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1:33:16

示范园

示范园范文篇1

关键词蚕业科技示范园;作用;标准;建议;安徽六安;金安区

六安市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椿树镇,涵盖3个行政村[1],现有桑田77.33hm2,其中投产桑园52hm2,养蚕户320户。建园3年来,共引进新、优抗逆性强的桑品种85万株,新辟优质丰产桑园56.67hm2,推广方格簇60万片,建小蚕共育室19处,小蚕共育率达100%,建养蚕塑料大棚265处;省力化养蚕率达95%。2009年园区养蚕2500盒,产鲜茧111t,茧值245.2万元,户均增收7662.5元。调查显示,通过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过去传统蚕桑生产分布散、规模小、科技到位率低、服务跟不上、劳动效率低以及茧质差等问题,而且为全区蚕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作了很好的示范[2]。

1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作用

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建立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户、企业收入,而且能为蚕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示范典型,起到辐射带动作用[3]。

1.1科技示范园是高效蚕业示范的基地

现代蚕业的核心是获取最佳经济效益。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示范为目的,逐步实现蚕业生产产业化的原则,在园区内按统一规划,选用优良桑、蚕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实施配套服务,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4]。

1.2科技园是推广适用技术的基地

作为区蚕业办和乡镇联建的蚕业科技示范园,突出显示了其完善的技术服务和信息灵、技术新、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到位率高等优势,在驻点技术小组的指导和参与下,先后推广、普及了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桑园采伐省力化、桑园测土配肥、方格簇自动上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还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省丝绸公司合作,在园区试养了天然彩色茧,成功示范了此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

2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园的标准

2.1园区标准化

相对集中、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可以促进设施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零星饲养或规模过小、既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环境的清洁,更不利于许多省力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盲目发展或规模过大,易造成投入不足或管理粗放。因此,在规划该园时,提倡每户以0.2~0.4hm2、组以10~15hm2、村以30~40hm2的规模,各自分工负责,相互共享信息。桑园是养蚕的基础,实行深挖吊槽,实施测土配肥,施足基肥,改良土壤,引进育71-1、选79-2及农桑系列等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桑品种,按1.5万株/hm2建成高标准的丰产桑园,同时结合水利、道路、村庄及养蚕设施状况事先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良种密植、操作方便。

2.2管理科学化

一是选派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小组驻在点区内,加强技术培训、亲自入户巡回指导,并配备专业蚕桑技术辅导员,培养重点示范户,做好全程科技服务;二是选用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适宜金安区实际条件的桑、蚕品种,并确保良种良法;三是推广、普及适用新技术,规范桑园管理,强化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先进簇具,加强簇中管理,做到适熟采茧、分级售茧等;四是试养天然彩色茧及高产优质新蚕品种,推广塑料大棚养蚕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五是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园区传经送宝、提升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2.3操作省力化

一是引进、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桑品种和抗逆性强、好养、丝质优的蚕品种;二是推广小蚕共育、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及条桑育等技术,有效减少劳动时间和成本投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茧质和养蚕效益;三是探索提高方格簇自动入孔率、桑园间种蔬菜、绿肥、药材及余桑养羊、桑枝条培养食用菌等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新方法、新途径。

2.4蚕茧高产优质化

一是加强蚕事的科学管理,同时选用质优抗逆的桑、蚕新品种;二是普及方格簇,在园区内先后采用争取项目资金补贴的方式,推广方格簇60万片,目前其使用率接近98%,使蚕茧在上车茧率、上茧率、茧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簇具,不仅可提升产丝品质、增加缫丝企业效益,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蚕农售茧收入;三是试养天然彩色茧,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茧农收入,而且探索了彩茧规模饲养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四是改进传统的蚕茧评茧计价标准和方法,大力施行优质茧战略,在园区内与源牌联建的标准化茧站投入使用后,改变目评方式,实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或干壳量评价法,优茧优价,引导全区蚕农转变观念,从片面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使蚕农意识到提高茧质的重要性,自觉采用先进簇具及配套技术,从而提高蚕农收入,进而提高全行业的综合效益。

2.5服务社会化

一是服务内容为蚕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指导、良种和优质蚕需品、科学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总体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与要求,包括栽桑、养蚕、肥培管理、病虫害综防、修剪、气象调节、蚕需品配备、上簇采茧及交售等;统一良种及蚕需品供应;统一进行蚕室、蚕具消毒;统一催青及小蚕共育;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适熟上簇及采摘、销售。二是以村组和联户为单位,以专业技术辅导员和重点示范户为主体,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基地)+农户”的形式,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为蚕农提供全程、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共同抵御风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三是采取无偿、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及有偿等形式服务于园区蚕农,优良种苗及簇具采取补贴方式,规划设计、技术培训、资料及科技光盘录放、配方添食料等采用无偿方式,蚕需物资供应采取微利方式,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园区的整体运作绩效。

3建议

蚕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蚕业的缩影,要使其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必须在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的同时,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以保持其强大生命力。该园区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交通、施工方便,有一定群众基础和技术积累,相对集中成片,且远离城区及工业污染源,但目前水源及排、灌设施仍未及时配套,应及时予以改善。

该园区受到区、乡镇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省、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关注与指导,基本做到了建设与管理、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给予长期的关注、支持与投入。该园区建立后虽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狠抓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工程,但目前深度仍显不足,需加强引导和投入,力争做精、做深,形成品牌,进而辐射带动全区蚕业发展。

在园内产业化推进上,引进了实力较强的源牌集团,初步形成了“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在“互惠、互利”上,应进一步探索出一条诸如二次返利等符合园区特点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等更好的模式,从而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4参考文献

[1]唐绪本,李道信,王必华.金安区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6(8):158,160.

