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十篇

时间:2023-05-04 13:08:41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

【关键词】美术课堂 教学策略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2-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校教育对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的美术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偏见、美术教师教学策略的缺乏以及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导致我国的美术课堂教育教学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取得较大进展。

1.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影响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美术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与层次的提升以及美术教师讲课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文献综述

刘芳卢(2014)在《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提出,小学美术课堂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热情,在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胡博(2015)在《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中提出,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美育的进行至关重要,需要引起教师以及学生足够的重视。

2.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成长塑造上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然而在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态度不端正,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仅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还给学生做出了坏榜样,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在美术学习方面,教师备课的不充分导致课堂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上课热情与兴趣,进而导致美术课堂的效率低下。

2.2课堂形式单一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就课堂形式而言,素质教育讲究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要改变以前老套的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讲授者;但是很多教师依旧沿袭以前的上课形式与讲课风格,不关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并且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师生之间存在隔阂。这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3.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兴趣

美术创作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以具体化的物质或情境为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美术创造。例如在根据“天街小草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画出相关景象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回忆之前春游时那种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情景;其次让学生回忆之前春雨蒙蒙万物朦胧的情景;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春雨淅淅沥沥下在刚刚萌芽的青草上的情景。

3.2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素质教育讲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可以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在经过全体成员的评价及分析之后,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主创造性与理解的能力。例如在向学生展示梵高的星月夜时,要求学生分析星月夜的构图技巧、色彩调配并给出自己的理解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员间交流看法,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感受美术的我奥秘与意义。

3.3运用教具,丰富课堂内容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具。例如ppt展示图片、音频文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视频文件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等。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具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

4.结语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个人素质,丰富自己的课堂艺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积极地学习理论,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下便是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在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机械照搬等问题。教师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开始。

1、目标要善于取舍。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善于取舍,这是一种智慧。假如课文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扬崇高道德,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2、目标要明确具体。教材中知、情、能训练点的准确提炼,为敲定课时目标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体课时目标的设立,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做到难易适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的表述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便于检测。在目标具体表述时,我们应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目标要凸显语文味。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因而,有人指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应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凸显出“语文味”。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就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所谓训练扎实,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与合作学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个性表达的机会,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甚至争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积累语言,在据理力争中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四、关注生成,展示语文教学的智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总之,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老师要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课堂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浇灌下,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3

[关键词]中职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它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提高教学的质量,走“低耗高效”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同样中职课堂也需要“有效教学”。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高校扩招,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对中职学校的招生带来冲击;二是中职教育自身存在缺陷,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足,学生虽有意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较差,学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必然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大力创新。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学会创业,成为社会认同的人才。这样,中职教育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赖,中职教育自身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有效教学”指向学生进步和发展,也就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我们会提出:“怎样提高45分钟的效益?” “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下就来谈谈中职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虽然方便了教学,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例如,在《普通话》短文训练的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首先是让学生回顾朗读朱自清的《背影》来感受父亲无言的爱,其次是小组合作让每组展示2句描写父爱的句子,为学习《父亲的爱》做好情感铺垫,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用心投入到学习中,既把握了知识点,又能在理解短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流畅、有感情的朗读。

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三生教育》的“生存教育”的教学时,除了要达到帮助学生增强生存意志和提高生存能力目标外,还要使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就可以结合学习目标在学习的班级上组织专题“真爱生命 远离灾害”,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如果遇到地震、洪水、泥石流、火灾等灾害该如何自救,最后由教师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既知道了生命的可贵,又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如何让自己生存下来的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亲自体验到自主探究的快乐,顺畅解决问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学习者的理解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三)展开课堂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的交互主体性,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从动态角度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交换着思想、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例如,在《应用文写作》“海报”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海报”的格式和写法及表现形式,教师可以以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做一张海报,内容及表现形式自选。结果学生合作做出的海报都非常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文结合式的海报,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出谋划策的、有画画的、有上色的、有写字的,既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又增强了合作意识。

由此可见,互动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

(四)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全面发展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课堂作为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显然在客观上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学习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可能对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对另一类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研究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优势智力所在,努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并进行一种最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活动。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先范。同样,新课程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例如,《礼仪》教学中,让学生每人做一份礼仪知识手抄报,并选出优秀的作品粘贴在教室醒目的地方;在《插花艺术》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插花比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文字图画来描绘十年以后的我……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们最强的一面,找他们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教师在工作中注意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学习落后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环境。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观,树立真正的主体观,实现民主的教学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有效教学是着眼于教学效率的研究,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承载,抓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视点,着力探索其解决措施,可以力避中职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让教学步入有效、高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 王传明.《浅议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

