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38:28

股权

股权范文篇1

(一)股权分置制度安排的背景及其含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开始着手证券市场的起步建设,当时所遵循的主导思想与市场上计划经济成分仍占主导地位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公有制必须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据此国企改革中应当保证国有股份占优势比例。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完备,股份公司国有股的股东代表还未人格化,国有股上市流通尚不现实,盲目上市还有可能因股市的动荡影响其控股地位。因而,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在当时是以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保护国有资产为社会背景的。

可见,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发展过程中,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形成了“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具体而言,股权分置是指在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上只允许占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上市交易,另外三分之二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流通。这在事实上造成了上市公司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能够上市交易的只是占总股本很小部分的流通股。全面理解股权分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公司法理论中,以公司发行的股票是否具有流通性为标准,将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但二者同为公司的普通股。我国《公司法》规定,发起人以募集设立方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须将公司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发起人认购不低于35%的股份,其余部分则可以向社会公开招募。公司依法成立后,如果要申请公司股票上市,则发起人所认购的股票暂不上市交易。因而真正上市流通的只是社会公众股。第二,由于股票流通性的差异性,同为普通股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实际上获得的价格是不同的,这又违背了同股同权的公司法原则。但应当注意,流通性溢价并不是同股不同价的唯一原因。依《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募集设立时,发起人一般按每股的票面价格认购,而社会公众股则采用平价或溢价发行两种方式,实践中溢价发行是普遍状态,但由于溢价发行必然会造成发起人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获得股票的成本不同。第三,公司股东依公司法,按其所持股份份额参与公司红利分配。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流通股股东以较高的成本获得股份,因而在表面平等的分红机制下,实质上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能获得高于流通股股东的收益的状态,即同等资金投入分享不通受益,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现实利益。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股权分置制度虽保障了国有股在许多关键行业的控股地位,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以权力化方式进行上市公司的股票流通安排明显缺乏法律理论依据。实践中上市公司股权分置制度的弊病相当明显,主要有: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和自由机制;影响资本市场预期的稳定;使得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妨碍证券市场合理功能的发挥与规范化的进程,不利于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等方面。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股权分置安排下,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转让方式和流通性差异,使得二者的定价依据不一样。一般而言,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是以每股收益和公司成长性等要素为定价依据的,而非流通股主要以每股净资产为依据定价,由此形成了同一公司同种股票的不同市场价格。由于流通股仅占企业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因而二级市场上形成的流通股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最终影响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另外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协议转让和分红方式实现盈利,就可能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或牺牲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若干法律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是针对上市公司中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的局面而进行的一种制度设计,其必须在法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就目前而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法律依据并不充分和完备。除公司法、证券法以外,2004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与若干意见》,2005年的《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等行政法规也有规定。另外,在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股份公司股东大会可以按法定程序修改公司章程,或以股东大会名义作出决议等方式从公司内部发起股权分置改革。

(一)股权分置改革中几个法律关系分析

股权分置制度安排下,虽然上述两种股份持有者处于不公平的状态,但作为流通股股东的自然人与作为非流通股股东的法人(包括国家和企业法人)之间的利益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而股权分置改革是要打破这种原有的平衡,建立一种新的股东之间的平衡。因此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间的关系在公司法上,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认购人都是平等地位的法人和自然人,都是享有公司法权利的民事主体。作为公司法人的股东都以其认购的公司股份承担法律责任,而且也都是普通股股东。因而,在公司内部出认购股份总额的差异外,两种股东不应存在其它的权力和权利不一致。依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应当具有同等的权利。同次发行的同种类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的价额。然而在股权分置状态下,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股份认购价格的不一致最终造成了股东受益额的差别。从另一角度分析,如果说流通股股东以相对低价认购股份是以其股份不上市流通作为前提,那么流通股股东以市场价格认购股份就是以其股份上市交易为条件的,但不管怎样非流通股股东在这种博弈中都是最大获益者。由于这种相对不平等已经在表面平衡的状态下惯性的运行太久,股东已经接受这种态势,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对其造成的冲击,必然先要以解决股东之间的平衡状态为前提,即新的利益分配问题。

2、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股东的关系在公司设立过程中,认购人分为发起人和其他认购人,发起人采用募集方式设立公司,须先认购总股本的35%以上方可向社会公开募集,此时的认购人只是出资人而并非股东。公司依法成立后,出资人转变为股东,公司依法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与股东相分离;股东的出资总额转化为公司法人的独立财产,公司依法对其享有所有权。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受益、选择管理者、重大决策权等权利。股东以股东大会形式间接控制公司以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在股权分置情况下,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国有股或法人股一股独大,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这往往导致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国家作为大股东在行使股东权过程中难免利用公权力干预私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股的控制地位,往往使得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召开及决议流于形式,出现“内部控制人现象”,事实上并不能体现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错位的表现。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能够理顺政企关系,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使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重要性有所增强,这些对于平衡和重新定位上市公司与其股东的关系都是有利的。另外,虽然股东与公司的利益有所分离但这并不妨碍二者基本利益的一致性。

3、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与国家间的关系证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有序的金融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力军,其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则在证券市场上运作。然而,股权分置制度安排使得国有股占上市公司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份却不能上市流通和交易,实际上歪曲并弱化了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证券金融市场,但上市公司国有股作为非流通股,虽其持有人大部分为国家,但其持有却并不与国家的总体利益相一致,这种自相矛盾是股权分置制度所特有的。因而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真正实现股份全流通是一个基本要求,对国有股和个人股一视同仁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在法律定位上称之为同股同权同利。

(二)股权分置改革中应当依法加强对流通股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

基于股权分置制度安排,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二,却不参与流通;仅有占三分之一的流通股上市交易,这严重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其一,流通股股东一般以高于股票面额的价格购得股份,而非流通股股东则以面额价获得股份,二者依公司法享有同样的权利。实质上,在成本大而受益相同的情况下,利润必然不相同。其二,流通股股份上市交易,并不是公司总体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这必然影响流通股股东股票的溢价收入,而非流通股股份的定价方式并非如此,因此其获得相对等价是可能的。其三,长期以来,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处于受损状态,其前提条件是国有股不参与流通。然而股权分置改革中,这种条件将被打破,因为其目的是要实现股份的全流通。那么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间的协议基础将不复存在,可以说是非流通股股东存在违约行为,流通股股东有权要求对方予以赔偿,或者选择解除协议。

目前关于流通股股东的权力范围,理论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同为公司普通股东,二者地位平等,流通股股东无权干涉非流通股是否流通的问题。另一种认为,投资者购买流通股的前提条件就是发起人承诺一部分股份的不流通,非流通股要获得与流通股同权,就必然是对当初承诺的违背,流通股股东有权予以拒绝。综上,本文上述分析表明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流通股股东不仅有权决定非流通股是否参与流通,而且还有权获得一定的补偿,这样才能体现出公平理念。实践中,我国尚没有专门的针对流通股股东决定权和补偿权的法律文件,但《国务院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要着眼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股改中国有股权管理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在与其他非流通股股东及A股市场流通股股东协商确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要注意充分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可见,我国法律对此仅有原则性规定,且法律位阶较低,因而需要具体的法律操作规范来指导。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简评

