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合作十篇

时间:2023-03-17 22:30:28

股权合作

股权合作篇1

本股权合作协议(下称“本协议”)由下列各方于2019年【

】月【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称“中国”,仅为本协议之目的,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漳州市签订。

甲方:

身份证号码:【

住所:【

乙方:

身份证号码:【

住所:【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就共同投资拟设立

(具体名称以工商登记为准,以下简称“公司”)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1、公司名称:

2、公司住所:

二、经营范围

公司的经营范围:【

】法律法规未规定许可,均可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

三、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万元,由公司股东在本协议约定时间内缴足。经公司全体股东同意后,可向原审批机关和公司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增加或减少本公司的注册资本。

四、股东名称、出资额和出资方式

(一)股东的姓名:

1、姓名:

身份证号:【

住所:【

2、姓名:

身份证号:【

住所:【

(二)出资额和出资方式

1、股东:

,认缴注册资本

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

%,货币出资额为

万元人民币。

首次出资时间为

年【】月【】日前,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货币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

第二次出资时间由各方商议另定,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货币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

2、股东:

,认缴注册资本

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

%,于

年【】月【】日前到资,货币出资额为

万元人民币。

首次出资时间为2016年【】月【】日前,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货币出资额为

万元人民币。

第二次出资时间由各方商议另定,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货币出资额为【】万元人民币。

双方在安排第二次出资时间以各方确认的书面补充协议为准。

五、出资期限

双方应于协议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以现金方式出资缴入下列账户,否则应按实际出资来享有公司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表决权、分配利益等),且应对其他按时足额缴付出资的其他各方承担违约责任。

名:

号:

开户银行:

六、 利润分享和亏损分担

如果双方均按照本协议约定时间按时足额缴付出资,则双方按其认缴出资额占总认缴出资额的比例分享共同投资的利润,分担共同投资的亏损。如果某方未能按照约定时间按时足额缴付出资,则双方按照其实际出资占总实际出资额的比例行使股东表决权,分享共同投资的利润,但仍然按照认缴出资额占总认缴出资额的比例承担共同投资的亏损。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双方各自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七、股东权利和义务:

(一)股东的权利:

1、股东有权出席股东会;

2、提名董事、监事候选人;

3、优先购买其他股东的出资,优先认缴公司的新增资本;

4、依照其所持有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获得股利和其它形式的利益,但股东未按时足额缴付出资的除外;

5、依公司法享有的其它权利。

(二)股东的义务:

1、按期足额交纳认缴的出资额,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

2、积极配合办理成立公司所需要的各项法律手续,包括但不限于签署、提供相关文件;

3、公司筹建费用由各方按认缴出资额占总认缴出资额的比例分摊垫付,公司成立后,经公司股东会审核决议后,作为公司开办费用依法列入公司有关会计科目中。

4、依《公司法》承担的其它义务。

八、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除本协议第七条规定的股权转让之外,双方任一方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股权,否则股权转让无效,且一方应对另一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九、公司设立股东会

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行使下列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执行董事、监事,决定有关执行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3、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执行董事、监事的报告;

5、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6、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7、对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8、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9、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10、修改公司章程。

除双方另行书面确认和同意以外,双方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公司同类和/或发生竞争的业务。双方不得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不得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违反本协议约定从事前述业务的,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并应对公司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双方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公司股东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十、公司执行董事、监事

1、双方同意通过召开公司股东会,任命甲方法定代表人张立隆为公司执行董事;任命乙方为公司总经理,负责履行和管理公司日常经营业务。

2、双方同意通过召开公司股东会,任命

为公司监事,负责监督公司执行董事履行职责,以及履行其他法律规定的公司监事义务。

3、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和/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如果公司连续三年未能实现经营责任状目标(每公历年初由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双方及公司均受约束)和/或出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事项,则双方一致同意更换公司执行董事,并依法召开股东会选举和任命甲方和乙方推荐的人选为公司新执行董事。

5、如果公司连续三年未能实现经营责任状目标(每公历年初由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双方及公司均受约束)或出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事项,,则双方一致同意更换公司监事,并依法召开股东会选举和任命公司推荐的人选为公司新监事。

十一、本协议的终止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本协议将终止履行:

1、因不可抗力原因致使公司未能在本协议签署之日起一年内依法设立。

2、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解散。

本协议第六至七条、第九条、第十三至十八条款不受本协议终止影响,在本协议依法终止之后继续履行,但双方另有协议约定的除外。

十二、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均应向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违约方对守约方因其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十三、争议的解决

因本协议的签署、履行、解释及其他与本协议相关的事项而发生的任何争议,各方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福建省漳州市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四、适用法律

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签署、解释、履行。

十五、协议附件

本协议附件是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六、补充协议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经各方协商,可另签订补充协议。

十七、协议效力及份数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并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肆份,双方各执壹份,公司存档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页无正文,为《股权合作协议》之签署页)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2019年

股权合作篇2

一、无锡新区创新的“房权换股权”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模式

近年来,无锡加快了城镇化脚步。在征地拆迁和安置农户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造大批安置房屋;另一方面许多动迁农户得到超出自住的多套住房后,却又常常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优化配置拆迁安置资源,无锡新区创新出了“房权换股权”的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模式。

2007年,无锡市全力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建设。园区所在地的新安街道需要全区域、大范围、整体性拆迁,短期内筹集拆迁资金与建设安置住房的压力很大。为完成拆迁任务,缓解安置房的供需缺口,优化配置安置资源,无锡新区新安街道探索出组建以房权换股权的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动员被拆迁农户将多余的安置房产权折价换为股权加入合作社、持股分红获得持久性财产性收入的工作思路。无锡新区确定了“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三年选定、保底分红”的基本原则,支持物业股份合作社的建设。物业股份合作社将农户入股的资金投入到建造标准厂房、打工住宅楼、店面房、农贸市场等方面,通过市场运作赚取租金。加入合作社后,农户无论什么时候想得到安置房,都可以退出股权,换回安置房产权,拿到自己的住房。无锡新区第一家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新安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新安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组建后,在运营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年首次盈利的分红即达470万元。此后几年,合作社的分红稳步上升,2008年增加到2100万元,2009年提高到4400万元,2011年达到5600多万元,入股农户年户均创收近20000元。入股农户也由最初的900户逐年递增到4815户,占全部拆迁户的60%,入股金额超过7亿元。这一新型的富民合作社很快起到了示范效应,逐步推广到无锡新区全境。到2010年年底,无锡新区的新安、江溪、硕放、梅村和鸿山街道都组建了“房权换股权”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累计入社农户数12000户,股本总额突破19亿元,2010年户均股金红利收入达1.1万元。

二、无锡“房权换股权”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模式的积极作用

组建与发展以房权换股权的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既盘活了各类闲置资产,节约了城乡土地资源,又有效地放大了资金的使用效应,增加了失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加快了无锡新区乃至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第一,通过房权置换股权,减少了安置房的建设数量,节约了土地和资金。2007年建设太湖国际科技产业园需要大面积拆迁农户,原先安置房的需求总量达1.6万多套。通过组建以房权换股权的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不少农户将房权换为股权入股,减少了兴建安置房的数量,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农户入股的房屋产权约合35万平方米,如果有60%的房屋长期入股,即可少建设21万平方米的安置房。以建造18层楼的安置房计算,则可直接节约近150亩的建设用地。

第二,农户将房权变为股权入股合作社,盘活了闲置资产,拓展了增收渠道。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房权转化为可用资金,积极投资各类优质资产,通过市场化经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实现了农户新型生产资料的保值、增值。按照富民合作社章程,拆迁农户以安置房产权入股时,每平方米折价为2000元。以房权换股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入股住房面积约90平方米,折合股金18万元。按保底年收益率8%计算,年收益为14400元,折合每月收益1200余元。农户自己出租同等面积的简装修房,每月仅得600元租金,加入物业合作社的收益是自己出租房屋的两倍,况且以房权换股权加入合作社后,农户还节省了一大笔装修和管理费用。

