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篇

时间:2023-12-28 17:39:39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1

[关 键 词]高新技术;技术革命;经济社会变革

一、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大趋势

在2l世纪影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第一,技术自身自主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

二,科学发展状态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必然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第三,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技术发展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以上影响21世纪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断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大趋势。第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延续到2l世纪初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浪潮的兴起将成为“世纪工程”。它将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就如同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大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其一,预计未来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价格减半的被称之为“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还会继续。而与之并行的处理技术难度使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预计到2005年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级。过去十年间,光纤的传输速率几乎每年翻一番,近两年达到每半年翻一番。其二,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5——1998年,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占l/3以上。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规模为1.13万亿美元,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不足40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2.6亿户,预计到2005年将超过10亿户。目前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贸易总额已达150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可能将会有1/3通过电子商务实现。

第二,生物学世纪正处在创新浪潮中,生物技术将得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生物学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改造生命,定向进化成为生物技术的新热点。在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可以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实现。一系列大型计划如《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预测计划》、《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脑的10年》、《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的实现,特使生物技术崛起。现在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应用速度加快。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粮食匮乏、疾病威胁等都紧迫地需要发展生物技术以求解决。围绕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生物——心理——社会技术等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致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以纳米科技为前沿和核心的新材料科技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纳米科技应用非常广泛。即将到来的微型化和分子电子装置浪潮——纳米技术,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这次浪潮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比20世纪末达到鼎盛的微电子装置更加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业变革。随着纳米科技的新发展,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人们估计“后pc时代”正在到来。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它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各种日常和器具之中,同时使得它具有联网功能和高度智能化,这一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地位,扭转计算机性能的总体格局。尽管在相当程度上纳米技术仍然存在很多末探知领域,但科学家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推断,纳米技术将对材料与加工、电子学等计算机技术、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环境与能源、国防科技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纳米科技之所以将在2l世纪产生如此重大深远广泛的影响,与纳米材料本身在高科技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2l世纪里,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技术。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技术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技术时代。

二、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发展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2l世纪是一个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丁一场工业革命。有鉴于此,研究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课题的意义就是要说明,技术革命的作用不能再用传统的、等同于资金和劳动力等经济活动的外在因素来解释,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中是一种内生因素,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领域的变革,其直接后果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不只是简单的量的影响,而是会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质的影响;它不仅会引起经济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这一重大课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远景的思想及其实际体现,已经证明了人们有可能科学预见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最近结果,以及较远的后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则上可能认识未来的思想,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方法论基础是:社会实际是客观实际,认识实际的一般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这也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根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一般科学方法。这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此外,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方法还应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学研究未来本身的方法等。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调查研究了解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各种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它对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召开有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建立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探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使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未来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互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博采众长、优势互补,以取得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目的就是要在跨人新的21世纪之时,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警醒国人,我们也面临着一次大的机遇和姚战,呼唤国人的科技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思考应变的政策的战略,及时作出新世纪的正确战略决策,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以新的技术革命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宏观经济全局来观察,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一些原有的产业会逐步消亡,一些新的产业会迅速成长起来,更多的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之下,则会重新改组或改造,这既包括技术的改造,也包括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改造。

从技术变革到经济变革,新技术革命,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以新技术革命的丰硕成果为技术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宏观背景,以“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支持和科学决策为指导,它的发展必将为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新技术革命不仅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而且经济变革会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关系的变革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带有根本性的、全面的变革。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格局。在2l世纪科技新时代里,社会的变革还会将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刻。

高科技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首先将发生在法律领域,立法和法制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它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将提出新的挑战,人类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第三,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最后,由新科技引发的技术革命对传统的教育也会引起巨大的冲击。在以上各方面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事实上,正是在2l世纪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这场大变革中,人类将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与大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这个认识的过程正是人类及其社会走向新的文明水平必须迈上的台阶。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2

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导向】

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的考查

近年来高考主要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涉及内容基本是某项科技成就的价值、意义、影响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偶尔涉及分值较大的主观题,内容局限在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方面。如选择题多次把考点选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近代物理学的巨大成就,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影响等;至于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内容,不仅在每年各地的高考选择题中出现,而且也时有材料解析题或者问答题,涉及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蒸汽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古今中外科技差异等内容。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

对于本部分知识,近年来高考主要考查文学艺术方面的背景、流派和影响等内容,以选择题为唯一形式。今后高考仍将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及成就,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

【整合解读】

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及巨大作用

(1)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②中国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西传。③手工工场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④广大人民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⑤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着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好的外部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由此蓬勃兴起。

(2)作用:①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杠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革,于是导致思想变革和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②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使竞争力不断提高,即提高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工具,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两次飞跃。二战末期产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2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手工工场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第二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原因: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理论的进步又引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确立等。

第四阶段: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3牛顿的经典力学及其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1)牛顿经典力学:①背景: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实验科学的时代;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②基本理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③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之二是它的数学化。④地位和作用:牛顿力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其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他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4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基因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争的是“基因”。

(2)影响: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5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积极方面:①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了贸易电子化、政府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生活便捷化,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②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消极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还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6三次工业革命

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时间和代表性国家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19世纪中期结束19世纪70年代从美国和德国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背景①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②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累。⑤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③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④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③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④推动力:社会需要和军事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成就和新行业棉纺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改良的蒸汽机;工厂的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汽船和火车)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电讯事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建立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

特点①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②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业)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③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①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②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扩大,发展迅速。③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各个领域间科学技术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阶级,以武装斗争形式为主。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①极大地、更快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与扩展。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③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在继续,城市化进程加快。④世界格局变化进一步明显,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⑤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更大更快的变化。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7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17世纪至18世纪30年代: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经济上的进步推动文学艺术的进步。政治上众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其推行重商主义以扶持资产阶级。双方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特殊色彩:流行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加紧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确立,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风格发展起来。

(3)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文学艺术领域,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面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及产生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推动了以反传统和反理性为特征、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特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②反对古典主义形式的束缚,在创作中采取夸张手法,富有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2)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②具有批判性,以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④追求人本主义理想,主张社会改良。⑤以长篇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

(3)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主观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明显的开头、结尾和情节。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描写某一固定的物。③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④语言不合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

3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区别

(1)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其兴起并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萌芽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

(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4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1)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注重表现现实社会,特别是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

(3)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善于捕捉光与色之下的“瞬间现象”;作品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等。

(4)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5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影视艺术的发展:

电影电视

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电影

20世纪20年代在伦敦诞生

发展无声电影(卓别林)有声电影(华纳电影公司)

