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30 17:55:26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1

对国务院作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决策,笔者作为桂林市民的一分子,获悉该消息后万分兴奋。然兴奋之余,却对桂林旅游如何改革的问题陷入沉思。因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比较多。

笔者认为桂林旅游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1.旅游模式单一,互动活动较少,以至于一些游客发出这样的感叹:“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地方一通拍照,回去被问啥也不知道!”当然不只是桂林旅游存在同样的问题,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2.旅游企业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而缺少大型有自主品牌的旅游企业。笔者在桂林黄页搜索发现在旅游观光这一栏目下有308家旅行社,可见其数目繁多,让游客不知如何选择。3.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非法拉客、宰客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桂林旅游业的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亟须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有桂林特色的旅游业:首先,创新旅游模式,增加互动环节。1.依托桂林的山水资源,旅游过程中穿插有桂林特色的旅游赛事和体育赛事,比如抛绣球、对山歌、划竹排、打门球等比赛,让游客参与其中;2.举办大型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自驾游活动,让游客自主安排旅游日程,满足他们自主旅游的愿望;3.让游客参与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并可以举办制作大赛,并设置奖品或奖金,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竞技性;4.建设夏令营基地,邀请国内外的中小学参加,集宣传、娱乐、学习于一身。其次,政府支持、引导旅行社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几家大型的旅游企业,支持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办分店或点。对于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可以鼓励他们在主要的国外游客来源地设置分店或点,让游客在选择旅游企业时放心,不用担心受骗上当。最后,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监管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木子鱼)

打造世界级个性化旅游名城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后不久就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突显了国家对桂林的高度重视。我认为我们应抓住这个试验,把桂林综合改革成世界级、个性化的国际旅游名城。

首先,要定位高远。“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明确显示:这是一个国家战略,层次高而地位重,是国家为引领世界旅游而进行的旅游综合改革的城市区域试验。它不应是一地一景的改造,也不仅是旅游要素的提升,而应是产业协调、城乡一体,以旅游为主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应登高望远,立足世界水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超前而全面地谋划,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科学、长远而高标准地制定规划,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积极争取全方位的扶助支持,寻求深层次、宽领域的国内外协同合作,扎实而有序地探索推进,确保建成的桂林旅游试验区能引领世界旅游潮流。

第二,要突出特色。桂林试验区要确定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领域。根据桂林优美自然风光、深厚文化积淀、浓郁民俗风情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基础,以低碳型旅游作为桂林的特色和核心,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低碳型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地。因为低碳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型旅游则是今后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可按照低碳理念规划旅游发展,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倡导旅游行为。按照低碳要求疏解、改造、提升老城区,规划、建设、经营新城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推进低碳技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培育绿色旅游工业,打造品牌商务会展,建设宜居养生环境。在低碳型旅游的建设中,探索并形成以旅游为基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桂林风格、桂林机制、桂林标准和桂林模式。

第三,要推进有力。机不可失,时不待我。应尽快成立以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都参加的桂林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委员会,强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在思想理念上要新。要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区的改革,善待在创新工作中失误的同志,在全市形成“不怕失误,只怕耽误”的氛围。在工作方法上要活。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关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及发展生态、环保、低碳经济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发展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快速推进试验区相关的技术开发、项目建设及推广营销等。还可以通过低碳型旅游区域的建设和低碳旅游行为的倡导、推广,争取世界发达国家或一些国际组织的低碳交易项目或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在落实措施上要实,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真抓实干,鼓实劲、出实招、见实效,以实绩论英雄。同时,积极宣传、发动、鼓劲,形成全市全民参与的氛围和热潮。在追求目标上要优。不管是哪个方面、哪项具体工作,都争取精益求精,出“世界级、个性化”的精品。总之,通过狠抓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把桂林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及生态环境推向崭新的、世界级的高度。(沈秋林)

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行动步骤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既需要中央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一共识和高度重视,把它当作头等大事,需要全市共同奋斗,形成建设合力。而且等不得,拖不起,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第一步:筹划成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办事机构。筹划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办事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协调制度,协调解决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围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个目标,树立全局意识,提出本部门支持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层层落实的推进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检查督促政策、任务的贯彻落实,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建议桂林市人民政府聘请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作为建设的咨询顾问,为总体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提供咨询和建议。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第二步:开展重大问题调研。尽快组建由市委、市政府研究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国内外、区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综合研究团队,围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领域改革和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咨询论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和意见,进而为制定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及行动计划,为争取自治 区、国家政策和项目等配套支持奠定基础。

第三步:尽快编制上报国务院的实施方案。在综合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编制上报《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争取国务院、自治区出台支持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决定》等配套文件。同时,加强与自治区和国家相关部门跟踪对接,积极主动努力争取自治区和国务院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第四步:营造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提升宣传力度,设立试验区的官方网站,积极推行整体联动宣传,加强与中央有关媒体、国内知名媒体、国际和海外知名媒体合作,搞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通过互联网平台,邀请社会各界的群众、网友、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各类媒体,为试验区建言献策。

第五步:高起点编制试验区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先行地区试验区经验,用较短时间编制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规划要突出体现高水平、国际性、示范性、综合性、操作性。将其定位为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中之重,纳入广西“十二五规划”。以试验区建设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同时编制试验区建设推进计划。围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将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签订责任状,定人限时完成,严格绩效考核。市及各县区、有关部门要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重大改革创新任务。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六步:分步实施,先期试点。围绕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领域的改革,用1―2年左右时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2―3个县区对应实施l项改革,进行先期专项改革试点。在加强协调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试点县区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全面推广铺开。

第七步:立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议把推进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改革试验内容与国家有关部门行政法规有矛盾的,允许先行试验。国家法律或行政规章没有规定的,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或自治区政府拟定法规,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管理条例,从法律层面推进试验区建设。(小了,王小)

依托区域优势发掘桂林的人文旅游资源

张艺谋在编导奥运开幕式的很久之前就已经帮咱桂林编导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印象・刘三姐”,这剧目堪称唯美宏大、气势非凡,而且达到了预期的商业收益――靠什么?难道就靠这一条漓江?

云南是喀斯特地貌,贵州也是喀斯特地貌,并且人家的著名景点也不是差的,例如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黄果树大瀑布等景点都不比咱差,这是事实。但老谋子就偏选我们桂林,为什么?因为他嗅到了、捕捉到了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所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但凡有了青山绿水却少了人物,就缺少了天地灵动之气;但凡有了人物却没了故事,就缺少了那份神秘感和吸引力――这就是人文的力量。桂林,还有多少个待字闺中的刘三姐还没被世人发现?一个?两个?十个抑或千百个?还有多少个世外桃源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去了解、去身临其境地感受?我想,大桂林有许多可以发掘、可以宣传、可以充分调动起来的人文旅游元素!

就说临桂县吧,她乃状元之乡,文武皆全,既有民国时期代总统李宗仁、风云人物白崇禧,也出现过清代状元世家陈氏一族;再到游桂林非去不可的阳朔县,这里既有游人如织、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西街,又有书画一绝、震烁古今的徐悲鸿大师故居;再说到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入选CCTV“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的兴安,这里既有规模宏大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又有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人工古运河之一的灵渠;还有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灵川县、全州县、灌阳县……无一不各具自身的特色。

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激发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数千件石刻和壁书,另外,漫长而独特的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城,众多的爱国作家、艺术家汇集在这里,谱写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每一个桂林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中外游客认识和欣赏到桂林的旖旎风光、了解到桂林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素养,使得更多的人来桂林旅游参观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桂林所蕴含着的那沁人心脾的人文气息。

旅游业是可以拉动内需、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大行业,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又必然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连锁反应的作用是巨大而显而易见的。打个比方说,早几年国足外籍教练米卢先生率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地闯进了世界杯,人家米卢先生心情一好就想给自己找一地方去度度假散散心,听说咱桂林不错就来了,不光来了,他还二话不说就在这帮咱买了套房子――这就是连锁带动效应。桂林人应把握好时代的契机,不断创新思维,把“旅游人文桂林”的认识更加全面地融入到桂林的人文山水之中,树立起“和谐自然,和谐社会,人文旅游”的新型旅游理念,与此同时,更多有实力的社会名流、各界人士必定会更加看好桂林这片丰饶的发展热土、亦会因整个桂林的人文山水深入人心而慕名前来,搞开发和投资,迁宜居而置业。倘如此,可以预见,桂林的环境优势会更为显现!(李彦文)