股权分置改革是对原有股权分置制度安排的一种破除,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一场新的经济利益的博弈,其牵涉到的利益范围是广泛的。不仅有国家、个人等主体,也有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平衡和调整,还有整个证券市场的重新组合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说,我国暂无专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对之进行具体的规制。笔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程序公平和实体公平的问题。依非流通股股东的承诺,其持有的股份并不参与流通是股东间协议的基本前提。如果非流通股股东违背这一承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私法的救济事实上是十分有限的,毕竟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股份仅占少数,这就可能使得大股东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达到避免其违约责任的目的。可见公力救济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作为公力救济的主体,却同时是国有股的主体,这种主体重合的界限划分同样可能引发不公平的法律适用。

笔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其内部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其仅仅是支付多少对价予以补偿的问题。国家不应以行政强制方式压迫股东予以接受。其实在本质上,政府应当做好其市场监管者的本职工作,不要与民争利是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则。另外,改革应当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选择适宜各个企业自身的路径和时机,真正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才是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富清:《公司法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贤銮:《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载《上海企业》,2005年第10期

3、韩金鸽:《股权分置改革的现实选择》,载《特区经济》,2005年9月

股权范文篇2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乙方:股权托管交易所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为了规范管理和切实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提高甲方股本状况的公示性和公信力,根据股权规范运作的需要,甲方委托乙方对其股权进行集中登记托管,特签订本协议。

一、委托事项

1、甲方委托乙方对公司的股权进行集中登记托管,乙方的服务内容包括股权初始登记和股权变动登记(交易过户、非交易过户、股本变动等情形导致的股权数量变化);股权质押登记等其他登记;股份查询、信息披露、权益分派等股份管理业务。

2、甲方委托乙方集中托管的股份中,法人股股,占总股本的%;自然人股股,占总股本的%。

二、登记托管

1、甲方按照股权登记托管须知,向乙方提供股权登记托管的必备文件和档案资料,经乙方审查符合登记托管条件后办理股权初始登记,进行集中托管。甲方应保证提供的文件材料准确、真实、完整,并对由此导致的任何后果负责。

2、所托管的股票(股权)是以实物券形式由股东持有的,由甲方派专人负责对原发出的实物券式股票(股权证、股权持有卡等)进行验证确认,加盖专用章后予以回收,统一交由乙方管理,并将相关资料编制成股东名册,交由乙方按统一程序进行托管。

3、乙方负责对经甲方确认验证后的股权进行登记托管。

4、在股权集中登记托管程序结束后,未托管登记的股权转入非集中代管程序。在甲乙双方确定的非集中代管登记期间,乙方应在乙方营业场所设专门登记柜台;甲方应在甲方本部设专柜,并指定专人继续办理股权确认、托管登记。

5、甲方登记托管公告内容由乙方代甲方拟定。

6、股权集中登记托管结束后,乙方向甲方提供已托管股权持有人的电脑明细数据的磁盘备份一套。

7、股权集中登记托管后,乙方根据甲方需求提供股权变动登记、股权质押登记等其他登记服务以及股份管理服务。

8、甲方需乙方提供股权权益分派服务的,分红派息方案一经确定,甲方须将分红派息方案于股权登记日前15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乙方在股权登记日结束前,将股东的数据磁盘备份交甲方核对。甲方在收到该数据磁盘备份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超过此期限视为甲方已核对无异。

9、乙方根据甲方要求,向甲方提供股东数据资料查询服务。

10、甲方可委托乙方进行信息披露,对外公布企业的有关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财务状况、企业重大重组事项等信息的披露,乙方有权对甲方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乙方的职责是根据甲方提供的信息,以甲方的名义采用合法、适当的形式对外公告披露,但是由于甲方提供上述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等原因导致的一切责任应由甲方承担。

三、费用

1、办理股权初始时,甲方按自然人20元/户、法人100元/户向乙方交纳开户费;按自然人股0.01元/股、法人股0.001元/股向乙方交纳登记托管费。

2、办理变动股权登记时,按自然人元/股,法人股元/股,向乙方交纳过户费。

3、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时,按被质押的股份额元/股的标准,向乙方交纳质押登记费。

4、甲方委托乙方办理已托管股权派息的,应按派息总额的%向乙方交纳派息手续费。派息款及手续费应于股权登记日前五日内划至乙方指定帐户。

5、托管登记公告及派息公告等费用由甲方支付。

四、双方责任

1、乙方在上述服务项目中应做到准确、及时、无误,因乙方过错造成损失的,由乙方承担。

2、股权的确认工作由甲方负责办理,因甲方过错造成的损失或索赔,由甲方承担。

3、甲乙双方的任一方在股权登记托管中未按规定操作造成的损失,由该方承担。

五、其他

1、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双方均应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否则视为违约。如有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是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公务员之家:

2、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委托人:

签约地点:签约地点

开户行:开户行:

户名:户名:

帐号:帐号:

电话:电话:

股权范文篇3

乙方(受托方):大连凯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为了支持国内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十部委联合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中有关创业投资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有关委托的规定,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达成本委托创业投资合同。

一、合同标的:甲方全权委托乙方甲方投资辽宁新大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原始股股权壹百万股,投资金额人民币壹百万元(100万元)。依法从事创业投资,依法承担股权上市中的缩率。

二、合同有效期2年6个月,(2009年月日至2011年月日)

三、收益分配

1、合同期满,甲方按百分之五十(50%)分享本期创业投资的净利益。

2、合同期满,乙方按百分之五十(50%)分享本期创业投资的净利益。

3、合同期满,如不能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上市退出时,乙方按每股1.50元人民币单价回购甲方全部投资股权,合计返回人民币金额壹百五十万元给甲方。

四、甲方的权利

1、有权分享本期创业投资的股权净利益。

2、在合同期满时,有权看乙方本期投资收益报告。

3、在本合同有效期内有权在乙方下属的投资登记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委托转让,有权在股票上市后确定股票退出价位。

五、甲方的义务

1、在本合同的约定期限内,不得提前要求乙方返还其投资资金。

2、甲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承担创业投资的投资风险。

3,甲方保证自己的投资资金的来源合法。

六、乙方的权利

1,有权分享本期创业投资的股权净收益50%。

2,有权以甲方人的身份,对标的企业进行投资管理和监督,并行使股东的表决权和否决权。

七、乙方的义务

1,对甲方委托的创业投资有增值义务,对甲方的委托行为负有保密义务。

2,股票上市后退出的时间和价格必须及时告知甲方得到双方一致确认。

3,对所有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调查、审核、论证、决策及科学管理。

4,保证本期创业投资成本及利润单独核算、准确、真实。

八、结算地点及结算时间:届时公告通知。

九、合同效力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保留一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并且甲方投资款汇入乙方专用帐户后本合同立即生效。

十、合同纠纷解决办法:协商、仲裁或诉讼。

十一、每期创业投资的办理时间为二个月。

甲方签字:乙方:大连凯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股权范文篇4

何为股权?学者有许多不同观点。第一,股权所有权说。该学说认为股权本质上是所有权,而将股权视同所有权,将会否定公司独立人格的基础独立财产,导致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否定。这种学说已被摒弃。第二,股权债权说。该学说主张股权本质上是债权,它强调了公司法人对股东投资于公司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但并没有认识到股权不仅仅是收益请求权,还包括公司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权等权利,没有认清股权和债权之间的本质区别。第三,股权社员权说。德日学者基于公司属于社团法人,认为股权为社员权的一种,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持此观点。该学说认为股权是股东作为公司(社团法人)的成员而享有的财产权利和非财产权利的总称,并以此为依据否认股权可以继承。第四,股权独立民事权利说。该学说主张股权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独立权利类型,是股东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而在公司中享有的以财产为核心的权利,本质上是财产权。笔者对第四种观点持赞同意见。

