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7:11

医疗救治

医疗救治篇1

一、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性。特困患者是指未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中的患者。认真做好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对于加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践行“*”重要思想,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特困患者医疗救治工作运行机制,解决好个别地方出现的有人将特困患者遗弃在医院或救助站等地的问题,有效维护特困患者基本健康权益,切实为特困患者办实事、办好事。各级政府要将开展特困患者医疗救治情况纳入工作考核目标。

二、抓好医疗救助政策的贯彻落实,为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提供制度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3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158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发〔20*〕12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42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将各项医疗救助措施确实落到实处,为各医疗机构对特困患者及时医疗救治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及相关政策。积极筹措医疗救助资金,在财政将其列入预算的同时,坚持每年从省级留成的福利公益金中提取3%用于农村医疗救助。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为患大病的农村特困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对患特种传染病的农民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二是对城市特困患者,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40号)精神,由当地政府根据被救助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数额,按比例给予限额救济补助。特困患者申请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和救助金额,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三是各级卫生部门和医院都要总结过去救治“三无病人”的经验做法,积极争取建立一批特困患者救治定点医院,并完善相应的救助办法。

三、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各级要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兑现财政补助资金,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力争20*年省级新农合试点县要达到全省农业县(市、区)总数的80%以上,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目前已覆盖城市人口42%的基础上,20*年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包括儿童、学生等群体医疗保障的办法和途径,逐步将其纳入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鼓励开展城市居民合作医疗试点。

四、对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地都要充分发挥新农合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协调领导组织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当地出现的特困患者救治困难问题。各级都要建立责任制,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救治措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医疗救治制度,保障医疗救治顺利进行。对个别无理取闹,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要弄清事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保证社会稳定。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资金,用于特困患者大病医疗费用补助,并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地要尽快出台文件,明确责任,抓好救治工作,让特困患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医院要及时为特困患者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服务宗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特困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诿甚至拒诊拒治特困患者。要进一步推进惠民医疗服务工作,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列入“360工程”的重点卫生院也要积极开展。要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疗服务的通知》(鲁卫医发〔20*〕19号)、《关于印发〈*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十大窗口服务规范〉的通知》(鲁卫医字〔20*〕66号)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单病种质量控制、检验结果一单通等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规范行为,促进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救治篇2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医疗应急救治水平,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市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5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区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

在我区现有省、市、区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加强应急培训,逐步增强应急装备的配备,提高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

在加强我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到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射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区骨科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452医院等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区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相关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2、加快全区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辖区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中选拔中级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骨干,组建卫生应急专家库,并进行及时补充、更新。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区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区范围内包括省、市、区及部队医疗机构、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指导区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工作

各相关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力争每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依托市传染病医院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立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员单位由区政府办、区目督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食药监局、区红十字会等组。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区卫生局局长兼任。

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员单位职责由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财政投入

从年起,根据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需要,区财政局要对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应急事件医疗救治、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专项资金保证。

医疗救治篇3

一、工作目标

我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目标是:最大努力防扩散、最大努力抓救治、最大努力防死亡病例,即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和医疗救治措施,防范疫情的发生,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要从“防控甲流感大流行”转变到“流行防控甲流感”的策略上来,保障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三、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工作。县卫生局成立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小组,在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全县范围内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加强防控等各项相关工作的领导。

四、部门职责

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成立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诊断与医疗救治工作。启动县人民医院负责集中收治疑似和确诊病人;加强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管理,实行24小时监测网络直报制度,加强应急值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控制传染源;做好县级医疗防治专家组疫情调查处置、诊断治疗和技术指导的准备工作,全面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农业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对种猪场、规模猪场采集血样进行抗体监测。加强对饲养工作人员防护。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杜绝病猪流入市场,确保群众吃肉安全。加强对生猪流通环节的监管,对县外引种和调运仔猪实行严格准调制度,暂停从境外引进种猪。依法严厉查处经营和随意抛弃染疫生猪的违法行为。加强生猪屠宰场、养殖场、交易市场消毒,及时杀灭病原体。加强省际间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验证查物和消毒工作。

旅游局:加强对出境旅游社的管理,建立旅游团队信息台账制度,及时掌握相关游客信息动态。各涉外宾馆等旅游接待单位要按照卫生、防疫、质检等部门的要求,做好发生疫情的各项准备。