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桂林北线快速BRT

桂林有湘桂粤黔四省会等距中心的地理优势,是连通珠江三角洲与川渝、大西北的重要支点和中继站。

正在建设中的贵广高速铁路和湘桂铁路复线使桂林即将成为桂林一贵阳(昆明)、重庆(兰州)、广州(厦门)、南宁(东盟)、衡阳(长沙、武汉)等六个方向的枢纽。虽然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在规模上是国内前30名航空大港,但是随着国家继续加大对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仍将是中外游客进入桂林的主要交通工具。

目前桂林原有的城市主干道市中山中路一中山北路一北辰路一始发站(高速铁路交汇站)一桂黄公路,这条桂林的城市主动脉由于以前的设计路面狭窄,节点多、堵车严重、沿途路边老建筑有碍观瞻,远远不能适应由始发站(高速铁路交汇站)快速进入桂林市中心的需要。因此建设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桂林北线快速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使之与桂林高速铁路建设相匹配,也是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基础建设的迫切需要。

桂林北线快速BRT,我们可以借鉴厦门城市快速BRT经验,那是城内高空快速BRT,桂林北线滨江快速BRT是建设成为高架桥的形式还是地面全封闭形式?可以由专业设计公司进行论证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高架桥的高度,在高架桥和漓江之间用相应高度的树木加以合适的掩饰,就如同BRT在树林中穿行一样。

快速BRT可由桂林始发站-高架桥-南洲大桥-虞山桥-解放桥广场(终点)来回循环运行。桂林北快速BRT的优势有:

1 大大缩短由桂林始发站(高铁交汇站)到市中心的速度,估计时间不用6分钟,可以大大提高中外游客由高铁站进桂林市中心的速度,也可以提高桂林市中心到高铁站的速度,充分体现“桂林速度”。

2 这条快速BRT也是一条标准的漓江风景线,沿途可以欣赏漓江中的南洲岛、泗洲湾、蚂蟥洲、伏龙洲,还可以欣赏叠彩滨江新区、虞山、东镇门古城墙(木龙湖宋城景区)、伏波山,同时可以欣赏南洲大桥、虞山桥、解放桥,日夜景色各不相同。

3 是中外游客由高铁站进入桂林的第一印象。

4 可以借势整体搬迁六狮洲、下关村、大河村等桂林北漓江边的老村,提高城市整体品位。(谭家忠)

让旅客进一步了解桂林文化

桂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像甑皮岩石器时代的制作、兴安灵渠的水利建筑、独秀峰隋代颜延之手迹、万寿巷的舍利塔、桂海碑林的摩崖石刻、靖江王府的藩王府文化、象鼻山的太平天国纪念馆、八路军办事处,2000多年古代先贤留下的诗歌文章以及近年兴起的阳朔渔火节、资源河灯歌节、龙胜红衣节、恭城月柿节,还有桂林米粉、灵川狗肉、荔浦扣肉、马蹄糕、粉利糍粑、“桂林三宝”等等桂林名特产品。笔者认为,桂林的文化旅游已逐渐形成与自然景观并贺齐驱的旅游热点局面和发展趋向。

桂林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不只拥有“甲天下”的风光,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惜,长期以来,桂林的旅游都是以山水观光旅游为主导,致使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被人们忽视。有识之士指出,相对滞后的旅游,导致桂林在世界性的文化旅游大潮来临时丧失主动。因此,桂林旅游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桂林历史文化,将自然风光融入更多的文化性、历史性元素,使旅游活动更有卖点和生命力。

如何进一步探究桂林文化旅游内涵?笔者以为不妨从多角度、多层次提炼、研讨和开发,例如利用歌仙刘三姐的号召力,把壮族的饰品、苗族的蜡染、瑶族的建筑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将着重点放在旅游项目设计和市场开拓上。唯有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在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获取较佳的实用价值和操作价值。(老妞)

重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到桂林来的游客临走前都想买点特色纪念品,可买什么好呢?桂林的旅游纪念品并不少,如玉石雕、竹木雕、金银饰品、美术陶瓷、山水画,可这些东西其他地区也有啊。在人们心中,南阳是中国玉雕之乡,所产玉雕不仅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曲阳石雕早就享有盛名,它创造了灿烂的中国石雕文化,在西汉时就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湖南省衡阳县石市乡竹木雕工艺源远流长,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名楼古刹”。至于金银饰品、美术陶瓷、山水画等,其他地区早就享有盛名了。相比之下,桂林的这些旅游纪念品就逊色得多了。

特色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它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产品不仅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还要具有代表性、知名度,让游客觉得它有很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因为游客带走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缩影,一个与当地文化艺术进行交流的中介。

因此,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重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笔者认为,桂林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应立足于历史文化,结合“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独特景观,可以组织人员精心设计,也可向社会征集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案,好中选优,真正筛选出能代表桂林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有品位的旅游纪念品。

值得一提的是,搞好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大幅度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因为旅游是由“行、游、住、食、购、娱”六大相关要素组成的,“购”又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并以纪念品作为首选。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旅游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美国、瑞士及中国的香港,旅游纪念品收入可达整个旅游行业收入的60%左右,在当前大力发展桂林旅游经济的形势下,特色旅游纪念品无疑会成为促进桂林旅游经济增长的一支生力军,对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庆文)

我的两点建议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2

推进庭审的规范化 永福县检察院公诉科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结合该院办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拟定了全面提升公诉干警出庭公诉水平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庭审的规范化进程。

提高干警保密意识 永福县检察院针对保密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组织保密人员和各部门内勤开展保密知识专题学习,切实提高干警保密意识,着力提升网络管理水平。

知识培训讲座促规范 永福县检察院举行“一月一讲”知识培训讲座,助力该院岗位练兵活动。今年以来,该院每月邀请一位专家学者授课,以提高干警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促进干警规范司法行为。

给教育系统讲廉政 永福县检察院检察长结合近期发生在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教育教育干部职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慎始、慎微、慎独、慎欲”。

开展交心谈话活动 永福县检察院近日出台了《交心谈话制度》。该院政工、纪检部门每周一对5至8名干警进行约谈,从思想上、政治上助力干警提高认识。

深入检务督察活动 永福县检察院近日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百案析查”活动。该院梳理查找办案证据把关不严、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

坚持检察长实行接访 永福县检察院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完善和创新控申接待工作机制,设立院领导接访窗口,坚持检察长实行接访、化访一体式服务,实现了涉检“零上访”目标。

开展司法改革专题讲座 永福县检察院日前邀请大学法学院教授为该院干警作了主题为“应依法而治还是超法而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政法逻辑”的专题讲座。讲课人结合证据要求干警进行了交流。

官方微信倾听意见 永福县检察院近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卡、开通微信微博平台等渠道,倾听外部意见,及时发现自身问题。

签订保密承诺书 桂林市检察院组织干警签订保密承诺书。该院党组成员、中层干部及干警均被要求在承诺书上签字。承诺书要求干警履行保密义务,不违规记录、存储、复制国家秘密信息,不擅自发表涉及未公开工作内容的宣传报道,离岗时自愿接受脱密期审查。

走访人大代表 桂林市检察院近日开展走访人大代表活动。该院领导带队深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进代表家门等形式,走访了165名省市县人大代表,面对面向代表汇报该院上半年检察工作情况,认真倾听代表意见,接受代表询问。

加强人大代表联络 桂林市检察院向来自该市近日开通了专门用于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联系沟通的微信、短信平台,并在网站设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平台,以方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面及时地监督和支持检察工作。

推进全院档案工作 桂林市检察院今年以来坚持以规范化推进全院档案工作,对全院干警加强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及档案安全保密的教育,严格执行档案查阅审批登记手续,要求把档案安全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的每个环节。

开展专项预防活动 日前,桂林市检察院预防部门干警深入该市各县农机局开展农机构置补贴职务犯罪预防教育警示培训,通报了近年来全国农机系统发生的职务犯罪情况,并作了题为“增强廉政意识、杜绝职务犯罪”的报告。

推行案件风险告知制度 桂林市检察院推出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风险告知制度,告知书具体罗列了申请抗诉不一定进入抗诉程序、进入抗诉程序不必然导致改判等15项内容,让申诉人了解民事行政案件申诉的法律规定,正确行使各项申诉权利。

