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十篇

时间:2023-04-03 13:50:41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篇1

体温成人要达到38.5度才可以物理降温,超过38.5度,可以吃退烧药。

如果是孩子的体温超过37度5,那么就可以进行物理降温了,物理降温很简单,可以用温水打湿毛巾,然后擦拭孩子的全身。

(来源:文章屋网 )

物理降温篇2

第一,用25%-50%酒精擦浴的物理降温方法。用酒精擦洗患者皮肤时,不仅可刺激高烧患者的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散热能力;还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

第二,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的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第三,冰块,从冰箱里拿出部分的冰块放进袋子里,把袋口扎紧,然后敷在额头上面。

(来源:文章屋网 )

物理降温篇3

家庭适用的物理降温法常有:①迅速降低室温:一般使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为宜,可通过通风、空调、吹电风扇及放置冰块等进行调节。②口服冷饮以通过排屎、排汗加速降温。③通过皮肤散热(包括通过皮肤传导、对流、辐射和汗液的蒸发),如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敷、冰敷、温水浸浴等。

对发热病人一般可根据以下几种情况选择降温方法:①根据热度选择:体温在39℃以下通常应迅速降低室温和口服冷饮(也适宜配合其他降温法同时进行);39℃以上可通过皮肤散热法,如冰袋、冷湿毛巾敷等;40℃以上可用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法。但酒精擦浴不适于凝血机制差的病人,因此酒精擦浴后,往往出现出血点;也不适宜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否则容易引起酒精中毒,诱发惊厥或导致肺出血。②根据发热表现选择、依照“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对高热、面色赤红、烦躁不安、手脚灼热、处于散热阶段的病人,宜用冷酒精擦浴、冰敷、冷湿敷等方法。对畏冷、寒战、四肢冰凉处于产热阶段的病人,宜用热酒精(40~45℃)擦浴、温水(35~40℃)擦浴、温水浸浴等方法。③根据年龄和体质选择: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适宜用温水浸浴、温水擦浴、冷湿敷等方法,不宜用冰敷法,更不宜用酒精擦浴法。因为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酒精擦浴吸收很快,容易引起酒精中毒。对于年老体弱、过敏体质或患血液病等的高热病人,为了安全起见,原则上应首先选用物理降温法。不用药物降温。④根据病情选择:病程短,估计高热持续时间不长的,如感冒、局部急性炎症等高热病人,一般可单纯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而对病程长、反复高热且顽固不退者,如各种脑部疾病、急性传染病、中毒或感染性休克等高热抽搐病人,必须立即同时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两种方法。麻疹病人在出疹前期高热阶段,不宜采用各种皮肤散热及冷敷法,因为这样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导致肺炎。如果体温超过40℃时,适当采用降室温及口服冷饮等降温法。对大叶性肺炎病人,高热时不宜冰敷或擦拭胸背部;而对肺结核高热患者,则冰敷胸背邵既可止住咯血,又可以退热。对肠胃道疾病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时不宜过多接触其腹部。尤其对肠伤寒、副伤寒高热患者,当体温至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可不作降温处理,若超过40℃可用迅速降低室温法和口服冷饮法。

总而言之,对高热的处理及物理降温方法的选择,要持慎重态度,不可盲目滥施。

预防阴囊接触性皮炎

刘书基

一民工因阴囊皮肤红肿,起水疤,皮肤糜烂去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阴囊接触性皮炎。起因是患者在戴防护手套搬运化学品后,未摘手套便去撒尿,手套上沾染的化学物质接触了阴囊皮肤,引起发炎。一战士打靶后擦拭枪枝,两手沾满了擦枪油,未洗手便去解小便,出现与上述民工相似的症状,也是阴囊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外界致敏物质或刺激性过强的物质所引起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红肿、丘疹、水疤,并伴有瘙痒和烧灼感。炎症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若患者敏感性较高,损害会扩展到身体其他部位。阴囊皮肤柔嫩,角化层薄,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一些患者对阴囊部疾患羞于启齿,就诊时症状常比较严重,水疱破溃,形成渗出液较多的糜烂创面。

