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梗的康复方法十篇

时间:2023-12-28 17:57:19

腔梗的康复方法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1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效果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腹部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也有少数患者是由于腹腔炎症或腹部外伤而引起的。肠道手术、腹部炎症和腹部外伤以及肠道本身功能改变,诱发了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身体伤害。经过对我院治疗的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20~60岁。在临床诊断上,根据患者身体症状、结合患者病史、X光检查等措施,并参考相关文献,确诊这48例患者均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医护人员及时给予了对症治疗。

1.2 方法 经过对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检查,发现有腹腔炎症的7例,有腹腔手术的36例,有腹部外伤的5例,所有患者中有20例既往类似发作史,但经过保守治疗已经好转,没有影响到身体健康。

1.2.1采取常规禁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方法.

1.2.2 654-2注射液10mg,肌注,2/d。使用654-2的目的,①解痉,缓解剧烈肠蠕动导致梗阻处及上段肠壁水肿,②疏通肠壁微循环,恢复肠壁血运,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达到减轻肠壁水肿,打断恶性循环,使扭结梗阻处逐渐开放,恢复肠道通畅。我们在使用654-2时没有发生腹胀加重。

1.2.3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疏通微循环,一般治疗1~3d时,患者开始有少量排气,此时开始自胃管注食用油,一般使用胡麻油,100ml/d,同时停用654-2,让其恢复胃肠蠕动,排气量增多,排出大量稀水样便,梗阻缓解,停胃肠减压,进少量全流,3d后,梗阻处肠壁水肿基本消退,开始进半流食,95%以上的患者都能成功。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肠绞窄现象,在治疗一周后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3]。

1.3保守治疗指证 ①症状:为阵发性腹痛,且腹痛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②体征;腹肌不紧,无腹膜刺激征,肠鸣活跃。③X-光,扩张肠腔不太宽,无假肿瘤样阴影。④不发烧,化验;白细胞及中性不高。

2结果

具有腹腔手术史的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现象较多,给予高度重视。调查的48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保守治疗,治愈或症状明显改善的占95.8%,只有2例患者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4]。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指患者腹腔内发生粘连现象,而腹腔内的粘连是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或脏层腹膜与脏层腹膜之间发生的异常粘连现象,它是由于腹膜受损后纤维蛋白溶解平衡发生破坏或纤维蛋白沉积而造成的结果。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患者中先天性的比例非常少见,后天性患者比较多,主要是由于患者做过腹腔手术、有腹腔炎症、或由于外伤、出血、异物等引起的,此类患者发病迅速,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在接诊后应立即采取适当合理的治疗措施[5]。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确定。

手术治疗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疾病时,医生要做到稳、准、快,在手术中要彻底清除血液、渗出液、脓液等,医护人员要相互配合,尽量缩短患者腹腔脏器暴露的时间,主要预防措施是:腹腔化脓性炎症,切除炎性大网,清除脓液,渗出液,血液,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患者手术后及早下床进行活动,在生活饮食上进行适当调理也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

非手术治疗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疾病,是不破坏患者肌体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应该加以普及利用。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实施手术治疗的方法。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粘连性肠梗阻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对患者身体恢复提供了保障。由于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不仅不会消除粘连,相反在手术后还可能形成新的粘连,并且会使粘连的面积增大,造成患者反复发作的现象。这些原因也造成了由于腹部手术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尽量选择保守治疗的重要因素,以期避免患者由于手术而形成新的粘连[6]。对于发病时间比较短,无发热,无腹膜刺激的症状,病情稳定的患者,临床治疗上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利用保守治疗方法对患者加以治疗。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非手术治疗也就是保守治疗方法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上的有效率可以达到63.7%,与我们调查分析的结果相近。

保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免遭损害,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确切治疗方法。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加以区别,避免由于误诊耽误对患者的治疗。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低,肌体反应差,对腹膜炎的体征表现往往不是很明显,小儿有没有表达能力,无法叙述病史,所以这些患者在诊断上非常困难,有时还会发生误诊,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泛影葡胺行肠道造影技术,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及时对症加以治疗。保守治疗是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当患者出现肠绞窄或有肠绞窄发展趋势时,经过我们给予的保守治疗没有产生效果,病情逐渐加重,这时就要果断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以免延误对患者的治疗,给患者造成生命和健康的威胁,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总之,使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是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有效保护,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在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使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8]。

参考文献:

[1]吕兵兵,徐斌,周振理.2020例肠梗阻病因及治疗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638-640.

[2]王甘露,侍立志,贺德,等.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A].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007-9424(2011)03-0286-04.

[3]胡孔旺,朱化刚,耿小平,等.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多因素分析[A].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007-9424(2010)09-0939-05.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2

【关键词】 脑梗死;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摄食运动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脑梗死患者中有71%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1]。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我科今年来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49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9例, 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58~78岁,平均65.6岁。 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赫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勃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中度吞咽困难25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所有病例无意识障碍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基础训练 ①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让其听从简单命令,发音清晰响亮,产生有力的咳嗽反应,不费力地处理自己的口腔分泌物;咽部冷刺激,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易于诱发吞咽并使吞咽有力。提高口腔黏膜的感受性,包括每天清洁口腔,避免口腔黏膜由于义齿不合适而受损伤,刷牙和按摩齿龈3次。②舌肌、咀嚼肌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的情况下,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患者舌不能运动,可用压舌板或匙子在舌部进行按摩,同时让患者听口令随同运动。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2次/d,每次反复做5次。③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每次吸吮20次。④ 发音运动训练:先进行单音单字训练,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3次/d。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于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作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生,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⑤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1.2.2 摄食训练 摄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目的是促进摄取足够营养,使患者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患者应取坐位,颈部稍向前屈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使食物容易进入食管;不能坐位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另外颈部向偏瘫侧转90°,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开始一汤匙给3 ml左右,然后酌情增加,食物团以每次一汤匙大小为宜,约为15 ml。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使食物全部咽下再行进食。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

1.3 疗效标准 痊愈:吞咽困难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1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明显好转: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2~3级;好转:吞咽困难有所改善,饮水试验4~5级,在安慰中可进少量饮食;无效:吞咽困难症状无明显改善,仍不能经口进食。