开展信息写作培训 桂林市检察院日前开展检察信息写作培训工作,一是邀请专家为该院各科室信息骨干和年轻干警作检察信息写作专题讲座;二是到兄弟院学习检察信息写作的优秀做法。通过培训学习,为该院更好地开展信息宣传工作奠定了基础。

开展案件大排查 桂林市检察院近日对该院所有案件进行了深入排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对排查出有问题的案件实行领导挂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

依法保障律师执业 桂林市检察院日前出台了《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实施办法》,明确《案件信息公开责任划分细则》,构建严格规范公正司法的长效机制。

完善网上预约机制 桂林市检察院进一步完善了律师阅卷预约机制,开通了查询、预约电话平台,安排专人对电话预约事项给予办理、回复,同时组织召开办案阅卷座谈会,就律师接待阅卷工作方式和流程进行讨论。

开展“检务督察月”活动 桂林市检察院开展“检务督察月”活动。此次督察主要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围绕司法办案、车辆使用管理、工作纪律、会风会纪、办案场所安全、同步录音录像、扣押款物等进行督查。

定期发送检察动态 桂林市检察院注重加强对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与干警家属签订《家庭助廉协议书》,建立干警家属廉内助微信群,定期向其发送检察动态、党风廉政、预防职务犯罪等内容的消息。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复合型导游人才 培养模式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导游人才的要求

1.关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发〔2009〕4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桂林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要全面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利用桂林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具有全国示范意义,能在旅游业各个方面都有突破。经过多年的旅游发展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桂林在资源导向型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养生康体旅游、生态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等多元的、复合型旅游模式转变。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指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发展,按照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纲要》已获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标志着桂林将成为首个国家建设的市级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导游人才的要求。

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服务品质和信誉。国际旅游胜地的规划中提出了重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工程,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文明导游员的评选活动。导游是旅游的门面,导游服务是整个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核心与纽带,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工作。因而,要配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导游人员和导游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桂林市接待游客量逐年增长,每年都位居全国前十位,因而导游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上旅游发展的步伐,还必须在新的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导游人才队伍。导游人员要适应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能根据旅游产品的变化相应地调整服务的标准。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规划中提到了要加快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打造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浪漫婚典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以体育旅游、体验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婚礼旅游、医疗旅游、养生康体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主导的新的旅游业态。配合这些旅游产品的导游服务人才将应运而生。过去对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观光旅游,而新的旅游业态需要新型的导游,新型的导游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能适应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需要,要使导游人才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培养多元化导游人才是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任务之一。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内涵

1.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1]第一层意思的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面、举一反三的知识运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语言文化及沟通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综合交融、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第二层意思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倾向于人才的全面的素质,素质全面是指学生应当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2]智力因素如专业知识或逻辑思考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推理力、思考力、洞察力、内省力、创造力,知识、经验、技能等。非智力因素如情商和逆境商,情商包括工作的热情、与人共事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逆境商包括了信念、自信心、意志力、容挫力、乐观性和遇到问题和逆境的处理能力、控制能力等。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复合,高技术与高智商、高情感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3]是会认知、会做事、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形成各种知识和素质的融合,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出综合的作用。

2.复合型导游人才。

导游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游客的旅游期间,导游要负责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导游在工作过程中既是游客的政策宣传员、财务统计员、安全保卫员,又是游客的语言沟通员、生活服务员、游览组织员,工作范围广泛,任务繁重,头绪纷繁。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就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导游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应是无所不通,工、农、商、学行行得懂,应是博学的杂家。导游应该具有良好的情商,具有爱与人打交道的性格,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导游应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应付突发事件,能很好地面对挫折,身心健康,遵守纪律,精通业务,善于学习。一个优秀的导游本身就是复合型人才,通晓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将多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运用新的思维方法、综合能力,将经验转化为新的为工作服务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创新。总之,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重整合的导游人才,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人文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4]

3.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

导游人员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从业人员的主要部分,是桂林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也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传播者和展示者。导游的素质关系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是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提升桂林旅游形象的内在需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体现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综合性、突破性和示范性,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导游也应在全国导游中起到示范作用,能实现传统导游服务方式的突破,因而要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最新旅游业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多元的、开放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将桂林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享受世界级休闲度假服务。以“打造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和浪漫婚典旅游系列旅游产品”为目标,建设各个系列的旅游项目,形成旅游新业态。适应桂林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产品的导游,除了应具备复合型导游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创新意识,要懂得本地旅游特色,适应本地旅游发展。具体而言,导游人员既应有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得桂林的旅游文化,又要有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的知识,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符合国际化接待要求,并能根据客人需要突出导游服务和接待的个性和吸引力。因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导游人才培养必须在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方面下工夫。

三、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手段等。以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方面构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框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产品密切结合。

目前,国内的团队旅游让很多游客都觉得疲惫和缺乏新意,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自助游而不需要导游。导游是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更新、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变化,以及旅游者对深度旅游和旅游真实性的渴盼,使导游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危机。借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契机,应对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更好地迎合大众旅游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实现导游服务和导游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对导游人才的培养要根据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培养出服务型、协调型、创新型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创新导游人才的培养,除了注意传统导游人才培养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外,还应该与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浪漫婚典旅游等旅游产品结合,了解这些旅游产品的内涵,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的导游知识框架进行设计,学生在传统导游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旅游产品方向,并在这些旅游产品的知识提供的框架中完善自我的专业知识体系。

2.构建合理的复合型导游的课程群。

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死板单一,学生对旅游行业和本地最新的旅游动态缺乏了解,理论课与实践课泾渭分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导游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一个方向,课程基本缺乏导游专业的体系性,比较零散,学生学的课程虽然很多,但是无法真正做到知识的复合;课程的设置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视学生的创造性,几乎用同一模式培养人才。总之,以往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实现复合型导游的培养目标。我们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构建出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的课程群,改革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导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不可轻视,要克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的现象,融合教学,形成课堂模拟、校园模拟、跟团见习、旅行社带团等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适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复合型导游课程群应包括:导游基础理论、导游基本技能、导游素质、导游个性化课程四大部分。导游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学科的前沿动态、旅游政策、导游基础知识的基本框架等;导游基本技能课程包括导游带团的常规操作流程、导游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应变能力、导游技能创新能力等;导游素质课程包括旅游审美知识、旅游文化知识、旅游心理学知识、旅游职业道德等方面;导游个性化课程主要是学生自主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选择的课程,如倾向于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婚典旅游等设计的相关课程。

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在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克服教学方法的刻板不灵活,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将多种学习思维方法进行融合。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国内被很多教育者重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行为活动或经验中构建起来的,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以过程为中心,强调对过程的反思,构建知识,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和认知,使知识经验内化于个体之中。[5]建构主义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会话等过程完成学习。导游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出意义构建的情景,并把导游服务的模拟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地重复教师讲授的内容。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非常适用于导游课程的教学,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提高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方式,学生学习思维可分为“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6]“海绵式”的学习思维如同海绵吸水,主要是学生吸收知识,教师传授知识,通过知识储备打下专业学习的基础。吸收得越多,知识掌握得就越多,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就越高。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愿动脑筋,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如同在沙砾里找金子,学生努力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基本特点是互动,在交互学习中进行互动,通过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淘金式”的学习思维方式更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对学习的需求,但由于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主动性,在短时间内知识获取量不大。因而对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对两种学习的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

4.加强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与监控。

为了在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好地落实培养计划,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起适当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导游人才培养的评估和监控。通过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可以对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者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学生毕业就业之后,通过社会评价,收集反馈意见,作出评估,对整个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组织市场调研。由学校、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等组成专业建设的指导委员会,对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建设由专兼职导游和教师组成的人才市场调研队伍,把握社会对导游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以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

其次,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所谓的“双指导”是指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外的具有实践经验和对行业最新动态的一线导游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更符合行业和时代的需求,因而可以适当地提高校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权重。另外,旅行社可以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教学督导机构,对导游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实施督导和检查。

再次,构建导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估机制。可采用调查问卷、样本选择等具有专业性的评价操作程序进行。社会评价的主体主要由毕业学生、旅行社组、游客组成。旅行社所评内容应以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毕业学生评价内容应以教学和就业服务水平为主;游客评价的内容以服务技能水平、导游素养、服务态度为主。

四、小结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导游人才是旅游专业人才最基础的部分。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导游队伍,既是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旅游新产品和项目的需要,又是导游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藉桂林旅游发展的机会,对导游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优化导游课程和教学方法,建立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把复合型导游队伍的建设纳入人才战略,加大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2):97-98.

