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十篇

时间:2024-01-15 17:57:59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1

哈萨克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受既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哈萨克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应用及培训情况、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四方面,并通过调查进行数据解读,为哈萨克族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

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浪潮的客观推动,使基础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哈萨克族作为少数民族,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下,逐渐开启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加大当地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实现了哈萨克族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对当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介绍

本次调查对象为哈萨克族当地370名小学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实际回收调查问卷37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33份,有效率达90%。从调查对象的年龄上看,30岁以下的占28.3%,30~40岁的占38%,40~50岁的占28.3%,51岁以上的占5.4%;从调查对象的教龄上看,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15.7%,教龄在5~10年的占27%,教龄在10~15年的占38.5%,教龄在15年以上的占18.8%;从调查对象的性别看,男性教师的比例为43%,女性教师的比例为57%;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72%,大专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6%,中专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调查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汉语、英语、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美术等多个教学科目。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别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应用及培训情况、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调查分析也基于上述四方面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分析从调查数据来看,哈萨克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配套整体不理想。其中,有计算机的教室占总教室数量的48.3%,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室占总教室数量的32.5%,没有相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设施的教室比例为19.2%。通过分析教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意愿发现,17.8%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满足教学需求,23.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35.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不能满足教学需求,24%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需求。调查还发现,部分学校配置了多个多媒体教室以满足教学需求,但大部分学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虽然部分学校现有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设施因损害已停止使用,但目前还没有进行设施的更新换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当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教学资源建设的情况分析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多数学校的资源利用基本处于空白,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当地政府与学校的重视,再加上部分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迟迟得不到落实。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不具备网络条件、资源数量不足、资源与现有教材不配套、计算机数量有限,四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13.9%、9.7%、36.1%。其中,缺乏计算机设备是制约当地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当地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配备充足的教学计算机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及培训现状分析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教师电脑使用频率及软件掌握情况两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31.5%的教师从没使用过电脑或参与上网,40.5%的教师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不足1小时,而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在1~3小时的教师比例仅为28%。而教师对电脑的使用时长及频率与教师的年龄呈负相关。其中,年龄在51岁以上,平均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基本不上网或者不使用电脑,年龄在40~50岁,平均教龄在10~15年的教师每天上网时间为1小时以内。而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的教师年龄多集中在30岁以下,且教龄较短。由此可见: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其对信息化教学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且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最不乐观。在对教学办公软件掌握情况方面,其中,熟练使用Word软件的教师占41.7%,熟练使用Powerpoint的教师占30.4%,会操作Excel表格的教师占16.4%。教师对教学软件的掌握情况与教学科目显著相关,其中,文科教师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理科教师,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表示,对软件的掌握与使用仅仅局限于简单软件,对复杂软件的接触极少。

(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分析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学校要求进行信息教学的教师比例为9.2%;基于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1.3%;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比例为11.3%;为参加授课竞赛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比例为40%,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比例最高。由此可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存在很大被动性,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意识。

(三)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情况分析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表示希望参加相应的教育技术定向培训,以提升自己的基础教育信息技能,其本身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比较强烈。但从当前哈萨克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信息培训的情况来看,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分布差异。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平均一年参加三次教学培训,而30~50岁的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与次数都相应缩减,一般培训间隔周期为两年,参与培训的教师比例为38.9%,而几乎没有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高达41%。其中,文科教师的培训次数要高于理科教师。在培训内容方面,教师希望切实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每位教师也具有基于自身的培训内容需求。文理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文科教师更希望获取计算机软件基本操作方面的培训,属于基础培训;而理科教师则更倾向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因此,今后的培训计划、培训方式等应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倾斜与变革,以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学校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分析主要是针对学校专门负责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的配备情况来说的,研究发现,72%的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仅有28%的学校配备了专门负责技术管理与维护的人员。而在配有信息技术设施管理及维护人员的学校,其技术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多数维护人员由信息技术教师临时担任,其在处理紧急情况中的表现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地区的学校技术管理与维护人员较为欠缺,且人员专业性不足。

(二)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分析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程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此次调查发现,23.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而40.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度一般;19.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不够。由此可见,哈萨克族地区的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

五、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的情况分析

调查中,信息技术与部分学科整合情况占据22.8%,信息技术与少部分学科整合所占比例为46.7%,信息技术不存在学科整合的比例为30.5%。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例整体不高。此外,我们还综合教师教龄与任课科目进行分析,认为教龄在10年以下的理科教师尝试开展了部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教龄在5~10年的理科教师只选择了少部分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合,而教龄在10年以上的文科教师基本没有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理科教师还是文科教师,都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理想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情况不理想,前景不乐观。

六、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哈萨克族地区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进入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崭新领域,哈萨克族地区要想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哈萨克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科学、经济、实用地建设好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各个学校也要自力更生,建立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第二,各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及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各学校要加快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该地区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词[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126.

[2]魏先龙,王运武.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5,(2):12-18.

[3]刘向永,郭鹏飞,杨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36-42.

[4]张屹,刘晓莉,范福兰,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4个市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6):44-50.

[5]王冰洁,陈玲.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以广州荔湾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3-28.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郭力平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1]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幼儿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简要分析,并为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参加哈尔滨师范大学承办的2013年“国培计划”的256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问卷维度包括幼儿园的软硬件设备,幼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教学的看法,幼儿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以及目前学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问卷回收后用Excel和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经过分析Alpha=0.913,信度很高,可以进行分析。[2]

二、结果分析

1.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及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多媒体设备投入情况较理想,大多数幼儿园已经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设备。其中录音机的配备率达到83.8%,投影仪的配备率达到60%。办公环境的计算机配备和网络接入情况也比较好,分别达到72.1%和65.4%。从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媒体来看,运用较多的是电视机和录音机等音频设备。而在应用领域方面,在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最多。[3]

2.幼儿教师基本信息素养情况

2.1教育信息化基本知识与技能

目前我省幼儿教师对录音机、电视机、数码相机、DVD等信息化设备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会使用的人数都占总人数的80%以上。但是对于比较常用的投影仪会使用的比率仅占51.3%。

在幼儿教师常用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方面,对Word的掌握情况比较好,有82.1%能够熟练使用,对PowerPoint和Excel的掌握情况都不太乐观,能够熟练使用的仅占32.9%和37.9%,而三种都不会使用的比例也达到16.7%;在课件等教学资源制作的能力方面,有37.5%的教师一点不会,48.8%的教师只会做简单的课件;在课件资源的来源方面,57.1%的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能够独立制作的教师仅占32.1%。[4]

