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培养十篇

时间:2024-01-30 17:55:27

大学生村官培养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科高校,大学生培养,新模式

 

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国家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战略举措。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派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1]。此项措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总体较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广大农村人才不足、资金短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农村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随着中央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的提出,农村振兴的起跑线再次被刷新,大学生村官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的优势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被选派到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上都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的村官沙智萍到岗后,利用党员服务中心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民创业致富经验等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村民,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7]。

2、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严格的大学生村官选拔体系,要求他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和种植,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较好的科技创新素质为农民转变思维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整体上说,大学生村官能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他们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面貌[2]。浙江省桐乡市的潘黎和9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村官”一起搞起了湖羊养殖,并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这些参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的联结点,在各村之间构建起了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谋发展的“宽带”,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模式,带动了村民创业致富的理念[7]。

4、较强的计算机技能为帮助农村农产品销售打下了基础

多数大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毕业于徐州工程学院的封其兵,通过自己的博客在网络上叫卖垫湖特产,一举打响了“垫湖籼米”、“垫湖草鸡蛋”、“垫湖山芋”等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垫湖籼米”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5元一路上扬至18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2]。

5、较有利的高校师资力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后续保障

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后,要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母校始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如安徽农业大学2006届大学生村官时全,在建设凤阳县大王府村大棚蔬菜的过程中,先后多次取得了母校园艺学方面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为其后续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对高等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1、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农科高校首先要充分重视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要大力宣传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方针,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如展板、海报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正面宣传,树立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典型[2]。

2、不断创新农科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

农科高校可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开设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如财务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乡村经济组织管理等[1],新型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深入基层后,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利用,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农科高校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切实强化农科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脱离,否则理论的教育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一方面要专注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更要不断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和需要,根据国家“三农”的相关政策,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体现和运用,在实践中丰富广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4、深入探讨农科高校实践教学管理

农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环节,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有志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通过与农民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使大学生与农民得到双向沟通。这不仅能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更能让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的大学生脱颖而出[3]。

5、继续融合教师科研与学生实践

高校教师如果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能够和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无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在逐渐进行大学生创新基金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科研的社会价值及指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6、结合职业规划,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能够更好让其在广大农村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8]。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随着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5]。不断创新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新模式,必将使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不仅对农科高校自身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推进和促进作用,同时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建设无疑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武,仇文利,胡颖颖.“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刘唐宇.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 张思明,靳晶.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6)

[4] 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 中州学刊. 2009(1)

[5] 张瑶祥.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7)

[6] 大学生村官网54cunguan.cn/news/cgnews/200908/12627.html

[7] 浙江在线zjol.com.cn/

[8] 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山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11)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2

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使大学生到村任职后,施展才华,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上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岗位分工不明确,秘书化现象较普遍。由于大学生“村官”系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经组织选聘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助理,具体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等没有相应的规定,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没有明确岗位分工,大多从事村部卫生、搞工作服务、做会议记录、报送材料等琐碎的工作,工作秘书化现象比较普遍,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非常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二是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特长难发挥。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农村工作不对口,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派不上用场,个人在学生时代炼就的特长能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学非所用、用所未知的心理压力,加之部分大学生从对农村的情况基本不了解,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农村的工作环境与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反差过大等等,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工作无从下手。

三是农村工作缺经验,后期出路较茫然。在调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选择到村任职看重的是通过农村的工作磨练,能在二至三年后,得到各级组织认可、推荐,在考取公务员时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但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对国情、农村基层和群众基本不大了解,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突出成绩得到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认可。加之当前各级组织尚未出台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等具体政策措施,选聘期满后的出路等问题感到比较茫然。

综合上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落实保障措施。省、市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后续政策措施,县、乡(镇)、村党组织要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教育培养。要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结合本村实际进行明确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时,要多关心、帮助,多教方法、多提思路、多出点子,着力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3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4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四、强化督查指导,促其履职尽职。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认真搞好三级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督促指导。党政班子成员定期入村督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目标完成等情况。