[2]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60-61.

[3]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7):144-147.

[4]张金霞.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137-138.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0.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龙兆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51-02

1952年末,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1954年更名为“广西省第二图书馆”,1980年更为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1953年,在现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当时尚未建人民公园)新建馆舍,任命原广西省第一图书馆馆长唐现之为馆长,龙兆佛为副馆长。由于唐现之未到任,由龙兆佛全面负责和主持工作,因此龙兆佛实际上是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龙兆佛(1902―1975),别号承之,湖南常德人。1924年至1926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系,192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在贺县女子师范讲习所,广西省立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广西省第二中学,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常德隽新私立中学任教。曾创办桂林松坡中学(私立)并任首届校长。1935年任广西省政府咨询。1937年至1944年间,任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馆长。1945年任广西私立松坡中学校长。1948年7月至1949年10月在广西大学任副教授兼松坡中学教员。

除了教育领域,龙兆佛对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也是颇有研究的。他曾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主任,广西省政府图书馆主任兼档案室主任及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馆长等职。1940年,他编著的《档案管理法》一书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龙兆佛1949年11月至1951年2月仍任桂林松坡中学校长及桂林师范学校教员,1951年3月至1953年2月任桂林广西美术专科学校总务主任。1953年3月,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后,任命龙兆佛为该馆副馆长(1953年6月至1957年)。

龙兆佛到南宁任职后,于1956年加入派“广西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成为一般会员。在1957年“反右”时,被错划为“”,受到降级降职处分。1961年宣布被摘掉“”帽子,1979年3月政策落实,其得到,恢复了名誉。

龙兆佛1971年退休,1975年病逝。生前除出版《档案管理法》外,编著了《广西地理沿革简编》,参与编辑了《广西历代农业史料》《广西历代郡县沿革简编》。所发表的文章,目前能找到的仅有《建设研究》1941年9月出版的第六卷所刊《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概况》一文。

龙兆佛在省立南宁图书馆任职期间受到了错误的、沉重的处理,但他在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任馆长时间较长,共7年(1937―1944)。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桂林人口激增,1936年该馆《广西省立第一图书馆章程》公布后,龙兆佛除加强馆内借阅活动外,把原来的“巡回文库”改为“活动文库”,分东、南、西、北、中五路,定期、定员、定线向馆外借阅,从而方便了读者,使日均读者借阅人次由起初100人左右增至400人有余。龙兆佛还明确提出“藏与用的关系并重”,在“用”字上下工夫的借阅方针,推行日开放13小时,全年(包括节假日)全部开放的管理制度(如此长的开馆时间,当时全国图书馆还少有),并辅导各中学和省立图书馆开展借阅活动。1941年,龙兆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避免日寇空袭,又在风景优美、便于隐蔽的七星岩栖霞寺组织建立了栖霞分馆,将移藏在农村和岩洞里的图书取出来置于该分馆,提供借阅服务,读者日均达600余人次。与此同时,桂林图书馆开始办理押金借书和铺保借书,凭借书证每次限借两册,日均外借图书200余册次,年外借72000多册次。为了宣传抗日,该馆还将抗战教育展览室扩充为抗日通俗阅览室,并增加陈列部分抗日通俗书报,这样,一般粗识文字的抗日民众也能来馆阅读了。

龙兆佛在广西省立南宁图书馆任副馆长、全面主持工作期间,工作如何,有何业绩,可惜那个时期的员工至今尚存者已难找到,无从了解。笔者仅从《广西图书馆史料辑略》中找到《广西省第二图书馆1955年度工作总结》《1956年工作计划纲要》《195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等有文字记载的原始材料,从中可窥见一斑。

1955年,广西省第二图书馆图书流通总数为255 737册次,读者210 389人次,经常流通新书约4万余册,平均每本书流通率约6次,发借书证2 726个,发展借书小组304个,建立流通站16个,举办读书报告会6次,读者座谈会3次,图书、图片展览33次,编印资料索引20种,解答读者咨询419次,整理新书8 410种、19 279册,整理旧书8 507种、17 575册。行政方面,扩大了围墙,修理了馆舍并在北宁街建筑了阅览室楼房、平房各一座,在市中心区专设阅览室,大大方便了读者来馆阅读。1956年,龙兆佛提出要简化机构(设采编、保管、阅览、推广四组),加强领导、加强思想改造和业务学习,确定采购图书原则,健全采访方法,改进图书登记工作,编印新书简报,充实阅览室藏书,取消附卡借书制,增加工厂工地和农村流动图书站,加强农村图书室业务辅导,等等。正如195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所显示,半年来该馆加强了阅览工作,在北宁街阅览室开放后,设座位320个,平均每天阅览读者在1 000人次以上,举办了报告会、故事会7次,图书展览14次,新书陈列展出图书3 113册、图片941张,解答读者咨询247件,等等。

从这些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半年工作总结可见,图书馆各项工作是有成绩的,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当然是在文化局的正确领导和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与龙兆佛亲自主持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在桂林图书馆主政时主张“藏用并重,在用字上下工夫”的借阅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上文提到,龙兆佛1940年曾出版了《档案管理法》一书,可惜广西图书馆与桂林图书馆均未收藏、难以评介。1983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龙兆佛与莫凤欣合编的《广西地理沿革简编》,全书约20万字。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沿革和广西各市、县地名沿革为莫凤欣编写,广西各市、县沿革表及广西古今地名索引为龙兆佛编写。沿革表按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四市和邕宁等83个县(市)分别列出从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4个时期各地名的沿革。比如,笔者要找老家兴业县,在六画第239页很快查到“兴业县,唐置,治所在今玉林县”的记述,查检十分便捷。正如广西诗人、历史学家莫乃群(1911―1990)在该书题词所言:“我国历史悠久,地名和行政区域,历代各有沿革,故须借助于地名词典和历史地图才能明了。本书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县分别考查其地名的沿袭或变革加以说明,便于读者阅览,是一本有益的工具书。”

龙兆佛被错划为“”后被降了职,不再主持全馆工作,但其花了不少心血编成《广西各市、县沿革表》,为后人留下了“一本有益的工具书”,功不可没。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6

美丽的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区位交通优越,位居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多年来,新郑市紧紧抓住交通发展这个中心,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交通运输日益繁荣,交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新郑建成通航,目前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全国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共计54个,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及空中交通枢纽。这些年来,新郑市的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面貌明显改观,路网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辐射全市、联结周边省、市的公路网。目前,新郑市已经建成中原一流、全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

2011年12月贾桂芬挂帅新郑交通运输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从此开始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1983年开始参加工作,贾桂芬就一直工作在基层岗位,这一干就是29年。这29年,不管在哪个新的岗位,贾桂芬始终都凭着敢想敢干、敢于担当的精神,凭着扎根基层、真情为民的温情,真正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干部优不优,民心用秤称。凡是知道贾桂芬的人,无不由衷的爱戴和尊敬。贾桂芬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这29年,贾桂芬从事了多个工作岗位,跨越了多个行业和行政部门,先后历任新郑市新村乡妇女主任、龙湖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梨河镇镇长,新郑市人劳局副局长、水利局党委书记、南水北调移民局局长,林业局局长,具茨山管委会主任,到如今新郑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工作有方法,她总结为“三板斧”。

三板斧之一 明理为本

从乡镇到职能部门,面对每一次工作岗位的变换,贾桂芬都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有人问她秘诀是什么,她回答说没什么秘诀,只要坚持向书本学、向同志们学、向工作实践学业务知识,就能做到。

2011年12月,贾桂芬由新郑市林业局调任新郑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面对工作形式和内容陡然转变,截然不同,她迅速开始学习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等有关方面知识、法规,同时带领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摸实情、理思路,从具体实践中找真知。寒天九月,从不畏缩,孜孜不倦,虚心求知。为了尽快融入并适应新郑市交通运输事业未来的发展,其艰难是显而易见,贾桂芬觉得加强学习不是个人的要求,而是现实的一种必然选择。为了把知识学通学透,她常常是深夜攻读,不知疲倦,直到把难题弄懂才会入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贾桂芬便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岗位。

