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审核意见十篇

时间:2024-01-30 17:56:17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1

我校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在全体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在暑假顺利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即将进入到最后的总结评比阶段。为了做好今年的这项重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生要取得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和成绩的,每人必须根据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提交以下材料:

(1)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打印稿一份(个人社会实践报告文科学生3000字以上、理工科学生2000字以上;团队社会实践报告6000字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格式和要求分为团队版和个人版,应严格按照模板执行(见附件1、2),团队版由团队负责人将成员姓名、班级、学号、分工及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等情况填写清楚;

(2)参加团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除提交一份团队总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外,每个队员还须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实践心得体会,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3)社会实践日志等佐证材料。

2.9月30日前,学生应将以上材料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按学号排序后,并附班级学生名单一份,交到各学院学工办审核;校、院实践队成员可直接由负责人汇总所需材料后提交所在学院学工办;学工办审核汇总后,应及时将评审材料和学生名单转交至指导老师处批改。

3.指导教师在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尤其是团队)过程中,应积极征求各学院学工办的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及格)、E(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等级的比例一般不应超过40%,不及格的也应严格控制,掌握好标准。

4.10月31日前,各指导老师应将批改完成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登分造册后录入学校成绩管理系统,并将学生成绩登记表交到教务办;同时,要按照2%比例从今年学生所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中推选出优秀作品,在认真指导学生修改后,将电子稿发到__邮箱。

5.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审定表可到校园网或__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法政学院网站通知公告栏中下载。

6.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工作的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结题截止时间:2015年9月30日。

(2)结题要求:

①认真填写《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鉴定审批书》(见附件3)。

②结题时须提交注明:“百校联百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__师范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成果字样的总结册和调查报告(不少于8000字),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参照附件4。

③各个学院学工办应对审批书及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意见。

(3)审批程序和办法

①在9月30日前,项目负责人应将《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鉴定结题审批书》、总结册和调查报告各一式2份送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26幢教学楼二楼西头,联系电话:82298619),同时须将调查报告及审批书电子稿(注明招标项目名称和负责人姓名)发送至信箱。

②10月31日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专家组根据相关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鉴定,并举行结题答辩会,通知另发。

③评审成绩为优秀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题;合格的项目,作为一般项目结题;不合格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根据评审专家的整改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修改,15日内重新提交结题成果和结题审批书进行再审,如获通过则作为一般项目结题,如仍未通过的,则予以撤项。

④获得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在10日内报销所立项目的额定经费,报销票据及规格要求参照学校财务处相关规定执行;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2

政治思想性是决议文稿质量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是文稿内部素质的首要问题,也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审核文稿的政治思想性,首先是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能否正确。要求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正确,对一切期刊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出版事业的性质、任务决议的。其次是文稿的思想性的强弱、社会意义的大小。文稿的思想性越强,对人民,对读者就更有益。学术稿件有不少与政治关系并不亲密,但也常常触及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要审核文稿能否契合宪法、契合各种法律法令、契合各种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同时还要留意避免泄密。假如不认真把关,也会形成严重的政治损失。至于学术文章中政治意义、理论准绳比拟严重的课题,也有一个政治倾向好不好、是不是契合党性要求的问题。审稿时必需有苏醒的头脑,不能漫不经心。

2.正确判别稿件的科学价值,协助作者做好学术性学问性方面的废品检验工作这样的检验能够分红两个层次来停止

首先要看分明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开展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什么意义。

假如文章的整体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再看看部分能否有点什么新东西。判别文章有无新意,主要是看它比他人提供了什么新东西。对传统观念提出异议能够是新意,言他人所未言也能够是新意。但要扫除以学术面目呈现的不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东西。例如蒙昧的迷信、伪造的理论、歪曲的形象,以及那些荒谬不经的东西。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经常用到的办法主要是比拟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遇到难以判别的文章,假如把标题接近的文章找来比照着看一看,就不会一点想法也没有了,比拟得越多,发言权越大,假如再把有关的学术讨论综述,动态报导,有关的重要论著拿来比照一下,以至请作者谈谈本人的自得之笔是什么,并用它与本人的想法作一比拟,那么,就有可能构成比拟有把握的判别。

当发现文章的新意之后,要认真剖析它立论的根据能否充足,审核文稿所引正面及背面论据能否精确、全面,而不允许歪曲、割裂、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否则,就会成为用伪论据或强加于人的论点来立论。审核文稿能否得出了较之前人、别人更新、更多的论据、资料,或者能否对旧论据提出了更新、更精辟的阐述,对旧资料作了新的校正、补充。总之,是要审核文稿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奉献。审核文稿能否提出了前人、别人未提出过的创见,并且有理有据。这是从创新性来审核文稿、是高要求,但并非苛求。

判别文章的立论根据能否充足,最好的办法是解剖法和查证法。解剖法就是把文章的逻辑体系(特别是文章中大大小小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与资料的关系、对论据,观念的归结与转述同作者驳论论点的关系等等)合成开来,理理分明,然后看看它能否有破绽。

查证法就是查对一下论点的原始资料与理论根据(包括资料来源、引文也处等)能否精确。查证法能够帮作者纠正过失,并从中检验文章的重要观念在论据和论证上有否失误、疏漏。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3

安监局“讲看齐、见行动”专题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的认识。“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深入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抓手,是加快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美好安徽、抓牢抓实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正值年终岁尾,各项工作处于收官阶段,全局干部职工要以此次学习讨论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安监工作特点,统筹抓好当前工作任务。一是持续深入开展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大整治活动;二是全力细致做好迎接省各项督查检查和年度考核工作;三是认真研究做好对县市区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市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年度考核工作;四是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五是科学务实地谋划好明年的各项工作。

要深刻把握“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围绕党的中心大局,牢牢树立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聚焦主题主线,拓展“青”字号品牌领域,更好的服务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发挥共青团生力军作用,推动“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审计局“讲看齐、见行动”专题推进会上的讲话稿:

围绕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和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必须做到“四个坚决”:

一是坚决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习深、研究透、落实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鼓励干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实现创新型“四个宿州”扎实工作。

二是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就是命令,命令就必须无条件照办,办就要办好思想,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决完成党中央下达各项决策部署任务。坚持结合审计工作抓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持续推进开展“审计理念创新年”、“审计技术创新年”、“审计管理创新年”、“审计队伍建设创新年”、“审计制度创新年”五大活动,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调转促”创新发展的审计新机制、新理念。发挥审计服务功能,做好三个“区分”:一是区分主观故意违纪违规,还是过失犯错;二是区分政策法规不完善,还是故意违规;三是区分是改革探索引发的失误,还是以权谋私。不断加大中央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保障房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度,在重大决策、重要任务、重点项目及时跟进、主动作为上尽职尽责,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市、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坚决强化看齐意识确保行动自觉。始终坚持必须看齐、自觉看齐、时刻看齐、始终看齐意识,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言语上、行动上都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和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要求,争当“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4