2 结果

本组49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经8~10周的康复训练,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2例全部痊愈;中度吞咽困难25例中痊愈20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重度吞咽困难12例中痊愈5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2例,无效2例。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的吞咽障碍患者是由于脑梗死造成。吞咽障碍时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早期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加强舌和咀嚼肌按摩及运动,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并能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因此,对脑梗死患者应及早认识、及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在康复训练中应注意一下几点:①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选择的食物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且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②进食量及速度:早期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每口进食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宜。过多易导致误咽或是从口中漏出;过少则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开始时以3~5 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开始时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避免发生误咽[3]。③进食时的姿势:通常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仰卧位: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可以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患者健侧。它的优点在于: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部运送,还可以减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侧卧位:通常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了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如果可以坐尽量采取坐位,患者端坐于桌前,头颈部处于竖直位,躯干伸直,患侧手放于桌上。除了以上几点,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认识功能、呼吸训练、言语障碍的训练、排痰法的指导、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上肢的摄食运动训练、辅助具的选择与使用、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和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张银清,陈汉民,余锦刚,等.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4.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3

高邮市中医医院内科,江苏高邮 225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60例,均为该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阳性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划分,对照组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保持呼吸畅通、控制血压血糖、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后加之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之前列地尔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之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前列地尔;丹参川芎嗪;腔隙性脑梗塞眩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36-02

[作者简介] 凌定来(1965.3-),男,江苏高邮人,本科,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研究。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群众健康,它与恶性肿瘤一起并称为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眩晕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的就属脑梗塞(又称脑梗死)了,占整个脑血管病的60%~80%,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死亡,而且发病过程中并发症极多,难以治疗、控制,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2],腔隙性脑梗塞就是脑梗塞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了,其眩晕症状对患者危害极大。目前,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为了探讨分析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的临床疗效,该次研究选择对象共60例,均为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对象共60例,均为该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我国1995年全国第4届脑学管学术研讨会通过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患者入院后都进行CT和MRI检测,以免出现误诊现象。所有患者从发病到就诊都没有超过72 h,都出现了眩晕、恶心、呕吐,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脑干小脑梗塞、劲椎病、耳源性眩晕。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按阳性组和对照组各30例的标准将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阳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2岁,平均(61±8.7)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63±7.1)岁。

1.2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了控制血压血糖、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后,又加之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频率为1次/d,川芎嗪注射液用的是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5 mL/支的;阳性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之前列地尔10 μg配合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滴注治疗,滴注频率为1次/d,前列地尔用的是哈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 μg/支的;两组患者的疗程都是两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疗效。

1.3 效果评定

199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上,制定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结合患者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可将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大致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5种情况[3]。痊愈: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减少91%~100%;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有18%~45%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无缓解,只有少于17%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恶化:患者临床症状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8%以上,患者直接死亡也属此类。治疗的总有效率=(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阳性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对比

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都有较为明显的减少,临床症状也有所减轻,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阳性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上的对比

经过2周治疗,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阳性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塞病发时,脑血流会出现供应障碍,进而出现缺血、缺氧等继发炎性损伤,这样就会造成患者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这也是脑梗塞患者容易出现眩晕状况的根源所在[5]。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大多数患者因高血压哦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进而管腔变窄发生小动脉的闭塞。人体大脑是神经纤维束的重要通路,它能使大脑与躯体神经相联系。腔隙性脑梗塞会人体部分神经传导的阻断,会有感觉、运动等方面的障碍,也伴随着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该研究结果中,阳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经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头昏、头晕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证明,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眩晕疗效显著,阳性组组患者通过积极的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两种药物的药效,观察组患者的脑侧支得以建立,梗塞区域的脑血管也有所扩张,极大保护了患者的神经细胞,防止了脑梗塞区域的进一步扩大。这种通过恢复病变部位血液供应和流量的治疗手段对脑梗塞很有疗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减少,患者恢复情况远好于对照组。对于脑干小脑梗塞造成的眩晕,此法还没有过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综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塞的并发率在上升,极大的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冶疗腔隙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对患者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广大医护工作者应该积极探寻更为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这样医学才能不断进步。

[

参考文献]

[1] 李纪伟,信艳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J]. 哈尔滨医药,2011(2):133-135.

[2] 杨春燕,陈安宝,徐晓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6):157-158.

[3] 钟云华,李天荣.丁咯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4):218-220.

[4] 彭桂原.针刺对气虚血瘀证突聋疗效观察及修复Corti器损伤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5] 刘易珏.丹参川芎嗪与复方丹参辨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2):1430-1432.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4

摘 要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病,吞咽障碍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份摄入不足,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生命危险,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患者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疾病整个治疗过程。本文通过近年来相关脑梗塞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 对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意义,吞咽障碍功能评价标准,康复训练的时机,心理护理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予以总结。

关键词脑梗塞;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AbstractCerebral infarction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Dysphagia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Dysphagia can be caused by inadequate intake of nutrients, readily aspiration pneumonia, suffocation, and even life-threatening, at the same time easy to despair caused by mental patients,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elf-confidence in the impact of the disease throughout the treatment process.In this paper, in recent years related to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earl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unctional dysphagia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timing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ical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to be summed up training methods。

Key wordserebral infarction;dysphagia;rehabilitation; care

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病,约占75%[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其急性期发生率为51%[2]。吞咽困难可造成营养成分摄入不足,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3]。因此,对患者早期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现将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早期康复的意义

脑梗塞急性期随着坏死组织出血吸收、脑循环代谢改善和脑水肿减轻,脑可塑性方面恢复逐渐占优势,脑功能恢复可由功能重组获得,也可由次要通路开放获得[4]。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神经系统的这种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5]。对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开展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经过积极康复治疗,85%以上的患者其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恢复或减轻症状,如不能及时治疗,丧失最佳康复时机,将有可能导致终身鼻饲进食[6] 。