股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新型财产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它有以下特性:第一,财产性是股权的最基本属性,股权是股东基于其出资行为而取得的特定民事权利,股东因其出资行为,以实物或金钱为载体,将其出资转化为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是股东财产性权利的集合体,股权又可以货币形式量化,因此股权具有典型的财产性。

第二,股权是自益权能和共益权能的有机统一体。股权包括公益权和自益权两项权能。股东的自益权是指股东基于自身利益单独行使的权利,如股权转让请求权,股息红利分配请求权、公司终止后的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财产性权利。股东的共益权是指股东基于自身的利益和全体股东共同的利益,通过共同行使的方式,来决定公司重大事项的权利,它包括出席股东会的表决权,任免公司董事和公司管理人员的请求权、股东代表诉讼权等非财产性权利。行使共益权是以实现自益权为目的的。

第三,股权具有可分割性与可转让性。股东在转让自己所持有的股权时,可分割转让,即可以全部转让,也可部分转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只是在转让对象上受其他股东意思限制而已,并非不可转让。

二、我国关于股权继承问题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五)款规定:“企业投资者破产、解散、被撤销、被吊销或死亡,其继承人、债权人或其他受益人依法取得该投资者股权”;第(六)款规定:“企业投资者合并或者分立,其合并或分立后的承继者依法承继原投资者的股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由于本规定第二条(五)、(六)项的规定导致企业投资者变更的,如果企业其他投资者不同意继续经营,可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终止原企业合同、章程。原企业合同、章程终止后,股权获得人有权参加清算委员会并分配清算后的企业剩余财产;如果股权获得人不同意继续经营,经企业其他投资者一致同意,可依照本规定将其股权转让给企业其他投资者或第三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另一方不是该公司股东的,按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将出资额部分或全部转让给该股东的配偶,过半数股东同意,其他股东明确表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二)夫妻双方就出资额转让份额和转让价格等事项协商一致后,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转让出资所得财产进行分割。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也不愿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出资额的,视为其同意转让,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用于证明前款规定的过半数股东同意的证据,可以是股东会决议,也可以是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的股东的书面声明材料。

三、完善股权继承制度的思考

1.关于股东资格继承问题

第一,股东资格应是当然继承,公司章程可以作例外性规定。继承人只需要证明其为已故股东的合法继承人即可。其他股东只有证明公司章程有排除或限制继承时新股东加入的约定,继承人方不能自动取得股东资格。在股权继承的问题上,如果股东认为将来可能发生的股东资格继承会给公司带来不确定性,则全体股东可以协议在公司章程中确定股东资格继承的条件,或者完全禁止股东资格继承。

第二,引入平衡制度,对继承权及股东权作出更合理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由于发生股东资格的继承,公司的人合性可能不同程度地被破坏。新的股东可能会严重破坏原有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而导致公司僵局。在此情况下,应当引入平衡制度,应当赋予其他股东退出或解散公司的法定权利,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公司的人合性。

第三,参照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继承股权。当股东之间事先没有约定,事后也不能达成协议时,各继承人要想取得股东资格成为公司股东,应由各继承人向公司提出申请,由公司在合理期限内召开股东大会或股东会,由尚健在的股东表决,股东过半数以上同意他们入股的,他们才可以成为公司股东。否则,他们不可以成为公司股东,不同意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的股东,应优先购买继承人本应继承的股份,再由继承人继承财产利益,如果不购买即视为其同意继承人成为股东。

2.关于公司股东人数问题

第一,因股权继承而导致公司股东人数超出50人,是合法的。对人数超过公司法规定的,可以考虑由原有股东收购新加入股东的股权来减少股东人数或由数个新加入的股东仍然共同共有一个股权来解决。

第二,因股权继承导致股东仅为一人,则为一人公司。该公司应按照公司法相关规定作变更登记。

3.关于无(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否可以成为股东问题

在股权继承中,无(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成为股东。其一,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并无明确的相反规定,可推断其具备股东资格。其二,无(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自行管理其财产,可由法定人代为管理。

参考文献:

[1]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68.

[3]王利民.论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的二重结构.中国法学,1989,(1).

[4]郭峰.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探讨.中国法学,1988,(3).

股权范文篇5

[关键词]认缴制;债权人;待缴股权;股权转让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了大力度的修改,其中引起学界讨论争议最多的修改之一,便是将原《公司法》中的法定资本制修改为认缴制,新的《公司法》取消了自成立公司之日起两年内(投资公司为五年内)缴足注册资本的规定,并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一次性缴足注册资本的规定。同时采取了认缴制的公司资本制度,将原本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期限等公司资本制度事项交由发起人和股东在章程中自行约定[1]。可以自由约定实缴时间这一改革,使得实践中大量的已经被认缴但尚未到达约定的缴纳时间的待缴股权被转让给第三人,此时就带来一个问题:个人资产丰厚的股东是否可以将自己认缴而待缴的股权转让给个人资产难以履行实缴义务的股东?如果可以转让,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当如何保障?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于《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于认缴制与法定资本制两者的优劣性。其中陈海疆(2013)认为由于我国政府家长式管理色彩浓重,同时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一蹴而就完全将资本制度交由意思自治,就可能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判断市场预期,从而造成市场秩序混乱[2]。罗培新(2016)认为现行的认缴制改革尚无有效的催缴机制,从而带来股东认缴虚高的资本再违规减资的道德风险[1]。而施天涛(2014)则认为政府不应滥用公共权力,干涉投资者和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因此认缴制改革是一种进步,有利于改变和创新政府监管方式,从而实现简政放权,认缴制给予企业经营自主权,营造自由、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3]。赵旭东(2004)认为注册资本制度所代表的公司信用体系无法保护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相对于资本信用,资产信用更有现实价值[4]。至于认缴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些违规减资、认缴资本虚高等问题,蒋大兴(2015)认为,虽然认缴制下股东缴资事项的决定依托私法自治,但私法自治并非绝对的自由,为确保市场交易安全、公平,特别是在市场机能出现扭曲而不能健康运行时,法律对于契约自由可以加以限制[5]。施天涛(2014)也认为,在认缴制情形下,股东或者发起人的认缴行为是对公司和其他股东以及社会公众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具有法律意义,如不履行这种承诺,则构成违约或者欺诈,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3]。学界对于认缴制改革的讨论多从资本信用和资产信用的辨析、认缴制与注册资本制的优劣对比,以及认缴制改革中出现的弊病出发进行分析和讨论,仅有少部分学者对待缴股权转让问题进行研究,如沈立群(2015)认为认缴制下未缴足部分的股权在未到期且无瑕疵的状态下可以转让[6]。

