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3:28

浅谈德育教育

浅谈德育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重要性;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4

一、引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o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课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师时刻将德育渗透到课堂中责无旁贷。在新课标视野下,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提高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具体牢施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体育教学中寓德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并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让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表现出德育的效果。加之,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优势,如进行各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提高美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完善个性的形成。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社会意识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做好集体的一员。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建立,组织各种游戏、竞赛,可以养成学生公正评判、守规则、相互协作等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是一种有效、可实施的途径,而且在学校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的方法

3.1组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对学生德育的渗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进行有效地组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有效组织和使用,可以使学生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去是适应此时此刻的现实状况,并在成功克服困难或者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后实现价值感和满足感的享受。比如通过组织学生高喊口号,锻炼学生阳光朝气的性格和敢于演说的勇气;坚持课外活动,经于风吹日晒,锻炼学生坚强的性格。这些锻炼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在游戏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一直是所有学生心中较为喜爱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灵活性更好,更具有趣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趣味游戏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捕鱼”游戏,首先将同学分为两组,一组是以自由活动的鱼儿,另一组则需要手拉手连成渔网,对鱼儿进“抓捕”活动。游戏中学生会发现渔网只有团结才能够抓到道鱼儿,游戏非常灵活,既不能落单也不能太过聚集。游戏后教师以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自然可以将游戏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再对其进行补充引导,那么一堂体育与德育结合的课程就成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印第安人跑”的游戏,让学生在赛道上设定一些例如体操垫、双杆、跳马障碍物,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比赛,最终团队用时最短的为胜利者。通过这样的游戏比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赛道就如人生的跑道,总免不了障碍与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合作精神,最后都一定会取得胜利。

3.3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榜样示范教育

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要起表率的作用,成为学生最好、最明显的榜样,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向学生科普体育界榜样事迹,告诉学生运动员英勇拼搏、不怕苦、不怕难,艰苦训练的事例以及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对运动员产生钦佩之情,从而在体育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努力锻炼,时刻以运动健儿为榜样。当然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身言行的把控,做到举止大方、谈吐得当,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说话和动作感染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化身榜样,以自身行动带动学生共演锻炼,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配合关系,与学生做到平等交流,在体育课堂中积极给学生陪练,帮助学生完成体育技能学习,在学生进行训练之前,对体育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解释,学生练习时要及时指导并亲身示范,从而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4教师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

教师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提高德育素养,重视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3.5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团队合作的方式方法,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奋进和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闫建珍.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风,2014,24:220.

[2]殷洁森.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2014,06:32+35.

[3]钱科研.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28-29.

浅谈德育教育篇2

关键词:中学教学;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

一、重视实践中体验德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是将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德育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放到实践中去。在教学中必须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良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德育工作,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增进情感并且获得德育体验。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能感悟到道德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明辨是非,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并且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好学,也有其他的因素影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帮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从而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进步。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需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鼓励学生课堂上相互帮助的同时还要在课后形成学习小组,在课外时间内还能相互成为彼此学习的挚友,相互促进。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学习互助组,引导学生进行优等生为后进者进行补习,也可以遵循自愿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需要发挥自身优等生的优势,主动为后进生答疑解惑,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了开展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活动,逐步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一方面,在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离不开树立榜样去影响学生。比如将班上的优等生挑出一个无论还是学习成绩还是道德品质都能够成为榜样的人,让他来感染其他人,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另外还需要寻找一些成绩上的中等生或者后进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提高成绩,同时发扬自身的优势去影响别人,不同层次的榜样可以帮助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榜样的时候注重品质的分类,比如严谨自律、勤俭自强、乐于助人、谦逊担当等,详细分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榜样身上寻找到自己的优点,认清自己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榜样,深入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自己的魅力成为学生崇拜喜欢的人,注意一言一行,时刻关注到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注重反思,促进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艰难的一项工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光辉也要让学生懂得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案例,让学生明白勤奋好学的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敬业奉献的人都是有的,值得我们的学习。从实践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最终让学生教学中感受到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参考文献:

[1]刘祖英.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1-5.

[2]陆明培.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01):93.

浅谈德育教育篇3

1.德育从我做起

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在体育课中,不论什么练习,我们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要做一些示范性的动作,在整堂课上起一个表率的作用。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表率。如在队列练习中,教师在一旁身正言厉指挥,学生也自然端正态度,认真练习。如果教师自身东倒西歪,口令喊的随随便便,可想而知学生会做的怎样。我上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保证,要求你们做的老师也一样做到,不乱处罚学生,如有处罚老师和学生一起受罚。

2.德育从队列抓起

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我们体育教学任务都在室外进行,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队列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则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遵守纪律,注意力集中,听好口令。教师才能安排内容,讲解要求,决不能在队伍交头接耳,讲话聊天。我总是和学生说:“别人看我们上体育课的好坏,首先看的就是队伍!”

