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0:54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1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承担“数学模型解题法”等6项部级课题,出版个人专著《高考数学压轴题破题36计》等8部,在《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等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收录。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被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其实,关键是“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分层设计

《礼记・学记》提出“学不躐等”,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差异;二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使学生完成“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的超越(以此为暗线)。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若要从事实到概念皆融“数学抽象”于其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睦斫飧拍畹矫髁诵灾剩这一过程应使学生得到“数学推理”的基本训练,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性质,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证明性质;从明了性质到形成结构主要也是“数学推理”,因为这是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结构功能良好、迁移能力强大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形成结构到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重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内外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建模”的有效

训练。

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关键处,应注意适时引导,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发现”“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结构特征可从“数”“形”两个角度(静态)入手,若从动态角度入手,可改变目前问题的形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必要的模式识别,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又可得到“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训练。

我以课题《空间角的计算》的同课异构课型为例来具体说明。

【教师甲】

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定义,稍加解释后引入空间向量方法,然后教师用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例题讲解、题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对于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种空间角的能力。学生不感到难,接受情况好,听课老师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

【教师乙】

1.创设情境(事实)

首先投影,给出四个画面让学生观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电线短路放电的瞬间(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萨斜塔倾斜度的测量(线面角)、蝴蝶展翅(飞翔)来回扇动翅膀的过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3.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考虑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实用,可这样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方法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启发: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求这些角吗?引入空间向量,介绍向量方法。引导学生:对于直角结构明显的空间图形,可建立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而直角结构不太明显者,可酌情考虑选一组基底,用向量几何法解决,或化斜为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

4.应用(例题讲解、题组练习)

到此,课堂时间过去近四分之三,当然,用向量法求空间角的训练不够充分。

教师甲(苏步青奖获得者)将本节课定位于用向量坐标法求空间角,主要时间用于训练空间角的求法及其各种变式,学生当堂就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空间角的向量求法,符合最新课改理念: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弱化对于空间线面关系的抽象分析;同时也符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课时紧,任务重,只能拣“干”的来。

教师乙则定位于核心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引导空间角(三种)概念的抽象、性质结构(即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这三种角的内在联系)的探究,求法也不局限于只用向量法,而且,即使用向量法,教师也还有向量几何法的引导。本节课易被诟病的地方是:在传统几何法方面用时过多,向量法也训练不充分,教学环节不完整,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师乙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核心概念本身即蕴涵着思维训练价值,蕴含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不宜轻轻滑过。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三种角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在新授课之初,否t在其他课上更没有时间分析。

3.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如本例中用类比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容易探究到角的本质,实在而直接,不能因误认为其虚泛而掠过。

4.新课标对数学内容侧重点的转型研究:新课标在此处的着力点已经由空间想象力转移到量化处理(几何问题代数化)能力,教师甲的处理符合新课改理念,因此得到许多教师和专家的肯定,但我认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不是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即几何问题代数化),因为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维方法在解析几何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没有必要再在立体几何课中重复这一理念。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空间想象力,宏观上将视角由平面(二维)拓展到空间(三维),力求还原三维空间事物的本来面目,微观上则需要将视角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空间图形,剖析还原,细致地分析空间图形的线面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空间的联想和想象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而向量坐标法训练得再熟练,也无法达到通过分析空间线面关系来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效果。事实上,现实的教学已经证明:理科学生在立体几何方面的推理能力甚至弱于文科生,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生不学空间向量,只能用传统的几何法分析解决问题,而理科学生自从学了空间向量法以后,甚至于连空间内一个关键点的三维坐标都难以准确写出。这是将在2017年实行的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研讨过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对于立体几何问题主要是用空间向量法处理,对于用传统几何法是弱化的,而且也不再有《几何证明选讲》之类的选修课程。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过程评价体系