2吞咽障碍功能评价标准

目前较多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7] ,其方法是把吞咽障碍的症状与康复治疗措施结合起来,这使得评价方法更趋向简单,对动态观察吞咽功能恢复的指导价值大。7级(为正常) :摄食吞咽没有困难;6 级(摄食咽下有轻度困难):摄食时有必要改变食物的形态,口腔残留少,不误咽;5级(口腔问题):吞咽时口腔有中度或重度障碍,需改变咀嚼形态,吃饭时间延长,口腔内残留食物增多,摄食吞咽时需要他人提示,没有误咽,这种程度是吞咽训练的适应症;4 级(机会误咽):用一般的方法摄食吞咽有误咽,但经过调整姿势或每口的量,调整和咽下代偿后可以充分防止误咽;3 级(水的误咽):有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不能控制,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效果,吃饭只能咽下食物,但摄食的能量不充分;2级(食物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水和营养基本由静脉供给,这种情况尽管间接训练,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直接训练需要专门设施进行;1 级(唾液误咽):唾液产生误咽,有必要进行持续静脉营养,不宜行直接训练。

3康复训练的时机

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患脑梗塞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既进行的康复[8]。也有患者认为,康复训练时间越早越好,从发病至24 小时内是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9]。马自萍[10] 报道,经过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早期康复训练,并采用才藤氏分级评价和才藤氏吞咽障碍疗效判定,康复治疗组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组总有效率88% ,明显地减少了临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了患者吞咽能力和生活能力。

4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受多方面的影响,除药物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外,心理状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脑梗塞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其中以抑郁、焦虑、自卑为多[11]。根据国内外资料显示,脑卒中后患者因担忧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等预后情况而23~75 %有抑郁情绪,抑郁会加重诱发躯体疾病,消弱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延长病程[12]。抑郁状态使患者情绪低落,活动减少,严重影响睡眠,不利于患者功能训练和康复,卒中后抑郁状态中枢神经系统与额叶皮质和基底节区病变有关,使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释放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受抑制,主动干预抑郁状态,有利于解除抑郁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3]。因此护士要及时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将心理护理贯彻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健康宣教,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根据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正面引导患者,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环境以启发乐观期待,淡化抑郁,消除焦虑、恐惧心理[14]。使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早日回归社会。

5康复训练方法

5.1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 [10、15、16、17 ]

对摄食、吞咽有关的各个部位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 次,每次20 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

5.1.1口腔操

尽量张口,然后放松,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快速度。唇运动: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台。舌运动:舌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面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在面颊稍加阻力。

5.1.2发音运动

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

5.1.3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

使用棉棒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因为前口腔咽部存在着机械和温度感受体,具有促进吞咽的作用。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

5.1.4加强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 次,然后做空咀嚼和吞咽,休息2 分钟后在进行吹气动作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指导患者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反复做10 次。加强鼓腮、磕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对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5.1.5咳嗽训练

让患者深吸一口气,治疗师一手按压患者“天突”穴,一手按压腹部,让患者快速用力咳嗽。误咽时用力按压“天突”穴,患者腹压增加后迅速放开,能有效帮助患者咳出误咽物。

5.2摄食训练[15~20]

患者经过进行摄食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5.2.1进食环境

进食环境应安静,患者要放松,鼻式呼吸,进食时患者精力要集中,以免分散精力引起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

5.2.2体位

视病情而定。能坐起者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颈轻度向前屈曲位,这种体位可以达到最大的气道保护。不能坐起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体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 分钟,防止食物返流。能坐起者,取坐直或稍向健侧倾斜,把颈部向患侧旋转,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并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

5.2.3食具选择

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5.2.4入口量及速度

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先以3~4ml 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20~30ml 。进食速度不易过快,进食时间持续30分钟为宜。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一则增加其成就感,促进整体功能的康复;二则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或对他人的依赖。

5.2.5食物的形态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湿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易松散、不易变形、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

6小结

脑梗塞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是综合性的。舌肌及吞咽肌群运动能力的训练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并能防止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21]。由于语言与吞咽的解剖神经肌肉系统是相关的[22] ,因此任何能改善说话能力的活动均有助于患者进食模式的改变,同样正确的进食运动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还包括肌力训练、上肢训练、辅助器具的选择与使用等整体康复效果。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缩短病程,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 神经病学. 脑梗塞[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7) :114.

[2] 杨亚娟、张群.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7) :15~ 16.

[3] 贾海燕、肖爱军.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 (1) :12~151.

[4] 陈颖.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 ,9 (5) :156.

[5] 梅雪艳.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6 ,22 (8) :111.

[6] 段容.脑梗塞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时的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 ,27 (12) :1535.哈尔滨医药2007 年第27 卷第6 期.57.

[7] 高怀民.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7 级功能分级评价[J] .现代康复,2001 ,5 (10) :78.

[8] 马志平. 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6 ,1 (14) :61.

[9] 胡荣东、肖爱军.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2 ,18(4) :5~6.

[10] 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 等.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 ,21(1) :48~49.

[11] 周玉珍. 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抑郁焦虑病人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 (11) :931

[12] 牟利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20(3A) :14.

[13] 梅志忠、徐亚林、胡良建.卒中后抑郁状态对卒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2 ,19 (9) :377~378.

[14] 宋 宇、徐菲、扬威 等. 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 ,21 (8 下) :9~10.

[15] 胡学军、比娜、潘淑敏. 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 ] . 中国临床康复,2004 ,8(10) :1941.

[16] 倪淑云、于淑玲、张金.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2 (12B) :15.

[17] 周惠娥、张盘德.吞咽训练对真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 (10).

[18] 张臻年.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1 (19) :869 - 871.

[19] 杨锦媚、潘惠珍、李桂平 等.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 (6) :464~465.

