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5:58

医疗产业管理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1

1.1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尚需完善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基本适应我国医疗器械监管、行业发展以及标准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稳定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其继续不断完善的需求更加强烈。比如产业发展快速而有的标准体系尚空缺,就可能造成在有的专业领域制修订标准过多,而未在体系中建立的领域却缺乏标准的情况,甚至造成自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标准却无人制修订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以便于在宏观上能指导某些产业发展较快、标准建设尚薄弱领域的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及时查缺补漏,发挥标准的指导性,进而提高我国医疗器械标准整体质量水平。

1.2转变跟随国际标准的观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国际活动很活跃,成果显著,不仅参会频率高,而且在参会质量有了质的飞越。但是,对比我国乃至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和标准本身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在国际活动中取得的这些成绩显然是不够的。随着国际市场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发达国家惯常利用标准本身“规范市场秩序”的属性,合法而隐蔽地把标准作为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达到限制他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2]。我国目前转化国际标准大部分处于跟随阶段,把国际标准原原本本翻译转化为我国的标准,却不知转化过来的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情,或者检验所需仪器设备不同,或者常用的验证的方法不同,就造成了转化来的标准不能服务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和监管的尴尬局面,也就呈现出转化标准可利用价值不高、质量不高的现象。而现今的国际标准,如上所述,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效果,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垄断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我国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医疗器械标准,不再实行国际标准的拿来主义[3]。当前国际上标准的竞争日趋处于白热化,只有完善以技术为依托的我国自主创新医疗器械标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强大,我国目前并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因此,利用我国产业强势发展的契机,推动我国标准走向国际才是明智的选择[4]。

1.3缺乏标准实施后反馈机制

我国的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管理体制一直处在重前期制修订、轻后续实施的状态中,虽标准前的各个环节都有序管理和稳步推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慢呈现出来一些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标准实施后反馈机制,使得标准真正的实效性无法得到正确考量,标准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无法及时修正,甚至同一技委的下年立项标准也会出现类似问题,由点到面地呈现出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

2我国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工作建议

2.1加强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

首先,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程序建设,对医疗器械标准的制修订程序中各个环节做出明确定义和解释,提高医疗器械标准程序的一致性和科学性,做到各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委会)能够科学执行,管理部门能够科学管理。其次,加强对各技委会的管理,开展技委会的考核评价,开展对技委会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技委会之间交流与协作。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提高标准质量水平[5]。最后,信息化建设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已经展示出了其推动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稳步有效开展的强大效能,尤其在标准制修订程序的执行方面,在技委会的管理等方面都已经初见成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标准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本身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信息透明的优势,提升医疗器械标准化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医疗器械标准本身的质量水平[6]。

2.2制定我国医疗器械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医疗器械标准来说,经过多年努力,标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何对标准质量进行评价,是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标准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正确的评价不仅是推动医疗器械标准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能够为医疗器械标准的发展创造条件。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工作应建立在科学、客观、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上,根据医疗器械监管需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标准文本及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尤其是标准实施后的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核心是对标准实施效能进行评价,也就是医疗器械标准实施后,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行业发展以及医疗器械监管产生的影响。因为只有标准实施才能体现标准的意义和价值[7-9]。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将强化目前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指导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各个环节的实际工作,真正实现闭环管理,发挥对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指导作用,达到提高医疗器械标准整体质量的目标。

2.3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标准化人才是医疗器械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石,医疗器械标准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求掌握整个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和经济动向以及国外企业和产业动向,懂得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国际政策策略等。我国目前没有开设标准化专业的大专院校,标准化人才基本是在相关岗位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多为技术型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建设,尤其是加强在医疗器械领域和标准领域都精通的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优秀的医疗器械标准化队伍对于加强医疗器械标准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关注的课题[10]。

2.4深入进行标准基础研究

提高标准自身的研发能力是医疗器械标准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不论在我国自行研制标准中,还是在转化国际标准中,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都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标准的基础研究如果不能跟上,对产业的负面影响则是长远的。提高对标准科研的重视度,并且深入实施对标准的基础科研工作,是保障标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3小结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健康需求;新业态;卫生标准;卫生行业标准;标准体系

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障财产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医疗卫生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96年,至今成立有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护理、临床检验、血液六个国家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医疗卫生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底,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共颁布了150余项医疗卫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形成了医疗卫生标准体系框架。2018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服务业等领域纳入标准化范围,同时对团体、企业标准赋予法律地位。标准化改革的进程,充分展示出政府对医疗卫生等领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健康服务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必然要求。2013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并部署八项工作任务[1]。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时提出,到2030年要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更加繁荣发展[2]。国家层面对健康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加深理解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以及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重大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医疗卫生标准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构建我国新业态下健康卫生服务行业标准体系。

1国内外健康服务业的概况

1.1国外健康服务业概况。老龄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慢性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影响着社会人群的生命健康,也为社会和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努力寻找健康服务和管理的新模式,健康产业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1.1美国。美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整体运行有序。商业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保健服务、药品、医疗设备以及生物技术等都是美国健康服务业的核心领域[3],其健康服务业管理机制是由最初的几乎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转变为由政府和第三方机构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最终再回归加大市场机制调节的过程。波士顿和纽约的健康医疗产业分别名列美国第一和第二[4]。前者通过打造美国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研究机构、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的聚集地,为健康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目前该地区的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第一产业,收入与就业都高于其他产业。纽约的健康服务业特点是高度规范管制、高度集中,其医疗服务的个体化、独立化非常突出,许多医生诊所、家庭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医院,就业的吸收容量从大医院转向诊所、家庭护理和长期保健机构。1.1.2新加坡。新加坡医疗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其将发展健康服务业作为国家战略,鼓励健康医疗网络积极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认证,该国家通过认证的医疗机构数量占到全亚洲的1/3[5-6]。新加坡医疗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于差异化发展,非营利性的医疗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营利性医疗服务则由私人医生提供,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系统中的分工不同。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提升医院运营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利用新型平台与信息技术、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和旅游等产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形成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7]。新加坡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已大大增加该地的经济效益。1.1.3日本。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天然健康产品市场,其医疗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8]。日本与医疗相关的健康产业包括医院、药品、医疗器械、健康设备和诊断[9]。日本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养老护理、养老保健等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日本的厚生劳动省早在1978年就开始推广健康体检,加强国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日本很多城市都设有健康管理中心,为民众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日本在健康产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注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性,同时还十分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1.2我国健康服务业概况。我国健康服务业整体还不够完善,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健康服务业体系中医疗、保健、康复等环节虽已形成初步的产业链,但仍存在同质化程度不高、无序竞争严重,健康产品和服务层次单一等问题[10-11]。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政策文件多为指导性原则,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缺少相关配套标准的制定,无法有效保障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办医、养老服务、商业医疗保险等。其中,社会办医的发展可以给群众带来多元化的选择,满足其个性化、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弥补公立医疗机构的不足。为了应对不断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和慢性病发病、患病趋势,老年健康产业也是我国未来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12]。同时,发展社会性和商业性医疗护理保险,也会较大程度地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全社会健康保障资金来源[13],有效降低群众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快速发展也将促使医疗机构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不断推进我国健康服务业走向新高度。