评价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不同的课型,其评价指标和权重都有所不同。研发评价系统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极为重视的工作,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导向性、激励性、有效性(时效与长效有机结合)、针对性等原则。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提供日常学习的参考数据,为其调整日常学习的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十一学校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做法是:每位教师都及时将所教学生的常规表现纳入过程评价系统,设立考勤、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发言、创意等)、作业、前测与章节过关测验等几项,每项以分数多少作为参与度或质量指标,每次过评的满分为40分。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就能看见自己前一天(或前几天)的过评数据,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方法。

教师还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管理系统的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如通过留言或鼓励其进步,或激发其创意,或提醒、指出其待改进处,或共拟未来一段时间的读书、自学具体计划……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真学习”;核心素养;“循环―差异”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7-03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会长,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循环―差异”教学主要内涵

“循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个体先独立自学一遍,有所收获;然后,小组同学经过小组内讨论或全班展示,围绕全部学习内容中各自的疑难问题再学习一遍,有所提升;接着,教师依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学与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没有明晰的问题作启发式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再学习一遍。“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

“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进度的选择权、控制权交由学生个体掌握和控制,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循环―差异”教学含义指: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

二、“循环―差异”教学如何实现“真学习”

何谓“真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表征:(1)参与学习。(2)完整学习。(3)个性化学习。(4)有效学习。草根化的“循环―差异”教学是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实现“真学习”的呢?他们在努力追求实现“真学习”的主要表征。

1.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构建了“三轮循环”学习的课堂学习框架,“个体自学”阶段,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起全面督促、帮助个体作用,这一阶段占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同伴互导”环节,学生在群体氛围中学习,也占了课堂三分之一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班级后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转化为目标、任务引领、同伴互导下的“不学不行,不想学也要坚持”的动力、压力作用下的全程参与学习,到了“教师解难”环节,处于“愤、启”状态,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完整学习创造合适的课堂环境。

从学生学习方式选择来看,“循环―差异”教学选择了“自学互学指导学”的多元方式,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有了物质基础。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时内容整体化学习,而不是强行“切块分割”,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有思考的学习者”,实现了“理解学习”。正如崔允t先生解读的实现了“人际转换”与“自我转换”的二次信息转换的完整学习。

3.可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进程,保障了学习个性化的实现。

“循环―差异”教学确定的学习目标分“A、B、C”三个不同层次,供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指导的接受性学习都有选用,使得学生总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有硬性接触、适应、提高。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都由学生自己掌握,所有这些都表现在课堂六个环节安排的统一结构之下,学生自我实施上。

4.扎实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编写学案(包括编写学案、学案备课等)设计教学目标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从这一教学链条可以看出: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得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准确而正确;使用精心设计的与课堂操作相同结构的学案作为学习载体,使学习过程扎实而有抓手;三轮循环学习使得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检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激发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学生“真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循环―差异”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育了一所实验学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锻炼提升了一支教研员与教师队伍;引领与推动了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目前,在淮安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实验和探索,组建了“循环―差异”教学学校联盟,大规模组织教学实验。

三、“循环―差异”教学生发机制

1.执着的教育追求,坚定的课改理念。

孙朝平研究团队在回忆当初课堂改革动因时,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没有太高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看到学校课堂上存在一些学生厌学、不学而无所事事,游离于教学之外,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感到难受,总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改革者内心的教育良心、教育责任心的积聚与涌动,是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所在。

同时,研究团队广泛学习国家课程改革文件,大量借鉴各地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相信国家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坚信课堂改革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相信新时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着坚定的课程改革的信念和意愿。

2.不断优化的研究共同体建设。

“循环―差异”教学在开始时称为“六步导学”,由淮安区的教研人员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借鉴各地改革经验,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和教育理论,总结本地课堂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课堂“六步环节”和学案编写样例,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验C。随着时间推移,省市教研人员观摩与指导课堂,让实践者受到了鼓舞和肯定。后来,为了更多地总结、提升,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的专家进入了指导行列。再后来,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这一草根性改革经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团队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概括与建构,深度介入,使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这期间,每一次观摩、指导、研讨,都是研究团队加油、进步的里程碑,随着研究共同体的优化、扩充,研究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3.行政(教研)大力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巨大阻力,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既有体系与做法的惯性阻力,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在开始生长时存在很多弱点和不完善之处,万物皆如此。在“循环―差异”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行政(包括上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发展到今天,这一巨大推动力功不可没。在模式研究的初始阶段,不少校长、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一教学创新,非议、阻力很多也很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研究课堂教学、落实高效课堂要求”的红头文件,引导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探索课堂实践,以科学态度判断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了各种非议。“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共同体之所以是开放的,吸纳各级各类教学行家、教研专家、科研专家、课程专家,其中上级教研部门的牵线搭桥居功至伟。他们总是在研究需要深入之时,强力助推,联系、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会诊,不断提升“循环―差异”教学的研究水准。

