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十篇

时间:2023-03-31 16:30:57

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篇1

乙方: (认 购 人)

经甲方同意,乙方通过充分了解,自愿认购公司股权 股。双方在办理购股手续同时签属如下协议:

一、该股权持有人享有公司全部股东权益,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并享有公司股权的增值收益和利润分红。

二、乙方同意并委托甲方承办日后股票在境外上市操作交易服务。

三、甲方负责为乙方承办境外上市工作相关事宜,包括在美国股票托管、开设资金账户、并代表乙方在境外上市的有关交易交割事宜。

四、为便于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交割,遵照中介机构的要求股权原件要由美国股票证券托管公司管理,便于股票交易时办理相关手续。

五、甲方承担股票上市前在美国办理的股票登记、托管、银行开户首次发生的费用,并承办美国上市相关股票手续。待美国登记、托管、银行开户及中国外币开户统一办理完毕后,乙方持甲方发给的股权确认书到公司领取在美国办理的股票及相关手续(即:股票副本复印件、股票登记回单、股票托管回单及国内股票外币开户账号)。

六、乙方在股权交易、挂失、私下转让等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甲方负责代收代办服务。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备一份。

甲方:吉林省永超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

甲方:

乙方:

现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达成本 协议书 ,并郑重声明共同遵守 :

一、甲方 同意乙方向甲方所属的境外母公司注资(以下所提到的境外母公司均指要在境外上市的该公司)。

二、乙方向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注资(即股权投资):

1、 注资方式:乙方将以现金的方式向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注资,注资额为rmb ,所占该境外母公司股权为 %。

2、 注资期限:乙方可以一次性全额注资或者分批注资,如若分批注资则须符合下列规定: 每月 注入 即 %, 注资 期限共 个月, 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次月 号起算。 乙方须在该规定的期限内注入所有资金。

3、手续变更:甲方可以采取增资或者股权转让的方式吸收乙方注入的资金,且甲方须在乙方注入所有资金rmb 后 个工作日内完成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

4、 股权的排他性和无瑕疵:甲方保证对其拟增发或转让给乙方的股权拥有完全处分权,保证该股权没有设定质押,保证股权未被查封,没有工商、税务问题,并免遭第三人追索,否则甲方应当承担由此引起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5、 费用承担:在本次股权投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如见证、审计、工商变更等),由甲方承担。

6、违约责任:

如乙方不能按期支付股权投资款,每逾期一天,应向甲方支付逾期部分转让款的万分之

的违约金。如因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损失,乙方支付的违约金金额低于实际损失的,乙方必须另予以补偿。

如甲方不能如期办理变更登记,或者严重影响乙方实现订立本协议书的目的,甲方应按照乙方已经支付的股权投资款的万分之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如因甲方违约给乙方造成损失,甲方支付的违约金金额低于实际损失的,甲方必须另予以补偿。

7、 退出机制:如若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最终没有在境外成功上市,乙方须向甲方按乙方的实际注资额转让所占该境外母公司的股权。

三、 甲方的 其他 责任:

1、 甲方 应指定专人 及时、合理地向乙方提供乙方在履行咨询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证件和法律文件资料 。

2、 甲方 对 其 提供的 一切 证件和法律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承担全部责任。

四 、乙方的 其他 责任:

1、乙方 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照规定从事企业 信息咨询服务 工作。

2、乙方 对 甲方 提供的证件和资料负有妥善保管和保密责任, 乙方 不得将证件和资料提供给与 本次咨询服务 无关的其他第三者。

五、 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信息撰写材料,甲方确认无误后签名盖章,意味着甲方认可乙方撰写的材料符合甲方的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如果因为材料不真实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甲方承担,与乙方无关。

六 、 由于 不可抗力 因素,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或者罢工、政府强制措施、政府政策变更等原因而影响本 协议 的执行,双方不负违约责任,根据事故影响的时间可将 协议 履行时间相应延长,并由甲乙双方协商补救措施 。

七 、 甲乙双方 在执行协议中发生的一切争执应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股权投资篇2

乙方:

现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意愿达成本 协议书 ,并郑重声明共同遵守 :

一、甲方 同意乙方向甲方所属的境外母公司注资(以下所提到的境外母公司均指要在境外上市的该公司)。

二、乙方向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注资(即股权投资):

1、 注资方式:乙方将以现金的方式向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注资,注资额为rmb ,所占该境外母公司股权为 %。

2、 注资期限:乙方可以一次性全额注资或者分批注资,如若分批注资则须符合下列规定: 每月 注入 即 %, 注资 期限共 个月, 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次月 号起算。 乙方须在该规定的期限内注入所有资金。

3、手续变更:甲方可以采取增资或者股权转让的方式吸收乙方注入的资金,且甲方须在乙方注入所有资金rmb 后 个工作日内完成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