物理降温篇4

【关键词】 小儿高热;物理降温护理;肛温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57-02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多继发与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等疾病。小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定点亦不稳定,因此对于体温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持续的体温升高会引起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损害,严重危害患儿的智力发育,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物理降温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小儿高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热患儿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等;(2)体温超过39℃;(3)给予相应的原发病治疗和降温措施;(4)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60例患儿,研究期间无死亡、失访、脱落病例。根据接受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入组患儿随机分为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7岁,平均(3.21±0.82)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6岁,平均(3.28±0.88)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

1.2 物理降温护理

1.2.1 降低室温、松散衣服: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室温在20-22℃之间,维持室内适当的湿度,高热时松开小儿衣物,以利散热。

1.2.2 冰袋降温: 用毛巾包裹冰袋并敷于患儿头部,同时用热水瓶或热水袋敷于患儿足底部,保证机体的循环功能并增加散热。在冰袋降温的过程中,及时更换冰袋,并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避免引发心律失常。

1.2.3 乙醇拭浴: 先取32-35℃温水擦拭患儿全身,重点对腋下、掌心、腹股沟等部位进行擦拭,以达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为适宜程度;而后取温度适宜的25%的乙醇,再次对全身进行擦拭,以促进热量散发。

1.2.4 静脉滴注低温液: 将用于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置于4℃预冷;在静脉滴注前将液体取出,给予低温液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观察两组患儿的肛温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t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体温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两组患者的体温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高热是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温迅速增高,超过39℃。对于婴幼儿而言,其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中枢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弱,当受到来自外界病原体入侵时极易发生高热。若高热持续时间过久,可引起小儿机体的代谢紊乱、内分泌异常,进一步可导致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损害、热性惊厥、昏迷,对小儿的智力发育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的影响[1]。

目前的研究认为,引起小儿高热的最常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小儿细菌性肺炎和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2]。在临床工作中,除了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其中,物理降温护理是小儿高热最为常用的降温措施[3]。物理降温是指通过使用低温气体、液体、固体来增加机体热量的传导、对流、辐射,进而到达降低人体体温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小儿高热的出现会经历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三个阶段,而物理降温护理适用于高热持续期[4]。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物理降温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小儿高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乙醇具有挥发性,可以有效吸收并带走机体的大量热量,刺激患儿皮肤血管扩张,有助于其降低体温。头颅降温可以有效减少脑组织氧耗,增强脑细胞对于缺氧的耐受性,保证神经功能不受到高温环境的损害[5]。通过观察患儿治疗后的体温情况可知,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观察组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研究物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高热患儿的体温,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一群.小儿高热应用物理降温法综述[J].医学信息.2010.

[2]陈桂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护理[J].临床医学,2011.

[3]路新国,周桂芬,李冰.轮状病毒感染与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相关性历史队列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物理降温篇5

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意识障碍、偏瘫等并发症。中枢性高热是高血压脑出血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体温在发病早期(48小时内)可骤然升高至39℃,热型多为稽留热,多无寒颤,抗生素治疗无效。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大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因此,及时、有效地物理降温措施,对防控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血压脑出血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降温最佳时间

黄松等和左新阳等报道高热后4~6h行头部低温降温,不但能有效降低体温,还能使脑细胞处于“半冬眠”或“冬眠”状态,脑细胞代谢率和耗氧量降低,减少脑细胞自溶坏死,有效保护脑细胞功能,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而高热超过7h应用头部降温治疗效果不显著。

2.降温时机的选择

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黄亚平发现,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

3.头部降温温度控制

白柯认为,头部降温要严格控制温度,以32~34℃为宜,这是保证低温治疗成功的关键。体温过高起不到低温治疗的效果,生命体征不能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得不到缓解;温度过低会引起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血压降低,对患者的救治不利。

4.降温用物选择及各自优点

王建华等用回收的一次性软包装输液袋,经清洁消毒处理后装入酒精(1/3酒精],2/3清水)密封后放入一18℃冰箱冷冻18-24h后使用,其优点是放在室温为18~24℃室内持续3h温度仍在-5℃,低温持续时间长,且袋体松软,与机体接触紧密,易固定。蒋丽萍等也用回收的一次性软包装输液袋,经清洁消毒处理后装入500mL的10%盐水密封后放入-18℃冰箱冷冻18h后使用,其优点一是可使冰点下降,低温持续时间比清水冰袋长;二是冰盐水中有盐的结晶,溶液不形成块状冰,使冰袋松软,与体表接触面积充分,盐水冰袋内液体在局部压强减低,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李艳玲则用不同型号的棉垫放于由芒硝10g加清水100mL配置成的10%芒硝溶液中浸润,然后装入透水无纺布袋,于-18℃箱冷冻12h后使用,其特点是呈冰霜状,松软,可塑型。