[2]赵勇.凉山州蚕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30(1):85-87.

示范园范文篇2

一、××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概况

××社区位于××镇的西南部,辖9个村民组,220户,居民912人。现有耕地面积1237亩。××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交通方便,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调整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以前,社区群众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的水稻、油、麦为主,收入较低,群众增收缓慢。2009年以来,结合××社区拖萝畈“农发”工程改造区,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据统计,园区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1470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32亩,平均亩产489公斤;西瓜种植面积325亩,亩产4750公斤;还有高标准无性系茶园种植面积50亩,无性系育苗50亩,瓜蒌50亩。群众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农业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有6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占农作物种植面积75%,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我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到2013年,园区基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田达到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经营基本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园区建设时间2009年7月-2012年6月,建设计划面积1200亩,总投资900万元。建设主要内容有: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0亩,计划投入资金24万元;建设设施大棚面积100亩,投入资金300万元;建立蔬菜喷灌面积100亩,投入资金250万元;配套农业机械100万元;完善蔬菜贮藏、保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配套仪器需要投入资金50万元;名、优、特、稀果蔬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156万元;园区设计规划前期工作经费20万元。

示范园范文篇3

一、××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概况。××社区位于××镇的西南部,辖9个村民组,220户,居民912人。现有耕地面积1237亩。××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交通方便,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调整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以前,社区群众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的水稻、油、麦为主,收入较低,群众增收缓慢。2009年以来,结合××社区拖萝畈“农发”工程改造区,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据统计,园区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1470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32亩,平均亩产489公斤;西瓜种植面积325亩,亩产4750公斤;还有高标准无性系茶园种植面积50亩,无性系育苗50亩,瓜蒌50亩。群众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农业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有6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占农作物种植面积75%,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我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到2013年,园区基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田达到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经营基本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到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把农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产业,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园区建设时间2009年7月-2012年6月,建设计划面积1200亩,总投资900万元。建设主要内容有: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0亩,计划投入资金24万元;建设设施大棚面积100亩,投入资金300万元;建立蔬菜喷灌面积100亩,投入资金250万元;配套农业机械100万元;完善蔬菜贮藏、保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配套仪器需要投入资金50万元;名、优、特、稀果蔬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156万元;园区设计规划前期工作经费20万元。

四、推进示范园建设的措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镇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高标准、高起点抓好示范园规划。要根据示范园自然资源条件及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利用本地区位、交通优势,以建设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叶为主,依托茶叶公司为经营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面积200亩,配套名、优、特、稀果蔬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加工、贮藏、保鲜、精包装等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设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大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县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生产力状况,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园区种植业的主产品生产走向规模化,区域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以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即将实施的土地平整项目,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0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开挖疏浚渠道1公里,衬砌排灌渠道2公里。通过项目实施,完善田间排灌渠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园区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现代标准农田,为示范基地建设打好基地;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喷灌、滴灌技术,提高生产水平,计划建设喷灌面积100亩。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扶大、扶优、扶强”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对皖润茶业有限公司扶持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带动农户200多户。抓好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利用示范园区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化生活潮流的观光旅游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利用园区内正在申报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移民一条街,结合司空山整体开发、××名木古树、田园风光,将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先进农业科技示范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示范园范文篇4

一、工作成效

(一)积极推进省农业科技园建设。2013年,为促进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县科技局积极组织圣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报并顺利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桑果农业科技园。通过建设以桑果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开发、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在农业科技园区及示范片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加快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引导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化。县桑果农业科技园采取“一园两区一中心”总体布局。2017年,“一园”(桑果加工工业园)完成新增建设投资2000万元,“两区”(优质桑果、鸟鸡、食用菌立体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完成土地流转任务1.0万亩,投资1000万元,其中,优质桑果种植示范区新增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新增种植面积1.0万亩,桑果,乌鸡,食用菌立体种养生态观光农业区新增种植面积1.0万亩,饲养乌鸡20万羽,种食用菌1.0万斤;“一中心”(桑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增建设投资2000万元及完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生产总值3000万元、利润150万元、税收2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350人,参与园区种养农户获得总收入700万元、人均年收入20000元。

