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01:00

示范城市

示范城市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指导意见》为纲领,结合实际,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方面全面开展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城市为平台、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力争在3年之内,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大幅提高、低碳技术广泛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区产生积极的综合示范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各项任务。

三、主要任务

围绕产业低碳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和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水平,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交通清洁化改造城市交通体系。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购买低排放和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交优先和各种公交便利化。

围绕建筑绿色化推动建筑节能。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逐步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逐步推进既有建筑能源计量改造,推动既有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监测。

围绕集约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现代物流以及金融、科技、咨询、信息、节能、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圈(带)或聚集园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功能聚集,形成辐射广、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

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建设完善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改造污水治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回用率。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建设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电力、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

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优化城市能源结构。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应用示范。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和开发区、工业园区屋顶,集中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力系统、地热能在建筑上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

四、组织领导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由区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成立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综合示范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环科园、区发改局(两型办、能源局)、区科技局、区城乡建设局、区财政局、区环境保护局、区商务和旅游局、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统计局、区公安分局、区国土分局、区质监分局、区交警大队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各有关职能部门单位明确分管负责人抓工作落实,并明确专人负责工作对接,按要求完成各自相关工作任务。

五、部门职责

区政府办:收集、分析、整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对我区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咨询意见;参与总体方案编制工作;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委宣传部:负责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相关工作的宣传,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发改局(两型办、能源局):负责综合示范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负责组织《市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组织《市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负责组织相关项目核准与申报;配合做好《市区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会同区财政局做好《市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及其他6个具体实施的报送与接受评审,并组织方案和项目的实施;负责研究拟定循环经济规划与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组织能源建设与节能项目的申报并协调实施;负责收集、梳理、制定相关节能评价指标;配合做好政府采购节能认证工作;负责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迎接上级能源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负责协调省、市两型办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并组织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和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

区科技局:负责全区节能减排科技进步、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工作;负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及配合做好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城乡建设局:负责组织《市区建筑绿色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并组织实施;配合《市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负责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建筑节能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负责迎接上级住建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工作;配合做好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综合示范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负责研究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完成政策梳理,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提出有利于促进我区节能减排综合示范的财政政策体系;负责组织《市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及其他6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报送与接受评审;组织制定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并监督实施,完善政府采购节能认证工作;协调配合各职能部门组织综合示范项目的申报;负责资金的拨付与绩效评价;参与示范建设项目的初步评估与预验收,会同区发改局组织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和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

区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市区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并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市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完善排污权市场化机制;负责收集、梳理、制定相关环保评价指标;负责项目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的保护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与资源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做好迎接上级环保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工作;配合做好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商务和旅游局:负责组织《市区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并组织实施;负责服务业集约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流通和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节能减排;负责迎接上级商务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配合做好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农业林业水利局:配合做好《市区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实施方案》及《市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负责农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防治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全区污水源废热资源的调研与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协调全区污水源废热回收利用的示范与推广;负责全区节约用水工作。规划协调有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拟定农业面源污染减量化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耕地和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和措施。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城市管理局:配合做好《市区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负责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并组织相关项目申报及实施;配合做好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和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迎检等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市区产业低碳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并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市区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与资源化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编制;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拟定产业低碳化的规划与政策;负责产业低碳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负责迎接上级工信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工作;配合做好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市区交通清洁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申报,并组织实施;负责交通清洁化示范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初步评估与预验收;负责交通运输节能;配合做好《市区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实施;负责做好迎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工作;配合做好迎接国家、省、市三级财政、发改主管部门对综合示范工作的检查、考核与验收等工作;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负责其他相关工作。

区统计局:负责提供、审核总体方案及其他专项方案中的基础数据;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并对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核与分析;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公安分局:配合做好《市区交通清洁化实施方案》和《市区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实施;负责做好相关流通、安全及商务活动的出行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国土分局:负责制定支持示范城市建设相关项目的地方用地配套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负责对全区地源热等地下能源资源的查勘与评估,提交评估报告;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质监分局:负责项目建设及建成后的质量、计量标准化及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负责收集、梳理、制定相关标准,为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计量准确、质量安全;监督节能强制标准严格执行;配合做好政府采购节能减排认证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加强相关的政策研究和创新;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区交警大队:配合做好《市区交通清洁化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与实施;负责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负责做好相关流通、安全及商务活动的出行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协调、策划、包装、申报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配合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配合做好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

六、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示范工作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年6月—年8月)。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开展前期调研。完成节能减排项目的设计、建立项目库,完成立项工作。编制执行期为3年的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和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6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报送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宣讲政策措施,部署工作;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使节能减排知识和意识进一步深入到各领域和各行业和全社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9月—2014年10月)。围绕落实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及其他6个具体实施方案,梳理现有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研究制订新的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结合我区实际,对照国内外先进指标,建立我区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更新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项目库,结合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6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对接抓好年度项目申报,分步有序实施项目建设。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跟踪督察考核,对示范期内所实施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与预验收,迎接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整体验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分析问题,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全区节能减排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到综合示范工作既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推进我区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做到思想认识统一、政策措施一致、推进步骤协调。

(二)领导重视。各部门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综合示范工作列为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该项工作对于促进我区乃至全市、全省、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大意义,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提出要求,由分管领导督促落实。

(三)明确任务。各部门单位要根据示范工作要求和总体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分解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

(四)协调配合。按照“分级负责,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各相关部门单位应协同合作,确保衔接。各相关部门单位一名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综合示范相关工作,并明确专人负责工作对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相关部门单位定期召开工作安排、协调、汇报会议。

示范城市范文篇2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相关验收要求,确定我市三年内(2015-2017)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绿色低碳生态

1.低碳生态城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0.05吨标煤/m2.a,单位建筑面积CO2排放强度0.10吨/m2.a。

2.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执行65%建筑节能率。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面积511.7万m2,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266.1万m2,比例52%,建成303.8万m2,比例59.4%。

