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心十篇

时间:2023-04-01 07:26:29

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篇1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拥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设有儿科诊室、专家诊室、耳模室 、助听器验配室、助听器维修室 、助听观察室、聋儿精神智力检测室及耳聋遗传室等,配备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听力语言检测及康复设备,符合国际标准的测听室、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相关电位、耳声发射、多频稳态、中耳分析仪、听力语言评估导航系统、声音训练系统等,可为听力语言障碍者提供听力测试、助听器验配业务、人工耳蜗调式等各项服务。同时担负全国相应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任务。

为了更好地为聋儿及其家庭服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特别成立了人工耳蜗技术资源中心,在医学检查、产品咨询、术前评估和会诊、手术、术后调试及康复等方面为聋儿提供一体化服务。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代表国内一流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水平,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康复教育经验、先进的康复教育技术,以及国内一流的教育环境和设备,以为聋儿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为宗旨,采用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多种服务形式,包括听力训练、发音训练、语音训练、全面发展教育、人工耳蜗术前及术后训练、艺术康复、定期评估、聋健合一、早期干预、后期指导、家长指导等丰富的服务内容,让听力障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和掌握语言,促进他们的体能、智能、情感、社交等各方面的和谐、均衡发展。

康复中心篇2

悲伤、恐惧、绝望……突如其来的中风,给患者带来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身体上的巨大变化令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正确积极的心理治疗,是中风康复重要的第一步。

中风发生以后,绝大部分患者都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对疾病强烈的不满和不适应,使患者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持续性情绪低落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会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症,此外,心理障碍还表现为食欲不振、容易激动、过度悲伤、睡眠失调、闭关自守、缺乏自信、失望绝望等。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是由大脑损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改变,以及中风后遗症带来的心理创伤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人患了中风,那么其家庭成员也同样要经历心理上的巨大转变,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咨询和治疗。许多中风患者的亲属也有过悲伤、恐惧、疲惫、孤独的感受,他们常常对患者的后遗症表现出不满,随之而来的却又是自责和内疚。所有这些情感,都是正常人在经历紧急事件后的自然反应,如果长时间让自己陷在这些情绪里,也会造成抑郁、焦虑、多疑、易怒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风后心理变化的6个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经历了类似中风这样重大疾病的打击后,心理活动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常呈现出以下6个过程:

否认 像中风这样的恶性疾病,往往使病人和亲属一时都难以面对。在心理上,双方会采用否认的形式来平衡这突如其来、又难以承受的重压,通常表现为“不承认得了中风”。患者会一次次试着移动瘫痪的肢体,以证明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易怒 当突然的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后,患者和亲属又转而对自己的遭遇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为什么自己从来问心无愧,却会遭到这样的回报?”这时,患者也许会用手捶打自己的残肢,痛骂身体不争气。

承诺 最初的惊吓过去后,愤怒也慢慢平息,接下来患者就会暗暗发誓:“好了以后一定注意保健,把烟戒掉”,“如果老天让这条腿再能动弹,我一定多做善事”。亲属也会反省自己从前对患者照顾不周的地方,他们会说:“如果亲人能恢复从前的样子,一定弥补过去自己的不足之处。”

抑郁 经过内心深处的努力后,患者发现一切照旧,这才明白中风已经改变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自己却处于无能为力的位置。这时,患者和家属都会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对一切都悲观失望,放弃康复治疗的心理努力。

接受 经过心理咨询和自我反省,患者和亲属会进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逐渐感到现实已成定局,要为新的人生目标活着。开始相信目前的康复治疗能使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一切都可以往好处发展。

希望 这种希望不是幻想,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可以实现的希望。病人和亲属可根据康复治疗的进展,和医生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建立起对康复结果的展望。

走出死胡同 康复从“心”开始

上述6个过程是中风患者必然经历的心理历程,然而,不少患者在经历否认、易怒、承诺、抑郁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接受现实、看到希望。如何避免走进病态心理的死胡同,尽快从暂时性的心理危机过渡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呢?中风患者和亲属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自己的病情 了解什么是中风、中风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后遗症、最好和最坏的康复结果以及相关的康复知识,可以给中风患者自己和亲人带来战胜疾病的力量。一位中风后心情抑郁的患者,在明白了中风和抑郁症的联系之后,反而开导起同病房的病人,他说,这样做最起码能使自己从抑郁的阴影里走出来。