4、 股权的排他性和无瑕疵:甲方保证对其拟增发或转让给乙方的股权拥有完全处分权,保证该股权没有设定质押,保证股权未被查封,没有工商、税务问题,并免遭第三人追索,否则甲方应当承担由此引起一切经济和法律责任。

5、 费用承担:在本次股权投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如见证、审计、工商变更等),由甲方承担。

6、违约责任:

如乙方不能按期支付股权投资款,每逾期一天,应向甲方支付逾期部分转让款的万分之

的违约金。如因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损失,乙方支付的违约金金额低于实际损失的,乙方必须另予以补偿。

如甲方不能如期办理变更登记,或者严重影响乙方实现订立本协议书的目的,甲方应按照乙方已经支付的股权投资款的万分之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如因甲方违约给乙方造成损失,甲方支付的违约金金额低于实际损失的,甲方必须另予以补偿。

7、 退出机制:如若甲方的境外母公司最终没有在境外成功上市,乙方须向甲方按乙方的实际注资额转让所占该境外母公司的股权。

三、 甲方的 其他 责任:

1、 甲方 应指定专人 及时、合理地向乙方提供乙方在履行咨询服务过程中所必须的证件和法律文件资料 。

2、 甲方 对 其 提供的 一切 证件和法律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承担全部责任。

四 、乙方的 其他 责任:

1、乙方 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照规定从事企业 信息咨询服务 工作。

2、乙方 对 甲方 提供的证件和资料负有妥善保管和保密责任, 乙方 不得将证件和资料提供给与 本次咨询服务 无关的其他第三者。

五、 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信息撰写材料,甲方确认无误后签名盖章,意味着甲方认可乙方撰写的材料符合甲方的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如果因为材料不真实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甲方承担,与乙方无关。

六 、 由于 不可抗力 因素,如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或者罢工、政府强制措施、政府政策变更等原因而影响本 协议 的执行,双方不负违约责任,根据事故影响的时间可将 协议 履行时间相应延长,并由甲乙双方协商补救措施 。

七 、 甲乙双方 在执行协议中发生的一切争执应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八 、 协议的生效及其它:

1 、 本协议签字盖章 和授权代表签字后 即时生效。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具有同等效力 。

2、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地址: 地址:

授权代表人(签字): 授权代表人(签字):

股权投资篇3

初始计量的变化主要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不是暂时性的。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看,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购买。合并方编制财务报表时,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起,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都强调了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核算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规定的,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后续计量的变化

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的变化引起的。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不再属于“长期股权投资”,而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处理,应归并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中进行核算。这种核算范围的变化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核算方法的转换变得更复杂了,主要涉及到如下核算方法的转换:一是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二是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三是金融资产转为按权益法核算;四是金融资产转为按成本法核算;五是权益法转为按金融资产核算;六是成本法转为按金融资产核算。其中后四种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与以前相比会计处理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金融资产转为按权益法核算

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例题1:2014年1月1日,W公司以银行存款200万元购入乙上市公司10%的表决权股份,W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4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220万元。2015年5月20日,W公司又以300万元的价格从乙公司其他股东取得该公司15%的股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W公司能够派人参与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W公司对该项股权投资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日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280万元。2015年5月20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0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影响。在此只分析W公司追加投资时的会计处理,在此之前的会计处理略:(1)2015年5月20日W公司追加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0贷:银行存款300(2)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3)2015年5月20日W公司追加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58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400万元)的份额(580-2400×25%=-20),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2、金融资产转为按成本法核算

根据修订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

3、权益法转为按金融资产核算

根据修订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例题2:2014年1月1日,W公司以银行存款1000万元购入丙公司30%的股权,W公司对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2015年5月20日,W公司出售其持有的丙公司15%的股权,出售股权后W公司持有丙公司15%的股权,对丙公司不再具有重大影响,改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出售取得价款为650万元,假如出售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构成为:投资成本1000元、损益调整10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50万元。剩余15%的股权公允价值为550万元。(2)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3)根据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即W公司在处置时应将其他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会计处理为: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贷:投资收益50要注意的是,这里视为将全部长期股权投资终止确认了,结转的其他资本公积是50万元,而不是25万元。

4、成本法转为按金融资产的核算

股权投资篇4

关键词:股权投资;股权转让;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D99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75-02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股权投资分类及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下,为便于规定会计核算方法,对外投资主要分为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长期股权投资也是金融资产的内容之一,但为了便于会计计量方法的规范,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准则。