三、待缴股权自由转让的负面影响

现行条件下,待缴股权的转让不应该是不加限制的自由转让,理由有如下四点。1.待缴股权本质是一种潜在的债务在认缴制下,股东对于自己已经认缴的股份,有义务按照章程中约定的缴纳时间和数额进行按时、足额的缴纳。此时的股东对于公司这个独立的法人而言,其认缴而未到期的股权,换一种角度同时也是公司对于股东所拥有的尚未到期的债权;而当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股东对于自己认缴的股份有加速到期而提前缴足的义务,此时股东在认缴的范围内对债权人负有清偿的义务。此一系列的义务即是广义上的债务,如台湾学者王泽鉴所述:“债权之本质内容,乃有效地受领债务人的给付,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则为债权的作用或权能。”[7]股东以自身认缴额为限对公司乃至债权人负有给付的义务,当缴纳期届至,公司有权要求股东完成缴纳;而当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债权人时,债权人也有权要求股东在认缴的范围内清偿。正因如此,股东对于自己认缴而待缴部分的股权,其本质也是股东对于公司乃至债权人的一种附条件或者附履行期限的债务,换言之,已经认缴而待缴股权的股东,其对于公司和债权人而言负有潜在的债务。针对潜在的“债务”,依据民法之法理,若债权人将自己拥有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只需通知债务人即可;而债务人欲将其身负之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则应当经过债权人的许可,未经许可不得转让债务。待缴股权的股东若试图将待缴股权这种特殊的、潜在的“债务”转让给第三人,须经公司意思机关的许可,而公司出现难以清偿的债务时,待缴股权转让也应当经过公司债权人的许可。允许对公司或公司债权人负有特殊的、潜在的“债务”的债务人能够自由转让这种“债务”,不仅不符合民法的法理,也将使得股东借此逃避出资义务、侵害债权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剧增。这将使得市场无信且无序,迫使所有诚信的公司也变得不诚信,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必将凋敝。2.禁止权利滥用与债权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与英美法律中的“禁止反言原则”相对应,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我国)民法都明确规定或存在着“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就表明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必须实现个人利益、社会第三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8]。换言之,权利的行使并非无条件的、任意的,前提是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践踏他人的权利。如果股东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认缴的股权进行转让,则将公司的资本安全和债权人获得偿债的权利置于危险的境地中,同时也会扰乱市场的秩序,造成市场的信任成本剧增。因此,基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考量,应当对股东转让待缴股权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制。另一方面,基于债权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也可以得出限制自由转让待缴股权的结论。正如施天涛所述,“认缴制下认缴行为是股东对公司、其他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的一种承诺。”[3]股东的认缴行为,是对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一种客观的承诺,承诺自己将以自有之财产对所认缴的股份承担补足的责任,即股东承诺将按照章程的约定按时、足额地缴足自己所认缴的股份。此时公司的交易相对人或债权人,正是基于对股东出资能力的信任而选择与该公司进行商事交易行为。因此对应于公司的债权人而言,投资者或早或晚应当足额缴付资本以保证债权履行就是债权人的合理合法的期望,是基于制度平衡而生的权利[9]。债权人基于对股东履行出资承诺的信任而产生的信赖利益应当受到保护,股东对待缴股权的转让的权利也不得侵害债权人的信赖利益。3.强推风险自担不符合现有国情有观点认为允许待缴股权转让可以作为公开的市场信息为交易相对人所知悉,在私法自治的时代,交易相对人应当对交易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自担风险。此种观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我国自建国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包办一切的家长式政府面面俱到的监管与服务已经使得我国市场的各参与者形成了依靠政府监管的路径依赖,难以有效地认识到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也缺乏承担此种风险的习惯和能力。一蹴而就的改革,将自担风险强行而粗暴地推广到全国市场,必将带来市场的震荡和无序状态,此时无法实现促进市场效率的改革目的,未免得不偿失;其二,依靠股东自行披露股权转让的计划和状态,不仅存在时间差而导致的信息真空,也会促使股东采取“阴阳合同”“股权代持”等手段隐瞒自己减资的行为,交易相对人也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此种信息成本如果让债权人承担则只会徒增交易成本。正因此,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交易相对人与公司发生交易时如果发生股东恶意转让待缴股权的行为时,交易相对人只能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不仅时间成本过高,商业效率损失严重,其能否成功维权也难以保证。加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17条所规定的公示信息不实“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以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践中并无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执行措施,这实际上对于认缴型公司来说责任内容极为空洞[9]。因此,在我国人们进行商事交易活动过程过于依赖政府监管的路径依赖遭遇到了现行法律下高昂的维权成本这一国情,一蹴而就式地推行“风险自担”的意思自治是脱离现实情况的激进之举。4.自由转让待缴股权不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有权利必有义务,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不仅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原则,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股权在公司意味着控制权,股权比例的大小直接决定股东在公司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和对公司的控制权。而股东在尚未完全出资时,仅因认缴的行为就取得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和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出于商业效率的考量,认缴制的设立其本身已经使得股东的权利大于义务,与之相对应的义务,应当是股东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实现约定的认缴股权出资额。如果赋予股东自由转让待缴股权的权利,则等同于免除了股东履行出资约定的义务。这本就使得原本已经向股东倾斜的“天平”更加倾斜,从而造成股东“权利过大而义务过小”这一权利义务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允许股东自由转让待缴股权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应当对股东转让待缴股权的行为加以限制。

四、待缴股权转让的制度构建

股权可以转让,这是基于商事交易效率和市场主体自主经营权和决定权的必然结论,因此,完全禁止待缴股权的交易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但是待缴股权相比于实缴的股权,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允许待缴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应当设立一些必要的限制和监管制度,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点。1.待缴股权转让应当经债权人许可如前文待缴股权本质是一种潜在的债务之论述,可以将待缴股权转让制度类比于债务的转移,从而加以制度保障,即待缴股东欲将自己认缴而未到期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应当寻求公司债权人的许可。这样,为促使债权人同意股东转让待缴股权,股东必会竭尽所能将交易的细节、受让方的资产能力和社会信用等商业信息向债权人披露。一方面股东主动向债权人披露的效率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有多重优势,其一是可以避免因信息公开的时间差造成的信息真空期,防范股东利用时间差进行恶意转让待缴股权;其二是可以保证债权人明确知悉股东的转让行为和受让人的各项信息,从而防止债权人因为未关注我国饱受诟病的信息公示平台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没有人会比权利的拥有者更加关注自身权利保护,股东转让待缴股权须经债权人的许可,债权人出于保护自身债权的实现之目的,将会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对股权交易事项进行全盘考量和监督,也有利于股东将待缴股权尽可能地转让给更合适的人,譬如商业经验更高、商业信誉更好或个人资产更丰厚的受让人,从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2.原股东应当对受让股东的出资义务承担连带补充责任之所以应当限制股东转让其待缴股权,本质是为了防范股东将待缴股权转让给毫无偿债能力或履行出资能力的受让人,从而使得公司偿债能力受损,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解决的思路除了阻止股东任意转让待缴股权外,还可以从提高公司偿债能力、保障债权人获得其本应获得清偿这一角度出发,设立有条件的待缴股权转让制度。为了保证公司债权人在股东转让待缴股权后仍能获得不低于转让前的清偿可能性之期待,可以建立原股东对于受让股东履行补足出资义务的连带补充责任制度。即如果发生待缴股权转让后,公司现有资产无法清偿债务,而受让股东因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履行加速到期的出资义务时,在不足部分范围内可以由原股东承担连带补充责任,以自有资产补足出资缺口,保证债权人可以获得不低于待缴股权转让前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清偿,原股东承担补充出资义务后再向受让股东追偿。在此制度设计之下,一方面债权人的合理受偿期待不会因待缴股权的转让而受到损失;另一方面,此制度也会敦促原股东在寻找受让股东,转让待缴股权时尽力寻找出资能力强、商业信誉好的受让股东,从而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和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共同进步。3.细化和完善“两虚一逃”、诈骗罪的法律规定现有的改革取消了认缴制公司的“两虚一逃”的刑事规制,这过于激进,实行资本认缴制并非可以杜绝股东在实缴出资时随意改变缴纳资产的名义价值,也不会杜绝股东在实缴出资之后将公司的财产变相抽回或转出。除此之外,股东将待缴的股权恶意转让给毫无实际出资能力的第三人,本质也是股东变相地逃避出资义务,抽取公司的资产,削弱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侵害债权人的权利。若股东与毫无出资能力的第三人恶意串通,先与交易相对人进行巨额交易,交易确定后立刻实行待缴股权的转让,其本质是利用认缴制度和公司独立人格制度对交易相对人财产的恶意诈骗。因此,在允许待缴股权有条件转让的同时,细化和完善“两虚一逃”和诈骗罪的相关法律适用,使恶意转让待缴股权并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股东承担刑事责任,能够提高恶意股东的违法成本,减少恶意转让代缴股权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