第三,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搭建了社区经济增长新平台。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将农户入股资金投资到标准厂房、打工住宅楼、店面房、农贸市场等项目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构筑的新平台,又为失地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四,对政府而言,组建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惠而不费。其一,有利于政府将节约的建设安置房资金和土地,投入到新项目的开发建设之中,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其二,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在物业方面的投资项目之中,不少项目本应由政府直接投资或由政府融资平台代建,政府本应向银行支付8%~9%的实际利率。政府对将房权换股权入社的农户承诺支付保底收益,实际上相当于将本应支付给拆迁户的部分过渡费和银行的财务费用,直接支付给了入股农民,政府的净支出实际并未增加。

三、无锡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需要解决高税负问题

无锡市的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蓬勃兴起的同时,也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是税负过重的问题。

富民物业股份合作社的主营业务为房屋租赁,分红股金为税后利润。按照现行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获利部分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农民所获红利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房屋租金收益需缴纳5%的营业税,另外还需缴纳12%的房产税以及其他费用。若全额缴纳所有的税费,总税负占到了经营收入的40%~50%,税负明显偏重,削弱了富民股份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农户将安置房产权换为物业股份合作社的股权。

为鼓励、支持物业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免征房产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规定:“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又规定:“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根据以上立法精神,应允许地方政府“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另外,对富民物业合作社的财产性收入,应在税收和相关规费实行免征、减征、缓征或先征后返,也可以参照上海的做法,实行5%综合税率(含所得税)。

四、新型城镇化可以借鉴“房权换股权”的富民合作社模式

股权合作篇3

公司股份合作协议书

甲方:

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

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

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甲、乙、丙、丁四方合股(合伙)开办多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实施四方共同投资、共同合作经营的决策,成立股份制公司。经四方合伙人平等协商,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签订本协议,以供信守。

一、

出资的数额:

甲方出资________出资的形式________出资的时间__________

乙方出资________出资的形式________出资的时间__________

丙方出资________出资的形式________出资的时间__________

丁方出资________出资的形式________出资的时间__________

二、股权份额及股利分配:

四方约定甲方占有股份公司股份____%;

乙方占有股份股份____%;丙方占有股份公司股份____%;丁方占有股份公司股份____%(注:丁方实际出资为

万元);四方以上述占有股份公司的股权份额比例享有分配公司股利,四方实际投入股本金数额及比例不作为分配股利的依据。股份公司若产生利润后,甲乙丙丁可以提取可分得的利润,甲方可分得利润的____%,乙方可分得利润的____%,丙方可分得利润的____%,丁方可分得利润的____%(按公司的利润20%分红),其余部分留公司作为资本填充。如将股利投入公司作为运作资金,以加大资金来源,扩充市场份额,必须经四方方同意,并由甲乙丙丁四方同时进行。

三、在合作期内的事项约定

1、合伙期限:

合伙期限为____年,自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月___日止。如公司正常经营,四方无意退了,则合同期限自动延续。

2、入伙、退伙,出资的转让

1

A入伙:需承认本合同;需经四方同意;执行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

B退伙:公司正常经营不允许退伙;如执意退伙,退伙后以退伙时的财产状况进行结算,不论何种方式出资,均以现金结算;按退伙人的投资股分60%退出。非经四方同意,如一方不愿继续合伙,而踢出一方时,则被踢出的一方,被迫退出时,则按公司当时财产状况进行结算的60%进行赔偿。未经合同人同意而自行退伙给合伙造成损失的,应进行赔偿。

3、出资的转让:允许合伙人转让自己的出资。转让时合伙人有优先受让权,如转让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第三人按入伙对待,否则以退伙对待转让人的终止及终止后的事项。

合伙因以下事由之一得终止:合伙期届满;全体合伙人同意终止合伙关系;合伙事业完成或不能完成;合伙事业违反法律被撤销;法院根据有关当事人请求判决解散。

合伙终止后的事项:即行推举清算人,并邀请____________中间人(或公证员)参与清算;清算后如有盈余,则按收取债权、清偿债务、返还出资、按比例分配剩余财产的顺序进行。固定资产和不可分物,可作价卖给合伙人或第三人,其价款参与分配;清算后如有亏损,不论合伙人出资多少,先以合伙共同财产偿还,合伙财产不足清偿的部分,由合伙人按出资比例承担。

纠纷的解决

5、合伙人之间如发生纠纷,应共同协商,本着有利于合伙事业发展的原则予以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诉诸法院。

四、在成立股东后,全权委托________作为公司运作的总负责人(法人),全权处理公司的所有事务,必须实现公司一元化领导,独立处理公司事务,如有以下重大难题和关系公司各股东利益的重大事项,由股东研究同意后方可执行:

1、单项费用支付超过________元;

2、新产品的引进;

3、重大的促销活动;

4、公司章程约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五、公司今后如需增资,则甲乙丙丁四方共同出资,各按比例出资。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四方共同协商,本协议一式5份,四方各执一份,见证方留存1份备案,自四方签字并经公司盖章确认后生效。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丙方(签名):

丁方(签名):

股权合作篇4

股权构成:合作社共有资产价值XX万元。村集体以XX出资方式(资金、土地或固定资产)作价XX万元入股合作社,占股约XX%;XX户村民(占村庄总户数比XX%,其中有XX户贫困户入社)以出资方式(资金或土地)入股,其中入股土地XX亩,折合XX万元,入股资金XX万元,共计XX万元,占股约XX%。(请捋顺合作社现有资产价值,现有社员人数,村集体、社员出资形式及价值,村集体、社员所占股份等)

经营方式:合作社主要进行XX种植/农资销售/供销平台等经营活动。目前,合作社已种植作物XX亩,预计收入XX万元。(请详细写明合作社经营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及预计收入)。

收益分析:合作社从纯利润中提取XX%收益作为合作社公积金,扣除公积金后,可分配盈余的XX%(要求60%以上)按照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额比例返还,剩余的可分配盈余(占总可分配盈余XX%)按照出资额比例给全体社员分红。(请根据村庄合作社实际情况,确定收益分配模式。)

股权合作篇5

纵有契约约束,但当最初的合作基础。逐渐消失,盟友也会同床异梦。

近日,雅虎CEO巴茨对外宣称,公司不会出售手中39%的阿里巴巴集团股份。她还称,“我们不会就与战略伙伴的谈判细节作任何评论”,“在所有类似于此的事情上,任何与这种投资有关的决定都将以为股东创造出最多的价值为推动力”。此前,阿里巴巴向雅虎提出回购股权方案,遭到雅虎拒绝。

巴茨的申明平息了业界对雅虎所持阿里巴巴股权去向的猜测。奇怪的是,她同时称赞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的管理,“我们非常支持马云和他的团队为阿里巴巴集团制定的发展策略。马云是我们这个时代给人最深刻印象的企业家。”

“铁娘子”的溢美之词并不能粉饰两家公司的紧张关系。9月10日,阿里巴巴CEO卫哲直言,与雅虎合作的基础已不存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家既没有业务合作又无技术支持的金融投资者?”