2、努力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县科技局不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人才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研发、推广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农技人员、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倍得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深圳老年健康医药研究院、井冈山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并签定长期合作协议,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的优化、产品质量指标的制定和分析、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公司已申报了21项发明专利,其中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项,产品发明专利11项,公司紧紧围绕这11项发明专利开发了系列产品,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年,县科技局积极组织“田教授”服务协会申报并获批科技部“星创天地”科技创新平台--田教授星创天地,积极组织县乌鸡办、千烟洲院士工作站、汪陂途、西昌凤翔禽业有限公司等6家乌鸡研究、保种、养殖、加工企业申报并获批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乌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17年,县科技局认真组织实施省科技计划技术示范类项目2项:县汪陂途都市农场有限公司承担的“乌鸡马尾松林下放养技术示范”和倍得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一种柠檬酸、天门冬氨酸混合制备金属钙”;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3项,分别是:县晶华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利用原果低温发酵技术提高桑果酒品质的工艺研究”、县盛林井冈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蓝莓平衡施肥的节本高效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县圣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实施“有机果桑的生态安全立体种养模式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累计争取农业科技项目经费5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知识老化。全县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吸纳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力量,现有的农技人员难以得到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更谈不上有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的机会,知识老化,思路不宽,面临着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

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全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制于财力和体制约束,工作经费少,专业人员少,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动物防疫、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和体系还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争取在2019年申报成功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好核心示范区。

2、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实验站等科研院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缔结协同创新体。争取在2019年申报省级“星创天地”。

示范园范文篇5

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精神。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新胜利和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汇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安排下一阶段全市园区建设工作。前面各县区汇报了今年园区建设工作进展,洪培同志通报了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特别是对近年来园区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点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讲了很好的体会和二点建议,这是十多年农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加以落实。总体上看,新建园区加快推进,已建园区不断提升,各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规划好,发展好,效果好,可谓已经出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下面,就全市园区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果。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继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观赏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典型。毫不夸张地说,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今年以来。已经在改造激进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规范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依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局部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需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依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规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水平。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依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时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证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证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时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乡村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乡村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乡村,致富农户”园区建设新模式。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总之。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明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继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布置;三是整合资源,不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时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必需正视存在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总体规划来看。即:2007-2009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继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市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时期,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依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一是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坚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继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农业发展的肯定要求。七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二是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保证园区道路疏通、排灌方便、用电便利,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规范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不时开展试验示范,四是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平安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守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五是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继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证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继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做好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

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2009年以来。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临时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低水平和随意性,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11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11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时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11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11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规范、顺序,确保2011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示范园范文篇6

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以下简称“百果园”)是1998年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部级果茶良种繁育基地,属国家“九五”计划种子重点工程。全场占地面积60余公顷,位于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离长沙市区10公里。是一个以水果、茶树的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研究与应用,果茶品种改良及良种苗木繁育为主,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型农场。目前,场已引进培植20多个种类158个优质果茶品种资源,建有果茶良种母本园10公顷,采穗圃6.7公顷,品种资源圃1公顷,设施生产示范园13.3公顷,繁育圃4公顷,通过引进以色列的现代化喷滴灌设施,全场所有果园、茶园均实现了自动喷滴灌溉。已建成面积184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及水果贮藏库,1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以及面积5000多平方米、近100个床位的宾馆及配楼、新农家等培训和旅游设施,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消防、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已形成年产优质果茶苗木150万株,辐射湖南全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质果茶种苗销售网。建场六年来,坚持果茶良种研究、应用开发,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同步发展和建设的方针,在努力作好果茶良种引进繁育和农业高科技示范,服务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在农业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2“三位一体”的建场宗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发展方针,为我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建设筹备期,主管部门就对“百果园”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综合考虑“百果园”建成以后的功能要求、地域优势和经济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明确了把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建设成果茶良种繁育、果茶高科技生产示范、农业观光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农场的总方针。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都坚持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协调统一发展的原则。在遵循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在园地整理,果茶品种引进定植等工作中照顾到嗣后的旅游功能的开发,在农业开发的同时统一安排整个园区景观布置和景点建设,由于规划在前,化解了农业生产与发展旅游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实现了二者的兼容和互补。

依托场内优美自然田园风光,我场建设了一批融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景点,如迎宾广场、人工湖(流霞湖)、喷灌中心、柑橘园、猕猴桃园、梨园、板栗园、茶园、无花果园、葡萄园、枇杷园、桃园、苗圃地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昔日野草丛生的丘岗山地已成为长沙市郊一处空气洁净清新,田园风光优美的“世外桃源”,成为长沙市及附近地区居民节假日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会议和观光客人达10多万人次。最近几年,到湖南来参观视察的中央领导和外国友人多次来我场考察指导工作,面对百果园的青山碧水,鸟鸣鱼翔,果茶飘香的美景,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进行旅游农业的开发上,我们坚持优先安排投资少、把握大、效益好的项目,分期投入、滚动发展。“百果园”在一期建设工程时,优先安排了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兼容的一批项目,如迎宾广场、流霞湖,和各种果茶园圃等,尔后建设了培训宾馆、茶叶加工厂、水果储藏库、办公楼等。在一期工程结束,项目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到上级领导对“百果园”的支持,及时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300余亩,扩大了果茶良种繁育的规模,旅游观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培训宾馆配楼、农家乐、拓展训练园、矮马场、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高尔夫球场等相继建成,为“百果园”旅游农业形成规模,提高效益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3用品牌经营的思路来搞旅游农业开发,打造湖南农业旅游的第一品牌