五、结语

修改《公司法》的本意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我国商事效率,鼓励公司创业,提高资本利用率。英美等实行公司资本认缴制的国家的商业繁荣也无不体现着认缴制的魅力。但是,如果不顾现有国情,不对认缴制的改革进行制度配合,那么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会扰乱原有的市场秩序。因此,应当在推行认缴制的前提下,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修正,实现私权自治和债权人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兼顾。

作者:张子介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培新.论资本制度变革背景下股东出资法律制度之完善[J].法学评论,2016,(4):139-147.

[2]陈海疆.平衡于市场效率与交易安全之间——关于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7):16-20.

[3]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J].清华法学,2014,(5).

[4]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公司信用基础的检讨[J].中国商法,2004,(1).

[5]蒋大兴.“合同法的局限”:资本认缴制下的责任约束——股东私人出资承诺之公开履行[J].现代法学,2015,(5).

[6]沈立群.注册资本认缴制与股权转让[J].上海国资,2015,(10):19.

[7]王泽鉴.债法原理[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股权范文篇6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市场择机;投资冲动;短视野倾向

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行为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据Myers和Majluf(1984)的融资成本理论,公司在融资时,对再融资方式的偏好顺序是: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当使用外部融资时,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当我们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时,却发现了有趣甚至相反的情况,即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数保持了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仍对股权融资极其热衷,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甚至不惜进行大规模的盈余管理以期达到股权再融资的标准,我们把这现象称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然而,与我国上市公司大量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股权再融资现象相对应的是这些公司股票回报的持续下滑。资金的充足本应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增强其竞争力,而实际效果为何不理想?本文拟从市场择机、企业过度投资冲动、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一、股票发行的市场择机(markettiming)行为

行为公司金融(behavioralcorporatefinance)的基本假设是股票市场非理性,股票定价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他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当股票的市场价格偏离公司的真实价值时,具有长视野或短视野的公司经理人员在融资活动中将会如何决策,即市场择机的作用。所谓市场择机,是指在股价被高估的时候发行权益进行融资、股价被低估时则回购权益。在对融资决策的分析中,Jung,Kin和Stulz(1996)Hovak,Opler和Titman(2001)都发现股票的增发总是伴随着公司股票市场的高估而出现。Lakonishok(1994)及Wurgler(2000)指出,股票增发是对未来股票投资回报的可靠预测指标,因为经理人员的融资决策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他们会选择时机,在股价跌回实际估价水平之前的高点增发股票。Graham和Harvey(2001)对300多家美国公司的管理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公司首席财务官认为股价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是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Longhran和Ritter(1995)通过研究美国数据发现,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方式和公司股权再融资回报偏低这些现象说明公司发行股票具有市场择机行为。

我国股市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为国有企业“圈钱”解困的怪胎,长期以来,股民以追逐利差利益为主要的动力源,非理性炒作现象异常严重,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面价值,强烈的投资者情绪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股市涨跌获得超额利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施东辉(2000)对沪市1999年实施了配股方案的62家公司的配股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配股动机与股票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股票被高估的机会进行融资。从下表可以看出,市盈率越高,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数量越多,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着利用股标价格被高估这样的时机增发股标获得超额收益的现象。

股票发行的市场择机行为对股权再融资后股票回报偏低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在市场非有效状态下,市场并没有在公司宣布增发股票时对公司价值作出准确反应,当股票价格的高估随时间的推移最终被证券市场投资者意识到,股票价格的反转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中,账面——市值比能够成为预测股票未来收益率的一个很好的变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低账面——市值比与未来的低收益率密切相关,说明高市值企业往往可以作为市场价值被高估的一个可靠信号,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股票高估机会进行股权再融资,而公司信息向外部逐渐扩散的过程使股票价值向其基本面回归成为一种长久的趋势,股票价格从高估状态向真实值靠拢表现为未来股票的低回报。由此可见,公司股票发行的市场择机行为与股市内在的价值反转规律相结合,使股权再融资的低回报成为必然,然而,这仅仅是原因之一。

二、企业过度投资冲动

在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从所有权的根本归属来看,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实际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任何一个国有控股股东的股权实际上属于亿万人所有的性质使我国国有股权严重泛化,即:人人所有就等价于人人没有,在股权泛化条件下,本质意义的大股东是不存在的。国有企业财产实际上是层层委托给各级政府负责管理,并由政府授权某一机构经营管理。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种经股份制改造而上市的公司多数沿袭了政府一授权机构一上市公司这一计划色彩浓厚的运行机制。这样,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在没有实质所有者的情况下,演化成了各级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相当一部分由各级地方政府主管,因此,地方政府官员很容易利用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为自己“改善”业绩。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上市公司的大规模投资在项目审批、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这可改善当地就业,扩大当地GDP数值,形成短期优良政绩;另一方面,对于多由政府委派而形成的公司管理层,过度投资也有利于经理人员获得额外收益,这种额外收益包括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主要来源于经营规模越大,显性报酬越多的事实,非货币收益来源于控制权收益,包括经营大规模的企业带来的威望、地位、多方面的精神回报、各种有形无形的在职消费等,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控制权收益的一部分还表现为政治收益。正是由于以上私人收益,国有上市公司经理存在激励动机进行过度投资。这样,各级政府和公司管理层行为由于利益驱动的不谋而合引发了企业大规模的过度投资冲动。在企业希望利用高估的股价进行股权再筹资时,为达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方面的标准,地方政府可能利用各种补贴与优惠政策等手段对这些企业进行扶持与包装,股权融资成功后,由于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少分红或不分红的现象使股权融资长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而中国流通股股东没有实际投票权的事实更使所筹资金的使用几乎没有任何约束,这与企业的内在投资冲动相结合,使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从可能向现实转化。依据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种基于私利的过度投资必将带来企业长期价值损害,引致较低的股票收益率。

三、募集资金投向的短视野倾向

股权范文篇7

编号:股份:

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法律组建

普通股

股权证所代表的股份没有按联邦或州证券法登记或取得资格。购股目的仅为投

资,而不为交易,如未按法律规定登记或取得资格,或法律顾问未使公司相信不必

取得此种登记或资格,此股权证便不得用作买卖、转让或抵押。

兹证明×××是上述公司×××缴清股款和不加缴股份的所有人,股权转让只

能由该股东亲自或由其合法授权人办理,出示正式背书的股权证,然后更改公

司登记。

本股权证经公司正式授权的官员签字并加盖公司的印鉴,特此为证。

股权范文篇8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博弈

股权分置在中国股市形成初期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上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弊端日益呈现并不断扩大,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甚至出现了恶意融资的现象,破坏了市场机制,制约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为了解决这一束缚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证监会在2005年宣布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对首批4家企业、第二批42家企业进行试点并将全面放开。股权分置改革将会改善中国股市的流动性,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须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以获得流通权,目前各试点公司采取的方式有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比例的股票并加上现金(或权证),或对非流通股进行缩股等。实际上,各公司的股改方案都是通过调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流通股股东予以补偿来进行利益再分配。