5.降温效果

酒精是一种挥发性液体,酒精冰袋放置于皮肤表面,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并可使皮肤血管扩张,降温效果明显。10%盐水因低温维持时间长,在22℃环境下持续3h其温度仍在-5℃,且冰袋松软,与体表接触面积充分而具有显著的降温效果。10%芒硝冰袋具有清热解毒、吸收热量的特点,使用后患者体温下降的幅度显著加快,意识状态较降温前及使用普通清水冰袋降温后显著改善。

6.体温测量部位和方法

刘风青,杨海新发现,耳温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的最理想的测温方法,因为耳鼓膜与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最接近,并与其有共同血液供应来源,耳部比其它位置更快、更准确地反映了人体内部和大脑局部的温度,且操作便捷,能在1s内读到准确数据,特别适合不合作患者。测量耳温器材为远红外线耳温计,使用前确保耳温计探头的透镜清洁,套上一次性保护胶套,按下开始按钮,将被测者的耳廓向后上方拉,以拉直和暴露外耳道,将探头顺着耳道方向插入对准鼓膜,经1~2s即可在显示屏上获得温度的数值。李淳等报道腋下温度一般比脑内温度低10℃,且易受多种因素如腋汗、上肢偏瘫、静脉输液、皮下脂肪的厚度等的影响,又因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特殊性,头部温度高达39~42℃,躯干和四肢温度轻微升高或正常,所以腋窝温度不能真实反映脑组织局部温度,如果把腋温当作大脑局部的温度,会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误导。因此,对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头部降温尽量不采用腋温。赵宁霞等通过对使用冰帽的脑出血患者进行腋下、鼻腔、口腔温度比较,认为此类患者测量鼻腔温度可以真实地反映大脑局部的温度,但缺点是测量时间长,操作不便,且易刺激鼻腔黏膜,产生不适感,甚至喷嚏等,故不适用于临床。直肠内测温法是目前唯一非创伤入性操作,因其不受室温影响,又有来自痔动脉的丰富血供,常被认为是临床体温测量的标准,但由于操作麻烦,临床不常采用。口腔温度通过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舍下热窝,闭紧口唇,用鼻呼吸3min后测得。因其与脑部接近,较能体现脑局部的温度,但此类患者绝大多数神志不清,配合困难,临床测量不安全且不方便,只能用于清醒的患者。

7.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物理降温篇6

【关键词】 药物降温;复测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39-02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产生的一种全身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对发热患者除症状护理外,重要的是协助医师积极寻找病因进行治疗。我国现阶段临床规定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但是很多时候此时复测体温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期:体温开始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1]

1. 体温开始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阶段,这是发热的第一期,体温上升有快有慢,快者可于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达到高峰,慢者于数日内体温猜达到高峰。

2. 高热持续期 当体温达到高峰时,就转入了高热持续期,此期皮肤血管开始扩张散热,体表血流量增加,呼吸及脉搏加速。

3. 体温下降期 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皮肤表面血流量增高,体温逐渐下降。

体温过高可引起各种不适,机体代谢率增加,负荷加重,尤其是小儿持续高热易引起高热惊厥。因此,对高热患者应尽快使其体温降下来。

常用降温方法可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本次主要讨论关于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时间点。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种类繁多,现根据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三大类: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NSAIDS),类固醇抗炎 退热药,中药退热药。[2]

临床常用降温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机制主要与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E有关。PGE是能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中间介质,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部位是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增加出汗,加强散热过程,从而使体温下降。[3]对临床上占绝大多数的致热源性发热,采用解热镇痛药能迅速,有效,安全地达到退热目的。[4]

目前国内护理常规一般规定用过药物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物理或药物降温30分钟后难得几例体温下降,而将至正常值者更是微乎其微,有时不降反而继续升高。[5]许多研究均发现药物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不能反应最佳的效果,药物降温是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屏障,如表皮,呼吸道,胃肠道粘膜,血-脑脊液屏障等,需要血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定点调节来扩张皮肤血管出汗,增加机体散热,减少产热的过程,使体温下降,所以用药后30分钟药物尚未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因而达不到最佳降温的效果。[6]