4.着力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学习”,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实施相同的“循环―差异”教学大框架的同时,必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特色,使学科教学显现其应有价值,尽可能设置现实性情境化学习素材,组织更多的有思考的学习活动。在“循环―差异”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力争该做的实验一个不少,尽量让每一位学生能亲自操作、经历实验探究和验证过程。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运用归纳法形成概念(而不是记忆概念),理论思维、实验意识、物理观念等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物理课上。在英语语法课教学中,围绕现实情境,让学生讨论、归纳生成语法规则,设计生活化场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看等过程,操练语言能力,形成语法规则运用能力,体验西方文化,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实在的培养。

5.整合资源,着力区域内初中学校大规模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真学习”。

在推动“循环―差异”教学过程中,研究团队不仅在做“实验学校”,还花大力气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基于课程标准,追求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变革: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学案编写的高质量,淮安区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团队,集中编写课时学案,使得教师队伍资源薄弱的学校学案质量有了保障;每次阶段质量评估,均由全区学科优秀教师团队统一命题,测试数据统一分析。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学科学习情况诊断的“个人订制”分析表,分别以全区、全校、全班为背景,给出每位学生学科学习“阶段学习CT断层扫描图像”,有效克服师资薄弱问题,使得课堂教与学改革有了“大数据”这一靠山,更为精准、高效。全区统一制定引导性“学科学期(模块)课程纲要”,供各学校使用,有力引导与规范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评价,确保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学习”在更多学校有实现的保证。

四、“循环―差异”教学发展建议

1.确保模式的开放性。

“循环―差异”教学要面向学生,研究自身体系内的更多变式,面向不同学科,体现学科特点,面向学科的不同课型。班级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如何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就“个体自学”环节,要体现学生发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需要研究的内容就很多,要有生命力,就要开放,不能僵化,要研究面向不同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如何操作,有更多的变式,有更多的实践样本。

2.使普遍与个例相互促进。

如何总结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成功做法,使其成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上升为公共知识,使更多人受益。教学研究中,往往有一些个体在实践中有率先突破,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就要及时发现,科学总结概括,上升为公共知识,为社会公众认识并学习借鉴,推动社会发展。相反,公共知识一般做法如何被个体所理解、接受,先进的经验如何被推广,公共知识如何被个体认识并运用,普遍与个案要能互相促进、转化。

3.深刻研究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引领教育发展。“循环―差异”教学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大力气,花硬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市、省有影响,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教师代表,他们能说明白“循环―差异”教学,能够完美操作“循环―差异”教学课堂,是各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要研究学生学科学习的核心内容,抓住核心“学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核心要求、核心“教养”,以两个核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师德师能同步提高。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长垣县实验中学校长 杨秉义

许昌实验中学校长 牛振亭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汪红敏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副校长 刘长庚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者: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它与之前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有何异同?