[3]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教学广场.2005年6月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4

关键词:兴趣;情境;幽默语言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知识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活蹦乱跳,但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原因以及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自主性不强,大多会漫无目的,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就要先入为主,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讲《太空生活趣事多》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给他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引导,大家都很安静地坐了下来,认真听讲。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此时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实物、模型、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增强记忆又能诱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比如“伞”“木”等字都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演示。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笔者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首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知识,提升了素质,实现了进步。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来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这也促进了教师的不断进步。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苦于教学,而很多学生也苦于学习,造成教学的一个尴尬现象。笔者认为这就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的真谛,语文课堂少了快乐元素,就会变得死板枯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瑞芳.兴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陕西教育,2010 (5).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5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不合理手段,而是要充分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个人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的难度较大,内容较多,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因为问题较多就慢慢产生了为难情绪,从而在数学学习上兴趣下降,成绩下滑。结合这样的状况,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调动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能提高学生成绩了。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课的导入以“妙”促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学生领会知识的关键所在,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能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去。导语具有一种心理启动的功能,在教学伊始,教师精心设置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艺术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能够使学生开拓思路。而且导语还可以沟通情感,创设学习情境,承前启后,建立新旧联系。因此,教师应大胆创新,在课的导入上精心设计,力争在课堂的开始就能抓住学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普遍应用的一种模式就是情境化教学。所谓情境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会对问题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当学生讨论未果后教师说:“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把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调节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把知识讲深、讲透,往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就形成了教师讲得多、说得多、包办得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只是在被动地听,部分基础差、理解慢的学生很容易掉队。这就导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缺乏主动性,接受知识的方式单一、死板,当遇到灵活多变的问题时就出现了困难。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发言,通过情境式教学和小组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和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兴趣大增,也愿意参与其中,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四、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就要采取有利于发挥学生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这其中运用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和谈论学习等几种了。这些学习方式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巧妙设计问题,把教师需要讲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挥团队优势去解决问题,既使学生收获了知识,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数学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激起学生多种感官地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新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内容,通过图片、文字、动画,甚至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既收获了知识,也开拓了视野,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六、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教师要注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示的问题要难易适当,要有层次性,符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都能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水平,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关注学生的进步,必要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渠道,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就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曙红.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6).

[2]李平祥.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2003(2).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预习习惯 学习快乐 理解课文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活力四射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不稳定,理解能力差、注意力持久性差,在学习上通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何在语文教学上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我根据任教低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教学上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养成预习习惯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实际、科学。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教师精心设计好教案。同时,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思维浪花。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导入的类型多样,有听曲,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温故知新等,面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导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又熟悉的歌曲《小燕子》(播放歌曲《小燕子》),你们可以边听边唱,还可以在座位做做动作,尽情地表演表演。同学们立刻热情高涨、踊跃参与,边唱边自由跳着、舞着,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我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人物小燕子。接着以猜谜语引出冬瓜和茄子:绿枕头,当中空;包棉絮,蓬蓬松。紫花结紫瓜,紫瓜包芝麻;看来像香蕉,生的不能吃。用这两则谜语不仅揭示了冬瓜与茄子的特征,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思考学习,寻求答案。

三、教学直观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小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决定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远远胜过用千言万语去解释它。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五种感觉器官中,视觉学习效率约占百分之八十,学生喜欢看色彩鲜艳的物体,观察事物常从兴趣出发,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目的性不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考虑了这些因素,充分利用了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在《乌鸦喝水》这一教学活动中,首先,准备好一瓶红水和许多小石子,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时,我请同学上讲台往瓶子里放石子,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水位慢慢升高,这样在快乐中学生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内容。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老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实物等,在教蔬菜的名字时,我都准备好了这些蔬菜,上课时,每教一种蔬菜,我都出示实物让学生看,学生熟悉的,就先让他们说出名称,再出示生字;学生不熟悉的,可先出示生字,再出示实物,这样学生兴趣大增,直观演示法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