一个是期待复兴的网络巨头,一个是电子商务行业的翘楚,雅虎和阿里巴巴之间的火药味业已引起业界的评头论足。对马云持悲观态度的人士将此形容为“阿里巴巴十月围城”,他们表示相信马云将于10月丧失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其理由是,从10月开始,持有阿里巴巴集团39.0%经济权益的雅虎,届时将成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东:乐观者则猜测,随着阿里巴巴的增长,马云可能反收购雅虎,并通过控制美国雅虎来控制阿里巴巴集团。

一时间,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关系看似云山雾罩。

联姻

2005年8月,阿里巴巴与雅虎签订协议:雅虎以10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资产,置换阿里巴巴集团约40%的普通股,并拥有35%的投票权。此外,雅虎时任CEO杨致远加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

这笔交易曾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并购第一案”。当时杨致远10亿美元的注资被看做是阿里巴巴起步的“推动器”,帮助这家公司走向快速成长的通道。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ifel Nicolaus&Co,的最新估计,阿里巴巴集团的B2C业务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价值100亿美元的公司。并且旗下淘宝网和支付宝业务已经成为这家集团公司的另外两架马车。

数据显示,目前淘宝有1.7亿用户,约占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80%。支付宝则在国内有3亿用户,去年的交易额达到640亿美元。Stifel Nicolaus & c0,估测淘宝网的市值为100亿美元,支付宝为50亿美元。

相比之下,雅虎中国业务却暗淡得多。据易观国际测算,以收入计算,雅虎中国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从2005年的21%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

雅虎中国网站的人气也被国内几大门户网站掩盖。雅虎一位前高管指出,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一度试图将其建成国内的门户网站之一,对雅虎中国进行了几番改造,并保留了在北京的办公地点。

这些重塑之路并不成功,马云随之将雅虎中国总部迁至杭州。一年前,阿里巴巴曾将之与口碑网合并,改名为“雅虎口碑”,并定位为生活服务平台,利用中国雅虎在搜索、社区方面的技术为口碑网生活资讯服务。

尽管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公司正在寻找合适的途径提升雅虎中国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有消息人士却指出,早在去年阿里巴巴集团就已经放弃了对雅虎中国的投资。

雅虎中国的式微并没有影响雅虎在中国市场上的获益。伴随阿里巴巴的成长,雅虎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也持续升值,价值(约1904L美元)甚至超过了它目前市值的一半。业界观察人士指出,雅虎在亚洲市场中的地位比竞争对手好得多,但巴茨似乎并没有“培育”好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

看不懂的“铁娘子”

巴菠被业界称为“铁娘子”,以削减公司的成本、提高公司的利润率著称。

在她治下的雅虎,立志于成为一家专业的媒体公司。在此种目标的策动下,她先后砍掉了雅虎一些不值钱的业务,随后与微软达成了一笔大买卖,将雅虎的搜索外包给微软。

然而,巴茨强硬、果断的行事态度未能让它与阿里巴巴的关系受益。据称,巴茨自上任后从没主动接触马云及其阿里巴巴集团,后来马云等飞往美国与其会谈公司事务,巴茨竟当面指责阿里巴巴的管理团队弄糟了雅虎中国的牌子,不在意股东的利益。

有知情人士评论说,巴茨的行事风格对雅虎很管用,但马云不需要巴茨来上这一课。他认为巴茨的当面指责不仅让阿里巴巴的管理人颜面扫地,而且让两家公司的关系岌岌可危。

令人不解的是,正是得益于阿里巴巴39%股份的支撑,雅虎才得以在过去五年内保持股价的高度。一家研究机构指出,雅虎股价中的65%受益于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的业绩。

今年8月初,阿里巴巴以16%的股权入股搜狐搜索部门搜狗,而搜狗是仅次于百度和谷歌的国内第三大搜索引擎,有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巴巴八股或许是因为与雅虎合作空间正在缩小,用搜狗替代现有的雅虎搜索也是水到渠成。此前,阿里巴巴曾经对雅虎搜索技术和广告有过依赖。

在问及马云是否将失去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时,阿里巴巴方面明确地对《IT时代周刊》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丧失控制权一说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一位业界人士认为,雅虎不会贸然地插手阿里巴巴集团的经营,除非它试图破坏这个品牌。“巴茨一方面表示支持阿里巴巴和马云,一方面放出出售股票的消息,这种手法更像是要让阿里巴巴就范,要么高额收购股票,要么让雅虎获得更多利润。也就是说,雅虎和阿里巴巴无论矛盾多大,除非它一定要冒着让阿里巴巴整体品牌失败的风险,否则不会去和马云抢控制权。”该人士分析说。

值得注意的是,巴茨也曾得意地表示,国外公司都在为打人中国市场绞尽脑汁,如今我们拥有了进入这个市场最好的契机。

远离的两条轨迹

目前,这两家公司正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阿里巴巴继续在扩大电子商务平台。在9月10日召开的阿里巴巴第七届网商大会上,马云邀请了eBay总裁约翰・多纳霍参加,并公开表示出对未来合作的意愿。

此前,阿里巴巴也透漏了向外扩张的意图。阿里巴巴CEO卫哲在网商大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未来的增长主要来自四个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与此同时,雅虎则是在全球加大显示广告营销的力度。不久前,雅虎在新加坡设立了广告营销中心,试图以此作为亚太市场的总部。目前,雅虎在印度、日本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拥有良好的用户群,但中国大陆市场是其在亚太地区的唯一盲点。

雅虎、阿里巴巴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商业模式,但总会在某一商业点上撞车。9月6日的香港《南华早报》援引雅虎香港董事总经理蔡宝德的话表示,雅虎香港考虑吸引内地的中小企业在其网站上进行广告宣传。

股权合作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48-0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近年来在中国金融领域非常热门的话题。但由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缺少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研究,使得许多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所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中国又称“产业投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形式向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且对未上市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以未上市企业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

实际上,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是随着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逐渐进入而发展起来的。2004—2006年期间,国外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试水。2004年美国新桥资本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股权,是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收购案例。以此为发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渐趋活跃。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共有129个投资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3亿美元。

2006年至今,继国外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试水之后,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产生,中小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中国,现在形成了国内外大中小基金的全面发展阶段。可以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发展前景明朗、最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领域。因此,如何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与基金进行密切合作以拓展业务、增强竞争力,是每家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目前,商业银行与基金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以个人银行业务作为基础,拓展上下游产品价值链条,从而实现以商业银行为媒介的基金产业链整合,提升金融服务的增值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毕竟未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明确调整,商业银行在与其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何应对相关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

一、商业银行在选择与之合作的基金发起人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所谓基金发起人(以下简称“发起人”),是指以设立基金为目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步骤来达到设立基金目的的机构或个人。通常,发起人是由注册登记的基金管理公司来担任的。在基金的发起过程中,发起人要负责起草合伙协议(信托文件或公司章程)、募集说明书等文件。同时,发起人要承担由此发生的一切费用。在设立过程中,由于发起人的过失导致基金受到损害时,应负连带赔偿责任。基金设立后,发起人的地位将发生转化,通常会转化为基金管理人(即基金的股东、信托受托人或普通合伙人等主体)。因此,发起人在设立基金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起到关键作用。而选择什么样的发起人与之合作或者说如何避免因选择合作对象不当而产生的损失(如基金未能设立而产生的费用损失和声誉损失)是商业银行与基金合作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所必须完成的开篇之作。如果对将要与之合作的发起人选择不当,则银行不仅不能得到合作利益,更可能因此陷入纠纷的泥潭。

应对策略:银行应审查发起人的资质、相关(信托文件或公司章程)、募集说明书,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在确定上述内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后才能决定与之合作。

1.认真审查发起人的资质。当前,中国法律法规对发起人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但从谨慎角度和适用最相近似制度的法律适用规则出发,我们可以参照相关政策、地方规章关于基金管理人的资质规定来审查发起人是否具有设立基金的资格和条件。具体可参照《天津市股权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14条、第15条中的关于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的规定:(1)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等制度;(2)管理团队具有股权投资、资本运作、企业重组等行业从业经验,具备受托管理出资人资本的能力;(3)具有合格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4)主要出资人和主要高级管理人员资信良好;(5)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至少有3名高级管理人员具备二年以上股权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具备五年以上股权投资或经济管理经验。