制定每天的日程 从锻炼到娱乐,一份排得满满的日程可以使人觉得生活有奔头。而且,自己和亲人一起制定的日程,可以使人感到并没有完全失去安排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建立近期和远期目标 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体疗和职能训练的结果分成许多能够实现的具体目标。像穿上衣这个项目,就可以分为以下步骤:①找到上衣领子;②分辨出上衣的里外;③找到患侧袖子;④把患侧胳膊放入袖子……每当患者在预计时间内完成一个步骤,就会为下一个动作准备积极的心态和跃跃欲试的情绪,这样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心。

定期安排户外活动 自然风光、娱乐活动以及繁忙的外部世界,会使人感觉到并没有因为疾病或照顾病人而与世隔绝。

重新建立行为规范 中风患者有时候好像又回到童年时代,治疗时会耍脾气、赌气。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使患者安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地指出其行为和语言中不对的地方,并且把原因归结到中风对情绪的影响上。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明白,应该试着用意志力来控制情绪,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制定奖励计划 如果中风患者有时表现得像个孩子,那么奖励对其而言应该有一定作用。事实上,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无论是身体活动能力还是语言情绪,只要是积极的,就应立刻给予鼓励。可以用记分的方法对患者的进展做出评价,达到一定分数就可以户外活动一次,或观看电影录像等,这样做可以使患者重新养成一套新的行为规范。

进行自我监督 在亲人的帮助下,患者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监督。对于爱哭的患者,每次哭鼻子就给自己写上一个“-”,每次克制住了情绪没有哭,就给自己记上一个“+”,加号多了,就可以得到奖励。

康复中心篇3

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写给护工的感谢信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

感谢信是说出感激之情的最佳方式,那写给护工的感谢信该怎么写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一系列的写给护工的感谢信。望大家采纳。

妇产科感谢信1幼保健院领导:

您们好!

我在医院生宝宝的这些时间,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很不错,在此我想特别表扬一位护工,她叫卫红民,她的服务真的特别好,做事情也认真,我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时,她给了我她的手机号码,后来几天都随叫随到,夜里来的时候也是轻手轻脚的,怕影响别的产妇和宝宝的休息,因为在医院大家的睡眠都不好,更不想被别人打扰,但是她就能想到这一点,希望我的表扬能够给辛苦的卫红民带来些安慰。

有次我是中午的时候叫她,来了之后我问她吃饭了吗?她说吃了一半,我说你也可以吃完等会再来没事的,她说回去再吃一样的。

我真的有点不好意思,虽然她并不是医院的的重要角色,但是有了她让人觉得很亲切,对医院的口碑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吧?祝您们医院有更多的孕妇愿意来,也祝卫红民工作顺利,永远幸福!

妇产科感谢信2全体医护工作者:

您们好!

患者__的全体家属及亲友在这里衷心的对您们表示感谢,感谢您们一个月以来对我母亲病情的高度关注,感谢您们把我母亲从生命的边缘救了回来。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对于我们家人来说更是有着比雪灾还要残酷的现实,母亲患了肝脓肿并伴有严重的寒颤,生命及其垂危。

无情的病魔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结出了霜,在万家欢聚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了相聚的喜悦更多的是对母亲安危的担忧,辛劳了一生的母亲是我们子女们回家的牵挂。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

太原市中心医院不仅有着先进的医疗设施更有着一群医者父母心的服务队伍,贵院的医护人员以高超的专业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对我母亲的病情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在我母亲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经过数以及日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我母亲转危为安,让我们全体家属的心有了些许温暖,我们为此感动。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所有医护人员能舍我的坚守在医护岗位,为我母亲及所有患者提供最全面最精心的服务,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一个词“医者父母心”。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感激。

在此,我谨代表我的家人再次感谢贵院的全体医护人员。

同时祝贵院越办越好,为更多行走到生命边缘的人带来希望,祝愿我母亲及病友们早日康复!