2健康服务新业态面临的新问题

2.1平衡标准和发展的关系。目前,随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诸如互联网医疗、社会化的医学检验、影像机构等医疗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增多,配套标准却仍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制定相应的标准促进其发展,作为医疗卫生标准的主管部门需要迎接这一挑战[14]。一方面,要深入细致研究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依据对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情况的预测,积极制定医疗卫生行业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颁布标准的宣传培训和依据标准开展监督评价工作,进一步促进健康服务业标准的贯彻实施,为新业态下医疗服务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医疗质量和生命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早日实现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目标。2.2后补型标准与前导型标准的选择。根据制定时间不同,标准可分为后补型标准和前导型标准。前者是在所有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标准,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通常无需把握标准化需求,即使需要把握也较为简单易行[15]。后者则是在产品开发阶段,正确把握和识别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需求后,不失时机或超前地做出响应,制定出具有导向性的标准。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起导向作用的标准(前导型标准)将是今后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需求[16]。医疗卫生标准主要是依据我们长期以来在医疗卫生领域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在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和技术方面制定的比较成熟而稳定的标准,可以认为属于后补型标准。然而,面对健康服务业的产业链上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很多是我们过去没有经验或者经验不足的,因此仅侧重于制定后补型标准将不能更好地发挥规范和指导作用,应正确把握和识别健康服务业领域的医疗卫生标准化需求,制定起导向作用的前导型标准。2.3多部门协调机制的构建。健康服务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使得健康服务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基本医疗部分外,很大部分属于市场经济调节范畴。许多社会化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会逐步发展,因此对于这些机构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社会化机构的审批和监管主体不仅仅在卫生行政部门,因此单独依靠医疗卫生领域制定标准,缺少多部门的联合协调,会为标准贯彻实施带来局限性。2.4团体或企业标准作为补充。健康服务的技术方法已经不仅涉及医学科学领域,还包括医药器械、互联网、商业健康保险等其他先进技术领域,在这些共同涉及的领域编制标准,需要有不同产业或专业共同参与。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已经对学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赋予了法律地位,因此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将成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力补充,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17]。

3新业态下的医疗健康服务行业标准体系

为更好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应适时调整标准编制化的思路,在传统医疗卫生标准体系基础上,借鉴国外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细分我国健康服务业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范围,梳理其应该具备的前瞻性卫生标准需求,提出健康服务新业态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新标准体系框架,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标准规划和制定工作。新业态下的卫生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规范、互联网医疗规范、社会化医疗服务机构规范和健康管理机构服务规范四部分,四部分内容中又涵盖了相关机构各类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等技术规范,以及人员、设施设备等管理规范。具体标准体系框架见图1。

4讨论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3

1.1控制经营成本,降低赔付支出的动机。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得到长足发展,2010—2018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从677.47亿元迅速增长至5448.13亿元,增速居所有险种之首,其中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的比重从4.66%增长到14.33%。但与此同时,赔付率居高不下,医疗费用难以控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不断增加(见图1)。究其原因,一是被保险人风险特征的不稳定性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健康险费率厘定和产品设计的难度;二是以费用补偿为主要特征的保险产品忽视了个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三是第三方付费机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而将健康险融入健康管理,实现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发展,可以从源头上提高个体的健康素质,降低患病风险,监督医疗行为,减少赔付支出,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最大的内在动力。1.2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动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影响健康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掌握的信息不同,被保险人往往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损失只能提高保费,导致健康险门槛被提高[2]。通常,逆向选择发生在投保环节,道德风险发生在赔付环节。而健康管理为投保人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分散的医疗资源有效整合,进行高效的信息传导和共享,以此实现对整个健康流程的监控和追踪,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营造了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发展的市场环境。1.3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专业的营销服务团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据统计,2017年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是4.42%和2646元/人,较2007年分别增长50%和397%,反映出保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商业保险公司积累的客户可以成为其健康管理服务的潜在客户,前期可以通过附加和增值服务等形式对潜在客户进行深度开发。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依托专业营销服务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推广业务,扩大市场规模。1.4前期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布局健康管理产业,以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自建或共建健康体检机构、专业健康管理机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例如,2013年中国平安与凯雷投资集团、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同投资美年大健康集团;2014年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潍坊市政府合作建立“保险+医疗”模式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2015年中国人寿投资香港最大的医疗集团———康健国际医疗集团,并成为最大股东;2018年泰康人寿战略投资拜博口腔医疗集团51.56%的股权,与健康险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各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健康”的思路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如2015年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APP上线,太平人寿和9号健康合作推出“康讯360”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前期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2劣势(Weaknesses)

2.1资金投入和市场回报的矛盾。2017年,经保监会批准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149家,其中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家,经营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公司寥寥可数。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涉足健康管理服务领域初期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健康管理发展不成熟、前景不明朗的阶段,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是一些资金实力强、市场规模大、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商业保险公司,更多公司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进入这一全新领域。2.2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健康管理环节大体可以分为前端、中端和后端。前端即健康体检、评估和疾病预防;中端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治疗过程,控费提效;后端即护理、康复等持续健康管理过程。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最终是要打通前端、中端和后端,形成以大健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完整闭环[4]。而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网络信息平台是保险公司进行健康监测、评估、医疗费用结算及健康追踪的重要依托,当前商业保险公司未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部门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各部门自建系统,管理效率不高;同时导致被保险人重复检查,医疗成本增加[5]。另外,保险公司对健康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即使打通数据系统,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也面临一定技术难度。二是商业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机构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因自建医疗机构或参与股权投资成本较高,又无法解决覆盖面和自主选择性的问题,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大多选择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形式,通过谈判确定合作协议。因此,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谈判能力决定了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和价格,以及医疗机构能否主动降低成本,选择最合理的诊疗方案。而商业保险公司由于掌握的健康险资金有限,无法像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一样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在与医疗机构的谈判中处于弱势。三是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度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健康管理产品,可以作为保险合同附加条款,将成本叠加在保费中,也可以独立定价,成为独立的产品。而这都限定在保额较大和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高端客户群体,没有扩展到大众群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其优势并未完全体现。2.3干预医疗服务的能力不足。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具备可比性,费用难估算,行为难评估。而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追求盈利是其最高准则。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在缺乏一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无法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导致服务体验差、客户评价低。此外,商业保险公司不具备医疗技术评价能力,无法科学地监控、干预和评价医疗行为。

3机会(Opportunities)

3.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2年《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2〕73号)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部政策规范,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健康保险产品,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构建健康服务产业链,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7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亮点便是加入了健康管理服务与医保合作的内容,并且专章规定。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法律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3.2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2017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5亿人,占总人口的11.4%。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人口患病概率更高,医疗费用需求更大,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能老人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护理、照料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健康的渴求越发强烈。此外,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居民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慢性病影响因素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需早发现,早干预治疗。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对健康的威胁,为健康管理服务介入居民健康周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3国内市场的广阔前景。大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产出规模来看,全球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渐增高,并且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美国作为健康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011年健康产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已达17.6%,人均医疗健康支出8658美元。我国健康产业虽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见图2)。%%%%%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可将健康产业分为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养老五大产业群。目前我国医疗产业和医药产业比重较大,以健康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障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尚小,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6]。3.4国际成功经验可借鉴。健康管理在发达国家发展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美国既有以蓝盾(BlueShield)、蓝十字(BlueCross)为代表的传统医疗保险机构,又有凯撒医疗集团(KaiserPermanente)、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Group)和安泰保险金融集团(Aetna)等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形成的新型健康管理机构。其中,凯撒医疗作为美国最大的健康管理组织,拥有2万名签约医生、20万雇员,为30%左右的美国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凯撒医疗通过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建立了保险公司、医院、医生集团三位一体的封闭体系,形成了提供医疗服务并进行支付的商业闭环,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行,业务范围涵盖了慢性病管理、健康规划、医药科技、健康基金、健康保险、医疗服务、护理保健、医疗信息系统研发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整个大健康产业链。英国保柏集团(BUPA)和纳菲尔德健康中心(NuffieldHealth)致力于在国家卫生服务模式(NHS)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其中,保柏集团是英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约70%的业务来自健康保险,业务已辐射全球,通过并购和合作的方式经营医疗和护理机构,建立健康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服务,与保险业务实现了深度融合[7]。