(二)节约型城乡建设

1.节约型规划。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m2,城镇控规全覆盖率。示范城市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用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域面积的比例100%。

2.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面积80万m2。

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75%,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公交站点可达性500米覆盖率90%,新能源公交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30%,公交站台智能化改造50%。

4.节约型村庄建设。村庄设施完好率85%,村庄环境达标率85%,美丽宜居镇村20个。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10%。

6.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覆盖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绿色照明。照明年节电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98%,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85%,高效光源应用比例85%。

9.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率60%,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资源化利用率100%,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11.建筑工业化。推行建筑工业化,采用建筑工业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点工作

(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时,编制出台市绿色生态专项系列规划,全面推进市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实践建设低碳生态城区战略目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分别为: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能源利用规划》;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实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规划》。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65%建筑节能率、成品住房、生态环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中,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针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何落实,提出措施和计划。

(二)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且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达到65%水平。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居住区,重点推进大学城、新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域,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引导商业开发的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监管。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设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扩展市级建筑能耗监测中心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由市区向各辖市、区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的能耗指标体系结构设置各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统计得到的建筑能耗数据上传至省住建厅监测中心。推广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项目开展能效测评,并将建筑能效测评达到设计要求作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力培育能效测评机构,加强能效测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评估,指导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扩大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利用纳入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

(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统筹开发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库)、商业服务设施、物资仓储、人防设施等地下设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时应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优化城区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完善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实现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以上。形成适应风景区休闲旅游功能的慢行网络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建立便捷借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系统,实现机非交通运行的空间分离;另外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运动方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市居民的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建设。扩大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动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使用,出租车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节约型村庄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适用、集约建设,地方特色、乡土风情,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全市节约型村庄建设。重点集中在农居集中、村庄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依照省《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村庄土地节约、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节约型村庄建设试点,同步开展特色村庄建设改造,探索节约型村庄建设的方法、途径,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的节约型村庄。

(七)深入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住宅全装修

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培育发展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各地政府安排适量用地支持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研究出台对于开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应率先开展住宅工业化应用试点。推进成品住房。开展装饰装修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菜单式装修住宅小区试点,研究集装饰装修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饰装修新模式,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励品牌家装企业、材料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养管理平台,为成品住房质量提供市场保障。在绿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成品住房建设,按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加强照明设施的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灯具和节能控制技术,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绿色照明信息网络平台、绿色照明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安装路灯照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路灯照明系统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路灯使用寿命,保证节能、高效、安全运行。

(九)节水型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针对旧城改造,兼顾新城开发,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据有利地形、自然沟渠等条件,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等雨水利用率,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工艺改造,合理建设市政中水供应管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自建中水处理站。

(十)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

市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高效收运与资源化处置同步推进,向“分散收集、集中转运、集约处置”方向发展。优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按照“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完善日常保洁系统,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运营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扶持发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推广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加强医疗垃圾监督管理。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

四、推进计划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重点任务推进计划(2015-2017)》

五、资金方案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标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考核指标(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辖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组织推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联动。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支持、主动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沟通,合力解决全市绿色低碳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目标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分析,牵头部门和各责任主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装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奖励政策,对于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项目,可优先享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

示范城市范文篇3

一、总体目标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落实到位,国家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严格,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质量安全把关严格,粮食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普遍增强,粮食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顺利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机制建设,基层工作推进到位。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履行粮食质量安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提前介入防控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加强全过程监管,推进粮食质量抽检,集中整治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

(二)完善手段措施,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到位。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强化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内部管理,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并严格执行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三)立足群众满意,持续保持粮食质量安全形势稳定。通过依法治理,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持续改善粮食质量安全特别是地方储备粮质量安全形势,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20日前):召开全市粮食系统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明确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和局相关科室职责分工。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任务目标,明确时限要求,层层动员部署。

(二)迎接省级复审(8月20日—9月上旬):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和局相关科室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1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评审操作指南(2021版)》等有关要求,全力做好各项复审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对现场检查粮食收储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规范,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落实闭环整改,做好各项迎检准备,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复审。

(三)迎接国家抽查(9月上旬—11月底):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和局相关科室针对省级复审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要通过各类媒体及时报道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工作成效,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提高群众参与度。迎接国务院食安办群众满意度和工作知晓率指标测评,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抽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食品安全城市复审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粮食和物资监督检查科为牵头科室,具体承担复审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检查考核等工作。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负责指导帮助各基层站点完善相关资料以及服务保障等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共治工作机制。粮食和物资监督检查科负责对粮食收储企业现场检查点进行督导检查并反馈检查情况。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负责现场检查点材料准备和上报,对粮食收储企业现场检查点全方位整治。按照“谁的区域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工作要求,严禁出现否决项,严格责任追究制,对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影响复审结果的区市、单位,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示范城市范文篇4

一、积极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开展。

(二)积极动员,广泛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意见》。自全市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后,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各部门提高认识,扎实开展创建迎检工作,做到“立足全局,量化细节”。县领导阅示:“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发文落实,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为将文件精神在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县残工委及时组织各成员单位认真学习文件和会议精神,并将文件主要内容摘要在电视台、在线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建工作专班深入调研,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新阶段的《县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的及时出台为全县的创建工作起到快速助推的作用。