财政局:负责安排防控专项工作经费,保障防疫用品、抢救治疗药品和救治设备;保障防控体系建设资金和工作督导经费。

食药监局:负责药品经营单位储备防控工作防疫用品、抢救治疗药品的相关医疗器械;加强防控期间对药品生产、流通、经营单位的监管,做好应对疫情的相关物资储备。

教育局: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的防控工作,确保晨检、消毒、食堂卫生、饮用水安全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学校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预防性中药储备和落实学生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工作和学生家长预防性服用中药的宣教工作。

农医中心:将甲型H1N1流感预防治疗药品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和直报范畴,负责做好甲型H1N1流感救治审核报帐和跟踪服务工作。

学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场所、设施、人员等;做好预防性中药储备和具体落实学生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和做好学生家长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宣教工作。

广电局:严格认真把握舆论导向,按照科学、客观、适度的原则,及时准确疫情信息。宣传好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和疾病的“可防、可控、可治”知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要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防疫知识和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宣传,宣传预防甲型H1N1流感等冬春季传染性疾病的典型事例,增加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疫意识。

爱卫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群众国卫生运动并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预防疾病发生的各项措施。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应切实做好预防性中药储备并落实机关干部职工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工作,切实做好机关干部职工及其家属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宣教工作。

五、防控措施

切实做好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推广中医药防治,做好防治药品、器械等疫情应对物资储备,确保我县疫情不扩散、不大流行、不暴发。

1、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以学校暴发和由城市向乡村发展的防控策略,实现由重点部门防控向乡镇、学校防控转变,由突击型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协调,把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要最大努力防止疫情扩散、最大努力抓好患者救治、最大努力防止甲型流感死亡病例。建立由卫生、农业、旅游、检验检疫、教育、宣传、交通、财政、工商、质监、药监、经贸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联防联控。

2、健全完善防控工作预案。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和工作方案,并组织演练。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要及时根据防控工作预案科学处置。

3、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定时检测单位干部职工体温情况,及时掌握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要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同时,及时到医院就诊。要认真落实考勤、缺勤登记制度,对因病请假人员要认真统计,并追踪病因。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凡外来办事人员要进行详细登记。

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中小学及托幼机构要坚持晨检制度,每日开展晨检,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症状的学生要立即采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居家隔离治疗”的措施,要求其暂时停课,并及时就医;要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至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新闻舆论引导。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呼吸道传染病。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板报、会议、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和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和新闻舆论引导,提高防病治病能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防止社会公众发生恐慌情绪。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工都知晓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要切实加强大众预防方法的宣传,倡导保持充足睡眠、合理营养、加强锻炼、不随地吐痰,流行季节不到人多拥挤公共场所聚集。要按照“客观、公开、透明”原则做好疫情信息,及时引导公众做好预防知识宣传和措施的落实。

5、积极推广中医药防治。要发挥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早期治疗的作用,运用中药泡茶或常用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藿香正气、双黄连、板兰根类口服制剂进行早期的防治。当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每周2次备好中药水剂,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服用(处方:薄荷、桔梗、姜黄、枳实、僵蚕、荆芥、防风、杏仁、牛蒡子、贯众、连翘、独活、甘草、生姜捣碎各等量,每人7克。例如各100克,可200人份,每周2次)。同时,要做好学生家长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宣教。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具体落实机关干部职工每周2次中药水剂预防性服用工作。

6、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储备。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以甲型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炎为重点的冬春季节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口罩、温度计、消毒药等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疫情流行后及时投入使用。卫生、药监部门要特别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批发零售机构甲型H1N1流感治疗药品“达菲”即奥司他韦的储备,以应对大暴发大流行的被动局面。

7、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大规模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除害灭病工作,重点对人群居住密集地、集贸市场、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的卫生环境进行整治,学校、托幼机构、农贸市场等人群密集地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坚持环境治理和化学药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减少病虫媒传染疾病的发生。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宣传各种卫生防病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改变不良陋习,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六、医疗救治

(一)建立医疗救治应急组织。

1、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

县卫生局成立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建为组长、以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科、儿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妇产科、临床检验、中医科、护理等相关医务人员为成员的县级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对全县甲型H1N1流感临床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负责指导或参与疑似病例排查、确诊病例诊断及重病例会诊和抢救。

县人民医院组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对本院甲型H1N1流感临床医疗救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负责指导或参与疑似病例排查、确诊病例诊断及重病例会诊和抢救。