4威胁(Threats)

4.1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并非商业保险公司的专利,还有来自社会其他主体的竞争。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政府部门具备较强的行政干预能力,可借助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此外,医院可依托其专业的医药卫生人才,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及对医疗资源的控制权,并可借此向其他健康管理领域渗透,最终形成整合了健康产业链的医疗集团。对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必须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4.2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服务设施。近年来,国家虽然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但未出台健康管理服务的行业标准、实施细则、体系流程、评估考核等具体规范,导致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定价无据可循。在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的操作层面,仍缺乏细则和制度安排,不利于合作的开展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当前我国与健康管理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健康管理、护理和康复以及老年照护等机构数量不多、服务质量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相关从业人员如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护理人员等缺口也较大。4.3医药卫生体制尚不健全。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是对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需在医药卫生体制框架下进行。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在进行,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等难度较大,制度弊端并未完全革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管理的发展。例如家庭医生存在只签约不服务现象,“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居民的就医选择,不利于居民养成防病意识和基层首诊的就医习惯;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制约了医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决策自主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未完全到位,医生的控费意识不强,不利于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

5结论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5

一、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次产业关系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把我国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当前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中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

较长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就不断积累着对医疗卫生方面的各种意见。如果把目前指责医疗卫生的结论性意见譬如“既无效率又不公平”的观点一字不改地用在教育领域,也都完全合适。岂止合适,由于教育体制至今尚未改革,其高收费、上学难、不公平方面都比医疗卫生领域更严重。

批评医疗卫生改革的话更适合于没有改革的教育事业,说明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医疗卫生,而在于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以牺牲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体制。在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三次产业关系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把我国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所以,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分析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会有一个比较协调的发展,这一情况特别表现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有一个持续性的提高。1980年,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平均占55.6%,2001年达到67.7%,其中印度为49.4%,韩国53.7%,英国71.5%,美国75.3%。而我国长期以来把第三产业压在一个最低点上,1980年仅仅占到21%。[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1952-1987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5年在30%以上。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当年GDP总值的34.1%,几乎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于世界上第三产业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尼日利亚。参考我国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构成,从1980年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1%的情况估计,传统体制对第三产业抑制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程度大得多。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疲软和在低位运行,其根本原因就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改革严重滞后,形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

所以,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开放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我国第三产业,是新世纪我国飞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解决我国当前许多困难的具有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举措。

二、我国农民总体上得不到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个过程,也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获得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由之路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农村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主要还不是覆盖率低的问题,而在于筹措的资金太少,无法令广大农民普遍享受到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使每个农民都能获得现代医疗卫生?似乎最简捷、最省力气的办法就是设计一种新的医疗卫生制度,让全体农民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医疗服务。这种办法在农业人口比例较低的国家也许可行,在我国却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虽然我们认识到以农民为主体的我国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现代医疗卫生资源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但是要解决这种不公平却不是通过简单的方法就能够奏效的。

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和现代工业、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现代居民生活方式。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实行牺牲农业和第三产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社会制度条件,妨碍了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一体化地协调发展,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使得我国大多数农民现在基本上还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中,使许多富有经济活力的劳动者即使能够投身于城镇经济社会建设中但其身份和最终回归却永远只能是农民。因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同已经社会化的现代经济很少有联系,无法融于现代社会,也就难以得到包括现代医疗卫生在内的现代社会的服务。

所以,解决我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使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如何城镇化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问题。许多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但是,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长期以来的思维是放在增产增收方面,放在如何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方面。其实质是把着重点放在土地上,继续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收入。毫无疑问,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不是具有根本性的措施。我们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思维,把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解脱、解放农民方面,解除社会给农村人口流动设置的许多羁绊和限制,使大多数农民通过进城获得职业从而得到和城镇人口同样的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与此同时,仍然附着在农业和农村的少量农民才能通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取得较高的收入,从而足以过上和城镇人口一样的现代生活,获得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

三、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是造成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今后是继续走政府控制卫生资源的路子,还是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首先加以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被传统经济体制约束造成严重短缺,属于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产业十分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必然凸显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许多矛盾,譬如看病难、医疗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等等。从市场经济学分析,就是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医疗卫生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怎样做才能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依靠政府投入,继续走政府控制卫生资源的路子,还是放开搞活、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这方面有几个认识问题必须解决。

一是医疗卫生领域是否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根据目前流行的观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发展已经实现由市场配置,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其实,从政策说早已经允许社会资金举办医院,但是从实际部门的管理和审批看,改革20多年来,医疗领域只是对开设个人门诊审批条件相对放宽了,社会办医院的条件和环境都还没有形成。据2003年统计,目前我国医院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的96%以上都还掌握在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少数医院凭借政府的长期扶植已经集中了我国最优等的卫生资源,占据其他政府医院都无法与其竞争的特别强的垄断地位。所以,应该说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是仅仅靠政府投入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达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现在讨论医疗卫生,发现政府投入不够,实际上政府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严重投入不足,依靠政府既无法填补历史形成的欠债,更无法满足因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所以,同医疗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比较,政府能够投入的数字再大也都是一个很小的小数。我们必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思维,才能动员社会力量,从市场上取得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所需要的资金。

三是能不能在经济社会整体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情况下把医疗卫生这一块切出来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相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经济和短时期内也发生过的由政府管制的计划经济而言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市场信息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实现在各个部门的分配。难以想象,我们怎样才能够从市场划出一块由政府或者其他组织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和在全体国民中分配。更何况在一个不断发育和完善的市场面前,在一个逐渐和国际市场对接的大市场中,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政府能够直接掌握的资源也都是极为有限的,任何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都只能决定自己是否以投资者的身份将自己所占有的资源投向市场,而无法从市场划出一块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在全社会运作。

四是政府要做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者还是企图控制医疗卫生资源做市场的主体和主导者?现代医学越是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们对医疗卫生消费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和规范医疗卫生行业,要求医疗卫生行业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规则,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此外,政府作为购买者也会从市场购买一定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或者以公共卫生产品的方式提供给全社会,或者以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但政府不能做市场的主体,因为政府既无法拿出足以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资金,又无法让自己像企业那样直接在市场中运作。政府也不能做市场的主导。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市场由一个个投资者构成,每一个投资者都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投资者只能主导自己,不能主导别人。市场有了主导,就等于有了市场操纵者,那么,这位主导者就要为别人的投资失败负责。所以,政府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追求做经济行为的主体和主导,而是要做好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人。

四、在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医疗卫生体制别无选择地要实施市场化改革。医疗卫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市场化的道路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又经过10多年的摸索,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赶上发达国家和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医疗卫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市场化之路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固然,市场经济的标志并不在于政府是否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生产者和购买者。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由政府直接办医院并负责国民的医疗卫生消费,美国主要由国民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医疗卫生需求,都被证明是可行的。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府集中的资源太多,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政府配置资源、管理生产和负责实施对国民的分配,严重窒息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无数实践都已表明,不改革传统体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得不到迅速发展。

