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区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2-04 18:22:55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1

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市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平台建设培训会议上的安排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我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于2002年下半年相继成立,现全县15个乡、镇都成立了劳动保障所,凤山镇的4个社区均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现有在岗工作人员共31人,其中:专职人员28人;兼职人员3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的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工作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基本方针、政策、标准;贯彻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和规则;执行社会保险待遇项目,给付标准和领取条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开展就业服务,就业前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管理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实施对乡、镇(社区)内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

自成立以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所(站)的建设及工作进展十分重视,加强对所(站)的领导和管理,先后多次组织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全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总结会议,一边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业务指导工作,一边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为基层劳动保障所(站)协调工作关系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各项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健全和完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体系为主线,以维护广大劳动者劳动权益为己任,积极工作,热忱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切实推动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全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是最贴近劳动者、最贴近用人单位、最直接的劳动保障工作者,通过及时正确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和熟悉辖区内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劳动保障工作台帐,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和上报各项报表数据及资料。

(三)及时了解和处理辖区内劳动保障工作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协助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案件的发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社会保险的基本方针、政策,积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为广大劳动者解决后顾之忧。

(五)积极开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就业服务及就业前培训工作,将社会保险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主动管理好外来流动就业人员。

(六)积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基本达到了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企业退休人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了组织上的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一部分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劳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工作的超前思考和计划。

(二)一部分同志对劳动保障工作业务知识方面学习不够,还不能及时完整准确的将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广大劳动者之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本领有待提高。

(三)一部分同志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有待改善,“有为才有位”,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丢。

(四)劳动保障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县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机构成立时间较晚,现有条件差、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有顾虑,不利于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五)县局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的工作指导和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业务技能,努力掌握为劳动者服务的本领。

(三)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同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树立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2

根据市委20__年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安排,我镇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现已按照相关程序,依法进行了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本次村(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利用党务公开栏、横幅标语、广播、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向外出党员发信函(打电话、发手机短信息等形式)广泛地宣传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人标准、选举程序和方法步骤以及具体法定时间安排等,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增强组织观念、大局观念和纪律观念,克服各种消极模糊认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利,为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调查,摸清情况

由镇党委副书记牵头具体负责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一是深入到每一偶个村、组,摸清了前任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层次、文化结构以及履职情况 、群众公信度情况等,做到对其是否适合续任心中有数,二是摸清了各类农村优秀人才的基本情况,如:玉江村的村支部书记候选人李荣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三是摸清民意情况,认真倾听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摸清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不稳定因素,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制定方案,确定目标

在开展的调查摸底基础上,结合各村(社区)实际,镇党委认真研究全镇各村(社区)的具体选举方案,科学地确定了村级党组织班子职数、具体任职条件,我镇除永宁村设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4名外,其余各村(社区)均设置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并确定具体任职条件,推荐办法和选举办法、任职目标等具体问题,及时向市委组织部反馈信息。

四、加强培训,推进换届选举顺利开展

镇上组织民政、党政办主任和工作人员认真参加了市委统一组织的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培训,同时镇上对全体选办成员和各村选举委员会都及时有效的开展了换届选举工作培训,学习了“选举工作条例”和“换届选举工作配套指导材料”等,还学习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有效推进了换届选举工作的开展。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乡镇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近年来,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得以蓬勃发展。但由于基层“县区有两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分散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体制、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造成社区、乡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分散化,政策与执行之间出现矛盾与冲突,以及社区、乡镇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了社区、乡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陷入“碎片化”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信阳市平桥区通过实施“公共图书馆建设工程”走出了一条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出路,本文将围绕社区、乡镇图书馆服务背景、服务体制保障、服务机制、服务活动等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阐述说明。

1乡镇图书馆建设服务背景

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区。1998由信阳县撤县设区,成为信阳市新兴的中心城区。全区面积1889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办事处,3个管理区,206个行政村、70个居委会,总人口8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09万人。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口常年维持在20--24万人的水平。

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3.1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近4万人,占全区在校生的30.5%。根据平桥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统计,2009年,全区城区中小学生年阅读课外书平均6.2册,农村中小学生年阅读课外书平均1.4册;2010年,分别为7.8册、2.0册。

书籍的渴望成为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最大期盼。但是借书难、购书贵仍然是横亘在孩子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把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列入全区“十大惠民实事”之一。2010年高标准建成了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并于2011年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2 乡镇图书馆服务体制的保障

1、资金投入:政府保障,社会捐助。平桥区以区政府为建设主体,从2010年开始实施“平桥区乡镇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4000万元,统一建设18座乡镇图书馆。