杨秉义: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具有实效性的实施办法和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发展得较好,百花齐放;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基本上仍是千校一面,狠抓考试成绩仍然是这些学校不懈努力的方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⑵渲糜谏罨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明确了内涵、细化了标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和再出发,体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

牛振亭:核心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开展体音美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汪红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重点解决的就是第二轮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刘长庚:核心素养提出之前,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素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目标维度的支撑,在落实上也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长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补充性工作,长久以来并未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需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有力回应,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回归素养的核心本位

记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杨秉义:首先,学校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当前就是要通过课堂改革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生活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锤炼学校文化品格,在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育人是学生素养的源泉,要通过学校文化设计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并将文化设计融入到课程、学科、课堂、活动和管理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牛振亭:首先,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整体推动。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其次,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文化为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立足实际,提出了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落实核心素养,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观念上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并在行动上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

汪红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问题。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学校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是一个系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形式,使得核心素养与我们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对接,使得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都得到一个较好的提升,使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所要求的素养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而不是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专门地去落实核心素养。那与核心素养本身也是相悖的。

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记者: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杨秉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办学优势,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措施。比如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多年的沉淀,形成了养正文化、学生自治、多彩社团三个办学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正就是涵养正道,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品正博学、体健多艺、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自治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多彩社团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发展。

牛振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过实践的探索,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具体到我校,我们在核心素养提出前,就已经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新,善于沟通,有责任意识,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有人文精神。这与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我们倾全体师生之力,进行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加强以“责任与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探索。

汪红敏:落实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开发,推行专题教育或专题探究。核心素养标准很多很细,在落实过程中,要在深入致学习领会核心素养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探究主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校本化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等,根据科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四基”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循序渐进地去研究、思考、探索和行动,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探索实现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哪里?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秉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制规划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制过长,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二是实现学习变革。学校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要根据核心素养细则重新审视并改进完善学校的课堂改革体系。三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仍以分数选拔人才,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实。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赢得未来,校训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校训和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需要为将来成功做哪些准备呢?那就是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效的学习策略、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和受益一生的兴趣特长。我校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不蔓不枝。尽管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我觉得这也算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牛振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我认为,责任担当是这6大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人能够成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责任担当是连接6大核心素养的红线,是6大核心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的核心素养就会迎刃而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三个维度精心打造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施责任教育,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从学校维度,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等育人理念中提炼形成了责任理念文化,主要突出责任、担当、勤勉、奉献、爱与和谐、诚信、友善等教育元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师生人人熟记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了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责任制度文化。完善责任环境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科室、寝室、餐厅等文化,为环境育人创设条件。

二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师提出“三负责”的目标要求: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通过精神引领、榜样引路、名家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激励机制。第一,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优秀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搭建平台。第二,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第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三是从学生维度,确立学生责任目标体系: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6个方面,学校编纂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分层推进、实践活动、家校联合和反馈评价等方式,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我们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汪红敏: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尽快转化为学校、师生、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实现这一关键的最佳途径是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各位家长统一的、明确的意识和方向。

我们学校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重新完善、丰富了学校文化和培养目标的内涵。我们在对学校校训“博爱、责任、荣誉”的诠释中,对“博爱”的诠释添加了“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的文化基础的内容;对“责任”的诠释添加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内容。

“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结合核心素养的6大方面要求,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充实为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具体标准,使我们的办学目标更具前瞻性,更具可行性。

围绕“幸福”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深入开展幸福课堂、幸福体育、幸福社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探索和落实。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及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因素决定并影响他们的成长?2012年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内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根本价值,开始从国家的层面深度的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又进行了补充并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贯彻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同时在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体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教育部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制定了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据此对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改。专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3]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和指标的确定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2015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光明日报》组织了一场以“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为主题的教育研讨,参会的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教育部也在依据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校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和考试”[4]教育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选择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钟启泉在《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中》论述了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课堂转型要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5]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x择,利用设计好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指的是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6]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我们在处理核心问题时必须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核心问题之中,将知识点的传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核心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及其及其解决为主线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建构新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旨。通过课堂教学,达成各学科的课程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三、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问题的求解者,也是解答者,从求解者到解答者的转换,需要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活动,还需要师生间的言语对话和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发挥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问题的情景设计,激励、支持、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有责任、有主张、有行为、有担当。教师可以在知道学生选择应用解决问题策略、调控合作学习活动、指导问题解决成果的总结和展示等方面发挥协同学习作用。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学习的共同体

