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十篇

时间:2023-03-13 19:03:35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篇1

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2002年仅增长了2.31%。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2002年玉米产量增长了3.12倍,小麦产量增长了2.51倍,稻谷产量增长了2.72倍。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2000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6.1%,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15.3%。

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饥荒现象。但地区和国家的粮食分布是不均等的,亚洲、非洲和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问题。

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隐忧。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的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国、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的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的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74%。世界粮食的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当前美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的市场供应。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问题

1、我国粮食贸易的总量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均有明显增长,在1992年—2003年中,净出口的年份为7年,净进口的年份为5年,且大致呈现的是交替出现的状况。通过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2个重要特征:(1)通过将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数值累加,以及将同期净进口年份数值累加后发现,前者7年的累计数值要远远低于后者5年的累计数值,说明我国在粮食国际贸易中主要扮演的是需求方的角色;(2)通过对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之间的净出口量的比较,以及对净进口年份之间的净进口量的比较,发现前者的波动幅度要远远低于后者的波动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进口的可控性较弱,受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市场价格、粮食生产等因素的影响明显。

在粮食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1997年后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进口量为273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000万吨,达到1394万吨,同期大豆取代小麦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第一大品种,2003年—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均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近1/3。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出口品种,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间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增长或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由于国内玉米需求持续增长,玉米出口数量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为1639万吨、232万吨、861万吨,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补贴政策没有继续实施,因此许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玉米,中国玉米的传统进口国韩国已开始从美国进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225万吨。

2、我国粮食贸易的结构问题。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粮食贸易的稳定性较差,大起大落的状况经常出现。在总量稳定性较差的同时,结构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谷物消费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在谷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22%和26%,而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40%和32%。

(2)我国在某些年份持续出现粮食进出口与国内供求状况脱节的状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升温、投资大幅度增长,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增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在1992年—1994年期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4059万吨,进口粮食2847万吨,促使粮食供需缺口增大,没有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

(3)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对某些国家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进口小麦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

(4)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北粮南运”格局仍占主导地位,“南进北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所占比重非常有限,由于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以及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的需要,同时发展“北粮南运”与“南进北出”两种策略比单一的选择更具有可行性,当前应综合考虑主产区与主销区各自的利益需要,针对不同的粮食品种采取“南进北出”或者“北粮南运”策略。

总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事实上,进口粮食就是在进口耕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的压力。假如我国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大约相当于节约300万亩耕地和300亿立方水,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和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和选择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的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的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能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粮食进口的支付能力与运输能力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189亿美元,较2004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2003—2005三年内累计增加了532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区间,这一判断已经众多研究成果证实。根据通常的测算体系:国家外汇储备:3个月进口用汇+10%偿债率+10%外资企业汇出利润率+其他不确定因素,从这点来看,现阶段我国拥有5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超额储备的根本来源。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直到近两年,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激增的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并未随着中国加入WTO有所缩减,而且服务贸易逆差的增加额远远赶不上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持续增长。同时,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也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特别是2004年,金融和资本项目的顺差额猛增到110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的一倍多,这与中国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引导分不开。尽管随着政策导向的调整,FDI占金融项目顺差的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每年持续增加的FDI的基数还是庞大的。而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累计起来的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量。因此,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规模会缩减,一方面的原因是目前的超额外汇储备已近2700亿美元,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压力。尽管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会缩减,但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为逆差,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人均资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后20年中,资本积累仍然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继续扩张,从而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Q)。

如此高的外汇储备以及短期内国际收支“双顺差”难以扭转的状况,意味着我们不必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面临外汇支付困难的问题。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659万吨,价值77.8亿美元,累计进口小麦353.8万吨,价值7.7亿美元,累计进口大麦218万吨,价值5.4亿美元,累计进口大米52万吨,价值1.9亿美元。正常年份我国粮食进口所需外汇不超过15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足以支付粮食进口所需外汇。

2、运输能力分析。世界主要产粮地带大多通过河流运输并经主要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与多瑙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巴西的亚马逊河等是世界粮食支柱产地粮食外运依托的重要河流。美国新奥尔良港的粮食出口量占美国粮食出口量的50%左右,巴西的巴拉那瓜港与桑托斯港的大豆出口量占巴西大豆出口量的90%,法国里昂港的面粉装卸量占法国面粉出口量的63%,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俄罗斯的黑海港口等是重要的国际粮食吞吐港口。因此,在设定世界粮食支柱产地作为我国粮食适度进口的目标地的同时,应结合世界粮食的流通格局特点、河海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以及港口、仓库在粮食运输中转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路以及沿海优良港口。

在当前的世界粮食流通格局下,我国在中长期内依赖海运和河运进口粮食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世界粮食出口国最集中的地区在美洲,因此我国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当进口国集中采购时,短期内运输费用就可能出现大幅度的上涨。2003—2004年我国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海运费用暴涨,5—8万吨“巴拿马级”货船平均每吨粮食运费上涨了近50美元,贸易商不得已将美国中西部谷物主产区的部分粮食改由太平洋沿岸港出口,改变了美国向亚洲出口粮食的传统路线。

