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2-28 17:39:39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1

邵永春

(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300)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时代的要求。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创设思维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 夯实基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知识不等于创造,而创造必须依据知识。知识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如在教学“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复习初一学过的“整式的加减”;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等,这样在强化了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新知识,使知识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活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空间、时间和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三、 设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问题的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设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初二几何讲解“30o 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 ”这一性质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已知ABC中AB=AC=10cm,∠A=150o ,求SABC。一般学生作底边BC上的高,顿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提示:换一个角度思考且很易。这样学生就跃跃欲试,产生解决“疑”的动力。这时,肯定有学生想出:作腰上的高。

四、 引辩、探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使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不断地求索探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巧解妙算,引辩求真等。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已知a2+3a-7=0,b2+3b-7=0(a≠b),求a/b+b/a的值。学生极易按常规方法,先从已知求出a、b后代入所求式。动笔以后,才发现运算很繁,不敢往下看。有什么巧妙方法?学生跃跃欲试,但苦无良策,教师提示:结合题目特点联系方程的解的含义,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则学生定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a、b是方程X2+3X-7=0的根,a+b=-3,ab=-7,立即求得其值为-23/7。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一个崭新的而又艰巨的课题,有待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学习兴趣;问题情境;发散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一个民族才会兴旺发达。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以一种全新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能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和视角去思考问题,得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新形势下,数学教学已不能再拘泥于只传授传统的数学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得让他们爱上数学这门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兴趣不是一个人头脑中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可以通过名人的童年故事,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相互竞争,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数学本身的一些美,如曲线的对称美等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引发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一些素材,设置成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学生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得以维持和加强,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多个角度,从各个层面来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从实质上讲就是创新思维,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比较容易在各个发散层面上进行探求,得到较好的思维结果。因此,教师要在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形变换、逆向思维等训练发散思维的方式来开阔学生思路,拓展思维领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是教育的起点,我们要知道,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有意义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小学生学会“人之初,性本善,人相近,习相远”,本质上讲,更是为了让小学生熟知并且掌握学习的精华与理念,这样才能加速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的科目,也是开发大脑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传奇色彩,致使学生在寻求知识中创造并找到新的事物规律、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加以解析,注意侧重探究怎样将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

一、构造创新气氛,改良学生创造思维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态,并具备道德规范和理念以及开拓新知识的创新意识,在学校中作为督导者和引领者,应该积极的教导学生有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创新。现在有部分教师习惯了“一板一眼”的传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满“激情澎湃”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第二,教师需要构造课堂气氛,改变教师严厉,学生恐惧的情况,这也是造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古代,人们是为了考官而学习,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要考上状元。而经过历史变迁,新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将学生“渡”为全方面的人才,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主动带领学生走入数学的海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亲和的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或者创造问题。小学数学比较新颖,会加深小学生对它的印象,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激励学生大胆的发言,错了也无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踏入数学传奇殿堂。

二、“游戏”课堂,推动学生灵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游戏”,有助于开拓小学生的动脑能力和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北师大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小节的《小小设计师》中,学生需要将教师发放的123页中的图形剪下,与小组同学一起在正方形里贴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展示给大家,同时说出构成图案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小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来创造不同的图案,在展示和解说的过程中,其他小学生可以大胆向其发问,让同学们去探究。这样的“游戏”可以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能力和问题变通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制造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老师的立场上进行交流与学习,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正确的认知“同处与异处”,在“游戏”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发现新问题与观点,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突飞猛进。

三、教导学生逻辑创新能力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今天买了6张不同颜色的纸,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每天都买6张不同颜色的纸,这个月底31号老师手中会有多少张纸?”(今天是2号),第一个学生听见了旁边的答案,回答:“74”,第二个学生回答:“老师,答案是174。”,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指引学生独立探究问题,并且从多角度去讨论与思考问题,可以尝试在每天的数学课堂上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几何图案的研究,让学生从多方位感知立体几何图形,说出心中的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并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在漫长的知识海洋中,新课标的推动下,教师应该亲和主动的培养学生,落实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让他们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通过学习数学而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引领着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和深造。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不断完善方法与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营造小学数学课堂的欢快气氛,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升至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黄玉萍.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7):205-205.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21世纪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探索。

