胡正路(2006)分析了防御性医疗行为在我国现行社会环境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探讨了防御性医疗行为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给出了防御性医疗行为的调查思路。

综上可见国内关于防御性医疗的研究都停留在感知意识层面,而其中关注法律政策如何改变医生行为,并进一步激化防御性医疗的研究寥寥无几。除了少出具备法学背景的学者从《条例》的司法界定的角度,或者结合一定经济学理论进行描述的方法进行研究,还缺乏从经济学专业的角度,构造防御性医疗的经济学微观基础,并用实证的方法捕捉到《条例》的出台是否影响了我国医疗费用支出,促成了医疗费用更快速的增长,并且量化这种影响的大小。

参考文献:

[1]肖柳珍.《条例》与《办法》时期的医疗纠纷诉讼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6月第6卷第6期.

[2]刘学,史录文.医疗费用上涨与医德医风下降:组织架构变革角度的解释[J].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医疗费用篇7

【关键词】 肺部感染;病例分型;医疗费用;住院日

Application of disease-case classification in evaluation on medical cost and hospitalization date

WU Li-jun, YE Hui-qing, WENG Su-xia.Shantou central hospital, Shantou 515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apply the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mode that is based on disease-case classification for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of medical cost and hospitalization date between patients who have the same disease but in different condition. Methods Divide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 including 751 cases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776 cases of integrate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into A, B, C and D categories;analyze the medical cost and hospital stay length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Th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185

作者单位:515000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

medical cost and hospital stay lengt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case classification. The medical cost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from categories A and C as well as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f category C are less than the integrate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which has show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 The rate of the integrate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ategory C is higher than the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the rate of the 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ategory D is higher than the integrate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category, and P

【Key words】Lung Infection;Disease-case classification;Medical cost;Hospitalization date

病例的复杂性和病情严重度是影响医疗效果和卫生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同一个病种的病例,医疗质量、费用成本往往因病情不同而差距很大,故现行的单纯按病种划分的质量、费用管理方式存在缺乏可比性等缺陷。本文通过对肺部感染患者按病情进行病例分型,探讨科学的新的医疗质量费用管理方式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ICD-10编码检索2008年我院主要诊断为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筛除无效住院日病例之后,呼吸内科751例,综合内科776例,住院费用经剔除与诊疗无直接关系的项目之后作为医疗费用来统计。

1.2 方法

1.2.1 病例分型 选取与病情密切相关的变量,如:入院时情况,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入出院诊断符合情况,确诊日期,会诊情况,是否抢救,疗效,年龄,护理等级,有无输氧,有无特殊操作如支气管纤维镜检查、胸腔穿刺术、气管插管等,应用Visual foxpro软件计算机编程对病例判别分型,将所有病例分为四型:A型(单纯普通型)、B型(单纯急症型)、C型(复杂疑难型)、D型(复杂危重型)。

1.2.2 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 分别计算呼吸内科和综合内科各型肺部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日均医疗费用,用(x±s)表示,方差分析各型之间的差异,t检验科室之间的差异;计算两个科室的C型率、D型率, χ2检验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个科室各型肺部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和住院日(如下表1、表2),除B型病例因例数较少不做统计学对比之外,不同分型患者之间医疗费用和住院日都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呼吸内科和综合内科各型肺部感染患者的平均日均医疗费用 (x±s,元)

A型B型C型D型F值P值

呼吸内科110例9例 337例 295例

679.57±203.93705.38±312.74 813.60±283.93 1183.84±574.7787.202 0.000

综合内科 53例 6例 542例 175例

801.69±364.86718.55±293.82 922.17±392.57 1413.16±2188.79 14.421 0.000

t值2.738 -4.4101.358--

P值0.007 - 0.0000.176--

表2

呼吸内科和综合内科各型肺部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日(x±s,d)

A 型B型C型D型F值 P值

呼吸内科110例9例 337例 295例

7.24±4.11 6.61±3.20 10.34±6.72 17.03±20.0129.2370.000

综合内科53例6例542例175例

8.13±5.82 7.23±2.33 12.34±12.4918.74±25.2713.7330.000

t值 1.132 -2.709 0.767--

P值 0.318 -0.0070.444 --

3 讨论

3.1 病例的复杂性和病情严重度是影响医疗卫生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同一个病种的病例,因病情不同、病例分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医疗措施,发生不同的医疗费用,或是出现不同的转归[1],差距很大,单纯按病种划分的费用管理方式不能合理体现这种差别,传统医疗评价体系缺乏同质可比性,容易造成不符合实际的假象。 本文探讨以病例分型为基础的质量费用管理方式,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可靠、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使医疗质量费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在制订费用和住院日的控制指标时能因所收治病例的病情不同而异,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对医疗服务进行监督、评价;在制定和调整医疗保险费用标准方面,既避免对危重病例的费用支付补偿不足而不能满足医疗需求,又防止对轻型患者过度医疗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3.2 应用病例分型评价医疗费用和住院日,是在相同病种、同型病例之间进行比较,所收治患者的疑难危重病例率(CD型率)高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单位的技术水平状况,能合理评价不同的医院、科室、医生之间的医疗质量、效率和费用消耗,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对医疗服务费用消耗的监督与理解,正确引导患者选择就医。