幼儿教师在常见类型的教学素材的获取和加工上也仅限于能够上网下载,很少能够独立制作完成,对于像常用的音视频处理软件也没有多少教师能够掌握,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运用一些别人做好的或者自己简单修改的素材。

2.2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在问及幼儿教师“何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平时使用的比例仅占44.2%,而在公开课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中使用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4.4%和54.2%,同时只有8.3%的幼儿教师从来没有用过任何多媒体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也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利用PowerPoint呈现内容,采取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没有以幼儿为中心来创设适宜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像个别指导、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采用更少。

2.3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态度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态度方面,仅有一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没有作用,认为作用不大的人数也仅为4.2%。可见幼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都比较高。教师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恰当的运用到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激发学习兴趣、扩大幼儿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极高的优势。同时也认识到电子设备对于儿童视力、脊椎等生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也存在着电子辐射对身体有害的误解。同时调查发现,幼儿教育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半数以上的幼儿教育教师希望获得教学技能设计及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设计及使用、案例应用的培训。调查还发现,虽然教师非常认可将现代化教育媒体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但技术上的限制,使更多教师望而却步,造成现代化幼儿园多媒体设备闲置或是利用率不高,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3.信息化应用及培训情况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融合方面问,64.2%的教师回答是在公开活动或者教学观摩活动时才使用多媒体教学,平时教学使用的教师仅占44.2%。可见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处在“面子工程”阶段,为了使用而使用,并没有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幼儿的学习中去。信息化设备在教研中使用比较多,常用到教学管理、查找资料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而在家园互动方面和办公自动化方面应用的很少。大部分幼儿园也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制度,相关的资金投入也没有保障,教师很少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只有47.3%的老师参加过相关培训,而且笔者参与的“国培计划”也是只针对学前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根本没有涉及信息化相关内容。[6]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政策引导

首先,保证幼儿园每年有一定额度的信息化建设专项建设经费,并且投入应具有连续性。

其次,投入规模及比例需合理化。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根据调查发现的实际情况,建议应重点加强信息化培训方面的投入,重点提升幼儿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2.制定我省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

建立一个综合考虑基础设施、软件、硬件、教师信息化能力考核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客观评估一定时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信息化沿着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应该在信息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3.加强专业信息技术团队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创建教师发展共同体.[5]

鉴于我省幼儿教师整体学历不高,本科及以上教师仅占总人数的36.7%,应采取多种培养措施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幼儿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积极开发园本培训模式,建立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定期组织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索式学习方式,让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利用飞信、微信等多种平台加强团队沟通与合作,积极传播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建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贯制培养体系

目前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观念。应增加现代设备基本使用方法、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教学设计、信息处理等相关课程。

现阶段教师的职后培训往往对于一线的教师了解不够,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因此要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完善在职培训体系,做好需求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培养模式。同时应加强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采用多种培训形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探索终身学习模式。

5.学前教育信息化相关资源库建设

适宜的幼儿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保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构建幼儿教学资源库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要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准则,建立幼儿教育资源库、网络精品课程、教师专题学习平台、教师博客、培训公共主页、课件制作素材库等。

综上所述,我省目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培训、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也存在样本覆盖还不够全面,调查涉及的维度不够完整等诸多问题,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完善,提出比较科学严谨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模型。

参考文献:

[1]郭力平.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汪基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27-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刘珍芳.浙江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8):34-38.

[5]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李海军.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7):17-18

作者简介: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3

随着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信息化通常由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研组,以一学期为阶段,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产生的大量信息通过word文档记载或Excel电子表格方式进行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和上报。该方法录入的Excel数据容易出错,不能同时将多人录入同一文件中,也不能对其历年情况进行综合查询、统计和分析,且信息以文件方式保存在教研组长或其他教师的个人电脑上,使文件保存多而散,共享性和综合分析性差。因此,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网络技术,结合多用户的SQLSERVER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其实践环境,并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期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数据的录入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处理程度,实现历史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和分析利用,促进教学,提高工作效率。

一、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活动中的主体。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和初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等对教学的要求,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们将新课标下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分为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化、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一) 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

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是将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和教学模块信息化。体育教师基本情况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有关信息内容。教学模块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学年、教学学期、任教年级与班级、任教模块项目和教学授课计划等。通过体育与健康教研信息化,我们可以了解教师个人和其任教基本情况,实现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加强组内对教师教学进度的管理。

(二) 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

体育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任教模块考核内容与教案,等等。通过教师教学信息,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体育教师历年的任教情况,同时通过与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学生体育和健康模块信息相关联,可以了解教师任教学生的体质成绩与等级,模块项目成绩、学分和等第,实现跟踪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

(三) 学生学籍等基本情况信息化

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年级、班级、学号等内容,以及学生升级降级信息、分班调班信息、历届生信息和插班生信息。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通过学生学籍基本情况信息,我们可以实现对班级名单的动态管理,同时与相关信息关联,实现对学生体质和模块成绩的自动评定、查询、统计、分析、报表输出、数据导出上报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

(四) 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

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田径类成绩等内容。学生体质健康信息以学年为周期,建立每个学生每学期的体质健康数据库。通过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我们可以实现各类体育项目成绩的录入和自动检查、评分、评定等级,以及综合评分与等级,实现输出学年、整个中学阶段的全校、年级、班级或个人的成绩,实现对学生体质成绩的查询、统计、分析,同时导出上报数据,以及相关内容的公示。

(五) 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

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块一项目内容和模块二项目内容。通过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信息,实现模块技能评分标准与模块成绩评分公式的制订,自动进行模块技能内容、成绩、学时、学分和等第的评定,实现对模块成绩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导出符合浙江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的导入数据,并报学校教务处存档和公示。

二、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信息化的实践

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化需要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学校现有的网络、服务器、个人电脑和数据库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实践环境。在这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系统,实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

(一)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局域网C/S架构和多用户的SQLSERVER网络数据库技术,系统分为五大模块:教研组管理、教师教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管理和系统管理。

(二) 系统功能设计

在五大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需要,我们对系统功能设计进行了细化,具体功能见图1。

(三) 系统特点

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系统具有规范性、快捷性、实时性、灵活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1. 规范性

