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前景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7:20

世界经济前景

世界经济前景篇1

世界经济:回顾与展望

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上处在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2004年世界经济年度增速破了此前近三十年的记录。进入2005年以来,虽然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世界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IMF在2005年4月份和9月份先后发表的两份《世界经济展望》中,均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4.3%。联合国贸发会议则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3.0%。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全球经济将增长4%。

客观地来说,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主要为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实体和日本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所左右。判断世界经济当前状态,预期短期走势,首先须关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就三大“火车头经济”来看,目前的增长极不平衡,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来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欧盟经济露出增长势头,日本经济增速很低但增长因素渐趋稳固。

美国经济进入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增长率分别为3.8%、3.3%和3.8%。略低于上年同期数据,但几乎与强劲增长的2003年数据持平。 促成2005年以来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因素一个是强劲的私人消费增长;另一个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直接结果是政府支出的增加;第三个是对外贸易,主要是商品与服务的出口。

欧盟经济增长年初曾经较为乏力,增速明显下滑,但最新数据表明,三季度以来增速明显提高,其中德国、法国、英国等欧盟大国经济增速都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但就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分析,仍然差强人意。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在前半年不升反降,仅在第三个季度略有回升;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率在0.2%至0.1%之间徘徊,几乎没有增长,三季度估计还有所下降;唯有对外贸易稍好一点,增长率在2.5%以上。由于美国是欧盟的最大出口市场,吸纳了欧盟五分之一的出口产品,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显然为欧盟的出口贸易提供了持续的增长动力。

日本经济目前增速依然很低,但增长因素正在集聚。日本GDP增长率不高,2005年前两个季度分别为1.4%和0.8%,但高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此次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似乎是稳固的: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的进口需求,拉动了日本出口强劲增长,而其国内私人投资和消费,均扭转了此前下降趋势,出现增长。就长期因素来分析,近几年的银行改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前些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以上,企业的债务及过剩生产能力均有明显下降,银行和企业的资产收益正在逐步上升,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也开始稳定攀升。IMF对其2005、2006年的GDP增长率预期均为2.0%。

亚洲新兴市场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正在上升为世界经济的一部新的强劲发动机。2005年以来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IMF最新预测,2005年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GDP 增长率将达到7.8%。其中中国经济增速在9%以上,印度经济增长率在7.1%左右。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将依然取决于上述四大经济实体或区域的表现。总体上来判断,上述几大经济体未来仍会处于增长态势,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由于受石油价格高涨、通货膨胀等不利因素的制约,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受到一些干扰,增长幅度可能不会高过今年。

就“三大”经济实体来分析,2006年美国依然会保持强劲增长,欧盟前景依然不佳,相比之下,日本有望摆脱“零增长”,出现强劲反弹。

无论就目前的态势来判断,还是未来可以预见的因素来分析,可以肯定地说,若无大的不确定因素干扰,美国经济在2006年依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按照IMF最新预测,2006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3%,其他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在3.3―3.6%之间,均略低于2004年实绩与2005年预计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一些潜在的因素将可能对下年美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一是物价走势,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货膨胀威胁。二是美元汇率走势。三是美联储奉行的货币政策走势。四是美国“双赤字”压力走势。而且,若有其中一两个因素同时突然恶化,都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干扰,降低其增长速度。

欧盟经济2006年前景难以预料,总体上不容乐观,但也可能会略有改善。IMF最新预期,2006年欧盟经济将增长1.8%,高于2005年预期0.3个百分点。由此预期其失业率也将降低0.3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预计,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9%,比2005年4月时预测的2.1%有所下调,但新近第三季度数据又鼓励其上调增长预期。在欧盟经济前景中,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可能发挥作用,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低利率。目前欧盟国家的利率水平大多很低,实际利率几近于零,这无疑有利于企业融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边际利润,从而可能会刺激企业增加投资,由此促成良性循环局面的出现。

日本经济中短期内增长势头看好。IMF最新预测日本经济2006年将增长2%。其中三个先行指标反映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因素正在集聚:一是失业率自2003年以来不断下降;二是企业收入及制造业利润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加,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三是固定资本形成在2005年以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些指标都意味着,日本消费品市场与资本品市场均有望复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日本经济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威胁,其中三个是最直观的:第一个是小泉政府的结构改革及其影响。小泉政府自2001年以来就在推进结构改革,但成效不明显,虽然制造业利润率显著提高,但建筑、商品零售及批发等服务业的利润却未得到提升,企业债务不断增加。第二个是财政赤字及其影响。以往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中的政府干预留下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包袱,目前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7%,预计2006年依然高于6%。这严重地束缚了政府财政政策的手脚。第三个是日元汇率走势。由于日本外汇储备增加,日元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将影响日本未来出口,进而影响日本的经济增长。

2006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及地区,仍将保持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位。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尤其好。IMF最新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2006年将增长7.2%,略低于今年增速。

中短期内世界经济增长也将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有不确定因素中,两大因素最为重要:

一个是石油价格走势。持续了近两年时间的高油价,究竟还能维持多久,下一步走势究竟如何?这是各方所关注的。对于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走势尤其重要。原因在于,油价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很强的冲击。原油价格的上涨不仅会降低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通货膨胀预期,降低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的投资,而且还会通过其他渠道影响经济的增长。历史上,油价上涨往往导致全球经济增速的下降。自2004年底以来,石油价格每桶提高了20美元。尽管IMF最新预测未来价格可能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将继续持续增长,最近非OPEC国家原油生产能力有所下降,OPEC产量增加的空间又有限,这些均表明石油价格未来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另一个是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以及大国内部社会动荡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以来,台风(飓风)、地震以及严重旱涝等灾害给亚洲和北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发生在伦敦和新德里的恐怖主义袭击、巴黎的年轻人骚乱,同样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威胁。2006年全球首先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可能要数禽流感了。亚行最新研究报告《禽流感对亚洲经济的潜在影响》指出,禽流感可能导致亚洲经济零增长,并导致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减少14%。报告还指出,在预测新型流行性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时还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与“非典”疫情相比,“禽流感对人类和经济活动的破坏性要大得多。”

中国经济:2006年运行的外部环境

2006年总体上与2005年持平的世界经济前景,意味着中国经济总体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大的变化。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环境的多数因素是可以预料的。但必须认识到,即使可以预料的因素,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确定因素,另一种是可以确定的因素。

2006年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当首推以下三个:

第一个是国际能源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走势。持续近三年时间的石油价格走势,已经到了某种临界状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迅速增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历史地来看,油价上涨往往导致世界经济增速下降。2005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已经明显地受到油价上涨的阻滞。下一年石油价格如若继续居于高位或上涨,对世界经济扩张的抵消效应当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油价上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阻滞效应。

第二个是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及其走势。贸易赤字是美国经济近30年以来的常态,本不足过于关注,但近几年其走势急剧扩大,总贸易(货物贸易加服务贸易)赤字由2001年的3627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212亿美元、2003年的4948亿美元和2004年的6176亿美元。而2005年前9个月赤字即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9月份一个月赤字即达66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1.39%。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实体和最大的市场,美国贸易赤字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贸易政策倾向对世界贸易政策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可以预料的是,如若贸易赤字继续扩大,将可能引起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升温。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第一个受害者将可能是中国。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已成了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赤字伙伴国。按照美方统计,2005年前9个月,美国自中国进口货物1761亿美元,向中国出口298亿美元,双边赤字高达1463亿美元(中方统计为800多亿美元)。仅9月份一个月即达201亿美元,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在此背景下,美国贸易赤字如若继续增长,无疑将引起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第三个是美元汇率走势以及与此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客观地来说,中国经济持续而稳定的高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等因素,以及稳定的资本流入,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另一方面,美元兑西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美国贸易赤字变化趋向等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可以预料的是,未来几个月,如若美国贸易赤字不发生逆转,美元汇率走势将成为影响人民币升值外在压力的第一因素。具体来说,美元贬值将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元升值将减弱人民币升值压力。客观地来说,无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还是国际金融投机者,均期望从人民币汇率升值中获得好处,因此一旦美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提高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是会得到较广泛共鸣的。