(三)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我县始终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从2007年起,我县连续四年先后将白内障复明、助视、助行工程和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政府十件实事和重要工作,进行重点安排和督办,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工作。各相关部门也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了残疾人工作有安排,有督办、有落实。二是我县根据省、市残工委创建要求,制定了《县创建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劳动就业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等工作细化分解到35个残工委单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签订责任状,制定相关工作分案,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验收,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确保创建工作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一)不断加强残疾人生活保障。一是把困难残疾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在同等条件下,将困难残疾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目前,城乡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人数占全县低保总人数的67%。与此同时,对重度困难家庭残疾人实行特别救助。近几年来每年为1420名重度特困残疾人增加生活补助15万多元。二是分类施保照顾残疾人家庭。我县在农村低保中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重点保障,月人均保障标准不低于60元;在城镇低保中,对残疾人按残疾等级在保障标准上分别予以适当提高。从2009年起,我县顺利实施“阳光家园”托养计划,对300多名精神残、肢体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托养,对25名残疾儿童实施日间照料,并让他们继续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三是优先对残疾人实施临时救助。我县实行临时救助主要有农村五保、农村孤儿救助、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政策。对符合相应政策条件的残疾人,我县优先将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去年以来县民政、残联为残疾人解决临时救助资金达35万元。同时我县对县城15户无房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住房补贴,按家庭人口每人每月补助50元,并让他们优先与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接。四是优先完善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调研,我县已初步拟定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准备将符合条件的5000名重度残疾人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贴范围,其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纳入政府补贴。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我县将逐步实现残疾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二)不断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我县先后印发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医疗实施办法》、《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县农村困难人员大病救助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残疾人实行重点医疗救助。即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重度残疾人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残疾人,其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和部门全额补贴。对于特困残疾人住院治疗的自费部分,我县本着分级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大病救助、社会捐助等资金中解决,并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重度残疾人予以补助,确保他们“病有所医”。从2009年起,我县启动“精神病患者救助工程”,每年筹资80多万元,把狂躁型精神病患者送往优抚医院进行免费治疗。去年以来,我县已成功救助150多人精神病患者,这项工程一举三得,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残疾人家庭得到了帮助,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了较好维护。

(三)不断增加康复助学投入。一是实施助明工程。07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这一目标,调动和协调相关医疗机构,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达580多例,确保了患者承担手术费用无障碍。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残工委的表彰,并授予我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荣誉称号。二是实施助行助听工程。去年以来,我县为30多名截瘫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为180多名肢体残疾人免费配送轮椅,为50多名残疾人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并免费配送盲杖;为听力残疾人配送助听器达90多部。三是开展“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根据省、市要求,我县召开了专题会议,责成残联和卫生部门对全县“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了全面筛查,并按照省残联和卫生厅配套实施方案(鄂残联发[2010]9号)规定,我县从财政预算列支60万元,用于解决101名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四是实施扶残助学工程。我县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残疾人随班就读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及残疾学生助学政策,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去年以来,我县累计筹措资金40多万元,对在训聋哑少儿实行全免费康复教育;资助残疾人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80多人,始终确保该类学生100%得到资助,100%顺利入学。

(四)不断深化残疾人扶贫工作。一是以残疾人家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以柑桔、烤烟、茶叶、板栗为主的种植业品改,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每年投入15万元扶持3个乡镇轮流实施。09年,我县在郭家坝镇建立了“县残疾人柑桔品改示范基地”,结合“一村一线”新农村建设,捆绑投入资金30万元,扶持残疾人家庭进行高质量的柑桔品改和旧房改造,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以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生猪养殖、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科技扶贫项目。2009年以来,我县按照“一池、一管、一罐”的标准,实施残疾人家庭安全饮水工程160户,扶持资金达28万多元,受益人口400多人;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120户,县残联、扶贫办、建设局等单位捆绑资金,按每户每人3000元,单人单户5000元的标准兑现,共投入资金达120万元,人均受益资金较前年翻两番,基本达到了“建得起,稳得住”的目的和效果。三是以“服务残疾人乡村行、科技扶贫助残、青年志愿者助残、巾帼建功助残”等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送科技、送医疗、送温暖下乡活动,广泛发动机关党员干部结队帮扶贫困残疾人科学致富,直接为残疾人提供各项服务3000多人次。

(五)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空间。一是扎实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县直相关部门联合县内残福企业,对残疾人进行岗前培训,再集中安置就业;同时选送残疾人到省、市残联参加电脑、家电、理发、按摩等特殊技能培训,提高生存能力,扶持他们自主创业或自主择业。二是千方百计安置残疾人有岗就业。仅去年以来,我县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置了250名残疾人就业,并督办企业按规定为残疾人员工购买五金。去年我县扶持大力纸厂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创建了“省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仅这家企业就安置残疾人130多人。同时我县安置了13名残疾人在县外企业集中就业(万达广场),进一步扩大了安残就业空间。三是不断加大残保金的征收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每年都以不同形式召开专题办公会议进行部署,并由县分管领导亲自督办协调,促使我县残保金征收进入规范程序。今年我县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任务,依法征缴入库165万,特别是地税首次达到了50万。这不仅为今后的残保金征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重点抓好残疾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

(一)不断规范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在创建工作中,我县根据中残联《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和省残联《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县残联关于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方案》、《县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全县12个乡镇顺利召开残疾人代表大会,圆满完成村(社区)残协换届工作,确保乡镇残联理事长专职率达100%,193个村(社区)都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全县残疾人基层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格局,为“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各项服务进入残疾人家庭”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不断加强残疾人干部队伍建设。县委十分重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为其配备了年富力强的领导班子和充足的工作人员,并将工作人员的手语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今年县财政列支12万元用于村(社区)残协组织阵地建设,从今年开始,县财政预算每年列支25万元用于全县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的误工补贴。在此基础上,我县适时开展了乡镇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和轮训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我县残疾人工作者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不断完善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对综合服务设施改扩建力度。一是对残疾人信访办证大厅、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聋儿语训部(特校)进行了合理改造,新建了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站,力所能及的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启动了“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为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安装无障碍设施,同时在12个乡镇为残疾人设立服务窗口,就地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能够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县还将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我县残疾人参与社会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四、加快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

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有效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工作制度、基层组织、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给全县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创建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我县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在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要进一步深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县巩固、发展、提高创建工作成果的任务还很重,务必抓住创建验收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排查问题,固强补弱,不断探索残疾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要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要把“两个体系”建设作为残疾人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做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示范城市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体育强市为主线,按照“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各类人群体育均衡发展,坚持先试先行,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长效化、机制化建设,努力推进我市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目标任务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体育健身成为基本生活方式,体育人口比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