2.重视课堂的设计与组织。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并开展探讨学习或问题分析、探讨活动,整理展示学习成果。创设问题情景是基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更加侧重于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要适中,如果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过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没有思路;问题的着眼点如果过小,学生思考的余地狭窄,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课本上明确的书写的答案,不用学生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解决也仅仅是个形式。问题的起点要高,落点要低,既能为学生提供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难以解决,需要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整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的作出反馈和引导。

3.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教育。

学科教学要依据立德树人的方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培养要求,集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9 大素养就包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素养,这些素养的基本要点和关键表现涵盖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之一,学科教学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科学伦理是科学技术研究与研究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於行为准则。这些思想於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以及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任何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都要受到其所拥有的理论、信念的影响。科技工作者接受了科技伦理,就会自觉地把科技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置于伦理的规训范围内,不损害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热荨?蒲Ь神包括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精神,有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志向,有事不避难、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有严谨的求知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品格,具有实证意识,用于弘扬理性,能运用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第15版。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5

首先,教师观念要转型。一是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含义和意义,在思想上认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教育理念要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三是教学行为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眼中只有学科知识、“目中无人”是不少教师的教学通病,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语文,数学教师的眼中只有数学……忽视学习活动中的其他重要教育资源,如学生上课专心不专心、守纪不守纪、积极不积极,等等。要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化为学科素养、人的素养,这些教育资源同样不容忽视。将学科育人目标置于教学行为之前,是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教师必须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二者之间的交集在哪儿,这样才能自然巧妙地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素养要提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有这样一种很难划定学科范围的综合性课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学科教师齐上阵,课堂上呈现出交叉学科知识的局面,这是一种打通学科之间界限、多学科联合教学的育人模式。面对“核心素养时代”带来的全方位挑战,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学习本学科现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还要学习所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及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做到既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又能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备的技能和资源,尤其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如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对照提出的“好老师”四条标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第三,教学行为要改变。每个学科都有其可以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建立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间的联系,由单纯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成绩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多向情境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能有力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6

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在开幕式及刘彭芝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后,分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的600名“未来教育家”高研班学员以及长沙市教育系统300多名校长参加此次论坛。31位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围绕核心议题,逐一发表了主旨演讲,7位高校专家分场次集中作了8场精彩点评。纵观论坛的专题报告、主旨演讲、互动论坛、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诸环节,首届“湖湘教育论坛”突出倡导以下教育价值取向。

一、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本届论坛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总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拉开序幕。刘校长从教50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和总校长20年。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创新,帮助刘校长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刘校长在专题报告中,以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对教育的大爱、大智慧、大成就。在刘校长的引领下,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开创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大附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如果刘校长本人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事实上,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摇篮,与刘校长这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的引领直接相关。

在本届论坛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发表了《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和主阵地,保证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积极探索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毛善新校长的演讲主题则是《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其认为“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这就从弘扬和提升学校文化的视角,回答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保障与路径。

二、践行立德树人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高中教育分论坛的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校长发表了《办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主旨演讲。刘校长认为要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刘维朝校长主导雅礼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雄海副校长的《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湖南省湘阴县左宗棠中学的陈觉民校长所作的《弘扬左公正能量,谱写教育新篇章》主旨演讲,都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诠释。其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少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的校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届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星城实验中学陈克勤校长的主旨演讲,结合该校办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六大改变”,即改进学生观、改良德育、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改善学校管理机制,初步行成了六个方面的办学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永州市教科院唐作明所长的主旨演讲,追问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认为课改的目标指向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人”和“人的发展”。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课改怎么改三大基本问题。湖南省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王宏星校长以《变革课堂,演绎精彩》为题,交流分享了该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六点经验: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三是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五是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六是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倡导专家治校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湖南省把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为契机,3年累计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18个高端研修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园长)共830人。高端研修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采用集中研修、网络研讨、实践提升等混合式培养方式,通过2~3年(每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5天)的系统而专业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本届论坛促进了部分名优校长进一步梳理、提练和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专家型校长的大家风范。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坦言:“做教育,有人追求规模,有人追求速度,有人比拼分数,我们想树立一种价值观,即用心丈量教育的深度。”他主张“良善治理,从心开始”,特别注重文化力量的凝聚、主体力量的释放、结构力量的创生、场域力量的孕育、美育力量的开启和梦想力量的指引。湖南省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周大战校长主张办智慧的教育,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特别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规范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学习导航自学提问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实践延伸。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R祷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未来教室 智慧提问 精讲多学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逐步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局限于“工具性”的内容,以教语言知识、词汇、句型和听说读写的技能为主,忽略了英语课程对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语境创设不充分,对文本语篇的意义和内涵解读不到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浮于表面,以及较少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呈现脱节状态。因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在我校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研讨活动中,笔者全程参与,在实践与反思中探索,本文将以两节公开课(选自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为例,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的个人点滴体会。