2、建设标准化: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平桥区十分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根据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规定,服务人口在3到10万人的乡镇,如果建设一座小型图书馆,建筑面积应在800到2300平方米为宜。基于平桥区乡镇人口大部分在3万人左右,故乡镇图书馆建筑面积确定为821.22平方米/馆。

3、建设地点的选择:交通便利、靠近学校、方便读者。在建设地点的选择上平桥区也十分重视,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纳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对建设用地纳入村镇建设规划,按照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长远规划、严格筛选勘察,遴选馆址,配套周边设施。

4、人力资源建设与培训:优选入编、专业培训、顶岗实习、专家指导。在人力资源建设与培训方面平蚯十分重视配备好专业队伍,2010年3月底,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从全区大学生村官中招聘了21名成绩优秀、热爱图书馆事业的乡镇图书管理员,纳入事业人员编制,统一送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理论、业务培训,再到东莞市图书馆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些经过培训的乡镇图书管理员在乡镇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积极与市图书馆、当地高校图书馆加强业务联系,以获得业务指导和帮助。

3 乡镇图书馆服务机制建设

3.1 服务机制中的困境

1.管理体制的矛盾

首先,乡镇分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关系亟待进一步调整。就国内总分馆体制来看,总馆和乡镇分馆的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各不相同,存在着“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总馆指导”、“分级建设、委托总馆管理”、“统一建设、总馆管理”等多种样态,一般不触及“县有两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体制。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统一建设、总馆管理”这种样态,甚至走得更远,试图以乡镇图书馆整合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部分服务功能,以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整体化服务平台,这是其特色,也是体制冲突的焦点。实际工作中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书刊阅览室等图书馆相关工作普遍认可归于图书馆,但要求文化站人员参与图书馆工作的规定,却在不同乡镇统筹的结果不同,有些将文化站设在图书馆内,人员协作,共同开展活动,共享资源;有些则将文化站虚化为一个“万金油”式管理干部岗,忙于乡镇工作,并不参与图书馆工作,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只保留了公共图书馆工作。乡镇分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隶属关系不清、人员编制归属不同难于协调,亟待理顺关系建立协调机制。

其次,乡镇分馆与总馆关系亟待进一步调整。就国内总分馆体制来看,总分馆关系主要是以业务指导为中心的“委托关系”、“委托派出关系”、“派出关系”等形式。平桥的总分馆关系大致可以归结为“派出关系”,分馆相当于总馆的派出机构,代表总馆履行乡镇公共图书馆职能,这种概念设计从理论上讲有利于总馆对分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协调,解决了总馆和乡镇分馆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虽然规定分馆人员归总馆调配,但由于编制限制、总分馆工作环境差别大等因素,难于及时补足图书馆员,难于实现总分馆之间的专业人员流动。

2.可持续

首先财力的可持续性保障不稳定。就国内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看,有的因循“分级投入”的方式,把乡村图书馆建设推给了实际缺乏财力的乡镇政府组织,农村图书馆难于发展;有些采取“多级投入”的财力保障方式,分散了财政压力,促进了农村图书馆发展,但多级政府间协调统筹难度较大。

其次,领导意识的可持续性需要法制化保障。从国内农村图书馆建设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领导意识在其中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政府主导的农村图书馆建设蓬勃发展也说明这一点,平桥区更是如此,它能从几乎为零的基础上蓬勃发展,领导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3.专业化改造的困难

首先,区级图书馆作为总馆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平桥区图书馆作为总馆,2010年以前作为单体图书馆,长期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专业水平低下,面对2010年后乡镇分馆的建立,和总分馆制的确立,显得十分不适应。

在馆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总馆只有12人在岗,大多在观念上尚不能适应总分馆形势的要求,习惯于过去借借还还的简单工作状态;阅读推广、读者辅导、人员培训、分馆指导等工作困难较大;系统维护和采分编技术人员短缺。亟待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培训,实现人员合理的专业分工来提升总馆的能力。乡镇分馆建设初期经过到武汉大学和东莞培训的馆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个人的发展而申请调动以及婚育年龄的到来,这批馆员在岗人数从21人减少到13人,基本上一人一馆。缺岗部分通过区民政局聘用了3名社会工作者,其余由乡镇指派专人负责,这部分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都需要培养,更需要一个馆员补充与继续培训机制。

3.2 服务机制创新

1.乡镇、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组织设计与机构设置

平桥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县区有两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中心”的组织体制,明确了: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并以其为核心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资源、项目、人员等要素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整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初步形成了“总-分-支馆”体系的组织设计与建设。还要进一步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

2.乡镇、社区公共图书馆组织岗位设计与权力分配

决策层:确立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对全区公共图书馆重大业务事项行使集w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由文化局组织各利益相关方推荐、提名、自主报名招募,择优录用,确定理事会人选,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管理层:实施馆长负责制。总、分、支馆管理层负责人由文化局提名,理事会审议、任命。