四、营造学习氛围,体验学习快乐

如果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化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全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小鸟回家”等形式的游戏,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等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把游戏结合到课堂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更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筋想、动耳听和动口讲的训练,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五、精心设计提问,发挥想象空间

课堂提问设计是一门艺术,那些杂乱无章、没有主次、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毫无效果可言。只有精心设计,提高问的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司马光》时,要求学生说出小孩落进水缸后,其他人表现怎样?结果学生只是照着课本回答。于是我让他们想象:如果你的好朋友就落在缸里,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他?结果,很多学生都积极动脑想,并能生动地把他们的心情和办法说出来。两种不同的提问让我深深认识到巧妙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像《自己去吧》,《树叶》等课文学完后,我要求学生仿写课文,作业反馈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六、关注学生言行,提高学习效果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现代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首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多途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学习任何科目,都是师生共同工作的合作。而真正成功的合作乃是一种愉悦的合作。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有利于鼓励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充分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师生间的情感对学生学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对这门起始学科感到新鲜,容易产生学习热情,并大都有想学好化学的心理特点,注意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培养师生感情,处处关心和爱护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从上第一节绪言课开始,教师就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倾注满腔热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循循善诱,抑扬顿挫的语言,和颜悦色、亲切信任的目光,使学生从中获得喜悦、自信等情感体验。教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多给学生积极的正强化,多使用“回答的很好”、“你真行”、“请你再想想”等语言给学生以褒奖和鼓励。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须用一定的纪律维持,但必要的纪律应建立在友善的严格要求基础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靠体罚、讽刺或挖苦班上的差生来维持纪律。对一些学习上确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引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偏爱”;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已往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他们寄予殷切的期望,让他们从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中消除自卑感,重新鼓起学习的勇气。教师应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习、能学习,也都有学习潜力可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要将学生间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为是自己的孩子,生活上关心,学习上从严;要从开学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愿学、会学、能学。

二、问题引导渐进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盖在善于引导和启迪”。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最能诱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是问题。要使学生积极地开展认知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问题引导渐进策略”就是将每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浓缩并提练出若干要点,沿知识顺序和思维之序,由浅入深地编组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再结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在教学中注意信息反馈,强调知识的学习应循序渐进,切进一点,消化一点,再切进下一点知识,以防止知识的负积累,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以问题为导引,就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学习效果,避免和减少无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概念的教学中,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可在教学开始时首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学生思考:

(1)如何才能比较出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2)你能否找出溶解度定义与饱和溶液定义间的联系和区别?

(3)你能否用自己的话说出溶解度的含义?

(4)你认为在溶解度概念的定义中,哪些词语特别重要,为什么?

(5)你能举例说出溶解度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吗?

(6)你有办法测定出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吗?

这就将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些应由教师详尽讲解分析的内容转化为了具体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组合成了相对独立的有序的问题群呈现给了学生。这样便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线索,促使学生能循问题之序,通过看书自学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因而学习进行的也更为有效。

“问题引导渐进策略”还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仅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教师应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从分析化学现象到探索内在规律的思维活动;要将知识的发生过程展开,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悟”出问题的答案,并学会学习方法。如课堂上演示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后,教师在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之前,不妨先请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caco3中的ca和co3是否可以分别与hcl中的h和cl结合,为什么?

(2)为什么生成物中会有气体生成?

(3)你能写出mgco3、k2co3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4)配平以上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在hcl前都要添上系数“2”?

(5)以上化学反应中,若要得到一个h2co3,你认为一个co3应与多少个h结合?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发现,凡是碳酸盐和盐酸反应,一般都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因为反应后一定有h2co3生成,它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且hcl前一般也要添上系数“2”(因为每个co3与2个“h”结合才能成为一个h2co3,所以对应的hcl应有2个)。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反应的实验现象,还掌握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获得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写这类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规律,并能独立完成mgco3、k2co3、baco3等物质分别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即发现了规律,“悟”出了方法,从而也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的迁移。

问题导引渐进的教学策略,自始自终以问题为主线,把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思考、研讨贯彻始终,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法,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会了学生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分层施教策略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课堂;策略