1.平等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人的创造思维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度过的,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其次,还应多鼓励多激发学生。课堂上多用“别紧张”,“你的想法很有独创意识”,“你的看法很有独到之处”等赏识语言,使学生始终处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之中。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教学过程中,面对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提出:“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当第一个同学发言后,尽管不十分准确,我还是让大家以掌声的形式鼓励了他。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并成为继续探索的动力。随后,同学们无所顾忌地争先发言,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大胆思索,乐于创新,不但找到了共同特点,而且还给一元二次方程下了定义。

2.给学生探讨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探索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多质疑、多探讨,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有机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从中体味到参与的乐趣,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行”、“自己不比别人差”、“自己是好样的”。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把题目呈现给大家面前之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请大家共同探讨此题的已知量、未知量及相等关系,第一轮探讨结束后各组举荐一名同学发表本组的意见,当意见不统一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结果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造性才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动机,它与课堂环境密切相关。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展开多向思维诱发创造动机,创造性解决问题。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思维的阳光、雨露、土壤,是发展创造性思想的前提条件。情绪心理学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解法,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而害怕、恐惧等消积情绪的效果则正好相反。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交流情感体验的机会,产生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积极情感。

要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和教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评价成绩的落后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自由地进行思考。此外,还有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包括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三、重视实践操作和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潜能

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包括儿童都具有创造潜能,只是在创造水平和层次上不同而已,需要条件来激发和教育来启迪。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是给予积极参加和实践。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新能力离不开生活实际和实践经验,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在课堂上进行学具操作,实际测量,不能单一由教师讲,学生听,要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研究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点子。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选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巧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选用恰当的方法,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现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此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于彼时的问题。因此,教学应强调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所以在教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现法”教学法的重点是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谓“发现法”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亲自获得知识,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去探索知识,以其达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感到这种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还有好多适应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等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去探索。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0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当前各年级各层次的数学试题,采用新的教学法,开展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当前的数学试题不但形式新颖,考查的重点也有所变化,从以往注重考查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从以往注重考查学生的单向思维,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的多向思维,等等。而当前学生的解题情况是,教师没讲过的学生不会,遇到新题不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仅停留在学习简单的知识层面,而对于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则没有机会涉及。

所以,作为从事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思想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罗列出来,和广大同仁探讨。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阅读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不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课本,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首先向学生划定阅读的范围,明确阅读的目的,提供阅读的相关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开始阅读,弄清弄懂涉及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学习各道例题,完成后面的练习;之后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和点评,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前后联系、上下对比、左右贯通等,在不求助于教师的情况下,自己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可以请教教师或其他学生,也可以求助于课外书籍等。通过数学阅读课,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从而使他们具备了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为拓展他们的思维提供了机会。

(二)注重知识的生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公式,有些只需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就可以,而对于大部分来说,则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推导、总结,在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运用,以便牢固地掌握。对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进行推导、总结,是一个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师对这个过程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材编写工作者也越来越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把涉及的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对这些过程进行重演,使学生单纯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重要内容。以往的数学教学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没有主动性,不会自觉地去质疑、思考、探究,会做的题也仅仅限于教材中设计的知识和题型,没有灵活性和创新性,遇到没见过的题型就“抓瞎”。这种种情况,迫切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思维

从人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所处的数学世界都与众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自己的方法主动进行分析、吸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本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运用活泼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热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利用合理的契机引发学生交流、质疑、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思维需求,培养出学生思维的意识。