2006年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确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困扰多年的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有望通过积极的双边磋商,以“双赢”的协议化解。2005年6月10日签署的《中国-欧盟纺织品贸易协议》与11月8日签署的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为WTO框架下通过协商解决纺织品贸易争端开了一个好头,为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扩张争取到了较为稳定的市场与良好的环境。按照中国欧盟协议,2006-07年,出口欧盟的敏感纺织品增幅在8-12.5%之间。按照中美协议,2006-08年,输美“敏感”纺织品年增长率为10-17%。这两个协议,实际上为未来中国突破针对我国大宗制造品贸易保护创造了一种模式。

第二,全球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因此流入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还会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投资报告(《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揭示,2004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上升了40%,其中中国以61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位居发展中国家最大引资国的位置。2005年以来,外资流入势头依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有关调查揭示,无论在国际投资专家眼里还是在跨国公司决策层眼里,中国都被视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其引力甚至远远高于美国。由此可以预料,未来一两年中国引进外资环境还会保持优化势头。

世界经济前景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2.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和积极因素。可以说,2001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7.3%,外贸出口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且给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01年中国经济尽管外部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锐减,但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拉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和投资日益强劲,引进外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的疲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从1998年开始的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上社会稳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改革,使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释放出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将遵守承诺,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领域的分阶段开放导致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从而使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竞争,分享wto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利益。中国入世将促使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预计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3%。尽管2001年世界贸易额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9·1l事件由上年增长12%下降到约2%,预计2002年将增长5%。

 

3.在9·11事件的阴影下,apec上海会议和wto多哈会议的顺利召开,也成为2001年世界经济中的两大积极因素。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圆满结束。会议通过了《apec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和《反恐声明》等4个文件。这次会议在9·11事件阴霾沉重、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背景下,对推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加强各国经济与技术的合作,都具有创新之处。(1)强调“大家庭精神”,突出对话与合作,追求“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了平等、和睦以及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2)“上海共识”提出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鼓励一些成员先行一步,率先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目标。(3)开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两个轮子,加强能力建设。为此中国政府率先开始实施“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和“金融与发展合作项目”两项计划。(4)为实现《数字apec战略》,提出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总之,这次apec上海会议,找到了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强调子大家庭精神,必将促进与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4.于9月13日召开的wto多哈会议,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了《部长宣言》、《关于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的宣言》等3个文件。会议决定启动新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要求所有谈判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世贸组织成员将继续就服务贸易、农业、公众健康、环境、劳工权利、投资、反倾销等议题展开谈判,以进一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进展。wto的第九回合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对推动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加入wto,对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作用,以及参与wto规则的制定等,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及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中不利和有利因素的分析和国际组织的综合预测,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美国经济衰退并不意味着新经济的结束。美国经济经过政府的干预调节,减税和降息的滞后效应从2002年已开始产生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经过调整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传统产业将加快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进入较快发展时期,9·11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将刺激美国军火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并酝酿着新的科技发明与突破。如果中东和中亚地区不发生新的战争,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那么2002年美国经济将是复苏增长之年,并带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2年的世界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程度。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11事件的阴影似已褪去。美国战后历史上7次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持续 11个月,而这一次在新经济条件下尽管遭受9·11事件的打击,也可能只是一次时间较短的轻微衰退。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旧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但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呈现出“u”型或“w”型的走势。 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的利好信息已开始带动欧洲经济与东南亚经济出现好转的信号。一是美国商务部2002年2月底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公布的0.2%上调到1.4%;二是2002年头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共增加了6.6万个工作岗位,为过去7个月来的首次增加;此外,个人消费开支和收入、建筑业开工、企业定货、消费贷款等指标都呈现好转迹象。据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3月7日在参议院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这次经济复苏的速度可能是温和的。美联储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2.5%至3%。根据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的行情预测,从2002年2月起,德国和欧盟的经济指标均已度过衰退,开始回升。东南亚的刺激内需和出口贸易也已始见成效。另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国际商品市场走势的最新预测,2001年世界粮食作物市场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价格下趺了1%,2002年尤其是下半年,预计主要粮谷、饲料、饮料等商品价格有可能强势反弹,预计上涨幅度近12%。这对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是有利的。

 

主要国际组织对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目前分歧较大,但共同前提2002和2003年均是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之年。例如,据美国全美商业经济协会2002年2月的预测,200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5%,2003年将增长3.8%。联合国1月10日发表的2002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在上年仅增1.3%的基础上,将增长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同日发表的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4%,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调到0.7%和1.2%。发展中国家将总体增长4.4%,其中亚洲增长5.6%,非洲增长3.6%,拉丁美洲增长1.7%。世界银行2002年3月的报告预测,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前年的3.9%大幅降至1.3%,2003年将增长至3.6%。其中美国经济2002年增长1.3%,2003年上升至3.7%;欧元区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2%。和3.3%;日本经济今年将萎缩1.5%,2003年有望复苏到1.7%。在东亚地区,根据香港汇丰银行的年初预测,2002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超过上年。其中,韩国经济增长5%,印尼和马亚西亚增长3.5%,泰国增长3%,

 

我国台湾和香港增长1%,新加坡将低于1%。另外亚行预测,2002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4.5%。因此,2002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应当好于2001年。但问题在于,如果2002年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将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跟着贬值,使东亚地区再次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严峻考验。

 

从较长的时期看,21世纪初期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一方面世界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和并购浪潮,发达国家进一步成为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和研发基地,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制作车间”和产品扩散地。通过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创新,科学技术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商业化仍在不断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并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经过目前的衰退、调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长周期。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11—12期。

 

2.《2002年世界经济前瞻》,国研网2002年3月4日。

 

3.《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研网2002年2月14日。

 

4. klaus-juergen gem,weltwirtschaft vor dem ende der talfahrt, die weltwirtsehaft,2001/3, kiel,germany.

世界经济前景篇3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贫易的规模较战前大得多,增长速度也快得多。1900年全世界贸易总额为331亿美元,1938年为461亿美元。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0。一193了年的出口额从115亿美元增一长到16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工.1%。1948年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为5了1.9亿美元,到1981年出口总额增长到19,666亿美元。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普遍经历了恢复发展(1946年一1957年)低速发展(1957一1970年)高速发展(1970一1980年)三个阶段。1948一一1957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额从358亿美元增长到7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8.8%;1970一1980年,又从2,203亿美元猛增到12,69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5%。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据统计。1981年,商品出口额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的已达十四个国家,比利时的比重最高,达57.4%。其次是荷兰和爱尔兰,分别为48.9%和47.5%,挪威的比重为32。3%。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比重最高的是西德,为25.7%。1981年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比重在20%以下,其中美国最低,为8%,但同五十年代相比,增长也有明显的(1950年只占3。6%)。这就说明,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商品出口实现的。一商品出口的增加与否,以及增长的程度,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国际贫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强。

(一)美国、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战前,七大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7。7%;战后,1948年上升到50.4%,197。年又上升到58.2%,到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七大国的比重到1971年下降到51.7%,1980年又降到49。3%。上述数字表明,七大国在战后国际贸易中一直占首要位置,即国际商品市场的一半为这七国所占据。

(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七大国中每个国家在战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例如,美国和英国在五十年代,在世界贸易中曾占显著地位,到七十年代,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地位便急剧衰落了。加拿大在战后初期曾是第三位,到七十年代末退居第八位。西德和日本,战后三十多年来贸易发展很快,西德从第十位跃为第二位,日本则由第十九位跃为第三位。法国在战后初期是第四位,到1979年仍维持不变。意大利则由战后初期第八位上升为第五位。