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迅速发展

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问世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通过卫星传播

影响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直接反映了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越来越大。

【复习方法】

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的复习

1重点掌握近代以来世界上的重大科技成就(内容、观点、影响及意义),把握这些成就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与时政热点、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2运用列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将本部分知识中的物理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生物学、三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记忆,构建系统的网络化体系。

3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把科技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分析其功过利弊,概括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人类自身的摧残。注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注意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分析近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动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注意中外的对比,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通过横向的联系,学会用全球史观看待历史。

5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存较大争议,一般情况下可以回避。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复习

1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又有反作用的原理,分析和掌握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加深对人文主义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历程的理解。

2运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正确分析、概括人类重大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双重影响。运用阅读、记忆、体验、表达、列表、归纳、比较等方式,将本部分知识构建成系统、网络化的体系。

3分析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可以考虑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政策因素等。此外,要把握社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B.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2物理学从经典力学至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发展,说明

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现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要不断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古代社会用“烽火狼烟”传递信息、用驿马信使传递书信;到了近代社会,人类发明了电报、电话;到了现代,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传递信息方式的变革折射出

A.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B.古代信息闭塞、落后

C.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D.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4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下列哪部作品对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有人对近代以来美术流派进行这样的概括:“浪漫主义绘画重视的是栩栩如生的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画面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现实主义美术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印象派绘画捕捉的事物是闪动的光影和色彩”;“立体主义(现代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浪漫主义 ②印象派 ③立体主义 ④现实主义

B.①浪漫主义 ②现实主义 ③印象派 ④立体主义

C.①浪漫主义 ②立体主义 ③印象派 ④现实主义

D.①印象派 ②浪漫主义 ③立体主义 ④现实主义

6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其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7有关印象派绘画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以青年画家为主 ②用光与色描绘外部世界

③前期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 ④塞尚抵制印象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8普罗米修斯冒险盗来天火,造福人类,也成为现代奥运会火炬接力最早的灵感。英国雪莱曾以一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享誉文坛。这部巨著反映了

A.时人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B.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C.作者较多使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D.作者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二 18世纪60年查德•阿克莱特发明机器纺纱机,次年获得专利……采用水力驱动,又叫水力纺纱机……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在德比郡、兰开夏郡、诺丁汉郡、苏格兰开设纱厂和织布厂。

――上述材料均选自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四 1870年到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新兴工业,诸如电力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在过去200多年里,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先后发明了蒸汽机、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电视、电脑、原子弹、太空飞船等。每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科技两方面概括说明英国是如何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两方面指出阿克莱特的历史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蒸汽大王”主要解决了材料二中的什么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电力的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有哪些。

(4)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在技术进步方面有了什么新变化?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何差异?

(5)归纳材料五中提到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影响。你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C 5B 6B 7B 8A

二、非选择题

9(1)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经典力学体系确立,近代科学形成。

(2)贡献:生产技术:发明水力纺纱机;经营管理:首创工厂制。

(3)“蒸汽大王”主要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发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明:发电机、电动机。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3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新著《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所言:“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袭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影响着经济社会。”他认为,从公共和私营部门到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必须对这次变革作出协调一致、综合全面的应对。

“即将迎来的这场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无论从其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复杂性来看,这场转型都将和人类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截然不同。”在施瓦布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融合,模糊了实体、数字和生物世界的界限:集成电路行业从“硅时代”开始迈向“石墨烯”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并开启5G;软件进入“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有着以往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一方面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相结合,诸如淘宝、微信、特斯拉、苹果手机等,都是科技和商业互相借力,由此实现了更快发展。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涌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已把创新视为赢得新一轮增长竞争的关键所在。

“机器对话”是未来制造的标志之一,机器人正从工厂走向家庭、医院、商店、餐厅,甚至战争地区,工业革命正在模糊人和机器之间的界线。它将影响我们的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我们的隐私、对所有权的看法、消费模式、用于工作和休闲娱乐的时间,以及如何开拓我们的职业、培养我们的技能、与人交往和发展关系。这一技术变革打乱了传统的组织方式,而人类只有被动(或主动)的“承接”。反之,人类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标杆。一如PTC全球总裁及CEO詹姆斯・贺普曼所言:“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应有一个很好的制造业作为根基,一个失去制造业的发达国家很难仅仅依靠服务再度真正强大起来,因为国家必须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强大。”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4

虽然目标已经明确,但什么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历史上有哪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未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何种借鉴意义?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可能方向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回答。

一、我国能源消费的基本状况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6.2亿吨标准煤①,位居全球第一,比美国高23.8%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也进入高速增长期。2000—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93%,而前十年(1990—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仅为3.96%③。我国近12年8.93%的能源消费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44%的增长速度。除去中国以外,全球其它国家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只有1.28%④。美国2005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费逐步下降,2012年与2005年相比已下降6.05%;日本2005年以后一次能源消费也开始下降,2012年比2005年能源消费已经下降了10.01%。近5年来,虽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8亿吨标准煤,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超过英国、法国全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能源消费过高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我国2012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58%,新增石油消费主要依靠国外资源供给。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加快提高,2012年已经高达28.9%,接近1/3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一次能源消费大规模、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环境污染长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重要根源之一。2012年,我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2.2%,监测的466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15个,占46.1%。2013年1月份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6亿。化石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2011年为72.7亿吨,占全球的24.0%,比位居第二的美国高35.4%⑤,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能源消费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如果不能改变当前的能源消费增长趋势,不仅资源无法支撑,环境无法容纳,而且社会也无法承受。我国能源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门槛,寻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之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于能源消费革命概念的探讨

(一)能源消费革命的基本概念

研究能源消费革命,首先要对能源消费、革命和能源消费革命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

所谓“能源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气候条件等因素紧密相关。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越高。

所谓“革命”,在这里泛指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与“变革”相比,“革命”的变化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影响更深入。

能源消费总量由活动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共同决定。其中,活动水平指提出能源服务需求的经济社会活动的数量或规模,如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需要供热或制冷的住房面积等。能源效率一般指单位活动水平的能源消费数量,也称为能耗强度。一般而言,活动水平与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合理性有很大关系,制造的产品越多、享受的住房面积越大,能源消费量就越大。能源效率与科技进步有直接关系,科技水平越先进,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单位活动水平的能源消耗就越少。

因此,能源消费革命可以定义为“通过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或改变消费行为等途径,使能源消费状况和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乃至质的飞跃的过程”。