3.德育从练习中得到锻炼

在体育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等,甚至挫折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在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不能有怕苦、怕累、怕疼等思想,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这个项目最为头疼,这时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你能行的,你不会比别人差”,甚至说:“没问题!倒下我背你回去”。用适当的批评和表扬鼓励等语言来提高学生大无畏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

4.德育体现在比赛中

无论是何种体育运动都具有竞争性。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有意识地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并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的品质,以及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实践告诉我们,体育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如在篮球比赛时,我让他们以自己班为单位如何文明地赢行对手;如何文明地难看比赛;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妥,发扬拼搏精神。

5.在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尤其在体育课中的体育游戏更能通过不同的游戏来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体育游戏是基于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参加者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而且必须自觉遵守规则,在游戏过程中表现自己最大的主动性,通过努力来达到目的。这样就可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机智,团结友爱,集体主义感。如在“二人三足”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之间有着良好的配合,讲究两人团队合作,才能发挥最佳成绩。而象“打沙包”游戏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投掷与躲避的能力,又要使在的同学相互合作,团结一致,为打中同学而努力。

6.在劳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前课后的领取或时归还器械,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的重要时机。一般我是安排学生拿器械。这时如拿垫子的时候要求学生不能在地上拖拉,在拿篮球,排球时不能用脚踢等,如用羽毛球拍画线,接不到球直接丢球拍等都要及时制止。对于那些主动帮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于当众表扬,感谢,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我经常对搬拿器材的同学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使学生在快乐中养成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习惯。

7.德育教育在礼貌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比如每堂武术课教学中,课前与课后的抱拳礼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在每次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武德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

8.德育教育在成功中

浅谈德育教育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德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9-02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又是具体的学习对象。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锻炼学生对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

一、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德育渗透

第一,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跟上其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这一领域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堂教育的需要。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教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学习楷模。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都不高,何谈去培养道德水平合格的人才呢?第三,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精讲多练,让学生在不断地操作过程中熟练计算机的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第四,优化课堂设计。教师在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时候,需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备课。备课时需要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将丰富多彩又充满趣味的话题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督促学生爱护教学环境,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提示在使用计算机时爱护计算机,注意保持计算机课堂的干净和整洁,严格制定操作规范和相关各项使用制度,从而共同维护教学环境。

机房是学校公共财产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像爱护自己家的家电一样爱护自己使用的电脑,不要随意拆卸、破坏电脑的结构,要遵守正常的开机关机流程,如果可能的话,入机房前先穿好鞋套等等。这些使用规范,不仅在学校适用,在其他任何使用计算机的环境中同样适用,学生掌握这些规范无疑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一旦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操作习惯和恶意破坏的情况,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例如:在对不穿鞋套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告诉他,穿鞋套虽然看上去麻烦,但它的真正目的在于防尘。灰尘的入侵会影响微机的使用寿命,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范,不穿鞋套,会带来多少灰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通过对不遵守规范的学生进行教导,其他的学生也能了解规定的重要性,学生不再不穿鞋套上信息技术课,课堂卫生环境的提高,师生上课的心情也会变好,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不爱护鼠标键盘的同学,教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被别人乱拖乱拽是什么感受?对恶意删除电脑内重要信息的学生,要严格教育,告诉他删除文件看上去是小事,但其本质上与恶意破坏公物没有区别。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通过教育学生遵守用机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和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在教会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但却鱼龙混杂。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可以在学校的机房安装过滤软件以避免不健康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做好严格的把关,将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例如:以“信息科技发展的利弊”为主题,开展分小组辩论,通过正方和反方两个方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告诉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快捷、全面的优点的同时,还要规避易成瘾、易被误导、易被欺骗的风险。通过这样的道德教育,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认识和接触社会,合理地规避和防范网络风险,从而更科学地使用互联网,达到技术为人服务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作为社会型的动物,无法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全面整体的发展观和如何培养团队意识。

例如,在学习PPT的使用方法时,将学生分为小组,以“我爱我的祖国”为题制作PPT,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需要自主进行分工,哪些学生负责图片收集,哪些学生负责整合信息,哪些学生负责制作,哪些学生负责发言等等,小组是一个小集体,通过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小组间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挑选几个优秀的作品,与年级其他班级的作品进行比赛展示,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提升教师素质、爱护教学环境、结合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和德育、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创建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趋利避害,做到信息为人服务。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了解德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实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殷占峰.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神州,2013(15).

[2]贺文清.信息技术教学演绎德育新活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6).

[3]朱网兰.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如何渗透[J].中小学电教(下),2012(02).

浅谈德育教育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H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练意志品质。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2016年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注重榜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德育教育篇6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 即: 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密课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出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 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有恒心,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 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 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课顺利进行, 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浅谈德育教育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因素;渗透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但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因为课时紧、内容多,在教学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认为德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但教育的关键和根本在于立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这种片面性的培养模式,更要注重德育渗透,寓德于教。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理学所研究的大到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相对论的建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

很多重要的物理知识中都蕴含着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压力与支持力、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引力与斥力、导体和绝缘体、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