系统统一了同年级同模块成绩评定标准,学进度,规范教案和教学过程,通过查询可以随时了解教学要求的落实情况,从而规范教学行为、学生成绩统计和报送等工作。

2. 快捷性

系统的快捷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可以快速导入Excel学生学籍文件,自动生成学年、学期、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关系;录入方式采用类Excel表格格式,多名体育教师可同步录入数据,数据录入的同时进行实时数据的错误检查,并将错误数据显示成红色单元格;相关成绩的评定和统计可自动完成。

3. 实时性

系统可以随时将教师教案、学生测试成绩及学生转班、转学、休学、出国等情况录入系统,从而可以实时查询教学情况和学生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

4. 灵活性

系统通过建立成绩评定标准数据库,评定项目与标准随时可以添加修改和定制,数据录入既可以联网在线输入,也可以采用Excel模板离线输入,对不同教师录入的数据导入系统后,自动按班级、学号汇总。

5. 共享性

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系统设置了系统管理员、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体育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等不同的用户角色,实现了不同用户在系统操作权限内,进行相应的信息录入、更新、查询和统计分析,共享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

6. 安全性

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从系统用户的权限设置和信息录入锁定来保障。系统设置用户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分别为系统管理员、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与班主任、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长等,每种权限根据工作性质设定。系统会自动锁定体育教师录入与自身相关的信息,不让其他教师修改,如果录入有错,需要由首先录入的教师解锁后才能重新录入或修改,录入的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和运用。

(四) 应用实践

系统开发完成后,我们对我校2011学年第一学期的信息进行了采集与录入,并进行了测试性应用。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和管理过程,我们在测试性应用中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工作流程:

其中学生体质数据录入和模块成绩录入可采用Excel模板文件离线方式输入,系统自动按班级、学号汇总,系统能够对Excel文件输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将错误的单元格用颜色显示,方便修改。

在试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系统界面新颖友好,操作便捷;多用户角色的设计,实现了体育与健康教学信息的共享;能够多人同时录入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加快了成绩录入速度;规范了学生的成绩统计、报送工作;成绩评定标准和数据格式的统一,实时检查功能,杜绝了数据录入时的错误,导出的数据能准确无误地导入到国家标准数据库,上报软件和浙江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提高了数据质量和数据汇总上报的效率;系统对考核项目和评定标准的定制,增强了系统评定标准数据库的实时扩展性和评定成绩自动化;可根据不同学期、年级、班级、任课教师等多角度统计分析数据;通过应用系统的报表功能,我们还能获得多种报表。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4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提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依据教学需要,检索、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技能和心理品质的综合。本文以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校和个人基本情况、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两大部分组成,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1份,回收率为92.9%,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6.28%。

1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分析

1.1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是教师信息素养最基本内容体现形式之一,直接决定了教师信息素养的起点和前提。调查结果显示:67%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内涵为“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传播”;17%选择“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6%选择“网络基本操作”;9%选择“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影响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6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58%的教师认为“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来源途径”,9%的教师认为“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而认可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上的教师很少。

1.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和外在体现。要求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教师掌握某一信息领域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的方法与原则等[1]。体育教师基本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在教学中主动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只占被调查教师总量的23%,67%的教师被动使用,10%的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形式。调查教师目前可获得的教学资源的情况,30%的教师认为内容丰富,符合教学实际;18%的教师认为内容丰富,但不适用于教学;31%认为资源虽多,但难以有效利用;28%认为资源缺乏。这表明,体育教师获得的教学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实际。

1.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师信息素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体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仍然是以传统的组织形式进行日常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只占13%。这表明在体育课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还有待推进步推广。教师认为“自身的课堂教学讲授能力”以及教学技术的核心“教学设计水平”是两个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效果的最大因素,分别占53%和48%。这表明教师已经认识到新技术条件下,教师授课能力和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因素。调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情况,25%教师还不知道信息这一理念;35%的教师只是将信息设备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只有21%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基本实现整合;19%的教师能较好的实现整合。可见,很多体育教师还不熟悉整合理论,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1.4信息技术培训情况: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师做出的基本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3%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72%的教师有参加培训的计划。这表明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还很少,但都有着参加培训的需求。进一步了解教师未参加培训的原因,42%的教师认为缺乏时间参加培训,36%是因为学校未组织培训,12%是因为学校没有鼓励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政策、措施,5%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没兴趣,5%的教师认为培训在实际教学中用不上。对于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方式,48%的教师选择脱产学习,然后依次是专家进校,现场指导,远程培训和网上自主学习。

2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信息意识有待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上欠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2.1教育部门应加强硬件配置: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完备程度有很高的依赖性。教育部门在配备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时,应有全局统筹观念。

2.2丰富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由于体育学科矛盾较为突出,限制了教师的再教育,有关部门需要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保证教师培训时间,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教师能接受良好的培训。教师的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采用如网络培训、脱产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互相结合交叉进行,减轻教师参与培训的负担。

2.3举办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目前,多省都举办了各种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来激励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和素养。我省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举办有待加强,以竞争的机制来刺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能提升的需求,能够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4教师自身要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信息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为了适应教育工作而要求自身的信息素养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想胜任现代教育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自觉的自主学习,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转变传统思维观念。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2-15.

[2]张彬.北京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5

1 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现状

1.1 教育装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随着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渐重视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强,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级学校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教育装备信息化已经从最初的单机应用、基础设施和基础网络建设发展到目前的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集成,从校园网的初步建设发展到数字资源的建设,强调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包括城域网建设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特色初步形成,普通高校及中等职业术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又有新进展,校园网建设水平继续提升,网络及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校园计算机装备的数量和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从物质条件上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化的大致情况。表1为“十一五”期间各类学校生机比对比表,表2为“十一五”期间各类学校校园网比例对比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生机比还是校园网的覆盖面,较“十一五”初期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初中和高中的生机比都已高于县镇相对应的学校,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在信息技术装备配备过程中向农村学校进行的倾斜。在“十一五”期间有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还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播控室、校园闭路电视播控室和校园网络系统。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的配备数量也有所增加。

1.2 数字化教育装备数量显著提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现代化投入的不断加大,数字化教育装备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如硬件方面的电子白板、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录播系统、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中控装置等;在软件方面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教育云资源、各种教学软件、虚拟实验等;软硬件结合的有计算机网络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班班通、电子书包以及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等。

2 现阶段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当前国内教育装备信息化还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有待提高

各种现代化教育装备在中小学校园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而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于教育装备的信息化管理却不能与时俱进,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未普及,大多数地区仍采用人工管理,不能及时有效地查询教育装备的数量、当前状况、使用频率等;各项教育装备统计数据汇集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装备状况,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制定和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2.2 数字化教育装备标准不健全