(一)新准则下投资的主要分类及计量

第一,金融资产的分类及计量。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根据对金融资产投资交易的持有意图的不同,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新准则下,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原准则规定,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量,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于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相关的跌价准备。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原准则规定,长期债权投资的成本,考虑每期应计利息及溢折价摊销金额后的账面价值计量;对于溢折价的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第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及计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投资;二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他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公司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公司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在实质上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在实质上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二)股权投资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差异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特别是投资收益的纳税问题上,会计制度规定和税法规定存在着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两种后续核算方法下的收益计量不同。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核算方法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企业在取得股份后,其账务处理应根据其投资在被投资企业资本中所占比例和所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决定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计量方法来看,成本法在投资收益已实现但未分回投资收益之前,投资企业的并不反映其实际已实现的投资收益;而权益法无论投资收益是否分回,均在投资企业账面体现和计量。税法规定的投资收益确认时间为: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企业确认分配红利的日期确认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同于会计核算的成本法,也不同于会计核算的权益法。在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出售金融资产中,除国债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但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外,其他资产的收益税法规定与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一致。第二,持有与转让收益计量的不同规定。按照会计准则,股息性所得仅限于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中取得的分配额。而税法规定,股息性所得是指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税后累积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中取得的分配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全部投资所得,一律都在投资企业的账面反映。税法规定,企业股权性投资的持有收益是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分配取得的,原则上应避免重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处置股权投资的转让收益,应全额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中。

二、税法对股权投资及转让的相关规定

(一)股权投资所得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积未分配利润和累积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的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法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分配非货币性资产,在所得税处理上应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分配两项经济业务,并按规定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股票票面价值确定投资所得。被投资企业对于投资企业的分配支付额,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97号)文件规定,股权转让收益或损失=股权转让价-股权成本价。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以不超过被持股企业账面分属为股权转让人的实有金额为限),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按照《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一般的股权(包括转让股票或股份)买卖中,应按国税发[2000]118号有关规定执行。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不得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只有在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应按照国税发[1998]9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

三、股权投资及转让的税收筹划方法

(一)股权转让前先分配盈余。按照国税函[2004]390号的相关规定,如果投资企业打算将拥有的被投资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对外转让,且股权转让前企业保留较多盈余未实现分配,则将会导致股权转让价格增高,则很有可能造成本应享受免税或补税的股息性所得转化为应全额并入所得额征税的股权转让所得。因此,对于欲转让长期投资股权的企业而言,保留利润不分配导致股息转化为资本性利得,对企业是不利的。为了实现合理避税,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其在被投资企业的影响先由被投资企业进行利润分配然后转让股权,以达到减轻所得税费用的目的。

(二)增加利用股权达到95%以上的股权整合方法。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规定: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9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97号)第三条(五)款规定:股权转让价是指投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如被持股企业有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因此,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可以通过将股权整合的办法,转让方首先对股权进行重组,使被转让股权比例为95%以上,然后将重组后的股权进行转让,这样股权转让所得视为股息所得,可以免交所得税。

作者单位: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作者简介:王林元(1972.04-),男,汉,甘肃省武威市,会计师(中级),经济师(中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电力企业投资与筹融资运用及效率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庆红.“刍议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

[2]温晓琴.“我国股权转让税收筹划研究”[J].《辽宁经济》,2007.8

[3]陈瑜.“浅谈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理论”[J].《福建税务》,2008.1

股权投资篇5

一、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的所得税处理企业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当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超过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应按《通知》规定将其分解成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其超出的差额应先计缴所得税,扣除应交的所得税后的余额则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反之则将该差额确认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待对该项投资处置时,再将其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中。[例1]a公司以固定资产对b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其投资额占b企业注册资本的18%,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33%。a公司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750000元(不考虑折旧),资产评估价值780000元。(a公司对b企业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b企业在接受a公司投资后的两年内未发放任何形式的股利)。会计处理分析如下:

(1)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额=780000—750000=30000元

(2)评估增值应交所得税=3000033%=9900元

(3)资本公积准备=30000—9900=20100元

初始投资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780000(分录1)

贷:固定资产75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201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900

待以后a公司处置该项投资时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20100(分录2)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20100

另外,按《通知》规定,如果上述资产转让所得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个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如上例中a公司的应交所得税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在今后三个纳税年度内分期缴纳的话,则其分录应编制如下:

初始投资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780000(分录3)

贷:固定资产75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20100

递延税款9900

>摊转各期应交所得税

借:递延税款3300(分录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0

待以后a公司处置该项投资时,再编制分录2。

二、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所得税处理

(一)若企业将其股权投资进行转让,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

[例2]承[例1],二年后a公司将该投资转让,获得转让价款800000元(二年内公司未追加投资,也未获得任何形式的分配)。则转让股权分录:

借:银行存款800000(分录5)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780000

投资收益——股权投资转让收益20000

股权转让所得应交所得税=2000033%=6600元,应编分录:

借:所得税6600(分录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00

同时,结转资本公积准备,编制分录2。

(二)若企业将其股权进行转让,转让损失可在所得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内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例3]承[例1],若a公司以760000元将该股权进行出让,则出现股权转让损失,应编分录:

借:银行存款760000

投资收益——股权投资转让收益20000(分录7)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780000

同时结转资本公积准备,编制分录2。上述出现的股权转让损失,a公司可按《通知》的规定在有关纳税年度获得税前抵扣,a公司应注意对相应年度的利润总额进行纳税调整。值得一提的是,《通知》中还规定,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的,其差额视同投资成本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若该差额继续超过投资成本时,其超过部分应视为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收益,并入企业的应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4]承[例1],若上述a公司在投资后的第一年,从b企业分得股利分别为700000元和800000元,且b企业在接受a公司投资后无任何盈余和亏损。

1)第一种情况,分得的股利700000元小于投资的账面成本,故可直接冲减投资成本,编制分录略;

2)第二种情况,分得的股利800000元超过投资成本20000元(800000-780000=20000元),故其中的780000元冲减投资成本,另20000元则视同股权的转让所得,并入企业的应税所得,计缴所得税。编制分录:<br>

借:应收股利——b企业800000(分录8)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780000

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20000

股权投资篇6

案例:甲公司持有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出资和后续变化以及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情况如下:2008年初,甲公司和乙公司分别出资4043400元和14956600元,共计19000000元组建丙公司。甲公司对丙公司的投资比例为21.28%,甲公司对该项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2008年,丙公司亏损-56028.45元,甲公司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益-11922.85元(-56028.45×21.28%)。2009年1-6月,丙公司亏损1858186.09元,甲公司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益-395422元(-1858186.09×21.28%)。2009年6月,自然人车某和李某分别出资1000000和400000元,向丙公司增资,按丙公司净资产评估结果19003800元,以1:1.0002的比例确认实收资本,车某和李某所出资分别折合实收资本999800元和399920元,出资额与折合实收资本额之间的差额280元计入资本公积。增资后,丙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20399720元。甲公司持有丙公司股权比例由21.28%降为19.82%,甲公司对该项投资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以该项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636055.15元(4043400-11922.85-395422)作为对丙公司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2009年7月到2010年8月,丙公司亏损8974051.83元,账面净资产余额9511733.63元。甲公司由于采用成本法核算,没有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2010年8月底,丙公司对实收资本进行调整,按照账面净资产额作为新的实收资本额,账面净资产额与新的实收资本额的差额作为减资额,丙公司减资10888266.37元,减资后实收资本为9511733.63元。减资后各股东股权比例不变,即甲公司持有丙公司股权比例仍为19.82%。甲公司没有对减资进行账务处理。丙公司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2010年12月,甲公司对丙公司增资28000000元,按照1:1折合为实收资本,丙公司实收资本变更为37511733.63元(9511733.63+28000000),其中甲公司出资份额为29885307.43元(9511733.63×19.82%+28000000),占总股本79.67%。2010年12月甲公司对丙公司增资2800万元后,甲公司对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变成 31636055.15 元(3636055.15 +

28000000)。在不考虑丙公司2010年9到12月损益情况下,甲公司编制所有者权益合并抵销分录:

借:实收资本37511733.63

商誉1750747.72

贷:长期股权投资 31636055.15

少数股东权益 7626426.20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甲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的核算方法是否正确,包括应该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以及改变核算方法的时机是否适当。二是成本法核算或权益法核算时的后续计量,以及核算方法改变时对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是否准确。三是成本法核算时,是否需要对被投资单位的经营亏损提取减值准备,以及如果提取了减值准备,当核算方法改变为权益法或者需要编制合并报表时,减值准备如何处理。四是被投资单位减资时,甲公司应该如何会计处理。五是甲公司通过增资分步实现对丙公司的控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一是核算方法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认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有表决权股份的比例低于20%的, 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股份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表决权股份时,一般认为形成控制,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本案例中,2008年初,甲公司投资丙公司,持有其21.28%的股份,对丙公司形成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符合准则规定。2009年6月,丙公司引入新的股东后,甲公司持有丙公司的股份降到19.82%,低于一般认为形成重大影响的持股比例20%,甲公司改按成本法进行核算,也符合准则规定。当然,如果此时甲公司在丙公司委派有董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能够对丙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则仍然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2010年12月,甲公司增资后持有丙公司股份达到79.67%,对丙公司形成实质控制,采用成本法核算,并编制合并报表,符合准则规定。所以,本案例中甲公司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都是符合准则规定的。