五、强化考核激励,树立争先创优意识。推行大学生村官考核测评制,考评实行每季度一评议、半年一考核、年末组织综合评议,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全面掌握。年度考核由乡、村共同组织完成,大学生“村官”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自评和总结,向所在村进行述职,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民主评议,再由乡、村对其作出综合考核鉴定,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规定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乡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激励大学生村干部的争优进取意识。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赖佩媛,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141-03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群众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主流是积极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新农村建设以及党和人民的事业都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要求大力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所在,其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快慢与否,所以有必要大力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一)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保证,要想使大学生“村官”“下得来,待得住,有实效”,能够扎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要的是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实在,对农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症结,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地区,核心在基层组织,关键在基层干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不仅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新鲜血液,也大大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适应大学生“村官”所处环境变化的需要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以后,所处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环境比较艰苦,在随机抽取的98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显示,79%的“村官”都是被分到偏远村,6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眼前处荒凉、破旧的情形出乎意料。住宿条件也是比较简陋和艰苦,交通也不方便,64%的被调查者所在村距城镇较远,5%的人所在村里网络不通,信息十分闭塞。这使得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导致少数人整天无所事事。其次是待遇偏低,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待遇、工资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部分“村官”便因此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继而工作积极性不高,政治热情下降,甚至出现人才“逃跑”和流失现象。除此之外,还面临着政治身份不明的尴尬境遇,在我国农村实行的都是村民自治,这种“空降”村官的做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规定相悖,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标准执行,从而致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社会地位低下,心理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党的组织以及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村官”忠于职守,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队伍。

(三)是基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壮大,其思想素质也呈现出新特点。其价值取向上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人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的服务奉献、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良好素质。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动机有问题,思想“不扎根”。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急剧变大。在抽样调查的9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35%的人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40%是锻炼自己,为以后打下基础;对农村怀有感情、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仅占23%左右。绝大部分大学生只是将到农村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中转站,极少愿意扎根农村。他们“来”是无奈的“来”,“来”的目的是为了“走”,追求的是“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和“曲线脱离农村,跳出农门”。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出自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而仅仅是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或者是把到农村来当作镀金而已,一旦服务期届满后就会离开农村。

2.价值取向存在突出矛盾。一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矛盾冲突。大学生“村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既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又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孰轻孰重经常困扰着他们。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大学生“村官”投身广阔的农村市场,普遍想通过他们的先进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带动当地群众,而这些理想往往难以实现,便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村官”把“村官”当成一个“跳板”和个人发展的一个台阶的事实,尽管他们在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但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却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造成知与行的不一致。

3.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被媒体浓墨重彩加以宣传的内容。看到媒体报道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受到领导表扬、群众称赞,部分大学生“村官”就坐不住了,也想搞创业项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忽视了自己既无创业技能和经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实际情况,创业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有过创业的想法,36%的有过创业的尝试,而小有成绩的不到10%。而大学生“村官”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村民,为村民多办实事,而不是一味地急于求成,不切实际。

4.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生活环境的转变以及周围人包括父母亲戚对担任大学生“村官”的误解,使得有些人不愿意在现实中表露自己,甚至极少数人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抗拒心理以及自卑、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造成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途径的思考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以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扎根为前提的。因此,首先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国家、高校、基层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来支持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时刻保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观念引导。使大学生“村官”思想政

治素质培养有思想基础

正确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偏差。作为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各级政府组织,要把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良好的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要教育他们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深入群众,尽快熟悉当地民风民俗和村情社情,在与村民的交往中,要培养和升华感情,真正融入农村,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克服走过场意识、镀金意识、树立磨砺意识、扎根意识、责任意识,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紧密相连,在长期艰苦的磨练中,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应该采取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等多种积极心理形式,尽快塑造良好的心态,以满腔的真情去融入农村社会,以饱满斗志去迎接工作,以坚毅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生力军和领头人。

(二)不断拓宽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平台,并增强其实效性

首先,要加强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出素质,各基层组织要重视实践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及其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作用,通过不断地“压担子”、分任务,使他们更加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经历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各种媒体培养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一批大学生“村官”网站也在各地相继设立,在北京注册的“54大学生‘村官’网”注册用户达到5万人;2008年平顶山市摄制的专题报道《女大学生部落》在央视电视频道、河南卫视播映,引起了较大反响。各“村官”网站、论坛及关于大学生“村官”事迹的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在报道宣传一些先进的事迹和精神,这些方式和途径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高校要努力抓好大学生“村官”任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