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已经实现,用于教育装备的经费数量显著提高。有相当多的地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很高的目标,但在落实上亟需有可操作性标准的支撑,从而保证所配备的数字化教育装备的质量和教育适用性。

目前在用的教育装备产品大概有2000多种,而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只有近500多种,其中涉及数字化教育装备的标准更是屈指可数。标准的严重不足和滞后,使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无标准可依,不可避免地出现学校购置的数字化设备质量低下等现象。

3 具体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装备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建设,加强政企共建,加快推进我国教育装备信息化进程。

3.1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部署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提升校园核心交换能力,实现Ipv4到Ipv6的转型;校园建成无线网络,实现安全认证和漫游;构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2 建设国家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

通过建设国家教育装备信息资源库,采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仪器配置和使用情况、教学仪器型号和生产厂家、网络构建情况、电子书籍情况、各个区域统计信息、教学仪器效果评价等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对教育装备质量、实验教学、教育装备招采标等状况的有效监管。开展省级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与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并实现与部级系统的有机衔接。

3.3 建立教育装备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模式,依托国家教育装备基础数据库,建立国家教育装备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教育装备部门、学校、企业提供教育装备管理、资源配置、评价评估等涵盖教育装备领域的相关服务。建立教育装备质量和功能效益信息评价体系,实现对教育装备配备成效的监控。

3.4 加快数字化教育装备标准建设

构建国家和地方协同工作的国家教育装备服务平台,需要统一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安全规范、数字化教育装备标准、教育装备全过程追溯标准、教育资源评价标准、教育资源分类标准等。探索建立标准实施效益评价体系,以提高标准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根本开展标准实施效益评价试点工作,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未来的标准制修订管理工作中,形成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通过数字化教育装备标准建设,教育行业可以在政策层面上对学校数字化装备的配备加以政策引导,指导行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消除质量隐患,有效提高基础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3.5 提升实验教学数字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6

[关键词] 高危儿;网络干预数据库;医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59-03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及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重度窒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的存活率大大提高[1]。据统计,高危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0%~20%,其中,有5%~10%的高危儿可能发生脑损伤[2]。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将能有效地预防发育偏离以及减轻后遗症。

高危儿的干预是一个系统过程,医教结合是目前公认的最佳干预模式。当走过弯路,经过失败后,顿悟到医疗和教育的结合在发育行为问题/障碍的诊治中是一条捷径和坦途[3]。但如何将医疗、教育、康复等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干预各方能在第一时间获知高危儿信息并启动干预措施,一直没有较好的平台。由宝山妇幼保健所和早教中心牵头联合康复机构等共同研发完成了“宝山区0~3岁高危儿医教结合干预平台”网络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干预各方相互联系的问题,为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数据库结构与功能

1.1 数据库板块构成

宝山区高危儿网络医教结合干预数据库由以下板块组成:高危儿基本信息,医疗干预信息,教育干预信息,康复干预信息,相关政策以及互动平台组成。高危儿基本信息、医疗干预信息由区妇幼保健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医生完成。教育干预信息由区早教中心和早教点老师填写。康复信息由宝山区金惠医院医生填写,未到金惠医院就诊的高危儿,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随访结果填写在康复信息栏。相关政策板块及时高危儿、残疾儿童等优惠政策以及医教结合相关文件等。互动平台包括专家团队、工作通道等栏目。

1.2 医疗保健信息板块

该板块主要是记录高危儿基本信息以及干预信息,高危儿基本信息包括出生情况、高危因素、父母年龄、居住地址等,该板块有助于各干预机构快速了解高危儿情况。干预信息记录高危儿体检结果、医生干预方案等。体检记录包含以下信息: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全身体格检查情况、营养性疾病、神经心理发育等情况。干预情况记录儿保医生对营养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对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高危儿的指导建议;疑难疾病转往上级医院追踪随访情况。

1.3 教育信息板块

此项板块主要由早教老师填写,记录早教老师对高危儿的追踪随访干预情况。基本项目包括高危儿动作、语言、适应行为及认知能力、家庭干预指导。早教老师从低出生体重儿访视开始,密切关注高危儿的身心健康。详细记录高危儿神经、心理、动作发育情况。记录干预方案、效果以及患儿转归情况等。

1.4 康复信息板块

该板块由负责宝山区脑瘫儿童康复的金惠医院填写,主要项目包括高危儿疾病情况、干预方案、患儿转归情况等。康复医院重点关注高危儿的运动、认知、语言发育情况,运用PDMS评估量表对儿童运动发育每3个月做1次评估,运用雷尼氏量表和象征性游戏测试对儿童的言语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该阶段的治疗计划,其评估和干预计划记录在数据库。

1.5 其他信息板块

其他信息板块设计了医教结合专家团队、科研成果、互动平台等。这些板块的设计旨在为医疗、教育、康复团队在干预中就某些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平台,同时也为干预各方提供更好的连接。其中专家团队主要是介绍干预人员的组成及擅长领域,科研成果定期公布在干预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互动平台包括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等。

2 数据库运行与管理

2.1 共享机制

高危儿干预数据库由妇幼所、早教中心、康复医院牵头联合红十字会、残联共同设计开发,以上各方对数据库的各项信息具有阅览、使用的权利。各干预机构不得隐瞒应向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需将本机构掌握的各项信息如高危儿发育偏离状态、干预措施、疾病转归等如实记录在数据库,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干预各方应将高危儿各项信息在第一时间记录在数据库,方便其他机构及时获知信息并采取下一步的干预措施。

2.2 保密原则

该数据库用于医教结合的干预工作及其他科研工作,严禁于商业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信息向外泄露,一经发现信息泄密,将追查泄密人及单位的责任,对严重违纪的个人或者单位停止数据库的使用。该数据库设置浏览权限,妇幼所、早教中心、康复医院、残联、红十字等区一级机构可以浏览数据库所有数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教点、幼儿园等街道一级机构只能浏览本社区或者单位的高危儿信息,而不能看到其他社区或者单位信息。如因其他科研工作,需要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开放数据库,应经妇幼所、早教中心、康复医院联合授权并签署保密协议方可使用信息库信息。