二是后续计量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不区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按照享有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投资企业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在本案例中,甲公司在2008年初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4043400元,由于初始投资成本与享有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相等,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008年到2009年6月,丙公司亏损1914214.54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407344.85元,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少到3636055.15元。以上甲公司的会计处理符合准则规定。2009年6月,由于丙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甲公司持股比例由21.28%减少到19.82%,需要按照此时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新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是甲公司此时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当如何计量,准则没有进一步解释。实务中对此问题存在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当时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636055.15元确认。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当时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按增资后持股比例享有丙公司资本公积的份额确认,即以3636110.65元作为新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相应增加资本公积。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当时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按增资前持股比例享有丙公司资本公积的份额确认,即以3636114.73元作为新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相应增加资本公积。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当以丙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后,甲公司持有丙公司净资产份额作为新的初始投资成本,甲公司需要按照新的持股比例享有丙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份额与已经确认的投资损益的差额调整投资损益,按照新的持股比例享有丙公司的资本公积份额调整资本公积。即以3663882.68元((20399720+280-1914214.54)×19.82%)作为新的初始投资成本,增加资本公积55.50元(280×19.82%),增加投资收益27772.03元(3663882.68-3636055.15-55.50)。笔者认为,采用第四种方式确认甲公司此时新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合理的。理由是,在权益法核算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任何变动都要进行计量,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份额始终保持相等。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在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时,应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法下的初始投资成本,此时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份额是相等的。本案例中,由于丙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甲公司享有丙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形成的资本公积,同时,由于甲公司持有丙公司股权比例发生变化,对丙公司已经发生的经营亏损分担的份额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已经确认的投资损益做出调整。《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和《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都以投资企业因为转让部分股份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的情况举例,对本案例的会计处理没有参考价值。

2009年7月到2010年12月,甲公司对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丙公司的经营损益不做会计处理,符合准则规定,但在增资控股后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按照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调整后再编制合并抵销分录。

三是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其他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也就是,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出现减值迹象,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资产可收回金额或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本案例中,2008年到2009年6月,虽然丙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是2009年6月引入新的投资者时,净资产评估价值超过原始出资额,表明甲公司该项股权投资不存在减值的问题。从2009年7月到2010年8月,丙公司亏损8974051.83元,占该公司净资产很大比重,甲公司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了减值,应该提取减值准备。2010年12月甲公司对丙公司增资时按照1:1折股,可以认为丙公司没有发生减值。

四是丙公司减资时甲公司的会计处理问题。2010年8月,丙公司实施减资,将实收资本调整为账面净资产额。对于甲公司此时的账务处理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并且丙公司净资产额没有发生变动,甲公司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另一种意见认为,甲公司应该按照丙公司减资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投资损失。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理由是,一般情况下,企业减资是将实收资本的一部分通过货币资金或其他方式返还投资者,投资企业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减资时,按照减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本案例中,丙公司由于持续经营亏损,没有能力返还投资人出资,所以实际上的处理方式相当于在宣告减资的同时,进行了未分配利润负数的分配,将分配的负利润额抵销了应当返还的出资额。该负利润的分配形成甲公司事实上的投资损失,甲公司应当依据股东会决议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在完成减资及负利润分配核算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应该等于享有丙公司账面净资产份额1885225.61元(9511733.63×19.82%),甲公司应当确认投资损失1778657.07元(9511733.63×19.82%-3663882.68或8974051.83×19.82%)。如果甲公司就该项投资已经提取过减值准备,则应该首先核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差额调整当期投资损益。

五是甲公司增资实现对丙公司控制的会计处理问题。甲公司2010年12月对丙公司增资并实现控制,符合准则规定的“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规定: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1)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以购买日之前所持被购买方的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该项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下同)转入当期投资收益。(2)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方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其在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或损失的金额。

在本案例中,甲公司以2800万元对丙公司增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增加到29885225.61元,持有丙公司79.67%的股份(29885225.61÷37511733.63)。由于甲公司出资折股比例为1∶1,表明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等。在不考虑2010年9月到12月丙公司经营损益的情况下,甲公司此时编制合并报表只需要抵销长期股权投资和丙公司实收资本,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不会形成合并商誉。案例中甲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出现合并商誉的原因在于没有对丙公司减资进行会计处理。

本案例中甲公司正确的会计处理分录如下:

2008年初投资丙公司: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4043400

贷:银行存款 4043400

2008年度确认投资损益:

借:投资收益11922.85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1922.85

2009年1-6月确认投资损益:

借:投资收益 395422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95422

2009年6月丙公司引入新的投资者: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7772.03

――其他权益变动55.50

贷:投资收益 27772.03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5.50

2010年8月丙公司减资:

借:投资收益1778657.07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778657.07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8229.89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158174.39

――其他权益调整 55.50

2010年12月甲公司增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8000000

贷:货币资金 28000000

2010年12月甲公司编制合并抵销分录:

借:实收资本37511733.63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9885225.61

少数股东权益 7626508.02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股权投资篇7

2014年财政部了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指南指出: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包含的权益成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动等。投资方应按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在备查簿中予以登记,投资方在后续处置股权投资但对剩余股权仍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我国2014年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与2011年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中的规定正好相反,但是它与2012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征求意见稿《权益法:享有被投资方其他净资产变动的份额(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的修订建议)》其一致。