关注大学生“村官”是高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要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任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切实帮助他们树立真正安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校要将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村官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做好职业理想、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村官职业的发展前途,引导学生对职业充满希望和热情。除此之外,还要严格准人制度,把思想素质真正过硬的大学生推选到“村官”岗位上。只有把握好了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

(四)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任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许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都是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派的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农村情况了解甚少,到了农村,显得无所适从,很少有扎根农村奉献一生的意识,仅仅把农设计为人生里程中的“短期行为”。因此,基层组织重视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一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从源头上去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指导队伍,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工作,解决好因为面l临工作上的困难而产生的思想动摇的问题;同时,基层组织要定期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以及思想动态,落实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和激励政策,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减少他们思想上的压力。

(五)要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005年,中央组织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舆论和宣传工作。加强政策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风气,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各部门联手,增强社会群体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感、尊重感。新闻媒体应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党和国家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应该相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应该下决心扎根农村,艰苦创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时刻保持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形成了。如今两年已经过去,按照重庆有关政策的规定,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满两年后,经考核合格即可转为正式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本身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为先进的理念,为推动重庆市新农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农村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和艰巨任务,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的中青年后备领导干部,日益担负着重要职责,但是,必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能力是提高其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的后备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农村工作充满了激情,许多村官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成绩。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阅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村官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农村复杂关系的认识,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由此造成他们在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不能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分析和把握,从而出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或顾此失彼甚至急功近利等状况。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少数大学生村官心理承受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原因外,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他们战略思维能力的缺乏。

(二)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客观上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还必须得有全局的、长远的、系统的和创新的战略思维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村官战略思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成绩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患,比如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这些困扰将阻碍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城镇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论从全面还是从重点来看,无论对全局还是对局部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都是极其艰巨的,这就要求处于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思维是基础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系统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它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其思维程序是:整体一部分――整体,是整体性、开放性、相关性与结构性方法的高度统一,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领导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系统思维是领导进行战略思维活动首先应当掌握的基本思维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论是农业种植,还是农产品销售;不论是农村经济,还是农村政治管理等,都需要走向系统化。所以,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善于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作出正确决策。

(二)机遇思维是关键

系统思维的必然诉求和逻辑结果是要善于把握机遇的发展。机遇思维也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生村官善于把握机遇思维是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把握农村建设中的机遇是事物发展到关键的转折点时,就可能会有良好的机遇出现,而村官能否充分的认识和抓住机遇就需要领导者要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和发现机遇的思维,准确的抓住和把握机遇,能动的利用和创造机遇。所谓机遇是指人或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从外部获得的对于实现预定目标非常有利的然而又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外部环境。所谓机遇思维,就是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础,及时抓住外部环境变化所提供的有利机遇,因势利导,趁势而上,把自己的发展提升到新阶段的思维。现代科学和实践都证明,机遇在事物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机遇不仅影响到事物发展速度,而且影响到事物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发展方向和结局。抓住了机遇,战略思维就能成为现实;抓不住机遇,再好的发展战略都无法实现。

(三)危机思维是补充

是否真正认识和抓住机遇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有危机思维。危机思维同样也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善于发现和处理发展中的危机和不和谐之处是从战略思维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危机就是指各种紧急的、意外发生的、对人员、组织和其它资源有重大损害或潜在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旱涝灾害、地震、病虫、雪灾及寒潮等自然灾害使农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威胁。同时,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征地补偿不到位、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在农村日益凸显,使村官们在工作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每个人的心理都承受着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重负。人为制造的,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都会让人感到危机,产生危机感。这些危机的合理解决呼唤并催生战略思维,因此,战略思维成为解决新农村发展危机和问题的先导。所以,现代领导者应注重培养其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危机思维。