2.3 数据库运行质控管理

妇幼所有两位医生负责高危儿医疗保健信息板块的质量控制管理。每月由质控医生检查妇幼所原始体检卡和数据库录入信息是否吻合,如果有差错,督查纠正。妇幼所质控医生定期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录入基本信息是否准确,各项数据之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发育偏离有无漏评,干预措施是否到位等。早教中心有一位老师负责教育信息板块的质量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录入数据库信息,确保录入数据真实准确。同时早教中心质控老师还负责检查早教点老师录入的教育信息数据,对不完善的信息督促及时补充,对不准确的信息,要求进一步核实,保证录入各项信息准确。康复医院负责康复信息板块的质量控制。负责将康复信息上传到高危儿网络干预数据库,定期核对数据库信息。其他板块信息的运行与管理由妇幼所、早教中心、康复医院、残联、红十字会共同完成。板块内容涉及到哪个机构,即由哪个机构完成,确保数据库运行正常。

3 数据库意义

3.1 为医教结合提供平台

医教结合是对高危儿的最佳干预模式,但是,如何将医疗部门和教育部门融合在一起,使保健机构、教育部门、康复机构能在第一时间获知高危儿信息并提供最佳的干预措施一直以来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数据库的建立,为医教提供快速交流平台,实现了医教结合的信息化、网络化。儿保、早教、康复通过数据库,互知高危儿基本信息、干预措施及效果、疾病转归等,能全面了解高危儿情况,为患儿得到最佳干预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库建立以后,有180例高危儿得到了儿保、早教、康复的关注和/或干预。各机构在干预中遇到需要其他干预机构协助的问题,可以在数据库,其他机构获知后第一时间启动干预机制。

3.2 高危儿得到“全面”、“全程”关注和干预

通过数据库建立,高危儿从产院出生开始即得到保健部门、教育部门、康复部门的关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关注模式。在数据库未建立以前,教育和康复部门对高危儿的干预经常是守株待兔的被动等待模式,高危儿经常到了入园甚至上学年龄才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出现了严重残疾才会去康复,常常错过最佳干预时期。数据库的建立,使得医教多个部门合力共同作用于高危儿,达到全面最佳干预效果。有4例脑瘫患儿在康复医院住院康复中,得到了早教老师到医院进行早期教育的服务。数据库的建立还有助于各个机构对高危儿的全程化管理,如既往儿保在得知患儿残疾后,可能就交由康复机构干预,以后患儿的保健工作则管理较少,教育部门也仅仅知道患儿的教育情况,对保健和康复情况则了解不详细。通过该数据库,各个干预机构可以全程关注高危儿,有利于高危儿的干预工作。

3.3 有助于儿保对高危儿的分类管理

儿保一直比较重视对高危儿的管理工作,但是对高危儿的管理缺乏系统性。通过该数据库的运行,有助于对高危儿的分类管理。对不同高危因素的高危儿设计干预菜单,并追踪高危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有助于总结资料,对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科学管理及干预提供准确、扎实的基础。数据库建立以后,通过数据分析,干预各方编写了“宝山区高危儿医教结合干预手册”,规范、统一了全区高危儿干预工作。

3.4 早教干预关口提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0~3岁阶段是一生中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进行早期干预的最有利时机。丰富的外界环境对脑的结构和功能无论在生理、文化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4]。早期教育工作者一直希望能最早介入到高危儿的干预工作中,但是,苦于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高危儿,因为第一时间能知道高危儿信息的是产院,而教育部门和产院是没有联系的。通过数据库,早教机构第一时间获得高危儿信息,并启动干预机制,使干预工作获得最佳效果。数据库建立以后,宝山区的高危儿从家庭访视开始就得到了早教部门的干预,比数据库建立以前提高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3.5 康复机构主动性关注提前

康复机构基本上是坐等患者上门的服务方式,通过该数据库的建立,康复机构可以主动关注那些可能会出现残疾的儿童,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关注,密切观察高危儿的发育偏离情况,一俟发现异常迹象,第一时间启动干预机制。数据库建立以后,康复医院为高危儿进行了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该检查可以早期预测高危儿运动发育情况,超早期进行脑瘫筛查。有2名婴儿在早期筛查并及时干预后获得满意疗效。数据库的建立真正能使康复机构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从而达到最佳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晓宏,孙晓昕,崔秀平.早期干预对高危儿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6):228-229.

[2] 王光霞,吴景才,方鲁阳.高危儿0~3岁早期干预模式的研究及评估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21(2):126-129.

[3] 金星明.发育行为儿科学中的医教结合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497-506.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7

信息化促进学院发展

在办学的过程中,学院不仅要思考学生的需求,更要思考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需求的变化很快,如果依靠传统调查手段,必然不能够得出有效的结论,不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决策。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后,工作效率不仅明显提升,而且调研质量明显提高。

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利益,是学院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和企业沟通协商后,学院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利益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学院能够及时了解到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院的教学情况,激发企业参与教育、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信息化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校企合作不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制度上的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而言是教育制度的发展,只有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实现飞跃式的发展。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制度、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向企业学习,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学院,突破校企之间的体制障碍,实现深度、广度的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实现了国际化办学。近年来,学院积极谋求发展,依靠引入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在合作过程中,学院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采用信息手段,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和海外教学机构之间的交流效率,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实现合作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事实表明,实施合作办学后,学院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增强。通过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度,对于促进教育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提升人才质量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拓展了办学视野,让学院和更多海外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院成立了国际学院,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标准的职业人才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信息化助教学创新 优化实践教学

近年来,“双主体”教学体系成为学院教学创新的重要产物,此举不仅让企业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还让学院和企业共同担负起教学责任,从而更好地调动起企业从事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成为保障企业利益的重要机制。在企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双主体”教学的优势,学院大力推行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优化教学环境,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完善企业和学院之间的信息渠道。校企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而相互信任是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之上的,只有双方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为实现这一目的,学院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专门的联系,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收企业的邮件,以及及时答复企业的咨询,从而让企业感受到院方的诚意和重视。同时,学院定期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教学活动情况,让企业以及社会能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办学情况。此外,在学院的网站上,设有合作企业的网站链接,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在毕业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

加强校企合作“人才班”的信息建设。在培养人才方面,学院将信息化作为重要标准。一方面,学院与企业积极沟通,了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将企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精英骨干,编写信息化教材,将信息化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信息化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闭门造车”的教学弊端,使学院的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的教学。

加强企业教师的信息化培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促进企业教师的成长,学院要求企业教师参与学院的教学信息化培训项目。经过系统性的培养,企业教师不仅掌握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而且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这些企业教师在回到企业工作后,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信息化的“工学结合”,则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引入信息化之后,“工学结合”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教学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市场适应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校外实习管理机制。2008年,学院创新性地实施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校外导师的教学情况。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导师,学院将会及时更换,从而保障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校内导师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应当跟踪和了解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协助他们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此,学院要求每一位专业指导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开展指导工作。同时,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为指导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信息化保障就业