全市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成为基本生活方式,参与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法、每周参加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体育健身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二)居民体质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为95%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优秀率达到22%以上,居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20个城市前列。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更为健全的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全国平均水平。

(四)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

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大力挖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一县(市)区一品”、“一体育组织一品”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五)全民健身体育组织更加健全

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四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形成覆盖主要人群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协会等全民健身横向组织网络。其中100%的县(市)区成立体育总会。各县(市)区普遍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00%城市社区(乡镇)成立全民健身指导站(点)。

(六)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

体质监测指导机构更加健全,监测服务更加方便。100%的县(市)区设有1个以上的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健身指导常态化。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批“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市、县(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逐年增加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市)区级体育中心,配套建设“一场一馆一池”。继续做好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健身设施的建设,并落实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或开辟健身晨晚练点,充分利用我市多山沿江沿海等特点建设登山健身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逐步、逐类实现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实行优惠,其中公共财政投入的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政策和机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

2、发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作用,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社会化。加强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各县(市)区都要设立体育总会,逐步健全、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同时积极引导各协会深入基层,进镇入村建立组织,在全市构建起以协会为主线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化网络。积极支持城乡基层各行业、人群等广泛建立体育俱乐部,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各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广泛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确保各街道(乡镇)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经费、人员、阵地的落实和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协会和企业为依托,积极引导建立企业特色体育俱乐部。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乡镇依托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广泛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乡镇)全民健身指导站要实现100%覆盖。改农村文化协管员为文体协管员,并增加相应经费,确保100%的行政村有人专(兼)职抓体育健身工作。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平。认真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保质保量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市级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县(市)区普遍设立分会,开展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吸纳在岗或退休的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社会体育工作者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形成集约化、系统化的培训基地,制定科学周密的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表彰奖励制度,树立和宣传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形象。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积极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登山、太极拳、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广场健身舞、跳绳、轮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持续开展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的新年十万人健步行、迎新年横渡闽江、端午节龙舟赛、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展示、全国登山、全国门球等活动。

2、发挥健身竞赛杠杆作用,以办赛促进健身水平提高。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如农民、妇女、职工、少数民族、残疾人、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健身大会,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

3、实施“一县(市)区一品”,“一体育组织一品”等品牌工程。扩大半程马拉松及场地马拉松赛、十万人健步行、龙舟赛等传统品牌活动规模,积极培育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

4、实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等特色健身活动工程。充分利用我市公园地域分布宽广等特点,建设和改善健身设施,积极鼓励、支持健身活动进公园,使公园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阵地,形成公园特色体育。

5、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引导城乡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积极实施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战略,扶持大众化营利性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引导、强化市民健身意识,促进市民健身消费。

(三)促进城乡全民健身服务均衡发展

1、大力发展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各县(市)区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把发展社区体育与街道办事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争创两个精神文明、争创安全小区等相结合,通过积极开展城市体育工作示范街道和社区体育星级评选等活动,推动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支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作用,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继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实现全市城市街道、社区100%覆盖。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县(市)区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行政村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确保有条件的行政村做到拥有一个活动场所、一个健身项目、一个体育俱乐部、一名等级社会指导员、每年一到两个活动。实现全民健身设施社区、行政村全覆盖,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好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开展各种能体现当地劳动特点的体育竞赛,同时要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进一步开展“送体育指导员、送体育技术知识、送体育器材”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定期对农民进行体质监测。

(四)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

1、强化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配合,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设立科学健身栏目,向全民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坛。

2、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示范和指导。积极倡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乡镇、村庄,进学校,进晨晚练活动站点,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全民科学健身活动中的示范指导骨干作用,指导市民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和知识,引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体育健身科学素养。

3、完善科学健身体质监测、评估体系。结合实际,制定能反映市民实际体质特征的体质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已有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的升级改造,按照一县(市)区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的要求,建立健全县(市)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乡镇)依托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设立体质监测站点。改善体质监测场所和监测设施,配备专(兼)职监测人员,保证每个监测站点每年能够组织一次以上有计划、有规模的体质测定工作,及时了解全市群众体质状况。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体育锻炼标准和信息制度。

四、实施步骤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试点工作自2012年11月起至2012年12月底结束,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2012年11月10前,制定我市开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

2、2012年12月10日前,准备参加总局召开的第一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汇报稿;

3、2012年3月前,制定印发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试点工作;

4、2012年5月前,总结阶段性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汇报工作经验;

5、2012年8月前,总结阶段性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试点工作成果研讨会,交流汇报工作成果;

6、2012年11月—12月,总结试点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第三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汇报试点工作经验;

7、2012年12月底—2013年1月初,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迎接国家体育总局检查,总结经验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政府领导为成员的“市全民健身示范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领导任务,定期研究协调推动试点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协调、情况汇总。县、市、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领导力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二)强化考核评价

成立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工作考核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方法,对试点方案实施过程评估和目标考核。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将试点引向深入。

(三)加大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中的主导地位,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完善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机制,把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试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体育发行返还资金60%足额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各级政府、部门今年提供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专项资金,用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完善健身设施。

示范城市范文篇6

一、水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一)抓好水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1、发展健康养殖

今年以来,局水产管理科和区渔政监察大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全区产行业的监管力度,结合渔业安全生产,就全区水产养殖单位(户)的投入品储存、使用情况、三项记录(《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方案和标准化养殖,全区主要养殖基地,水产标准化养殖技术面积达63%。

2、抓好“三品一标”水产品的生产管理。我区水产品雅鱼“三品一标”生产量占其生产总量的70%。

3、抓好水产品违禁药品使用管理。对全区规模以上水产养殖单位(户)例行抽检了12个样品(民生工程检测任务指标为11个),进行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等药物残留检测,合格率100%。已完成检测指标数12个(上级下达民生工程检测指标任务11个),本地生产的水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