(三)到七十年代初,美国、日本和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中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标志。1957年,美国、日本和西欧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占58。2%,到1970年上升到61.9%。七十年代中期,由于石油危机使这三个经济中心的贸易地位有所下降,但到1979年仍占到52。8%,到1980年又上升到53.3%。这三个经济中心的贸易地位比七大国还要高(三个经济中心1980年占53.9%;七大国占49。3%)。

此外,欧洲共同体市场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长,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2957年占34.9%,1970年占40%,1980年虽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占到36.1%。

第三、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出口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增长,进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相应下降。以美国、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七大国为例,195。年—1979年,出口制成品由70.1%增长到79.6%,初级产品则由25.5%下降到18.5%。

(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57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欧洲共同体(六国)的出口额仅为205。20亿美元,仅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总额的27·9%,到1980年跃增到5077。63亿美元,占40.8%。同样,1957年欧洲共同体(六国)之间的出口总额仅为113.84亿美元,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总额的15.5%,而到1980年则跃增到3565.39亿美元,占28.7%。事实证明,欧洲共同体己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方敢同它有分寸地相对抗。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的三边贸易关系越来越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支柱。

第四,美国、日本和西欧共同体之间的贸易关系有了急剧发展。

近20余年来,美国、日本和西欧共同体之间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正是美国、日本和西欧共同体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个中心的主要标志。

美国与西欧共同体之间贸易,是三边贸易关系中最重要的“一边”。美国对共同体的出口到1980年达到546。27亿美元,占美国出口的24.7%,说明美国出口商品有四分之一需要依赖共同体这个庞大市场。198。年欧洲共同体对美国出口达到372.4。亿美元,占共同体出口的5。6%,说明共同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太大。

美国同日本之间的贸易也是引人注目的“一边”。美国对日本出口1980年达到270。9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9.4%。198。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达到319.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5%。上述事实说明,战后美国、日本贸易关系有了急剧发展,日本出口贸易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要比美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高得多。

欧洲共同体与日本的交易关系出,是不容忽视的“一边”。共同体对日本出口198。年达到63.82亿美元,占欧洲共同体出口总额的0.95%。日本对欧洲共同体出口1980年达到172.86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3。3%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之间的贸易是当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边”关系急剧而不平衡地发展着,而这种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仅使三国经济中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宜也使之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趋提高。

二、八十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八十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可能会相对下降,预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将从1980年的69%下降到65%左右。美国的贸易地位仍将继续下降,西德和日本的贸易地位将迅速提高,西德在出口方而有可能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出日贸易大国。

上述数字说明美国、西德、日本、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八十年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将低于七十年代(年平均增长率6%),估计上半期不过4%或更低些,下半期可能达到6%。

八十年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结构方面也将发生一些变化。

在商品结构上,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向节省能源的更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有更多的尖端科技产品提供出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制成品比重将进一步增长,估计到八十年代末,制成品比重将占到出口贸易总额的85%左右,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将相应下降。在进口商品结构上,制成品将上升到60%左右,初级产品将下降到40%左右。

在地区结构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仍是主要方面,约占出口总额的65%左右,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将占25%,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将增到5%,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也将增长到5%左右。

三、关于世界经济形势

第一、对西方经济的近期预测:战后最严重、最持久、最深刻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至1982)1983年2月初己到谷底,目前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均处在不同程度的回升之中。由于三年危机己经起到足够的’“放血”作用,通货膨胀率暂获控制,能源价格短期内难以上涨,私人消费近期有较大增加,企业存货需要大量补充。里根连任总统后势将尽最大努力来维持住这次复苏的势头,使之稳步前进。因此,材r计美国这次爪升将有可能持续两年或更长一些时间(1984一1986年)并有可能获致一定程度的高涨,西欧、日本情况也会跟着好转。

第二、对西方经济的中期预测:这次西方经济回升主要是由于周期性因素(生产过剩)的暂时减弱,它将是微弱的,不稳定的。

第三、付西方经济的长期预测:从十五至二十年的长期看,西方经济不可能出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那样持续二十年的高速度增长。相反,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仍将在低速增长、基本停滞、结构失调和周期频仍中度过。原因:

—西方国家迄今还没有找到能够解决经济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各国而对国内一系列经济矛盾只能头痛治头、脚病医脚、穷于应付,反而使矛盾更加深刻化。

—西方工业国家迄今还没有找到能够导致相互经济合作的办法,纷纷以邻为壑,相互转嫁困难,特别加重剥削第三世界,因而加深了区域化、集团化的影响,加剧了世界财政金融体系的高度不稳定,相互争吵也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目前着重在微型电算机和机器人等节省人力劳动的工具上,但目前还难以广泛应用,一则由于投资利润率太低,不能引起资本家对固定资本大量改建、新建的投资热情;二则由于有组织的劳工运动的反对,使这样的工业改组不得不放慢步子。这些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影响了通过科技应月j而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恐怕需要一段时间,最早在八十年代末,甚至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有可能看到这种情况的改变。

一一由于必须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正在进行长期的扩军竞赛,争取军事优势,大量国际军费的开支将是长期的,这也会影响美国的工业。

四、我国对外费经贸易工作今后的任务和对策

中央书记处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进出口总额要实现倍增,达到1,600亿美元。这就要求出口翻两番,进口翻两番。这一目标实现以后,中国在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23%提高到2一3%以上。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名列前10位左右的出口贸易大国。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来看,外贸实现倍增,出口平均每年递增7.6%并不算高。1950—1980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比工农业增长率高30%,而在未来的十年,基本上是按同一速度增长的,留有相当的余地。所以,人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我们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还必须看到国内外对我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以便及时研究、预筹对策。

对我不利的方面:

—保护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竞争能力强弱不等。在各国普遍发生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和失业剧增的情况下,为了向外转嫁危机,争夺市场的斗争大大激化。一些竞争能力相对软弱的国家,越来越多地转向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外国商品进日,以给本国工业保留更大部分的国内市场。一位西方人士指出:现在己经不是选择自由贸易还是部分保护主义,而是选择部分保护主义还是彻底保护主义的时候了。

对‘我有利的因素:

联系上述关于西方经济的预测,考虑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我们认为下列几点是应当注意利用的:

—由于低速增长,资本主义国家还会有大量设备闲置或等待更新换代,资金技术也会处于过剩状态,这就形成对我有利的买市场和借贷环境。即使在它们进入周期性的复苏乃至高涨阶段,这种情况也不会有大改变。这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西方日益加剧的重重矛盾,争取买到一些不易买到的东西。

—今后西方经济发展虽然是长期在低速增长中进行,但仍受周期性规律支配,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等阶段仍将相继出现,周而复始。每个阶段的出现,对我们都有利有害,问题在于我们要善于预见发展、把握时机、利用矛盾、趋利避害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上述有利条件,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外贸增长速度问题,前十年(1081一1990年)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考虑在7一8%左右,后十年(1990一200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考虑在8一9%之间。我们认为,九十年代的增长速度应高于八十年代。前十年,进口可以大一些,出口相对小一些。因为我们巫需进口技术设备和短缺物资。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不景气,形成买方市场,有利于我进口,以便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至于贸易逆差,可用非贸易收入及外资来解决。

后十年,出口要大一些,进口相对小一些。因为九十年代世界经济会有好转,国际贸易将重显活跃,对我出l:1较为有利。同时,我国经济经过八十年代的调整、改革和技术改造,出口产品将更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可供出日的商品数量将日益增多。)舀一f·年扩大出口,也有利于偿还前十年所借的外债。

一一从我国出卜叮‘品结长。来看,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初级产品。在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种产品都有。在这三种产品‘护,怪纺产品所占比贡最大,机电产.异:和化一助“:品所占比重很小。这说明当前我国优势仍在于具有比较熟练技术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情况在一个相当时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面对当前国际市场上竟争日益剧烈,保护主义越来越历害的现实,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首先着重巩固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况1的优势。例如,加速轻纺一l二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还应发挥我们特有的资源优势,开采地下资源(如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白行加工,然后向外出口,换回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