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就业平台。近年来,为能够实现动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事务,学院专门建立了信息化就业平台,就业平台不仅定期就业信息,而且会根据每个毕业生的情况,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8

【论文摘要】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然而,目前农村教师的教育现代化素养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他们的传统教育观念需要转变,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加强。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应当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协助农村学校完善机制,组织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国内某大学“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该课题组选择我国中西部农村24所中小学1093位教师就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情况运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网络的比例仅为28.7,在已建成的校园网络中能充分运用硬件设施,广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仅占10%左右。通过分析发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使用率很低的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现代化教育的意识不到位;二是农村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三是农村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程度普遍不高,尚未达到现代化教育的理想状态。为此,本文认为,作为占据我国教育总量最大份额的农村教育,必须尽快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农村教育主体的农村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以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是处于社会最高知识阶层的智力集团,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对农村教师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培训中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帮助农村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争取早日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

一、帮助农村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认识

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实现教育信息化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实现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还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

农村教师作为实施农村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须确立科学而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把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现代教育观念上来,树立符合新时期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高等学校在对农村教师开展的教育培训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上的认识,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使农村教师认识到教学手段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再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联合组织农村教师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农村教师对教学手段现代化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让他们认清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教育形势和任务,从而增强他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意志”,因为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制下,校长治理学校的业绩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被高一级学校录取情况,与教育现代化水平关系不大,因此学校最关心的是学生升学率。另外,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也大抵如此,所以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和由此而形成的教育氛围中,教育现代化的良好愿望不得不为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低头让路,从而形成了目前教育现代化的尴尬状况。高等学校在转变广大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有效途径转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观念,通过校长岗位培训和理论提高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利用书本学习、外出考察、网络浏览等途径广泛接触先进地区、发达地区丰富、鲜活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和新课改思想,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带动广大教师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包括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应用意识包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二、开展专业培训,使农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保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加大农村师资培训力度,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师资建设同步进行。高等学校要对农村教师进行理论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专业技术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借助新课改的实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科研业务能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动态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还要让他们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口]。各地各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形成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如与当地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培训相结合,专、兼职多媒体教育教师培训与学科教师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辅导与下乡指导相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其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法和多样的形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指导农村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及当地资源做好校本培训,鼓励农村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的同时加强自我进修,使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自觉行动。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应用能力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衡量,尚有较大距离]。高等学校组织对农村教师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应科学地制订规划,严密地组织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在组织安排上可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培训,如对专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后能够承担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能力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村学校各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根据各个人的现有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组织他们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大部分人来说应着重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以及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对老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其所教学科性质和各自的兴趣,尽可能动员他们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将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应用,使老教师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现代教育观念,继而使他们积极地加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队伍中来。

在培训的方式上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法和多样的形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农村学校面广量大,信息资源不丰富,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等学校要协助农村各学校在充分依托高校培训基地搞好教师培训的同时,鼓励农村学校利用本校及当地社会资源做好校本培训,努力使培训工作做到自我进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使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行动。

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注意把实用性放在首位,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真正做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高等学校要根据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内容。其内容不仅是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还要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让农村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并能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学校对教师的培训重点要发生转移,应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采取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让教师在 “研中学”、在“学中研”,在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培训和提高的方式。围绕这一探索,可以开展三个课题的研究:一是农村中学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体系下参与博客活动的行为研究;二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三农”,增强农村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研究;三是学科教学利用webQuest和MinQuest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课题的实践和探索,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协助农村学校完善设施装备,使教师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大多安排在节假日进行,学校内部或邻近几所学校联手组织的培训也大多是临时性行为。教师在培训期间即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操作训练也形成了相应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农村许多学校的相关设施设备不全,教师在培训后长时间缺乏应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逐步生疏直至遗忘。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培训见成效见实效,关键措施是解决学校的教育技术设施配备问题。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等学校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据调查,不少高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原有的许多设备长期闲置。面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浪费,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高等学校应把暂时闲置的设备支援农村学校,同时敦促农村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农村学校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还可指导农村学校在现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广开财源搞创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装备条件。如小学配备计算机房,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和高中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网。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高校要指导农村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装备,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也可联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或地区范围内组织教师开展课件制作竞赛,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比赛,营造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氛围。在条件不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示范校的建设,利用对该地区内个别学校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对该地区或示范校内具有较好的教育技术基础或具有可塑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树立典范,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各学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信息管理;开发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教育对象逐年增多,教育内容逐年拓展,如何全面系统地收集与创业教育对象有关的信息,建立科学的统计、跟踪、分析、反馈机制,是摆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创业教育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反馈指导学校创业教育工作。

1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1.1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创业教育工作高效运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简便、快捷、交互的优势,全面、及时统计接受创业教育、服务的学生信息,比如创业能力测试、参加创业课程、入驻创业园、接受资金扶持和项目推荐、申请自主创业、就业去向、创业情况,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状况等情况,并实现远程操作实现自主报名、申请、查询等任务,从而替代书面问卷调查和交叉统计工作,数据统计相对更加准确,信息量反馈更大,也更科学,从而实现全面统计、调研、分析、反馈的创业教育质量监控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创业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2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对创业教育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对接受创业教育学生进行长期的质量跟踪调查和研究,形成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就可以分析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真正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否真正培养了一批创业型人才?是否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可得出步入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认可程度,从而来监控和评价培养质量。

1.3 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调整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

学校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否与市场接轨,只有用能否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实现创业价值的标准来检验。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使学校及时了解市场对创业素质要求,得到及时性、精准性指导。同时也可动态把握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和服务的学生在创业中的遇到的困,经过实践检验后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都可以作为高校调整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使创业教育更好的与市场接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思

2.1 信息模块设置

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可实现与就业信息、创业获奖信息等关联,设置师资信息、服务信息、学员信息、实践信息、教育效果等5个主要信息模块,各模块根据工作需要可拓展二级模块。

2.2 功能实现

系统设置校级管理员、院级管理员、导师、学生等4种登陆类别,不同身份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后,可实现以下功能。