(四)和谐思维是重点

和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底蕴,在政治、道德、生态等领域都有体现。所谓和谐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在对立统一中以战略性态度促进发展,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的办法来避免冲突新农村建设,并切实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它立足整体、强调全面,照顾和尊重系统各要素的地位和价值,并重视相容共处、协调合作的从他方汲取有益成份发展壮大自己。大学生村官只有具备了和谐思维才能够站在双赢、多赢的战略高度,在农村创新和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彰显出鲜明的战略思维特质,用战略性的思维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创新思维是突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高级思维方法。新农村建设的“新”是创新思维的总源头,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创新思维不牢固,工作必然务虚落空,那么创新思维包含哪些因素呢?具体说来,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智力要素。这一要素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总和,它贯穿创新过程始终,包括综合智力、分析智力、实践智力等;其次,经验要素,这里的“经验”是指感觉经验,经验的主要内容来自个体的社会实践。最后,还有人格要素,人格要素是指个性心理倾向,或称“非智力要素”,如兴趣、需要、动机、诱因、情绪、情感、意志等。它渗透到村官们的所有工作行为活动中,影响村官们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三 怎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

(一)努力提高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领域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战略思维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形式,要求大学生村官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只有通过知识的丰厚积累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为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必须提高学习能力。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人才工作决定》指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里关于不断拓展知识面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知识要有用而且广泛。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考、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对战略思维就有帮助。二是要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所以,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据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时大多数是非农专业,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打好战略思维的理论及思维基础。

(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强化战略管理

战略思维属于直接指导实践的实践理性,必须具有对客观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只有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当然,由于战略思维的对象和侧重点与一般科学思维有所不同,因此,战略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同一般的科学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方式和途径相比较,便有所差别。战略思维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更加强调在宏观上、整体上指导或协调实践活动。

因此,特别追求指导或协调实践活动的整体效益,必须在实践中掌握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一是明确村官权限和职能,找准村官定位,确定目标。这是确立战略目标的前提。二是分析所在村外部环境,抓机遇,迎挑战。任何一个新农村的建设都存在一个机遇与威胁并存的环境中,因此必须要超越农村目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战略思考新农村建设,及时发现并抓住机遇,能敏锐地意识到农村存在的威胁,制定完备的战略规划。三是协助村干部制定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在充分考虑所在村的优势与劣势,准确把握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步骤所作的战略选择。它为农村建设提供行动纲领,可以使该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四是要推动战略规划的执行。村官由于特殊的身份,不但可以协助村长制定战略规划,还负有抓战略规划执行和协调各方的职责,要通过搞好村与村,村干部与群众,村里与镇里的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合力干好工作。

(三)转化思维方式,使行动更加科学化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归根结底,战略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更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就要变革其思维方式。一是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锄头),不如待时。”宋朝的苏洵又从反面做了相应论断:“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二是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三是要从单维走向多维。既要有经验思维,又要有理论思维;既要有正向思维,又要有逆向思维;既要有线性思维,又要有立体思维;既要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既要有发散思维,又要有聚合思维;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抽象思维;既要有逻辑思维,又要有灵感思维。

总之,战略思维是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形势下建设中青年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村官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未来意识,善于把握机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7

走过了起步和探索阶段的鹤壁“大学生村官”计划怎样引向深入,怎样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在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上下工夫,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科学定位,奠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基础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各个环节,核心问题在于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关键在于给这项工作科学定位。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计划指导思想。鹤壁市委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把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人才战略工程,着眼点就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永久牌”新型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跳板”,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

(二)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培养方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就要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分类培养,逐步把“大学生村官”打造成“四支队伍”,即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立志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队伍、一支优秀农民企业家队伍、一支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一支优秀党政人才后备队伍。

(三)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结构特点。我们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职业潜能,把他们分为行政管理型、致富带富型、科技服务型等“三个类型”。目前,鹤壁市行政管理型“大学生村官”共有579人,其中有8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致富带富型“大学生村官”共有738人;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876名。有300多名“大学生村官”同时划分为2-3个类型。

二、多措并举,畅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渠道

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过程中,我们重点采取四项措施,充分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一)搭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平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做到给位置、定任务、压担子、使他们下得去,待得住。