3.3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行为有着根本性影响,按病种划分的费用支付方式存在降低医疗服务水平和数量,不利于发展高、精、尖医学科学技术的隐患[2]。由于病例分型充分考虑到同一种疾病不同病情的差异,可全面、公正地评价不同医院、科室、医生的医疗质量和效率,一方面有利于激励临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愿意多收治疑难危重的患者,采用耗费资源大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另一方面有助于自觉规范其医疗行为,及早诊断、合理治疗,防止滥开大处方、过度医疗,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总之,应用病例分型,有助于科学控制和合理评价医疗费用高低和住院日长短,也为真实反映不同医疗单位的诊疗质量和效率提供客观的依据,是医疗质量费用管理方式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医疗费用篇8

关键词:规范医院医保;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保险制度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事情[1]。然而医院则是实施和落实医保制度的主要载体。医疗机构要实现收支平衡和略有结余以及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必须要对定点医院进行合理的规范,实施严格的医保管理,同时还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等,进而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怎么样去规范医保管理,做到有效而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则是目前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以下是详细报道。

1 医务人员要及时理解并掌握医保政策

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之前,患者来院就医,其的费用到所在的单位进行报销,医生只负责看病,而不需要负责费用等问题。然而在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患者来院就医,医疗费用中的个人承担部分则直接在医院进行结算,需要医保报销的则由定点医院每个月与医保机构进行结算。对于患者住院的费用,则是采取定额结算的方式。如果医疗出现管理不当使得患者出现重复检查或者滥用药物等情况,患者将会拒绝支付费用。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其的观念进行转变,同时加深其对医保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要有新的费用观念等[2]。

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医保管理制度

成立相关的部门来建立和完善以及落实医院以及相关的医保政策和制度。由院长担任组长,其亲自抓落实制度。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医保管理制度,在制度制定之后,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落实到每个科室,同时要组织考核。

3 实现医院医保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此外,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在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上也在不断地完善。为此,医院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管理,同时也促进其的改革发展[3]。此外,建立和实施医院医保信息化管理,其能够有效地规范医保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做到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医疗信息化管理则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和相关的通讯设备,为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提供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信息,同时还会对一些行政管理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存储以及处理等,并将有效地数据进行提取,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对医疗质量要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同时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化增长,进而能够有效地保障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健康成长[4]。医务人员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规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进而做到医疗安全。对于住院患者,要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等相关支出成本,并降低患者的住院和治疗费用。

建立起相关的反馈机制,医保办的工作人员要每个月向医院领导和各个科室的主任对医保结算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5]。同时还需要对医保结算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对一些医疗费用和医保超标严重的科室进行处罚和警告,同时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制定相关的考评机制,根据医保管理部门制定的考评机制,然后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考评机制。每个月需要对各个科室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汇总和总结,并召开全院医保管理大会,对于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室要进行奖励和表彰,起到鞭策的效果。进而促进我院医保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前,世界上使用十分普遍的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则是医疗保险制度。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相关的定点医疗费用结算都是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结算-普通病种与单病种结算相结合"的结算模式[6]。也就是在患者住院和治疗的总费用中将患者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进行扣除,剩下的部分则由医保部门和定点的医院进行定额结算。在医院中,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患者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异同,同时在实际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护理的业务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医院往往会出现一定的经济风险,也就是医生出现滥用药物等情况,进而使得医保费用超支而由医院承担。然而目前则需解决的是让参保的人员的健康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降低医院的经济风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总之,对于医疗保险制度来说,定点医院则是其的主要实施载体。医院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其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与医院的规范、科学管理是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保管理则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引起重视。管理工作要从医务人员的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降低相关的支出成本,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现象。此外,要不断地增强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同时还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莉华,刘荣甫,贾海燕,等.深化医保管理的几点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1,04:381-382.

[2]王魁,尤健,张春阳.军队医院适应国家医改加强医保管理的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1,03:273-274.