(2)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国内港口发展滞后的制约。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00多万吨,但港口积压疏导持续半年左右,部分船只在港口滞留长达2个多月,可见港口建设是粮食进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前提。据统计,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8.5亿吨,港口总能力缺口5亿吨,而对2010年的预测表明,港口总能力缺口在20亿吨以上。

(3)每当国民经济进入高速扩张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往往对粮食直接消费或间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在经济扩张期,对非农投资的迅速膨胀可能导致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粮食减产可能发生。在国内港口建设能力总体存在缺口的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迅速扩张导致运力更加紧张,而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必然要增加粮食进口数量,这样,粮食进口需求增加与港口运力紧张的矛盾就容易尖锐化,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在短期内就很难通过进口得到调整。

(4)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出口国港口发展滞后的影响。目前,美国的主要粮食运输通道密西西比河大坝与闸门设计落后、设备老化、船舶载重通过能力低。

(5)当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出口国港口工人罢工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世界航运能力会大大低于正常水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非常时期,进口国的粮食进口规模、进口时机、粮食产地等贸易选择将主要取决于突发事件局势的发展,进口国很难按照国内供需平衡需要做出适当的贸易选择。

在国内港口发展滞后风险的控制方面,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国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已有显著提高。我国1995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5600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3600万吨,2004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7163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2997万吨,10年时间内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增加了近28%。但由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港口总能力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贸易量将大幅上升,并且占港口货物吞吐的比重将继续扩大,到2010年港口吞吐总能力缺口将达到20亿吨,在此期间,期望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不现实,在粮食吞吐能力总量增长有限的条件下,需要调整粮食外贸与粮食内贸吞吐的比例和时机,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港口资源。

在港口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外贸粮食吞吐的稳定发展,对于内贸粮食应积极拓展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减轻港口粮食吞吐的压力。近几年国内铁路粮食运输发展迅速,2000年—2004年,我国粮食铁路运输量分别为0.79亿吨、0.71亿吨、0.83亿吨、1.01亿吨、1.09亿吨,5年时间里铁路运输量增长近38%,而且随着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粮食运输能力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此外,原粮与成品粮运输的比重需要主动调整,目前成品粮在铁路、公路粮食运输中的比重已达到近20%,大米运量已超过稻谷,面粉运量已接近小麦运量。粮食主产省政府应鼓励就地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降低原粮跨区域运输比重,增加产成品、深加工产品的运输比重,支持粮食及粮食加工产品的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从而减轻沿海港口粮食吞吐压力,为外贸粮食吞吐量提升创造条件。

四、供求平衡目标下粮食进出口调节与生产、储备调节的协调

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是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三驾马车,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决定了在这三种力量中,生产调节处于基础性地位,储备调节处于其次地位,进出口调节的地位低于前两种。当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不足时,即使粮食外购能力较强,也无法抵御粮食安全危机,进出口调节应当以适当的生产调节和储备调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求平衡更快地实现。三种调节方式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各司其职,在生产、流通、贸易环节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因此,当讨论粮食生产重要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性,反之亦然。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调节能力共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总量平衡目标的实现程度。

粮食进口与生产之间数量关系的协调体现为粮食自给率水平的确定。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的90%,就是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在1985年后,前苏联的粮食自给率大都维持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的粮食自给率只有近23%,墨西哥为79%,巴西为86%。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确定粮食自给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各国对粮食自给率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来讲,人口多的国家可接受的粮食自给率远高于小国;(2)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主销区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自己的省内水平;(3)制定粮食自给率水平应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的潜力,应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粮食自给率水平。

粮食大体可分为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口粮供应必须立足自给,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有进有出,积极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市场。结合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粮食品种的不同应制定差异化的贸易策略:

1、稻谷在我国口粮中所占比重最高,消费刚性强,而且世界稻谷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世界大米贸易量正常年份约为2500万吨,约为我国70天的大米消费量,因此,稻谷供给必须强调立足国内以保障口粮安全。

2、小麦是我国的传统粮食进口品种,世界小麦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生产供给能力较强,我国应采取适度进口调剂的策略,开拓多元市场以分散风险。

3、我国北方地区是玉米主产区,南方是玉米主销区,应采取“南进北出”的贸易策略,东北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主销区则既可调入北方玉米,也可相机进口。

4、我国已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国内大豆生产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大豆的进口规模应主要依赖市场调节,不应人为设定自给比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鼓励加工企业向生产国直接投资以提高大豆进口的稳定性。

粮食安全篇2

3月29日至30日,国家粮食局在重庆市召开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学普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认为,2011年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稳步推进,粮食标准质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粮食部门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措施,积极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检查,着力推进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和粮油标准体系建设,妥善处置应对突发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粮食质量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用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会议强调,2012全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力促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要抓好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推进监管重心下移,使监管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质量安全问题切实解决在基层;二是抓好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行业自律,推动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强化收购粮食质量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四是从粮食质量安全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粮油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五是加强粮油标准体系建设,做好国内和国际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和基础研究工作。