商业银行经审查认为发起人符合以上规定后,再进行以下的审查。

2.审查发起人的公司章程(合伙协议)及募集文件。参照《管理办法》第16条的规定,审查发起人的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等法律文件,是否载明了业绩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并约定相关投资运作的决策程序。

特别要注意的是,发起人应在募集文件中向投资人充分揭示投资风险,否则银行不应与之进行合作。因为基金的特点之一就是投资风险较高,如果发起人未能充分揭示投资风险,银行作为协助设立基金的一方是很难说没有责任的。

3.审查基金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根据《管理办法》第19条的规定,基金的投资领域限于非公开交易的企业股权,投资方向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涉及须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核准手续。

因此,如果拟设立基金的投资方向是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或以股权投资名义而实质上是以变相贷款方式开展业务的,因其蕴涵了一定的潜在风险,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应谨慎选择与这样的基金合作,以避免将来发生违规风险。

二、基金募集期间服务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由于募集渠道的不公开性,使得基金募集信息传播空间狭小,往往只有“圈内人”方可获悉。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掌握着大量中、高端机构投资人和个人富裕客户信息。发起人在募集过程中离不开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营销。因此,商业银行与发起人合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发起人借助银行的丰富客户资源招募投资人以募集资金。而银行也可以利用发起人的这一需要开展大客户营销,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对大客户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基金实现共赢。

商业银行协助基金招募投资人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1)商业银行未经客户的允许,擅自向发起人提供客户的信息资料,违反了《商业银行法》关于“为客户保密”的法律规定。对策:商业银行协助发起人募集资金,应按照《合同法》中关于居间合同的有关规定,在取得发起人委托的基础上,获得客户的书面同意或者授权后方可为双方提供居间服务,使双方达成相关协议。(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基金的募集活动必须是非公开的。如果商业银行以公开方式协助发起人招募投资人,则会违背私募募集的本质要求,从而产生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对策:商业银行和发起人不得通过媒体(包括企业网站)公告、在社区张贴布告、向社会散发传单、向不特定公众发送手机短信或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及其他公开或变相公开方式(包括在柜台投放招募说明书等)直接或间接向不特定对象招募通知,而应通过个别通知、直接沟通的方式向特定客户发出募集资金的要约邀请。(3)招募对象为自然人客户的,该客户不具有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对策:根据《管理办法》第11条的规定,自然人作为股权投资企业的出资人,应向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和托管银行提供2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的自有金融资产证明,该金融资产证明应由相应金融机构出具。因此,银行在协助发起人选择投资者的时候,应注意审查自然人投资人是否能够提供相应金融机构出具的200万元(含)人民币以上的自有金融资产证明,如客户不能提供,则不能向发起人推荐。(4)发起人未向客户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及可能产生的投资损失,或向投资者承诺收回投资本金或获得固定回报的法律风险。对策:商业银行作为居间人应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及可能产生的投资损失。若发起人未向投资人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及可能产生的投资损失或向投资者承诺收回投资本金或获得固定回报,商业银行应及时制止,否则会因违反《合同法》第425条的规定而承担赔偿责任。(5)银行发起人募集资金,投资人因信赖银行的信誉进行了投资,一旦发生投资损失或基金管理人违规进行股权投资,客户可能会要求银行对其投资损失与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对策:商业银行不宜作为发起人的人与其合作招募投资人,而应与发起人订立居间合同,明确银行与发起人之间为居间关系。银行仅向发起人提供其掌握的客户资源(事先应取得客户的有效授权),即仅向发起人提供与特定客户订立募集资金合约的机会,而自身不宜以发起人人的身份与投资人订立募集资金合同。否则极易因商业银行的销售行为使投资人对发起人的信誉及能力产生过分信赖,客观上也增加了发起人的信用等级。另外,发起人募集资金目前尚未被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且不在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的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之内,有超越经营范围之嫌。

三、商业银行在担任基金保管人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基金不仅有着投资方式灵活多样,受托主体专业性强等优势条件,在基金资产的保管方面,还引入了资金保管制度。所谓资金保管是为了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基金应按照资产管理和保管分开的原则进行运作,并由专门的基金保管人(以下简称“保管人”)保管基金资产。所谓保管人,是指与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订立委托保管合同,利用控制基金资金账户的优势条件,对基金管理人利用该账户中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开展投资活动进行保管和监督的人。实践中,担任保管人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保管机制的安排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所有投资人设置了一道资产防火墙,可以有效防止资金滥用现象。

资金保管业务作为一项中间业务,管理费收入颇丰,并且可以带来巨大的沉淀资金(增加存款),因此该项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使得各家商业银行趋之若鹜,但是作为保管人的银行,要承担的义务、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隐藏的法律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银行作为保管人的保管职责通常为:(1)安全保管基金财产并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与独立,负责对财产的净值进行复核、办理有关基金财产的登记等日常事务、在基金终结时进行收益清算及资产移交等保管义务;(2)根据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3)对基金管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是依据法律和基金章程、信托合同或合伙协议的约定,对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财产的行为进行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对于违反法律或基金合同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按约定向相关国家机关和投资人报告;(4)办理与基金托管业务有关的信息披露、对基金财务会计报告出具意见等。

由此可见,保管人的责任并不限于持有基金的资产,更主要的是监督基金管理人是否按照相关文件运用基金资产。这就是说,在资金保管业务中,保管银行是处于一个介于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第三方的地位,扮演着一个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保管基金财产和监督基金管理人的角色,责任十分重大。如果保管银行没有全面、适当履行上述职责,就可能被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面临大额赔偿的同时,甚至可能丧失保管资格,产生巨大的声誉风险。

对策:(1)应对不同的基金资产分别设置不同的账户,确保基金资产的完整和独立;(2)妥善保存基金托管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以备核查;(3)严格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指令进行审查核实,确保相关指令合法合规后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若基金管理人的相关指令不符合相关规定或约定,应坚决拒绝执行并提出异议,对基金管理人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向有关主管机关和投资人报告;(4)恪守职责,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基金资产;(5)有关国家机关要求对基金财产进行冻结或扣划的,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应及时向基金管理人披露;(6)对基金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认真复核并客观出具相关意见,认真审查基金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

四、基金存续期间,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银行应如何应对

银行作为保管人,对于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本来可以要求其向基金管理人提出要求,由后者做出处理。但由于保管人负有监督基金管理人并就基金管理人做出的决定和行为保存相关文件资料,在基金管理人的相关决定和行为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基金文件约定时拒绝执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银行应明确发生此类事件如何处理,以尽到保管人的保管职责。

对策:由于基金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是以集合信托、公司或有限合伙三种形式存在的(绝大多数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因此在投资人要求退出基金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或基金文件的要求进行处理。当然,实践中基金文件中往往约定一定期限的封闭期,投资人在封闭期内不得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但在约定的封闭期结束后,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应按以下方案处理。

1.以集合信托方式存在的基金,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处理。当基金是以集合信托形式存在时,投资人的法律身份是信托委托人和唯一受益人,若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信托计划期间,受益人可以向合格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信托单位,信托公司应当为受益人办理受益权转让手续。但需注意的是,信托受益权进行拆分转让时,受让人不得为自然人。机构持有的信托受益权,不得向自然人转让或拆分转让。

2.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基金,投资人要求退出基金时的处理。当基金是以公司形式存在时,投资人的法律身份是公司的股东。若投资人要求退出基金或转让其持有的出资额的,应按《公司法》第三章和第五章第二节的规定处理。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3.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的基金,投资人要求退出基金时的处理。当基金是以有限合伙形式存在时,投资人的法律身份是有限合伙人。若投资人要求撤回出资或转让其投资份额的,根据《合伙企业法》第73条的规定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为: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有限合伙人的自有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以其从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以上就是笔者对当前商业银行与基金合作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对策的粗浅论述,期望能够对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向聪.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股权合作篇7