2.2.1 校级管理员登陆

校级管理员登陆系统后,可实现学员录用、浏览与审核、录入与导入、权限设置、报表统计、信息配送等6项主要功能。一是学员录用。校级管理员可查看学生在线申请参加报名情况,完成逐级筛选和录用,并能直接将录用名单导入教务选课系统。二是浏览与审核。校级管理员可浏览所有在信息库中的信息,完成学生、导师、学院录入信息的审核。三是录入与导入。校级管理员录入或导入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参与创业工作的学生工作人员、咨询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园区等基本情况的信息录入,以及其他人员的信息补充或修正。四是权限设置。校级管理员可设置院级管理员、导师、学员的管理权限。五是报表统计。校级管理员可通过工作需要完成基本信息、就业情况、毕业后发展状况等报表。六是信息配送提醒。校级管理员能新的通知能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并可提供简单的文本邮件交流的工具,方便用户之间信息发送。

2.2.2 院级管理员登陆

院级管理员可浏览、导出本学院教师、学生的所有信息,并能完成按要求的审核、推荐功能。

2.2.3 导师登陆

导师登陆系统后,可实现信息维护、项目提议、在线咨询等3项主要功能。一是信息维护。学校聘任的创业导师可进行个人信息维护并可修改。二是项目提议。导师可提出创业项目,进入创业项目库。三是在线咨询。导师可通过留言板或即时交流的形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2.2.4 学生登陆

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实现在线报名、申请、测试、调研、咨询等5项主要功能。一是在线报名。学生可实现报名功能,并可即时查看录用动态。二是在线申请。学生可实现入驻创业园、创业项目、资金扶持、自主创业证、项目入库、创业信息备案等的申请功能。三是在线测试。学生可登录创业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四是在线调研。学生可进行在线填写创业调查问卷。五是在线咨询。学生可实现与导师的交流,解答在课程或者创业过程中的疑问。

3 跟踪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基本信息跟踪

基本信息是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信息库的关键,是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数据来源是通过收集、整理、统计逐渐获得的,相关数据要能实现与其他系统实现有效对接。

3.2 毕业后发展状况跟踪

毕业后发展状况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信息库质量监控、评价以及跟踪反馈的重要依据。学校可定期抽样调研调研,跟踪频率可参照企业业生命周期,从毕业后三年、五年、十年等三个时间点进行调查。

4 高校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4.1 基于.NET技术的应用开发

本系统基于.NET技术的web应用进行开发,使用三层架构的设计模式,即数据访问层(DAL,Data Access Layer)、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 Logic Layer)、表现层(UI,User Interface )开发。

4.2 MODEL层的设计

本系统除了上述说明的三层之外,还有一个MODEL层,MODEL层是独立于三层而又贯穿三层的,以师资信息模块为例说明类设计。

其中,师资信息数据访问类cn_teacher主要包括 getDataCount()―获得记录数目,getList()―获得所有记录,add()―添加师资信息,addTypeinfo()―添加师资信息类型,update()―更新师资信息,delete()―删除师资信息等。

4.3 安全性能

考虑到安全性能的要求,本系统使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数据库,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李斌,胡弼成.教育跟踪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4-27.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篇10

日本政府为期三年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学习创新事业”于2014年正式结束,这两大“事业”实际上属于日本政府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中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实践验证项目。除此外,近年来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部级项目和研究还有由总务省主导“学校设施在灾害时的ICT环境利用事例”研究项目、“校内LAN整备”项目、“培养ICT应用能力”项目、“e-Net Caravan”项目等,由文部科学省主导的“学校及社会教育设施的信息通信设备和视听教育设备等的状况调查”、“信息使用能力调查”、“ICT利用终身学习支援事业”,等等。

为实现日本教育领域中ICT的普及,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了许多项目以推动各地区和学校应用各类信息通信设备和技术开展教学。最能说明日本ICT应用现状的就是文部科学省每年一度开展的有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等的调查,根据最新的2013年度调查结果显示,以公立的小初高、中专及特别志愿学校在校生为基准,2013年3月时教育用电脑总数约为191万台,平均每台对应学生人数为6.5人,与2012年度持平。而2013年6月内阁决议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要求在2017年达到每台对应3.6人,2020年要求人手一台。按照这个目标意味着教育现场需要1250万台电脑,是2012年的6.5倍,就目前平均值来看实现起来确实难度太大,投入额度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就2013年的普及情况而言,只需再增加40万台即可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年级一台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按地区划分,普及率最高的是鹿儿岛县,一台仅对应4.4人,最低的是琦玉县和爱知县(一台对应8.2人),而东京都居然是排名倒数第三,大阪和京都也只是勉强超过平均值,可见日本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也并非是城市经济程度越发达电脑普及率就越高。而在教务用电脑普及率则是108.1%,意味着几乎每个教师都人手一台。校园网的普及率为84.4%,无线网的普及率为23.3%,超高速互联网(30Mbps以上)连接普及率为75.4%,电子黑板总数为72168台,实物投影仪为141398台,电子教材普及率为32.5%,教育系统普及率为68.3%。由此可见,日本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但在人手一台的目标上尚有巨大差距,无线网络尚未普及,电子教材使用率还比较低。

但是,根据2013年度日本全国学力学习状况调查结果,对于“到去年为止采用电脑等信息通信技术学生之间是否进行过协同学习或课题发现解决型的学习指导”一问,回答“做得很好”和“还行”的小学比例为46.7%,初中为45.2%。在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SLIS)结果显示,日本对于引发主体性学习的自信比较低,对学生开展ICT指导实践的教师比例属于所有被调查国中最后一名。OECD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调查(PIAAC)的结果显示日本在“使用IT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属于20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的中等水平,并且36.8%的人都未接受电脑在线调查而是回答纸质问卷。由此可见,日本教育信息化方面,尤其是利用ICT开展教学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

针对这些情况,日本政府在《世界最先进IT国家宣言》(2013年6月内阁会议决议)就明确指出为实现教育环境的IT化,需要普及学校高速宽带网,实现人手一台信息设备的配备,推进电子黑板和无线网络的设置,提高电子教材的使用,从初级教育阶段就开始积极完善教育环境IT化,谋求儿童学习能力和IT应用水平的提高,并加强与企业和民间团体的横向联系,充实教育用的电子教材,要在2020年前实现所有小初高和特别支援学校教育环境IT化,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无缝连接的教育学习环境。同时,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日本再兴战略》中均指出实现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教育方针,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此建立日本今后技术强国的教育基础。2013年12月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总部制定了《创造性IT人才培养方针》,力求成为世界最高水平IT社会,积极培养下一代IT人才,推进国民的信息利用能力。