建场之初,我场就明确了要发展旅游农业就必须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思路来做,必须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明确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在分析了长沙地区休闲度假产业竞争形势和我场优势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我场地理位置优越,整体环境优美,果茶园景独到,设施较为齐备等优势,把“百果园”品牌定位于农业观光休闲领域,在会议、培训、单位团队度假、农业体验式休闲、郊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科技观光等方面加大了营销力度。通过注册“百果园”商标,精心打造“百果园”的品牌,努力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和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借助各种渠道,加大对“百果园”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加速品牌无形资产的积累。近几年,逐步提高了广告宣传的费用,湖南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经济报》、《长沙晚报》、《现代消费报》、《三湘都市报》、《湖南农业》、《洞庭春潮》等众多媒体对我场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初步奠定了我场作为湖南农业休闲观光领域领导品牌的市场地位。

4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打造精品项目

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如何维护和提升品牌,是每一个企业及其管理者都必须认真关注的。优质的产品不一定是名牌,但名牌产品一定要优质。“百果园”作为湖南农业旅游方面的一块名牌,要维护她,发展她,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为了让游客愉快而充实的在“百果园”度过一天、一个周末,我们对活动项目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和精心的策划,获得了市场良好的评价。

近年来,“百果园”逐渐开发了“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流霞湖垂钓、水果自采、蔬菜自采、名茶现炒现卖、野外拓展训练等项目。为了使每一个推出的项目都能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在项目开发之前,我们就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认真的市场调研,对如何管理和运作项目做出周密的安排,力争推出一个,成功一个,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精品。优质的产品是品牌成功的基石,这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深切体会。

5加强横向联合,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多赢

以产品和项目为纽带,整合本地各种优势旅游资源,化解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隐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多赢。长沙及周边地区拥有几十万中小学生,针对目前中小学普遍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活动,大部分中小学生农业科技知识欠缺,我场是一个拥有现代化设施设备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现实,2004年初,我场与具有组织学生旅游经验和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长沙教育旅行社,合作开发了以“百果园”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新产品——“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活动,通过参观和参加采茶、制茶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果树、茶树的生长习性、茶叶加工和品茶知识,领略高科技农业的魅力和郊外美丽的田园风光。该产品推出不到一年,已吸引长沙市及附近地区近40所中小学组团游览,入园学生近三万名,为“百果园”和合作单位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野外拓展训练营”是一种目前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的好形式,但这种项目的运作专业性较强,为此,我们与和邦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由和邦公司具体负责客户开发、训练内容安排和训练组织指导等工作,和邦公司以此项目为基础,以“百果园”为活动基地,组织成立了“湖南省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定期到“百果园”开展各种活动,为我场带来了较好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也扩大了“百果园”的社会影响力。“野外拓展训练营”项目和“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项目的开发与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走合作开发的道路是可行的。

6创新管理机制,培养专业团队,优化内部管理

按照农业经营内容和农业旅游项目管理的不同要求,我场采取了对两类不同的经营内容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办法,在管理和分配上,对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两条线予以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农业旅游项目也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培训宾馆(含住宿、餐饮等)实行目标管理,对垂钓、养殖、特种瓜果种植等项目实行承包经营(内部承包或对外公开招标),通过分类管理,责、权、利落实到人,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大大提高。针对农业单位在开展旅游项目时会遇到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不到位等问题,我们采取了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不断提高管理团队和员工的专业水准,促进全场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7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新项目建设的步伐

“百果园”经几年的发展,为对外招商引资建设新项目,扩大旅游农业的规模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不少单位和部门均表示了合作和投资的意愿。2003年,与美国夏威夷莫李荷公司、北京嘉威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组建“湖南百果园乡村俱乐部”,在靠近“百果园”的边缘合作建设高尔夫球场,目前该球场已经建成,为我场的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配套支持。2003年,为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湖南省农业厅决定建设湖南省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根据我场的综合条件,最后该中心建设地点定在我场,该中心的建设获得农业部的批准,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共同投资建设,该中心将建设成为湖南省以致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脱毒微型马铃薯的生产基地。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马铃薯脱毒检测实验室、人工智能温室、微型马铃薯生产大棚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较高,为“百果园”开展农业科技观光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我场正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规模,计划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增加旅游观光项目,建设一批与我场自然景观和发展定位协调、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游泳馆、网球场、大型餐饮设施等,使“百果园”的住宿和餐饮的接待能力,分别达到300人和600人的规模。近期正在筹划开发“都市农夫俱乐部”项目,“爱情结果百果园”——交友和婚礼项目等等。我们期待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我场在农业旅游观光市场的竞争力。

8几点体会

8.1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的天性

回归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巨大进步。人类从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再到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今天,人们在对经济和物质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自然、对精神、对环境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利用现代的物质和科技能力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不洁和不便,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新时代人们的迫切要求。

人类是从原始丛林中走出来的万物之灵,农业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食物等基本物资的基础产业,人类对农业和乡村的感情和对土地的依附,是人类的种群遗传特质之一,是基于人类潜意识的最纯朴的情感。人类这种对于土地、森林、河川湖海等自然环境的亲近和依恋之情,犹于子女对母亲的永恒的眷念。人类脱离自然环境越远,时间越长,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就越强烈。