[3]傅全威,车兆畅.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如何有效发挥监管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09:1107-1108.

[4]李万华,张艳芳.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如何做好内部医保管理工作[J].中华全科医学,2012,11:1800-1802.

医疗费用篇9

关键词:医疗保险费用;道德风险;医保一体化;第三方管理

中图分类号:R-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672-3309(x)2010.08.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8-44-03

一、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历史与现状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不仅制约社会医疗保险发展,也成为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的“瓶颈”。我国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逐步建立医疗保障制度,或称传统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表现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建设持续进行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弊病日显。我国公费医疗费用支出1953―1995年由1.05亿元增长到112.6亿元,增长近106倍,而同期财政收入仅增长27倍:劳保医疗费用支出1978―1995年由28亿元增长到590亿元,增长近21倍,而同期职工工资收入仅增长8.6倍。这一时期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5年。在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下,这一阶段医疗保险费用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参保者和医疗机构缺乏费用意识,尤其是参保者。就这一问题的改革措施主要是针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机制,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这对当时医疗保险费用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阶段,1985―1994年。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药品市场混乱、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医院盲目引进高新仪器等,“看病贵”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阶段,除了加强对需方的控制,更加注重对供方的费用控制。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这一阶段以提高社会化程度为主,探索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以米,又相继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09年,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方案。总的来看。这些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医疗保险费用不断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医疗机构市场化趋势诱导消费增加。医疗机构市场化导致医护人员群体商业化,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医生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罗莫(1961)指出,短期可获得的每千人床位数与医院中每千人床位占有率之间密切相关。即“有多少病床创造多少需求”,这种医疗服务提供者运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出于自己的利益影响需求,被称为“罗莫定律”。目前,整个医疗市场趋利现象明显,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医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医疗需求,多开大处方或多开检查单,虽然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医方自身的损失,并提高了医院的业务收入,但其付出的代价是人均卫生费用和全国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

第二,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在医疗保险中,保险事故发生的必要性缺乏客观标准,特别是被保险人选择的医疗消费行为及其所获得的医疗保障方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参保人投保后。因使用医疗服务所支付的边际价格为零或者很低,投保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过度使用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增长。具体表现为:(1)被保险人通过个人行动故意对医疗保险需求施加影响;(2)参保者费用意识减弱,在医疗保险市场“第三方支付”制度下,“过度消费”的心理倾向普遍;(3)为家庭提供的保险项目中存在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选择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几种医疗保健方案都可以使个人恢复健康,但消费者倾向选择那些能够带来较大的精神收益的高费用方案,从而影响保险人的成本控制函数。

第三,医疗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新的医疗仪器设备、药品和诊疗技术不断涌现,新的诊疗方法改进了治疗质量,但这些高新技术的成本和价格大多昂贵。对医疗机构来说,任何治疗改进不论增加多少费用,只要能带来一定预期疗效都是正当的;而对消费者来说,治疗效果的提高。使其愿意为保健服务支付更多费用,这样必然会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迅速上涨。据福克斯1995年对50名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81%的经济学家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过去30年,医疗卫生事业占GDP份额不断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医疗技术的变化”。许多学者也证实了技术是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技术变化的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医疗费用的高速上涨与我国过去的医疗卫生体制息息相关,不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注定要造成高费用的医疗服务和高成本的医疗保险。保险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医疗费用补偿金额的高低,取决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和药品市场的运行情况。由于医院收支与药品销售密切相联。这就导致医院为谋求自身利益,不惜多开药或是开高价药。而且,基本药物制度的缺乏,造成药品市场低水平竞争问题严重,生产、流通不规范等一些问题出现,又成为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可见,医疗卫生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会降低医疗保险制度的风险,减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而医疗卫生体制的不健全会增加医疗费用控制的难度,使医疗保险制度事倍功半。

三、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上涨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在医疗保险费用恶性膨胀的背景下,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指出要重点抓好5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可见,这次国家要对现有医药卫生体制进行全面彻底改革。该《意见》中为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举措颇多。例如,为遏制“大处方”、过度医学检查,鼓励探索建立医保和医院的谈判机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试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和规范的药品供应体系将会降低医疗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成本和赔付。达到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目的。就目前新医改进行的情况看,我国医改秉承了公益性的大方向。同时增加了市场竞争元素,新医改方案在可行性上大大增强。

(二)医疗保险费用的双方控制

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医疗保险市场本来就是一

个各类风险容易集中出现的特殊市场,它与目前过渡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特征和制度、市场背景相结合,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表现形式。在积极推进宏观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供方和需方加以控制,这也是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核心内容。