一、模型

假设在股改前公司有总股本N前,非流通股的比例为n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股价分别为P非、P流。股改中,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对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股票和现金(或权证)获得流通权。假设全流通后股价为P全、总股本为N后,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比例变为n后,现金(或权证)价值为x。

流通股股东由于股价、持股比例的变化以及获得现金(或权证)补偿,其损益为(1)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股票、现金(或权证)而获得流通权,其损益为(2)整个股改过程的价值为(3)N前、n前、P流可以在股改登记日确定,P非可以用单位净资产代替,因此(3)式中后两项是已知的。公司股改方案明确规定了N后,市场对股改方案的反映将确定P全,所以(3)式第一项的值将随股改方案变化。

假设非流通股股东占有股改价值的比例为α,支付的流通权价值为R’流通权,则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后持有的价值可以表示为P全N前n前-R’流通权+αQ总,这个值应该等于股改后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股票价值减去现金(或权证)补偿x,即P全N后n后-x,因此有由此可以得到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流通权价值为(4)其中△M非=N后n后-N前n前为非流通股股东股本的变化量。

假设流通股股东获得的流通权价值为R〞流通权,同样对流通股股东也可以得到记△M流=N后(1-n后)-N前(1-n前)为流通股股东股本的变化量,则流通股股东获得的流通权价值为(5)股改前后总股本的变化记为△N,则由式(4)、式(5)得到(6)根据以上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命题1.股改过程的价值由股改方案决定。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损益分别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流通权价值,流通股股东获得的流通权价值,且。

如果股改方案使得式Q总>0,则该股改过程将使公司股票值增加,这是公司股东期望的结果,是股权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特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都只关心股改是否使自身收益最大,而不会考虑是否有Q总>0。股改方案必须获得所有股份的2/3以上股东同意、以及流通股股份的2/3以上股东同意才能通过并实施,其制定与修改实际上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过程,虽然双方都希望最大化自身收益而不会考虑是否使整体收益(即Q总>0),但是博弈的结果却达到了整体收益。

命题2.股改方案要获得通过必须有Q总>0。

证明:考虑股改中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博弈(表1)。只有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都同意,股改方案才能通过并实施,此时双方分别获利Q非、Q流,否则不进行股改、双方收益均为0。当Q非>0且Q流>0时,不管非流通股股东是否同意,流通股股东同意都不劣于不同意(即表1中左列不比右列差),所以同意是流通股股东的弱优势策略,同样可以得到非流通股股东的弱优势策略也是同意。由此,当Q非和Q流都为正时(同意,同意)为博弈的均衡点。只要Q非>0、Q流>0有一个不成立,必有一方不同意,方案不可能通过。因此只有Q非>0且Q流>0股改方案才会通过,此时必有Q总>0。

(Q非,Q流)(0,0)

(0,0)(0,0)

二、数值计算

以下针对首批4个试点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进行计算,其中N前、n前可以在各公司股份结构变动公告中获得,P非为2004年度单位净资产,P流为股改登记日前20个交易日除权除息后的加权均价,P全为股改后到7月29日除权除息的加权均价①。

金牛能源的股改方案估计全流通后股价在7.04-7.68元之间,按此计算出的Q总均大于零,非流通股股东占有股改价值的67%左右,表2第二行中有下划线的数据是以中位数7.36计算的结果,该方案可以获得通过,因为:(1)Q总=134629万元>0;(2)非流通股股东(n前=66.39%)占有股改收益的66.6%,股改前持有33.61%股份的流通股股东占有股改收益的33.4%,双方获得股改收益的比例与股改前持股比例基本接近,利益分配还比较合理;(3)R’流通权=138059、R”流通权==3430万元,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流通权价值。但根据股改后的实际数据我们发现非流通股股东侵占了Q总的1.82倍,Q流=-7645万元,流通股股东遭受损失。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是股改方案高估了全流通价格,预计为股改前流通股股价的0.94~1.03倍,而实际仅为0.77倍。

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认识到了流通权问题但其计算不合理,认为:流通权总价=超额市盈率的倍数×公司每股税后利润×流通股股数,并将其作为非流通股股东应支付给流通股股东的值,实际上这只是流通股溢价(即流通股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差),非流通股股东应支付非流通股对应的流通权价值。由于总股本没有变化,由(6)式可以得到R’流通权=R”流通权+Q总,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流通权一部分被流通股股东取得,另一部分转化为了股改方案的价值。

紫江企业的方案设计较为科学,假设股改前后公司市值必须相等(即Q总=0),即:流通权价值=非流通股获流通权后的价值-非流通股的价值,因为Q总=0、股本不变,这个值既是R’流通权又是R”流通权。我们看到由于存在紫江集团承诺将两次增持的有力支撑,全流通后股价仅下跌16%,没有金牛能源和三一重工大。

清华同方由于方案被否,尚未股改,我们以4月29日为基准日考察该方案。参考金牛能源和三一重工的情况,假设全流通价为P流的75%,即P全=7.51元,表2第五行中带下划线的数据为假设数据及计算结果。这个方案使Q总、R’流通权、R”流通权均大于零,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都获利,且非流通股股东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只占有股改收益的34%,这个方案应该获得通过,然而实际表决中流通股股东却否决了方案。

股改方案股改前

股改方案股改后Q总

(万元)Q非

(万元)Q流

(万元)αR’流通权(万元)R’’流通权(万元)

N前

(万股)n前P流

(元)P非

(元)x

(万元)△N

(万股)n后△M非

(万股)△M流

(万股)股东意见P全

(元)

金牛能源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得邢矿集团支付的2.5股股份78319.892866.39%7.494.7050057.99%-6579.97326579.973295.76%同意,其中流通股81%同意,方案通过

5.76

7.3677%9317

13462916962

89630-7645

449991.82

0.66654863

13805945546

3430

三一重工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股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3.5股股票和8元现金2400075%20.487.944800066.25%-2100210098.66%同意,其中流通股93.44%同意,方案通过14.7872%889208728216380.9812792039000

紫江企业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股票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3股股票143673.615858.47%3.091.870053.98%-17898.781317898.781393.54%同意,其中流通股76.97%同意,方案通过2.5984%3065043776-131261.439013459484

清华同方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7515609股,非流通股股东以向流通股股东支付非流通股东获得的转增股份,使流通股股东实际获得每10股转增10股的股份,相当于流通股股东每10股获得3.56股的对价。57461.229552.48%10.155.18027303.053335.58%02730391.29%同意,其中流通股61.91%同意,方案被否7.51假设为75%207057702691367880.347026968258

三、四家试点公司的启示

四家试点企业在股权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可以为今后的股改提供借鉴。金牛能源国有股比例高,对于今后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三一重工是其中总股本和流通股本最小、每股收益最高,民营企业绝对控股的公司。紫江企业是蓝筹股的代表,由于第二大股东为境外法人,可以作为蓝筹股和含外资股上市公司的操作样板。清华同方作为科技股和校办企业,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接近1:1,流通股持股比例相当分散,募资额度较高,股价升跌幅度大(2000年达到194元,2005年跌至8.21元)。从股改价值、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三个角度,我们发现:

1.股权分置改革均实现了增值

表2显示对首批四家试点企业都有Q总>0,股改都使公司股票增值,博弈双方的整体利益得到了实现。同时,从市场反映来看,四家公司自公布为股改试点后交投活跃、成交量急速放大,成为股市关注的热点,股改登记日前3个交易日公司股价都出现了大幅度上涨。

2.非流通股股东在博弈中具有强势

非流通股股东股改前持股比例越高,对股份价值的侵占应该越多。按非流通股比例降序排列依次为三一(75%)、金牛(66.39%)、紫江(58.47%)、同方(52.15%),则其对股改价值的占有比例(即α)也应服从此顺序,但是计算结果却显示为金牛(1.82)、紫江(1.43)、三一(0.98)、同方(0.34)。金牛、紫江、三一的α值均超过非流通股比例,其非流通股股东占有大量的股改价值并侵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同方的α值低于非流通股比例,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做出了较大的让步。对于获得通过的三家企业,非流通股股东均获得了超额收益,在博弈中具有强势。

3.流通股股东缺乏理性

博弈应使双方都获利,否则方案不会获得通过。但是实际数据显示,金牛和紫江的Q流均为负值,即流通股股东遭受损失,股改方案应不会获得流通股股东同意,三一和同方的股改方案都可使流通股股东获利,特别是同方的流通股股东可以获得超额股改收益,其占有股改价值比例超过了持股比例,方案应获得通过。但实际中同方被否,其余三家获得通过。出现这已现象的原因在于:(1)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金牛、三一和紫江是基金重仓股,同方的流通股东多为中小投资者,其意见比较难统一。(2)方案本身的类型也影响了流通股股东的认可度,前三家由非流通股向流通股支付股票(或加上派现)使总股本不变,方案简单明了,同方采取扩股方式造成流通股股东担心资本稀释,而且股改方案复杂、公司与流通股股东缺乏沟通,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流通股股东无法进行正确判断。首轮试点可以看出流通股股东缺乏理性。

四、股改展望

首批4家试点企业的股改过程对股改的全面铺开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金牛、三一、紫江采取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加派现形式、总股本不变,同方进行的是扩股,第二批42家试点公司已提出的方案中有39家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其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纯粹支付股票的有32家,送股加派现的有4家,附加股份追送条款1家,附加认购权证1家,附加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1家。仅有长江电力1家采取与清华同方相似的扩股方式,由非流通股股东将增加的股份送给流通股股东。

第二批试点方案中出现了两种特殊形式:吉林敖东采用缩股方式,非流通股股东按照1:0.6074的比例缩股,同时公司向全体股东派现,非流通股股东将其应得股利全部支付给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实际现金所得为每10股4元;农产品不送股不缩股,但保证目前流通股股东稳获近27%溢价,还包含对公司核心管理层、骨干的长期激励机制,据国泰君安计算这个方案在第二批试点公司中可能是大股东付出成本最高的股改方案。

无论第二批试点企业采取何种股改方式,都存在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为了避免非流通股股东的强势,流通股股东应该明晰自身的获利情况,保证自己通过获得股改收益和流通权价值,即Q流>0、R”流通权>0。

参考文献

股权范文篇9

1.1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一般情况下,公司股东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股权转让合同即为成立,这一点在学术界已无可争议,但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问题则众说纷芸,有学者将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问题归纳为三种标准。即协议标准、公司登记标准和工商登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由于并无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须经登记程序方始生效,因此,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起即发生法律效力,股权受让人向股权出让人支付对价,公司变更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机关变更工商登记,都是属于对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也就是说,只要公司股东作为股权出让人与股权受让人就股权的转让达成意思表示一致,股权转让合同即为成立且生效,双方或一方应当进行公司变更登记和工商变更登记,但股权转让合同成立且生效并不意味着出让人就丧失股东资格、丧失股权,受让人就取得股东资格、取得股权。

1.2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的效力

我国现行公司法基本上没有关于股东名册效力的规定。其中公司法第3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股东名册的效力。笔者认为,依据各国公司法的规定及公司法的一般原理,认为我国公司法中股东名册应具有如下法律效力。

1.2.1在与公司的关系上,只有在股东名册上记载的人,才能成为公司股东,才可以向公司主张股东权利。此即股东名册的权利推定效力。

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中,由于股权转让合同的相对性,股权转让合同只在转让人和受让人中产生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33条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由此可见,股东名册具有可推定的设权性效力。在股权转让合同成立之后,其仅在合同当事人即原股东和受让人之间生效,但受让人的名字(名称)未记载于股东名册之前,并不能取得股权,只有在公司股东名册变更之后,新老股东的交替方才在法律上真正完成。在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应该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同时请求公司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当转让人和受让人同时请求公司办理股东名册登记,而公司不同意做变更登记时,由于公司这种行为损害了转让人的利益(因为转让人要履行和受让人签订的合同,否则受让人可以追求其违约责任),因此转让人可以依据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寻求救济。当受让人自己请求公司办理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时,公司应该根据受让人有效的股东转让协议办理变更登记,认定受让人的股东资格。当受让人怠于行使自己的请求权,公司仍然向转让人分发红利等行为时,受让人不能直接向公司行使股东直接诉讼权利,而应该先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

1.2.2股东名册具有对抗效力。即使具备适法的原因及方法而受让股份,如果未进行名义更换,就不可以对公司行使股东权。各国公司法一般都明确规定股东名册的对抗效力。

1.2.3股东名册具有免责效力。由于股东名册具有权利推定效力,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具有形式上的股东资格。因此公司向形式上的股东发出会议通知、分配红利、分配剩余财产、确认表决权、确认新股认购权,即使该形式上的股东并非实质上的股东,公司也是被免责的。1.3工商变更登记的效力

在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起即发生法律效力后,应先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然后由公司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公司将其确认的股东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公司的确认既已在先,则股东的身份已经确定,股东的权利亦已产生,股东的工商登记仅仅是一种宣示而已。因此可以认为,股东权利的获得与行使并不以工商变更登记程序的完成为条件。在公司尚未根据该条规定办理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或公司已经申请但工商管理部门尚未办理完毕的时候,变更后的新股东向公司主张权利的,如查阅公司财务文件、参加股东会议等等,公司不得拒绝。股东工商登记的宣示意义在于,与公司进行交易的不特定人可以通过查阅股东的工商登记内容,了解公司的股东构成情况,以其作为判断公司的能力和信誉的参考因素;在公司的债权人需要追索股东承担责任的时候,其可根据工商登记的内容追究责任人。因此,公司股东名册的登记确定股权的归属,工商登记将其登录在案;公司股东名册的登记发生变动,工商登记的内容亦作相应的更改。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在发生差异的时候,即工商登记的内容与公司股东名册登记内容不一致的时候,作为一般原则,公司股东名册的登记内容应作为确认股权归属的根据;在股权转让合同的当事人之间、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因为股权归属问题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不得以工商登记的内容对抗公司股东名册的记录,除非有直接、明确的相反证据。当然,当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且完成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后,公司有义务为股东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2几种特殊情形下的股权转让问题