一、教学主张之一:步入未来教室,实现“单一”走向“多维”的文化体验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与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相关语篇,还应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受限于教室内部的资源和教师事先筹备好的资料,传统的英语课堂,只能单一地运用一只粉笔,一手简笔画,一张教学卡片,一份课件来体验文化。而如今,教育技术在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环境革新,借用VR设备、平板电脑、白板等多元信息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虚拟空间,浸入未来教室,撬动英语课堂的变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为内容呈现、智能交互、即时评价等环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大的空间、更为自主姿态去尝试体验文化、感受新知。

【案例1】 Module 8 Unit 2 There are lots of games.

F老师展示的课例是五年级上册第八模块第二单元的语篇课。文本主体内容是了解英国学校。这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校园生活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本身。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表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挖掘更多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内涵。适逢今年是我校建校72周年,如何将文本中的英语学校,巧妙地迁移到我们自己的学校建设呢?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识的目标如何突破?我们认为,文化体验,文化品质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因此,F老师通过PPT的引领,课堂教学递进深入,逻辑推进。两个微视频的使用,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化。VR设备的使用把学生带进虚拟的国外校园中,在三维的立体空间里身临其境的体验着新加坡的校园生活,学校的布置摆设与学生活动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呈F在眼镜的世界里,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而后再运用所学语言,通过立体空间抓取,全班同学献计献策,一同设计自己喜爱的学校,动口动脑再动手,突破了传统的图片简易教学,在趣味盈然的多维体验中实现了文化理解和价值认同,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语言,形成了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正在成为学生生活必需品的今天,我们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勇敢地拥抱信息时代,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走进未来教室,尝试环境革新,从“单一”走向“多维”,将呈现更多课堂实践的可能。

二、教学主张之二:展现智慧提问,培养从“定向”走向“多元”的思维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水平和特点。课堂提问是小学英语知识训练、思维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而目前课堂提问被“师问生答”、“一问齐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形成了千人一面,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功效,互动效果必然失色。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堂,教师必须重视提问艺术,精心设计问题,方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课中,F老师关注诸多具有启发力的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中创设了让学生自由英语思维的时空,赋予语言自由灵动的生命活力。

【案例2】

T: Children, do you want to visit other schools?

Ss: Yes!

T: OK, now let’s go to the school of Singapore,can you guess what you may see in this school?

S1: Maybe there are lots of paintings in the school.

S2: Maybe the students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S3: Maybe there is a new gymnasium.

S4: Maybe there is a school bus.

S5: Maybe there is a big library.

S6: Maybe they eat lunch together.

T: Good guessing!Maybe it is so beautiful.

...

在佩戴VR眼镜参观虚拟现实的新加坡学校前,F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一所美妙的校园,通过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运用目标语言开启思维,展开各种合理的想象,不仅引发孩子对国外校园的期待,还培养了孩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教师的提问”。因此,今天的英语课堂需要革新师生的互动方式,重新思考教师的智慧提问,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矩阵,试图让孩子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从平面向立体,从定向到多元,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结构,最终运用知识浸入到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智慧提问极具价值之处。

三、教学主张之三:实施精讲多学,成就“学会”走向“会学”的能力提升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与摸索,我们构建出英语“精讲多学”课堂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即:“诱导探究归纳迁移”。教师借助“精问、精导、精讲解、精巩固”的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活动实施,在实践中变学生的“学会”课堂为“会学”课堂,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案例3】 Module 8 Unit 1 Do you often tidy your bed?