另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给药途径降温后并非都在30分钟这一具体时间点观察体温最能体现降温效果,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原因的发热降温效果会有较大差异。[7]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研究表明,应用药物降温后半小时病人体温较前有所下降,至4小时时体温降至最低值,这也与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相吻合:水杨酸盐,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其血浆半衰期在一般剂量时为3-6小时;激素类药物1-2小时血药浓度可达高峰,血浆半衰期为3.5-5小时,故降温时间较长。此外,肌肉注射后药物的吸收主要靠药物的被动性弥做进入毛细血管循环。药物分子的随意的温热运动,使其弥散、溶解在组织间液中。而老年人局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使组织血流量减少血管脆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因此减慢,故药物起效时间延长。[8]一般来说,测量时间与测量结果呈正向趋势,即复测体温时间越向后推移,所测得的体温越低(90分钟内)。[9]

因此,采用药物降温方法后半小时测得的体温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药物降温的最终效果,如将其绘制在体温单上必然会掩盖病人体温变化,重复用药等,延误正确治疗。应用药物降温后30分钟所测体温不能反应最佳降温效果,应用药物后测温的最佳时间点也并不是一致的,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及所用药物种类来确定。临床实际操作时护士应灵活掌握,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

参考文献

[1] 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3):368-369.

[2] 贺耀亮.儿童退热药物的合理使用.实用医药杂志,2004,21(5):467-469.

[3] 刘洋,王素凤,孙名贵等.中枢性高热患者不同降温方法效果观察.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75-1576.

[4] 韩丽莎,潘庆联.高热病人降温方法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7,13(146):66-67.

[5] 江芝芹.高热患者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的研究.中外医疗,2009,36:183.

[6] 曹玉龙,梁晓媛,于红娜.应用安痛定药物降温护理的最佳测温时间点.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27(1):67.

[7] 何海崧,张晓燕,邓玉英.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当代护士,2011,5:1.

物理降温篇7

【关键词】降温毯;冰毯机;颅脑损伤;高热

作者单位:514500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高热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颅脑损伤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持续性高热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高热时患者脑组织代谢增强,耗氧量显著增多,颅内压持续增高等因素进一步加重了对脑组织的损害,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颅脑损伤高热患者采取积极的降温护理,是救治患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对于高热患者,临床上常采用敷冰块、戴冰帽等传统的物理降温方法护理。近年来,降温毯作为新一代的降温设备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本研究就两种不同的降温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7例颅脑外伤伴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降温前体温均大于39℃。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试验组男18例,女9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9.4±5.6)岁,颅脑损伤类型: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16例,颅脑损伤伴颅底骨折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2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1.6±5.3)岁,颅脑损伤类型:颅脑损伤伴颅内血肿12例,颅脑损伤伴颅底骨折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所采用降温方法均有知情同意权,且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试验组:采用北京恒邦公司生产的冰毯机进行降温。操作方法:病房室温保持在22℃~28℃之间,将降温毯平铺于病床上,垫上中单,连接好水管路后将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温度传感器的一端连接在降温毯的主机上,另一端置于患者腋下。设置好温度后启动仪器。本次研究所设定温度为36℃~37℃。当体温高于37℃时,降温毯自动启动;当体温低于36℃时,降温毯停止工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冰块联合冰帽降温方式。

在降温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分别于降温护理后1、8和12 h测定其体温,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

1.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6.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描述用(x±s),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降温前和降温护理1 h后的体温读数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降温护理8 h和12 h时,试验组患者测得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最终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

3讨论

颅脑损伤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患者往往出现异常的体温升高。而高热会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使患者致残、致死的风险进一步加重。有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脑温降低1℃时,脑细胞耗氧量随之下降6.7%,而颅内压也下降5%~6%[2]。故对颅脑损伤高热患者采取积极的降温护理,能有效的降低脑组织的代谢速度,减少耗氧量,进而防止由于缺氧等原因造成的毒性物质的堆积,减轻脑细胞损害。

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但多年的临床经验证实,药物降温效果相对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降温,且有些降温药物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反应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观察病情。而传统的物理降温也不能尽早的使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而长时间的高热状态可能导致患者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3]。故寻求一种高效的降温方式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降温毯作为新一代的降温设备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在应用降温毯降温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刘龙美,吴振华. 重型脑挫裂伤颈椎骨折中枢性高热患者使用降温毯的护理干预.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 13.