任正晓在讲话中强调,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认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一是要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二是要从监测和监管的层面,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三是要从日常和应急的角度,来夯实粮食质量安全的基础。他强调,在粮食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要突出加强预警预判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按照“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是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在基层”的要求,全面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本刊采撷有关粮食安全文章,供读者参考。

粮食安全篇3

话说一艘航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飘泊到一座荒岛上。这岛上到处是金沙,船上的人于是忙着挖金子。有人提出所带的干粮有限,应当种些粮食,却遭到非议;怕什么,肯定有船来救我们,还不抓紧时间多挖些金子。眼看着粮食吃光了,还没有看到救助的船只,再匆忙种粮,已经来不及了,一船人就这样活活饿死了。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没有了粮食,连生存都不可能,再多的金子也只是一堆金属。这一点,飘流到荒岛上的人未必没有认识。他们所以见金子而不见粮食,是过于自信乃至自欺,缺乏基本的远见和危机意识。

人类有时就是如此短视,孜孜追求的往往是“身外之物”,而对与生命和生存质量直接相关的却每每忽视。比如健康,谁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呢,但生活中却有太多这样的人,职位越来越高,血压也越来越高;存款越来越多,毛病也越来越多。说到安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仅次于生存,对人类的意义如同粮食,但忽视安全的现象又何其多也!交通事故十之八九是驾驶员违章引发,而所有的违章则无一不是忽视安全。久治不愈的超载,尽管有复杂的社会根源,如果从车主和驾驶员的角度分析,则都是为了多挣钱,且对行车安全心存侥幸。他们似乎不清楚这样一个概率:不超载并不一定等于安全,超载也未必一定出事,但超载出事的概率却远远高于不超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安全。

粮食安全篇4

“主销区”是从贸易角度确立一个地区在国家格局中的粮食安全定位――以贸易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而“非主产区”则是从生产的角度重新安排这一地区的粮食安全。

概念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原来的“主销区”应该“提升产粮大县的区域自给能力”。其意义是:原来的“主销区”,如广东、浙江,甚至北京、上海,也要有自己的“产粮大县”。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不能完全依靠商品粮来保障粮食安全。“产粮大县”还必须有助于“提升区域自给能力”。

所谓的“主产区”,如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南、江西等13个省份,由于有“比较优势”,成为国家商品粮的生产主体,也就是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责任。但这十三个省市基本上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沿海发达的8个省市,如广东、浙江、福建等,则由于没有“比较优势”,成为“主销区”,卸下了粮食生产的“包袱”。其商品粮主要由主产区供给和中央政府调配。

这种粮食安全的格局表面上是“发挥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但其实是不公平的。其原因是由于粮食生产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在没有足够的转移支付或补贴的前提下,越是生产粮食的地区,经济必然越是贫困。这一道理其实各个地区都很清楚。有哪个地方依靠卖粮致富的呢?又有哪个地方“招商引资”会招来农民种庄稼呢?据河南省长在一次会议上介绍,河南的十大产粮大县,就是十大财政最穷县。而同时在“主销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所谓的“经济奇迹”正是通过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排斥”来实现的。因此,政府“主产区”、“主销区”的划分,实际上就是让贫穷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公共责任;而发达地区则“搭便车”。

但严重的后果还不仅是由此导致的东部、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而是“主产区”、“主销区”这种区域粮食安全制度的安排,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尝到“甜头”的“主销区”将会继续其原来的“路径依赖”。他们几乎不可能复垦已经非农化了的耕地。并且,“搭便车”的“经验”还会在区域内不断蔓延。导致整个“主销区”的粮食生产继续下滑。1997-2009年期间,广东粮食产量从1966万吨下降为1284万吨,浙江则从1493万吨下降为728万吨,上海从230万吨下降为109万吨,北京从237万吨下降为102万吨。而“主产区”则会很快认识到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并迅速学习、效仿。结果,在增长的巨大压力、动力的驱动下,“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农民也会纷纷放弃粮食生产,圈占耕地来搞“开发”。这正是目前很多“主产区”的态势和趋势。

粮食安全篇5

按照国务院、省、市有关食品安全工作要求,结合粮食行业特点,市粮食局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粮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粮油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加强粮食行业自律,促进粮油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粮油食品消费安全。现将我市年度粮油食品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各类食品的源头,粮油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责任重于泰山。市粮食局高度重视粮油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纪检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具体工作由市场管理科负责组织实施,做到了组织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建立了粮油食品安全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

二、认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一)粮油食品安全宣传学习教育的内容

1、宣传学习《食品安全法》和《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传达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

2、宣传学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压滤机滤布传达国家、省、市各级粮食局有关粮食质量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

3、宣传学习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粮食质量食品安全科普技术知识。

(二)粮食质量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

1、组织市粮食局机关人员和粮食经营企业的干部职工学习《食品安全法》,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举办粮食质量食品安全科普技术知识讲座79人次。

2、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月活动,在市粮食局机关办公场所和粮食生产加工、经营场所悬挂食品安全宣传标语、横幅15幅,发放《食品安全法》书籍248本。