这种勤奋好学的劲头不是此刻一时,而是多年来一贯作风,她每到一处,自身的良好学风都演变成了该部门的浓厚学风,影响和带动了大批有志青年。

三板斧之二 言行合一

“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这是贾桂芬常说的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基层日常管理上,贾桂芬做到了科学安排、精耕细作。她科学组织开展工作,确保各项计划保质争优的完成;对于成本管理,贾桂芬做到“开源节流创效、精打细算当家”。她坚决要求下属部门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杜绝浪费现象;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对办公和招待费严格把关,带动大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贾桂芬常说:“好风气是领导带出来的。”在任何时候,领导都要以身作则,贾桂芬也是这么一直要求自己的,在工作上她坚持民众监督,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搞特殊化,除了参加会议和下乡调研,日常上班从不无故迟到;食堂就餐,她从不搞特殊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事下属们的信任与拥护。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来,贾桂芬以优异的成绩给组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的宏伟工程,其深远意义为世人瞩目。此工程纵贯新郑境39.6公里,对新郑影响可想而知。在担任新郑市南水北调移民局局长期间,为全力配合做好这项事关国家大计的重点工程,打造“世纪工程”、“精品工程”,贾桂芬带领全局工作人员,深入实际,对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一个村庄进行实地摸底调研,为科学规划干渠两侧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依据,为移民安置和干渠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本人也获得“2008年度南水北调工程省级先进个人”荣誉。

在新郑市林业局工作期间,她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林业生态县市”的要求,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2011年3月新郑市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县市”,同年8月份,新郑独特的林业产业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充分肯定。贾桂芬本人也先后获得“河南省绿化奖章”、“郑州市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板斧之三 满怀激情

“不断地确立目标,才有不断的创业激情。”贾桂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1年底调任新郑市交通运输局后,贾桂芬深知“交通的发展是以公路建设的发展为前提的”,于是,她结合新郑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特色及具体实际,响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交通当先行;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必先行”口号。在她的带领下,一幅为民、惠民的交通新蓝图迅速绘就,即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贯通城市、放射组团、连接乡镇、覆盖社区(村)”的“大交通”体系。

目标已经确立,重在狠抓落实。为此,贾桂芬带领局一班子人对各项工程早规划、早安排、早施工,在工程立项、可行性报告和资金等程序上,解放思想,把握尺度,大胆实践,确保新郑市的各项公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将郑新快速通道和107国道拓宽改建工程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大力实施,强力推进。如今,双向8车道的郑新快速通道正如火如荼建设,双向6车道的107国道拓宽改建也已全面启动。这些道路的建成,将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交通保障。

贾桂芬就是这样,敢于挑战,富有远见,传递给别人的永远是一种勇争一流、昂扬向上的力量。

民生民意比天大

作为一个干部,同时也是女人,贾桂芬始终保留着女性的善良和真诚,总是用炙热的心为民服务,总是把民众的愿珍藏心间。

2007年底,正处三九寒天,天气非常寒冷,按照上级的部署要进行全市大范围的移民人口调查登记工作,为了保证移民核定登记准确,贾桂芬克服了水库移民历史久远、资料丢失不全、情况复杂等难点,带领移民干部深入到各个乡镇、各个村组和农户,认真查看历史资料,调查搬迁遗址,走访座谈群众,逐户逐人核实移民身份,坚持做到“不漏登、不错登”,真正摸清实情,把党的惠民资金毫无折扣的发放到群众手中。贾桂芬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女,知道农村、农民的不易,过年了,一定要把补助资金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

在林业局工作期间,她始终把老干部的冷暖放在心间,在2011年,当贾桂芬得知,老林业局家属院年久失修,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却无人过问时,她带领林业局干部职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老干部家属院院落进行重新规划,对下水道进行全面整修,对院落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使老干部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也赢得了老干部们的高度评价。

贾桂芬不仅对老干部关心,对其他干部职工也非常关心,她经常深入职工中间,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多年来,正是凭着对同志的关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贾桂芬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和爱戴,也赢得了同志们给予的“好大姐”的亲切称呼。

敢打敢拼勇改革

2008年12月,郑韩大地,寒风凛冽。

贾桂芬到新郑市林业局上任的第一天,在那间陌生的办公室案头看到局情资料后,贾桂芬才意识到林业局已进入生存和发展的“沼泽地”。 面对林业处于大好发展机遇,而林业局却“人心涣散”的被动局面,她感到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痛楚。痛定思痛后,她认为必须抛开一切顾虑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否则,林业局就没有出路!

于是,领导班子集体“会诊”,进一步解放思想,查摆问题,针对“症结”,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一刀开在“大脑”。局党组组织干部职工掀起一场思想大讨论。贴近新郑市委市政府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精神,抢抓林业发展新机遇;贴近实际,重拾信心,负重奋进,彰显“树”的精神;贴近时代,跳出新郑,在全国先进地区同行业中找标杆,对照先进找差距。

一刀切在“自身”。出台《新郑市林业局机关改革的实施方案》,按照精简、规范、高效的改革原则,精简机构,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出22名同志担任中层,建立了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管理队伍。同时出台《新郑市林业局机关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约束行为。

大刀阔斧地改革给新郑林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巨大活力,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单位也走上了良性、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在贾桂芬任职的三年间,新郑林业各项工作均走在郑州市前列。

清正廉洁作风正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贾桂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坦坦荡荡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不居功、不自傲,一身正派、两袖清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自从她担任领导干部后,就没断过找她办事的人,但无论在乡镇、还是在职能部门,无论是面对干部、群众,还是老同学、老朋友,都能做到不论亲疏、不分贵贱、不讲人情,坚持按规定程序办事。

在新郑市林业局时,有一次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找她,请她帮助承包造林绿化工程,贾桂芬说:“不行!组织纪律有规定,你还是按正常渠道办吧。”在造林绿化工程中,她始终坚持公开招投标,坚持不接受任何一家吃请,不接受任何一家礼品,本地外地一视同仁,大、小单位一般对待,老队伍新队伍一样关心,质量监察一把尺子量到底。公生明,廉生威。在她走过的部门,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与贾桂芬同志交往,需要严谨和忠诚,但一定会感到自信、可靠。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机关后勤;物业管理

机关后勤其内涵表现为运用市场机制,建立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竞争机制,以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其基本特征;其外延表现为通过双向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利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为机关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一种开放式的后勤服务体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场调整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力的变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机关办公楼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需要和怎样引进社会上专业水平更高的服务,管理与服务分离到什么程度,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从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角度,探讨创业大厦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

一、管理模式的确立选择

近年来,各地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政府办公楼(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了大量有益尝试,促进了政府机关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目标的逐步实现。例如上海市管理局按照先分离体制、后转换机制、再整合资源的三步改革方案,安徽省的做法是实行四套班子集中办公,行政办公中心内的部分后勤服务项目交由社会专业化公司提供,机关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的管理开始引进社会服务。各种尝试显然符合“大社会小政府”的总体变革趋势,结合桂林市和我局的实际情况,基于创业大厦物业管理层次的初步设想,创业大厦物业管理模式应选择“自管与托管”相结合的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是富余人员分流的需要。我局目前对机关办公楼(院)的管理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管模式,实质就是房屋管理,是政府自身安排人员对办公楼的日常性运转进行维护,这两年来,虽然对编制数实行了严格控制,尽管如此,如果实行完全托管式管理,仍有一部分人员需要转岗分流,对此,我们可以对富余人员进行再培训,也就是部分项目采取自管模式。

二是党政机关内部管理特性需要。创业大厦是我市行政中心西移临桂新区党政机关新办公楼,其物业形式应当归属于特殊物业,具有保密性、安全性、随机性、时效性、稳定性等特性。在现实中,政府机关办公楼区的物业管理单位承担着政府的后勤保障任务,既要综合利用服务资源,保证政府运行和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要管理好机关的资产,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控制好服务的标准和配置好服务资源,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可以承担的。

三是做强做大后勤经济需要。我局在发展的远景规划上,做强做大后勤经济就应突出集团化战略,打造综合经营优势,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资本运作,通过投资或控股公司,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将企业做强做大;从事多种行业的业务经营,拓展市场,全力打造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抢占对外物业管理托管市场。