第一,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靠封闭自己永远无法做到。因为,我们一是不可能有充分的资金去从事前沿性的开发,二是我国科学技术目前所达到的高度还根本无法触及到世界医药科学的前沿。放开市场,实现市场对接,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才能发展。

第二,商业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改革的正确选择。我们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人口大国,经济还很不发达,经济能力不仅达不到实行福利国家的卫生保健制度,就是由政府替所有国民的基本医疗买单的能力也达不到,只能实行由政府保障最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其余的国民通过强制基本医疗保险和自愿购买其他商业保险的办法来解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问题。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6

(1)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从健康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健康服务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却也是薄弱环节。

(2)健康服务业相关产品科技含量高。健康服务业作为服务性产业,提供的产品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与相关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如保健食品、诊疗技术、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手段等,均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3)健康服务业是特殊的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健康服务业既有被动消费又有主动消费。医药卫生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身患疾病而不得不去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但诸如心理咨询、美体美容、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往往是消费者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主动消费。另一方面,健康服务业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不论是被动消费还是主动消费,健康服务业都关乎人的健康,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保证服务的使用安全。

(4)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健康服务业作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素质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涵盖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如今,健康服务业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亿万朝阳产业。

二、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概述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健康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1年在医疗卫生相关健康领域的投入约2.7万亿美元,占GDP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流动健康医疗服务、医院、物理设施及健康管理等。庞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不仅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而且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最活跃的国家。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成为解决就业的支柱产业。以美国匹兹堡市为例,匹兹堡市大学医疗中心作为一家提供医疗服务的企业,其雇员超过5万人,几乎占匹兹堡市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涌现了大批健康维护组织(HMO),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促进公众的健康,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RossC.DeVol,RobKoepp在《美国健康医疗经济》(2003)中提出“健康极”指标,用来描述美国各主要城市健康医疗产业的集中情况,以及健康医疗产业在各主要城市的重要程度。研究显示,波士顿、纽约的健康医疗产业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其差距很小。进一步细分市场,如医院、护理、家庭健康服务、一般医生及牙科医生门诊、其它健康从业者办公、健康管理服务等,波士顿与纽约都名列前茅。美国财政政策学院在《健康医疗产业的趋势与问题》(2002)中,从劳动力与市场方面概括了健康医疗产业对纽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贡献。CynthiaEngel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健康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下降的原因以及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明确指出健康服务业依然是美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MartinGaynor,DeborahHaas-Wilson概括了竞争、效率以及公共政策导向导致的健康医疗产业的结构变化,主要针对健康保险、医院医疗服务以及医师服务市场。

2.日本等亚洲国家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对健康领域的持续重视与投入形成较多独具特色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基础的保健食品(日本称为“功能性食品”)、养老护理、保健疗养等行业迅速发展。日本养老护理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疗养保健行业每年产值高达3000亿美元,成为日本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亚洲其它一些国家在健康服务业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将医疗服务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医疗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印度的Apollo医院与泰国的Bumrungrad医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医疗经验,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患者。新加坡通过组建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依托国际医疗会议等途径,每年吸引数十万国际游客接受医疗旅游服务。韩国整容业发展迅速,除庞大的本国市场外,近1/5年期总第期的消费者来自中国,1/3来自日本,整容行业增加值已经占韩国GDP的4%。

3.上海、成都、苏州等国内城市

上海市是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最为优越的地区,快速发展中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将建成集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生命学术交流相互融合的部级健康服务业集群。成都国际医学城整合医疗健康业上下游资源,从生物研发、健康预防、医学检测、高端治疗、综合康复到医疗旅游,整个健康服务业链融合互补,发挥集群效应。苏州环球国际健康服务业园以健康服务业链整合概念为主题,已形成有北京大学盛名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等三个核心资深专家团队学术支持,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化行业园区。

三、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已具备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配套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据浙江省统计局测算,2012年全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1900亿元(较2011年增长18.4%),根据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产业年均增长15%的速度静态测算,到2020年浙江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将达到6000亿元。

1.具备一批优势产业领域

(1)在医疗服务领域,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一是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门类全,基础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060个,其中医院84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6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3个,其它卫生机构169个。现有三级医院116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61家。二是社会资本办医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民营医院419家(其中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30家),床位数约占全省医院床位数的13%。三是卫生人力资源相对充足。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的医生、护士数分别为2.37人、2.21人,比我国东部地区分别高出0.27、0.19人。

(2)在健康管理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专业化健康服务机构已显现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与韩国最大的健康管理集团SCL合作项目———韩诺健康管理项目于2104年6月10日启动。

(3)在健康信息服务领域,产业规模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杭州市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拥有阿里巴巴、创业软件、图特信息科技、联众医疗科技等较多健康信息龙头企业。

(4)在医药产业领域,药品销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在食药保健领域,胡庆余堂、立钻、正大青春宝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浙八味”等地道药材,厚朴、杜仲等大宗药材及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5)在养老、医疗旅游领域,发挥协同效应,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依托江、海、山、湖一体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兴起规模较大的休闲和养生养老产业。

2.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旺盛

(1)经济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高,人群健康需求旺盛。2013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城乡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强烈;高收入人群庞大,福布斯《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浙江省千万富豪有4.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较多的富裕人群对个性化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较大。(2)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基数庞大。2013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897.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63%,比上年同期增长4.68%。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老年人比例将突破20%。同时,浙江省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显著提高了老年人享受健康服务的保障程度,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消费基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已显现集群化趋势:医疗服务主要依托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等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形成较为集中的医疗服务集聚区,如杭州市上城区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行业逐渐崛起,初步在杭州千岛湖、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形成集聚规模;健康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软件开发基地为基础的产业集聚体。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杭州特色中药保健产业集聚区、金华“浙八味”培植基地、丽水高品质“菌菇”培植基地等一批特色基地;生物产业已形成湖州生物制造、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块。

四、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优势条件显著,但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主要存在总量供给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健康相关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

1.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的服务量几近极限

2013年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达93.24%,其中省级医院高达96.72%。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就诊需提前预约。集中了优质医疗服务力量的公立三甲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承载量几近极限,专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病人需求。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和供需关系失衡,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欠理想。与此对应,社会办医份额和规模却较小,办医层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2.健康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

健康管理、老年养护、心理咨询机构发展滞后。高端服务市场开发不足,目前承担健康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各类公立医院。

3.健康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医药制造业集中在低附加值化学原料药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医药产业所占份额小。多数健康食品尚处于售卖原料阶段,高技术研发应用不足,许多珍稀的中医药自然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4.配套政策体系尚需完善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7

医疗旅游将医院、疗养、保健有机结合,以医疗护理、康复与修养等主题为服务,延伸传统医疗业与旅游业链,为病患者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因素的旅游格局,让消费者体验到新兴的、丰富内涵的旅游形式。在很多国家,医疗旅游的发展推动着多产业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研究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效应,不只是积极效应同时研究消极效应,对医疗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效应