三、加大粮食质量食品安安监管力度

(一)在粮食收购环节,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竹府办[]95号)要求,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市场主体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切实保护种粮农户利益。对购进粮食实行索票、索证、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制度,保障粮食购进渠道的质量安全、合法,建立了入库粮食质量档案,实现了粮食收购质量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从粮食流通环节源头为粮油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在粮食储存环节,按照《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和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国粮检[]号)要求,以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组织开展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制定了《市年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帐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督导5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开展了粮食仓库检查工作。检查结果表明我市所储省、市(县)级储备粮及商品粮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库存粮食做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使用和管理储粮化学花剂方面,严格执行储粮化学药剂的管理和使用技术规范,实行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使用的备案制度。

(三)在粮食运输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使用的粮食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清洁卫生、无虫、无霉、无污染、无异味,运输粮食活动中安全无事故。

(四)在粮食加工、销售环节,积极主动加强同技监、工商、卫生、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粮油食品安全横向信息交流平台,开展联合行政执法活动。粮食加工企业具备了保证粮油食品安全的加工条件,实行粮油加工生产备案制度。粮食销售、实行粮食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供应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各粮食经营企业销售的粮食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粮食销售出库出证率达到100%,检查中未发现陈化粮、滤布劣质粮、污染粮和“毒大米”进入食用口粮市场,消除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隐患。

(五)粮食质量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粮食经营企业实行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承诺制度,各类文件、资料建档建卡,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及时准确报送粮食质量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资料提供了保障,建立健全了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等流通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追溯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零”报告制度,向社会公布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电话,保证通迅信息畅通,形成了粮食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人民群众消费粮油食品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安全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监管职责.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根据市粮食局和县政府的要求先后成立了"''''五放心''''粮店创建领导组"和"放心消费创建领导组",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中心(粮油专项)工作的领导.领导组的组长由县局一把手局长担任,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明确产业指导科为粮油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并建立责任制度,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

根据食品安全委员会[]1号文件的分工和要求,粮食部门在粮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承担的监管职能为:负责县级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依法履行对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负责组织实施粮食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制度及有关技术规范;指导粮食行业质量安全工作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月日,县人民政府和县粮食局签订了《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我们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保障措施,确定了节日期间重点检查,平时跟踪检查;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抓好"放心"创建,惠及全县百姓;强化安全责任,实施长效监管;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的的工作目标.

二,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

今年以来局粮食流通执法检查科和粮油食品安全领导组,开展了常年的联合执法活动,按照行政许可和职能分工,逐步加大了粮食流通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了粮食流通秩序和粮油食品安全环境的有序和规范.

执法检查科在夏,秋粮收购期间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配合县工商局进行了严格的查处.产业指导科在"春节","五一","十一","中秋"几大节日前后,为确保大米市场的安全,联合县工商部门对全县各收购网点,下属大米加工企业和"放心粮油店"进行了大米质量,卫生检查.在检查中对大米质量有问题的厂家提出了书面整改意见并进行了回访,以确保整改到位.市场调控科对局所属收购企业储存的原粮亦经常进行各类专业化的检测和检查,确保了我县的储粮安全.在检查方法上,我们做到节日期间重点检查和平时跟踪检查相结合;在对发现问题的处罚上,我们做到教育整改和经济处罚相结合,实施了常年监控,强化了督促检查.通过专项整治和常年监管,严厉打击了制售有害和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遏制了全县粮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好"放心粮油店"创建,惠及全县百姓.

"放心粮油"工程,既是政府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放心粮油店"的创建工作是一项真正为民,惠民,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是全面提高粮油食品安全水平,改善粮油食品放心消费环境,规范粮油经营者经营行为,确保粮油食品消费安全,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工作.

"放心粮油店"的创建工作是在市粮食局统一部署和县局领导的直接谋划下进行的,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了县创建"五放心"粮油销售店领导组,并转发了市局创建"五放心"粮油销售店实施方案.按市局文件精神,我们成立了以局领导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各粮管所长为成员的县创建"五放心"粮油销售店领导组,产业指导科为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创建"五放心"粮油销售店的日常工作.

2,全县采点.今年市局下达我局的创建任务是创建五家市级"放心粮店".为完成该项任务,月份我们在分管局长的带领下,跑遍了全县各镇,对粮油销售店进行了专访察看.在专访过程中,我们每到一个店都要认真地宣传创建工作的意义,申报评审的范围,申报条件,申请评审程序并转发创建方案,从而使专访对象对"五放心"创建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对照申报条件,对采访点进行筛选,并报局领导同意,最后确定了马塘所等五家单位为首批创建单位.

3,创建实施,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市级创建标准,促"硬件"到位,"软件"配套.在"硬件"上,我们为每家"放心粮店"统一购置货架,磅称,发油器,工作台等物品,统一装修门面,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在"软件"上,我们统一下发商品采购入库,商品质量检验,商品销售等台帐,以粮食行业协会的名义,联合各收购加工企业,作出了"以诚信为本,以安全为重,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公开承诺,并在新闻媒体进行了登载,确保"放心工程"的规范化运行.