1、需方控制

从我国医疗保险实践和国外经验看,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和患者分别按一定比例负担,并设立共付额、起付线和封顶线,可以实现控制医疗保险费用、增强患者费用意识、制止道德风险出现的目的。但在解决需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问题上,关键是对需方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据卫生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的数据,2004年,住院病人医疗费用中。药费占43.7%、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占36.6%、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天数为10.2天;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占52.5%、检查治疗费占29.7%。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中,约80%的费用由药费和检查治疗费构成。根据对成都市社保局1997―1998年患胆囊或胆管疾病的169例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试点计划病患的住院医疗费用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出,影响住院医疗费用的风险因素,除被保险人的年龄、社保规定的起付线外,均来自住院治疗过程,包括检查费、药费和住院天数。可见,控制医疗费用的关键是对检查费、药费和住院天数的监督与控制,

2、供方控制

医疗服务供方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对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促使医疗费用增长。因此。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医药分家,打破“以药养医”体制的同时,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医疗服务供方的道德风险进行规避。

(1)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和信誉评估机制,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激励和约束。建立医疗服务内容、价格公开制度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评价机制;以基本药品目录、治疗目录、服务设施目录为标准,对医疗行为实施直接监督:建立医生绩效评估制度。真实记录医生的治疗次数及难度、治疗效果、服务态度、被投诉次数、开大处方次数等,将医生的信誉与其收入挂钩,并对医生的处方情况进行抽查和监督:另外,公众要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防止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疗行为出现。

(2)改革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在总额预算控制下,实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的预先支付费用的方式。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正是通过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实现的。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不但能够影响医疗服务的提供,更能有效抑制医疗费用开支的恶性上涨,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费用增长的良性互动,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按病种付费制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偿付标准制定的,医院得到的预付收入与每个病种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院治疗此病例实际成木无关。医院盈利与否和多少取决于DRGs准费用与病人实际耗费费用的差额。这样,保险机构能够迫使服务提供者充当他们控制费用的完美人,可以有效抑制诱导需求,从而降低医疗保险费用。

(3)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一体化。只靠监督机制对供方进行控制远远不够。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进行了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一体化(简称医保一体化)的探索,如美国的健康维持组织(HMO)就是一种将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人的功能结合起来的机构。这样,保险人可以直接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实施监督,更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降低医疗保险费用。

(三)引入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模式

医疗费用篇10

[关键词] 医疗保险;控制费用;采取措施;提升保障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03-02

坚守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底线,是一个从上到下、从“收”到“管”到“支”的系统工程。据资料统计,1978~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从28亿元增长到774亿元,增长了28倍,年递增19%。1990年卫生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次均门诊费用为10.9元,人次均住院费用是473元;2005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次均门诊费用提高到126.9元,人次均住院费用提高到4 661.5元。年分别增加了17.8%和16.47%。90年代中期,全国卫生总费用年增长为12%~18%,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过快增长,是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物质基础,是医疗保险事业平稳运行的基石。本人结合从事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实际,对控制医疗保险费用过快增长进行以下分析和探讨:

1剖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

1.1全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医疗费用的浪费

一是城市和乡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以1988~1998年全国卫生费用构成分析,在城镇卫生资源费用构成中,占人数37.7%的城镇居民占有全国卫生费用的53.28%,占人数62.3%的农村居民仅占有全国卫生费用的46.72%;城市人口享受的卫生保健总水平是农村人口的3倍,农村人口人均卫生费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2001年全国医院、卫生院平均床位数、人员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医院分别是乡镇医院的9倍、8倍和7倍。1999年农村每千人口床位只有0.8张,相比城市为1.67张。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城市则为3.66人,城乡差别明显。二是医疗服务体系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城市医疗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方中,没有严格界定清楚的初级(一级)、次级(二级)和三级医疗的服务界线,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缓慢、设备陈旧、人才紧缺,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差距很大。通常情况下,人们患了病,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都要到大医院去找医生。这不仅给群众带来不便,还使有限的卫生资源造成很大浪费,同时诱导了城市大医院上规模、购设备、盲目扩张,加大了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导致医疗费用的极大浪费。