2、组建医疗救治医疗队。

县卫生局和县人民医院组建甲型H1N1流感救治医疗队。医疗队人员组成包括医师、护士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医疗队按三级梯队组建,并根据医疗救治工作需要顺序启动。第一梯队以呼吸、感染、传染病专业为主,第二梯队以重症医学、急诊、儿科、中医专业为主,第三梯队为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县人民医院可以根据医疗救治工作需要,对医疗队人员和专业构成进行相应调整。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医疗队可以参加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第三梯队医疗队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后,可以参加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二)建立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支援机制。

全县建立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支援机制,在县卫生局统一调度指挥下,由市级定点医院依序支援县定点医院。

支援的形式为技术支持,重点是重症与危重病例医疗救治技术指导。

(三)建立健全医疗救治网络。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相对独立的预检处,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要求24时全天候开放。

2、县人民医院集中收治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市人民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市立医院集中收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

3、县定点医院要做好门急诊就诊患者分流工作。要充分发挥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企业、行业医疗机构的作用,组织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提高接诊能力,应对突然出现的门急诊患者就诊高峰。

(四)实行分级分类医疗救治。

根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年第三版)》,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医疗救治实行分级分类原则,合理分流就诊患者。

1、对甲型H1N1轻症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措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在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落实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我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需要、医疗资源现状及收治能力,对符合标准的轻症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措施。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组织医务人员深入重点学校和社区,开展咨询疏导工作,加强对居家治疗患者的医疗服务,一旦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2、需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要在定点医院集中收治。县人民医院要加强重症与危重病例早期识别,重点关注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和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儿科、产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等科室住院患者。对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重症与危重病例中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医疗机构要尽早采取抗病毒治疗等有针对性的医疗措施,不要等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同时要及时采集标本,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采样送市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甲型H1N1流感检测,并将检测报告载入患者病历。

3、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要在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到定点医院,危重症病例经市级诊疗专家组确认后,转送到医疗救治力量雄厚的市三级定点医院;对于无法转送的由市卫生局派出专家指导救治。市三级定点医院组建由重症医学、呼吸、感染、儿科、产科、心血管、神经内科、护理等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治团队,对危重病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定点医院要对符合收治在重症医学科(ICU)条件的患者,及时收治;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患者,在甲型H1N1流感检测转为阴性后,要及时转至相应病房或其他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治疗。

4、按照分级分类救治的原则,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明确相应的医疗救治应急启动流程。我县甲型H1N1流感病人收治住院应急启动流程:

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需住院治疗的成人患者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荡坪矿区医院为第二批、漂塘钨矿职工医院为第三批、第二医院和池江卫生院为第四批县定点医院后备治疗隔离点。必要时,由县人民政府征用宾馆、学校等,集中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

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经市级诊疗专家组确认后转送到市级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五)严格疫情报送和信息。

医疗、疾控机构要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送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同时将有关信息报送县卫生局。重症及危重症病例首次报告、死亡病例报告、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和其他重要疫情,以及流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应在2小时内及时上报。对于信息报送不及时,存在瞒报、漏报、迟报、缓报,导致延误甲型H1N1流感患者医疗救治的,要严肃追究当事医疗机构管理者和有关医务人员的责任。同时县卫生局在县政府授权下严格信息,按照“客观、公开、透明”原则做好疫情信息,及时引导公众做好预防知识宣传和措施的落实。

(六)规范实验室送检。

重症与危重症病例中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和对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经县专家组确认出具意见后,报县卫生局批准,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采集标本,送市级进行甲型H1N1流感检测,并将检测报告载入患者病历。重症病例由县卫生局组织专家组确认,并将重症病例病情简要由县卫生局向市卫生局医政科报告;危重症病例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组确认。

(七)加强病人转运管理。

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年第三版)》有关规定,医疗机构转运需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或疑似病例时,要报县卫生局同意,指定符合条件的救护车将病人转运至定点医院。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站)要做好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县卫生局。

(八)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年修订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防控方案,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要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保持诊疗环境良好通风,严格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加强探视管理,限制探视人数,规定探视时间,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针对风险程度高低,做好医务人员三级防护,对工作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优先接种疫苗。医务人员防护既要防止疏于管理,又要避免过度防护。医疗废物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处理。

(九)做好护理工作。

县人民医院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各项护理工作,启动院内护理应急预案,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救治护理工作组,下设专科、抢救、培训、协调、监控组。专科组根据任务要求制定护理方案及规范流程,抢救组做好接诊危重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组对全院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协调组根据需求,对护理人员进行整体安排、调配;监控组负责对上述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改进方案。