4 社区、乡镇图书馆服务活动

4.1 乡镇图书馆服务

(1)增加各乡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少儿机位,保障留守儿童能够通过网络充分共享“总-分-支馆”服务资源。

(2)增设各乡镇图书馆儿童活动空间,提供益智玩具、绘画工具、舞蹈道具等娱乐设备。

(3)实现乡镇图书馆“零钱电影院”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做好零钱电影院的放映与服务工作。

4.2 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

(1)开展村级(社区图书馆)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在现有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总分馆建设基础之上,向村级图书馆建设延伸,选择人口数量较多的50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作为试点,改变目前图书单调统一的现状,根据区情和村情订购图书,纳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并通过图书流动服务车实现图书资源在“总-分-支馆”体系内的流转。

(2)村级图书馆统一开辟少儿阅读和娱乐空间,不断丰富政府提供的儿童文化产品供给,做好留守儿童特色服务。

4.3 读者服务与活动开展一体化

4.3.1读者服务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不断推出优质高效、组织规范的服务活动。比如利用“世界读书日”和节假日,举办的经典名篇朗诵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摄影展等主题活动、“零钱电影院”活动可以常态化规范化。

4.3.2读者活动品牌化、特色化

在规范化的读者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服务品牌,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读者活动项目体系。比如定期举办的“公民社会与现代思想论坛”、“平图讲坛”、“乡村大讲堂”等公益讲座,以及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进课堂”活动。

4.3.3读者活动多样化、系列化

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特别是加大文化志愿者、文化家庭参与到读者活动中来,提供更为丰富的读者活动,在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使其自身也成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第二课堂、以及利用图书馆门前广场举办的广场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健身跳舞、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等文娱活动等都有了很多尝试。

参考文献

[1]刘丽新农建设中乡镇图书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图书馆杂志2007(3)

[2]龙滔周铭蓉“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图书馆的实践――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探索.图书馆杂志2014(3)

[3]孙香民,刘学文,关于县级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思考,图书馆杂志。2002(9)

[4]廖腾芳,乡村社区图书馆构建模式探索,图书馆杂志,2002(4)

[5]姚荣,总分馆模式下效益立馆初探――以深圳南山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杂志2014(4)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西部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标志着喀什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达木斯乡是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山区地区特征的莎车县达木斯乡的城市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二、达木斯乡概况

达木斯乡成立于1986年,达木斯乡位于距莎车县城西南120公里处的贫困山区,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北与霍什拉甫乡相连,东南与叶城县的棋盘乡相遥望,西北面与塔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阿克陶县的库斯拉甫乡隔叶尔羌河相望,是莎车县最边远的乡,全乡行政区面积为1171.13平方公里。

2010年总人口为9864人,其中维吾尔族9861人,汉族3人。下辖8个行政村。达木斯乡属中低山区,矿藏丰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山谷纵横,地势起伏大,沟幽谷深,河流曲折 ,海拔为1820米至4550米。达木斯有南疆最大的煤炭基地喀拉图斯矿区,探明地质储量2155.8万吨。

根据莎车县国土局土地利用规划报告,达木斯乡全乡总面积为1172.12km2。其中耕地722.27公顷,园地13.44公顷,林地12031.19公顷,牧草地118.9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50公顷,水域957.79公顷,其它土地102992.56公顷。2010年人均耕地为0.49亩/人,远低于全县的1.10亩/人的水平。

到2010年12月底,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2096.8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840元,比上年增长43.0%。人均生产总值2125元。

三、研究范围与层次

(1)乡域

范围:包括1个乡中心、8个村,总面积1172.12平方公里。

核心内容: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2)规划区

范围:乡中心现状建成区及因集镇发展需要沿四周向延伸区域所包含用地,总面积约115.27公顷。

核心内容:乡中心区规划。

四、指导思想

包括: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资源、发展集镇、以人为本等。

五、乡镇发展目标及战略

发展定位

以发展核桃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大力开发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矿泉水资源,发展配套服务业、原始森林探险和西域历史文化民俗为主的旅游业,走社会主义安居富民之路的莎车县可持续发展示范乡。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三步走”战略、莎车县发展目标和达木斯乡十二五工作设想,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本地本乡实际,充分自身资源优势,在加大自我开发发展的基础上,确定达木斯乡发展目标为:至规划期末(2030年),达木斯乡与全县同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乡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人口预测是对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来人口所做的估算,它主要依据人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和人口现状分析,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作出系统推断。规划采用趋势外推法、综合增长率法等多种方法,预测:乡域2015年总人口数约为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45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4%;乡域2030年总人口数约为1.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370人,城镇化水平约为10%。乡中心人口:乡中心区到2015年总人口约为0.13万人,乡中心区到2030年总人口约为0.37万人。