物理学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每一种物质形态的运动都是辩证的运动。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应用哲学指导,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渗透哲学思想,努力把物理学习上升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这样不仅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卓有成效,而且对形成科学世界观、领会和掌握方法论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和现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同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王充的《论衡》、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在当时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超导技术重大突破、程控交换机研制、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直到2013年6月11日“神十”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王亚平精彩的太空授课,拉近了普通人与宇宙的距离,向着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的太空筑巢之梦迈出关键的一步。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选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家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勇于献身的故事:富兰克林为了弄清雷电的成因,大胆实验,不顾自己的安危;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还有很多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法拉第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的得出都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构建学习化的社会打下基础。”现今的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的现象,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往往会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探究、活动和体验的机会,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关注社会和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大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要认真细致,知道研究物理学的过程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和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分组实验中,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可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培养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有助于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习物理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刻苦努力、钻研进取,才有可能成功。做习题时要求学生解题规范,要充分体现研究过程和解题思路,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省略重要的步骤;不能怕麻烦而没有最后的总结;不能忽视脚标、负号、单位、小数点的重要性。这里可以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有理有据,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三、教师的榜样作用

由于师生间有频繁的交往,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所以教师的思想行为随时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去影响学生。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规范严谨,首先教师自己要严格做到

要求学生解题前要画草图,分析物理情境,教师就要在课上、课下、作业批改中按规范的操作要求自己,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求真务实的品德

要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多思善问,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做到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作为教师就应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勇于承认,及时改正,不能因为教师的权威或面子而掩饰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

3.作为教师应注重理解教育和尊重教育,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的精神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面对众多性格各异、各方面参差不齐的学生,不能单单以成绩论英雄,而应该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贴近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德育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蓝海根.浅议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外阅读,2011(08).

浅谈德育教育篇8

作为教育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认识发生偏差,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有的甚至个性品质扭曲,而他们又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广泛深入基层,影响面大,因此,德育教育事关重大,我们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也应该牢固树立“数学教学德育观”,切实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作为智育中的数学,也应该毫无例外地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的培养,实施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那么,怎样在中职生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牢固树立“学生观”,立足于学生实际开展德育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的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都是枉然的。因此,中职生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心中必须装有学生,活动过程始终不离开学生。

中职生就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言,比普高生来说相对逊色一点,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追求,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只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立足他们的实际,将德育教育生活化、活动化,使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生成。数学课的枯燥无味将变得生动有趣,厌恶烦躁会转成快乐享受,望而生畏反生急切需求。只要如此,何愁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搞不成功呢?如在教授统计这一知识时,就让学生统计一下各自家庭一周的垃圾产生量,并谈谈自己“关于垃圾”这个话题,这样,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开展数学活动,不仅轻松地学到知识,而且还不自觉地培养了环保意识。

二、深挖教材“德育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人说,数学涉及的就是枯燥的数字,死板的图形,呆滞的字母,除了计算就是证题。其实,作为德育资源立于数学,只是不像政治、语文、历史那么明显,但是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数学中有较为丰富的“德育源”。美国数学家莫里斯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得以运用到完善的程度,也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的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的最完善的内涵”。可见,数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含着对人类、自然的理解,控制和完美内涵的追求,德育资源丰富多彩。诸如,我国的数学成就(如杨辉三角比西方早500年)就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热情,概念的形成,定理的确立,公式的推导,包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哲学观;正数与负数,数值与图形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规律;单位的换算蕴藏集体观念;结果的验算又暗含实事求是的思想……只要教师将这些德育源充分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切实落实在数学技能的训练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的显著效果就会不言而喻。如在上三角函数坐标时,教师将人生的“坐标“引入课,一定会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根据数学的学科性,在数学训练中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浅谈德育教育篇9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入。如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引入时可介绍火药的发明,顺而带上造纸术的发明介绍,让学生获知两项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五六个世纪和十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讲到“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可让学生自己查阅我国的冶炼和瓷器技术的发展等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并到课堂上阐述,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老师给予总结和归纳后并补充: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等。这样的查阅和介绍让我的化学教学的课堂自然而然地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化学教学中常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忍的意志和品质。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在课堂教学中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自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又如,氟单质的制取,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仍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终于在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了单质氟。

2.通过化学家的往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通过介绍侯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充分体现了侯德榜的爱国之心。这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较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力的抨击。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探讨人生的价值,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1.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中,介绍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浅谈德育教育篇10

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1.智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意识的发展同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前运算的性质,它意味着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与其跟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2.意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http://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状况。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直接影响。

1.家庭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父母是小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和班集体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定向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3.社会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认为,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儿相比,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

二、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与引导

(一)发展智力,提高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水平。

1.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都可以影响其受教过程。

2.引导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小学生对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是其对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的保证。

3.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须为他们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他们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在学校生活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

(二)丰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总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消极情感多了就容易引发不良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多了则会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这类事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并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气氛,尽量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以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增强意志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

一般的意志力是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基础,也可以说,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一般的意志力不能自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生活中需要道德意志努力,以促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在这类情境中锻炼自己。

(四)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1.在良好的校风、班风中重陶。如学校、班级均有明确的目标,健康的集体舆论,制定好共同遵守的校规、班规,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好学的富有朝气的坚强集体,那么就易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重视德育,从中渗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进行渗透。二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持长。学校每学期都要成立十几个兴趣小组,这些小组开展的活动既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