[20] 王丽芬、王桂荣、焦林英 等. 30 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3) :257~258.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5

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外一科,新疆塔城 834700

[摘要]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AI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60例AIO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除手术时间外,研究组术中出血量(50.23±6.78)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74±0.32)d、住院时间(5.28±0.63)d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术较之开腹手术可显著改善粘AIO患者手术相关性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关键词 ] 腹腔镜;开腹手术;粘连性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6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050-02

[作者简介] 耿润昌(1974.3-),男,新疆塔城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普外科工作。

粘连性肠梗阻(AIO)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肠粘连致肠内容物无法在肠道中顺利通过的疾病,大部分患者容易反复发作,需及时予以手术治疗[1-2]。该研究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针对已选定的60例AIO患者分别予以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60例AIO患者临床资料,均经B超、立位X线片及腹部CT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19~72岁,平均(43.62±5.78)岁,病程1~16年,平均(8.53±0.26)年;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43~79岁,平均(61.25±3.68)岁,病程1~15 y,平均(7.62±0.35)年。粘连类型:网膜与切口束带粘连25例、肠管与切口粘连17例、肠管间粘连12例、肠管腹壁网膜粘连6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从正中切口入路,以锐性与钝性结合方法分离梗阻部分粘连,对受损浆肌层/肠管予以修补,并切除部分难以分离小肠,再于创面涂抹透明质酸钠以防粘连复发。研究组行腹腔镜术治疗,切口5~7 cm插进气腹针并注入CO2建人工气腹(压力11~13 mmHg),再置入腹腔镜探查粘连情况,并置入1~3个辅助操作孔,网膜与切口束带粘连者以电凝刀切去束带,肠管与切口粘连者以剪刀、电凝钩和超声刀分离粘连,肠管间粘连者以4 mm超声刀分离粘连,若肠管受损以生理盐水冲洗,再加敷透明质酸钠以免粘连复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性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胃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拔导尿管、住院时间,并记录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术中小肠/肠管损伤、切口及肺部感染、术后肠瘘、切口愈合不佳、粘连复发。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性指标

除手术时间外,研究组各项手术相关性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AIO属于胃肠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因素主要为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结肠癌手术等手术创伤与腹部组织炎症等,利尿、脱水、营养支持、口服抗生素等保守治疗疗效不理想,容易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因此探寻科学合理治疗方法对促进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3-4]。该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除手术时间外,研究组各项手术相关性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术较之传统开腹手术疗效更确切,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沈俊、石洪波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相类似,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6]。传统开腹手术虽然可通过术中操作消除粘连,但该方法所造的切口创面较大,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且粘连在1~2年内复发率较高,因此未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而腹腔镜手术与之相比优势在于:建立人工气腹后术野更为开阔,医师可准确判断梗阻的部位及性质,尤其与腹部粘连的肠管完全暴露,可有效避免异物刺激;手术所造的切口较小,可使局部切割伤及缝线反应减少,进而防止腹壁下粘连[7-8]。因此腹腔镜术可促进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同时,该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表明腹腔镜术与传统开腹术相比,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原因可能与术中操作轻柔,能够尽量保留肠管的完整性,将对肠管的损伤降至最低,并避免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且腹壁切口的瘢痕不明显,与受损肠管及原粘连处距离较远,可显著降低粘连复发的可能性,再加上术中术后均实施正确止血操作,因此腹腔镜术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9-10]。关于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AIO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腹腔镜术较之开腹手术治疗AIO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陈军杰,刘卫怀.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36-39.

[2] 杨超,陈华,钟源波.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8例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06-807.

[3] 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等.区域性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6(4):254-256.

[4] 王德彪.腹腔镜下松懈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81-82.

[5] 沈俊.经验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3):3028-3029.

[6] 石洪波.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0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2,18(31):46-47.

[7] 黄思辉,黄翠萍,李荣江,等.腹腔镜下松解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5):743-744.

[8] 朱惠东,曾春兰,彭秋兰,等.腹腔镜粘连松解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7):148-150.

[9] 张智明,刘迁,刘峰,等.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43-744.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6

关键词:脑梗死 整体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57-01

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塞(focal cerebral infarc tion)或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此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笔者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94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整体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94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56例,女性38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6.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 方法。

(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以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要适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决患者抑郁心理,预防患者自杀。

(2)生活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流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给患者以安静整洁的修养环境,病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的休息,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戒烟酒。

(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床铺应加以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患者应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药物和食物应压碎,以利吞咽;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入;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面保持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患者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沐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对卧床患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及会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洒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粘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4)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对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只要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功能训练。训练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训练,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至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急行,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床上坐,双腿下垂放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象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训练,能平稳地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处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以鼓励。

2 结果

本组94例脑梗死患者,经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每位患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时发现半身不遂,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小时至1-2日达高峰。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死亡。近年来,脑梗死患者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脑梗死患者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94例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整体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笔者认为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李会会.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6):102-103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刷,1998年12月第10第40次印刷,P2206-2209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7

6月收治的627例腹腔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在336例患者开腹手术中使用可吸收医用膜(应用组),在291例患者开腹手术未使用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平均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以及X线片影像结果;包括35例再次手术患者,手术中观察切口下、手术创面及局部肠管的粘连情况等指标评价可吸收医用膜在腹部外科手术中预防肠粘连的效果。结果:应用组术后肠粘连引起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术后发生肠梗阻病例减少,再次手术探查发现肠粘连发生范围、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可吸收医用膜; 开腹手术; 肠粘连;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55-03

腹部手术中肠粘连发生率为90%以上,手术后肠粘连可导致反复腹痛、肠梗阻、甚至肠管坏死,在许多情况下腹腔手术均可发生肠粘连,肠粘连又是产生肠梗阻最主要的原因[1]。有资料表明,85%的肠梗阻由腹膜粘连引起,而经手术治疗后粘连再发者竟达90%~100%[2]。腹腔粘连可引起腹部很多并发症,甚至要接受再次手术或者多次手术,并且往往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3]。李宁等[4]报告在66例短肠综合征患者中,因广泛分离粘连撕破肠管而不得不切除小肠者占1/3。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及其引发的粘连性肠梗阻是长期困扰外科医师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于2011年10月-2014年6月患者开腹手术中随机使用成都康迪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PDLLA可吸收医用膜覆盖于切口下或手术创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1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诊和择期行开腹手术的病例62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组336例,男156例、女180例,病种分别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4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53例、胃溃疡穿孔35例、结肠癌30例、胃癌28例、外伤性肠穿孔27例、肝癌21例、嵌顿性疝肠切除17例、全结肠切除1例;对照组291例,男144例、女147例,病种分别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1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52例、胃溃疡穿孔33例、结肠癌29例、胃癌22例、外伤性肠穿孔24例、肝癌18例、嵌顿性疝肠切除11例、全结肠切除1例。两组性别、病种构成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吸收医用膜,产品注册证: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640871号(更),产品规格:100×150×T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胃肠道择期患者均有肠道准备,在手术关腹前,创面止血,以生理盐水或甲硝唑冲洗腹腔,腹腔有脓液者以湿盐水纱布拭净腹腔,视情况放置腹腔引流后关腹,应用组关腹前按说明书要求将可吸收医用膜展开平铺于吻合口、腹腔手术创面、受损肠管浆膜及切口下,常规缝合手术切口,详见表1。

