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十篇

时间:2023-04-04 11:32:18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篇1

    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12门课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1996年制定了新的物理教学大纲试验用,简称新大纲。97年首先在二省一市(山西盛江西盛天津市)进行试验,200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行。

    新大纲的编制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紧密相衔接的,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能力素质而编制的。新大纲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以便适应、推进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新大纲特点

1.增强科学性: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上要有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应把“科学”放在第一位,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才会巧学、会学、改变蛮干,钻牛角学法。改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规律、死搬硬套物理定理,公式的学法。

2.台阶降低

    新大纲针对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物理困难,吃力,采用降低台阶的方法。分为必修、必行和限选物理课。必修课是基本的要求,去掉较高要求内容,降低了台阶。必修和限选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完全一样,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可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对理科学生来说把一个梯度降为二个台阶。这样大纲可适合各种办学模式,可适当具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需要。

3.体系突破

    在原大纲中,突出表现为五大相对独立的板块体系,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它与20世纪下半叶大学普通物理教材结构体系相同,大纲的每次修定或编制,只是本板块体系内容适当调整。而新大纲教学内容编排初步突破了这种板块体系,使部分板块知识之间有机组合编排。

4.要求分层

    在二种课的教学内容中,大纲采纳了考纲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分了两个层次。A层次: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B层次:在A层次的基础上,理解所列知识的含意,能用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必修物理课中共设176知识点(A层次121,B层次55),在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中共设229个知识点(A层次132,B层次97)。教学内容分层后,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节省时间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明确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搞好教学。

5.观念升华

    传统的物理教学大纲把教材作为“知识的全库”,大纲的编写注重教材知识的罗列详尽及严谨,偏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因而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物理书本的理论,研究,探索,实验能力十分贫乏。而新大纲给教材编写指导,就功能而言,变教材从单一的知识全库变为促进教与学的媒介。从形式而言,从狭义的教科书变为配套的教学资源。就内容结构而言,从单纯强调学科知识变为兼顾学生智力能力及品德的发展。

6.名称规范:

    为使物理术语科学化,规范化,与国际物理学接轨,新大纲对中学物理中的物理量,物理概念,及个别定律的名称作了必要的修改,通过对照十多处术语更换,如物理量:“滑动摩擦系数”变为“动摩擦因数”;物理概念:“即时速度”变为“瞬时速度”,物理定律:“玻意耳一马略物定律”更名为“玻意耳定律”等

7.增设专题

    在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中,为使教学循序渐进,对某些重点内容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大纲对专题的编排放在最后,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是在一定基础上加深认识,综合运用的,它并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它具有针对性,具有目的性。通过专题开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重点知识的关联网络;通过专题的开设,使学生达到对重点知识规律的熟练运用;通过专题的开设,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知识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8.设置课研(课题研究)

    在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中设置了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它的设置让学生思考,探索研究物理课题的方法。如:资料的查阅,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学习或实验等研究报告的书写等。它初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的设置,正如大纲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9.加强教法:

    在新大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它强调了教与学的关系,即由以前那种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状,转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格局上来。实质上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材。

    “引”有“吸引”和“引伸”两层含意,对问题本身所述物理现象的教学要能吸引学生,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此外,不应尽满足于原问题的解决,要对原题的教学进行引伸,变换,拓宽,扩展,以引起学生对题目以外思考,将学生引向学习深处。“导”则包含“诱导”,“开导”和“指导”,当学生理解感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理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诱导”,当学生思维受到抑制时,教师要针对问题症结所在有意识地“开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题技巧“指导”,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10.注重实验:

    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实验当然是增强物理能力方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新大纲虽然在实验数量的安排上与原大纲比较没有多大的变动,(均为二十四个学生实验)但在学生实验中增加了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

    实验原理和实验的设计思想是实验的核心,学生只有搞清实验原理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合理地、完整地安排好实验步骤,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恰当地选择和记录实验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小实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由于实验设计思想,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赫然写在纸上,学生做起来明白,清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为什么不行。提高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此外,为使学生做好实验,教师指导好实验,新大纲对每个实验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做了简要的必要的说明,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新大纲对实验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调整情况

    新大纲基本保持原纲的框架,在其基础上,内容做了一定的增减变动,调整内容大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

    1.把原必修和限选课中的“能量和能量守恒移到必修课中和动量守恒合并为一章,由必修和限选课变为必修课。

    2.旧纲中振动和波中的机械波另立为一章放在电磁波前,由必修课变为必修和限选课。

    3.旧大纲中必修和限选课中匀速园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分别移到新纲必修课中变为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这些调整体现了:把基本的重要的主干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实验的变动