内容提要: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作为一种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学者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存在物权性流转、债权性流转、股权性流转三种不同的观点,立法和实践操作也存有混乱。本文从民商法学的视角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应然法律性质予以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立法规范土地入股行为提出建议。

引言

入股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规模经营、优化土地和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 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仅有简要规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允许以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表述,体现了进一步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精神。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无论是各地土地入股的实践操作还是理论界对土地入股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均存在较大分歧。认清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行为的法律性质,对于我们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制度、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践和解决入股纠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商法学的视角对土地入股的法律性质予以辨析,并对完善立法规范土地入股行为提出建议。

一、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性质的不同观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最初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南海等地率先产生。至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已经实践了近二十年,但理论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性质的认识并不一致,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内涵和标的认识上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物权性流转说。这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属于物权性的流转行为,发生物权的变动,流转后受让方取得的是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

债权性流转说。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属于债权性的流转,不发生物权的变动,原承包人仍保留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那么被入股 企业 也就只能取得对承包地的某种债权性质的权利,对此种权利的描述比较多的是“使用承包地的权利”或“土地经营权”。

股权性流转说。此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不属于物权性的流转,也不属于债权性的流转,而应属于股权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由在于:入股方仍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该入股法律关系既不属于物权关系性质也不属于债权关系性质,入股方不是债权人而是股东,被入股方也不是债务人。3

二、我国法律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规定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大的分歧,首要原因在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与此相联系的是实践操作的不规范性。

首次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作出规定的法律是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家庭承包,该法第42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 经济 ,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对于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6条规定:“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可以直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实行承包经营,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者股份合作经营。”第49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农业部于2003年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须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

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第133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此外,《物权法》还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变动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物权变动的意思达成时即可发生转移。

农业部于2007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35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作出了详细界定:“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第16条规定: “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变。”第19条规定:“承包方之间可以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发展农业合作生产,但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均是将各种流转方式一并规定,也未对入股的法律后果予以表述,本身无法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性质。农业部先后颁发的两个规章则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效力进行了表述。依据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关于是否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的区别规定,立法者似乎是将转包、出租、入股定性为债权关系,将转让、互换等定性为物权关系。但由于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变动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物权法》实施后,无法再通过是否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来认定是否发生物权转移。2007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则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效果做出了“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关系不变”,“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户”的表述。有学者据此认为入股方仍然保留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不属于物权变动性的流转行为。4

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行为法律性质的认定

(一)对股权性流转说之否认

前文三种学说均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为标准而进行的性质界定,分别将入股定性为物权行为、债权行为、股权行为。这涉及到对法律行为的分类,股权行为是否可以成为一种与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并列的法律行为呢?

大陆法系依据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对民事法律行为最传统的区分是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前者是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其内容的法律行为,又称为债权行为;后者是指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5与此相类似的另外一种区分是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之设定、转移为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6也有学者以是发生物权法上效果还是发生债权法上的效果为标准将民事法律行为区分为物权法之法律行为与债权法上之法律行为。7我国民法理论虽然不承认单独的物权行为,但也区分发生物权效果的法律关系与发生债权效果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在民商法领域,一个法律行为要么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要么发生债权变动的效果,而无独立于此两种情形的发生股权性效果的法律行为存在的余地。股权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属于社员权,既有作为团体成员的身份权利,又有财产权利。8股权是由出资入股行为换取的对价,它并不能表明出资入股行为的法律性质,说入股是股权就好比说“入股是取得股权的行为”,并无实意。

(二)对“三权分离”理论的辨析

物权性流转说与债权性流转说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之实质标的的不同认识。债权性流转说认为入股者没有转移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分离出了仅具债权属性的“土地经营权”或“使用承包地的权利”,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内涵和实质标的界定为此种分离出来的所谓的经营权,而非作为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此种观点背后,是在经济学届盛行的“三权分离”理论的支撑。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在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框架下,农地产权结构被分解为三种权利:(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即所谓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留(土地)承包权、转移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的观点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观点。9“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既是

3、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应然属性

具体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当入股法人类 企业 时,必须以作为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入股,发生物权转移的效果,属于物权性流转。这也就意味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为前提,入股之时入股农户丧失了入股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有别于此种 法律 效果的入股,均不是真正入股,可能会构成公司法上的虚假出资。

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伙等非法人类企业时,既可以如同入股公司一样以作为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入股,发生物权转移的效果,属于物权性流转。从理论上言,也可以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土地经营权入股,不发生物权性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的效果,从而属于债权性流转。

尽管以从租赁关系中拟制出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伙等非法人企业不存在商法上出资方式方面的法律障碍,但存在产权不清的弊端。“三权分离”理论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产权分解架构用于租赁关系时,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明确。一旦脱离租赁关系运用于入股,将在界定投资者和被入股企业的权利义务方面面临困难。如果入股人仍然保留了物权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那么入股方对被入股企业实际占有使用土地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有随时收回土地的可能,被入股企业也不得改变土地的物理形态和使用状况,这显然不利于被入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从实践效果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如同其他非货币资产入股一样,一旦折价入股之后,入股者享有的股权与货币出资者享有的股权并无分别,入股者也不再对入股的土地享有任何意义上的实际支配权,认为入股者仍保留物权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无从体现。此种脱离了承包地实际运行状况的设想纯粹是学者们的一厢情愿,通过拟制出一个经营权而使原承包人被架空,以规避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限制。因此,以从租赁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伙等非法人企业的做法,其在产权明晰和企业形式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无法 发展 壮大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流。

四、正确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后果,完善入股法律制度

认清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行为的法律性质,有利于社会各界正视入股的法律后果,合理规范入股实践、完善入股法律制度。

(一)正确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后果

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物权性流转属性,也就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标的和法律后果。无论入股何种类型的企业,原则上是以作为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作为入股的标的,发生物权转移的效果。于以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的仅具债权属性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伙等非法人企业的极少数情形,其入股属于债权性流转,入股者仍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前述农业部的两个规章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效果的规定与民商法的基本法理存在冲突之处,事实上,部门规章的规定不应也无权涉足入股行为的法律效果。应当对这两个规定予以清理,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流形态是以作为物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入股,发生物权转移的效果。这对规范入股实践、明确入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避免入股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范围和条件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范围,依据《 农村 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仅限于“承包方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以其他方式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可以是“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从当前实践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要形式是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及近些年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尚不明晰,但其要发展壮大,必须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依法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具有法人资格。应该说,入股法人企业是今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流形态。

当前,争议比较大的是入股公司。对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法上的法人公司,并不存在理论障碍。但在政策和具体实施层面面临困难。对于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重庆曾于2007年进行“股田制”试点,农民不仅可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设立有限公司,甚至独资、合伙等企业。22但仅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重庆的“股田制公司”改革就被中央紧急叫停。中央认为,“股田公司”带来的主要问题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一旦经过股权转让,则非农村集体成员也可能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与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发生冲突;而一旦入股企业破产,土地则可能用于偿还债务,农民面临失地风险,对维护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稳定不利……。 23并且另据报道,按照中央部署,重庆市农委已经起草并经重庆市政府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决定》,将致力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庆当地一名农业官员认为,合作社模式估计可以避免农民失地,其最大的特点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24

如前所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属于物权性流转,入股农民在入股期内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是法人独立财产制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入股公司还是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入股之时即已经发生了“非农村集体成员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后果,并非入股之后再行转让股权时才发生,并且在入股之时入股农户既已失去了其实物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非在企业破产土地用于偿还债务时才使农民面临失地风险,入股者也正是以让渡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对价取得被入股企业的股权或成员权,这一点并不因被入股企业是有限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而有所不同。在经营风险上,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由经营行业而非企业形式决定,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的有限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并不一定比从事同行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即便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并不能避免中央所担心的入股有限公司等其他企业实体时的担忧。因此,中央的担心虽不无道理,但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禁止入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实体并无意义。认为入股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也违背了商法关于出资的法理,容易导致虚假出资。