4、落实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认真落实我区积极发展的雅鱼、大鲵等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确保苗种输出安全。

(二)加强水产品流通环节监管

今年以来,区渔政监察大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对全区所有水产批发商和超市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强节假日期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派出执法人员对水产品市场、超市和生产企业(户)进行重点检查,特别针对水产品批发商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水产检疫证明,对不能提供检疫证明,由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现场补检,以确保水产食品安全。

示范城市范文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基础管理,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我区建设工程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组织领导

区城乡建设局成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要求

1、广泛宣传发动,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层层动员,广泛发动,真正让这项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2、根据《区2012年度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

3、继续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

4、持续深入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四、工作重点

1、建设、施工、监理等工程建设各方安全责任主体贯彻执行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

2、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安全责任主体履行法定的安全责任,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施工企业建造师(项目经理)及“六大员”、监理企业项目总监在岗履职情况。

3、施工企业负责人和项目主要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制度落实情况,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按程序消除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隐患情况,重点查施工企业每月带班检查时下达给项目部的记录和整改单。监理企业安全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的编制和落实情况,项目总监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情况和实施过程中的旁站监理情况。

4、塔吊、外用电梯等起重机械使用登记情况,安装、拆除方案的落实情况,安装、拆除前履行告知职责的情况,对起重机械的定期维护保养情况,监理人员对方案的审查情况,安装、拆除、使用期间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5、活动板房、民工宿舍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状况、消防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工地食堂安全管理情况。

示范城市范文篇8

为推动镇残疾人事业深入发展,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围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7号),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区残工委的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切实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残疾人工作机制目标

1、本级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并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本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主管领导履行职责。坚持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将有关残疾人的工作纳入部门计划,形成运转良好的工作机制。

2、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长。多渠道筹集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尽快缩小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残疾人社会参与目标

3、镇残联、各村、居委残疾残协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倾听残疾人呼声,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真正实现“三个走向”(残疾人工作走向社区、走向残疾人家庭、走向残疾人身边),做到“三个活跃”(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上更活跃)。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和网络化服务模式。弘扬人道主义,消除歧视偏见。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

5、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和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树立一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基本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6、创造条件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使残疾人的诉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反映和重视,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

7、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格局,建成能够体现特色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8、到年,全面完成创建“市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镇”工作任务。

9、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城乡卫生服务、养老服务体系,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置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立与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点,让残疾人就近、就便地接受康复治疗。

10、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做到有训练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规章制度、有普及读物、有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登记、有康复服务记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建档率达到10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85%、80%以上。

11、深化“送康复服务上门”的服务内涵,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确保有需求的残疾人每5年、力争3年接受一次健康体检。推进残疾人养护服务,建立残疾人养护制度。

12、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致盲患者100%得到复明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率达到95%以上,对贫困白内障致盲患者复明手术费用给予减免。拓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有需求的盲人训练率达到90%,为有条件、有需求的盲人服务。

13、为有需求的听障人群配发助听器,对符合标准的听障儿童和青少年植入耳蜗给予补贴,并提供后续康复服务,实现听障人群康复服务全覆盖。

14、完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相结合的服务网络,实现对适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全覆盖。采取机构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服务。发挥托养机构、“阳光之家”等的作用,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系统化、终身性的康复训练服务。

15、形成“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精神病患者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和肇事率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精神残疾人日间照料站的作用,为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服药。

16、完善“两级管理、三级服务、四级网络”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评估专业队伍的建设。

17、加大残疾预防宣传力度,逐步增加新生儿筛查项目,使新生儿先天缺陷得到有效干预。完善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四)残疾人教育工作目标

18、贯彻落实《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注重对残疾儿童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开展与残疾儿童少年的融合互助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培养健康人格。政府和教育部门将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19、完善残疾人助学机制,加大“扶残助学春雨行动”的助学力度,整合政府各项助学政策,保障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攻读全日制本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残疾学生完成学业。

20、加强手语推广,推进聋人社会交流无障碍工作。

(五)残疾人就业工作目标

21、基本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的作用,企业按照《残疾人就业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置和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得到全面实施和落实,切实提升残疾人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自我实现的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2、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就业率。

23、按照轻度、中度、重度残疾人的类别,分别制定不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轻、中度残疾人原则上采取多种形式在岗就业,重度残疾人纳入重残无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目标

24、镇民政、镇扶贫帮困基金将残疾人扶贫帮困纳入工作计划,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5、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贫困残疾人实施分类保障的办法,对城镇重残无业人员养老补助个人缴费实行补贴,由原个人每月缴费25元调整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适当提高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贴。

26、全面推进残疾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残疾职工全部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类社会保险;城镇个体残疾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面明显扩大;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超过本地农民平均参合率。

27、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28、对符合廉租住房政策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解决住房困难。

29、广泛开展针对残疾人的各种社会救助活动,为残疾家庭老人开展午餐配送服务。

(八)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目标

30、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本镇公共文化场所主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倡导社会公共文化活动及吸纳残疾人广泛参与,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31、镇、村、居委图书馆(室)进一步改善为残疾人服务的条件,强化具有声音、影像、盲文等种类的残疾人服务功能。

32、发掘和培养特殊艺术人才,推动残疾人特殊艺术发展。

33、开展丰富多彩、自娱自乐的残疾人文化团队活动,不断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4、镇残联会同文化站积极组织残疾人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扩大残疾人体育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整体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争取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到本地持证残疾人口30%,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比赛。

(九)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目标

35、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镇司法部门将残疾人保障法及其他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纳入本镇普法年度计划,针对社会和残疾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并形成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

36、进一步规范残疾人信访处理程序,确保残疾人信访渠道畅通有效,采取多种形式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37、建立健全动态的残疾人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十)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目标

38、残联、残协组织机构完善、机制健全、富有活力和效能,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39、建立健全残疾人工作网络,进一步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完成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任务,为大幅提升基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空间创造必要的条件。