讲看齐见行动第二次交流材料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六中全会后,学院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学院党委、纪委、各教职工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4月23日和4月7日,各党支部召开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通读和交流讨论等方式集中学习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两部党内法规,学院党委委员结合党员领导干部六个一活动,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学习讨论,带头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党委书记黄永维同志在参加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会议时谈到,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和《条例》,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 1980年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制定的,对于当时恢复和健全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肃党的纪律、促进党的团结,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说,这两个《准则》是姊妹篇,之前的依然有效。新《准则》是针对这些年来党内出现的问题、现象制定的,不是笼统的规定,对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讲得非常具体、明确、到位,既有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有对普通党员的要求,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黄永维要求人事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和《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今后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黄永维还谈到,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最高法院党组的部署,学院牵头组织全国法院有关人员对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法治论述进行整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系列丛书。目前,《法治中国学习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已经出版,《法治中国学习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第二版)》已修订完成,《江泽民法治思想研究》已编辑出版,《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正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之中,《习仲勋法治思想研究》已经召开评审会,即将出版。《毛泽东法治思想研究》、《胡锦涛法治思想研究》、《董必武法治思想研究》、《彭真法治思想研究》、《江华法治思想研究》、《马锡五法治思想研究》等也在紧锣密鼓的积极推进中,即将陆续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必将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党委委员曹士兵同志在参加科研部党支部会议时发言说,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严格遵守《准则》和《条例》,要将《准则》和《条例》的各项规定切实落实到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中。《准则》内容丰富,从十二个方面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是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纲领性文件。这些规定饱含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我们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遵守《准则》和《条例》的前提首先要学习好,学懂吃透《准则》、《条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才能贯彻好、落实好。要将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院的科研工作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论文评选、案例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牢牢把握话语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委委员冯文利同志在参加办公室党支部会议时说,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审议通过《准则》和《条例》,标志着党的建设新实践的开启,我们每个党员都要原原本本地学、逐条逐句地学、反反复复地学。要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首要任务,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把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作为党委委员,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做学习、遵守《党章》和《准则》、《条例》等党规的模范。冯文利对支部成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切实加深对《准则》和《条例》重要意义和基本精神的理解认识。二是要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表率。三是要严格按照《准则》和《条例》要求推动落实相关整改工作,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和实际行动中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党员身份和党员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用《准则》和《条例》规范言行、指导工作。

党委委员李晓民同志在参加总务部党支部会议时说,《准则》提出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要求和十二个方面重点任务,《条例》明确了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监督主体、内容、对象、方式等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入脑入心,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准则》和《条例》的要求上来。李晓民要求支部成员一要将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好,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和精神,对存在的问题要剖析到位,工作思路要清晰;支部会还要形式多样,进一步抓好。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党员个人的修养。第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遵照党章,完成好本职工作,坚守理想信念,体现出自身价值,提升政治修养;第二是提升工作能力,在新形势下,要适应各种高科技新技术的要求,要有危机意识,使自己的能力匹配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补齐短板,追求优异。三要加强作风纪律,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作风,对纪律对法律要有敬畏心,坚守道德底线,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吕坤良同志在参加党委办公室党支部会议时发言说,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对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则》和《条例》的出台,是六中全会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准则》和《条例》的侧重点不同,《准则》从正面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条例》从负面约束我们不能做什么。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很抓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通过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党员干部要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忠诚是自律、是自我约束,要对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到心中有党、在党言党,要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干净是他律,要尊章守纪,恪守廉洁和道德底线,还要注意细节,在工作程序上也要干净;担当是律他,要能担事,不能不做为,中央的决策、最高法院党组的部署和学院党委的决定要坚决执行,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拿出解决办法,不要轻易将矛盾上交,不能只当二传手。吕坤良还对纪检干部提出了明确职责、坚持原则、履职尽责、遵章守纪的要求。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院党员干部表示,《准则》和《条例》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从政治上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出原则性要求,又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为我们每个人规范自己的言行、开展工作提供了方向和依据。我们要将《准则》、《条例》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院实际,按照最高法院党组的部署要求,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学习全会精神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法官学习培训计划中,使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法官培训事业的新发展。

讲看齐见行动第二次交流材料 4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准则》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改进党的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准则》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紧扣廉洁自律、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突出关键少数,强调自律,重在立德,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誓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突出政党特色、党纪特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强调他律,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二是能够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深入开展。《规定》提出的八项严格禁止性要求,细化了党员领导干部在经济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政策界限,充实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警惕性和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廉洁自律;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的针对性,提高巡视、专项检查、考察考核、信访举报、社会监督等监督方式的效果。

三是体现了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新修订颁布《规定》,在党内早打招呼,早提醒,允许《规定》后三十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同时对犯有这些违纪行为的同志也是一种改过自新和挽救。

讲看齐见行动第二次交流材料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重在立德、重在立规的高标准,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上线和纪律底线,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等治党管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和纪律要求并制度化、常态化。作为负有监督职责的审计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坚持上线,不逾下线,做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先行者、示范者,保持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重点在履行职责、审计权力、个人感情和廉洁自律方面要做到四点;

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监督者的审计机关,站在反腐倡廉第一线,一方面要要牢固树立崇高革命理想信念,忠诚党的审计事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切实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反腐倡廉的利剑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正人先正己。只有审计机关自身廉政建设是过硬的、经得起考验,才能有资格、有底气去检查和督促别人,才能通过审计监督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从审,审计结果才能真实准确,审计执法才以客观公正,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只有以加强审计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来增强审计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履行好职责。

以落实条例、准则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审计干部要以新修订的条例和准则作为审计执法的根本保障,把审计的监督权、查处权关进制度之笼,让一切审计活动都要在法律法规和职责范围内进行,确保客观公正地行使审计职权。第一慎用权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手中都掌握有一定的权力。但我们始终记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审计干部的权力越大,身上责任愈重,人民寄予的期望也就越高,只有把权力正确运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中去,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审计干部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势必损害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第二是坚持依法、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绘制审计立项、审计检查和监督等权力运行流程,明确行使权力的主体、条件、运行步骤、完成时限、监督措施等,提高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水平。第三要以设置依法执法执纪为起点,以公开为手段,以事项透明、流程透明、责任透明为分解动作,实行阳光审计,让权力在公开、公正、按既定的程序运行,是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5