一、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争议的焦点

通过对相关规定的解读,可以发现争议的焦点可以简要概括为:权益法下,投资企业股权被稀释所得的损益,应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该问题包含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投资企业在其股权被稀释前后都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始终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该问题的产生原因是被投资企业增股,在实际中,较为多见的是被投资企业发行额外的股本(增股),或者是向除投资企业的第三方单位回购自身股份等。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企业未按照被投资企业增股比例同比认股,使得投资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下降。然而原股权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新持股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增股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问题的核心在于,该差异究竟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二、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问题在实际案例中的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发生数起此类案例。例如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导致持有其股票的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与第二大股东吉林敖东各盈利十余亿元。在复星医药的案例中,由于复星医药参股公司的其下子公司国药控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复星医药计入当期损益26亿元。另外还有鲁信高新、康恩贝等企业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其中,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案例涉及金额大,影响力广,故以此为例。

(一)定向增发案例简介

根据《广发证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暨上市公告书》,2011年8月16日,广发证券(000776)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向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4526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价格为26.91元/股,募集资金净额120亿元。广发证券净资产账面价值由194.3亿元增加到314.3亿元。其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600739)持有广发证券6.25亿股,股权比例为24.93%。由于未参与此次认股,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后,其股权比例下降为21.12%。

辽宁成大2011年10月公布的三季报披露由于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公司确认2011年8月当期损益(收入)13.4亿元。

(二)广发证券控股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模拟核算

根据辽宁成大的第三季度报告,毫无疑问,辽宁成大将该笔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其具体操作如下:

辽宁成大原股权比例的账面价值为24.93%×194.3=48.44(亿元)。新持股比例下,账面价值应调整为21.12%×314.3=66.38亿元,产生差异66.38-48.44=17.94(亿元)。辽宁成大所披露的当期损益13.4亿元是税后净损益,即17.94×(1??-25%)。其中,由于股权下降24.93%-21.12%=3.81%,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81%×194.3=7.4亿元。会计分录中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投资收益”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视同为投资企业处置股权:处置收益为在新持股比例下,确认的被投资企业因股权增发而产生的净资产增加额,即21.12%×(314.3-194.3)=25.34(亿元),处置所得并非现金而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损益调整。处置成本即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下降部分的账面价值7.4亿元,二者差异17.94亿元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而在另一种方法下,差异发生时,其他均不发生变化,只将差异计入资本公积科目。会计分录中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将二者的差额视为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发生的除净损益之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该金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该做法还涉及对于资本公积账户的后续计量。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议和修订后的长期投资会计准则,应在处置时,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在广发证券的案例中,假设后续期间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仍为314.3亿元,辽宁成大以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出售其5%的股权,收到现金5%×314.3=15.72(亿元),交易费用忽略不计。此时辽宁成大持有股权16.12%,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应由权益法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还需要借记资本公积17.94亿元,贷记投资收益17.94亿元。

(三)两种不同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在财务报表层面,由于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资本公积同属权益项目,因此两种不同的方法的最大差异体现在企业的利润表中。作为财务三大报表之一的利润表的作用是综合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两种不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在差异产生的当期,利润相差巨大。在辽宁成大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其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亿元,同比增加320.31%。若是在另一种方法下,参股公司股权增发并不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但是若对投资收益进行后续重分类,当投资企业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对利润表的重大影响又会重新出现。

在市场层面,对于辽宁成大这类上市公司而言,当期净利润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之前的学者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证明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企业盈余波动与其股价波动呈现出一致性,作为盈利能力指标代表的净利润与企业股价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核算方法,施行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其股票价格。另外,当期利润的剧增使得股票与市价的比例降低,即市盈率降低。市盈率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三、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股权投资篇8

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属于股权集中型,但就总体来看,股权结构却非常复杂。国营企业往往采用的是相对控股的形式,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分散的控股形式,它们各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足。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我国市场的复杂性,这也给市场的风险评估带来了众多的不确定性。股份的持有形式有两种: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我国的股市目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非流通股持有量过大,这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流通股,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流通的股份,持股者可以在股市中自由的将自己的持有股进行交易和转让。当股票涨时,可以卖掉获利;当股票跌时,可以抛掉减少损失。但是因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所持有的是非流通股,所以当股票上涨不能卖掉以获利,仅获得虚增的账面收益;但股票下跌时企业就要承担所有的风险。非流通股在我国所占比例过高,带来众多弊端都有必要进行优化。股权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机构投资者。在股份制公司中控股的除控股股东以外,还分布有众多的中小股东,但是机构投资者是处在他们之外的一种投资控股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比单个的投资者更具优势,专业知识更强,在资金和信息量方面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能在股权投资过程中发挥监督和获利双重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发展还十分缓慢,这对于股份公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股权置换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手续复杂的问题,在股权置换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利益,还要考虑各种繁琐的条例。此外还要签署各种文件,这些繁杂的手续对于股权发展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二、优化股权投资的相关思考