一一迅速建立有效的国际经济贸易情报系统,这是实现到本世纪末外资翻两番,l戊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国际经资信昏洁报工作远远不如美国、日本的一个大垄断公司或商社,这是难以容忍的。应该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经资信息J卜兮报系统,认真掌握国际商品市场行情、有天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产品、消费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汇率等动态,加强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规律和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世界经济前景篇4

其实,将足球与经济结合并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已经是一个惯例性的年度项目。而在世界杯到来的2006年,这种分析无疑将为足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给出一个全景性的展示。荷兰银行的分析师把最大程度地推动世界经济作为出发点,给出了他们的看法,甚至评测出一个经济学层面的世界杯冠军队。这个冠军必须能为拉动国际市场的繁荣做出最可观的贡献。

以往的数据显示,在世界杯年,那些最终在决赛中捧杯的球队所属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远远超过那些决赛中的失败者。赢得世界杯就赢得一切,至少在经济层面上,这种解释一直都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据荷兰银行分析研究所统计,世界杯夺冠会给一个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率带来平均0.7%的提高幅度,而决赛失败国当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较前一年相比,则会出现平均0.3%的下降。

自从1970年世界杯至今,只出现过两例违背了“赢得世界杯就赢得一切”的经济定律。1974年和1978年世界杯冠军得主德国和阿根廷,在夺冠后都出现了经济滑坡的现象。与之相比,两届杯赛的亚军得主荷兰队,虽然也出现了经济滑坡的现象,但下滑幅度明显比德国和阿根廷低得多。然而.在1988年,当荷兰成为欧洲冠军时,“赢得胜利就赢得一切”的定律重新得到印证。欧锦赛当年,荷兰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前一年,同时股市也出现繁荣景象。阿姆斯特丹股市的当年年终交易额,比往年提高29%。

统计数据显示,在德国世界杯之前的三届世界杯上,夺冠国家的股市情况明显好于失败国。夺冠国股市会出现平均10个百分点的上扬,而失败国股市则会遭遇平均25%的下跌窘境。

足球场上的胜利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其实更多地是基于一种乐观心理效应。当然,世界杯年,夺冠国家的酒吧、超市等的销售额会大幅攀升,相关纪念品以及广告拉动的消费总量也会突飞猛进,但在各种原因中,因夺冠而带来的乐观依然会驱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欲望。

有一组统计数字表明,1988年荷兰夺得欧洲杯之前,荷兰国内市场的上半年消费总量依然处于普遍的悲观低迷状态,而6月份当荷兰国家队捧起欧洲杯后,荷兰消费者下半年的消费总量比上半年提高了至少7个百分点。

商业贸易受足球相关情况的影响也很明显。世界杯夺冠国家的受关注度往往会被大幅度提升,而这些都会大大提高其对外贸易的成交比率。在对外贸易学方面.交流互惠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足球,特别是世界杯这样重大赛事,往往会提供给夺冠国家一种对外交流的有利条件,也更利于其在竞争中增强自身的亲和力。

欧洲内部的财富角逐

假使我们抛开足球层面的实力和好恶,单纯将世界杯夺冠对股市及市场的影响作为基本出发点,本着有利世界经济发展的目的设定评价和推测标准,那么哪个国家会成为经济学家期望中的世界杯冠军呢?分析师们最先将范围限定在欧洲。

在过去的数年来,世界经济失衡的境况日趋恶化,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便是美国可怕的财政赤字。据统计,目前的美国年度赤字已经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

如果美国对经济失衡的修正速度超出正常节奏,本应循序渐进的走势一旦转变成爆发式的突变,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美元大幅贬值、以及美国经济的整体下滑。这对于世界经济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逐步消除赤字的做法是相对合理且切实可行的。那么,一切又将如何实现?荷兰银行的分析师认为,关键在于欧洲。原因依旧是世界各地经济增长率的失衡。

近年来,当美国、亚洲以及拉美普遍呈现经济高增长态势时,欧洲却明显处于颓势。而缓和这种颓势的方法之一,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可以吸引世界其他地域增强对欧洲的出口。对于内需几近饱和的美国而言,增加对欧洲的出口量,会使其在不必担负过多经济危机风险的情况下,缩减自身赤字:对于亚洲,欧洲激增的内需可以将亚洲的出口方向从北美吸引到欧洲。而欧洲经济增长的加速也会把原本对准北美的亚洲投资者吸引过来。因此,在“赢得世界杯就赢得一切”的规律基础上,从世界经济平衡的远景规划考虑,经济学家们更希望捧起世界杯的是一支欧洲国家队。

欧洲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美国捧起世界杯,对世界经济平衡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亚洲国家捧杯,则会使亚洲原本迅速发展的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而拉美国家,虽然他们拥有巴西、阿根廷这样的强队,但其夺冠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大,自然对发展平衡的促进作用也会很有限。

综上所述,欧洲国家夺冠.从缓和世界经济失衡的角度讲,是最为理想的。现实印证了经济学家的推测,四支欧洲队打入半决赛,世界杯最后演译成了“欧锦赛”随之带来的经济效应无可限量。

为了达到拉动欧洲经济的目的,最终夺冠的国家必须是一个在欧洲市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从这一点看我们可以取消两个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欧国家捷克和波兰。当然,能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对于这两个中欧国家的经济同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们在德国的早早出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动作用最终落实到国内市场上的实际拉力。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实,最后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其国民经济总规模仅仅相当于一个荷兰,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乌克兰等国家,也都不可能在世界杯之后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多么显著的作用。虽然,葡萄牙在淘汰英格兰之后打入世界杯四强,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这样一个国民经济总量比波兰还小的国家能发挥太大作用。瑞典和瑞士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位居前列,但由于其国民人口数量实在有限,其实际作用也不会很大。

荷兰在欧洲经济实体中,也是个小角色。这样.在入围世界杯决赛圈的欧洲14个国家中.就只剩下英格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那么,它们中究竟哪个国家会最终在这个世界杯年为欧洲经济贡献最大呢?决定因素在于其对经济推力的渴求度。

近几年来,西班牙经济上升趋势一直很迅猛,但同时它也一直承担着明显高于欧洲平均水平的高通货膨胀率和赤字。经济分析师们认为,即使西班牙在今夏的德国走得再远,其拉动作用也会相当有限,因为这个国家根本不需要额外的经济助推。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英格兰身上。被称为现代足球发源地的英格兰,堪称英国经济实体中的巨狮,但它业已繁荣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前景,以及其较少参与欧盟整体经济调配的独立作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平衡方面的贡献。

在剩下的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中,法国的经济现状可以称得上是三者中最为乐观的。在过去的五年中,她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 5%,而德国和意大利的增长速度不及它的一半。这三个国家最终进入本届世界杯的四强,其中法国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但即便如此, 法国相对乐观的现实也限制了它对欧洲经济的贡献值。

关键先生:德国PK意大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最终两个角逐“世界杯年欧洲经济最佳贡献奖”的国家一—德国和意大利。从经济层面上讲,德国与意大利入围最终的世界杯决赛是最理想的结果。很可惜,他们在半决赛就已经火拼。

经济上,两国曾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顽固的劳动力市场、较高的失业率、老化而低迷的财政体系,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两国经济增长缓慢。同时,他们都严格将自己的财政赤字控制在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3%,经济结构的改革效果都很有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内需疲软情况也都极其相似。如果这算是两国经济较量的上半场的话,那么水平持平却又“不思进取”的境况倒是真的很像他们在1982年决赛时的上半场比分:0比0。