七、乡域村庄等级结构规划

现状乡驻地非农人口少,乡镇对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力和辐射力较弱。

达木斯乡现有8个行政村,根据以上中心村选址原则,结合统计分析,按均衡布点法,选定中心村驻地及其服务范围,分别为塔什纳村和克孜勒克尔村。

达木斯乡村庄体系规划图:

八、达木斯乡中心区的性质

达木斯乡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集镇

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0.12万人;人均用地225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7.1公顷。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0.37万人;人均用地140平方米/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2公顷。

九、达木斯乡的规划结构

在发展方向上,向北沿X505与英巴格村靠拢。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心、两轴、两带、三片、多组团”的结构。

一心——乡公共配套中心。

两轴——沿县道505和东西向的乡道形成的经济发展主轴、从乡中心沿县道505向南至南部的东方煤矿形成的发展次轴

两带——即沿乡中心的北部和南部的两条河流形成的滨水生态景观带。

三片——乡中心区被县道X505和河流分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和南部片区。

多组团——乡中心区在这三大片区内又分为多个组团,包括居住组团,公共配套组团、产业组团等。

达木斯乡中心土地利用规划图

十、结语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达木斯乡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莎车县中具有典型山区特征的小城镇——达木斯乡,其规划不仅对达木斯乡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5

四川省党代会报告对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强调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因此,准确把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十分重要。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方法论原则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住关键环节,锁定关键问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科学奠定四川现代化基本框架。

在“新型”上下工夫。工业化要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抢先形成产业领先优势,有效缓解经济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资源能源供应、生态刚性约束等多重压力。城镇化上要坚决避免“空心城镇化”、“片面城镇化”、“粗放城镇化”、“无序城镇化”、“被动城镇化”等不良倾向,坚持以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智能升级、社会良治、宜居幸福的“交集最大化”。

在“互动”上做文章。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一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必须坚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良性互动起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真正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在“统筹”上用力气。当前,四川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这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隐忧。这就要求必须以城乡之间获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切实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推进城乡“从异化走向同化、从对立走向统一、从二元走向一元”;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在“文化”上求品位。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着眼于四川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全局,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把文化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思想先导和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和辐射力。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坚持用文化力量驱动新型工业化、用文化特色彰显新型城镇化、用文化创意振兴农业现代化、用文化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推动四川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突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着力重点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到纲举目张,力求重点突破。在工业发展上,要着力变“单兵作战”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在城镇发展上,要着力变“单点辐射”为城市群带状延伸;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着力变“单体结构”为综合体形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制约。

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工业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正是提升工业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按照“一园一主业、各园有特色”的思路,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平均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共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园地和区域工业发展的引领辐射高地。

把城市群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实践证明,城市群的高效发展,不仅使城市各显所长、互补互助,更重要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广了空间、增强了活力。当前,四川城镇化进程总体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的重大契机,准确把握“产城一体”要求,按照“宜居、宜业、宜商”取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在推进城镇化中,尤其要防止依赖土地财政求发展的倾向,统筹考虑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把新农村综合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在总结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上,探索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新农村综合体绝不是单纯的修房建屋和风貌改造,而是一个人口聚居性、设施配套性、功能复合性、产业规模性、城乡融合性等有机统一的农村新型社区,昭示了现代城乡新形态的未来趋势。要坚持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与新村互动相融,探索和建设城乡结合、灾区振兴、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抓住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关键环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实质上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与城镇两大空间、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汇聚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能量,重新构建四川经济社会版图。只要抓好了资源要素配置,就抓住了实施总体战略的核心和关键。重点是坚持“一个先行”、深化“两个改革”、加快“两个构建”。

坚持“一个先行”,就是发挥科学规划体系的引领作用。规划是推动发展的“指挥棒”和“作战图”。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首先要从规划入手,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的思想,准确把握“新型”、“互动”、“统筹”、“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战略性的顶层设计、系统性的全域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的详细规划。坚持做到多规衔接,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为基础,加强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统筹和无缝对接。

深化“两项改革”,就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制度改革是根本,是有效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最关键的是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和产权权益。实践证明,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决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农民土地财产的增值空间,增强农民转为市民的主动愿望,从而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营造更多的土地可利用资源。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当前,中小城市(镇)要切实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大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户籍准入制度改革。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抓好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安居乐业。

加快“两个构建”,就是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关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重点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和农民平等享有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变为现代农村。全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对接。关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重点是解决城乡一体化中有序良治的问题。要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形成实施总体战略的强大合力。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意义