妇产科感谢信3德阳市人民医院烧伤科:

我父亲因病住院,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很快就康复出院了,在此,我们病人家属向烧伤科的全体医护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科主任大夫、主管医师陈莉大夫、肖潇护士长及全体护士,秉承贵院“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不辞劳苦工作,一次又一次进行检查、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及时缓解、稳定了父亲的病情,同时,他们和我们患者家属进行及时沟通,使我们放心。

科主任、主治医师针对父亲的病情,为减轻病人痛苦,缩短康复时间,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并将病人的病情及时的告知家属,为人坦诚、知无不言,工作细致认真,使我们深受感动。

在父亲的护理工作中,尤其要感谢白衣天使们,护士们真为我们病人家属排忧解难,给了我们全家胜似亲人般的关爱。

比如根据父亲的病情,对家属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做的事项做到耐心细致的交代,大大减轻了父亲治疗和护理的痛苦,也缩短了康复的时间。

还有烧伤科病区的其他一些我们叫不出名字的白衣天使,在对父亲的护理过程中一丝不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许许多多个深夜,不论何时随叫随到,不辞辛苦。

凡此种种,许多深深的感激之情与敬意不能一一尽述。

最后,请允许我们代表父亲及全家人,再次向贵医院、烧伤科全体医护人员,表示真诚的感谢,并致以深深的敬礼!祝医院各位领导及全体医护工作人员事业畅达、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妇产科感谢信4妇幼保健院领导:

您们好!

我在医院生宝宝的这些时间,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很不错,在此我想特别表扬一位护工,她叫卫红民,她的服务真的特别好,做事情也认真,我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时,她给了我她的手机号码,后来几天都随叫随到,夜里来的时候也是轻手轻脚的,怕影响别的产妇和宝宝的休息,因为在医院大家的睡眠都不好,更不想被别人打扰,但是她就能想到这一点,希望我的表扬能够给辛苦的卫红民带来些安慰。

有次我是中午的时候叫她,来了之后我问她吃饭了吗?她说吃了一半,我说你也可以吃完等会再来没事的,她说回去再吃一样的。

我真的有点不好意思,虽然她并不是医院的的重要角色,但是有了她让人觉得很亲切,对医院的口碑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吧?祝您们医院有更多的孕妇愿意来,也祝卫红民工作顺利,永远幸福!

妇产科感谢信539岁的叶娟是位从业19年的护士,可称是“见多识广”。今年32岁的依依爸爸,给她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这么多年里,像依依爸爸这样理解医护人员的家属真的不多。”

今年2月,依依妈妈突发严重的肝病,当时怀孕32周,从台州当地医院转院到了浙大一院。

为了给妈妈治病,依依不得不提前剖出来。早产儿依依出生时体重不足2公斤,被送入浙大一院新生儿监护病房。

面临着妻女病情危急、同时住院的情况,依依的爸爸非常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在女儿住院的第一天,他签下了8份知情同意书,上面细数了早产儿可能会面临的各种危险。

“从第一天签字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对医护人员很信任的家属。”叶娟说。

“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纰漏,比如孩子大便次数有些多的时候,孩子会红屁股,在我和依依爸爸说这个情况的时候,能看到他眼里都是心疼,但是没有把责怪说出口。”叶娟说。

另一个细节发生在依依住院三周后,刚在医院探视完宝宝后,依依爸爸坐动车返回老家台州。动车还没到终点站,依依爸爸就接到了医院的电话,“依依血色素下降有些快,有生理性贫血的危险,现在需要输血治疗,需要你回来签字。”

依依爸爸在中途宁波站下车,赶紧返回杭州,赶往医院。

康复中心篇4

脑卒中曾经是老年人多发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受到了它的困扰。中年人正处在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们面临更多的家庭压力,疾病对他们心理的伤害远比对身体的伤害要多。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们对52例清醒中年脑卒中康复期的患者心理进行分析并加以干预,收到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年龄35-55岁

1.2.1康复期的患者由于肢体功能的影响,在工作、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与外界的交流的能力都受到限制。患者往往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中年卒中患者由于大多小孩未成年,经济生活压力大,对未来表现出担忧。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经济生活压力小、生活态度乐观,自信心强的患者,身体康复也较为明显改善。

2 心理干预

2.1帮助患者逐渐摆脱依赖性

2.1.1急性期过后,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则对后期的康复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脑卒中可以辅助一些药物来帮助身体机能的恢复,并在康复医生的指导进行一些恢复性训练。但一旦病情稳定后,最终的康复,则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和恢复训练的成效。

2.1.2由于身体的原因,患者对外界的依赖性很强,尤其是对医生、亲人的依赖。病人在身体机能不允许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亲人可以适当的给予帮助,但这种适度的帮助不能发展为依赖。鼓励患者“我能”,让患者明白,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己,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会尽快地康复。鼓励患者尽量自己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拒绝别人的好意,慢慢建立起自信心。