    增加了科学性强,趣味性浓的实验内容,新纲中新增“传感器的简单应用”等六个实验去掉了七个实验内容,统计发现:新大纲学生实验中属于测定性实验数目最多,占37.6%。属于验证性实验占33.3%,属于分析类占12.5%。研究探索实验占8.3%,其它实验占8.3%。四、对依据新大纲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尽快走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人才。

    2.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高中物理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98-01

高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验证已有的科学论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在此过程中,物理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物理实验的质量,对于提高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物理实验的质量。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应该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概念形成的角度去研究实验的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依然喜欢直观的事物,所以物理实验的新奇和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实验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二、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用实验验证规律,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

科学家在发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所以说学习物理、验证已有的科学概念,离不开物理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要用来验证已有的科学规律和物理概念,要能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科学知识,并形成深刻烙印。物理实验还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选择了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有一套仪器,避免以往教师做实验、学生当观众的局面,把教师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保证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方式

高中物理篇3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做题和实验,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吃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二、渗透主体教育理念的几点教学体会

教师备课重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高中物理篇4

【关键词】 高中 物理教学 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1-01

物理通常会为学生讲解一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或者现象的原理,让我们真正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常识,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多一些科学的理论。对于物理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有些惧怕心理,积极性不高,但只要我们用对方法,那么物理学习就可谓是手到擒来。在现今教学中,很多教授物理科目的老师都是以物理模型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的,物理模型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所得出来的,所以学生掌握模型的本质后,对物理科目的学习也就不会吃力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借助物理模型来教授学生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模型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轻易地解决在物理科目中遇到的难题。

一、物理模型,是连接师生之间的桥梁

物理模型,是辅助老师讲解课本知识的一种工具,它的形成过程本就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同时它也是老师在讲课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将物理模型应用于物理课堂中,简化了课本中许多复杂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它作为物理知识的载体,常常带给学生独特的视觉感受。老师通过模型将知识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去感受真实、可触摸的知识。

作为老师讲课时最常借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将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等都清晰地转述给学生;学生们通过接触模型,就像真实地触摸到课本里的知识一样,另外物理模型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难点、重点,简化知识。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物理模型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帮助老师传播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例如老师在讲解“摩擦力”时,就可以借助于物理模型来讲解,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什么叫摩擦力,帮助老师进行摩擦力的课程教学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实际体验,通过借助模型很好地简化了老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是连接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这种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恰到好处的表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物理模型,是软化教学过程的工具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由于它们所具有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很难学会和接受,也因为如此,学生常常感到学习困难、问题复杂,学习物理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改变这一现象,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一件吃力的事情,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这样才有益于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进行更好的学习。

老师通过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重点突出了问题中的主要因素,淡化了一些次要的因素,将清晰的物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物理过程简单明确地讲述给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疏通思维,从而使得物理问题不再复杂不明,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对教学过程起到一个软化作用,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科目的学习不再吃力,不再费时,轻而易举。就像在学习“力的合成”时,有一个“子弹打木块”问题,学生对于这个过程中的许多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对于各个力的分析、合成等也不是很透彻,老师就可以借助这个物理模型给学生进行操作,学生观察木块的变化,这样学习起来就简单许多,软化了教学过程,简化了教学内容。

三、物理模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

任何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这样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时,老师可以针对物理模型的设计以及分析研究等方面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影响问题的因素的主次分析,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去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和应用,还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日后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比如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学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去掌握一些电磁感应的特点、规律,以及分析问题时所应用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的应用使得提高学生的能力容易很多,学生乐于接受物理模型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为自己能力的提高找一个简单、方便的方式。

高中物理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文化 文化渗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说“物理学科对文化的影响”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物理文化教育是高中新课程革新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物理文化的渗透,使之高中物理知识教育的补充和支撑,为物理知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物理文化的渗透。

一 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1.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由物理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理学家在创造物理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物理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

2.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又是一门崇尚理性、注重思维、极富想象力的科学,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人为的研究活动,又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系。因此,物理本身具有文化的特征,物理文化的实质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物理。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唯有深入到物理学的文化层面,超越学科极限,充分体现和扩展具体知识中潜在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的持久和深入才具有现实意义。

物理知识侧重专业,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于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全面体现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文化的教育价值更为内在、更为能动、更为持久。物理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二、巧妙穿插物理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物理文化涉及的面很广,相关内容在新教材中不是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和专题中,教师必须能找到其中精华加以研究才能在有限的时空对广泛的物理文化传承作出贡献。文化的物理与一般意义的物理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强调人性。美国科学史学家萨顿认为:“使科学人性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对科学进行历史考察”,因此,通过对物理学史的教学来传输物理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途径。