1.3 观察指标

(1)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2)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X线片显示有肠道扩张、液气平面等肠道梗阻的指标。分为4度,Ⅰ度(无症状):患者术后未发生腹胀腹痛等症状;Ⅱ度(轻度):患者有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但未发生停止排气排便,不需要临床处理;Ⅲ度(重度):患者除出现腹胀腹痛症状外,有停止排气排便,X线片可见肠道扩张积气,有液气平面,经过临床非手术治疗症状可缓解或反复发作;Ⅳ度(再次手术):经多次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采取手术治疗。(3)再次手术发现患者腹腔内粘连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0级-无粘连;1级-切口下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等周围少量粘连,易分离,且分离后无渗血;2级-部分粘连,未形成肠梗阻,未形成粘连团块,可分离,但分离易造成浆膜撕裂和出血;3级-条索状粘连、肠襻粘连、肠管与腹壁粘连成角、扭转导致肠梗阻者;4级-广泛粘连,肠管、网膜、粘连致密成团分离困难,导致肠梗阻、粘连近端肠管扩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和排气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肠粘连和肠梗阻症状比较

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6.4个月,两组患者肠粘连和肠梗阻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再次手术两组患者腹腔内粘连严重程度比较

35例再次手术患者中,应用组15例、对照组20例,其中15例为术后肠梗阻反复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松解,9例为结肠癌术后再次造口手术,11例为造口回纳手术。存在造瘘口的患者11例,应用组6例,对照组5例。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2~6个月做好肠道准备后再次开腹手术,术中应用组患者12例病例中,切口下、创面周围、造瘘口周围粘连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腹部肠粘连形成机制

腹膜含有大量的吞噬细胞,当腹腔内有任何损害,将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介质出现炎症反应,局部将有水肿、充血,释放组胺,多种激肽与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沉积在浆膜面上形成网络物,其中含有许多多核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纤维网络使邻近的浆膜面黏合在一起,其后,成纤维细胞出现在其中。局部的炎性反应是否形成纤维性黏连的决定性因素,如纤维素性网络能否被迅速吸收,纤维增生将停止而无黏连形成,反之成纤维细胞将产生胶原束,成为纤维粘连的基础[5]。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粘连的形成是机体的一种纤维增生的炎症反应,也是手术后愈合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造成肠粘连的原因主要是对肠管的机械或化学刺激,包括对手术的操作,局部缺血,腹腔内血液、渗出液、脓液所致的感染源及手套上未洗净的滑石粉等异物残留,肠管长时间暴露、温热及干燥刺激或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接触肠管,腹腔引流物的放置等,这些因素可造成浆膜损伤而引起炎症反应,破坏了腹膜间皮细胞纤维蛋白原的释放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间的平衡,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分泌增多引起。局部缺血后造成新生的毛细血管长入,机化后形成纤维粘连[6]。

3.2 PDLLA(迪康)可吸收医用膜在预防肠粘连中的作用

PDLLA(迪康)可吸收医用膜是用可吸收聚-DL-乳酸材料制成的防粘连材料,本组使用的是100 mm×150 mm规格的长方形膜,可以根据需要折叠、剪切、塑形。覆盖于创面后立即贴附于组织,组织相容性好,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可反复折叠,适应于腹、盆腔手术使用,利用膜的物理隔离作用将手术创面和周围组织分开,防止成纤维细胞入侵,预防组织粘连[7-9]。

2周开始降解,8周后完全降解,高分子聚乳酸(PDLLA)能在人体内降解为乳酸单体,再经三羧酸循环,最后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经大小便、呼吸道及汗液等排出体外,各级降解产物均对人体无毒副作用[10]。由于腹腔内粘连形成多发生在2周内,而(迪康)可吸收医用膜在2周后才启动降解,使肠管创伤性浆膜达到生理性修复,维持受损浆膜有序修复、避免组织接触形成纤维蛋白沉积[11]。所以能发挥腹腔内预防粘连的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应用组患者在腹腔手术后发生肠粘连及肠梗阻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根据术后随访,应用组在手术中腹腔使用PDLLA(迪康)可吸收医用膜后发生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和肠梗阻的概率明显少低于对照组。再次开腹手术中发现应用组使用PDLLA(迪康)可吸收医用膜后在切口下、手术创面,造瘘口旁发生粘连的严重程度明显减轻。应用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李铂等[10]曾对比研究过可吸收医用膜与透明质酸钠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效果,发现可吸收医用膜较透明质酸钠更有预防腹部术后粘连的优势,所以经临床观察笔者认为,PDLLA(迪康)可吸收医用膜在腹腔手术中使用方便,对人体内环境不造成影响,不影响肠道功能恢复,物理隔离原理能有效的减轻和防止肠粘连的发生,粘连减轻如需要再次开腹手术能更好的显露术野,可降低手术的难度以及肠管损伤的风险。且可吸收医用膜降解产物对机体无毒无害。是非常理想的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一种材料,值得在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ott-Coombers D,Whawell S A,Vipond M N,et al.Human intaperitoneal fibrinolytic response to wurgery[J].Br J Surg,1995,82(3):414.

[2]曹文刚,张金哲.腹膜粘连的发生及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3(21):170-173.

[3] Trenter K H,Bertram P,Loser S,et al.Prevent ion and therapyoint ra a abdominal adh esions, a survey of 1200 clinics in Gremany[J].Chirurg,1995,66(4):398.

[4]李宁,黎介寿.肠衰竭的治疗[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8):477.

[5]黄进放,许恒利,黄必兴,等,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138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2):268-269.

[6]田易军,胡森.腹腔粘连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J].2008,9(2):126-128.

[7]刘立岷,宋越明,李胜福,等,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3-65.

[8]雷泽华,胡汉华,贺新全,等,生物可吸收医用膜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3):241-242.

[9]马富平,石明.聚-DL-乳酸医用膜应用于腹部手术预防粘连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4):68-69.