Z教师的课是选自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六年级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Do you often...?”句型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情况。Z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寻找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连接点,确定评选“阳光少年”为本课的教学主线,清晰的教学任务贯穿始终,在教师的“精讲”引导下带动学生的“多学”,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 诱导环节:自主求知旧知引入,问题激发

T: Children,what do you often do ?

S1: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T: Oh, you are so healthy and strong. What does Simon often do in the picture?

S2: Simon tidies his room everyday.

T: Do you think he is a sunny child?

Ss: Yes.

2. 探究环节:自主探究个性理解,合作探索

T: Is Lingling a sunny child? Why? Read and find out reasons in the text.

Ss 两人一组,阅读寻找支撑个人观点的答案。

S1: I think, Lingling is a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tidies her room everyday.

S2: I think, Lingling is a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helped Tom tidy his bed.

S3: I think, Lingling is s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read stories everyday.

...

3. 巩固环节:自主训练掌握规律,强化训练

T: Simon, Lingling and Amy are all sunny children. How about Sam?

Let’s try to ask him some questions and get to know if he is a sunny child or not?

S1: Sam, 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Sam 虚拟回答:Yes. I play it everyday.

S2: Sam, do you often do homework?

Sam: Yes, everyday.

S3: Sam, do you often help your mother do housework?

Sam: Yes, often.

...

T: Is Sam a sunny child?

Ss: Yes, he is.

4. 迁移环节:自主迁移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T: Sam is a sunny child. Why do you think so?

S1: Because he is very kind and nice. He often helps his mother do housework.

S2: Because he is hard working. He does homework everyday.

S3: Because he is healthy. He does sports everyday.

...

T: Yes, so to be a sunny child. What should we be?

Ss: We should be helpful / kind/ hard -working / healthy ...

T: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of being sunny children. Now try to investigate our classmates and recommend the sunny children in our classroom.

(W生通过四人小组的调查,了解班级同学平日常的生活活动、生活习惯,对照评选阳光少年的标准,推荐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并为其写下一封推荐信。)

在以上的案例中,Z教师甘当绿叶,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精短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语言材料的意义和运用,以学生的体验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实现“精讲”。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良好精简的课堂组织,运用个性化的形式内容,锻炼了自己整合、创新、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能让自己在不断地完善中获得成长,从“学会”慢慢成为“会学”的 主人。

诚然,我们所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三大教学主张,即――未来教室、智慧提问、精讲多学,只能算得上是当前英语课堂变革洪流中的三条细小分支,且和较为成熟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条路径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起着积极的意义。

“教育理想高于天,落地方有百草园。”从核心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落地,究竟路有多远?怎样才能逼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课堂实践的可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所以,英语教师也应深刻地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重要的育人载体,英语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10

1.转变教学观念,对思维课堂应有理性认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只要把一堂课的知识内容的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模式下学生上课往往很被动,思维能力往往得不到发展。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在原有教育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思维课堂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召唤中应运而生的。何谓思维课堂?思维课堂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即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标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充分成长的课堂。思维课堂的指导理念是“两心一线”,即学生为中心,思维为核心,活动为主线。其价值取向是突出思维培养,从而走向深度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凸显落后,在课改背景下为发展学生的素质,必须走思维课堂之路。

2.改变教学模式,着力构建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课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的取舍,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课堂教学线索的设计,对教学手段的采用都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这样以来就会使整个课堂逻辑主线准确而明晰,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严谨,学生就能够充分地享受课堂教学的魅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在课改背景下怎样才能构建思维课堂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2.1正确处理教材,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材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师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讲的话,就变成了传统的知识课堂,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够正确解读教材,对知识的取舍,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跳出教材而教教材,重新构建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教材。

2.2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结论性的知识,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结论,要巧设悬念,设置疑问。这样以来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己得以解惑时,教师应当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启发、点拨。使其开窍、顿悟,促其思索,帮其解惑。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思维点亮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