医疗旅游融合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将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大于医疗效益与旅游效益之和的经济效益,即1+1>2。通过技术、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互补、共享双方在医疗旅游产业中的资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医疗和旅游产生有正作用力的影响,双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主要来源于“搬运市场”,搬运市场主要指住宿、餐饮、购物、游乐、运动、养生、会议、展览等多样化、综合性的终端消费带来的消费经济,带动目的地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高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比重。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旅游消费占比达12%,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据相关机构的预测,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及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将达5%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支柱产业;达到8%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通过搬运能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从而使得一些资源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充分体现其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在平衡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国直接依靠乡村旅游获得收益的地区或村落的数量在2万个以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民百姓数量超过了2400万,使得将近1/10的农民摆脱了贫困。

(二)带动产业发展

医疗旅游以医疗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把传统旅游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整合,拓展原有产业及广泛交叉着许多行业。在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疗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医药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医院组织、通信及网络服务机构、交通服务机构、宾馆酒店、会议展览服务、法律咨询组织、旅游公司、纪念品制造企业、旅游景点运营单位、翻译组织、科技、教育、环境、建筑等领域,形成了多层次旅游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收入一元,即可带动其他产业收入增加4元,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更强。依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测定数据显示,旅游业可拉动的产业数量达110个,对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对民航、客运的贡献率达75%以上,对文娱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医疗旅游产业对各个产业的贡献度可依据此数据再增加。同时医疗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平均一天消费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销140美元的两倍以上,表明医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的收入效应。

(三)带动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房地产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开发的新浪潮,与城镇化、区域发展全面结合,突破传统旅游的思维限制,走出一条区域综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医疗旅游的投资规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现象,之前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几个亿、十个亿的投资项目已经可以称为非常大的项目。但近两年的投资洽谈会中可发现,投资额不断增长,几百亿、上千亿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也逐渐显露。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系统数据可知,2014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

三、社会效应

医疗旅游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讲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能有效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各国政府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互访互通,带动地区的医疗卫生及旅游事业及文化的综合发展及有效传播。

(一)积极影响效应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城市因为开展医疗旅游产业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地区,在其发展中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非常重视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将医疗旅游与城市的发展完美结合。该地区可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时可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将医疗与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优质的医疗效果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产业

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的旅游规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而并没有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医疗旅游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典型代表国家是韩国和新加坡。每年到韩国整容的患者,韩国闻名世界的美容产业间接地促进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每年到韩国做美容整形项目。新加坡在原来旅游业的基础上,推行体检业,此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旅游业和医疗业的发展。

3.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增加,生物化学与制药技术的提高。以迪拜为例,其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贸易总额达10亿美元,其中牙科设备、医疗与外科设备、器械及等占比达11%,药品占30%,抗生素、医疗化验设备占3%,其余为医疗设备、辅助设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等。可见,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时同时进行口腔医疗治疗,这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视。此外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中医保健、中医按摩、中医治疗、针灸等传统医学治疗充满兴趣,在旅途过程中会光顾世界闻名的中医老店,例如同仁堂等,进行他们感兴趣的保健项目。并在返回本国时,会购置大量的珍贵保健品、中药材等。

(二)消极影响效应

1.影响目的地的医疗秩序

在医疗旅游模式兴起之前,客源地居民多在本地就医,但随着大量居民外地求医,会造成本地居民对本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本地区医疗秩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医疗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呈现无序状态。随着外来居民来本地求医,占用目的地的相关社会资源,本地居民与外来医疗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会激化当地居民及医疗旅游者的矛盾,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及消费者对目的地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中欧美患者很少,原因在于印度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及贫穷的贫困的国家综合实力等形象,影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病人前往印度求医的信心。同时,医疗旅游产业对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当而有可能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

2.目的地居民医疗成本增加

医疗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求接待目的地具备基础的医疗与旅游设施,因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必要改善机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等,并且会要求政府提供减免税收及金融优惠等政策。为更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政府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包括公共交通、网络、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对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不同地区的医疗旅游者到当地进行商品及服务的消费,当旅游人员到达一定数量时,产品及服务的物价会随之上涨,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在工资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基础上)。在此情况下,会造成当地较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导致大量外来居民进驻,剥夺当地居民的生活权利。

3.盲目推崇医疗旅游产业

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渐深入,医疗保健旅游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力途径。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依据自身丰富的医疗及旅游资源而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但针对深圳等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其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的特殊身份具有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因而一些具有创意的医疗旅游服务在其他城市则会遭遇失败而在深圳则能获得成功。经济多样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地区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产业带来的效应,否则会对当地该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许多地区的相关资源匮乏而将旅游业作为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使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的地区,盲目开发医疗旅游业,不以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势必会为该地区带来财政紧张,旅游业也较难很好地发展。

四、环境效应

医疗旅游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为保障,具有特殊的环境效益,体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基础设施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模式,从而确保医疗旅游资源的扩展性和持续性。

(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医疗旅游业不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身体素质健康的追求,而且也重视要营造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让生态与医疗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医疗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或破旧的医疗换将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导致无法开展医疗旅游项目。政府资料明确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旅游的生态效应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能减轻经济发展对对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价值效应

在追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医疗旅游产业纳入到幸福导向型的产业中。其不仅为目的地居民带来收入,还能让消费者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生活质量。广东的《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中指出医疗旅游产业成为符合幸福导向的产业之一,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医疗旅游业在让游客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能带来体验性附加价值的提升。如医疗旅游消费者参加生态型医疗旅游项目,不仅能体验到生态的乐趣,了解医药材等的生长环境,呼吸新鲜空气等,这都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因而这种与生态相结合的形式,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农业效益。

五、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战略,扶持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瓶颈在于配套的产业政策的不足。由于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完整的国家指导方案来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我国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就曾与哈佛大学有过合作,旨在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完善国家层面上的医疗旅游产业政策。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组建政府的直管机构、构建医保结算体系、甄别医疗服务机构、推介目的地项目、培养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法律法规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质量控制、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机构评定、法律法规制定等内容均需要国家及地区层面参与制定。整个战略的核心体系在于,由国家成立了跨行业的直接管理机构,由此机构来统一负责全国整体的医疗旅游发展情况。

(二)培育相关产业,拓展产业集群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8

近年来,由于相关部门对医疗垃圾管理不严、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疗垃圾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01号危险废物”,其对环境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因此,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垃圾管理、处理法律制度。而我国对医疗垃圾的研究及系统管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先后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医疗垃圾进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的医疗垃圾管理仍然存在着相关法律规定滞后、管理执法不严、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我国对医疗垃圾处置技术的研究投入也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医疗垃圾科学、无害化处理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一、对医疗垃圾的界定