[10]李铂,刘丽.聚-LD-乳酸可吸收医用膜与透明质酸钠预防腹部手术肠粘连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10(6):73-74.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10年期间,采用小肠切除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前一次腹部手术距离本次发病的时间为2个月到7年不等。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12例

1.2 临床表现 18例患者中,腹痛18例,腹胀17例,停止排便与排气17例,高热15例,触及腹部包块9例,呕吐15例,血检后查得白细胞数升高者16例,腹透显示肠梗阻18例。

1.3 治疗方法[1] 手术过程中发现肠道坏死者17例,小肠粘连成团状者1例。本组18例患者均采用小肠切除吻合术。对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采用抗感染治疗,严重者使用肾上腺素与抗生素联合治疗。

1.4 疗效评价方法[2]计算肠切除手术的成功率,并且统计术后患者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概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软件计算统计结果,当P

2 结果

根据对18例患者的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得出,有17例患者手术成功现已康复,1例患者因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3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在院方的积极救治后康复。康复率详见表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详见表2。

3 讨论[3]

对于接受过腹腔手术而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先选用保守疗法,因为目前临床上并没有防止肠道再度粘连的有效办法,且如果通过手术治疗仍然会发生粘连,甚至会使粘连的程度越发严重,面积越来越大。现有的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禁食、抗感染、抗休克、生理盐水灌肠、胃管注入液体石蜡或葡萄糖胺等,其中经胃管注入葡胺具有诊断作用。粘连性肠梗阻发病较快,且病情的变化多端,所以需要医生严密地监控病情的变化,仔细地分析病情的进展。当粘连性肠梗阻发展至腹膜炎、肠道绞窄或症状在保守治疗后无缓解时,方可采用手术治疗。由于粘连性肠梗阻病情进展快,拖延病情很易造成患者的肠管缺血、水肿,此时则需要进行肠切除手术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肠切除术在术后容易引发感染中毒和肠瘘等并发症,本组死亡的1例患者,在术前有明显的休克现象,这也提示了医生与患者家属,在患者发病早期即应立即就诊。

临床上如果出现如下的情况应该立即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患者出现腹膜炎的体征,肠鸣音消失或者减弱。2)腹部出现压痛性肿块,腹胀呈现不对称状态。3)病情发展紧急而迅速,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增长,出现休克的症状且抗休克治疗疗效不明显。4)呕吐物或排泄物中出现血性液体。5)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6)症状得到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者。

肠道切除术吻合的身体指征为:1)肠管已坏死;2)肠道切除后无生理障碍;3)肠管形成缩窄环;4)小肠严重扭曲与粘连,强行分离失败。有文献记载,小肠切除术与肠道粘连解除术相比,小肠切除术的生活质量更佳,这有可能与肠道自身的恢复功能有关。小肠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较低,所以建议在进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小肠切除术的适应症要适量地放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和生存率,降低复发可能。

一般在手术中需要做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如分离肠管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甚至撕裂肠管;对于腹腔内要进行彻底地清洗,止血要仔细,防止内出血的现象发生;手术过程中注意肠管暴露在腹腔外的时间,防止肠管干燥;避免使用大块的组织钳夹进行结扎,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引流等。

综上所述,医生要重视肠梗阻的病情发展,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肠道坏死、缺血、绞窄的现象出现,必要时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勿拖延病情,减少肠道坏死的几率。肠切除术对于肠道坏死、小肠粘连紧密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对于病情极度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小肠造瘘术或将坏死肠段外置。

参考文献

[1]庄晓泉,李严,赵良模.肠切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3例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3):468-469.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9

【关键词】 腹腔结核; 抗痨治疗; 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5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03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2.018

腹腔结核包括胃、肝、脾、肠、腹膜及肠系膜淋巴结核。其中以肠、腹膜、肠系膜淋巴结核多见,三种腹腔结核多同时存在。临床上亦可表现为某一器官为主,成为单独的病型。传染途径主要有消化道传染、血型播散传染、淋巴播散传染三种[1]。本文讨论主要这三种腹腔结核类型,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7例腹腔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5例(59.06%)未进行手术治疗,52例(40.94%)进行手术治疗,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7例腹腔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80例;年龄7~69岁,平均30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8个月。有腹腔外结核病史者98例。临床表现:有腹痛症状者92例(72.44%),有腹胀腹泻症状者86例(67.72%),有腹部包块症状者32例(25.20%),急性腹膜炎4例(3.15%),有发热、盗汗、恶心、呕吐、乏力、贫血及消瘦等不同程度中毒症状者110例(86.61%)。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78例(61.42%),结核斑点试验阳性82例(64.57%),结核DNA检查阳性28例(22.05%)。X线检查腹部平片有液平65例(51.18%)。CT检查腹膜、肠壁增厚52例(40.94%)。

1.2 治疗方法

75例患者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同时其中的不全性肠梗阻的患者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加强营养支持、纠正电解紊乱等治疗,当症状消失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痨治疗8~18个月。另外52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准备除急腹症外,其余均给予两周以上的抗结核治疗,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营养不良,术前合理运用纤维结肠镜检查与消化道钡餐检查,了解肠道情况。低张清洁灌肠为肠切除做好准备。手术方法: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静脉复合麻醉。选择右腹直肌探查切口,其中行粘连松解术18例,行小肠切除术2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术后均继续抗结核治疗。

2 结果

127例腹腔结核患者中,保守治疗75例,其中12例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并入院就医。手术治疗52例中有4例出现术后不全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发生肠瘘4例,经引流、抗炎对症治疗后3例治愈出院,1例因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死亡。

3 讨论

目前结核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结核病的治疗疗程较长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数患者不能坚持完成整个抗结核疗程的治疗或没有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再加上结核耐药菌株增多,给内科抗痨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及时调整抗痨药物,采取联合用药,同时适当延长抗痨时间显得尤为重要[2]。按照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原则进行抗结核治疗,对治疗结核患者是极其有效的[3]。腹腔结核由于大量纤维蛋白沉积,逐渐形成壁层腹膜、肠管、浆膜、肠系膜和大网膜之间的广泛粘连,肠管及其系膜相互粘连形成迂曲肠襻粘连在一起的团块。在粘连之间可有结核性肉芽组织和干酪坏死病灶存在[4]。抗结核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有效浓度,病变不易控制。对于腹腔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及并发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因为手术的目的不仅只限于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通畅;还能通过清除结核病灶,达到控制结核发展、减少毒素吸收的目的。