相对而言,下半场似乎更加令人兴奋。首先,让我们对比一下两国的“产出缺口”。“产出缺口”是宏观经济中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异。大量的证据表明,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率较低。因此,政策制订者常常用产出缺口来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作为世界杯的举办国,大量的投资和商业预期使得德国在世界杯之前一直拥有一个乐观的“产出缺口“。但随着世界杯的举行,反作用也开始侵袭德国经济。场馆建设、旅游业、消费输入情况会随着世界杯的进行和结束出现一个由高到低的明显跌幅,而“产出缺口”也会逐渐压缩,意大利则不会面对这种问题。因此,从这个概念上讲,德国与意大利打成平手,1比1。

第二层对比是制造业。意大利和德国的制造业在欧洲位列前茅,但2001年以来,意大利的制造业产出值进入瓶颈,德国方面则十分乐观,而一旦意大利夺得世界杯,其对制造业带来的刺激和随后带来的拉动效果显然会比德国的更加明显,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意大利似乎占得先机——2比1。

第三层对比则是经济信心。德国权威商业研究机构给出的德国经济景气指数,近年来一直持乐观态势。而意大利市场的乐观度和国民的信心远远低于德国。恰恰基于此,世界杯带给意大利悲观市场的正面影响就会更大。至于德国,它并不会因为世界杯的举办或者最终捧杯而出现更夸张的经济乐观景象。这样,意大利3比1最终胜出。

世界经济前景篇5

中国盆景艺术大观园――蓄势而发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谢克英介绍:中国盆景大观园原址是以第五届花博会中留下的一处胜景――占地约100亩地花卉大观园为基础进行大改建,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目前整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的各项规划设计与招商工作,各项主体工程于2006年10月29日正式动工建设,准备迎接今年“五・一”黄金周的开园。谢大师介绍:中国盆景大观园是由他亲自策划和陈村花卉世界共同合作,与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区志同道合的盆景艺术家、收藏家形成一个共同体,携手共同创建中国一流的极具特色的盆景园。大观园将汇集中华盆景各流派,建设多个不同风格的私家庭园,拟将中国盆景艺术发展中当前艺术成就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于海内友人。大观园将是一个集盆景展示、展览、交流、培训教育、科研、收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盆景博览园。开园之际将举办大型全国盆景活动周,以独特方式庆祝正式开园。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中国盆景艺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

举世闻名的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其得天独厚地理环境。在花卉产业日益发展现代化的同时,始终非常关注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更是在其总体规划中充分体验并精心培育。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广东陈村花卉世界园区不仅成为中国花卉园艺产业中心,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广泛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景观庭园树方面,更是首屈一指。陈村花卉世界盆景市场已繁荣壮大成长,市场方面则已吸引了不同流派的盆景商前来落户入驻,特别是来自台湾与香港的海外同业者。同时花卉世界管理单位每年通过举办各类专业与大众的展览会,吸引着来自全国与世界范围内百万计的游客来访花卉世界,如果将中国盆景大观园建在陈村花卉世界,必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盆景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播与发展。

“顺德要将盆景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这是顺德区领导在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中的明确表态。在顺德这块经济发展活跃的热土上,盆景玩家实力雄厚,陈村、容桂、大良、乐从等地区尤为明显。在顺德,具有经济实力的人大多以盆景赏石为雅,以家有好盆景为荣,居屋建园均要摆上几盆,一些企业家更开辟了专门的盆景园馆,更有甚者将自有企业的厂区也布置成为豪华星级盆景园。

岭南盆景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经济实力雄厚,而顺德更是中国百强县的二甲,仅旅居港澳台乡亲及国外华侨就有40多万人,拥有众多著名大企业,不少世界500强的企业也落户顺德,更重要是在众多大企业周围拥有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小本地企业,形成强大的地方经济实体,区域购买力强劲,而百姓也有千百年赏花养花的传统习俗。目前广东房地产开发正又进入新一轮的高潮,不少富裕起来广东人特别顺德人纷纷新建私家庭院,对庭园的装饰更是追求自然与纯朴,故对盆景与景观树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在去年展会中顺德与珠三角的爱好者表现出的鉴赏能力之高、盆景市场之开放发达,让国内外爱好者都为之大开眼界,可以说,盆景市场在广东有着广泛而又成熟的受众基础,优势明显。目前在陈村花卉世界一件盆景交易价达到数十万的比比皆是,庭院树二、三百万也不足为奇,因此也成为海外园艺盆景进军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世界未来最大的盆景市场在中国,最大的盆景市场在岭南。

中国盆景大观园――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品屋

世界经济前景篇6

【关键词】 日本经济泡沫经济赶超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1960 —1990 年间的日本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最快的,30 年里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了3 倍,而当时美国经济则饱受滞胀的困扰。日本在完成赶超欧美的目标后,在80 年代末出现的泡沫经济,以及90 年代初这种泡沫经济的崩溃并发生内生型的金融危机,一批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纷纷倒闭,日本政府采取的持续多年的经济刺激计划收效甚微,在20 世纪的最后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徘徊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经济在90 年代高速增长,产生巨大的反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破灭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首先,让我们对这次“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作简单了解。

一、 “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及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元严重外流,带来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美元陷入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崩溃。而此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贸易,在1965年转为逆差之后,197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猛增至35.6亿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亿。由于美元危机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议,国际社会在1973年3月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同时,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加之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为日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21日元。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日元经历了一次迅速升值过程。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场,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社会公众坚信东京有望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银行、证券公司蜂拥而至,东京迅速暴露出地产发展滞后问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土地神话”,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急剧上升,银行也给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由于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财富效应发生作用,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异常的景气。这就是著名的“泡沫经济”。

一度的经济过热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担心,政府开始采取行政手段对土地投机加以压制;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也担心波斯湾战争引起通货膨胀,于1989 年至1990 年连续5 次调高再贴现率,使贴现率水平达到6%,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股价地价双双大幅滑落,“泡沫经济”于是破灭。

二、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的巨额经常贸易顺差的积累,带来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为了调整美日货币间的比例关系、支持美元提高比值,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宽松的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但由于内需并不活跃,也就限制了设备投资的数量。结果,企业家们把流动资金转而投向股票和土地买卖。

2.消费者心理发生了变化。日元升值带来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加之上述政府还利改革的推行,使消费者感到消费能力的无形增长,而带来的则是更大的、超过增长量的消费。这一阶段,消费“贵族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3.在供给方面,由于从韩国、台湾等进口了大量廉价的钢材、水泥、生活资料等商品,保持了工资和物价的稳定,使通货膨胀危险意识被消除了。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并忽视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导致“泡沫经济”不可避免的发生,并由此产生了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

三、“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

“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其破灭后,日本就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之中,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比尔巴威尔、贝利萨利奥斯卡托拉斯,1998)。日本政府曾8次推出大型刺激经济回升对策,共拿出1 068 000亿日元的巨额资金,都未见明显成效。1992 至1994 连续三个年度出现经济零增长,1997 和1998 连续两个年度出现战后最糟的负增长(分别为- 0. 1% 和- 1. 9% )。进入本世纪以后,经济虽逐渐走出萧条,但此前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仍然使得日本经济裹足不前。“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企业经营陷入窘境;使金融机构背负巨额不良债权;使股票市场一蹶不振,日元大幅度贬值,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四、 结论和对我国改革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是造成日本之后近十年的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它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出现生产能力过剩,设备投资不足;而在金融领域,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激增,银行被迫采取“惜贷”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萧条;同时,“泡沫经济”还造成政府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并导致一些财政和货币政策失灵,最终造成经济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难以在短期内复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上述经验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值得借鉴之处。那就是:要十分注重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赶超后”现象。

日本在战后实现了令世界注目的高速经济增长。从1955年到1973年将近20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1973年,日本实际GNP达到1946年的11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的7.7倍。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日本政府实施的“赶超战略”,即后起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目标加速经济发展,并最终将其“赶超”的一种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立下汗马功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掩盖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隐藏了企业制度,金融制度中的诸多弊端,并使国家内部从政府,企业,再到个人,对于经济前景盲目乐观,对业已存在的风险麻痹大意,使得在“赶超”的目标得以实现后,国民经济失去前进的方向,产生了盲目倾向,而此前积累的问题又一一暴露,加上各经济主体缺乏必要的警惕,使“泡沫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萧条,成为必然。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赶超后”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同样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切不可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或者经济指标的位次,而出现“短视”行为,以牺牲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为代价换取高增长。务必应当踏踏实实的解决好现有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将国民经济纳入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田中景,池元吉.日本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前景.世界经济.2000,8.