一、中央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和地方党委,都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将双重管理单位的领导干部职务区别主管、协管,列入管理干部职务名称表。

二、在干部管理上实行双重管理,以中央各有关部门为主的,中央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的职责是:

1.党政领导班子的配备、调整,党委换届时,审批党委会候选人及党的关系不在地方和跨省区的单位党委会选举结果;

2.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3.干部考察、考核、任免、调动、交流、出国审批、工资待遇、行政奖惩、干部档案管理;

4.政治审查;

5.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干部岗位职务培训和各类业务培训;

6.退(离)休工作和老干部管理;

7.后备干部选拔培养;

8.干部队伍的管理。

地方党委协助中央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管理干部的职责是:

1.对党政领导班子的配备、调整提出建议,审批党的关系在地方的党委会换届选举结果;

2.协助做好党政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工作;

3.协助做好干部考察、考核和政治审查工作;

4.协助做好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和业务培训;

5.推荐优秀干部,协助做好干部交流工作;

6.协助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

7.协助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

三、在干部管理上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的,地方党委的职责是:

1.党政领导班子的配备、调整,党委换届时,审批党委会候选人及选举结果;

2.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3.干部的考察、考核、任免、调动、交流、出国审批、工资待遇、奖惩、干部档案管理;

4.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培训;

5.政治审查;

6.退(离)休工作和老干部管理;

7.后备干部选拔培养;

8.干部队伍的管理。

中央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协助地方党委管理干部的职责是:

1.对党政领导班子的配备、调整提出建议;

2.协助做好党政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工作;

3.协助做好干部考察、考核和政治审查工作;

4.指导和规划本系统干部岗位职务培训和各类业务培训,并会同地方党委安排落实;

5.推荐优秀干部,协助做好干部交流工作;

6.协助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四、主管协管双方可从实际情况出发,经协商后,将某些干部管理工作委托对方办理。

五、主管协管双方要做好干部考察、考核工作。调整配备领导班子考察干部时,主管方要事先邀请协管方参加,协管方要积极配合,一般不要重复考察。考察干部协管方没有参加的,主管方在考察后应向协管方通报情况。

六、凡任免调动干部,主管方须事先征求协管方意见。征求意见要正式行文,并附干部任免呈报表,属于提拔任用的应附考察材料。一般情况下,协管方应在接到征求意见函后一个月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不复的,可视为没有意见。

换届时,主管方应提前两个月发函征求协管方意见。

为了减少工作环节,征求和答复意见时,中央各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只对省(区、市)党委或省(区)辖市党委,省(区、市)党委和省(区)辖市党委只对中央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具体工作分别由中央有关部委干部、人事司(局)和地方党委组织部(或由地方党委授权的部门)负责。

干部任免后,主管方要将任免通知及时抄送协管方。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6

为提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市局决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结对子"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对象

1、当年军转干部、新招录民警;

2、先进典型、模范民警;

3、表现突出、可塑性强的年轻民警;

4、业务能力强、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民警;

5、年龄较大、体弱多病的民警;

6、家庭困难、生活负担比较重的民警;

7、心态不稳定、工作劲头不足的民警;

8、自我要求不够严,"社交圈"相对复杂,有违纪违规苗头的民警;

9、受纪律处分的民警;

10、其他需要关心关注的民警。

二、"结对子"办法

"结对子"采取"师带徒"、"好搭档"、"互助组"、"帮扶团"等形势。"结对子"意见由民警所在科、所、队、室提出,报上级政工部门审核,由各单位党委(总支)研究后确定。具体程序为:

1、各科、所、队、室根据本单位实际确定"结对子"对象,向上级政工部门报送《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登记表》(一式3份),提出"结对子"的建议意见;

2、各单位政工部门对所属单位呈报的 "结对子"意见进行审核把关,并提出包联领导班子成员建议意见,汇总后报单位领导审阅;

3、各单位召开党委(总支)会议,研究确定"结对子"对象和措施,明确包联领导班子成员;

4、各单位政工部门将《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登记表》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后下发各科、所、队、室执行,并建立"结对子"档案。

三、工作措施

1、一人一档。各单位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档案内容包含《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登记表》、民警基本情况登记表、民警家庭情况登记表、"结对子"工作措施记录、谈心谈话记录、家访慰问记录、心理分析记录、工作成效记录等内容。

2、一人一策。针对"结对子"对象个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结对措施,体现不同的工作侧重点。新招录民警和军转干部主要侧重公安业务能力提升;先进典型和表现突出民警主要侧重提升目标、提升能力、提升业绩;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和家庭困难民警主要侧重关心关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民警主要侧重跟踪管理、心理辅导、整改提高。

3、一周一谈。各科、所、队、室领导或"结对人"要坚持每周与"结对子"对象谈心谈话,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日常困难,缓解心理压力,鼓舞工作干劲。

4、一月一报。各科、所、队、室每月底要向上级政工部门以表格形式报告"结对子"工作情况、成效和下步措施。

5、一季一查。各单位政工部门每季度对"结对子"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落实相关措施。检查情况要做好记载。

6、一年一结。各单位政工部门每年度要对"结对子"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向市局政治部报送工作情况。对成效明显、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纳入年度表彰范围。对"结对子"成效不明显的,要调整工作措施。对需要解除"结对子"的,由各科、所、队、室报上级政工部门审批后解除。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下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结对子"方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于"抓两头、带中间".开展"结对子"活动是"抓两头"的具体措施。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项目抓落实,抓出成效。政工干部要切实履责,明确工作重点,要树立项目意识,增强计划性,努力打造精品案例。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7

1.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学校事业发展、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出发,按照当前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继续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措施和办法,使这一工作有利于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科改革和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结构合理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2.学校党委和行政要加强对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家有关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方针、政策,讨论决定学校贯彻实施的措施和办法,把握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正确政策导向和思想政治方向。学校各级党组织应认真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行政部门共同做好对拟评聘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考核,并将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实际表现和取得的成绩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重要条件。

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要严格掌握思想政治条件。对于那些思想政治表现、教书育人好,又红又专的教师要优先评聘。对于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职业道德差,不能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予评聘,已经聘任的,应进行教育帮助;对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要取消其教师任职资格,并调离教师岗位。

3.各地高教行政部门、有关部委及高等学校,要根据首次评聘工作的情况,重新组建教师职务评聘组织。教师职务评审组织成员应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风正派,教书育人成绩优良,办事公道,学术造诣深,群众信得过的学者、专家担任。人员组成要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级评审组织成员应在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产生,并注意增加中青年高级职务人员的比例。德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师职务评聘组织应予单设。