(一)医疗垃圾的定义及特点

医疗垃圾亦称医疗废物或医疗废弃物,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卫生保健废物是指卫生保健机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物及各个分散点(如家庭卫生保健所)产生的废物,并将卫生保健废物分为一般性废物和危险性废物,而危险性废物又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组织、体液)、锋利物、药物性废物等[1]。美国环保局采用医疗废物的称谓,将其定义为在诊断治疗病人和动物及相关研究、生物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2]。在日本则采用感染性废物的称谓,其在法律上是指医院、诊所、动物医院、研究机构等医疗机构产生的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废物,包括血液、手术后废弃的病理废物、残留血液的锐利物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用培养物、器具、残留血液的手套等[3]。我国采用了医疗废物的称谓,在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将医疗废物定义为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俗称“医疗垃圾”。它主要包括传染性废物、病理废物、利器废物、制药废物、基因污染物、化学品废物、放射性废物等。与一般的生活垃圾相比,医疗垃圾的环境污染风险更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还会形成危险的疾病传播源。医疗垃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传染性。医疗垃圾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收集、贮存、运输等环节若稍有不慎,这些医疗垃圾就会成为传染病传播、流传的重要源头。二是生物毒性。医疗垃圾含有多种病原菌和各种有机、无机化学成分,这些都可能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伤口、黏膜、体液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三是多样性。医疗垃圾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包括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各分类中又包含多种小的类别,体系纷繁复杂。四是二次污染性。由于技术、资金限制,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一部分细菌残留而产生新的危害性物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而且用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消毒物质清理不干净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加强医疗垃圾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非法利益的驱动。例如:由于我国医疗垃圾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一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医疗垃圾流入生活垃圾之中,这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人从事医疗垃圾的非法买卖活动,更有一些黑心商贩将经过简单消毒或者未经消毒的医疗垃圾再次利用并以成品的形式流入市场,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在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中,既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良好的法治环境,来预防其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防止医疗垃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医疗垃圾量逐年增多,2010年我国产生的医疗垃圾已达100万吨以上,如不加强管理,任其流散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就会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卫生防疫的角度,加强对医疗垃圾的科学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行政处罚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并建设了大量的医疗垃圾处置设施。但在实际中,医疗垃圾管理现状堪忧,医疗垃圾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的报道和投诉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医疗垃圾非法买卖在有些城市甚至成为公开的商业活动[4]。由此可见,我国在医疗垃圾的管理、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环保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不能满足医疗垃圾全过程管理处置的要求,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漏洞和不足。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垃圾的管理工作,对医疗垃圾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置等过程做了相应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宽泛,缺乏实施的细则。《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笼统,对不同性质的医疗垃圾的分类过于模糊。例如:国内因胎盘、死胎是否为医疗垃圾而引起的纠纷已见诸报道[5];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产生的污水目前没有列入医疗废物的分类目录中;现行有效的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尚无疾控、检验等相应机构的污水排放标准及化学性医疗废物处置或排放标准[6]。此外,对于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登记制度,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执法力度。医疗垃圾的登记制度应当包括对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的登记、医疗垃圾的登记以及处置产业资质的申报登记。现阶段我国法律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各省、市也对登记制度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但还未对这些登记形成有效的监督,存在不少漏登、错登的现象。例如:很多个体诊所未申报登记医疗垃圾处理,而将产生的医疗垃圾私自处理或混入生活垃圾之中;一些不具有医疗垃圾处置资质的企业逃避申报登记。对于这些违反登记制度的行为,法律并未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不法行为。此外,在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上,缺乏对医疗垃圾处理程序的相应技术规范,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医疗垃圾处理处置者的任职要求没有明确的限制、对医疗垃圾的正确处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医疗垃圾法律体系中亟待完善的问题。

(二)医疗垃圾的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1.医疗垃圾行政管理主体职权划分不合理医疗垃圾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社会公众利益、经济和技术等多种因素,涉及的权、责、利的行政部门有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4、35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垃圾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可见,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存在着执法交叉冲突的现象,这是一般环境行政执法中经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政出多门,使得医疗垃圾的监管工作更趋复杂、效率更加低下。2.医疗机构管理者消极行使管理职权一些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处理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而大部分中小医院和乡镇医院、个体诊所以及乡村卫生所的医疗垃圾处理问题比较突出。一般情况下,部分医疗机构只重视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医疗垃圾的处理。医疗机构的领导往往由于处理医疗垃圾的成本太高,而政府又无相应的贴补政策,导致其对医疗垃圾的管理抱有消极的态度,使医疗垃圾管理处置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各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医疗垃圾分类混乱,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常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有的医疗机构把医疗垃圾承包给缺乏处置能力的个人或者其他单位处置,医疗机构的相关管理者消极地行使其管理权。

(三)医疗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不统一

在我国,医疗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都是有偿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31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但是法律却未规定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导致各地医疗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是按照实际床位数或实际占用的床位数收取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的,例如,杭州、湖州、深圳、珠海、广州、西安等医院,大约按每床1.7~2.5元收取[7]。有的医院则按产生的医疗垃圾的重量来收取,例如北京等地,收购1kg的垃圾应向处理中心缴纳3元的处理费用[8]。收费标准的不统一增加了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难度,不合理的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重了医院的负担,若盲目地将医疗垃圾的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成本,也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效益刺激机制

医疗垃圾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废物,它的收集、运输、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一揽子工程,从投资到建设、运营以及监管都由政府承担,这样的处理模式存在低效率、高成本的缺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在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各地医疗垃圾处理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中小城市的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医疗垃圾的焚烧设备,但由于资金有限,设备大多简单、粗陋,很难达到《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一些地方医疗机构甚至并未建立专门的回收处理机构。资金投入较少也使得我国在医疗垃圾处置的科研力量培养和技术成果研究等方面相对落后,严重滞后于人们对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迫切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调动全社会投资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并为医疗企业提供哪些优惠条件等成为有效处理医疗垃圾问题的关键。现阶段,各地医疗垃圾收费标准不统一,使得一些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有的难以继续经营,现行的法律法规或地方政策也未对这些处置产业有相应的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一次性医疗器具二次利用过程中的高额利润使得许多处置产业不惜铤而走险。缺乏科学、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就难有健康的市场环境。

(五)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医疗垃圾处理的监督机制还未健全,医疗垃圾的产生机构、监督管理机构、处置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法律责任不够清晰,导致监督管理机构缺少对医疗垃圾处理的有效监督措施。此外,设施建设完工试运行管理程序以及相应监测的可靠性、验收程序的可操作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医疗垃圾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还缺乏足够的依据,缺乏完整的执法监督体系,缺乏持续的、全面的、严格的、规程性的监督管理手段,难以保证有效的监督管理[9]。一旦监督机制出现漏洞,医疗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体系就会相继出现问题,致使医疗垃圾不能得到科学无害的处理,反而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为不法商家回收利用,成为传播病毒和细菌的重要污染源。同时,我国大部分公众对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医疗垃圾的管理缺乏群众参与和主动监督。虽然我国在2003年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但是根据某地的调查资料显示,公众对一次性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认知、了解程度为:4%完全了解、30%基本了解、39%了解一点、27%完全不了解[10]。因此,公众遇到某些医院不合理处理医疗垃圾的情况时,往往不能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者采取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在接触有医疗垃圾的环境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致使自身健康或日常生活环境受到医疗垃圾污染。

三、完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健全医疗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医疗垃圾立法既属于环境立法范畴,也涉及产业立法领域,要通过立法来促进医疗垃圾的合理、科学化管理及其处置产业的发展。医疗垃圾的管理体制、技术标准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等都应当通过法律的规定使之明确化,完善医疗垃圾管理的法律体系,使医疗垃圾处理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德国在1972年通过了第一版《废弃物法》,提出了建设无害化的处理设施,随后在1986年通过了第四版《废弃物法》,首次提出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在1994年再次对该法进行了修改,提出要遵循物质闭合循环的废弃物管理,实在不能利用的,则要采用环境无害化的方法处置[11]。此外,还应当对相关规定进行细化,如医疗垃圾的分类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将医疗废水、死胎、胎盘等纳入医疗垃圾范畴中,明确规定可回收利用的和不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制订详细的《医疗垃圾处置标准》及实施细则,保证医疗垃圾的科学化、无害化处理;制订《医疗垃圾处置技术规范》,将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其中,对医疗垃圾处理设施的标准和程序、医疗垃圾处理者的资质认证都应有详细的规定。2.明确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医疗垃圾管理处置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不仅涉及行政部门,还涉及产生医疗垃圾的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处置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商户等。任何一个机构违反了国家或地方有关医疗垃圾的法律法规,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医疗机构违规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行政部门在监督过程中放纵违法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一些个体商贩违法倒卖一次性医疗器具的,应根据主体的性质、违法行为的性质、造成危害的后果等,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违法主体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可见我国环境法中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人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原则,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过程。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既有事前的警示和预防作用,又有事后的惩罚和补救作用,可避免由医疗垃圾处理不当而引起的事故或灾害。