四川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一个总揽全局的总体战略来部署,引领该省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对省委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坚持和深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符合中央精神,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抓住了事关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和关键环节,是一项事关该省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将对该省未来发展、对科学奠定该省现代化基本框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顺应四川省发展阶段性规律,把握历史机遇的必然抉择。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是四川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进展,经济总量迈上了2万亿大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四川省已经成功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回顾我省发展历程,“十一五”以前,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进程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十一五”以后,全省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快于全国,GDP年均增速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年均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以上,四川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出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一方面,这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另一方面,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结果。

当前,全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经济增速开始趋于稳定。四川省则刚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即将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各项指标看,该省与全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全省人均GDP仅为全国的76%,城镇化率低于全国9.44个百分点,四川省与全国的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四川省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未来5-8年该省都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该省还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四川省必须把握好这些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其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四川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和城乡二元制结构明显是制约四川省科学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由于过去我国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走的是一条城乡二元分割的工业化道路,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脱节,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一矛盾在四川省尤为突出,2011年该省的城镇化率仅为41.83%,而按照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应该达到50%以上。较低的城镇化率使得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薄弱,大量农民工尚待完成市民化过程,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阻碍了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结合起来,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总体目标

根据省委、绍兴市委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要求,我市的总体目标是:20*年完成20%的村(社区)招聘任务,到20*年基本达到一村一社区一名高校毕业生,到2010年实现“每村、每个社区都有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二、招聘职位及招聘人员的管理与教育

(一)招聘职位

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一般考虑安排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或村(社区)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任职。

(二)招聘人员的日常管理

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由乡镇、街道负责,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并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在合同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市人事局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免费,其党、团组织关系应迁转至所在村和社区。对愿意长期在基层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籍可以落在所在乡镇、街道。

(三)招聘人员的考核

切实加强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年度考核由市人事局会同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与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同步进行,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与工资性收入挂钩。平时考核由乡镇、街道会同村和社区组织实施。

(四)招聘人员的培养教育

注重对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对招聘录用人员组织上岗培训,让他们了解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初步掌握在农村和社区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同时,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表现较好的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他们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五)合同的履行与解除

要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在试用期内完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或本人要求解约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应按合同规定予以解聘。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应当就是否续签合同进行协商。终止合同的,可按照本人意愿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合同期内,在工作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乡镇、街道应允许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特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引发的争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三、招聘人员的待遇保障与经费渠道

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试用期内工资性收入按月发放标准为:大专学历人员1300元,本科学历人员1500元;试用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全市统一制订标准和档次,并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确定其收入分配方式。年总收入一般不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性收入,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按月发放。乡镇、街道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当地企业同类人员标准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由所在乡镇、街道按照规定缴纳。三年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四年起由乡镇、街道统一办理住房公积金。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研究生报考,以及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后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执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办〔20*〕7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从2009年开始,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在农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性收入所需经费、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应由单位承担部分经费,由市和乡镇(街道)分类承担。其中,一类乡镇(街道)市财政承担40%,乡镇(街道)承担60%;二类乡镇市财政承担60%,乡镇承担40%;三类乡镇由市财政全额承担。乡镇(街道)承担部分是否由村和社区适当负担一些,由乡镇、街道自定。

四、20*年招聘工作安排

(一)名额分配计划

今年我市计划拟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80名,其中行政村75名、街道社区5名。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行政村招聘的75名高校毕业生,重点安排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相对较重的村,其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1个(含4个中心村),市级中心村25个,其他村39个。具体招聘村(社区)名单、岗位,由各乡镇、街道党委根据实际情况推荐确定。

(二)招聘人员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

2、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

3、上虞户籍生源;

4、年龄在3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三)招聘工作程序

1、调查摸底,确定招聘职位。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总体招聘任务和要求,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研究确定招聘方案,将招聘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进行调查摸底。各乡镇、街道党委根据市分配的招聘指标,确定具体招聘的行政村和社区名单及职位,报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对各乡镇、街道确定上报的招聘村(社区)及具体职位情况进行汇总审核和综合平衡后报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人事局。

2、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招聘村(社区)名单及招聘职位经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在9月20日的《绍兴日报》、《上虞日报》、《上虞电视台》上公布,并在绍兴人才网和上虞人才网上招聘公告。9月23日—24日两天接受公开报名和进行资格审查。

3、组织考试、体检和考察

①笔试:经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于9月30日上午8:30—11:30统一参加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人事局组织的笔试。笔试内容为:时事政治(2005年8月—20*年8月的重大时事政治)、农村和农业工作主要政策法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等。

②面试:面试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共同组织,面试人选依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面试人数与招考录用名额2:1的比例择优确定。