当今的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对于促进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无疑有着积极和进步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城市化进程的沉重代价是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城市越来越远离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自然环境,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城市病”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健康,人们在渴求着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人开始怀念田园风光,向往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一部分人心中遥远的梦想!人们呼唤:“城市与自然共存”,“城市和乡村融合”,这是人们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追求,是生存观、生活观、发展观的一种进步和升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才得到了全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8.2城郊示范农场发展旅游农业大有可为

旅游农业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它是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相应发展旅游观光的交叉型产业。我国的城郊示范农场大都建在离城市不远的郊区,本质上属于都市农业的范畴。在城郊示范农场发展集生产、休闲、生活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内外发展观光农业的经验都表明,要发展旅游农业,首先,必须以具有特色的农场、庄园、村落等为依托,充分发挥景点的区域自然地理优势,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要把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景点、旅游方式的开发结合起来,让农业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做到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建立起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农业。

示范园范文篇7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示范园范文篇8

1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百果园)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以下简称“百果园”)是1998年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部级果茶良种繁育基地,属国家“九五”计划种子重点工程。全场占地面积60余公顷,位于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离长沙市区10公里。是一个以水果、茶树的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研究与应用,果茶品种改良及良种苗木繁育为主,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型农场。目前,场已引进培植20多个种类158个优质果茶品种资源,建有果茶良种母本园10公顷,采穗圃6.7公顷,品种资源圃1公顷,设施生产示范园13.3公顷,繁育圃4公顷,通过引进以色列的现代化喷滴灌设施,全场所有果园、茶园均实现了自动喷滴灌溉。已建成面积184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及水果贮藏库,1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以及面积5000多平方米、近100个床位的宾馆及配楼、新农家等培训和旅游设施,场内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消防、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已形成年产优质果茶苗木150万株,辐射湖南全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质果茶种苗销售网。建场六年来,坚持果茶良种研究、应用开发,果茶高科技生产加工示范、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同步发展和建设的方针,在努力作好果茶良种引进繁育和农业高科技示范,服务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在农业旅游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2“三位一体”的建场宗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发展方针,为我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建设筹备期,主管部门就对“百果园”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综合考虑“百果园”建成以后的功能要求、地域优势和经济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明确了把湖南省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建设成果茶良种繁育、果茶高科技生产示范、农业观光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农场的总方针。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都坚持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协调统一发展的原则。在遵循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在园地整理,果茶品种引进定植等工作中照顾到嗣后的旅游功能的开发,在农业开发的同时统一安排整个园区景观布置和景点建设,由于规划在前,化解了农业生产与发展旅游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实现了二者的兼容和互补。

依托场内优美自然田园风光,我场建设了一批融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景点,如迎宾广场、人工湖(流霞湖)、喷灌中心、柑橘园、猕猴桃园、梨园、板栗园、茶园、无花果园、葡萄园、枇杷园、桃园、苗圃地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昔日野草丛生的丘岗山地已成为长沙市郊一处空气洁净清新,田园风光优美的“世外桃源”,成为长沙市及附近地区居民节假日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会议和观光客人达10多万人次。最近几年,到湖南来参观视察的中央领导和外国友人多次来我场考察指导工作,面对百果园的青山碧水,鸟鸣鱼翔,果茶飘香的美景,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进行旅游农业的开发上,我们坚持优先安排投资少、把握大、效益好的项目,分期投入、滚动发展。“百果园”在一期建设工程时,优先安排了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兼容的一批项目,如迎宾广场、流霞湖,和各种果茶园圃等,尔后建设了培训宾馆、茶叶加工厂、水果储藏库、办公楼等。在一期工程结束,项目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到上级领导对“百果园”的支持,及时进行第二期工程的开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300余亩,扩大了果茶良种繁育的规模,旅游观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培训宾馆配楼、农家乐、拓展训练园、矮马场、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高尔夫球场等相继建成,为“百果园”旅游农业形成规模,提高效益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3用品牌经营的思路来搞旅游农业开发,打造湖南农业旅游的第一品牌

建场之初,我场就明确了要发展旅游农业就必须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思路来做,必须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明确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在分析了长沙地区休闲度假产业竞争形势和我场优势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我场地理位置优越,整体环境优美,果茶园景独到,设施较为齐备等优势,把“百果园”品牌定位于农业观光休闲领域,在会议、培训、单位团队度假、农业体验式休闲、郊野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科技观光等方面加大了营销力度。通过注册“百果园”商标,精心打造“百果园”的品牌,努力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和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借助各种渠道,加大对“百果园”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加速品牌无形资产的积累。近几年,逐步提高了广告宣传的费用,湖南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经济报》、《长沙晚报》、《现代消费报》、《三湘都市报》、《湖南农业》、《洞庭春潮》等众多媒体对我场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均进行了专题报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初步奠定了我场作为湖南农业休闲观光领域领导品牌的市场地位。