4,配套措施,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通过新闻谋体大力宣传放心粮油产品和放心消费理念,在《快讯》公告,宣传"放心粮油产品"和"放心粮店"的知名度.并通过广播电台"896行风热线"解答群众在放心粮油方面提出的问题.在我县开展千人评议"放心粮油活动"中广泛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并接受监督.特别在今年月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开展了"创建放心店,引导安全消费"为主题的现场咨询活动,发放"放心粮油"宣传材料800多份,接待访问消费者100多人次,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应,营造了创建氛围.

提高营业人员的素质.我们根据市粮食局的"市五放心粮油店经营人员培训资料"为范本,编制印发了"县放心粮店经营人员学习资料"发给他们,帮助他们学习了五放心粮店的基本知识,粮油质量标准等,增强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责任,懂得"五放心"粮店该经营什么.不该经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提高服务等方面.辅导培训后并组织了考试.通过学习培训有效地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健康开展.

通过努力,今年创建的金太阳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粮油经营部等七家企业获得县,市级"放心粮油店"称号,并分别于月份和月份先后通过了县,市级相关部门的验收.通过验收,我县的"放心粮油店"的创建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市级的创建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得了县,市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粮油食品安全的相关工作:

今年以来,全县粮食行业紧紧围绕粮油食品安全这根"主轴",以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为抓手,在抓好重点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效的保障措施,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宣传贯彻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主要采用几种方式,一是在夏,秋粮收购执法检查和在开展食品安全千人评议活动中,采用张贴横幅标语的方式进行造势宣传,营造强烈的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评议活动的氛围;二是县粮食局,县粮食行业协会联合印发宣传手册,宣传职能,政策,"放心粮油",服务,知识;三是举办粮油执法知识培训班,从而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2,注重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去年,县粮食局恢复建立了中心化验室的建制,配制了比较齐全的各种检化验仪器和专职化验人员,并通过了市粮食局的验收.下属各粮油企业,粮食国家储备库,各粮管所均有化验室;各粮食收购企业及个体户按规定均配备相应的质检仪器.粮食局中心化验室人员每年对各企业的仪器设备和质检质量,进行一到二次的专业检查.对粮油检测人员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在全市粮油质检技能大赛中东方明珠公司和宝宝宝集团公司各有一人获得质检员高级技工证书.我们对出库粮食建立了检测报告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了粮食品质安全.

3,共建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县粮食局联合县农林局,环保局,技监局在总结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参于了无公害稻米基地建设.去年主要是在新店进行试点,今年的创建基地扩大到全县各乡镇.主要方法是参于管理,协调,监证由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创建协议,协议收购无公害稻米.

4,按县政府办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对粮油食品放心安全消费千人评议活动进行了总结和整改提高.

5,为将创建"放心粮油店"的工作落到实处,县局粮示[]74号文件,具报告申请创建经费.

6,按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东食安委办[]5号文件精神,按时完成食品安全月报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确保粮油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下一步将抓好四大重点:

第一,强势营造放心消费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通过各类媒体和载体,大力宣传放心粮油活动和有关粮油安全的科学知识,介绍放心粮油产品,努力增强全社会和消费者对放心粮油的认知度.

第二,全面提升粮油安全指数.在原粮环节,严格控制高水分,高杂质,低品质的粮食采购入库;不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混运,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超量使用药剂.在加工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严把质量关,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在粮油产品中添加任何对健康有害的物质,积极参加放心粮油产品评审,真正打造放心品牌,确保"放心粮油"让百姓放心.在流通环节,严格执行粮油食品进货验证,索证索票和质量追究制度,对投放市场的产品实行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确保良好的售后服务.

第三,积极推进"放心粮店"建设.联合县技术监督协会和县消费者协会,积极创办"放心粮店",不断延伸"放心粮油"销售触角,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超市,打响"放心粮店"品牌,扩大"放心粮油"市场占有率,让"放心粮油"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粮食安全篇7

一、粮食进口量创新高的原因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巩固农业和粮食基础地位,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工作,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多次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的临储收购,提高和扩大种粮综合、良种、农机以及农资补贴标准與范围,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种粮积极性,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固和提升。

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丰收,但我国粮食供给與需求处于总量紧平衡、品种结构性矛盾这一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分析造成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品种结构性供需失衡,如供需缺口大、国内严重产不足需的大豆品种。2012年国内大豆产量1280万吨,而需求量在6500万吨左右,产需缺口继续拉大,去年进口5838万吨,同比增长了10.9%。二是消费升级、居民饮食结构变化拉动饲料用粮快速增长以及工业用粮需求,导致国内供应趋紧的如玉米品种,加之国家去年还通过进口转储来增加调控库存等因素,进口量达520万吨,同比增长197%。三是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同品种价格,市场自发配置增加进口的如大米、小麦品种。去年国内大米价格始终高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传统稻米出口市场价格的20%以上,大米进口量达260万吨,同比增长近200%;同时去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价格也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玉米、小麦价格倒挂,小麦替代作用显现,进口量达400万吨。四是国内居民对国外优质品种的消费需求增长,如优质小麦、大麦等品种。