2.1股东不足额出资或抽逃出资后的股权转让问题

在我国的公司实践中,股东不足额出资和抽逃出资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这两种现象通常是以比较隐蔽的方式进行,不为众人所知,因此,该股东仍可以正常行使股权。有的股东利用这一点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自己溜之大吉。等到股权受让人进入公司行使股权时才发现,公司资本根本没有足额到位或已被原股东抽走。由于股权出让方在未足额出资或抽逃出资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股东资格,有权转让自己的股权。若受让方不知道出让方未足额出资或抽逃出资,受让人可以以欺诈为由主张撤消该合同,受让人不愿意撤消的,法院应当确认该合同有效;若受让方明知或应知出让方未足额出资或抽逃出资仍然受让股权,股权转让合同确定地有效。受让后的股东则要承受出让股东出资瑕疵的责任。

2.2名义股东的股权转让问题

名义股东是指虽未实际出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自己姓名或名称的人。从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出发,登记在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具有股东资格,理所当然地享有股权转让的权利。受让人也完全可以根据股东名册登记的股东及出资而与名义出资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不问名义出资人与实际出资人之间如何约定。既使受让人知道转让人是名义出资人,股权转让合同仍然有效。名义出资人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约定与受让人无关。

2.3侵害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时的股权转让问题

新《公司法》第72条2、3款规定了公司股权对外转让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股权的优先购买权,但实践中常常存在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情形,而且基于股权转让合同变更了工商登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权时,在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必须为其他股东行使优先权提供可能性,比如告知同等条件,给予合理期限等。如果交易双方的行为导致了其他股东根本没有可能行使优先购买权,就可以认定这一股权转让合同侵害了其他股东的法定权利,其他股东可以要求撤销该合同。由于工商登记基于股权转让合同办理,合同撤销后,工商登记也应当予以撤销。但是,基于股权转让的特殊性,股权转让合同的撤销和工商登记的撤销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公司法实务精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蔡福华.公司解散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雷兴虎.公司法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法律出版社,2002.

股权范文篇10

第一条A公司同意将____大厦的建筑物及其所属的一切设施、财产、A公司的营业收入及一切收益和权利(以下统称“一切资产”)抵押给中行,中行对一切资产拥有第一抵押权和第一留置权,股东同意将上述一切资产的股东所有权及股东对A公司的一切权益(以下简称“股权”)抵押给中行,但股东在本抵押合同项下对中行的责任只限于其股权。

第二条在____大厦的建造期间,由于一切资产尚未全部形成,A公司同意将与____大厦的建造有关的以其为“受益人”、“台头人”、“收货人”的履约保函(如果有)、承包合同和保险单据及其一切有价证券与物权凭证先行抵押给中行。在____大厦建筑物区属于A公司所有的一切设备、材料、财产等也抵押给中行。

第三条____大厦建成开业后,A公司同意将其所拥有的一切资产,无论是固定资产或是流动资产,无论是现时或将来存放在任何银行的任何种类的、到期的或未到期的全部存款,均抵压给中。

第四条中行同意在中行根据本合同第六条的规定行使本抵押合同赋予的权力之前,A公司有权使用和经营____大厦,并且在正常的业务范围内运用一切资产。

第五条在联合牵头行和/或行没有要求中行履行其保函项下的责任的前提下,各方同意对____大厦建造有关的履约保函、承包合同和保险单据的任何赔偿,需付给A公司用以完成____大厦和维持正常营业及偿还贷款合同项下的贷款本息。

第六条在A公司没有违反贷款合同中偿还贷款本金及所发生的利息的规定,并且联合牵头行和/或行没有要求中行履行其保函项下的责任的前提下,A公司可以按照贷款协议和股东间签订的____公司合同(以下简称为“合资合同”)的规定给股东分配红利,已分配的红利为股东的私有财产,不受本合同的限制。

第七条A公司和股东同意,一旦中行履行其担保函项下的付款责任,向银团偿还了部分或全部担保金额,或A公司、或股东违背了本抵押合同中任何条款,中行在A公司和股东收到中行发出书面通知书七天后可自动取得一切资产和股权的所有权。中行同意如果A公司或股东在上述七天之内,按照要求补偿中行的一切损失或弥补该违约行为外,中行将不实施其取得所有权的权力。

第八条

(1)A公司和股东同意:中行一经获得一切资产和股权的所有权,即可自己或通过一个指定人占有并按商业做法经营____大厦,或在各股东先行决定不购买____大厦后,中行随意处理一切资产和股权。其顺序为:中行和各股东将对价格进行商定,如果在七天之内无法在买卖价格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中行即可以出售时能够取得的最好价格,自由地向任何购买者包括各股东出售其在__大厦中的权益(但应考虑各股东推荐的可能的购买者)。

(2)中行可用经营或出售所得的款项来补偿其损失。

(3)如果营业或出售所得足以补偿中行所受损失,所剩款项将根据合资合同中各方的权利支付给A公司或其股东。如果A公司或其股东已补偿了中行所受损失,从而中行未出售____大厦,一切资产和股权将退给A公司和各股东。

第九条A公司和股东向中行保证:

(1)A公司、B公司在____注册登记,均为信誉良好的法人。与本合同有关的各方签字人均是经过各该方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授权批准的代表,有权代表该方签订本合同。

(2)A公司按时向中行提供____大厦在建造中和经营中的有关文件和财务报表,使中行能了解____大厦的建设、经营情况和收支状况。

(3)中行有权审查A公司的一切帐目和业务档案,有权出席旁听A公司举行的董呈会议(无投票权),对A公司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4)A公司对____大厦的一切资产妥善维修和保养,并按资产的实际价值投保各种必要的保险。

(5)未经中行同意,A公司不得向任何银行、企业或私人借款,但中行应同意A公司发展其正常业务的贷款,包括流动资金。即使经同意借款后,其它债权人的权益不得先于中行(联合牵头人组织的银行贷款除外)。

(6)未经中行同意,A公司不得出售、转让、抵押或以其它任何方式处置其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但正常经营范围内的补充、代替、向出租人出租、管理协议,及正常经营范围之内的其它业务除外,当任何一个股东将部分或全部股份转让,该受让人必须是中行认可的。股东在本抵押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由受让人承担。本条款的解释不得在任何方面妨碍____大厦在正常的业务范围内的经营。

第十条由本抵押合同而发生的任何争议,经友好协商仍不能得到解决,应交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裁决是最终的。仲裁费应由败诉方负担。

第十一条本合同项下发出的任何通知,要求索赔或其它必须以书面形式发出,按下列的地址或电传号送交当事人。(或按收件人____天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的地址或电传号送交)。

中国银行____分行信贷部

地址:________

电传:____回号:____

A公司

地址:________

电传:____回号:____

B公司

地址:________

电传:____回号:____

本合同项下发出的任何通知、要求、索赔或其它通讯来往:

1.如果以电传发出,以收到电传回号;

2.如果以信件发出,发送至上述地址即视为妥善送达。

第十二条本合同的适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包括已经公布并生效的一切与抵押有关的适用法。但是如果本抵押合同中一些特殊事宜在中国尚未有法可依之前,可参照国际商业惯例执行。

第十三条本抵押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直至中行为贷款而出具的保函失效为止。如果中行根据保函履行了其付款义务,本抵押合同的有效期将延至中行保函项下所付金额全部得到偿还时为止。

第十四条执行本抵押合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本抵押合同的公证费将由A公司负担。

第十五条本抵押合同以中、英文(略)两种文字书就,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中国银行____分行(盖章)

代表人:________(签字)

A公司:(盖章)

代表人:________(签字)

B公司:(盖章)

代表人:________(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