(十)整合调度资源。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原则,县卫生局统一调配县辖区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应急医疗队等医疗救治资源。各级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工作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设备、设施、检测试剂等储备,指定专用车辆,妥善安排专家组成员工作,发生疫情时,服从安排,统一调度。

(十一)组织腾空演练。县卫生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医院院长为成员的定点医院腾空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预计住院人数,积极指导定点医院有步骤地进行腾空。县人民医院要制订具体的病区调整和腾空方案,明确组织领导、职责分工、腾空流程、安全保障。原则上首批计划10%床位用作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腾空的床位应以病区为单位相对独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当病人数超出首批计划床位数时,将依次腾空2个或多个病区收治病人,对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应及时办理出院手续,不符合出院条件的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地转送至非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继续治疗。

(十二)强化培训演练。县卫生局组织县专家组开展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诊疗技术分级培训。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年12月20日前组织开展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诊疗技术全员培训,做到100%医务人员参训,100%人员掌握甲型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炎等冬春季节传染病防治知识,重点加强对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关于重症与危重病例早期识别和救治知识的培训,要依据应急方案要求组织进行演练。

(十三)强化应急职守。各医疗机构要安排24小时专人值班,实行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县人民医院要成立医疗救治应急队伍,并24小时待命。擅离职守者,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十四)做好抗体血浆采集工作。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人群的血液、血浆采集工作,制定甲型H1N1流感康复患者和疫苗接种人群血液、血浆采集工作的计划,各担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中心防保站以及县中转血库应落实相关责任。

医疗救治篇4

几年前的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是一个“自由之地”,被不少当地人称做“中转站”。2012年7月上任院长后,相永军从各个方面建章立制,规范医务人员的言行,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一系列变革,医院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基于“提高医疗水平是医院发展的根本”的理念。相永军明确了“内儿精品、外妇优先、医技先进、急救通畅”的战略目标,设置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门诊,设施先进的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室、医学检验科等,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茁壮成长,并构成了急救闭环管理。不仅如此,医院还致力于发展中医、民族医学,成立中医康复理疗科,引进“冬病夏治”、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治疗,使传统医学得以生根发芽。

秉承“科技强院、人才兴院”方针,医院陆续与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十数家全国顶级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不只被批准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英吉沙县分院,并采取“专家指导、选送进修、外出交流”方式打造出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医疗技术日渐精湛。

相永军认为,改善当地医疗条件,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好病,这就是实惠。“民生问题是民族团结的晴雨表,更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最佳方式。”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贫困患者给予费用减免、资金救助等帮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县-乡远程会诊中心,落实一对一、点对点培养。

由于具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院前急救队伍,英吉沙县医院承担起县域及周边地区居民的急救重任,这支队伍24小时待命,确保第一时间抵达事发现场,先后参加县级和重大交通演练事故10余次,实打实地发挥了急救先锋作用。

医疗救治篇5

 为第做好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期间医疗救治、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等卫生保障工作,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目前前期保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工作任务,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医疗保障组、疾病预防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组和卫生监督组。

二、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省卫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织制定了**市《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卫生保障方案》,同时市卫生局卫生执法监督局也根据要求制定了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方案》。在方案中对卫生保障工作进行了分解,并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扎实开展卫生保障工作

(一)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

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前和召开期间,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市卫生局的要求和部署共出动车辆64台次、监督人员180人次对除省卫生厅发证外的接待单位和场馆开展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一是从5月下旬开始到会议召开前,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接待单位和场馆进行了2次预防性卫生监督检查,并对接待单位的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及二次供水的色度、浑浊度、PH值、余氯等指标进行了现场快速检测,对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开具整改意见书,并检查落实了接待单位消毒、灭蝇、灭蚊、灭鼠、杀虫等工作;二是会议召开期间,市卫生执法监督局李红飚副局长亲自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对重点保障接待的宾馆、酒店及场馆进行巡查,并督导检查了卫生监督员每天监督检查工作。

(二)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保障工作

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召开前和召开期间,市(区)两级疾控部门共出动15车次,54人次对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涉及接待的21家酒店宾馆和会务场所等公共场所进行巡诊,并对全市县区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进行疫情报告管理检查:一是对接待单位分别落实了义务报病员;二是对定点接待单位义务报病员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知识培训,明确报告方式、内容及时限;三是对接待单进行了指导消毒,并培训了相关工作人员。

(三)医疗保障工作

医疗救治篇6

一次,如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更有助于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为91% ,敏感性为46%。