(二)加强对医疗垃圾的规范化行政管理

1.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医疗垃圾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减量化、集中处理化和无害化的效果,许多国家的医疗垃圾处理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他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并且开发了相应的处置装置和技术。欧共体在医疗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设立了特别委员会,提出了欧共体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定,如:确定医疗垃圾包括切除的人体脏器、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实验动物尸体等;床位在100个以上的医院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将医疗垃圾分类为安全的和危险的两类,危险医疗垃圾要完全消毒焚烧,并对焚烧炉的构造和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以及有关的技术等程序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12]。我国更应该在医疗垃圾的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坚持减量化、集中处理化、无害化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贯彻始终。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垃圾管理模式,逐步改善我国医疗垃圾管理落后的局面,形成国家立法指导、专业公司社会化服务、行政部门监管的医疗垃圾管理新模式[13]。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做到无害化处理,并集中处理,节约资源,有计划地建立相应的规模化的处理中心。2.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医疗垃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相关行政部门除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垃圾处置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由卫生防疫行政部门负责医疗垃圾产生的管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医疗垃圾的贮存、运输、处置过程的管理工作,由环保行政机构负责全过程的监督工作,定期抽查、检查等。同时,各级部门间的行政关系也要明确。市、县级的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当地医疗垃圾的管理处置工作,省级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协调、组织工作。各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就可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3.完善医疗垃圾处理的登记制度和收费制度针对医疗垃圾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当制订详细的登记规则,相关的行政机构应严格把好登记关,由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各医疗垃圾产生者的登记工作,包括私人诊所、乡村医院等,由环保部门做好医疗垃圾处置企业的申报登记工作,而医疗垃圾的暂时贮存则由医院的专门部门做好每天的登记工作。还要不定期地抽查登记记录,有错登、漏登现象的要及时更正和补充。医疗垃圾的收费应当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可采取按床位计费为主、按重量计费为辅的方式收取医疗垃圾处理费用。按照医院的规模、级别确定交费方式,如大型医院、传染病医院等产生医疗垃圾量多的就采取按床位收费,一些个体小诊所、精神病院等无床位或者产生医疗垃圾少的就按重量收费。具体的收费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大型医院为逃脱高额的处置费用而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同时,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负责收取医疗垃圾处置费用,并将大部分费用交给处置单位,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医疗垃圾的工作,例如用于购买装医疗垃圾的特殊垃圾袋、桶,建设符合标准的暂时贮存点,对负责收集、贮存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培训等。这样既能保证处置产业的运行成本,又能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资金投入,支持医疗垃圾处理技术改革医疗垃圾的处置设施、技术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处置单位应当加大投资以外,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并且利用行政手段保证资金的顺利到位。医疗垃圾的处置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与相关行政部门,还关系到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广大群众的健康。因此,医疗垃圾的处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当发挥政府职能,保证该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争取一些国际合作的机会,引进国外的先进处理技术,并采取一些奖励性措施,鼓励关于医疗垃圾的科研项目,鼓励开发、使用新技术,从而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可以实现一些可回收医疗垃圾的再利用,减少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经济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垃圾的处理模式基本是政府监管、医疗垃圾处置企业负责运输和集中处置,这种模式也是最为可行的。但是医疗垃圾处置产业属于公益事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小、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倘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投资者便会缺乏热情,处置单位则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不愿意改进技术,使得医疗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置。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医疗垃圾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支撑手段。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围绕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等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商业化协作、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投资者对医疗垃圾处置产业的投资,并且将回收利用权交给处置产业,增加企业的利润回收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同时减小企业对技术投入的压力。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如下可知,将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垃圾交由处置产业,处置产业严格做好分类,将可回收利用的医疗垃圾予以回收利用,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成为其利润的一部分;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就直接处理掉。医疗机构所缴纳的医疗垃圾处理费,则由行政部门(环卫部门)收取,收取后将大部分费用划拨给处置产业,剩余部分用于医疗机构分类收集和暂时贮存工作。同时,政府制订相关的财政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提高处置产业的投资热情,相关行政部门予以监督。这样的运行机制,既减轻了医疗机构和处置产业工作者的负担,减少了医疗垃圾的流失,并保证了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单位得以正常运转,同时又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也能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发挥监督管理职能。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9

一、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县。该县的医疗器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数次治理,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一个孕育巨大商机的产业,一个让投资创业者向往与施展才华的大平台,正以飞跃式超常规速度在全国同行市场迅速崛起。目前拥有生产取证企业64家,固定资产达3.4亿,生产品种73种,注册品种数492余个,经营取证企业76家,经营品种上千种。据不完全统计,20*年年产值达7.3亿余元,年销售额达十多个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不少获得省、全国知名品牌的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土耳其、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当地食药监部门监管的“重头戏”。

尽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势头看好,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由于传统观念夹带“家庭制”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一些生产、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位,从而使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进入市场缺乏应承担的责任感;二是由于近几年医疗器械原材料价格涨幅波动较大,而当地重复生产的卫生材料厂家较多,造成产品的销售价格战引起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少数生产企业在产品的规格、数量、重量上做起“文章”;三是不正当的竞争引起不规范生产,如少数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对一类产品将B型(未灭菌)当成A型(已灭菌)销售;四是少数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严,将半成品私自委托在家中加工,如户外加工纱布块;五是面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这支点多面广的庞大的产业,当地药监部门医疗器械主要监管力量只有三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对生产、经营处于动态的这支产业,力量对比悬殊。既是全天候的零距离的监管,也难于保证生产、经营企业的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不发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全国大市场的竞争,医疗器械产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自律,因此建立一种诚实、守信的机制乃当务之急!

二、目的、意义

医疗器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医疗器械产品关乎人命,医疗器械监管无小事,丝毫马虎不得”。享受合格、安全、放心医疗器械的使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殷切期望!向社会提供安全、合格和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是生产、经营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医疗器械产业的生存底线。否则,医疗器械产业不遵守这个市场游戏规则就不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甚至被市场淘汰。医疗器械行业必须严格恪守:守法是企业的立足之基,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诚信是企业的发展规律之魂!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形成诚信的价值观,国内没有统一的食药械安全信用制度和安全信息制度,各部门割裂的信息系统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效率。食药监部门要努力创新工作为企业营造守法规、重质量、讲诚信、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打造诚信体系使企业始终承诺向社会提供最佳、合格、安全、放心的产品,承担产品进入市场安全责任,这一切,企业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努力打造进贤县这一支柱产业的全国的精品、知名品牌!