③体检:按笔试与面试成绩各占50%比例汇总笔试面试综合成绩,以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择优确定体检人员名单,综合成绩相同者以笔试分数高者优先。

④考察: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考察组,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组织考察和政治审查。

4、研究确定招聘录用人员。根据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和体检、考察情况,市委组织部与市人事局共同研究,按1:1比例择优确定招聘录用人员名单。

5、落实岗位,签订合同。根据招聘方案公布的招聘职位,按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自主选择单位和岗位。与招聘村(社区)所在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为1-3年(由高校毕业生自己决定),于10月底办理好有关招聘录用手续。

五、有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做好农村和社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工作,是省委和绍兴市委作出的部署,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是加强农村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行动。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要站在讲政治和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和社区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农村和社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工作。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7

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1、区域与人力资源*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501平方公里,占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的87.1%;共有行政村241个,占全县行政村个数的81.7%;自然村2467个,占全县自然村个数的82.2%;村民小组3740个,占全县村民小组个数的83.1%。当年共有7.2万户住户、24.7万人口,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76.4%、总人口的74.4%,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上居住着165个人;乡镇从业人数为13.9万人,其中外出从业的为6.1万人,分别是全县从业人数的73.9%、外出从业人数的91.6%,乡镇从业人员外出从业率为43.9%。在当年乡镇从业人数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6.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49.6%;工业和建设业从业人数为2.1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15.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4.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35.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是10:3:7.1。

2、工农业生产条件*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1.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是3.7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81.5%;农业机械总动力5万千瓦,占乡镇农机总动力的71.7%;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0560万元,占乡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75.6%。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农村集体经济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6207万元,占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30.2%。

*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乡镇工业企业369个,工业工程技术人员190人;农业技术服务单位104个,农业技术人员344人。

3、经济发展总量据初步推算,*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为8.5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7.9%。当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1亿元,其中出售产品收入5.1亿元;劳务输出总收入2.9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00万元。

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3万亩;共实现粮食总产量4.7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茶叶产量1170吨,水果产量4140吨,肉产品产量5920吨。

4、社区环境、文教与卫生事业*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12个自来水供应站,19个银行、信用社分支机构,13个农村集贸市场,实现通车公路里程971公里,有92.5%的行政村已通公路。

年末,共有各类学校99个,专任教师1600人,在校学生26630人,其中: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分别为550人和8370人;有乡镇图书馆、文化站26个,幼儿园、托儿所32个,体育场1个。

年末,共有乡镇卫生机构8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42个;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其中:医生147人;病床床位157张。

5、居民生活及社会福利事业到*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所有的行政村已实现通电和电话,有93.7%的行政村用上自来水,有85.8%的行政村通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装机数量28581部;移动电话拥有数量达54319部;敬老院、福利院32个,拥有床位398床,现共收养368人。全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12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3390人和3540人。自来水普及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80.5%、75.4%和68.8%。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扶贫资金落实与使用*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各种扶贫资金总计2351.1万元,其中: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为1925.7万元。在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为684.7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35.6%;帮扶单位扶贫资金为1164.8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60.5%。

一年来,共投入使用的各种扶贫资金总计1858.9万元,其中:投入开发农业的扶贫资金304.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6.4%;投入下山移民建设的扶贫资金529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8.5%;投入农民培训的扶贫资金49.2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6%;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资金567.6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30.5%;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的扶贫资金282.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5.2%。

2、扶贫工作成效这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新实施扶贫项目147个,有182个行政村受益,将近1.5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在直接受益的农户中有9700户是种养业受益户,占直接受益农户的62.8%。当年得到扶贫资金、物资的农户有6460户,得到扶贫贷款的农户有1420户。实施下山移民的农户有520户,共计1880人;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包括自然村)有7个,共有150户,1100人。新建或改扩建乡村道路297公里,新增基本农田317亩,新增经济林面积889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76亩。新建或修建各类学校18所,新增教育用房面积5558平方米。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困难。举办各类农技和职业培训班240多期,有2万人次参加培训,其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900多人次,解决了近3200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贫困户比上年减少了6600户,贫困人口减少了22940人,是近几年来贫困户及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一年。

二、当前,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欠发达乡镇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乡镇政府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产业选择与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仍然较广,扶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奔小康目标。

1、区位条件较差。欠发达乡镇基本上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乡镇到最近县城通车的平均距离达40多公里左右,各行政村到最近乡镇政府的平均距离也在9公里左右。到*年末,仍有18个行政村未能通公路,15个行政村未能用上自来水,34个行政村未能看上有线电视。欠发达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的路面铺装率也不到18%。