4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打造精品项目

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如何维护和提升品牌,是每一个企业及其管理者都必须认真关注的。优质的产品不一定是名牌,但名牌产品一定要优质。“百果园”作为湖南农业旅游方面的一块名牌,要维护她,发展她,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为了让游客愉快而充实的在“百果园”度过一天、一个周末,我们对活动项目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和精心的策划,获得了市场良好的评价。

近年来,“百果园”逐渐开发了“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流霞湖垂钓、水果自采、蔬菜自采、名茶现炒现卖、野外拓展训练等项目。为了使每一个推出的项目都能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在项目开发之前,我们就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认真的市场调研,对如何管理和运作项目做出周密的安排,力争推出一个,成功一个,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精品。优质的产品是品牌成功的基石,这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深切体会。

5加强横向联合,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多赢

以产品和项目为纽带,整合本地各种优势旅游资源,化解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隐患,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多赢。长沙及周边地区拥有几十万中小学生,针对目前中小学普遍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活动,大部分中小学生农业科技知识欠缺,我场是一个拥有现代化设施设备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现实,2004年初,我场与具有组织学生旅游经验和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长沙教育旅行社,合作开发了以“百果园”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新产品——“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活动,通过参观和参加采茶、制茶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果树、茶树的生长习性、茶叶加工和品茶知识,领略高科技农业的魅力和郊外美丽的田园风光。该产品推出不到一年,已吸引长沙市及附近地区近40所中小学组团游览,入园学生近三万名,为“百果园”和合作单位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野外拓展训练营”是一种目前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的好形式,但这种项目的运作专业性较强,为此,我们与和邦管理咨询公司合作,由和邦公司具体负责客户开发、训练内容安排和训练组织指导等工作,和邦公司以此项目为基础,以“百果园”为活动基地,组织成立了“湖南省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定期到“百果园”开展各种活动,为我场带来了较好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也扩大了“百果园”的社会影响力。“野外拓展训练营”项目和“中小学生绿色科技游”项目的开发与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走合作开发的道路是可行的。

6创新管理机制,培养专业团队,优化内部管理

按照农业经营内容和农业旅游项目管理的不同要求,我场采取了对两类不同的经营内容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办法,在管理和分配上,对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两条线予以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农业旅游项目也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培训宾馆(含住宿、餐饮等)实行目标管理,对垂钓、养殖、特种瓜果种植等项目实行承包经营(内部承包或对外公开招标),通过分类管理,责、权、利落实到人,提高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大大提高。针对农业单位在开展旅游项目时会遇到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不到位等问题,我们采取了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不断提高管理团队和员工的专业水准,促进全场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7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新项目建设的步伐

“百果园”经几年的发展,为对外招商引资建设新项目,扩大旅游农业的规模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平台,不少单位和部门均表示了合作和投资的意愿。2003年,与美国夏威夷莫李荷公司、北京嘉威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组建“湖南百果园乡村俱乐部”,在靠近“百果园”的边缘合作建设高尔夫球场,目前该球场已经建成,为我场的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配套支持。2003年,为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湖南省农业厅决定建设湖南省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根据我场的综合条件,最后该中心建设地点定在我场,该中心的建设获得农业部的批准,由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共同投资建设,该中心将建设成为湖南省以致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脱毒微型马铃薯的生产基地。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马铃薯脱毒检测实验室、人工智能温室、微型马铃薯生产大棚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较高,为“百果园”开展农业科技观光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我场正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规模,计划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增加旅游观光项目,建设一批与我场自然景观和发展定位协调、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游泳馆、网球场、大型餐饮设施等,使“百果园”的住宿和餐饮的接待能力,分别达到300人和600人的规模。近期正在筹划开发“都市农夫俱乐部”项目,“爱情结果百果园”——交友和婚礼项目等等。我们期待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我场在农业旅游观光市场的竞争力。

8几点体会

8.1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的天性

回归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巨大进步。人类从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再到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今天,人们在对经济和物质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自然、对精神、对环境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利用现代的物质和科技能力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不洁和不便,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新时代人们的迫切要求。

人类是从原始丛林中走出来的万物之灵,农业是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食物等基本物资的基础产业,人类对农业和乡村的感情和对土地的依附,是人类的种群遗传特质之一,是基于人类潜意识的最纯朴的情感。人类这种对于土地、森林、河川湖海等自然环境的亲近和依恋之情,犹于子女对母亲的永恒的眷念。人类脱离自然环境越远,时间越长,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就越强烈。

当今的世界是城市化的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对于促进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无疑有着积极和进步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城市化进程的沉重代价是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城市越来越远离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自然环境,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城市病”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健康,人们在渴求着一种全新的、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人开始怀念田园风光,向往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一部分人心中遥远的梦想!人们呼唤:“城市与自然共存”,“城市和乡村融合”,这是人们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追求,是生存观、生活观、发展观的一种进步和升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才得到了全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8.2城郊示范农场发展旅游农业大有可为

旅游农业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它是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相应发展旅游观光的交叉型产业。我国的城郊示范农场大都建在离城市不远的郊区,本质上属于都市农业的范畴。在城郊示范农场发展集生产、休闲、生活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内外发展观光农业的经验都表明,要发展旅游农业,首先,必须以具有特色的农场、庄园、村落等为依托,充分发挥景点的区域自然地理优势,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要把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景点、旅游方式的开发结合起来,让农业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做到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建立起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农业。