三、创评内容

1、企业的法人、各类管理者必须熟悉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自觉做到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自觉履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

2、牢固树立“诚信兴业”的理念,绝不传播或提供虚假的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生产、经营合格、安全、放心的产品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

3、加强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和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始终处于质量体系有效控制之内。

4、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严格原材料准入制,坚持从合法企业购进合格的原材料,切实做好医用原材料、各类包装及合格证的管理、发放。

5、严格生产程序的控制,设置合理科学的人流物流,将人、物交叉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生产车间不得有与生产无关的杂物,如外包装、编织袋等,要强化生产工艺管理,按规定组织生产,按工艺组织操作,按要求进行灭菌,按标准进行产品中检和终检,未经全检的产品不能出厂。建立健全产品销售记录,售后质量跟踪服务和不良事件的收集、反馈。

6、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必须建立供方、用方档案,未经审验和不合格的产品,拒绝入库,不得向无资格单位、个人销售二、三类产品。

7、入库的产品必须严格按照仓储要求进行验收养护,并做好入库记录。经营企业的所陈列的品种必须与经营品种范围相符,陈列整齐,洁净明亮。

8、产品销售必须[凭出库单销售,记录内容齐全,便于反馈性和追溯性,并做好跟踪售后服务,对上市后的高风险产品进行质量跟踪,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不良反应,立即采取召回措施,并及时向当地食药监部门报告。

9、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媒体参与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宣传及普及工作,增强自我约束自律机制,支持执法监督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不租证、不挂靠,公平、公正、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激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主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共同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创评方式

1、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档案,进入诚信电子信息平台网络。

2、采取专项检查与监管方式,依据新修订《实施细则》(试行),同现场检查相结合,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分别按30%与40%比例计入总分。

3、制定全面,操作性较强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创评诚信体系的评分标准进行逐条逐款的评估,确定评、扣分标准,分别按70%和60%计入总分比例。总分达90%以上为诚信A级企业;(保持一年以上AA级)总分80%以上为警示B级企业;总分为70%以上为失信C级企业;总分为60%以上为严重失信企业(以十分为一档)。

4、在整个创评活动中可分阶段进行一是宣传发动阶段,二是自查自纠阶段,三是日常监管(整改)阶段,四是全面评估阶段,五是录入信息平台网络。

5、在整个创评工作中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对评估的结果要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五、工作目标

1、构筑和谐社会,全方位地打造企业诚信体系为企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平台,逐步加快药械监管电子政务步伐,形成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动态数据库,按照“一企一档”的要求,不断充实基础数据,为监管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2、激励企业按照规范的标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逐渐使企业摆脱传统式、“家庭制”的落后简单的操作模式,尽快转变为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3、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切入点,减少日常监管的频率,将有限的监管力量投入到不规范的生产、经营和失信或不诚信的企业,对严重失信企业迫使退出市场或挤出市场。抓“两头”带“中间”,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4、利用信息和网络,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档案,按照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实现各级食药监部门和企业及社会资源共享。

5、大力推行创评诚信企业活动,增强了企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强化企业作为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发挥企业自律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医疗产业管理范文篇10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决定监管观,监管观是关于监管的本质、目的、方法和途径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监管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监管模式、监管战略,监管目标和监管举措。监管观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监管的思路、手段、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监管的效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因此,通过思想大解放的学习讨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从而树立科学监管观是当前首要任务。

一是要找差距。总结过去几年工作,虽然在日常监管中对企业也是以帮扶规范为主、处罚为辅,但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关注产品质量多,关心产业发展少;关注自身履责多,关心发展大局少;关注企业规范多,关心企业需求少。这样就形成了“高高在上抓监管,一心一意保质量”的局面。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片面的原因,认为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职责只是保障食品药品质量;也有监管人员缺少的原因,现在我局有执法人员9人,但承担监管任务很重,认为无瑕顾及其他;还有机制体制的原因,没有建立起保障产业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

二是要找动力。破除旧的不正确的思想,就要逐步树立科学的认识。党的*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支撑的社会发展观,它揭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一切监管工作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必须以人为目的,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我们监管正确与否的根本办法。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加强监管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求,而人民的需求有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之分,现在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是近期要求,提供更多更好产品是远期需求,这就要求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必须着眼长远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否则无法满足人民的长期需求。科学发展观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不但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当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也要求在监管中必须统筹全局,兼顾各方,不能陷入就质量抓质量的误区。

三是要找方法。要不断寻找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的方法,不断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精神,深化对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的认识;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省局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对开展思想再解放活动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加强讨论:组织干部围绕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异议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促进认识的深化,通过真理的辩论促进认识误区的根除。加强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交流监管体会。加强调研: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围绕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产业发展最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强化感性认识,形成一批调研成果,通过调研明确工作主攻方向,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产业在思想解放活动中发展,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实惠。

二、进一步加强认识,形成科学发展的认识基础

要加强对现实情况的正确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用先进的思想指导我们进行科学实践。

一是要强化对国内医疗器械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国内医疗器械业发展可以说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是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一方面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值与药品产值相当,而我国仅为1:5,产值仅占世界总量的3%,不仅不能满足卫生健康事业的需要,而且与我国占世界7%的经济总量不相称。另一方面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耗比为0.3-0.4:1,而发达国家接近1:1。随着国家对药品招标政策的逐步规范,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的逐步降低,通过购进中高档医疗器械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成为重要途径。再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促进群众对医疗成本支付能力的增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社会,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常规设备质和量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是要强化对县内医疗器械业发展基础的认识。进贤医疗器械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历经1990年和2000年两次整顿,已经逐步规范,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雏形悄然显现。有规模:全县已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0余家,经营企业70余家,2007年实现行业销售15亿元,其中工业销售11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有龙头企业:洪达、益康等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已经成为全县产业的领军企业,并逐步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头羊。有品牌:全县医疗器械行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江西著名商标3个,江西名牌产品2个。有配套:产品外包装已有本地企业完全配套,产品所需原材料中无纺布、脱脂棉、粒料等已有本地企业从事生产。有市场:进贤1万余名医疗器械业务员遍布全国各地,直接承担了本县产品的销售,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有支持:省里已通过论证批准进贤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园为江西省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科技园规划面积1万亩,一期开发3000亩。

三是要强化对县内医疗器械业薄弱环节的认识。优势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产品档次低:缺乏高端产品,绝大部分企业为一次性耗材生产企业,其中有40余家为专门生产无纺布类、脱脂棉类、脱脂纱布类医用卫生材料,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缺乏,附加值低;招工难的矛盾已经显现,用工成本的增加将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不稳定:由于业务员纷纷在外地设立经营公司而导致本县经营企业经营额下降苗头已经出现,作为中转基地的影响力有下降趋势;而生产的雷同也导致产品销售形成买方市场,一些业务员对医用卫生材料的采购用价格高低来衡量的产品观误导部分企业陷入以价格为主的不良竞争中,卫生材料企业中还未培育出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自律意识差:多数企业家勇于创业、敢拼市场的劲头足,严格管理、自我加压的意识弱,在规范生产上存在推一下动一下的情况。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除洪达等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没有安排研发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产品的品种生产跟风性强,自主创新,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能力差。

三、进一步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发展的机制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协调议事机制。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和一批企业家的艰苦创业才能逐步实现,不是某个部门能够担当的。建议县委县政府要设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作为负责人,发展涉及的经贸、税务、安监、工商、银行、科技、发改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药监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为召集单位。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发展中的问题。药监部门将平时监管中收集到的情况及时反应,通过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建议财政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实施技改、新产品开发和创品牌等,重点奖励企业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产品,以财政的小投入激发企业的大投入。建议政府要建立成熟的劳务市场,为乡镇剩余劳力与县内企业的有效对接提供平台。建议政府要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