(二)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只有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学生才能够在数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方法原理时,不能一下就“倾倒”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只顾着全盘“接收”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体验而接收来的数学知识,只能作为单独的、零散的部分存储在大脑中,和其他知识很难融合,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感觉无所用处。

要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巧妙设置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深入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一步接一步接近问题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不断梳理、整合、内化,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巧编习题,引导学生创新

试题训练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笔者认为试题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上的基本试题,多设置在每小节、每课、每章后,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解题技能;一类是能力提高试题,多见于课外辅导书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培养创新型数学人才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在做好基本试题的练习后,教师要适当援引或创编一些能力提高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我们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自己创编试题,有的放矢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例如: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改编,一题变成多种问法,一种解法变成多种解法;或者是设计条件不充分、有多种结论的开放型题,引导学生进行多向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组合多种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能力提高试题的广泛练习,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创新潜能得以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 郭芸芳.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河套学院学报,2012(4).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6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教师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具体特点,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如初中数学中“实践与探索”单元教学中的问题4:试对以下情境提出问题,并列方程求解(必要时可对情境作适当补充),学校要制作一个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完成此项工作可得报酬450元。

此问题从情境看,能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和已学知识经验出发,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从数学命题看,它是一个“条件不足,结论不明”的数学开放题。特别是由于条件开放,它具有多起点可求解的特征,能反映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反映不同思维起点以及思维的层次与思维的深度,更体现学生在设置不同问题情境的公平性,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展示自己水平的途径与方式,能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因而解题的策略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具体操作是把全班每五人分为一组,开展合作交流,鼓励每位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问题,互动决策,努力营造自主、科学、活跃、宽松的氛围。经过学生的分析、合作、整合、汇总,可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深化:

(一)完成此项工作,可设计以下几种方案:

①两人合作完成;②一人做若干天后,剩下由另一个人完成;③两人合做一部分,剩下由一个人完成;④两人合做,还可加入另一人,三人共同完成。

(二)计算报酬,可按以下三种分配方案:①按同工同酬分配;②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多少分配;③按等级工分配。

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围绕未知问题提出假设并拟定解决问题的预案,是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从而使学生自己不仅解决了情境教学中的疑问,而且能创造性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学习活动中使思维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培养。

如在前面例子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预案,并再次探索题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单靠这几个已知量够吗?还需补充什么量?确定各个量(已知的和未知的)间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刻画出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此时,教师注意引导双边交流、互动:以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立了教学情境,学生跃跃欲试,踊跃发表各自的建模成果。

(一)关于完成这件工作。

探索1:若徒弟先做1天后,两人合作还需x天完成,可列方程为 ;

探索2:师徒两人合作,需x天完成,可列方程式为 ;

探索3:若师傅先做1天后有事离开,剩下工作由徒弟独做,还需x天完成,可列方程为 ;

探索4:为了早日完成这一工作,特又请徐师傅加入,已知徐师傅单独完成需5天,这样三人同时合作共需x天完成,方程为 ;

......

(二)关于分配报酬。

探索5:分配若由同工同酬来计算,如以探索2为例,不必求出时间,平均分配,师徒每人应得225元。

探索6: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强调分配应“按劳取酬”,即按完成工作量的大小来分配。例如以探索2为例,解方程 得 (天),所以师傅、徒弟完成工作量分别为,因此师傅、徒弟分别分配270元、180元。

......

创设问题情境,是置学生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学习,让学生自主展开想像和发表不同见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看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已处于一种理性认识阶段,经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能够加深对结论的认识,并能充实和完善认知过程,完成对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在运用中,学生往往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检验,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地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在前面例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合情的延伸探究,再次营造一个求异与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继续以小组合作探索,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归纳如下:

探索7:把以上问题向“工程问题”类转化,师徒两人绕城而行,师傅绕城一周需要6小时,徒弟绕城一周需要4小时,现在两人同时同地相背出发,问经过多少小时师徒两人首次相遇,其解法与探索2一样。

