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育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14:08

医疗体育研究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专业;体育教学;医疗体育;必要性

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医疗体育的发展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各种体育锻炼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恢复身体功能、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它是体育的一个分支,也是医疗的一个分支。在医学科学中,医疗体育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科学中,医疗体育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思想。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医学与体育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导引术、吐纳术、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一系列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传统健身医疗体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体育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医院、疗养院中开展了这项工作,而且在部分学校、工矿、农村等基层也得到了推广。近30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医疗体育在方法上除继承和发展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拳、功、操等外,也把西方的功能锻炼、器械治疗等加以吸收和应用,充实了功能性锻炼和器械治疗等手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疗效更加显著,并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和运动系统伤病等的防治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我国的医疗体育工作正在向新的高度发展。

二、医疗体育的作用

体疗过程既是治疗伤病、使其肌体能力恢复的过程,也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出现并发症或继发症、恢复肢体活动功能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病人发展心、肺功能和关节、肌肉活动的能力,使已衰退的功能得到增强,使有缺陷的器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同时还能防止肢体的进一步萎缩、挛缩等变化,这是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体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慢性病患者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延缓衰老、改善心理和生理状况等都有积极和良好的作用。它治疗疾病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因素、代偿功能和生物力学(关节、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全身和局部产生作用和影响。

1.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医疗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调节其功能,加强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使疾病得以好转,并且在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方面,医疗体育还可以提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性,治疗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某些疾病。

2.提高代谢能力,改善脏器功能。不少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肺功能,使消化能力低下,代谢失调,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医疗性体育运动可增强心肌的肌力,增加血液的每搏输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而且可以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使高血糖素下降,增进食欲和消化功能,从而活跃肌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促进肌体健康和恢复。

3.维护形态和功能的关系。创伤和某些疾病可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障碍,破坏了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医疗体育可加快血流速度,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还可以增加关节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4.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如截肢、部分器官的摘除、某些神经麻痹等,通过医疗体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

三、医疗体育的内容

1.医疗体操。医疗体操是按照防治某种疾病的需要,即为达到预防、治疗及康复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它对损伤、术后、瘫痪等病人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医疗体操包括各种肢体和躯干运动、呼吸运动、放松运动、矫正运动、协调运动、平衡运动、牵伸练习、本体促进练习、水中运动、拐杖练习和语言训练等。因为医疗体操作用的部位可随意选择,运动量容易掌握,方法多样,有利于提高情绪,所以是医疗体育的主要治疗方法。按运动对人体的作用不同,医疗体操可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按运动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徒手体操和带器械(如体操棍、棒锤等)操练;按运动目的不同可分为重点发展呼吸功能的呼吸体操,牵伸挛缩肌群、防治腰背痛的悬挂方法和牵伸体操,放松痉挛肌的身体训练,加速神经麻痹恢复功能的本体促进法和水中运动,加快掌握运用拐杖的步行练习,恢复说话能力的语言训练等。

2.医疗性运动。医疗性运动是指为了预防、治疗和康复某种疾病而选用的某些运动手段,如太极拳、保健操、瑜伽、慢跑等以有氧训练为主的耐力性项目。它的运动量比医疗体操大,适合于体力中等的慢性病人。它又分有氧训练法和器械运动。前者指运动时摄氧量达最大摄氧量的40%~60%,重点是提高心肺功能。常用的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划船、登山及各种球类运动等。器械运动是借助于器械进行各种治疗活动,即在专门器械上进行活动的治疗方法。有钟摆式器械、滑轮装置系统、等动练习器、渐进抗阻练习、功率自行车和活动平板等。

3.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体育运动。由于它们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形式,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4.按摩、牵引和悬挂。按摩是用手或器械在人的体表施行各种手法(或振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常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结合进行。我国的按摩有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独特手法和治疗法则,应用很广。牵引则是应用特制的牵引带和装置,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牵拉,使关节和软组织得到牵伸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治疗一些脊柱椎间盘病变和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等,如颈椎牵引。在牵引前后进行医疗体操,可以提高疗效。悬挂是指肢体被吊带支持而悬空,适用于骨折、瘫痪等。

5.气功、生物回授。是一种利用诱导法和自我调节呼吸及植物神经等活动的锻炼方法。对治疗一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与医疗体操结合进行,常能起到相互促进的功效。

6.职业治疗。即劳动治疗。通常是通过园艺、编织、简单的加工性操作等轻体力劳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自然因素锻炼。即三浴锻炼。利用日光(日光浴)、空气(空气浴)、水(水浴)来锻炼身体,提高肌体的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一般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结合进行。

四、结论与建议

1.医学专业应将医疗体育的部分内容列为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医疗体育教学,能使医学专业学生既学到医学教材之外的技能,丰富医疗知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改善形体,调节身心,融健身、健美、健心于一体。