40、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健全、运作规范,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代表、服务、维权”的作用。

41、加强残联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十一)社区残疾人工作目标

42、构筑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组织为纽带、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社区残疾人工作机制,创造为残疾人服务在社区的局面。

43、加强社区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助理员队伍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44、村、居委残疾人协会有残疾人活动室,能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类活动。

45、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把为残疾人服务纳入社区服务网络系统。

(十二)无障碍建设工作目标

46、加强无障碍建设规划设计和新建项目的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一体化设计、高质量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把好规划、设计、审图、施工、验收关,从源头上确保新建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47、按照建设部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地对原有建筑物、道路的无障碍实施改造。参照国际标准,结合实际,在本镇主要路段等地域和窗口单位重点建设标志性无障碍设施。

48、加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维护,加大执法力度,对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纠正或处罚,落实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已建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49、推进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站点的无障碍设施。

50、拓展无障碍建设领域,开展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工作,有计划地分批分期进行改建,社区重点改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机构的无障碍设施,农村重点改建“三室一点”(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活动点)。

51、搞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无障碍建设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

(十三)社会环境工作目标

52、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残疾人事业,使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把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助残活动。

53、健全和完善各类志愿者团体,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和服务对象档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帮扶残疾人,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54、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宣传残疾人事业,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帮残助残活动。

(十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目标

55、以“阳光之家”为活动场所,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文体娱乐活动、用品用具供应等服务,使之成为“残疾人之家”。结合“阳光之家”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建立符合残疾人工作开展要求,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便利的综合服务。

(十五)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

56、完善残疾人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劳动保障、民政、卫生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供各类业务的信息化服务,提升对残疾人的服务管理能力。

57、充分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平台,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提供远程教学服务。

58、加强残疾人工作者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的服务能力,逐步从信息向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拓展,提供更多在线办事事项。

三、方法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年-年)

与区政府签订《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任务书》,制定镇实施“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并根据区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展开创建工作。

(二)整改完善阶段(年)

根据区政府残工委初验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完善,并准备迎接中残联对我区创建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

(三)验收阶段(年)

示范城市范文篇9

(一)党组织建设

1、组织网络

(1)建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社区建设工作,每年研究不少于4次。

(2)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所有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辖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深化共驻共建活动。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4次,必要时随时召开。

(3)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不断扩大社区党建工作覆盖面,按照“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党小组,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楼栋、建在楼宇、建在市场、建在协会。社区内具备条件的“两新”组织,全部建立党组织。

(4)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下设党员义工服务站、在职党员联络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党员帮扶工作站、党员活动室。其中,党员活动室配备电视机、DVD、电教片库等电教设施,藏片量在80部以上。各站(室)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工作成效明显。

(5)在综合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等地设立党员服务点,为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学习、教育、交流、援助等服务。

2、班子建设

(1)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5-7名,设党支部或党总支的不少于5名,设党委的不少于7名,其中组织、宣传、纪检委员各1名。班子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均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年龄35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

(2)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重大事务均经社区党组织研究讨论。

(3)班子成员职责明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整体形象好,在社区居民中有较高威信。

(4)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

(5)班子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

3、制度建设

(1)制定并落实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和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职责。

(2)制定并落实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

(3)坚持“”制度,以时事政策、就业技能、社区管理、科学文化知识等为重点内容,抓好社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确保党员每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6天。学习活动有准备、有讨论、有实践、有记录。

(4)建立并落实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班子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年至少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一次党员评议活动。

(5)建立并落实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登记卡”、“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单”等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制度。

(6)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7)建立并落实社区党员活动制度,积极整合辖区党建工作资源,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培训、服务救助、娱乐健身、交友联谊等活动,每年不少于18次。

(8)建立并落实结对帮扶制度,社区“两委”成员和有条件、有能力的社区党员采取“1+1”结对子帮扶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9)建立并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文件、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服务情况等定期归档,集中保管,门类齐全,整理规范。党组织、党员、党员义工等信息实行微机化管理。

(10)社区组织机构图和重要规章制度统一制作上墙。

4、党员管理

(1)做好在优秀社区工作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典型、社区贤能等各类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每年保持有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且至少发展1名党员。

(2)按要求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成立人数不少于30名的党员义工服务队,每年组织党员义工开展集中活动不少于12次。

(3)开展在职党员“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活动,在职党员身份在小区或楼栋公示公开,并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每年参加活动原则上不少于10次。社区党组织定期将在职党员有关情况反馈其所在单位党组织。

(4)建立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账,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流动党员“1﹢X”挂钩联系,每年联系不少于4次。适时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

(5)开展党员承诺服务活动,60%以上党员每年承诺为群众办1-2件实事,履诺情况较好,承诺和履诺情况进行公示。

(6)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等活动,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示范户统一挂牌标识。

(7)完善党员激励关怀机制,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员义工,并进行表彰奖励;建立社区党员(居民)扶助金,开展多渠道的募捐活动,适时对困难党员(居民)进行走访慰问、救济救助。

(二)自治组织建设

1、自治组织

(1)社区居委会班子依法选举产生,班子成员不少于7名。班子结构合理,均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年龄35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班子成员素质较高,具有奉献精神。

(2)居委会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专业委员会,分工明确,运转正常,定期制定并积极实施相关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3)成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重大事务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或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6次。

(4)成立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年体协等群团组织。

(5)培育和发展群众性文体组织、慈善组织、科普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等民间组织,组织和引导各类组织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

(6)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队伍健全,在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居民自治等工作方面作用发挥较好。

2、制度建设

(1)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社区居民公约》并经居民大会通过,居委会认真监督执行,居民履行公约情况较好。

(2)建立民意调查、民情分析、民意反馈等制度,向每户居民发放社区便民联系卡,设立居民意见箱和热线电话,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建立健全居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纪律、办事结果。居务公栏设有政务、财务、事务、计划生育等栏目。财务收支及低保工作情况每月公开1次,其他内容定期或适时公开。社区内建有公开栏2处以上,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成立居务公开监督小组,每年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2次以上。