我国股权投资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进行优化。股份制企业在我国虽已发展多年,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国有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许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治理理念。要实现股权投资的优化,首先要实现观念的根本改变。由于我国股权过度集中,结构复杂,给公司管理带来众多的不便。在许多的国有企业中,权利过度集中导致董事会股东、经营股东以及其他的股东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国有控股股东“一人独大”,这使得企业的其他股东对发展公司失去动力和热情,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改革,使更多的股权投资者能够参与公司的治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投资主体还是比较单调,主要是一些国有企业参与控股,然后是私人参股,像类似于投资机构的投资并不完善。所以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投资,可以是行业内的,也可以是行业外的,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总而言之,可以多方吸纳具有相当专业素养、资金雄厚以及信息量大的投资者投资。对于那些专业能力较强、资金雄厚以及信息量大的流动股投资者应该作为重点吸纳,可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积极培养这一类投资者,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这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股份制公司资金的流动主要是通过股票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股票的流通进程关系到企业的利润规模。股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股票的流通性就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获利和降低风险。所以,想要改善我国股份制企业的现状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快股票流通的进程。选择什么行业的企业,在股权投资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关系到未来股票的涨与跌,即直接与利润挂钩,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要经过多方的考察调研,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评估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能否带来丰厚利润。对于一些新兴的行业要看其潜在价值,判断未来能否为企业带来增值。就股份制公司而言,投资者最终的目的依然是获得利润实现盈利。回报是投资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所以在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所购买的股票的盈利情况和亏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来考察所进行的投资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资本回收和盈利目的,以及风险水平等等。股权投资有时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在这个过程有可能要缴纳一笔不小的税费。在投资之前,每一位投资者都应充分衡量个中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充分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否则,有可能因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总结

股权投资篇9

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即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2],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2.税法规定,无论企业在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用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单位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案例1:甲公司2004年1月1购入乙公司发行的普通股2万股,每股面值5元,共支付价款13万元,并支付了相关税费1000元,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并计划长期持有,未取得控制权。2004年乙公司获得净利润为100万元。2004年6月10日宣告按每股面值5%发放2003年度现金股利。甲公司2005年6月13日将乙公司股票2万股转让,取得价款了14万元。2004年6月10日至转让日乙公司未宣告发放股利。甲公司2004年利润总额100万元。甲、乙公司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3%、15%。

案例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004年6月10日发放2003年股利应冲减投资账面价值5000元。2004年6月13日甲公司将乙公司宣告发放的2003年度现金股利作为投资的收回,但是按照税法规定,此项应作为投资的股利性收益,企业应将其调增为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1000000×33%+5000÷(1-15%)×(33%-15%)=331059(元),投资成本也发生了差异,会计投资成本变为131000-5000=126000(元),而计税投资成本仍为131000元。故甲公司作为投资单位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4年1月1日购入股票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31000

贷:银行存款131000

2004年6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

借:所得税33105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31059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投资收益为1.4万元(14-12.6)。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转让乙公司股票,会计上的投资收益为1.4万元,而税法上的投资收益为14-13.1=0.9(万元),两者的差额为1.4-0.9=0.5(万元)。因此,企业应调减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0.5万元。故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5=99.5(万元),应交所得税=99.5×33%=32.835(万元),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2005年6月13日:

借:银行存款1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26000

投资收益14000

借:所得税3283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28350

二、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

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投资的账面价值。采用权益法,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相应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益。”[3]

2.税法规定:与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时的相关规定一样,即被投资单位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单位才确认投资所得。凡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接第11页)案例2:甲公司2004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股票20万股,每股面值5元,共支付价款125万元,取得乙公司30%的股权,并计划长期持有。2004年乙公司获净利200万元,2005年5月1日宣告按每股面值5%发放2004年度现金股利。2005年乙公司亏损100万元。甲公司2005年度利润总额为100万元。甲、乙公司所得税税率均为33%。

案例分析: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004年末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200×30%=60(万元)。2004年末,会计上增加投资账面价值并相应确认了投资收益,但是税法不确认投资账面价值的增加额,也不确认投资收益。2004年末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故应纳税所得额为100-60=40(万元),应交所得税为40×33%=13.2(万元),该投资的会计成本为125+60=185(万元),而该项投资的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应在备查簿上作相关记录。