(二)能源消费革命范围的界定

从能源系统的角度看,能源消费一般指最终消耗能源的终端设备,不包括能源开发(如采煤、采油)、能源加工转换(如发电、炼油、炼焦)、运输配送(如电网、天然气管网)、能源储存(如储油、储气)等环节。

从内部结构看,能源消费一般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1、按部门划分

能源消费可以分为工业能源消费、建筑能源消费、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等。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指物质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费;建筑能源消费指宾馆、餐厅、体育场馆、政府办公楼、住宅小区等与商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部门相关的能源消费;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指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等部门的能源消费。

2、按能源品种划分

能源消费可以分为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电力消费、热力消费等几大类,具体还可以按照实际消费的品种分为原煤消费、焦炭消费、汽油消费、柴油消费等更细的类别。在汇总分析时,这些能源品种需要按其热值折算为标准煤(或标准油)。

值得一提的是,与能源开采、加工转换、输配、储存等环节相比,能源消费的覆盖面最广,涉及部门最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最紧密,是能源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技术和工艺呈多样化特征,与各个行业的科技进步都紧密相关,受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相当大;能源消费行为受价值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管理体制、市场信号等非技术因素影响很大,“合理”消费与“不合理”消费的区别很难严格界定。因此,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其难度不容小觑。

三、回顾能源消费革命的历史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得到公认的、称得上能源消费革命的重大事件并不多。共经历了三次能源消费革命。

(一)火的使用,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

几十万年前,火的利用使得人与其它动物出现了本质区别,摆脱了野蛮状态,迈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台阶。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能够借助火驱赶野兽更好地保护自己;第二,火使人类由吃生的食物改为吃熟食,熟食、开水使原始人更少生病,平均寿命显著提高;第三,火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并开发出新的工具。刀耕火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人类懂得了使用火这一重要工具,才使得人类的发展得以发生质的改变。从时间尺度上看,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十万年。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9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摆脱了以人力(或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从18世纪晚期开始,蒸汽机在采矿业、冶炼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中得到了迅速推广,随后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大大提升了海运和陆运能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使得人类从手工时代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新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质的飞跃。直到20世纪初,蒸汽机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原动机,之后才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和汽轮机。从时间尺度上看,这个过程经历了100年多年。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全面迈入现代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现和大规模利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发电、用电设备的发明: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直流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几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动力的新型动力装置。进入20世纪后,一系列家用电器得以发明,并走进千家万户。1910年第一台电动洗衣机问世,1926年英国人发明了黑白电视……这一系列家用电器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大创举。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先后诞生,19世纪90年代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内燃机的发明使得发动机能够迅速小型化、轻量化,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驱动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之后,火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得到迅速发展。从时间尺度上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40年左右,并还在继续。

四、前几次能源消费革命的共性特征及启示

(一)能源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和主要标志之一

人类发展历史中有相当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与能源相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已经深刻地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覆盖范围之广、影响时间之久、作用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了其他矿产资源。越是现代社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因此,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地位值得高度关注。

(二)前几次能源革命主要源于能源消费侧的重大发明

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能源消费侧大量的终端用能设备来实现。在前几次“能源革命”发生之前,火、煤炭、石油在自然界已经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终端利用设备,并没有发挥出大规模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作用。

未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源革命,很可能也是来自于消费侧的重大技术突破。目前很多人把未来能源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能源生产侧(如可再生能源或者氢能),但仍然延续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的传统思路,对实现能源革命、改变人类社会形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未来的能源革命方向时,决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能源供应侧,应该充分考虑能源消费侧的新技术,把能源消费侧的新技术与新的能源形式结合,最终才能产生撼动人类发展全局的革命性效果。

(三)能源消费侧重大发明源自于当时人类发展的最紧迫需求

在原始社会,人类最迫切的需求是延长寿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最迫切的需求是战胜自然、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最迫切的需求是移动更方便、排放更清洁。火的运用、蒸汽机的发明、电力和石油的利用设备,都是在人类最迫切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因此,这些重大发明(或发现)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历史必然性。

展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为解决这一难题,人们正在下大力气开发新一代低碳技术产品,其中既包括高效节能型终端用能产品,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碳封存设备等。可再生能源虽然没有碳排放,但在生产生活中难以普及利用,最主要原因是其能量密度太低;而过去终端用能产品的功率消耗太高、自动控制水平太低。时至今日,高效节能家电已经日新月异,能源利用效率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信息化手段使得终端用能设备的程序控制能力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为未来实现能源消费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未来能源消费技术革命,需要打破传统的终端用能装置的开发思路,开发新一代高能效、低功耗、负荷灵活管理且能实现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的终端用能设备,很可能成为下一次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例如,再生能源一体化的房间空调器在光照强度最大时,空调负荷的需求也最高,高供应能力和高需求负荷的匹配,可以有效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作为过渡阶段,也可以以传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配以符合灵活管理的软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例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给火力发电厂的给水系统加热,通过系统运行管理软件按光照强度调节给水加热的来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

(四)能源革命周期长、难度大,“扁平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从时间尺度上看,前三次能源消费侧的重大革命从开始到下一次革命到来,都经历了10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人类发展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重大能源技术的开发,往往开发周期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需要大量资金持续的投入。在这一点上,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在短短五年或者十年内全面实现能源革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形态,几乎不可能。

从技术细节上看,能源消费革命由一系列科技发明所组成。电冰箱、电视机、电话、空调等终端用能设备的每一个新发明,都为最终实现电力革命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能源革命是由很多次、基于类似方向的能源科技突破推动的,每一次大的突破或小的突破,都带来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费变革。很多次、基于类似方向的能源消费变革加以常年累月的叠加和强化,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发生“能源革命”。随着人类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技术也正在呈现出“扁平化”特点,即社会发展从主要于某一重大的单项技术发明向众多同类技术发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演变。再次重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仅仅攻克一个技术,就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能源革命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关于能源消费行为的认识

造成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居高不下的原因,不仅仅是技术水平落后还有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行为。后者越来越得到全社会关注。

能源消费“合理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多个方面,表现多种多样:既有工业产能过剩、落后生产能力比重过高的工业发展问题;也有城市发展大拆大建、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的城市发展问题;还有少数人生活奢侈浪费,大房子、大排量汽车屡见不鲜等个人消费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管理机制体制不适应、市场信号扭曲、公共服务缺失等政府管理的问题;也有居民消费习惯难改变、国民素质教育不够等个人问题。不同的表象,对应不同的原因。很难一概而论。但上述问题主要属于社会治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属于技术性问题。

