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3 09:0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给予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小学语文阅读方面教学的关注也比较多。因为小学生语文的主要环节就是阅读的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之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几点心得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思考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水平:

(一)确立学生自我学习、阅读的主动地位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根本的对话,可是老师必须要认识到对话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每个学生。老师要加强学生独立和自主的阅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就是文本的用意,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学会自己阅读,因此学生阅读的能力要全方位的去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地了解文本,在具体环境中去领悟、体验和理解文本语言的意义与作用。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主动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产生兴趣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力条件,学生只有喜欢阅读,才能够把语文学好。怎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呢?主要是看老师教学过程中创建的情境,采取的有效引导方法,创建各种问题,留下想象的空间。语文教材和儿童生活比较相近,符合儿童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的学习要联系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现代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倾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有见解的表达,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让阅读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赏心悦目的享受。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从发展语言入手,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三)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阅读和理解课文重要的方法就是默读和大声朗读。语文教学有丰富深刻的蕴含,其中“读”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在语文教学中,更能突出用读来代替讲的作用,语文中有很多语言是模棱两可的,具有一定得模糊性,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能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通顺、流利地读好,运用正确的语调、恰当的语气,能够理解课本内容,并能准确地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做好加强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在读中引导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指导要抓好起点,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力求形式活泼,注重实效,既注重过程,又适当评价,切实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只要我们遵循母语语言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组织引导有效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自己小学语文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这样,学生既不会失去信心,也不会自满松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同时,阅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等,是属于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是被接受。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拓展阅读范畴,广泛积累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倡导个性理解,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等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实现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带领学生感受、品味文本内涵,深化其个性审美,升华其情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

四、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影响力的。良好的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比如,发挥想象,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看着文章标题,先不要急于进行阅读,而是进行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应该大力发掘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可以的话尽量将自己想的写下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将不懂的字词进行画线做标记,阅读完后要善于查找工具书弄懂这些字词等。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能力。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例如,每周开设一次阅读活动课,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周的读书心得;定期组织“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经验座谈会”以及“我是阅读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书,从书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阅读交流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收获阅读真谛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或者让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者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辩论,又或者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这种交流方式不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积极的思考与评价。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真正受益一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从多方面入手,为阅读教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课堂导入;阅读空间;阅读兴趣;完善发展

阅读可以丰富人们的视野,增长人们的见识,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有义务也有责任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方法,以供借鉴。

一、利用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课程导入语入手,进而吸引学生主动进行阅读行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奇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性,利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在讲解“雨”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如下导入语:同学们都见过自然界的雨吧,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一样,那同学们知道在下雨时天气是怎样的吗?风是怎样的?田地里的庄稼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对雨天的景象进行了解吧。利用这样的导入语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进行课文阅读,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缩短讲解时间,给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期间,老师作为主导者,单调、乏味地讲解阅读技巧,学生机械性地进行记忆,老师与学生都感觉很努力,然而教学效果却很不好。所以,教师应尽量缩短内容讲解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为学生留存更多的阅读空间,从而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独立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程时,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固定的生字即可,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利用引导、启发等方法使学生自觉找寻出课文中的中心句、关键段落等。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探讨,分析不懂的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美妙的音乐、灵活生动的视频等,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惊弓之鸟”的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到鸟儿受到惊吓后的状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找寻一些课外的资料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智慧语录等,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阅读教学十分重要,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职人员在进行教学期间,应转变自身观念,利用课程导入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尽量缩短阅读讲解时间,留存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并且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案

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只对教师的教法进行了重视,而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忽视,最后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所以,对于小学的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不断得配合老师讲课,让整个课堂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以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激活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

一、对学生的所需进行了解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擅长进行讲解,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这是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结果。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达到一个活力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进行合适的教学,最后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能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将默读课文变成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变成单独阅读,自己领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就会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观,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指导,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老师要指导他们如果在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时要做出标记,在老师讲解时并要重点听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正确积累好词好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拥有平等相处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大胆发言。