在此背景下,日本总务省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文部科学省的“学习创新事业”在日本全国筛选了20所学校开展ICT教育实践研究活动,以建立日本未来学校人手一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模型,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也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调研报告中显示若要在日本全国普及ICT教育环境仍然面对非常多的问题,如从学生人数上来看,日本小初高及特别支援学校在校人数约为1400万人,教师人数约为100万人,合计超过整个日本人口的10%。面向如此众多的人数提供什么样的ICT环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和开展教学,需要更为谨慎的实践调研工作。另外,不仅是需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各类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并逐步向每位需要的学生和教师推广。面对不同学习和教育需求的人群和单位,急需综合性教育应用平台,与企业和社会团体横向合作,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提供各类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使得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随时随地登录,并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得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

有关教育领域中最先进的ICT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日本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利用的研究实践表明,日本的教育一线仍然存在信息分散化、软硬件标准不一致造成的使用局限性、ICT利用方法的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由日本总务省委托日本教育技术振兴会进行实践调查,于2014年3月了《2013年度有关教育领域中最先进的ICT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书》。该报告从案例分析角度对教育中技术和实践方面的ICT使用进行了实践考察,总结指出在日本学校一线的ICT使用虽然有部分实践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家庭和学校间联系不紧密、ICT环境使用成本过高、现有环境无法解决的诸多课题。

该调查认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学习云平台有望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对比以往的区域性内部网络模型(Intranet模型),利用了云服务的云模型不仅能够减少地区的负担,实现校外随时随地登录,还能够做到对接各类设备和统一化管理,低成本高效的运营。为此,初步构建了一个教育学习云平台原型,以两所小学的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调查。

该平台主要提供以HTML5制作的电子教材、视频教材等形式的学习内容,还有学习用的APP、协同学习工具等应用软件,可以对应Android、iOS、Windows等三类系统,通过对实验学校的实践授课来验证多个学校间、校园与家庭间以及移动通信条件下学习、教育等使用情况,尤其是使用电子教材和协同学习软件进行新型学习方式下的实践验证(如下页图2)。通过实践表明,提供多种电子教材和应用软件,对应各类操作系统,可以实现跨系统、跨校区的泛在学习模式,并且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ICT应用能力,极大程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需要再对电子教材的安装、管理、统计做出重复性的劳动,教务系统的横向联系解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记录的手工统计管理,家长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该报告最后指出,若能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这类教育用云服务平台,从宏观上可以降低区域性差异,实现电子教材制作和应用的标准化,推动业界制作规范的电子教材和信息系统接口,并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达到统一化管理教学信息的目的。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

调研报告书指出,今后需要实现学校和家庭间的无缝连接,降低教育技术的普及成本,制定标准促进企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必要在更广范围内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践。由此可见,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不仅需要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验证,也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由于前者归属日本总务省管辖,后者归属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故两个部门合作开展了“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学习创新事业”,在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人手一台的教学环境下测试电子教材等软件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从这两个项目以及上述调查研究中发现急需一个能够加强跨地区、跨学校的教育应用平台,以便今后能够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就此,两部门继续开展下一阶段的合作,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文部科学省实施“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开展教育体制统筹方面的实践,而同期由总务省实施“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构筑教育用云平台,验证技术方面的可能性。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和“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在2014年7月开始公开募集实验学校,预设在福岛县、东京都、佐贺县3个地区同步开展,每个地区安排4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特别支援学校等),项目实施周期为三年。两个“事业”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总务省负责基于云服务的“先导性教育系统”,通过企事业单位开发系统和应用软件,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而在该系统下由文部科学省开展“先导性教体育体制”的实践,通过各地区教育委员会开发和使用电子教材,加强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开展教育实践研究。

“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2014年度预算12.2亿日元,2015年度为11亿日元,目的在于利用云计算等最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地区教育体制,促进不同学校间、各类学校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充实新型学习形态的指导方法,开发各类学校和各类教材所对应的指导方法,培养教师指导能力,构建教师研修体制;提高电子教材的便利性,积累区域间各学校可相互利用的教材,共享教材和指导实践事例等信息。期待在2017年时,教科指导中ICT有效利用率(就指导儿童ICT利用的能力能回答“完全能做到”、“稍微能做到”的教师比例)达到80%。该“事业”采用申报计划书竞争投标方式确定试点学校,保证预算符合事业目的并有效进行,研究成果将向各地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等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宣传,并在文部科学省组织的研修会和宣传杂志上信息促进成果的有效推广应用。

“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2014年度预算为5.5亿日元,主要依据上文调查研究中的系统原型,构建如下页图4所示的教育学习云平台,目的在于教育领域中积极促进和普及ICT的利用,将学校课程和家庭学习无缝连接;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制定基于HTML5的统一化标准;降低ICT应用成本,减轻地区政府和教育委员会的负担;灵活利用学习记录数据,开发出大数据分析的新型商业领域;将学校以外的各类教学资源,诸如图书馆、公民馆、儿童馆等公共设施、教材开发公司、通信教育、培训学校等学习服务相关资源以信息通信技术予以整合联接;构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该“事业”将构建可对应各类信息终端的低成本教育ICT系统,对低成本、标准化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开展实证研究,以求获得今后教育ICT系统的普及型模型。该“事业”要求校园内已配备有一定程度的电子黑板,触屏电脑、无限网络等信息设备,并已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必须使用学习教育平台中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功能、教师支持功能、学校家庭联系功能、学校间联系支持功能、学校与民间教育事业者的联系功能,能使用该平台提供的HTML5规格的电子教材,实施家庭学习,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保存学习,教务等记录,进行利用和分析,以此制作和提交相关实践研究报告。

后记

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力求在2020年前实现人手一台的发展目标,普及教育信息设备,开发各类电子教材,从国家战略角度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升整个国家的信息技术竞争能力。从各类统计数据可见,日本虽然力求各地区初中等教育的信息设备资源均一化,但是从学生人数来看,由于基数比较大,短期是难以实现人手一台的目标,为此,开展“先导性教育体制构筑事业”和“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实际上也是为了缩减成本,通过云服务来缩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和各类设备以减少在电子教材开发和教学应用软件开发上的成本,从宏观统筹和资源优化配置角度,这些项目的意义值得肯定,今后有必要继续关注项目实施动向。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5年度学校における教育の情化の等にする果,

[3]日本总务省,「先的教育システム事における地域の定施要,http://soumu.go.jp/main_content/00030668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