(4)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年内民主评议“两委”成员不少于1次。

(5)办公经费及时落实到位,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账目清晰规范。

(6)社区干部工资补贴统一、规范,并按时足额发放,落实社保、医保补贴。

二、办公设施完善

(一)办公用房:建有不少于300平方米且装修美观、实用的社区办公用房,内设有社区书记、主任办公室,党、团员活动室,综治、警务室,图书室,档案室,纠纷调解、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办公室。

(二)办公标识:社区办公室门前悬挂有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牌匾(规格:长方形不小于1500×300MM);办公楼内各室制作有工作室和岗位标牌。各种牌匾、标识的制作美观、得体。

(三)办公设施:配置有电子居务公开系统、桌椅、电话、电脑、打印机、彩色电视机、影碟机、音响设备、传真机、照相机、空调、喊话器、档案柜等相应的办公设施;社区制作有自己的网页,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实行微机化。

(四)办公制度:办公室内张挂有“社区区域示意图”、“社区组织机构网络图”、“社区基本情况一览表”,各室张挂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办公时实行统一着装。

(五)办公经费:社区办公经费每年拨付不少于20000元。

三、社区服务优良

(一)完善服务设施

1、社区服务站:成立社区服务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年终有总结。建有不小于5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一般设在社区办公楼的底层),内设有“慈善超市”和劳动保障、计划生育、低保、优抚、法律咨询、家政、养老等服务岗位;站厅按照工作服务要求统筹装饰布置,厅内设有服务宗旨标语(标识)、服务指南、服务程序、工作职责,配置有相应的服务设施。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按照岗位工作性质,从相关部门抽调安排。

服务站设立各类服务、监督电话,向居民印发社区便民服务卡及有关服务宣传资料。

2、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建有不小于100平方米居民教育、就业培训中心,配备有电脑、投影等相应的教学培训设备、设施。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应按照便捷就医(居民步行最远点不超过15分钟)的原则,建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站的规模、功能、设备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医务人员水平达到全科执业医师资格,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的需要。

4、社区文体活动站:建有不小于100平方米(室内)的文体活动站(可分设),配置有不少于15种类的文化娱乐器材和不少于8件的健身、康复器械。

5、社区文化活动广场:建有可容纳300人以上户外场所、可供居民休闲、健身、娱乐和举办小型文艺演出,广场规划合理,功能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环境建设优美。

(二)拓展服务项目

1、社区就业服务:开展社区就业和社区居民的技能培训,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支持,每年开展3次以上职业培训和中介服务活动;对居民就业状况及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微机动态管理,多渠道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帮助残疾人、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实现就业。

2、社区保障服务: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以及残疾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应急救助服务(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设置有求助呼叫器、电话等设施);帮助社区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成立社区双拥优抚小组,建立优抚对象基本情况台账,每年开展2次以上较大规模的“爱心献功臣”等拥军优属活动。

3、社区救助服务:成立社区低保工作评议小组,协助有关部门加强社区失业人员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居民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面向社会经常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利用“慈善超市”做好扶贫济困工作。

4、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组织居民和外来人口开展卫生政策法规、防治性病、艾滋病等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教育活动。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率100%。

5、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已婚育龄夫妇(包括离职下岗、失业和流入已婚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技术服务档案,免费发放避孕节育药具,将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生育、生活服务全部纳入社区服务之中。辖区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环、孕检率达90%以上,生殖保健服务率达90%以上。

6、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协同,帮助和指导社区建立居民文明教育学校、青少年教育学校、社区文艺演出队、老年腰鼓队等;定期开展法制、国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普、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教育,重大节日为居民举办文艺体育活动。

7、“社区百事帮”服务:依托市、区(市)、街服务网络平台,利用社区网、“快易亭”、企业或民间加盟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无偿、有偿的高效、便捷服务,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需要。

8、社区志愿者服务: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有注册的社区志愿者组织人数占辖区总人数的3%以上。社区各种志愿者(社区义工)服务组织不少于10个,并制定有活动计划,能经常开展各种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活动,每支服务队伍年开展的服务活动不少于12次。积极开展社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年内社区“两委”人员进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即取得社会工作者专业职称)不少于30%。

(三)收集活动资料

各活动站(点)配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有相关的工作职责和活动规定,所开展的各种服务和有组织的活动,图片、文字记录完整,并规范装订成册。

四、社区环境优美

(一)社区环境建设

1、成立社区环境卫生创优领导机构,制定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社区环境卫生公约。

2、建立环境卫生应急反应机制和卫生巡视员制度;配有专职清扫保洁员,道路和社区公共场所卫生保洁率达到100%。

3、社区各居民住宅区的绿地、活动场所,设置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温馨提示标牌。每年开展群众性的环境卫生主题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4、社区公共场所建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公厕,居民住宅区等活动场所设置有垃圾分类收集箱、果皮箱;居民生活垃圾袋装覆盖率达到100%,辖区单位办公垃圾收集率达到100%。

5、社区小街小巷路面整洁,无污水、无窨井盖缺损;社区范围内无化粪池外溢现象。

6、社区住宅楼道整洁,楼道内无堆积物、无垃圾广告、无乱丢乱吐现象、无废弃垃圾。

7、社区无烟、气、尘、声、光污染。

8、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植树养绿、护绿活动,社区内有花、有草、有树、绿化覆盖率超过30%,裸露地面不超过5%,道路两侧和居民经常活动的公共场所无裸露地面。

9、居民住宅小区整洁美观,无乱堆乱放、乱晒乱挂、乱开挖、违章搭建、占道摊点现象。社区范围内树上、电线上无吊挂物、无饲养家禽、家畜现象,无违规饲养宠物和宠物随地大小便现象。