2.1.3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一些患者由于对医护人员的过度依赖,有时会机械、偏面地理解恢复训练。认为在治疗室中,有康复医生指导的训练才叫恢复训练,而对日常生活的一些机能训练往往有所忽视。我们要让患者明白恢复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帮助患者更好地生活,生活中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患者康复训练的项目。

2.2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2.2.1中年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处于事业的巅峰状态,突如其来的病情可能会让他措手不及,有产生抱怨和悲观的情绪。我们主动找患者谈心,从患者实际出发分析问题,首先要患者认识到一点:对一个康复中的中风患者来说,身体机能的康复应该摆在第一位,也许你曾经是单位的风云人物、技术骨干,这时都应该把康复放在第一位。这并不等于自抛自弃,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依然可以重新回到岗位上。

2.2.2自信的建立需要善意的言语和成功的行为来支持,而且这两者又是互相作用的。对患者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所能完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当看到自已每一次的进步时,患者就会渴望着下一次更大的进步,那份自信也油然而生。

3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经过一场疾病的打击,患者缺乏自信心。不少患者会拿曾经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比,将康复中的自己与周围身体机能健全的朋友比,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不愿意与原来的朋友、同事交住,害怕他们看不起自己,从而更加自我封闭。我们向家属,朋友、及同事解释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患者,以体量的心帮助病人控制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3.2对于恢复良好的患者我们可以向患者单位做好解释工作,安排患者重新步入社会,承担一定工作任务。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从而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康复中心篇5

关键词康复治疗;冠心病;临床价值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观察了172例冠心病心功能Ⅰ级的患者,在规范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康复运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用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72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病例,其中单支病变89例,双支病变61例,3支病变22例。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30~60岁,病程2周~10年;对照组83例,男51例,女32例,年龄32~60岁,病程2周~10年。所选病例心功能 Ⅰ级,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无心肺复苏病史,无其他重症疾病。两组之间危险因素、体重指数、稳定性病变、伴发病史、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冠心病治疗(药物或药物+介入),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治疗组加入康复运动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康复运动治疗。观察时间6个月。运动康复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形式:冠心病的运动以有氧锻炼为主,如:快走、慢跑、太极拳、上、下楼梯等,应根据患者病情,从低量逐渐增加,直至达到靶心率(受测者最大运动量时心率的70%~75%)而不引起症状发作。运动时间:运动前先有5min左右的“预热”,然后行康复运动,一般采取持续方式,如无异常情况运动至30min止,如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行间断性运动康复,每隔3~5min间歇1次。运动停止前5min,慢慢降低运动强度,运动后用温水沐浴。运动频率:以每隔1~2d进行1次,每周2~3次为宜,每周≥4次锻炼并不比每周2 次为好[1],合适运动量的标志为运动后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自感舒适,饮食睡眠好,无特殊疲劳感。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时,应有专人监护及配备抢救药品。

1.3康复运动评估

患者每月由心内科专家对1个月来康复进行评估,根据收缩压、心率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及运动量,每3个月进行1次运动负荷测验,以了解患者的活动耐量和生理情况,并根据测验结果重新安排运动剂量,如果在测验过程中发现运动耐量未曾提高,须对病情作详细检查,做出适当处理。

1.4疗效评价

根据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收缩压、心率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运动耐量、再入院率及猝死率。(见表1)

注:A=休息时,B=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单位:mmHg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康复治疗组6个月内猝死5例,猝死率5.6%,再入院11例,再入院率12.3%,平均运动耐量提高3~4METS。对照组同期内猝死12例,猝死率14.4%,再入院21例,再入院率25.5%,平均运动耐量提高0~1MET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从传统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发展到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康复,运动康复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调节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静息时收缩压和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血管的紧张度,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脉系统供血。同时,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的比值增加[2],稳定斑块,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康复运动可以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国内大量研究证明心肌梗死康复治疗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25%[3]。因此,有规律的康复运动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稳定斑块,不仅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再入院率及猝死率,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9.