物理降温篇8

关键词:生物基聚酰胺56;非等温结晶;结晶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S151 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Bio-based PA56

Abstract: The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kinetics of bio-based PA56 were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under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It is found that as the cooling rate accelerates, the crystallization peak will shift from single peak into double peaks. Jeriorny and Mo methods were us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of bio-based PA5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of PA56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Mo method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bio-based PA56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ooling rate.

Key words: bio-based PA56;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生物基尼56是由生物基戊二胺和石油基己二酸聚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生物基聚酰胺纤维,不仅弹性回复率、沸水收缩率和回潮率高于聚酰胺6和聚酰胺66,而且可通过生物法制取,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聚酰胺材料。

文章采用DSC方法对聚酰胺56的非等温熔融结晶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其非等温结晶行为,求得了非等温结晶参数,为聚酰胺56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

1.1 原料

生物基聚酰胺56,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生产,粘数154.93 mL/g,熔点250 ℃。

1.2 测试方法

测试仪器:差示扫描分析仪Perkin-Elmer DSC 4000,美国Perkin-Elmer公司。

测试过程:称取 5 mg左右样品置于铝坩埚中,以空坩埚作为对比样,在N2保护下(气流率为20 mL/ min),以10 ℃/min升温到270 ℃,停留 3 min以消除热历史,然后以10、20、30、40、50、60 ℃/min的不同降温速率(φi)降温至30 ℃,并再以10 ℃/min的速率升温到270 ℃,记录温度扫描过程中的热焓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非等温结晶过程

从图 1 可知,不同降温速率下,生物基聚酰胺56都呈现明显的结晶峰;但是降温速率增加,结晶峰对应的温度逐渐降低,并且结晶温度范围变宽。这是因为在相同的温度区间,降温速率快时,结晶时间缩短,聚合物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大分子链的折叠重排堆砌,并且相同时间聚合物经历的温度范围变大,所以结晶峰变宽。另外,高分子链重排进入晶格属于松弛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这会造成结晶过程滞后于降温过程;当降温速率增加时,聚合物结晶跟不上温度的变化,“滞后期”也随之增加,所以结晶峰温随降温速率增加而降低。

从图 1 也可以看出,在降温速率10 ℃/min和20 ℃/ min时,结晶峰呈现单峰,在降温速率为30 ℃/min及以上时,结晶峰呈双峰;第二结晶峰随降温速率的提高而越来越明显,同时原来的结晶峰逐渐减弱。分析原因,聚酰胺一般表现出多晶态,降温速率比较低的时候,高温结晶的时间长,主要形成热力学稳定的α晶型;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高温结晶的时间变短,来不及形成比较稳定的α晶型,开始形成热力学不稳定的γ晶型;降温速率越大γ晶型越多,α晶型越少,因此第二结晶峰越明显,原来的结晶峰减弱,但是这种现象还需有进一步验证。

相对结晶度(XT)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可按式(1)计算,其中,T0为结晶的起始温度,T∞为结晶结束温度。图2(a)为生物基聚酰胺56的X(T)-T曲线。

由图 2 曲线可得,相对结晶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呈反S型,随时间变化曲线呈S型,但在结晶后期,2 种曲线都转变为较平坦的平台。因为在结晶后期,球晶变得比较大,球晶之间产生碰撞、挤压,使结晶速率变慢。

表 1 列出了降温结晶时的一些参数,如不同φi下的起始结晶温度(Tcon)、结晶峰值温度(Tcp)、结晶结束温度(Tce)以及最大结晶速率对应的结晶时间tmax、相对结晶度X(T)p和半结晶时间t1/2等。其中,t1/2为结晶完成50%所需要的时间。

从图 2 可以得知,降温速率增加时,达到相同结晶度所对应的温度降低,结晶总时间缩短,由此得出,结晶速率随降温速率的增加而加快。同时表 1 中 t1/2和tmax随降温速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样表明,随降温速率提高,结晶速率升高。相反,降温速率增加,X(T)p逐渐减小,结晶结束温度与起始结晶温度的差值?Tc变大,说明生物基聚酰胺56在较快的降温速率下不易结晶,结晶滞后越来越明显。由此证明,生物基聚酰胺56在冷却结晶过程中受降温速率的影响相当大。