从生产力理论看,能源消费革命可以分为能源利用技术革命和能源消费行为革命两个部分。前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即技术性因素决定;后者是由当时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一定的反作用。因此,能源科技进步对能源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能源科技的进步。以生产力水平提高为主导的能源消费革命,可以使人类社会产生质的飞跃,更具有划时代意义。能源消费行为的改变,与科技进步相比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的覆盖范围、持续时间、深入程度比科技进步要小,称之为“革命”略有些勉强。鉴于其复杂性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从属地位,应该把能源革命的主要落脚点放在科技进步上。

注:

①国家统计局

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③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④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5

摘要:新技术革命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和创新进程,对于全球的环境和资源方面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把握新技术革命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研究内容。本篇论文对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利用和不断地促进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全球性问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领域的新技术革命和创新,对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这些新技术革命扩大了人类改造我们当前自然界的能力和范围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各类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浪费、人们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世界各地动植物种类的消亡等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人类当今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以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于我们人数众多、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消耗严重的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国家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1新技术革命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革新,人类扩大了改造自然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向自然界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造的各种方法和知识,把当前文明的进程在物质、精神、文明方面都推到了新层次和新境界。但是这些变革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问题,例如人口的迅速增长、食品和药品的供需矛盾、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以及最近屡屡见报的各地核电站和核废料的污染威胁等问题。上述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以控制和限制其恶性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环境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不能只看它对经济、利润及GDP等的贡献,还要衡量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发展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1新技术革命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业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随着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资源优化和环境保护前提下推动新型农作物培育、育种和防病等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革新和普及,农业发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进而改变过去靠天吃饭和被动的耕种模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如新型灌溉技术、优秀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预警及农业信息化革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促进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和进程。1.2新技术革命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和技术保障:工业发展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和增长。新技术革命的各项成果促进传统工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转化,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壮大。我国能源消耗量居世界首位,如何开发绿色及可再生能源,提高石油、地下原煤等化石类资源的利用率,离不开相应的技术革新和各产业的改革创新。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核发电厂技术、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必然对我国的资源节约和新技术的研发的提高起到更高的水平和要求。全世界的航空航天、信息革命、农业现代化和新材料技术等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必然对整个世界的工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新技术革命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不断感受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和便利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新科技革命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提速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粮食问题、人炸等等。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但是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子孙后代的生活为代价,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和创造对于人类的未来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应当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的状况下,完善自我和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不能等到自然以猛烈的灾难反馈给我们以后,我们才开始想到要依靠技术改革去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不能打破环境平衡,然后再去不断攻关和努力修复,那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和补救方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不断对交通运输、资源需求和物质满足方面的指数提升,新技术革命在促进各个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很多城市的悬浮颗粒浓度常年严重超标,地下水资源和生活用水污染与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行业如造纸、冶金、化工及采矿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困难,废水、废气、废渣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和减排,我们只有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技术革新,才能对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时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发展经济和国民急需的各类工业和生活物资。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富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面对历史性问题,我们绝对不可以走西方国家过去犯的错误。他们曾走过只注重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弯路,让后代来承受他们过去的错误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

我们不可以把当前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对子孙后代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把当前的发展和成功建立在对当前一次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甚至破坏的绝路上来。唯有不断创新去发展可持续的道路,才是当今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应当选择的正确和光明之路。当前我们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一九八七年全球环境与世界委员会的基础上倡导和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项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依据联合国所提出指定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结合本国的各项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行动目标和大纲,制定并且了基于本国实际情况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文件。当今我们要本着对自己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来关注自己国家和全球的科技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和当前的经济现状,而应该踏踏实实的去不断解决好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协调和发展,把这些事情当做一个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事业来完成和研究。我国政府非常有战略眼光和思维,从很早就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调查,并且在巴西的全球之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上,就对着全世界代表作出庄严承诺。在一九九四年我国政府就审核和了我们国家自己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在其中明确说明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纲领和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从上到下的对应举措和评价方案等,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当作自身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它同现代化建设,同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中国作为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口数量巨大的这样一个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的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面临这种两难境地的,新技术革命是带来根本性转机的一条道路,必须依靠知识和科技革命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只要我们不断抓住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两者的相互提高和促进,我相信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必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建立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何曼,当今科学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学与研究,1997,(11).

[2]张立.环境科学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湖北技术学院学报,2001,(5).

[3]张大云科技革新对当今时代的影响[J].江西社会研究中心学报,2002,(7).

[4]李毅.自然环境保护与相关理论分析[M].上海:人民文化出版社,1999.

[5]张一鳌.当代科技革新与历史发展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2000,(3).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6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技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科技史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对话的历史。科技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把科技成果普及到社会中服务于生产生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体现了科技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科技成果社会化背后的真正推动力,从而养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反映,是技术革新在生产、生活,物质、精神等不同社会领域的体现,与必修Ⅰ、必修Ⅱ的相关知识紧密相连。在单元结构上,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3课,与第11课及第12课共同构成了近代西方科学史的支柱,而西方科学的进步对于近代人类的政治革新、经济转型、思想观念的蝶变以及物质生活的变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立意】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推动科技不断社会化,科技社会化程度加深反过来推动科技更加迅猛地发展。本课核心是学生在掌握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和突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细节和计量史学的方法,理解近代科技社会化的深远影响,感受科技社会化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执著追求,认识科技成果社会化背后的真正推动力。

【教学目标】

依据必修Ⅲ“社会文化发展”的主题和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本课的着眼点在于科技在什么力量推动下实现社会化,实现社会化后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近代科技社会化的深远影响,难点是认识科技成果社会化的真正推动力。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加涅的学习层次论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分层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首先界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属于“理解”层级,然后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级逐层分解。其中,目标(1)属于了解层级,目标(2)、(3)、(4)属于理解层级,目标(1)、(2)、(3)、(4)属于掌握层级,目标(5)、(6)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从工业革命开始,一部世界经济史,根本上就是一部科技不断加速进步的历史。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设计意图:聚焦科技进步话题,起到凝神点题的作用;落实目标(4)。

一、白烟岁月――“蒸汽时代”的到来

蒸汽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情,比如做饭、熨烫衣服等。可见蒸汽是有力量的。

蒸汽具有不可思h的力量,从来不曾有过哪一个巨人能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消我们知道怎么去驾驭它,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的事将是无穷尽的。它不仅可以举动重物,还能够转动所有的机器。它将为我们拉动货车,推动船只,它能够耕田种地,它可以纺纱织布。