三、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加强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中,教师不能就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还要进行关注,譬如课堂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如果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让学生积极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永远远离课堂纪律。在《论语》中,孔子曾将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乐”,的确如此,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然后再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们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对阅读课充满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行重视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手与大脑的并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而对于这些的方案实现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例如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开拓,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完善自己;开展实践体验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热爱大自然。

五、老师要拥有平常心

对于老师的平常心,意思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老师都会用平常心进行讲课,并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平常心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心态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六、对教学策略进行提高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提高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策略呢,这已经成为老师教学中的重点难题了。通过对各大高校课堂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学策略总结出了以下方面:对于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效果,而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想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还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中对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兆荣.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于都教学的时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93

[2]平巧玲.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4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三、在课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学生而言,阅读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认真指导其朗读、背诵。孩子只有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语感,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另外,老师还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点评的阅读方法,训练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把好词佳句及时画出,对文章难以理解的词句及时标出,并随时对文章有关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有效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自学能力。养成阅读摘抄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圈出恰当的词语、画出优美的佳句、选出优美的片段。另外,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习惯;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反复阅读,通过阅读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现行讲读课文的许多精美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感情的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领悟文章的内涵。正所谓苏轼所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四、积极交流,相互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6

一 课堂生成“随遇”而生

“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伟大策略,一个“时代”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新课堂”,时代召唤着“生成性”语文课堂。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课堂生成的内容一味地认可,把它们都当做是“无法预约的精彩”,那就有可能让课堂失控,让教学失效,而这种生成不是超越预设的生成,而是随遇而安的生成。

1.课堂现象

(江苏名师周益民老师在教《鹬蚌相争》时的一个片段)“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学生语气很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而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学生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乍看这一教学片段,我们真的要为周老师理智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教学处理方式拍手叫好。但是,细细琢磨、回味,到底生成了什么呢?表面的热闹似乎影响预设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也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泛泛而谈、浅尝辄止,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学生已经“跑了题”,教师没有及时把他们拉回来,而是和他们一起跑到了“寓言之外”,去寻找寓言以外的东西了,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引导”。这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思考呢?因此这一生成是无效的,不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出现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不能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要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这时教师更应该通过机敏点击这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探讨的信息,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甚至“异想天开”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文本理解的促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二 文本拓展“随意”而展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拓展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拓展也开始步入另一歧途:不适时机或过度,甚至失去了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拓展的量度、和深度如果把握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笔者听过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火烧圆明园》一课,被她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构思所折服。特别是她 “超越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她的阅读教学课堂中,笔者发现她拓展文本资源的次数相当多。以《火烧圆明园》一课为例:

1.课堂现象

教学中,窦老师首先是出示了一首课外小诗:“……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让学生谈谈感受;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感受,让学生阅读文章《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接着又让学生看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的回忆录;随后又出示的诗等。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窦老师在整节课中所呈现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同 “云里雾里”一般,但对课文本身语言文字的理解倒是一知半解。试问,孩子们连课文本身都没有熟读,没有完全吃透,如何很好地理解这些文本之外的东西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把握“超越文本”的密钥就是在一个“度”字的把握上。教师在拓展的同时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要放得开还能收得拢。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牵住”学生的同时,又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己思考的有个性的个体。同时,拓展的资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有机的筛选、取舍,而不是不加选择的全部拿来,再抛给学生。文本拓展是属于语文课堂的,要姓“语”;文本拓展是“文本”的拓展,必须立足文本;既要重视内容,也要关注形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经验”;要能“放”得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

三 师生对话“随兴”而对

克林伯格说过:“教学本身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倡“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师生对话”更是摆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教师们都积极进入到了对话新时代,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玩得死去活来已成为时髦话题。

1.课堂现象

师: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这本书中出现过哪些人物?请同大家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

生:(纷纷举手,说出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主要人物。)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顾茅庐》,(话锋一转)请大家猜猜该故事发生时诸葛亮有多大年龄啦?

生1:20岁!

师:低了。

生2:48岁!