康复中心篇6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康复

脑卒中能够使人体造成极大的损伤。它不但会引起患者的身体上出现残疾, 还会严重对损害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等。经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等问题较多,而脑卒中后抑郁是最易发生的问题一。卒中后抑郁属于情感障碍疾病,多出现在脑血管疾病后,且发生的几率很高,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及运动功能减退等[ 1 ]。抑郁的程度和患者的病残、认知能力及人格特征等密切相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中收治的心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了心理康复在卒中后抑郁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4月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52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21例, 女性31 例;年龄53~81岁, 平均年龄为77岁;病程为0.5~3年;后遗症方面:右侧瘫痪者15例,左侧瘫痪者37例。

1.2方法 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康复护理,并按照认知、分析、行为和支持等疗法增强患者对脑卒中的了解。向其简单介绍脑卒中发病的原因、治疗、预后与康复,同时讲解心理康复治疗的作用。采取问卷调查和交谈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家庭、工作及心理状况等,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康复治疗,以缓解或消除其抑郁心理。具体的方法为(1)近距离交谈:通过交流和观察,初步掌握患者存在的心理和精神情况,并总结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集体治疗:把患者集中起来,让其互相交流和学习康复治疗的体会, 帮助其实现生活的自理,并请疗效突出的病人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鼓励其他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其看到身体恢复的希望,努力配合康复治疗,从而降低残疾的程度。(3)药物治疗:对于抑郁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可使用不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如博乐欣等药物。

1.3疗效判断 按照MMAD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分级。分别为(1)中重抑郁;(2)轻度抑郁;(3)无抑郁。其中,每周对52例患者的抑郁程度评定一次,连续9周。

2 结果

通过连续9周的心理护理,52例患者的抑郁情况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比较满意临床效果。其中,康复治疗后患者抑郁心理的改善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会造成患者严重的脑损伤。使患者由身体、生活和工作等正常的人突然变成一个生活无法自理且行动十分困难的残疾人,这种巨大的落差会极大地冲击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很容易导致抑郁的发生。患者通常会出现极度地绝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具体的外在表现为淡漠、寡言、依赖性强和主动性差等[2]。患者往往会怀疑或拒绝治疗及康复训练,对于这个阶段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和疏通,帮助其尽快消除不良心理。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后抑郁的预后康复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抑郁自身的恢复,其次是抑郁对患者身体状况恢复的影响。研究显示约有50%的抑郁患者会在发病后2年内自行痊愈,然而持续抑郁的时间过长,会使患者的身体康复受到影响,反过来认知水平和身体功能的障碍又会加重患者抑郁的程度[2]。因此,脑卒中发病后的3个月内开展康复治疗的的作用最突出。

心理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为:(1)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帮助患者学会合理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努力为其建立良好而轻松的康复环境。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并树立和坚定战胜疾病和困难的信心,使其重新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3]。(2)医务人员必须注意自身行为和形象的维护,避免无意识地伤害到患者的心理。(3)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的角度认识和看待患者的抑郁[4]。(4)分析患者的各种情况,找到诱发其不良心理的症结,同时还要不断变换心理护理的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5]。

此次研究中,52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帮助其摆脱这种不良心理状况,其抑郁程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所以,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十分重要。而通过高质量的心理康复治疗,可以有效调节脑卒中患者术后出现抑郁的状态,且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7-88.

[2]郭晋政.脑血管病致心境障碍病人生活质量调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06):118-120.

[3]刘军,李海燕.脑卒中并发脑卒中并发抑郁 68 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8):421-422.

康复中心篇7

【摘要】 目的 了解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的作用。方法 分析103例脑卒中致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理调整的4个阶段,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并辅以社会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结果 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后,患者能较快消除心理障碍。本组103例中基本痊愈19例,肢体肌力及吞咽言语均有不同程度好转8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调整的4个阶段,采用心理治疗,同时辅以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脑卒中 心理康复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高达70%~85%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致残患者应通过心理调整,注重其心理康复,以适应肢体残障这一重大变化。本文应用心理康复措施对脑卒中致残的103例患者实施心理康复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全部病例来自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外科住院的脑卒中致残患者,共103例,男61例,女42例,年龄45~83岁;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103例中脑梗死86例,脑出血17例,其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103例中伴失语26例,伴吞咽障碍的37例。入院时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属中度抑郁(17~23分)者35例,轻度抑郁(8~16分)者68例。

1.2 心理康复措施

103例均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为主,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功能训练计划外,均采用下述心理康复措施:

1.2.1 掌握心理调整及心理评估

患者因脑卒中致残后,其心理方面应经过以下4个调整阶段,才能适应残障这一重大变化,这是一正常的适应过程,因此,康复人员应对其有深刻的认识:①否定阶段,患者对自己突然发病感到茫然,就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并不感到十分痛苦,也不认为自己已经残疾;②抑郁反应阶段,因脑卒中后导致的社会、情感、智能障碍等多种因素作用,特别是患者偏瘫后失去独立性或降低活动能力,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导致患者害怕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而出现抑郁,表现为心情沉重、忧伤、无助、悲观,或伴有悲哀、痛苦、愤怒和焦虑,程度严重者可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③对抗独立阶段,患者不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心存依赖,日常生活不尽自己所能而依靠他人;④承认和适应阶段[2],患者逐渐接受了现实。康复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调整阶段进行心理治疗,运用心理评估结合访谈法及临床观察,以开放式的沟通技巧为主,让患者自由表达,交流出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想法。