4 强调血清生化标志物的重要性 尤其是肌钙蛋白的价值,高敏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也较高,CK-MB适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或判定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开通。肌红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较差。既往基层医生熟悉的磷酸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氨酶同工酶对诊断AMI特异性差,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敏感的心脏标志物测定可发现无心电图改变的小灶性梗死,若早期血清生化标志物结果为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可疑AMI,则需化验入院后2~4 h、6~9 h、12~24 h的动态肌钙蛋白,并要求尽早报告结果,便于监测。

STE-MI常规应与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心包炎、气胸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向背部放射的严重撕裂样疼痛,但无典型心电图变化者,应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可能(尤其夹层波及冠状动脉开口);不明原因突发胸闷或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应考虑到急性肺栓塞。

不能确定者应及时转诊,胸部CT或急诊冠状动脉及主动脉造影能尽早确诊。呼吸相关性疼痛,向肩部放射,前倾坐位时减轻,心电图表现除aVR导联外的其余导联ST段均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则表示急性心包炎的可能性大。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和患侧呼吸音减弱者则考虑气胸。

发病3 h内、出血风险低的STE-MI患者适于就地溶栓治疗,有条件者甚至可在救护车上实施;同时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 h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应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必要时行PCI或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6 对某些有PCI 硬件设备但缺乏急诊PCI 资质医生的医院,也可应用转运医生的方法实施救治。

7 建议院前使用抗栓治疗,包括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水溶性阿司匹林150~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和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

指南强调STE-MI危险分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医生需根据临床情况不断更新,正确的评价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Ⅱ~Ⅳ级、既往心肌梗死史、心房颤动、前壁心肌梗死、肺部音、血压<100 mm Hg、心率>100次/min、糖尿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等均是STE-MI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失败或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由于医疗资源不平衡,仍有接近40%的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患者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尤其是新型溶栓药物(如瑞替普酶)的研发,提高了血管开通率和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TE-MI患者PCI的获益较就地溶栓明显。

强调建立由中心医院带动周边医院,辐射120急救系统,绿色通道直通导管室急救网络以尽量缩短D2B时间。

3 溶栓后转运PCI 若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具备溶栓60分钟后仍有持续性的缺血性症状或年龄<75岁的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推荐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对于溶栓未成功的患者,补救仍是无奈的最好选择。

医疗救治篇7

2月15日8时30分,郴州援助黄冈医疗队进驻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湖南重症医学科,接管住院患者危重15名。进驻病区后,医疗队严格落实病区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认真做好防护和病区环境消毒工作, 积极有效救治患者。

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湖南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戴新贵博士介绍,战斗打响,刻不容缓,郴州援助黄冈医疗队丝毫不敢懈怠,通过两天规范、有针对性的治疗,科室成功救治5名重症患者,并于16日将该5人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据了解,这5名患者为3男2女,先期均由上一批医疗队员精心救治,郴州援助黄冈医疗队接手后进行了检查复核以及治疗方案调整。5名患者当中一名在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呼吸功能不全,一入院便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以医疗队队长李云峰为首的重症监护组团队,以积极氧疗等对症治疗处理,成功扭转了这名患者的生命体征,在与死神的战斗中赢下了一个回合。

其中一名患者是67岁的李姓奶奶,本身有冠心病、上过心脏支架、糖尿病等情况。患者来时躺在病床上,呼吸极其费力,身心遭受着巨大痛苦,现在已能下床,行走自如,并于2月16日转出ICU,由戴新贵陪同转入到普通病房。转科时,戴新贵还细致叮嘱患者注意事项,比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转科前,李姓奶奶紧紧地拉住郴州援助黄冈医疗队医生戴新贵博士的手,嘴里念叨着这句话。67岁高龄的她,尽管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没有微信。但执意要护士帮忙拍照,将照片传给她的家人。“虽然我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我知道是湖南郴州医务人员把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你们就是白衣天使。” 李姓奶奶感激地说道。

“对于确诊的病人来说,首先是要增强他的免疫力;

其次是做一些对症的治疗。另外,我们的医疗队目前救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表现,就是肺部受损明显、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和伴多器官功能衰竭。我们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缺氧情况、呼吸衰竭的严重度来采取不同的呼吸支持的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高流量氧气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甚至是肺复张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 戴新贵说。

医疗救治篇8

一、医院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提高医院各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救援水平,确保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医院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意外性、突发性、扩展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医疗救援工作必须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条块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加强医院医疗救援的管理,采用先进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与医疗救援的水平,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医院医疗救援应急处理工作制度,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使医院医疗救援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在医疗救援工作中,各级卫生部门通力合作,应急工作人员及医疗救援设备和物资应迅速到位,充分发挥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及时、有效地开展报告、处理、稳定等工作。