2.医学专业开设医疗体育教学符合当今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已掌握了相当水平的人体科学知识,在加强太极拳、气功、健美操、瑜伽等运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适当地安排医疗体育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3.医学专业体育教学开设医疗体育,在其职业实用性方面具有实际意义。医疗体育不但能促进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而且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医学中,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医疗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如在骨科,功能锻炼被列为治疗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在一些心血管疾病和代谢障碍疾病的防治中,肯定了定量活动的重要性。在老年医学中,医疗体育对各种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4.医疗体育作为医学专业的特色教学,是当今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医疗体育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得非常普遍。在国外,人们十分重视平时的健康锻炼和病后的功能康复锻炼,即医疗体育,较少依赖于药物来预防和恢复功能。在我国,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多种保健体操和健身手段,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成为人们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5.开设医疗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要注重基础套路和基本功练习。要谨防不良气功的影响和走火入魔。健美训练,首先是恢复病人肌力的一种功能锻炼,其次才是发达肌肉、完美形体的一种高强度训练。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时必须遵守医疗体育锻炼的原则,建立和加强自我监督。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医疗保险;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获得了长远发展,覆盖范围逐渐延伸、责任范围深入拓宽、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而体育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规模日益壮大,其身体健康状态不仅关系着日常学习、生活,更是关系着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因此被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险的整体规划之中。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中接受高等体育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和研究生,首先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法在高校中抽取部分高校,而后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法在抽取的院校中依照学校、年级、性别等分层抽取2300名在校体育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预先制定好的《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调查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助于人工或是网络查询了近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高校校医院、市医保中心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300多篇各类报纸、期刊、杂志等有关于体育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文献和书籍,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的阅读、整合,为本文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制定了关于《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调查表》,于2015年8-9月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完整性和合规性的重复检验,其中总计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200份,其中研究生占600份,本科占1600份,高低年级、男生女生各占1100份,年龄大多在20~26岁之间,平均年龄(21.2±1.18)岁,经过检验删除不完整的或是不合规定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3)专家访谈法。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验证问卷调查的有效度,就相关研究问题向体育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医保中心、各校医院等相关机构的20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就问卷有效度沟征求意见。(4)数理统计方法。将调查问卷所获取的各种数据信息,利用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统计汇总,而后再使用SPSS10.0数理统计软件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体育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不同变量对参加体育保险与否的影响。(5)逻辑分析方法。通过上述数理统计方法实现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之后,便可运用相关逻辑学方法,例如对比分析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来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验证,从而推理出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的体育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文针对所选取的8所高校,所发放的调查问卷共计2300份,其中回收的问卷为2200份,经过复查检验,有效问卷达2100份,有效率为95.45%。在本次调查问卷中,男生为1050人,所占比例为50%,女生为1050人,所占比例为50%;城镇1325人,占63.1%,农村为775占36.90%;其中研究生为600份,占28.57%,本科为1500份,占71.43%。

2.体育大学生医疗保险参加体育保险现状分析

(1)参加体育保险现状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5.27%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医疗保险,而尚有34.73%的学生则选择不参加医疗保险,具体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本文问卷过程中针对性别、年级、学历层次、公私办等差异对调查范围内的学生进行参加体育保险率的比较分析,这些差异性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由此可知女生、低年级、高学历、公办生的参加体育保险率均相对来说比较高。通过调查问卷体育大学生参加体育保险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具体分为以下几类:学校组织参加体育保险占52.27%,学生自我参加体育保险22.12%,家长期望参加体育保险16.88%,学生从众心理驱使8.02%,其他原因1.71%。由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参加体育保险率仅占22.12%,这就表明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意识不强,对于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而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统一参加体育保险,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参加体育保险大多是需要外部推动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大学生推广与普及需要加强宣传和组织力度。

参考文献:

[1]雷璟程.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参保行为与意愿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位刚.偏Logit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肖池平.加强和普及大学生保险意识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4]李彦蓉.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成效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运动休闲健康市场运作

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形式下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遣娱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使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也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调查显示,5城市居民年平均运动花费为654.49元,北京人又以880元高居榜首。如果按照北京市人口1000万来计算,则北京市一年的健身市场消费就达88亿元。群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体育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为北京运动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从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完善。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企业单位的经营场所共计2530个。其中运动健身1417个、生态观光345个、休闲餐饮552个、保健服务164个、科普教育14个、体育休闲产品生产厂家38个。这些运动、保健、休闲、观光、旅游、饮食、购物等单位场所,如能统筹规划,集体运作,完整配套,全面服务,既可以全面展开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又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集观赏、健身、娱乐一体的“运动休闲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需求消费和精神享受的提高,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愈加全面深刻。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可以提供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为主的“观赏型市场”,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参与型市场”,以集观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市场”。

二、提供生活愉悦、精神舒畅的“运动休闲场所”

21世纪的城市体育理念必须转向满足国人的强健、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倡导快乐,健康第一”,要通过多种愉快而健康的身心活动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了运动休闲的可能性。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提供的场所,可以使人们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除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成为城市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需要。

三、展开医疗体育保健的“运动休闲行动”

卫生部资料:2000年部分城市前五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构成中就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属于慢性病,而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3.40%。显然,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的疾病。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占60%。根据WTO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引起慢性病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四个:烟、酒、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少运动。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以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各种功能的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这种以体育为医疗手段的方法,也称体育医疗,简称体疗。医疗体育能有效地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四、“运动休闲行动”的综合构思

1.实行会员优惠制

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企业单位各运动场所对会员实行会员优惠,班车接送,定点小区、公司服务,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2.利用现有场馆资源

举办周末或节假日的运动休闲会,召开各类型(家庭型、单位型、新婚型)的中小型运动会或趣味项目比赛,设立县级奖、区级奖、市级奖等,达到休闲、健身一体的健康运动模式。3.利用医疗体育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1)运用健康体检中心的诊断检查,判断结果,设计方案,参加运动,对症治疗,休闲健身。例如:①青少年驼背。体格体检检查,确定驼背度数,检查骨骼肌肉情况,判断是需医疗手术还是医疗体育矫正,设计医疗体育实施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肌肉力量姿势的锻炼,SPA、足疗馆、松骨按摩中心的肢体关节的保健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②肥胖症。体检检查,诊断肥胖原因,确定减肥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锻炼,休闲餐饮的营养饮食调理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

目前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国青少年形体健康检测标准化与干预》课题正在进行,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青少年表现出形体姿态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等。接下来便是医疗体育的干预,矫正躯干身型,锻炼肌肉力量,松解僵硬肢体,培养正确姿势等。

(2)举办运动休闲健身节、健身周、健身季。利用度假村、温泉、运动健身等场所,开展亚健康康复、慢性病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饮食方法、运动休闲健康身心的理念等。