2、经济基础薄弱。*年,33个欠发达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7.9%,人均生产总值3440元,是全县人均水平的63.7%。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共230万元,占全县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的42.2%,行政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数的81.7%;且平均每个行政村还不到1万元。同时,绝大部分欠发达乡镇的财政均存在收不抵支,出现不同程度负债的情况。据欠发达乡镇上报的监测数据推算,平均每个欠发达乡镇政府年财政收入为170万元左右,而支出达180万元左右,年末累计负债数额在16万元左右。

3、社会事业落后。*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3300多人,仅占应保人数的1.4%;参加社养老保险的人数有3550人,仅占应保人数的2.1%。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卫生机构数不到4个,医生不到6名,病床数不到7床,图书馆、文化站也仅1.1个。

4、生产生活条件差。*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仍有近1.25万户、4.41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上,仍有900多户农户处于缺粮状况,有近1700多户居住在危房或简易住房中,有19900多人的饮水困难未得到解决,有160多名中小学生辍学。当年遭受各种灾害的住户也有9900多户,返贫的人数达2500多人。

5、贫困面依然较广。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推算,*年末,仍约有12400户贫困户和33790人的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低于1500元以下的村还有30个。

6、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并不很理想。从目前的扶贫工作来看,还比较重视扶贫资金来源、投入与项目开发工作,而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关注的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监管,使扶贫工作仍然是一种“输血”的形式,而缺乏真正能形成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形成“造血”的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欠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或想法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来抓。外出务工收入是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此要充分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把发达地区对劳务的需求和解决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出路及农民增收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等手段,大力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使劳务输出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的一大产业。同时,积极开展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促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的稳步发展,使劳动力资源转化成劳务经济,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在目前,我县欠发达乡镇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就业技能欠缺,部分农民还存在“小钱不赚、大钱又赚不来”的怕吃苦心态。因此就必须做好“农民知识化”工作,做好与当前劳务市场相适应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落后思想观念的更新、劳动技能的提高,推进欠发达乡镇劳动力档次的提升,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为劳务输出提供更符合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不断推进欠发达乡镇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欠发达乡镇中还是有一些区位相对较好的乡镇、好的项目和丰富的资源。如何开发这些项目、利用这些资源,对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现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而开发这些项目、资源,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和投入,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是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借助于外资或外力来支撑、来推动。为此,要推动欠发达乡镇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必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3、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把生态产业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撑来抓。抓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契机,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促进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总得来说,欠发达乡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要合理规划、良好包装那些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内涵、有旅游前景的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有序开发,就能形成旅游产业,推动第三产的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绿色消费是时代的潮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消费市场的要求。通过培育和扶持一批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品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生产农业的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使欠发达乡镇成为以绿色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把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承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生态型工业来抓,努力形成资源型工业和劳务型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格局。四要大力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实现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欠发达乡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一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交通道路建设,拉近欠发达乡镇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为产业转移打开通道,为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下山脱贫创造条件,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供方便。同时要加强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基础建设,加大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消除农民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加快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建设,进一步拓宽养老院基金来源渠道;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参保比率,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8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__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__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__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__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__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__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