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好医疗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合理规划应急投入、队伍建设、物资供应等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发挥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做到平战结合、常规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做好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演练、演习。

二、医院医疗救援组织体系

(三)各医院成立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医疗救援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并在所属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

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部署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医院各科室及相关部门在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

专家组由各专业有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并具体负责医疗救援的指导工作。

医疗救援小组由临床科室技术骨干组成,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

后勤保障小组由总务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组成,保证医疗救援所需的医疗物资、器械、药品的供应和储备。

三、医院医疗救援程序及操作流程

(四)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和响应

医院应严格遵照《*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有关医疗救援的分级和响应原则。

(五)急诊抢救

医院接收到医疗救援指令后,医院医疗救援领导小组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启动医疗救援预案。医疗救援小组依据伤情、病情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分类,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和指导医疗救援小组开展医疗救援,协调落实医疗物资、器械、药品、用血的供应和储备。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医疗救治情况。医院应急队伍应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做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切实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六)伤病员转送

伤病员数量超出急诊科容纳量,伤病员生命体征平稳或急需专科手术,可陆续将伤病员转送至有关专科、ICU、手术室或其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同时需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应就地先予以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诊记录,由医院医疗救援领导小组统一协调。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情况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医院医疗救援领导小组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或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七)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操作流程

1、急性传染病患者的救治

医院在接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关急性传染病的患者后,立即启动传染病的救治方案,做好传染病的救治和隔离工作以及医务人员的防护与医疗垃圾的处理工作。

(1)医院设立独立的医疗单元接收传染病患者,同时,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相应的防护和隔离措施。

(2)医院组织专家小组,对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有效医疗防护措施和救治方案,组织和指导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医疗救治情况。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及时将传染病患者转运至定点医疗单位。

(4)医疗流程:

2、急性群体性中毒患者的救治

医院在接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急性群体性中毒患者后,立即启动急性群体性中毒患者的救治预案,成立中毒事件的应急指挥小组,统一指挥有关人员、物资的调配。做好群体性中毒患者的医疗救治。

(1)医院组织专家小组,对急性群体中毒的毒物性质及毒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有效医疗防护措施,组织和指导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医疗救治情况。对不明原因中毒事件要立即通报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协调落实医疗物资、器械、解毒药品的供应和储备,在全院范围调配床位,保证中毒病人的安置与救治。

(3)当超出本院救治能力时,应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根据需要请求外地有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本地其他医疗机构的援助。

(4)医疗流程:

中毒患者

急诊科接诊大厅

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检查分类,分轻、中、重三组

通知卫监、疾控、食监人员调查

实验室毒理检查

初步处理,登记详细资料,分流患者

危重患者送抢救室稳定生命体征

中度中毒患者留抢救室/观察室观察治疗

轻度中毒患者输液室/观察室观察治疗

转送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治疗

全院协调床位,分别护送到各科

应急治疗小组总查房,负责救治;不明原因中毒患者即时通报同级疾控中心

3、急性群体外伤患者的救治

医院在接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急性群体外伤的患者后,立即启动急性群体外伤的救治预案,成立群体外伤的应急指挥小组,统一指挥有关人员、物资的调配,做好群体外伤医疗救治。

(1)医院组织应急医疗小组,对急性群体外伤伤员进行评估分类,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组织和指导各专业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医疗救治情况。

(2)协调落实医疗物资、器械、药品和临床用血的供应和储备,及时调配手术间、麻醉师和专业外科医师对急需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在全院范围调配床位,保证外伤病人的安置与救治。

(3)当超出本院应急处理能力时,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请求外地有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本地其他医疗机构的援助。

外伤患者

(4)医疗流程:

中度外伤患者留抢救室/观察室观察治疗

急诊科接诊大厅

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检查分类,分轻、中、重三组,详细登记资料

危重患者抢救室稳定生命体征

轻度外伤患者清创包扎、输液室/观察室观察治疗

转送手术室手术或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治疗

全院协调床位,分别护送到各科或手术室手术

应急治疗小组总查房负责救治

(八)信息报告

医院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医疗救援任务的医院要每日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伤情、医疗救治进展等情况,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

(九)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院得到有效的救治,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医院医疗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院医疗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疗救援的保障