2004年1月1日购入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250000

贷:银行存款1250000

2004年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600000

借:所得税132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32000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甲公司采用权益法,2005年5月宣告分派股利,冲减投资账面价值20×5×5%=5(万元),2005年末应确认的投资损失=100×30%=30(万元)。但是根据税法规定。2005年5月宣告发放的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时,会计上将其作为投资额的回收,而税法上将其作为股利性收益。故该项投资会计成本为180万元(185-5),税法上确认投资的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应在备查簿登记。

2005年末,乙公司亏损,会计上规定将其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减少会计利润,并调减投资账面价值;税法规定,此项损失不得作为投资企业当期损益,也不得冲减投资成本。投资会计成本150万元(180-30),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也应在备查簿上作相应记录。税法上不确认的投资损失30万元,应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100+30=130(万元),应交所得税为130×33%=42.9(万元),甲公司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2005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50000

2005年末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3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300000

借:所得税429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29000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成本法或权益法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就应相应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盖地,陈珩.纳税调整及案例说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王伶.快速掌握2006年企业会计具体准则[M].中信出版社,2007.

股权投资篇10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纳税调整

由于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目的不同,在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投资成本等方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引起投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的不一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入账时是按投资成本价以计量的,但以后的财务处理,根据投资企业所持有股份占被投资单位股份总额比例高低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力大小程度不同,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

“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1]两种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是:(1)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2)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一、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

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时,“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即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2],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2.税法规定,无论企业在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用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单位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案例1:甲公司2004年1月1购入乙公司发行的普通股2万股,每股面值5元,共支付价款13万元,并支付了相关税费1000元,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并计划长期持有,未取得控制权。2004年乙公司获得净利润为100万元。2004年6月10日宣告按每股面值5%发放2003年度现金股利。甲公司2005年6月13日将乙公司股票2万股转让,取得价款了14万元。2004年6月10日至转让日乙公司未宣告发放股利。甲公司2004年利润总额100万元。甲、乙公司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3%、15%。

案例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004年6月10日发放2003年股利应冲减投资账面价值5000元。2004年6月13日甲公司将乙公司宣告发放的2003年度现金股利作为投资的收回,但是按照税法规定,此项应作为投资的股利性收益,企业应将其调增为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1000000×33%+5000÷(1-15%)×(33%-15%)=331059(元),投资成本也发生了差异,会计投资成本变为131000-5000=126000(元),而计税投资成本仍为131000元。故甲公司作为投资单位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4年1月1日购入股票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31000

贷:银行存款131000

2004年6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

借:所得税33105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31059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投资收益为1.4万元(14-12.6)。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转让乙公司股票,会计上的投资收益为1.4万元,而税法上的投资收益为14-13.1=0.9(万元),两者的差额为1.4-0.9=0.5(万元)。因此,企业应调减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0.5万元。故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5=99.5(万元),应交所得税=99.5×33%=32.835(万元),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2005年6月13日:

借:银行存款1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26000

投资收益14000

借:所得税3283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28350

二、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

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投资的账面价值。采用权益法,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相应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益。”[3]

2.税法规定:与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时的相关规定一样,即被投资单位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单位才确认投资所得。凡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上接第11页)案例2:甲公司2004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股票20万股,每股面值5元,共支付价款125万元,取得乙公司30%的股权,并计划长期持有。2004年乙公司获净利200万元,2005年5月1日宣告按每股面值5%发放2004年度现金股利。2005年乙公司亏损100万元。甲公司2005年度利润总额为100万元。甲、乙公司所得税税率均为33%。

案例分析: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004年末应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200×30%=60(万元)。2004年末,会计上增加投资账面价值并相应确认了投资收益,但是税法不确认投资账面价值的增加额,也不确认投资收益。2004年末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60万元,故应纳税所得额为100-60=40(万元),应交所得税为40×33%=13.2(万元),该投资的会计成本为125+60=185(万元),而该项投资的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应在备查簿上作相关记录。

2004年1月1日购入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1250000

贷:银行存款1250000

2004年末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600000

借:所得税132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32000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甲公司采用权益法,2005年5月宣告分派股利,冲减投资账面价值20×5×5%=5(万元),2005年末应确认的投资损失=100×30%=30(万元)。但是根据税法规定。2005年5月宣告发放的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时,会计上将其作为投资额的回收,而税法上将其作为股利性收益。故该项投资会计成本为180万元(185-5),税法上确认投资的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应在备查簿登记。

2005年末,乙公司亏损,会计上规定将其作为投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减少会计利润,并调减投资账面价值;税法规定,此项损失不得作为投资企业当期损益,也不得冲减投资成本。投资会计成本150万元(180-30),计税成本仍为125万元,企业也应在备查簿上作相应记录。税法上不确认的投资损失30万元,应相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100+30=130(万元),应交所得税为130×33%=42.9(万元),甲公司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2005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50000

2005年末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3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300000

借:所得税429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29000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成本法或权益法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就应相应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