探索8:探究“工作”最佳决策,结合原题和探索2和6,拟出一个综合应用题:

学校要制作一个广告牌,甲单独完成需4天,乙单独完成需6天,丙单独完成需5天。方案一:若甲乙同时合作完成,学校需付给他们报酬450元;方案二:若甲丙同时合作完成,学校需付报酬470元。

(1)试分别求出两种方案完成时间。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 教师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隐涵了大量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学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不仅要揭示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更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暴露”,不断地创新,将隐含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学会思维,提高能力。

1.引导数学活动探究,激活创新品质的形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品质,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2.引导利用“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激活创新品质的再生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类比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类比思维是提出问题,做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部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类比的基础是比较,类比的关键是联想,而联想是一种由此即彼的创造思考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研究活动中检验创新品质,“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开设数学活动课,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参观学习,了解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供销、成本、产值、利润及工程设计、立项,预算等情况,引导学生自觉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学生去移动公司与联通公司了解手机话费的收费情况并进行比较,去自来水公司调查生活用水收费情况,到发行市场参观等,得到数据资料,形成并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课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但也不能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根本宗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最基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力量的源泉,也就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主动钻研,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要使学生的创新直接兴趣转变成稳定的创新动机,教师应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兴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感知创新,努力让这种直接兴趣能转化为创新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创新心理的状态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容上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教育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运用创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和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等。用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加工,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求得最为简捷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问。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后不敢提问,原因多半归于“怕”。怕自己回答错了,同学们笑话,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让老师觉得不值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让学生体验多发言、会提问对自己是绝好的锻炼机会。对于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者让其看到多发言者实实在在的进步;或者对提问题多的同学予以某种“奖励”。或者采用定期让学生当“老师”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兴趣。

3.课堂教学中注重变式教学,训练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将课本中的公式、定理、图形作变化处理。如公式通常情况都是从左向右运用,能否从右向左看呢?图形的画法除常见的形式,能否上下颠倒位置,或者左右交换位置来画?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教会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

4.适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诱导学生大胆想象。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造性既不同于幼儿和小学生,也不同于成人。教师对学生稍有创新的想法所给予的点滴肯定,都会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燎原之火。在数学学习中,中学生创新意识可表现为对已有解法的超越、或者是对问题已有解决思路的再加工以寻求新的思路,也可以表现为对未知问题长时间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等。

四、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为教育提供更多、更优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不仅能处理数字和文字,而且还能处理图形、图像、声音以及二维及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和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得简单起来。通过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视听信息符号,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常规媒体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补充了对学生右脑功能的开掘利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应用软件,不仅能制作图片式的、阅读型的、程式化的课件,还能制作出当场可灵活变化的,并能按变化当场进行计算、推理和作图的课件,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变成了“研究”数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语

素质教育中,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以便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闰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2]张奠宙,孔企平.未来展望: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J].数学教学通讯,2001,(1):1-5.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 结合实际; 鼓励探索; 尊重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78-01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作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多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带学生到附近的商店、或银行开展一些调查,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日程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以后,让学生自己到课外搜集数据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培养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做“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的讨论、大胆的尝试、独立的操作、积极的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注重开放题目,培养创新思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性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例如: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226kg,乙种原料25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的产品共40件,生产A/B两种产品用料情况如下表:一件A产品需要甲原料7kg,乙原料4kg/一件,B产品需要甲原料3kg,乙原料10kg。问:若设A产品x件,求X的值,并说明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生产方案。如此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和提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了发散学生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尊重差异,增强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的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自己,从而圆满的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生做练习题,我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要求学习暂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教师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一抓起,向初二、初三辐射,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应用创新意识的作用。如初二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ABCD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运用习题课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激励创新

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即人们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事物的想象,经过重新组织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概念、方法。因此,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保证。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景,精心组织材料,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空间,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习题教学中,根据习题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同时指导学生一些想象的内容及方法。这样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一种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