[2]徐平,金明善.“赶超后”现象: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原因的另一种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

[3]左凯,魏景赋.日本经济衰退原因的深层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3.

世界经济前景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国际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信息等各方面交流频繁、竞争激烈的国际化时代。这一时代呼唤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世界型人才。[1]因此,对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德国经济语言学的创始人梅辛(Messing)指出经济交际具有跨文化的性质(详见钱敏汝1997,7)。 他以1929年英国经济界的有关调查为例, 说明英国的外贸决算与其外贸人员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论证了经济交际的重要性。在各种层次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 与产品的质量、价格、技术的先进程度一样, 经济行为主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关键因素之一[2]。经济活动和语言交际都是人类生活中的行为, 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经济交际的基础。 

一、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与交际教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跨文化经济交往、跨文化技术交流、跨文化信息沟通等都将给商务英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首要依托的是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从文化视角的层面来理解,既然开放的中国正在越来越大的广度和深度上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而且世界上各民族的互依性、共生性空前加强,那么,我们就务必理性对待并汲取世界上最具人类普遍性和时代性、或是最能为我们所用的文化;从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层面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时代。 

跨文化的交际研究,主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交流时的场景,而这样的交际场景在当今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中出现频率很高,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各种交际类型,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涵盖了各个生活层面,使跨文化交际成为知识交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这样,知识经济交际与跨文化交流相互交叉和融合便形成了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跨文化内容应贯穿商务英语教学的始终,落实到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之内进行,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时,语言教学也应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为主导。这样,英语教学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与交际技能。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同步传授,使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文化教学不仅要侧重介绍目的语的文化的差异 ,而且要突出目的语主流文化的特点。 

(二)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符合的重要原则。文化背景知识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实践知识与理念。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广泛的。从外语教学的特点出发,跨文化交际教学有一个阶段性或层次性的问题,我们可把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划分为文化知识层次的教学与文化理解层次的教学。文化知识层培养的是具有观光游客型生存技能( tourist survival skills) 的语言学习者,而文化理解层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 (participant—type intercultural shills) 的语言学习者。因此掌握文化知识是学习的开始,掌握交际文化是学习文化的目的。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目的,进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 

世界经济前景篇8

关键词:价格总水平 成本推进 周期交汇

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价格总水平加速上升的走势,从价格动态上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走出自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状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景气周期。但是,与此同时,国内投资的超速增长,也使得国民经济有可能出现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那样的过热状态。这种喜忧参半的心情,反映了人们对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所预兆的宏观经济趋势和所隐含的内在动因仍然心存疑虑。那么,我们对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应当如何判断,伴随价格总水平上升而来的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有什么新的特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从成因上讲,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出现的明显上升是近年来总需求不断增大所致。为了克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通货紧缩,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连续6年对国民经济采取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放宽货币供给,鼓励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等宏观和微观调控。这些举措不仅使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的国际大环境下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也因此积累了总需求迅速扩大的潜在能量,到2003年终于使我国经济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以CPI表示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全年平均上升1.2%,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2.8%,出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明显的正增长。与此相应,GDP在2003年增速也高达9.1%。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走出通缩,进入景气上升阶段。

但是,分析我国近年来反通缩的路径,可以看出国内总需求增长的构成特点是,投资需求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激励下越走越快,而消费需求受农村经济和城市就业的影响增长缓慢。边际消费倾向不足,积累率很高。这样,在我们用来观察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的指标中,就隐含了这样一个事实:以终端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为基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反映的价格总水平走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上升的状况,在较低的消费价格指数背后,隐藏着较高的基础产品和中间产品价格指数。

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已经将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拉高,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力量和作用方式,有可能由投资需求的拉动转向成本上升的推进。

价格总水平上升由需求拉动转向成本推进的转换,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当总需求增长拉动产出增长进入总供给的瓶颈区时,需求增长拉动的就不仅仅是产出的增长,形成产出的供给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涨。这又会刺激投资,促进形成新的供给能力的投资增长,从而导致投资品价格的率先上涨。我国的情况正是这样:CPI指数去年8月份由负转正,而在此之前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就已经有6个月的连续上升;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8%(钢铁、水泥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07.2%和101.4%)。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特别是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升,表明了价格总水平上升已经度过了成本缓冲期,原有价格下形成的库存已经耗尽,企业经营开始进入成本上升期。当要素成本被普遍抬高之后,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移动,即使总需求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也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就表明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进入了成本推进型上升阶段。而我国当前的价格总水平,就正处于这样的动态下。

造成我国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有相当部分还来自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原油和初级产品价格近年来大幅上升,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抬高了国内初级产品价格,扩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不足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影响。

成本推进型价格总水平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已经从需求转向供给。我们看到,当前市场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几乎都是资源约束型:如能源、电力、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粮食、植物油、地产等等。而某些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和某些服务类产品价格(如电讯价格)的下降,并不能表明总需求不足。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受到抑制,是因为当前不少工业消费品供给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剩,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影响还难以通过工业消费品价格明显表现出来。

因此,尽管有些人指出我国经济目前并没有出现过热,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仍要防止通缩。但我认为,目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正在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成本的快速上升,可能会逼迫消费品价格在今年后半年或年底出现明显的升势,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国际国内景气波动周期交汇

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当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经济增长的变动周期正处在国内、国际范围不同、特征不同的经济周期和价格水平周期上升曲线的交汇区间上。

从经济周期角度讲,价格总水平变动情况也是反映经济景气循环波动周期的基本指标。而按时间长短不同划分的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则反映了一国和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短期和长期运行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点,是我们分析和预测经济未来走势的重要参照。

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对照,就会发现,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的周期性趋势,正处在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景气循环中具有不同特点的中波、中长波甚至包括长波的交汇期。

以价格总水平波动表现的我国经济从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中波周期。以10年为单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上世纪1980年至1991年和1992年至本世纪2002年两个“中周期”。统计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1996年的第二轮景气上升的高峰期中,1993、1994、1995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的价格总水平变动,分别比上年上升13.2%、21.7%和14.8%。1996年价格总水平涨势减缓,1997年四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1998年为-2.6%。直至2003年,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才出现正的增长率,比上年上升1.2%。进入2004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3.2%,2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升5.7%。由于投资品价格已经先行上涨,与我国近年GDP走势联系,新的价格上涨应该是新一轮景气上升周期出现的反映。

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为代表的1993年、1994年至2003年、2004年的10年中波周期。与我国这次价格上涨相联系的经济周期,还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周期。资料显示,国际市场原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煤炭燃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需求不振、价格下跌,1998、1999年跌至谷底,直至2000年以后才开始好转,进入2003年,出现了明显的升势。从时间上看,也恰好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10年左右的中波周期。

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为表现的从1980年起,至本世纪初期以来的20年中长波周期。与这次国内价格周期相联系的国际市场周期性因素,还有国际原油价格。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造成的80年代初期高达40多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算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经历了80年代的价格下降,90年代初中东战争引起的价格波动,到1998年纽约原油价格跌到每桶只有10美元的谷底。之后,原油价格快速回升,2000年2月原油价格冲破每桶30美元大关,今年5月17日纽约交易所当天每桶原油收盘价攀升到41.55美元,创23年以来的最高价。这个形势很像70年代中东石油输出国提价所引起的世界市场油价波动,它带来的油价上涨也有些像80年代初期的形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这一周期波动的时间,正好是20年左右,里面包含了90年代初的一次投机性短期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中“库兹涅茨”经济“中长波”周期,相当吻合。

更为巧合的是,如果放眼更长时间,就会发现,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到本世纪初正好是一个50年左右的时间,与“康德拉梯也夫周期”所阐述的经济波动“长周期”所经历的时间相吻合。在这个周期中,世界经济发生了从50年代初期起,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石油危机止,大约20多年的快速增长时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国的这次价格总水平上升,恰恰又是与一个“康德拉梯也夫周期”的新的上升期相关联呢?