示范园范文篇9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同,教师要承但起这一重任,首要的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通过此次对上海两所示范园(山东中路幼儿园、东苑半岛音乐幼儿园)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深刻的转变,同时联系幼教当前形式,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正处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专家走向教师和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21世纪将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世纪,21世纪的幼儿园课程将以建构为核心,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正是从现代的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以儿童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体现《新纲要》提出的幼儿素质教育要求,反映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追求。让幼儿充分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与理解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使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角,课程的主体;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纲要》的一个平台,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的时代特点不言而喻,时代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以现代课程理念来搭建贯彻落实《纲要》的平台。

通过《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材三位编委的精辟阐述和五节观摩课的精彩展示,使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了《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涵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中。《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以主题为主线,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一课程展示出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是在显性和隐性的环境中诱发的;是在家园合作的影响下统一地连续发展的;“幼儿是课程的主体”。

就内容而言,建构式课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主动建构”。这些主题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联系的。

就实践的方法和策略而言,建构式课程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活动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因而,教育必须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重视他们的经验和兴趣,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同时在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

示范园范文篇10

一、要把全国柑橘年会作为推介常德“石门柑橘”品牌的重要平台

“石门柑橘”已经不是地域意义上的品牌,而应该是整个常德柑橘产业的冠名,其他区、县(市)都要像临澧县一样,打好“石门柑橘”品牌,维护“石门柑橘”声誉,扩大“石门柑橘”的影响。

1、为什么常德要筹办2010年全国柑橘年会?

第一是我市柑橘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现有柑橘136万亩,产量近百万吨,除石门以外,全市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品牌,没有一个真正的产业化链条,没有一大批“石门柑橘”标准示范园。我们把全国的柑橘知名专家、柑橘经销商、柑橘加工企业家请到常德来参加全国柑橘年会,目的是共商柑橘产业发展,共谋常德柑橘产业提升振兴之路,这是我们申办柑橘年会的主要动机。通过承办全国柑橘年会,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市柑橘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形势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市柑橘产业做强,另一个方面可以推销常德柑橘,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德柑橘,宣传常德柑橘。

第二是推介“石门柑橘”品牌的需要。我们想借助全国柑橘年会这个平台,推动“石门柑橘”整合常德的柑橘品牌。我们要通过全国柑橘年会让客商形成一个概念,就是全市136万亩柑橘都是按“石门柑橘”标准生产的。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全市柑橘都达到“石门柑橘”的生产水平,用“石门柑橘”品牌来整合常德全市的柑橘,使石门的产业变成常德的产业。全市所有的柑橘都要像“石门柑橘”看齐,向石门秀坪、三圣柑橘的标准看齐,做大我市柑橘产业,做响常德柑橘品牌,让全市广大橘农受益。

2、怎样办好2010年全国柑橘年会?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曹儒国副书记为组长的2010年中国柑橘年会的筹备领导小组,各区、县(市)特别是石门、桃源、澧县、临澧、鼎城等柑橘主产区也要相应地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我讲的主产区是一个大概念,其他县市虽然不多,但是都应该为2010年全国柑橘年会和常德柑橘产销衔接会做好准备。

二是明确责任。各区、县(市)有三项任务:第一项,创建柑橘标准园,打造自己的柑橘名片。每个区、县(市)都要打造自己的柑橘名片,临澧打造“石门柑橘”的标准就是“八”和“十个一”,鼎城、桃源、澧县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抓好“石门柑橘”的品牌整合,对于柑橘示范园建设工作,我们将按照“八个一工程”的要求进行结账。从现在起,如果过去没有努力的,现在还来得及做一些工作,像临澧一样抓落实。关于柑橘标准园的建设,虽然全市年初制定了计划,但是部分县市行动不好,供销社、农业局的工作推行起来比较吃力。尽管5月份和6月份市里组织开展了两天的督促考察,文浩市长也专门看了两天,但是有些县回去之后还是没有动作,没有就农业标准化,特别是柑橘标准化进行专门研究,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第二项,要广泛邀请客商。各区、县(市)要把多年以来有来往的朋友和商业伙伴,以及重新招商引资请进来的企业、法人,都要邀请到常德来。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害怕邀请客商。客商邀请来了怕没有东西看,在这个问题上,各区县(市)要做些准备工作,请进来了要有内容让他们看。二是招商引资需要提前衔接。大量的签约项目,包括柑橘销售的签约、柑橘产业加工的签约要提前衔接,特别是柑橘产业的提升,我们要和有关科研部门及早进行衔接。我和文浩市长曾商量过这个问题,就是农业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部署、来研究,工业有一个一个的工业园,农业要像工业的开发区一样,办好产业园。汉寿的甲鱼产业园今年2月份就启动了,标准甲鱼池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汉寿甲鱼的地理标志即将从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拿回来,他们还在上海检验了上百个指标,包括最重要的29个指标,数据全部拿到手了,将在适当的时候公开。第三项,搞好衔接协调工作。作为区、县(市)来讲,准备工作除了接待之外更重要的是衔接,大家一定要搞好这项工作。作为市直部门来讲:交通局,年会涉及到路的地方,请郑局长支持一下;公安局,希望在安全、保卫、社会治安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农业局,主要是集中精力抓好标准园的建设;市委接待处,对会议和整个安排给予指导,标准和层次会更高一些;市委宣传部,在新闻报道等方面做好工作,湘商会议以后再衔接落实;供销社,如果市政府是主办单位,供销社就是承办单位,在贺部长的总协调之下,供销社负责年会的具体组织工作;商务局,按照分工明确职责,对年会的签约工作给予指导;财政局,主要负责落实经费,整个柑橘年会的经费,按照文浩市长和小明市长签字的要求落实。为了筹备好柑橘年会,我的想法是,根据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的职责分工,起草一张责任分解表,发个讨论稿,希望大家支持一下,争取把会议开好。