――[英]詹姆斯・瓦特

蒸汽不仅有力量,而且力量是巨大的,但人们对蒸汽的驯服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最初人们的生产动力主要来自人力和畜力,18世纪中后期,人们对动力的探索,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发明层出不穷。

[环节一]

教学活动:回顾概念“工业革命”;引导学生为蒸汽机的发明颁发一个最具影响力发明奖并说明理由。播放《瓦特故事》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瓦特的执著追求,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活动:选择以上发明中的任何一个颁发最具影响力发明奖,并说明颁奖理由。

设计意图:组织引导学生感受科技社会化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执著追求,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从而落实目标(1)、(5),培养历史价值观。

[环节二]

搭建“脚手架”,认识蒸汽科技社会背后的社会推动力

过渡:再回到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其中大部分工业展品都来自英国,它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英国强大的工业力量。博览会开幕式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这样的表达来形容自己的兴奋与骄傲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18世纪,大国林立,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这个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0.2%,人口在当时只有1000多万的小岛国上开展呢?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及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市区内对煤的需求量极大,并有一批从事马达、蒸汽机等机器改良的工匠,对发展煤业极有助益……另一项“突破”是指新大陆等殖民地的开发与利用……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观点;引导学生讨论上述材料论断;鼓励学生利用必修Ⅱ知识补充上述材料未提及的有关推动“英国奇迹”的因素;补充以下三则材料解释其他因素。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分享观点;讨论材料论断,表达自身对材料论断的态度;利用已学知识补充其他因素。

材料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美]兰德斯《国富国穷》

材料二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三 能爆裂一门大炮的水蒸气,如果按静力学规律加以控制,使其处于负荷与平衡的限度内,那么它就会像良马一样负担起重责。

――[英]莫兰(1685年)

设计意图:彭穆兰认为英国之所以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有煤、有市场、原料、资金这些有利条件,但她忽略了牛顿力学等其他因素,所以她的观点存在片面性。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不是一家之言,它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不断的论证才能更加接近真相,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并有所收获,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从而落实目标(3),使学生认识科技社会化背后的推动力,达成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两项素养培养目标。

过渡:18世纪后半期,历史奇迹般地把可能发生工业革命的一切有利条件集中到这个幸运的岛国。一切都准备就绪,科技成了这场伟大革命的杠杆,蒸汽打开了社会前进的闸门。1819年瓦特去世的那一天,英国伦敦所有工厂的机器都为他停止了运转;后人用

“瓦特”命名功率计量单位来纪念心中的英雄。瓦特去世了,但蒸汽机所带动的机器轰鸣声却没有消失,蒸汽的威力变得越来越大,让一切改变都成了必然。

[环节三]

史料教学,理解科技社会化的深远影响

材料一 早在18、19世纪就有许多英国人居住在郊区而到城市中工作,这种生活方式使美国人后来创造出“通勤”一词,然而这一现象本身至少是早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就成为英国人当中的一种典型现象。

――欧阳萍《论通勤生活方式与伦敦的郊区化》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通勤生活方式?

解析: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空间渐趋拥挤,城市环境逐渐恶化,而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出行,所以18、19世纪的英国人已经过上了居住在郊区而到城市中工作的通勤生活。

材料二 1785年由牧师爱德蒙・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后来使用蒸汽机作动力……到1840年左右手织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状态,而到1860年,手织机几乎就已经绝迹了。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设问:蒸汽动力对生产力有什么影响?

解析:对社会而言,蒸汽机带动的机器逐渐取代工人,工厂取代作坊,机器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材料四 16~18世纪中期英国城乡人口比例

――Wrigley, E.A.Urban Growth and Agricultural Change:England and the Contient in the Early ModernPeriod, inRotberg, R1.&Rabb, T.K.(eds), Population and History, Cambridge, 1986, P140.

设问:概括材料四中英国城乡人口比例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解析:16~18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乡村工业人口比例逐渐扩大,而乡村农业人口比例在逐渐缩小;在蒸汽机带动下,英国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社会生产”“国家发展”等角度逐步递进分析蒸汽社会化的深远影响,落实目标(4),从而培养其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及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

二、电光年月――电气革命的出现

[环节一]

学生填充表格从照明方式、交通方式、通信方式、业余生活方式等方面比较电气时代与电气时代后之间的差别,理解电气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环节二]播放《没有电,我们该如何运转》视频

[h节三]

材料一 电炉炼钢法使世界的钢铁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在1870~1900年的30年里,世界的钢产量从52万吨猛增到2830万吨,增长达50多倍,确实可观。

――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力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Ⅲ)

设问:为什么电力能够取代蒸汽?它有什么优势?(可从能源创新、工业动力、经济发展速度、人们生活变化的角度思考)

解析:从工业动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角度看,电力在工业上是一种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而且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从能源创新的角度看,电力相对来说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从人们生活变化的角度看,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电气技术与蒸汽动力都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带来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此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两大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化学生对科技社会化深远影响的理解。

三、极速时刻――信息技术的发展

[环节一]小组齐分享――你最喜欢的手机软件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和组员一起分享吧!

[环节二]

材料一 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材料二 今年春节前中国铁路公司将网上预售火车票时间提前了60天,希望根据网上预订火车票的人数、车次情况,尽早针对春运更合理地安排运力,以更充足的准备应对春运大潮。

材料三 Iphone的芯片来自美国,存储系统来自韩国,摄像头、视网膜屏幕来自日本,cpu来自台湾。互联网为苹果提供了整合这些零件的生产、运输、组装等的可能性。

材料四 法国达能集团首席执行官伊曼纽尔・费伯说,中国人消费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大约30%从网上订购,购买方式变化“非常、非常迅速”。

――摘自《环球时报》2015-03-04,等

设计意图:信息时代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时代。环节一的设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通过学生的分享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信息技术社会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一是蒸汽机改变了世界,二是电力技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三是计算机成为人类大脑的延伸。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有人预测是太阳能成为首选的替代能源,有人预测是开发生物燃料,有人预测是核聚变解决全球性的能源问题。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理解。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例如,现代科学技术极大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城乡关系进一步改善。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一)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延长了劳动者参加劳动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和水平,脑力劳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的功能,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劳动资料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劳动对象的领域,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向各大领域深入,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财富。

(二)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中国的城乡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乡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推动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农民市民化,大量农业劳动者转为工业劳动者。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二、如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现代教育是科技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在: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科技不是某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个不断传递、 积累、 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力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巧,也取决于它的工具完善程度。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 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地选择、 提炼、 加工、 概括而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中又有科学的讲授、 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为此,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创新教育制度,培养科技人才。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