入股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投资行为,必然存在市场风险,如果入股者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旦风险变成现实,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入股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就会受到威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一方面应当拓宽入股范围,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入股风险,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应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条件予以合理限制。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尤其是以家庭承包方式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然担负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法律对其转让做出了严格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虽与转让有较大区别,但同样会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的效果,会使入股农民在入股期内长期脱离自己的土地,无论是法律上还是事实上均丧失对土地的利用和处分权。因此,应参照转让条件设定以家庭承包方式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条件,要求入股农户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固定的非农收入来源,要求被入股企业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至于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其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较弱,流转更为自由,以其入股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

(三)完善立法,规范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考虑到我国农村的稳定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转让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坚持。25为了控制入股风险,应为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人企业设定一些不同于普通公司的规则。

首先,应当对公司的经营范围做出特殊限制,必须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并限于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项目。在设立上,考虑到农村的特殊需求,不应象《公司法》那样限于50人以下,应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26此外,在被入股企业破产清算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破产财产需要参与分配,在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受让人必须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并且应当赋予原入股农户以市场价回购剩余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位优先权,相应的集体 经济 组织享有第二位的回购优先权,以确保企业解散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最终的权利主体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实践,往往在章程中对退股作出严格限制,并且大多不允许转让股权,这与市场经济要求的股权流动性、资产性、社会性不相适应,影响资本的扩张、产业的升级和人口的流动。27笔者认为,土地投入被入股企业之后,大多会进行重新整理规划后使用,对退股作出限制是合理的,原则上不允许退股,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即便允许退股,也只能退回相应价值的货币资产而非原入股土地。对股权转让,则不应作出过多限制,股权的流动不等同于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并不象有些学者认为的“如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股权交易,那将形成农地事实上的转移”28。股权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财产权利,无论原入股农户是否转让股权以及股权如何转让转让给谁,无论是实物意义上还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然由被入股企业享有,对转让股权的农户而言,该农户不再持续从被入股企业获得收益(承担风险)而是获得一次性的对价,其法律后果同该农户当初直接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无不同,反而可以让该农户根据公司利润分配和经营风险情况及时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剥夺农户转让股权的权利实际上是剥夺了其 “用脚投票”的权利。

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形式,由于法律缺位,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政社不分、“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应当及时出台相关法律规定,赋予其法人地位,对其管理事项等做出规定,以避免实践中操作的混乱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土地纠纷。

股权合作篇8

    论文摘 要: 农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适应我国农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激活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市场调节形成优化配置,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文章对当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几点思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农地利用中,兴起了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农地利用形式。农民把家庭联产承包获得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农业生产的环节中去,以合作的方式利用土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维护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能否成为推动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积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绩效与作用,是当前农地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界定

    农地股份合作制又称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或者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长期稳定,不断完善,同时提出了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的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有偿转让,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从根本上说,农地股份合作制强调的是农地这种资源要素作为股份在股份合作制度安排中的运用。对于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农地股份合作制。

    1.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以农地作为资源要素投入生产经营,并将其股份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经营权个人拥有的原则,将股份制机制引入合作制,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获取股权,集体以土地所有权的方式获取股权,实行劳动、资金及其他要素聚集和融通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股份化,转移出其对农地的使用权,实现了物质形态的资源要素重组;农地利用上,由公司进行组织化管理,农民对公司的运营实行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2.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以价值形态的股份代替实物形态的土地进行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农地股份合作制下,农民在土地实物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发生变化,只是让农地经营权中土地的使用权独立存在,实现了农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农地使用权的“三权分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变为农地股份合作制中价值形态的土地经营权股份,农民不再直接拥有土地实物上的权利,而是享有物权性质上的土地承包权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并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

    二、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1.农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集体经济。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只是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实现形式,它的公有制性质没有任何改变,具有全员入股、合劳合资的特点。“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是以劳动联合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一个突破。劳动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质上是一种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集体经济。

    2.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合作制经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任何形式的生产都需要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劳动的联合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联合作为基础。农地股份合作制把生产资料由个人直接占有变为共同间接占有,由个人支配变为共同支配,由个人决策变为共同决策,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根据所持股份按股分红。这种合作是实实在在的,个人产权是清清楚楚的,充分体现出劳动者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因此,股份合作制本质上是通过合作实现劳动者的收益增长。

    3.农地股份合作制具有清晰的法律关系。从法律视角来看,农地股份合作制既带有合作制的特点,又有股份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从所有制关系上看,集体全部财产归集体所有,但归个人占有,共同使用,民主管理;其次,从分配关系上看,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行按劳动和按股份分配相结合,留有公共积累;最后,从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上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财产所有者,通过劳动和资本双重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农地股份合作制的主要做法

    在农地股份合作的实践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股份合作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农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及资产的股份化过程一般都依照如下思路:

    1.土地折股。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将土地作价折股,即按征地价。在价格已明朗化的地方以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为依据;在土地价格初步明朗化的地方,以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费 和当地土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在土地价格尚未明朗化的地方,以各类土地的农业纯收入为依据。其二是通过土地不作价的方式,即按土地的实物形态。通过对集体土地重新测量,由村民委员会或专门的土地评估机构对土地的价值进行评价折股。

    2.设置股权。农地股份合作制下,通过股权设置,形成集体股和个人股并存的基本股权结构。集体股由原社区集体资产折价入股形成,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持有者为村委会或经济联合社,其股份所得红利用于集体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个人股指由社员个人持有的股份。对于个人股份的确认,比较典型的方案是由三种股权,即基本股、承包权股和贡献股。基本股以一定时间户口所在地为标准,固定若干年,期满后随人口增减而调整,所占的比例最低;承包权股,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的多少来确定;贡献股,根据农民劳动年龄和对集体的贡献大小来定。许多地方实行农民股权“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对新增人口实行配售股,一来解决了因人口变动而引起的频繁的股权调整,二来解决了新增人口的生活保障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运行过程中,集体股和个人股比例不一,各自然村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土地价值进行股份化,或分设集体股和社员股,或只设社员股,按公平兼顾贡献原则分到社员个人,由行政村向社员个人颁发土地股份证书。

    3.产权界定。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全部收归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民或者专业队投标、承包和适度规模经营,社员享有的股权不能流转,只能分红。

    4.分配方式。股份合作制采取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承包者在承包经营后所取得的收入以及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劳动的工资收入。按股分红指农户依据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量在集体提取必要的公积金后参与股份分红或与集体一起分红,股权平等,同股同利。按股分配通常又分为按股取息和按股分红两种,现金股按股取息,土地股或劳动积累股按股分红。

    5.组织管理。土地股份合作制下,农民作为股份持有者不仅要行使收益权,还要行使监督权,因此,在组织机构上,实行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股东代表大会是股 份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定期召开,审议董事会工作报告、财务预决算报告,选举或罢免董事和监事,决定发展规划、投资计划和主要人事安排等。董事会是股份合作组织的领导决策和管理机构,接受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董事会执行股东会决议,制定经营方针和发展计划,审查财务预决算和利润分配方案,任免经理等。

    四、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践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地带的城市郊区农村,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一、二产业极其发达,农业农村人口大量转移,使得土地股份合作制得以顺利发展。

    1.南海模式。它把市场经济引入到农村管理,在合作制中加入了股份制的要素,以股份制来稳定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通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农村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南海市在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进程中,以原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坚持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真正体现集体资产共同占有,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稳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南海模式的主要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集体土地和固定资产根据不同的资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折价形式。土地折价形式包括以政府规定的征地价进行折价、以土地的经营效益进行折价以及按配股需要的数量折价三种。在固定资产折价过程中,对于账面能全面反映的以资产的净值折价,对于账面不能反映的以财产的现值折价;其次,根据每个农民不同的情况,采用因素配股法、两级配股法、综合因素配股法分别配置股权。最后,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股份形式。包括社区组织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