后勤服务社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后勤服务可以由社会专业服务组织承担;二是原有的后勤服务单位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成为社会服务业的一部分。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相分离,部门间的工作、核算、产权与收益分配等关系进一步明晰,双方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和结算,后勤服务经营单位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在以机关事务管理局代表业主为监管主体单位,多家社会企业参与的“自管与托管结合”模式是创业大厦物业管理的最佳选择。

二、物业管理整体思路

1、认识与定位

临桂新区是桂林新的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商务中心,临桂新区将成为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必须以政府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提供“人性化管理、全方位保障”的专业化优质服务。桂林市到2020年,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创业大厦集国际化、多功能、环保型于一体的现代政府物业,整体形象应该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项目整体形象定位是:开放、包容、高效。

2、管理目标

创业大厦物业管理的当前任务与目标应着力培养全方位保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将创业大厦打造成社会化物业管理与服务业创新示范工程,树立政府办公物业管理企业化、专业化的成功范例,创造优秀的品牌效应,实现对外托管物业管理业务。

3、工作重点

(1)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前期介入,全面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熟悉设备特性,掌握运行规律;在正式运行后,要确保电梯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控制系统、中央空调及通讯系统等关键设备运行正常。(2)通过环境形象、楼宇形象控制、设备和公共设施管理、治安和交通控制、管理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后续工程形象控制等专业管理和文化氛围的融合,塑造开放、包容、高效的整体形象。(3)物业管理在保证物业管理主业基础上,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包括会务、餐饮、幼儿园等。(4)确保物业管理项目达成零风险工程。依托物业服务公司长远承担物业服务的责任,吸纳培训安排机关事务管理局原有物业管理富余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投保提高物业运行抗风险能力。

三、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

有效的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保障。(一)创业大厦管理中心组织框架。创业大厦入驻的机关单位较多,成立创业大厦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实现管办分离。管理中心隶属于桂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成立大厦物业管理、节能、安全、膳食、监督检查委员会等组织。?物业公司接受大厦管理中心的领导和管委会的监督,履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是解决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由管理方法、运作程序、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四部分构成。

1、管理方法。大厦管理中心按照职能任务的分工,在前期介入期间,管理中心和物业公司将委派最优秀的机电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设备安装和调试验收,杜绝设备管理中的责任事故,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控制成本。服务创新。

2、物业管理运行程序的整个流程应当做到按照程序化要求,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完成“计划-实施-监控-改进”循环后,实现滚动式提高。

3、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物业管理中有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专门用于物业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桂林;微型企业;新环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031-02

1 新登记制度下桂林市微型企业的界定及其发展现状

1.1 桂林市新登记制度下微型企业的界定

修改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微型企业登记监督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关于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微企)的定义是指:从业人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出资数额或注册资本在10万元及以下,且营业执照当中标注“微型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同时也应属于“八类人群”之一: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库区移民、被征地拆迁户、残疾人、城乡退役军人。微企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如果把那些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比作我国企业发展的头部,这些具有强大活力的微企比作大企业后面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些庞大的“长尾”微企在庞大的基数下将形成与大型企业相匹敌的经济发展动力。据统计,全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带动城镇80%的就业岗位,创造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着我国50%的税收。广西2013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中,微企就占了其中的78%,而桂林市超过九成的企业都属于微企。

1.2 桂林市微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1.2.1 进入门槛逐步降低

从2014年3月起,桂林市开始实行新的工商登记制度,注册资本由原来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同时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等限制,各项手续都将实行简便化,年检制度也进行改革。公司设立门槛大幅度降低,必将吸引大量行业进入者,促进市场的进一步扩充,提高地区的就业水平。

1.2.2 数目增长迅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微企的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时期,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从2012年开始,这些瓶颈阶段逐步得到解除。2011年广西桂林市也开始出台相关辅助措施,对微企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政策、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桂林市的微企在量上得到快速发展,从2011年的1 155户迅速增加到2013年11月底统计的4 750户,桂林市微企的发展进一步带活了桂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2012年桂林市新增微企2 085户,直接带动就业人数将近3万人,微企的迅速发展在创造地区就业机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3 企业发展逐步向地区产业升级靠拢

2014年3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新的工商登记制度,在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背景下地区正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而新的登记制度正以此为契机,促进新登记企业的行业分布吻合度紧靠桂林地区产业升级,据统计,从2014年3月1日~9月30日6个月第三产业新增登记企业3 886户,占三大产业的80.02%,服务业发展劲头强势,逐步实现与桂林地区产业升级与发展规划靠拢。

1.2.4 政府财政扶持式发展

由于微企自身发展存在规模小、行业跨度分布广、利润低同时抵抗风险能力薄弱等众多条件限制,其生命周期普遍较为短暂,根据《2012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白皮书》,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仅仅只有2.5年。而微企却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具有强大的经济驱动效应。为了进一步促进微企的发展,自2011年起,广西自治区为新办的微企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新办的微企将获得不高于企业出资额度的30%的补助资金,其中30%来自自治区财政负担,桂林市的市财政、城区财政各负担剩余补助资金的50%。

2 桂林市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平均存活率低,发展信心不足

桂林市微企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者管理素质低下、长期发展资金周转困难、经营信息不灵通、企业缺乏创新等等不利因素,按照企业发展的周期,长期的经营不善就会导致因为资金、技术等问题而使得企业逐渐衰退,即使微企得到了政府部门关于企业经营的相关培训,但微企经营的时间大多数仍然在2~3 a之间。此外,据桂林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返乡创建微企比例高达39.4%,不容忽视的是这部分微企创业者有着自身文化水的限制,对市场和外在环境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考察,市场进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没有做好风险的防控措施,当风险和问题出现时,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检中,出现部分上一年度新创立的微企存在年收入为零的状况,这充分说明了微企能够“进入”市场但不一定能够“存活”于市场,盲目的增加量会陷入财力、物力浪费的困境。

2.2 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足

根据桂林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桂林市工商局关于2012年上半年微型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有超过90%的微企经营的性质为传统行业,新兴产业更是凤毛麟角,从三大产业来看,即使是占总微型企业54.99%的第三产业,也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为主。另外,截止2012年6月,桂林已经注册发展的2 195户微企中,从事高技术产业微企只有22户,仅占总微企的1.05%,技术是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也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点,技术含量普遍低对整个微企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3 数量与质量上呈现非平衡的发展趋势

发展速度过快,片面注重数量的提升必将导致质量步伐的脱节,例如桂林市临桂县,该县每年设立的微企从2011年以来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已经发展到220户,但是从产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方面,大多数经营困难。从整个桂林的发展情况来看,到2013年来,整个桂林的微企拥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只有22户,桂林微企数目却增至4 750户,微企发展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2.4 政府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微企带动地方经济

发展作用有限

桂林市微企发展仍然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面临着众多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在税收优惠政策、资本金补助发放政策等方面并没有及时落实到位,使得本来融资就困难的微企面临着因为资金短缺而引起的持续经营困难的难题,企业主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据微型企业办数据统计,桂林2013年的微企已经达到4 750户,但只有44.97%的微企真正得到资本金补助金,也就是有大于50%的微企资本金补助金尚未得到真正兑现,同时,从促进微企的“存活”角度而言,政府层面的支持很大程度是“授之以鱼”,多是以直接资金形式补助,要想真正“盘活”微企这个整个系统更多的是需要政府充当好“授之以渔”的角色,如更加松动的政策,促进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简便化,注重资金风险预防和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另外,桂林市甚至整个广西的微企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产业,以农林牧渔等方面为主,能够给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加之存活率低,企业自救能力薄弱,使微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5 微型企业与政府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机制

由于微企规模较小,管理模式粗放,企业经营场所比较简单,自主经营的自由度大,具有随意性,经营活动的开展与企业主个人意念关系密切,不利于政府的监管。同时企业经营地址变更或退出市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企业未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变更、核销等手续,使得政府监管的力度与难度不断加强,容易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另外,微企对政府的监管与回访缺乏信任,多是敷衍与拖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3 促进桂林微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做好微企“进宽严管”力度,协调好量与质的平衡

微企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贯穿一个地区产业升级的长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微企发展方向“引路人”的角色,顺应地区发展的要求,引导微企健康成长。2011~2013年,桂林微企在数量上呈等差形态增长,但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强,微企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进宽严管”的力度,注重量的增长的同时,确保发展质量有保证,做好质量上升的培育工作,及时淘汰不合群的企业,发展速度与质量要求相协调,为桂林地区大环境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紧靠产业升级