4.各地高教行政部门、有关部委及高等学校在评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时,要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继续采用评审与考核结合的办法,既要评审教师的学术水平,更要考核教师任现职期间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要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要根据学科特点,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在教师职务评审和考核中,忽视对思想政治表现、教学工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要求的问题。各级评审组织一定要严格掌握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不得以任何理由,扩大评审范围,降低评审条件。评审的教授、副教授应报上级人事(职改)部门备案。

5.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执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时,应该区分类型和层次,制订相应的各级教师职务任职条件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要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的正确发展。理工科院校要鼓励教师参加生产实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农林院校要强调教师为我国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农林科技成果服务;师范院校要强调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示范性,教书育人和教学教法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学教法方面);医学院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医疗卫生实践;而文科的教师要看能否坚持学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专科院校应重在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技术应用上。国家教委将组织一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试点,以便制订出更为合理,符合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学校特点的规定。

6.高等学校要认真做好教师职务的考核工作。学校的教师考核工作应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工作实绩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评聘、晋职的重要依据,考核成绩优良者才能晋职。对教师的考核应依据他们的不同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不同任务而有所侧重。考核的政策,要促进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要有利于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促进优秀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特别是上基础课、公共课,要有利于本、专科生教学。要加强和改进对教师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的考核工作。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如公共课、基础性课教师),应着重考核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在教学改革、教学法研究方面的成绩;对以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除也须考核教学成绩外,着重考核其科研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及其在学术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主要承担科学技术推广任务的教师,应着重考核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建立和管理好考绩 档案。要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表现与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全面、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此外,对青年教师还应把近年来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8.高等学校应在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职务数额内评聘教师职务。因自然减员、人员调动、解聘等出现岗位空缺时,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补缺聘任。由于事业发展及破格评聘优秀中青年拨尖人才等原因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增设教师职务岗位及因此所需的增资指标,须由学校主管部门报省、部级人事(职改)部门批准。

9.要加强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宏观管理。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做好所属学校的定任务、定规模、定编制等基础工作。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抓好教师职务岗位的设置工作,要根据学校学科工作需要设置和调整教师职务岗位。在此基础上国家教委和学校主管部门要逐步采用控制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等办法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宏观管理。

10.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要有利于今后5至10年内解决高级职务教师年龄老化和新老教师交替问题。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注意把评聘教师职务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校急需的又红又专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上。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解决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职务晋升及年龄在40岁以下教师晋升教授、35岁以下教师晋升副教授的问题,其所需的职务岗位数额由各地区、各部门专项下达,增资指标报人事部核认。同时也要注意解决1982年以来毕业的符合任职条件的青年教师晋升讲师的问题。

11.国家教委成立优秀中青年拨尖人才高级职务特别评审组织,对因职务岗位数额及增资指标等原因所限不能得到评聘的国内外争夺的优异人才,可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报送国家教委特别评审其任职资格,所需职务岗位数额和增资指标由国家教委会同人事部安排,学校可及时聘任他们担任高级职务工作。

12.高等学校经批准,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地进行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和职务聘任分开的试点工作,并且,目前只限于在职人员的副教授这一层次上进行。任职资格不与工资挂钩,对获得任职资格,因职务岗位数额限制而不能受聘相应职务的教师,要鼓励他们到校内外其他岗位任职。

高等学校评聘分开的试点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征得国家教委同意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人事(职改)部门批准;评审数量和评审结果报人事(职改)部门审核批准。学校主管部门应将实行评聘分开试点的学校和评审副教授任职资格而不聘任副教授职务的教师数量报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备案。

13.高等学校教师应认真执行国务院有关离退休的规定,已达到离退休年龄的教师,应办理离退休手续。除个别确因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延缓办理离退休手续的高级职务教师外,不再评聘教师职务。按照中央文件的有关精神,考虑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专业的教师队伍已出现的青黄不接状况,当前对那些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有真才实学、身体条件尚能工作的教师,应根据需要,经过批准,适当延长其离退休年限,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简单从事。

14.高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研究和总结首次评聘工作中的聘任工作经验和办法,认真抓好教师职务的聘任工作,并不断加以完善。要坚持德才兼备、择优聘任的原则,努力改变目前存在的某些忽视聘任工作的倾向。学校可以试行缓聘、低聘、解聘教师,教师也可受聘和不应聘。凡取得任职资格后应聘的教师的职务工资,一律从聘任的下月起,分别按有关工资的规定和标准计发。教师聘任期届满,经聘任双方协商,可以续聘或延长聘任期限。聘任双方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止聘任关系。解聘或中止聘任一方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聘期届满,经考核不合格未被聘任的,其因晋升职务增加的工资至少下调一级。

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德才兼备的教师。

15.高等学校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授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职改领导小组审核,国家教委批准。高等学校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授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经国家教委同意后,由各省市、各部委职改领导小组批准。

国家教委将对已有教授或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校行使权利的情况进行检查。少数地方、部门未按规定已下放了一些学校的评审权,须由学校主管部门向国家教委做出说明,以便审核。经检查和审核不能保证评审质量的,国家教委有权暂停其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8

一、加强学习教育,夯实预防职务犯罪思想基础

严格执行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把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学习的重要内容,促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廉政准则》等,增强审计干部遵守的自觉性,促进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扎实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围绕“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市审计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重点抓好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把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纳入日常的干部教育管理和培训中,与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思想灌输和启发教育相结合、正面提醒和反面警示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载体相结合,实现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加强对审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行政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念之害,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3.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审计署党组《关于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文明和谐、聚心凝力的和谐团结氛围。重点开展“四个一活动”:组织一次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或观看警示教育片,以案说法,以案明纪;推荐精读一本理论和廉政读物,参加市纪委监察局廉政征文比赛,组织大家交流心得、畅谈感受;丰富一批廉政文化宣传阵地,在本局网站开辟廉政建设专栏,每周发送廉政格言,做到常学习、常提醒;分别召开一次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和兼职廉政监督员座谈会,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

二、加强作风制度建设,提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

着眼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各种预防手段,从根本上建设和遏制职务犯罪,切实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1.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与审计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形成“一岗双责”的工作格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涉及重要决策、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组决策程序。严格执行党委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执行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严格执行廉政谈话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建立健全廉政档案制度;实行“一案双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追究制度。