因此,国内产不足需、需求刚性增长以及价格引导是造成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进口量增长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自给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粮食总产量與总需求量的百分比,自给率的水平标志着国家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能力。进口量体现的是一国的贸易依存度,即贸易进口量與总需求量的百分比,进口量受上年结转、当年供需、市场价格、汇率波动、外汇储备及购买能力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进口增加能反映出需求增长與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单纯将进口增加视作造成粮食自给率下降影响粮食安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分析我国粮食供给與需求的未来变化发展,存在着“一个有限、一个确定”。“一个有限”是国内粮食增产和进一步增加供给的能力有限。当前,国内可耕地面积、水资源“双紧”现实不仅没有改观,而且矛盾愈加突出;极端天气频发,“靠天吃饭”的现状短期也难以根本扭转;依靠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来提高粮食总产、增加供给的潜力十分有限。“一个确定”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增长及饮食结构变化、工业用粮等需求量刚性增加趋势是确定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概括为“中国的农业产量一直在增加,但需求增加得更快”。据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将以年增80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后接近15亿人口的峰值;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600—700公斤的水平测算,届时我国粮食供需缺口无疑是巨大的,总量紧平衡格局会在未来10到15年被打破,进口增加、自给率下降应是大概率事件。

但相比传统的、国内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观,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更趋全球化的现实與趋势,无疑为13亿人口的中国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更多选项和更大空间。在立足国内解决“吃饱”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市场通过进口来调剂品种余缺,解决“吃好”,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理性和经济的必然选择與路径。

那么,自给率持续下降,依赖进口,势必对我国粮食生产、流通以及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以大豆品种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大豆供需平衡,还略有出口。从1995年我国大豆实现净进口开始,只用5年时间,2000年进口量就突破1000万吨,2012年大豆进口量再创新高,较2000年增长近5倍。伴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0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930万公顷,产量1600万吨,2012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710万公顷,产量1280万吨,同比减少超过20%以上。需求增长本应拉动国内大豆的生产,但事实却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升反降。这里既有消费需求的增长太快的因素,也有大豆单产低、比较收益弱的因素,但国外廉价大豆的涌入则是抑制国内大豆生产的另一主要原因。我国大豆年需求量在6500万吨左右,自给率已不足20%,形成了高度的对外依赖;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际市场大豆贸易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国际贸易链条上的终端最大买家,大量进口是维系供需平衡唯一和无奈的选择。與此同时,国际粮商、国外资本凭借其自身优势延伸产业链,加速布局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下游产业,已控制了国内60%以上的油脂压榨产能,国内大豆产业、民族品牌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已构成了对我国大豆产业自主和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胁,离开了产业自主势必动摇粮食安全的根基,尽快恢复大豆生产和产业自主迫在眉睫。

世界粮食贸易集中度高、渠道单一,粮食又兼具经济、政治的特殊属性,近年来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粮食贸易的现实提示我们,一旦主产国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因政府干预、出口禁令或其他因素导致国际贸易的中断,必将影响和冲击进口国的国内供应,威胁其国家粮食安全。

三、搞活流通,科学调控,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有研究指出,当一国的粮食进口量占本国需求的25%时,就意味着该国形成了粮食的对外战略依赖。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虽有所下降,但小麦、稻谷、玉米等三大主粮品种的自给率都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尤其是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超过5亿吨,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日臻成熟,中央、省及市(县)三级储备制度完备,特别是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加强,调控的物质基础雄厚,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要正视和重视自给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未雨绸缪,立足国内、立足长远,避免形成高度的对外依赖,尤其要防止因依赖进口而忽视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牢牢的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总理年初在国家粮食局座谈会上指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就是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从耕地、耕作,到收购、储运、加工,再到市场、销售,作为一个大工程来考虑。守住和管好“天下粮仓”,只能立足国内,靠我们自己;同时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这既是对保证粮食安全的顶层设计,又为今后从生产、流通、储备、调控等方面做好粮食工作制定了路线图。

针对目前国内粮食流通的实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体会與思考,谈几点建议:

1、完善粮食的市场定价机制。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收购价格,为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政府主导来维持粮食价格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形成抑制。近日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暴跌,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资源价格走低,可能会带动粮食价格下降,存在着国外粮食涌入、冲击国内市场流通的可能性。二是粮食价格作为百价之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发挥杠杆作用,则会抑制下游产业需求,进而阻碍国内流通,如近年频繁出现的粮食价格的“产销倒挂”、“南北倒挂”、“稻强米弱”、“粮强肉弱”等价格扭曲现象,极易导致下游产业景气度剧烈波动和资源的浪费,成为引发各类经济问题的导火索。三是给市场传递了中国的粮食价格只涨不跌的错误信号,造成生产者惜售和市场投机行为,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因此,要完善价格的形成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作用,为搞活国内流通创造条件,发挥好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同时,完善市场的定价机制,也是與国际市场接轨,主动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以及建立粮食进口长效机制的必要前提。

粮食安全篇8

气候异常未对全年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每年7月,是全年粮食生产交出第一份成绩单的时候。今年这个成绩非常不错:夏粮总产2462亿斤,虽比上年略有减少,但仍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其中,夏粮的主要品种冬小麦产量还高于上年,实现了连续第7年增产。