科学发展观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注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与评审机制,采用同行评议与量化评分相结合的方法。 既要注重评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又要注重评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做到德才兼备。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方略,所以我们也应加强科技立法,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防范与化解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消极影响,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构建现代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它引导人们以 “真善美”为旨,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为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应当构建现代人文精神,发挥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和精神支撑,在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中发挥良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让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互动协调发展。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的指导方针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抓住发展机遇,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五)加强科技创新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1912年奥地利经济史学家约・阿・能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结束语:

20 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四大理论为标志的现代科学和以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四大技术群为标志的现代技术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例如,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中国的城乡关系,但不可否认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资源环境危机,人文精神缺失,信息科技革命的忧患。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可使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8

纵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在质上的飞跃,在技术冲击和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于社会组织架构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然发生,然而,同前期的科技革命相比,本次科技革命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前两次科技革命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通过提升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并降低产品成本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生产领域中,本次科技革命以产品与服务、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方式推动了信息化和制造业的一体化;然而,本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却不仅局限于生产领域,其通过提升信息分享和传递的速率而广泛作用于第三产业,因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更为深刻。它一方面催生了电子商务、信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除制造业外,金融、交通、教育等传统产业也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被迫调整和重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革命尚未完结。在工业革命所引发的负向效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尚未解决的背景下,中国又席卷于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毋庸置疑,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提升效率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向效应。如果将目光聚焦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何种影响?笔者认为,新技术革命除了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本身以外,还通过对产业结构、企业组织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

第一,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趋于复杂,生产模式发生变化。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协作经济愈发广泛,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参与整个价值创造网络的相关价值创造者日益多元化;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的反馈机制上,消费者和劳动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直接对接,消费者对产品的特定需求开始直接融人生产过程。产品对机器和劳动者开始发挥直接指挥效应,在此基础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为有效地发挥了调节作用。同时,在消费和生产过程对接的基础上,以往科技革命对生产过程的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传统改造模式得以突破。新科技革命开启了对人类个性化、复杂化、灵活化劳动的崭新替代模式,科技创新不再单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的,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新型生产模式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目前,美国已经有多家小型生产制造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效沟通渠道,以更为快速和有效地把握动态的市场偏好,并力图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融入消费者需求。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劳动者传统性的标准化束缚减弱,劳动者转而更为依赖市场的偏好和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从信息传导机制来看,互联网发展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得劳动供给双方的匹配更加具有效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新兴的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等和求职者开辟交流渠道,求职者对企业相关信息的获取也更为便利快捷,这就使得企业在招聘环节上对传统劳动力市场中介所提供的信息匹配功能需求减弱。有数据显示,传统招聘网站企业的业务量已有逐步下滑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中介在未来将会萎缩甚至消失。相反,这仅表明了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企业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应有功能提出了更为高端的要求。以主打职业社交功能的领英为例,其市值在2014年底达到250亿美元以上,而其估值在2011年仅为5亿美元,这标志着社交网络的招聘功能在未来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介将会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的支持下更加了解劳动力供需双方的需求,从而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为智能化和更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大幅提升企业和劳动者的匹配效率和质量,这将有效缩短我国劳动者的失业持续期,从而降低自然失业率。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大数据能更为准确地分析出不同产业中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具体缺口,为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详尽的科学指导,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望在国家对产业和劳动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中得到缓解。

第三,从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来看,本次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毁灭效应同时存在。近年来,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普遍出现,催生了大量的就业。电子商务给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生产知识和贸易信息,扩大了贫穷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中国仅网络创业带动的直接就业规模就接近1000万,而在网络创业网店中,九成以上为个人网店。全国个人网店带动网络创业就业人数达600万人。”互联网创业和就业动人的故事正在中国每天发生。刘鹏飞,2007年大学毕业,选择到中国的义乌创业。第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以后,手里还剩400块钱。刘鹏飞用手头仅剩的400元钱批发了一些孔明灯,白天在网络平台上供应信息,晚上到公园销售。刘鹏飞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和谷歌搜索引擎不断地把“会飞的中国灯笼”介绍给国外客商,让孔明灯拥有了大批外国“粉丝”。从创业至今,刘鹏飞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浙江宁都县的田头镇、长胜镇和黄石镇,为当地老人、妇女创造了超过1000个就业机会。但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大量的实体店经营困难而纷纷倒闭,这些行业由此出现大量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的人员。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冲击的这些实体店人员,大都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再就业能力。

第四,从就业构成来看,新技术革命促使了就业形式的多元化,非标准就业规模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互联网以快捷、便利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低价销售扩大了市场份额,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创业者脱贫甚至迅速致富的故事在中国频频上演。阿迪力·买买提吐热,他的父母靠售卖切糕养大了六个子女。2012年,“天价切糕”事件触动了正在念大三的阿迪力,阿迪力决心让大家尝一尝味道正宗而又价格实惠的切糕,为家乡的美食正名。他们同学三人凑了3万块钱开设了一家切糕淘宝专卖店。2014年5月初,《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了新疆切糕,阿迪力的切糕网店销量出现井喷,仅5月3日、4日两天累计销售切糕超6000单,日销售额超过10万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与此同时,从事高质量就业的自由职业者也开始涌现,新兴职业如律师、会计师、作家等,这无疑都增加了自雇群体的数量,并使得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进一步多元化。然而,大量非标准就业的增加,也使得传统的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进一步遭遇困难甚至危机。网络经济使得家中工作的时间不断增加,大大模糊了工作地点和家庭生活的界限。由传统工作场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也面临挑战。传统上,人力资源管理是工作地点对人的管理,而家庭人力资源管理迄今仍是无人问津的研究领域。

第五,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来看,在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过程中,劳动者既是受影响者,也是冲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这一方面表现为科技进步对不同劳动者会产生差异化效应,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科技进步会广泛作用于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各个维度,如收入、工作时间、工作自治性、工作生活平衡等。此外,劳动者客观就业质量的变化和其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差异。从收入角度来看,科技革命无疑会在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工人的劳动收入。从工作生活平衡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下,足不出户养家糊口成为现实。家庭与工作场所合二为一,使得现代人追求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真正变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告别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与劳动分离,工作场所非人性管理等众多特征,告别奔波于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通勤的痛苦。去组织化,同归家庭、回归自然、回顾自由、回归自主的时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新的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从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时间维度来看,新兴行业员工虽然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但其整体工作时间却延长了。近年来,互联网员工猝死的消息屡见报端。与传统行业的工作类型和性质不同,互联网从业人员大多接触工作内容较新,这也迫使员工保持高强度的饱满精神状态。高强度工作压力、睡眠不足、日晒不足、饮食不规律、生物钟紊乱等都成为健康的杀手。有研究发现,科技革命的冲击与劳动者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欧美国家劳动者的工作幸福感非但没有显著的提升,而且个别国家还有下降的趋势。