师:高了。

生15:100岁!(全班哄堂大笑)

师(脸红,但强作欢笑):太高了。

(最后总算一学生猜到了)

老师接着又让学生趁热打铁猜当时刘备的年龄。这一猜,时间过去20分钟。

2.观点分析及策略探讨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以上这段对话虽然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显然是对话的一种误区。即对话的内容层次低,对话的对象仅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安排过于频繁。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童言无忌,戏说歪说。所谓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的心扉,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7

(富县羊泉镇中心小学陕西富县727500)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进入五六年级以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字词,对于不认识的字词也会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进行自学。在此时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仅可以让他们复习之前学过的字词、还可以接触更多的新的词语,对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增加他们的见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http://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Shallow talk the language read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higher class teaching

Ren Cai-mei

【Abstract】The reading is the soul place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also the basic path that the student acquire knowledge.Get into grade 56 after, student already basic control an in common use word phrase, will also pass the way for consult the dictionary to carry on for incognizant word phrase self-educated.Ca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the reading at this time, not only the word phrase can let to once learned before they review, return can contact more of new of phrase language, for abundant their knowledge, increment their knowledge have importance of mean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higher class language;Reading teaching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验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针对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 发扬民主,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技能。从本质上讲,教只有通过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调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要把学生真正置于阅读教学主人的位置上,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其次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强迫学生适应教师,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使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再次是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配合教师教;再者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积极发展自己;最后,教师应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读书,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

2. 突出体会感悟,彰显个性风格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学生体会感悟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要突出这样两点:

2.1感悟文本主旨,体会思想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的符号、情感的载体、生命的形式,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去解读语言文字背后深层厚重的意境,品味人性情感,实现精神享受。学习《船长》可以使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学习《郑成功》可以使学生感受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二泉映月》要让学生心随乐动,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感受到阿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坚强的生活信念,同阿炳共呼吸、共命运……语文学科最鲜明的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触摸文本语言,领悟文本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2注重个体体验,尊重独特见解。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抛弃教参权威的“紧箍”,拆除标准答案的“束缚”,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激情飞扬。如朗读《半截蜡烛》“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假如你是伯诺德夫人,你怎样说这句话?你会说好这句话中哪一个词?”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最后教师把学生多元的答案统一到“体现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的共性上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彰显了语文学科在感悟上的特点。

3. 优化阅读方式,注重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3.1学会静心默读,注意浏览搜集。默读有利于静下心来对文本语言作全面深刻的思考,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至于默读的要求与方式,因阅读的目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采取速读来了解课文大意;采用跳读来把握课文的要点难点;浏览问题时,可以精读,学生可以随手圈画批注,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培养和具备这种能力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2拓展课外阅读,广聚诗文积累。笔者对所教班级的做法是:古诗文诵读,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进行,指定内容。对于课外阅读,一是确保有优秀的书源,开设班级图书角;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常规性读书活动,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在班级板报开设“诗歌园”、“成语苑”、“格言栏”,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四是把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格言箴言,以及自己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感悟等记录下来。这样适合学生特点和学生乐于参与的阅读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汇报交流,培养创新

学生合作学习后,接着进行汇报交流,整体感悟,赏析品味,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流程分为两个环节:

4.1整体感悟,赏析品味

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积累为目标,以言语经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主体感悟为途径。模式注重在整体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整体感悟的方法有许多,如:(1)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2)话题讨论,即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学习。精彩片断的赏析应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赏析品味既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语言规律,迁移到写作中。赏析要放手,不能牵着学生往前奔,内容不要限制过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文水平不同,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能品出其中的美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背一背,或摘抄下来,积累语言。赏析品味有两种,可以在精读中赏析也可在整篇讨论之后,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精彩段落进行品味。