10、社区内建筑工地全部实行围挡施工,市政工地全部实行围栏施工,并有安全标识。

11、社区临街店面和单位落实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约率达100%。

12、社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划线停放、无乱停乱放现象。

13、社区内花草树木、绿化带修剪整齐、无毁绿、侵占绿地的现象、古树和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14、设立环境卫生评议宣传栏。每周开展卫生检查,检查记录完整。

(二)社区公共卫生

1、掌握本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相关情况报告制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率达80%以上;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年至少为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优抚对象提供一次免费体检。

3、建立人口计划生育协会,配备一名具有初中文化以上、年龄在35周岁左右的计划生育女性专干;社区设有计划生育宣传栏;开展政策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育龄群众人口计划生育应知应会率达95%以上;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查验证率达90%以上。

4、针对社区常住人口的社区预防保健主要指标达到良好水平。

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综合满意率不低于85%。

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知晓率不低于90%。

7、除四害组织网络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五、社区文明祥和

(一)综合治理

1、设立综治工作室。主任由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治保、调解、物业管理企业负责人、驻社区民警等为工作室成员。社区综治组织机构网络图、综治工作职责、制度规范张挂。社区综治工作有规划,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综治室工作制度落实、资料台账齐全。

2、健全综治组织。建立治保会、调委会,健全社区保安队伍、楼栋长队伍、看楼护院队伍、义务消防队、义务治安巡防队、治安志愿者队伍、治安信息员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治保、调解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有工作安排和记录。

3、设立警务室。警务室办公配有电脑、电话、打印机;内装电子监控设备,与居民小区的技防设施联网,形成联控联调。民警每周在社区工作办公时间不少于20小时;设立警务告示栏,组织群防群治力量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社区治安突发事件。

4、开展普法教育。有普法规划、计划和法制宣传员队伍,社区固定的宣传栏中有法制宣传专板;每月进行一次禁毒、禁赌等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举办1-2期法律知识讲座。

5、开展法律服务。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建立法律服务站,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为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人提供维权服务。

6、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定租赁房屋行为规则,暂住人口登记率要达到100%,办证率达到100%。

7、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排查记录全,调处责任落实,按要求向上级综治办报送排查调处情况。民事纠纷调解网络健全,民间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民事纠纷调解案件有登记、有调解协议和调解卷宗。

8、对重点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控措施落实;建立较完善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体系,定期开展活动,无重新犯罪;安置帮教工作台账详实。

9、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制定平安社区创建方案、规划,认真落实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等综治工作措施。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打非扫黄”、“打黑除恶”等活动,社区治安状况良好。

(二)社区文化

1、社区文化工作有年度计划工作、工作总结。

2、社区根据自己的特色,通过征求居民意见,创作有“区徽”、“区歌”,并得到多数居民的认可。

3、社区设置文化教育综合宣传栏2处以上,每处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设有居民阅报栏5处以上。

4、成立社区老年艺术团,每月开展活动一次。

5、建立群众文化组织及文化宣传队伍,队伍达5支以上。

6、有社区文化组织管理者1人以上,聘有文化指导员(或辅导员)1人以上。

7、举办户外社区居民论坛、每年至少2次。

8、组织居民参加广场文化、公园文化、家庭文化以及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娱乐活动,全年不少于10次。

9、重大节庆(如元旦、春节、国庆)及纪念日、宣传日,组织居民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和宣传。

10、每季开展不少于1次的科普宣传和反封建迷信、反伪科学教育活动。

11、社区内设有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室外健身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文化活动室配有相应的器材,社区图书馆(室)有图书8000册以上;室外健身场按每2000人建设一处,设有适合老年人少年儿童的健身器材(每处不少于10件);驻区单位的文体活动场所定期免费向居民开放。

(三)社区教育

1、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年度工作和总结。

2、社区成立由社区工作者、驻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完善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3、基本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有健全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有市民学校和社区居民培训机构。

4、对90%以上常住居民的受教育情况(学历)进行登记,建立台帐。

5、社区教育有教材,社区印制社区教育宣传品4种以上。

6、针对社区内不同人群结构,开展有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活动不少于6次。

7、配合学校、家庭,以社区为平台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居住在辖区内的中小学生自愿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对95%以上辖区内中小学生建立台帐并有具体活动安排。

8、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院的创建评选活动,效果显著。

(四)文明建设

1、建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有具体工作人员,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有完整的工作资料。

2、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市民文明公约》和《居民文明守则》宣传活动,在社区设立永久性宣传牌。

3、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文明家庭达到70%以上,文明楼院达到60%以上。

4、社区固定的宣传橱窗中,设有专板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内容。

5、社区内无封建迷信活动。

6、社区内风气良好、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无家庭暴力、无虐待家庭成员的现象发生。

示范城市范文篇10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按照分层分类示范引领、分期分批统筹推进原则,开展全县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县、社区、小区建设,探索创新城市基层治理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方法载体,为全县城市基层治理树立样板,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不断提升我县城市基层治理整体水平。

二、建设计划

3年内全县建设4个示范社区。其中,2020年完成1个示范社区;2021年完成1个示范社区:2022年完成2个示范社区。

三、建设内容

城市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建设原则上,每年选取1个社区作为县级示范社区,3年内完成全县4个社区示范建设。我县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社区,作为县级示范社区建设推进。重点在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机制,理顺党组织和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引导各类组织和驻区单位参与治理,完善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涵养社区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社区氛围,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水平,带动社区企业培育,强化社区警务建设,提高社区安全防护能力,推动社区警务融入社区治理格局,打造社区治理项目品牌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局和各相关乡(镇)。完成时限:每年12月底前。

四、主要程序

(一)社区申报。我局根据年度建设计划,2020年10月初完成本年度县级示范社区申报。2021年后申报建设时间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另行明确。(二)制定方案。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研究制定示范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系统安排部署示范建设工作,并将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报县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组备案。(三)示范建设。我局按照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安排部署,开展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四)县级初评。我局对照示范建设标准和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每年11月底前对本县示范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整改完善,向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县委组织部)报送验收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