(十)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

(十一)组建医疗救援应急队伍和专业救援小组

各级医院应组建综合性医疗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的专业应急医疗救援队伍,保证医疗救援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医疗救援队伍应包括:

——传染病应急医疗小组:由3~5名专科医师(包括1~2名副高以上医师)、10~12名专科护士、2~3名消毒、院感工作专业人员组成。

——中毒应急医疗小组:由3~5名急诊专科医师(包括1~2名副高以上医师)、10~12名急诊专科护士、1~2名实验室毒理检验专业人员组成。

——创伤应急医疗小组:由3~5名创伤外科医师(包括1~2名副高以上医师)、10~12名创伤专科护士、1~2名麻醉师组成。

——配备5~10名担架护工。救护车司机1~2名。

(十二)物资储备

根据医疗救援的实际需要提出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由医院职能部门进行采购和储备。应急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主要物资器械储备:

——担架、平台车、救护车。

——各类消毒、杀菌剂。

——隔离衣、帽。鞋、裤、眼罩、口罩、手套。

——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各类穿刺包、气管插管。

——洗胃机、清创缝合器械。

——各类抗病毒药、止血剂、营养支持药、抗生素、各类血液制品、各类抢救药品、各类品。

医疗救治篇9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我县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天等步伐。

(二)目标任务:到2008年底,全面建立以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为主体,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为补充,管理规范、救助快捷、效果明显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2、救急救难,简便易行。救困难群众之所急,方便快捷,及时有效。

3、突出重点,分类救助。根据救助对象困难程度和不同病种治疗费用的高低实行分类救助。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力量资助、慈善医疗援助、医疗机构自愿减免相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实行救助。

5、加强配合,共同推进。要加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建立覆盖城乡、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二、医疗救助对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为具有本县户口的以下人员: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农村五保对象。

(三)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四)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三、医疗救助的方式

城乡医疗救助采取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五种方式。救助标准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

(一)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城市低保对象、城镇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适当资助。

(二)日常医疗救助。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由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发放一定限额医疗救助金,便于他们门诊和购药。

(三)大病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除外),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批、及时救助的事前或事中救助。民政部门每年可以向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预拨一定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确保救助对象患病能得到医治。

在农村,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限额报销后,其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在500元以内的给予全额救助;超过500元的,在给予500元救助的基础上,再按超出部分的20%给予救助,但每年救助累计不得超过10000元。

在城市,“三无人员”等特困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病,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限额报销后,其治疗费用在500内的给予全额救助,超过500元的,在给予500元救助的基础上,再按超出部分的20%给予救助;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其个人自付部分达3万元的按15%给予救助。以上救助均不得超过年最高限额救助标准10000元。

(四)临时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因大病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视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临时医疗救助。但每年用于临时医疗救助的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本县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当年收入的20%。

(五)慈善医疗援助。对享受医疗救助后,仍需继续治疗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基本生活的特殊救助对象,由本县政府慈善机构给予一定数额的慈善医疗援助。

四、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各地要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机制,基金来源为:

1、中央和自治区下拨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2、地方财政安排的医疗救助资金。其中给予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每年每个农民贫困人口补助3元,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每年每个救助对象补助10元;

4、社会捐助资金;

5、其他资金。

(二)医疗救助基金的支付。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由各地财政部门从农村或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基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

日常医疗救助金、临时医疗救助金由县级民政部门按规定提出支付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民政部门组织发放。

(三)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县级民政部门应设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专帐,用于办理日常医疗救助资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和临时医疗救助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并设立城乡医疗基金日常救助、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明细台帐。

五、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日常医疗救助原则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承担;大病医疗救助原则上由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承担。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由民政、卫生部门选定,并向社会公布。承担医疗救助服务的机构要在醒目位置悬挂“城乡困难居民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牌匾,张贴就医指南,保证服务质量,方便困难群众就诊。救助对象就诊就医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医疗费用减免政策,控制医疗费用。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医疗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帮助困难群众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重大举措。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把这项惠及城乡困难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好。

医疗救治篇10

2广西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 545006;3广西柳州市卫生局 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援模式在突发事件救治作用。方法:建立指挥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制订突发事件救援预案、急救工作手册[1],建设城乡大急救网络。结果:在柳州市区域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救援中,市急救指挥中心响应迅速,现场处置及时,伤员快速安全转运,院内专科治疗及时、有效。结论:急救一体化紧急救援模式可有效、快捷地抢救生命,迅速安全转运,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一体化;紧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6-01