与以往任何一套教材相比,物理新课程教材有了更丰富的物理学史素材。如教材中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相关内容后面就以《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为题介绍了:托勒密:地心宇宙;哥白尼:日心说;以及第谷、开普勒等规律作出的贡献。借助这些真实的事例,教师巧妙地利用物理文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灵的养育,让学生能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将物理学史融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更能使他们学习到科学家们敢于怀疑的探索精神和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物理科学家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了解科学研究的经历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来认识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不畏惧困难,勇于创新与探索的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家事迹和科学史对人文精神的渗透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阅读物理教材中的“读一读”,并适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进一步分析他们的经验,从中教育学生吸取他们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等等。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其内容、方法和结构都是人类创造智慧的集中体现。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是从方法论上打开缺口、突破局限、获得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其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建立模型,设计实验——求解模型,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设计创新。

高中物理篇6

许多学生在解物理题的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打开思路,找到突破口,从而顺利解题,追根究底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抓住物理题目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关于物理题目的一些基本了解:物理题目与数学题目并没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不是一开始就有公式往上套。解决物理题目时应该是对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整个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核心,教师在这一方面应该努力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关于这一方面能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自己抓住题目的核心,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与讲解,这样无异于劳而无功,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二、如何解决与实际相联系的高中物理习题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物理题目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物理的基本定与日常生活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力、热、电、光等,这些都是物理中最常见的与实际相关的存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围着教材转,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做题时的灵活理解能力,同时也会渐渐消磨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的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图解能力。

在物理试题中,其实有很多题目用图解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轻松解决。例如一道试题: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先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静止,质点运动的总时间为t,求它运动的总位移?解析1(公式法):设质点做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根据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加速运动的位移是S1=1/2a1t12此时t1时刻的速度为V1=a1t1设质点做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通过位移公式可知:质点做减速运动的位移是S2=v1t2-1/2a2t22,此时a1t1=a2t2因此解得:S=a1a2t2/2(a1+a2)解析2(图解法):作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因此,根据此图可解得:S=Vm/2t,t=Vm/a1+Vm/a2,代入得S=a1a2t2/2(a1+a2)通过上面两种解题的方法,我们便会发现,图解法是解决物理题目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不仅简单直观,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应用图解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高中物理篇7

一、注重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导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参与积极性。恰当的导入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探求与学习中去。导入方法可利用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或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等活动的直观导入,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的经验,还有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复习导入等。例如,在讲授《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时,导入可以这样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安培力大小的方向、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既然电流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是否也会受到力的作用?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接着设计实验对提出的猜想加以验证,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枯燥、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会基本的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体现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没有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般不会产生高效的物理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的创设要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

三、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要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善于自主地发现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地寻找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起点上都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提出自己的猜想,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落体运动,设置问题。如物体的质量大小对物体下落快慢是否有影响?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快么?学生这时都非常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正确答案。很多学生都想到,用假设法:假设重的下落的快,然后把重的和轻的绑在一起再下落,推出矛盾。给与充分的肯定后,指出这就是物理学家伽利略当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一个事例。再引导学生在以后生活学习中,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分时间,这不但没有影响教学任务的落实,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讲授《远距离输电》一节时,由于教材编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个差不多。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串,进行提问来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比如,问题1.国家为什么要远距离输电?问题2.在输电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注意事项?我们更关注的是哪一个问题?问题3.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明输电过程中,为什么会有电能损失?问题4.从理论上分析应怎样减少电能损失?问题5.怎样才能减少电阻?问题6.减少电流应怎样做?问题7.当有的用户需要较低电压时,应该如何处理呢怎?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串,使同学们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激发的状态,听课的效果也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优化实验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篇8

1.将解题思路简单化,程序化.

怎样做到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关键在于老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突破点在哪?以及解决物问题的思路,把思考的过程程序化,简单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止明白了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而且还明白了怎样类似的问题.

2.运用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学习策略,需要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通过练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学习策略的运用技巧,并能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选择,设置能够尝试不同学习策略的问题情境,应从学习材料的多样性,不同角度去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于物理学习中.

3.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策略

创造性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策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之后,会明确的意识到策略在其他不同的领域所呈现的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新策略,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合个人特点,有效的策略,这就是学习策略的目的.

二、有效教学反思性评价

1.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

自我反思性评价是提高专业技能一个重要方式.某位注明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要想获得持续的提高,成长,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曾经有人做过专项的研究: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自我的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节.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修正,主动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就能够使得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良性循环中.