2.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目前,高聚物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研究已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普遍采用的是Avrami方程。但是由于非等温结晶要综合考虑材料、温度以及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上结晶过程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关于高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包括Ziabicki法、Jeriorny法、Ozawa法、Mandelkern法、Patel等提出的Nakamura方程以及Mo法等。文章选用Jeriorny法和Mo法对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 2 种方法对生物基聚酰胺56非等温结晶的适用性,得到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参数。

Jeriorny法在Avrami方程基础上得到,但用降温速率φ对结晶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修正,得到lg[-ln(1-Xt)]=lgZt+nlgt和lgZc=(lgZt)/φ。其中,Zt为Avrami等温结晶动力学常数,Zc为考虑了φ的影响对Zt进行的修正。

生物基聚酰胺56 lg[-ln(1-Xt)] 与lgt的关系如图3 所示,相应的结晶动力学参数如表 2 所示。由图 3 可知,两者线性关系较差,结晶初期和结晶后期偏离线性较大,因此Jeriorny法不适合描述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在做线性拟合时选择了中间线性较好的数据部分,由此计算出n值(表 2),不同降温速率下的n值范围为3.39 ~ 4.22,表明熔融态的生物基聚酰胺56非等温结晶过程中晶体生长方式为三维球形生长。

莫志深等在Avrami和Ozawa方程基础上,将两式联立,建立了φ和t的关系,即lgφ=lgF(T)-algt。其中,F(T)=(Xt/Zt )1/m,a为n/m,n为Avrami指数,m为Ozawa指数。F(T)的物理意义为某一体系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某一相对结晶度时必须选取的降温速率值,其值越大,表明聚合物体系的结晶速率越慢。

利用Mo法对不同结晶度下的lgφ对lgt作图(图 4),可以看出 lgφ对lgt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用Mo法描述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性能是可行的。由图 4 所求的非等温动力学参数如表 3 所示。由表 3 中数据可知,F(T)随降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大,由F(T)的物理意义可知,在单位时间内,生物基聚酰胺56要达到较高的相对结晶度,必须要有较高的降温速率。而a值相差基本不大,近似为一常数,说明表观Avrami指数n值和Ozawa指数m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3 结语

文章用DSC研究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和结晶动力学发现:降温速率越快,结晶峰温越低,并且结晶温度范围变宽;在降温速率10 ℃/min和20 ℃/ minr,结晶峰呈现单峰,在降温速率为30 ℃/min及以上时,结晶峰呈双峰;Jeriorny法不适于描述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而Mo法较好地描述了生物基聚酰胺56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同时,生物基聚酰胺56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晶体生长方式为三维球晶生长。

参考文献

[1] Ye Chunmin,Liu Jingjiang,Mo Zhishen,et al.Crystal structure of polypropylene filled with rare earth oxide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6(60):1877-1881.

[2] Ziabicki A,Jarecki L.The theory of non-linear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d stress in polymer fluids[J].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1986(264):343-351.

[3] Jeziorny A.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kinetics of the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of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determined by DSC[J].Polymer,1978(19):1142-1144.

[4] Patel R M,Bheda J H,Spruiell J E.Dynamics and structure development during high-speed melt spinning of nylon 6. II. Mathematical modeling[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91(42):1671-1682.

物理降温篇9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热病员护理的探讨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经过密切观察病员体温变化,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饮食护理,提供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结果:对高热病员进行正确的物理降温及生活护理,让病员能更快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体温过高 物理降温 护理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超过39摄氏度称高热。

1.资料:我科主要是以收治血液病人为主的科室,病人常因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感染等因素致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以上,发热病员伴有头昏,头痛,畏寒,寒战,咽痛等不适,或持续高热造成病员焦虑,烦躁不安等,在通过冰枕降温,保暖等一系列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都治疗好转出院。

2.护理 2.1发热病员每4小时测体温1次,绘制于体温单上,同时观察病员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一些伴随症状。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逐渐减少每日测量2次。

2.2 降温:过高温度会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因此持续高热在38.5摄氏度以上应采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伴出血者禁止酒精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出血。

2.2.1 温水擦浴: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34摄氏度,一般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擦至掖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以助散热。全部擦浴时间约20分钟左右。