2.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制度。按照《市政风行风监督员聘任和管理办法》,完善审计行风监督员工作制度,推动审计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建立审计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和效能建设情况反馈制度,把效能建设要求体现在审计执法检查、各类考核评比、文明单位创建等各个环节。对已的内部防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效能监察。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确保审计权力行使全过程留痕、电子监察全项目覆盖,促进审计权力既能高效运行又能正确行使。

3.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作风建设融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各项规定,督促审计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政治环境。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坚决纠正脱离群众、“庸懒散、骄娇暮”的不良风气,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切实增强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严格履行审计职责,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1.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建立局党组牵头,局纪检组负责具体工作协调,监察室负责督促检查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负责预防职务犯罪日常工作,纪检组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9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3001107

一、引言

考察中国审计历史之发展,自西周至明清时期,负责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能一直存在,但均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审计在唐宋时期的钱粮仓库管理中虽曾行之,但并未形成制度规范延续下来。及至明清时期,监察与审计合一,采取的均为事后审计。然至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均厉行审计制度,不仅重视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事后审计,同时也推行了事前审计制度,即“于收支事实未经成立之前加以审核”[1]。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在成立审计机关后不久就对外债实施了事前审计。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事前审计制度最为完善,审计机关不仅审核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还核签收入命令和支付命令。同时审计机关还向很多机关派驻事前审计人员专门负责记账凭证的核签。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在法制建设、机构组织建设和方式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对维护当时的财政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之严密完备程度“为当时同样推行该制度的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望尘莫及”[2]。

尽管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极富特色,但大都是在《中国审计史》和《中国审计史稿》等审计通史类的著作中提及,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鄢定友[3]就民国事前审计的制度演变、组织机构和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考证。夏寒[4-5]探讨了民国事前审计制度的发展路径、制度环境、动因和利弊。任何制度实践的背后均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撑,笔者在查阅民国著作和档案的过程中发现,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事前审计有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他们不仅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事前审计思想,同时还对事前审计本身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本文旨在对民国先辈们的事前审计思想来源和特色展开论述,以期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二、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及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西周至明清时期,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能一直存在,虽偶见事前审计,但均以事后审计为主。明清时期的监察与审计合一,采取的均为事后审计。然至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中央审计处成立,同年制定的《暂行审查国债用途办法》规定:政府募集内外公债,应由财政部将公债合同及其章程报告给审计处。公债用途应由财政部制定,连同分配数目先期报处。政府所有用款如制定由国债项下开支者,财政部应先期将发款命令连同领款凭单送处稽核后由处签字。未经审计处签字之发款命令,国库不得支付现款。此种审核预算、核签支付命令的做法就是事前审计,这是首次制定事前审计的规章制度。

民国初年推行的外债事前审计制度,究其制度思想,与中国古代审计并没有明显的渊源,更多地可能是受西方审计制度思想的影响。近代独立的政府审计制度早在19世纪初在法国已经出现,满清王朝在1905年预备立宪时已有成立审计院的设想。至辛亥革命之前,西方多国和日本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审计机关和相关制度,其中有些国家就有专行审核预算、核签支付命令的事前审计制度。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审计处,时任审计处总办的王?Z芳在拟定的《呈总理代呈总统批示暂行审计规则》中指出:日本明治初年曾采用事前监督的制度,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也采用事前审计制度[6]。黄凤铨[2]在《我国现行事前审计制度》(1934年)中指出事前审计制度在西方各国已经“类多行之”。指出事前审计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审核预算,如英国财政部对于常费每三个月预计其必要额,临时费每季一二次预计其概算数,请求审计长官审定后,由审计长官通知银行,始能由国库账上支付事务官。二是核签支付命令,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行之。如意大利每次付款需由主管部长署名,附具凭证书类,将支付书送审计院审查,如无超越预算暨违背法规之处,签字登记后送交财政部金库局。如批驳,则附具理由书返还该部长。如该部长有疑议,提交国会解决。但审计院仍得无条件拒绝经国会内阁决定而为申请保留之登记事项。三是由财政部设会计检察专员,专任各部及所属各机关之事前监督职务,此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行之。民国其他学者也多次指出中国审计制度思想源头在西方,蒋明祺指出:“尝考政府审计制度之发展,盖先有事后审核,而后增设事前审核,又后补充稽察;……系采行十八年外国顾问甘末尔氏建议稽察与事前审计及事后审计三分鼎立之主张”[7]。许祖烈指出:“我国主计制度,本脱胎于美国,而审计制度,参照英国”[8]。1912年北洋政府初建审计处时,审计处职员59人中留学归国的达到了19人[6]。审计机关中众多海归人员想必也会增进国人对他国审计制度思想的了解和借鉴。

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并未只停留在简单借鉴阶段,而是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公布的《审计院组织法》规定审计院直属南京国民政府,设二厅二处。第一厅负责事前审计,监督预算的执行。第二厅负责事后审计,审核决算。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布的《审计法》规定事前审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债,同时包含了核签国库的支付命令、审查支付法案和月份支付预算书。民国二十年(1931年)审计机关改隶监察院,称审计部,下设三厅,第一厅掌理政府所属全国之事前审计事务,第二厅掌理其事后审计事务,第三厅掌理其稽察事务。第一厅除了负责核定政府所属全国各机关之收入命令和支付命令,还增加了审核收入命令的条款。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审计法》修订公布,全文分为总则、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四个部分,是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的一部审计法,有关事前审计的条款达六条。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分配预算的审核与纠正,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支付书与收支凭证之核签及核签时限和拒签条件,第三十四条则规定了记账凭证之就地核签。该法有关事前审计的对象十分明确,在审核、签批、拒批和检查方面也有具体办法,这些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9]。

除《审计法》外,《审计法实施细则》、《暂行国家普通岁入预算事前监督办法》、《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统一处理办法》和《中央各机关暨所属统一会计制度》均涉及事前审计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讲,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在借鉴西方审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不仅政府审计机关内部有专门的分工,与事前审计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进一步健全。审计机关逐步对政府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开展了全面的事前审核,其严密完备程度远胜过同时期推行事前审计的其他国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审计特色。

三、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的特色

当国家政治或经济政策产生问题而无妥善解决办法时,就会有各种思想产生[10]。从历史的逻辑发展关系来看,思想往往是制度之前因。民国事前审计思想有些是在制度中直接有所体现,更多的则需要从当时众多专家和学者有关事前审计的各种论述和评价中获悉,分析研究事前审计制度背后思想的特色,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原因。