美术课程,一直在人们心目中是附属学科,不被重视。其实,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影响。初中美术课程是一门轻松活泼、富有魅力的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教学”,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范围里,如课堂,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手段,到达教学的预期目的。我结合多年从教经验,提出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课堂氛围、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和信息技术使用四个方面入手,浅谈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大举措。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强调过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圣贤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亲自动手实践。在上《三原色》一课时,我没有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认识色彩的三原色、间色以及复色的原理,而是在课堂上亲自动手用三原色调剂各种色彩。蓝色与黄色混合在一起变成绿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得到紫色。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被带动了起来,这种实践操作比较起单纯的理论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一课时学习的印象十分深刻,教学质量很高。

2.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相对于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而言,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更能使得教学质量提高。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得学生身心愉悦,学习积极性高。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的进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认为,第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能够活跃起来的前提条件。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和教师关系和谐,才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的学习。第二,利用课堂教学,不断的给学生心理辅导。教学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敢说话”,学生不敢说话,是担心回答错误。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的理念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十分先进,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是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问题。个性是一个人的性格反映,性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笔者从教多年,深知学无定论,教无定法的道理。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现自我的风采。

4.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随时代脚步,适时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在教学中,能为美术课堂有效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使用,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氛围,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第一,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参照电影录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美术这门艺术的无穷魅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美术史的了解和增加学生对名家的了解。第二,主动性的欣赏美术作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找寻世界名家的作品图像、资料,进行欣赏,让学生主动性的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是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到达教学目标的行为。实施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芙红.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9

1 确定全面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高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2 探究性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2.2 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2.3 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场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厚重。新课程课堂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实践证明:环境越和谐,亲和力越强,教学越有效。

4 落实学生主体观,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学生主体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5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经。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6 整合教学媒体资源,有效辅助教学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0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学策略 三角函数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可细化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能力、夯实学养根基、培养优良个性品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广大教师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注重知识衔接,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

同一知识模块或相关知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便成为了新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充分注重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1初、高中三角函数各自内容怎样?两者是如何衔接的?

众所周知,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三角函数知识,但只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计算和化简。在高一教材中则花了三个章节系统介绍了三角函数知识,并且角的范围扩大到任意角,教学要求明显提高,偏重于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及应用,内容丰富、抽象、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延伸、拓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说三角函数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衔接内容,正确处理好初、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衔接,深入研究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而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高中三角函数两章的内容如何分布?又是怎样衔接的?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A版)中,安排在必修4的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共两章,知识脉络大体为;角的推广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诱导公式图象与性质图象变换简单应用;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倍角公式简单三角恒等变换.一环扣一环,前面的基础没打好,后续知识就会难以为继.比如:由三角函数定义,我们不难得出各个函数在每个象限的符号,而懂得这个符号规律是我们掌握诱导公式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至于这两章如何衔接,具体处理方式不外乎两种,第一种就按教材顺序进行;第二种第一、三章连着上,然后再上第二章。笔者建议不用“创新”就按教材这种“螺旋式上升”这种方式就行了,先学了《三角函数》之后接着讲《平面向量》,学生先有一种新鲜感,尔后学《三角恒等变换》,再通过三角与向量的简单结合,进一步加深、强化、巩固.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要深刻理解新教材编写的良苦用心,注重同一知识不同章节的衔接,打好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呈阶梯状上升。

2、注重知识生成,提升学生发展的品质

长期以来,高中学生普遍反映数学难、数学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应用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发展的品质,包括主动发展的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行为与成果等。

案例3 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形成的?

初中锐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用单位圆上的点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四个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深化,通过有效的铺垫,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求事物“来龙去脉”的原始欲望,强化主动发展的意识。

案例4 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如何得到?

设问1:用描点法可以作出y=cosx的图象吗?

设问2:用类似于求作y=sinx的方法可以作出y=cosx的图象吗?

设问3:由诱导公式六y=cosx=sin(■+x),你能找到y=sinx和y=cosx的图象之间的联系吗?

三个设问的设计,从思维的角度出发沿着先易后难的方向,从自主探究的过程出发则是先难后易,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不仅让学生得到了y=cosx的图象,还让他们知道正余弦函数图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图象生成之际即为思维能力提升之时。

3、注重学科辩证思想,培养学生发展的素养

“辩证法”作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通法,会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数学学科亦不例外。三角函数内部之间存在着唯物辨证的关系,在学习三角函数关系中要注意渗透辨证思想,例如常量与变量、运动与静止、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内容和相互联系,同时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唯物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的美学价值,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将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