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9

存在的问题

1、乡镇机构设置过于整齐划一,不符合乡镇发展实际。宣州区既有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也有以工业为主的乡镇,还有以城市服务为主的乡镇,由于机构设置数额有限,而乡镇管理的社会事务却是方方面面,整齐划一的乡镇机构设置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出乡镇各自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工作需要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区除2009年对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外,其他14个乡镇政府的行政、事业机构设置均属于统一设置,未作大的调整。2、乡镇人员编制配备标准单一,结构比例不尽合理。2007年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各乡镇的人员编制数,主要是根据乡镇大、中、小三个分类标准核定,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之处。如大乡镇及合并的乡镇,其所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相对宽裕,一些未合并的小乡镇配备的编制相对较少,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方面工作同大乡镇一样开展,普遍感到人手紧缺。此外,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快速转变,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对服务类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大,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按1∶1配备已不能满足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3、乡镇领导职数日益膨胀,“官多兵少”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我区乡镇领导干部职数的配备不论乡镇规模大小,均统一配备9名,加之乡镇5个行政、事业机构的站(所)长高配副科级,每个乡镇科级以上干部至少有14人。据统计,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占乡镇行政编制总数的45%,“官多兵少”的现象较为严重。4、乡镇机构的综合设置,实际运行存“两张皮”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的工作千头万绪。乡镇机构的统一综合设置,难以对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致使出现一些部门自觉不自觉干预乡镇机构编制事项的现象,再加上乡镇综合设置的机构内部各相关工作职能也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乡镇政府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力度又不大,工作职能难以实质性整合归并,内部运作实际上仍各自为政,分而设之,互不干预,机构整体合力未能真正有效形成,少数机构的设置名不符实、难以运作,出现“上下信息不对称”及“两张皮”的问题,致使乡镇综合设置的“大办制”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对外统一履行职责难度较大。5、编岗不对应,实际运行混岗现象较普遍。据统计,2010年全区乡镇“占编不在岗”人员102人,其中乡科级领导干部退居二线33人,外单位借用40人,离岗招商以及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胜任新形势下工作需要的达29人。现阶段乡镇的经济发展、维稳、征地拆迁及计划生育等工作压力过大,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多数向这方面倾移,由原本专业技术人员变成“行政事务性”干部,形成了“哪头重、抓哪头;哪个急、抓哪个”的现状,造成了乡镇事业人员混岗。6、上级条条部门干预多,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阻力大。近几年来,随着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的现象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机构编制立法进程严重滞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县、区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有的出于部门利益或政绩考核需要,仍存在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干预乡镇机构编制事项,且部门之间攀比现象较为严重,名目繁多的目标考核和“一票否决”让乡镇党委、政府压力过大,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职能,建立“权、责”对等的“三农”发展及服务体系。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要从国家法律层面上给予乡镇政府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同时赋予其相对应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当赋予什么样的权限、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可能地简政放权,凡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应放尽放”,乡镇政府同步要切实做好下放权限的有效承接,确保相关权限“放得下、接得上”;其次要充分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村工作运行机制及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与满足乡镇政府正常履职的需求。2、推行乡镇差别化管理,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要按照“权责一致、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乡镇政府的主体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不同的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乡镇差别化管理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在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配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以及财税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实行差别化对待,更好地推进镇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3、实行乡镇分类管理,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根据乡镇所在的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将全区乡镇划分为扩权强镇类(系指经省政府批准的扩权强镇试点镇)、城市服务类(系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服务城市建设发展为主体的乡镇)和综合发展类(系指依托独特的区位及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特色主打品牌、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或潜在发展空间的乡镇)三大类,科学设置差别化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明确各类乡镇发展的总体目标。4、赋予乡镇一定的机构设置自,建立科学的监管评估体系。一是控制乡镇行政事业编制总量的前提下,赋予乡镇一定的机构设置自。允许乡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及管理类别,因地制宜设置一定限额的工作机构,由乡镇党委政府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报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如:针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可设置旅游管理办公室;圩区水面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可设置水产技术服务站;有工业集中区的乡镇,可设置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等;二是切实加强对乡镇政府行政、事业机构综合运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估,建立科学的机构运行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适时予以动态调整,确保机构设置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科学配置编制资源,保障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一是要依据乡镇分类及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综合因素,科学核定乡镇政府的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建议行政与事业编制按1:1.2-1.3配备,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要积极稳妥解决好乡镇街道“占编不在岗”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干部,能否尝试实行“设岗不占编”的做法,腾出编制用于公开招录补充一些专业技能强、知识水平高的行政人员;或充分发挥“占编不在岗”干部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设置“目标岗位”,将其集中到乡镇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社会管理综治维稳等工作一线,体现其价值。

作者:茆光玉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篇10

一、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原则。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坚持区域一体、城乡统筹;坚持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二)工作目标。力争到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和谐城市、和谐乡镇、和谐村庄(社区)3个层次,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城乡管理、节能减排、房地产业和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等。考核方式包括工作实绩、组织保障和公众满意度3个部分。工作实绩进行定量考核,各项考核指标先按现状(考评年度的指标绝对值)和改善情况(考评年度较上一年度增加或减少的指标相对值)分别进行排序打分,再按照现状情况占40%、改善情况占60%计算总得分。组织保障实行定性考核,主要采取材料审核和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公众满意度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3个部分考核得分累加即为最后综合得分。

三、考核步骤

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行县、镇两级考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镇级考核。由各乡镇(街道)自行组织,对照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自评,并负责对辖区村庄(社区)工作情况进行逐项逐条考核,形成和谐乡镇及和谐村庄(社区)考核材料。

(二)县级考核。由县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

1.审核评分。各乡镇(街道)按要求统一报送乡镇(街道)、村庄(社区)考核材料,县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指挥部办公室根据考核材料,对工作实绩和组织保障材料进行评分。

2.实地考察。县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各乡镇(街道)进行实地考察。

3.公布成绩。根据审核评分和实地考察情况,形成各乡镇(街道)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考核综合得分,并以适当形式公布。

对虚报、瞒报考核材料的,一经查实,该项指标按零分计算,并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4.汇总上报。根据和谐城市、和谐乡镇及和谐村庄(社区)创建情况,汇总形成全县和谐城乡建设行动自查报告,报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