本组研究对象中,75例患者经规范抗结核治疗,有不全性肠梗阻的病例同时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等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8~18个月。其中12例患者因再次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而入院就医。8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4例行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控制结核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合理的化疗可以使病灶消灭,最终达到痊愈。本组127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126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中,4例就医时就出现急腹症症状,给予急诊手术治疗。48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后而行剖腹探查术。腹腔结核由于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抗结核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有效浓度,病变不易控制。随着时间的延长,肠粘连的程度、广泛度也会随之增加,肠管的病变也会随之加重,因此会造成手术的难度增加,手术造成的创伤加重,术后并发症增多。同时结核病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再由于肠梗阻的原因,患者不能正常进食,营养物质的吸收受阻,全身营养状况只会每况愈下,全身抵抗能力下降,耐受手术打击的能力下降,术后恢复的时间延长,所以早期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手术风险、减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由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程度,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笔者认为,腹腔结核的患者应适当放宽手术适应证:(1)只要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不全性肠梗阻及完全性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对症治疗后48 h无好转即应积极术前准备后尽早手术治疗,不要等到完全性肠梗阻晚期或肠穿孔出现化脓性腹膜炎后才行手术治疗,这样很可能会丧失手术时机,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2)发生溃疡游离穿孔合并急性腹膜炎或肠瘘者,应及时手术;(3)形成局限性脓肿或脓肿穿破腹壁形成窦道,经抗结核治疗长期不治愈者,要在术前准备后尽早手术[5]。因腹腔结核患者体质衰竭,营养不良,且多在结核活动期,因此,腹腔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甚为重要,其重点是:(1)控制结核病的活动,使用规范抗痨治疗,术后继续抗痨治疗;(2)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应用肠内要素饮食或肠外营养支持,以减轻食物对肠道病变的刺激,让肠道得以休息,也能较好地改善营养状况,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手术后仍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解除梗阻,预防肠管的广泛粘连,及时保证缺血肠管血氧供应,恢复肠道功能最终提高身体素质[6]。早期手术能够降低手术风险,减低手术的操作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1)粘连松解术:适用于大网膜、腹膜、肠系膜粘连束带压迫牵拉肠管折叠成角,粘连带压迫肠管形成内疝,肠袢间粘连和肠管及肠系膜粘连成团等的病例。手术操作游离粘连时采取边分离边止血的方法,以减少术中失血。游离后破损的肠管采用纵行修补避免肠管狭窄。修补后的创面可用网膜覆盖,减少创面,防止再发粘连。操作要耐心、细致、轻柔。2例患者仅有1~2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坏死致肠管粘连成角造成肠梗阻。经切除病灶,分离粘连,剪断粘连带后即可解除梗阻。3例患者遇到入腹困难(腹膜增厚与腹腔器官粘连紧密),手术时间长,仅分离粘连时间平均4~5 h,分离创面大、渗血严重,术后并发创面粘连导致梗阻。创面破裂形成肠瘘。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手术指征的掌握尤为重要。对于有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或全身状况差者,不能耐受此种手术,故不能选用。(2)小肠切除术:适用于小肠病变的肠管。由于结核杆菌常随肠腔环形淋巴管播散,因而溃疡多呈环形,其长径与肠管长轴呈垂直。溃疡常为多发,可聚集一处,或分散在肠管不同部位。溃疡愈合后形成环状瘢痕,而引起肠腔狭窄。如为散在多发溃疡则可形成多处狭窄[4]。由于小肠病变不仅局限于一段肠管,有时会分布于多处肠段的特点。为避免切除小肠过多,而发生短肠综合征,采取病变较为集中的肠段给予切除。而散在的病变肠管,采取有狭窄处的肠管纵行切开横行缝合,以消除肠管狭窄。对于没有狭窄环的环形病灶采用浆肌层缝合[7]。另外由于紧密而广泛的粘连,分离时容易损伤肠壁甚至穿破进入肠腔,而且分开后肠管浆膜面往往缺如。还有很多创面,术后容易再粘连,所以应尽可能将紧密粘连成团的肠管切除,行端端吻合。肠穿孔的部位不建议简单修补,因为肠结核的穿孔不是因肠梗阻肠管压力增高所致,而是因为本身肠管病变所致。穿孔部位在急性炎症期,修补是在结核活动病灶上进行,失败率甚高,可再穿孔形成腹膜炎。所以要切除穿孔的部位或者纵型切开肠管清除病灶,再横行缝合,这样才能保证肠管愈合牢靠,避免再发生肠穿孔或肠瘘。粘连的肠管之间有可能夹杂干酪样坏死病灶,甚至有内瘘形成,也以整块切除为宜。位于肠系膜的淋巴结如形成坏死灶时,可切开清除干酪样组织,并搔刮残壁。对于形成包裹性脓肿的患者,处理原则是周围粘连的肠管尽量剥离、分开,必要时切除部分肠段。包裹性积液继发感染的,不宜过多剥离,由肠间隙进入脓腔行外引流,以后再做处理。如发生肠瘘,则在完全局限后,根据情况切除病变的肠段及瘘管。(3)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发生于回盲部肠段肠管发生扭曲变形或者肠管堵塞。切除范围要求距病变部位3~5 cm。如病变炎症浸润而固定,暂不能做一期切除者,行短路手术以解除梗阻。但必须是将病变近侧肠段切断,远端内翻闭合,如为完全性梗阻也可外置造口以排放肠黏液。近断端与病变远侧段的横结肠做端侧吻合以旷置病变,待病变控制、炎症减轻后再行Ⅱ期手术切除病变肠襻,术毕用异烟肼盐水冲洗腹腔,于肠管吻合口处和腹腔低位放置腹腔引流管。关腹后为防止肠粘连可注入右旋糖酐、术尔泰以减少腹腔内粘连。术后继续给予抗痨治疗。

综上所述,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严格规范的抗痨治疗,在治疗腹腔结核、控制疾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治疗和采用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治疗腹腔结核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端木宏谨.临床治疗指南――结核分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1.

[2]王庆华,沈东良,沈兴华.腹腔结核的手术治疗――附32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6):609-610.

[3]飞,陈岩,所剑.肠结核诊断及其外科手术方法探讨(附23例肠结核外科诊治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0):827-830.