从上述判断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变动现在所处的加速上升期,恰是以上四个周期中所提到的中国经济和价格总水平波动的10年中周期、世界经济10年波动的中周期、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引起的经济波动的中长波周期、甚至世界经济50年长波周期,这四个经济景气循环和相关物价水平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上。这样一种变动的态势,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具有不同景气周期同处上升阶段的“同向合力作用”特点。这种合力作用,一方面会推动我国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市场价格水平的加速上升。

加强经济调控

我国价格总水平一定时期内持续上升的走势已是不可避免。这与短期的需求波动不同,即便总需求增长得到控制,也有一个成本释放过程。而且,如果世界市场价格上升势头延续下去,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响。就像我们不得不接受1997年以后的通货紧缩一样,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今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而来的通货膨胀。

这种走势可能预示着我国和全球经济出现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从以上的经济周期动态分析来看,除了原油价格这一中长周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具有负作用外,其他三个周期的影响力都是正向的、推动全球经济景气上升的。应当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处在一个难得的新的景气周期的起始时期。在这一形势下,世界经济可能出现一个时间较长的繁荣期。我国应当努力促进和积极利用这一世界经济的良好态势。

防止经济过热和出现高通货膨胀是今后政府经济调控的重点。应当承认,相对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的通缩状态,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价格总水平较大的上升,是带有一定的反弹或释放性质。生产者、经营者和各级政府对经济走势判断的共识,加剧了这种释放的力量,以致出现了过度的表现。这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新的过热和盲目发展,使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变成一个快速凸起的泡沫,很快又落入危机之中。所以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抑制已经开始显现的过热,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措施。但是也应当看到,如果我们对经济的判断忽左忽右,政策信号不确定,就会影响民间经济的信心,使经济增长出现不必要的波折。所以,我们把防止经济过热和出现高通货膨胀作为今后经济调控的重点,是应该以不影响经济增长为前提的。

参考资料: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刘国光、王洛林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经济时报,2004

4.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赵增德,食品价格升势强劲,物价运行走出低谷,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

世界经济前景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旅游市场格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亚太地区后来居上,如今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确立。东方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东亚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增长主体,而东亚的旅游经济领军者则是中国。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也成为“十一五”发展经济建设、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话题。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旅游产业被确定为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的需求也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扩大。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市场,中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旅游大国的迅速崛起

出境游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高峰。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客源流向由早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周边地区向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扩散。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对记者说:“目前,中国的出境旅游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原亚太地区第一位的日本,成为全球客源市场中的朝阳地带,发展前景正为世界各国看好。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17个。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人次将达到1亿人次。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到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成产业型旅游企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出台《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中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休闲暇的时间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会进一步焕发,预计本世纪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将维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局面,由发展速度型向高服务质量及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的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比较而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我国的旅游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持续快速发展。

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以假日经济为标志,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每年的3个“黄金周”已成为中国特色旅游产业。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比2004年同期增长60%;实现旅游收入467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同期增长20%,人均消费达385元。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了贡献,也为世界旅游业带来了惊喜和期盼。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越来越具有全球价值。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世界第一

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入境人数一路攀升,创汇269.8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13亿美元。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举世瞩目!

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第一目的地国家。世界旅游理事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景区的资本壁垒

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状态既与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和景区产品差异化相联系,也与市场容量的大小相联系。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市场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越高,景区产品差异程度越小,市场竞争程度就越高。

目前,国内景区的市场进入壁垒主要由资本投入量来决定。否则,政策和制度对景区的市场进入不会产生太大的市场壁垒。总体看来,景区市场进入壁垒是较低的。由于景区业是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资本的先期投入较大,后期经营和运行成本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高,加之景区资产专业性较强,所以,景区的市场退出壁垒也就越高。

旅游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已初步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将从各方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打造旅游品牌突出魅力中国

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品牌的前提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关键是旅游客体,即旅游景点的特点与功能是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能否停留的关键,旅游景点如何承担旅游者所需的观光、度假、休闲、服务等项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地域性和服务性及品牌性。

从市场经济角度上看,旅游业与其他旅游行业相比,旅游景区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景区自身拥有的资源及景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山川河流与海滩等景区的知名度。所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最重要的是打出自己的品牌。

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旅游发展过程来看,景区市场集中提高将是发展的必然。打造品牌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如从人力资源管理、运营和信息技术、消费者与营销、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高质量的服务和有吸引力的产品以及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旅游产品的品牌。更重要的是,旅游品牌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来烘托品牌的特色。

以著名景点华门为例,华门,有开启华夏文明之门之意。它体现着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尧建都临汾,“尧都”因此而得名。尧也被后世尊为文明始祖。华门是为纪念上古三圣缔造中国、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的渊源。由于它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堪称文化上的“中国第一门”。

又如临汾市尧都旅游区,尧都区区长宿青平对记者说:“要想搞活临汾市区的经济和商贸旅游应放在主导产业的地位。立足于尧庙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尧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把旅游作为弘扬根祖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这是我们搞活经济的战略思想。由文化向旅游转变,通过改善内外部环境,使尧庙由一个文化保护单位变为旅游景区,由旅游产业向品牌转变,通过创建华门,延伸华夏文明,树立新的旅游品牌形象。由于品牌向产业转变,通过品牌效应全面开发尧庙旅游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再如,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海拔458米,以黄河河心为界(陕西省宣川),总面积60平方公里,青板(石灰石)接连,形成大面积水平面,直至壶口形成落差达10丈的瀑布。因为壶口瀑布,至今留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哙炙人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千百年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我国的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已经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悠久。比如桂林的山水、苏州的园林、敦煌的石窟等数不胜数。据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28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个,国家地质公园4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资源是中国的特色,通过特色打造中国的独家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旅游促进社会繁荣

旅游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

旅游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发展,扩大就业的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刺激着国民经济的飞跃,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调查,旅游运输占运输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旅游业对推动运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对工艺制造业、轻工业的发展也起着最重大的意义。在经济收入调查问卷中,游客买工艺纪念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比例的98%。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就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的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在提高促进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也就是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使人对该地区全面的了解,同时为旅游地区的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借鉴的机会,有力地解决了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也起了到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提前接轨,对发展旅游、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区的整体形象是有好处的。

旅游产业拉动国民经济

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

在中国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由初级市场经济向更高级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各个产业的发展具有着更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个体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在消费者的爱好中旅游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个性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将是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数,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应该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第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和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相对的板块旅游,是一种相对的小规模区域为主的旅游组织方式,有利于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品的相互补充,充分根据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减少各个地区旅游业之间争夺客源的竞争,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协调与发展。

结束语:

世界经济前景篇10

发展特点

2003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动荡扩大、汇率凸显、调控有效、避险上升、有惊无险。具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经济政策艰难应对,经济复苏初见曙光。

在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调整中,面临一个实际而艰难的政策影响,就是各国主要经济政策手段基本触底,使各国经济政策的干扰与困惑局面复杂而浑浊。2003年世界经济是艰难的一年,总体看,世界经济2003年将达到3.2%左右的增长,其中美日出现较好的上升和增长态势,增长水平分别在3%和2%左右;欧元区则处于下行区间,经济增长下调,全年增长水平仅为0.4%;发展中国家亚洲趋势最好,经济增长预计为5%上下,拉美相对较弱仅有1%的增长水平,非洲相对均衡在3%左右,转轨经济体则相对高涨,经济增长为4%左右。