笔者认为,客观就业质量和劳动者的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劳动者个体的主观期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就业质量的各子维度都有改善,也未必会增加劳动者的幸福感。其次,新技术的冲击、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可能都会导致工作的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这会降低劳动者的工作幸福感。最后,新技术对劳动力的冲击是技术员工型偏向的,而这种冲击很可能导致中等收入员工人数的减少,并形成就业质量高低两极分化的情况,而客观上存在的两级分化格局可能会引起员工工作幸福感整体数值的下降。

第六,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新技术革命对于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扩大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它在催生高收人群体的同时,也使得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群体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力量,在个别行业中,行业垄断已经开始被削弱甚至打破,而这又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宝和P2P软件的发展使得民营资本进入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开始充当金融中介的功能,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涌现也对电信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滴滴、优步等打车类软件的发展更使得私家车大规模进入了出租车市场。在供给者和需求者可以迅速匹配的互联网时代,预计信息技术革命将给更多的传统垄断行业带来更为迅猛的冲击。在市场逐步吞噬传统垄断行业的过程中,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现实利益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将日益尖锐化,这无疑会给政府的行业规制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出租车市场为例,新型行业从业者投入这一行业的巨大热情与传统的出租司机争夺就业市场的矛盾十分尖锐。鼓励创新的中央政府对滴滴打车尽管并没有给予否认,但中国的地方政府,则受到来自传统出租司机不满的巨大压力,对新的事物不断发出叫停的指示。2015年在中国成都的天府广场、火车站等地,不断发生出租车司机集体停运罢工的抗议活动,范围扩展到长春、济南、沈阳、南昌等地。出租司机围攻,甚至殴打滴滴打车司机的报道,也见诸于中国的新闻媒体。

总的来说,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资本的角逐中,工作场所对劳动者在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所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的轻盈性。然而,劳动依然是谋生手段,其对资本依附性仍然存在。工业革命以来,由工作地点发展起来的对劳动者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和约束机制,没有迹象会自然消失。在产业的摧毁和重塑过程中,传统产业工人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并不顺畅,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规划和技能培训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和非标准就业比重的增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争议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成为管理制度和法律规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传统劳动力市场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合同制度、工资支付制度、加班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都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和构建。劳动力市场规制如何适应新的工作业态?在新的工业革命进程中,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持续探索,给出积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许红军、程伦、张雷,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3).

[2]中国就业促进会.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社保研究项目报告,2014.

[3]欧阳玲玲,刘鹏飞:从孔明灯起家的网商佼佼者.club.1 68 8.com/article/2 98283 34.html.

[4]维汉大学生合伙卖bj糕日销售额超 10万 . news. xinhuanet.co m/o verseas/2014-05/2 3/c_1265 3 965 5.htm.

[5] Green F .Well-being, job satisfaction and labour mobility. Labour Economics, 2010, 17(6): 897-903.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9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收看文献影视片《钱学森》,了解了钱学森追求科学、执著爱国的一生,学习了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以及钱学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心中感触颇多。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对于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兵工人而言,穷尽毕生的精力可能也不能达其十之一、二。有些人会说,既然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取得钱学森那样的成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钱学森,又学习他什么呢?我认为:虽然我们可能永远取不到钱学森那么大的成就,但要学习他那已被注入丰富内涵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坚定的爱国精神

他在国家贫穿落后的时候萌生赴美国学习以图国强的远大理想,在美国学成后又不畏艰险、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他说: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是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足以感动天地的爱国情怀,是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与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精神。我们应该向钱学森学习,在确立个人理想、追求以及平常的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时刻以祖国、人民为念,始终把祖国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使我们的爱国情怀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是蜗居于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具体地落实到行动中。

二、密切联系实际的精神

科学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包括认识人类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而探索未知领域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的任务。钱学森早年在美国从事导弹控制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在维纳《控制论》的基础上,于1954年写出了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工程控制论》,讲的主要就是对系统的调节与控制。这可以说是钱老系统思想的萌芽。1955年回国后,在主导"两弹一星"的成功实践中,钱老运用、发展了这一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系统工程的管理理论,继而又把它推广到社会、经济等各个管理领域,开创了系统科学这一大的学科门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学森说:"管理科学是密切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它有很大的作用。它一旦起作用,就了不起,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无论出国考察还是在国内工作,只有一条,联系实际。" "实践是人认识客观的唯一途径。" "我一生工作的中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科学研究联系实际,才能让科学服务于社会。

三、始终坚持革命的精神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始终坚持革命的伟大的思想家。他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生产技术的提高,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技术革命引起的,而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推动的。系统工程在管理技术和方法上的革命作用,也属于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人改造世界的飞跃,是由科学革命引起的。人要改造世界必须先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学问知识即科学。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引出了现代意义的科学,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飞跃,即科学革命。"人类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发展,当然不止于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还有社会革命,我们一般讲革命是指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飞跃,从原始社会的崩溃到奴隶社会的建立,从奴隶社会制度变为封建社会制度,从封建社会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都有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飞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一次人类社会的飞跃。这是大家熟悉的,叫社会革命。""我们不仅看到新的技术革命,同时也要看到人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革命,还要看到生产体系的变化,这个非常重要,因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生产体系的变化或者叫产业革命,这些对我们的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都有密切关系。新的科学革命,将会大大开阔我们的眼界,给我们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有科学的预见性,我们不是等着事情来了,再应付一下,我们要有预见,有计划地推动这些科学的发展,来迎接这些新的科学革命。"

坚持科学性的科学家,旗帜鲜明地大谈技术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革命性。这种精神是是难能可贵的。

四、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钱学森说"中国人为什么不敢闯?科学在于创新,在老圈子里兜是没有出路的。"他还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正是由于钱学森具有极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才对我国航天事业、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上世纪退居国防科研领导岗位后,他有了许多的理论创新。他开创和积极参加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大的科学部门的研究。钱学森到了晚年,他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高度,形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其意义和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五、谦虚好学的精神

知识无涯而学有涯。钱学森涉猎的学科门类与领域广、学术思想活跃、创新性强,但钱学森总是说:"我不知道的实在太多";"科学技术是无止境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我更是一个学生。""认知过程是无穷的,知识是无穷的。历史、发展、前进,永无止境。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小块,我们不知道的才是大海!"