1.2.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理调整前2阶段的主要康复措施。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和其对疾病的认识后再向患者解释病情,与患者共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提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和真诚劝告,并制定出适合患者自身肢体功能的康复计划;而对构音不清或不能表达的患者,应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对其进行病情解释、康复指导和心理疏通。这样,患者方能感受到护理人员是在认真地关心他们,从而有助于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康复医师在每次查房时,应仔细询问患者功能锻炼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检查肢体的肌力变化(要求患者进行数次“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运动及“桥式运动”训练,对不正确之处给予指正);肌力有好转时,应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对独立完成的活动予以赞许以加强正向性,使患者增强对康复的信心和功能锻炼的积极性。此外,给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也可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治疗信心。

1.2.3 社会及家人的关心促进心理康复

这也是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内容。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要求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3],对失语患者,要求家属每天给患者读报或读书,并讲一些开心的事情,与患者共同面对困难。另外,增加家属与患者的相处时间,对自理能力差者可留陪1人,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增强其正性情感。

1.3 结果

基本痊愈19例,肢体肌力及吞咽言语均有不同程度好转84例,无死亡病例。出院前的hrs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2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加强其常规治疗措施,做好日常生活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其心理康复。脑卒中致残后的几个心理调整阶段中,抑郁为多见的心理状态,可持续时间数天至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因其是建立在现实残障基础上的,故抑郁状态大多可随肢体功能的恢复、对生活环境的逐渐适应而有所好转。此时,医护人员应以积极的态度,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支持和激励,尽快帮助其树立理性信念,积极参与功能锻炼以促进康复。也对家属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发挥家属对患者的社会支持作用。要求家属在患者面前多使用美好的语言,多给予劝说、安慰和鼓励,使患者的情绪立即得到稳定。某些患者面对偏瘫的肢体很灰心,甚至拒绝治疗,经康复人员的耐心疏导,家属的关心和鼓励,最后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以超常的毅力坚持功能锻炼,直至恢复到正常肌力或接近肌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康复中心篇8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康复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提高使疾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需要康复的对象日渐增多[1]。康复患者在患有躯体功能障碍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躯体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往往会加重病情[2]。因此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帮助患者克服挫折感、增加治疗信心来消除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将心理护理在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环境安排

患者由正常的社会角色突然变成患者,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比如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担心疾病影响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担心给家庭造成经济、精力上的负担,以及医院的陌生环境都会引起恐惧、焦虑的心理。护士可以将性格开朗的与消极抑郁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康复迅速的与病情反复的患者安排在一起,以方便交流,让患者迅速了解疾病的预后,激发患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取得良好的康复疗效。

2心理护理的方法

2.1倾听 护士是心理护理先导者,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可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倾听不仅是听懂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从而真正理解、体会患者的真实感受。患者感受到关注和尊重,便于形成的良好护患关系。

2.2擅用非语言行为 语言信息对人产生的影响仅占7%,非语言行为对人产生的影响占93%[3]。非言语行为包括:面目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沟通距离、触摸、语调表情。在沟通时可以适当地给予患者鼓励性的回应,比如点头、目光注视、微笑。在语言、态度和行为方面让患者感受到支持和鼓励。恰当的非语言信息,患者因护士的理解而有共鸣和欣慰,有利于交谈顺利进行、也利于护患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如目光患者可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接收的程度。微笑能让人感到抚慰,但若患者正伤心时,微笑则另人反感。当患者紧张时可以把手给患者握,触摸可以让患者感受情感支持与关注。

2.3善于交谈 交谈是临床护士收集资料、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式。

2.3.1充分准备 交谈前确定初步的问题,选择适当时间、地点,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了解患者的基本背景资料,有助于护士控制交谈过程,抓住主要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交谈效率。