参考文献:

[1]学生在网站

[2]凯蒂·希伊:实用医疗体育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01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运动休闲健康市场运作

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形式下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遣娱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感,使疲惫的身体得到积极休息,恢复体力,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也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脑力、体力消耗的补偿方式,而且这些活动提供给人们一个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得到发挥自己爱好、兴趣和才能的机会,为自身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城市居民的健康消费调查显示,5城市居民年平均运动花费为654.49元,北京人又以880元高居榜首。如果按照北京市人口1000万来计算,则北京市一年的健身市场消费就达88亿元。群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体育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为北京运动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从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笔者认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完善。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企业单位的经营场所共计2530个。其中运动健身1417个、生态观光345个、休闲餐饮552个、保健服务164个、科普教育14个、体育休闲产品生产厂家38个。这些运动、保健、休闲、观光、旅游、饮食、购物等单位场所,如能统筹规划,集体运作,完整配套,全面服务,既可以全面展开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又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集观赏、健身、娱乐一体的“运动休闲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需求消费和精神享受的提高,力求全面开拓人的体能和智能,对健康的理解也愈加全面深刻。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可以提供以观赏各种体育比赛为主的“观赏型市场”,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参与型市场”,以集观赏、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市场”。

二、提供生活愉悦、精神舒畅的“运动休闲场所”

21世纪的城市体育理念必须转向满足国人的强健、发展的需要,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倡导快乐,健康第一”,要通过多种愉快而健康的身心活动来促进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使人们有了运动休闲的可能性。北京运动休闲研究会提供的场所,可以使人们在休闲中放松心情、沟通情感、释放压抑、消除疲劳、发展个性、增强体力和活力,成为城市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需要。

三、展开医疗体育保健的“运动休闲行动”

卫生部资料:2000年部分城市前五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构成中就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属于慢性病,而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3.40%。显然,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它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不能传染的疾病。根据对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占60%。根据WTO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引起慢性病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四个:烟、酒、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少运动。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以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和各种功能的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效果。这种以体育为医疗手段的方法,也称体育医疗,简称体疗。医疗体育能有效地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四、“运动休闲行动”的综合构思

1.实行会员优惠制

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企业单位各运动场所对会员实行会员优惠,班车接送,定点小区、公司服务,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2.利用现有场馆资源

举办周末或节假日的运动休闲会,召开各类型(家庭型、单位型、新婚型)的中小型运动会或趣味项目比赛,设立县级奖、区级奖、市级奖等,达到休闲、健身一体的健康运动模式。3.利用医疗体育调理亚健康、治疗慢性病

(1)运用健康体检中心的诊断检查,判断结果,设计方案,参加运动,对症治疗,休闲健身。例如:①青少年驼背。体格体检检查,确定驼背度数,检查骨骼肌肉情况,判断是需医疗手术还是医疗体育矫正,设计医疗体育实施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肌肉力量姿势的锻炼,SPA、足疗馆、松骨按摩中心的肢体关节的保健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②肥胖症。体检检查,诊断肥胖原因,确定减肥方案,分别参加运动健身场所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锻炼,休闲餐饮的营养饮食调理等,体格体检检测结果。

目前北京体育休闲产业协会运动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中国青少年形体健康检测标准化与干预》课题正在进行,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青少年表现出形体姿态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等。接下来便是医疗体育的干预,矫正躯干身型,锻炼肌肉力量,松解僵硬肢体,培养正确姿势等。

(2)举办运动休闲健身节、健身周、健身季。利用度假村、温泉、运动健身等场所,开展亚健康康复、慢性病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康饮食方法、运动休闲健康身心的理念等。

参考文献:

[1]学生在网站

[2]凯蒂·希伊:实用医疗体育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01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膳食结构的变化、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增加,这些都成为人们亚健康的罪魁祸首,生活行为方式因素的影响也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国民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卫生部在2008年就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概念,并于2012年公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伴随着健康目标的扩大,健康中国不仅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且与全民健身也产生了深度的融合。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专门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医融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与全民健身密切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如何结合社会对体育这一非医疗干预手段的重视与需求,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是专业改革需要把握的方向。对于推动我国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体医融合”提出的背景