2.2.2 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用作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30%左右,具体配制方法为:95%的酒精100毫升加凉水200毫升。在待擦浴的部位下面铺上干净的厚毛巾,其余部位需要上床单。开始擦浴时,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再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一般每侧肢体擦5分钟,全部擦毕约30分钟,擦浴结束后,用干毛巾将全身擦干,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让病人感到凉爽和舒适。酒精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柔,让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度。擦浴时酒精不要太多,薄薄的擦一层即可,这比擦很多酒精更易带走热量。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应立即停止擦浴,并盖上被子保暖,喝一点糖水。降温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5摄氏度左右即可。不要擦腹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有皮疹,出血点的人禁止酒精擦浴。

2.2.3冰枕或冰袋降温:一般用于前额,必要是可用冰盐水灌肠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于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一次。降温后注意观察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和急性循环障碍。如脉搏快而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给予吸氧保暖。

2.2.4禁擦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底,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较敏感。冷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对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的病员尤其要注意烫伤或冻伤,擦浴过程中要注意给病人保暖,擦浴完毕后应给病人更换衣裤。

2.3 饮食护理:注意营养,加强水分的补充,可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食物,以满足机体热量的需要。饭菜尽量做可口一些,令病人有食欲感,可少食多餐,鼓励病员多饮水。每天2500—3000毫升,必要是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还应鼓励病员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4 口腔护理:持续高热病人口腔粘膜干燥,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粘膜糜烂,应于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员漱口,口腔干裂者应涂植物油,甘油或唇膏保护。

2.5 皮肤护理:高热病员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但要防止受凉,长期高热卧床者应防止压疮。

2.6病室环境宜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各种护理应集中,避免干扰病员休息。

2.7安全护理:高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当高热患者伴有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可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给予约束带固定患者,松紧要适宜。

2.8心理护理:对高热患者应经常巡视病房,关心患者,耐心听取,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如教会患者测量体温,如何进行物理降温。

小结发热的各个阶段由于出现的临床症状不同,患者有寒颤,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不适,尤其是持续高热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或经济负担较重}可使其情绪紧张,恐惧。我们应加倍关爱病人,注意其心理反应,指导病人或家属给予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创造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基础护理学

物理降温篇10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

擦浴:用32~36℃的温水或用温度41~43℃、浓度20%~30%的酒精擦浴,擦于时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忌擦心前区,后项,腹部。以防发生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并发症。

冷敷:用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动脉走行处可通过传导降温。也可将用过的3L袋内装入水,待冷冻后做成冰枕。

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冰帽和冰毯,有条件的亚低温治疗仪持续头部降温,水温设在4~10℃,可降低头部耗氧量,减轻脑水肿。对顽固性高温,可用冰毯降温,温度设在15~20℃,待体温降到36~37℃时停用冰毯,有效率达100%。

灌肠:用阿斯匹林1g加入100ml冰水中保留灌肠,此法一般用于高热40℃以上,无低血压且清醒的患者。

静脉降温法:将患者静点液体放置于冰箱,待降至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再输入患者体内,使血管内液体对流,降温效果显著。

冬眠药物:取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配制成冬眠1号,在物理降温前30分钟肌肉注射。

激素:大剂量激素能改善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对顽固性高热的患者静推地塞米松10~20mg,0.5~4小时后体温下降1.0~2.6℃。

用柴胡注射液4ml加复方氨林巴比妥2ml双侧曲池穴封闭,降温效果明显。

安宫牛黄丸2次/日,1丸/次口服,有一定的镇静与降温作用。

降温过程中的护理

降温措施宜尽早进行,对重度颅脑损伤和术后的患者,即使未出现高热征象,也要头置冰袋、冰枕或冰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中,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减轻脑水肿。

冷敷部位要定时更换,每小时1次,注意观察该处皮肤、肢体末端、耳廓等处血液循环,要采取防护措施,必要时给与局部皮肤按摩,以防冻伤。

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1.5~2℃为宜,降温速度过快易使患者出现寒颤,增加脑部的耗氧量而加重病情。

体温降至37℃持续1周以上时才可将所有的降温物品逐渐撤掉,不可全部一起撤掉,以免因体温恢复太快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等不良反应。

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再测量体温以观察疗效。

中枢性高热伴抽搐者要给予镇静剂,头要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强基础护理,避免发生压疮、口腔炎、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监测血液离子的动态变化,合理及时地补液,以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