交通伤,楼房倒塌,煤气泄漏,洪水、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和病情复杂等共同特点,以受伤人数多、伤情重、多发伤、死亡率高为显著。完善初期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群体伤害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救援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因此在“黄金1h”内及时现场抢救、安全转运、院内进一步治疗这3个连续重要环节的无缝链接是赢得宝贵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关键,实现院内外急诊医疗的一体化[2]。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应急救治水平。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一体化建设作初步探讨。

1 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救援模式

1.1 院前呼救出诊一体化 “120”调度员接到呼救电话后,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立即派出值班救护车赶赴事件现场。医护人员出车时间小于1min,重大事件立即逐级上报领导,根据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反馈的伤情分批派出“120”救护车增援,调配储备急救物资随后出发。如现场只有医务人员先到达,指挥调度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过市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协调110,119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协作对伤员的救治。

1.2 现场抢救流程一体化 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作初步评估,并用红、黄、绿、黑卡对伤病员伤情进行标识。现场急救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重症伤员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和及时转运。随时将伤病员数、初步诊断、转运途中情况、到达医院时间等告知指挥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根据伤情,协调各大型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做好接收伤病员准备。

1.3 院内救治一体化 各级医院成立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建立专家数据库,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伤病员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或其他医护人员迅速完成伤病员的院内检伤分类、急诊检查(CT、X线、B超等)、抢救、手术、重症监护等处理,对急诊病历、检查申请单、处置单、救治处方进行标识编号,统一登记以便结算。院领导组织急诊、外科、五官、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共同参与并制定对危重伤员的抢救治疗方案,开放绿色通道直接送至各专科甚至进入手术室治疗[3],病情轻者留院观察。保证院前、院内急救链紧密衔接。

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并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上海等一些医院在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中,实现了突发事件伤病员院外、院内一体化救治。

2.1 突发事件一体化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五要素:(1)先进、高效的指挥系统,各种完善的应急预案;(2)科学合理的急救站建设;(3)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4)完善的急诊创伤病房[4](5)先进适用的装备、药材[5]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先进、高效的指挥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各级指挥中心。突发事件发生时伤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现场次序混乱,人心恐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指挥机构。我市急救中心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在全市29辆120救护车安装GPS车载信息定位。市区3个急救站、3个县急救分中心,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急救点已安装了接收终端和无线寻呼等功能,设立“120”远端坐席,利用3G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救护车上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实现将现场视频、语音、病人生命征监护信息等资料传输到急救中心,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伤病员的医疗救援,实施远程救治指导提供依据,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2.1.2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急救工作手册 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了急救预案,并储备紧急救援物质。每年定期组织1-2次突发公共事件演习。中心工作手册为院前急救工作提供了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

2.1.3 合理布局急救站 柳州市区医疗急救站、点的设立是根据柳州市区人口分布情况,城区急救半径在5公里内;县分中心的设立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县人民医院,每个县选择医疗条件好的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急救点。

2.1.4 完善医院创伤专科病房建设 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通过卫生局评审后成为交通事故损伤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作为柳州市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医疗单位,市工人医院急救作为急性中毒救治中心,市中医院为蛇毒救治中心,柳钢医院为烧伤专科医院,并有规范系统的病房管理和治疗指南。

2.1.5 建立合理的急救人才结构

2.1.5.1 加强急救队伍培训:(1)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全面急救医学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急救队伍人员相对固定,可较好地沉淀和积累经验。院内急救队伍既是院内抢救的主要力量,又是院前急救队伍的后备力量,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整体效能。

2.1.5.2 组建院内抢救队伍(1)医疗组:由院内急诊科、ICU、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伤病员的专科治疗。(2)医疗保障组:由功能、检验、放射、药剂、供应室组成。负责药品、器材供应必要的辅助检查。(3) 后勤保障组:司机班、担架队、膳食科等组成,负责承担生活和运输保障及伤病员的前接、后送任务。

2.1.5.3 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管理 定时维护保养急救车辆,保持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等各种急救设备处于最佳应急状态;适时增添救护车辆及抢救设备,保持抢救药品、物品的完好性。

我市急救中心近年来对突发事件伤员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急救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6],为抢救伤病员最大限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实现急救工作达到了快捷、高效、优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惠萍.单纯指挥调度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管理模式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31-432.

[2]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 “大急诊”[J].医学杂志,2005,30(1):1-4.

[3] 石胜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一体化模式应急救援[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19-2620.

[4] 周刚.突发群体伤急救一体化模式浅析[J].甘肃医药,2008,27(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