[4]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53.

[5]王利强.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6):104-105.

[6]崔渊博,陈其亮,李伟,等.外科治疗腹腔结核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5):997-998.

腔梗的康复方法篇10

张百舜 程慧平 褚瑜光 房玉涛 石洁 何建成 曹雪滨

【摘要】

目的观察心复康口服液对心梗后心衰大鼠梗塞周围心肌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致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用心复康口服液于术后24 h灌胃给药,以卡托普利作为阳性对照药。给药2,4,6,8周,观察大鼠梗死周围心肌AT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心复康口服液和卡托普利组皆明显增加梗死周围心肌中ATP含量(P

【关键词】 心复康口服液 高能磷酸化合物 心力衰竭 大鼠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Xinfukang(XFK) Oral Liquid on the content of ATP in cardiac tissue of heart fail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The AMI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ligating left anterial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 24 h later, the rats were fed XFK Oral Liquid by oral garage. Captopril served as control. After 2,4,6,8 weeks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ATP was determined. Results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the content of ATP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XFK Oral Liquid group and captopril group(P

Key words:XFK Oral Liquid; Energy-rich phosphate; Heart failure; Rats

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氧供与氧耗失衡,产生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重塑成为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1]。心复康口服液是我们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方,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该药可保护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2,3]。本实验旨在观察心复康口服液对心肌组织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中药抗心衰的机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TA1003型精密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采用岛津LC-10A型高效液相仪,包括CBM-10主机、SPD-10A UV-VIS双波长分光光度计、LC-10AD双泵、DGU脱气机。

1.2 试剂与药物心复康口服液(xinfukang oral liquid,XFK)成分主要由黄芪、人参、丹参、灵芝、红花等组成。Captopril(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304033)。ATP标准品(Sigma公司)。

1.3 动物正常雄性SD大鼠,体重230~260 g,60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复制SD大鼠以2.0%戊巴比妥液(4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大鼠台上,胸部手术视野区常规备皮、消毒,于心尖搏动最强处稍上(第4、5肋间)与胸骨平行处作长约2cm的切口,钝性分离胸大肌,左手持钝头无齿弯钳紧靠胸骨左缘插入肋间肌,在扩大胸腔切口的同时,左手配合挤压胸部,将心脏挤出胸腔外,迅速以左手拇、食指固定心尖,剪开心包膜,在LAD起始点下约2~3 mm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标准肢体导联2(纸速50 mm/s)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为AMI形成。然后将心脏恢复到胸腔,挤出胸腔内空气,缝合皮肤,局部消毒。

2.2 实验动物分组动物喂养标准合成饲料,适应性喂养3 d,禁食12 h后,体重均衡,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12只和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按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所述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大鼠复苏后24 h,再随机分为模型组 (Model)、Captopril组(Captopril)、XFK大剂量组、XFK小剂量组共4组。Sham组按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所述方法手术,但仅在相同部位穿线并不结扎,余步骤与手术组相同。各组大鼠术后24 h开始灌胃给药。

2.3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①Sham组、Model组:生理盐水4.0 ml·kg-1灌胃,1次/d;②Captopril组:Captopril 100 mg·kg-1灌胃,1次/d;③XFK大剂量组: XFK 5.4 g·kg-1灌胃,1次/d。③XFK小剂量组: XFK 2.7 g·kg-1灌胃,1次/d。各组大鼠于给药后2,4,6,8周末取材。

2.4 高效液相方法测定心肌组织ATP方法

2.4.1 样品制备灌胃2,4,6,8周末,每只大鼠取心肌组织100 mg,电子天平准确称量100 mg心肌组织,加入0.42 mol/L高氯酸600 μl匀浆,3 000 r/min低温(4℃)离心5 min,取上清液200 μl加入0.1

mol/L KOH,调pH为6.24,混匀器混匀,低温(4℃)离心15 min,取上清液100 μl待测。

2.4.2 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Pack CLC-ODS No.61519959B;流动相:220 mmol/L磷酸钾盐缓冲液,内含10%甲醇,用四丁基氢氧化胺调pH至6.5,所有样品和标准样品在进样前均用0.45 μm孔径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 μl。检测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54 nm。

2.5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表示,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

3 结果

XFK对CHF大鼠左室心肌ATP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心肌ATP水平降低,在2,4,6,8周末,统计学有极显著性意义(P

表1 XFK对CHF心衰大鼠左室心肌ATP含量的影响(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

4 讨论

中药心复康口服液为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衰的经验方,临床研究提示本方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作用[3~5]。

ATP是心肌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心肌细胞持续、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必须有源源不断的ATP为其活动提供能量。在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迅速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糖酵解,而后者产生ATP的能力只有前者的1/18,ATP不能及时合成,最终导致ATP含量减少或耗竭,能量供应的减少,势必影响心肌舒缩功能。本项研究结果提示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心肌组织ATP含量明显降低,与既往报道研究结果一致[6,7] 。 Captopril组心衰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降低有所减轻,说明Captopril在改善心梗后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这与既往报道一致[8]。有研究提示益气活血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可改善心衰大鼠线粒体膜通透性,提高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改善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心复康口服液大、小剂量组均可提高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ATP含量,有效保护心肌磷酸化过程,改善心梗后心衰心肌能量代谢。

参考文献

[1] 宋 涛,李臣文,赵文秀,等.心肌缺血的能量代谢及代谢药物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10):766.

[2] 曹雪滨,李培建,黄河玲,等.心复康口服液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29(增刊):196.

[3] 胡元会,曹雪滨,曹贵民,等.中药心复康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4):40.

[4] 曹雪滨,沐贤友,陈德玲,等.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1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7):332.

[5] 曹雪滨,沐贤友,陈德玲,等.心复康口服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1998,13(14):7980.

[6] 李耀平,柳延春,尹新华,等.IGF-I对ISP损伤大鼠心肌ATP、ADP、AMP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地方病杂志,2000,19(1):32.

[7] 单 飞、蔡振杰、张卫达,等.应用31P磁共振波谱对心肌梗死后能量代谢变化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11):636.

[8] 苏晓华,姜晓姝,王孝铭,等.Captopril 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电子质子耦联和氧化磷酸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6,1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