2.3.2提问方式 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常用"什么、怎么、如何、为什么"等方式发问,这样引导式发问有利于患者充分发挥,让患者就有关问题、思想给予更详细的说明。如想核实或澄清患者的反应,宜采用封闭式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把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2.4恰当反应 在临床调查中有80%左右的患者都关注护士的态度和反应[4]。常用的技巧有:复述、澄清、沉默、共情。复述患者所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鼓励和引导其表达想法和感受。当患者勾起伤心事时,如能保持一段沉默,患者会感到护士能体会其心情,鼓励患者宣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的痛苦体验。了解患者的痛苦,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

2.5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护士要向患者家属详尽地介绍病情、治疗及预后情况,消除因对疾病无知带来的心理压力,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家庭成员的关爱是患者康复的巨大心理动力,让家属了解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并尽力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让患者感到温暖,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3体会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创造环境、倾听、擅用非言语信息等方法提高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鼓励患者,使他们能正确面对各种躯体功能障碍,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成效,最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重返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

[2]刘润兵,杜美芳,张翠兰,等.浅析心理护理重要性和方法[J].中外医疗,2009,(30):135.

[3]贾玉秀.非语言沟通在多元文化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44-45

康复中心篇9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心理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40%~70%。脑卒中(St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odent),是一组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劳动能力丧失,其中重度致残者占40%。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除引起多种躯体功能障碍外,还常导致心理运动失调。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各种情感障碍中居首位。有报道卒中后抑郁主要发生在病后1年内,发生率在20%-60%,主要表现为精力减退、兴趣丧失、精神运动迟滞,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对9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进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92例,其中门诊13例,住院患者79例;男69例,女23例;年龄38~81岁。病程1~3个月。职业:干部49例,商人14例,工人13例,家庭劳动9例,农民7例;脑卒中诊断均由CT或MRI证实,其中脑出血29例,脑梗塞63例。我们对34例PSD 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1.2评测标准

脑卒中至少2周后采用HAD情绪自评表进行检测。总评分21分,评分>9分为抑郁症。总评分<9分为治愈,比原评分减少5分为好转,原来的评分不变为无效。 失语和痴呆者未列入本研究组;对脑卒中前的情感障碍病史进行询问,发病前有抑郁史者也未列入本研究组。

1.3方法

抑郁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某些心理治疗学者提倡使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我们采用认知方法和人际心理治疗方法。要求护士转变思想观念,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康复护理基本概念,树立新的护理模式观。不断提高心理康复护理的水平。通过采集病历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每位患者的个人资料。掌握患者的爱好及愿望,进行心理康复护理。同时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给予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药物治疗使用氟西汀,每日20mg,第10、30天评价药物疗效。

1.4心理护理

1.4.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 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

1.4.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4.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

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项及治疗前景,用诚恳的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解释,用正确的人生观感染患者,鼓励家属及亲友多关心多问候,对重度抑郁要防止自杀。

对焦虑不安、害怕的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取得信任,鼓励患者表达感受认真倾听,了解产生焦虑的原因,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并对患者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运动性激越(易发脾气)的患者指导其学会调节情绪,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从情境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疏泄及平定情绪,正确看待病情积极配合,早期康复。

对兴趣丧失或缺如的患者,鼓励其多参加活动,培养多方面兴趣。

1.4.4触摸护理―每日进行2次,分别于早饭后、晚睡前进行。触摸护理的方法是亲属或护士一手牵拉患者手,一手轻轻抚摸患者前额发际,配合和蔼、简短语言,通过心理护理途径调节人体循环系统,达到良好全身放松,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

2结果

92例PSD患者中34例被选入参加本研究,占37%,治愈为21例(61.7%)、好转11例(32.3%)、无效2例(6%)。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最初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抑郁、焦虑,患者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上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郁郁寡欢,甚至偷偷哭泣,个别的产生自杀意识等。 首先对所有脑卒中患者预先告知肢体等功能恢复的过程和可能后果,并告知康复计划与实施程序。一定要说清康复的作用和“实质”,康复是“学习、锻炼的反复过程”是脑功能的重组与再建,务必要使患者自己投身于康复,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圆满的成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对PSD患者必须经常注意其有无兴趣明显缺乏,生活空虚、厌烦、淡漠等情绪低落的表现,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取得心理康复成效的关键,护士必须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取得信任;护士言语、行动、表情都应给患者以亲切和可信感,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通过康复护理,结合药物治疗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争取最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娟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分析及心理护理 [期刊论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