特点二:汇率价格不定凸显,金融产品博弈风险加大。

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价格交叉、产品交叉、市场交叉以及地域交叉等多角度、多领域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出现欧元创新高、金价创新高等趋势;但价格反应的背后是经济复苏的出现,特别明显的是日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效应已经明显的在2003年经济金融环境中体现,汇率问题的集中和凸显,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金融体系不合理和不公平的一种实际状况。作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货币――美元,伴随自身经济不确定性的严重与持续,美元缩水以及强势政策引导的技术疲软,已经导致投资信心发生调整,投机性与日扩展,加之经济前景的难以确定,投资组合与方向在美元波动中困惑调整。2003年12月3日欧元汇率走升至1.2111美元,创下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水平;黄金价格也突破400美元,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直接与美元有密切关联。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获利需求,加大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倾斜,亚洲经济相对利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投资,也刺激了投机,潜伏了不利长远发展的泡沫风险,汇率升值或贬值都是经济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点三:国际投机氛围扩大,应对防范主导协调。

2003年国际金融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在于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干预,并集中表现在大国关系的协调变化上。伴随2003年3月美伊战争的爆发,西方经济、政治出现分裂与不一致的局面,对经济金融层面的协调产生一定影响,但各国自身的防范协调十分明显。截止2003年10月底日本央行干预汇市资金总额为17.8万亿日元;美欧央行对利率调控手段运用的重视,效果差异明显扩大,信心心理远强于政策时效;欧盟东扩强化欧盟乃至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2003年国际金融突出的表现就是投机因素的扩大,进而使得主要金融商品和战略资源价格出现跳跃性的震荡,特别是欧元走势与经济面的逆向,直接原因就是投机因素的推动与炒作,其中包括索罗斯和巴非特等基金有目的的政治意图所致。此外国际金融领域再度出现违轨监管的严肃问题。引起注目的事件是2003年11月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华尔街突然逮捕了47名经纪人,其中包括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银行涉案人员,如摩根大通、瑞士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德国得累斯顿银行以及以色列贴现银行等交易员,进而引发了一场手段高明的货币、证券欺诈行为,唤起全球对金融监管投机防范的再度重视。

前景判断

综合判断目前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形势,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层面矛盾与问题相当集中而严重,如财政赤字问题、利率见底效率低下、贸易状况的不均衡等,不仅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复苏,而且直接对金融市场的投资信心产生抑制,进而刺激投机氛围,反过来更不利于经济调整与改革,联系紧密的信心与心理、结构与政策、短期与长期等多层面、多角度交织性,使得国际金融前景的判断愈加艰难,困惑性或超预期十分明显。因此,依据当前国际金融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风险,潜在的动荡甚至危机,都将是不可忽视的。面对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迹象的浮出以及国际金融动荡不定的局面,预计2004年国际金融将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风险之一:欧元货币危机须有所防范。主要基于欧元区经济现状与前景,尤其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适宜和不谐调的突出,潜在的压力与风险在积累中扩张,特别是欧元区12国的经济差异、政治分歧、政策矛盾以及结构制约的影响,加之国际投机因素的炒作风险,都可能形成危机的诱因。尤其是美元与欧元货币竞争战略、策略和技术性的对比效应,将直接扩大欧元风险,从而有可能出现欧元货币金融危机。理由有两点值得关注。

理由一:汇率与经济不匹配的炒作风险。比较突出的是欧元汇率走升现象。从2003年欧元走势看,经济不支持的走高具有明显的投机因素与氛围,主要来自欧元较长时间亏损后的获利周期与技术推进和欧元短期投资组合的效应支持;美元份额过大经济忧虑恐慌的调整效应,美元向欧元组合的自然转换;美国大选导致的国际炒家的攻击打压目标,以美元贬值伤害经济支持政治氛围,但却在一定程度加大欧元的负担风险。从欧元经济基本面和政策角度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政策协调处于分歧扩大、矛盾加重之中。2003年美日经济明显上调,欧元区下调,不足1%的经济增长,支撑着1.20美元的超历史汇率;欧元区经济差异继续明显存在,最大经济体德国为零增长,最低是葡萄牙和荷兰为负增长(-0.8和-0.9%),最高为希腊,经济增长预期为4.1%;政策面分歧矛盾扩大,突出表现为财政赤字问题,德国、法国已经连续超出欧盟界定的3%限度,其他国家,包括即将东扩的10个东欧国家更存在严重财政赤字超标问题;欧元区无论经济匹配或政策支持,都没有空间与理由刺激欧元走强,唯一是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也不排除美国的恶意炒作。

理由二:金融周期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风险。从1992年英镑引发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之后,欧洲危机周期已经平和10多年;而欧元的出现是对美日经济全球化意向的巨大挑战,欧元货币区域化的成功不仅已经影响全球区域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与加快速度,具有重要典范作用,而且亚洲区域化已经明显冲击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力。因此,从经济金融规律周期看,从国际竞争严峻性看,欧元潜在的风险逐渐加大,具有危机出现的可能时机与条件。

欧元潜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投资组合的调整,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将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乃至震荡,欧元汇率前景预期差幅在0.90美元~1.30美元左右,日元汇率则在90日元~125日元上下,空间差异扩大显示经济不确定和技术上的难驾驭,但相比较日元平和,并继续起到美欧货币“缓冲器“的调节作用。

风险之二:石油危机潜在风险不可低估。在2003年大国战略伙伴关系较量中,石油已成为重要竞争筹码,美俄、日俄、中俄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复杂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进而形成石油上涨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效应,政治意志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国际石油价格也具有不乐观的风险,并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稳定具有干扰。一是OPEC不断的减产与石油需求,全球气候条件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适宜扩大,石油生产因伊拉克战争以及重建而受到冲击,致使油价有上升空间;二是美国石油储备变化对国际石油价格心理具有影响,美元报价体系与美元贬值和美国经济紧密连带,加大油价心理忧虑,从而推高石油价格。而从金融竞争看,石油对欧元区的打击远大于美日。因此,未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乃至走高趋势将是不可乐观和低估的风险之一。未来国际石油价格将不会平和调整,继续走高至30美元以上,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进而将会干扰、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石油价格表面是资源产品需求,实质则是政治、经济利益的操纵,并将会对一些国家财政、利率和汇率政策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石油问题可以遏制经济,使经济问题再现窘境,金融市场的汇率、股价、金价和油价将扩大波动性,不稳定动荡持续将继续反反复复影响金融市场。

然而,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和复苏曙光的展现,以及国际金融应对与防范性举措的到位与效果,将会形成对金融风险的规避,甚至抑制。全球的经济协调性和金融调控性有所提升,形成一定气候和条件的金融防火墙。主要支持因素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

有利因素之一:美欧日经济复苏的影响。本轮世界经济自然周期与结构周期的调整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目前美日经济复苏已经出现相对强劲和乐观的迹象,虽然欧元区复苏显得艰难,但欧盟中英国经济的利好,或多或少也是世界经济有影响和带动性的重要支撑。况且美欧日经济规模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70%~80%,金融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因此,三大经济体复苏性的影响,无论对国际金融的信心和心理支持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并有可能抑制和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蔓延。

有利因素之二:国际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因世贸组织坎昆会议的失败而有所争议,相对负面的影响在扩大;但同时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联体或传染效应,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国际协调作用的体现和增强。无论多边金融机构或双边金融合作,都以强烈的防范风险举措,以及协调政策与策略应对可能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各国之间不仅体现了国际交往的深化,也有理解与融合效应的推进。因此,尽管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起伏不断,但国家、地区以及市场的自控与自制能力有利于稳定,进而保障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运行,这也将是2004年继续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