二、要把柑橘标准园的创建作为提升“石门柑橘”产业的突破口来抓

1、为什么要搞标准园创建?

第一是我市柑橘产业现状所决定的。创建柑橘标准园是处于发展瓶颈之中的我市柑橘产业寻求破解瓶颈的一条出路。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柑橘总面积占全世界的2/3,但产量只占1/3;湖南省是中国的柑橘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1/3;常德又是湖南的柑橘集中产区,面积和产量都占到全省的20%左右。四川广元“蛆柑”事件之后,我市柑橘产业面临危机、遇到瓶颈,尤其是在消费者更加理智,柑橘产业提升面临新困难的时候,常德的柑橘产业怎么走出困境,怎么突破以下瓶颈:一是单产不高,二是质量不优,三是没有品牌,四是缺乏竞争力,五是产销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导致产业频繁波动。

我市的柑橘产业2008年是低潮,2009年正在逐步恢复,但是由于消费者更加理性,对柑橘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地柑橘面临几个什么问题呢?一个是质量不优。增加产量靠扩张面积是肯定不行的,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所以必须靠质量提升。质量提升面临二个问题:一是大食蝇问题。大食蝇的威胁就是蛆柑,橘子带虫果。说实在的,有几个县的大食蝇没有治理好,分散产区基本上毁掉了,主产区面临很大威胁。二是绣皮病问题。柑橘是一个个麻子、绣皮,严重地影响柑橘外观,影响市场。还一个是产量不高,全市136万亩、100多万吨柑橘,平均就是740公斤/亩,而产量高的多达一万斤,丰产均衡产量应该是5000-6000斤,我们还有3/4的潜力,产量还有潜力,质量还有潜力,品牌的潜力更大。如果全市都搞到三圣、秀坪柑橘的水平,目前的柑橘效益可以提高1/3,全市柑橘产量如果都达到丰产园的水平,效益还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如果再通过加工,产值、效益还可以成倍提高。

要使常德的柑橘走出去就必须突破产量质量瓶颈,这个瓶颈又不能整体一下子突破,因为现有技术装备、技术人员和物质条件远远跟不上整体突破瓶颈的需求,那么就需要通过标准园的建设来突破这个瓶颈,来振兴常德的柑橘产业。如果今年全市有1个标准园,那么明年就有10个标准园,后年就有100个标准园;如果今年是政府在创建标准园,那么明年就可能是大户、企业创建标准园,后年就有可能是若干个橘农人人都来创建标准园。常德的柑橘需要通过标准园的建设来突破瓶颈,来走出发展的低谷。

第二是整个园艺产业发展的方向。去年下半年,农业部开始实施园艺业作物标准园创建。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总理要求,要大规模地创建标准示范园,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开展园艺产品深加工和标准化创建,保障园艺产品的安全。园艺产业主要包括2.7亿亩蔬菜、1.6亿亩水果和2500万亩茶园。农业部为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作为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种植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长在去年年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全国要大规模地开展园艺业作物标准化的创建,要创建一批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建设了819个标准园,下发了创建方案,制定了创建规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中央拿出1个亿,农业部筹集2千万,重点支持了235个标准园的创建,每个标准园可以获得50万的扶持资金,我市1个标准园获得了扶持。在这个问题上,中央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消费者偏好方向也是这样的,因此,我市柑橘产业要通过建设标准园来提升。

第三是各地有成功的经验。别的地方不说,市里凡是标准化创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效益比较好的。原来吉林、山东、黑龙江是标准化创建搞得好的地方,现在的新疆也以标准化创建出名,新疆从现在起每年拿出5个亿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标准化创建对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德的柑橘产业要转变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粗放生产变成现在的集约生产,必须通过一个个标准化来提升。

2、怎样创建标准园?

标准园创建的内在要求是通过技术集成、项目集约、力量集中逐步实现园艺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从而带动园艺品的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各区、县(市)都要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来创建标准园。

一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标准园创建的核心,我们要按照标准化创建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和生产技术规程的标准体系。全市现有的柑橘园要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做到百分之百的标准化生产,百分之百的品牌化销售。首先要做到无公害,其次是绿色,再次是有机,GAP认证可以放在后面。从现在开始,供销社和农业局的主要精力督促、指导各区、县(市)的标准园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