1.1社会健康问题需要体育与医疗的共同干预。随着对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没有疾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就包括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2]。可见,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单一性的健康模式多以治疗和预防为主,缺少非医疗干预手段。有些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医疗进行解决,而针对一些老年慢性疾病,传统的医疗手段缺乏有效的手段,而体育锻炼则是最好的非医疗干预手段。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不乏体医融合的实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华佗创编的我国传统导引养生方法“五禽戏”等,都是身体练习与医疗结合的产物。风靡中外的普拉提运动,也是由德国著名运动康复专家约瑟夫.普拉提创立推广的一种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能力,改善姿态以及促进整体健康的锻炼体系。可见,传统身体练习内容很早就作为医疗康复的手段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相比较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主动促进健康,更具有医疗所不具有的愉悦的心理感受,“体医融合”无疑是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在社会健康领域配合的重要形式。1.2体育具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央财政每年都在加大医疗保健领域的投入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由于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亚健康状况的不断蔓延,这也使得国家在国民医疗保健领域费上投入的费用急剧增长,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也给医疗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国外研究证实,1美元健身步道的投入相当于2.94美元医疗投入;1美元体育活动的投入相当于10美元疾病预防投入或100美元疾病治疗投入[3]。因为体育比医疗具有更多大的投入产出比,通过体育等手段来控制急剧增长的医疗费用,就成为许多国家积极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1.3对“医养结合”的补充完善。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4]。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就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就达到总人口的13.26%[5]。2010年到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又增加到2.49亿人。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更是高达26.7%[6]。可见,我国已经由快速老龄化社会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进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的下降使许多慢性疾病成为必然,医学手段的疗效极为有限,更是为老年人生活增添了心理上的压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7],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形势和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医养结合”模式略显单一被动。“体医融合”不仅能够给老年人这一全民健身活动的中坚力量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更为增强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是医养康养结合下的产物。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2.1专业方向宽泛导致培养方向不明确。就社会体育而言,本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其所涵盖的方向领域、结构特征及组成要素等,都具有很大的广延性,这也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的广泛性。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的制定上存在着两极化现象:要么不够明确,课程学习照搬其他体育专业,课程学习科目繁多且过浅泛,课程设置趋于雷同;要么就是培养方向过于单一,多数学校都集中在健身俱乐部方向,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对于人才多方面的需求。2.2人才供需存在偏差导致就业率不理想。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两年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开始位列其中[8]。这对于在1994年才开始由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专业来说,可以说是过早的就进入了“未老先衰”的境地。经过多年改革,就业前景也不甚乐观。一方面是国家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的需求,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偏低,这也也折射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供需两端的矛盾。2.3专业技能达不到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多以理论类课程居多。由于社会体育活动内容繁多,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技能课程安排上,所学习的体育技能课程要么以常见的球类、操类、太极拳等内容为主,与其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和特色,要么就是课程开设的种类繁多,但是学习时长基本上都是以一学期32学时为主,在这么短的学习时间里很难掌握技术要点,甚至无法与社会体育的参与者水平相比,更谈不上对别人进行指导了。2.4教学体系不够支撑学生核心竞争力。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273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体育类院校,分别布点110个、81个、27个和16个[9]。可见,综合类大学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相比师范类与体育类院校,综合类大学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课程资源上,都很难与专业体育院校相比。在有限的教学体系下,大多学校都是套用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特色化。这也造成所培养学生与体育教育、体育艺术、运动康复等专业学生相比,没有任何技能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3“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3.1把握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尤其是对于社会体育领域来说,无论是锻炼内容革新还是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都存在较大的流行性,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也要不断充实,确保所培养人才在“供给—需求”方向端的一致性。3.2探寻跨领域合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与社会体育锻炼契合度最高的专业,“体医融合”的社会需求就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风向标。在人才培养途径与内容上,可以探寻相关医学院校和体育专业的合作,通过共享相应师资与课程等形式,联合培养相关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体育与医学院校可以共同组织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诊疗检测及运动处方、体育技能的服务活动,提升知识的实践运用。3.3引入社会机构进课堂,进行特色化育人。对于健康中国要求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所需的运动康复手段等相关内容,在学校师资和课程资源无法支撑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采用外聘的形式对社会机构的师资或是有职业认证的机构进校进行授课,开设特色化课程,避免人才培养方向的扎堆。在提升办学特色化的同时,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和认证资格,也能提升相关的创业能力储备。3.4突出专业优势,提升学生职场核心竞争力。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首先要明确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才能将专业特点转化为专业优势,进而成为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与其他体育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可言,那人才的培养就是失败的。在当前“体医融合”的形势下,运动流行病学处方制定、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身体姿态异常康复等,都是与社会体育专业关联密切又人才匮乏的领域,也是突出专业优势,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突破口。

4结语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体医融合;社区;公共健康;健康服务;应用

在现代科学健康发展观的指引下,对于体质健康培养已经从早期的医学手段延伸到医学、体育学、健康学等多样化促进的新模式。医学中分化出有关健康医学、疾病预防、慢性病康复等专业类型,体育学中也分化出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细化,这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必然需求。我国自2014年就已提出“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的理念,并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的含义从最初的提高身体素质作用转变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包括情感、意志培养)的重要作用,是人们生活中培养健康体魄的重要生活方式。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首要问题,老年人也是患病的主要人群。我国为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科学的健康指导思想,让医疗与体育协同发挥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1、社区公共健康服务

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是以社区为核心,辐射社区中的所有居民,以老幼、妇女、患病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设备,从预防、保健、康复的目的出发,发展居民的体质健康水平。公共健康是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在此次疫情中,公共健康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全体居民健康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发展与资源受到国情影响,体育事业在巩固发展基础的情况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突破发展,全民健身策略的发展需求与社会现有资源还不匹配;第二是群众基础还不够,虽然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公共健康服务主要实施的方式是社会体育参与,我国基层社会体育受众人群比例相对还较少,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号召下还未迎来新的突破节点;第三是群众的科学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国民对健康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也较为浅显,急需用有效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观念的转变;第四是公共事业投入的不足,基层体育事业服务不够完善,相关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作用体现;最后是新的公共健康服务体制还没有完善,新的发展力量还没有明确的作用方向,需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或体制要求加强公共健康服务的建设。