    南海市的农地股份合作制通过对农村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打破了集体利益分配的平均主义,实现了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基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农村集体组织管理体制。

    2.温岭模式。它通过清产核资、界定股东、设置股权、股份量化、健全组织、股权管理和股份分红七个步骤进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清产核资是对全村的集体土地或全部集体资产进行丈量登记,清查核实,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村清产核资小组进行民主评估,确定农户承包土地的实际面积或集体资产的现行价值;界定股东是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对象为依据,界定股东资格;设置股权包括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设置的承包土地股以及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公司设置的集体股、个人股和机动股;股份量化是根据农户具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面积,按照公司章程,量化折成股份,并核发股权证书予以确认;健全组织包括召开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确定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并经大会表决通过公司章程,建立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工作条例和岗位责任制度;在股权管理中,股权由公司集中管理统一经营,股权不能转让、继承、抵押、赠送和退出;股份分红指农民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股份,按照公司章程规定,进行年终盈余分红。

股权合作篇9

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依照法律设立的,资本与合作共融、股东以所持股份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的封闭式资合性法人企业。企业治理结构尤其是股东会表决机制是企业法人独立人格的要求和当然内容。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对提高股份合作企业经营效率,形成有效决策至关重要。因此,科学设置组织机关、管理机制等治理结构是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股份合作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问题

股份合作企业治理结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条:

1.参照有限公司原则;作为一种吸收了股份制因素的企业法人,股份合作企业与公司法人存在许多共性。它有必要而且能够参照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构建自身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各机构的权力与公司基本相同。

2.治理结构简化原则;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说明,其本身就是熟人间的一种组合、创造,职工、股东主要是长期在一起共事的单位人、集体人,股东、资本均具封闭性,而且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选择形式,为节约成本计,简化治理机构就成为设置组织机构的原则。

3.自由选择治理结构原则;股份合作企业更多的适用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人数较少;设置哪些机构,则应由企业章程自由决定。根据上述原则,股份合作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成如下:(1)股东会为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必设机构,根据是否与董事会合一,其职权也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职权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基本相同。(2)董事会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3)监事会以不设置为原则。股份合作企业多规模小,人数少,视距短,企业的日常活动都在职工、股东的视线范围内,设置监事会徒增企业成本。(4)经营与营利是企业的存在目的,决定经理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必设机关、经营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5)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由于股份合作企业各治理机构之性质、地位、职权与有限公司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直接参照公司法设定。下文仅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的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二、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会

股东会与职工会是否合一,现行法律规范存在着不同的作法。一是分设型。《轻工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试行办法》第21条规定:企业设立股东会的也要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为民主管理机构。该条也明确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和表决办法。二是企业自主决定型(或曰无明确规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规定》第34条规定:股份合作制劳服企业可实行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合一制度。三是合一型。《江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15条规定:股份合作企业实行职工大会和股东大会合一的制度,职工(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北京市的规定也属于这种类型。全员性是股份合作企业职工股的特点之一,如若职工全部入股,则股东会和职工大会合一无任何异议。然而,全员性也允许少数非股东职工的存在,若设置职工会不设股东会,股东与非股东按照同一表决机制决定企业大政方针,将直接影响股权的激励机制,与资本企业性质相悖。分设型的立法,考虑到了非股东职工的存在,却也增加了本身规模有限的股份合作企业的负担和运行成本,而且该企业中,绝大多数股东和职工的身份是双重的,会议分设职权又当如何分设,易生事端,徒增成本,与效益、效率相悖。笔者认为,应该保留股东会,不设职工会,即股东会吸收职工会,非股东职工(或其代表)可以列席股东会,其利益诉求可以通过企业工会表达。

三、股东会的表决机制

(一)相关法律规范中的不同规定

1.一人一票制。一人一票制,即每位股东按照人头都享有一票表决权,而不考虑股东持股额的多寡。《陕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20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代表会由股份合作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指定的人主持,表决时采取一人一票制。《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第41条规定:每一股东代表享有一票表决权。《江西省股份合作企业条例》也规定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机制。

2.一股一票制。一股一票制,即指按照股东持股额多少分配表决权,持有一股即享有一票表决权,表决权数与所持股份数成正比例关系。《湖南省股份合作制企业试行办法》第25条规定:股东大会表决议案必须有代表半数以上股权的股东通过。股东按股权行使表决权。从实践来看,相当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际采用的是一股一票制;山东诸城、周村两地多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采用了一股一票的表决机制。

3.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根据股东会决议事项的不同,分别实行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制。《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规定,股东大会的表决采用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方式。对下列事项做出决定采用一人一票制:决定董事、监事报酬事项;审议批准董事会报告;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修改企业章程;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对下列事项做出决定采用一股一票制:决定企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审议批准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对企业增加、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合并、分立、破产、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2)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制度。即在股东会表决时原则上实行一人一票制,但是适当增加较大股东的票数,即适当考虑股东持股的差距,对持股多的股东给予相应增加票数。 《河北省乡村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34条规定:股东(代表)会会议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对较大股东可以适当增加投票人数。每个较大个人股股东投票人数最多不超过三人。(二)对前述规定的评价及笔者的主张

无论一人一票制还是一股一票制,历来被认为是合作制与股份制最明显的区别,在涉及到股份合作制的问题时,学者也认为,正是这二者的区别,是使合作制与股份制交融于一体的最大的障碍。 主张一人一票制的立法与观点,通常认为股份合作企业是合作制的一个支脉,是吸收了股份制因素的合作制企业形态,因此才应实行体现职工民主管理的一人一票制。把股份合作企业作为一种股份制经济,是吸收了合作制良性的股份制经济形态,或者说更加注重股份的作用。单纯的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作法都是以股份合作制某一因素作为考量的基点,都有其固有的弊端。单纯的一人一票制的作法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单纯的一股一票制的作法,无法体现股份合作企业合作民主的特点,职工民主管理的初衷难以保障,而且多持股者享有多数表决权,会使大多中小股东的表决流于形式,加之该种企业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易使企业被少数人控制,同改制或设立此种企业的目的相悖。

根据股东会决议事项的不同,分别实行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制的作法,看到了单一表决办法的利弊。但决议事项如何划分,难以把握,同一企业中的事项是相互联系的,机械的划分,不利于企业的规范运作。

笔者赞成在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作法。首先,一人一票为基础,突出了该类企业劳动民主的特点。适当加权的作法,考虑到了资本因素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较大股东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其二,适当加权的作法,有利于筹资,扩大规模。资本形成的封闭性使该种企业不能从外部吸收资本。而加权的作法,有利于吸收内部职工多投资;同时,适当的加票也在其他股东能够容忍的限度内,不会改变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民主和劳动民主相结合的制度特征。其三,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作法是当今合作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一人一票制本身是合作社治理机制的优点与传统,但随着现代合作社对资金需求量的激增,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许多合作社开始赋予大股东较多的表决权。例如在德国,对某些对合作社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社员,在章程中可规定他们最多享有3票的表决权,而且这一多票制只适用于简单多数表决制;美国有的州的合作社立法也有同样的规定。 法国合作社有允许一个社员可享有一个以上表决权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合作社法对于联合社代表的产生方式也允许参照出资比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有同样的规定。 既然体现劳动民主的合作社可以对出资较多者增加表决权,则具有股份制因素的股份合作企业就没有必要严守一人一票的阵地。同时,国际和我国的合作社立法也为适当加权提供了借鉴经验和作法。

(三)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规制

在肯定了一人一票基础上适当加权的作法后,重点在于如何把握加权的幅度。股权均衡是股份合作企业的本质要求。但绝对均衡存下如下弊端:首先,没有考虑到各个体职工的实际情况。职工之间存在着资金量,信心,参与企业管理程度等差别,不同职工出资的积极性不同,绝对均衡的作法为愿意多出资的股东关闭了大门。 其次,绝对均衡的作法,片面强调股东均股,企业人人所有,人人作主,极易形成新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再者,绝对均衡使经营层和一般职工享有相同的剩余索取权,扼杀经营者和能人的积极性,造成自身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在企业决策中不易达成有效决策,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制约企业发展。