(二)营造“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环境。“大学生村官”要立下身、安下心,必须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此,我们陆续推出多项帮扶措施。一是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通过政府资助、鼓励有关方面捐助等形式,设立了3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并每年拨出1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大学生村官”贷款贴息。二是实行“一联三帮”制度,通过面对面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006年以来,共帮助协调贷款6200多万元、建设用地560多亩。三是选派50名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专家与100名个人有发展潜力、项目有发展后劲的“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致富信息。四是组织有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帮带无项目的“大学生村官”,采取经济合作等形式,引导后者理清思路,尽快找到致富项目,共结成帮扶对子218个。目前,由“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的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个,带动360多名“大学生村官”新上了创业项目,走上了致富道路。

(三)提高“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热情,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问题,鹤壁市委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网络,进行分级、分批、分类培训。同时,加大“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力度,对行政管理型“大学生村官”,注重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对致富带富型“大学生村官”,注重引导他们选准项目并发展壮大,尽快成为致富带头人;对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注重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引导他们利用专业特长为群众服务。

(四)培养“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典型。从2009年开始,我市实施了“三个一百工程”,即重点培养100名行政管理型、100名致富带富型、100名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通过典型培养,示范带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五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根据“三个一百工程”培养目标,层层筛选,择优确定,分类填报了登记表和汇总登记表。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建立健全了全市“大学生村官重点培养信息库”。

三、发挥“四个作用”,焕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活力

几年来,鹤壁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搅活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池春水”。

(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走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发展经济上,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截至目前,我市“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738个,有项目人员占到55%以上,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市、县级龙头企业26个,各类经济协会组织56个,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129名“大学生村官”资产超过百万元,16名资产超过千万元,带动9600多户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促进了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的“剂”。全市1420名“大学生村官”除安排职务,给予分工外,他们还主动当好“员”,发挥了构建和谐乡村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

(三)成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助推器”。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群众拥护的“大学生村官”被发展成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的结构更加合理,生机和活力得到增强。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8

一、“五条出路”的大学生村官分流机制

为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分流,并为相关地区争取更多的人才,通常来说,我国各个地区在大学生村官分流时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在这样的形式下,相应地区会对大学生个体进行跟踪培养。一般情况下,会将当年公务员计划招考人数的10%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定向招录名额。此时,相应地区的区委组织部会对进入公务员体系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跟踪培养的支持,并会选取部分优秀的代表继续深入农村担任要职,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能力。第二,优先录取为事业单位员工。在这一分流模式中,会对在村任职满两年及以上、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当地事业单位优先录取的资格。第三,继续留村任职。当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已满、且工作考核合格、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本人的申请、乡镇党委以及区委组织部的审批,实现继续留村任职。第四,支持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相应地区会整合资源,积极鼓励其展开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五,其他。包括考研、进入其他企业工作等。

就当前的分流情况来看,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的分流中选择了进入公务员体系或是事业单位;进入“村两委”、其他企业、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人数相对较低。[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分流为相应地区提供了较多的党政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部分地区招人困难的问题。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的措施

1、强化配套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相关地区要对我国提出的“五条出路”政策支持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具体方式如下:

(1)干部培养计划。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素养、业绩突出且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安排其加入干部培养计划。在设定有序的培养流程的条件下,要提升培养的力度,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实职岗位上,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同时,还要對加入干部培养计划的大学生村官建立起个人培养档案,并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构建起“深入基层培养人才、站在一线选拔干部”的干部人才培养链。

(2)创业扶持。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其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的动力,但是由于其本质依旧属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其并不具备较高的社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除了缺乏资金之外,还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地区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除了要出台并细化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之外,还可以组织自主创业培训班,为其提供更好的自主创业指导。

(3)重点发挥“两新”组织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具有适应能力强、文化水平高、政治觉悟高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重点培养一些能够胜任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的村官。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分流中重点发挥出“两新”组织的作用,立足于地方实际,为其提供更多的从事党务工作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地区可以在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定期组织其轮流到“两新”组织中进行工作实践,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就业渠道的拓展。

2、开放企业岗位对口适配

在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村官与地方企业提供联系的“桥梁”。笔者认为,可以在前期对大学生村官展开就业意向的调查,并结合专业与调查结果,展开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与招聘会。近几年来,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推动参与企业工作成为大学生村官分流的重要出路。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推荐大学生村官进入企业工作。相关政府部门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经验,实现合适岗位的分析,并推荐其进入相应企业工作;第二,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对于城市社区工作来说,其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过合同制的方式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2]第三,鼓励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工作。对于了解农业技术或是具有经营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鼓励其进行对口就职,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人才不足的情况。