(一)必要性论证充分

事前审计制度由最初的建立到后来发展至严密完备,与专家和学者对民国必须厉行事前审计的充分论证不无关系。

北京政府审计院第二任总办王?Z芳在《呈总理代呈总统批示暂行审计规则》中指出:“当前财政异常困难,国税收入还不够偿还外债,政府繁杂,经费支出异常庞杂,其中浮滥开支在所难免,所以事后固然应该查核账册,事前更应该监督支出用途。荷兰、意大利、比利时采用此制度均为事前防范滥支经费”[6]。

财政审计专家杨汝梅十分了解北洋政府的财政情况[11],其多次指出:“正值军费浮滥、财源枯竭、国民不堪负担之时期,自宜兼行事前监督以救财政上之危机”[12]。“事前监督之目的在严防开支浮滥,且以促成财政之统一”[12]。“武功告成,建设开始,收束军队,实为亟务,若不施行事前监督,以促财政之统一,则凡百措施莫由实现”[12]。黄凤铨指出:“苟非采用事前监督,从事监督债务之支出,以免滥支,而昭信用。则财政无从整理,国民负担无已,决非实行计政之本意”。“况我国以前,军阀把持财政,侵吞公款之恶习已深,往往有收入之机关,则自收自支,漫无限制,无收入之机关,则负债累累,朝不保夕。他如预算外之滥支,更屡见不鲜,苟能行事前监督,则一切不当支出,皆能杜防于未然”[2]。王培?{指出民国政府财源枯竭,债台高筑,政府支出主要依赖公债以资周转,一些大型建设项目举债更巨。因此,外债“尤赖采用事前审计制度,监督债务之支出,以免浮滥,而昭信用”。如果仅有事后审计,各机关的浮冒开支审查结束时才能发现,想要给予严重处分时,往往“时过境迁,当事人已经远遁他方,逍遥法外,结果恒为悬案,于事无补”[13]。陶元琳认为:“事前审计足以防患于未然,其效用当较既往之事后审计远为显著”[1]。时任监察院院长的蔡元培也是力推事前审计制度者之一,其指出:“国民政府自审计院成立以来,已于审计法中兼采事前审计监督之制,实施后不无效益。兹因现行监察院组织法第十三条,未将事前监督权明白规定,特提出修正条文,敬候公决。并提议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此种设想”[14]。

时人之所以主张实行事前审计制度,并非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现成的制度,而是对民国时期的财政状况有深刻认识。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抑或广州的护法军政府和国民政府,财政都十分困难,全靠外债、国内公债和华侨界的捐款度日[15]。在这种境况下,仅仅依靠事后审计难以防止浮滥之支,社会动荡又让事后审计难以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事前审计在经济活动未发生之前即可行使否决权,体现出一种立即生效的绝对制裁,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从上述论述可知,民国的专家和学者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事后审计的缺陷和事前审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论证了实施事前审计制度的必要性,为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收入和支出并重

近代西方各国的事前审计制度大都只关注财政支出部分,要求国库在拨付款项的时候必须经过审计机关严格审核签字后方可以付款,以防滥用。陶元琳则认为:“国家岁入之合法与否,对于人民之关系,比较岁出部分,远为重大。且官吏舞弊之机会,在岁入部分,尤为可能。故行使审计职权之着眼点,应注意于收入部分之审查”[1]。即相较于财政支出的事前审计,对于百姓来讲,政府收入的合理合法性的事前审核更为重要。因为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各自为政,地方官员为牟私利,往往私开税源,逼迫百姓交各种杂税,百姓苦不堪言。这一点从审计机关抽查各县财政的情况可以看出:“据本部各省审计处抽查县财务报告,各县近年虽已成立总预算,但不入预算之收支,为数极巨,且相沿已久,视为当然。各县摊派名称虽各不相同,而任意索诸民则一。或由县府统筹,或由乡镇保甲自派,或由驻军强迫征集,其数值恒超总预算原额若干倍,人民痛苦盖可以想见。预算制度亦同虚设,若无法令严予静止”[16]。

《审计法》(1938年)对收入加强了审核,其第三十一条规定:各机关收入凭证应连同其他证件送驻公库或驻在各机关之审计人员核签,非经核签之不得收付款项。蒋明祺提出了对收入进行事前审核的具体方式:“财政主管机关,关系岁入之一切法令章则,可先行送由审计机关,就能否适应国民经济能力等项,详予查询,而副署之,非经过副署,不得执行”。“财政主管机关可按照法定预算之范围,按期对各收入机关,填印收入总命令,送由审计机关核签,以具足法定核签之形式。各收入机关据以印发各种征纳通知,俟征纳后,连同原收入总命令,送解公库机关列收;乃按期造送收入计算书类,由审计机关核定,以达成依法核定之内容”[7]。

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将政府收入也纳入审核的范围,显然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审计机关对政府收入的合理合法性严加审核,制止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随意征税行为,切实维护了百姓的利益。时人对此颇为自得,陶元琳指出:“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审计部核定政府所属全国各机关之收入命令及支付命令,故吾国显系采用严密之事前审计制度”[1]。杨汝梅则指出:“现在世界各国施行之事前审计监督者,汝意大利、比利时以及美国均只限于岁出之事前审计。惟英国之岁入事务管理厅接到收入官吏报告时,须通知审计长官备案,英格兰银行收到支行送款时亦需要通知审计长官备案,略带事前审计之性质而已。今审计部依监察院组织法第十三条之规定审核收入命令是吾国审计之特色”[12]。

(三)实质和形式并重

近代一些国家的审计工作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为时人所诟病。陶元琳曾指出:“有若干国家,行使审计职权,仅偏重于是否合乎法令之形式的审核,至其收支之内容,有无浪费,是否适当等实质问题,则未遑过问”[1]。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有实质和形式并重的特色。

据审计部的《审计部公报》和《中国的事前审计制度》以及王培?{的《中国事前审计制度》可知,审计机关在核签支付书时主要审查:该支付命令是否以预算案或支出法案为依据;支付款额与预算案或支出法案是否相符;具有证明作用的文件与支付命令内容是否相符;支付命令通知书内的支付金额、机关名称、年度、月份、用途和款项等是否准确无误;财政部负责人是否在支付命令通知书内签名或盖章。

拒签支付书和收支凭证的条件有:支付书和收支凭证与预算或其他有关审计法令不符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应拒签之;各机关违背审计法令之规定,其情节重大者,得拒签支付书;显然不当之支出,虽未超越预算者,亦得事前拒签其支付书。这里提及的拒签条件,第一条和第二前两条主要是对形式上审核时发现的问题加以拒签,而第三条提及的拒签预算以内的显然不当之支出,表明了事前审计不仅注重合乎法令等形式上的审核,对于支出的实质内容也给予同样的关注。