2、体医融合科学健康理念概述

在2016年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其在促进健康、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由此在专业领域引出了“体医融合”的科学理论探索。体医融合是从体医结合理念发展而来,我国最早提出的是“体医结合”概念,是结合体育与医学优势发展健康领域的主要思想。在结合美国“运动是良医”健康理念后,逐渐发展出“体医融合”科学健康理念,“体医融合”是以医疗问题为导向,以体育运动锻炼发展健康素质为手段,与传统体育技能发展有所区别,体医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引导、重新认识健康、认识疾病。“运动是良医”健康理念是协同体育、医疗、健康、卫生等多元化合作,共同促进人们的健康体质发展,强调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的改善体质健康的方式。将“体医结合”与“运动是良医”两个健康理念融合提取精华形成了我国的“体医融合”科学健康理念。对于体医融合学术界有多种认知,有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学中理论、思想、成果的交叉融合;也有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以体育与医学手段在群众的疾病预防、康复、身体锻炼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与把控;还有的学者认为体医融合是在医学中融入体育锻炼元素,以体育运动发展体质健康的价值属性促进健康医学的有效实施。综合目前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体医融合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弥补公共健康服务领域的断层面与缺陷,健康是体医融合理念的核心要素,以体医融合理念作为中心思想引领健康服务的工作开展,体育运动是具体实施方式。正确理解体医融合科学理念,从体育方面正确看待医学价值,从体育促进医学发展,也要从医学正确看待体育价值,懂得体育在疾病预防、康复中的重要价值。两方面的科学理念让健康服务更具有科学性,指导内容更实用、实践结果更高效。体医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三三四模式”,是中心模式:是以人们健康为中心,完善健康政策,促进群众的全面发展,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良好发展。原则上要懂得运动的安全性,尤其是患病人群的运动安全要有所保障,需要体育事业的全力支持。运动的有效性,对症下药,科学的运动处方作用是有显著效果的,运动的可持续性,以运动锻炼作为慢性病的康复手段,要让患者长期参与,坚持运动锻炼,养成全面健康的生活方式。三融合模式是指技术融合、资源融合、话语权融合。技术融合是将体育与医学的技术特长相融合,将医生的医疗技术与体育指导员的运动训练技术结合,发挥两个领域的协同作用;资源融合是要把体育设施、场地与医疗设备、人力等相结合起来,比如,退役运动员有着丰富的运动训练与运动损伤经验,可以进行医疗培训作为体医人才引进渠道,体育专业人才经过固定的培养方式也可以作为长期的人才引进通道;话语权融合是指医生对患者的话语权有较大影响,体育专业人士对体育运动锻炼的指导有较大影响,将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作用,对体医融合工作的开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让体育局与医学界共同宣传推广体医领域的重要意义。四合作模式,是以卫健委及体育局、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和温暖医学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的四方协同合作。在管理和实施层面避免场地不足、人员不足、专业性不足而导致的健康服务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体医融合将会改变多种社会现状,如医药服务获利到健康服务获利的转变,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疗干预到非医疗干预的转变,也是我国医改的中心思想。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在伟大复兴中发展健康事业———“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3、体医融合由战略思想走向实践

在健康中国的政策引导下,为了推动“体医融合”领域的发展,我国做出了较多的宏观指导思想,具体的行为规范落实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各地都开始建设体医融合示范社区、体医融合科研组织、运动处方研究团队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的“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以高校资源为主导的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医学学院等相关研究组织,通过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发展“体医”领域,促进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在发展中落实的相关政策有北京的“体医结合健身中心”,江苏省的医保健身卡,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体检+运动俱乐部联合管理模式,和2021年天津市健康教育协会体医融合分会的成立等,都是体医融合由健康发展战略思想步入实践发展的标志,是“体医”领域初步探索中的成果,初步探索中的实践应用就是“体医”领域未来发展的指向标。

4、体医融合健康理念的发展目标

体医融合健康理念的发展目标是在体育与医学在平等中为共同实现健康促进目标形成自觉合作,发展出新的合作共赢方式。医学为科学的指导提供思路,体育为科学的指导提供实践方法,所以体医融合的健康理念发展不只是将体育与医学单纯的重合,需要发现两者的关键点协同发展,发挥最大的“体医”价值。体医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对象就是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亚健康身体状况等人群。对于青少年重点是要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良好的身心发育;对于老年人是要通过体医融合的科学指导防治慢性病,促进我国的健康老龄化;对于亚健康身体状况人群是要以体医融合的健康指导改变其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要通过体育来改善国民的身体状况,脱离身体的亚健康实现高水平健康状态,并且尽可能地脱离药物的过分治疗。

5、“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中的发展原则

5.1、全面性原则

体医融合的全面性是面向整个社会群体,是为全体居民服务的健康指导工作,不只是体育与医学的人才融合,也是管理者之间的融合。管理者必须要对体医融合健康理念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在两方面都有发展才能在实践中做好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的工作方向指导,让体医融合与健康中国更好的相融合。

5.2、差异性原则

体医融合的差异性是指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居民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居民的人体状况都是不同的,就像中药药方1000个人就会有1000张不同的药方,运动处方也与之相同。差异性按照人群特点可以分为: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妇女、中青年等。也可以按照需求类型分为:生活方式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病人群、残疾人等,甚至可以按照文化水平或是文化背景划分人群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需求,为居民做出科学、合理的健康服务指导,是体医融合的正确实践基础。

5.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体育锻炼的参与是以居民为主体,要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活动开展。体医融合的健康指导是要积极引导居民的参与兴趣,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力求在长期的健康工作中培养全体居民养成正视体育、主动锻炼的良好健康观念。

5.4、服务型原则

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本质上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健康为中心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体医融合是提高国民健康体质的指导思想,社区公共健康服务是实施方法,相应建设的平台也是基于服务的本质基础,要充分考虑到每类人群的需求,优化服务过程。

5.5、发展性原则

促进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居民体质健康的发展性是大健康时代的必然需求。体医融合通过公共健康服务对居民做出的科学指导对于居民长期的体质健康都是具备发展性的,根据运动处方对居民长期生活的健康指导与管理做合理规划。