3、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的交流平台

为了消除大学生村官在分流阶段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方式完成解决,提升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构建需要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内容:

(1)大学生村官二次择业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中,要结合“五条出路”的内容,在关键时间节点相关信息,包括研究生的报考信息、各省市公务员的报考信息、事业单位报名信息、大学生创业项目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相关信息、各个乡镇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内部招聘信息、合作企业的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信息等等。通过该平台,大学生村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完成分流规划。

(2)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大学生村官普遍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具有的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贴吧等等。同时,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通过不定期举行的座谈会、讲座等等,完成大学生村官之间等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

(3)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必须要对其实际需求与个人能力进行重点的了解。通过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不仅能够跟踪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實际需求,还能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升了其职业素养。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开展大学生村官分流工作之前,基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或者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状况,如大学生村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意愿和职业规划等内容,根据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的想法,为其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基层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邀请上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做分流预案的思想工作,向大学生村官讲解相关的转岗分流政策文件内容,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转岗分流,并在期满之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保障分流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部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流动提供政策倾斜,制定完善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向大学生村官开展集“调研走访”“专家指导”“提升学习”以及“挂职锻炼”于一体的技能培养,将业绩优秀和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推选到相应的领导岗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努力转为正职。在此基础上,基层政府部门还可以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江苏省大学生村官为例,政府部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时,会选择若干个岗位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申请岗,为大学生村官的有序分流提供帮助。比如,江苏省的沿海开发集团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在2018年共选择28个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计划倾斜,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9

2016年春节临近,____立足于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方位人性化的关爱,从落实待遇、跟踪培养、结对帮扶、加强管理、考核激励入手,坚持“三个注重”,让大学生村官过个祥和美满的节日。

一是注重待遇落实。在工资待遇上做到“五个及时”。在上级专项资金未到位前,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发放大学生村官安置费,及时按月足额拨付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及时办理养老、医疗、生育和大病统筹、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及时协调办理大学生村官组织关系、落户和人事档案,及时看望走访慰问,并征求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政治待遇上坚持“三个优先”。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优先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并优先提拔任用。对基层干部群众公认度、满意度高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评优树模时优先予以考虑。把非党大学生村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优先予以发展。目前,所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足额发放至____年1月底,各类保险缴纳至2016年12月底,并在2016年新选聘村官到村任职欢送会上每人发放20160元安置费。

二是注重管理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群众公认和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五个一”管理考核制度,即一日一日志、一月一小结、一季一交流、半年一报告、一年一考核。坚持公开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和民主测评,让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动力、有压力。同时,组建____大学生村官qq群、组工群,依托党建网开设大学生村官专栏,公布联系领导以及县镇常用电话,坚持经常性谈心交心,节假日走访慰问,并通过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心里状态,加强平时和日常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使尽快成长成才。在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当好所在村的远程教育播放员、政策法规宣讲员、农业技术推广员、矛盾纠纷排查员、档案管理员,让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发挥才智、历练本领、增长才干。2016年度在岗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中,测评优秀率均达98%以上,考核评定优秀等次4人、称职等次23人,表彰奖励2016年度____优秀大学生村官4名,推荐____大学生村官“六五”普法宣传先进个人2名。

三是注重帮带培养。着眼于全方位服务、人性化关爱、科学化管理。联合县劳动就业局举办大学生村官暨全民创业者syb创业培训班,组织26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与20名全民创业指导服务团成员签订结对创业协议书,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制定创业计划书18份,举办全县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员培训,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能力提升计划”,分10批安排全县在岗大学生村官到县委组织部跟班学习,促使他们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建立“3+1”帮带培养机制,明确5名县委组织部和基层办领导担任“指导老师”,落实19名镇

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组织干事担任“思想老师”,确定19名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工作老师”,实行立体化帮带培养。据统计,20168年以来选聘的62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在岗19名,多渠道就业43人,就业安置率达69.4%。

大学生村官培养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