在审核事前收入时,蒋明祺[7]指出:一是审核岁入之征收是否确实,有无违背法规者。二是审核征收官吏之资格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渎职行为。三是审核岁入之征收是否能适应国民经济能力。第三条也是表明审核事前收入时,除了形式上的审核之外,对于税收是否超出普通百姓实际负荷的实质内容也给予了关注。

杨汝梅比较世界各国审计制度的优劣后认为:“德国审计注重事实,对于非经济制度,即使不违反法令也加以批驳。中国审计制度应采取德国审计的精神应该是最好的”[12]。由此可见,在实施理念上,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实质和形式并重是当时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四)效率和效果并重

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在财政款项流动过程中增加了一道门槛,有延缓行政执行之疑,“于一般用钱的官吏与用专款的事业机关,太不方便”[17]。为了使事前审计制度不延误行政效能,《审计法》(1938年)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对于支付书或收支凭证核签与否,应从速决定,除有不得已事由之外,自收受之日起不得逾3日。从南京审计学院收藏的一份民国时期的支付书来看,在审计部长林云陔印章的两侧,左列注明时间为中华民国三七年七月一日,右列注明时间为中华民国三七年七月二日[18]。这两个时间一个是审计部收到支付书的时间,另一个则为审核完毕的时间,该支付书的核签在两日之内完成,体现了从速核签的特点,也说明了事前审计注重效果的同时也关注效率问题。

除了严格限定核签支付书的时间之外,事前审计机关若出现拒签情况会详细告知拒签原因,以帮助受审机关迅速改正。《审计法实行细则》(1938年)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依《审计法》之规定拒绝核签支付书时,应发拒签事由之通知书,分别送达签发机关及领款机关或领款人派驻各机关之审计人员,为拒签收支凭证。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事前审计的效率,减少被审计机关送审途中的奔波,杨汝梅建议:“由审计部派出审计员驻各支出机关核对单据及事前审查各事务单据。之前往返送达手续大半可以省略。则每月款项之发给当比较迅速。此法仿美国制度而略有变通。美国分驻各部之审计员以前列在财政部官制内,现在属于会计院。此计划之驻外审计员由审计部之事前审查司派出。……现在审计院之核签支付命令以各机关之预算案及支出法案为根据,所有各种单据凭证往返送达,不免稽延时日,在各机关及财政部均不免厌其繁难。将所有单据凭证及事前审查之一切手续移归驻在机关之审计人员办理,就办理程序上论之可为便捷”[12]。蒋明祺则指出:“如审计机关能普遍派员驻在各收入机关,则可以进而审核其征纳通知、略如核签公库支票之例”[7]。审计机关向一些被审计机关派驻事前审计人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审计资料往返的时间,加快了事前审计的进程和速度。就地驻审方式的实施,在注重审计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有关事前审计局限性的思考

任何政治或经济制度的推行均有其特殊的制度环境,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前审计制度也不例外,当时的专家和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

(一)开展事前审计需有必要的前提

王?Z芳在《呈总理审计处采用事前监督文》中提出:“事前监督之利,在于防患于未然,款不虚耗。事后监督之利,在于惩创既往,人有戒心。究之,采用事前监督之制,未尝不籍事后监督,实行事后监督之制,未尝尽费事前监督。二者相依,如车之有辅”[6]。北洋政府审计院外籍顾问宝道则指出:“事前审计制度诚为良善制度,但其施行必有两要素,甲为政府当有合法预算施行以为其财政之基础,乙为政府须有国库之统一,以利便预算之手续”[19]。王培?{也指出事前审计监督要达到其制度审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需要一些必要前提:一是国家预算必须如期编制。二是全国金库统一,避免有些单位自收自支。三是金库出纳在审计机关的监督下依法执行职权。四是设立地方审计机关,分任各地审计监督工作,克服监督财政严于中央而宽于地方的现象,避免审计监督失去公平[13]。

上述论述表明,事前审计制度与预算制度、公库制度、事后审计制度和审计自身的组织机构设置等密切相关。民国审计实务界对于事前审计制度必须和诸多相关制度相辅相成有深刻认识,因而审计机关积极主动参与预算和公库等制度推行。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因计政不全,预算常常不能按期编成。其中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预算均未编制,给事前审计造成困难。对此,审计部屡次呈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编制完整的预算,后政府成立主计处负责编制国家预算,此后数年国家预算逐步完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家岁入岁出总概算书也开始执行。这些虽然是主计部门的主要成果,而“事前审计制度有以促成之,实为最大之原因”[2]。

另外,审计部事前审计厅在签发支付书时发现,财政部所发支付命令有直字、坐字和拨字三种。除直字支付命令确系先经过审计院审核再行拨发款外,坐字和拨字支付命令,“名为事前监督,实际上是事后补签,有时政府为支出方便起见,其直字支付书,亦有在收支行为发生后再行送签者”[20],这大有违背事前审计之宗旨。故审计部“会呈准国民政府,会同财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及主计处,订立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同意处理办法颁布实施,以促成国库之统一”[1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公库法》实施,审计机关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计部的三厅分别负责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工作。这一时期机关的收支款项,在事实未发生之前,由国家核定预算,作为收支的标准。在收入和支出时,由事前审计审核其是否符合预算和相关法案,并核对单据。而后由事后审计检查账簿及关于收支的一切文件账表。同时稽察可以随时随地对人对事检查各机关一切之财经活动。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三者各负其责,同时相互联系,相互制衡,可以了解国家财政财务状况之动态与静态[21]。负责事前审计之第一厅审核之支付预算书、岁入预算分配表、岁出预算分配表、借款书报核联等之登记数及签发各机关支付命令之金额,按期造表送第二厅、第三厅核对,作为事后审计和稽察之根据。以上足见当时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工作相辅相成。

(二)事前审计在权责上的弊端

尽管民国专家和学者多主张实行严格的事前审计制度,但对事前审计本身的局限性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主张事前审计制度应该随着时势变通。

王?Z芳指出事前监督有妨碍行政机关的活动和减轻行政责任两个弊端,认为需在法规中妥善规定事前审计的方法,并多设些例外的规定,以便为行政机关的活动留出余地。他建议酌情采用英国、比利时和日本三国的办法,各行政官厅支出款项必先编制支付概算,事前由审计机关进行检查。如果审计机关认为支出不当,可以通知国库停止支付。事关紧急,来不及列入支付概算或行政上自行负责认为必须支出者不在此列[6]。即如果审计院拒绝签字,而行政长官认为非支出不可的,也可以依据政治上的理由,自行负责支出。这样一方面不耽误行政上的事务,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审计机关的责任。杨汝梅也指出:“国家所属各机关一切行政非财莫举,若事前监督过于严密则行政各部事事悉受拘束,将来有敷衍塞责不敢尽其能力之憾”[12]。