桂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桂林打造成国际旅游胜地的背景下,桂林市经济发展迎来了一次产业升级的良机,桂林市旅游资源贯穿于桂林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作为桂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微企也应该结合桂林的资源优势,在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在旅游行业的创业机遇,迎着桂林产业升级的机遇,完善桂林旅游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桂林旅游资源的商业价值,将微企的发展融入到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大背景中去,提升本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以地区特色为出发点,提升微企的层次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3.3 积极落实资金补助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在桂林微企发展的实际中,存在着为套取政府补贴而设立微企的情况,政府在简化微企资金审批程序的同时,也应做好每个资金下发环节的把关,确保政府的补贴资金用到点子上,同时也应积极落实与平衡好补助资金下发政策与当地政府财政支出能力,避免出现政府的信用危机。另外,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微企加强自我融资能力才是关键,而这方面微企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政府应积极充当牵线人角色,引进民间资本,设立微企创业基金,寻求桂林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帮助微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

3.4 市场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

对桂林微企的发展,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应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基础,让资源在市场上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桂林微企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政府应该为微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调整好三大产业的比重,总体上把握微企的发展方向。

3.5 与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大力引进知识型人才

限制桂林微企发展短板之一是企业的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以家庭作业为主的经营模式是很多微企目前的存在形式,这导致了微企在技术方面处于劣势。桂林市拥有众多高校,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拥有大批的知识型人才。在校大学生专业性强,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容易接受创新性、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而这又是微企产业升级所需的元素,桂林市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与高校建立联动机制,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以及贷款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引进知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珍.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桂林市小微企业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2] 王红,瞿悦,董晓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困境及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4,(5).

[3] 桂政发[2011]2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S].

[4] 廖凌风.浅谈广西微型企业发展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旅游过境地;旅游目的地;转变机制:旅游地合作

引言

搜索旅游地性质的文章发现,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很多,这些文献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形象、营销、管理、发展以及与旅游者、当地居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旅游过境地的研究较少。过境地被定位为目的地的配角,因此研究者将对其的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对目的地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上。事实上,处于与旅游目的地同一旅游线路上的过境地,往往也具备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因为目的地的形象遮蔽、市场需求、政策因素等综合作用,使其被旅游者和旅游投资企业忽略。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过境地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成机制是什么?旅游过境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当同一区域内不同行政级别的旅游地性质发生改变,其原有的等级制的合作模式会发生变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能否使得上级行政管理机构在与下级行政机构的客源和投资竞争中胜出?桂林阳朔具备本研究所探讨问题的典型特征,其在大众游时期一直是漓江旅游线路上的过境地,但随着背包客的探索,阳朔的优质旅游资源逐步被世人所瞩目,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家休闲游政策的出台,使其从桂林的“形象遮蔽”下走到前台,旅游投资的注入完善了阳朔的旅游产品结构和接待基础设施,阳朔成为中国休闲游的热点目的地。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地位的上升,阳朔与桂林在漓江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客源分配等问题上形成了竞争关系。桂林市与阳朔县如何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形成合作共赢成为摆在市县两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旅游过境地”及其形成机制

(一)“旅游过境地”

研究者认为旅游目的地首先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个知觉概念,即在―定的空间范围内,基于对客源市场的感知吸引力,形成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综合发展,以实现旅游者最终目的的区域。与旅游目的地概念相对应的,旅游过境地是指在一条旅游线路中,旅游者在进出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地方。旅游过境地,或者作为单纯的交通节点,供旅游者作短暂停留并参与消费;或者因其本身拥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力,而使得旅游者在访问目的地过程中顺访其某些景点并参与消费。在线路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分别处于“主角”与“配角”的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作为有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地方主体,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竞争基础之上的。主观上,作为有着独立利益诉求的地方各级政府都希望其管辖地能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等级,市场需求,产品结构,游线安排,行政级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旅游地只能定位在过境地的性质上。当然,在这些客观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旅游地的性质也会随之转变。

(二)形成机制

处于同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地,其过境地地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造成的。

1、形象遮蔽。处于同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地,由于旅游资源的异质性程度低,当其中一个旅游地的形象塑造较为成功,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对另一个虽然其资源等级也很高,但品牌不突出的旅游地就会形成“形象遮蔽”。桂林与阳朔都是以山水旅游资源为特色的,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宣传口号深入人心,桂林成了山水旅游的世界品牌,这种品牌效应对阳朔造成了形象遮蔽效应。

2、市场需求。包价游是大众旅游的特色。包价旅游的特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游览最多的旅游景点。大众游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选择一个景点细细品味,往往是对资源近似的景点一掠而过。漓江是桂林旅游产品组合中的一个单项,游客在阳朔下船后通常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逗留,而是匆忙坐车赶往下一个景点。因此在以观光游为主的大众旅游时代,阳朔只能作为一个旅游节点而被大众所忽略。

3、产品结构。旅游目的地通常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组合,供游客作较长时间的逗留游玩。而过境地的产品相对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桂林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漓江,还有被称为国宾洞的芦笛岩,象鼻山、骆驼峰天下闻名,桂林米粉也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桂林不仅有山水自然旅游资源,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遍布市内的摩崖石刻和历史遗迹也吸引着四方游客。阳朔由于长期作为过境地未得到企业投资的青睐,所以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吸引力较弱。

4、基础设施。旅游企业往往选择游客较多的旅游目的地来投资建设宾馆、餐厅等各项服务设施,而这些服务设施的完善又吸引旅行社将游客尽量安排在此,以节约成本。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决定着游客在整条线路中停留时间的分配和消费行为,造成了游客在过境地逗留的时间短,在当地的消费少。桂林作为地级市,其市政建设要天然优于作为县城的阳朔,而且由于桂林市的知名度高,企业纷纷来此投资,高星级的酒店以及餐饮服务设施明显优于阳朔。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阳朔长期作为漓江游的过境地,其旅游开发、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制约。但是这种过境地的性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转化机制

旅游地的性质的转变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的共同作用,外因的影响力在转变过程的前期起决定作用,而内因则在转变的过程中起加速作用。其具体的转变机制如下:

(一)外因

1、市场需求。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革,以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模式随着我国步入休闲社会步伐的加快而越来越不适应游客的需要。不同:PICA往走马观花式的紧凑的旅游方式,休闲旅游强调的是旅游的质量。身心地放松。漓江传统的游览方式,游客缺乏与山水亲近的机会,不能自主选择停留的时间和景点。另一方面阳朔有如世外桃源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未经大规模开发仍然保持原生态的山水,泛舟江上逐水而居的浪漫向往,适应了新形式下游客对旅游方式转变的渴望。

2、国家政策。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春节、“五一”“十一”3个7天的长假,为公民外出旅游、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休闲消费热点。2008年“小长假”。新假日制度,使得单次出行时间缩短,因此游客在出

行前,将对目的地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也将更愿意选择自由行的主动旅游方式。国家政策对阳朔成为休闲旅游的目的地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

3、口碑效应。1984年,澳大利亚孤独星球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旅游指南》初版,其中记录了相关于阳朔旅游的内容。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自助旅游指南,这本书成为国际自助旅游者选择阳朔旅游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4、交通状况。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进入中国家庭;到今天。汽车消费已经完成由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的转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自驾游作为新的大众旅游消费形式得以蓬勃发展。2010年6月,广梧高速全线通车。从广州到阳朔,全程高速,全程约520公里,正常行车不到6小时。阳朔县2010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11.3万人次,其中以广东及珠三角―带游客居多。

(二)内因

1、资源地潜质。桂林至阳朔河段83km公里,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属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段,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

2、形象塑造与宣传。形象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对旅游过境地摆脱目的地的形象遮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主动的广告宣传,媒体推介,借助有影响力的旅游组织和举办旅游高峰论坛、研讨会,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和推介也是重要的宣传手段。阳朔县政府也积极利用阳朔旅游网、桂林旅游网、新浪网、中华网以及200多个民间旅游网站向国内外推荐阳朔旅游产品。

3、社区参与。漓江沿岸的社区居民因为陆路交通的不便,村里都有赶圩的圩船,家里也有自制的竹筏方便出行。徒步游发展起来后,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用竹筏为游客摆渡,既方便了游客,村民们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随着休闲游的客人的增加,村民们给竹筏加装了马达,专门在兴坪、杨堤、草坪之间经营竹筏游。竹筏游江成为阳朔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