高中物理篇9

【关键词】物理史;高中物理;学习;作用

0 引言

高中物理教材中不仅有很多物理史的介绍,而且有些内容直接就是结合物理史进行的引入与展开。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入与展开,就是完全追寻着物理史上的科学家的足迹而引入的。

1 物理史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科学家的足迹

第谷全身心投入得到行星位置的测量中,他把测量天置的误差大约从10'减小到2',他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开普勒以全部精力整理第谷的数据,期望求得行星运动轨道的更准确的描述。他对第谷数据的精确性深信不疑,在根据哥白尼的学说验证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与观测数据出现偏差后,他第一次对天体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产生怀疑。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运算,终于在第谷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

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蕴含着极其重大的“天机”,就是最后由牛顿在开普勒定律基础上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利用数学的方法,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对开普勒定律做了加工,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揭示了控制行星运动的力,比开普勒定律更深刻、更简洁。并且牛顿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他的思想超越了行星与太阳,推广到了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间接地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2 物理史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2.1 体会到科学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的三个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没有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的三个定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开普勒的三个定律,牛顿也很难得到这么简洁、漂亮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式。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没有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的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同学们可以想到,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的发展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不仅是知R,要成功做成一件事,总要经过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学习,或者做事,都需要厚积而薄发。只有经过积累的暗淡阶段,才会到达灿烂辉煌的光明。

2.2 体会到科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第谷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天体的观测中,一直坚持进行出色的精确观察,其编纂的星表的数据甚至已经接近了肉眼分辨率的极限。开普勒认真地研究了第谷多年对行星进行仔细观察所做的大量记录,经过多年煞费苦心的数学计算,开始怀疑哥白尼认为的行星的轨道是圆的正确性,认为行星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就在找到基本的解决办法后,开普勒仍不得不花费数月的时间来进行复杂而冗长的计算,证实了他的学说与第谷的观察相符合,这个过程用了16年。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也为科学家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所折服。

2.3 体会到科学家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勇气与气魄

在开普勒之前,第谷、哥白尼以及所有的经典天文学家都假定行星轨道是由圆或复合圆组成的。但是在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数学计算,开普勒发现运算结果与第谷的观测数据不相符。开普勒深信第谷观测数据的精确性,于是大胆怀疑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真理的天体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这一观念,由此展开了天文学与物理学的新的篇章。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会不沿着直线运动”这一问题,根据他建立的“力”的概念,他认为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于是,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了起来。他进一步推广开来,认为引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从而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开普勒与牛顿一直在对前人的认识进行质疑,并在回答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大胆地创新。

2.4 体会到科学家脚踏实地、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

开普勒与牛顿在提出质疑、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始终都坚持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他们并不是毫无根据地去质疑、去创新。开普勒为什么怀疑天体在做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这个主流观念呢?是因为他发现这个主流观念与第谷的观测数据不符。牛顿的创新也是建立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的,由对惯性的研究,他才提出: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从而认为太阳对行星有引力,更进一步提出所有物体之间都有引力的。从中可以看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脚踏实地、尊重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不仅在学习中要坚持科学家的这些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离不开这些精神。

2.5 体会到所学知识中蕴含的简洁美

开普勒的三定律,把第谷积累的数千个数据归纳成如此简洁的三句话,展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性,与原始数据相比既深刻又简洁。牛顿利用数学的方法,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对开普勒定律做了加工后,揭示了控制行星运动的力,进而推广到所有物体间的力的万有引力定律,比开普勒定律更深刻、更简洁。这些定律公式都蕴含着深刻的简洁美。很多科学规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简洁美,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6 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来之不易

现在我们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教材中不过就是几页纸,而在历史上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则很漫长。从第谷的二十多年的观测,到开普勒的16年的计算、尝试、再计算,再经过牛顿整整20年的摸索,这个过程真是很不容易。“发现”总是比“学习”要困难很多很多。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的发现过程都类似,都经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的接力下才发现与发展起来。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来之不易。不仅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还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也应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2.7 体会到所学知识并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鲜活的生命

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家经过艰辛的劳动才发现的蕴藏在现实世界中的秘密,它揭示了大自然中的规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工具。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人类才可以克服引力进入太空,在太空翱翔,去发现更多蕴含在太空中的秘密。万有引力定律并不仅是枯燥的公式,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它所换发的光彩一直在照亮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

2.8 对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印象深刻,举一反三

追寻着科学家的足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带给同学们的感觉是引人入胜,激潮澎湃,不仅使同学们对此定律的来龙去脉印象深刻,还使同学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本质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遇到相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考过程去进行思考,举一反三。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在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索的思想路程后,同学们收获良多。

高中物理篇10

一、科学中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情感品质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冲动,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正是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而每一个儿童天生具有这种情感。研究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是研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在科学活动中还可以造就人的客观、公正、无私的情感。因为科学研究和学习都要求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见,学习科学的过程蕴含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养高尚的情感的过程。

二、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1、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世界,通过对核能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也就是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学生欣赏科学美需要教师的引导。物理中充满了美,科学与艺术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中学物理课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如简洁、对称、对立统一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为了提高成绩,而是借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