康复中心篇10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5-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压力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身体的残疾,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抑郁,焦虑,恐惧,情感脆弱、自我控制力差;行为依赖,被动,意志力差;攻击行为等[1]。而研究表明,脑功能在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这段时间内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因此及早进行心理康复,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否认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缺乏,由于意外的突然降临,病人无法接受事实,拒绝承认脑卒中带来的危害或不承认瘫痪的事实。病人突然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人变得只能在床上度日,洗浴、如厕、简单的更换衣着等,都需要别人扶助。无论他多么坚强,都难以承受这种可怕的身心磨难,终年偏瘫的滋味令病人出现特定的情绪反应。

1.2抑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冲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瘫痪的持续,患者感到自我价值明显受挫,对前途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逐渐失望,甚至绝望,情感抑郁。对康复没有信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甚至出现自卑、自责、自罪、轻生等念头。因此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表现有愤怒、焦虑、烦躁、茫然或悲伤等情绪反应。实际上,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1.3焦虑烦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异常,脑卒中患者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来势很急,重病或预后不佳等结果使病人不能承受,患者常有悲观、厌倦等行为表现,对这种病人更应细心注意观察。加之缺乏相关的知识,对新的环境、人物不熟悉,一方面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悲观失望,对生活缺乏信心。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的忧虑,担心自己病不好而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1.4留恋依赖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在住院康复治疗过程中,因得到亲人、家庭和医护人员多方面的关照,一定程度上使其产生了依赖留恋心理,留恋病人角色、留恋医院、依赖家庭及医护人员的照顾。

1.5自卑心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很在乎别人的态度。认为自己肢体瘫痪,形态异常,动作不雅,羞于见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敢注视别人的目光。

1.6拒绝帮助心理。人格学研究表明,病残者常把病残看作是不光彩、不幸的,甚至是一种罪孽。脑卒中患者常否认自己病残,以保持心理平衡,对抗病残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她们认为别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可怜,对帮助者甚至报以愤、敌意和对抗的态度,这就严重干扰了康复过程。

1.7多疑焦虑心理。病人注意力内移,身体对刺激的感受性提高,对过去未曾察觉的正常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胃肠蠕动等都能感知,并认为是异常病态。患者善于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联想,把轻症看成重症。对于无关自己的事,常同自己联系,增加心理负担。在多疑的基础上,患者常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和高度紧张状态。患者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客观环境的估计过分严重,以致出现唉声叹气、坐卧不安、失眠、纳差等现象。

1.8社会因素及其他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痛苦。由于患病造成工作、家庭生活改变,加之住院费用昂贵,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卒中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二便失禁等,加之恢复时间长,进展慢,使患者难以承受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从而影响恢复。

2心理康复护理

2.1建立优良环境。人的心理与环境是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2.2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护患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在接诊病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和蔼热情、端庄文雅、礼貌待人的举止会给患者以服务周到、可信赖的亲切感受,尤其要注重发挥第一印象的良好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会对医护患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带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心理康复对策的实施及取得良好效果。

2.3对病人安慰和支持。针对老年病人,要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保持老年人心情舒畅,尽量减少外界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要多给病人鼓励和支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他们自报自弃,安于现状,完全依赖亲友的帮助,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自己完成。

2.4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耐心开导和帮助病人。对具有急躁情绪者,要让病人了解脑卒中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客观规律,使患者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病残,树立长期锻炼的思想,打消过高愿望;对具有悲观情绪的患者,让病友现身示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并指导患者学习自我行为疗法,如转移注意力、想象、自我鼓励、放松训练等减压技巧,有助于减轻患者抑郁程度[2];另外,医护人员要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坚定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促使早日康复。

2.5尊重病人的意见,理解病人的作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心理行为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可能提出一些不尽情理的意见和要求,护理人员要以端正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呼声,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病人康复中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以期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之目的。

2.6注重患者的家庭地位,增强病人的责任感。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及在家庭环境中所出的地位引导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责任感,激发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患者康复。

2.7帮助病人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①建立病友间的情感支持,在医院设立有患者自己组成的互助小组,推动病友们互相交流病情,互相帮助支持。②建立家庭内的亲情支持,家庭中各种亲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各成员的身心健康。③建立朋友、邻里间的社会支持。脑卒中患者易于产生消极抑郁的不良情绪,因此,除了医院内及家庭内建立的支持外,还应充分发挥和利用朋友、同事、邻里及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照顾[3]。

3讨论

心理问题是所有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实施心理护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心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甘露,常志杰,吴世杰.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康复[J].中国医学装备,2008,5(4):42-44

[2]贾艳滨,周迁璋.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6

[3]姚菊峰,孙静,张继敏,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8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