4、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游、自助游游客的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消费商机,吸引了旅游企业的投资。阳朔2001年新增涉外饭店17家、涉外咖啡店9家、旅游服务机构6家。2005全县共有旅游饭店270家,床位13000多张,各种旅游车400多辆,从事旅游服务的正规旅游中介机构14家。此外全县还有特色农家餐饮店100多家,大小旅游船126艘。逐步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解决了游客的后顾之忧,游客在阳朔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都在稳步地增长。

5、产品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往往是决定游客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阳朔长期以来单一的自然山水旅游产品结构是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两大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而得到改善。

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以文化名人张艺谋为总导演。以阳朔风光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的《印象・刘三姐》,2004年在桂林阳朔书童山下公演,将阳朔的旅游产品范围从自然山水扩大到了艺术表演,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找到了最佳融合点。

2008年西街荣获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西街以其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质成了阳朔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自行车骑行、漂流、登山攀岩、徒步等具有体验性质的休闲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使得阳朔的旅游产品结构日渐丰富完善。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阳朔已经从过去的漓江游线路上的过境地成功地转变为休闲游的目的地。通过近十年的阳朔县的旅游接待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阳朔的游客总人数占桂林市游客总人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25.64%上升到2009年38.7%,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7.01%到2009年的19.06%。以旅游接待为龙头的服务业成为阳朔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地性质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这种转变改变了桂林与阳朔原有的目的地与过境地之间的主配角关系,以及市县两级政府经济、社会力量的对比,必然引发诸如客源、投资等一系列资源的争夺。

三、旅游地性质转变导致合作模式改变

旅游过境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配角,其主要的功能是为进出目的地的游客提供住宿、交通、基本消费品等服务,旅游企业对过境地的投资集中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方便游客进出目的地,因此目的地与过境地之间对客源的争夺不明显。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

游客人数和旅游经济收入迅猛增长使阳朔具备了旅游综合服务接待功能,也使阳朔从被动合作的配角成为了旅游市场上的明星和主角。这种转变使得阳朔与桂林在吸引客源和投资等环节上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关系。

传统政治体制中上下级政府间等级控制的模式无法有效解决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冲突问题,要实现漓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桂林市政府与阳朔县政府必须在尊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合作机制。在环境、旅游专家,游船企业,沿江社区,游客及两级政府代表的共同参与基础上,科学计算漓江的环境容量,对流域内所有经营项目实行征收漓江资源使用费制度,漓江旅游资源有偿使用的财政收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执行透明化管理,定期公开所得和使用情况,供社会监督。

桂林市应利用其完备的交通体系,完善的食宿接待设施,优越的区位条件及良好的城市形象,建成兼具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功能的复合型旅游城市。

通过发挥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整合周边目的地旅游资源,形成大桂林旅游圈。

桂林市机构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文化与旅游有着很强的天然融合性。但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和一部分地区,二者的分离现象不容小视。在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工作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强度要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新时期新阶段,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结合,并将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合、共同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说:“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制定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科技、信息、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结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都包括了某种价值观,我国的文化当然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首先就是要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是在旅游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业的体现。为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恶搞文化,制造“伪民俗”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文化糟粕被用来哗众取宠,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意。我们要对文化旅游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对旅游市场上出现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歪曲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进行坚决抵制和查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旅游中的文化需求更为强烈和更加多样化,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多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民心工程,发挥旅游的扶贫、就业等民生功能。同时,高度重视旅游的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通过旅游把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2003年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次全体大会上说,“旅游活动愈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文化、增进友谊、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文化与旅游结合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样,在我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旅游产品趋热,游客对文化方面的诉求增多,文化旅游将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同时,国际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强,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促进友谊。我国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活动和产品来加强对外传播,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经济、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旅游产品销售结合起来,让各国的游客在旅游中认识、了解、感知一个真实发展变化的中国。也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旅游“零距离”了解了外国和外国文化,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从而加强区域及国际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城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文化与旅游都是一个城市最耀眼的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城市灵魂。遗址保护、城市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协调发展,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现代城市要从功能化城市迈向文化城市。特别是目前领导城市建设最新理念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意,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我们既要积极吸收新的元素,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步伐,除了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外,还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使公共设施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百姓的文化生活融入到历史中,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当前桂林正在实施“旅游兴市”与“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着手建设集聚古今中外旅游元素之大成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吃、住、行、游、购、娱、文、史、展、养、学、研”等旅游要素融入城市规划中去,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战略思路,必将使桂林城市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要实现综合改革

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体制上不断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上加快转型的过程。《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我们要更多关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短板,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推进各个领域的综合改革,创新业态,培育新的产业空间和消费能力。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要当作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首要工作

桂林的文化与旅游结合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仅是同步的过程,而且有本质的联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行政资源,组建一个超越文化和旅游领域领导机构,制订发展规划,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目标和实施方略,分别纳入文化、旅游部门的“十二五”产业发展专题规划中,形成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管理机制。在政策体制上,制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积极支持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建立和完善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的同时,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多渠道融资,引导各类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向文化旅游领域集聚。在市场体制上,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在保护机制上,要与增加生态补偿基金的投入一样,请国家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整治会仙湿地及古桂柳运河,生态敏感区的居民安置,靖江王陵区的全面保护、桂林古村、古墓、古桥等古迹的修缮、维护和开发,提高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样也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急迫任务。一方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朝阳产业,都潜力无限,都充满了创造力,可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规律,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型和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在扩大内需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我们要将文化和旅游推向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开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黄金发展期,鼓励更广泛的消费者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消费活动,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要与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过去文化与旅游不能很好结合的原因很多,而体制问题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体制不顺的条件下,二者不能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协调,政策扶持不到位,机制不完善,发展领域受到限制,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公益性需求,也缺乏应有的市场活力,不能形成支撑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文化体制与旅游体制比较而言,文化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为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把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工程与文化体制的改革协调起来。

建立与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相应的部门合作机制以及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

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要成为旅游业转型的主线

文化在旅游业的转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被作为国家层面重要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依托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引导各地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桂林“十二五”规划也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运动体验、学习培训、艺术交流、养生保健胜地,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桂林旅游具有典型的意义。其中最典型的是从单纯的观光型向复合的休闲型旅游转变。桂林旅游有充分的条件在这一转变的目标、路径和模式方面创造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地方特色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要把发展地方文化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前提

文化资源是创新的本钱,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中的前提一是要发掘,二是要保护。

发掘就是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桂林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资源库”,以完整的文化档案支持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

保护就是坚决制止破坏性的开发。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保护是前提、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有序适度开发是核心”的理念。只有把历史的遗产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发展好,才能有创新。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以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为基础

公共文化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的基础性平台,向市民普及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旅游人才创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人文环境;完善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硬件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众文化产品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前期产品;增强文化服务意识,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可以完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软件环境。在建设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方面,桂林有明显的先导性。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不平衡、不配套、不贴近仍然是桂林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软肋。我们应该让桂林的长项更“长”,在提高桂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人性化、普及度和文化内涵方面凸显特色。

(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全过程

在桂林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应逐步成为桂林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34.2亿元,增幅达21.2%。桂林有了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桂林的文化产业仍然与桂林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我们要尽快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制度上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尽快建立“桂林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实现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和更好管理。桂林的旅游文化产业要打造“桂林演艺之都”、“桂林动漫基地”等文化品牌,继续大力扶持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临桂五通三皮画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特别注意从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传承、动漫创意产业的壮大、演艺市场的开发、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衍生品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文化开发为龙头,以创意旅游为亮点,以文脉传承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创新要处处体现旅游的创意性

旅游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而且是高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意就没有魅力。旅游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需要用创新思路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资源的“文化之魂”。

要将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运用于文化与旅游结合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科技内涵。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现代科技创新旅游讲解、旅游展览等传统形式,形成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鼓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旅游文艺演出形式创新,提升旅游演艺节目创意。

要大力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内涵。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旅游业未来腾飞的两只翅膀,现代科技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空间,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要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面向游客的文化演出、文化产品的信息服务和从业人员的科技涵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EP/OL].新华网news.省略/travel/2009-12/04/ content_12586507.htm.2009-12-04.

〔3〕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P/OL].省略/policy/txt/2009-09/16/content_ 18533690.htm,2009-8-31.

〔4〕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P/OL〕.新华网,2009-09-26.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P/OL〕.新华网,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