1.2医疗服务的垄断性、市场化,加速了医疗费用的增长

一是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对于医务服务的内容、质量、价格、效果等信息,在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供给者具备专业医疗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病人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入院后该吃什么药、吃多少药(或接受什么治疗),完全掌握在医生手中,而广大需求者可以说对医疗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完全交给了医生,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操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的医疗服务供给者甚至利用虚假宣传,夸大患者病情,提供过度医疗服务,门诊可以治疗的诱导住院治疗,普通药能治愈的却要用贵重药,做不必要的检查,延长住院时间等;二是医疗服务内容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内容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疾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事先知道生什么病、何时生病,一旦有病就要选择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不接受治疗,会导致人的健康存量的减少或生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不同疾病、不同体质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因医疗机构的医技能力差别,方案多种选择,治疗方案的预期效果难以判断,患者只能被动消费;三是医疗保险实行第三方付费制度。社保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核付实行后付制,使得对定点医疗机构和个人的约束力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达成了共同的利益,参保人员因病需要名医专家、名药、非常规检查;定点医疗机构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采取过度治疗,过度检查、开大处方、开人情方,降低入、住院标准,延长住院时间,分解诊疗收费项目,多收费、乱收费,加速了医疗费用上涨。

1.3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社会。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1.3%;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亿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人。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情况来看,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越来越小,已由原来的3.8∶1下降到2.6∶1。医疗保险基金将出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状况。据调查分析:在医疗保险人员构成和支付医疗费用总量中,占总人口10%的老龄人口,其医疗费用占总数的30%,目前仍有上涨的趋势;退休人员的门诊人次是在职员工的6倍,符合鉴定门诊重症慢性病标准人员的80%是退休人员,退休人员的住院率为在职人员的4倍以上。由于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1.4医疗服务的进步,加快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随着医疗卫生的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仪器、新特药的大量临床应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福音。同时,新技术、新仪器、新特药品进入了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也带来了就医和诊疗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认识的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医疗机构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将医疗机构当作事业单位,依靠自主经营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推行经济承包制、股份制等,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高达60%~70%。医疗机构热衷于高尖仪器的引进和使用而忽视基本服务,重进口新特药、高价药,轻国产廉价药,造成医疗费用的急速上涨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医疗服务的质量无明显提高。医疗机构过度检查、过度诊疗,不合理用药,使得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不断上涨。

2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需要采取的措施

医疗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膨胀之间的矛盾,医疗保险筹资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医疗保险支出与积累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社会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到2006年,全国医疗保险基金积累1 700亿元,但与人们对健康保障日益增加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人均积累率仍然偏低,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2.1在医疗保险筹资上“加力”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加快医疗保险制度的立法工作,从制度上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强化医疗保险筹资手段,从制度上规范不同人群的参保范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追求健康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落实“参保率”,是增强医疗保险筹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权力与义务对等,效益与公平兼顾,缴费与享受待遇对等,筹资水平与保障能力适应,落实“征缴率”。通常情况下医疗保险的 “征缴率”不得低于95%,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财政、税收情况,由政府财政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加强医疗保险费的筹资力度,保持筹资总量增长;提高筹资水平,适当调整企业、个人的缴费比例,适当调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的分配比例,正确处理支出与积累关系,保持适当的积累率,积累率应控制在当年医疗保险收入的15%~25%。

2.2在资源使用上“节流”

从宏观管理上,建立分布合理,大、中、小结合,医疗等级明确的卫生资源服务网络。通过公立、民营、股份医疗机构的强强联合,以大带中,以中促小,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强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建立对医疗机构补偿的长效机制,严格划分医疗机构评定等级,解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问题;规范医疗服务质量、价格标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问题。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经营指标实行综合考核,定期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逐步实行医药分开,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营销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办法,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诊疗项目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建立医疗机构正常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2.3在医疗费用管理上“严控”

管理好医疗保险资金,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重要工作。对医疗保险资金的管理,应从医疗费用支出的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受益方(患者)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严控”;二是对医疗供给方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行为的“严控”;三是对医疗保险机构自身的“严控”。最关键的是对医疗供给方的管理、监督和约束。因为在医疗行为中,受益方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医疗供给方处于主动地位。医疗措施是否必要,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实际上只有医疗机构知道。对医疗供给方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是极其重要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的医疗费用结算方式,是对医疗供给方实施有效管理与监督的关键。在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的费用结算方式上,要结合实际,权衡利弊,选择较好的方式,探索新的结算方式,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与监督,突出一个“严”,才能有利于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

2.4从医疗上向预防“转变”

医疗保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个人难以承担的医疗费用的风险来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水平。把疾病的治疗控制和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使医疗基金支出由现行的疾病后保障转变为疾病预防、健康体检、疾病治疗“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我国城镇居民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非传染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各类人群开展健康体检,是防止和减少疾病的有效途径,是探索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一的疾病后支付保障方式向多元化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疾病后支付方式保障方式转变,有利于小病早防,大病早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有利于降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风险,有利于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奚松民,陈正五,温玉珍,等.举证责任倒置与医疗费用增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40.

[2]李含靖.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