6、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一些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与医院中有体医融合的初步发展模式。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是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社区医疗资源建立以体医融合为工作指导思想的基层门诊,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指导工作,引导居民的体育参与。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体育俱乐部在2018年启动体医融合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项目,利用医疗手段与运动康复手段改善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且获得了大部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江苏省的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工作开展状况较为良好,目前已经有上百个省级社区体质监测中心,并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于工作人员,为40多万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健康指导工作。医院中建立的健康指导中心是以体医理念指导下为患者开运动处方的具体形式引导患者以体医融合理念的手段进行康复治疗。还有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服务模式可以作为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发展中的参考,如2016年由尚体健康科技在上海市规划、运营的社区老年体医融合中心,将运动健身、身体康复、慢性病预防集于一体,并且受众广泛,灵活性强。虽然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发展中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我国社会各阶层积极配合的态度下,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步在实现“全人群健康指导”与“疾病全过程指导”。结合我国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体医融合的应用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将全民健身数据、全民体质数据、社会体育场馆与设施数据做出整理分析,为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适配相应的指导意见。目前对于体医融合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主要在于运动处方、AI技术指导、科技设备平台等方面。运动处方是体医融合的重要应用实践方式,不同人群适合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环境都有所区别,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发育情况、身体机能特征也大不相同。对于普通人群可以直接利用具体的体测数据和体检数据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但是慢性病患者的指导中要格外注意一些问题,如患心脑血管的患者在运动中的心率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立即停止运动。AI技术指导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AI远程指导群众的运动过程,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支持下,远程对患者的运动过程做出指导,指导患者的动作,从设备反馈的数据中分析患者当时的生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即时性指导,根据实时反馈的生理数据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在科技设备平台方面目前有较为显著的是神经反应性平台相类似的产品,但是该产品目前多用于运动员选材,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中有较为突出的作用。运动员的神经反应速度在绝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后天训练带来的改变往往是有限的,所以在选材中要注意运动员的神经反应速度,但是传统的方式总会有一定的人为误差性,借助科技仪器与科技平台的数据操作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为误差的发生,极大地增强了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常见的线上学习,互联网、电视、新媒体等文化知识传播方式都是目前常见的线上学习途径,较为正式的是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和公开是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之一。通过移动互联网与电脑上的软件平台传递给群众,同时居民可反馈自主的学习与锻炼情况,随后平台会智能制定出适合居民的个性化锻炼方式与学习计划。如国家体育总局与旅游卫视出品的《健生堂》节目,倡导全民运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节目邀请了各领域专家传授经验,普及新兴的运动健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的工作开展中可以学习、借鉴一些有利于发展的方式,思考自身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这将成为我国体医融合在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中发展的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世强,李丹.基于体医融合的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4(12).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7

一、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医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医学院学生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学习压力比较大,本身体育课的开展就可以有效促进医学院学生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而应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之后,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同时可以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实现一举两得的学习效果,这比脱离体育课程专门给学生讲解枯燥的医学知识的教学效率要搞,而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医学院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让他们在相对生活化、相对轻松愉快的教学场景下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二)提高医学院学生专业诊疗技术。我国是体育大国,对于专业的体育医疗的需求较高,但是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专业的体育医疗分诊学习,学生在参加实践工作之后遇到一些类似问题往往不能很快速地进行处理,而在医学院体育课程中应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的话,学生边学习体育项目,就可以边了解相关的损伤可能性,并随时掌握最快速的诊疗方法和救治办法,可以促进体育医疗的发展,也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诊疗技术,有助于其在未来工作中竞争力的提高。(三)提升医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中,不同科的教学划分的十分清楚,学生在学习时也往往是把自己归为某一科的学生,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医院工作中,内外科的诊疗在某些时候是不分家的,有时候内科大夫也必须要会处理一些外科伤口,外科大夫也必须了解相应的内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做出医学判断。而且,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建立了全科医学科室,虽然我国还没有全科医学专业,但是未来全科医学的发展仍是一个趋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融合医学专业知识,可以让医学院的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医学知识,形成综合性的医学学习理念,并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能力。(四)促进体育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医学院的体育教学中应用体医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医学院的师生开展体育医学的研究,因为教师必须要开展体育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为学生制定校本课程和教学大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相关的研究,也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而且我国在体育医学科研方面的研究相比国外要少很多,所以体育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医学院的发展来说也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二、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的开展

(一)教学内容的融合。医学院体育教学中体医结合模式的应用首先就是要改革体育课程的内容,原有的纯体育教学模式将变为体育+医学相结合的模式,相应的教学内容除了单纯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之外,还可以将体育医疗、医学心理、康复医学、医务监督、运动伤病与防治、体育卫生与健康等内容融合其中。在融合了这些医学内容之后,体育课程将成为一门新型的课程,甚至说可以成为医学院的特色课程。基于体医结合,医学院也可以开展一些新的医学研究。一开始进行体医教学结合时,可以从以上的这些医学课程中选取部分进行融合,逐渐建立起体医结合的教学体系。(二)教学形式的创新。在融合了医学的教学内容之后,医院院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从单一的运动场上由体育教师进行授课,变革成为体育和专业的运动医学方面的教师交替授课的形式,体育教师需要和医学教师进行合并备课,医学教师需要根据体育课的进度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之后,医学院也可以加强对体育教师在体育医疗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体育教师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体育医疗教学任务,比如运动损伤防治方面的教学内容等。也可以采取体育必修+医学选修的方式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选修人数开设医学课程,比如每门医学课程人数必须超过60人方可开课,低于60人的合并到其他课程中,并取消这门课程的开设,从而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医学院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基于体医结合进行创新,将原来只针对体育成绩的评价转变为体育+体育医学方面的综合评价,二者在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可各占一半,从而督促学生在体育和体育医学方面进行平衡学习和发展。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评价计分的方式,而不采取考试的方式,这样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勤率,让学生更加重视对体育医学内容的学习。而且在对学生的体育医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实践评价模式,模拟各种受伤场景,让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急救回答,并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考评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方式上也可以创新多元主体评价,让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8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用于在职培训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用于个人和家庭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流动的投资。我国学者将上述理论归纳为医疗保健的投资;教育的投资;迁移投资。研究认为“教育的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头等重要的投资。因为健康投资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医疗保健投资是其他两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医疗保健投资是“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营养等进行投资,以此来恢复、维持或改善、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和精力),增进健康水平,这种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低水平生活导致健身观念淡薄