绝对均衡存在弊端,持股份额差距又不能太大,如何平衡?1995年到1998年的四部股份合作企业的立法草稿对职工个人入股额的差距都规定为十倍,1996年股份合作企业立法草稿规定的十倍是最高持股额不得高于最低持股额的十倍,而1997年和1998年草稿的规定是最高持股额不得高于平均持股额的十倍。

股权合作篇10

【关键词】 涉外股权转让 涉外股权转让纠纷 律师服务

一、涉外股权转让的特殊性

股权是以公司的存续为前提的,即公司股权,它属于一种期待物权,指的是股权所有者(股东)在对公司进行出资后享有的期望获得某种经济利益或者进行其他便益行为的可能性。股权是一种具有复杂内容的权利,股权尽管以财产权为基本内容,但它又不同于所有权和债权,股权还包含公司内部事务管理权等非财产权内容。以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为目的或者与此相关而享有的权利叫共益权,主要包括股东大会的召集权、表决权、关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瑕疵的停止诉讼的提起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以及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自益权则指股东行使的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其他便益的权利,大致包括盈余分配请求权、依法转让出资的权利、优先购买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的权利、新股认购权、剩余资产分配请求权等。

股权转让是指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东权益转让给他人,使他人取得该股权的民事法律行为。股权转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股权转让泛指既已存在的股权从原股东持有转为他人持有的权利变动事实,包括继受取得的全部法律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股权交易,指股东(转让人)将其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受让人并由受让人支付对价的一种转让形式;二是股权赠与,即股东将其所有的股权无偿赠送给受赠人的一种转让形式;三是股权继承,即由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股权的一种转让形式;四是因法律的规定、法院的判决、政府的指令而发生的股权转让。民商法理论一般将前两种转让行为规定为依法律行为发生的转让,而将后两种转让规定为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转让。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将股权转让限定为股权交易这一种形式,而将股权交易以外的转让形式称为股权转移,狭义的股权转让正是指的股权交易这种形式。股权交易是典型的有偿法律行为,而股权转移则包括无偿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所规定的股权转让均是指狭义上的,即股权交易,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正是股权交易意义上的股权转让。

普通公司股权转让会导致股东及控股比例的变化或公司性质的变化,而涉外股权转让则会导致如下特殊后果:一是外方投资者将其持有的合营企业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中方投资者,导致合营企业只剩中方投资者一个股东,二是股权变更导致外方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因此,对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的审查,需要国家或者法律基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尺度,对当事人间成立的协议的一种评价,并决定其效果,也就是说涉外股权转让必须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才生效。另外,涉外股权转让还涉及到税收、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复杂程度远高于单纯的国内股权转让,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纠纷。

二、涉外股权转让的立法现状

1、涉外股权转让的相关法律规范

我国规范涉外股权转让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第三章及第五章第二节分别具体规范了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有关合同的成立、生效等法律规范,除了需遵守上述股权转让的一般法律规定外,涉外股权转让还应遵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外资企业法实施条例》、《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中的特殊规定。

(1)外商投资企业的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时,须经全体股东同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合营一方如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额,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经审批机构批准。”

(2)外资股权的转让必须得到企业原审批机关的核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外资企业法》第10条规定:“外资企业分立、合并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10条规定:“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必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批准机关批准,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法律对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资收购国内企业股权必须经过核准一样,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也要经过原审批机关的核准,然后必须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3)外国投资者包括港澳台同胞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投资企业增资的,除具备一般股权转让条件之外,还须符合《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自2006年9月8日起实施)的条件,在2006年9月8日之前进行股权转让的,须符合《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条件。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非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的条件、程序、购买企业的经营范围及购买股权后企业的待遇等均有详细规定。

2、涉外股权转让法律规范的不足与缺陷

(1)立法存在空白,严重滞后。涉外股权转让在实体的法律适用上可资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周全,效力偏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对股权转让的规定相当的稀薄,立法的严重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如外商投资企业法中规定涉外股权转让时应当经过审批机关的审批手续,但是对未经审批的涉外股权转让合同的法律效力的认定以及法律后果却没有相关的规定。

(2)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外资企业的法律规范内部相互矛盾,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第4款明确规定未经批准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20条则规定股权转让协议自核发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这表明未经批准的股权转让合同应当是未生效合同。《公司法》第218条规范了《公司法》与外商投资的法律规范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但是《公司法》的诸多规定与外商投资的法律规范相互矛盾,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对合营一方既不同意另一方出让股权,又不愿意受让股权时没有法律规定,《公司法》对此虽有规定,涉外股权的转让却因制度设计的缺陷无法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程序去处理。

(3)立法过于原则,司法操作性不强。立法明确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是该规定过于原则,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强,它对《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程序、法定条件的审查标准以及能否部分行使均没有明文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很难判断在涉外股权转让中是否已经保障合营另一方的优先购买权。

三、涉外股权转让纠纷的司法实践

由于法律规范的不足和缺陷,给实践活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案例1:在南海市信城公司与澳门圣加利公司、香港豪晖公司、南海市华侨住宅置业公司股权转让纠纷一案中,南海市信城公司与南海市华侨住宅置业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投资协议书》,约定南海市华侨住宅置业公司同意将其在合资企业中的5%股权以人民币549万元转让给南海市信城公司,上述协议签订后南海市信城公司付给南海市华侨住宅置业公司股权转让款人民币549万元。双方均未报原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也未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后来南海市信城公司要求南海市华侨住宅置业公司返还股权转让款及利息。法院经审理认为,由于南海市华侨公司将其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股权的一部分转让给南海市信城公司的行为没有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10条的规定,南海市华侨公司的股权转让行为因未经审批手续,该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

案例2:谢民视(美国公民)诉张瑞昌(美国公民)、上海金刚铸造有限公司股权纠纷一案中,张瑞昌与上海立新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立上海金刚铸造有限公司,张瑞昌拥有100%的股权,金刚公司成立后,张瑞昌将其20%的股份转让给谢民视,该股权转让协议没有办理审批登记手续,谢民视向法院提讼,要求两被告支付股权转让款。经法院释明,谢民视请求判决作出先决判要求张瑞昌、上海金刚铸造有限公司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因股权变更的审批手续。法院后作出先行判决,判决补办涉外股权转让合同的审批手续,办理审批手续后判决该股权转让协议有效。

上述两个案例对未经审批的涉外股权转让合同出现完全相反的裁判结果,这直接损害我国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导致律师在此类案件时无所适从。

四、律师办理涉外股权纠纷转让案件的技巧

1、受理案件要慎重

首先会见当事人,通过听、问,了解纠纷的争议焦点和当事人的要求,以确定该案的案由、性质。之后要认真细致地审查合同、附件及相关材料,通过审查,认为提起仲裁或诉讼能得到仲裁庭或法庭支持的,或通过举证、答辩和反请求能为当事人减少经济损失的,则与委托人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讲明该案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讲有利因素时要留有余地,对提起仲裁或诉讼申请的当事人,还要讲明律师尚未看到对方提供的证据。律师通过对证据材料的审查分析,认为当事人的请求不可能得到支持的或无法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则律师应建议当事人采用自行协商、调解、和解的途径解决纠纷。

2、前期准备要充分

与当事人签订合同后,律师在审查案件材料过程中,发现该案的证据有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受理案件后要及时进行调查补证。无论是通过诉讼或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提出合理的要求都是案件成功的开始,律师在拟定请求应十分慎重,应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支撑,既要考虑委托人的要求,但并非委托人要求什么就是什么。

3、应变要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