近年来,国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标是促使国内粮食价格稳步、小幅上升。从上半年来看,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着稳定上升的态势。但上半年的气候极端异常,其滞后影响仍然成为粮食生产的严重桎梏,并直接导致早稻因灾小幅减产。早稻是夏粮和秋粮之间的一季粮食作物,所幸其所占的比重很小,并未对全年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秋粮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主要取决于秋粮。目前我国秋粮长势总体较好。

炒作因素消失价格将回到供求面上

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全球小麦将减产,导致7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市场担心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高温天气可能造成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一些人担心,全球粮价高涨之潮将席卷中国。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国际市场粮价的全面上涨。从国际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看,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全面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即使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小麦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明显冲击。

事实上,由于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多年保持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除大豆外国内各主要粮食品种都能自给,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限。

分析人士认为,这轮粮价上涨主要是由近期市场炒作题材增多、炒作加剧引起的。虽然部分小麦主产国因灾减产,但全球小麦产需仍能够保持基本平衡,且库存水平较高,加上玉米、大豆、大米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随着近期市场炒作因素的逐步消失,价格水平将回到供求基本面上。

国内粮价不会因灾上涨

据发展改革委监测,上半年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3%。粳稻、玉米价格上涨较多,新麦价格高开且上市初期涨势较快。

分析人士认为,其中有对粮食生产因灾减产的预期因素,但重要的是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i8%的安全线水平,做到继续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小幅上升是有把握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粮食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目前物价抑制上涨的因素大于上行因素。7月,多数地区新麦收购价格趋于平稳,前期涨幅较高的粳稻收购价格在国家调控作用下略有回落;籼稻、玉米收购价格继续上升但升势趋缓,大豆收购价格略有下降。

下半年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要高度关注国内气候条件极端异常。

粮产1万亿斤有望完成

年初,我国确定了“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晚稻及秋粮生产将面临“大考”。

粮食安全篇9

1.1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通行概念,其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目前,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概念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食品需求和食物喜好[6]。食品质量和营养问题是粮食安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和储备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概念。1.2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新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未来城镇化率将快速提高、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安全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观念需要重新审视,与时俱进。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这一指标不仅包含了水稻、小麦,还包括玉米、大豆等,覆盖的谷物种类较多。继续追求过高自给率,不仅目标难以达成,还会引来国际非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目标定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纲要》相较,此次粮食安全目标具体化,表面上放弃了95%的高自给率,同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一方面降低自给率,压缩了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粮价的空间,拓展了国际市场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储备库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关乎稳定和民生的口粮与谷物提出高要求,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树立了新的粮食安全观。同时,会议指出了农业发展的路径,即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重申科技支撑,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和有力保障,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与日俱增,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迫使中国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保障粮食安全。

2内忧外患的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目前,世界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粮食产量增速放缓,世界粮食安全总体状况趋紧。国际粮食市场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储备库和余缺调剂市场的保障功能降低。与此同时,国内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根据海关年度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为8025万t,同比增长25.6%,同年国内粮食产量为58950万t,进口粮食总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为13.6%。换言之,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中国粮食安全前景堪忧。2.1粮食安全的全球环境不容乐观首先,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约束,决定全球长期存在巨大的粮食安全压力。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实现经济现代化、国民城市化,导致全球居民对粮食的需求旺盛。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76.75亿,2030年突破83亿。按人均需求350kg计算,到2020年需新增粮食2.96亿t,到2030年需增加5.18亿t粮食,出现巨大粮食缺口的预期强烈[8]。而全球资源约束是刚性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压力下加大对资源的利用力度,导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耗尽、热带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已经严重约束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其次,国际粮食市场与资源调控能力建设进展缓慢,不利于全球粮食危机的预防与治理。国际粮食贸易体系中心—结构明显。高额补贴和先进良种种植技术使美国、欧洲等牢牢占据体系中心,成为主要粮食出口国,而体系国家尤其是穷国,往往在粮食上依赖进口[9]。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供求状况、国际贸易角色、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发展方针与战略重点不同,在面对全球价格急剧变动时,很难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部分国家(例如美国、欧盟),为保障本国粮食产业利益和出于能源安全考虑,通过政策和补贴措施发展生物燃料,加剧粮食危机隐患。在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时出台临时限制出口措施,同时加大预防性粮食进口,加剧供求矛盾[10]。此外,在粮食国际贸易中,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通过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空间极其有限。加之粮食市场已经与货币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紧密相连,粮食的能源、金融属性凸显,国际市场对粮食安全的调控能力明显削弱。2.2粮食安全“立足国内”的形势严峻首先,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随着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进,人口持续增加,大量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将更为剧烈。有预测称,到2020年全国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6亿kg。同期,生物燃料、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将会占用大量粮食,从而推动粮食价格上涨[9]。其次,资源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数量及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后备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使粮食增产遭遇资源瓶颈。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占用了城市周边大量的优质土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我国2010年的耕地面积为1.217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091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另外,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并且存在着南北分布不均的状态。加之水污染严重,更加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1]。第三,种粮低效益抑制积极性。近年来,虽然我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不断增加,并且粮价也有一定程度上涨,但由于不掌握农业生产资料的定价权,种子、农机、化肥、石油等价格快速上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此外,粮食流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大幅增加,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12]。同时,人民币汇率稳步上升,进口粮食价格优势明显,抑制农民种粮意愿的同时也给财政带来补贴压力。在粮食需求强烈,劳动力转移,需求结构转型以及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现实下,资源和物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制约大,边际效用低,依靠粮农补贴和改换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为支撑的粮食安全基础薄弱,粮食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中国的粮食安全确实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依靠劳动力素质的阶段了,农业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3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粮食安全篇10