4.2鼓励质疑,培养创新

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不仅是学生深层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师高效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是深层阅读的起步,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经常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探究性的、自主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进一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 综合实践,大胆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能独立接收和吸收知识,所以始终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随着教社会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同时对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阻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研究教学环境,选择适合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开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准备,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用引人入胜的导语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开始可通过问题提问、情景联想、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所要学习的课文,引领学生进入到教材之中。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不如教会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地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有效地阅读方法,才能独立的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效果,进而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可以在班级内组织阅读小组,进行教学阅读比赛、定期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平时读的好书,好文章介绍给同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积极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逐步深入引导,实现由浅到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之外,更要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为学生选择与学生能力水平相符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文章,保证难易适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逐渐加深难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持久地参与阅读学习。比如在小学生刚接触语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组出简短的句子就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短句、文段的能力,之后再培养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的阅读训练,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强化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依照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单纯注重对文章表达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忽视学生在阅读和阶段情感认知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对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语句,重点词汇进行细致的介绍和讲解,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如果在教师讲解前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文章、不完整的阅读整篇文章、不熟知文章,就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文章的整合和体会,就是教师讲解得再好,给学生呈现的也是零散的状态,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熟知文章内容,才能够强化其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悟重点语句的应用之妙。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重点、难点的点拨,保证学生掌握文章整体的构造布局,结构安排,故事情节发展顺序、明确文章的思想脉络,发展走向和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的体会文章的内在思想,完成教学目的。

五、精讲多读,体会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学生一味倾听,教师在整堂课程当中都不断讲解,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更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不喜欢学习、厌恶语文教学。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保持自身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中展开阅读学习、自主领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的朗读,阅读,高频率的阅读能够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快乐、读得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给予适当的引领和点拨,指导、点拨、讲解文章当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关键部分、疑难部分、学生不易理解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好词好句的精妙之处,感受文章作者的构思心理,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六、完善情境构建,体会作者思想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除了对文章反复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之外,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情境构建,带领学生进入到创作环境中,感受作者思想。对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运用多种方法构建课堂情境。比如,通过音乐、图画传达文章情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文章情景,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身参与表演引导其置身于情境当中,激发兴趣与热情,这些方法都是帮助学生体味作者情感思想的有效途径。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重视对整体的把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实践,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水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学勇;;听、说、读、写训练策略[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9

因此,在教学时,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阅读课文。时间从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还是多读为妙。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书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阅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阅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通过师范读,生反复读,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阅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唯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阅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默读、朗读的过程中, 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思想, 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的能力。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创建“以读为轴心,以读带训,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三、阅读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苦柚》的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她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阅读,刻画出一个淳朴的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显得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四、阅读有利于讲普通话

阅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阅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指导阅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播放音乐与之同步,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读课文时,音响中奏响了轻柔、婉转、缓慢、袅袅回音的乐曲,学生从声音里领略到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学生在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起到了阅读指导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激情的统一,强化了语音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语文是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执教《长城》一课时,我制作了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及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的劳动场面。通过文本、图片、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二、注重朗读 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阅读的方式很多,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急于讲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而忽略了朗读。课堂上,阅读方式单一,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劳,以至于厌倦了语文课堂。只有不断地变换阅读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鲜,不断激发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就运用了多种阅读方式。首先,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然后,同桌互相评价朗读、齐读、表演朗读等。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多次朗读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方法。多种方式的朗读,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通常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已成了习惯。但是,如果让学生把他们思考的和自己说的写出来就很难了。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锻炼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等练习,已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当学完课文最后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体会闰土当时的心情,然后,我让学生续写,写一写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时的场面。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写得各有特色,效果很好。当学生总结了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来突出人物特点时,我又让学生写一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然后读一读,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谁。学生们兴趣十足,认真地写,认真地读,认真地猜,既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质疑 激活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少,认知水平还较低,也就决定了他们质疑的局限和程度。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和文章表面上,得不到深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培养他们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题提出问题。他们反复读着课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是谁触摸春天?怎么触摸?应该用眼睛看春天,怎么会是摸呢?摸到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种种疑问,走进文本。当他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又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同样,他们又提出了许多疑问:安静抓到蝴蝶后为什么又放了呢?“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等等。我并没有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多次阅读再组内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很好。

五、拓宽阅读 积累运用

单一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收获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范围,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让学生无选择地阅读,教师要当好引路人,还要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