按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家庭的尺度,企业职工均在60%以上,属于贫困线,属于体育低消费群体。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2)

统计结果证明,企业职工收入与体育锻炼的内容、目的、地点、时间、次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锻炼目的、锻炼次数非常相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优越,体育消费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们的体育习惯、生活节奏、余暇时间、体育观念、社会环境等都与体育消费有关。应该说,体育消费行为既是生活水平的缩影,又是人们体育健身观的折射。

2.不良心态影响健身观念形成

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压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虑心理5.1%,其他心理状态的365人,占43.6%。

体育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竞争缩影”,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体制、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据社会学专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体育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下岗浪潮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动因素,发展体育运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之所以强调体育健身的作用,是因为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体育锻炼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它投资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本配置的需要寻找合适的物质资本,最大限度的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较好把握从新配置人力资本的再就业机会。

2.调整不良心态,拓宽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

现代企业职工压力大,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态,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不良的心境,导致无形中缩小就业的渠道,缩小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通过体育服务工程进行情感解困工作,调整不良心态,使之产生和形成与社会一致的心理。因此,企业职工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把就业看成是一场智力、体力、心理上的竞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潜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健康观念,加速人力资本投资

要树立健身观念,消除健康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支出的旧观念,主动积极的进行健康投资,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要主动锻炼、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创业储备本领。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职工的健康存量、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健康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创业的基础储备增加,从而有利于产出增加,个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种成本性投入。企业职工自身还应从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来提高对健康投资的认识。

4.发挥体育的健身作用,开展“体育服务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体育作纽带和桥梁促进创业工程实施,吸引广大企业职工参与,以达到关心引导、交流情感、开阔渠道、稳定大局的目的。“体育服务工程”的内容包括:体育进万家活动;与企业职工联手健身活动;多帮一、多带一健身活动;健身广场活动;健身小区活动;健身家庭活动;社区体育竞赛等项健身活动。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体育服务工程”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京),1998

[2]倪同云: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3]吴国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梁进等: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经济学研究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9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及的“《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却背道而驰,不断下滑。《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一书中叙述到:“自从07年颁发中央7号文件,全力提高青少年体质以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滑20多年的势头有了改变。”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连世说,这些“改变”包括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与中学生相比,被“改变”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多项运动项目显示,中学生的数据目前都已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依然持续下降”;“多项身体素质检测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青少年总体的体质状况与欧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早在十多年前,“体医结合”这一概念已被人们所熟知,可以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体医结合”是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体质下降是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到遗传基因、膳食营养、合理运动、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任何领域出现短板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所说: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过错,而不是孩子们的过错。因此,健康不仅是青少年个人身体发展变化的结果,社会及其制度亦对之产生影响并负有主要责任。

2.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体育工作蕴含着健康与教育两大国家战略,是这两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如何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健康指标,考验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2.1强化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身体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呈现为一条生命曲线。婴儿、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身体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机能水平与生命样态。基于身体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学校体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调节身体的退化与异化,进而优化身体的生长发育,延缓衰老,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青少年虽处于身体的上升期,也要对不同的生命周期有所了解,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发展不同的身体能力,柔韧、力量等基本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其自身的敏感期,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才能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2.2对青少年的“健康第一”教育不可缺位。2013年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意味着每100个人中不到10个人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非常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一头连接健康手段,一头连接健康知识,既自成体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养成。学校体育要进一步丰富“健康第一”的内涵,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技能。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3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教育不可缺失。纵观目前世界各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由医学知识进步和医学技术提高所催生的国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不断地缩小。当医疗手段对提高国民健康的贡献日趋微弱之时,非医疗手段的作用与价值便获得时代青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传授相关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最本质上就是要扼守住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上游关口,注重预防。《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表明,我国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不主动体育锻炼率达72.2%。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实际上,运动不足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它还涉及到运动技能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要求学生达到的“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是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推手,过去的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运动技能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运动技能除了本能性动作之外,其他动作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传授所习得。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3.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形态,在推进“健康中国”,尤其是以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健全人格当中,既可为又不可为。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医学相结合,和社会相结合,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依然需要体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工作方法,以医学和教育的理论为指引,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大众健康的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医学院校体育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研究—生理学、保健学视角下的体医结合尝试[J].体育世界,2014,9(9):131-132.

[2]王海等.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2(32):78-81.

[3]王瑜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内容研究[J].运动,2016,9(146):132-133.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骨密度;体育锻炼;体成分

骨密度是衡量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随着身体功能的衰退〔1,2〕,骨密度会随之下降,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并且发生骨折等疾病的风险增加。对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分析和调整,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有效的锻炼和饮食等调控方式,对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调节,能够为老年人身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3〕。体育锻炼作为对人体影响较大的方式,与老年人的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具有密切关系,调研分析老年人骨密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引导和促进老年人开展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4〕。本研究主要分析老年人骨密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从社区内选取16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入组老年人分为体育锻炼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5.31±3.29)岁。对照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65.78±3.64)岁。纳入标准:(1)签署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2)年龄在60周岁以上;(3)无语言表达能力障碍。排除标准:(1)严重疾病需要长期卧床者;(2)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者;(3)患有老年痴呆者。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在日常生活中未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组在科学锻炼计划的指导定期开展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并由社区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对两组老年人的骨密度、超声速度、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脂含量和体脂百分比进行测定。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对骨密度进行测量,选取腰椎、前臂和髋部作为测量部位实施扫描,对两组老年人的骨结构进行检测;通过定量超声骨质测量方法测定超声传导速度,通过超声振幅衰减系数与硬度指数对老年人的骨密度值进行反映,选取跟骨作为测量部位。体成分测定方法为:受检人员赤脚站立于脚电极上,使用计算机对受检者的个人基本资料进行核实比对;受检者手握电极,双臂向前,与身体呈30°,维持静止不动状态,在输入受检者的姓名、年龄与性别后开始实施检测,检测的结果传送并由计算机进行保存和数据处理。1.3观察指标。对两组骨密度和超声速度进行检测并对比;分别对两组老年人的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脂含量和体脂百分比进行检测。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骨密度和超声速度比较。体育锻炼组骨密度和超声速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体成分比较。体育锻炼组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去脂体重、肌肉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3老年人骨密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分析。老年人骨密度指标与运动锻炼情况呈显著正相关(r=0.658,P=0.019)。