看看目前在我们社会,什么"某某大师"啊、什么"某某之父"之类称呼,真是令人目眩神迷啊。称呼者大多是吹捧,而被称呼者,却大多又听之任之,这里哪里还有一点谦虚好学的精神呢? 谦虚使人进步,钱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钱学森50年来,不贪图名利,默默奉献,尽职、尽心,将毕生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钟情的科研事业,从未向祖国和人民索取任何回报。像春蚕一样为人民吐尽了蚕丝。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发扬。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篇10

摘要:消费模式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变。消费自然模式变迁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科学发展程度和人口资源状况;消费社会模式变迁主要原因是以消费需要为主的社会需要变化。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科学发展程度和人口资源状况的变化,中国消费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变化反映出以消费需要为主的社会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消费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模式;消费的自然模式;消费的社会模式

“模式”(pattern、mode)是舶来词,用来表示事物标准式样和模型。表现事物程式、规范性和内在逻辑,在经济学研究中表示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假设。消费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s)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研究消费决策、消费过程、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组织、消费机制的总体特征,对社会中的消费现象进行的总体描述和概括。消费模式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相匹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消费的自然模式,包括自然生态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均是消费模式实现的物质技术条件;另一种是消费的社会模式,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思想意识、经济政治制度、道德宗教和政策法律等消费模式实现的社会条件。

一、中国消费模式的变化

近十几年来,中国消费模式变化较大。首先,消费的自然模式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其内涵大同小异。而消费的社会模式内涵差异较大。其次,消费模式从哲学和社会学理解主要是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从经济学意义上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研究角度和方法差异较大。其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差异。有学者主张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生活消费,不涉及生产消费。然而,无论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是自然资源的消耗过程,绕过生产消费无异于割裂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他对资本社会消费模式的批判并不脱离生产领域。最后,消费的自然模式和社会模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改革开放后消费的主体、对象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需要不断拓展,从物质需要到文化、政治和生态需要,将研究局限于物质需要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生态消费从消费模式反思生态危机,需要通过多元化超越物质的需要,去克服消费主义弊端。

二、消费的自然模式变化原因

消费的自然模式主要包括自然生态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它受物质技术和自然环境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消费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它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社会持续消费的最基本要素是劳动,生产资料来源于自然界;人的劳动是向自然索取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物质转换的前提条件。“一个国家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自然需要本身也有所不同”。自然环境是人类消费需求的第一推动力,决定人的消费的内容和结构。消费模式变化的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单纯认为凭借人的智慧就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自然,满足一切消费需求是无知和傲慢。

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程度,它影响了从自然界获取消费品的质和量,从而影响了消费模式的选择。人类的需要随着开发自然手段能力的不断增强而发生变化。“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技术革命引发消费革命。从狩猎、农耕到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消费模式与开发自然的工具一同变迁。原始农业从驯养野生动植物开始,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以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变革,从蒸汽机的使用,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到新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引发了消费生活的变革。有观点将生态危机的根源笼统地归结为科学技术,试图通过约束、限制甚至停止运用科技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无异于要求人类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工业文明并不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走入歧途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所采用的技术、使用的技术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科技变革加以解决。例如,酝酿中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新能源科技革命,希望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高效廉价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就是以生态科技支撑消费水平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人口资源指的是一定空间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口总体,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可能影响人口资源状况。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消费匮乏的解释长期停留在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理论上,即人口出生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必需品只能成算术级数增长,自然资源将限制人口增长。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认为生存需要和两性激情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节育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冲击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工业革命初期,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技术发展使人们对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持乐观态度,21世纪后情况不容乐观。褒贬不一的马尔萨斯论蕴含着朴素道理,即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就难以持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因为增长的人口将抵消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受马尔萨斯思想影响,李嘉图的“工资铁律”暗示公共救济只能短期帮助穷人缓解矛盾,从长远看目标终将落空。目前盛行的生态足迹理论同样基于一个假设前提,即生态环境只能承载有限的人口数量,持续的人口增长将难以维系。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生产和消费的时空距离扩大,对消费后果预期滞后。

三、消费的社会模式变化原因

消费模式受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消费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最早研究“炫耀性消费”,提出消费方式竞争与社会身份相关。他提出商品价格也高也畅销的凡勃伦效应,将消费研究向社会心理学领域推进,开辟了消费方式研究的社会心理学途径,为挥霍性消费、奢侈消费和消费主义蔓延提供了心理基础。凡勃伦认为高度社会化的工业社会,金钱代替了政治权力成为获得荣誉的基础,而金钱力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商品财物的明显浪费。现代传播技术使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消费行为深受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影响,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失去独立的判断。人们被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品海洋中,企业通过广告和文化制造公众舆论,控制社会心理谋取利益。社会心理能加快消费主义蔓延,也能形成节约的社会风尚,毛泽东时代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与当时社会心理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

工业革命前,对政府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对战争、饥荒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很少涉及改善公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学(economics)”的希腊文含义是“操持家务(management of the household)”,被限制在狭小范围内。工业革命前消费模式的整个价值体系和伦理判断建立在物质财富缺乏基础上,要求人们清心寡欲、逆来顺受,过安贫乐道的生活。自古希腊以来,主流消费模式以克制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满足为主线。贯穿于柏拉图《理想国》的是对节俭生活方式的赞美,主张保守的、寂静主义的经济政策。亚里士多德基本赞成柏拉图的经济思想,反对贸易和高利贷等非自然的财富积累方式,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影响甚广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则鼓吹简单、平静而简朴的生活方式,将物质消费的欲望控制在极低标准。基督教、佛教要求人们克制现世欲望以超度来世,贪婪和奢侈受到谴责。控制消费欲望,降低生活水平,实际是通过克制消费欲望,消极地解决物质匮乏的方法。

工业革命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可能。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认为,社会分工和市场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实现物质丰裕的社会,提高公众的生活水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均产值和生产率的提高,是最有助于消费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为解决经济发展的激励动力问题,斯密将自利放在首位,国家被赋予支持和鼓励经济发展职能,以保证自利在市场中畅通无阻。自利依附于市场成为激励经济的“看不见的手”。自利原则中,人们最关心的无疑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物质消费,斯密释放了自利和贪婪,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物质消费欲望,打开了消费主义大门。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词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77.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9,585-586.