关键词: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措施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28-01

1 不同环节常出现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1.1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包括自然环境对粮食的污染,以及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对粮食造成的污染。农药和化肥对人们的身体有害,所以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影响粮食的质量。

1.2 储藏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在粮食的储藏过程中,要使用熏蒸剂杀虫,减少虫子对粮食的病害。然而,由于多年以来,我国都是使用如PH3等熏蒸剂杀虫,有一些虫子对这些熏蒸剂已经形成了抗体,所以只能够通过加重下药的剂量,增加下药的次数,导致PH3在粮食中的含量超标。在湿热地区,粮食容易长曲霉和青霉,导致粮食变腐。在我国粮食中常见的霉素有镰刀菌霉素和黄曲霉菌素等,它们能够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人们食用后得癌。一些家禽和牲畜吃了发了霉的粮食,然后霉菌的毒素又进入到牛奶或蛋中,人们一食用,就会进入人的体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1.3 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在粮食加工的环节中,很容易出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比如,在粮食加工厂或者周围,常常有一些有害的灰尘、烟尘和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等,对粮油的质量安全造成损害;还有在一些粮食加工厂,滋生的老鼠和其他昆虫种类很多,给粮食的安全带来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在对粮食的加工过程中,滥用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比如,一些不法的商贩用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还有的在粮食加工过程中还掺入工业用的磷酸钙盐和滑石粉,使加工后磨成的面粉格外白,消费者一般辨认不出。还有一些不法商贩在大米的加工过程中,给大米添加人工的色素,制成有特色的大米。还有一些米粉加工店,为了使制出的米粉色泽白亮,在米粉中加入工业的漂白剂甲醛次硫酸氢钠,人们食用这种米粉之后,会容易得癌。还有一种就是在粮食的加工过程中,会拌入一些磁性的金属污染物,对粮食形成物理性的污染。最后,在对粮食加工过程中使用一些有害的包装材料,导致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进入到粮食当中。

1.4 运输、销售环节中存在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在粮食运输和销售环节中,也容易出现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变化,使粮食的保质期变短,发生变质。比如,在粮食的运输过程中,将粮食和有毒的物质混合在一块,导致粮食出现质量问题。

1.5 食用期存在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当消费者将成品的粮油买回来之后,在食用之前,消费者没有按粮食的储存要求来储存。比如,夏天在高温的环境下保存成品粮食,容易导致粮食的变质。在粮食打开包装之后,长久地不食用,导致粮食变质,吃了这些变质的食品后,对人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2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安全生产

在粮食的生产过程中,要实现无污染、安全生产。一要多使用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的使用,在粮食的生产过程中要合理地施加无机肥,不能多施,也不能少施。其次,还要加强生物肥料的使用,让有益的微生物在土中大量繁殖,在作物根系周围大量繁殖,抑制其他病菌的生长。二是要选择使用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要多开发微生物农药和以植物提取物为主的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

2.2 保证绿色存粮

在粮食的储存过程中,要防止粮食发生质量变质,减少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储存化学产品的使用,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减少如老鼠等一些有害生物,防止它们对粮食形成污染。

2.3 严格粮食加工

严格把关粮食的加工过程,是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关键。在对粮食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比如,对于稻谷和入磨的小麦,要进行筛选、磁选、风选和去石处理,除掉稻谷和小麦中的草屑、石头、磁性金属物和砂子等等。要严格控制粮食中增白剂和色素的使用。在粮食进货的时候,一定要检查到位,获得粮食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的检验报告书,检查合格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在粮食的加工过程中,要建立ISO900质量认证体系,进行HACCP和GMP监督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粮食在加工过程中,质量得到保证。

2.4 合理运输

在运送粮食的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包装器具,在合理的温度、湿度、敞口下运输粮食,不能将粮食和其他有毒物质放在一块运送。在运送粮食的过程中,要防止粮食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和微生物变化,防止粮食在保质期内发生变质。

2.5 提高消费者保护意识

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增加消费者对质量不合格粮食的识别,留心查看食品的标签,查看粮食成品的质量保质期限,看粮食成品是否有质量安全体系的相关证件。买回粮食之后,要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粮食,防止粮食在高温下发生质变。在食品打开包装之后,要在保质期内食用,不能够过期后再食用。

3 总结

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当严格把关。在粮食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和食用过程中,很出现出现一些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保证人民身体的健康,需要从生产、储存和加工各个环节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绿色储粮,严格粮食的加工过程,在运输过程中防止粮食发生变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只食用健康安全的粮食。

参考文献

[1]齐朝富. 对新形势下粮食质量工作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