(三)划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的缺点

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当时审计机关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三厅的做法也提出了一些看法。蒋明祺指出:“审计机关三分制的五个缺点:机构重复、劳逸悬殊、手续繁杂、程序分割、运用滞疑”[7]。杨汝梅指出:“对于同一机关之财政收支,将其事前事后之书表文件及一切凭证单据分为两处审查,彼此不相接洽,审计院早已感觉其不便。……对于同一事实,一则仅查其原因,一则仅查其结果,彼此不相接洽,窒疑甚多”[12]。马寅初也指出:“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三种方式,有两种缺点,一是易于推诿,二是易于重复”[17]。

正因为认识到事前审计固有的局限性,杨汝梅指出:“审计机关监督财政之方法原分为兼行事前监督,及专行事后监督之两种。一在于防弊于未然,款不虚耗;一在于惩创既往,人有戒心。究采何法,宜则以政治上之事实为准,随时势而有变通之余地,不必为学理所拘束也”[12]。即任何一项政治制度的选择没有唯一的标准,也并非绝对合理,而是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权衡利弊,根据时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五、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审时度势,由思想及制度,自成特色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量的制度思想被引入中国。面对国内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财政紊乱和债台高筑的局面,国外对财政支出进行事前审核的事前审计的做法被引入中国。在此基础上,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事前审计著书立说,对其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从而从组织机构、具体职能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推动了事前审计制度的建立,并从法律层面加以确立,使事前审计制度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事前审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专家和学者针对收入和支出的事前审计、审计实质和形式、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推动事前审计形成了收入和支出并重、实质和形式并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特色,并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严密完备的事前审计机构和实施办法。较之同时期推行事前审计制度的其他国家而言,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之严密完备程度无人能及。在厉行事前审计的同时,时人对该制度仍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认为事前审计制度必须和诸多相关制度相辅相成,认为事前审计本身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和减轻行政责任等局限性,从而指出了事前审计制度应随着时势变化而变通,这种客观反思精神也十分难得。

(二)事前审计确有实效

从具体的实践来看,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对维持国家财政的有效运转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北洋政府时期审计院规定所有提取外债的款项凭单,必须由外债室室长进行事前审计签字方为有效,并由财政部在政府公报上公布。在上述规定下,“征之以往成绩,惟外债支出之签字和事后审查颇收效果”[22]。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审计部核签支付文件53673件,各机关送审的支付计算书总额为107682万元,其中核签103507万元,拒签率为3.9%,其中因不合法或不合手续剔除的金额为853万元[6]。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时候,事前审计的作用更为突出。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重庆审计处核签国家部分拨款书2111件,支付书5209件,上述两项中,因为不合预算法案等原因,审计拒签1159件,金额达9.7亿元[23]。上述数据均可说明事前审计在财政支出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事前审计参与制衡,审计机关权威性增强

思想政治审核意见篇10

政治思想性是决议文稿质量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是文稿内部素质的首要问题,也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审核文稿的政治思想性,首先是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能否正确。要求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正确,对一切期刊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出版事业的性质、任务决议的。其次是文稿的思想性的强弱、社会意义的大小。文稿的思想性越强,对人民,对读者就更有益。学术稿件有不少与政治关系并不亲密,但也常常触及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要审核文稿能否契合宪法、契合各种法律法令、契合各种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同时还要留意避免泄密。假如不认真把关,也会形成严重的政治损失。至于学术文章中政治意义、理论准绳比拟严重的课题,也有一个政治倾向好不好、是不是契合党性要求的问题。审稿时必需有苏醒的头脑,不能漫不经心。

2.研讨文章的构造能否合理、文字能否精练,协助作者抓住“文眼”,鲜明地突出稿子的精髓所在

要对文稿从各个不同方面去停止检查。所谓各个不同方面包括正面、背面、前面、后面以及各种不同的侧面。只要全方位综合地去审读文稿,才可能防止片面性,对文稿得出全面的、实质的认识。只要在对文稿这种认识的根底上,才干做出正确的审定、判别、挑选。采用剖析法,在审读文稿时边读边解剖、边剖析。要作纵的解剖、剖析。也要作横的解剖、剖析。

(1)剖析文稿的主题:主题的意义,主题的适时性,主题表达能否充沛透彻。

(2)剖析文稿的论点:论点能否明白,论点的科学性,论点与论点之间的关联性,论点能否具有创新性。

(3)剖析文稿的论据:论据的牢靠性如何,论据的充沛性如何,诸论据是互补的还是矛盾的。论据能否新。

(4)剖析文稿的构造:构造能否严谨,能否具有层次递进性,构造能否契合内容要求。

(5)剖析文稿的表现办法:文稿的表现办法能否与内容相谐和,表达内容能否充沛,表现办法能否与读者的要求相顺应。

3.正确判别稿件的科学价值,协助作者做好学术性学问性方面的废品检验工作

这样的检验能够分红两个层次来停止:

首先要看分明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开展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什么意义。

假如文章的整体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再看看部分能否有点什么新东西。判别文章有无新意,主要是看它比他人提供了什么新东西。对传统观念提出异议能够是新意,言他人所未言也能够是新意。但要扫除以学术面目呈现的不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东西。例如蒙昧的迷信、伪造的理论、歪曲的形象,以及那些荒谬不经的东西。

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经常用到的办法主要是比拟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遇到难以判别的文章,假如把标题接近的文章找来比照着看一看,就不会一点想法也没有了,比拟得越多,发言权越大,假如再把有关的学术讨论综述,动态报导,有关的重要论著拿来比照一下,以至请作者谈谈本人的自得之笔是什么,并用它与本人的想法作一比拟,那么,就有可能构成比拟有把握的判别。

当发现文章的新意之后,要认真剖析它立论的根据能否充足,审核文稿所引正面及背面论据能否精确、全面,而不允许歪曲、割裂、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否则,就会成为用伪论据或强加于人的论点来立论。审核文稿能否得出了较之前人、别人更新、更多的论据、资料,或者能否对旧论据提出了更新、更精辟的阐述,对旧资料作了新的校正、补充。总之,是要审核文稿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奉献。审核文稿能否提出了前人、别人未提出过的创见,并且有理有据。这是从创新性来审核文稿、是高要求,但并非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