3讨论

3.1骨密度相关概述。骨密度的全称为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骨骼也随之生长直至最后衰老,这属于人体生长的正常生理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的骨量也有所差异,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正常人体在30岁之前属于骨矿物质密度增加阶段,人体的骨密度随着生长而上升;30~40岁阶段,骨骼的生长达到相对平衡的状况,骨密度处于最高阶段,也就是常说的峰值骨量;在这一时期过后,骨量开始逐渐丢失,骨密度随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人体的骨骼矿物质密度同骨骼强度及内环境稳定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为评价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5,6〕。骨骼矿物质密度除了因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之外,在病理状态下,部分药物也能够导致骨矿物质含量的变化,对人体骨矿物质含量进行定量测定是现代医学的重要临床研究课题。一般的骨密度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骨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来直接获得以钙为主的骨矿物质的准确含量,在此基础上,对骨骼生理、病理、人体衰老的程度及疾病诊断进行判断和研究〔7,8〕。正常人骨密度和性别、年龄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同年龄条件下,女性的骨密度相对低于男性。骨密度数据指标的变化为疾病诊疗及不同原因所致的骨矿物质含量改变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3.2老年人骨密度检测的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各项身体功能均会出现下降,骨骼强度也是如此,在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因素中,骨质疏松和骨折等是重要的内容。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均有骨质疏松症状的存在,我国60~69岁老年妇女的骨质疏松发生率达到50%~70%,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状况较为严峻〔9〕。骨质疏松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骨骼矿物质的流失是无声无息的,并不会特别引起重视。对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能够对其骨骼生理、病理等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对于检查诊断全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9〕。尤其是对骨质疏松来说,骨密度测量能够对治疗前后的人体骨量变化进行反映,在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中起到科学、客观的作用。通过对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测量,能够对骨折的风险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控,通过饮食、体育锻炼等方式,对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适度地调节,进而对骨质疏松等疾病进行防治。3.3体育锻炼与老年人骨密度的相关性体育锻。炼与人体的骨矿物质含量具有密切的关系,相较于一般人来说,运动员的桡骨和脊柱的骨矿含量明显较高,在摄入钙含量相同的条件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其骨骼健康状态显著优于不活动的人。骨科研究〔10,11〕证实高钙饮食人员的平均桡骨骨矿含量明显高于低钙饮食人员,而活动量大而低钙饮食的人员能够保持较好的骨骼指数。因此,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骨量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开展规律性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骨密度和超声速度指标方面,与未开展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具有显著的差异,老年阶段是估量衰减较快的时期,体育锻炼能够对骨骼衰老起到减缓作用,并有效地防控老年人骨量的下降,使骨密度保持在较高的数值。一般来说,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能够使老年人的骨密度得到提升,体育锻炼与老年人骨密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够对骨密度的维持和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3.4体育锻炼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机制。人体的骨骼与肌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当人体的肌肉力量发生改变时,骨骼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老年人的肌肉会发生收缩,进而产生间接的拉力、剪切力及挤压,这些作用力将会作用于骨骼上,并促进骨骼产生适应性。体育锻炼产生的机械应力作用到骨骼上,进而使骨骼的形态与结构均发生变化〔10,11〕。骨细胞是骨骼基本的机械感应单位,其主要存在于骨陷窝中,通过细胞间隙进行互相联系,当外界机械应力作用于骨骼时,骨小管基质会激活骨细胞上的机械应力,进而促进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变化,使其形成平衡状态,进而影响骨组织的变化,促进骨组织胶原和DNA的增加,从而使骨皮质和骨量产生增长,促进老年人骨密度的增加。另外,体育锻炼对骨密度的强化作用,还与维生素D及钙离子具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体育锻炼需要在室外环境中开展,在阳光照射的作用下维生素D的形成会增加,对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离子的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助于骨量的增加,对于促进老年人骨密度提升和相关疾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定期开展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其胃肠道的蠕动会得到促进,相对来说分泌出更多的消化液,进而使身体对钙离子和磷离子的吸收功能得到强化〔12,13〕。除此之外,骨密度的增加能够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强化,促进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完善与强化,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3.5通过运动锻炼强化老年人骨密度的建议。老年人定期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其骨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改善骨质水平、防治骨质疏松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合理的体育锻炼还能够使老年人的身体成分得到优化,促进身体结构的合理性,对老年疾病起预防作用。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开展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骨密度和身体功能进行调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开展,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等多方力量的协助与指导,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提供保障。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建设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渠道使老年人及其家属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增加资金与人力投入,为老年人体育锻炼场所与器材设备提供保障,使得老年人能够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开展体育锻炼〔14,15〕。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大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调研和指导力度,发挥医疗机构在体育锻炼指导方面的专业性。医务人员通过定期到社区开展宣传讲座等方式,能够使老年人对体育锻炼产生科学的认知,同时对老年人的体育锻炼频率和内容进行指导,消除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误区,以更加科学、安全、有效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同时,医疗机构还要强化对医疗器械与技术的完善,为老年人身体指标检测和体育锻炼指导,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并加大对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家庭成员是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动力与成效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家属要对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进行鼓励和支持,促进老年人定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同时帮助其做好相关运动准备和身体功能检测等工作,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安全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